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溪论丹道
《丹溪心法》
《丹溪心法》不治已病治未病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
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
夫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尝谓备土以防水也,苟不以闭塞其涓涓之流,则滔天之势不能遏;备水以防火也,若不以扑灭其荧荧之光,则燎原之焰不能止。
其水火既盛,尚不能止遏,况病之已成,岂能治欤?故宜夜卧早起于发陈之春,早起夜卧于蕃秀之夏,以之缓形无怒而遂其志,以之食凉食寒而养其阳,圣人春夏治未病者如此。
与鸡俱兴于容平之秋,必待日光于闭藏之冬,以之敛神匿志而私其意,以之食温食热而养其阴,圣人秋冬治未病者如此。
或曰∶见肝之病,先实其脾脏之虚,则木邪不能传;见右颊之赤,先泻其肺经之热,则金邪不能盛,此乃治未病之法。
今以顺四时,调养神志,而为治未病者,是何意邪?盖保身长全者,所以为圣人之道;治病十全者,所以为上工术。
不治已病治未病之说,着于《四气调神大论》,厥有旨哉!昔黄帝与天师难疑答问之书,未尝不以摄养为先,始论乎天真,次论乎调神。
既以法于阴阳,而继之以调于四气;既曰食饮有节,而又继之以起居有常。
谆谆然以养生为急务者,意欲治未然之病,无使至于已病难图也。
厥后秦缓达乎此,见晋侯病在膏肓,语之曰不可为也;扁鹊明乎此,视齐侯病在骨髓,断之曰不可救也。
噫!惜齐晋之侯不知治未病。
治病必求于本者如此。
夫邪气之基,久而传化,其变证不胜其众也。
譬如水之有本,故能游至汪洋浩瀚,而趋下以渐大,草之有本,故能荐生茎叶实秀,而在上以渐蕃。
若病之有本,变化无穷。
苟非必求其本而治之,欲去深感之患,不可得也。
今夫厥阴为标,风木为本,其风邪伤于人也,掉摇而眩转,动而螈,卒暴强直之病生矣;少阴为标,君火为本,其热邪伤于人也,疮疡而痛痒,暴注而下迫,水液浑混之病生矣;少阳为标,相火为本,其热邪伤于人也,为热而瞀,躁扰而狂越,如丧神守之病生矣。
善为治者,风淫所胜,平以辛凉;热淫所胜,平以咸寒;火淫所胜,平以咸冷。
《丹溪心法》气血痰郁四伤学说在杂病治疗中的运用特色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年4月第39卷第4期朱丹溪,名震亨,字彦修,号丹溪,是我国金元时期的著名医家之一,创立滋阴学说,被后世誉称为“滋阴派”的创始人。
其对杂病的治疗亦颇有心得,故有“杂病宗丹溪”“杂病规朱彦修”之说[1]。
《丹溪心法》是由丹溪弟子门人和私淑者根据其师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及平素所述纂辑而成,全面反映了朱丹溪治疗杂病的经验。
朱丹溪治疗杂病注重气、血、痰、郁四伤学说,该书中较全面地体现了这一学术观点,兹论述如下。
1气血论治颇多阐发气血论治是丹溪学术的一个重要组成,是其“攻击宜详审,正气须保护”治疗思想的具体体现,是继承东垣思想的直接结果[2]。
《丹溪心法》中虽无气血专篇论述,但丹溪的气血论贯穿在整个杂病治疗中。
《丹溪心法·内伤》云:“东垣内外伤辨甚详,世之病此者为多,但有挟痰者,有挟外邪者,有热郁于内而发者,皆以补元气为主,看所挟而兼用药……元气者,乃生发诸阳上升之气,饮食入胃,有伤则中气不足,中气不足,则六腑阳皆绝于外,是六腑之元气病也,气伤脏乃病,脏病形乃应,是五脏六腑真气皆不足也。
”《丹溪心法·痘疮》云:“痘疮分气虚、血虚,用补。
气虚者人参、白术加解毒药,血虚者四物汤中加解毒药。
凡痘疮初出之时,色白者,便用大补气血,参、术、芪、芎、升麻、干葛、草、木香、丁香、酒洗当归、白芍……”刘时觉教授[2]统计分析了丹溪医案344则,其中指出病机169则,有气血虚68则,占40.2%。
319则给出方药的医案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药物依次是甘草、白术、人参、陈皮、当归、芍药、茯苓、川芎,除陈皮外全是补气养血药。
由此可见,丹溪认为,疾病的发生正气虚是其关键,所以补虚是其气血论治的特点。
2痰证论治匠心独运朱丹溪论治杂病,将许多病因责之于痰。
《丹溪心法·痰》云:“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
”又云:“凡痰之为患,为喘为咳,为呕为利,为眩为晕,心嘈杂,怔忡惊悸,为寒热痛肿,为痞膈,为壅塞,或胸胁间辘辘有声,或背心一片常为冰冷,或四肢麻痹不仁,皆痰饮所致……,百病中多有兼痰者,世所不知也。
中医各家学说:第13讲 丹溪学派+朱丹溪
❖ 东垣: ❖ 阴火上冲 ❖ 劳倦内伤 ❖ 脾胃元气 ❖ 气虚发热 ❖ 甘温除大热 ❖ 补中益气汤
丹溪: 相火妄动 情欲无涯 肾阴精亏 阴虚发热 滋阴抑火 大补阴丸
火证小结——丹溪治火,集萃众长
刘河间较为重视六气化火,主要探讨“外感火 热”病证;朱丹溪更注重探讨“相火妄动”所 致的“内生火热”病证。
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生理方面
①气血升降 ②脏腑阴阳升降
③水火升降
病理方面
①脾土受伤 ②气火炎上 ③阳盛阴虚 ④阴虚阳越
朱丹溪杂病证治
王纶《明医杂著·医论》曾谓:“丹溪 先生治病,不出气、血、痰、郁,故用 药之要有三:气用四君子汤,血用四物 汤,痰用二陈汤,久病属郁,立治郁之 方,曰越鞠丸。”
医案选读
程仁甫治一妇,年二十余,秋生一子,次年春夏 经行二次,既而不月,至六七月渐渐内热口渴, 八月大热大渴,自秋至冬,连经数医,症渐重, 次年二月复诊,六脉沉数,浮取不应,形瘦憔悴, 烦热不休,日夜手握铁器,或浸冷水中,一日用 茶二十余碗,体倦食少,恶心,胸滞不快,经闭 不行。
火郁于内,不能发泄,故热渴也,火郁发之,是 其治也。方药:升阳散火汤
余
而经断,夫以阴气之成,止供
阴
得三十年之视听言动已先亏矣
不
”。——阴气易亏
足
❖ “人之情欲无涯,此难成易亏
论
之阴气,若之何而可以供给也
?” ——阳气有余
❖ 《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
阳
》:“古人必近三十、二十而
有
后嫁娶,可见阴气之难于成,
余
而古人之善于摄养也”。
阴
不
❖ 《格致余论·色欲箴》:“成
朱丹溪学说思想及其渊源探析
朱丹溪学说思想及其渊源探析朱丹溪为金元四大家之一,是滋阴派创始人。
其提出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气血痰郁论、湿热观和治病护养脾胃等学说观点。
文章认为“丹溪学说”是朱丹溪以宋元理学为指导、潜研经典、汲取金元各家之长、力纠局方弊端,加上时、域影响、经师徒授受而形成。
通过对“丹溪学说”思想及其渊源的研究,进一步探析中医流派的形成缘由,以期对现代名中医培养模式有所启示。
[Abstract] Zhu Danxi is one of the four medical schools and is the founder of Nourishing Yin School. He proposed the theory of “sufficient yang and insufficient yin”,theory of “ministerial fire”,theory of “qi,blood and phlegm depression”,the view of “dampness and heat”,the view of “treatment for the care of spleen and s tomach” and other theories and views. This article holds the opinion that “Danxi Theory”,based on the science of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as guidance,was formed by Zhu Danxi through investigation on typical masterpieces,learning from the essences from experts in the Jin and Yuan dynasties,and correcting the disadvantages of local recipes,combined with the impacts of the time and place and mentoring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rough the study on “Danxi Theory” and its origin,this article further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formation of TCM genre,so as to absorb some enlightenment for the training mode of famous doctors of modern Chinese medicine.[Key words] Zhu Danxi;Theories and thoughts;Origin;TCM genre;Literature study;Famous doctors of TCM;Training對于一个学术流派的形成,任应秋先生曾说过:“凡一学派之成立,必有其内在联系,否则,便无学派可言。
丹溪学派
“但是发热难化之物,皆宜禁 绝。只与干柿、熟菜、白粥, 非惟无病,且不纵口,可以养 德”。
“生栗味咸,干柿性凉,可为 养阴之助”。
“乳子之母,尤宜谨节。病气 到乳,汁必凝滞。儿得此乳, 疾病立至。”
⑵相火论的内容
①相火之常—相火为人身动气
相火寄于肝肾二部
“具于人者,寄于肝肾二部,肝属 木而肾属水也。胆者,肝之腑; 膀胱者,肾之腑;心包络者,肾 之配;三焦以焦言,而下焦司肝 肾之分,皆阴而下者也。”
相火主动
“火内阴而外阳,主乎动者也, 故凡动皆属火”。 “天主生物,故恒于动;人有 此生,亦恒于动。其所以恒于 动,皆相火之为也”。 “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 火不能有生。”
即与黄芪、当归之剂,而加升 麻举之;仍用皮工之法,以五 倍子作汤洗濯,皴其皮。 翁谓之曰:三年后再生儿,无 忧也,如之。(戴九灵撰《丹 溪翁传》)
(二) 血病论治
血虚——四物汤,补血活血 血虚气亦不足——四物汤倍加 白术,佐以陈皮 血虚而气滞——四物汤加香附、 木香
血虚兼有血瘀——四物汤加桃 仁、陈皮、牛膝、甘草、生姜 甚者再加红花、五灵脂 血虚而痰瘀交阻,气滞郁热— 宜和血疏气,导痰清热,四物 汤加枳壳、茯苓、通草、陈皮、 桃仁、牛膝、黄芩、甘草、姜 汁 如瘀血为患,韭汁最妙
“乳母禀受之厚薄,情性之缓 急,骨相之坚脆,德行之善恶, 儿能速肖,尤为关系”。
“儿之在胎,与母同体,得热 则俱热,得寒则俱寒,病则俱 病,安则俱安。母之饮食起居, 尤当慎密”。
《格致余论· 养老论》:“人 生至六十、七十以后,精血俱 耗,平居无事,已有热证”。
丹溪治疗水肿的学术思想探讨
诸家 只知治湿 当利小便 , 用水 之荆下之 往往多死 。又用 导水 、
神佑 、 舟车 丸之类。此 速死之兆。盖脾极虚而败 , 愈下愈虚 , 虽
丹溪将水肿分 为 阴水、 阳水 两 大类 , 水肿 分类 简单 、 使 可
行, 治疗上主张健脾制水 , 反对竣剂利水 , 我们治疗 水肿仍有 对
活调理及水肿 中不良预后。其 中朱丹溪学术思 想中对水肿的分类及 治疗对后世水肿研究具有指 导意义。
关 键 词 : 溪 : 肿 丹 水
中图 分 类 号 :26505 1 8 . R 5 .1. 1 9 1 2
文 献标 识 码 : B
文章 编 号 :06 99 21 )7 06 1 10 —0 7(0 00 —07 一O
下 , 皆不 治 。 并
乃因脾虚不能治 水 , 妄行 , 水渍 当以参术补脾 , 气得实 , 使脾 则
自能健运 , 自能升降运动其机 , 则水 自行 , 非无苓之行水也。宜 补中行湿利小便 , 切不可下(金 匮钩玄》 。 《 ) 水肿本 中宫腰 以上肿宜汗 , 以下肿宜利 小便 , 腰 仲景要法。
“ 五伤” 见“ ( 五证 ” 皆不可治 , 慎 于 口味 、 劳 、 ) 惟 房 戏谑 。不 能 戒, 此愈而复病者多矣 。 42 转归 : . 大凡水肿 , 先起 於腹 而后散 四肢者 可治 , 先进 于 四 肢而后归 于腹者 不 治。又 或男从 脚 下肿 而上 , 女从 身 上肿 而
著作 中对水肿作了较为详细 的阐述 , 有较 高的学术价值 。相 具 关内容按定义 、 病因病机 、 辨证 、 则治法、 治 方药 、 调理及转 归等
几个 方 面加 以探 讨 。
1 定 义
331 水肿补 中基础方 : 陈汤加 白术 、 .. 二 人参为 主 , 以苍术 、 佐 炒栀子 、 黄芩 、 麦门冬 , 以制肝木 。
中医各家学说—丹溪学派
杂病论治
1.郁证 首创气、湿、热、痰、血、食“六郁”之说 “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 诸病多 生于郁”,。
郁证治疗经验
1 郁证的病因病机:丹溪认为情志内伤、六淫外感、 饮食失节等因素都可使人体气血怫郁而产生郁证。郁 证的病机是气血郁滞。他还认为“凡郁皆在中焦”。
2 郁证的辨证:如气郁者,胸胁痛,脉沉 涩;湿郁者,周身走痛或关节疼,遇阴寒则 发,脉沉细。
分析:面黄为脾弱,兼白则气虚矣。 观之以脉,气口即右手脉虚, 此脾气虚弱,故用先补后攻之法。 丹溪在治疗方法上,首重脾胃,此乃《伤寒论》以来最根
本的治疗原则。治病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THANK YOU .
化裁。
湿痰---苍术、白术 热痰---黄芩、黄连 食积痰---神曲、麦芽、山楂 风痰---胆南星、白附子、天麻、僵蚕 老痰---浮海石、半夏、瓜萎、香附 痰在皮里膜外(胸隔)---姜汁、竹沥 痰在四肢---竹沥
“叶先生患滞下”案 丹溪治法心要—卷三
叶先生患滞下,后甚逼迫,正合承气证。予曰:气口虚,形 虽实,而面黄稍白,此必平昔食过饱而胃受伤,宁忍一二日辛苦。 遂与参、术、陈皮、芍药等补药十余贴,至三日后胃气稍完,与 承气两贴而安。苟不先补完胃气之伤,而遽行承气,吾恐病安之 后,宁免瘦惫乎?
丹溪:相火妄动 耗伤阴精
元气之化生之源亏乏 元气虚
• 火证论治
• (1)实火可泻:继承刘河间治法,用黄连解 毒汤苦寒直折,尤重视泻肝木,降心火,常用
黄连、青黛山栀、龙胆草等药—正治法。
• 火盛者或体弱者,用姜汁送当归龙荟丸,更甚 者,必合童便。—反佐法
• (2)火郁发之: • 泻阴火升阳汤—黄芪、苍术、炙草、羌活、升
论朱丹溪相火论
论朱丹溪相火论丹溪在《格致余论》中有两大名论,除了上述阳有余阴不足论外,就是相火论,它是丹溪学说中的主旨理论之一,对后世影响较为深远。
丹溪的相火论,就其内容来看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正常的阳气之动,所谓天主生物,故恒于动,人有此生,亦恒于动,其所以恒于动,皆相火之为也。
而且这种阳气之动即相火,对自然界、对人类均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所谓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
这种相火,丹溪是从理学太极动静立论的,天人感应,在于天,泛指生阳之气,或六气之火,在于人,含有生气之原的意思,是脏腑之本,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
另一是指五志妄动,成为邪火,即思想为物欲所感,五志化火。
丹溪指出:火起于妄,变化莫测,无时不有,煎熬真阴,阴虚则病,阴绝则死。
这种相火,是阴虚火旺的邪火--元气之贼,即后世所谓的龙雷之火。
一词二义,一言正,一言邪,统称相火。
关于相火之为邪火,内容远不止上述这些,丹溪设为问答,继续发挥说,相火天人之所同。
《内经》病机十九条,而属火者五,皆相火为病之出于脏腑者,如诸热瞀瘛、诸禁鼓、诸逆冲上、诸躁狂越、诸病跗肿等。
又《原病式》云:诸风掉眩属于肝,是风之动;诸气愤郁病痿属于肺,是火之升;诸湿肿满属于脾,是火之胜;诸痛痒疮属于心,是火之用,亦皆相火之为病,见于五脏者。
这些火证,都是刘河间论五运六气为病的内容,再与上文综合而观,则丹溪的相火论,就不仅仅是肝肾的阴虚火旺,而且包括五脏六气之火,如他所谓:前者为人欲之火,后者为天造之火(《局方发挥·论相火》)。
关于这一点,往往为人们所忽略。
总之,丹溪的相火论具有两重性,丹溪提出二种治法,一种是从理学观点出发处理相火,即要求人心听命乎道心,而又能主之以静,彼五火之动皆中节,相火惟有裨补造化,以为生生不息之运用耳,何贼之有?盖相火藏于肝肾阴分,君火不妄动,相火惟有禀命守位而已,焉有燔灼之虚炎,飞走之狂热也哉(《格致余论·房中补益论》)。
读丹溪《格致余论》之所得-精选资料
读丹溪《格致余论》之所得朱震亨是丹溪学派的代表人物,字彦修,元代婺州义乌人,号丹溪翁,后人多以丹溪称之,是金元四大家中最晚出现的一位。
他既得河间之传,又融合了易水学派和攻邪学派的思想,虽有养阴派之称,他博采张仲景、刘完素、张元素、张从正、李杲等名家等所长,熔为一炉,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术主张和治病方法,开创了内伤杂病治疗的新局面。
丹溪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本草衍义补遗》等传世著作,现谨就其所著《格致余论》,探析其部分学术思想。
1攻击宜详审正气须保护所谓用药如用兵,丹溪认为治国和治病的道理是一样的。
真气就是民众,病邪好比盗贼,对于盗贼必须剪除而后已。
作为良相、良将,必须审时度势而后方可动兵。
若不察形势而轻举妄动,必致民困于盗,民困于兵,陷民于水火之中,终将因民生不安而国弱。
良医治病救人,理同于此。
根据病情及病人体质的不同,有攻补兼施者,有先攻后补者,有先补后攻者。
然攻击之法,必须体质壮实者,乃可行也。
否则,邪气虽去,而正气必伤,从而导致小病加重,重病必死。
而弱质而得深病者,最难为药。
大凡攻击之药,有病则病受之,但若病邪轻而药力重,则可致胃气受伤。
胃气者,清纯冲和之气也,惟与谷肉菜果相宜。
凡药石皆是偏胜之气,即使如参芪之类,药性亦有偏颇,故使用药力峻猛的攻击之药更当慎之又慎。
丹溪治妇人胃气虚弱,患有?病,小腹有块,经不行3月,脉涩而虚豁,因其胃气自弱,且以癜为病,败血为多,而好血不足,故先以四物汤加味养血和血,先补其虚,至30贴,再与消石丸四五次,腹部结块稍变小,即停药,待经行,下黑血半升夹小血块数十,乃块消一半。
至此,块已开矣,而不可再攻,待经行两次,瘀血消尽,病愈。
由此例,可见其使用攻法的谨慎态度,对于邪实正虚之证,不可一味蛮攻,否则欲速则不达,且可致胃气消亡而预后凶险。
基于此,提出“病邪虽实胃气伤者勿使攻击论”这一治病观,提醒我们使用攻法时,当时时顾护正气。
另外,丹溪特别提出对于恶热之症,一定要分清虚实,有因病伤寒者,有因虚所致,而其治截然不同。
【中风】《丹溪心法》朱丹溪
【中风】《丹溪心法》朱丹溪《丹溪心法》中风一中风大率主血虚有痰,治痰为先,次养血行血。
或属虚,挟火(一作痰)与温,又须分气虚血虚。
半身不遂,大率多痰,在左属死血瘀(一作少)血,在右属痰有热,并气虚。
左以四物汤加桃仁、红花、竹沥、姜汁,上以二陈汤四君子等汤加竹沥、姜汁。
痰壅盛者、口眼斜者、不能言者,皆当用吐法,一吐不已,再吐。
轻者用瓜蒂一钱,或稀涎散,或虾汁,以虾半斤,入酱、葱、姜等料物,水煮。
先吃虾,次饮汁,后以鹅翎探引。
吐痰用虾者,盖引其风出耳,重者用藜芦半钱,或三分,加麝香少许,齑汁调,吐。
若口噤昏迷者,灌入鼻内吐之。
虚者不可吐。
气虚卒倒者,用参补之,有痰,浓煎参汤加竹沥、姜汁;血虚用四物汤,俱用姜汁炒,恐泥痰故也,有痰再加竹沥、姜汁入内服,能食者,去竹沥加荆沥。
肥白人多温,少用乌头、附子行经,凡用乌、附,必用童便煮过,以杀其毒。
初昏倒,急掐人中,至醒,然后用痰药,以二陈汤、四君子汤、四物汤加减用之;瘦人阴虚火热,用四物汤加牛膝、竹沥、黄芩、黄柏,有痰者加痰药,治痰气实而能食,用荆沥,气虚少食,用竹沥。
此二味开经络行血气故也。
入四物汤,必用姜汁助之。
遗尿属气,以参补之。
筋枯者,举动则痛,是无血不能滋养其筋,不治也。
《脉诀》内言诸不治证∶口开手撒,眼合遗尿,吐沫直视,喉如鼾睡,肉脱筋痛,发直摇头上窜,面赤如妆,或头面青黑,汗缀如珠,皆不可治。
案《内经》以下,皆谓外中风邪。
然地有南北之殊,不可一途而论。
惟刘守真作将息失宜,水不能制火,极是。
由今言之,西北二方,亦有真为风所中者,但极少尔。
东南之人,多是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风之伤人,在肺脏为多。
许学士谓气中者亦有,此七情所伤。
脉微而数,或浮而紧,缓而迟。
必也脉迟浮可治,大数而极者死。
若果外中者,则东垣所谓中血脉、中府、中脏之理,其于四肢不举,亦有与痿相类者,当细分之。
《局方》风痿同治,大谬。
发挥甚详。
子和用三法,如的系邪气卒中,痰盛实热者可用,否则不可。
丹溪秘传方诀
丹溪秘传方诀题元·朱丹溪传明·朱思贞录王咪咪点校目录卷之一中风痰中和丸燥湿痰方痰嗽方导痰汤千缗汤与点丸小胃丹火六郁越鞠丸咳嗽疟疝浊小便不通小便不禁水肿鼓胀血块带下赤白头风消渴痢卷之二劳瘵癞醉仙散通天散寒内伤暑注夏暑风湿伤风时病斑疹温病喘哮脾泄霍乱干霍乱呕吐恶心反胃即噎膈五疸消渴泄泻卷之三自汗盗汗血虚阴虚小儿不须治头痛头眩眩晕眉棱痛心痛即胃脘痛腰痛湿热肾虚瘀血胁痛腹痛痛风即四肢百节走痛者伤食卷之四痞嗳气下血肠风漏梦遗专主热脱精精滑呕血咯血衄血溺血卷之五痫手心热手足麻木厥吃逆有痰气虚阴火吞酸嘈杂淋关格怔忡惊悸积聚痞块瘿气食块卷之六耳聋酒齄鼻脚气痿发热恶寒喉痹缠喉风漏疮天疱疮咽喉生疮并痛卷之七痔漏口疮脱肛吐虫肺痈肠痈结核附骨痈卷之八妇人科产前固胎束胎丸束胎散安胎难产胎漏恶阻子肿产后产后血晕产后补虚产后消血块产后泄崩漏血崩经病子嗣卷之九小儿科吐泻急慢惊风疳病或肚大青筋痘疮腹胀口糜脱肛小儿杂病痢解颅蛔虫口噤小儿风痰癞头小儿赤溜小儿好吃粽小儿肝病腹大食积痢小儿鼻赤吐泻调脾卷之十杂录用药科拾遗方补阴丸加味补中益气汤大补阴丸小补阴丸保和丸生芐地黄丸小青丸痰丸龙荟丸与点丸虎潜丸药品异名书丹溪秘传方诀后校后记丹溪秘传方诀卷之一中风大率主血虚、有痰。
治之:治痰为先,或作属虚,挟火与湿。
半身不遂,大率多痰。
在左属死血瘀,在右属痰,有热有虚。
左四物等,加桃仁、红花、竹沥、姜汁。
右二陈、四君子等,加竹沥、姜汁。
痰壅盛者,口眼斜者,不能言者,皆当吐。
吐法:轻用瓜蒂、虾汁、皂角。
重用藜芦半钱,或三分,加麝香,灌入鼻中或口内,吐出痰。
一吐不已,再吐之。
亦有虚而不可吐者。
气虚卒倒:参、术补之。
气虚有痰,浓参汤加竹沥、姜汁。
血虚:宜四物补之。
夹痰者,亦用姜汁、竹沥。
《脉诀》内言诸不治证,见则不可治。
筋枯者不治。
动则筋痛者是筋枯,以其无血滋润其筋故也。
治痰气实,能食,用荆沥。
治痰气虚,少食,用竹沥。
此二味开经络,行血气。
丹溪心法课件模板-029(共30)
《丹溪心法》:秘方一百
秘方一百:
抑青丸 泻肝火。方见胁痛类。 龙荟丸 泻肝火,治胁痛。方见胁痛类。 清金丸 泻肺火,热嗽。方见嗽类。 清化丸 治热嗽。方见嗽类。 咽酸方 方见吞酸类。 黄连清化丸 黄连(一两) 吴茱萸(浸炒,一钱) 桃 仁(二十四个,研) 陈皮(半两) 半夏 (一两半) 上为末,神曲糊丸绿豆大。每服百丸,姜 汤下。
《丹溪心法》:拾遗杂论九十九
拾遗杂论九十九:
灸法有补泻火,若补火,艾 至肉;若泻 火,不要至点三里穴,随意根据古法点, 但趺阳脉不应即是穴,盖三里属阳明经也。 灸疮不收口 用黄连、甘草节、白芷、黄 丹,香油煎膏贴。 一妇人十九岁,气实,多怒事不发。一日, 忽大叫而欲厥,盖痰闭于上,火起于下而 上冲。始用香附五钱,生甘草三钱,川芎 七钱,童便姜汁煎服;又用青黛、人中白、 香附末为丸。
《丹溪心法》:拾遗杂论九十九
拾遗杂论九十九:
稍愈,不除。后用大吐乃安。吐后用导痰 汤加姜炒黄连、香附、生姜煎,下龙荟丸。 狐臭 用 砂、蜜陀僧、明矾、铜青、白附 子、辰砂为末,先以皂角水洗二三次,后 敷上,,以蒸饼蘸药擦之。 治赤游风 用二蚕砂炒研细,用剪刀草根、 自然汁调匀,先涂腹了,却涂患处,须留 一面出处。患处移动为效。剪刀草根即野 茨菇。
《丹溪心法》:论吐法九十七
论吐法九十七:
其鹅翎,平时用桐油浸,皂角水洗,晒干 待用。又法,用虾带壳半斤,酱葱姜等料 物煮汁,先吃 ,后饮汁,以鹅翎勾引即 吐,必须紧勒肚腹。又法,苦参末、赤小 豆末,各一钱,齑汁调,重则宜用三钱。 吐法取逆流水。益元散吐湿痰。白汤入盐, 方可吐。人参芦煎汤,吐虚病。凡吐,先 饮二碗,隔宿煎桔梗半两,陈皮二钱,甘 草二钱。
《丹溪心法》 课件模板-29
《丹溪心法》:论倒仓法九十六
丹溪派的学术特色与临证经验
丹溪派的学术特色与临证经验丹溪派摘要丹溪学派成立于15世纪明代,以养阴为宗旨,强调保存阴气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其学术理论远绍《内经》,近亦受河间火热理论影响,然丹溪学派侧重于阐述阴虚火旺之证,朱震亨为学派之倡导者。
丹溪学派的形成和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中医学的繁荣和进步。
名字来源金元四大名医之一,朱丹溪所创,主张滋阴“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主张滋阴降火。
他是南方人,南方人身体柔弱好食者多,所以用清滋之品。
思想论述丹溪学术思想以养阴为主题,于气、血、痰、郁、火诸证的治疗亦多发挥,每被后世奉为圭臬。
丹溪学派的形成和发展,对其后的医学流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倡“相火论”成为后来温补学派诸家论命门之火的理论依据。
温病学派诸家所采用的养阴、救液、填精诸法的确立亦受丹溪滋阴理论的影响。
代表人物朱震亨(创始人),元著名医家,他认为肾精不足,相火易亢,是人体发病的关键,故尤重相火为病,大倡“阳有余阴不足论”,治疗强调滋阴降火,而开后世滋阴法之先河,并擅长气、血、痰、郁等杂病的论治,是河间之学传至震亨已渐变矣。
传朱震亨学说的门人,主要有赵道震、赵良仁、戴垚、戴思恭、王履、刘叔渊、刘纯等,最有成就者,当推戴思恭、王履。
赵道震,《定远县志》云:“凡轩岐以下诸书,靡不精究。
受学丹溪,所造益深。
洪武己巳,徙籍定远,活人颇多,未尝言利”。
可惜他的著作《伤寒类证》未见有传本,其学术思想难以测知。
卢和(14-15世纪时期),字廉夫,东阳卢宅人,明代丹溪派名医,著有《丹溪篡要》、《食物本草》、《儒门本草》等传世著作。
赵良仁,《苏州府志》云:“少试吏宪司,即弃去,从丹溪朱彦修学医,治疗多有奇效,名震浙东西。
所著《医学宗旨》《金匮方衍义》并《丹溪药要》等书”。
《医学宗旨》《丹溪药要》两书均未见,《金匮方衍义》亦未能详刊,至康熙朝经周扬俊补注,名为《金匮玉函经二注》之后,始有传本。
戴垚,以母病死于庸医之手而弃儒从医,率子戴思恭徒步至义乌,受业于朱震亨,“当时游丹溪之门者,弟子颇多,惟元礼父子最得其传”。
读懂滋阴派创始人朱丹溪的保养阴精大法
读懂滋阴派创始人朱丹溪的保养阴精大法朱丹溪(1281~1358年),名震亨,字彦修,义乌(今浙江义乌市)赤岸人。
他所居的赤岸村,原名蒲墟村,南朝时改名赤岸村,继而又改为丹溪村。
所以人们尊称他为“丹溪先生”或“丹溪翁”。
朱丹溪倡导滋阴学说,创立丹溪学派,对祖国医学贡献卓著,后人将他和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一起,誉为“金元四大医家”。
童年磨难朱丹溪祖父名环,父名元,母戚氏。
祖父辈均以孝闻名乡里。
朱丹溪的堂曾祖朱杓,精通医学,著有《卫生普济方》,重医德。
堂祖父叔麒,宋咸淳进士,晚年从事医学,医德十分高尚,他们均对丹溪有一定的影响。
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朱丹溪诞生于义乌县赤岸村。
朱丹溪自幼聪敏好学,日记千言。
元贞元年(1295年),丹溪父亲因病去世。
丹溪和两个弟弟都尚年幼,全家靠戚氏一人支撑。
朱丹溪的童年既经历了艰辛的磨难,又得到了母亲的良好的教育与熏陶。
发奋为学在逆境中成长的朱丹溪,性格豪迈,见义勇为,从“不肯出人下”。
元大德四年(1300年),朱丹溪年满20岁,时任义乌双林乡蜀山里里正。
他刚正不阿,敢于抗拒官府的苛捐杂税,因而深得民众的拥护,连官府都忌他三分。
丹溪30岁时,母亲患病,而“众工束手”,因此他就立志学医。
他刻苦钻研《素问》等书,“缺其所可疑,通其所可通”,克服了学习上的种种困难,经过5年的勤奋苦学,既治好了母亲的病,也为日后的医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添加彩色图片这时,丹溪已经36岁,他在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下,到东阳从师许谦,学习理学。
过了4年,成为许谦的得意门生。
后来他将理学结合于医学,推动了医学理论的发展。
延祐元年(1314年)八月,恢复科举制度。
丹溪在学习期间,曾参加过两次科举考试,但都没有考中。
科举失败并没有使丹溪灰心,他认为:要使德泽远播于四方,只有学医济人,才是最好的选择。
这时,他的老师许谦,卧病日久,也鼓励丹溪学医。
于是,朱丹溪决意断绝仕途,专心从事医学事业。
有志不在年高,朱丹溪专业从医的时候,已40岁了。
丹溪心法附余
咳嗽十六(附肺痿肺痈)
劳瘵十七
吐血十八
咳血十九
呕血二十
咯血二十一
衄血二十二
溺血二十三
下血二十四
肠风脏毒二十五
痔疮二十六
漏疮二十七
卷三
脱肛二十八
呕吐二十九
恶心三十
咳逆三十一
翻胃三十二
吞酸三十三(附嗳气)
痞三十四
嘈杂三十五
伤食三十六
疸三十七
水肿三十八
鼓胀三十九
小便不通四十
小便不禁四十一
关格四十二
淋四十三
赤白浊四十四
梦遗四十五(附精滑)
消渴四十六
发热四十七(附胸中烦热、虚热、虚烦不眠)
恶寒四十八(附面热、面寒)
自汗四十九
盗汗五十
补损五十一
六郁五十二
内伤五十三
积聚痞块五十四
脚气五十五(附足跟痛)
卷四
痿五十六
厥五十七
五十八
痫五十九
癫狂六十
惊悸怔忡六十一
健忘六十二
痛风六十三
疠风六十四(附身上虚痒)
缠喉风喉痹六十五(附咽痛咽疮)
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
丹溪心法附余
元.朱震亨
序
序二
附录
十二经见证
不治已病治未病
亢则害承乃制
审察病机无失气宜
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治病必求于本
卷一
中风一
中寒二(附伤寒、伤风)
中暑三(附暑风、注夏)
中湿四
瘟疫五(附大头天行病)
火六
卷二
斑疹七
疟八
痢九
泄泻十
燥结十一
霍乱十二
痰十三
哮喘十四
丹溪心法,癫狂。癫属阴,狂属阳,癫多喜而狂多怒,脉虚者可治,实则死
丹溪心法,癫狂。
癫属阴,狂属阳,癫多喜而狂多怒,脉虚者可治,实则死丹溪心法,癫狂。
癫属阴,狂属阳,癫多喜而狂多怒,脉虚者可治,实则死。
大率多因痰结于心间,治当镇心神、开痰结。
亦有中邪而成此疾者,则以治邪法治之,《原病式》所论尤精。
盖为世所谓重阴者癫,重阳者狂是也,大概是热。
癫者,神不守舍,狂言如有所见,经年不愈,心邪所则耳鸣,用天门冬去心,日干作末,酒服方寸匕。
癫证,春治之,入夏自安,宜助心气之药。
阳虚阴实则癫,阴虚阳实则狂。
狂病宜大吐下则除之。
【入方】治癫风。
麻仁(四升)上以水六升,猛火煮至二升,去滓,煎取七合。
旦,空心服。
或发或不发,或多言语,勿怪之,但人摩手足须定,凡进三剂,愈。
又方治狂邪发无时,披头大叫,欲杀人,不避水火。
苦参(不以多少)上为末,蜜丸如梧子大。
每服十五丸,煎薄荷汤下。
古代中药方剂中“1升”为多少克?秦朝一升等于220克,汉朝200克,三国204.5克,南北朝300克,唐朝大是,小是200,宋朝670克,元朝1000克,明朝1000克,清朝1000克,现代也是1000克。
本草新编,麻仁,火麻仁火麻子,味甘,气平,无毒。
入阳明大肠经及足太阴脾脏。
益气补中,催生下乳,去中风汗出、皮肤顽痹,润大肠风热结涩便难,止消渴而小水能行,破精血而血脉可复。
产逆横生易顺,沐发可润。
此物性过于润,凡燥结者,可借之以润肠,而脾气虚者,断难多服。
至于吞之可以见魅,祝之可以辟瘟,俱非近理之谈,而不老神仙尤为荒诞。
产后宜戒,慎勿轻投之也。
或问火麻子宜于大便燥结之人,《本草》所载其功用,亦果多乎?夫火麻子实有功用,但宜于实症,而不宜于虚症而已。
麻仁煎组成麻仁4升。
用法以水6升,煎7合,空心服。
3剂效。
功用癫风。
方解麻仁,润药也。
多与之令人通利,故足以泻癫风。
然可以济火,可以泽肝,可以润脾,可以濡肾,有攻邪去病之能,无虚中坏气之患,足称良也。
出处《医方考》卷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丹溪论丹道
在进入丹道入手之前,都是从后天气开始,就是气功开
始。
真正丹道的入手是以三家相见为界定的“真气运行法”是个很好进入丹道开始的热身功法
还有个就是大家熟知的“太乙金华宗旨”,都是不错的热
身功法
但如果长期炼这样的功法,不知道怎样转化,就落为
“水火煮空挡”的弊病
吕祖说过“不识鼎内真种子,犹如水火煮空挡”
紫阳真人也说过“不识真铅莫入山,山中内外皆非铅”
“深山静坐气转枯”这都是讲空走后天气的弊病
一般人认为的周天就是通“任督二脉”,这是中医和气功上的周天,就是吕祖所反对的水火周天。
丹道上的周天不是这个周天,丹道上的周天叫“金水周
天”,这个太高深了,
说丹道入手之前,还必须以气功入手呢,因为丹道就是
借假修真。
没修行过的人,入手不可能一下子进入丹道状态,以后天气催动身体内的水火通道,这是一个立鼎的过程,但立鼎之后,还空走这个气周天,就又弊病了。
丹道修炼要掌握一个量和数的控制。
三家相见,丹者就是立鼎,不算一家。
有些玩丹道把修炼者当成一家,是错误的,所谓的“彼家丹法”就是误以为丹者是一家,这是荒谬的。
三家相见的初期就是,黄婆,丹者的气、血为三家,这
是最初级的,发生在丹者的身内鼎器中。
还没有涉及到丹者的身外虚空。
关于身外虚空的三家相见是另有所指。
丹者身内虚空和身外虚空也要发生作用,这里面的理论
初学者更不明白了
三元丹法始终是三家相见的过程的发生,包括清修丹
法。
三家相见就是有阴阳的交媾和转换在里面.
所以祖师们从古至今一直苦口婆心的劝导后世修行者不
识阴阳机理不要盲修瞎炼
全真派的修行理论,王重阳和七子把关键的东西,没写出来,现在按全真的经典和教法修行,还是修不成的。
因为关键的东西,全真的祖师没写。
这里面关键的东西,是祖师口传心受的。
很多修全真法门的不知道,修了一辈子都是在瞎修,耽误了青春,这是大家要注意
的。
补气血要到神气转化开始。
后天气通的就是一个任督的水火通道
初期转水火周天是必须的,没有什么不好
这是个立鼎的过程
入丹道后才是筑基的开始,气血的转化才真正的开始进入丹道之前的水火周天就是个立鼎的过程,水火周天通了之后,还继续空转水火周天,就会火旺烧鼎
补气血和气血的转化是一个词语。
练精化气只是立鼎。
在丹道中性功中这叫做从“后天”返“先天”
从“后天”返“先天”才是丹道的开始
丹道的性功与命功,有直接联系的
立鼎就是开始补后天了,真气运行法中的第三步,炼气化神就是补完后天了,补后天的东西都是气功范畴气功与丹道的的区别,一个是后天气血的作用,一个是
后天气血向先天的转化。
精气神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叫法
精气神也是一体的
丹也叫菩提
================================================
=================
练神还虚那一步才是丹道的开始,之前都属于气功。
真气运行法最后一步就是丹道的开始。
这个炼精化气之前的筑基是气功的筑基,不是丹道的筑
基
真气运行法的炼神还虚那一步只是丹道的开始
炼气化神也是气功
精满气足神全还是气功范畴
筑基真正的定义就是补气血
在丹经中一般用爻象斤两开表示
一斤之数就是气血足
这个一斤不是重量单位
是丹经的名相
什么叫一斤之数呢
就是婴儿从母胎出世
渐行渐元,男到14岁,女到13岁
男子出遗精,女子出现天葵之前,这个时候就是气血足
斤之数
满斤必会破
当男子遗精,女子天葵的出现,身体就是破体了
所以在丹道修行中,并不是指没经过女色的童子或者童
女先天就是纯阳的
只要有遗精,天葵发生,卦像一翻就是破体,非纯阳之
身了
所谓的筑基就是把身体补成遗精,天葵为发生,和将要
发生之时候,
这个时候才是气血斤两满之时
所以筑机不是那么容易,因为挂像一满,必然翻挂,这
是物极必反之理
丹道的开始就是身体气血转换的开始,这时候有黄颇作
用,又叫戊己土
说的更清楚些,就是黄婆为空,为虚无
所谓含神于漠,合气与虚,就是黄婆或者戊己土的意味这时候开始最初级的三家相见
黄婆为一家,丹士的气血为其他两家
在整个的丹道修行中,就是不断的进行三家相见的过程三丰祖师讲的“步步行行龙虎窝”就是这个意思
三家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称呼
或者龙虎,或者琴剑等等称呼来表示
丹道的开始就是三家相见的开始,除此都是气功范畴还有的人误以为三家中的一家是指修炼者本人
这是错误的
修炼者本人就是立的一个鼎器,三家相见的过程在这个
个鼎器中发生
黄婆为一家,丹士的气血为其他两家
这是最初级的也是最开始的三家,真气运行法的最后一
步才是这个过程的开始
以此修炼,然后一点点的才能够达到丹道的筑基
而且达到了筑基的状态,没有后一步跟着,身体还会
破,然后在重新开始筑基
白玉蟾六十多岁时候还自嘲写了个“鼎破歌”
不是不接触女色,就不破了,物极必反是自然之理筑基成了,也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离全国解放还远着
呢
成仙就像共产党的建国
成仙是还丹完成才算,还有层次之分
你练到真气运行法最后一步,就是开始筑基了,注意可
不是筑基结束
仙有五等是钟吕传道集上讲的,真正的修炼的圈子不用
这个定义
修炼圈子用三等来划分
中国大陆有个秘密的实修圈子,你们没有机会接触三等是,人仙,地仙,和天仙,这三个定义与丹经上不
一样,大家不要概念置换
人仙是指还丹没开始但主机已经完成
地仙指还丹完成,但后面的4、5步还没做
后面4、5步,指温养,脱胎那些程序
修仙分9步,这个大家清楚,不清楚去看丹经,这都是
最基础的东西
天仙指完成这九步,天庭下昭
老子时代有丹道
以天元丹法为主
地元和人元,是后世的修法
什么性命归旨,伍柳派的东西最好不要看
最恶心的就是赵避尘的东西,垃圾
适合初学者的比较好的,可以看“乐育堂语录”“唱道真
言”什么的
高级点的看张紫阳的“青华秘文”,都适合初学者
陈樱宁的当猎奇的看,可以
丹道界对陈樱宁的评价是“已经知道,但没有修到”
王力平有点初入手的东西,大部分是气功范畴
能明白丹道和气功区别的都没几个人,现在传道的基本
都是外行和骗子
吕祖在道教中是最重要的
吕祖在道门中是法师
这个法师跟佛教的法师不同
就是传法脉之师
所有的修丹的方法都是吕祖传的
东南西北和后世的全真的法脉都是吕祖传的
吕祖还有个身份是“十天选仙吏”
就是能成仙的名额是吕祖定的
而且吕祖最重要的是
在修道修到“还丹”那一步,吕祖会亲身下来为丹者护
坛
没有吕祖护坛,修行者别想还丹成功
天魔外道那一关就过不去了,还丹的状态跟释迦牟尼
49天在菩提树下成佛差不多
不过,试想能把吕租金身感应下来护坛,修行者得多
大的功德
所以修行不是那么容易的
真正明白丹道技术核心的圈子在四川张家和湖南一带在中国现在有不多的几个人掌握丹道的全部理论和手法,我知道熟知里面核心秘密的现在不超过十个人
估计也没那么多,6、7人左右
现在实际在修行的有所功效好象就那几个人
飞升,达不到
这5、6个人顶多是达到筑基或者在往上一点但他们掌握着丹道的所有的核心秘密
四川张义尚家有一部分核心秘密
还有湖南二谢知道一些,还有几个人,我叫不上名字我说的这些东西估计只有少数明言人和老丹道混子能看
懂,你们都不明白我说的
北京胡孚深也知道一些,但这小子是丹道界的牛魔王,
哈哈,不干人事
胡海牙还不够水平进入到核心圈子里面
他家有传承
张义尚成就是不高,但功夫是有,他死的时候化黄光
走的,还是有点功夫的
我的原则是谈丹道我跟圈子里面的少数核心人探讨,不跟没入门的和不知道核心的主谈,我也不靠讲丹道理
论赚钱,这是我的原则
在中国现在掌握丹道技术核心全部内容的不到两个人,
有一个我现在不知道在不在了,懂得还丹技术手法的不
超过5个人
剩下的都是扯犊子的主
胡海牙江湖气很足,对钱财很看中
但我对胡海牙还是认可的,毕竟胡海牙养了陈樱凝十年,从尊师重道这点上,我认可他
当然,陈老的人格我很尊敬,陈老也懂一些丹道核心的
秘密,包括还丹的
陈老没被建国后的一系列运动整死就不错了,他那个时
代不可能有所成就
现在的地仙都是民国以前的人士,建
国以后出生的人没有修到地仙地步
人仙确切的说不算仙,没达到还丹那一步因为别说实际修行,就想弄懂丹道理论都很难
赵避尘是写丹道理论中最好笑也是最无知的主
道德经可以看看黄元吉以内丹角度注解,挺新颖的修行能不能驻世?可以驻三百年左右,超过这个年限生
理上承受不了
能改变五行的人可以再多点
但一般不超过三百年
或者尸解,或者夺舍
地仙可以多点,但身体纯阳,也不能在我们这个物理世
界呆太久
地仙因为还未应昭,所以要跑到什么三山五岳的阴面,
有时候会显化人间,
地仙身体纯阳,与天庭雷的性质一样,会招天雷霹,为躲避雷击,地仙就得跑路跺起来
这与精灵成道要遭雷霹的道理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