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知识点的总结1
八年级下册生物全册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生物全册知识点生物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涉及生命起源、生命演化、生命机理以及生态环境等诸多领域。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我们需要掌握一定的生物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生态环境、人类健康、自然界等方面的问题。
下面,我们来一起学习八年级下册生物全册知识点。
一、生态学1.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所处环境相互作用的一个整体。
它包括物种群落、生境、地理位置、生物和非生物组成等因素。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包括生物群落、生物、生物圈、生态位等。
2.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保持着一定的比例,实现了生物多样性、物种数量平衡和物种繁殖等生态状态。
它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和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3.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表面和大气层中存在的生物活动的范围。
它涵盖了所有生命和所有生态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和地理意义。
二、生物分类学1.生物物种分类生物物种分类是指对生物进行分类和命名的学科。
它基于生物的共性和区别进行分类,分类目的在于便于人们对生物的研究和使用。
生物物种分类的方法包括形态学分类、遗传学分类和生物地理分类等。
2.生物的命名生物命名是指对每一个生物物种规定一个科学名称的过程。
科学名称通常以拉丁文或拉丁化词根表示,格式为拉丁名称加上作者名称和发表日期。
三、人体健康1.人体呼吸系统人体呼吸系统包括鼻子、喉咙、气管、支气管和肺部等器官。
它的主要功能是将氧气吸入肺部,通过肺泡和血管壁的交换,将氧气输送到身体各部位。
2.人体循环系统人体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血液组成。
它的主要功能是将氧气和养分输送到身体各部位,同时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
3.人体消化系统人体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肝脏和胰腺等器官。
它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和吸收食物,将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各部位,同时将废物排出体外。
四、遗传学1.基因和染色体基因是存在于细胞核内的基本遗传单位,它决定了生物的遗传特征和表现形式。
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通常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地理环境与生态系统知识点

地理环境与生态系统知识点在咱们生活的这个大大的地球上,地理环境和生态系统那可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超级有趣!就拿我上次去一个小山村的经历来说吧。
那个小山村呀,藏在大山的怀抱里,周围都是连绵起伏的山峦。
我刚到那儿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空气清新得让人想大口大口地呼吸,仿佛能把肺里的浊气都给换一遍。
村子边上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河水不深,能清楚地看到河底的石头和游动的小鱼。
河边的垂柳就像一个个优雅的姑娘,长长的柳枝垂在水面上,随着微风轻轻摆动。
这小河呀,就是村子的生命之源。
村民们在河边洗衣服、洗菜,孩子们在河里嬉戏玩耍,捉鱼捉虾。
我也跟着卷起裤腿下了水,水凉凉的,特别舒服。
那些小鱼可机灵了,刚一伸手,它们就“嗖”地一下游走了。
再往村子里走,是一片片的农田。
田里种着各种各样的庄稼,有金黄的小麦,绿油油的蔬菜,还有那饱满的玉米棒子。
农田的分布可不是随便的,靠近水源的地方大多种着水稻,稍微高一点的地方就种小麦和玉米。
这就是地理环境对农业的影响。
土壤的肥沃程度、水源的远近,都决定了能种啥庄稼。
村子周围的山上,长满了各种各样的树木。
有松树、柏树,还有一些叫不上名字的杂木。
山上的植被可丰富了,从山脚到山顶,植被的种类都不一样。
山脚的地方比较湿润,长着一些喜欢水的植物;到了山腰,树木变得更加高大粗壮;山顶上呢,因为风大,阳光足,所以大多是一些低矮的灌木丛。
在山上,我还看到了好多小动物。
有蹦蹦跳跳的野兔,有叽叽喳喳的小鸟,还有偶尔一闪而过的小松鼠。
这些小动物在山林里自由自在地生活着,它们构成了生态系统里的一部分。
有一天,我跟着村里的一位老爷爷去山上采药。
老爷爷对山上的一草一木那叫一个熟悉,他能准确地找到各种草药。
他告诉我,有些草药只能在特定的环境里生长,比如一种治疗感冒的草药,就喜欢长在阴凉潮湿的山坳里。
我发现,这个小山村就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从山上的树木、草丛,到河里的水生物,再到农田里的庄稼和村里的家畜家禽,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道法生态知识点总结

道法生态知识点总结一、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非活性环境因子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自然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由生物圈(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无机物圈(包括水、气候和土壤)和能量流圈(包括光能、化学能和热能)组成。
3.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有物质循环功能和能量流动功能。
物质循环功能包括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等;能量流动功能包括光合作用、食物链传递等。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指的是生态系统在遭受外部干扰后很快地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稳定性与生物多样性、环境容量等因素有关。
5.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生态系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演替,包括先期生态系统、中期生态系统和后期生态系统。
6.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许多服务,如空气净化、水源涵养、土壤肥力维持、气候调节和遗传资源保存等。
二、生物多样性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生物多样性对人类有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
直接价值包括食物、药物、工艺品等;间接价值包括生态系统服务、文化和精神价值等。
3.生物多样性的威胁:生物多样性正面临着破坏和威胁,主要包括栖息地破坏、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生物入侵等。
4.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开展物种保护和管理、加强国际合作等。
5.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弹性非常重要,生态系统服务与生物多样性密切相关。
6.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紧密,保护生物多样性也是保护人类自身的利益。
三、气候变化和生态系统1.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包括温度升高、降水模式改变、生物圈结构变化等。
2.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挑战: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构成挑战,例如局部生物灭绝、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等。
高二年级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一、必备知识
知识点3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概念和基本研究思路
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一、必备知识
知识点3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概念和基本研究思路
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特别提醒: (1)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照射到所有植物体上的太阳能,因为有相当一部分太 阳能没有被生产者固定。 (2)流经人工生态系统(如人工鱼塘)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人工投放 的饵料等有机物中的能量。
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一、必备知识
知识点2 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3.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2)食物网 ③特点 a.同一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b.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有三种:捕食、种间竞争、捕食和种间竞争。 c.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取决于物种数,而非生物数量。
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一、必备知识
知识点2 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3.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3)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意义 ①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②错综复杂的食物网是使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一般认为,食物 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越强。
正确。老虎属于大型肉食性动物,一般在食物链(网)中处于最高营养级,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 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最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就越少,在一定的区域内容纳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数量也越少
6.沼渣还田,将秸秆作为牲畜饲料,牲畜的粪便进入沼气池生产燃料,此过程能提高能量传递 效率吗?
总结第十单元知识点

总结第十单元知识点在第十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关于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知识。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不同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
在本单元中,我们学习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生物多样性对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都非常重要。
生物多样性可以提供给人类许多资源,包括食物、药物、燃料和材料等。
此外,生物多样性也可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保持生态平衡,以及提供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精神和文化价值。
其次,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由生物和非生物组成。
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构成了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非生物要素相互作用,产生了生态系统的功能。
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另外,我们还学习了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例如,人类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导致了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此外,人类的过度捕捞和乱伐也给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带来了威胁。
因此,我们要意识到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并尽力减少这些影响,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总的来说,通过学习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上的生物种类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人类活动对它们的影响。
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维持地球的生态平衡,使我们的地球更加美丽和持续发展。
八年级下册生物第一章知识点分析

八年级下册生物第一章知识点分析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包括非常广泛的范围,研究的对象包括从单细胞生物到复杂多细胞生物的所有内容。
在八年级下册生物第一章中,我们将会学习许多关于生物学的知识点。
以下是本章中一些最重要的知识点。
1.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植物和动物)和非生物(如土壤、空气、水等)组成的生态环境。
在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和非生物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生态系统可以维持稳定。
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特点和相互作用对于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2.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指的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我们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持生物链平衡的关键。
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也成为了人们共同的使命。
3.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指植物光合成过程中所进行的化学反应。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为其自身的维持提供能量。
同时,在光合作用中释放出氧气,为整个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命提供氧气。
4.消化系统消化系统是人体内的一个重要系统,它将食物转化为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以供人体吸收利用。
在消化系统中,胃、肠等器官协同作用下将食物消化到更小的颗粒,使其营养物质更容易被人体吸收。
5.呼吸系统呼吸系统是人体内一个重要的生理系统,从呼吸道到肺泡,将我们所吸入的空气与人体内的气体进行交换,将氧气(O2)转移到血液中,而将二氧化碳(CO2)从血液中输出到外界。
呼吸系统是人体维持生命的重要系统。
6.血液循环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是指人体内循环输送血液的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三个部分组成。
心脏作为血液循环系统的中心,通过心肌收缩收缩将血液推入动脉,通过静脉将血液回流到心脏。
同时,血液循环系统也对人体的免疫反应和身体内物质的调节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八年级下册生物第一章中,这些知识点是我们了解生物学基本概念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通过深入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命系统的各个方面。
八年级u4t2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u4t2知识点总结在八年级的U4T2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很多有关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知识。
在本文中,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
第一部分:生态环境1. 生态环境的概念生态环境是指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生态环境中包括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和地壳圈等多个方面。
2. 生态系统的分类生态系统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两类。
自然生态系统是指未被人为干扰的自然环境,如天然森林、湿地等;而人工生态系统是指由人工所建造的生态环境,如农田、植物园等。
3.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转化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由日光营养链和化学营养链组成。
日光营养链是指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光转化为植物体内化学能的过程,而化学营养链则是指生物体之间通过食物链将化学能转化为生物体内能量的过程。
第二部分:可持续发展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要的同时不会削弱未来世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这是一个以长期为基础的发展理念。
2. 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
只有在这三方面取得平衡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3. 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措施保护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平衡发展。
具体措施包括推行生态城市建设、加强环保监管、推广绿色生产技术、推动循环经济等。
4. 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考虑产品的环保性能和环境性能,从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选择使用环保袋、减少塑料袋使用等,来实现绿色消费。
结语: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所关注的热门话题,了解这些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我们所生存的环境,同时也能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希望本文能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基本知识点1陆地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

基本知识点:1.陆地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包括森林、草原、荒漠等类型。
它为人类提供了居住环境以及食物和衣着的主体部分。
与水域生态系统比较,陆地生态系统的太阳光充足,但空气中C02稀少,限制了植物的光合作用,能量与物质的周转速率要慢得多。
与水域环境不同,这里无水的浮力,温度变化大,而且多数营养物质由土壤溶液进入生物体。
因此,植物选择了发达的支持组织、保护组织与吸收组织。
影响陆地生态系统分布的因素:地球上的陆地生态系统是形形色色的,它们的分化与分布受多种因素所影响,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水陆分布和由于各地太阳高度角的差异所导致的太阳辐射量的多少及其季节分配,以及与此相联系的水热状况。
1.纬度太阳高度角及其季节变化因纬度而不同,太阳辐射量也因纬度而异。
为此北半球天文辐射量与可能辐射量沿纬度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辐射量的不同引起热量的差异,从赤道往两极,每移动一个纬度,气温平均降低0.5~0.7℃。
由于热量沿纬度的变化,出现生态系统类型有规律的更替,如从赤道向北极依次出现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北方针叶林与苔原,即所谓纬向地带性。
2.经度在北美大陆和欧亚大陆,由于海陆分布格局与大气环流特点,水分梯度常沿经向变化,因此导致生态系统的经向分异,即由沿海湿润区的森林,经半干旱的草原到干旱区的荒漠。
有人把这种变化与纬度地带性并列,称为经度地带性。
实际上,两者是不同的,前者是一种严格的自然地理规律,后者是在局部大陆上的一种自然地理现象,而在其他大陆如在澳大利亚,这种经向变化就大不相同。
3.海拔海拔高度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6oC左右,而降水最初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到达一定界线后,降水量又开始降低。
由于海拔高度的变化,常引起自然生态系统有规律地垂直更替,有人称此现象为垂直地带性。
此外,地形与岩石性质对生态系统的分布也有重大影响。
如我国青藏高原的隆起,改变了大气2.水域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的环境相比,水域生态系统又因其以水作为系统的环境因素而又具有一些共同特征,这些共同特征在很大程度上都与水的理化特性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考纲知识梳理】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及范围1、概念: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2、范围:有大有小,其中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是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成分构成作用(主要生理过程)营养方式地位非生物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光、热、水、土,气为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成分生产者绿色植物、光合细菌、化能合成细菌将无机物转变成有机(光合作用化能合成用)自养型生态系统的基石消费者动物、寄生微生物、根瘤菌消费有机物(呼吸作用)异养型生态系统最活跃的成分分解者腐生微生物、蛔虫分解动植物遗体(呼吸作用)生态系统的关键成分三、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1、食物链: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2、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形成的复杂的营养结构。
3、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分析1、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如课本中的阳光不能纳入食物链,食物链终点是不能被其他生物所捕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食物链中间不能做任何停顿,否则不能算作完整的食物链。
2、食物网中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称为一个营养级,如书中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食草昆虫、鼠。
3、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4、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有可能出现不同的类型,如书中青蛙和蜘蛛的关系既是捕食又是竞争关系。
5、食物网中,某种生物因某种原因而大量减少时,对另外一种生物的影响,沿不同食物链分析的结果不同时应以中间环节少为依据。
6、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有食物联系的生物种类,而非取决于生物的数量。
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考纲知识梳理】一、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2、能量流动的过程:(1)输入①源头:太阳能。
②总值: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2)传递①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
②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③过程:a.通过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
b.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储存在生产者的有机物中。
c.随着残枝败叶等被分解者分解而被释放出来。
d.被初级消费者摄入体内,流入第二营养级。
(3)转化太阳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 (4)热量散失①形式:热能 ②过程:二、能量流动的特点 1、单向流动能量流动只能沿食物链由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不可逆转,也不能循环流动;同时各营养级通过呼吸作用所产生的热能不能被生物群落重复利用,因此能量流动无法循环。
2、逐级递减输入到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传递到下一营养级。
三、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1、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帮助人们合理的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二、能量传递效率及应用 1、能量传递效率相邻两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
%100 上一营养级同化量下一营养级同化量,一般能量传递效率大约为10%~20%。
2、能量流动的极值计算 (1)在能量流动的相关问题中,若题干中未作具体说明,则一般认为能量传递的最低效率为10%,最高效率是20%。
(2)在已知较高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求较低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时,若求“最多”值,则说明较低营养级的能量按“最低”效率传递;若求“最(至)少”值,则说明较低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按“最高”效率传递。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考纲知识梳理】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概念(1)物质:组成生物体的C 、H 、O 、N 、P 、S 等元素。
(2)循环:无机环境 生物群落。
(3)范围:生物圈。
2、实例——碳循环(1)主要形式:CO2.(2)过程:(3)特点:①具有全球性,因此又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②具有循环性。
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1、二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要点名师精解】一、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实例——碳循环1、大气中CO2的来源:一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二是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三是化石燃料的燃烧。
2、目前由于碳循环平衡被打破,形成温室效应的分析(1)大气中CO2含量持续增加的原因:①工厂、汽车、轮船等对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向大气中倾放大量的CO2。
②森林、草原等植被大面积的破坏,大大降低了对大气中CO2的调节能力。
(2)危害:①气候变暖会使冰川雪山融化,海平面上升,这样就使沿海城市和国家面临灭顶之灾。
②由于气候变化,也改变了降雨和蒸发机制,影响农业和粮食资源的生产。
降雨量的变化使部分地区更加干旱或更加雨涝,并使病虫害增加。
3、缓解措施:(1)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
(2)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
(3)开发清洁能源。
【例2】分析下面碳循环示意图并据图回答问题:(1)从微观上看,过程①是在细胞内中进行的;过程③主要是在细胞内中进行的。
(2)岩石圈中的碳以形式储存,故不直接参与碳循环。
水圈中碳的存在形式是。
(3)由图中可见,碳循环带有性,属于气体型循环。
(4)碳从无机环境中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①是,除此之外,某些特殊的生态系统还可通过进入生物群落;②表示的是关系,其②内部之间还可存在关系;④表示。
(5)参与过程④的生物的新陈代谢类型是,它们与同区域中的动植物共同构成了。
(6)如果大气层中的CO2增多,则产生效应。
(7)从上图可知,减缓温室效应的关键措施是:①;②;③。
(8)碳循环的进行伴随着,但由于生物体不能在代谢中利用,因而能量流动具有的特点。
【答案】(1)叶绿体线粒体(2)无机盐(碳酸盐) HCO3-(3)全球(4)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捕食竞争分解者的分解作用(5)异养需氧型、异养厌氧型和异养兼性厌氧型生物群落(6)温室(7)①保护植被,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②严格控制化石燃料的燃烧,并提高能源利用率③开发除化石燃料以外的诸如水能、核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切实减少CO2的排放量(8)能量流动热能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第4、5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考纲知识梳理】一、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1、概念:信息一般是指日常生活中,可以传播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与信号等。
2、种类(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
(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3、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经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应用(1)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产量。
(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含义: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3、调节基础:负反馈调节。
4、种类(1)抵抗力稳定性:①含义: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②规律: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反之则越高。
③特点: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限度,自我调节能力就遭到破坏。
(2)恢复力稳定性:①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②与抵抗力稳定性的关系:往往相反。
5、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1)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
(2)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关系。
【要点名师精解】一、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1、信息传递的具体体现信息传递存在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之间,把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联系成一个整体,而且具有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
2、与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比较项目区别联系来源 途径 特点范围 能量 流动太阳 能食物链或食物单向流动、逐级递减食物链各营养级生物间共同把生态系统各组分联系成一个统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网反复出现,循环流动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一整体,并调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信息传递生物或无机环境多种发生生理或行为的变化(单向或双向)生物与生物之间或生物与环境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