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科学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名师教案 教科版
最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放大镜》优质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第1课时放大镜一、学情分析本课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课,学生将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了解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学习和了解一些关于放大镜的简单光学知识。
本堂课主要由三个活动组成:第一个活动是观察比较不同的镜片,发现放大镜与其他两种镜片在结构上的不同特点,总结放大镜的结构特征;第二个活动是研究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什么有关,引发学生对放大镜的结构与功能之间关系的思考;第三个拓展活动是利用不同材料自制放大镜,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放大镜镜片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放大镜镜片的特点;2. 知道不同倍数放大镜镜片的区别。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观察放大镜的镜片,发现不同倍数放大镜镜片的不同。
【教学难点】能够根据放大镜镜片的特点,自制一个放大镜。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导入一:1.师:想仔细观察桃花的花蕊,我们可以借助什么工具?生:放大镜。
师:放大镜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观察细小的物体。
导入二:2.师:人们在哪些地方用到了放大镜?(学生自由回答)师:人们在看大比例的地图、读书看报、观察病虫害、鉴定珠宝、辅助焊接精密仪器、辅助案件侦查的过程中,都会用到放大镜。
设计意图:导入一通过提问启发学生思考,引入放大镜,带学生初步了解放大镜的作用。
导入二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发现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方便后续课程的展开。
(二)新知初探1.教师展示放大镜的结构:放大镜由透明镜片、镜框和镜柄组成。
师:仔细观察,说说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回答)2.教师展示从不同角度观察放大镜镜片:放大镜镜片边缘薄、中间厚。
师:放大镜又叫凸透镜。
3.活动一:观察比较放大镜的镜片、玻璃片和近视眼镜的镜片。
问题1:它们都能够放大物体的图像吗?问题2:它们各自有怎样的特点?4.教师展示记录表:学生进行观察。
5.师:放大镜的镜片、玻璃片和近视眼镜的镜片都能够放大物体的图像吗?生:放大镜能够放大,玻璃片和近视眼镜不能放大。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放大镜科学教案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放大镜科学教案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放大镜科学教案3篇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放大镜科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放大镜
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放大镜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应用。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放大镜的原理、使用方法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放大镜成像原理的探究。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打招呼,询问同学们是否见过放大镜,是否知道放大镜的用途。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放大镜可以放大物体?2.探究放大镜的原理分组讨论:同学们,你们认为放大镜为什么能放大物体呢?教师用图示解释放大镜的原理,让学生直观理解。
3.实验操作观察放大镜的形状和结构。
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感受放大效果。
调整放大镜与物体的距离,观察成像效果。
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如何正确使用放大镜吗?保持放大镜的清洁,避免划伤镜片。
使用时,将放大镜放在物体上,调整距离,使成像清晰。
观察时,避免直接对着阳光,以免损伤眼睛。
5.放大镜的应用教师展示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观察昆虫、鉴赏邮票、查看微小文字等。
学生分享自己知道的放大镜应用场景。
6.课堂小结教师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7.作业布置请同学们回家后,用放大镜观察身边的物体,记录观察到的现象,下节课分享。
四、课后反思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五、教学资源1.放大镜、实验材料。
2.课件、教学视频。
六、教学时间1课时七、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实验操作情况。
2.掌握程度:检查学生对放大镜的原理、使用方法和应用的理解程度。
3.实践能力:观察学生在课后能否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重难点补充:1.放大镜的原理教师展示一个放大镜,问:“你们知道放大镜为什么能让物体看起来更大吗?”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引导:“其实,放大镜是一个凸透镜,它能让光线通过时聚焦。
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来理解这个原理。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放大镜》教科版
《放大镜》章节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提升实践操作技能,增强创新意识与科学思维。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够:1.理解放大镜的工作原理,运用科学方法观察与描述物体细节;2.掌握放大镜的使用技巧,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实践技能;3.发散思维,探索放大镜在生活及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激发创新意识;4.增强问题意识,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培养科学思维能力。以此,全面提升学生在科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此外,我还发现课堂时间分配上存在一定问题,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的时间相对紧张。为了让学生有更充分的操作和讨论时间,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适当调整课堂节奏,确保每个环节都能顺利进行。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放大镜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3)观察与描述物体细节:学生可能难以准确描述观察到的物体细节。
突破方法:提供观察指导,引导学生从颜色、形状、纹理等方面进行描述,并进行记录。
(4)联系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可能难以将放大镜与实际应用设备联系起来。
突破方法:通过图片、实物等展示放大镜在显微镜、望远镜等设备中的应用,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放大镜的基本概念、使用方法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放大镜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灵活运用放大镜。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放大镜》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放大镜》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放大镜的原理、制作和使用方法。
本课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构造和作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科学现象有所了解。
但针对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制作和使用方法,学会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激发他们探究科学的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放大镜的原理、制作和使用方法。
2.难点:放大镜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演示法: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过程。
3.小组合作: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放大镜实物和图片,用于展示和操作。
2.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和资料,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3.准备实践材料,让学生动手制作放大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问题导入:“你们在生活中见过放大镜吗?放大镜有什么作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和回答问题。
2.呈现(10分钟)展示放大镜实物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放大镜的形状和作用。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放大镜的构造特点。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和实践,观察放大镜的原理。
每组分配一个放大镜,让学生尝试用放大镜观察不同的物体,如课本上的文字、桌面上的物品等。
4.巩固(10分钟)引导学生总结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让学生思考:放大镜是如何放大物体的?它是如何工作的?5.拓展(10分钟)让学生尝试自己制作一个简单的放大镜,加深对放大镜原理的理解。
教科版六年级上科学第一单元第1课《放大镜》优质课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上科学第一单元第1课《放大镜》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是教科版六年级上科学第一单元的第1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途径,掌握放大镜的基本使用方法,了解放大镜的放大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从生活中的放大镜引入,逐步引导学生探索放大镜的原理和应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对生活中的事物充满好奇心。
但在科学实验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缺乏基本的操作技能和科学思维。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实验和讨论,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基本使用方法,掌握放大镜的放大原理。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增强他们探究问题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放大镜的基本使用方法,放大镜的放大原理。
2.难点:放大镜放大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观察放大镜的放大效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讨论法: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察和思考,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
3.启发式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放大镜、实物、投影片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放大镜,用于观察和实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放大镜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放大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放大镜的基本使用方法,如如何调整放大倍数、如何观察物体等,并演示给学生们看。
3.操练(10分钟)学生们分组进行实验,用放大镜观察不同的实物,如树叶、昆虫等,并记录下自己的观察结果。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放大镜是如何放大物体的?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加深对放大镜原理的理解。
科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放大镜
科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放大镜教学内容:放大镜教学目标:1. 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分类。
2. 学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并能够解释放大镜对物体的作用。
教学重点:1. 掌握放大镜的原理和分类。
2. 学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教学难点:1. 理解和解释放大镜对物体的作用。
教学准备:放大镜、物体。
教学过程:Step1 引入新课1. 向学生展示一枚放大镜,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2. 引导学生观察放大镜的形状和特点,并解释放大镜的作用是放大物体。
Step2 讲解放大镜的原理和分类1. 讲解凹透镜(凸面镜)和凸透镜(凹面镜)的特点和原理。
2. 通过图片或实物向学生展示不同类型的放大镜,并介绍它们分别是凹透镜和凸透镜。
Step3 操作实验1. 将一枚放大镜放在桌子上,选择一个物体(如字母卡片)放在放大镜前。
2. 让学生分别使用凹透镜和凸透镜观察物体,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3. 引导学生发现凹透镜能够放大物体、凸透镜能够缩小物体,并解释其原理。
Step4 总结归纳1. 让学生总结放大镜的作用和原理。
Step5 拓展实践1. 给学生发放小型放大镜或放大镜镜头,让他们在课堂上或在生活中自行观察物体。
2. 让学生观察不同位置的物体,比较放大镜的作用。
Step6 小结1. 通过问题和回答方式对所学内容进行复习,确保学生掌握了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和原理。
Step7 课堂作业1. 让学生绘制一幅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图画,并写出对放大镜作用的理解。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新课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通过操作实验,学生能够亲自观察和实践,更好地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作用。
同时,通过拓展实践和小结,巩固和总结了所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名师教学设计教科版六上《放大镜》
1.放大镜【教材简析】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在学生使用过放大镜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带着新的问题,通过观察和比较的方法,进一步了解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发现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后续学习观察工具的演变奠定基础。
本课聚焦部分提出了“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点?”的问题,明确了本课的研究对象是“放大镜”,实现了从使用放大镜到研究放大镜的转变,问题指向放大镜的结构特点,引起学生观察镜片的兴趣。
探索部分由两个活动组成,第一个活动是观察比较放大镜的镜片、玻璃片和近视眼镜的镜片。
通过三种不同功能镜片的比较,发现放大镜与其他两种镜片在结构上的不同特点,从而了解放大镜是中央厚、边缘薄的透明物体。
通过观察比较,学生初步建立放大镜镜片结构和功能之间的联系。
第二个活动是比较放大镜不同放大倍数的镜片有什么不同,这一活动指向凸度对放大镜放大倍数的影响。
在研讨环节中,“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点?”“不同放大倍数的镜片有什么不同?”“镜片的放大倍数跟什么有关?”这三个问题引发学生对放大镜的结构、功能以及结构与功能之间关系地思考。
在拓展部分,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自制放大镜,目的是通过实践活动巩固和加深学生对放大镜特点的理解,通过活动,认识到和放大镜一样中央厚、边缘薄的透明物体,具有放大功能。
【学情分析】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一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他们的科学学习,他们知道放大镜的功能,但大多数学生没有主动观察过放大镜的结构,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及相互关系并不了解。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学生通过使用放大镜知道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使我们看到物体的更多细节。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多种镜片知道放大镜又叫凸透镜,镜片是透明的,中央厚边缘薄,放大倍数与镜片的凸度有关。
科学探究目标●学生通过资料阅读和实践操作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不同镜片的活动发现放大镜的结构特点。
●学生通过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体验放大镜的功能。
教科版科学六下《放大镜》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下《放大镜》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是教科版科学六下的一章内容,主要介绍了放大镜的工作原理、制作和使用方法。
本章内容通过探究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材内容包括放大镜的原理、放大镜的制作、放大镜的使用和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等基本光学知识,对光学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实际操作和制作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放大镜的工作原理,掌握放大镜的制作和使用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3.引导学生运用放大镜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放大镜的工作原理和制作方法。
2.放大镜的使用和在生活中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放大镜的工作原理和制作过程。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深入探究放大镜的原理和应用。
3.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放大镜、显微镜等观察工具。
2.材料:放大镜的制作材料。
3.课件:相关的图片、视频和动画等教学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图片,如显微镜下的细胞、昆虫等,引起学生对放大镜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放大镜的作用和原理。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放大镜的工作原理,如光的折射等。
–展示放大镜的制作过程,解释放大镜的制作方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放大镜的制作实验,亲身体验放大镜的制作过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放大镜制作过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教师总结放大镜的制作要点,强调注意事项。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放大镜的使用实验,如观察微小物体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教科版科学六下《放大镜》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下《放大镜》教案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六下的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放大镜的基本原理,自己动手制作一个放大镜,并能够运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和研究。
二. 学情分析六下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科学实验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
他们在之前的课程中已经学习过一些光学知识,对光的传播和反射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过程可能还不够熟悉,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过程。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放大镜的原理。
2.放大镜的制作过程。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让学生动手制作放大镜,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讨论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分享制作经验和观察结果。
3.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放大镜的原理和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放大镜模板。
2.透明塑料片。
3.实验记录本。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上课前的5分钟,向学生简要介绍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展示放大镜模板和制作材料,让学生初步了解放大镜的制作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放大镜的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需要剪切透明塑料片、粘贴放大镜模板,完成放大镜的制作。
4.巩固(5分钟)学生用制作好的放大镜观察教材中的图片,观察放大镜对图片的放大效果。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观察距离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数据记录和分析。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复述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过程。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有关放大镜的实践作业,让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放大镜,并记录下来。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放大镜》教学设计
预设:透明的,很厚。
(一)观察比较放大镜镜片、玻璃片和近视眼镜镜片
1.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三种不同的镜片,放大镜镜片、玻璃片和近视眼镜镜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记录单中。
2.学生分组实验。
3.汇报交流
放大镜
玻璃片
近视眼镜镜片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的镜片发现放大镜的结构与特点。
课前准备
为学生准备:1.放大镜、放大镜镜片、玻璃片、近视眼镜镜片、同直径不同放大倍数的三个放大镜镜片、圆底烧瓶、水、烧杯;2.观察记录单。
教师准备:1.教学课件;2.放大镜。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讲授、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一、聚焦:放大镜的使用和作用
1.出示放大镜,同时提问学生这是什么?
预设:放大镜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了解放大镜。板书放大镜
3.你们知道哪些地方会用到放大镜吗?
预设:观察小动物、观察岩石标本、 奶奶读书的时候。
4.除了刚才同学们讲到的地方,其实还有很多地方也用到放大镜。比如:用于金融、财税、集邮、电子行业观察钞票,票证、邮、币、卡的纸质和印刷网点;用于珠宝行业,可观察宝石的内部结构;用于印刷行业。用于纺织行业,可对布纤维及经纬密度的观察和分析;用于电子行业,可观察印刷线路板铜铂板的走线条纹和质量;用于农业、林业、粮食、等部门对病菌、虫的观察和研究;用于观察动、植物标本;也用于公安部门对证物的鉴定和分析。人们在生产、生活、学习和科研中经常用到放大镜。
课题名称
1-1放大镜
学科
教科版小学科学
授课班级
六年级
授课时数
1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在学生已经熟悉放大镜的使用之后,本课程旨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发现改变工具的结构,其功能也会发生变化,从而为后续了解工具的演变奠定基础。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放大镜》教案(教案)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放大镜》教案(教案)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是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放大镜的原理、放大镜的制作、放大镜的使用等。
在教材中,学生可以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学习制作简单的放大镜,并运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和研究。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科学实验和观察有一定的兴趣和热情。
但是,对于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学生可能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也需要进一步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2.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3.让学生学会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和研究。
四. 教学重难点1.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2.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2.观察法:引导学生运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和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放大镜使用的心得和体会。
六. 教学准备1.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的PPT。
2.实验材料:放大镜、透明塑料袋、水、彩笔等。
3.放大镜的使用指导手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PPT,简要介绍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放大镜的原理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放大镜的原理。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放大镜的制作,学生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放大镜的原理。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放大镜的使用练习,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和研究。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和研究,分享自己的发现和心得。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以及使用注意事项。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制作一个简单的放大镜,观察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下节课分享。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放大镜》教案(教案)科学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放大镜》教案(教案)科学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是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特点,学会正确使用放大镜,并探索放大镜在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科学现象充满好奇。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放大镜的原理和操作方法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得到提升。
此外,学生之间的科学素养和动手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应关注这些差异,因材施教。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特点,掌握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3.引导学生发现放大镜在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放大镜的原理和特点。
2.正确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和实验。
3.发现放大镜在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实验教学: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放大镜的原理和特点。
3.小组合作: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合作,共同完成观察和实验任务。
4.案例分析:分析放大镜在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放大镜、实验器材、课件等。
2.学具:放大镜、实验记录表、笔记本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放大镜,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你们见过放大镜吗?放大镜有什么作用?”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或实物,呈现放大镜的原理和特点。
讲解放大镜的工作原理,展示放大镜的种类和用途。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放大镜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放大镜的原理和特点。
实验内容包括:放大镜观察物体、放大镜放大文字等。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1 放大镜》教科版(2)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1 放大镜》教科版(2)一. 教材分析《1.1 放大镜》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
本节课通过放大镜的制作和实验,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构造和作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简单的科学实验和制作活动感兴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放大镜的原理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操作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放大镜的构造和作用。
2.学会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
2.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来学习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
六. 教学准备1.放大镜材料:放大镜、镜片、支架等。
2.实验器材:显微镜、细胞模型等。
3.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放大镜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放大镜是什么吗?放大镜有什么作用?2.呈现(10分钟)展示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过程,让学生初步了解放大镜的构造和作用。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放大镜的制作,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学生使用自己制作的放大镜进行观察实验,观察细胞模型的细节。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放大镜原理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何改进放大镜等。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放大镜的原理和作用。
7.家庭作业(5分钟)制作一个简易的放大镜,观察家中的物品,并记录观察到的细节。
8.板书(5分钟)放大镜的原理:镜片、支架、放大效果。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时间:导入5分钟,呈现10分钟,操练15分钟,巩固10分钟,拓展10分钟,小结5分钟,家庭作业5分钟,板书5分钟。
总计60分钟。
以上是一份详细的《1.1 放大镜》教学教案,希望能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放大镜4名师教案教科版
最新资料推荐
放大镜
教学目的
1. 培养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能力。
2. 使学生逐步养成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3. 掌握放大镜的成像规律。
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挂图、放大镜、纸屏、蜡烛、火柴、实验记录单、制作照相机材料等。
2. 学生准备: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每组两个。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
生:放大镜。
师:放大镜又叫放大镜(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凸透镜。
学习新课:
一、放大镜的作用:会聚光线、放大物体。
二、演示实验:放大镜成放大的倒立的像。
三、学生实验:放大镜成放大的或缩小的像。
四、学生猜想:
(一)“放大镜成像可能与蜡烛、放大镜、纸屏之间的距离有关系。
”
(二)“放大镜成像可能与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有关系”等。
五、学生实验验证。
(一)实验、整理实验记录。
(二)实验、修正假设。
(三)汇报、质疑。
(四)得出结论。
小结
一、放大镜成像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二、制作照相机。
最新资料推荐
板书设计小学资源网
放大镜
距蜡烛近距纸屏远,成放大的倒立的像
距蜡烛远距纸屏近,成缩小的倒立的像。
《放大镜》教案教学设计【科学六年级上册教科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教学设计)第1课放大镜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使我们看到物体的更多细节。
2.知道放大镜的镜片又叫凸透镜,镜片是透明的,中央厚、边缘薄,放大倍数与镜片的凸度有关。
科学探究目标1.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在观察比较不同镜片的活动中发现放大镜的结构特点。
3.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体验放大镜的功能。
科学态度目标1.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2.表现出对放大镜的结构、功能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人类对微小世界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人类发明放大镜的动力。
认识到从用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2.了解放大镜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学习和科研等许多方面。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观察和比较,初步建立放大镜镜片结构和功能之间的联系。
难点:自制放大镜并检验其放大作用。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放大镜、玻璃片、近视眼镜、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广口瓶、玻璃杯、烧瓶、烧杯、铁丝、保鲜膜、水。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实验材料一套。
教学过程:聚焦1.活动:展示几个典型的学生课前调查表并汇总。
2.导入:放大微小物体的图像有助于我们的生产、生活、学习和科研,如观察植物的花或种子、修理精密仪器、考古研究等。
思考:大家知道哪些工具可以放大物体的图像,帮助观察?(预设:放大镜、显微镜……)3.揭题:(教学提示:出示放大镜。
)放大镜为什么可以放大物体的图像?这和它的结构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索“放大镜”。
(板书:放大镜)探索与研讨探索一:比较不同的镜片1.提问:(教学提示:出示教材图片和实物放大镜、玻璃片、近视眼镜。
)放大镜的镜片、玻璃片和近视眼镜的镜片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2.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完成活动帮助卡。
3.交流:指导学生组内讨论。
组内研讨帮助卡主持人:放大镜的镜片、玻璃片、近视眼镜的镜片有什么相同点?学生1:它们都是透明镜片,而且都是由玻璃制造的。
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放大镜
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放大镜科目:科学年级:六年级教材:小学科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单元:第五单元光的传播和变化课时:1-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放大镜的原理,知道它是如何放大物体的。
2. 学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并能够准确描述放大后的物体特征。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放大镜、不同大小的物体。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铅笔。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知识(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光的传播知识,提问学生:光是如何传播的?能否举出几个例子来?Step 2: 引入放大镜(10分钟)教师出示一个放大镜,向学生解释什么是放大镜,以及它的作用。
通过实例,告诉学生放大镜是如何放大物体的。
Step 3: 操作实验(20分钟)教师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将不同大小的物体放在放大镜前,观察物体在放大镜中的表现,并记录在笔记本上。
学生要尝试不同的位置和距离,看看放大镜与物体间的距离对放大效果的影响。
Step 4: 分享观察结果(10分钟)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和记录,交流归纳出影响放大效果的因素,并尝试总结为一个规律。
Step 5: 延伸拓展(10分钟)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讨论放大镜的其他应用场景,并鼓励学生进行进一步的观察和思考。
Step 6: 小结与反馈(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与学生交流他们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困惑。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作用,并通过实验观察和总结出放大效果的相关因素。
同时,学生也培养了自主观察和实验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及时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思考,保证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实验和讨论中来。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入一些有趣的事例或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放大镜3名师教案教科版
最新资料推荐放大镜一、教学目标1.知道放大镜是凸透镜, 放大镜能将物体图像放大。
2.正确、熟练使用放大镜观察微小物体。
3.根据放大镜的结构特征,利用简单材料制作简易放大镜。
4.激发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周围世界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1 •学生:①放大镜;②书写纸、吸水纸;③观察记载表;④玻片;⑤烧瓶、烧杯、塑料袋、塑料薄膜、水槽。
2.教师:同学生三、教学过程导放大镜用放大镜研放大镜做放大镜(一)导放大镜1 .导入①出示单元提示语P1 (课件:幻灯片)学生阅读。
②谈话:这段话中的哪个词或词组说明了我们将要探究的范围?2.揭题:为了更好地研究微小世界,我们必须借助一些观察工具,放大镜就是其中的一种。
板题)3.复习:①还记得我们用放大镜观察过什么?②怎样拿放大镜观察效果最好?(二)用放大镜1 .观察文字与手面(出示表一)①先用肉眼观察,再借助放大镜观察。
(分组观察)②把用眼睛看到的与用放大镜看到的不同之处记载下来并汇报。
2.自主观察并作记载(出示表二)3.猜一猜——它们是什么引:放大镜有时还能帮助我们精细地区分物体。
①出示两幅图,讨论:图中所显示的可能是什么?这毛茸茸的丝毛是纸的什么?然后猜哪一张是书写纸,哪一张是吸水纸,并说明理由。
(学生对照实最新资料推荐物分组讨论)②用放大镜实际观察这两钟纸,撕开、验证(实物投影)③结果反馈:你猜对了吗?你是怎么猜对的?4.课件出示:放大镜下的计算机和电视屏幕图像(描述一下感受)补充观察课本封面中的色块。
5.小结:放大镜的作用。
(板书)(三)研放大镜1.引:古希腊人把放大镜叫做魔镜,放大镜与一般的透明玻璃相比究竟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出示一般透明玻璃,表三)2.学生分组探究:一般透明玻璃与放大镜的观察比较、记载、汇报。
板画:3.根据放大镜的两个特点给放大镜取个科学名字。
4.凸透镜为什么能把物体放大呢?(查资料P3)课件出示(四)做放大镜1.出示(领取):烧瓶、烧杯、塑料袋、塑料薄膜、细线、导线圈,分小组讨论:制作放大镜时要考虑放大镜外形的哪两个特点?2.学生制作,并试着观察,上台演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
教学目标:
1. 知道中心厚度越大的放大镜(凸透镜),其放大倍数越大、透镜视野越小;中心厚度越小的放大镜,其放大倍数越小、透镜视野越大。
2. 掌握测算放大镜放大倍数的方法。
3. 学会选择用适当倍数的放大镜观察物体。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放大镜、直尺、方格纸、书写纸(打有小6号文字)。
学生分组:方格纸、放大镜(5倍)、放大镜(10倍)、布、无色玻璃球、粉笔、铅笔头、石块、八角茴香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在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有哪些问题?每个放大镜把物体都放得一样大吗?怎样知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呢?
二、探究过程
1.放大了多少倍
用放大镜观察书写纸上的小字,我们怎么知道被放大了多少倍?让学生讨论测算放大镜放大倍数的方法。
方法一:将放大镜放在有格子的纸上,数出放大镜范围内的格数(A);再将放大镜提高,直至格子放大到最大、最清晰,数出放大镜范围内的格数(B);A除以B就是放大镜放大的倍数。
方法二:用直尺量出方格的边长(A);再将放大镜提高,直至格子放大到最大、最清晰时,将直尺搁在放大镜上量出被放大的格子的边长(B);B除以A就是放大镜放大的倍数。
2.什么样的放大镜能放得更大
(1)教师出示放大倍数不同、直径相同的两个放大镜,问: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形状上有什么不同?想一想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什么有关?
(2)学生观察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并用这两个放大镜放大书写纸上的字。
讨论: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什么有关?
(3)教师出示一块布,问:用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观察同一块布,看到的布有什么不同?观察并用表记录观察结果。
科学文件夹
(4)学生讨论:用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观察同一块布,看到的布有什么不同?
(5)学生用无色玻璃球观察物体布料,讨论:观察到的有什么不同?范围有什么变化?
(6)教师小结:我们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放大倍数越大的透镜,视野越小;放大倍数越小的透镜,视野越大。
(7)教师出示粉笔等物体,要求学生用倍数较高的放大镜观察并记录观察结果。
科学文件夹
(8)教师出示蝗虫和蚕卵标本,让学生思考:观察蝗虫标本和蚕卵标本,应该各选择怎样的放大镜?
4. 教师小结
本节课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