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军洋大夫(陶大公子)的六经八纲朴素辩证观念概诉

合集下载

浅谈对六经八纲的认识

浅谈对六经八纲的认识

半表半里阳证
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是说热郁于半表半里,既不得出表,又不得入里, 势必上迫头脑,则口苦、咽干、目眩,乃是自然 的反应,故凡病见口苦、咽干、目眩者,即可确 断为少阳病。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 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 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 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所谓表、里、半表半里者,均属于对病位的反应; 所谓阴、阳、寒、热、虚、实六者,均属对病情 的反应。
由于,寒热虚实从属于阴阳,故无论表里半表半 里,均有阴阳二类不同的为证反应。病位与病情 的叠加,出现六种基本类型,即所谓的六经。
病位病情与六经 八纲 六经 表 病位 阳 太阳病
病情
阳 阳

里 半表半里
半表半里阴证
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 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病,即半表半里阴证。大意是说,厥阴病常 以消渴、气上撞胸、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 则吐蛔等一系列证候反映出来。反病见此一系列 证候者,即可确断为厥阴病。半表半里证不可下, 尤其阴证更当严禁,若不慎而误下之,则必致下 利不止之祸。
病案举寓 胡希恕医案: 张某,男,38岁,1966年4月4日初诊。近 一周来,咳嗽吐白痰,鼻流清涕,汗出恶风,腰 痛,胃脘动悸,舌苔薄白,脉浮缓。 此属表虚气逆,治当调和营卫、理气化痰,与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枝10g 赤芍10g 生姜10g 大枣4枚 炙甘草6g 杏仁10g 厚朴10g 结果:4月23日告知,上方服2剂咳即止。
里阳证
里证亦有阴阳两类,〈伤寒论〉所说的阳明病, 实即里阳证;所说的太阴病,实即里阴证。由于 里证的治疗阴阳异法,方药各殊,分别讨论。

伤寒实战思路:六经八纲辨证篇

伤寒实战思路:六经八纲辨证篇

伤寒实战思路:六经八纲辨证篇八纲是临床辨证的总纲,本次以八纲与六经相互结合,避免了单纯对八纲的理解,其实对于一名合格的中医医生来讲,六经八纲有效結合并娴熟运用,方是辨证的尖端!先大概讲讲我学医行医的过程,我大学毕业后,就在基层行医,最初是用学院里的东西去治疗,后来发现与临床不太符合,疗效不是很好。

曾有位老师告诉我:“要想提高中医诊疗水平,做一个很好的中医师,必须学《伤寒论》,我为了一个梦想,做一个好的中医师的梦想,十多年前,我就开始习读《伤寒论》原文,那时没人推广它,我基本是自学,我从条文不熟悉到熟悉,从不连贯到连贯,反复的临床看书,看书又临床,所以呢也有一些自已的见解,直到现在,我的临床基本离不开它。

为了帮助西转中的同仁们快速地掌握好中医的基本思路,而八纲又是中医辨证的最基本思路,所从我先从“八纲”切入来讲。

该怎么讲?怎样讲才能讲清楚?我一直在想,因为我平时看病,八纲都会不自觉一起运用,本身也应该一起运用,那讲八纲,却要分开来讲,比较难。

我会尽自已最大的能力去讲。

毕竞我不是专业的讲课老师,其中也有我个人的观点,讲的不清楚及不妥之处敬请同仁们谅解。

八纲看似简单,实际不简单,我们的六经及脏腑辨证等都来自于八纲,你要学好了,会用八纲,才算是入了中医的门。

既然八纲在临床这么重要,那我们不管是初学还是老师们,我们一起来学习!——八纲是什么?八纲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四个相对的组合体!有人说,看病得先分阴阳,对吗?当然对!但实际临床中,如果你把表里,寒热,虚实分清楚了,阴阳自然就出来了。

所以今天我们先从表里开始讲,什么是表证?什么是里证?——1表证与里证中医是根据疾病的深浅来分表证和里证。

表指外,里指内,那么事物的发展变化中会出现没有绝对的表和绝对的里,这时应该怎么办?疾病的发展变化同样也是这个样子的,那我们怎么定?定表,定里都不合适。

所以在临床运用过程中,还有个半表半里证。

我们根据疾病的深浅,临床上我们把疾病划分为三层,一.表证;二.半表半里证;三.里证用什么标准、什么办法去分辨她们呢?靠西医的检查吗?显然不是靠人体解剖的层次吗?显然也不是!我们是依靠疾病表现出来的症状去辨别。

八纲辩证手把手教学(中医爱好者必看)

八纲辩证手把手教学(中医爱好者必看)

八纲辩证手把手教学(中医爱好者必看)八纲辨证这里是中医辩证的基本框架,八纲辩证,给中医爱好者和初学者看的,也可以让病人对自己的情况有个了解,里面都是最基础的内容。

文章有点长,可以收藏了慢慢看,码字不易,多多鼓励支持哈(一)八纲辨证概说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纲即纲领。

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作为辨证的纲领进行辨证的方法,称为八纲辨证。

在八纲中,阴和阳是总纲,表、热、实属阳;寒、里、虚属阴。

表和里是辨别疾病病位的浅深及病势的轻重的两个纲领。

寒和热是辨别疾病属性的两个纲领。

虚和实是辨别病体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

所以,八纲辨证包括互有联系的四对辨证纲领。

疾病的表现尽管千变万化极其复杂,均可以八纲综合归纳。

根据疾病证侯的类别,可归纳为阴证与阳证;根据疾病证候的病位,可归纳为表证与里证;根据疾病证候的性质,可归纳为寒证与热证;根据正邪的盛衰,可归纳为虚证与实证。

从而找出疾病的关键,溯定其类型,预决其趋势,以指导治疗。

临床运用八纲辨证时,首先辨表里,以识病位深浅及病势轻重,次辨寒热及虚实,以明病性及正邪的盛衰,最后别阴阳,以概括疾病总体上的性质和发展趋向。

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总是遵循它内在的规律而进行。

临床运用八纲辨证,要根据不同疾病的不同发展规律,同一疾病,不同发展阶段的证候差异,而有所侧重。

例如:在外感病辨证中,辨清表里是首要的,若表里不明,误表为里,妄攻其里,伐无过,必致表邪内陷入里。

对久病和重病的辨证,辨明虚实尤为重要,此时邪正双方力量的对比形势,对病情的进一步发展有决定性作用。

表里情减轻。

表里1、表证,指外邪经皮毛或口鼻侵入人体时所产生的证候。

因此,表证多见于外感病的初期阶段,其主要特点是起病急、病位浅、病程短、病势轻。

[临宋表现]发热恶寒、舌苔薄白,脉浮。

常兼见头瘌、身痛,或鼻寨流涕、咳嗽等症状。

[证候分析]表证的病机是外邪犯表,卫气被遏。

张介宾说: '表证者, 邪气自外而入也。

六经八纲方证解析《伤寒论》

六经八纲方证解析《伤寒论》

六经八纲方证解析《伤寒论》《伤寒论》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医学著作,它具有深远的重要意义和影响力。

在《伤寒论》中,内容丰富,但也有复杂的构架。

在当今的医学研究中,《伤寒论》的内容要得到准确解释,六经八纲方论是不可或缺的。

一、六经《六经》是中国古代医学思想发展重要的原点,是中国古代医学科学及后来儒家医学思想的基础,是中国古代医学思想的典范。

经囊括了古代医学技术的基础内容,包括《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备急千金要方》、《本草纲目》以及《青囊经》等。

二、八纲“八纲”是古代中国的医学术语,是指诊断病情的八个方面,包括病因、证候、温度、病度、辩证、治则、病症和实质。

它体现了中国古代医学思想的特点,是古代中国医药思想发展的转折点,在当今中医药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三、方论方论也称方剂论,是研究药物治疗的基础理论。

方论认为,药物的治疗效果不仅受到病因的影响,还受到病人的体质和诊断的影响,以及药物的药效特征影响。

《伤寒论》作为中国古代医学科学的精髓,其中的理论体系和观念深入探讨了疾病的发生、治疗和预防。

而对于《伤寒论》的理论体系和内容的理解,六经八纲方论就显得尤为重要。

结合六经,可以更好地理解《伤寒论》,并根据六经提出的有关医学理论来探索《伤寒论》的内容。

六经包括《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备急千金要方》、《本草纲目》和《青囊经》,从总体上了解《伤寒论》,深入理解它的理论体系,更好地建立诊断准则和疗法,以及更精准的治疗。

从八纲的角度来看,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被引入到对《伤寒论》的解读中,从而使药物的使用更加精准、规范。

“八纲”概括了诊断的八个方面,包括:病因、证候、温度、病度、辩证、治则、病症和实质,涵盖了常用的诊断状态,它是找到病因、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方法。

另外,《伤寒论》中也包含了种种技巧、技术和方针性指导,这些恰当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伤寒论》的内容,更好地应用他的理论观点,引导我们制定更恰当的临床治疗方案,以达到更优良的治疗效果。

「经方学堂」六经八纲用经方,简洁易辨功效彰

「经方学堂」六经八纲用经方,简洁易辨功效彰

「经方学堂」六经八纲用经方,简洁易辨功效彰经方学堂,一个编织光荣与梦想的地方。

你不是一个人在阅读,经方学堂与您一起品味中医旨趣,与您一起学习中医经典,有梦想,不孤单,经方学堂永远与您相伴。

论及《伤寒论》,很难回避六经的问题,历代学者对六经的实质说法各执一词,有以标本气化立论者,有以脏腑经络立论者,有六经地面学说,有六经阶段学说,诸家各有依据。

百家争鸣有利于学术发展,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学习哪一类为好,同时可以兼收别家所长。

比如以脏腑经络解释六经也有其长处,记得山西学者赵明锐在其著作中论述治疗肢体偏侧疾病按少阳经部位而选择柴胡汤,我在临床曾遇一患者右侧大腿外侧麻木,舌苔黄腻,据此断为少阳湿热,经治疗而症状全失,此患者典型少阳见证不多,而参考经络辨证少阳取效。

当然也有患者采用六经八纲辨证一目了然,而用脏腑辨证繁冗不清。

因此笔者觉得各家要彼此学习借鉴,这样更有利于提高临床水平。

有些挚爱《伤寒论》的学者想以六经辨证统摄所有疾病,即提出六经钤百病之说。

我个人觉得理论上也许可能,但实践中未必是一种好的方法。

毕竟在祖国医学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六经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诸多辨证方法,各自有其丰富的内涵以及适用范围,各自有其优势和不足,倘若用一种方法统一起来,难免有时会有牵强附会之感。

各种辨证方法都是人们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建构模式,与人体实际都有差距,难说哪一种辨证方式是完美的,因此我个人意见六经钤百病之说不可提的太过,能用六经辨证固然好,用其他辨证方法能有效指导临床也好。

在多种六经辨证方法中,以笔者看来,胡希恕先生之六经八纲理论于临床较为切合,且简洁易懂,颇为实用。

下面就其中一些问题再进一步探讨。

一、太阳病是表阳证太阳病既然是表阳证,为何反而用桂枝汤、麻黄汤等辛温之药,感受寒邪,为何仍属阳?其实胡老早就说过:“阴即阴性,阳即阳性。

人体得了病,必定影响人体机能的改变。

首先是代谢机能的改变。

鲍艳举六经辨证丨浅谈十大病机,重酌六经八纲

鲍艳举六经辨证丨浅谈十大病机,重酌六经八纲

鲍艳举六经辨证⼁浅谈⼗⼤病机,重酌六经⼋纲暑假已接近尾声,怀着⼀颗感恩之⼼,感谢鲍⽼师良苦⽤⼼,感激两位班长的⾟苦劳动及同学们的学习交流。

没有你们,我可能还在原地,从未前进。

学习了鲍⽼师的六经体系,我觉得仿佛重⽣,打开了新世界的⼤门。

收获满满,⽆法按捺住内⼼激动的⼼情!⾃认为感受最深的是最近才学习的⼗⼤病机,关于⼗⼤病机,有些⾃⼰的体会。

跟随鲍⽼师学习了⼗⼤病机,总结了其⽅证,⽓⾎津液阴阳寒热虚实都有涉及。

⽓滞⽤四逆散、逍遥散、越鞠丸;⽓虚⽤厚朴⽣姜半夏⽢草⼈参汤、四君⼦汤;⾎瘀⽤桂枝茯苓丸、⾎府逐瘀汤、抵挡汤;⾎虚⽤四物汤、当归芍药散、当归补⾎汤、归脾汤;治痰⽤⼆陈汤、温胆汤、半夏⽩术天⿇汤;治饮当⽤⼩青龙汤、苓桂术⽢汤、茯苓杏仁⽢草汤、⼩半夏汤;治⽔⽤五苓散、五⽪散、越婢加术汤、实脾饮、真武汤;治湿⽤羌活胜湿汤、平胃散;⾷积⽤保和丸、枳实导滞散;津液虚⽤增液汤、益胃汤、麦门冬汤;阳虚⽤理中汤、四逆汤;阴虚⽤六味地黄丸、麦门冬汤;实寒⽤⿇黄汤、葛根汤、四逆汤、吴茱萸汤。

⽼师说的对,我们的基本功得扎实,这样开出⽅⼦⾃⼰⼼⾥才有底!但我想强调的是,专病专⽅很不可取。

这只是针对某些病⼈,对于⼤部分⼈其实并不适⽤。

每个⼈的病情不⼀,调理⽅案因此必须量⾝定做!此⼗⼤病机突破了教材上的六淫以象为因的层次,直指证的根本⽭盾(即⽓⾎阴阳和病理产物),回归到了中医的朴素概念。

正是因为这种病机的还原,让⼗⼤病机在更⾼的层⾯上囊括了我们已知的病性,和六经(病位)相结合,构成了完备的辨证体系,让我们在辨证时有了坚实的依靠。

⾼屋建瓴的辨证体系,具有极⼤的包容性,可以吸收其他医家的⼀⽅⼀法,更重要的是能给这些学到的⽅法在⾃⼰的辨证体系⾥找到位置,⼼中有数,临床上才能⽤活⽤好。

总⽽⾔之,各种疑难杂症都离不开六经⼋纲的辩证!!!殊不知,体系对于我们临床学习是⾮常重要的。

有了体系我们只辨病机,不辨病,只要把握好病机,⽤六经的⼀套辨证体系,我们⽆所畏惧。

八纲辨证新说(原创)

八纲辨证新说(原创)

八纲辨证新说(原创)八纲辨证新说(原创)八纲辨证新说作者罗文新八纲辨证是用一分为二的方法,抽象地对疾病从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方面归纳、分析进行诊断的一种方法,属于一级辨证。

是各种辨证的基础,起到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

八纲辨证中,阴阳为总纲,以阴阳再演化为寒热、表里、虚实。

所以也可称为二纲六变。

按照面向对象的观点[1],八纲辨证为中医基础理论的第一层次。

“症”是指单个的症状,中西医认识是一致的,如头痛,发热,咳嗽,心慌,恶心…等。

“病”,是指病名,中医所说的病名中有部分与西医病名完全一致,如麻疹,白喉,破伤风,哮喘,痢疾,中暑等。

“证”,即证据、证候的简称,它不单纯是症状,而是一组征候群,是以症状为主线的临床综合证。

证也是中医对疾病的一种诊断方式。

就我看来,“证”是一组特定的系统化的临床表现(症状,体征等)。

中医诊断疾病的特色有许多,辨证只是其中一种。

虽然现在的辨证,有脸谱化、狭隘化的倾向,但因研究充分,采用广泛,仍然是中医应该继承的特色。

中医辨证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形成的,特别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西学中的学者提出辨证特色说后,中医辨证的方法,得到了很大发展。

目前,辨证的方法主要有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精津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六经辨证等。

其中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第一层次,也称为总纲。

八纲辨证是根据临床表现,分析、探求疾病的性质、病变部位、病势的轻重、机体反应的强弱、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等状况的过程。

归纳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大类证候,是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也是从各种辨证方法的个性中概括出的共性,在诊断疾病过程中,起到执简驭繁,提纲挈领作用。

八纲辨证就是把千变万化的疾病,按照朴素的一分为二或对立统一的观点来加以分析,分为表与里、寒与热、虚与实、阴与阳这四对关系,这就是八纲的基本精神。

一、阴阳阴阳是按照对立统一的观点,一分为二地辨别疾病性质的两纲(参见阴阳理论新说)。

详解六经八纲辩证体系

详解六经八纲辩证体系

详解六经八纲辩证体系上一篇文章,我们讨论了张仲景的六经辩证体系,不能用《黄帝内经》的脏腑经络理论来解释,必须用八纲理论来分析六经辩证体系。

可以说,六经是来源于八纲的,六经是从八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如何用八纲解释六经体系?一、什么是八纲?八纲的内容最早可以见于《黄帝内经》,到了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张仲景将八纲运用于六经辨证体系。

关于八纲的记载,还有很多,下面列举几条重要的:《医学六要》:治病大法有八,曰阴、曰阳、曰表、曰里、曰寒、曰热、曰虚、曰实。

《景岳全书》: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

又:六变者,表里寒热虚实也。

《医学心悟》:病有总要,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而已。

《医宗金鉴》:六经为病尽伤寒,气同病异岂期然,推其形藏原非一,因从类化故多端。

明诸水火相胜义,化寒变热理何难,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

可以说,历代医家,都特别重视八纲。

八纲辩证,是各种中医辩证方法的总纲,包括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

八纲的定义:临床医生根据望闻问切取得患者信息,并进行归纳分析,以得出疾病病位、疾病的病性、机体反应的强弱以及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等情况,并归纳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

二、为什么要用八纲来解释伤寒论呢?1.八纲精神,贯穿整个伤寒论《伤寒论》中,虽然没有提到八纲的字眼,但却处处可以看到八纲的精神,下面举出一些条文: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第11条:病人身太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

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第44条: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第56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

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

若头痛者,必衄。

宜桂枝汤。

第70条: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

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

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刘渡舟在明、清两代,一些杰出的医家,如张景岳、程钟龄、江笔花等人,他们从六经辨证中抽出阴阳两纲,以统领表里、寒热、虚实的辨证,当时受到医家的重视和欢迎。

后来又加以发展和完善,才成为现在的八纲辨证。

从江氏的《表里虚实寒热辨》之文,还可看出当时的提法,只是阴阳称纲,然表里虚实寒热犹未被提到纲的高度。

江氏说:“凡人之病,不外乎阴阳。

而阴阳之分,总不离乎表里、虚实、寒热六字尽之。

夫里为阴,表为阳,虚为阴,实为阳,寒为阴,热为阳,良医之救人,不过辨此阴阳而已;庸医之杀人,不过错认此阴阳而已。

”他的说法和张景岳的“两纲”、“六变”的主张基本相似。

可以说,这是八纲辨证体系形成前的雏形阶段。

我们今天重温八纲辨证体系的发展和临床运用情况,作为我们的参考和借鉴,也是很有必要的。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八纲辨证的思想,源于《伤寒论》的六经辨证。

而在《伤寒论》中六经与八纲则又是紧密相连、密切结合、缺一不可的。

这是因为,六经是物质的,是脏腑经络的概括,辨证必须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所以诸病不能越出六经的范围。

然而六经的证候表现,也不能离开八纲分证的规律,所以二者必须相结合才能完善地用于临床辨证。

现将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相结合的具体方法介绍如下:一、阴阳《内经》云:“治病必求于本”,“生之本,本于阴阳。

”故阴阳两纲,既为六经之纲,又是八纲之纲,用以统摄诸证及其发展变化。

1. 太阳病太阳与少阴为表里,而有阴阳之分。

若脉浮发热而恶寒的,则为病发于太阳,叫做阳证。

若脉沉,无热而恶寒的,为病发于少阴,则叫阴证。

2. 阳明病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故有阴阳之分。

若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的,则为病发于阳明,叫做阳证;若阳明中寒,内转太阴,而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出凉汗,大便初硬后溏,为病发于太阴,则叫做阴证。

3. 少阳病少阳与厥阴为表里,而有阴阳之变。

若其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为病发于少阳,则叫做阳证。

若见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舌苔黑滑,为病发于厥阴,则叫做阴证。

【经方故事】陈雁黎老师访谈录

【经方故事】陈雁黎老师访谈录

【经方故事】陈雁黎老师访谈录《经方》杂志第20180402期陈雁黎老师访谈录整理者/李跃海2016年5月13日我陪同陶友强师兄去拜访恩师陈雁黎先生,陈老给我们讲述了胡老的学术特点、中医界现状、陈老自己的临床体会以及陈老对目前中医教学及临床的建言,字字中肯,使我们受益匪浅,现将陈老讲述的内容整理如下,仅供参考:日本汤本求真谓:科学进化百世纪,亦不能明仲景处方之奇也。

1我上学时,胡老的工作是看病及带实习,没有讲过课。

对病人及学生特别好,做过两次学术报告:(1)“六经论治与八纲的关系”,也就是现在讲的“以八纲释六经”;(2)讲《内经》的气化学说,指明人体气化学说里的阳气是指津液。

两个报告我都听了。

2胡老学术思想除“八纲释六经”外,是方证辨证,善用合方,原方原量,用经方是不加减的。

独招绝活在柴胡剂、泻心剂、桂枝剂,还有桃核承气;善用药物:柴胡、桂枝、生石膏、附子、半夏、黄芩、黄连、炙甘草、姜枣、大黄;腰痛用山萸肉,附子半夏同用,附子石膏同用,如附子粳米汤、桂枝芍药知母汤加生石膏;胡老讲:解表用葛根汤,比麻黄汤、大青龙汤好使。

麻黄汤证恶寒很重,盖两床被子还要喊冷,大青龙汤证身体疼痛很重,睡在床上,腰、身、四肢怎么放都喊痛。

此两方证,发病1~2小时以后就不存在了,就变为它证了,我们在门诊是看不到的。

3胡老强调:治病要调动人体的正气,多用扶正养胃,少用清热解毒,以“保胃气、存津液”为第一要义,因为古代没有“输液”。

治病大法:一是扶正,二是驱邪。

扶正是治人,驱邪是治病,《伤寒论》最重视治人。

胡老强调《伤寒论》以阳气为主,三阳以阳气为主,三阴更以阳气为主,阳气是指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4辨杂病:其一、内科杂病使用方证,最重要的是辨清寒、热、虚、实,表里次之。

阴阳不具体,是抽象的,内科杂病使用方证,有时候可以不考虑六经;其二,抓主证,但见一证便是。

为啥偏要用一个“但”字呢?但见之前必有不见,例如:不见表证(广大的体表无病),又不见里证(消化道无病),就可以按半表半里(广大的胸腹腔)治之。

《伤寒论》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之研究

《伤寒论》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之研究

《伤寒论》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之研究
:
伤寒论是我国古代著名医学著作,作者为临床医师张仲景。

它把我国最古老的临床诊
疗经验、医学理论以及历代名家的学说以及思维模式完美的进行了结合,结果是一部极受
人们推崇的名著,塑造了古代中医的形象。

《伤寒论》为封建时代传统儒家医学的代表作之一,论述了伤寒项目包括六经鉴证和
八卦辨证等内容。

泰山六经辨证是六经鉴证体系的基础,包括阴阳、内外、脉象、温凉、症状、取舌以
及脉象的鉴别,既然有了基础,那就可以进行六经的辨证治疗了,即对症状、病因等特征
进行系统分析并对症下药。

《伤寒论》所述的进一步拓展了六经的辨证,提出了“八卦辨证”的概念,将中国古
代八卦与辨证相结合,以“ 金木水火土”、“四诊(八诊)字之正”等原则为基础,将
病理、症状进行综合判读,以辨识病机,从而把握病情真伪,用以指导了医疗实践。

六经鉴证以阴阳之理,“金木水火土”五行思想为基础,将诊断、病理、治疗和药物
联系起来,加以系统思维,分析和比较病症,以因果推理的方式来识别病机,以指导实践。

八卦辨证法系统归纳了伤寒论中的八诊辩证,将面部如火状、八诊(四诊)字,以及
脉象、取舌等精确的诊断,进行综合研判,可以用不同的表达方法精准定位病因,以制定
见病机的病治方案,大大拓宽了医生治疗的思路和办法。

因此,《伤寒论》中所论述的六经辨证与八卦辨证法,是一种以阴阳、五行、病理和
症状分析以及实践操作,从而指导临床治疗的重要理论体系和运用方法。

该体系的优势就在于,它将古老的医学理论与实践运用结合,加以分析和系统化,使
得传统中医辩证方法具有可行性和实效性,给日后医师在诊断过程中,提供了科学可靠的
指导。

中医中的六经辨证和八纲辩证的区别?

中医中的六经辨证和八纲辩证的区别?

中医中的六经辨证和八纲辩证的区别?
这个两个辨证是相通的。

六经辩证是伤寒论提出来的。

先看一下六经的辨证过程。

先看这个病为阴病还是阳病。

这个就是八纲里的阴阳,如果是阴病,就看病部位,在表就是少阴,在里就是太阴,既不在表也不在里就是厥阴。

如果是阳病,看看部位,在表就是太阳,在里就是阳明,不在里也不在里就是少阳。

这个就是完成了定位,相当于八纲里的表里。

定位定性后就开始定寒热,比如在阳明,是热多还是寒多。

这个是完成了寒热辩证。

那么阳明热症,再辨别里面是虚还是实。

如果是虚,是热,就要考虑白虎汤。

到此为止就完成了八纲辨证的阴阳,寒热,表里,虚实。

接着说上面的白虎汤症状,如果是阳明病,虚和热就是白虎汤,那么还出现了渴,这个就是白虎加人参汤。

如果有人问出现了实和热,就要考虑承气汤。

六经辨证和八纲辨证区别我个人认为是,六经辨证结束后,会有一个方剂对应,这个基础上有其他症状就加其他药。

这个治愈率很高,但是不好记,基础是伤寒论背诵的烂熟。

辨证完就有一个条辩出来方子出来了。

八纲辨证完,至于对应什么方子就是看学医学的那个理论和经验了。

个人建议半路出家学医的,还是学习伤寒论,药简力专,效果好。

越学越有信心,这些课程我都放到我的头条号上了,也可以跟我交流伤寒论的学习体会!。

经方医学的核心:六经与八纲的关系

经方医学的核心:六经与八纲的关系

经方医学的核心:六经与八纲的关系经方医学的核心:六经与八纲的关系马家驹~北京中医医院呼吸科?经方医学的核心:六经与八纲的关系09'56''? ? ?同学们,大家好。

? ? ?最近有很多同学询问马家驹老师具体的病案,但是对于没有面诊的病人,这样很不安全,开课目的是为了大家能够学习到中医的思维,治病的思路,从而提升临床疗效,也是希望大家能够提出关于本课程的相关疑问,让我们一起努力,学会马家驹老师的临床思维,从今天开始马老师将会回答关于课程相关问题,谢谢大家理解与支持。

? ? ?左手伤寒,右手温病,我是马家驹,欢迎跟我一起学中医。

? ? ?前几天有一位医师问我,临床看病有没有什么经验呀?我说,经验只有一个,那就是辨证论治,有是证用是方。

这句话大家都不爱听,但道理的确如此,我们作为一个临床医师,作为一名内科医师,最终是给患者开出的一张处方,那么这张处方是怎么开出来的呢?这是关键。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深入思考过。

中医的两大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希望大家能够牢记在心,任何时候都要坚持的两大基本原则。

? ? ?中医的临床过程就是理法方药的过程。

“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一个患者就诊,我们首先是采集四诊信息,然后在脑海中思考,得出一个诊断,也就是证,根据证来立法,再选方用药,加减。

在这个过程中,证是我们思考得出后的结论,是根据客观的四诊信息得出来的,然后证直接决定了法,法又决定了方药的范围,因此方与证是相应的。

? ? ?归根结底,临床疗效获取的关键在于证是否辨证准确,证辨证准确了,从逻辑角度来说,法和方的范围就固定了。

举例而言,如果诊断为表实证了,自然去辛温发汗解表,如果诊断为里实热证了,治法就是清解里热或攻下通腑。

辨证为半表半里阳证了,治法为和解少阳。

方和法比较起来,法更重要,所以有师其法而不泥其方的说法。

法和证比较起来,证更加重要,因为诊断得出的证直接决定法,法随证立。

六经八纲辨证思维导图,把六经写入大脑

六经八纲辨证思维导图,把六经写入大脑

六经八纲辨证思维导图,把六经写入大脑学懂八纲辨证,等于中医入了门。

附八纲辨证心法要诀阴阳表里虚实寒热,中医称之为“八纲”。

其中表、实、热为阳;里、虚、寒为阴。

《内经》中没有“八纲”称谓,是后世医家据中医经典和实践总结出来的。

辨证,即分析、辨认疾病的证候,是认识和诊断疾病的主要过程和方法。

辨,即辨认,辨别,也就是分析。

证,即证候,是机体在致病原因和条件作用下,机体与环境之间,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之间关系紊乱的综合表现,所以,明确了某一证候,即是对疾病发展阶段中的病因、病位、邪正斗争的强弱、阴阳的偏盛偏衰等病理情况的概括。

辨证的过程,是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等理论为依据,对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所搜集的症状,体征等资料进行综合、归纳、分析、推理、判断、辨明其内在联系,以及各种病变相互之间的关系,从而认识疾病,作出正确的诊断。

辨证和论治,是中医理、法、方、药在临床上具体重要的两个环节,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辨证是认识疾病,论治是针对病证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和方法。

辨证是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目的和检验辨证正确与否的客观标准。

“症”是指单个的症状,中西医认识是一致的,如头痛,发热,咳嗽,心慌,恶心…等。

“病”,是指病名,中医所说的病名中只有少数与西医病名是一致的,如麻疹,白喉,破伤风,哮喘,痢疾,中暑等,而大部分的叫法是不同的。

由于中西医的理论体系不同,对疾病的认识是不一样的。

西医对疾病的认识是建立在人体解剖学,病理生理学的基础上,临床诊断疾病的依据是病人的自觉症状、体格检查、化验检查;中医认为疾病是人体阴阳偏盛偏衰的结果,临床辨证主要依据病人的症状和体征(舌象、脉象等),诊断时不一定要确定病名,而是要明确是什么“证”。

“证”,即证据、证候的简称,它不单纯是症状或主观感觉,而是一组征候群,也是中医对疾病的诊断。

“证”是一组特定的临床表现(症状,体征等),并包含着病因、病变部位、病变性质、正邪双方力量对比状况等方面的综合概念。

六经辩证与其他辩证的关系

六经辩证与其他辩证的关系

六经辩证与其他辩证的关系“八纲辨证”是祖国医学辨证的基本方法。

《伤寒论>-书除以六经立纲外,“八纲辨证” 无不融合于六经各篇之中。

例如以六经为例,三阳经概腑而为阳,三阴经概脏而为阴;三阳经在表,三阴经在里;三阳经腑病热证多而寒证少,三阴经脏病寒证多而热证少;三阳经腑病则多实,三阴经脏病则多虚。

再以太阳经病为例,同是外感,有发于阳者,有发于阴者;发于阳者多中风,发于阴者多伤寒;伤寒中风发热汗出者属表虚证,无汗恶寒,身痛脉紧者为表实证。

太阳病兼有里热,可于解表药中加入石膏,如大青龙汤,此为解表清里;太阳病兼有里寒,可于解表药中加入千姜,如小青龙汤,此为解表温里。

如此例者,展卷满目皆是,仲景将脏腑病证在六经分类的前提下,按其病邪所在部位的深浅。

疾病的寒热属性,人体正气的盛衰,分其属阴属阳,辨证立法,选方遣药。

以上例子充分说明,在辨证论治过程中,两者往往有机结合,以达到明辨证候的目的。

实际上,《伤寒论》“六经辨证”的本身,即是运用“八纲辨证”的最好典范。

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的关系脏腑辨证是祖国医学理论的核心,而六经辨证则是以脏腑辨证为基础的。

六经辨证是以足经为纲,一经包括两脏,将临床由各种原因引起的疾病和症状,按六经进行辨证论治。

脏腑辨正则是根据各脏腑发病的证候,按其脏与脏、腑与腑、脏与府之间的相互关系,按照阴阳表里、虚实寒热进.行辨证论治。

以上两种辨证方法,各有各的使用范围,脏腑辨证多用于内伤杂病,而六经辨证则无论外感、内伤,构能适宜。

因六经之内就包括着十二藏府。

如临床小便热涩淋痛一证,也有因手少阴心经有热引起的,病机按传统理论,称为“心热移于小肠”,心热遗于小肠而症状却呈现在膀胱,如不用手太阳小肠与足太阳膀胱二者是冈经关系相互影响致病来加以開明,单用脏臁辨证来解释,显然是不够的。

因此,六经辨证能包括脏腑辨证,而胜腑辨证却不能代替六经辨证。

因为六经包括十二脏腑,同时,又多了每经之间的相互关系一环。

胡希恕:辨证施治概要——论六经与八纲【收藏】

胡希恕:辨证施治概要——论六经与八纲【收藏】

胡希恕:辨证施治概要——论六经与八纲【收藏】I导读:胡希恕和刘渡舟都是近代的两位伤寒大家,然而我们都知道的是,两位前辈对六经和八纲关系的理解并不相同。

小编今天把两位大家谈六经与八纲的文章都找了来,大家收藏,比较学习。

(编辑/王超)辨证施治概要——论六经与八纲作者/胡希恕经方辨证主要是六经八纲,经方施治,亦主要是在六经八纲基础上制定治疗的准则,所以对于经方辨证施治的研究,则六经和八纲是首应探讨的核心问题,为便于说明,以下先从八纲谈起。

八纲:是指表、里、阴、阳、寒、热、虚、实而言,其实表、里的中间还应有个半表半里,按数来讲本来是九纲,由于言表里,即含有半表半里在内的意思,故习惯常简称之为八纲,今依次述之于下。

表、里和半表半里:表指体表,即由皮肤、肌肉、筋骨等所组成的机体外在躯壳,则谓为表,若病邪集中地反应于此体部,即称之为表证。

里指机体的极里面,即由食道、胃、小肠、大肠等所组成的消化管道,则谓为里,若病邪集中地反应于此体部,即称之为里证。

半表半里指表之内,里之外即胸腹二大腔间,为诸多脏器所在之地,则为半表半里,若病邪集中反应于此体部,即称之为半表半里证。

总之,表、里、半表半里三者,为固定的病位反映,或为表,或为里,或为半表半里,虽有时表与里、或与半表半里、或半表半里与里、或表与半表半里、又与里同时出现,但绝不出此三者范围。

按以上所谓病位,是指病邪所反映的病位,不是指病变所在的病位,虽病变在里,但病邪集中地反映于表位,中医称之为表证,亦或称之为邪在表、或病在表。

反之,虽病变在表,但病邪集中反映于里位,中医即称之为里证,亦或称之为邪在里、或病在里,以下同此,不另说明。

阴和阳:阴指阴性证,阳指阳性证。

人如患了病,未有不影响机体的机能改变的,尤其首先是代谢机能的改变,而其改变不是较正常为太过,便是较正常为不及,如其太过,则患病机体亦必相应的要有亢进的、发扬的、兴奋的等等这类太过的病征反映出来,即称之为阳证。

从“八纲辩证”谈新安医学之价值

从“八纲辩证”谈新安医学之价值
圜 示 黄 扬 文 展 新 由珏 徽 佬
HUI ZHOU S 0CI S E AL CI NCES
从“ 八纲辩证 ’ ’ 谈新安 医学之价值
口 程剑峰
可 见 四 诊 八 纲 的 重 要 , 是很 多 “ 可 教授 ” 表在 杂志 上 的 协 定 方 子 , 发 说 人 不 知 道 ,八 纲 ” 证 论 治 法 是 我 们 有 效 率百 分之 九 十 好 几 。叔公 结 果 很 “ 辩
目 ; 不 少 学 者 认 为 , 安 医 学 要 作 可 新 为 一 个 重 要 的 学 派 来 立 名 , 必须 要 个人 不成熟之意见 。 还 并请明哲指正。
于 是 我 重新 根 据 病 人 脉 舌 , 过 通 八 纲 和 脏 腑 辩 证 , 定 方 药 , 果 两 确 结 新 安 医 学 家 族 传 承 的 并 不 是 一
而 不 是 表面 看 出 来 的现 象 。
《 学 心 悟 》 程 氏积 3 医 系 0年业 医
中 医 的高 明 之 处 , 是 能从 表 面 心 得 , 会 《 经 》 《 经 》 历 代 名 就 融 内 、难 及 程 氏 将 病 证 首 次 明 确 概 括 为 八
的基 础 上 , 刻 领 悟 新 安 医学 各 个 流 症 候 得 出 的概 念 , 过 我 们 独 特 的 思 医 精 华 编 写而 成 。 全 书 5卷 。 深 通
游客展示黄山一宝 , 在深 层 次 上 宣 传 忆 昔 、 照 、 息 了 十 几 分 钟 后 决 定 拍 休
明天 , 一笔九 米四 , 会荡 漾在更
黄 山 。因 为从 今 天 我 对 上下 各 三 百 多 要继 续 行 进 了 , 雾 又 拉 了 上 来 。 同 多 游客 的心 中 。 云 人 的 粗 略 调 查 来 看 , 有 百 分 之 八 十 行小 胡 非 常 惊 叹 : 是 天人 感 应 。 也 真

中医八纲辨证

中医八纲辨证

里证的成因
大致有三种情况: 1 由外邪不解;内传入里侵犯脏腑 2 外邪直接侵犯脏腑 3 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等因素;直接损伤脏腑;
使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而出现的种种病证
临床表现
症候繁多;临床表现要与寒热 虚实和脏腑辨证 结合 这里仅与表证相对而言列举如下
壮热 汗出 口渴 便结 腹痛 烦躁谵妄 腹泻呕 吐 舌红苔黄或白腻 脉沉
亡阳
亡阳是机体阳气暴脱所表现的一种危重证候 临床表现:大汗淋漓;汗冷而清稀;肌肤冷;手足厥
冷;口淡不渴;或喜热饮;气微;舌淡暗;脉微欲绝 亡阳原因:一是邪气极盛;暴伤阳气
二是阳虚日久;渐至亡脱 三是亡阴导致亡阳
亡阴亡阳的鉴别
汗 面色 四肢 神志 呼吸 口渴 舌象 脉象
亡阴 汗热 潮红 温和 躁妄 喘息 口渴 红干 细数
辩表里能判断病情的轻重 深浅及病理变化趋势 进退;取得治疗上的主动权;为解表与治里提供依 据
表证
基本概念: 指外感六淫之邪气经皮毛 口鼻侵入机体; 正气卫气抗邪所表现轻浅证候的概括 表证主要见于外感疾病初期阶段
特点:有感受外邪的因素可查;具有发病急 病 程短等
临床表现
新起恶风寒;或恶寒发热 头身痛 喷嚏;鼻塞;流涕; 咽喉痒痛;微有咳嗽;气喘等症 舌苔薄白;脉浮
寒渴白 喜
证热
卧 稀 稀溏 苔白 或
少 动

小便 清长
而润 滑


热 恶 渴红
热 喜赤
证喜冷
冷饮
热 仰 黄 大便 舌红
卧 躁

干结 苔黄 小便 而干 短赤


寒热之间的关系
1 寒热错杂 2 寒热转化 3 寒热真假
虚实辨证
概念:虚实辩证施辨别人体正气强弱和病邪盛衰的 两个纲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军洋大夫(陶大公子)的六经八纲朴素辩证观念最近陶军洋老师想把自己的一些的思想,做一些概括性的报告,奉献给各位。

以《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为载体,结合实际医案,讲解了陶老师对于六经辨证的个人理解。

以后再有录音,还会继续补充。

仓促整理,未加润饰。

以后继续完善补充。

希望有缘者,珍惜。

南京中医药大学陈国强写于陶大夫门诊老店自然界有两个人,一男一女,谓之两合,两合成为夫妇,生下六个儿女,三男三女,此为六合,合成八个数,谓之八卦。

又叫天地人。

八卦推演成六十四卦。

这是六十四卦的起源,也就是易经。

人有两脉六气,两脉是父母之精气,精气走于里,六气走于外,合为一体,为一个人,这叫做活,这叫做脉气人气先天气,动之有形很正常。

何谓脉气?脉是什么?脉是人活着的信号,是人生死的信号,病与不病的信号,生命长短的信号,脉在人体上起这个作用,他是周而复始,生生不息,数不够而病,停则死,达不到四个数,不够数,就叫做病,停则死,所以叫做生生不息。

六气是什么?三阳气走外,三阴气走里,后边为太阳气,前面为阳明气,左右为少阳气,三气合为一体,加上内源三阴之气,人才有造型,两脉不足,六气就病,两脉不病,六气不病,人体动之有形,站如青松,坐如泰山,精神豪爽,气质昂扬,一身正气不败,这叫做动之有形。

动之无形,若要太阳经病了,人体型不正,人向后栽,向后仰,比如仲景杂病“痉病”有汗为柔,无汗为刚,发病时候就后仰,反张,咬牙啮齿,瞪眼。

这就是太阳经病了。

阳明经有病,人走路向前栽,跑得快,停不住,稳不下,站不稳,这就是动之无形。

少阳经病了,人左右摇摆,不是左歪就是右歪,不是左瘫就是右痪。

这也是动之无形。

六气之中,三阳气在外,三阳气好比千斤柱,支撑人体气血,人体骨架,人体不晃不倒,走路正常,一旦三阳经衰败,人体走路姿势就异常。

内三阴气衰败,人之肚腹五脏就病,人就失去原来的形状,人体脸色变,面色无光,动之无形,气不接续。

六气是什么?来源于黄帝内经,就是六经,六经就是六气,六气在解剖看不到,针灸刺激试验就看到了,太阳经走于后,针刺太阳经络就会上下传感,到头到脚,太阳之气,这是肉眼看不到的,肌肉解剖也看不到。

这是前人用高招探测出来的,六经就是这样探测出来的。

没有六气两脉,人就是死肉一堆,人就不行了。

人的六气六经多麽重要,所以人无六气,就没有人的造型,人没有两脉,人必然要死,这就是六脉六经六气六病。

张仲景借助黄帝内经,写出了六经辨证,这是医学大道,这才是真正大道,张仲景对内经了如指掌,写出六经是人体根本道理,人活就是因为有六经而活。

任督两脉不病,六气不败,人体不会生病。

张仲景悟出大道,写出六经,辨出条文。

六经不病,不出现条文,六经病后,才出现新条文。

仲景伤寒论是这样写出来的。

我们后人往往不理解六经六气。

每一个人学习伤寒论方法不一样,有人从背诵脉诀、背诵汤头开始,有人从条文开始,各有不同的学法,我以前也在条文上下了很多功夫,但是最后在临床上疗效不佳。

诊断慢,辩证不准,我才在医宗金鉴看到了张仲景六病大道,六经六气,仲景写六经是笼统写,伤寒杂病是一体之作,六经六气合为一体,读下来都记住,是很难的,不好读不好记忆,条文繁多,上下连贯,难读难记,所以清朝吴谦他们等大医高手群英荟萃,为了后人容易学,编写出六经大纲。

据听说,医宗金鉴成为清朝医学教科书,可是今天很少有人重视学习医宗金鉴,伤寒论都在读,很多人读读就放弃了,有人说伤寒,写伤寒,写六经,讲六经,却在临床上用不上六经,就不按照六经辨证,方子写不到位,症状认识不到位,仲景柴胡汤中柴胡八两,为何要用八两?白虎汤证为何是石膏一斤?主症一出现,老祖爷就有确切把握,没有八两厚朴,疾病不能到位,厚朴七物汤厚朴也是八两,桂枝二两,甘草三两,看看八比二,我看后人有的书厚朴用到20g,那么桂枝怎用?炙甘草怎么用?所以在临床上不按仲景原方比例开方,效果不但不佳而且会有反作用,这就叫做脱纲离体。

我今天提出六气,就是张仲景六经,六经即是六气,六气即是六经,仲景提出六个病名,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那是名称,那是疾病定位。

太阳经就是走于后背,从足部小拇指开始向上走,窜到了颈椎。

所以太阳病,项背强,几几然,自汗出恶风,鼻鸣干呕,恶风,怕冷。

所以仲景定下六个病名。

太阳病一发作,就会循经到颈椎。

太阳病病于后,阳明病病于前,二拇指外面有个内庭穴,内廷向上循经,过了足三里向上行走,走过肚脐两边往上,从下颌到面部,交汇到眉棱骨。

这叫做太阳经走于后,阳明经走于前。

前后症状出现了,脸上难受,必然是阳明表证,颈椎难受,必然是太阳风证,两侧耳朵难受,头眩目眩而耳聋,必然是少阳经表证,我们临床上抓住三阳,我们诊断就快了。

不会出错。

病人来到,第一句问,后脑勺颈椎可难受?如果难受,那就确定太阳病。

眼上脸上额头上可难受?如果难受,这就是阳明经病了。

耳朵难受,背气,头晕头眩,那就定位少阳病了,医生临床先把大三阳病抓到手,第一步,我们症状才有头,干什么都要有头。

今天三阳经我从中间讲,两阳不谈。

太阳走,阳明守,少阳等。

我今天谈论阳明经表证,何谓阳明表证,各位翻开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阳明经第一句话,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疼,发热恶寒而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

一对夫妇生下六个儿女,三阴三阳,就是三男三女,这六个儿女,加上父母,就是八个数。

这六个儿女,父母都给起上名字,第一经大儿子大名叫做太阳,小名叫做膀胱,这是父母给孩子起的两个名字,一个大名一个小名。

太阳为大名,膀胱为小名。

太阳经功能是什么?主外不住里,好比边防战士一样,保护治安,保护人体外围,外边风寒不能侵犯人体,太阳经的工作就是这个,保护人的外围。

可是这个大儿子天生有一种病,不足之处,他有一种病,就是怕冷,一辈子就害这个病,太阳经的本质就是怕冷。

三阳性格各不一样。

二阳阳明主内,干什么呢?三顿饭做饭烧饭,全靠阳明经料理,人三顿能吃能喝,就靠阳明经。

阳明经本性怕热,怕热不过刹那间一时就过,阳明经主热,他就是怕热。

少阳经是个小阳,是个弱体,他的作用可大了,他的主要功能就是调和,像个调解员一样,调和五脏六腑,三阳经受外邪之后,少阳经可以调和,他可以调和十一经水道,十一经不足以及垃圾之处,就像下水道一样,就像清洁工一样,他来调和。

少阳本性主病不足是既怕冷又怕热,寒热来往,说冷就冷,说热就热,这是少阳经的不足。

我们应该记住三阳的本性,我们学伤寒论就容易进门了。

阳明本性怕热,太阳本性怕冷,少阳的本性寒热来往,既怕冷又怕热,他的作用就像调解员,调整三阳,十一经垃圾以及不足之处,到了下水道他来清洁,少阳就像打扫卫生的清洁员一样,所以三阳不和,小柴胡汤用过了,三阳就调和了。

少阳就起这个作用。

三阳是三个儿子,老大老二老三,还有三个闺女。

太阴是大闺女,厥阴是二闺女,少阴是三闺女,这三个闺女属性也不一样。

太阴在五行中属土,土喜干燥,怕寒冷,经典上讲:脾气干燥,遇寒就发。

她喜温,怕受凉,受凉肚子就胀,人爱吐食。

这是太阴不足,本性与弱点。

厥阴本性就是怕邪干扰,怕冷,怕凉,她温度少,阳热不能侵犯,受热侵犯就生病,全靠少阴先天之气供养,肝脏才不寒冷,肝脏常寒而不温,厥阴有病大纲身怕冷,肝藏血,怕热怕冷。

少阴,少年之少,这个了不得,延年益寿,返老还童,它的生命力是无限的,可是我们后人往往不够重视。

一般人结过婚,就肾亏了。

这是肾亏骨空,少阴天天不足,少阴不足,三阴借不到少阴阳气,三阴就病了,三阴一病,膀胱能量达不到,膀胱化寒气,少阴不供养。

少阴病,太阳病,经典上叫做两感伤寒,经典上又叫做直中伤寒。

人过了发育年龄,成年之后,两感伤寒就常年携带。

每个人身上都有。

可惜很少有人知道。

太阳经未罢,传入少阴。

少阴本不该发烧,怎么还发烧呢?这个发烧是从太阳发上来的,有人感冒了发烧,有人不发烧。

少阴本性不足,也是怕冷,少阴怕冷部位不同,厥阴怕冷四肢厥,少阴怕冷在背后,少阴病,背恶寒,口中和,但欲寐。

什么叫做口中和,无论少阴病多严重,病人不耽误吃喝,口中味道还好。

背恶寒,背后就像有凉水一样,吃什么药都不管用。

但欲寐,是睡不够,不够睡,吃完饭就想睡,这种困倦,不耽误吃,不耽误喝。

北方人叫做懒病,睡不过瘾,越睡越舒服。

其实这不是懒病,这是少阴病。

三阳热盛也好睡,三阳热盛归于脏腑,也嗜睡,睡的不一样。

是昏昏欲睡,睡着了脸上淌油汗,睡着时间久了口中发燥发干。

这是三阳热盛昏昏睡。

少阴病是但欲寐,三阳热盛是昏昏睡。

我们要分开。

要知道人好睡觉是什么原因。

三阳热盛昏昏睡,少阴好睡觉是吃着饭也要睡,不睡就心里难过,头晕乎乎,睡一觉起来就舒服。

若是内热长期不懈,来个新感冒,坏了,三阳热盛招来外感,不发烧,这人昏昏欲睡,能睡几天几夜。

关键是三阳热盛昏昏睡,少阴病但欲寐,把他要分清。

学伤寒论就好学了。

有个学生问我,老师,这个甲肝乙肝丙肝丁肝,我看了一些西医书籍,病毒的携带,没有发现有明确某个药物可以让病毒转阴,这个学生很钻研,不知道张仲景伤寒论有没有论述甲肝乙肝,老祖爷有没有确切的方子可以让病毒转阴?我看中医界也没有某个名医的方子可以确切让病毒携带转阴。

我困惑了很多年,我就去找经方。

张仲景可讲到甲肝乙胆,病毒携带?我回答:仲景祖师没有直接谈到甲肝乙肝,但是张仲景不是这样讲的。

他又问:六经辨证可能把病毒转阴?我说,可以阳转阴,不超过一个月,就可以阳转阴。

西医这个甲肝乙肝这个病名,是依靠什么起的?(关于西医命名甲肝乙肝这一段蔡老理解很可能有错误,敬请谅解。

)医宗金鉴上面有。

人世间,十天干代表干,十二地支代表地,放在一起就是六十甲子。

西医命名甲肝乙肝丙肝丁肝,医宗金鉴上有一段口诀,是这样的: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已脾乡,庚是大肠辛属肺,壬是膀胱癸肾藏。

十个天干和五脏六腑靠起来了。

甲五行为木,在东方,就是胆,就是少阳,乙就是肝,就是张仲景厥阴经,丁是心脏,戊是胃,己为脾,庚是大肠,辛是肺壬是膀胱,癸是肾脏。

所以医宗金鉴命名脏腑,靠十天干,是这样起的名字,所以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已脾乡,庚是大肠辛属肺,壬是膀胱癸肾藏,你把三阳辨透了,辨好了。

那么甲肝乙肝就可以治愈了,甚至可以药到病除。

甲肝乙肝是怎么来的呢?按照仲景三阳学,病毒携带是表证长期不解除造成的,太阳经不解除,阳明经不解,少阳经不解,三阳经不解除,时间长了经化热气,热气时间长了就化成毒,化成这个毒,在经络里面出不来,就化成了病毒阳性。

这就是阳性来源。

张仲景可具体提出哪一个方子呢,有,你们有兴趣记一下,回家做一个实验,我一辈子治疗不少,一般一个月就可以转阴。

第一个方子,柴胡桂姜汤,你要加减好了,这个大三阳就可以转阴。

里面热盛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两个方子交替吃,不超过一个月,一般就能转阴,今天我讲到,好与坏,大家共同参考,大家回去试验。

我觉得甲肝乙胆不是难题。

大家看看,柴胡桂枝干姜汤,是不是三阳病方子?我平时,加上葛根,加上麻黄,加上茯苓,大家看看这个方子一组合是不是走三阳啊?有桂枝,有柴胡,我加上葛根,再加上麻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