学校基础性学科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的系统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及实践试题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考试试卷特别提醒:全卷共10道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一、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28分)1.校本研究的基本含义答:简单地说,校本研究就是以校为本,也就说,把教学研究的立足点放在学校,以解决学校在课程改革、教学改革中所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主要目的一种研究活动,并注意吸收校外的其他力量。
这样的方法我们称之为校本研究。
更进一步说,“校本研究”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核心研究力量,理论工作者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而开展的一种新型的教学研究度。
2.新课程中的教学观的基本涵答:第一,学生是课程的主体,课程是学生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
第二,课程是生成的,不是给定的制度化的教育,要素课程是整合的,不是单一分化的容体系,课程是开放的。
第三“生活世界”是课程容的围。
第四,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
3.案例的基本结构答:案例的结构包括:(1)主题与背景。
主题可以是核心理念、常见问题、困扰事件。
每个案例都应有鲜明的主题,它通常应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常见问题、困扰事件,或者发生在学生身上的典型事例,要富有时代意义,体现改革精神;应是对研究对象基本情况和背景(例如,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等)的客观描述。
(2)情境描述。
它应是环绕主题,剪裁情节,引人入胜。
是案例的构成主体;撰写时要注意几点:描写要真实具体,有细节,不能从“预设目的”直接跳到“结果”;写作者要正视自己可能对描述对象存在的偏见,既要反映真情实感,又不能陷于感情宣泄;可以是一个或多个案例,反映纵向的变化或横向的比较。
(3)问题讨论。
写作者或研究者根据案例情境中隐含的问题或困境提问,以使读者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索,进而提出基于自己观点的解决方法。
理论基础实践基础教学(3篇)
第1篇一、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教学的内涵1. 理论基础教学理论基础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规律。
其目的是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学科素养,为后续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实践基础教学实践基础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为将来的工作和社会生活奠定基础。
二、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教学的关系1. 互补关系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教学是相辅相成的。
理论基础教学为学生提供了知识储备,而实践基础教学则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
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转化关系理论基础教学是实践基础教学的基础,实践基础教学是理论基础教学的深化。
学生通过理论学习,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再通过实践,将这些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从而实现知识的转化。
3. 互动关系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教学在实施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使两者达到最佳结合。
三、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教学的实施方法1. 理论基础教学实施方法(1)引导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规律。
(2)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加强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4)开展学术讲座、研讨会等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 实践基础教学实施方法(1)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
(2)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设置实验、实习、实训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鼓励学生创新,开展科技竞赛、创新创业等活动。
四、结论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教学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同时,学校、家庭和社会也应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育管理创新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管理创新的理论与实践教育管理创新是现代教育系统发展的核心议题之一,它涉及到如何通过新的理论和实践手段提升教育质量、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并应对快速变化的教育需求。
本文将从教育管理创新的理论基础、主要实践策略以及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 理论基础教育管理创新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系统理论、变革管理理论和学习型组织理论。
这些理论为教育管理的创新实践提供了指导框架和方法论支持。
系统理论强调教育系统是由多个相互依赖的子系统组成的复杂整体。
每一个子系统,如教师、学生、课程、评估等,都在不断地与其他子系统互动。
系统理论主张在进行教育管理创新时,需要从系统的整体性和各部分的相互关系出发,采取整体优化的策略。
通过系统分析,教育管理者能够识别出系统中的瓶颈和潜在的改进点,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
变革管理理论关注如何有效地推动组织内的变革,特别是在面对不确定和复杂的环境时。
教育管理的创新往往涉及到政策、流程、文化等方面的变革。
变革管理理论提供了关于变革过程的策略,如沟通计划、培训和支持机制等。
这些策略能够帮助教育管理者在实施创新时,减少阻力,增强变革的成功率。
学习型组织理论则强调组织在面对外部环境变化时,通过不断学习和适应来保持竞争力。
在教育管理创新中,学习型组织理论建议教育机构应建立一种持续学习和反思的文化,鼓励教师和管理者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
这样,教育机构能够更好地应对教育需求的变化,推动持续改进。
### 实践策略在理论指导下,教育管理的创新实践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教育技术的应用、管理结构的优化、课程体系的改革等。
**教育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育管理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使得教育管理者可以更高效地进行课程设计、教学评估和学生管理。
例如,通过学习管理系统(LMS),教育机构能够实现课程内容的在线发布、学生作业的提交和批改,以及实时的学习进度跟踪。
数据分析工具的应用则可以帮助教育管理者深入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从而识别学习中的问题,制定个性化的教学策略。
“理实一体”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
“理实一体”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并且学习自控能力也比较差。
实践证明,“理实一体”课堂教学模式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同时还能实现对他们职业能力的培养。
一、“理实一体”课堂教学模式的依据“理实一体”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来自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在认识、解释、理解世界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学习者在人际互动中通过社会性的协商进行知识的社会建构。
根据这样一种知识的哲学观,教育关注的焦点从教师的教学转移到学生的学习和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形成上,从而唤起对学习者主体性的关注[1]。
激进建构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冯?格拉塞斯费尔德提出:知识既不是通过感觉也不是通过交际被动获得的,知识是由认识主体积极建构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经验的互动实现的[2]。
根据皮亚杰的观点,个体的认知结构是通过同化和顺化而不断发展,以适应新的环境。
个体每当遇到新的刺激,总是把对象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同化),若获得成功,便得到暂时的平衡。
如果已有的认知结构无法容纳新的对象,个体就必须对已有的认知结构进行变化以使其与环境相适应(顺化),直至达到认识上的新的平衡。
同化与顺化之间的平衡过程,即认识上的“适应”是人类思维的本质所在[3]。
“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就是将学科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
在职业教育中,它表现为将专业基础、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操作的教学,以及对学生的职业意识培养融为一体,即利用先进的教学设施和生产设备,如多媒体、实物教具、电子实训材料、实践仪器设备等,实现专业理论知识传授和实践操作技能训练的一体化。
“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给学生们营造了一种“职业角色”的情境,符合当代职业中专生的学习特点,对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激发,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建构主义主张的教学方法核心是强调学习者是一个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构造者。
也就是说,在教学活动中,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参与主动性和积极性关系到教学活动的成败。
基础课程教学实践改革(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基础课程教学实践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基础课程教学实践改革的目标、内容、方法以及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基础课程教学实践改革的目标1.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改革,使基础课程教学更加贴近学生实际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革基础课程教学,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3.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改革基础课程教学,引导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4. 优化课程体系:改革基础课程教学,优化课程设置,使课程内容更加科学、合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三、基础课程教学实践改革的内容1. 教学观念改革: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
2. 教学内容改革:更新教学内容,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4. 教学评价改革:改革教学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基础课程教学实践改革的方法1. 课堂讨论法:通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 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丰富教学内容。
五、基础课程教学实践改革的实施策略1. 加强教师培训: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实践教学体系的含义(3篇)
第1篇一、引言实践教学体系是高等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环节。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实践教学体系在教育教学改革中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将从实践教学体系的定义、构成、特点、功能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定义实践教学体系是指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管理等方面为支撑,形成的一种系统、完整、科学的教学体系。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1. 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体系中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
这些内容涵盖了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人文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旨在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专业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2. 实践教学方法实践教学体系中的教学方法包括实验指导、实习实训指导、社会实践指导、毕业设计(论文)指导等。
这些方法旨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实践教学管理实践教学体系中的管理包括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考核、实践教学评价等。
这些管理措施旨在确保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四、实践教学体系的特点1. 实践性实践教学体系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核心,强调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参与和体验,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2. 系统性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包括实践教学的内容、方法、管理等方面,相互关联、相互支持,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可持续性实践教学体系应具有可持续性,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为学生提供不断更新的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
4. 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五、实践教学体系的功能1.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实验、实习、实训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论教学论的实践性与实践教学论
论教学论的实践性与实践教学论近年来,一批以时代背景为依托,以时代要求为指针的教学理论与实验研究成果纷至沓来。
有理论为先导的“主体教育”、理论实践互相促进的“新基础教育”,还有实践先行的“情境教育”;同时,也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东庐中学等成功的教学变革。
这些理论与实验研究引起了教育、教学业内人士的关注。
作为教学论研究者不禁反思,这些变革何以成功?它们对教学论研究产生何种影响?如何进一步发展教学论?也许,解答这些问题,需要我们重温相关概念,确立一些基本命题。
一、实践与变革性教学实践“主体教育”、“新基础教育”、“情境教育”以及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等成功的教学变革,以“实践性”为特征,形成了与以往不同的教学研究途径。
对其正确理解与合理剖析,需要从实践概念开始。
(一)实践概念辨析实践是生活中的常用词汇,对其含义似乎不难理解。
但是作为哲学中的基本概念,“实践”的内涵经历了一个演变发展的过程。
在古希腊文献中,早就出现了“实践”一词,意指最广义的一般的有生命的东西的行为方式。
但真正把实践划入哲学范畴的是亚里士多德,他认为实践专指有关人事的行为方式或活动方式,实践是人在生命活动中“进行选择”的活动,也即“有关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活动。
在中世纪苏格兰哲学家邓?司各特眼里,“不仅生理、心理活动不能算是实践,而且理智活动本身也不能理解为‘只是被意志诱发或被命令的意志行为',准确地讲,正是纯粹的内在的意志行为本身原初和在真正意义上构成了实践的本质,而被命令的意志行为,即外在的行动,只是由于它其实依赖于并且从属于前面那种内在的行为才被称为实践”。
奥卡姆对司各特的实践概念提出了批评。
他认为,“实践可以是知识”,实践概念可以在多种意义上理解:在最广义上它指一种任意力量的活动;在狭义上它指遵从知识的追求能力的行动;在更狭义上它指我们人的力量的活动,首先指意志的活动;在最狭义上“实践”指意志支配的活动与协商选择的对象。
三位一体”层次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
三位一体”层次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一、前言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实践教学在教育领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实践教学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以外,通过实践活动来提高专业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为了更好地开展实践教学,我们需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层次化实践教学体系,并进行有效的实施。
二、层次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1. 理论基础层:在实践教学体系中,理论基础层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这一层中,学生需要通过课堂学习来获取相关理论知识,为后续的实践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校应该建立健全的理论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确保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
2. 实践技能层:实践技能层是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所需要具备的技能。
这些技能可能包括实验操作、实地考察、调查研究等。
学校应该提供相应的实践技能培训课程,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熟练运用相关技能。
3. 创新能力层:除了基本的理论和技能,学生还需要具备创新能力,这是他们未来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重要能力。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组织科研实践活动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1. 课程设置:学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设置实践教学课程。
课程设置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需要和职业发展方向,保证实践教学的全面性和针对性。
2. 资源支持:实践教学需要大量的物质和人力资源支持。
学校应该积极争取各种资源,包括实验室、场地、设备等,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充分的支持。
3. 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需要具备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的师资队伍。
学校应该加强对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培训和引进,以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4. 评价机制:为了确保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学校应该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评价结果应该成为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激励学生更好地参与实践活动。
四、实践教学成果的展示与应用实践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理论体系课的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
理论体系课的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摘要】"理论体系课的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环节和评价体系五个方面进行探讨。
在教学内容方面,扩充和更新内容以适应时代需求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需创新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实践环节能够将理论运用到实际中;完善评价体系能够更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实践教学改革对于理论体系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展望未来需要更多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发展方向。
总结实践教学改革的成效,为未来的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关键词】关键词:理论体系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环节、评价体系、重要性、发展方向、成效。
1. 引言1.1 理论体系课的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在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理论体系课的实践教学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通过创新与改革,提升理论体系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成为当前教育界亟需思考和探讨的重要话题。
理论体系课作为学生打好理论基础,培养全面素质和提升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其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不断扩充和更新教学内容,创新和改进教学方法,多样化运用教学手段,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完善评价体系,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
理论体系课的实践教学改革不仅有利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助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
加强理论体系课的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对于推动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教学内容的扩充与更新教学内容的扩充与更新是理论体系课实践教学改革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的更新,理论体系课的内容也需要与时俱进,保持更新与活力。
教学内容的扩充与更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要注重引进新的理论成果和研究成果。
一、《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介绍
一、《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介绍《课程与教学论》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与东北师范大学合作开办的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管理)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本课程4学分,安排一个学期学习。
学科背景:《课程与教学论》是以研究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目的、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一门学科。
近些年来,《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育科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特别是随着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具体方法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者、教学第一线的教师都需要课程与教学理论的指导,也需要总结课程改革实践中的新鲜经验。
这其中不仅有许多理论问题需要澄清,而且众多的教育实践工作者正迫切需要这方面的专业指导。
本课程的设置,也就是为满足这种社会需求,首先向教管专业学生开出,相继还会有教育相关专业来共用。
因为这个课程不仅适合教育类本科专业学生学习,同样还可用于中小学教育管理人员和教师的进修培训,因此,我们也要向全社会开放,为满足其他学员对课程与教学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学习和研究的需要服务。
二、《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内容的基本概念《课程与教学论》作为一门经过整合的学科,是近些年才开始的,以往课程论与教学论是作为两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本门课程试图将这两个研究领域整合成一个课程。
为了认识课程与教学这门学科的性质,以研究的对象,首先对课程与教学两个基本的概念,及其关系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1.什么是课程课程一词在英语中源于拉丁语,意思是赛马的跑道。
引入教育中具有学习进程的意思,隐喻学校教育中的课业。
这个课业可以理解为规定好的计划,学习的内容,也可以理解为学生获得的经验?较为常见的说法如,课程是“学校应为学生提供的一整套教学内容和实施计划”。
对课程概念有不同理解,有关课程的定义就有几十种之多。
有学者将课程的各种含义归纳为四类:即课程是学科:“课程由5个方面的学科构成,即母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外语。
课程是计划:“课程是为学生提供的一套教学内容和实施计划。
关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若干问题思考
关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若干问题思考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需要大量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从强调理论的精英化教育向加强应用的大众化教育转型。
实验教学是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要将学生的评价体系从理论考试转型到实践检验的方式上来,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有机结合,同时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扩大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基地。
论文关键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实验人才的培养不外乎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高校要想把学生培养成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必须重新审视学生质量的评价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一、改革人才质量的评价体系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大学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
长期以来,人们形成了“理论教学体现学术性,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一个环节、一种补充”的认识。
认为实践教学仅是作为理论知识的验证而依附于理论教学,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主要看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只要理论知识过硬,获得职业能力就很容易。
从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体系看,基本都是以理论考试、笔试为主,实验的成绩往往也取决于实验报告的质量,如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这样以实践为主的课程最后往往都只以一篇论文收场。
可见,从重视的程度来看,实践教学远没有达到理论教学的重视程度。
高校既然要为社会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就应该改变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应该以实验结果作为学生实验成绩判别的主要因素,以对实际对象的操控能力作为课程学习掌握程度的判别因素。
例如:微型计算机原理课程,学生应该掌握计算机的组成原理,会编写汇编程序,能驱动接口电路。
然而许多学生学完该课程后连最简单的程序都不会编写。
该课程最好的测试方式是让学生上机编写一段程序,借助实验设备完成对某一排发光二极管的明灭控制。
改革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计
改革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计摘要:当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必须面对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的问题。
改革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计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通过梳理当前改革实践教学的背景和发展趋势,分析了改革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计的必要性和关键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设计实施策略,旨在为高校改革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计提供参考。
一、引言改革实践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目前高校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计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环节缺乏针对性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从改革实践教学的背景和发展趋势出发,探讨了改革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计的必要性和关键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设计实施策略。
二、改革实践教学的背景和发展趋势1、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传统的理论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而实践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因此,改革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计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2、发展趋势改革实践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改革实践教学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设置多样化:针对不同专业和学生的需求,设计出多样化的实践教学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2)实践环节丰富化: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增加实践环节,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3)跨学科合作:促进不同专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加学生在跨学科实践中的能力培养。
(4)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积极建设社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实际的实践环境。
三、改革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计的必要性1、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能力是衡量一个学生是否具备就业能力的重要指标。
只有通过实践教学,学生才能够真正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教育学科融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教育学科融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引言:教育发展一直以来都是不断完善与创新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变革,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需求。
教育学科融合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方式,更加符合时代的需要和发展趋势。
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深入探讨教育学科融合教育的实践研究,以期为教育实践和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教育学科融合教育的理论基础教育学科融合教育是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理念有机地整合在一起,通过跨学科的探索和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
教育学科融合教育的理论基础可以从学科整合理论、学科交叉研究等方面进行阐述。
1. 学科整合理论学科整合理论认为,学科之间存在着内部联系和相互依赖的关系,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和思维方法可以相互促进和融合。
例如,在解决环境问题时,既需要自然科学的知识,也需要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知识。
通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理念整合在一起,可以形成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 学科交叉研究学科交叉研究是指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关注一个学科的视角,而是将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相结合,进行综合研究。
通过学科交叉研究,可以深入挖掘问题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探索地球上的生命起源时,既需要生物学的知识,也需要地质学、化学等学科的知识。
通过学科交叉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这个问题,并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
二、教育学科融合教育的实践研究教育学科融合教育的实践研究不仅涉及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创新,还需要对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培养进行有效的评估。
在实践研究中,可以从课程设计、教师培训和学生评估等方面进行探讨。
1. 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教育学科融合教育实践的重要环节。
在课程设计中,应该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以问题驱动和探究性学习为核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生态学习的课程设计中,可以将生物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融入其中,通过实地考察和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全面地认识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关系。
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的系统培养2011
坚持系统的实践能力培养和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丁德全在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建设的具有职业工作过程特征的专业课程体系中,坚持系统的实践能力培养和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既考虑培养学生成为“岗位人”、“职业人”的初次就业的需要,更要重视作为能生存能发展的“社会人”、经济全球化的“国际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一、关于对“系统的实践能力培养和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认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我校开展高等工程专科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时,就明确要求各专业建立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体系,当时主要在设置实践教学课程的数量比例上花很大功夫,却未能跳出学科课程的逻辑关系;虽然在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方面确实取得了明显成效,却在培养完成综合性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方面尚有较大的局限性。
当前,推进体现职业工作过程特征的专业教学改革,如何形成两个系统的培养?是以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的类型划分系统,还是以能力培养、知识学习的主要作用形成培养系统?我们认为,一体化的课程类型和教学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实践和理论相互交融的以学生解决问题为中心的专业核心课程是专业课程体系的主体。
在课程体系中,我们既不赞成纯理论的学科课程,也不赞成纯技能训练的活动课程;以理论学习为主的学科课程、以技能培养为主的实训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的项目课程都是必要的;在设计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指导下构建的专业课程体系必须突破先理论后实践、先基础后应用的学科体系逻辑关系。
因此,我们主张,系统的实践能力培养和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两个系统不宜以课程划线,而应是以实践能力培养和理论知识学习的主要作用清晰地梳理为两个教学体系,两个体系是融合在一体的;若以课程类型划分为实践课程系统、理论课程系统,不但课程类型界定有困难,而且还会使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课程合法化。
二、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和理论教学体系的重构思路我校在各类课程中探索理论、实践相融合的改革:第一,一体化教学是专业课程的主要教学模式,项目课程(或学习领域)是以学生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实践和理论相互交融的课程,既是专业实践课程,也是专业理论学习的主要课程;第二,基础课程的部分教学内容设计为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分析等教学模式,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第三,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也提出必要的理论知识深化和拓展的要求。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验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验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持续推进,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为目标,通过引入新理念、新方法,开展一系列实验探索。
本文将从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出发,介绍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实验,并评估其效果。
一、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1. 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是人本主义教育理念。
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强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需求。
我国教育改革中,倡导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 产生学习理论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二是产生学习理论。
产生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应该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和协同构建新知识的过程。
在我国教育改革中,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3. 教师专业化发展理念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三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理念。
教师专业化发展理念认为,教师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
我国的教育改革中,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培训水平和素质。
二、基础教育改革的实验1. 课程改革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实验是课程改革。
我国教育改革中,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课程观念,强调跨学科、综合性和实践性的教学内容。
此外,对语文、数学等传统学科进行了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2. 教育评价改革基础教育改革的另一项实验是教育评价改革。
我国教育改革中,逐渐摒弃了单一的考试评价方式,引入多元评价体系,包括综合素质评价和学科能力评价等。
这样的改革鼓励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创新实践,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3. 教师发展改革基础教育改革的另一个实验是教师发展改革。
我国教育改革中,通过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职业地位、完善教师评价体系等举措,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的提升。
这样的改革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资源支持。
三、改革效果评估基础教育改革的效果评估是推动教育实验的关键环节。
通过对实验教育机构和学校进行综合评估,可以了解改革的成效和问题。
学校制定实践教学体系(3篇)
第1篇一、引言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我国高校纷纷制定实践教学体系。
本文将从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构建原则、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实践教学体系是指在学校教育体系中,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一套系统、全面、科学、有序的实践教学体系。
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实践教学目标:明确实践教学的目的,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提高综合素质。
2. 实践教学内容:根据专业特点,设置实践教学课程,包括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
3. 实践教学方式:采用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方式,如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
4. 实践教学评价: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全面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
5. 实践教学保障: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为实践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原则1. 科学性原则:实践教学体系应遵循教育规律,符合专业培养目标,体现时代特征。
2. 系统性原则:实践教学体系应涵盖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形成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3. 实用性原则:实践教学体系应紧密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开放性原则:实践教学体系应与时俱进,不断优化,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5. 创新性原则:实践教学体系应鼓励学生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 优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设置实践教学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 完善实践教学方式:采用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方式,如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建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ppt课件
可编辑课件
10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 与实践
华中师大教科院 周东明
பைடு நூலகம்
可编辑课件
1
一、背景与理念 二、目标与内容 三、实践与效果
可编辑课件
2
一、背景与理念
本次课程改革有四大背景
是基础教育更好地适应中国全面改革开放的需要
是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深入发展 是教育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为了更好地适应世界范围内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
可编辑课件
8
三、实践与效果
1、实践
自2001年秋季启动以来,已有42个国家级试验 区,380多个省级试验区,编写(含在编)的九 年义务教材达100多套,校本课程的开设与校本 教材的编写试验也在进行之中。
可编辑课件
9
2、效果
从全国各地的试验来看,虽然还存在着诸多的阻 力,各地试验的情况也不尽一致,但总的来看, 效果是明显的,学生活泼了、自信了、能力增强 了;教师和社会对此次课程改革的认识更清楚、 态度更端正、行动更积极。
可编辑课件
5
二、目标与内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 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 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 的过程。
教育学专业的优势和特点
教育学专业的优势和特点教育学专业作为一门涉及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学科,具有许多独特的优势和特点。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论述教育学专业的优势和特点,包括学科的基础性、跨学科性、实践性、改革性以及社会影响力等。
一、基础性教育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
它探讨了人类的教育现象、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等重要内容,为其他学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教育学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理解并掌握这些基础知识,还需要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教育问题。
因此,教育学专业的基础性使得学生具备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储备和能力。
二、跨学科性教育学专业具有较强的跨学科性。
它与心理学、社会学、哲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密切相关。
在学习过程中,教育学专业的学生需要结合这些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综合分析与研究。
这种跨学科的特点使得教育学专业能够提供全面的教育解决方案,并为其他学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三、实践性教育学专业非常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专业课程中将接触到大量的实践案例和实际问题,需要进行实地考察、教学实习以及教育实践等。
这样的实践环节使得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践的锻炼,教育学专业的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教育行业的工作需求。
四、改革性教育学专业具有强烈的改革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环境的变化,教育学专业不断调整和改革自身的内容和形式,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这种改革性使得教育学专业能够与时俱进,为教育领域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持和指导。
五、社会影响力教育学专业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教育是社会进步和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而教育学专业的学生将成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和决策者。
他们将在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推动教育制度的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促进社会的发展。
因此,教育学专业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力。
综上所述,教育学专业作为一门涉及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学科,具有基础性、跨学科性、实践性、改革性以及社会影响力等独特的优势和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基础性学科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的系统,发展性研究要求在中小学语文,数学和外语三门基础性学科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在深度,系统化和应用方面有拓展.它使"新基础教育"中有关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能具体地体现在主要学科教学改革理论中,并借助主要学科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得到丰富与发展,同时还对实验学校教学改革实践的推进具有更为直接的作用.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多重关系研究.这在一定意义上是对"新基础教育"研究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丰富关系的研究.在探索性研究阶段,我们对此已有所领悟.发展性阶段的研究实践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这是当代中国教育学发展和教育实践发展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教育研究自身的反思性问题,属教育研究方法论范畴,也是"新基础教育"作为一项研究项目的方法论研究.
发展性研究在实践方面的任务围绕着创建21世纪新型学校的改革实践需要而提出,主要有: (1)如何推广和丰富"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成果的研究.它主要集中在学校中以班级为单位所开展的,日常的课堂教学活动与班级活动的转型性变革上.在发展性研究阶段,需要对已初见成效的成果,在更大范围和不同学校中进行推广,在推广中检验,在推广中继续创造和发展新的经验.在研究具体样本的数量上要有一个大的拓展,并增加由区域组织的,大面积推广"新基础教育"研究成果的任务,从而也使我们把如何有效推广一种教育研究的成果,作为研究任务来探讨.
(2)学校管理层面上的改革研究.这是探索性研究薄弱的一面,却是学校转型性变革必须达到的层面.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是现状问题研究,二是建设性研究.前者重在调查研究和批判性分析;后者重在管理层面上的重建与创新.其中还始终贯穿着校长管理观念与策略,行为的变化研究.期望研究结题时,形成一批初具"新基础教育"所追求的新型学校特质的实验学校. (3)在学校变革中教师转型与成长,发展过程研究."新基础教育"以学校的日常实践为转型性变革研究的载体,但其根本的指向是教师的改变,因为教师本身的变化是新型学校建设的根本保证.研究的长期性和实验面的扩展,为我们研究教师转型和成长过程提供了可能.
(4)学校变革的评价研究.包括学校变革评价的价值取向与特殊性研究,变革实践的评价与变革中人的发展的评价,评价的方法与指标体系的研究,评价推进方式与分析研究等.这方面也是探索性研究的弱项,是发展性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上述该研究的性质与任务的综合概要表述,
"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的性质与任务
性质
1,当代中国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的学校转型性研究;
2,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密切结合的综合性研究.
任务
1,学校转型性变革的背景与总体性研究;
(当代特征,教育改革趋势,学校转型内涵,总体构成等)
2,学校转型性变革中基本理论与实践更新;
(关涉培养目标,课堂教学,班级建设,教师发展,学校管理评价等方面,以及与此相关的教育基本理论)
3,中小学基础性学科教学改革的系统深入研究;
4,学校转型性变革研究的路径与策略,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多重关系的方法论研究.
发展性研究提出的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任务,在研究进行的过程中交织在一起,同生共长.在探索性研究阶段,我们提出了理论适度领先,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研究开展方式.在发展性研究中,演化成在推广"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成果的过程中,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研究.下列研究组织方式和研究过程的回溯中清楚呈现了这一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