卤代苯催化加氢脱除卤素反应的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实验结果与讨论
本实验通过高分子负载型钯 ( !) 催化剂催化加氢脱卤反应进行了研究, 寻找适宜的反应条件, 并对不同卤代烃的催化加氢脱卤进行了初步探讨。 #"! 有机高分子负载型钯 ( !) 催化加氢脱卤反应参数对反应的影响 温度对卤代苯催化加氢脱除卤素的反应影响较大, 见表 $。 $ , ! , ! 温度对反应效率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有机化工的发展, 大量卤代烃的生产和使用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如氟里昂引起 大气臭氧层的破坏, 多氯代联苯造成水质、 土质的污染等。随着这类污染物在自然界的不断积累, 对人类的威胁也在不断加深。用切实可行的方法使卤代烃废料转化成易处理或可利用的物质已成 为当前人们所关注的课题。
["] 通常是用第八族贵金属 (如 N4、 或配合物作 有关脱卤反应的研究已有许多专利报道。 O7、 O>) [.] 催化剂, 用醇、 醛、 有机酸或氢气作氢源, 并加入一定量的碱。 目前常用的催化加氢脱卤过程有两
"&&&’"!’!% 收稿, !###’""’!% 修回
FJJK: 33LF:;M, LFN&:OJHP&ME, 7HE
化学通报
$""! 年 第 / 期
・ #-2 ・
苯、 氯代环已烷、 偏三氯苯、 氯萘、 溴苯、 碘苯、 苄基氯、 氯丙烯。所用试剂均为市售化学纯或分析纯。 !"# 样品分析 色谱柱 $""" % #&&, 氢火焰离子检测器。以甲苯为内 !"# 型气相色谱仪: ’()* 固定液 $"+ , 标, 标准物定性定量。 !"$ 各种卤代苯相对于甲苯的色谱校正因子的测定 以甲苯作内标, 无水乙醇作溶剂测定卤代苯的校正因子, 结果列于表 !。
表! 底物 校正因子 氯苯 $ , "" 对 (间) 二氯苯 $ , -. 卤代苯对于甲苯的校正因子 偏三氯苯! $ , /0 $ , -# $ , 1$ 溴苯 # , !$ # , !- # , !2 苄基氯 $ , -0
! 偏三氯苯的校正因子
! 样3内标 值按照气相色谱分析的峰高比
"样 "样 的数值, 从已经绘制 5 ! 样3内标 的校正因子图 " 样 4 " 内标 " 样 4 " 内标
. 实验部分
./. 试剂 高分子负载型钯 (!) 催化剂, (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 &#" 组制备) ; 溶剂: 无水乙醇、 &.R 乙醇、 乙二醇、 工业丙酮、 正丙醇、 甲苯 P 乙醇 (体积比 " S ") ; 有机卤代烃: 氯苯、 对二氯苯、 间二氯 .#R 乙醇、
范 晖 女, 助教, 从事有机化学教学工作和水污染的研究。 $! 岁,
・ $T% ・
பைடு நூலகம்
化学通报
!##" 年 第 - 期
4>>@: PP888F A41D69>;:D)=F <;=
卤代苯催化加氢脱除卤素反应的研究
范 晖
(南京农业专科学校基础科学系 南京 !"##$%)


采用可溶性有机高分子负载钯络合物作催化剂, 在无机碱 ( ()*+) 存在下于 !# , -./ 的有
上查得
!"%
实验步骤 先称取适量的氢氧化钠 (或固体底物) 置于带硅橡胶进样口的夹套式三口反应瓶中, 将反应瓶
抽真空, 氢气置换 # 次, 在氢气气氛下从硅橡胶进样口注入一定量的溶剂、 甲苯 (色谱分析内标)及 反应底物, 预搅拌至体系稳定后注入催化剂。用超级恒温水浴控温、 电磁搅拌、 自动恒压量气管计 量吸氢量, 并间隔一定时间取样分析。
机溶液中进行常压加氢脱卤反应。研究了脱卤反应的温度、 溶剂量、 碱量、 压力对反应的影响。结果表 明: 负载钯络合催化剂催化效率高、 反应体系简单、 无副反应, 是一种很好的卤代苯加氢脱卤方法, 在有 机工业和环保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负载钯络合催化剂 卤代苯 加氢反应 脱卤反应 反应效率
!"#$%&’$ 0123121 4)5671 8)9 4:7;<=12)>17 )27 714)5<=12)>17 ?271; <;762);: @;199?;1 86>4 62<;=)26A B)91 )> !# , -./ ,B: ?962= ) ;19<5C)B51 <;=)26A @<5:D1;’9?@@<;>17 @)55)76?D A<D@51E )9 A)>)5:9>F G41 62H51?12A19 <H >41 >1D@1;)>?;1, 9<5C12>, I?)2>6>: <H 769@1;9)2>9, )5J)56 H<; 714)5<=12)>6<2 )27 @;199?;1 <2 >41 ;1)A>6<2 81;1 62C19>6=)>17F G41 ;19?5>9 94<817 >4)> >41 A)>)5:>6A 1HH6A612A: <H >41 9?@@<;>17 @)55)76?D A<D@51E 69 46=4, >41 ;1)A>6C1 9:9>1D 62 96D’ @51 )27 >41;1 69 2< 9671 ;1)A>6<2F K> 69 )2 1HH1A>6C1 D1>4<7 <H 4:7;<=12)>6<2 )27 714)5<=12)>6<2 H<; 4)5<=12)>17 4:7;<’ A);B<2 A<D@<?279 )27 A)2 B1 ?917 86715: 62 <;=)26A A41D6A)5 627?9>;: )27 H<; 12C6;<2D12>)5 @;<>1A>6<2F ()* +,%-# 1HH6A612A: L776>6<2)5 @)55)76?D A<D@51E, 0123121 4)5671, +:7;<=12)>6<2, M14)5<=12)>6<2, N1)A>6C1
种: (") 用氢气作氢源, 在不加碱的条件下, 用 O7PQ 或其它多相催化剂加氢脱卤。 ( !) 用醇作氢源, [!, $] 在加碱的条件下, 用均相催化剂或多相催化剂 O7PQ 催化脱卤。 这两种方法由于催化体系活性 小, 催化效率低, 远未达到实际应用的需要。 本文综合了上述两种方法, 用氢气作氢源, 在醇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碱, 用高分子负载 O7 (!) 作催化剂进行催化加氢脱除卤素的反应, 获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