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影像诊断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脉缺血的其它症状,如视物模糊、肢体无力等 (3)可有轻微的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反射减退或消失、
眼球震颤及阳性病理反射等; (4)存在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颈椎
病等。 (5)除外急性脑梗死或耳疾,符合1~5条者入选。
VBI vs PCI(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VBI有两层含义:1、临床上指后循环的短暂性缺血发
4、基底动脉分叉达到甚至高于第三脑室时影响脑脊液 出入第三脑室的循环通路从而导致颅内高压和脑积水。此症 状的发生率为31%。
椎基底动脉变异: 椎动脉两侧对称约占5-7.5%,一侧为主占37.5%。基 底动脉左右弯曲占24%,左侧椎动脉增粗则基底动脉下 段左偏,增粗则容易堵塞。
CT灌注成像方法最早于1991年由Miles等提出,所谓CT 灌注成像是指在静脉注射对比剂的同时对选定的层面进行连 续多次同层扫描,以获得该层面内每一象素的时间-密度曲 线(time-densitycurve,TDC),该曲线横坐标为时间,纵 坐标为注药后增加的CT值(一般认为1mg/ml的碘浓度相当 于25Hu,即1mg碘可使1ml组织的CT值增加25Hu),其曲 线反映的是对比剂在该器官中浓度的变化,间接反映了组织 器官灌注量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smoker等以高分辨CT扫描检查为基础制 定了VBD诊断标准。采用无间隔增强扫描,BA??的高度 (H)积分标准为BA分叉(大脑后动脉分歧部)低于或平鞍背水 平计为0,平鞍上池或以下计为1,鞍上池及第三脑室底间计 为2,达第三脑室及以上为3; 位置( P)积分标准为:位于鞍背或斜坡的正中为0,位于其旁正 中之间为1,位于其旁正中至边缘间为2,位于边缘以外或桥
为著 (5)椎动脉起始处或颅内段闭塞(狭窄程度≥90%)
DSA和CTA对椎动脉狭窄评价
本组资料中 CTA 显示 428 处椎动脉斑块形成,而 DSA 检出斑块 324 条,二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说明: CTA 对斑块的检出能力明显优于DSA。 在本组 DSA 诊断正常的 582 条椎动脉中,CTA 发现其中 14 条椎动脉起始 段有确切斑块和轻度狭窄, 从而修正了DSA 的诊断。
2、扩张延长的椎基底动脉可对脑干产生直接的压迫效应。Smoker等 通过对288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分析发现,第VII和第V对脑神经最易受累, 主要表现为面部受累和三叉神经痛;其次还可影响到第VIII和第III对脑神 经。
3、以往的研究一直认为VB?D较少造成出血,然而,最近 passero等对连续156例患者平均随访9.35年发现,VBD患者 脑出血发生率为11.0/(1000人x1年),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率 为2.2/(1000人X年)。脑干、丘脑和其他部位也可发生出血, 但出血部位绝大部分位于后循环供血区,多位于扩张动脉发 出小血管处。
作(transient ischemia attack),强调椎基底动脉 供血区的缺血症状;2、病因上指血管狭窄或闭塞 导致的血流性低灌注 PCI:椎基底动脉系统的TIA和脑梗死
VBI 病因: 先天发育不良 颈性眩晕 椎动脉硬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VBI 的CT、MRI常无异常表现,给临床 诊断带来困难。CT 血管造影(CTA)、 CT 灌注成像(CTPI)、 MRA并与经颅超 声多普勒等相结合,对其早期诊断,积极 治疗,减少死亡率有着重要意义。
小脑脚为3,规定若高度≥ 2或位置≥ 2,直径≥ 4.5mm,则
诊断为VBD(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
VBD临床意义: 1、脑梗死的发生与畸形动脉内血流改变和微栓子形成密切相关。由于 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血管内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出现微栓子形成和脱 落,进而可能栓塞脑干细小穿支动脉而导致脑梗死。
CTA 对椎动脉狭窄的阴性预测值达 100%, 说明 CTA 是椎动脉狭窄可靠 的筛选手段。
以 DSA 为金标准,CTA 对≥50%的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无论是向心性还是 偏心性,均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说明 CTA 与 DSA 在评价椎动脉 中度以上狭窄方面有良好的一致性 。
在 50 例<50%的向心性狭窄中,CTA 有 4 例(4/46)诊断为≥50%狭窄, 说明 CTA 存在着过高评估狭窄程度的缺陷,但其仍然具有很高的敏感 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
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检查方法: 从肘部静脉注入造影剂,扫描范围自主动脉 弓至颅顶,示踪点位于主动脉弓,跟踪触发, 阈值100HU,螺旋扫描。
CTA附加排除标准: (1) CT 或 MRI 有颅内出血、颅内感染、肿瘤、与此
次症状有关的梗死; (2)听神经瘤及梅尼尔氏病、迷路炎等耳源性疾病; (3)出血性疾病、心功能不全、严重肝肾疾病、甲状
腺功能亢进或甲状腺功能减低等; (4)碘过敏试验阳性。
VBI CTA诊断标准: (1)正常; (2)狭窄 轻度狭窄≤29%;30%≤中度狭窄≤69% ;重度狭窄
≥70% (3)发育不良:椎动脉全程细小,血管内径小于对侧的50%
或者血管内径小于2.5mm (4)明显迂曲:迂曲上下血管段之间的角度小于90°,V2段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是目前正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的一种脑血 管变性疾病。国外总体人群中的发生率低于0.05%,范晓颖等对门诊CT 常规扫描的患者进行统计发现发生率为0.06%。 VBD的病因目前尚未明确,可能是一种先天性异常,男性、高血压、外 伤和吸烟可能是其危险因素。
组织学研究表明,VBD的病理学基础可能为内弹力膜广泛缺陷以及中 膜网状纤维缺乏,导致动脉管壁在长期血流冲击下发生扩张迂曲,高血压能 加速这一过程另外,动脉扩张、血流速度减慢以及畸形血管内血流动力学 改变都可促进血栓形成、血栓附壁和脱落等继发性管壁损伤,进一步使管 壁失去原有的支撑力,加剧扩张和延长。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 影像诊断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是椎基底动 脉系统发生缺血性血供障碍的一种临床常见 病,中老年多发,临床表现为眩晕、头痛、 复视、视野缺失、眼球震颤、共济失调、构 音障碍等。
VBI(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诊断标准: (1)中老年多见; (2)眩晕为自身旋转感或视物晃动感,同时伴有至少一种椎基底
眼球震颤及阳性病理反射等; (4)存在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颈椎
病等。 (5)除外急性脑梗死或耳疾,符合1~5条者入选。
VBI vs PCI(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VBI有两层含义:1、临床上指后循环的短暂性缺血发
4、基底动脉分叉达到甚至高于第三脑室时影响脑脊液 出入第三脑室的循环通路从而导致颅内高压和脑积水。此症 状的发生率为31%。
椎基底动脉变异: 椎动脉两侧对称约占5-7.5%,一侧为主占37.5%。基 底动脉左右弯曲占24%,左侧椎动脉增粗则基底动脉下 段左偏,增粗则容易堵塞。
CT灌注成像方法最早于1991年由Miles等提出,所谓CT 灌注成像是指在静脉注射对比剂的同时对选定的层面进行连 续多次同层扫描,以获得该层面内每一象素的时间-密度曲 线(time-densitycurve,TDC),该曲线横坐标为时间,纵 坐标为注药后增加的CT值(一般认为1mg/ml的碘浓度相当 于25Hu,即1mg碘可使1ml组织的CT值增加25Hu),其曲 线反映的是对比剂在该器官中浓度的变化,间接反映了组织 器官灌注量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smoker等以高分辨CT扫描检查为基础制 定了VBD诊断标准。采用无间隔增强扫描,BA??的高度 (H)积分标准为BA分叉(大脑后动脉分歧部)低于或平鞍背水 平计为0,平鞍上池或以下计为1,鞍上池及第三脑室底间计 为2,达第三脑室及以上为3; 位置( P)积分标准为:位于鞍背或斜坡的正中为0,位于其旁正 中之间为1,位于其旁正中至边缘间为2,位于边缘以外或桥
为著 (5)椎动脉起始处或颅内段闭塞(狭窄程度≥90%)
DSA和CTA对椎动脉狭窄评价
本组资料中 CTA 显示 428 处椎动脉斑块形成,而 DSA 检出斑块 324 条,二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说明: CTA 对斑块的检出能力明显优于DSA。 在本组 DSA 诊断正常的 582 条椎动脉中,CTA 发现其中 14 条椎动脉起始 段有确切斑块和轻度狭窄, 从而修正了DSA 的诊断。
2、扩张延长的椎基底动脉可对脑干产生直接的压迫效应。Smoker等 通过对288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分析发现,第VII和第V对脑神经最易受累, 主要表现为面部受累和三叉神经痛;其次还可影响到第VIII和第III对脑神 经。
3、以往的研究一直认为VB?D较少造成出血,然而,最近 passero等对连续156例患者平均随访9.35年发现,VBD患者 脑出血发生率为11.0/(1000人x1年),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率 为2.2/(1000人X年)。脑干、丘脑和其他部位也可发生出血, 但出血部位绝大部分位于后循环供血区,多位于扩张动脉发 出小血管处。
作(transient ischemia attack),强调椎基底动脉 供血区的缺血症状;2、病因上指血管狭窄或闭塞 导致的血流性低灌注 PCI:椎基底动脉系统的TIA和脑梗死
VBI 病因: 先天发育不良 颈性眩晕 椎动脉硬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VBI 的CT、MRI常无异常表现,给临床 诊断带来困难。CT 血管造影(CTA)、 CT 灌注成像(CTPI)、 MRA并与经颅超 声多普勒等相结合,对其早期诊断,积极 治疗,减少死亡率有着重要意义。
小脑脚为3,规定若高度≥ 2或位置≥ 2,直径≥ 4.5mm,则
诊断为VBD(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
VBD临床意义: 1、脑梗死的发生与畸形动脉内血流改变和微栓子形成密切相关。由于 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血管内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出现微栓子形成和脱 落,进而可能栓塞脑干细小穿支动脉而导致脑梗死。
CTA 对椎动脉狭窄的阴性预测值达 100%, 说明 CTA 是椎动脉狭窄可靠 的筛选手段。
以 DSA 为金标准,CTA 对≥50%的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无论是向心性还是 偏心性,均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说明 CTA 与 DSA 在评价椎动脉 中度以上狭窄方面有良好的一致性 。
在 50 例<50%的向心性狭窄中,CTA 有 4 例(4/46)诊断为≥50%狭窄, 说明 CTA 存在着过高评估狭窄程度的缺陷,但其仍然具有很高的敏感 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
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检查方法: 从肘部静脉注入造影剂,扫描范围自主动脉 弓至颅顶,示踪点位于主动脉弓,跟踪触发, 阈值100HU,螺旋扫描。
CTA附加排除标准: (1) CT 或 MRI 有颅内出血、颅内感染、肿瘤、与此
次症状有关的梗死; (2)听神经瘤及梅尼尔氏病、迷路炎等耳源性疾病; (3)出血性疾病、心功能不全、严重肝肾疾病、甲状
腺功能亢进或甲状腺功能减低等; (4)碘过敏试验阳性。
VBI CTA诊断标准: (1)正常; (2)狭窄 轻度狭窄≤29%;30%≤中度狭窄≤69% ;重度狭窄
≥70% (3)发育不良:椎动脉全程细小,血管内径小于对侧的50%
或者血管内径小于2.5mm (4)明显迂曲:迂曲上下血管段之间的角度小于90°,V2段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是目前正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的一种脑血 管变性疾病。国外总体人群中的发生率低于0.05%,范晓颖等对门诊CT 常规扫描的患者进行统计发现发生率为0.06%。 VBD的病因目前尚未明确,可能是一种先天性异常,男性、高血压、外 伤和吸烟可能是其危险因素。
组织学研究表明,VBD的病理学基础可能为内弹力膜广泛缺陷以及中 膜网状纤维缺乏,导致动脉管壁在长期血流冲击下发生扩张迂曲,高血压能 加速这一过程另外,动脉扩张、血流速度减慢以及畸形血管内血流动力学 改变都可促进血栓形成、血栓附壁和脱落等继发性管壁损伤,进一步使管 壁失去原有的支撑力,加剧扩张和延长。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 影像诊断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是椎基底动 脉系统发生缺血性血供障碍的一种临床常见 病,中老年多发,临床表现为眩晕、头痛、 复视、视野缺失、眼球震颤、共济失调、构 音障碍等。
VBI(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诊断标准: (1)中老年多见; (2)眩晕为自身旋转感或视物晃动感,同时伴有至少一种椎基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