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件(共31张ppt)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0课《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件ppt
合作交流
1、本文记的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可怕,但是文章开头却 说“在布热金卡,……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作者这样 写有什么作用? 2、文中在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有甚么深刻含义?
3、文章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内部的记叙描写中,大都是 毒气室、焚尸炉、装人的盒子等残酷、丑陋、令人窒息的 遗迹,可为什么文章的结尾却写到了一排照片中间有一张 美丽姑娘的照片引人注目?
1970年12月7日,时 东德总统勃兰特来 到华沙犹太人死难 者纪念碑献上花圈。 他毅然双腿下跪, 向二战中无辜被纳 粹杀害的犹太人表 示沉痛哀悼,并虔 诚地为纳粹时代的 德国认罪、赎罪。 当时的西德总统赫 利同时向全世界发 表了著名的赎罪书。 1971年12月20日, 勃兰特获诺贝尔和 平奖。
平常看到的新闻报道有什么不 同?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新闻是美国 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 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 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 佳作。 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 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 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定,传达出每 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
1、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有的是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有的是 2、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有的是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有的是 3、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有的是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有的是
例句示范:
1、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有的是毒气 室废墟上绽放的生命;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 闻,有的是照片墙上镶嵌的希望。 2、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有的是对野 蛮人兽行的反思;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有的是对人类良知的警醒。 3、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有的是对逝 者的深痛缅怀;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有 的是对未来和平的向往希冀。
人教课标版必修1.10《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件 (共36张PPT)
温暖的希望
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 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两种事物对比鲜明。是控诉, 美好的生命被活生生的毁灭;是暗 示,生命是不会被彻底摧毁的,正 义终会战胜邪恶。
温暖的希望
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 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 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 想而微笑。 这句话从侧面揭露了法西斯魔掌下 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摧残和践踏着这里一 切美好的东西的罪恶。
新闻(消息)的要素:五个W一个H W(when)何时 W(where)何地 W(who) 何人 W(what) 何事 W(why) 何因 H(how) 何果 新闻的特征:真实性、时效性 新闻写作原则:零度写作 新闻结构: 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美)罗森塔尔
1、读了课文后,你们对奥斯维辛集中营 有什么印象?
小结:
菊花和微笑,让我们看到希 望。在寒冷中寻找温暖,在绝望中 寻找希望。
研讨3:
文章开头描写了一幅美好、 和平的景象。作者这样写有什么 作用?
(1)内容上,乐景衬哀情。表达了作者对遇难者的 怀念。如果他们能活到今天,就能享受到这一切, 现今物非人非,悲上加悲。 (2)结构上,使文章更加完整,同时也照应了题目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没有新闻。
1970年12月7日,时东德总统勃 兰特来到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 念碑献上花圈。
日本方面
日本政府却没有表现出足够的诚意。 日本教育部门一再修改历史教科书,不愿承 认也不愿反思当年侵略东亚各国的史实;日 本法院一再判决要求日本政府道歉和赔偿的 东亚各国受害者败诉;日本首相不断参拜靖 国神社,并为远东国际法庭判处死刑的七个 甲级战犯树立“七士之碑”。(南京大屠杀)
人教版必修一《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件(32张ppt)
作业
完成《固学案》的相关练习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开始时——“默默地迈着步子”、想象成了现实——“步履 不由得慢了下来”
参
毒气室——“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
观
者
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死囚牢房——“不由自主地停下
的
脚步,浑身发抖”
所
狭小的女牢房——“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
见
叫不出来”
所
感
试验室——庆幸“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会“羞红了脸的”
“…人们对他说,这是‘小的’, 还有一个更大的。…”
——《奥斯维辛没有什 么新闻》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焚尸炉
遇难者的鞋子
遇难者的遗物
“…一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集中营里 拥挤的囚犯宿舍
“…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在这样 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 人睡觉…”
美国士兵注视着死亡列车上的犹太人尸体集中营 被处死的囚犯的尸体
巨大的焚尸炉
堆积如山的遇难者遗物 \集中营里的万人坑
女囚--狭窄的空间住满了人
运输尸体—衣服被剥下来给后来的人穿
运输尸体
纳粹警察射杀犹太妇女
幸存者只有 7600人,他们目光 呆滞、面无表情。 不会说话,也不知 道自己的名字。男 性的平均体重35公 斤,女性的平均体 重25公斤。
人油熬制成的肥皂在全德国 范围内使用;焚烧尸体的骨灰被 撒入农田;剥下的人皮被制作成 精美的工艺品。
后来发现了一些精美而奇怪 质地的灯罩。如果没有文字说明, 谁都不会想到,那些柔和的灯光 竟然是人皮在闪耀!
小组合作探究
1、这篇新闻报道的题目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那么 为什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但这位记者还要去报道?
高中语文人教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必修1 课件PPT
述奥斯维辛的现状
4—5段 背景 介绍过去这里曾是杀人工厂
6—15段 主体 参观者的感受
16段 结尾 奥斯维辛现状
结合下列新闻思考《奥》和央视新闻等一 般新闻的区别?
香港“学联”提议APEC期间上京与领导人对话 【环球时报驻香港特约记者 凌德】据香港媒
体报道,“占领运动”发起组织之一的学联 10月31日将行动升级,提议趁北京在11月举 办APEC会议、美国总统奥巴马到访期间,直 接上京表达港人要求。学联拟上京抗争的建 议引起香港社会一片批评。香港行政会议成 员叶刘淑仪认为,APEC会议行程紧密,并非 适合场合,除非有人想博取传媒报道。有港 媒质疑,“学联”真的是如此无知、如此狂 妄?还是已经被“占中”占昏了头脑?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探究思考:
第六段:“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 道的新闻。”
最后一段:“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 报道。”
为什么记者在文中多次说“奥斯 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分别有什么 作用?
第一次是介绍完背景材料后,承上启下,一方面 奥斯维辛太出名了,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 的确没有什么新闻可以报道了;另一方面,及时 没有什么新闻,作者还是要写一写,因为他感到 “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
►
第三次作文训练
►以“社会在变化”为话题,写一篇不 少于800字的记叙文,要求以“以小见 大”的写作手法。
“以小见大”的构思方法
►“以小见大”构思法的特点是紧凑集中,内 涵深刻,它适用于散文、记叙文、小说等文 体。
►方法也很多,有托物言志,例如:《行道树》 《爱莲说》;有以物喻人,例如:《荔枝蜜》 《海燕》;有借事寓理,例如:《走一步, 再走一步》《挖荠菜》……
第二次是结尾,“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 供报道”。结构上与标题和首段遥相呼应,突出 了主题。意思是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鲜东西 了,每一个参观者都看到同样的东西,也都有同 样的感受,那就是震惊,甚至窒息。看到这些遗 留的东西,就有这样的感觉,如果看到那些真实 的场景,又会有怎样的感觉呢?这样,虽然话语 貌似平静,却表现出对纳粹罪恶的深刻揭露。
4—5段 背景 介绍过去这里曾是杀人工厂
6—15段 主体 参观者的感受
16段 结尾 奥斯维辛现状
结合下列新闻思考《奥》和央视新闻等一 般新闻的区别?
香港“学联”提议APEC期间上京与领导人对话 【环球时报驻香港特约记者 凌德】据香港媒
体报道,“占领运动”发起组织之一的学联 10月31日将行动升级,提议趁北京在11月举 办APEC会议、美国总统奥巴马到访期间,直 接上京表达港人要求。学联拟上京抗争的建 议引起香港社会一片批评。香港行政会议成 员叶刘淑仪认为,APEC会议行程紧密,并非 适合场合,除非有人想博取传媒报道。有港 媒质疑,“学联”真的是如此无知、如此狂 妄?还是已经被“占中”占昏了头脑?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探究思考:
第六段:“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 道的新闻。”
最后一段:“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 报道。”
为什么记者在文中多次说“奥斯 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分别有什么 作用?
第一次是介绍完背景材料后,承上启下,一方面 奥斯维辛太出名了,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 的确没有什么新闻可以报道了;另一方面,及时 没有什么新闻,作者还是要写一写,因为他感到 “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
►
第三次作文训练
►以“社会在变化”为话题,写一篇不 少于800字的记叙文,要求以“以小见 大”的写作手法。
“以小见大”的构思方法
►“以小见大”构思法的特点是紧凑集中,内 涵深刻,它适用于散文、记叙文、小说等文 体。
►方法也很多,有托物言志,例如:《行道树》 《爱莲说》;有以物喻人,例如:《荔枝蜜》 《海燕》;有借事寓理,例如:《走一步, 再走一步》《挖荠菜》……
第二次是结尾,“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 供报道”。结构上与标题和首段遥相呼应,突出 了主题。意思是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鲜东西 了,每一个参观者都看到同样的东西,也都有同 样的感受,那就是震惊,甚至窒息。看到这些遗 留的东西,就有这样的感觉,如果看到那些真实 的场景,又会有怎样的感觉呢?这样,虽然话语 貌似平静,却表现出对纳粹罪恶的深刻揭露。
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一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1ppt课件
南 京 大 屠 杀
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60周 年纪念仪式在波兰举行
参加纪念仪式的幸存者触景伤情
1月27日电 北京时间今天晚上, 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纪念仪式 在波兰举行。波兰总统克瓦希涅夫斯 基、俄罗斯总统普京、德国总统克勒、 以色列总统卡察夫等40多个国家的领 导人参加纪念仪式。
谢谢观看!
法国总统
所有被关押到这里的犹太人以及其他无辜 平民百姓和战俘的最终命运除了惨遭屠杀之 外,他们的随身财物也被劫掠一空,就连死 者身上的牙齿、头发及至皮肤都不放过。
纳粹用遇难者的人皮做成手套和灯罩、 用头发做成褥垫、把死者假牙上镶的金子熔 化后存入德国国家银行。囚犯的衣服、鞋, 比较好的他们就拿去给德国兵穿,差一点的 就给下一批囚犯用。其他的东西也一样,甚 至连有的囚犯身上的脂肪,都被刮下来做成 肥皂,尸体烧完后就当作肥料,连头发都被 做成人发毛毯。
我警告你们,你们不是 有别的路 走出这儿。
据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
法庭这查是证日:日本军军集国体主大义屠在杀 28中案,华1大9万地人上,犯零下散的屠滔杀 8京屠埋5进杀者天京体8案行,达罪人大,了中3行民 屠01长国5多被杀万,军达万侵!人民63人0华!个。被多。星日!日枪万期军军杀南的在集和大南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奥斯维新没有什么新闻(共53张PPT)
• 引题主要阐发意义、渲染气氛、介绍 背景等作用,副题则多是对正题起补 充、说明作用。
消息的构成
• 消息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构成。 • 消息的开头一般有“电头”,如“本报
讯”、“新华社×月×日电”、“本报社
通讯员××报道”之类。“电头”后空一格, 紧接的是导语。
• 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 实或者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
• 作者并没有详细描写这些地方多么的阴森恐怖, 他的目光始终盯在参观者身上,通过参观者的 行动、神态传达他们内心的感受,以此感染读 者,引起读者的共鸣。
பைடு நூலகம்
例如:
本文的独特之处
• 参观者心情是沉重的,所以一开始都是“默 默地迈着步子”;他们清楚这里每一个地方 都很恐怖,但是不知道会碰到什么可怕的景 象,所以总是先“很快地望上一眼”,当想 像中的场景和眼前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的时候, 他们感到震惊,所以“步履不由得慢了下 来”。
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 的情况
• 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 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 只是由事实本身说话;
• 另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 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 透自己的感情
• 导语的任务是以简约、精炼的文字, 把所要报道的新闻事实的 要点和要旨 揭 示出来,以唤起读者的注意,并引出 新闻事实的主体。
“为什么世界上 会发生这样的事? 为什么人会是这 张纯如:36岁那年自杀 样?”
1940-1945年,110万犹太人被害于此
这里是一座平静的小镇, 也曾经是最恐怖的死亡工厂; 这里见证着人性的堕落, 也凝结着一个民族的苦难; 这里是人类历史无法跳过的一 页,
这里是奥斯维辛。
幸存者
消息的构成
• 消息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构成。 • 消息的开头一般有“电头”,如“本报
讯”、“新华社×月×日电”、“本报社
通讯员××报道”之类。“电头”后空一格, 紧接的是导语。
• 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 实或者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
• 作者并没有详细描写这些地方多么的阴森恐怖, 他的目光始终盯在参观者身上,通过参观者的 行动、神态传达他们内心的感受,以此感染读 者,引起读者的共鸣。
பைடு நூலகம்
例如:
本文的独特之处
• 参观者心情是沉重的,所以一开始都是“默 默地迈着步子”;他们清楚这里每一个地方 都很恐怖,但是不知道会碰到什么可怕的景 象,所以总是先“很快地望上一眼”,当想 像中的场景和眼前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的时候, 他们感到震惊,所以“步履不由得慢了下 来”。
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 的情况
• 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 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 只是由事实本身说话;
• 另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 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 透自己的感情
• 导语的任务是以简约、精炼的文字, 把所要报道的新闻事实的 要点和要旨 揭 示出来,以唤起读者的注意,并引出 新闻事实的主体。
“为什么世界上 会发生这样的事? 为什么人会是这 张纯如:36岁那年自杀 样?”
1940-1945年,110万犹太人被害于此
这里是一座平静的小镇, 也曾经是最恐怖的死亡工厂; 这里见证着人性的堕落, 也凝结着一个民族的苦难; 这里是人类历史无法跳过的一 页,
这里是奥斯维辛。
幸存者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ppt课件
⑦概写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的 安静 ⑧⑨参观奥斯维辛毒气室、焚 尸炉和死囚牢房 (7-15) ⑩参观者惊惧女牢房的长盒子 随参观者 ⑾参观不孕试验房 参观魔窟 ⑿参观长廊数以千计的照片 ⒀介绍其中一幅照片 ⒁参观地下室 ⒂参观者不忍了
⒃再次强调今天的奥斯维辛没有新东西 可供报道,只有阳光明媚。
插入背景:看图感受历史
时间永是流逝,二战的硝烟 也渐渐远去,罗森塔尔的思考 ,德国总理的忏悔却在提醒我 们奥斯维辛是人类历史上无法 跳过的一页,请将“面对奥斯维辛
,我们不该……更该……”的句子补充 完整,并以此为开头写一段文字,展 现你的思考。(100字左右)
因为这里曾经是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这里应该“永 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灰暗的天空,沉
闷的色调才是它最相配的景色,然而一踏进
集中营,作者却吃惊的看到两种不相配的东西叠合在 一起,因此感到可怕。
用意在于,设置悬念,为下文做铺垫, 今天的集中营博物馆 与结尾形成首尾呼应。 61年前的集中营
探讨5:课文中还有好几处
被饿死的囚犯
苏联摄影师尤金1945 年在集中营拍摄的照 集中营里的尸骨 片
纳粹警察正对大规模 这是集中营1945年5月 ‚解决‛后还活着的犹 12日解放后被搬运埋 太妇女射杀 葬的尸体。
被处死的囚犯的尸体,照片显示的仅为死 难者的一半不到。
1945年5月,美军镜头 这个囚犯还保持着被 下的犹太人尸体。 烧死时的姿势。
探讨6:
这“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 的丰满,可爱,皮肤洗白,金 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 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 的梦想而微笑。”写其他人都 是集体刻画,为什么要单独写 这个微笑着的姑娘?
姑娘的微笑是绝境之中不泯 灭内心对美好希望的向往,是 深藏内心的一份信念和信仰, 是对生死的超脱,生命的坚韧。 这里把死亡和鲜活微笑的美好 的生命放在一起,这种强烈的 反差,增强了悲剧感,更让人 激起对法西斯的仇恨。
高一语文必修一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PPT课件
接着, 狰狞的纳粹开动了操纵“淋浴” 的电钮,一股白气从管子里流出来了,只是 那不是洗澡的水,而是杀人的毒气。
在确定时间差不多,所有的人都死了 之后,毒气室另一侧的大门会被打开,尸 体就被拖出来,直接送进旁边的焚尸房, 倒进焚尸炉焚烧。
因为尸体太多,焚尸炉Leabharlann 夜工作,屋顶的 烟囱整天冒着黑烟。
一个怀里抱 着婴儿,旁边 跟着另外3个 孩子的妇女在 不明真相的情 况下领着穿戴 严实的孩子们 步履艰难地走 向毒气室。
文摘:
●你一定想听听我对躲起来过日子的想法。这 个嘛,我只能说我还不是很清楚。我想我在这 幢房子里永远不会觉得宾至如归,不过这并不 表示我讨厌它。我们很像在一幢奇怪的公寓里 度假。
●我不要像大多数人那样,过了一辈子,结果 白活。我要有用,或者带给所有人喜悦,即使 是我不认识的人。我希望在我死后,仍能继续 活着!所以,我非常感谢上帝给了我这个天赋, 我利用这天赋长进,并且表达我内心的一切。
思考1:
●文章开头和结尾的描写好像与全篇的感 情基调不一致,应该如何理解呢?
明确:眼前虽是乐景,心中阴影难 去。以乐写哀,倍增其哀。 作者虽然没 有直接控诉,却强烈地表达出了自己的愤 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让读者感 到一种莫名的压抑。
思考2:
●找出文中描写参观者的神情、动作变化的 句子, 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 好处?
明确:介绍完背景材料后的这句承上启下,
一方面奥斯维辛太出名了,人们已经了解了 它很多东西,的确没有什么新闻可以报道了; 另一方面,即使没有新闻,作者还是要写一 些,因为他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
结尾这句,除了呼应前文,还突出了文 章主题。意思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鲜东西 了,每一个参观者都看到同样的东西,也有 同样的感受,那就是震惊,甚至窒息。看到 这些遗留的东西,就有这样的感觉。这样, 虽然话语貌似平静,却表现出对纳粹罪恶的 深刻揭露。
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PPT课件
在日本法西斯横行中国的同时,在 欧洲,纳粹德国对犹太人实行“种族灭 绝”政策。在以奥斯维辛集中营为代表 的德军专门设置的人间地狱里,约有 400万犹太人被严刑拷打,肆意杀戮。 二次大战后至今,发生在世界各地的大 小战事而造成的死亡人数已不少于第一 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了。
通过刚才的数据我们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人祸远比天灾让人恐慌
20世纪的种种“人祸”告诉 我们,很多时候,让人类伤亡惨 重、生灵涂炭的,不是天灾而是 人祸。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罗森塔尔
关于奥斯维辛 :
奥斯维辛是一座令人伤感的小镇,它是纳粹德 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1000多座集 中营中最大的一座。
由于有上百万人在这里被德国法西斯杀害,它 又被称为“死亡工厂”。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了新闻 “零度写作”的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 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 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 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 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 分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 力量震撼生者的心灵,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
2.“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 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 波娑起舞。”
3.为什么对于参观者来说,“在奥斯维辛,没 有可以作祷告的,然后 对解说员说:“够了。”
请想想,为什么在诸多报道奥斯维辛的 新闻中,这篇“奥斯维辛没有新闻”成了上 乘之作呢?
让我们再次回顾一下那段血腥的历史……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大 门上写着:劳动使你 自由
集中营内阴森的牢房
奥斯维辛集中营密布的电网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囚房
囚房内部
集中营11号楼和12 号楼之间的“死亡 墙”
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件
今天,让我们跟着美国记者罗森塔尔沉重的步伐悄悄走进奥斯维辛,用 我们善感的心灵去碰触那段不忍碰触的历史。
1944年,穷途末路的德国纳粹开始加紧屠杀集
中营的囚犯。一次,一个小女孩在被推进坑中,即 将被活埋的时候,抬起头对拿着铁锹的纳粹士兵说: “叔叔,请把我埋的浅一点好吗?这样我妈妈就容 易找到我了。” … …
合作学习,内容探究
如何理解: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 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这句话?
提示:
可以理解为作者的一种讽刺,任纳粹党多么残 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或许是一种控诉, 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可见对生命的 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自由讨论:
这篇新闻报道的题目是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那 么为什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 新闻”,但这位记者还要去报道?
普利策新闻奖评审组颁奖词
奥斯威辛作为纳粹德国屠杀犹太人的“杀人工厂”而为人 们熟悉,各国记者纷纷报道它的残酷、血腥。罗森塔尔本着记 者的良知独辟蹊径,突破了“客观报道”的框框,着眼细节, 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博物馆,在 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 们对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他的 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名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 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因此,我代表普利策 新闻奖评审组把本届普利策新闻奖中的最佳消息奖颁发给《奥 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的作者罗森塔尔。
1945年1月27日,苏军解放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当时里面只剩下7000名活 着的囚徒,包括200多名儿童。
1947年7月,波兰政府把奥斯维辛集中营改为殉难者纪念馆。为了使这罪 恶的行径不再重演,让后人记住这段历史,1979年,奥斯维辛集中营被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
1944年,穷途末路的德国纳粹开始加紧屠杀集
中营的囚犯。一次,一个小女孩在被推进坑中,即 将被活埋的时候,抬起头对拿着铁锹的纳粹士兵说: “叔叔,请把我埋的浅一点好吗?这样我妈妈就容 易找到我了。” … …
合作学习,内容探究
如何理解: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 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这句话?
提示:
可以理解为作者的一种讽刺,任纳粹党多么残 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或许是一种控诉, 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可见对生命的 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自由讨论:
这篇新闻报道的题目是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那 么为什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 新闻”,但这位记者还要去报道?
普利策新闻奖评审组颁奖词
奥斯威辛作为纳粹德国屠杀犹太人的“杀人工厂”而为人 们熟悉,各国记者纷纷报道它的残酷、血腥。罗森塔尔本着记 者的良知独辟蹊径,突破了“客观报道”的框框,着眼细节, 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博物馆,在 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 们对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他的 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名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 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因此,我代表普利策 新闻奖评审组把本届普利策新闻奖中的最佳消息奖颁发给《奥 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的作者罗森塔尔。
1945年1月27日,苏军解放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当时里面只剩下7000名活 着的囚徒,包括200多名儿童。
1947年7月,波兰政府把奥斯维辛集中营改为殉难者纪念馆。为了使这罪 恶的行径不再重演,让后人记住这段历史,1979年,奥斯维辛集中营被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十课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课件 (共33张PPT)
1、文章首尾的景物描写:阳光明媚、绿 树成阴,儿童在追逐游戏。
这些景象固然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历史 不相配,因为这里曾是一个人间地狱,这里 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作 者无一句正面控诉,却强烈地表达出自己的 愤懑。
2、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 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 在一起,这样的景象让人震撼。它同时也昭 示:多么残暴的力量也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 而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它既是讽 刺,更是控诉!
6、这篇写于1958年新闻作品,发表后 被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美国新闻最高 奖普利策奖,成为新闻史上不朽的杰作。你 能为它拟写个颁奖词吗?
颁奖词示例:
在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期间,《时 代花絮报》和《太阳先驱报》坚持对灾情展开 深入详细的报道,获得第90届普利策份量最重 的公共服务奖。颁奖词为:
1、对于奥斯维辛和纳粹的罪恶,直接从正 面报道的文字已有很多,很难再写出新意。 作者独辟蹊径,转换角度,让人耳目一新。
2、通过报道自己和其他参观者的见闻、感 受,来揭露和控诉纳粹的罪恶、血腥与灭绝 人性,从而唤起人们对于灾难的记忆,关于 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更能震撼读 者的心灵。
能力拓展
波兰布热金卡电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了解作者
亚伯拉罕·迈克尔·罗森 塔尔(1922—2006),美 籍加拿大人。长期在《纽 约时报》从事国际新闻报 道,1960年凭《奥斯维辛 没有什么新闻》获普利策国际新闻奖。担任《纽约 时报》编辑和执行主编期间,大胆变革,树立了崭 新的国际新闻报道风格,巩固了该报在美国新闻业 中的地位。
整体感知
3、简要概括文中记述的见闻、感受与反应。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ppt精选优秀课件
如何理解“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 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句话?
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 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 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 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表 达了作者对纳粹的讽刺: 纳粹的残暴终归阻止不了 生命的进程。
“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 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 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作者为什么要为我们展示 这样美丽的画面?
年年此日一花开,却是石榴知立夏。 杨花落尽浓荫日,芳草萋萋五月天。 绿阴生昼静,孤花表春余。纷纷红紫 已成尘 ,布谷 声中夏 令新。 夹路桑 麻行不 尽,始 知身是 太平人 。 初夏,带着劳动者的丝丝欣慰,伴着 青春浓 浓的热 情,和 这淳淳 的舐犊 情深, 来到了 五月, 来到了 这枝繁 叶茂的 五月。 我从深春的窗前向着初夏的窗外遥看 ,那一 庭庭的 果树, 一池池 的碧清 ,一条 条幽兰 的古巷 ,一垅 垅的麦 青,一 树树的 绿叶, 一柳柳 青青的 垂诞, 一山山 野花的 绽放, 看得我 如痴如 醉。这 如水的 初夏散 发着淡 淡的清 欢,那 些浸染 的情怀 ,让我 在这风 柔心宁 的日子 里流连 忘返, 真的好 想就这 样安逸 的度过 这明媚 清浅的 初夏。 空灵也许才是这一季的曼妙,轻轻折 一枝曼 舞的藤 花,默 默挹一 口熏得 游人醉 的暖风 ,偷偷 咂一下 来时路 不减的 绿荫, 就这样 时不时 来撷取 这初夏 的容颜 ,时不 时来戏 谑这浅 夏的味 道。 五月的天,淡阳初夏,湿暖的光滋养 着万物 。林下 树阴成 片,簇 簇间点 缀着片 片粼光 。润白 的槐花 儿,紫 粉色的 梧桐花 儿,还 有这艳 红似火 的石榴 花儿, 都好似 接到通 知一样 ,一个 儿接一 个儿的 在天地 之间尽 情的挥 霍着悠 悠的花 香。你 听,说 不定, 闭上眼 ,竖起 耳朵, 就可以 听到这 夏花“ 你追我 赶儿” 的嬉笑 声,就 可以闻 到这亲 切的阵 阵花香 。街道 上,来 来往往 的人群 ,或着 薄衫, 或着半 袖,从 容自若 的穿梭 在春夏 之间, 逍遥在 天地之 间。这 时,就 连天空 偶尔飘 来的几 许云彩 ,偶尔 洒下的 几缕微 凉,都 显得那 么的迷 人,这 么的让 人沉醉 不已。 此时, 真的好 想,闭 上眼, 竖起耳 朵,听 这夏花 盛开的 声音, 听这微 风滑过 的微凉 ,仿佛 这一切 的一切 就只是 为了初 夏,就 只是为 了跟我 们一起 美美的 享受这 淡淡的 温暖的 五月阳 光。 韶华似水,时光绕指渐行,还未来得 及赏透 悟透这 如痴如 醉的晚 春,初 夏就毫 不客气 的携一 缕浅夏 的芬芳 ,凝一 脂冰清 玉洁的 清梦, 悠然地 坐在了 季节的 肩头, 停留在 有你有 我的彼 岸。 我曾躺在草地上,仰望天空的云儿; 我曾躺 在屋顶 上,看 那漫天 的星儿 。但却 不知那 片云儿 ,才是 心灵栖 息的港 湾,才 是放飞 的希望 ;那片 星空, 才是灵 魂深处 的流星 花园, 才是诺 下的地 老天荒 。难道 ,那希 望放飞 的一瞬 ,那流 星滑落 的一刹 ,就只 是一杯 倾城一 杯醉, 就只是 一杯销 魂一杯 欣慰。 那么, 何人忧 伤何人 醉? 曾听说,长大是一瞬间的事,但我却 忘了那 一刹发 生在何 时,发 生在何 地。曾 经的沧 海桑田 ,云卷 云舒, 但却最 终也没 等来你 的回眸 。倘若 ,“人 生若只 如初见 ,何事 秋风悲 画扇” ?经不 住的似 水流年 ,逃不 过的此 间少年 。曾经 的地久 天长, 也许只 是误会 一场。 那些翻 了又翻 的书页 ,看了 又看的 花开, 也许只 是在这 清浅的 岁月, 留下的 淡淡体 香。 “我是谁,谁是我”。也许“为爱寻 光纸上 钻,不 能透处 几朵难 。忽然 撞着来 时路, 始觉平 生被眼 瞒”, 轻轻抖 落的尘 埃,“ 谁是故 人,谁 是过客 ”?“ 良言一 句三冬 暖,伤 人一句 六月寒 ”倘若 只是转 身就忘 的路人 甲,那 又何必 蹉跎年 华到天 涯。“ 泪没挂 在谁的 脸上, 谁不知 道它的 冰凉。 伤不在 谁的身 上,谁 不知它 的分量 。”若 问多少 疼,尽 在不言 中。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最终认 识的自 己,也 只不过 是别人 眼里的 风景。 跟不上 的脚步 ,干脆 就说迷 了路。 原来, 我们可 以欺瞒 别人, 但欺瞒 不了自 己。与 其说别 人看不 起自己 ,到不 如直说 自己不 懂的自 己。 记得,冰心老人曾说“人的一生应该 像一朵 花儿, 不论男 人和女 人,花 有色、 香、味 ,人有 才、情 、趣。 三者缺 一不可 。”那 么,过 去的一 页,能 不翻就 不翻了 ,因为 翻落的 灰尘会 迷了双 眼。平 凡之人 何其多 ,你我 也只不 过是其 中的一 个。听 说,小 鸟飞不 过沧海 ,其实 不是小 鸟没有 飞过沧 海的勇 气,而 是十年 的以后 ,在沧 海的那 一头, 早已没 有了等 待。“ 人能走 多远? 人能攀 多高?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一课件: 10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共31张PPT)
这里是人类历史无法跳过的一页,
这里就是—— 奥斯维辛。
1.理解文中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重点)
2.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重点)
罗森塔尔, 美国记者。本篇新闻获当年普利 策新闻奖。美国普利策奖主席、新闻学教授霍恩 伯格说,这是国际报道奖得主罗森塔尔“写得最好 的作品”。
“死亡工厂”——奥斯维辛 奥斯维辛(Auschwitz) 集中营: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 部小波兰省境内,1940年4月27 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下 令在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性的 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 同年6月14日将首批犯人运抵 集中营大门上文字 奥斯维辛。 (ARBEIT MACHT FREI)的 1941年对集中营进行了扩 含义—劳动使人自由 建,二战结束时,整个集中营 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
“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 闻”、默默地迈着步子、 主体 很快地望上一眼、步履 慢下来、表情茫然、停 (6~15下脚步、浑身发抖、惊 段) 惧万分、张大了嘴巴、 表情木然、下跪祷告、 热金卡曾经是一个 (第16 子们在追逐游戏 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 段)
2.文章题目为“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没有
什么新闻”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的?
【提示】(1)“没有什么新闻”,其实是说这里发 生的臭名昭著的纳粹法西斯行径,世人早已知道, 没有什么好说的。 (2)“没有什么新闻”是讲这里除了世人皆知的法 西斯恶行之外,没有什么值得张扬的事。 (3)虽然这里没有什么新闻.但是我还是要写,要 继续揭露纳粹法西斯的罪行,让世人永志不忘。
比较的项目
一般报道
比较的方面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 新闻》
时效性 最新发生的事件 报道内容 客观事件 情感倾向 客观
时效性不强 个人感受 个人情感浓厚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现在,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都是很安静的地 方,人们再也听不到受难者的喊叫了。
• 通过对比,凸显眼前奥斯维辛的和平与安 宁。
• 制造出悬念,引导人们跟着作者的笔触进 入作者的视角和思考。
• 凸显和平之可贵,提醒人们不应该忘记人 类自己制造的苦难和创伤。
深度解读之二:细节
• 1、“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 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 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说说这段话的深刻含义。
奥斯维辛没有新闻,有什么?
和平的阳光,安宁的世界 游客对历史的重温与反刍 作者对和平的祈祷与欣慰
深度解读之一:对比
• 文中有几处使用对比,请找出来,体会这 样写的好处。
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 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 嬉笑。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 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
• 请思考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又在想什 么呢?
• 当时:渴望和平,相信和平一定会到来。
• 现在:提请眼前的人们不忘历史捍卫和平。
3、指出首尾段的作用
• 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字更加完整。 • 反复展示今天的奥斯维辛安宁和秀丽,凸
显本文的主题: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 加珍惜和捍卫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量子实验。潘建伟说,未来五年“还会取得很多精彩 的成果,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
•
(摘编自《自然》2017年12月)
• 潘建伟是一个有着无穷热情的乐观主义者 。他低调地表达了自己的信心,称中国政 府将会支持下一个宏伟计划——一项投资 20亿美元的量子通信、量子计量和量子 计算的五年计划,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欧洲 2016年宣布的旗舰项目,投资额为12亿 美元。
• A利用“墨子号”科学实验卫星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隐形 传态的量子通信技术,对国家信息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生 活具有重要意义。
• B量子密钥分发是通过量子态的传输,使双方共享无条件 安全的量子密钥,对信息进行一次一密的严格加密,从而 确保信息传递绝对安全。
• C考虑到千百年来人们对于通信安全的追求从未停止,市 场潜力巨大,中国和欧洲都投入巨额资金,首要目的是抢 占尽可能多的市场份额。
• 1947年7月2日,波兰国会立法 将奥斯维辛集中营旧址辟为殉难者 纪念馆;
• 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 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警示 世界“要和平,不要战争”。
集中营里的万人坑 这个囚犯还保持着
被烧死时的姿势。
本文是记者罗森塔尔1958年8月参观了波兰奥斯维辛集 中营后有感而写的一篇新闻。
奥斯维辛集中营
• 是纳粹德国时期建立的劳动营和灭 绝营之一,素有“死亡工厂”之称。
• 其遗址位于波兰南方的小城奥斯威 辛,距波兰首都华沙300多公里,距波 兰第二大城克拉科夫西南60公里。大约 有110万人在这一集中营被杀害,其中 绝大部分是犹太人。
• 1945年1月27日苏联红军解放波 兰;
• 量子通信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量子密钥分发 和量子隐形传态。量子密钥分发通过量子 态的传输,使遥远两地用户可以共享无条 件安全的密钥。利用该密钥对信息进行一 次一密的严格加密。这是目前人类唯一已 知的不可窃听、不可破译的无条件安全的 通信方式。量子通信的另一重要内容量子 隐形传态,是利用量子纠缠特性,将物质 的未知量子态精确传送到遥远地点,而不 用传送物质本身,通过隐形传输实现信息 传递。
• 第二问:三家媒体的定位和出发点不同,因此对同 一事件报道的侧重点不同。
毒气室、焚尸炉 ——女牢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
↓
↓
↓
↓
表情茫然(面) 一个参观者(点) 庆幸 表情木然 感到被窒息
停下脚步
惊惧万分
羞红了脸 深思
跪下来
浑身发抖
张大了嘴巴
恳求为,说明了奥斯维辛集中营遗迹召唤了 所有人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 ,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学以致用,试手高考题
• 2018年全国卷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2分)
• 材料一:
目前,中国科学院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布,“墨子号” 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提前并圆满实现全部既定科学目标,为我国 在未来继续引领世界量子通信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信安全是国家信息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生活的基本需求。 千百年来,人们对于通信安全的追求从未停止。然而,基于计 算复杂性的传统加密技术,在原理上存在着被破译的可能性。 随着数学和计算能力的不断提升,经典密码被破译的可能性与 日俱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说:“通过量子通信可以解 决这个问题。也就是说,把量子物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利用 量子调控技术,用一种革命性的方式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 传输和操纵,从而在确保信息安全、提高运算速度、提升测量 精度等方面突破经典信息技术的瓶颈。”
对幸福的深度解读,更需要废墟的
警醒——不忘历史,珍惜和平。
•
——谨以此祭奠奥斯维辛400万亡魂
奥斯维辛 这座
平静的小镇,曾经是最 恐怖的死亡工厂;
这里见证着人性的 堕落,也凝结着一个民 族的苦难;
这里是人类历史无法 跳过的一页。
现在,让我们一起跟 随着罗森塔尔的步伐走 进奥斯维辛集中营……
奥斯维辛没有新闻,有什么?
• (摘编自《参考消息》2018年5月7日)
•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量子通信把量子物理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利用量子调 控技术,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传输和操纵,可以有效 解决经典密码被破译的问题。
• B潘建伟研究团队在天宫二号空间站上进行太空量子实验 ,并计划发射“墨子号”后的第二颗卫星,他对未来五年 会取得更多成果充满信心。
当时二战已经过去了13年, 奥斯维辛已成为一段历史, 既然没有什么“新闻”,为何作者还要去报道它?
• 出于一种使命感 ,对死难者的悼 念,对纳粹的愤 恨。
• 传达出每一个良 知者的共同心声 。
普利策新闻奖,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 同时也是被全世界所认可的新闻界最高奖项。
余秋雨如是说
• 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 伤疤的历史会催生新的罪恶。文明 的进步需要和平的支撑,但是人类
• “雏菊花”是一种象征。象征着和平的力量。 • 两种事物形成强烈的反差:纳粹的残暴灭绝
不了什么,阻止不了生命对于和平的追求。
• 2、“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
人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 ,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 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 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 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 在想什么呢?”
• 五看见试验室时——庆幸“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会“羞红 了脸的”(11)
• 六参观纪念长廊时——沉思(13)
• 七参观执行绞刑的地下室时——“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14 )
• 八参观结束时——“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 解说员说:‘够了’。”(15)
文中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集中营如何残害“犯人”? 而你又是怎么体会到它的可怕的?
• 材料三:
日本《读卖新闻》5月2日报道:中国实验设施瞄准一流(记者:莳田 一彦,船越翔)
在中国南部广东省东莞市郊外的丘陵地带,中国刚刚建成了大型实施 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该实验设施建设费用达到23亿元人民币。3月正 式投入运行。中国是继美国、英国、日本之后第四个拥有同样设施的国家。 日本的J-PARC加速器设施中心主任齐藤直人说:“虽然日本在技术和经验 上领先,但中国发展得实在太快了,亚洲的中心正在从日本向中国转移。” 中国推进的这类大型工程还有很多。3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政 协委员潘建伟被媒体记者团团围住。潘建伟是利用2016年发射的“墨子号 ”人造卫星进行量子通信研究的研究团队负责人。其团队2017年以后相继 发布了多项世界首创的实验成果。潘建伟今年当选美国《时代》杂志“全球 百大最具影响力人物”。 使用人造卫星的实验要耗费巨额资金,欧洲和日 本还在犹豫不决,日本的研究人员认为,“在基础科学领域,中国正在跨入 他国难以涉足的领域,领先世界”。
• D材料二和材料三中,国外媒体对我国量子通信技术研究 的相关情况进行了报道,认为中国无论是投资力度还是研 究水平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 3、以上三则材料中,《人民日报》《自然》 《读卖新闻》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 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 第一问:①《人民日报》侧重介绍我国在量子通信 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彰显中国速度与中国创造; ②《自然》杂志侧重介绍潘建伟研究团队在量子通 信领域的贡献,强调个人能力和经费投入;③《读 卖新阅》以“墨子号”为例,侧重介绍中国实验设 施先进,突出投入之大和发展之快给日本带来压力
• 材料二:
• 潘建伟的导师安东·蔡林格说,潘建伟的团队在量 子互联网的发展方面冲到了领先地位。量子互联网是
由卫星和地面设备构成的能够在全球范围分享量子信
息的网络。这将使不可破解的全球加密通信成为可能
,同时也使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新的控制远距离量子联
系的实验。目前,潘建伟的团队计划发射第二颗卫星
,他们还在中国的天宫二号空间站上进行着一项太空
• 依据叙述要素的变化情况划分层次, • “人物加事件”概括层意。
奥斯维辛有什么?
• 第1、2、3段: • 明媚的阳光,起舞的白杨,嬉戏的孩童。 • 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 这是那传说中的杀人工厂吗?
• 第4、5段:插叙背景材料。 • 第6段:扣题,交代写作缘由。 • 第7~15段:游客参观奥斯维辛。 • 第18段:首尾呼应,卒章显志。
• C中国继美国、英国、日本之后成为第四个拥有散裂中子 源设施的国家,有些日本科学家有了危机感,认为亚洲的 中心正逐渐向中国转移。
• D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比如使用人造卫星开展科学实验 ,需要耗费巨额资金,欧洲和日本都还在犹豫不决,因而 尚未涉足这些领域。
• 通过对比,凸显眼前奥斯维辛的和平与安 宁。
• 制造出悬念,引导人们跟着作者的笔触进 入作者的视角和思考。
• 凸显和平之可贵,提醒人们不应该忘记人 类自己制造的苦难和创伤。
深度解读之二:细节
• 1、“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 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 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说说这段话的深刻含义。
奥斯维辛没有新闻,有什么?
和平的阳光,安宁的世界 游客对历史的重温与反刍 作者对和平的祈祷与欣慰
深度解读之一:对比
• 文中有几处使用对比,请找出来,体会这 样写的好处。
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 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 嬉笑。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 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
• 请思考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又在想什 么呢?
• 当时:渴望和平,相信和平一定会到来。
• 现在:提请眼前的人们不忘历史捍卫和平。
3、指出首尾段的作用
• 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字更加完整。 • 反复展示今天的奥斯维辛安宁和秀丽,凸
显本文的主题: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 加珍惜和捍卫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量子实验。潘建伟说,未来五年“还会取得很多精彩 的成果,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
•
(摘编自《自然》2017年12月)
• 潘建伟是一个有着无穷热情的乐观主义者 。他低调地表达了自己的信心,称中国政 府将会支持下一个宏伟计划——一项投资 20亿美元的量子通信、量子计量和量子 计算的五年计划,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欧洲 2016年宣布的旗舰项目,投资额为12亿 美元。
• A利用“墨子号”科学实验卫星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隐形 传态的量子通信技术,对国家信息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生 活具有重要意义。
• B量子密钥分发是通过量子态的传输,使双方共享无条件 安全的量子密钥,对信息进行一次一密的严格加密,从而 确保信息传递绝对安全。
• C考虑到千百年来人们对于通信安全的追求从未停止,市 场潜力巨大,中国和欧洲都投入巨额资金,首要目的是抢 占尽可能多的市场份额。
• 1947年7月2日,波兰国会立法 将奥斯维辛集中营旧址辟为殉难者 纪念馆;
• 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 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警示 世界“要和平,不要战争”。
集中营里的万人坑 这个囚犯还保持着
被烧死时的姿势。
本文是记者罗森塔尔1958年8月参观了波兰奥斯维辛集 中营后有感而写的一篇新闻。
奥斯维辛集中营
• 是纳粹德国时期建立的劳动营和灭 绝营之一,素有“死亡工厂”之称。
• 其遗址位于波兰南方的小城奥斯威 辛,距波兰首都华沙300多公里,距波 兰第二大城克拉科夫西南60公里。大约 有110万人在这一集中营被杀害,其中 绝大部分是犹太人。
• 1945年1月27日苏联红军解放波 兰;
• 量子通信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量子密钥分发 和量子隐形传态。量子密钥分发通过量子 态的传输,使遥远两地用户可以共享无条 件安全的密钥。利用该密钥对信息进行一 次一密的严格加密。这是目前人类唯一已 知的不可窃听、不可破译的无条件安全的 通信方式。量子通信的另一重要内容量子 隐形传态,是利用量子纠缠特性,将物质 的未知量子态精确传送到遥远地点,而不 用传送物质本身,通过隐形传输实现信息 传递。
• 第二问:三家媒体的定位和出发点不同,因此对同 一事件报道的侧重点不同。
毒气室、焚尸炉 ——女牢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
↓
↓
↓
↓
表情茫然(面) 一个参观者(点) 庆幸 表情木然 感到被窒息
停下脚步
惊惧万分
羞红了脸 深思
跪下来
浑身发抖
张大了嘴巴
恳求为,说明了奥斯维辛集中营遗迹召唤了 所有人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 ,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学以致用,试手高考题
• 2018年全国卷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2分)
• 材料一:
目前,中国科学院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布,“墨子号” 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提前并圆满实现全部既定科学目标,为我国 在未来继续引领世界量子通信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信安全是国家信息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生活的基本需求。 千百年来,人们对于通信安全的追求从未停止。然而,基于计 算复杂性的传统加密技术,在原理上存在着被破译的可能性。 随着数学和计算能力的不断提升,经典密码被破译的可能性与 日俱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说:“通过量子通信可以解 决这个问题。也就是说,把量子物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利用 量子调控技术,用一种革命性的方式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 传输和操纵,从而在确保信息安全、提高运算速度、提升测量 精度等方面突破经典信息技术的瓶颈。”
对幸福的深度解读,更需要废墟的
警醒——不忘历史,珍惜和平。
•
——谨以此祭奠奥斯维辛400万亡魂
奥斯维辛 这座
平静的小镇,曾经是最 恐怖的死亡工厂;
这里见证着人性的 堕落,也凝结着一个民 族的苦难;
这里是人类历史无法 跳过的一页。
现在,让我们一起跟 随着罗森塔尔的步伐走 进奥斯维辛集中营……
奥斯维辛没有新闻,有什么?
• (摘编自《参考消息》2018年5月7日)
•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量子通信把量子物理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利用量子调 控技术,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传输和操纵,可以有效 解决经典密码被破译的问题。
• B潘建伟研究团队在天宫二号空间站上进行太空量子实验 ,并计划发射“墨子号”后的第二颗卫星,他对未来五年 会取得更多成果充满信心。
当时二战已经过去了13年, 奥斯维辛已成为一段历史, 既然没有什么“新闻”,为何作者还要去报道它?
• 出于一种使命感 ,对死难者的悼 念,对纳粹的愤 恨。
• 传达出每一个良 知者的共同心声 。
普利策新闻奖,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 同时也是被全世界所认可的新闻界最高奖项。
余秋雨如是说
• 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 伤疤的历史会催生新的罪恶。文明 的进步需要和平的支撑,但是人类
• “雏菊花”是一种象征。象征着和平的力量。 • 两种事物形成强烈的反差:纳粹的残暴灭绝
不了什么,阻止不了生命对于和平的追求。
• 2、“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
人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 ,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 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 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 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 在想什么呢?”
• 五看见试验室时——庆幸“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会“羞红 了脸的”(11)
• 六参观纪念长廊时——沉思(13)
• 七参观执行绞刑的地下室时——“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14 )
• 八参观结束时——“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 解说员说:‘够了’。”(15)
文中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集中营如何残害“犯人”? 而你又是怎么体会到它的可怕的?
• 材料三:
日本《读卖新闻》5月2日报道:中国实验设施瞄准一流(记者:莳田 一彦,船越翔)
在中国南部广东省东莞市郊外的丘陵地带,中国刚刚建成了大型实施 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该实验设施建设费用达到23亿元人民币。3月正 式投入运行。中国是继美国、英国、日本之后第四个拥有同样设施的国家。 日本的J-PARC加速器设施中心主任齐藤直人说:“虽然日本在技术和经验 上领先,但中国发展得实在太快了,亚洲的中心正在从日本向中国转移。” 中国推进的这类大型工程还有很多。3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政 协委员潘建伟被媒体记者团团围住。潘建伟是利用2016年发射的“墨子号 ”人造卫星进行量子通信研究的研究团队负责人。其团队2017年以后相继 发布了多项世界首创的实验成果。潘建伟今年当选美国《时代》杂志“全球 百大最具影响力人物”。 使用人造卫星的实验要耗费巨额资金,欧洲和日 本还在犹豫不决,日本的研究人员认为,“在基础科学领域,中国正在跨入 他国难以涉足的领域,领先世界”。
• D材料二和材料三中,国外媒体对我国量子通信技术研究 的相关情况进行了报道,认为中国无论是投资力度还是研 究水平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 3、以上三则材料中,《人民日报》《自然》 《读卖新闻》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 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 第一问:①《人民日报》侧重介绍我国在量子通信 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彰显中国速度与中国创造; ②《自然》杂志侧重介绍潘建伟研究团队在量子通 信领域的贡献,强调个人能力和经费投入;③《读 卖新阅》以“墨子号”为例,侧重介绍中国实验设 施先进,突出投入之大和发展之快给日本带来压力
• 材料二:
• 潘建伟的导师安东·蔡林格说,潘建伟的团队在量 子互联网的发展方面冲到了领先地位。量子互联网是
由卫星和地面设备构成的能够在全球范围分享量子信
息的网络。这将使不可破解的全球加密通信成为可能
,同时也使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新的控制远距离量子联
系的实验。目前,潘建伟的团队计划发射第二颗卫星
,他们还在中国的天宫二号空间站上进行着一项太空
• 依据叙述要素的变化情况划分层次, • “人物加事件”概括层意。
奥斯维辛有什么?
• 第1、2、3段: • 明媚的阳光,起舞的白杨,嬉戏的孩童。 • 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 这是那传说中的杀人工厂吗?
• 第4、5段:插叙背景材料。 • 第6段:扣题,交代写作缘由。 • 第7~15段:游客参观奥斯维辛。 • 第18段:首尾呼应,卒章显志。
• C中国继美国、英国、日本之后成为第四个拥有散裂中子 源设施的国家,有些日本科学家有了危机感,认为亚洲的 中心正逐渐向中国转移。
• D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比如使用人造卫星开展科学实验 ,需要耗费巨额资金,欧洲和日本都还在犹豫不决,因而 尚未涉足这些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