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岁儿童对死亡三个特征的理解

合集下载

儿童死亡原因的诊断、填写和分类

儿童死亡原因的诊断、填写和分类

儿童死亡原因的诊断、填写和分类死亡率是反映儿童生存问题的指标,由于死亡是一个非常明确的概念,因此,死亡率的调查是比较易于获得的。

然而死亡原因的确定(死因诊断)则要求医务人员具有一定的临床经验和认真求实的态度,特别是对那些死前未去就诊或未能明确诊断的患儿,更要耐心地进行调查研究,认真地进行分析判断,以做出最接近真实的诊断。

现将有关问题列出,供大家参考。

一、儿童死亡原因和根本死因1. 死亡原因和根本死因的定义死亡原因是指所有导致或促进死亡的疾病、病态情况或损伤以及造成任何这类损伤的事故或暴力情况。

不包括临床症状、体征和临死情况,如高热、惊厥、尿毒症、低蛋白血症、心力衰竭或呼吸衰竭等。

死亡原因可能有一个或多个,当只有一个死亡原因被记录时,则将其作为死因诊断。

当有多个死亡原因被记录时则应以根本死亡原因的定义为基础给予记录。

从疾病控制的角度来看,确定根本死因并进行群体统计,找出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群体儿童的死因规律(一般列出前五位或者前十位主要死因),对于制订儿童疾病预防规划非常重要。

根本死因是“指引起一系列直接导致死亡事件的那个疾病或损伤;或产生致命损伤的事故或暴力情况”。

要确定根本死因,首先要确定死因链。

死因链就是根据多个死因的发生发展过程,确定其先后顺序,比如意外被撞→颅骨骨折→颅内损伤→死亡,就是一个典型的死因链。

其中颅内损伤是直接导致死亡的原因,它是临床死因,是因为颅骨骨折引起,而颅骨骨折是因为意外被撞所致,意外被撞就是根本死因。

在填写儿童死亡报告卡时,死亡诊断中的(a)直接导致死亡的疾病或情况就是颅内损伤,(b)引起(a)的疾病或情况就是颅骨骨折,(c)引起(b)的疾病或情况就是意外被撞,根本死因就是意外被撞。

死因链必须是有病理联系或者因果关系,否则不能成立。

2. 根本死因的确定(1)疾病导致死亡其死因链模式为疾病1→疾病2→疾病3…→死亡,那么疾病1就是根本死因,比如麻疹→肺炎→死亡,则最早的“引起一系列直接导致死亡事件的那个疾病”就是“麻疹”,即为根本死因。

儿童死亡认知概述(完整论文)

儿童死亡认知概述(完整论文)

科目:心理学与我们论文题目:儿童死亡认知概述学院: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年级:2009级学号:姓名:指导老师:完成日期:2012年4月15日目录【摘要】 (1)【关键词】 (2)一、儿童死亡认知发展概况 (2)1.1“死亡”的特征 (2)1.2 儿童死亡认知发展历程 (2)1.2.1 外国有关儿童死亡认知发展的理论 (3)1.2.2 国内关于儿童死亡认知发展的理论 (3)二、儿童死亡认知的影响因素 (4)2.1 家庭态度 (4)2.2 生活事件 (4)2.3 社会环境 (4)2.4 人格特征 (4)三、儿童死亡心理教育 (4)3.1 儿童死亡教育原则 (5)3.2儿童死亡教育具体方法 (5)3.2.1 用恰当的词语表述死亡 (5)3.2.2 正确地描述死亡 (5)3.2.3 给儿童解释死亡发生的准确信息 (5)3.2.4 解释举行葬礼是为了让活着的人心里得到安慰 (5)3.2.5 耐心回答儿童提出的死亡问题 (6)3.2.6 向儿童提供有关死亡的准确信息 (6)3.2.7 引导儿童珍惜生命 (6)参考文献 (6)儿童死亡认知概述【摘要】死亡认知是指对死亡现象的看法和理解。

儿童死亡认知发展是随着年级的升高从模糊不清、具体形象到认知生命本质直至表达态度、感悟哲理的一个渐次深入的过程。

影响儿童死亡认知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家庭态度、生活事件、社会环境、人格特征。

在对儿童开展关于死亡心理教育时应该注重符合其死亡认知的年龄特点。

【关键词】死亡认知;儿童;影响因素;死亡心理教育死亡认知是指对死亡现象的看法和理解,死亡认知的发展是儿童认知发展中的重要一部分,由于死亡概念的复杂性,它也是儿童较难掌握的一个概念。

死亡认知儿童对生命死亡概念的理解有利于儿童从生命的终极角度来理解生命,从而对人类如何珍惜自己的生命、保护身体的健康、理性地面对生命死亡、更好地生活等方面有一个较深刻的认识。

但是,由于一般社会均视死亡为禁忌,对其研究较少。

关于死亡的三层解读

关于死亡的三层解读

关于死亡的三层解读
1. 生命的轮回:死亡并非终点,而是生命循环的一部分。

从生命的
角度来看,死亡是一种结束,同时也是新生的开始。

每个个体的死亡
都为新的生命留下空间,让下一代得以继续生长和繁衍。

2. 生命的价值:死亡使人更加珍惜生命的宝贵。

正是生命有限的特性,让人们懂得珍惜每一个时刻、每一个人、每一份感情。

死亡的存
在让人们更加努力地追求幸福、追求梦想,因为我们知道生命的不易,我们要珍惜和感恩拥有的一切。

3. 生命的意义:死亡提醒人们生命的脆弱性和短暂性,让人们思考
生命的意义。

面对死亡的存在,人们更加关注如何过好每一天、如何
让自己变得更加有意义。

因此,死亡不仅是生命的结束,更是对生命
的一种启示和提醒。

人死后四个阶段特征

人死后四个阶段特征

人死后四个阶段特征
人死后的四个阶段特征如下:
1. 濒死期:指人在临死前挣扎的最后阶段。

此时,人的身体会出现一系列生理指标的变化,如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等。

此外,人的面容也会出现苦闷、不安、恐惧等表情。

2. 死亡早期:指人死亡后的最初几分钟内。

此时,人的心跳、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已经停止,身体逐渐变得僵硬,皮肤逐渐失去弹性,瞳孔扩大等。

3. 死亡中期:指人死亡后的几小时到数天内。

此时,尸体逐渐变硬,肌肉松弛,皮肤失去光泽,出现尸斑和尸蜡,身体逐渐腐烂。

4. 死亡后期:指人死亡后的数周到数月内。

此时,尸体逐渐变成白骨,骨骼变得干燥、脆弱、易碎,最终被分解为无机物质。

需要注意的是,人死后的四个阶段特征并非严格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出现,而是根据个体差异和环境条件而有所不同。

此外,这些特征也可能受到医疗干预、环境因素等的影响。

《如何引导孩子正确认识死亡》备课教案

《如何引导孩子正确认识死亡》备课教案

正确认识死亡,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而对于孩子来说,这些问题更加敏感和复杂。

如何引导孩子正确认识死亡成为了每个父母必须掌握的教育技能。

本文将介绍一份《如何引导孩子正确认识死亡》精选备课教案,帮助家长们更好的了解和掌握这些技巧。

教案一:先了解孩子的认知水平这一步非常关键。

我们需要了解孩子对于死亡的理解程度。

老实说,孩子对于死亡这个话题的了解是非常有限的,甚至他们可能连什么是死亡都不知道。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来了解孩子的认知水平:1.谈话:以最轻松的方式,和孩子聊一聊什么是死亡,让他们向你表达他们的想法和看法。

2.书籍:向孩子推荐关于死亡的绘本,然后观察孩子的反应,根据他们的反应来判断他们对于死亡的理解程度。

教案二:为孩子提供真实的信息孩子是非常敏感的,如果我们不给他们正确的信息,那么他们依旧会在心理上产生焦虑和恐惧。

因此,家长需要让孩子知道真实的情况,让他们知道死亡是一件自然而平常的事情。

教案三:不回避问题即便在最艰难的时刻,我们也不能回避孩子的问题。

我们需要给予孩子详细的解答。

如果我们不能回答他们的问题,那么他们会去寻找自己的答案,这可能会导致他们产生更多的恐惧和忧虑。

我们可以告诉孩子:人类每个人都会死亡,但是死亡不是危险的或者不寻常的事情。

教案四: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我们需要让孩子知道他们可以表达自己的感受,不论是悲伤还是恐惧。

当我们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就可以通过安慰他们来减轻他们的痛苦。

当我们给予孩子支持是,我们也可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帮助他们真正的正视死亡。

教案五:以积极的态度指导孩子我们需要用积极的态度来引导孩子正确认识死亡。

我们需要告诉孩子,死亡是我们人生经历的一部分,它是自然而平常的。

我们可以告诉孩子,通过了解死亡,我们可以更加珍惜生命,更加珍惜我们周围的人。

教育孩子正确认识死亡,是每个家长面临的问题,掌握这些教育技能可以让我们帮助孩子更好的了解死亡、减轻他们的痛苦并且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态度。

儿童意外伤害与急救处理

儿童意外伤害与急救处理
发生场所
儿童常见伤害的分类
分类方法
伤害名称
按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I-9)分类
①交通事故;②溺水;③中毒;④跌落伤;⑤烧伤、烫伤;⑥窒息;⑦砸伤;⑧其他(他杀、自杀、医疗事故等)。
按伤害的原因分类
①窒息;②淹溺;③交通事故;④中毒;⑤跌落伤;⑥烧烫伤;⑦触电;⑧自然灾害(地震、洪水、泥石流、台风、雪崩、山体滑坡等);⑨砸伤;⑩其他伤害,如烟花爆竹引起的伤害、各种机械损伤或锐器伤、动物咬伤等。
〔1〕询问病史 〔2〕现场检查 〔3〕体检 〔4〕化验检查〔几种中毒的简单化验〕 〔5〕治疗性检查 〔6〕毒物鉴定
中毒急救处理
尽快去除未被吸收的毒物。 防止毒物吸收。 对症治疗。
中毒预防
严禁中、小学生从事有害作业。 加强农药管理。 开展卫生宣传教育。
四、触 电
触电又称电击,是日常生活中较常见的意外伤害,严重者有生命危险,儿童少年触电发生率为1.56/10万。 儿童少年因触电而死亡人数占儿童青少年死亡总人数的10.6%。
预防对策:广泛开展宣传教育,让人们了解溺水的防治知识,掌握正确的急救措施。 开展游泳平安健康教育。 加强游泳活动的组织管理。 完善急救设施。 加强预防,管好幼儿。
三、中毒
近几年来,儿童少年中毒的发生有增多趋势,中毒的死亡率为1.02/10万~3.67/10万,其死亡人数占儿童青少年死亡总人数的12.7%。 急性中毒主要是误服有毒物品如农药等,这类中毒占儿童急性中毒事故的30.0%以上;其次是一氧化碳中毒,占25.70%;食物中毒占16.80%。
五、烧〔烫〕伤
烧〔烫〕伤是小儿经常遇到的伤害,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小儿,婴幼儿约占半数以上。 日常生活中以烫伤多见,火焰烧伤其次,少数为化学灼伤或电灼伤。 烧〔烫〕伤多发生在裸露部位,如头面部、四肢、臀部等。 小儿皮肤薄而嫩,同等热力在其身上造成的损伤比成人重。

儿童面对死亡的心理应对与辅导

儿童面对死亡的心理应对与辅导

儿童面对死亡的心理应对与辅导一、儿童面对死亡的困惑当一个家庭成员、朋友或宠物的死亡发生时,对于儿童来说是个巨大的打击。

他们常常感到困惑和无法接受。

这是因为儿童对死亡的认知能力有限,他们通常会产生一系列问题:为什么他们不再回来?为什么他们不会醒来?他们去哪了?这些问题可能导致儿童感到恐惧和沮丧。

二、如何辅导儿童应对死亡1.保持坦诚与真实面对儿童的问题,我们应该尽量保持坦诚与真实。

避免使用模糊或误导性的语言。

例如,不要告诉儿童去了一个远方,也不要说他们睡着了。

告诉他们,死亡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与人类的生命周期有关。

重要的是告诉儿童,他们不会再回来,但是我们仍然会永远怀念和爱他们。

2.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安全感面对死亡,儿童需要得到适当的支持和安全感。

他们可能会感到孤独和无助。

我们可以通过提供额外的关怀和亲密的陪伴来安抚他们的情绪。

让他们知道,他们可以随时寻求我们的帮助和安慰。

3.倾听儿童的情绪儿童可能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

我们应该倾听他们的话语和行为背后的情绪。

他们可能通过绘画、写作或玩耍来表达内心的困惑和痛苦。

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感受,并与他们一起探索他们内心的世界。

4.引导儿童正常哀悼哀悼是一个正常的、健康的情绪表达过程。

我们应该鼓励儿童表达他们的悲伤,并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适应死亡带来的变化。

我们可以让他们参加葬礼或纪念活动,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告别逝去的人。

三、亲子交流的重要性在儿童面对死亡的过程中,家长的支持和陪伴尤为重要。

通过与儿童的对话,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情感。

我们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来提问和回答问题。

同时,我们也可以与他们分享我们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让他们知道他们并不孤单。

四、专业的辅导资源在某些情况下,儿童可能需要专业的辅导来处理与死亡相关的心理困扰。

家长可以寻求儿童心理健康专家、社工或学校辅导员的帮助。

这些专业人士可以提供儿童个体或群体的辅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死亡的挑战。

大班幼儿对死亡的认知_

大班幼儿对死亡的认知_

*本文为四川师范大学第十二批科研创新项目“大班幼儿对死亡认知的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通讯作者:彭俊英,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E-mail :一、问题提出以往,中西方学者从生物医学、社会文化、宗教、心理学等不同层面对死亡的相关问题进行过探讨。

随着对死亡研究的逐步深入,一些西方学者开始关注儿童对死亡认知的问题。

其中,Nagy 的研究具有开创性和代表性,他认为儿童对死亡的理解可分为三个阶段:3~5岁儿童认为死亡是暂时的,是可逆转的,死者会像活着的时候一样进行各种活动;5~9岁儿童认为只有被“死亡”抓走的人才会死,死亡不是普遍的,不是不可避免的;9岁及以上儿童能够认识到死亡是普遍的、真实的和不可避免的。

〔1〕Nagy 提出的儿童对死亡的认知具有阶段发展性特点的观点,与皮亚杰提出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有共通之处。

皮亚杰认为儿童对死亡的认知可分为四个阶段:0~2岁的儿童没有确切的死亡概念,对死亡可能产生分离或剥夺的情绪感受;2~7岁儿童认为死亡是真实的,对死亡会产生神奇的想法,认为死者还有生理机能,会对死者产生罪恶感(如“他是因为我不守规矩才死的”),并且认为死者是从一种存在方式转换成另一种存在方式(如死掉的人变成天使了);7~11岁儿童认为死亡是不可逆的,死亡有内在和外在的原因,他们对死亡的解释通常是具象或拟人化的,死者仍然有生理机能,死亡会发生在每个人身上,但只发生在老年的时候;11岁及以上儿童把死亡看成是整个生命过程的一部分,具有个人的意义,认为死亡是最终的事件,死者没有生理机能,并且对死亡感到焦虑。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为解释儿童对死亡的理解提供了一个框架,Koocher ,Faulkner ,Lonetto 等基于这一框架对儿童关于死亡的认知做了进一步研究。

后来,Kane ,Speece ,Brent ,Hoffman ,strauss 等提出儿童的死亡概念由多个子概念组成。

Speece 和Brent 提出死亡有三个子概念——不可逆性(一旦死亡则无法再复活)、无机能性(死后会丧失所有的生命机能)、普遍性(所有生物都会死)。

学前儿童对死亡概念认知特点的研究

学前儿童对死亡概念认知特点的研究







1、不可逆性(irreversibility)或终极性(finality),即理解生物一 旦死亡,便不能再复活; 2、普遍性(universality)或适用性(applicability),即理解所有的 生物(只有生物)都会死去; 3、个体性(personal mortality),即理解死亡适用于个体自己的; 4、不可避免性(inevitability),即理解生物最终都必将死亡; 5、终止性(cessation)或无功能性(non-functionality),即理解 死亡后身体和大脑机能都将停止; 6、原因性(causality),即理解死亡最终都是因为身体机能的终止; 7、不可预测性(unpredictability),理解死亡的到来不是事先可以 预测到的。 而有学者将死亡的情绪性也作为死亡概念的本质特征有待商榷,因为死 亡本身是一种生命现象,而死亡情绪性则是一种带有主观性质的社会品 质。
(二)国内对儿童死亡概念认知的研究现状

朱莉琪,方富熹(2006)抽取4、5、6岁学前儿童各 22名,采用个别访谈法探查学前儿童对生物死亡现 象的认知,探查他们是否能根据死亡这一生物属性 区分生物和非生物,以及对死亡的不可逆性和普遍 性的认知。结果显示,学前儿童逐渐能够以“死亡” 现象区分生物和非生物;他们能够正确认识死亡的 不可逆性,也部分认识到死亡的普遍性。学前儿童 对“死亡”的认知没有显示皮亚杰所示的“泛灵论” 和魔法思维,其认知表现高于传统研究所揭示的认 知水平。
研究程序和材料


“死亡话题会谈”:源于国外学者之前所做过的研 究(Koocher,1973;Slaughter et al.,1999; Slaughter, V., & Lyons, M.,2003),测查儿童 对死亡概念所涉及的五个次概念的理解。即死亡的 不可避免性(所有生物最终都必将死亡),适用性 (只有生物才会死亡),不可逆性(死亡是永恒的 状态),终止性(所有身体机能都将停止),原因 性(死亡是因为身体机能的停止)。 具体问题如下:

儿童对死亡的认知与处理方式

儿童对死亡的认知与处理方式

儿童对死亡的认知与处理方式在人类发展的早期阶段,儿童对死亡的认知与处理方式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对于大多数儿童而言,死亡是一个令人困惑和难以理解的概念。

他们常常需要家长和教育者的引导来理解和应对这个话题。

本文将探讨儿童对死亡的认知过程以及他们可能采取的处理方式。

儿童最初对死亡的认知往往是模糊和笼统的。

他们可能会有一些简单的观念,比如“死亡就是永远离开了”,但他们缺乏对死亡真正意义的深入理解。

这种认知模糊的阶段通常出现在幼儿时期,随着他们的认知能力的提高,对死亡的理解也会逐渐加深。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死亡的认知通常会从抽象思维逐渐转向具体思维。

他们开始理解“死亡是不可逆转的”,而且慢慢开始产生对死亡的恐惧。

这种恐惧可能源于对死亡无法理解的焦虑感,也可能是受到环境和文化的影响。

例如,一些文化传统中对死亡的描述可能会给予儿童更多的恐惧感。

对于儿童来说,处理死亡的方式通常是个人化的。

每个孩子可能有自己独特的方式来面对死亡。

有些儿童可能会选择逃避这个话题,他们可能会回避对于死亡的谈论或者避免接触与死亡相关的事物。

这种逃避是一种常见的应对机制,帮助他们缓解对死亡的恐惧。

另一些儿童可能会尝试与死亡做出更直接的对抗。

他们可能会提出问题,试图理解死亡的本质和意义。

家长和教育者在这个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可以提供关于死亡的积极和真实的信息,回答儿童的问题,并帮助他们逐渐建立正确的观念。

此外,参与纪念死去的人也是一种儿童处理死亡的方式。

通过纪念活动,儿童可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为自己和亲人悲伤情绪的排解提供了一个出口。

这种参与可以是亲身参与纪念活动,如扫墓或点燃蜡烛,也可以是书写倾诉或者制作纪念画。

此外,儿童可能会用幻想的方式来处理死亡。

他们可能会创造一个虚构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逝去的人仍然存在并且活动。

这种幻想可以帮助他们缓解对死亡的恐惧,给予他们安慰和安抚。

在儿童对死亡的认知和处理过程中,家长和教育者的角色至关重要。

儿童死亡认知发展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应对

儿童死亡认知发展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应对

第三阶段 (— O 。儿童对死亡有 了成熟的理解 。了 9 1 岁) 解 到每个人都不免一死 ,自己有一天也会死的。 I I 1
( ) 皮 亚 杰 的 儿童 时 死 亡 理 解 的 四 阶段 二
的话 ,则 会有利 于儿 童从生命 的终极 角度来理解生命 ,从
而对人类 如何珍惜 自己的生命 、保 护身体的健康 、理 性地
署教研 究
M D R D CT N S I C O E N E U AI CE E O N
观 代教 育科 学
20 09年第 3期
儿 童死 亡认 知 发展 的特 点 、影 响 因素及 应 对
明玉君
( 海 师 范 大 学教 育 学 院 ,上 海 上 203) 02 4

要 :对儿童来说, 理解死亡是 比较 困难的,-.r  ̄ 4,J # 在现 实生活 中又不断地接 触到 死亡现象, 由此 产生困惑。 4 并
第 四阶段 (1 以后) 1岁 。青少年把死亡看成是整个生命 过程 的一部分 ,且具有个 人的意义 。认 为死亡是 最终 的事
件 ,死者已没有生理机能 ,对死亡感到焦虑。 I : Z l ( 三)我 国学者得 出的儿童对死亡理解的三 个水平 幼儿理解死亡需 要经历一个过 程 。我 国学者 张 向葵 等
现象 。他 们把死亡看成 是死者去旅行 或睡着 了,他们 相信
死者会回来的 ,他们认为死者会像 活着一样进行各种 活动 :
吃 东 西 、想 事 情 。
第 二阶段 (— 岁) 5 8 。儿童 了解到死亡是生命 的终 结且
收稿 日期 :20 - 3 0 090-7
作者简介 :明玉君 (9 4 。女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研 究生 。研 究方向为学前教 育。 18 . 一)

儿童 对死亡的思考 -回复

儿童 对死亡的思考 -回复

儿童对死亡的思考 -回复儿童对死亡的思考一直是一个敏感而复杂的话题。

对于成年人来说,如何向孩子们解释并理解死亡是一项重大任务。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孩子们对死亡的理解和思考方式,然后逐步向他们解释并回答他们的问题。

第一步:理解孩子们对死亡的态度和思考方式儿童对死亡的理解往往比成年人简单直接。

可能会有一些孩子将死亡视为一个相似于睡觉的状态,有些孩子会将其视为永远的分离,也有些孩子会将其视为身体停止工作。

这些认知都是孩子们所能理解的水平。

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理解能力来向他们解释死亡。

第二步:保持坦诚和简明扼要在向孩子们解释死亡时,我们应该以坦诚与简明为原则。

可以适当使用生命的自然循环或花朵凋零的比喻,告诉孩子们死亡是生命中的一部分,就像花朵凋零一样。

应该避免使用隐晦或模棱两可的语言,让他们感到困惑或产生恐惧。

第三步:回答孩子们的问题当孩子们提出关于死亡的问题时,我们应该尽量认真回答,并根据孩子的年龄和个人差异来提供适当的解释。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问题及回答的方式:1."为什么人会死亡?"我们可以告诉孩子们,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当一个人变得非常老,身体无法再继续工作时,就会死亡。

人们的身体会变得非常虚弱,就像一个机器无法长时间正常运转一样。

2."人死后会在哪里?"这可能是一个更深入的问题,可以根据宗教或个人信仰情况提供不同的回答。

但是,如果家庭没有特定的宗教信仰,我们可以告诉孩子们人们死后的精神会离开身体,但我们无法确切知道他们去了哪里。

3."为什么我们会伤心难过?"我们可以解释说死亡可能会让我们感到难过,因为我们会想念失去的人,无法再和他们相聚。

伤心是表达我们对失去的人的爱和依恋的方式。

4."我会死吗?"这是一个常见的问题,我们应该依据孩子的年龄和理解能力来回答。

我们可以说,当我们一直保持健康并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时,可以延长寿命。

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安全教育知识宣传

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安全教育知识宣传

五岁以下儿童意外逝去安全教育知识宣传一、引言在现代社会,儿童的安全教育尤为重要。

据统计,五岁以下儿童的意外逝去率在各芳龄段中最为突出,这使得我们更加需要关注并加强对这一群体的安全教育。

本文将围绕五岁以下儿童意外逝去安全教育知识宣传展开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了解意外逝去的原因五岁以下儿童的意外逝去通常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引起的:交通意外、溺水、触电、窒息以及误食有毒物质。

这些因素与儿童的行为特点密切相关,因此需要针对性地进行安全教育宣传。

三、安全教育知识宣传的重要性面对儿童意外逝去的现状,安全教育知识宣传势在必行。

通过广泛的宣传,家长和孩子们可以共同学习正确的安全知识,防范潜在的危险。

在这方面,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可以通过举办安全教育讲座、发布宣传资料等方式,帮助家长和孩子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安全知识。

四、如何进行安全教育知识宣传1. 家长的责任家长是孩子最主要的安全守护者,他们应当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教育他们如何正确穿着安全带、如何避免触电等。

家长还应该密切关注周围的安全环境,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2. 学校的作用学校是儿童的第二个家,教师们应当把安全教育融入到日常教育中,使学生们在学习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安全意识。

学校还可以邀请相关专家来进行安全知识的讲解,提高师生对安全问题的认识。

3. 社会组织的支持各种社会组织也可以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安全知识宣传活动。

通过举办安全知识竞赛、制作安全漫画书等方式,吸引孩子们的注意,让他们在玩耍中学习安全知识。

五、总结与展望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了解了五岁以下儿童意外逝去安全教育知识宣传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相关宣传。

在未来,我们还需要不断完善安全知识宣传工作,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组织间的合作,共同为儿童的健康和安全贡献力量。

六、个人观点作为一名关心儿童安全的人,我深知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为儿童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

死亡的儿童如何帮助孩子正确认识死亡

死亡的儿童如何帮助孩子正确认识死亡

死亡的儿童如何帮助孩子正确认识死亡当今社会,死亡是一个敏感而又不可回避的话题。

对于成年人来说,理解和面对死亡可能是困难的,更何况对于孩子们。

然而,我们不能忽视死亡对于孩子的影响,因此如何帮助他们正确认识死亡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儿童心理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帮助孩子正确认识死亡,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

对于孩子来说,面对死亡的情绪和理解都是复杂的。

他们可能会有各种问题和疑惑,比如“为什么人会死?”、“死后会去哪里?”、“我是否会死?”。

作为家长或者教育者,我们需要给予他们合适的指导和支持。

以下是一些方法和建议可以帮助孩子正确认识死亡:1. 创造安全空间和开放对话:在孩子提出任何问题或表达情感时,我们应该尽量给予他们理解和支持。

创造一个安全、开放的环境,让孩子感到他们可以随时和我们谈论死亡,有助于他们建立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认知。

2. 使用适当的语言和方式: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我们需要使用适当的方式和语言来解释死亡。

对于年幼的孩子,可以使用比较抽象的方式,比如“当一个人去了一个很美好的地方,就像是睡觉一样”。

对于年长的孩子,我们可以更加明确地解释死亡的过程和含义。

3. 建立正面的死亡观念:我们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各种例子和故事来帮助孩子理解生老病死的自然循环,并教导他们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是无法回避的。

同时,也可以告诉他们人们对于死亡的各种追思和纪念方式,帮助他们建立正面的死亡观念。

4. 引导孩子面对情绪:死亡往往伴随着各种情绪,包括悲伤、恐惧和焦虑等。

我们需要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和表达这些情绪,比如通过绘画、写作或者与他人进行对话。

同时,我们也要告诉他们,哭泣和表达悲伤是正常的反应。

5. 探索不同文化的观念:死亡对于不同文化来说,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处理方式。

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孩子学习和了解不同文化的死亡观念,帮助他们拓宽视野,以及接受和尊重不同的观念。

6. 避免给出虚假的信息:对于死亡,我们应该避免给孩子虚假的信息,比如说逝者只是睡着了,或者精神上还与他们在一起。

死亡教育——幼儿园不可缺少的生命教育形式

死亡教育——幼儿园不可缺少的生命教育形式

死亡教育——幼儿园不可缺少的生命教育形式作者:徐广宇,张纪云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第43期徐广宇,张纪云(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北石家庄050000)摘要:死亡教育作为生命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我国开展较少。

而儿童自杀日益增多的现实和我国文化避谈死亡的社会现状,凸显死亡教育亟需重视并开展。

幼儿园作为教育的起点,对死亡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幼儿教师可通过日常生活、绘本阅读、领域活动以及家园合作等方式对幼儿开展死亡教育。

关键词:幼儿;死亡;死亡教育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3-0086-02收稿日期:2016-05-18课题项目:本论文来自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动物类幼儿文学作品与幼儿生命教育”,立项编号1404299死亡教育最早起源于美国。

关于死亡教育的定义,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表述,但究其内涵,各学者都认为死亡教育应包括:认识死亡的本质;对待死亡的态度;调整、处理关于死亡的负面情绪;重新审视,改变现有生活。

本文中提及的生命教育主要指面向3~6岁幼儿开展关于死亡本质,对待死亡的态度,处理关于死亡负面情绪的教育。

死亡教育与生命教育密不可分。

生命教育需包含对生命整体历程的认识和教育,死亡作为所有生命历程的终结形式,是生命教育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一般来说,儿童对死亡的理解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大约到5岁,儿童认为死亡就是分开,和睡眠没有差别;第二阶段,大约到9岁,儿童认为死亡就是结束,但并不是普遍的,不和每个人都有关;第三阶段,儿童的想法与成人大致相同,认为死亡是永久不可逆的,并慢慢懂得死亡是每个人不可避免的。

[1]幼儿园中主要是3~6岁的儿童,正处在对死亡认知误解阶段,开展正确的生命教育意义十分重要,原因如下。

(一)儿童自杀,亟需开展死亡教育帮助其认识死亡本质2015年6月9日,贵州毕节七星关区田坎乡发生一起四名儿童服食农药自杀身亡事件。

关于儿童死亡认知发展的研究

关于儿童死亡认知发展的研究

关于儿童死亡认知发展的研究关于儿童死亡认知发展的研究引言:儿童死亡是一个非常敏感且严重的话题。

当我们谈论死亡时,我们往往感到不舒服和无法接受。

然而,对于儿童来说,他们对死亡的理解和处理方式与成年人不同。

本文将探讨儿童死亡认知的发展,并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帮助儿童处理死亡的建议。

儿童死亡认知的不同阶段:1. 0-3岁:在这个阶段,婴儿还没有形成对死亡的概念。

他们对于世界的认知仅限于自己的感知和需求,对于长久的离别还不理解。

当婴儿感受到失去亲近的人时,他们会通过情感和行为的变化来表达不适。

2. 3-5岁: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形成对死亡的概念,但他们并不理解死亡是不可逆转的。

他们可能会认为死者会回来,或者认为死者跟着他们一起生活。

对于死亡的感知可能来源于亲身经历、他人的描述或媒体上的信息。

3. 6-9岁: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理解死亡的不可逆性。

他们明白死亡是一个永久性的离别,对于死亡的实质性理解也得到了增强。

这个阶段的孩子可能会产生对自己、亲近人和宠物的死亡产生焦虑和恐惧。

4. 10-12岁: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思考死亡的意义和存在的意义。

他们可能会思考人死后会发生什么,或者是否存在来世。

对于死亡的认知与他们对生命和意义的理解密切相关。

帮助儿童处理死亡的建议:1. 与儿童坦诚沟通:尽管我们可能会对谈论死亡的话题感到困难,但是与儿童坦诚沟通是很重要的。

使用简单的语言和具体的例子来解释死亡,并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

不要隐瞒死亡的事实,这可能导致更大的困惑和焦虑。

2. 理解个体差异:每个孩子在处理死亡时可能有不同的反应。

有些孩子可能表现出强烈的情绪反应,而其他孩子可能更加内向。

尊重和理解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适当的支持和理解。

3. 提供安全的环境:儿童需要感受到安全和支持的环境来处理死亡。

提供一个可以表达情感的空间,鼓励他们分享感受,并提供适当的安慰和安全感。

4. 使用适当的资源:使用适合儿童年龄段的资源来帮助他们理解和处理死亡。

生命教育中幼儿对死亡意识认知的探析

生命教育中幼儿对死亡意识认知的探析

生命教育中幼儿对死亡意识认知的探析一、问题的提出恐惧死亡、忌讳死亡是人类的普遍本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表现得尤其突出。

地震后,一张张稚嫩的脸孔抬起头,满脸疑问:妈妈怎么还不回家?兄弟姐妹去哪里了?同桌的小朋友怎么还没有到学校?在这样一个沉重的话题之下,我们该怎么回答,我们还能避而不谈吗?现实生活中我们不断地接触到死亡现象,我们同样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如果有人问:什么是死亡?我们可以告诉他:任何生命都会死亡、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死亡是不可逆的、死亡是令人悲伤和恐惧的,这是我们成人经历了很多事情之后才明白的。

但是当我们被幼儿问及“人为什么会死?”“我会不会死?”“我死了以后还有我吗?”之类的问题时,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我们又该如何应对,不至于给他们心理上造成一定的负担?带着这样的疑问和困惑,我从幼儿死亡认知的五个水平入手,对幼儿的死亡意识进行研究,让成人注意和了解幼儿成长过程中的这一问题,从而保证幼儿在发展过程中得到良好的指导,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态。

二、研究设计有的幼儿不知道任何生命都会死亡,有的幼儿认为人和动物才有生命,所以会死,而植物不会死亡;有的幼儿认为自己喜欢的人不会死,自己不喜欢的人会死;有的幼儿认为别人会死,自己不会死;还有的幼儿认为老人会死,年轻人不会死。

为验证研究假设,我特设计以下问题情境来研究幼儿的死亡认知:表1 幼儿死亡认知水平问题情景设计表上述问题情境实际上是一个结构化的访谈提纲,因此访谈所得的资料是可以被量化的。

运用这一工具,我将访谈资料转化为数据,并使用SPSS对数据做进一步的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以下所有表格中所出现的ABCDE表示幼儿死亡认知的五种水平:A、无价值无情感的死亡认知B、涉及价值的死亡认知C、涉及情感的死亡认知D、涉及自我的死亡认知E、生命态度(一)年龄和死亡认知水平表2 年龄和幼儿死亡认知水平的交叉表表3 年龄和幼儿死亡认知水平的卡方检验表从表2、3可以看出,幼儿的死亡认知水平和他们的年龄有极显著差异,不同年龄的幼儿死亡认知水平是不同的。

三网监测的相关定义

三网监测的相关定义

“三网监测”的相关定义
1、“三网监测”的定义:指5岁以下儿童死亡、孕产妇死亡、出生缺陷的监测称为“三网监测”。

2、围产儿死亡的定义:包括死胎数、死产数、早期新生儿死亡数。

(不包括计划生育要求的引产的死胎、死产数。


3、5岁以下儿童死亡数:指出生至不满5周岁的儿童死亡人数。

满5周岁的儿童死亡不计在内。

婴儿死亡数:指出生至不满1周岁的活产婴儿死亡人数。

满1周岁的不计在内。

新生儿死亡数:指出生至28天内死亡的新生儿数。

满28天的不计在内。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监测地区当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人数
监测地区当年活产数X1000‰
4、育龄妇女的定义:15-49岁的妇女。

育龄妇女死亡的定义:15-49岁的妇女的死亡。

5、孕产妇死亡:在妊娠期或妊娠终止后42天内的妇女的死亡,不论妊娠的时间和部位,但不包括意外原因(如车祸、中毒等)导致的死亡。

孕产妇死亡率=当年内孕产妇死亡人数
当年活产数X10万/10万
6、活产数:指孕期满28周的,胎儿娩出后有呼吸、心跳、脐带搏动、随意肌收缩4项生命指标之一者。

7、出生缺陷:指出生时就存在的人类胎儿在结构和功能(代谢)方面的异常,往往是导致早期流产、死胎、死产、新生儿死亡和婴儿夭折的重要原因,存活的畸形儿不仅本人痛苦,给家庭和社会也造成负担。

出生缺陷漏报率=(出生缺陷漏报数/出生缺陷上报数+出生缺陷漏报数)X100%8、0-4岁的儿童死亡:指5岁以下儿童死亡。

判断死亡的四个特征

判断死亡的四个特征

判断死亡的四个特征判断死亡的四个特征死亡是生命不可逆转的过程,然而确定一个人是否已经死亡并不总是那么简单。

医学界对于死亡的定义和判断,常常依赖于以下四个特征:1. 停止呼吸和心跳:呼吸和心跳是生命体循环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停止呼吸和心跳是最常用的死亡判断标准之一。

医生通常会使用心电图和听诊器等仪器来监测一个人的心跳和呼吸,如果心脏长时间停止跳动,或者呼吸暂停超过几分钟,那么可以初步认定为死亡。

2. 脑功能完全丧失:大脑控制着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包括意识、思维、感觉和运动等。

当大脑遭受严重损伤或功能完全失去时,人体将无法维持正常的生理状态。

医生通常会通过神经反射、瞳孔反应和脑电图等检查来评估大脑功能是否完全丧失,作为判断死亡的重要依据。

3. 细胞衰竭和组织坏死: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当细胞失去正常的功能和活力时,将导致组织和器官的衰竭和坏死。

医生会通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血液检查和组织活检等方式来判断细胞和组织是否已经发生严重的衰竭和坏死,从而确认死亡。

4. 不可逆转的伤害或疾病:如果一个人身体遭受了无法逆转的严重伤害或患上了无法治愈的终末疾病,这也可能成为判断死亡的依据。

医生会评估伤害或疾病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治疗效果,来判断是否已经到了不可逆转的地步。

需要强调的是,死亡的判断并非一道单一的线,而是一个综合的判断过程。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各项检查和观察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此外,医学技术的进步也意味着对死亡判断的标准和方法不断发展和完善,以更准确地判断死亡的时间和方式。

总之,对于判断死亡的四个特征,停止呼吸和心跳、脑功能完全丧失、细胞衰竭和组织坏死以及不可逆转的伤害或疾病是医生常用的判断依据。

对于个体来说,死亡的确切时刻可能难以确定,但这些特征可以帮助医生作出初步判断,以便采取相应的医疗措施。

判断死亡的四个特征(一)

判断死亡的四个特征(一)

判断死亡的四个特征(一)引言在我们生活中,通过判断一个人是否已经死亡是非常关键的。

这可以决定我们怎样与死去的人面对,以及如何对待他们身上的事物。

本文将介绍判断死亡的四个特征。

1. 停止心跳心跳是维持身体正常运转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因此,如果一个人已经停止心跳,那么很有可能他已经死亡了。

在医学上,停止心跳通常是判断死亡的最基本的依据。

如果你不能听到任何心跳声,那么就需要进一步检查是否有其他异常。

2. 停止呼吸除了心跳之外,呼吸也是判断死亡的很重要的标准。

如果停止呼吸不超过5分钟,还有可能使用急救措施挽救过来,但如果超过了这个时间范围,就很可能证明他已经死亡了。

3. 大脑功能缺失大脑是人体控制各种功能的中枢神经系统,如果大脑已经死亡,那么其他各个器官的运作都将受到影响。

大脑死亡意味着脑干和大脑皮层都已经死亡,这种情况下短时间内很难给予挽救。

4. 瞳孔缩小眼睛的瞳孔是有生命迹象的很重要的指标之一。

正常情况下,人的瞳孔会随着光线变化而自然扩大或缩小。

如果一个人已经死亡,他的瞳孔就不会再有这种反应了。

结论判断生命是否已经结束需要综合考虑上面所提到的几个方面,一个人死亡时通常需要在其他人的协助下进行判断和确认。

死亡是人生无法回避的一个事实,我们需要以一种崇高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人的人生,用我们自己的方式来铭刻他们留下的记忆。

注意事项在判断一个人是否已经死亡时,需要遵循一些注意事项,以避免出现误判和错误判断,对患者和家庭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1.判断单一指标不充分 - 必须综合多个指标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已经死亡,单一指标不充分。

2.判断时间不能太短 - 判断死亡必须投以足够时间,否则会因为匆忙和急躁诊断出错。

3.必须是专业人员 - 判断死亡必须由专业人员进行,否则会因为经验不足或误判而导致对患者的不必要伤害。

结语判断死亡是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仔细思考和权衡。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的生命体验都是非常珍贵的,应该以尊重和谅解的态度对待每一个人的死亡,为他们留下美好的回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5岁儿童对死亡三个特征的理解
[摘要] 以50名4岁和5岁儿童为被试,用访谈法和实验法研究他们对死亡三个特征的认知发展,结果发现:他们对死亡的认知是随着年龄发展而提高的;对死亡三个特征的认知表现出不平衡性,死亡不可逆性的理解最先开始发展。

[关键词] 儿童死亡认知死亡特征
一、文献综述
死亡认知的发展是儿童认知发展中的重要一部分,由于死亡概念的复杂性,它也是儿童较难掌握的一个概念。

Speece等(1985)综述前人的研究认为,死亡的特征主要包括:不可逆性,即明白死亡的人不能够再活过来;普遍性,即知道所有的生物都会死非生物不会死;功能丧失性,即明白人死后生理和心理的功能都停止了。

如果儿童能够理解死亡的所有特征,那么,他就掌握了成熟的死亡概念。

早期的研究者认为,10岁以下的儿童不能够理解死亡概念,他们把死亡看做是一种暂时的状态,是可逆的(Anthony,1940;Nagy,1948)。

近期的研究发现,儿童最先了解死亡概念是在学前期,虽然他们对死亡概念的理解还不成熟,但是对死亡特征的理解已经慢慢发展起来。

大部分的研究者认为,4~10岁儿童是按照固定的顺序掌握死亡的3个特征:不可逆性最先掌握,然后才掌握死亡的普遍性和功能丧失性(Koocher,1973)。

但是,我国学者张向葵等(1998)对我国3.5~4.5岁儿童死亡认知的研究中发现,我国学前儿童对死亡三个特征(普遍性,不可逆性,功能丧失性)的认知并非像西方儿童一样存在着发展顺序上的差异,而是均衡发展的。

这种差异是文化原因造成的,还是实验条件造成的?在中国文化里,死亡是人们很忌讳的一个话题,大部分父母都不会直接与儿童谈论死亡甚至会回避儿童关于死亡的一些问题。

这种文化上的差异是否会造成我国儿童死亡认知发展上的延迟,造成死亡三个特征均衡发展的情况?因此,本研究通过结构化访谈法,来研究我国学前儿童对死亡普遍性、不可逆性和功能丧失性三个特征的认知发展。

二、研究方法和程序
1.被试
随机抽取四川省一所幼儿园4岁和5岁儿童各25名,男女各半。

平均年龄分别为4岁4个月和5岁3个月,均为正常儿童。

2.程序
采用临床访谈法,由一名女性主试在安静的房间对被试进行单独施测。

在实验开始前,告诉所有的被试答案没有对错,只要把自己心中的想法表达出来就是最
棒的,他们可以随时终止实验回到班上去。

访谈问题如下:(1)普遍性。

人会死么?是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死呢?(2)不可逆性。

如果一个人死了,他还会活过来么?如果一个人生病死了,他还会活过来么?(3)功能丧失性。

一个人死了之后,他还会不会动?会不会说话?会不会感觉到疼?要不要吃饭?
在正式实验前,先让被试举例他知道的哪些东西是会死的,鼓励被试尽可能地回答。

指导语:小朋友,我们生活中有的东西是会死的,有的不会死,你知道哪些东西是会死的么?能不能给我举几个例子?举的例子越多越好。

在被试回答结束后,进行访谈。

三、结果分析
参考在发展心理学研究中广泛使用的4~10岁儿童死亡概念发展的三点评分方法,对每个子成分分别评分,最后计算三个特征的总分共6分。

死亡认知的得分为被试在三个子成分上得分的总和,分数范围为:0~6分。

死亡认知上两评分者的信度为:0.949,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为了测量儿童在死亡概念三个特征上的得分是否有差异,以各特征的得分为因变量进行重复测量分析F=8.29,p<.01,结果表明,儿童在死亡不同特征0~2的得分中有差异。

以年龄为自变量、死亡认知的总分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 A)F=8.09,p<.01,儿童对死亡概念的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发展成熟。

对生理和心理功能丧失性的分析发现,有84%的4岁儿童知道死亡后人的生理功能丧失,只有16%的4岁儿童理解心理功能也将丧失;所有的5岁儿童都知道死亡后生理功能丧失,但只有48%的5岁儿童知道心理功能也将丧失。

四、讨论
由上面的结果可以看出,学前儿童对死亡的理解已经开始发展,而且对死亡概念的理解随着年龄的成长而不断发展。

但是,学前儿童对死亡概念的理解还不成熟,对死亡三个子成分的发展也不同步。

对死亡三个特征的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不可逆性的得分显著高于普遍性t=3.71,p<.01,不可逆性的得分也显著高于功能丧失性t=3.28,p<.01。

我国儿童对死亡不可逆性的理解最先发展,4岁儿童已经基本能够理解死亡是不可逆的,这与西方的研究结果相一致(Virginia Slaughter,2007;Kenyon,2001等)。

我们的结果表明,东西方文化虽然存在差异,但是这种差异对儿童关于死亡三个特征发展顺序的影响并没有影响,儿童对死亡的认知主要受年龄的影响。

另外,对死亡功能丧失的分析发现,儿童对死亡生理功能(吃饭、走路、说话)丧失和心理功能(感觉到疼)丧失的理解不同步,对心理功能丧失的理解较难掌握。

出现这样的结果可能是因为相对于外在的行为表现来说,心理方面的功能是不能直接被观察到的,儿童表现出来肯定的回答可能源于他们美好的愿望,希望在一个生命死后虽然他的肉体消失了,但是还能够以某种方式继续存在。

Bering和Bjorkland(2004)用木偶剧的方式研究5~12岁儿童对死亡后功能丧失特征的理解,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

参考文献:
[1]Speece, M.,& Brent, S.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Death: A Review of Three Components of a Death Concept, Child Development,1984.55.1671-1686.
[2]Anthony, S. The child’s discovery of death. New York; Harcourt,Brace,1940.
[3]Nagy, M. The child’s theories concerning death.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1948.73.3-27.
[4]Koocher, G. P. Childhood, death,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73.9.369-375.
[5]张向葵.3.5~6.5岁儿童对死亡认知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