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影像诊断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标准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标准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指椎动脉和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导致的一组症状。
其诊断主要基于以下标准:
1. 症状:患者出现以下症状之一或多个:持续或间歇性头痛、颈痛、眩晕、视物模糊或双重、耳鸣、眼花、四肢无力或麻木、站立或行走困难等。
2. 体征:患者可能出现以下体征之一或多个:颈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一侧或双侧瞳孔变化、颜面、上肢或下肢感觉异常或运动障碍等。
3. 临床特点:患者发作性症状与颈部活动或头部姿势相关,比如头转动、颈伸展等能诱发或加重症状。
4. 影像学检查: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或CT血管成像(CTA)
可以显示椎动脉或基底动脉的供血不足,如动脉狭窄、闭塞、血栓形成等。
5. 额外检查:如超声多普勒检查、血管造影、脑电图(EEG)、
眼底检查等可用于进一步确认诊断。
以上是常用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标准,具体诊断还需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史及相关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估。
若怀疑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请及时就医并咨询专业医生进行评估和诊断。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超声影像学诊断进展
椎一 基底 动 脉 供 血 不 足 ( et rb sa sfc n vr boai ri u i — e l n fe i c.B) 椎一 底动脉 系统循 环不 全引起 脑干 、 y V I是 基 小 脑 、 脑半球 后部 等灌 流 区机能 障碍 所致 的症状 , 中 大 是 老年人 最常见 的缺血性 脑血 管 病之 一 。V I的诊断 主 B
m 、 m) 中度 狭 窄 ( . m < ≤2 0 mm) 重 度 狭 窄 10m . 及
l 椎一 底 动脉 的解 剖 基
椎动 脉是 锁骨 下动 脉 的最 大 分支 , 是颈 部脊髓 、 颅 内血 供 的来源 之一 。国 内外 资 料 显 示 , 动 脉 内径 存 椎 在差 异性 , 一般 男性 比女性 大 , 左侧 比右侧 大 … 。 左侧 椎动 脉横 径为 3 1 4 2mm, . ~ . 右侧 为 2 5~ . m 。 . 3 8m ] 椎动 脉全 程可 分 为起 始段 、 颈椎 段 、 段 、 内段 4个 枕 颅 部分 , 锁骨 下动 脉发 出进 入 C 横 突孑 , C 从 L 在 ~C 横 突孔 内纵 向上 行穿 越 硬脑 膜 , 自枕骨 大 孑 向前 上 绕 至 L 延髓 前方 , 在桥 脑下 缘与 对侧 椎动 脉汇 合成 基底 动 脉 。 基底 动 脉终 末 为 大 脑 后 动 脉 , 一 底 动脉 系统 通 过 椎 基 Wii环 与大脑 前 动脉 、 ls l 大脑 中动 脉交 通 。 鉴于 上 述解 剖 学 特 征 , B V I的 原 因 可 归 纳 为 : ( ) 动 脉 自身病 变 包 括椎 动 脉 局 部 病 变 如 损 伤 、 1椎 发 育 不 良或急性 阻塞 等 , 以及 全 身性 病 变 在椎 动 脉 的局
( ≤1 0l 3度 。超 声对 斑块 的显 示有 较 高 的 敏 . m) n 感性 和 特异 性 , 直接 观察 斑块 的部位 、 能 数量 、 大小 、 是
医学-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影像诊断
VBI 病因: 先天发育不良 颈性眩晕 椎动脉硬化
VBI 的CT、MRI常无异常表现,给临床 诊断带来困难。CT 血管造影(CTA)、 CT 灌注成像(CTPI)、 MRA并与经颅超 声多普勒等相结合,对其早期诊断,积极 治疗,减少死亡率有着重要意义。
MRA作为诊断颅外脑供血动脉病变(颈内动脉)比较可靠: MRA诊断闭塞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是98%和100%, 发现狭窄程度70~90%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是95%和90%。
MRA在诊断颅内血管的狭窄和闭塞方面: SuzieBashetal研究表明 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70%和87%, TomanekAletal报导 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84.2%和84.6%。 SONIA试验的结果 灵敏度62一88%,特异度86一97%。
根据该曲线利用不同的数学模型计算出脑血流量 (cerebral blood flow,CBF)、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对比剂的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对比剂峰值时间(time to peak,TTP)、毛 细血管通透性(capillary permeability)等参数,对以上参 数进行图像重建和伪彩染色处理得到血流灌注图、血容积图、 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图、对比剂峰值时间图、通透性PS图 等,以此来评价组织器官的灌注状态。
为著 (5)椎动脉起始处或颅内段闭塞(狭窄程度≥90%)
DSA和CTA对椎动脉狭窄评价
本组资料中 CTA 显示 428 处椎动脉斑块形成,而 DSA 检出斑块 324 条,二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说明: CTA 对斑块的检出能力明显优于DSA。 在本组 DSA 诊断正常的 582 条椎动脉中,CTA 发现其中 14 条椎动脉起始 段有确切斑块和轻度狭窄, 从而修正了DSA 的诊断。
椎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技术与影像学研究
椎动脉供血不足概述
▪ 椎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1.诊断技术的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 2.治疗方法的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 3.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精准医疗在椎动脉供血不足中的应用前景。
▪ 椎动脉供血不足的预防和护理
1.预防措施包括控制危险因素、改善生活方式等。 2.护理方法包括心理护理、饮食护理、运动护理等。 3.基于社区和家庭的全面健康管理在预防和护理中的作用。
椎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技术 与影像学研究
目录页
Contents Page
1. 椎动脉供血不足概述 2. 诊断技术与影像学研究 3. 椎动脉供血不足的病理生理机制 4. 椎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及表现 5. 椎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方法 6. 椎动脉供血不足的影像学检查 7. 椎动脉供血不足的治疗及管理 8. 椎动脉供血不足的预防及控制
椎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方法-磁共振 成像
1.磁共振成像是一种无创性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清晰地显 示椎动脉的形态和结构。 2.该方法可以检测到椎动脉是否存在狭窄、斑块等病变,并能 够评估病变的性质和范围。 3.磁共振成像在诊断椎动脉供血不足时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 异性,且无辐射损伤。
椎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方法-数字减 影血管造影
1.影像学研究不断发展和改进,为椎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 方法。 2.高分辨率MRI技术:能够清晰地显示椎动脉的病变,有助于深入了解椎动脉供血 不足的病理生理机制。 3.CT灌注成像技术:可用于评估椎动脉的血流灌注情况,为判断治疗效果提供依据 。
▪ AI在诊断中的应用
1.AI技术可以通过分析大量的医学影像数据,辅助医生进行更准确的诊断。 2.AI可以通过自动识别和分析病变部位,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3.AI还可以通过对医学影像的深度学习,为新药研发和改进治疗方法提供理论支持 。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血管造影34例分析
征, 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头颅 MR 检查 , / 无颅 内器质 性病变 , 均
符合 19 95年全 国脑血 管病会议分类及诊断标 准…并愿 意接 受 D A检查 , S 无造影 剂过敏等 D A检查禁忌证 。其 中男 1 S j 8
例 , 1 , 大年龄为 7 女 4例 最 6岁 , 小 年 龄 为 5 岁 , 均 ( 11 最 1 平 6 .
患 者 。 而 局部 应 用 皮 质 类 固 醇 激 素 由 于 吸 收 甚 微 , 致 于 引 不 起 全 身 不 良反 应 , 以 二 丙 酸 倍 氯 米 松 等 局 部 皮 质 类 固 醇 激 所
纸样板损伤造成 眶周淤血 , 且其治疗效果 良好 。因此 , 内窥 鼻
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患者是一种安全而行 之有效的方法 。
[ ] 中华 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 , 1 中华耳鼻 咽喉科杂志编 辑委员会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期及 内窥镜鼻窦手术疗 效评定标准(9 7年, 口) 型[ ] 19 海 分 J .中华耳鼻咽喉科 杂志 ,
19 ,3 2 :3 . 9 83 ( )14
[ ] 韩德民 , 2 周 [] 左 3
查 手段 , 助于 临 床诊 断和 治 疗 选择 。 有 [ 关键 词 ] 椎 基底 动脉 供 血 不 足 ; 眩晕 ; 脑 脑血 管 造 影 全
椎基底动脉供 血不 足性眩 晕使许 多中老年 患者非 常痛
苦 , 去多 考 虑 血 管 结 构 异 常 是椎 基 底 动 脉 供 血 不 足 眩 晕 发 过
椎 基 底 动脉 供血 不足 脑 血管 造影 3 分 析 4例
张春瑞 , 李 [ 摘 军, 杨睿海 ( 陕西省汉 中市人民医院心脑血管科 , 陕西 汉中 73 0 ) 20 0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超声影像学诊断进展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超声影像学诊断进展【关键词】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超声;诊断;文献综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椎基底动脉系统循环不全引起脑干、小脑、大脑半球后部等灌流区机能障碍所致的症状,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之一。
VBI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方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超声、CT、磁共振血管造影术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等新技术的临床应用,扩大和丰富了VBI的诊断手段。
超声检查由于其非创伤性、可靠性强、适用范围广等优点成为VBI的首选及常规检查方法,特别是近年来超声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对VBI的早期诊断、积极治疗、降低死亡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椎基底动脉的解剖椎动脉是锁骨下动脉的最大分支,是颈部脊髓、颅内血供的来源之一。
国内外资料显示,椎动脉内径存在差异性,一般男性比女性大,左侧比右侧大[1],左侧椎动脉横径为~,右侧为~。
椎动脉全程可分为起始段、颈椎段、枕段、颅内段4个部分,从锁骨下动脉发出进入C6横突孔,在C6~C2横突孔内纵向上行穿越硬脑膜,自枕骨大孔向前上绕至延髓前方,在桥脑下缘与对侧椎动脉汇合成基底动脉。
基底动脉终末为大脑后动脉,椎基底动脉系统通过Willis环与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交通。
鉴于上述解剖学特征,VBI的原因可归纳为:椎动脉自身病变包括椎动脉局部病变如损伤、发育不良或急性阻塞等,以及全身性病变在椎动脉的局部表现,如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斑块所致的椎动脉狭窄;椎动脉周围组织病变,以颈椎段常见,如颈椎退行性变、椎间盘突出所致椎间孔变小、椎间隙变窄等,压迫椎动脉,使之变窄扭曲;椎动脉周围血管病变对其产生的影响,如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等。
2 VBI的超声检查二维超声显像二维超声可显示椎动脉颅外段的走行、内膜结构、管壁有无斑块形成、管腔有无狭窄。
正常人椎动脉管壁长轴在声像图上为两条平行的细线状回声,管壁光滑为较强回声,腔内为无回声暗区,由于横突孔前方骨组织声影遮盖了穿行于横突孔内的椎动脉,所以颅外段椎动脉呈节段性显示。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影像学诊断及敏使朗的干预作用研究的开题报告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影像学诊断及敏使朗的干预
作用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椎基底动脉系统是人体颈部供血的主要网络之一,在颈部动脉闭塞
时承担重要的代偿功能。
然而,局部动脉硬化、血栓形成、动脉瘤等因
素也可能导致该动脉系统的供血不足,给患者的健康带来威胁。
在此背
景下,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影像学诊断及敏使朗的干预作用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影像学技术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进行诊断,
并探究敏使朗干预对该病症的疗效及其机制。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1. 影像学诊断:采用基于CTA等技术的非侵入性成像方法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进行诊断,分析其病变特点及分布情况。
2. 敏使朗干预: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敏使朗组和对照组,敏使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敏使朗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好转情况和治疗前后影像学指标的变化情况。
3. 实验指标:收集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在干预前
后对比两组患者的缺血性病变、镜下评分、平均暴露时间等指标,分析
敏使朗干预的疗效及其机制。
四、研究意义与预期结果
本研究可以探究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病因、病变特点及分布情况,有效评估敏使朗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治疗中的临床疗效。
预期结果是
通过敏使朗干预能明显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和相关症状,降低患者的复发风险,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脑血管造影特点分析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脑血管造影特点分析发表时间:2014-05-22T15:39:47.26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8期供稿作者:李萍芳[导读]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李萍芳(淮南市新华医院神经内科安徽淮南 232000)【摘要】目的应用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观察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患者的血管结构,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选择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临床拟诊 VBI的中老年住院患者45例,所有患者均行数字减影主动脉弓及DSA,分析脑血管结构特点。
结果 45例VBI患者中,有28例(62.2%)存在颈及颅内血管结构异常,其中单纯前循环病变6例(21.4%),单纯后循环病变10例(35.7%),前后循环均存在异常12例(42.9%),另17例(37.8%)患者无血管结构异常。
结论后循环血管结构异常是导致VBI的常见原因,但前循环血管异常也是重要致病因素。
【关键词】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血管结构【中图分类号】R5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8-0068-02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它是指由各种病因引起的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而导致其供血区的血流量减少,出现以眩晕为主的临床症状,可伴头痛、呕吐、耳鸣、眼球震颤、行走不稳等,一般持续数小时至数天,神经功能可完全恢复。
本文通过对45例临床诊断为VBI的患者进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分析其发病的血管形态学基础,尝试从患者颈及颅内血管结构异常方面探讨该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资料及方法1. 研究对象:45例患者均为我科2011年6月~2013年6月的住院病人,均以发作性眩晕为主要症状,可伴恶心、呕吐、头痛、站立不稳等症,不伴有脑干以及小脑的临床症状和阳性体征。
经临床系统相关检查及头颅CT或头颅MRI检查排除脑出血、急性脑梗塞等病变,其诊断均符合1996年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分类及诊断标准[1]。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特征和影像学诊断与临床研究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神经 内科的常见疾病。本院从2 0 I 1 年1 月至
2 0 1 3 年1 2 月用赛 莱乐治疗 椎基底动 脉供血不 足1 3 2 例 ,疗效满 意 ,报 道如 下 。
椎基 底动 脉供 血不 足 ( V B I )也称 椎基底 动脉 的T I A。使各 种原 因导致 椎基底 动脉 系统 血液 循环 障碍 后 出现的一 系列脑 干症状 。
1资 料 与方法 1 . 1一般资料 :选择2 0 1 1 年1 月 至2 0 1 3 年1 2 月本院共收治椎基底动脉供 血不足患者2 6 8 例 ,随机分为 赛莱乐治疗组和对 照组。治疗组 1 3 2 例, 男7 0 例 ,女6 2 例 ,年龄3 5 - 7 0 岁 ,平均年 龄 ( 5 1 . 8 ±6 . 9 )岁 。对照 组
创手 术还存 在一 定局 限性 ,还需 靠切开 复 位 内固定术 。另有研 究 指
出 ,关节镜 下微 创 内固定术 治疗 膝关节 内骨 折 由于 不 能充分 显露 ,
在术 中探查交叉韧带和半月板损伤时不能有效观察 ,在术后应行
MR I 进 以布复查 】 。
综上所述 ,关节镜下微创 内固定术治疗膝关节内骨折可减小对 患者 创伤 、 促进骨折愈合 ,帮助膝关节功能恢复 , 值得在J 临床中推广应用。
优 于 其他 药物 ,值得 在 临床 上推 广应 用 。
【 关键 词】椎 基底 动脉 供血 不足 ;赛 莱乐 ;疗 效 分析
中 图分类号 :R 7 章 编号 :1 6 7 1 - 8 1 9 4( 2 0 1 5 )1 1 — 0 0 9 6 — 0 2
椎动脉供血不足的影像学诊断进展
发展及普及 , 超 声 已成 为 一 种 有 效 、 无 创 的 检 查 技 术 。彩 色 多普勒检查可直接 显示血 管结 构 , 定量 血 流动力 学变 化 , 动 态观察病变的发生 、 发 展情况 等 , 可 为 临 床 诊 断 提 供 较 为 可
靠的参考依据[ 7 ] 。可 直 观 地 观 测 椎 动 脉 血 管 走 行 是 否 正 常 、
1 发 病 概 况
椎 动 脉 供 血 不 足 为 临 床 中较 为 常 见 的 一 种 缺 血 性 脑 血
管 疾病 , 属 于椎 基 底 动 脉 系 统 的 一 过 性 缺 血 发 作 。该 病 的 主 要 症状为突发恶 心、 呕 吐, 天 旋 地转 、 不 能 睁眼 , 转 动 颈 部 后 眩 晕 加 重 Ⅲ 。其 主 要 病 因 : ( 1 ) 动 脉 硬 化 。其 可 引 起 管 腔 狭 窄、 血流量减 少 ; 还 可 造成 管 腔 的 附 壁 血 栓 , 若 血 栓 脱 落 可 造 成栓塞 。( 2 ) 颈椎 病 。( 3 ) 椎 基 底 动 脉 血 管 或 血 流 异 常 。( 4 ) 锁 骨 下 动 脉 盗 血 综 合 征 ] 。 椎 动 脉 供 血 不 足 单 凭 临 床 症 状
色多普勒血流成像 ( C o l o r D o p p l e r f l o w I ma g i n g , C D F I ) : 患 侧 椎动脉血流变 细 , 不规则 , 走 行 弯 曲 。P w: 患 侧 椎 动 脉 血 流
速度变慢 , P I 、 R I 增 高( 正 常参 考 值 ] : P I >1 . 3 , R I >0 . 7 2为
是 由于 L u s e h k a 关 节 等 的 增 生 使 限 制 在 横 突 孔 内 的 椎 动 脉 易受压 , 椎 动 脉 周 围 的 交感 神经 也 受 刺 激 所 致[ 6 ] , 提 示 在 T C D 检查 中 在 可 能 的 情 况 下 做 转 颈 试 验 对 照 观 察 具 有 一 定 意 义 。但 由 于 TC D 不 能 显 示 受 检 动 脉 的 血 管 口径 , 故 不 能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辛涛;杜莉;李兵;孙强;杨帆;朱莉【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85例临床表现为反复头晕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状患者和对照组68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其双侧椎动脉走行、管腔内有无粥样斑块形成、各椎间段的内径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最大血流速度(Vmax)、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血流量(Q),其中35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11例诊断为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经内科治疗和外科支架置入术后,复查上述指标.结果颈椎间盘突出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超声表现为:椎动脉在椎间的走行迂曲,内径减小,血流量减低;椎动脉狭窄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超声表现为椎动脉起始段粥样斑块形成,内径减小,血流量明显减低;各种原因导致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均表现为椎动脉血流量的减小,经内外科治疗后椎动脉血流量有所改善.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用于诊断各种原因导致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椎动脉的血管走行和血流量可作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客观诊断指标和疗效评价指标.【期刊名称】《实用医药杂志》【年(卷),期】2012(029)008【总页数】3页(P679-681)【关键词】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超声检查;血流【作者】辛涛;杜莉;李兵;孙强;杨帆;朱莉【作者单位】266071,山东青岛,401医院脑外科;266071,山东青岛,401医院脑外科;266071,山东青岛,401医院脑外科;266071,山东青岛,401医院脑外科;266071,山东青岛,401医院脑外科;266071,山东青岛,401医院脑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3.4;R744.1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指椎基底动脉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形态、机能的异常,产生相应灌注区供血不足状态,以往常以临床表现推断其病因,近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超声等无创检查水平的提高,使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有了客观的依据。
经颅多普勒超声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与鉴别诊断
经颅多普勒超声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与鉴别诊断摘要】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诊断价值。
方法采用德国TWLTCD仪对门诊诊断为VBI的100例患者进行检测。
结果发现椎动脉(VA)和(或)基底动脉(BA)异常70例,动脉硬化69例,其中合并血管狭窄3例;血管痉挛17例;椎动脉型颈椎病16例;颈肩部肌肉劳损及无菌性炎症2例。
结论TCD对VBI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VB I)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是由于椎基底动脉系统循环不全引起脑干、小脑、大脑半球后部等灌流区机能障碍所致的症状,多发于中老年人,患有颈椎病和血管病患者,有80% 的人在50~ 70 岁之间发生症状,眩晕、头痛、视症状及意识障碍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四大症状。
VBI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方法,长期以来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缺乏有效简便的检测手段,经颅多普勒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提供了一个无创性、简便而又准确的诊断方法,并能了解单支血管的血流情况。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100例中男53例,女47例,年龄42~68岁,平均53岁,患者均有:(1)头晕,有旋转感,或视物摆动,不稳感;(2)麻木,手足麻木,单侧多见;(3)颈肩部疼痛及上肢放射痛,颈肌僵硬。
1.2 方法采用德国DWL经颅多普勒,2.0MHz脉冲多普勒探头,让患者俯卧位或侧卧位探测基底动脉,左右椎动脉的供血情况。
2结果2.1 45例表现为两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均为收缩期低流速的多普勒;23例仅为左右椎动脉收缩期低流速,而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正常;18例为一侧椎动脉出现低流速,其余血管的血流速度均为正常;3例椎动脉血流速度正常,仅基底动脉出现收缩期低流速,11例出现基底动脉高流速的多普勒频谱,显示基底动脉狭窄,导致供血不足。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标准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标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指椎基底动脉血流减少或中断,导致大脑和小脑供血不足的病理状态。
这种病症常见于中老年人,严重时可引起头晕、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至关重要。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症状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典型症状包括头晕、眩晕、恶心、呕吐等。
头晕是最常见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昏、眼花、站立不稳等。
眩晕则是指感觉周围事物旋转或自身旋转的错觉。
二、体征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体征主要表现为眼球震颤、眼球运动异常、共济失调等。
眼球震颤是指眼球在注视固定物体时出现不自主的颤动,这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重要体征之一。
三、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重要手段。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颈椎X线片、CT扫描、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等。
这些检查可以显示椎基底动脉的狭窄、闭塞情况,有助于明确诊断。
四、血流动力学检查血流动力学检查可以评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程度。
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颈椎血流超声、颈动脉血流速度谱检查等。
这些检查可以测量血流速度、血流量等指标,从而评估供血不足的程度。
五、血液检查血液检查可以了解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相关指标。
常规血液检查可以评估血红蛋白、血小板、凝血功能等指标,有助于判断供血不足的病因。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主要依靠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血流动力学检查和血液检查等综合评估。
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以确保准确诊断,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可以有效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对于怀疑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者,及早就医,进行全面的诊断是非常重要的。
以上是关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标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影像学诊断的研究
椎-基底动脉供血缺乏影像学诊断的研究【摘要】目的分析、探讨TD、椎动脉超声〔DFI〕和椎动脉核磁共振血管造影〔RA〕对椎-基底动脉供血缺乏〔VBI〕的诊断价值和意义。
方法共42例患者,男28例,女14例,年龄53~85岁,平均年龄〔71.0±8.9〕岁。
符合椎-基底动脉供血缺乏诊断标准,分别进行椎动脉RA、TD及椎动脉超声等检查。
结果42例患者中椎动脉RA异常22例〔52.4%〕,TD异常39例〔92.9%〕,椎动脉B超异常29例〔69.0%〕。
结论椎动脉RA、TD、椎动脉超声3种方法合用,有助于全面客观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缺乏。
【关键词】椎-基底动脉供血缺乏RATD椎动脉超声【Abstrat】bjetiveTstudythevaluefTD,DFIandRAndiagnsingvertebrbasilarinsuffiieny 〔VBI〕.ethds42patientshiherediagnsedasVBI(28ases,f14ases)(71±8.9yearsld)e reexaedbyRA,TD,andduplexultrasngraphyfthesaevessels.ResultsRAdataereabnralin22ases〔52.3%〕,TDshedabnralitiesin39ases〔92.9%〕,andtheabnraldataere29ases 〔60.9%〕inDFI.nlusinbinatinfthe3ethdssuhasTD,DFIandRAfvertebralarteryishelpfulfrdia gnsesfvertebrbasilarinsuffiieny.【Keyrds】vertebrbasilarinsuffiieny;RA;TD;vertebralarteryultrasngraphy椎-基底供血缺乏是中老年最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之一,它是指椎-基底动脉因各种形态和功能异常造成的相应灌注区供血缺乏的形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眼球震颤及阳性病理反射等; (4)存在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颈椎
病等。 (5)除外急性脑梗死或耳疾,符合1~5条者入选。
VBI vs PCI(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VBI有两层含义:1、临床上指后循环的短暂性缺血发
4、基底动脉分叉达到甚至高于第三脑室时影响脑脊液 出入第三脑室的循环通路从而导致颅内高压和脑积水。此症 状的发生率为31%。
椎基底动脉变异: 椎动脉两侧对称约占5-7.5%,一侧为主占37.5%。基 底动脉左右弯曲占24%,左侧椎动脉增粗则基底动脉下 段左偏,增粗则容易堵塞。
CT灌注成像方法最早于1991年由Miles等提出,所谓CT 灌注成像是指在静脉注射对比剂的同时对选定的层面进行连 续多次同层扫描,以获得该层面内每一象素的时间-密度曲 线(time-densitycurve,TDC),该曲线横坐标为时间,纵 坐标为注药后增加的CT值(一般认为1mg/ml的碘浓度相当 于25Hu,即1mg碘可使1ml组织的CT值增加25Hu),其曲 线反映的是对比剂在该器官中浓度的变化,间接反映了组织 器官灌注量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smoker等以高分辨CT扫描检查为基础制 定了VBD诊断标准。采用无间隔增强扫描,BA??的高度 (H)积分标准为BA分叉(大脑后动脉分歧部)低于或平鞍背水 平计为0,平鞍上池或以下计为1,鞍上池及第三脑室底间计 为2,达第三脑室及以上为3; 位置( P)积分标准为:位于鞍背或斜坡的正中为0,位于其旁正 中之间为1,位于其旁正中至边缘间为2,位于边缘以外或桥
为著 (5)椎动脉起始处或颅内段闭塞(狭窄程度≥90%)
DSA和CTA对椎动脉狭窄评价
本组资料中 CTA 显示 428 处椎动脉斑块形成,而 DSA 检出斑块 324 条,二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说明: CTA 对斑块的检出能力明显优于DSA。 在本组 DSA 诊断正常的 582 条椎动脉中,CTA 发现其中 14 条椎动脉起始 段有确切斑块和轻度狭窄, 从而修正了DSA 的诊断。
2、扩张延长的椎基底动脉可对脑干产生直接的压迫效应。Smoker等 通过对288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分析发现,第VII和第V对脑神经最易受累, 主要表现为面部受累和三叉神经痛;其次还可影响到第VIII和第III对脑神 经。
3、以往的研究一直认为VB?D较少造成出血,然而,最近 passero等对连续156例患者平均随访9.35年发现,VBD患者 脑出血发生率为11.0/(1000人x1年),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率 为2.2/(1000人X年)。脑干、丘脑和其他部位也可发生出血, 但出血部位绝大部分位于后循环供血区,多位于扩张动脉发 出小血管处。
作(transient ischemia attack),强调椎基底动脉 供血区的缺血症状;2、病因上指血管狭窄或闭塞 导致的血流性低灌注 PCI:椎基底动脉系统的TIA和脑梗死
VBI 病因: 先天发育不良 颈性眩晕 椎动脉硬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VBI 的CT、MRI常无异常表现,给临床 诊断带来困难。CT 血管造影(CTA)、 CT 灌注成像(CTPI)、 MRA并与经颅超 声多普勒等相结合,对其早期诊断,积极 治疗,减少死亡率有着重要意义。
小脑脚为3,规定若高度≥ 2或位置≥ 2,直径≥ 4.5mm,则
诊断为VBD(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
VBD临床意义: 1、脑梗死的发生与畸形动脉内血流改变和微栓子形成密切相关。由于 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血管内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出现微栓子形成和脱 落,进而可能栓塞脑干细小穿支动脉而导致脑梗死。
CTA 对椎动脉狭窄的阴性预测值达 100%, 说明 CTA 是椎动脉狭窄可靠 的筛选手段。
以 DSA 为金标准,CTA 对≥50%的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无论是向心性还是 偏心性,均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说明 CTA 与 DSA 在评价椎动脉 中度以上狭窄方面有良好的一致性 。
在 50 例<50%的向心性狭窄中,CTA 有 4 例(4/46)诊断为≥50%狭窄, 说明 CTA 存在着过高评估狭窄程度的缺陷,但其仍然具有很高的敏感 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
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检查方法: 从肘部静脉注入造影剂,扫描范围自主动脉 弓至颅顶,示踪点位于主动脉弓,跟踪触发, 阈值100HU,螺旋扫描。
CTA附加排除标准: (1) CT 或 MRI 有颅内出血、颅内感染、肿瘤、与此
次症状有关的梗死; (2)听神经瘤及梅尼尔氏病、迷路炎等耳源性疾病; (3)出血性疾病、心功能不全、严重肝肾疾病、甲状
腺功能亢进或甲状腺功能减低等; (4)碘过敏试验阳性。
VBI CTA诊断标准: (1)正常; (2)狭窄 轻度狭窄≤29%;30%≤中度狭窄≤69% ;重度狭窄
≥70% (3)发育不良:椎动脉全程细小,血管内径小于对侧的50%
或者血管内径小于2.5mm (4)明显迂曲:迂曲上下血管段之间的角度小于90°,V2段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是目前正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的一种脑血 管变性疾病。国外总体人群中的发生率低于0.05%,范晓颖等对门诊CT 常规扫描的患者进行统计发现发生率为0.06%。 VBD的病因目前尚未明确,可能是一种先天性异常,男性、高血压、外 伤和吸烟可能是其危险因素。
组织学研究表明,VBD的病理学基础可能为内弹力膜广泛缺陷以及中 膜网状纤维缺乏,导致动脉管壁在长期血流冲击下发生扩张迂曲,高血压能 加速这一过程另外,动脉扩张、血流速度减慢以及畸形血管内血流动力学 改变都可促进血栓形成、血栓附壁和脱落等继发性管壁损伤,进一步使管 壁失去原有的支撑力,加剧扩张和延长。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 影像诊断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是椎基底动 脉系统发生缺血性血供障碍的一种临床常见 病,中老年多发,临床表现为眩晕、头痛、 复视、视野缺失、眼球震颤、共济失调、构 音障碍等。
VBI(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诊断标准: (1)中老年多见; (2)眩晕为自身旋转感或视物晃动感,同时伴有至少一种椎基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