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孝道与现代孝道
中国传统的孝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新特点
中国孝文化,其初始含义是什么?它产生于何时?这是我们首先要从历史现象的角度予以探讨的。
何为孝?《尔雅?释训》中对孝的解释是“善事父母为孝”①;《说文》的解释是“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当今学者对“孝”的金文字形的解释与上述说法大体相同,不过更加具体形象。唐殷的《文字源流浅说》分析的更有趣:“像‘子’用头承老人行走。用扶持老人行走之形以示‘孝’”。后来,“孝”的古文字形和“善事父母”之义完全吻合,因而孝就被看作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
孝文化在当代的地位与特点
孝道在中国传统社会有极高的社会地位,它不仅是传统伦理文化的基石,而且是整个文化和社会、政治生活的基石。简而言之,泛孝主义是孝在传统社会的地位,但在当代社会,孝不可能再继续享有这样的地位了。它只适用于家族主义盛行的传统农业社会,而不适合于宏扬个性独立的现代工商社会。于是,在范围上,孝道只能局限于家庭之内;在性质上,孝道只能局限于亲子之间。也就是说,在现代这会,孝道只能是家庭中的一套人际态度与行为??子女对父母的良好态度与行为,这是因为:1.封建家长制的社会经济基础已经不复存在,平等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家长的威信大大下降了,家产的父传子承弱化甚或不再保持。致使“孝”文化受到严重冲击。2.现代人趋向于工作认同,以事业为重,家庭意识弱化,同时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流动性的增强,都直接影响了对父母的“行孝”。由于提倡尊重个人独立人格,以个人成就为取向,家庭本位逐渐让位于个人本位,使得“孝”的意识淡化了,此外,不同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造成了两代人之间沟通了障碍,“行孝”也更加不容易了。3.现代知识和经验的获得,已不主要靠老年人的身教口授。年龄已不是权威的象征和一笔宝贵无比的财富了。老年人在整个社会地位庭地位中的下降,使得“孝文化”基础变得更脆弱了。4.现代家庭教育功能中的很大一部分转到了有关社会机构,学校和大众传媒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了重大影响,从而削弱了“孝文化”的力量。5.现代家庭关系,以夫妻为中心而不是以父子为中心,家庭结构趋向于小型化、松散化,两代之间的关系更多地靠亲情力量来维系,“孝”的伦理道德已不再是强有力的了。
孝道的现代价值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诸德之首.中国传统孝道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它既有民主性的精华,又有封建性的糟粕.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老龄化社会的挑战,我们要批判继承传统孝道,并赋予新的诠释,构建现代孝道新理念,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孝经》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孝经》还根据不同人的等级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则“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则一切按先王之道而行,“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是忠顺事上,保守祭祀;庶人之“孝”应“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汉代贾谊的《新书》界定为“子爱利亲谓之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许慎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孝”的古文字形与“善事父母”之义是吻合的,因而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中国传统孝道的看法
中国传统孝道的看法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孝道指的是尊重、关爱和照顾父母的行为,是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非常重要的一条。本文将从孝道的定义、文化背景、传承和现代价值等方面探讨中国传统孝道的看法。
一、孝道的定义
中国传统孝道的定义是指子女尊重、关爱和照顾父母的行为,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尊重父母:孝道的核心在于尊重父母,子女应该尊重父母的意见和建议,
不应该随意批评和指责父母。
2. 照顾父母:孝道也包括照顾父母,子女应该尽力提供舒适的生活条件,照
顾父母的饮食、医疗和休息等方面,确保父母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3. 回报父母:孝道的子女还应该回报父母,例如通过物质、精神和情感上的回报来孝顺父母。
二、孝道文化背景
1. 家庭观念:中国传统社会中,家庭观念非常重要。孝道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家庭观念的特点,即父母在家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子女应该尊重、照顾和回报父母。
2. 传统价值观: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仁爱、忠诚、诚信、孝道等核心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具有深远的影响。
3. 文化传承: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一部分,孝道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代到现代,孝道文化一直伴随着中国。
三、孝道的传承和现代价值
1. 传承价值: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之一。孝道文化的传承有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觉性。
2. 现代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传统孝道文化也发生了变化,但其基本内涵并没有改变。现代孝道文化应该尊重父母的意见,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尽力回报父母,同时也要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思想。
现代 孝的定义
现代孝的定义
现代社会中,孝的定义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父母表现出尊重、关
怀和照顾的品质和行为。尽管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根基,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孝道也在逐渐改变和演变。在现代社会,孝的定义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首先,现代孝道注重尊重和理解父母的意愿和选择。传统观念中,孝道常常与继承父母的事业或财产密切联系,子女被期望要为父母的
家族延续尽心努力。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个人选择和自主成为了主
要价值取向。孝道不再仅仅是为了满足传统观念中的期待,而是子女
愿意倾听和尊重父母的决策并与其沟通协商。现代孝道强调让父母在
关键决策中拥有自主权和自由意志,子女应尊重和支持他们的选择。
其次,现代孝道强调关怀和照顾父母的身心健康。随着医疗条件
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社会的子女有更多的机会和能力为父母提供
全面的护理和照顾。子女可以关注父母的身体健康,确保他们得到适
当的医疗和健康管理。此外,子女还可以在情感和心理上关爱父母,
给予他们关怀和支持。现代孝道不只是物质上的供养和物质上的支持,而更多地注重父母的精神需求和情感交流。
第三,现代孝道强调在父母老年期间,子女应尽力为他们提供安全、舒适和愉快的生活环境。传统观念中,子女常常要负责照料和赡
养正在衰老的父母。尽管现代社会中,有许多不同的照料模式可供选
择(如家庭照料、社区照料和福利机构照料等),但无论选择何种方式,子女都应尽力为父母提供舒适和愉快的生活环境。子女可以关心
父母的居住条件、社交活动和兴趣爱好,以确保他们的晚年生活得到
充分的照顾。
第四,现代孝道要求子女与父母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和相互支持。在现代社会中,父母子女之间的交流渠道变得更加便捷和多样化,如
谈谈对传统孝道文化和现代孝文化的认识
谈谈对传统孝道文化和现代孝文化的认识
传统孝道文化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孝敬,教育子女要孝敬父母、报答父母
之恩。在传统孝道文化中,子女要孝顺父母,照料他们的生活,尊重他们的意见,帮助他们度过晚年之年。
而现代社会的孝文化更多地表现为关心父母的生活、健康和幸福,包括陪伴父母、经济支持父母、帮助父母处理各种事务等。现代孝文化倡导尊重父母的意愿,尊重他们的独立和尊严,同时也注重子女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和情感交流。
传统孝道文化和现代孝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延续和发展的关系,传承了孝道
文化的基本理念和核心价值观,同时也与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相结合,体现出更加现代化、个性化的表现方式。在现代社会,子女们应该通过实际行动来关心父母、尊重父母、陪伴父母,传承和发扬传统孝道文化的精神,让父母在晚年得到更好的关怀和照顾。
中国的孝道传统
中国的孝道传统
引言
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被誉为“中华民族的精
神支柱”。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国的孝道观念自古即存在,并深深融入人们的生活中。本文将从历史、文化和现代社会三个方面,探讨中国的孝道传统。
历史上的孝道传统
在古代中国,孝道被视为家庭伦理的核心,对于子女来说是至关重
要的责任和义务。《孝经》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经典之一,它强调了子
女对父母的尊敬、侍奉和孝顺。除了《孝经》,其他经典如《诗经》
和《论语》也都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
孝道的核心概念是孝顺父母,尊敬祖先。在古代,儿女们要牢记父
母的恩德,无论是生活中的关心照顾还是精神上的慰藉,尽最大努力
支持和孝顺父母。孝顺父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至高无上的美德,是一个人品格的标志。
孝道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孝道不仅在个人和家庭层面上起着重要作用,还对中国整个文化体
系产生了深远影响。孝道与其他伦理观念如礼仪、道德、道德经济等
相互关联,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观。
孝道观念还对中国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古
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强调了家族的地位,作为家族的核心,孝道的实践
是传宗接代和家族延续的基础。同时,孝道的传统也延续到了政治和
社会治理层面,形成了以君主和臣子、父亲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为基础
的社会秩序。
现代社会中的孝道传统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国的孝道传统在一些方面发生了变化,但
其核心价值依然深入人心。尽管现代生活节奏快、人们追求个人价值,但大多数中国人仍然对孝道传统抱有敬畏之心。
现代社会中的孝道传统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家庭观念仍然
中国传统孝道及其对我国现代养老的意义(精)
摘要自古以来孝就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是处理子女与父母、晚辈与长辈关系的一个重要的道德规范。孝文化的核心就是要做到养老、尊老、敬老,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家庭养老便是传统社会延续至今的最主要的养老方式。面临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大趋势以及我国未富先老的国情,大力弘扬我国的孝道传统,对缓解我国日趋严重的养老压力至关重要。
关键词传统孝道养老家庭养老
1 中国传统孝道及其作用
1.1中国传统孝道的涵义
1.1.1周人的孝观念
产生于周初的孝,大体上有两个涵义,即尊祖敬宗和传宗接代。《礼记·祭
统》:“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又云:“是故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尽如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国语·周语上》:“夫祀,所以昭孝也。”《鲁语上》:“夫祀,昭孝也,各致斋敬于其黄祖,昭孝之至也。”这里的“孝”与“享”与“祭”同义,“孝”的对象是祖先,“孝”的方式是祭祀。这是周初“孝”的最主要涵义。
1.1.2儒家的孝道理论
儒家所倡导的孝道的核心就是“善事父母”。那如何才能做到孝呢?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能养,满足父母生活的物质需要。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养亲,这是对父母尽孝的基本。那如何养亲呢?孔子进一步阐述,“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 学而》;《礼记》中也说要“生则养”;在《二十四孝》中也不乏“奉养”的例子如鹿乳奉亲、怀橘遗亲、哭竹生笋、卧冰求鲤等都是千方百计地为父母提供饮食。
(2诚敬,从心里尊敬父母。正如孔子云:“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没有敬只有养,与养鸡养狗就没有区别了。子夏问孝时,孔子进一步指出:“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儿
孝敬老人传承传统美德
孝敬老人传承传统美德
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文明社会
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准则。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价值观的多元化,人们
对于孝敬老人的理解和实践也逐渐发生了变化。然而,无论形式如何
变化,对于孝敬老人的尊重和关怀仍是不可或缺的。
一、家庭是孝敬老人的基本单位
家庭是孝敬老人的基本单位,传承孝道、弘扬传统美德的责任从家
庭出发。在家庭中,孝敬老人首先表现为对长辈的尊重和关爱。孝敬
老人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例如,我们可以尊敬老人的意见和建议,
关心老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需求,给予老人足够的关注和陪伴。同时,我们也要传承和发扬我们祖辈们的美德,让老人感受到我们的孝心和
敬意。
二、孝敬老人与现代社会
在现代社会,孝敬老人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但其核心理念不变。在
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可能无法每天都亲自去看望父母或者祖父母,但我们可以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与他们保持联系。我们可以定
期给老人打电话,询问他们的身体状况和生活中是否需要帮助,亦或
是跟他们分享生活中的喜悦和困惑。只要我们表达出对老人的关怀和
爱心,就足以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孝心。
三、社会的关怀与支持
除了家庭孝敬老人的责任外,社会也应该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关怀
与支持。政府和各个社区应该建立起完善的养老保障制度,为老年人
提供医疗、居住、生活等方面的保障。同时,社会各界也应该加强对
老年人的关注和帮助,组织志愿者去陪伴老人、提供服务等,让老年
人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尊重和爱护。
四、传承传统美德,建设和谐社会
孝敬老人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石。在当今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的思考和选择,
传统孝道的当代价值及弘扬
传统孝道强调诚实守信、公正公平的商业道德,这种道德 观念在商业活动中得到广泛认同和传承,有助于培养良好 的商业环境和商业道德。
提升道德水平
01
强化个人道德修养
传统孝道强调对父母的孝敬和尊重,这种道德观念有助于强化个人的道
德修养和品格塑造。
02
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传统孝道强调对父母的孝敬和尊重,这种道德观念有助于培养良好的人
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03
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传统孝道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对父母的孝敬和尊重,这
种道德观念在社会的传播和传承中,有助于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和发展。
03
弘扬传统孝道的必要性
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挑战
人口老龄化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中国老龄人口比例 逐渐增大,社会养老和医疗压力增加。传统孝道强调尊敬和 照顾老人,弘扬这一价值观有助于缓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压 力。
民族凝聚力
传统孝道作为中华民族传 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源自文库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促进国家繁荣发展。
02
传统孝道的当代价值
维护家庭和谐
尊敬父母
传统孝道强调对父母的尊敬, 倡导子女对父母的生活和身体 健康的关心,有助于增强家庭 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维护家
庭和谐。
家庭责任
传统孝道强调子女对家庭的责任和 担当,鼓励子女为家庭的福祉贡献 力量,有助于增强家庭凝聚力,促 进家庭稳定。
古今孝道文化的比较分析-伦理学论文-哲学论文
古今孝道文化的比较分析-伦理学论文-哲学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其孝也者,为仁之本,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而孝是培养仁德的根本。可见,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人与动物的差别很细微,而孝恰恰就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进而也说明:人类是有机界的最高精华。那何为孝呢?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孝即善事父母,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孝敬父母、崇拜祖先也是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孔子讲慎终追远,就是对生命的崇尚和敬畏。我们祭祀祖先、光宗耀祖,做不好就愧对祖宗,这都是对生命的崇敬,对孝的认可。随着时代的发展,孝道文化也随之变迁。本文从古今的时代背景、家庭观念、需求模式和教育方法几个方面对孝道文化进行比较研究,以吸收古代孝道之精华,
弥补今日孝道之不足,实现传统孝道文化的现代化转换。
一、时代背景:农业时代与信息时代
中国古代是以农业生产为基本模式的农业社会,以农业和家庭手工业为劳作方式,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这样的生产生活体系将人局限于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自给自足,高度封闭,流动性很差,几代人都没动过地方,过着30 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在这种小农经济下,反哺式养老模式应运而生。过去,传统伦理把人际关系规范化,很实际,必须要由自家儿女养,不养就是不孝,由此导致了一整套封建小农文化,等级屈从观念根深蒂固,孝就是屈服于父母,古人为了不让父母操心,有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
传统孝道之现代转换
传统孝道之现代转换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十分强调反映亲子伦理关系以及相互权利义务关系的“孝道”, 认为其是儒家伦理道德之首, 是几千年来为社会普遍宣扬、普遍奉
行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从效果上看, 孝是一种管理手段, 它将礼法的外在约束与道德的内在约束相统一, 为“修齐治平”的目的服务。在当前我们进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之家庭美德建设以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 种种事实表明, 传统孝道仍有保留和发扬光大的价值, 实现其现代转换势在必然。一传统孝道荡漾着二重性的色彩。正是这一色彩使得传统孝道历经各个朝代、各种意识形态而不衰,使得对它的批判继承发掘成为可能。它既表现了人民大众敬老养老的优良道德传统, 又被统治阶级所利用, 作为欺骗、愚弄人民大众的精神鸦片。首先, 从道德范畴上看, 孝具有二重性。在阶级社会里, 任何一种道德范畴或道德行为准则的提出, 都有它的阶级利益基础。正如恩格斯说的:“一切以往的道德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而社会直到现在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 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当然我们在强调道德的阶级性时, 并不否定道德具有全民性的成分和因素。道德不可能只具有阶级性而无全民性; 或相反, 只具有全民性而无阶级性。这是由道德的最深层本质决定的。一切阶级社会的道德都是具体的阶级意义与一般意义的统一, 孝亦不例外。从阶级意义上看孝。例如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即所谓孝, 就是不要违背“周礼”。这是具有明显的阶级性的, 完全压抑了子女的进取精神与创造能力, 是对子女自我意识和人身价值的根本否定。如果今天
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谈谈你对孝道的理解
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谈谈你对孝道的理解
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是一种“善事父母”的日常伦理意识、规范和实践,实际上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整个中国文化的首要精神,其影响之大、涵盖之广,既深且远。孝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集道德观、人生观、宇宙观为一体的核心和首要观念。孝是中华传统伦理体系的起点与诸道德之首。对当代中国影响深远且发展至今又具有新的时代特点。
传统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之为孝的文化;传统中国社会更是奠基于孝道之上的社会,因而孝道乃是使中华文明区别于古希腊罗马文明和印度文明的重大文化现象之一。孝不仅在中国文明中有其广泛的文化综合意义,它不仅是一种亲子间的伦理价值观念与规范,而且包含着宗教的、哲学的、政治的、法律的、教育的、民俗的、艺术的等诸多文化意蕴,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观念与首要文化精神,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色之一。
孝的一般意义是孝敬父母,其具体内容在儒家经典—《孝经》中有明确说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又谓:“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子如何事亲呢?“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诚然,对于封建统治阶级所提倡的残害人性、盲从盲信、极不平等为特征的“愚忠”、“愚孝”,我们应该批判、剔除之;但是,孝敬父母、尊敬长者的基本思想,则是中华民族数千年调整、和谐家庭关系所积累起来的伦理规范,是历代人们所认同的传统文化精神,在我们今天仍须继承和发扬。这是因为,孝敬父母不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内容。它不但可以促进家庭的和睦、团结,也能帮助社会与国家的稳定,使社会正气上升。
现代孝文化价值观
现代孝文化价值观
现代孝文化是基于传统孝道的基础上,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形成的一种文化。它意味着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良好的品德,一种社会责任感和文明行为。
在现代社会中,孝道的内涵不仅包括对父母的关爱,还包括对祖先的纪念、对家族的传承、对社会的贡献等多种方面。因此,现代孝文化是多元化的,它既强调个体与家庭的关系,也涉及到社会和国家层面。
一、家庭至上
现代孝文化宣扬的是“家庭至上”的观念,即家庭是人类情感和文化的基础。家庭不仅是个体的港湾,也是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因此,孝顺父母、照顾家人、维护家庭和睦等是现代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家族观念与传承
现代孝文化强调了家族观念与传承。保持祖传文化,重视家族传承,提高家族地位,是一种孝道表现。孝道不仅是对父母的孝顺,还有祖先的慰藉和家族的传承。
三、责任和义务
现代孝文化中反映了家庭成员之间的责任感和义务观念。孝道不仅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在现代社会中,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助和协作受到了重视,因此孝道也在家庭责任的框架内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社区意识
现代孝文化强调了社区意识,即把孝道延伸到社区层面,为社会作出贡献。如义务劳动、关注弱势群体等都是现代孝文化的重要内容。通过在社区的实践,可以将孝道与社会责任感相结合,达到双赢的效果。
五、现代生活方式
现代孝文化还涉及到现代生活方式,即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实现孝顺等传统价值观。现代社会中的伦理难题、亲子关系等都需要我们在现代生活环境中继续坚持传统孝道,并保持新生活方式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总之,现代孝文化是一种立足于现代文明背景下,与传统孝道相结合的文化形态。它对于家庭、社会以及国家层面的和睦共处都有着重要的贡献,同时也是一种良好的道德观念和文化积淀。
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阶段性测试
语文学科高一年级命题人:刘亚妹校对人:姜欣利
第I卷 (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孝道与现代孝道
每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都要解决“老有所养”的问题。我们民族给出的答案是“导民以孝,以孝侍亲”,以孝文化作为解决养老问题的思想基础。面对今日中国“银发社会”浪潮到来之挑战,应着力推动传统孝道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现代孝道筑强我国养老保障制度。
传统孝道主张养老敬老。孝老敬亲是中国人伦道德的根本,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伦理思想资源。“善事父母”是孝文化最基本的要求。这首先指“能养之孝”。孔子说:“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要求“事父母,能竭其力”;在“能养之孝”的基础上,孔子又提出“敬亲之孝”。他说,“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那么,怎么才算敬养,怎么才算孝子之行呢?《孝经》中提出来了“五备”:“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也,然后能事其亲。”
现在社会的深刻变化,引发了传统孝道现代转化的必要性。首先,生产方式的改变引发家庭关系变化。我国古代社会以农业生产为基本生产方式,春种夏管,秋收冬藏,处理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主要靠经验,而人越老所掌握的知识越多,越值得社会尊重,故而老人在家庭生活中处于支配地位。但在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革的现代社会,当晚辈的知识结构、资源财富、权力地位都超越长辈时,他们在家庭中的“话语权”便会加大,而老人们的地位难免会“边缘化”。其次,民主政治取代封建孝治。在封建社会中,统治者为要求臣子对自己尽“忠”而鼓吹百姓们行“孝”,“忠孝”也成为当时最高的道德评价标准。而在当今社会中,古时的“父母官”变成了当今的“人民公仆”;那时的“子民”“草民”,而今变成了“公民”“国家的主人”;执政党的理念,也转变为各级干部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第三,一百多年来的历史与政治冲击,使孝道文化基础大为动摇。孝道观念被严重扭曲,造成了人们认识上的混乱,形成了几代人思想上的误区与断层。再就是生存及养老的压力增大。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生存压力增大,子女对父母尽孝的难度提高。凡此种种
现代生活中的孝道观念
现代生活中的孝道观念
孝道作为中华文化传统中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念之一,被视为人们的道德准则和生活方式。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孝道观念也在逐渐演变和变革,而如何继承和弘扬传统孝道,以及如何在现代生活中发扬光大,是我们需要深入探讨的话题。
一、传统孝道观念的演变
孝道作为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价值观念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在古代社会,孝顺父母是人们尊重传统、弘扬家族文化的一种表现,它不仅是个人品德的体现,也是社会道德规范的表现。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传统孝道观念的理解也在不断演变和变革。传统孝道注重尊敬和孝顺父母,而现代孝道观念则更加注重关爱和陪伴。现代人们更加重视家庭情感,注重与父母的沟通交流,以及在父母年迈时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照顾。
二、现代生活中的孝道观念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孝道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化和拓展。在现代生活中,孝道观念不仅仅体现在照顾和关心父母身体上,还体现在尊重和支持父母的人生选择、关注父母的情感需求等方面。具体而言,现代生活中的孝道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爱和照顾
现代人们更加注重关爱和照顾父母的身体健康,经常给父母买保健品、陪伴他们做运动等。同时,现代人们对于父母的精神需求也更加关注,经常给父母打电话、聊天、陪伴他们看电视等。
2.尊重和支持
现代人们更加尊重和支持父母的人生选择,尊重他们的意愿和决定,给予他们更多的自由和空间。例如,在父母退休后,允许他们追求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或者支持他们去旅游、学习等。
3.传承和弘扬
现代人们更加注重传承和弘扬传统孝道观念,通过各种方式让孝道观念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例如,传承家族文化、传统节日等;参加志愿活动、捐助慈善事业等,体现了尊重父母、关爱他人的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在中国古代,孝道被视为人们行为
准则的核心之一。孝道最核心的意义在于,人们需要尊重父母、关心子嗣,把重心放在家庭责任上。然而随着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传统的孝道在现代社会中会遇到很多挑战和改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
中国的孝道可以在很多文学、诗歌、故事中看到。孝道不仅仅是一种重要的道
德责任,还是一种重要的家庭责任。尽管在老年人面前,孝顺的责任更加强大,但孝顺也应该贯穿整个生命过程,特别是对于父母生命的晚期阶段来说,孝顺祖父母视为重要的家庭责任。
传统的孝道等同于敬老、敬祖。孝是尊敬父母的代表,敬老是尊敬长辈的代表,而敬祖则是尊敬祖先的代表。孝道强调的是个人家庭责任的履行,意味着孝顺子女会尊重父母。传统的孝道中,家族的权利和责任比个人权利和责任更重要,因为一个人从一开始就应该把家庭的责任和家族的进程视为更为重要。这是中国文化中家庭的强大和传统礼仪情感的起源。
孝道在现代社会中的挑战和改变
在现代,随着共同家庭状态的衰退以及中国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家庭和
社区的联系变得越来越薄弱,传统的孝道和家庭责任也随之减弱。在现代社会,人们的工作日常和社会联系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太少的家庭时间也导致了孝顺的休闲时光的减少。
与此同时,经济上的负担也对传统的家庭和孝道产生了很大的压力。许多老年
人面临着医疗、社会福利、经济和日常照顾等多种问题,另外也由于一些现象,例如单亲家庭、女性参工等问题,导致家庭责任和孝道的压力变得越来越严重,人们更多地关注实际问题,而不是孝顺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孝道与现代孝道
肖波
每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都要解决“老有所养”的问题。我们民族给出的答案是“导民以孝,以孝侍亲”,以孝文化作为解决养老问题的思想基础。面对今日中国“银发社会”浪潮到来之挑战,应着力推动传统孝道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现代孝道筑强我国养老保障制度。
传统孝道以养老敬老为基本要求
传统孝道主张养老敬老。孝老敬亲是中国人伦道德的根本,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伦理思想资源。
⒈“奉先思孝”、善事父母,民以敬老为德。
爱敬父母是孝最基本的内容。孝之爱敬,从何而来?《礼记·祭义》有云:“立爱自亲始”,这种“爱人”之情来源于父母与子女的血缘亲情;是一种出自自然人性,发自子女内心的对父母的亲近、敬重。
“善事父母”是孝文化最基本的要求。这首先指“能养之孝”。孔子说:“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要求“事父母,能竭其力”;在“能养之孝”的基础上,孔子又提出“敬亲之孝”。他说,“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即是说如果对父母不是由衷地敬爱,那养父母和养牲畜就没有什么差别。在这里,孔子援“敬”入“孝”,拓宽和升华了孝的内容。那么,怎么才算敬养,怎么才算孝子之行呢?《孝经》中提出来了“五备”:“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也,然后能事其亲。”“五备”的要义在于要将父母放在心上,以诚敬的心情做好“生、养、死、葬”中的每一件事。这一点实际上为后世对老人的“精神慰藉”“人文关怀”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⒉“导民以孝,以孝侍亲”,国以敬老为计。
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特点。“洪荒年代”有过集体养老。“孝之本宜,恐非限于父母,诸父诸祖亦应善事。”(《金文诂林·卷八》)社会处于一种原始、初级的集体养老的阶段,扶养老人是全氏族成员的共同责任。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养老方式由集体养老逐步转变为家庭养老。这首先是因为,物质生活资料有了相对剩余,私有财产的范围逐渐扩大。这就为人们的“亲亲之私”及养老方式变化提供了客观条件。二是由于婚姻家庭形式发生重要变化。人类社会逐渐步入
了父系社会时期,形成了一种新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子女受父母抚育照料并有权继承父母的私有财产,同时子女也须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自此,奉养老人的行为落到了个体家庭之中。这种家庭养老模式,对解决古代中国的养老保障问题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与此同时,孝的观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转而以“善事父母”为核心内容。
国家以孝为计破解养老困局。古代国家在弘扬孝道文化来鼓励家庭成为养老主体的同时,也出台了一些优待礼遇老人的制度,包括对孤寡老人和生活困难的老人给予救济帮助。
孝道于全社会的大力推行,培育、酿造了古代中国灿烂的“养老文明”:孝道突出养老为本位,将养老作为家庭的主要职责之一,使老年人可以名正言顺地接受子女的奉养;孝道主张老年人不仅物质上需要帮助,而且精神上要得到慰藉,感情上要有所寄托,从而引导家庭养老实现物质赡养和精神赡养的统一;孝道不断地将养老、敬老的观念赋予家庭养老,使得家庭养老从家庭行为转变为社会规范,短期行为变成世代相继,家庭养老于是不再是可做可不做的问题,而是必须做并且必须做好的问题。孝道由此推动了家庭和谐,社会稳定。
古代中国的“养老文明”彰显了人类破解养老问题的“中国路径”,以及这一路径的先进性。黑格尔曾评价说:中国传统孝文化的核心是敬老养老,这个“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孝行天下,礼义之邦。泱泱之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之林。
开展现代转化,树立现代孝道文化
现在社会的深刻变化,引发了传统孝道现代转化的必要性。首先,生产方式的改变引发家庭关系变化。我国古代社会以农业生产为基本生产方式,春种夏管,秋收冬藏,处理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主要靠经验,而人越老所掌握的知识越多,越值得社会尊重,故而老人在家庭生活中处于支配地位。但在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革的现代社会,当晚辈的知识结构、资源财富、权力地位都超越长辈时,他们在家庭中的“话语权”便会加大,而老人们的地位难免会“边缘化”。其次,民主政治取代封建孝治。在封建社会中,统治者为要求臣子对自己尽“忠”而鼓吹百姓们行“孝”,“忠孝”也成为当时最高的道德评价标准。而在当今社会中,古时的“父母官”变成了当今的“人民公仆”;那时的“子民”“草民”,而今变成了“公民”“国家的主人”;执政党的理念,也转变为各级干部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第三,一百多年来的历史与政治冲击,使孝道文化基础大为动摇。孝道观念被严重扭曲,造成了人们认识上的混乱,形成了几代人思想上的误区与断层。再就是生存及养老的压力增大。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生存压力增大,子女对父母尽孝的难度提高。大多数家庭人口的“421”倒金字塔结构,使得子女在赡养父母的问题上常常有心无力。凡此种种因素,使得孝道传统日渐失去昔日的约束力,子女们对父母不尽赡养之义务,老而无养,养而不敬的现象屡见不鲜。不少子女在老人还有一点利用价值时,一味索要,无度“啃老”;而老人一旦年高体衰,便视为累赘,甚至虐待、遗弃,种种不孝行为令人发指。曾经风光无限的传统孝道,如今已是面目全非,只是靠着历史的惯性而踉跄而行。
尽管如此,孝道文化仍然有其存在的理由。一是情感基础。“养”和“敬”源自人性天良善心,出自人类敬老扶弱本性。对这些曾经给自己以“身体发肤”,并为后代耗尽生命能量的至亲,报以爱情,予以养敬,是理所当然的选择,是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可以说,只要人类亲子关系存在,那么,这种珍贵的感情就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二是群众基础。古往今来,孝道文化在国人的心中,具有最重的分量。从小到大,由愚而聪,孝道文化在中国人的身上留下了最深的烙印,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就是中国人的特征、中国的国民文化。中国“人不能不讲孝,千千万万的老百姓笃认孝理,愿当孝子,中华民族就是讲孝的民族。”三是政治基础。经历了文革之后的理性反思,党和政府看到了孝道文化被错误批判而带来的恶果,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并鼓励子女对父母的孝;法律层面上,国家也规定了子女有着赡养父母的义务。这些做法,都有利于孝道文化的延续。
欲使传统孝道能在今天生存发展,并且对现代生活产生其应有的规范与指导作用,就必须对其进行现代转化,使其融入现代生活,走进现代人的心中。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传统孝道必须实现创造性转化。它既应该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又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样的孝道文化有如下主要内容和特点:
一是克服异化,实现“义务对称”,体现平等性。在传统社会,“子孝”往往被特别推崇,极致时期更是被说成是“父为子纲”,发展为愚孝,并走向极端;而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却常常看到的是父辈的“慈”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简直是给儿子当“孝子”,但是子辈对父母的回报则少得可怜。这两种异化倾向都是偏颇的、有害的。现代孝文化应该是强调“孝”与“慈”相辅相成,义务对称;强调两代人平等、自由、民主相处。
二是合乎情理,做到自律自觉,体现自觉性。传统社会中,子女对父母尽孝是受到诸多外界条件制约的,常常是机械的、被动的。而现代由于社会进步,人们独立自主的倾向和自我意识逐步增强,所以子女对父母的“孝”应出于挚爱,基于情感,自律自觉,自愿做出孝敬父母的行为。
三是把握需求,兼顾养心养身,体现情感性。老人们幸福的晚年生活不仅决定于物质生活上的丰富,还有赖于精神生活的富足。现代社会的老人与旧时相比,其需求不尽相同。古时老人更需要子女的经济支持和生活照料,而现在老人的经济能力增强了,可以从社会购买服务来料理生活,对子女的需求更多是精神层面的。这种来自与儿女交流的亲情体贴,可以使父母获得精神上的慰藉,是单纯的生活物质供给所不能替代的;还有要尽可能满足老年人居家养老的愿望,因为对中国老人来说,对家庭的精神要求比什么都重要。这里有他创业的成果,是他精神的家园,寄托着他全部的生命和希望,中国老人的生命和家庭早已经连为一体无法分离。他们一旦被迫离开这个熟悉的环境,无异于像将一棵老树连根拔移。所以,我们不应该擅动老人们的“精神家园”,要尽可能让他们心有归依。情感性是孝道文化的精髓,应特别注意发挥其优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