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实验课教学设计于振荣
燃烧
备课人付艳荣上课时间12月25日审核人赵海新课题燃烧与灭火课型预习展示学习目标1、认识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
2、通过小组间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同学间的合作意识及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实践精神。
3、通过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乐趣,并感受成功的喜悦。
重难点探究燃烧的条件教学准备仪器、药品、用品:学生分组:镊子12把、酒精灯12盏、小烧杯24个、大烧杯(200ml)12个、三脚架12个、薄铜片1 2个、滤纸、碎乒乓球、火柴12盒、棉签24个,酒精12瓶、水12瓶、蜡烛24只、木炭12、块煤12、石灰石12、沙子12包。
教师演示:棉线手套、酒精溶液的烧杯、大烧杯、胶塞、盛有氧气的大试管三支(带塞子)、热水、红磷、白磷、碳酸钠粉末、盐酸、蜡烛、小烧杯、细沙、剪刀、水等。
导学过程教师复备【课前准备】:1、搜集你所学过的或你见过的燃烧事例。
2、上网搜集资料查阅乒乓球碎片是否燃烧或用最简单的方法验证其是否燃烧。
3、上网查阅:什么是着火点?【情境创设】:魔术表演,“让手燃烧起来”,引出课题。
知识点一:什么是燃烧?通过幻灯片展示几种生活中常见的图片以及生活中的燃烧事例,师生共同总结燃烧的概念。
小结:通常所说的燃烧是指可燃物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过渡】任何物质都能燃烧吗?我们把能燃烧的物质叫可燃物,并不是所有的物质都是可燃物,如石灰石、水等就不能燃烧。
追问:可燃物在任何条件下都能燃烧吗?生活中你是怎样让蜡烛燃烧的呢?常温下不点,他能燃烧吗?在水中你能点燃蜡烛吗?由此可知,燃烧需要一定的条件。
你能猜想出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吗?知识点二:探究燃烧的条件【提出问题】:物质燃烧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呢?【作出猜想】:请根据已学知识和生活经验猜想一下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学生回答,教师评价。
【猜想】:①可燃物②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③需有氧气(或空气)教师补充讲解:着火点是物质燃烧时的最低温度,它是物质固有的一种属性。
海南省海口实验中学高中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教案
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设计思路:1、训练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尽可能设计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2、考虑学生学情,设计问题尽可能贴近学生的思维及知识储备水平。
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观察、小组讨论掌握汉字的形成及发展特点2、通过阅读、鉴赏、小组讨论掌握书法的特点及其历朝代表作3、通过鉴赏、小组讨论掌握历朝画的特点及其代表作4、通过欣赏戏剧视频掌握京剧生、旦、净、丑角色教学设计: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提问:该视频美吧?那服侍、纸伞、竹屋及各种用具无一不绽放着传统文化的魅力!今天我们将进一步来深入了解传统文化魅力所在。
请看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请同学阅读课标,了解这节课应该掌握的内容。
首先,我们来了解下汉字。
一、汉字请各组同学仔细观察图片,试一试你能得出那些结论?(参考意见:字体的形成特点,发展过程、发展趋势、各种字体出现的朝代等)(学生分组讨论,并请每组代表展示结果)下面我们再来看看书法:二、书法艺术请每两组同学观察其中一副书法图画,试一试你能得出那些结论?(参考意见:字体、特点、历朝代表作品,或者历史背景)(学生分组讨论,并请每组代表展示结果)三、笔墨丹青中国画请各组同学观察图片,每组同学分别就其中一组讨论,试一试你能得出那些结论?(参考意见:名称、朝代、材质、内容、特点、背景……)(学生分组讨论,并请每组代表展示结果)四、合作探究:艺术是时代的缩影。
请结合隋唐、两宋、和元明清时期的相关背景,分析这些时期主流绘画艺术的特色及成因,并指出社会背景与艺术之间的联系。
(学生分组讨论,并请每组代表展示结果)五、京剧欣赏经典京剧。
请各组同学讨论并展示:如何区分京剧生、旦、净、丑四大角色六、合作探究有人说:“艺术无国界,民族即世界”。
亲,你怎么看?(学生分组讨论,并请每组代表展示结果)反思:本课力图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理念,希望尽可能的利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寻找历史教育的原点。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10单元教案: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课题 2酸和碱的中和反响第 1 课时中和反响及其应用教课目的1.初步认识中和反响的特色,认识中和反响的本质。
2.初步掌握进行中和反响的实验技术,能达成简单的中和反响实验。
3.认识中和反响在生活中的应用,能解说并办理一些现象。
要点难点要点中和反响的判断和应用。
难点对中和反响本质的认识。
教课过程一、创建情境,导入新知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常有的酸和碱,也已经掌握了它们的部分性质。
比如:酸碱都能与指示剂反响,使指示剂变色;酸能和多种开朗金属和金属氧化物反响,碱能和非金属氧化物反响等。
那么,酸和碱之间能否能发生反响呢?二、自主合作,感觉新知回首从前学的知识、阅读课文并联合生活本质,达成预习部分。
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一)中和反响引入发问:酸、碱各自拥有一些化学性质,那酸与碱之间会发生化学反响吗?活动与研究:实验内容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实验 1:①在烧杯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5烧杯中液体呈 __红__mL,滴 2~3 滴酚酞试色;反响前溶液的温此时氢氧化钠溶液呈液,插入一支温度计,度为 ____℃碱性,能使无色____丈量溶液的温度酚酞变为 __红__色②用胶头滴管汲取盐酸逐滴加入氢氧化钠烧杯内溶液的颜色由溶液中,边加边搅拌,红色忽然变为该反响是 __放__(放或______察看现象,滴到溶液无 __色,反响后溶液吸)热刚变为无色时,停止的温度为 ____℃加入盐酸,用温度计再丈量溶液的温度沟通与议论:(1)在实验 1 中溶液的碱性发生了什么变化?这说了然什么?(2)在该反响中加入酚酞试液的作用是什么?(3)在实验 1 中盐酸为何逐滴加入?(4)在实验 1 中,当滴入的盐酸较少时,溶液为何颜色?这又说了然什么?溶液显什么(酸、碱、中 )性?(5)在实验 1 中,当滴入的盐酸恰巧使烧杯中溶液变为无色时继续滴加一些盐酸,溶液为何颜色?溶液显什么(酸、碱、中 )性?(6)在反响顶用玻璃棒搅拌的作用是什么?实验内容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 2:取实验 1 所得的少许溶液于试管中,另取一根胶头滴管,向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后,溶液变为__试管中加入一滴氢氧化钠溶液,观红__色察颜色沟通与议论: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后,此时溶液呈 __碱__性,说了然什么问题?实验内容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 3:用玻璃棒蘸取实验 1 所得的溶液在酒精灯上,加热蒸发,观玻璃棒上出现__晶体__察实验现象沟通与议论:这个固体是什么?剖析结果,得出结论: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 __能__(填“能”或“不可以”)发生化学变化,产物是 __氯化钠和水 __,其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 __NaOH+ HCl===NaOH+H 2O__。
课题实验课设计与实施过程的研究报兴隆中学刘丽荣
课题实验课设计与实施过程的研究报告——《广场舞——华丽出场》一课的设计与实施巴彦县兴隆中学刘丽荣一、课题自然情况摘要1、课题总名称/类别《体育游戏在课堂中的应用》县规划办小项目课题2、课题简介现在的学生愿意或主动活动的少了,学生的体质逐年下降,以前的教学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只是单一进行某一动作的训练,提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队列练习,广播体操学习等,如果在练习的过程里加入一些游戏环节,一定能提起学生的兴趣,而且还能达到教学目的。
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游戏,能够调节课堂气氛,吸引学生主动参加课堂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参与的能力,使教学变得生动,丰富,使课堂变得有趣、活泼、可以收到令人难忘的教学效果,通过丰富多彩的小游戏,能够迅速培养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并使这种浓厚的兴趣长久地保持下去,在课堂教学中,寓教于乐,大量地运用游戏,虽然只占课堂教学的几分钟,却能够为当堂教学带来良好的效果。
刘丽荣是课题《体育游戏在课堂中的应用》研究的主要参加者之一,负责课题的研究、实践,以及信息的反馈和相关材料的搜集、整理工作。
二、本次实验课研究的目标及观察工具1、本次实验课要达成的课题研究目标(1)、学生是否有自主学习的意识与动机;(2)、学生是否课前预习和有效完成学案;(3)、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过程;(4)、学生是否完成课标要求的教学目标;(5)、教师的情境设置和设疑引思能否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6)、教师设置教学任务能否引起学生主动参与并较快地进入学习过程;(7)、观察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学习投入度。
2、实验课堂观察量表表1 学生对教师给出的任务的响应行为的观察记录表表2用于观察学生在课堂中注意力情况表填表说明:表1用于观察学生对教师发问时所作出的反应行为。
如举手、回答、马上投入到老师给出的教学任务中等行为。
表1中用符号“√”记录出现以上行为的次数,用符号“+”或“-”表示响应回答的正和误的情况。
表2用于观察学生在课堂中出现不集中注意的行为,如在课堂中出现溜号,注意力不集中,活动时不积极懒散等行为,用计数的方法表示行为出现的行为的次数,以5分钟为基本计时单位。
融创新教育于基础教学的工科化学实验教学研究与实践
( Co l l e g e o f Ch e mi c a l En g i n e e r i n g a n d Ma t e r i a l s S c i e n c e ,
a c h i e v e me n t s o f t e a c h i ng r e f o r m a r e r e ma r k a b l e .
Ke y wo r d s : f u n d a me n t a l c h e mi s t r y e x p e r i me n t ; r e f o r m i n e d uc a i t o n; i n n o v a io t n e d u c a t i o n
e d u c a t i o n . At t h e s a me t i me ,t h e e x p e r i me n t s k i l l a n d o v e r a l l q u a l i y t o f t he s t u de n t s a r e o b v i o u s l y i mp r o v e d. Th e
● 理论 纵横 I
现 代物业 ・ 现代经 济 2 0 1 3 年第l 2 卷第l 1 期
融创新教育 于基础教学 的 工科化学 实验教学研 究与实践
孙莉 刘秋平 王海滨 强根荣 ( 浙江 工业大 学化 学工程与材 料学院 。浙江 杭 州 3 1 0 0 1 4) 摘 要 :化学实验教学环节作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 、创新 能力的化 学化 工人才的重要环节 ,在整个化学教育 、教学过 程 中占有特 殊的地位 。浙江工业大学在 工科化 学实验教学 中 ,将创新教 育融入到基础 教学 中 ,建立了有利 于学生创 新能力培 养的实验教学体 系 ,改变 了实验教学 的方式方法 。开发 了新颖 的实验教 学内容 ,体现个 性化教育 。学生的 实验技能及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教学改革成果显著 。 关键词 :化 学实验 ;教学 改革 ;创 新教 育 中图分 类号 :06 — 3 ;G6 4 2 . 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编号 :1 6 7 1 — 8 0 8 9( 2 0 1 3) 1 1 — 0 0 3 2 — 0 4
新课程背景下数学实验活动课的教学设计
仇 冬 云
( 州 市第 六 十三 中学 , 南 郑 州 郑 河 摘 要 : 察 和 实 验 已成 为 新 课 程 背 景 下数 学课 堂 常 见 观 的 教 学 内容 与教 学形 式 。 目前 的 数 学 实验 活 动 课 可 从 五 个 方 面 进行 创 新 设 计 : 过 实 物模 型 演 示 实验 , 解 并 深 化 数 学 概 通 理 念 ; 过 自主性 探 究 实验 , 验 知 识 的 发 生 、 展 与 形 成 过 程 : 通 体 发 通过 小组 合 作 的 课 外 实验 . 角度 探 究 解题 思路 : 过 思 维拓 多 通 展 实验 , 养 学 生 的 创 造 能 力 ; 过 直 观 模 拟 实验 。 证 和 发 培 通 验
展 步 伐 的教 学手 段 . 一 步培 养 学 生 的 数学 素质 。 进 1 堂4 分钟 的有 效 利 用 。 . 课 5 课 堂 是 素 质 教 育 的 主 要 阵 地 ,数学 课 堂更 是 对 学 生 实 施 素 质教 育 的主 阵 地 。 教 学 过程 中 , 在 结合 教 材 和 学 生 的 具体 情 况 来 采 取 让 学 生 能 够 自主 学 习 的 方法 , 拟定 相 应 的 自学 提 纲 让 学 生 先 进 行 预 习 , 师 事 先 可 将 学 生 分 成 小 组 , 学 生 之 间 教 让 互 相 讨 论 学 习 。 讨 论 的 过 程 中 , 生不 断将 知 识 反 应 在 大脑 在 学 中 . 识 不 断在 大 脑 中轮 回再 与 学 生 的思 考 相 结 合 , 会 更 有 知 将 利 于学 生对 所 学 知 识 的吸 收 。 让 学 生 的 思 维 能力 和创 造 能 力 得 到 发 挥 . 大 提 高 课 堂 效 率 , 挥 学 生 的 主 体 作 用 , 学 生 大 发 使 由 学会 到会 学 。 2分 析 学生 具 体 情 况 , . 因材施 教 。 教 师要 面 向全 体 . 好 分 层 教 育 , 每 一 个 学 生都 有 所 发 做 使 展 。 教学 大 纲 》 《 明确 指 出 : 中学 数学 必 须 面 向全体 , 大 多 数 “ 使 学 生 经 过 努 力 达 到 大 纲 要 求 , 认 差 异 , 材 施 教 , 每个 学 承 因 使 生 的 聪 明才 智 和 不 同特 长 得 到 发 挥 ,使 他 们 在 原 有 的 基 础 上 有 所 提 高 。 ” 照 此原 则 , 师 要 对 不 同 层 次 的 学 生 采 取 不 同 按 教 的 策 略 . 用 积极 分层 备 课 , 层 授 课 , 层 辅 导 , 层 测 试 的 采 分 分 分 方 法 。 如在 进 行 分 层 辅 导 的时 候 ,每 次 的课 后 练 习或 课 堂 作 业 , 目难 度 的设 计应 有 梯 度 。 题 参考文献: 『] 维 刚 . 了 学 生 的 健 康 成 长 []人 民 教 育 ,0 0 1孙 为 J. 20 , ( :3 1 . 9) 1 — 4 [ ] 光 明 , 凡 , 强 等 . 代 数 学教 育 选 讲 [ . 2王 苏 郑 现 M]重庆 : 西南 师范 大 学 出版 社 ,9 8 7 8 19 :— . 『] 茜. 中数 学分 层教 学 的 实 践 与 思考 [ . 国 重 汽 3宋 初 A]中
浅谈初中物理探究实验教学
作者: 于振堂
作者机构: 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大巫岚总校,066500
出版物刊名: 学周刊:上旬
页码: 28-28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8期
主题词: 实验教学 初中物理 科学探究精神 《物理课程标准》 引导学生 实验装置设计 实验现象 探究性实验
摘要:�物理课程标准》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
探究实验是在学生不知道问题答案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实验(含收集资料数据、分析思考等)找到答案的一种实验方法。
它采用的一般程序是:发现问题一提出假设一设计实验一实验操作一记录分析,得出结论。
教师通过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和结论的猜想、对实验装置设计的理解和实验过程的控制、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对实验数据的处理来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树立积极的探索精神。
天津市宝坻区大白庄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秋歌给暖暖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现代诗歌散文选读》
天津市宝坻区大白庄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秋歌给暖暖教案新人教版选修《现代诗歌散文选读》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分析《秋歌给暖暖》这首现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能够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能够运用诗歌中的表达技巧,创作自己的现代诗歌。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讨论,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和形式,掌握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3)通过创作练习,提高自己的诗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现代诗歌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2)感受诗歌中的美和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3)培养关爱他人、珍惜友情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解读。
2. 创作自己的现代诗歌。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秋歌给暖暖》的原文和注释。
2. 学生准备:对现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和阅读经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现代诗歌散文选读》的课程目标和内容。
(2)引导学生回顾对现代诗歌的认识和阅读经验。
2. 朗读与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秋歌给暖暖》诗歌。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初步感受和理解。
(3)教师引导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 分析与解读:(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语言和形式。
(2)学生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教师进行讲解和补充。
4. 创作练习:(1)教师布置创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诗歌中的表达技巧,创作自己的现代诗歌。
(2)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创作,教师进行指导和反馈。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
(2)引导学生思考现代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3)推荐相关的现代诗歌作品,供学生课后阅读和欣赏。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朗读、讨论、分析和创作环节的积极参与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 学生作品:评估学生在创作练习中的表现,关注其对诗歌表达技巧的应用和创意表达能力。
教研课教案李荣振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结合我校自己的特色,本着“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快乐为主题”依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本课教材内容,围绕五个学习领域,紧扣三个目标创设意境,给学生创造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让每位学生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姿态,投入到学练中,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享受到在运动中做主人的快乐。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在学练中养成积极思考、勇于创新、主动参与的习惯,增强自信心,增进团体合作意识。
4.采用游戏,提高学生积极性。
5.运用音乐伴奏,活跃课堂气氛。
教材
1、单跳双落
2、游戏:抢滩
水平目标
水平一
教
学
目
标
1、运动参与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自觉参与体育学习的习惯,激发兴趣。
2、运动技能目标:通过教师的点拔,学生的尝试,初步掌握跑几步,单脚起跳,双脚落地跳远的动作要领,发展弹跳素质,提高跳跃能力。
重点:单脚起跳,双脚落地。
难点:踏跳准确、有力;落地轻巧。
教法:
1、教师示范、讲解动作方法
2、教师分步骤进行教学
3、简介踏跳区概念,提示重、难点;
4、教师和学生共述动作口诀;
5、教师指挥学生练习,动作练习先分解后连贯,速度先慢后快;
6、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反馈信息,矫正回授,鼓励进取;
7、请学生展示动作,
6、游戏结束,进行小结,
学法:
1、认真听讲解,注意观察;
2、分组游戏;
3、相互间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组织:
学生围着圆圈慢跑,音乐停止后抢占圆点。
3-4
8分钟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木兰高级中学高中物理 22.5 核反应 核能03教案
[教学方法]启发式综合教学.(运用讲、看、点、议、练等手段)[教具]α粒子散射电影片、16mm放映机、幻灯机、幻灯片、写有问题的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引子:今天我们开始学习原子和原子核一章.研究的对象是微观粒子.2.提问:你知道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答:原子是由电子和原子核组成的.追问:你知道这是通过什么实验,经怎样的分析推理得到的?答:不知道(或不完全知道).3.导入:我们对原子结构已有所认识,但还不全面、不系统,特别是还不知道怎样在实验和理论的相互推动下,使认识得到发展的,这恰是本章的重点,现在我们沿着历史发展的线索开始这一章的学习.(板书课题)二、新课教学(一)电子的发现和汤姆生原子模型1.电子的发现提问1:电子是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于1897年发现的,那么汤姆生通过怎样的实验和分析发现电子的呢?(要求学生在看过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回忆电子发现的大体过程,教师分四步点拨引导)①怎佯确定阴极射线的电性质?②怎样确定它的荷质比?③为什么可以说射线粒子是一切物质的组成部分?④为什么说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追问:原子原来认为不可分的,是物质的最小微粒,现在可分了,是不是可以说物质被消灭了?学生答:不能这样说,因为电子本身有质量,也是物质.教师:无论大到天体、宇宙,小到原子、电子都是物质,所以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电子的发现,打破了原子不可分的信念,开创了探索原子结构奥秘的新时代.(小结归纳,提高认识,树立世界是物质的世界这一唯物主义观点)再点拨,再思考:既然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而原子又是中性的,那么原子里还存在带什么电的物质?既然电子质量很小,那么原子的质量绝大部分集中在哪里?2.汤姆生原子模型提问2:汤姆生原子模型的内容是什么?(教师先引读课文,然后出示幻灯)幻灯:汤姆生原子模型(枣糕型)教师:汤姆生原子模型能解释一些实验事实,但不能解释某些新实验,在汤姆生发表论文后10年,即1909年到1911年,他的学生卢瑟福和同事们做了一个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这个实验现象无法用汤姆生原子模型来正确解释,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二)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1.α粒子散射实验请同学们带着下列两个问题观看α粒子散射的电影.①实验用到哪些器材?各有什么作用?②实验观察到什么现象?(直观教学,培养观察能力,看后提问)提问3:α粒子散射实验装置是由哪些器材组成的?各起什么作用?提问4: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表明:________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方向前进,_______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偏转,并且有________α粒子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被弹回,偏转角几乎达到180°,这种现象叫做α粒子的散射.(学生上小黑板填空)教师:那么怎样解释所看到的这种散射现象?用汤氏原子模型解释是否可行?幻灯:根据汤姆生原子模型预言的α粒子散射.(师生共同看幻灯,边点拨,边讨论)点拨思路:α粒子穿过汤姆生原子模型有两种可能,①与电子相碰,②受到静电斥力.问:电子与α粒子碰撞结果会怎样?学生:α粒子质量比电子大得多,所以电子不会明显改变α粒子的方向.2.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提问5: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1911年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学说,内容是: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________叫做原子核,原子的________正电荷和________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________空间里绕着核旋转.(学生在小黑板上填空)追问:很小指什么意思?答:指与原子相比体积很小,所以叫核.再追问: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原子核要把电子吸到核上,为什么又没有吸上去呢?教师点拨:①向心力谁提供?②库仑力方向与速度方向有什么关系?原来电子与原子核是这样对立统一于原子之中的.(树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再问:根据实验事实卢瑟福原子模型否定了汤姆生原子模型,那么两者有没有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呢?答:相同点:①原子都由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物质组成,且正负电荷相等.②电子质量很小,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带正电的物质上.不同点:①有核和无核.②空和实(虽空但有核).③电子转与不转(绕核).教师:因此卢瑟福是肯定了汤氏原子模型的正确方面,否定了不切实际的部分后提出自己的学说的.这是在肯定的基础上的否定,使认识向前发展.(既加深了对两种模型的理解,同时树立了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重要环节这一观点)3.对原子核大小的估计.(学生看书后再提问)[巩固练习]请结合右图画出α粒子的偏转并用卢瑟福核式结构学说解释.(请一位学生上黑板画并解释,其他学生在下面练)。
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安墩中学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 醇和苯酚 教案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在分析醇的结构了解性质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关系的科学观点,学会由事物的表象分析事物的本质、变化,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表格的数据,使学生学会利用曲线图表分析有关数据并且得出正确的结论找出相关的规律,培养学生分析数据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利用假说的方法引导学生开拓思维,进行科学探究。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即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从而使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化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思维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二、教学重点醇的取代反应、消去反应、氧化反应原理三、教学难点醇的催化氧化、消去反应原理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环节★ 第一课时—CH2——OH 似和不同点投影交流观察、比较激发学生思维。
分析、讨论运用分类的思想,你能将上述不同结构特点的物质分为哪几类?第一类—OH直接与烃基相连的:第二类—OH直接与苯环相连的: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讲解在上述例子中,我们把羟基与烃基或苯环侧链上的碳原子相连的化合物叫做醇;羟基与苯环直接相连形成的化合物叫做酚。
学生听、看明确概念过渡、提问醇和酚分子结构中都有羟基(—OH),它们在化学性质上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呢?这一讲,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醇的有关知识投影、讲述一、醇1、醇的分类一元醇学生听、看、思考使学生了解醇的分类CH3OH 、CH3CH2OH 饱和一元醇通式:C n H2n+1OH二元醇CH2OH CH2OH 乙二醇多元醇CH2OH CHOH CH2OH 丙三醇思考与交流请仔细阅读对比教材P49页表3—1、3—2表格中的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或作出什解释?分析较多数据的最好方法就是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数据变化的曲线图来。
同学们不妨试试。
根据数据画出曲线图:画出沸点——分子中所含碳原子数曲线图;培养学生科学分析方法讨论、交流;教师讲解氢键是醇分子中羟基中的氧原子与另一醇分子羟基的氢原子间存在的相互吸引力。
如何让初中化学课堂更有“实验味”
作者: 于忠荣
作者机构: 江苏省海安县海陵中学226600
出版物刊名: 实验教学与仪器
页码: 23-24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10期
主题词: 化学实验教学;化学课堂;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义务教育;化学教师;化学教科书;教学功能
摘要:�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和加强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实验的教育教学功能。
”九年级化学教科书中多次陈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从2012年起,全国各大化学教学杂志陆续刊出关于“化学实验教学”的相关文章。
这一切不仅是为了提升化学教师对“实验教学”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为了推进“让学生通过实验学习化学”。
然而,化学教学的现实情况却并不令人乐观,有时还令人颇为遗憾。
为此。
笔者以相关“演示实验”为例,谈谈如何让化学课堂更有“实验味”。
宾县一中集体备课教案
宾县一中集体备课教案Cu
Zn
3.课本P71实验4-1
.现象:有盐桥存在时,电流计指针偏转。
【副板书】电极反应式:
负极:Zn- 2e -= Zn2+氧化反应
正极:Cu2+ + 2e- = Cu 还原反应
总反应式:Cu2+ + Zn= Zn2++ Cu
【分析】当盐桥存在时,随反应的进行,盐桥中的Cl-会移向ZnSO4溶液,K+移向CuSO4溶液,使ZnSO4溶液和CuSO4溶液均保持电中性,氧化还原反应得以继续进行,从而使原电池不断地产生电流,保证了你的电动车可以带你到达目的地。
【思考】盐桥取出,电流还能产生吗?(学
生思考回答)
【分析】取出盐桥,由于Zn原子失去电子成了Zn2+,进入溶液,使ZnSO4溶液因Zn2+增加而带正电,同时CuSO4溶液中Cu2+得到电子成为金属铜沉淀在铜片上,使溶液中的Cu2+减少而带负电,这两因素均会阻止电子从锌片流向铜片,造成不产生电流的现象。
此电池的优点:能产生持续、稳定的电流。
其中,用到了盐桥
什么是盐桥?
盐桥中装有饱和的KCl溶液和琼脂制成的胶冻,胶冻的作用是防止管中溶液流出。
盐桥的作用是什么?
可使由它连接的两溶液保持电中性,否则锌盐溶液会由于锌溶解成为Zn2+而带上正电,铜盐溶液会由于铜的析出减少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浮力,知道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2、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对物体有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3、知道浮力的测量方法。
过程与方法
~
通过课堂实验及讨论法让学生认识浮力,通过观察分析让学生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及浮力的测量方法。
课题实验课教学设计
《认识浮力》
)
》
尚志市乌吉密乡三阳学校
于振荣
课题实验课设计
授课题目
>
《认识浮力》
授课时间
授课教师
于振荣
授课班级
八年级
课题题目
}
《创建农村学校与家长和谐关系的实践研究》
研究主题
通过对“创建农村学校与家长和谐关系的实践研究”,提升学校“服务家长”的观念,拓宽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的新思路,探索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的新途径,促进教师和家长转变教育观念,积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新模式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提高教育教学整体质量提供有益的尝试,由此促进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发展。
课堂练习
教师用白板投影打出练习题,找同学回答
课堂小结
、
教师总结
`
教学Biblioteka 反思;教
学
反
思
本节课教学设计合理,时间安排得当,学生课堂投入度比较高,部分学生回答问题比较积极,课堂的教学目标基本完成,课堂效果还可以,本节课受到了听课老师的好评,我深感欣慰。
由于部分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不是很好,导致部分学生回答问题时,物理语言不准确,逻辑稍显混乱,今后,在锻炼学生用物理语言表述物理知识上,还要下功夫,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准备时间不太充足,练习题准备过少,另外,课件播放时动画效果没有了,导致问题和答案一同出现,没有起到很好的巩固新知的作用。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引以为戒。
观察员通过定性描述反映,本节课教师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交流程度比较高,问题设置次数和质量很高,师生交流频繁,课堂效果很好,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比较高,虽然部分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性不高,但可以看出是经过思考后的回答,起到了锻炼学生思维及提高“用物理话说物理事”的能力的作用。
接下来的研究还要进行创建农村学校与家长和谐关系的实践研究。课题组成员计划在使学生的综合素养有显著的变化的基础上,使他们更爱学习、更爱合作,更充满关爱,同学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班级面貌蒸蒸日上。为创建学校与家长和谐关系提供前提保障。
科研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与实施,使学生的综合素养有显著的变化,使他们更爱学习、更爱合作,更充满关爱,同学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班级面貌蒸蒸日上。
2、通过课题研究与实施,经过一定时期的调查研究,积累丰富的资料,为家校合作的活动及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宝贵的参考资料,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更加得融洽、和谐。
观察点
学情分析
“浮力”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既熟悉又不熟悉。说熟悉,是因为在日常的生活积累中和在小学自然常识课的学习中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说不熟悉,是因为要把有关浮力的认识从感性提高到理性,需要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如力的测量、重力、二力平衡、二力的合成、压力、压强等,还需要进行科学的分析、推理、归纳等。学习有关浮力的知识,能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将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
教
学
过
程
;
,
教
。
学
过
程
导入新课
教师用白板投影打出死海不死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教师做演示实验1
(实验内容:将乒乓球和铁块放入水中容器水中,球浮铁沉)
/
师:乒乓球浮在水上,说明它受到了一个向上的力用以克服自身重力。铁沉下去了,它受没受到向上的力呢
(同学们分组讨论后回答)
师:怎么才能知道沉入水底的物体受没受向上的力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兴趣。通过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浮力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浮力产生原因的理解
!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总结归纳
教材分析
《认识浮力》是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探讨浮力的初步知识,浮力的定义,产生浮力的原因及计算浮力的两种方法。浮力作为初中物理的重难点知识,而本节既是前面所学习的液体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受力分析等知识的综合应用,又将为第三节的科学探究浮力的大小,第四节的沉与浮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做演示实验2
(实验内容:称重法测浮力)
师:这个力的方向向哪
(学生回答)
#
教师做演示实验3
(实验内容:将乒乓球用线栓住,将线固定在容器底,向容器内注水,将容器倾斜,观察线的方向。)
师生共同归纳这个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师:这个力我们叫做浮力。根据以上内容,同学们能不能归纳出浮力的概念。
(学生回答)
教师用白板投影打出浮力的概念。教师讲授。
师:在刚才的实验中,有一个可以测量浮力的值,同学们知道是哪一个实验吗
(学生回答)
》
师:在实验中,浮力的值等于什么呢
(教师在白板投影的帮助下,讲解实验法求浮力的公式及由来。)
师:为什么浸在流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呢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用白板投影,从理论角度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并推出压力差法求浮力的计算公式。
本节课后,请课题组负责人作了点评,他指出了本节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在评论中说道:作为整个课题研究实施阶段的实验课,这节课已经达到了其预期的目的。但是存在着两处有待于改善之处,一处是教学速度可以放慢些,刚刚接触这种形式训练的学生们不太适应,一些思维较快的学生的回答就会影响到后面学生的思考过程,应该更加注意学生思维的差异。第二处就是需要注意每一个问题解决之后的总结与推广,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自身还没有达到独立总结和延伸的程度,教师应该提供更多类似的案例巩固学生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