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语文人教《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 第5单元六国论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六国论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六国论》一、相关背景介绍1. 作者介绍: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
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擅长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2. 写作背景:宋朝是我国历史上比较软弱的一个王朝。
宋太宗以后,国势就渐渐虚弱。
宋朝初年,北边已经有敌国契丹,宋仁宗时,西边又出现了敌国西夏。
宋朝受着这两个国家的要挟和侵犯,却不敢对他们进行坚决的抵抗,只想用屈服妥协的办法,向他们纳银输绢换取和平。
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一○○四年),与契丹(后来称辽)缔结澶渊之盟,宋朝承诺每一年给契丹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一○四二年),契丹派使者到宋朝要求割给他们晋阳(此刻山西省太原市)和瓦桥(在河北省雄县易水上)以南十县的土地,结果定盟由宋朝每一年给契丹增加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
庆历三年,西夏向宋朝上书请和,宋朝每一年赠给西夏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
宋朝这样一再向仇敌屈服妥协,结果增加了仇敌的财富,减弱了自己的力量,带来无穷的后患,而实际上并非能换得和平。
苏洵虽然不睬解秦国那时已经具有了统一全中国的条件,不过他写这篇文章借古讽今,向北宋统治者敲起警钟,指出对仇敌不用武力抵抗而只是一味屈膝求和,结果必然招致衰亡,这些意见在今天看来仍然是正确的。
咱们应该说,这篇文章不同于一般空泛的史论,它是明显地具有现实意义的。
二、课文解析1. 字词解析:第一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 )攻取之外,小.( )则.( )获邑,大.( )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 )得者,其实..( )百倍..( );诸侯之所亡.( ),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 第五单元第1课《六国论》经典课件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而:连词,表因果关系。 亏:亏损。 道:道理,原因。
判断句。
译:贿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就亏损, 这是灭亡的原因。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或:有人。 互丧:彼此相继灭亡。互,交互、相继。
率:全都,一概。 耶:吗。
译: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都是因为贿 赂秦国吗?
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学海无涯苦作舟
苏洵精于古文写作, 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 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 精辟,论点鲜明,论据 有力,语言锋利,明快 酣畅,纵横捭阖,雄奇 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 的风度。著有《嘉祐 集》。本文即选自《嘉 祐集·权书》,《权书》 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
六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秦的有关史实
(1)、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
终也。
被动句
洎:等到。 为:成为。 以:因为。 而:却,连词,表转折关系。
谗:小人的坏话。
译:等到李牧因为受诬陷而被杀害,赵国都 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 抵抗却不能坚持到底。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 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且:况且。 殆:几乎,差不多。 处:处在。 智力:智慧和国力。 革灭:消灭。 诚:实在。
既:已经。 始:开始,起初。 免:幸免。 义:坚持正义。名词作动词。
译:五国已经灭亡,齐国也不能幸免了。 燕国与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谋略, 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而不贿赂 秦国。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斯:这。 以:用 始:才。
效:效果,结果。 以…为:把…作为 速:招致。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六国论
• 2.第①段中使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答:一问一答,层层深入地议论“赂者”对“不赂者”的严重 影响——“不赂者以赂者丧”,突显赂秦的危害。
•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5~6题。
• 东床佳婿
• 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①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 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 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 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 少②,因嫁女与焉。
• 【注】 ①门生:门客。②逸少:王羲之,王导之侄。
(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
No Image
连词,表承接,就,便
No 连词,表承接,那么 连词,表假设的结
Image 果,译为“那么” 连词,如果、假使 动词,对着,这里有“对付”的意思
得到、获得
适宜、得当
No 应当
能够
Image 治理 整理 纹理 道理
合适,适宜
应该,应当
No 遵循,服从 率领
分别是: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 (2)为了证明自己的论点用,武而作不者终在也 文中列举齐、赵、燕三国 以破 原荆灭因卿的是为计史:,实_始__并速_祸_对_焉_此__加__以__分__析__。__作__者_;认赵为国,灭其亡中的齐原国因灭是亡:的 ____________________;燕国灭亡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六国论》教学案例
《六国论》教学案例【教材分析】1、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年级:高中二年级3、所属模块:选修【学情分析】本文选自《嘉佑集笺注·权书》,语言浅显,文意理解难度不大。
因此,本课以学生自学为主,疏通文意以后【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训练理清行文思路、概括层次大意的技能;2、引导学生结合历史来把握作者的观点3、结合写作指导,学习本文写作方法(二)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课前让学生搜集所知的秦国灭亡的资料,了解历史背景知识对比阅读:对比贾谊《过秦论》方孝儒《深虑论》【教学重点】1、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品味文章的气脉2、理解本文所要表达的观点3、引导学生在阅读之后,联系实际写作,指导写作【教学难点】七、写作特色(结构上是典范的议论文形式,情感上气脉中贯)1.总纲:弊在赂秦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3.不赂者以赂者丧4.议论兼有抒情5.谈古论今情感特色:文中的气,愤郁激切,感慨至深八、课文中的一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特殊句式加以整理归类.1.古今异义:其实(那实际数目.今常用义为:实际上)祖父(祖辈父辈.今指父亲的父亲)然则(虽然这样,那么.今义为转折意思)至于(发展到……的结局.今常用作表示另提一事的连词)再(两次.今表示又一次)智力(智谋和力量.今为一个词,指理解事物的能力)故事(先例,旧事.今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2.词类活用:①名词用作状语:日削月割(时间名词"日","月"分别用作"削","割"的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义不赂秦(名词用如动词作状语,坚持正义)②名词用作动词,以地事秦(侍奉);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遇)③形容词用作动词:不能独完(保全);惜其用武不终(用到底,坚持到底);④动词使动用法;李牧连却之(使……退却;击退)3.一词多义:较秦之所得(得到,获得;动词)此言得之(对,说得对;动词)诚不得已(能,能够,动词)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通"德",感恩;动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丧失,丢失;动词)是故燕国虽小而后亡(灭亡,动词)生时有度,而用时亡度(通"无",没有;动词)4.特殊句式:①赵尝五战于秦——介词结构后置②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动句③苟以天下之大——定语后置④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判断句⑤举以予人——"举"后面省略宾语代词"之"反思:本文的写作特色可以作为指导学生学习典范议论文,这可以作为本课的一个突破口。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5单元《六国论》导学案
年级高二科目语文主备人彭然使用班级学生姓名年级初审(签字有效)学校终审(签字有效)编号 yw022 复印 921份课题名称:苏洵《六国论》一、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初步体会作者缜密的构思。
2.提高学生对古今异义词语、文言句式的准确识别,运用的能力。
3.掌握作者借古讽今的写法。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师生互动完成基础教学(计划2个课时)导入:“六王毕,四海一”,在《阿房宫赋》里,杜牧用这六个字概括了秦灭六国、一统寰宇的历史进程。
也许因为秦王朝过于短促,历二代便骤然灭亡,所以后人总爱在秦的暴灭上作文章,而忽视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秦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以小胜大?或,六国何以由强趋弱,转胜为败?历史学家语焉不详,文学家往往指斥不当。
《六国论》是历史上第一篇不鞭强秦之暴行,而剖六国之痼疾的文章它不足600字,言简意赅,机锋雄辩,又有很强的文学性。
“三性”合一,使得本文兼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知识点一:知识链接一、关于作者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北宋著名散文家。
相传“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达到通六经百书、下笔顷刻数千言的程度。
学成后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所著的文章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
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
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也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三人合称“三苏”,三人均列入“唐宋八大家”。
著有《嘉祐集》,本文选自《嘉祐集笺注》。
二、写作背景1、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
《六国论》中的“六国”,就是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
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秧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盛的六国却日益衰落。
强秦向东夺取六国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 5.1 六国论
-16-
六国论
首页
预习引导
核心归纳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接着,作者运用推理,由于“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 繁”,诸侯就越地少国弱,而秦“侵之愈急”,暴秦就越地多国强,因而得 出结论“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而后下一肯定判断:发展到国 家破灭是必然的。最后又引用古人的话“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 不尽,火不灭”做比喻论证,贴切恰当,既补充了上文的论证,又含有 收束之意,而且使论证深入浅出,明白易晓,增强了说服力。
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 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2)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4-
六国论
首页
预习引导
核心归纳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1.六国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开门见山,论点鲜明
提示:本文中的某些论述欠妥,正好可以用来启发我们不要盲目 相信书本,而要敢于质疑,善于独立思考、动脑分析。
如课文第三段中论证燕国的灭亡是“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就是 欠妥的。作者并没有抓住根本问题,而是撷取了一个偶然事件作为 论据,把问题简单化了,难以令人信服。要知道,当时强秦灭燕,是历 史的必然。只不过“以荆卿为计”加速了燕的灭亡罢了。从逻辑上 说,作者是将必然的趋势当作或然的情况来论述,这在逻辑上讲不 通,是违反客观实际的。所以说,这个论断是不妥的。再如,作者论 六国灭亡,只论及赂秦的弊端及用武不终等,却没有论及统治者的 腐败无能这一根本问题,这是不全面、不深刻的。
核心归纳
-12-
六国论
首页
预习引导
核心归纳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六国论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六国论》一、知识点归纳1、重点词语①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率()②思厥先祖父厥()③暴霜露,斩荆棘暴()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⑤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⑥始速祸焉速()⑦洎牧以谗诛洎()⑧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2、词类活用①不能独完(完:)②诸侯之所亡(亡:)③义不赂秦(义:)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⑤李牧连却之(却:)3、古今异义①思厥先祖父(古义,今义,父亲的父亲,即爷爷的别称)②可谓智力孤危(古义,今义,认识、理解客观事物的能力)③刺客不行(古义,今义,不能、不可以、没能力等)④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今义,侧重于描述事件过程的一种文体)4、特殊句式(1)省略句①至丹以荆卿为计(省略谓语,“至丹以荆卿()为计”)。
②邯郸为郡(省略定语,“邯郸为()郡”)。
(2)状语后置句③赵尝五战于秦 (“”,即“赵国曾五次与秦国交战”)④其势弱于秦(“”,即“六国的实力比秦国弱”)⑤后秦击赵者再( ”,即“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
(3)翻译被动句⑥洎牧以谗诛⑦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二、知识点练习1、选出“殆”字意义相同的两项()()A、知己知彼,百战不殆B、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C、进退不由,殆例送死D、郦元之所见,殆与予同 2、.下列各句中均含有第三人称代词的一项是()①思厥先祖父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③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④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⑤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⑥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③⑤ D②③⑤3、.对下列各句从句式特点上分类正确的是()①句读之不知②唯弈秋之为听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④皆不可限以时月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⑥其势弱于秦⑦唯利是图⑧吞舟是漏A①②③/④⑥/⑤⑦⑧ B①②③⑤/④⑥/⑦⑧C①②⑦⑧/③⑤/④⑥ D①②⑦⑧/③④⑤⑥《六国论》答案①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率(shuài):一律、一概②思厥先祖父厥:代词,其,他的,他们的③暴霜露,斩荆棘暴(pù):暴露、冒着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分清、判明⑤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依附、亲近⑥始速祸焉速:招致⑦洎牧以谗诛洎(jì):到、等到⑧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通“倘”,倘若、如果2、词类活用①不能独完(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保全)②诸侯之所亡(亡:动词活用为名词,丧失的土地)③义不赂秦(义:名词活用为动词,坚守正义)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名词活用为动词,礼遇、优厚地对待)⑤李牧连却之(却:使动用法,使……退却,打退、击退等)3、古今异义①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即爷爷的别称)②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实力;今义,认识、理解客观事物的能力)③刺客不行(古义,不去刺杀秦王;今义,不能、不可以、没能力等)④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旧事、旧例;今义,侧重于描述事件过程的一种文体)4、特殊句式(1)省略句①至丹以荆卿为计(省略谓语,“至丹以荆卿(刺秦王)为计”)。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全册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全册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全册教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目录第1单元第1课《长恨歌》第1单元第2课《湘夫人》第1单元第3课《拟行路难(其四)》第1单元第4课《蜀相》第1单元第5课《书愤》第2单元第1课《春江花月夜》第2单元第2课《夜归鹿门歌》第2单元第3课《梦游天姥吟留别》第2单元第4课《登岳阳楼》第2单元第5课《菩萨蛮》第3单元第1课《将进酒》第3单元第2课《阁夜》第3单元第3课《李凭箜篌引》第3单元第4课《虞美人》第3单元第5课《苏幕遮》第4单元第1课《过小孤山大孤山》第4单元第2课《庖丁解牛》第4单元第3课《项羽之死》第4单元第4课《阿房宫赋》第5单元第1课《六国论》第5单元第2课《伶官传序》第5单元第3课《祭十二郎文》第5单元第4课《文与可画??谷偃竹记》第6单元第1课《种树郭橐驼传》第6单元第2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第6单元第3课《春夜宴诸从弟桃园序》第6单元第4课《项脊轩志》长恨歌教学目标:1、了解白居易生平及其创作成就;2、把握长恨歌人物形象及主题;3、理解作品在叙事和塑造人物上运用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1、分析文中唐明皇与杨贵妃形象2、诵读全文3、把握长恨歌的主题;教学难点:理解作品在叙事和塑造人物上运用的艺术手法。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故事导入相传白居易三岁时就开始念诗,五岁就写出许多首诗,至九岁时,已经能掌握诗的韵律,且善于对句了。
十岁生日那天,亲朋好友都来祝贺。
饭后,其舅父叫白居易到堂上对句:“曹子建七步成诗。
”白居易稍一思索,便有了腹稿,但他故意默然不语。
舅父以为他对不上来,取笑他道:“神童神童,今日如虫。
”白居易笑着说:“我早已对上,只未说出而已。
”众人大奇,催白居易快说,白居易便说道:“白居易一时无对。
”舅父听了颇为高兴。
白居易长大后,舅父带他到长安向当时年已花甲的名诗人顾况求教。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六国论》说课稿
《六国论》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宿松中学的戴凤刚,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六国论》(板书:课题、作者)。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六国论》是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属于赏析实例篇目。
本单元为古代散文欣赏单元,单元教学赏析指导的主题“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即古代散文结构虽散,但是内在思想逻辑和情感逻辑是前后贯通的。
在鉴赏古代散文时,要注意把握其思想感情的脉络。
本文是宋代散文,结构严谨,论点鲜明,逻辑性强,借古讽今,是议论文的好范例。
二、说教学目标、重难点1.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他们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知识和技能】: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提高学生文言文诵读能力;探究六国灭亡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理清作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感受苏洵的满腔爱国热忱。
2.教学重点这篇课文是史论文的典范,由此确立教学重点为: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培养理清作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主题的能力。
3.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感受苏洵的满腔爱国热忱。
三、说教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和谐完美的统一。
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故事激趣法、诵读教学法和点拨法,通过故事的导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中关键性的一环,声情并茂的吟诵,有助于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点拨法是通过教师引导、点拨激发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探索的意识,达到学生对文本高效的掌握。
四、说学法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第五单元第20课六国论2
明确:第五自然段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由评论六国灭亡,总结历史教训,过渡到规劝北宋统治者放弃屈辱求和的方针,把问题的分析由表层过渡到里层。“呜呼……以趋于亡”是承上,继续证明“弊在赂秦”的论点,并且为六国设图存之道:一是用谋臣,“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二是礼贤下士,“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三是六国联合,“并力西向”。用的是假设论证。具体的说,假如六国不赂秦而自强,而对秦齐心协力作战,那么,他们就不至于灭亡。现在六国害怕秦国而赂秦,因此,他们终于灭亡。段中连用“悲夫”、“呜呼”两个感叹词,表达惋惜之情,突出表明六国灭亡教训沉重。“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表达了这样的意图:“为国者”有两层含义,明指六国的统治者,暗指北宋的统治者,一语双关。由这句启下引出第六节,就很自然了。
赵因李牧被谗言所害自毁长城。
⑦请找出第一段中与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话。
明确:“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⑧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用“向使”引起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
3.研读第三部分
文段分析:
六国论
苏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和积累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句。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结合语境揣摩、辨析词义及活用的能力。
2.学习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用意,领会苏询关心国家,主张抵抗外侮的思想。
教学重点
1.掌握和积累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六国论》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新人教版高二《中国古代诗歌散
《六国论》[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对比论证证明中心论点的写法;2.认识作者运用讽谏的方法反对宋王朝屈服于外侮的妥协政策。
[导入新课]引入:在中国文学史上,许多好文章都与述〔评〕历史有关。
如:《荆轲刺秦王》《过秦论》《廉颇蔺相如列传》《项羽之死》《阿房宫赋》今天我们又来学习这样的好文章。
出示课题:《六国论》课题解释: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
“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
新授课阶段一、作者简介:苏洵(1000─1066)字明允,宋朝眉山人,散文家。
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中的散文家。
“唐宋八大家〞中他一门就占了三人。
苏洵长于散文,善用比喻。
他十分关心政治,论文大多针对时政而发,议论锋利,切中时弊,说服力强,著作有《嘉集》。
据说苏洵27岁因应试不中,焚去以前所写文章,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潜心钻研,终于形成自己文章的风格。
由于他下笔顷刻数千言,语言晓畅,雄辩有力,深得欧阳修的赏识。
嘉年间,欧阳修把苏洵的22篇文章推荐给朝廷,一时名动京师,文人竟相模仿。
因此,他命名自己的文集为《嘉集》。
本文选自《嘉集》中的《权书》,原题为《六国》,一般选本改作《六国论》。
二、写作目的: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
北宋建国往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
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作者想通过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来委婉地提醒当朝统治者。
三、新授〔一〕学生读课文,教师强调1、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朗读节奏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2、注意以下字词的正确读音赂秦〔lù〕暴霜露〔 pù〕与嬴〔yíng 〕洎〔 jì〕燕国〔 yān 〕下咽〔 yàn 〕草芥〔 jiè〕互丧〔 sàng 〕胜负之数〔shù〕(二)课文解读1、注意词语的意义赂lù:贿赂。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六国论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新人教版高二《中国古代诗歌
六国论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中与现代汉语有区别的部分文言词的意义。
2.理解课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分析六国破灭的具体原因。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的文言字词和理解作者的结构。
教学难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作者的思想。
教学课件:二课时一课时教学要点:疏通字词句,理会六国灭亡原因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关于文体。
〔比较〕本文与《过秦论》一样,都是史论。
〔猜题〕《六国论》主要论述了六国灭亡的原因。
但两文论古都是为了讽今,本文的目的在于讽谏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不要一味苟安,而要奋起抗御外侮。
借古讽今,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向当政者进谏的常用方法。
2.关于作者〔教参〕相传年27时发奋读书。
应进士等皆不中,欧阳修得其文22篇,荐于宰相,受秘书省校书郎。
二、整体感知听朗读,校正字词,找出疑难字、词、句三、疏通字词句,理会六国灭亡原因1.学生默读课文,互相质疑问难,归纳知识,再集体提出疑问,归纳整理:〔课件展示〕①古今异义其实它的实际数目: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今义:实际上祖父祖辈父辈,祖先。
如:思厥先祖父..。
今义,父之父智力智谋和势力。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今: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至于到了……的地步。
至于..颠覆,理固亦然。
今:表示另提某事。
故事旧事,前例。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今:一种适于讲述的富于吸引力的事体。
②词类活用:日.割月.削〔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小.那么获邑,大.那么得城〔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义.不赂秦〔名词用作动词,坚守大义〕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用作动词,以礼相待〕不能独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李牧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译为击退〕③重点字词思厥.先祖父〔他们的〕秦之所大欲...〔所字结构,可译为“最想得到的〞〕子孙视.之不甚惜〔对待〕暴秦之欲无厌.〔满足〕强弱胜负已判.矣〔分〕始继五国迁.灭〔革,改变〕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结交〕始速.祸焉〔招致,类似“不速之客〞之“速〞〕革灭殆.尽之际〔几乎〕以事.秦之心〔侍奉〕从.六国破灭之故事〔跟随〕④“以〞的用法: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介词〕秦以.攻取之外〔用,凭,介词〕以.地事秦〔用,凭,介词〕洎牧以.谗诛〔因为,介词〕至丹以.荆卿为计〔因为,介词〕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用,凭,介词〕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用,凭,介词〕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相当于“而〞,连词〕日削月割,以.趋于亡〔相当于“而〞,连词〕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把,介词〕⑤特殊句式: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判断〕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判断〕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动〕洎牧以谗诛..〔被动〕赵尝五战于秦..〔倒装〕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倒装〕较秦〔以贿赂〕之所得〔城邑〕,与战胜而得者,其实〔是后者之〕百倍。
20212022学年高中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散文欣赏学案第5单元六国论.docx
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六国论.…重遂基谶超堇链接。
课文导读【知识梳理]一、读准字音赂秦(1讪思段先祖父奉霜露(ph)抱新救火与麒而不助五国也(ymg)季赵之君(y豆诅牧以谗诛(ji)邯郸(Han)(dan)草矛典)日削月割为国者(w6i)胜负之数下RH(yan)殉尽(d^i)二' 一词多义'至丹以荆卿为计,始羊祸焉(招致)⑴速<兵贵神旌(快,迅速)、不革之客(邀请)'非丹不利(兵器,武器)(2)兵<斯用丹之效也(武力)、而秦丹又至矣(军队)'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的,原有的)君安与项伯有放(老交情,旧交)⑶故]暮去朝来颜色故(衰老)、且以一璧之放逆强秦之欢(缘故,原因)'此言得之(适宜、得当)诚不得已(能够)(4)得〈较秦之所得(得到,获得)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心得,收获)「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亲附,亲近)则与斗卮酒(给予,授予)(5)与〈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连词,表并列,和、同)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介词,表比较<对象,跟、同)'六国破灭,非兵不利(表否定,不是)I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错误,不对)伍)非]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没有)I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副词,不) '何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7)向<并力西间(对,对着,这里是对付的意思)、沛公北问坐,张良西向侍(朝向,对着)'洎牧以谗诛(介词,因为)(8)以{秦以攻取之外(介词,用、凭)、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相当于连词“而”)三、词类活用⑴目削月割(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2)能守其土,义不赂秦(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3)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作动词,礼遇)⑷以地事秦(名词作动词,侍奉)(5)不能独定(形容词作动词,保全)(6)用武而不终也(形容词作动词,坚持到底)⑺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受贿);大的(受贿)](8)李牧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四' 古今异义(1膏颠覆古义: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国论本课话题——以史为鉴朗读——课文中的名段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与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形势。
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先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作者借古讽今,论述六国灭亡的真正原因是在赂秦。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宫崎骏具有强烈的反战思想。
这种反战思想在他的《风之谷》《幽灵公主》《天空之城》《哈尔的移动城堡》《红猪》等主要作品中都有深刻的体现。
同样,《起风了》这部收山之作也因为包含警惕日本民族主义和战争风险的主题,传递着一种安静的反战信息。
宫崎骏也批评过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修宪提议,称“那些短视的人不应该打宪法的主意。
”认为那些对历史缺乏了解的政客“不应该搞乱国家的基础”,并多次出言提醒日本民众对日本社会右倾化问题提高警惕,还呼吁日本政府向二战慰安妇明确道歉并做出妥善赔偿。
作为一位有着超强影响力的国际大师,宫崎骏忠于历史,并且敦促日本政府正视历史,他高尚的人格和独立的精神气质让我们钦佩。
背诵——文学中的名言警句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诗经·大雅》前世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赵策》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唐太宗历史应是人类的教师。
——赫尔巴特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赂.秦(lù)思厥.先祖父(jué)暴.霜露(pù) 抱薪.救火(xīn)与嬴.而不助五国也(yínɡ) 燕.赵之君(yān)洎.牧以谗诛(jì) 邯郸..(Hán)(dān)草芥.(jiè) 日削.月割(xuē)为.国者(wéi) 胜负之数.(shù)下咽.(yàn) 殆.尽(dài)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招致)兵贵神速.(快,迅速)不速.之客(邀请)(2)兵⎩⎨⎧非兵.不利(兵器,武器)斯用兵.之效也(武力)而秦兵.又至矣(军队)(3)故⎩⎨⎧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的,原有的)君安与项伯有故.(老交情,旧交)暮去朝来颜色故.(衰老)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缘故,原因)(4)得⎩⎪⎨⎪⎧此言得.之(适宜、得当)诚不得.已(能够)较秦之所得.(得到,获得)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 有得.(心得,收获) (5)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亲附,亲近)则与.斗卮酒(给予,授予)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连词,表并列,和、同)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介词, 表比较 对象,跟、同)(6)非⎩⎨⎧六国破灭,非.兵不利(表否定,不是)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错误,不对)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没有)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副词,不) (7)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并力西向.(对,对着,这里是对付的意思)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朝向,对着) (8)以⎩⎨⎧洎牧以.谗诛(介词,因为)秦以.攻取之外(介词,用、凭)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相当于连词“而”) 第3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日.削月.割(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2)能守其土,义.不赂秦(名词用作动词,坚持正义) (3)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用作动词,礼遇) (4)以地事.秦(名词用作动词,侍奉) (5)不能独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6)用武而不终.也(形容词用作动词,坚持到底) (7)小.则获邑,大.则得城(8)李牧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至于..颠覆古义: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以至”“以至于”。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连词。
(2)其实..百倍古义:那实际情况。
今义:事实上。
(3)思厥先祖父..古义:泛指祖辈、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4)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
今义:指理解事物的能力。
(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
今义: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判断句) 译文:六国灭亡,不是因为兵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
(2)斯用兵之效也。
(判断句) 译文:这就是用兵的功效。
(3)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判断句) 译文:贿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就亏损,这是灭亡的原因。
(4)苟以天下之大。
(定语后置) 译文: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
(5)齐人勿附于秦。
(状语后置) 译文:齐国不对秦国亲附。
(6)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省略句) 译文:(齐国)亲附秦国而不帮助其他的五国。
(7)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省略句) 译文:想想他们死去的祖辈父辈,暴露在霜露之中。
(8)举以予人。
(省略句) 译文:拿它(土地)来送给别人。
(9)洎牧以谗诛。
(被动句) 译文: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而被杀害。
(10)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句,第二个“为”字表被动) 译文: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识作者]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
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
“澶渊之盟”后,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
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
[巧识文]论“论”是古代散文常用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
分为两种:(1)政论:主要是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
(2)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六国论》是一篇史论,文章以古喻今,借六国“赂秦”而亡,提醒治国的人吸取这个历史教训,不要重蹈覆辙。
本文借古讽今,通过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在赂秦,来批评当朝的统治者不能一味贿赂契丹、西夏,应该对他们的入侵采取斗争的方式,否则,会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六国破灭,非 兵 不利,战 不 善, 弊在六国灭亡,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 弊病在于割地赂 秦。
贿赂秦国。
⎣⎢⎡⎦⎥⎤兵:兵器。
赂秦:贿赂秦国。
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
赂 秦 而 力 亏,贿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就亏损,破 灭 之 道也。
或 曰:六 国 互 丧,率 赂 秦 耶?这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都是因为他们贿赂秦国吗?⎣⎢⎡⎦⎥⎤或曰:有人说。
这是设问。
或,不定代词。
互丧:相继灭亡。
互,交互、相继。
率:全都,一概。
曰:回答说: 不 赂 者 以 赂 者 丧。
盖不贿赂秦国的国家由于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因为不失 强 援,不 能 独 完。
贿赂秦国的国家失去了其他国家强有力的援助,就不能单独保全。
⎣⎢⎡⎦⎥⎤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
完:保全,形容词用作动词。
故 曰:弊 在赂秦也。
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啊。
秦 以 攻 取 之 外, 小 则秦国用攻战的方法获取土地之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获 邑,大 则 得 城。
较 秦 之 所 得,小的就得到邑镇,大的就得到城市。
把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 战 胜 而 得 者,其 实 百 倍; 诸 侯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实际上多到百倍;把六国贿赂秦之 所 亡,与 战 败 而 亡 者,其 实 亦 百 倍。
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而丧失的土地比较,实际上也多到百倍。
则 秦 之所大欲,诸 侯 之 所大患,固不在 战 矣。
那么,秦国最想要的,六国诸侯最担心的,当然不在于战争了。
⎣⎢⎡⎦⎥⎤以攻取:用攻战(的方法)取得。
以,用、凭。
其实:它的实际数目。
大欲:最想要。
思 厥 先 想想他们死去的先人 祖 父, 暴霜露, 斩荆棘, 以有尺寸之地。
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才有了一点土地。
⎣⎢⎡⎦⎥⎤厥(jué)先祖父:他(或他们)的先人祖辈父辈。
厥,这里相当于“其”。
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
暴(pù ):暴露,冒着。
子 孙 视 之 不 甚 惜, 举 以 予 人, 如 弃 子孙对待土地却很不爱惜,拿它送给别人,好像丢弃草 芥。
小草一样。
⎣⎢⎡⎦⎥⎤举以予人:拿它(土地)来送给别人。
今 日 割 五 城,今天割让五座城,明日 割 十城,然 后 得 一 夕 安 寝。
起 视明天割让十座城,然后才得到一夜的安睡。
第二天起来一看四 境,而 秦 兵 又至 矣。
然 则 诸侯之地有限,四周的边境,秦国的军队又到了。
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暴 秦 之 欲 无 厌,奉 之 弥 繁,强暴的秦国的欲望不会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侵 之 愈 急。
秦国侵略诸侯就越急迫。
⎣⎢⎡厌:满足。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送给它越多,侵犯它们(就)越厉⎦⎥⎤害。
前一个“之”指秦,后一个“之”指赂秦各国。
故 不 战 而 强 弱 胜 负已 判 矣。
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
⎣⎢⎡⎦⎥⎤判:确定断定。
至 于 颠覆,理 固 宜然。
古人云:“以六国最终灭亡,是理所当然的。
古人说:“用地 事 秦,犹 抱 薪 救火,薪 不尽,火 不 灭。
”土地侍奉秦国,好像抱着柴去救火,柴烧不完,火不会熄灭。
”此 言得之。
这话说对了。
⎣⎢⎡⎦⎥⎤至于:以致,以至于。
理:按道理,名词作状语。
事:侍奉。
齐 人 未 尝 赂 秦,终继 五 国迁灭,何 哉?齐国不曾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与 嬴 而 不 助 五 国 也。
五 国 既丧,齐 亦 不这是因为齐国亲附秦国而不帮助五国。
五国已经灭亡,齐国也不能免矣。
幸免了。
⎣⎢⎡⎦⎥⎤迁灭:灭亡。
迁,改变的意思。
与嬴:亲附秦国。
与,亲附、亲近。
嬴,秦王的姓。
既:已经。
丧:灭亡。
燕燕国与赵 之 君,始有 远 略,能 守 其 土, 义赵国的君主,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不 赂 秦。
持正义而不贿赂秦国。
⎣⎢⎡⎦⎥⎤始:起初。
义:名词用作动词,坚持正义。
是故燕所以燕国虽 小 国 而 后 亡,斯 用 兵之效也。
至 丹虽然是个小国却后灭亡,这就是用兵的功效。
等到燕太子以 荆 卿 为 计,始速 祸焉。
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等到燕太子丹用(派)荆卿(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
史⎦⎥⎤载荆轲刺秦王未成,秦王大怒,发兵灭燕。
荆卿,荆轲。
速,招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