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三农”问题的现状与对策
新时代三农经济发展的挑战与对策
新时代三农经济发展的挑战与对策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的三农经济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同时也提供了新的机遇。
农业、农村和农民,合称“三农”,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三农经济的发展不仅关系农民的生计和福祉,也关系到国家的整体稳定与发展。
以下将从多个角度分析新时代三农经济面临的挑战,并探讨可能的对策。
当前,三农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之一是农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业生产中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例如,部分地区依然以传统的种植与养殖为主,而高产值、高效率的现代农业发展缓慢。
这种现象导致了农业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对策在于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推广精准农业与智能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同时,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问题也亟待解决。
近年来,重点地区和偏远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明显,一些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薄弱、人才短缺、产业单一,导致农民收入水平普遍不高,生活条件较差。
这一情况不仅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影响了农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对策在于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特别是在交通、水利、电力、网络等领域,通过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提升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吸引人才回流和创业。
现代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为三农经济带来了转型的机会,但与此同时,农民在信息技术和市场运作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相对不足,形成了“数字鸿沟”。
许多农民对于现代农业技术的掌握和应用仍显得力不从心,无法及时获取市场信息和价格变化,影响了他们的生产决策和收益。
在这一方面,需要通过培训和教育,提高农民的科技素养和市场意识。
同时,鼓励农村的合作社或协会建立信息服务平台,为农民提供及时的市场信息、技术服务和经济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提升竞争能力。
农村金融服务的缺乏也是三农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由于传统的金融体系对农村的服务不足,许多农民在贷款、保险、投资等方面面临困难,制约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中国“三农”问题的困境与出路
中国“三农”问题的困境与出路中国“三农”问题的起源和演变与中国独特的现代化道路是紧密相关的,要想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必须针对其特殊性质,选准突破口和切入点,扩展视野,从更长远的历史时段进行溯源,联系中国现代化的独特历程,对中国“三农”问题的现状、困境及解决对策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中国“三农”问题现状.(一)农产品供给缺口大,粮食需求过于依赖进口.虽然近年来中国粮食产量持续增长,但粮食生产供不应求的现状并未改变,粮食缺口有几千万吨。
201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193.5万吨,较2012年增加1235.6万吨,同比增长2.1%。
从2004年算起,粮食产量实现了“十连增”。
但在过去的十年中,“丰年缺粮”的现实也不可否认,只有2008年与2009年两年时间产稍大于需,剩下年份均是产不足需,且粮食供需缺口日益增大。
2012年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为491.9亿美元,同比扩大44.2%,进口粮食占粮食总产量的14%。
对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来说完全依赖国际市场来满足农产品与食物的需求是不现实的。
(二)农村基础设施差,教育落后.由于我国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就业机会匮乏,造成农村失业人口向大城市聚集。
集中的速度大大超过了城市就业的增长速度,导致城乡发展失衡,农村落后凋敝,出现过度城市化和平民窟问题。
此外,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乡、镇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分别为7.26%和3.87%。
在我国8.5亿6岁及以上乡、镇人口中,未上过学的占6.3% ,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4.4%,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4.2%,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1%,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的占4.1%。
按照这种教育状况来看,完全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的建设需求,更加无法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大局。
(三)城乡收入差距大,农民收入增速变缓.据《中国统计年鉴》统计数据显示,2003~2012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8472元增长到24565元,农民人均收入由2622元增长到7917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由5850元增加到16648元。
我国“三农”问题的现状及解决对策
我国“三农”问题的现状及解决对策作者:万书波来源:《科学与管理》2006年第05期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党中央、国务院近几年十分关心的问题,涉及到整个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但根据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以后,由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国家所采取的提取农业积累以支持工业发展的政策具有一定的惯性作用,并且工业化水平本身还不够高,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还不强,因而这一阶段往往是农业发展最为困难的时期,“三农”问题也最为突出。
一、“三农”问题的现状中国有13亿人口,农村人口占了8亿左右。
毫无疑问,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与其它先进国家相比,中国不是一个农业国家,中国是一个小农国家,这是由于我国的小生产无规模的特点决定的。
中国的问题不是简单的农业问题,而是我们常说的“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近期,清华大学中国国情研究中心的胡鞍刚教授提出,由于农民工的问题,中国应该是“四农”,但不管是“三农”还是“四农”,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也就是全局性问题。
有人说,中国的“三农”问题无解。
但现实的问题是中国的“三农”问题必解。
因为,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一)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三农”问题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1.基本解决了吃饭问题中国人民常说“民以食为天”,但在1994年美国战略研究所所长布朗先生提出一个观点,“谁来养活中国人”,给中国人的天捅了个窟窿。
虽然我们国内从官员到专家都强烈反驳,但必须承认他对我们的警示作用。
因为国际上粮食是战略物资,像我们这样一个大国,谁也养活不了,只有靠我们自己。
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农产品从长期短缺实现了向供求基本平衡和相对过剩的转变。
l996年我国粮食突破了5000亿公斤,虽然一个时期略有减少,但长期困扰我们的吃饭问题得到根本解决,迈过了农业问题的第一道坎。
2024年三农问题心得体会范文
2024年三农问题心得体会范文【导言】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农村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推进,离不开农业农村的全面发展。
然而,尽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但是农村问题依然存在许多困难和挑战。
在2024年,我参与了一项调研工作,深入农村地区了解农民的真实需求和困境。
在这篇心得体会中,我将就2024年的三农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当前三农问题的现状】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在2024年,农民的收入增长仍然较为缓慢。
尽管农业生产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农民的劳动报酬和农产品价格上升幅度不尽如人意。
一方面,农产品供需失衡,导致价格过低,农民收入不足;另一方面,农产品市场竞争激烈,农民难以获得更高的劳动报酬,难以增加收入。
2.农村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尽管政府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但是农村地区的交通、电力、水利等设施仍然不够完善。
农村交通不便,限制了农产品的流通和市场拓展。
农村电力和水利设施的不足,也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能力。
3.农村教育医疗水平有待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和医疗资源严重不足。
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质量低下。
农村医疗资源匮乏,农民就医困难。
这些问题使得农村孩子的受教育机会有限,农村人民享受不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4.农村环境污染严重在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中,环境污染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农村地区水土流失、农药残留等问题阻碍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不当使得农村环境脏乱差,影响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
【二、三农问题原因分析】1.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要方向。
然而,在实践中,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展缓慢。
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和农产品销售渠道仍然占主导地位,难以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
缺乏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限制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和农民收入的增长。
2.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村产业结构单一也是当前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
十六大以来,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班级:09级思政二班姓名:王莉学号:12009244315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摘要:所谓“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
三农问题集中反映在农民收入过低,农民就业问题严重,以及农村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缓慢上。
因此,我们应该寻找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从而造福于人民。
本文从“三农”问题的含义、现状及对策出发,探讨解决其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三农问题出路措施政策一、三农问题的含义农业问题,主要是指农业产业化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二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低;三是农产品结构与市场结构不相适应。
农村问题,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基础薄弱;二是城镇化进程滞后,要看到,“三农”问题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城乡经济结构是密切相关的。
城镇化率低,且村镇极其分散,工业企业小而且少,缺乏产业群规模的大型企业的支撑,缺乏规模效益,与区域经济工业化的要求极不适应,农民的非农产业出路极其狭窄;三是乡村面貌落后:由于基层组织和乡级政府职能上的错位,乡村规划落后,或基本上没有规划,无法有力执行规划的问题十分普遍,导致乡村建设混乱。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二是农民利益得不到有效维护;三是农民的文化素质得不到较快提高。
二、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和现状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
不论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改革开放以后还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可见三农问题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性。
所谓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国家安,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一定要处理好三农问题,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积极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行动。
当前“三农”存在问题和对策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当代“三农“存在问题和对策专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导老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卷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目录摘要一、“三农”问题概述(一)“三农”问题背景和现状(二)“三农”问题阐述(三)“三农“问题的重要性二、当代“三农“问题存在问题(一)收入缓慢与负担过重形成的问题(二)城乡二元结构经济产生的问题(三)农业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形势和挑战三、当代“三农”问题解决对策(一)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投入(二)继续深化农村税费制度改革(三)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加快城市化进程四、结语参考文献当代“三农“存在问题和对策【摘要】:“三农”问题是传统社会及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过程中的普遍现象, 也是必然现象。
“三农”问题也是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与农民负担过重形成的矛盾问题、城乡分治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产生的矛盾问题和当前国际竞争的严峻形势, 是当前“三农”问题面临的主要难题。
当前解决“三农”问题解决对策有: 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投入, 切实增加农民实惠; 继续深化农村税费制度改革、逐步撤消乡级政府, 减轻农民负担; 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加快城市化进程。
【关键词】:“三农”;存在问题;解决对策一、“三农”问题概述(一)“三农”问题背景和现状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地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大大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促使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发展。
然而,中国农业产品开始同外国农业大国竞争,从而开始出现农民“手里有粮买不出”的现象。
随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大部分农民认为种田没有足够的收入,从而出现农民进入城市务工的现象,所导致的后果是农村务农的积极性下降,农业的经历投入和设备投入减少,引发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打工,农村的人稀少。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课时三农问题与民生问题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课时三农问题与民生问题三农问题与民生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和农业一直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
然而,长期以来,农村地区的农业发展和农民的生活条件一直存在一些问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三农问题”。
而“三农问题”与“民生问题”有着紧密的联系,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本文将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探讨,并从政府、农民、和社会各界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三农问题的现状与原因分析1.农业发展问题中国农业长期以来的问题主要包括农业生产效率低、农民收入不稳定、农村资源环境受损等。
农业生产效率低主要是由于农业技术水平相对滞后,种植、养殖方式陈旧。
农民收入不稳定的原因在于农产品价格波动大,市场竞争激烈。
农村资源环境受损主要是由于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和过度的农业化肥农药使用。
2.农村就业问题由于农村劳动力过剩,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就业成为面临的一个大问题。
农村青年较多地流向了城市,导致农村劳动力匮乏、留守老年人和妇女负重担。
但是,农村就业机会有限,部分农民无法就业或找不到满意的工作。
3.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问题相对于城市,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包括道路交通、电力供应、教育医疗等。
这就导致了农民生活水平和工作效率的下降,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二、民生问题的现状与原因分析1.教育问题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师资力量不足,学校条件差。
这就导致了农村儿童受教育的机会有限,教育质量和水平不高,制约了他们的发展。
2.医疗问题农村地区的医疗设施不足,医疗资源分配不均。
农民看病困难,不仅费用高昂,而且医疗技术水平相对滞后,严重制约了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
3.社会保障问题农村居民相对于城市居民,社会保障水平较低。
缺乏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障制度,给农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
三、解决三农问题与民生问题的对策1.加强农业科技支持政府应当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推广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帮助农民增加收入。
三农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doc
三农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doc展开全文三农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一)当前xx市“三农”主要特征同广大中西部地区一样,主要表现为农业衰弱、农村凋敝、农民贫困,“三农”问题成为各级政府需要解决的头号问题。
从当前黄石市“三农”现状来看,尽管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如致富技能、投资理财、结算服务等等,但最核心、最迫切、农行又能有所作为的是信息服务和资金扶持。
1、农业基础薄弱,缺乏现代农业的强力牵引。
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落后陈旧,危及人畜饮水和农业浇灌。
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生产效益日益下滑,农业投入严重不足,资金、技术对农业支撑作用不强。
规模经济不足,产品附加值低,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能力极低。
2、农村贫穷落后,缺乏走向富裕之路的有效载体。
农村人口多、底子薄、信息闭塞、经济规模小、就业压力大,传统农业和自耕自足的自然经济难以承载农村快速富裕的重任。
3、农民势单力薄,缺乏脱贫致富的救济途径。
长期以来广大农民是中国社会的最弱势群体,但因缺乏有效帮助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渴望脱贫致富。
尤其是新一代有一定文化和技术特长的年青农民,创业致富的欲望更为强烈。
但由于在信息、技术,尤其是资金上缺乏必要的支持,脱贫之梦难圆,绝大部分农民家庭仍是靠年长者在家种田养家糊口,年轻者外出打工增加收入,增收渠道异常狭窄。
4、xx市金融服务“三农”现状。
近几年来,由于各商业银行都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经营宗旨,自然对规模小、附加值低、风险度高的广大农村经济不屑一顾,从而造成在中国范围最大、最需要金融造血的广大农村成为金融服务的空白地带,成为银行信贷投入的“真空”地带。
如xx市20xx年各家银行年投放贷款累计达50多亿元,直接投向“三农”的贷款不足1%。
农村金融机构本来就极少,能直接或间接与“三农”联系相对密切只有农行和农村合作银行。
去年仅有一家农业龙头企业(即灵溪风味有限公司)从农行贷款200万元,农村合作银行政策规定农户每家可贷。
三农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三农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一、引言三农工作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的统称,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产业结构的转型,三农问题日益凸显,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困境。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二、农业问题1.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质量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但是,当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依然突出,如病虫害防治不力、使用劣质化肥等。
这不仅影响了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信任度,也给我国农业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
2. 农村土地流转难题由于传统观念和政策法规限制等原因,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难度较大。
这导致了很多土地闲置或者被低效利用,影响了农民收入水平和乡村经济发展。
3. 农业信息化不足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对于农业生产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程度相对较低,信息化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还不够普及。
这不仅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也限制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三、农村问题1.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当前我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如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
这不仅影响了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制约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2. 农民素质提升难度大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和传统观念的限制等原因,很多地区的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文化素质相对较差。
这导致了很多农民缺乏现代化管理和经营理念,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和现代化管理要求。
3.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虽然我国政府一直在推行“三农”政策,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但是当前农民收入增长仍然缓慢。
这主要是由于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产品价格波动大、农村产业结构单一等原因所致。
四、农民工问题1. 农民工权益保障不足由于职业特殊性和流动性大,很多农民工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如劳动合同缺失、工资拖欠等问题时有发生。
这不仅影响了农民工的生活质量和切身利益,也制约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顺利推进。
2. 农民工职业技能水平偏低由于教育程度较低和职业培训机会有限等原因,很多农民工职业技能水平偏低,无法适应市场需求和现代化管理要求。
三农正常数据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以下简称“三农”)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方向。
本报告通过对“三农”领域的正常数据分析,旨在揭示当前“三农”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为政策制定者、研究者和社会各界提供参考。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本报告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农业农村部、中国农业科学院等权威部门发布的统计数据,并结合实地调研数据进行分析。
数据主要涉及农业产值、农民收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农业科技水平等方面。
三、农业发展现状分析1. 农业产值稳步增长近年来,我国农业产值逐年增长,2019年达到7.1万亿元,同比增长3.1%。
其中,粮食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在6.5亿吨以上,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
2. 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发展迅速。
2019年,粮食作物产量占比从2010年的40.9%下降到37.4%,经济作物产量占比从2010年的39.6%上升到42.6%。
3. 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0年的51.4%提高到2019年的58.6%。
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6%以上,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
四、农民收入水平分析1.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近年来,农民收入持续增长,2019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021元,同比增长8.9%。
其中,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均有所增长。
2. 收入结构优化农民收入结构不断优化,工资性收入占比逐年提高,经营性收入占比相对稳定,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占比有所下降。
3. 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2019年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为2.64,较2010年下降0.1。
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分析1.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近年来,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农村公路、电力、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三农问题交流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我国“三农”问题。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所有关注“三农”问题的同仁,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我国农村发展的各位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一、我国“三农”问题的现状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实施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
然而,我国“三农”问题依然严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尽管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城市相比,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不高,贫困人口数量仍然较多。
2. 农村基础设施薄弱。
农村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 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农民生活质量有待提高。
4.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由于农业生产方式粗放、资源利用不合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针对我国“三农”问题的现状,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要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农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人均收入水平。
2.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农村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农村土地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3. 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加大对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投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农村社会治理能力。
4. 重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广绿色生产方式;加大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
5. 完善农村土地制度。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保障农民土地权益;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6. 加强农村金融服务。
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拓宽农村金融服务领域;加大对农村金融支持力度,缓解农民融资难题。
三农问题总结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和总结我国“三农”问题。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此,我将对我国“三农”问题进行简要总结,并就下一步工作提出建议。
一、我国“三农”问题的现状1. 农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近年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粮食产量稳定增长,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显著提高。
特别是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为我国“三农”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2. 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取得重要进展。
3. 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农村居民医疗、养老、教育等方面的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二、我国“三农”问题存在的挑战1. 农业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约束我国耕地资源有限,农业水资源短缺,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农业生态环境脆弱。
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农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
2. 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水平与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较低,城乡收入差距仍然较大。
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农业品牌建设亟待加强。
3. 农民素质亟待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农业科技人才匮乏,农村创新创业氛围不浓。
农民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能力不足,制约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三、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对策建议1.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培育优良品种,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
加强农业生态保护,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2. 推进农村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活力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
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的由来、现状及对策一、“三农”问题的由来“三农”问题在近代以来的中国似乎始终存在:中国人口绝大多数是农民,农民居住在农村,主要从事农业,这是中国自近代以来一直为人们所了解和重视的基本国情,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人们都必须从这个基本国情着手。
但是,“三农”问题成为一个特定的理论研究对象,还是20世纪90年代前后的事情。
事情应该追溯到新中国建立初期。
从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村实行“农业合作化”以后,通过建立城乡二元体制,中国现代化开始走上以城市为中心的建设道路。
这一“道路”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农村(主要是农业)为城市工业化提供基本的资金积累,而农村自身则基本置身于现代化建设之外。
然而,由于中国农村实行的人民公社制度只有利于城市以国家的名义剥夺农民,而农民长期无法摆脱贫困,更谈不上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市场有效需求的拉动,到20世纪80年代,国家不得不进行农村体制改革,由家庭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代替人民公社制度,恢复了农民的财产权利和身份自由,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从而为以城市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条件,实现了起始于80年代的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起飞。
但是,由于农村家庭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仍然是以城乡二元结构为前提,仍然是城乡二元结构的一种实现形式,加上其自身的小生产的特性,我国农村、农业理所当然地还要走上曲折发展的道路。
大约从1985年起,中国农业再次出现徘徊,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导致城市工业品市场出现萎缩,以至于城市的建设和改革失去了市场的应有的支撑。
于是,80年代后期,中国的一些学者在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的过程中,依据中国的特有国情,把农村问题分析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分别进行研究,形成了所谓“三农”问题理论框架。
1991年11月29日,中共十三届八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第一次将农业、农村和农民并列起来提出问题,表明中共中央接受了这个理论框架。
1992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武汉主持召开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六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明确地把“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一个特定的提法提出来了。
什么是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解决对策
什么是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解决对策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那么你对三农问题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三农问题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三农问题的介绍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
“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
中共十六大后,一系列高层会议和政策举措已勾勒出中央新领导集体施政思路的概貌。
由于新领导集体面临的问题和担负的任务与以前相比有很大不同,他们的施政思路展示出不少“新的东西”。
这其中,对“三农”问题的态度极其引人关注。
三农问题的原因分析“三农”的弱质性首先是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无论它是处于传统农业阶段还是现代农业阶段,与第二、三产业相比,它不仅要面临巨大的市场风险,还要面临很难预料的自然风险。
其次是受土地收益递减规律的影响,农民的收入总是受到一个上限的制约,追加在农业上的投入与产出不一定成正比,即使农民增加再多的投入也无法突破这一上限,而第二、三产业却没有这样的上限,其投入与产出成正比。
虽然现代科技使农业获得惊人的发展,但依靠科技进一步提升农产品产量与质量的空间越来越小。
第三是由于我国现已基本实现了小康,一些大中城市甚至越过小康,进入相对富裕阶段,加上大多数农产品属于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需求弹性小,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恩格尔系数的降低,居民对农产品的直接消费量不可能有很大的增加,有的甚至会减少。
因此农业的弱势地位决定了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收入低下。
制度因素“三农”问题历来是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大基本问题,由这一问题折射出来的制度成因也是多方面的。
既有反映国民待遇的法权落实问题又有产权明晰问题;既有行政权障碍问题,又有知情权、发展权障碍问题;更有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因素。
但要探析与“三农”问题形成相关的终极制度原因,根植于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社会等级制度当为其要。
事实上,二元社会体制本质上反映的是按社会等级高低决定发展的先后顺序、接受各种公共服务的多寡以及就业的选择机会等。
三农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三农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分析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村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分析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农业结构单一、农业收入低。
我国农业结构主要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农业收入占比较低,导致农民收入水平普遍偏低。
对策: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发展多种经营方式。
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引进新的农业科技,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二、农村基础设施滞后、公共服务不足。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不便,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不足,影响了农民生产生活质量。
对策: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优化交通网络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鼓励民间资金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三、农业生产方式传统、效率低下。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下,难以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
对策:推广现代化农业技术,普及高科技设备、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四、农村人才流失严重。
由于农村产业发展缓慢,农村人才倾向于外出打工或进城务工,导致农村劳动力不足,农村经济发展受到制约。
对策:加强农村人才培训,提高农民技能,引导农村人才回流,支持农村自主创业。
五、土地资源过度利用、生态环境恶化。
由于农村土地资源利用方式不合理,导致土地过度利用、生态环境恶化,影响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对策:加强土地资源管理,推广科学化耕作方式,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实施农业生态保护工程。
六、农民收入不稳定、风险较大。
农村居民主要依靠种植和养殖业获取收入,受市场价格波动和自然灾害等影响,农民收入不稳定,风险较大。
对策:建立农民收入稳定机制,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化建设,推动农业保险发展,降低农业经营风险。
七、农村金融服务薄弱、融资难题。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融资难题成为农民创业发展的一大制约。
对策: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大农村信贷支持力度,创新金融产品,为农民提供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
浅议我国目前“三农”存在问题及对策
加强“三农”工作,推进新农村建设【内容摘要】“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
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形成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想、新目标、新措施。
【关键词】三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
“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
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
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
只有近8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
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形成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想、新目标、新措施。
一、我国农业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变我国农业和农村正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期。
目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保持良好势头,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迈出较大步伐,农村改革稳步推进,“三农”工作的组织领导得到进一步加强,“三农”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趋势和特征。
在看到“三农”发展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面小康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农业产业还不够强、农村发展仍比较滞后、农村困难人口还比较多等问题,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和不平衡性,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坚持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局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丝毫不能动摇,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任务丝毫不能放松,支农惠农的政策力度丝毫不能减弱,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丝毫不能松懈。
三农问题与对策
三农问题与对策摘要:三农指农村、农业和农民;所谓“三农”问题,就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研究三农问题目的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
实际上,这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
关键词:三农问题措施政策一、三农问题(一)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
目前中国农产品结构,总体上来讲是“四多、四少”,即大路产品多、低档产品多、普通产品多、原料型产品多;优质产品少、高档产品少、专用产品少、深加工产品少。
为了推进农业的发展,各地进行了种种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是一些地方形形色色的以创新为名义的改革,其中不少正在伤害着农民和吞噬着土地。
(二)农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
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
这种户籍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自上而下行政管理的必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已经受到理论界的一致质疑。
户籍制度改革以后,解放的剩余劳动力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和疏导,形成的移民潮会给社会治安造成相当大的压力。
(三)农民问题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
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
据统计,截至2000年底中国义务教育即普九中人口覆盖率达到85%,在普九未能覆盖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
因此,提高农民素质是富民强国的重要举措。
农民问题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减负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再三强调要减轻农民负担。
农民负担重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负担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改革力度不够,目前还有些地方政府部门仍是“管事的人不多,吃饭的人不少”。
我国“三农”问题的现状与对策
我国“三农”问题的现状与对策【摘要】本文针对“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民、农村问题,指出当前“三农”问题存在的现状以及现状存在的原因,并针对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提出对应的建议。
【关键词】“三农”问题和谐社会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进入20 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相对城市的发展,“三农”问题已变得越来越突出。
“三农”问题不仅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制约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不仅关系农村的社会进步,而且关系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一、”三农”问题的现状(一)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在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却日益突出。
数据显示,1990年以来农民收入的增幅明显低于城镇居民,二者之间绝对额的差距逐年扩大。
2007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相差近万元。
农民收入增长长期滞缓, 城乡差距持续扩大,已经严重制约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相当严重目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最突出的问题是土地沙漠化面积仍在扩大,水资源短缺,水的利用效率不高,环境污染。
这种状况决定了我国农业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华北的几个沙漠地带和西部的三江源地区的荒漠化趋势尤其明显。
(三)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差与城市相比,农村在资源配置和国民收入分配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农村得不到与城市同等发展的机会和地位。
造成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差,村庄普遍缺乏有效规划,公共设施、基础设施不配套,文化事业发展滞后,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劣于城市,导致农村的人才、资金等优质资源向城市流动,而城市的污染等劣质资源流向农村。
城市化加速推进,加剧了这种趋势。
(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制约了农民的自由流动。
由于我国历史上就存在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这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设置了许多障碍。
虽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对农民就业和流动的束缚逐渐解除,城乡二元结构对农村人口流动的制约有所弱化,但城乡分割制度并没有实质性变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三农”问题的现状与对策
【摘要】本文针对“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民、农村问题,指出当前“三农”问题存在的现状以及现状存在的原因,并针对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提出对应的建议。
【关键词】“三农”问题和谐社会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进入20 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相对城市的发展,“三农”问题已变得越来越突出。
“三农”问题不仅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制约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不仅关系农村的社会进步,而且关系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一、“三农”问题的现状
(一)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在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却日益突出。
数据显示,1990年以来农民收入的增幅明显低于城镇居民,二者之间绝对额的差距逐年扩大。
2007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相差近万元。
农民收入增长长期滞缓, 城乡差距持续扩大,已经严重制约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相当严重
目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最突出的问题是土地沙漠化面积仍在扩大,水资源短缺,水的利用效率不高,环境污染。
这种状况决定了我国农业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华北的几个沙漠地带和西部的三江源地区的荒漠化趋势尤其明显。
(三)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差
与城市相比,农村在资源配置和国民收入分配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农村得不到与城市同等发展的机会和地位。
造成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差,村庄普遍缺乏有效规划,公共设施、基础设施不配套,文化事业发展滞后,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劣于城市,导致农村的人才、资金等优质资源向城市流动,而城市的污染等劣质资源流向农村。
城市化加速推进,加剧了这种趋势。
(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制约了农民的自由流动。
由于我国历史上就存在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这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设置了许多障碍。
虽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对农民就业和流动的束缚逐渐解除,城乡二元结构对农村人口流动的制约有所弱化,但城乡分割制度并没有实质性变革。
这种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农民被封锁在有限的耕地上,限制了农民合理的流动,农村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农民寻找增收的又一条出路被堵死了。
二、现状存在的原因
(一)历史原因
建国以来,我国实行农业农业支持工业的方针,形成了工农业剪刀差长期存在,并且长期以来国家的财政政策一直倾向于城市,对三农的投入却很少。
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使城乡经济发展严重失衡,造成了农村仅靠效率和效益都十分低下的农业来发展农村,以致城乡差距越来越大。
(二)农村集体财产产权制度不规范
目前,我国农村集体财产产权制度存在严重不规范,造成了大量侵权行为的产生,农民的经营自主权受到侵犯,其盈利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由上级政府和部门制定政策和履约程度造成的市场风险的大小;广大农民无权真正民主地决定和管理社区范围内的公共事务和产业发展,只是被动地执行上级政府和部门下达的任务;乡镇党委、政府经常依靠法律或上级部门赋予的权力,向农民强行乱收费,甚至搭车收费。
(三)农村的产业结构不合理
广大农村仍以农业为主,乡镇企业和服务业发展缓慢,农村市场得不到有效的开发。
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农业的基本状况是,连年增产而农民增收缓慢,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国民经济结构演变的态势和格局相比,农村经济结构转换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更为突出。
农村”三次产业”之间的结构比例不合适,产业间劳动力转移困难,农民增收缓慢。
(四)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较低,农民自身的文化素质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利用资本收益的观念淡薄,不能通过资本流通来获取收益。
农民的创新、质量、品牌、效益意识较差,市场和竞争观念淡薄,小富即安的思想严重存在。
三、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建议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促进农民增收,始终是稳定农村的一件大事,所以,要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和农
村工作的中心任务。
采取综合措施, 广辟农民持续增收的路子,深挖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促进农产品的加工增值。
积极引导支持农民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等二、三产业,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大规模开展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市场就业新机制。
(二)加强乡村人文生态环境建设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乡村人文生态环境建设,要坚持以农民为本,充分体现农民在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丰富农民精神生活, 倡导文明生活方式,提高乡村生活质量,充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和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要从多方面入手,确保增加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投入。
各级政府应当严格履行将每年新增的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规定,促进义务教育和基本医疗等服务的平等化。
(三)继续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是农民贫困的主要根源。
在这种户籍制度下,进城务工的农民无法取得同城市居民同等的竞争力和平等的待遇。
政府应尽可能在短时间内进一步推进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逐步改革城市就业的社会保障、医疗、住房、教育、入托等制度性壁垒,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入城后能与城市居民得到平等的待遇。
(四)加强对农民的培训。
农村的发展要靠教育、靠知识。
解决问题最重要的还是在于农民自身观念的转变和素质的提高,而提高
农民素质的关键在于给予农民充分接受教育和培训的便利和可能。
为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发展基础教育,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保证农村学龄儿童和青少年有学习的机会。
第二,加强职业教育培训。
第三,依托民办培训机构,提高培训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孙彦泉.和谐社会与“三农”问题[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2-27.
[2]方小教.“三农”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节点[j].科学社会主义, 2006,(1) : 80-82.
[3]周崇社.从和谐社会的发展看“三农”问题[j].甘肃农业, 2006,(2):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