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二生活与哲学全册经典教学案例
《生活与哲学》教材的设计思路-2019-2020学年下学期高二政治人教版(期末复习)

《生活与哲学》教材的设计思路(2017·江苏政治)风筝在我国已经有 2000 多年的历史,最初用于军事,到了唐代中期逐渐转向娱乐。
后来,人们又将神话故事、吉祥寓意等表现在风筝上,使风筝成为了一门艺术。
现在,风筝艺术在我国仍然很受欢迎,并形成了以山东潍坊风筝、北京风筝、江苏南通风筝等为代表的风筝流派。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①事物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②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③事物变化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④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B用于军事,后又转向娱乐,现在又成为了艺术,这说明事物是绝对运动的;风筝作为一门艺术,蕴含着吉祥等寓意,至今如此,这说明事物发展中又存在着相对静止,这体现了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④正确;故选B。
《生活与哲学》教材的设计思路《生活与哲学》模块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看待自然、社会(人生)和思维,如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全书从生活的智慧、生活的探求、生活的方法、生活的选择四个方面展开,即四个单元,每单元突出一个核心问题。
如此层层递进,大问题套小问题,全书形成一个“树”形的问题串。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主要是从学生身边的哲学入手,引导学生了解哲学的一般知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重要特点。
本单元主要回答什么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主要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入手,引领学生正确认识外部世界,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在实践中探索和发展真理。
本单元主要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如何看待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真理与谬误的关系,阐明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学习辩证唯物论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帮助学生掌握观察事物、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和做事的能力。
2.1世界的物质性高二政治上学期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必修四)

(三)小组合作
1.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就教师提出的问题或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小组展示: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补充发言,共同探讨问题的答案,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
3.以生活实例为切入点,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世界的物质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哲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哲学学科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哲学素养。
2.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明白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认识到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努力改变自己,创造美好未来的信念。
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通过讲解教材内容,使学生理解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2.实例分析:以生活实例为依据,阐述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让学生在实例中感受到世界的物质性。
3.哲学故事:讲述一个富有哲理的故事,如“庄周梦蝶”,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所体现的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三)学生小组讨论
3.引导学生了解哲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对哲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利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2.1世界的物质性高二政治上学期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教学案例分析

教学过程力求突出课堂互动效果---生活与哲学《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介休一中政治教师:郝燕燕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学好功课的重要前提。
我认为一堂好课应力求突出课堂互动效果,犹如一首优美的乐曲,能够起到引导学生兴趣和注意力的作用。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恰当地设计教学互动环节,不但能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接受乏味的抽象知识、提升自己的素养,也能引发学生思维,引起学生注意,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令其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从而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此我根据平时教学的一些探索,结合案例进行分析,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
我在讲授高二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七课第一框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这课,我的整个教学过程设计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课堂互动效果,通过引导学生或自主或分组讨论等形式完成教学任务,尤其在重、难点的突破上,更要让学生大胆发言,表明观点,共同讨论,最后形成共识。
讲完后觉得这样的教学还是比较成功的。
案例一:导入环节课前我选了班里两名学绘画的同学,让他俩各画一幅题为“踏花归来马蹄香”的作品。
在上课时我给学生展示他俩的作品并提出情境问题:这两幅作品哪一幅更合题意?当大家看到画时都惊叹无比,瞬间教室里投来了同学们赞许的眼光,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场面积极、热烈。
其中一幅作品画出了蝴蝶,用蝴蝶来表现马蹄踏过花丛留有花的香味,大家都说这张画更合题意。
在此我抓住时机加以引导:花、蝴蝶、马蹄、花香是有联系的,香味是画不出来的,蝴蝶追逐马蹄正体现“马蹄”的香,从而引出了课题——辩证法的联系观。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可以展示学生能力,引起学习兴趣,在抓住学生兴趣的同时,要学会适时引导,抓住时机对学生的认识加以深化,这样的兴趣才是有价值的,否则就会停留于表面。
学生在兴趣的激励下畅游于知识的海洋,既是快乐的又是深刻的。
案例二:授课环节在讲授新课方面,基本思路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课堂分为两个大的部分即: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
高二思政必修四哲学与生活教学计划

1、课堂讲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感悟生活,明白哲理。
2、交流探讨,观察揣摩,发现当下,随机应变,主导教学,循循善诱。
3、引出话题,激励发言,展开辩论,导向深入,解决难点,愉快学习。
4、结合实际,抓住眼前,联系哲学,发挥传统,引经据典,艺术教学,动态教学,情境体验,感动提高。
5、学道知道,遵道行道,知行并重,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知行合一。
教学进度表授课时间授课内容学时授课形式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第一节生活处处有哲学教学讲解与学生作业互动生活体验与知识理解并行第二节关于世界观的学说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第一节第二节唯物主义和唯心主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10月14第二节认识运动把握规律10月21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第一节意识的本质10月28第二节意识的作用1011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1111月11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1211月18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1311月25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第一节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1412第二节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1512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第一节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1612月16第二节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1712月23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1812月30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19至20周复习考试注
3、针对学生差异,因材施教。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既面向全体学生,又不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4、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这一关系是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的,在这种关系中,师生之间人格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教学相长。
5、教师自身的完善与提升。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从生活、工作的各方面来提升自己。
2、教务处将不定期根据教学计划进行听课。
教研室主任审核:日期:
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全册教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 《生活与哲学》全册教案目录第一单元 1.1美好生活的向导教案第一单元 1.2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教案第一单元 2.1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案第一单元 2.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教案第一单元 3.1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教案第一单元 3.2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教案第三单元 10.1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教案第三单元 10.2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教案第三单元 7.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第三单元 7.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第三单元 8.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教案第三单元 8.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案第三单元 9.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第三单元 9.2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教案第二单元 4.1世界的物质性教案第二单元 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第二单元 5.1意识的本质教案第二单元 5.2意识的作用教案第二单元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教案第四单元 11.1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第四单元 11.2社会历史的主体教案第四单元 12.1价值与价值观教案第四单元 12.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教案第四单元 12.3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教案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二课时)一、综合解说【地位作用】本单元在全书中起着引领和导入作用,是全书的起始课。
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哲学在社会发展中有什么作用?这些问题的探究与学习,有助于我们在掌握本单元基本理论的同时,为全书的学习打下基础。
从身边的哲学入手,通过对哲学概念和哲学基本问题的体会,有助于我们划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限,以科学的世界观指导我们现在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
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对我们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主要内容】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单元分为三课: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一课包括两个框题:生活处处有哲学;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第一框共两个目题:第一目从我们的生活入手,说明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教学设计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教学设计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学习目标:(1)通过实例分析矛盾的含义和属性;(2)把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3)结合实例分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学习重难点:(1)矛盾的含义和属性。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教法、学法:结合生活实例分析矛盾的含义及普遍性,理解一分为二的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情分析:矛盾的对立和统一的含义、矛盾的分析方法一直以来就是《生活与哲学》知识中的重难点,比较抽象,加之我们学生是理科平行班,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文科知识和思维几乎不太具备,所以计划只让学生接触和了解矛盾的一些最基本的知识,掌握基本的矛盾方法,其余不予深层次的探究。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导:日本政府的集体“右倾”及其对待侵华历史的丑恶嘴脸,使中国人民和中国政府彻底地认清了军国主义的的本质面目,更加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凝聚力。
这正体现了矛盾的对立和统一。
今天我们进入唯物辩证法的第三个观点,即就是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矛盾。
二、完成学案(自学深思、分析归纳)--------思:预习并完成导学案。
自己阅读、思考。
三、合作探究(学生分组探讨)----------议:四、学生发言----------------展:五、师生评价----------------评:(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见课本p67。
问题设置:1.分组讨论教材中“你敢烧吗”回答“矛盾的基本含义及其两个基本属性。
学生展示:学生评价:教师总结: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2.分组讨论教材中“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理解基本意思并回答“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
高二生活与哲学教案

高二生活与哲学教案引言高二是学生们升入高中的第二年,这是一个关键阶段。
学生们在这一年将开始面对更加复杂和深入的学科知识,对人生的发展和未来的规划也开始思考。
在这个过程中,哲学教育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道德价值观。
本教案将介绍高二生活与哲学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并提供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活动建议。
目标1.了解哲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以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探索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观,并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4.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价值观。
教学内容1. 哲学概述介绍哲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帮助学生了解哲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可以通过讲解哲学家和他们的著作,让学生了解不同哲学流派和思想。
教学资源建议: - 课件:哲学概述 - 阅读材料:《哲学简史》2. 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哲学教育中的重要目标之一。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和评价不同的观点和论证,帮助他们学会辨别真假和思辨问题。
教学活动建议: - 辩论赛:组织学生分成团队,就一个具有争议性的话题进行辩论。
- 逻辑思维训练:提供逻辑问题和谬误,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3. 生活与哲学哲学教育不仅存在于课堂上,还可以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
通过让学生观察和思考生活中的问题和现象,引导他们从哲学的角度思考。
教学活动建议: -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艺术展览等,让他们通过观察和思考了解不同文化和思想。
- 日志写作:要求学生每周写一篇关于哲学思考的日志,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4. 人生与哲学在高二这个关键的成长阶段,学生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探讨哲学思想和文学作品,帮助学生思考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资源建议: - 文学作品:选择一些经典的哲学小说或诗歌,让学生阅读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关于人生意义的问题,并分享不同的观点和经验。
高二生活与哲学教案

高二生活与哲学教案【篇一:生活与哲学全册教案】生活与哲学全册教案前言(第一课时)一、课改的必要性:教材抽象,体系严密,学生难以学习1、存在的问题: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体现学生动手的能力比较差,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相适应。
2、时代的要求:主要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3、中央的决定:贯彻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
二、新的体系:1、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采取模块式的组织形态,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
各课程模块的内容相对独立,实行学分管理。
必修部分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共8个学分,设4个课程模块。
选修部分是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共12个学分,设6个课程模块。
各课程模块均为36学时,经考核合格,可获2个学分。
课程模块的开设顺序应根据学生的选择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必修模块的学习主要在高中一二年级完成。
1、经济生活一个基础:即是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的系统联系。
2、必修:2、政治生活、对应:一个要求:即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3、文化生活明协调发展的要求。
4、生活与哲学三个内容: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常识。
必修课程围绕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主题设置三个模块,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为主要内容,设置生活与哲学模块。
这四个课程模块的建构,贯彻了整体规划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德育课程体系的思路,既保持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的系统联系,又体现内容目标的递进层次。
对应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常识,将成为本课程的重要内容。
科学会主义常识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3、选修:经济学常识科学思维常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选修课程是基于必修课程教学的延伸和扩展,是体现课程选择性的主要环节。
课程模块的设置,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既着眼于学生升学的需要,又考虑到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需求;既体现本课程作为德育课程的特有性质,又反映本课程在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中的特有价值。
1.1生活处处有哲学优秀教学案例高二政治(人教版必修4)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包括它的唯物主义基础、阶级性、科学性和革命性。
1.1生活处处有哲学优秀教学案例高二政治(人教版必修4)
一、案例背景
在高中二年级的政治课堂上,我作为特级教师,面对着对生活哲学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的学生们,选择了“1.1生活处处有哲学”作为本节课的主题。这一主题旨在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哲学的智慧,从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有所理解。
我以学生们熟悉的社会现象为切入点,例如网络流行语、时事热点等,让学生们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哲学原理。通过这种方式,我希望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兴趣,让他们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体验到学习哲学的乐趣。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明白哲学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让他们在哲学的智慧中找到生活的意义。
4.通过对哲学的学习,使学生具备更加开阔的视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我会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例如,通过展示网络流行语背后的哲学原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哲学的魅力。
3.总结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注意掌握。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撰写一篇关于“生活处处有哲学”的短文。
2.强调作业的完成要求,如字数、观点明确等。
完整word高二政治下《生活与哲学》教学计划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授课计划一.教材整体解析《生活与哲学》全书有四个单元组成。
分别是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二单元 --- 研究世界与追求真理;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全书共十二课。
第一单元的课标内容:思虑平常生活中富饶真理的事例,感悟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可以开启人的智慧。
思虑哲学的基本问题,区分哲学两大阵营第二单元的课标内容:研究世界的实质,掌握思想的巧妙,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第三单元的课标内容:意会世界是宽泛联系的,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正确理解运用矛盾解析法,成立创新意识。
第四单元的课标内容:马克思正确阐述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指出人民公众是历史的创立者,成立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二、本学期拟达到授课目的1、知识目标识记理解哲学见解,哲学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华,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大部分知识:辩证唯心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详尽理解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价值观、人生观的基本见解、基本源理2、能力目标经过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见解的教育,为他们进一步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基础。
同时培养学生辩证的历史的全面的看问题的能力。
3、感神态度价值观目标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帮助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学习运用辩证唯心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见解和方法,正确对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发展,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解放思想、脚扎实地、与时俱进,可以在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成立和追求崇拜的理想,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主要授课措施1、授课设计与课件相结合授课,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
2、分组授课:侧重基础知识授课,培养提高能力。
3、加强知识的的落实检查:抽背、听写、默写过关。
4、针对性解题技巧指导,训练、督促过关。
四、本学期授课研究(一)专题(主题教研)1、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2、不同样种类的主观题解题技巧的落实(二)互帮互学计划1、共同研究如何打破哲学授课中的重难点2、共同研究关于哲学的高考题3、共同研究与哲学有关系的时政五、授课进度安排(包括授课内容解析、授课重点、难点,细化到每一周每一个知识点)周次授课内容目录授课要求(课标内容及重难点)1、识记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世界观和1、寒假作业检查及评方法论的关系,哲学和详尽科学的关系第讲;2、识记并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2、复习第一单元3、识记唯物和唯心的基本形态,理解唯物主一3、第一单元知识点抽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对峙周背、听写落实过手4、识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基础、本源,基本特色。
高二生活与哲学教案

高二生活与哲学教课设计教课目的知识目标:1.哲学智慧生成于人类的生活和实践活动2. 哲学源于人类对实践的追问和世界的思虑3. 哲学是给人智慧、令人聪慧的学识4. 联系我们的生活和实践说明哲学其实不神奇它就在我们四周的生活和实践中能力目标1.经过对生活中的哲学的剖析提升学生的思想层次锻炼学生的思想能力2.经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拥实用理性和智慧的目光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和发展的能力感情、态度、价值观目标:1.经过学习使学生喜爱哲学热爱哲学确实领会到生活需要智慧生活需要哲学2. 使学生认可哲学关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认可哲学是一门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它能够指导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们要想生活得存心义就不可以没有哲学教课重难点【教课要点】哲学发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虑【教课难点】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教课过程导入新课:【教师】一谈到哲学大家可能都会感觉很神奇特别的高深真是这样的么 ?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看一个小故事( 播放视频 : 司马光砸缸)【教师】好故事看完了大家思虑一下为何面对困难有的人能想出奇妙方法有的人则无能为力?【学生】由于他们有自己独到的思想方式【教师】对在我们生活中假如学会了用哲学的方式去对待问题、办理问题我们就能够做到就能够站得高、看得远就能够应付自如、举一反三因此是一门让人变智慧的学科下边就让我们开启这段智慧之旅吧【幻灯片】标题:生活到处有哲学研究一:【教师】看教材第 4 页内容思虑孔子为何不肯意与弟子互换?他的智慧是怎样获取的?我说一下要求:第一自己认真阅读这个小故事并试着回答下列问题而后小组沟通最后形成书面材想到讲台展现【板书】一、哲学就在我们身旁【教师点拨】方才这两个小组的结论都特别好都指出了孔子的智慧不是天生的是经过学习经过对自己的生活经历中的提炼形成的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下边请同学们在课本上标出哲学的产生 ( 随之板书 )【板书】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教师】这个结论在我们学过的知识中也能够找出理论依照哲学作为思想属于文化的范围在必修三中我们学过文化实践中产生【教师】为何在实践活动中会产生出哲学的智慧 ?大家看课本第五页内容而后回答这个问题【学生】人在认识自然界、人类社会的过程中会进行思虑【教师】对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会对整个世界抱有很大好奇心从而有了追问和思虑这样才有了哲学的产生因此柏拉图说“吃惊这特别是哲学家的一种情绪除此以外哲学没有其他初步”【幻灯片】柏拉图说“吃惊这特别是哲学家的一种情绪除此以外哲学没有其他初步【教师】因而可知好奇心是在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过程中发挥侧重要的作用【幻灯片 5】但是同学们你有多长时间没对四周的世界产生过吃惊了研究二:【教师】课前让大家都收集了一些哲学小故事此刻大家就一同分享一下【学生】学生疏享故事【教师】这些故事都很出色为何里面的主人公对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都很高妙 ?【学生】都受益于他们的思想方式【教师】哲学产生于人的实践活动中又会自觉不自觉地影响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真实哲学作为我们生活的指导我们在生活中就能够贯通融会、应付自如由于哲学的本义就是爱智慧和追求智慧他就是一门给人智慧的学科【教师】好请同学们在课本上标出哲学的本义【教师】但是假如我们在错误的哲学指导下去对待问题解决问题就会适得其反、甚至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讲堂小结:【教师】本节课作为哲学的入门课主要讲了两个问题一、哲学产生于人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思虑二、哲学对我们的生活有指导作用要求大家建立正确的哲学思想【幻灯片】一、哲学产生于人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思虑二、哲学对我们的生活有指导作用要求大家建立正确的哲学思想【教师】最后送给大家一首真理诗希望对大家有所启示我们一同读一下【幻灯片】插秧歌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 身心清净方为道本来退步是向前。
高中政治趣味教学案例(2)生活与哲学

“一材两用”趣味教学案例六则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故事、寓言、童话包含着深刻的经济学道理和哲学道理 , 把它们运用在课堂教学中 ,不仅能把深奥的道理通俗化 , 而且能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一、分粥有七个人曾经住在一起 , 每天分一大桶粥。
要命的是 , 这一大桶粥天天都不够分。
刚开始 ,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 , 每天轮一个。
结果一周下来 ,他们只有一天是能吃饱的 , 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
后来 ,他们决定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让他给大家分粥。
开始有人就挖空心思地去讨好、贿赂分粥的人 , 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瘴气。
然后 , 大家又组成三人分粥委员会及四人评选委员会 , 还是互相攻击、扯皮 , 当粥吃到嘴里时已成凉的了。
最后 , 又想出来一个方法 : 轮流分粥 , 但分粥的人要等其他人都挑完后 , 端剩下的最后一碗。
为了不让分粥人吃到最少的 , 大家都尽量分得平均些。
这样以来 ,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 , 日子越过越好。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 :不同的分配制度 , 就会有不同的社会风气。
分配制度要体现 " 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 " 。
我国现阶段实行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 即有利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又能兼顾社会公平 , 有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从哲学角度分析 : 唯物辩证法认为 ,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准备 ,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在事物总体数量不变的情况下 , 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这要求我们要注意优化结构 ,理顺体制。
" 轮流分粥 ,但分粥人要等其他人都挑完后,自己才能端剩下的一碗 " 是理顺的体制 ,是量变。
" 快快乐乐、和和气气 , 日子越过越好 " 是质变 , 、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二、吃蛋原理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户人家养了一只母鸡 , 这只母鸡每天下一个蛋。
对于这户人家来说 , 可有三种消费方案:一是坚持一天吃一个蛋一一收支平衡。
高二生活与哲学教案

高二生活与哲学教案知识目标:1.哲学智慧生成于人类的生活和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类对实践的追问和世界的思考。
3.哲学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4.联系我们的生活和实践,说明哲学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周围的生活和实践中。
1.通过对生活中的哲学的分析,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用理性和智慧的眼光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和发展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喜欢哲学,热爱哲学,切实体会到生活需要智慧,生活需要哲学。
2.使学生认同哲学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认同哲学是一门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它可以指导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人们要想生活得有意义,就不能没有哲学。
【教学重点】哲学起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教学难点】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导入新课:【教师】一谈到哲学大家可能都会觉得很神秘,非常的深奥。
真是这样的么?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看一个小故事。
(播放视频:司马光砸缸)【教师】好,故事看完了,大家思考一下为何面对困难有的人能想出巧妙办法,有的人则无计可施?【学生】因为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
【教师】对。
在我们生活中如果学会了用哲学的方式去看待问题、处理问题。
我们就可以做到就可以站得高、看得远,就可以游刃有余、举一反三。
所以是一门让人变智慧的学科。
下面就让我们开启这段智慧之旅吧。
【幻灯片】标题:生活处处有哲学【教师】看教材第4页内容,思考孔子为何不愿意与弟子交换?他的智慧是如何获得的?我说一下要求:首先自己仔细阅读这个小故事,并试着回答问题。
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形成书面材料,到讲台展示。
【板书】一、哲学就在我们身边【教师点拨】刚才这两个小组的结论都非常好,都指出了孔子的智慧不是天生的,是通过学习,通过对自己的生活经历中的提炼形成的。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下面请同学们在课本上标出哲学的产生。
(随之板书) 【板书】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教师】这个结论在我们学过的知识中也可以找出理论依据。
高中政治趣味教学案例-生活与哲学

高中政治趣味教学案例-生活与哲学“一材两用”趣味教学案例六则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故事、寓言、童话包含着深刻的经济学道理和哲学道理,把它们运用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能把深奥的道理通俗化,而且能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一、分粥有七个人曾经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
要命的是,这一大桶粥天天都不够分。
刚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
结果一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能吃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
后来,他们决定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让他给大家分粥。
开始有人就挖空心思地去讨好、贿赂分粥的人,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瘴气。
然后,大家又组成三人分粥委员会及四人评选委员会,还是互相攻击、扯皮,当粥吃到嘴里时已成凉的了。
最后,又想出来一个方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他人都挑完后,端剩下的最后一碗。
为了不让分粥人吃到最少的,大家都尽量分得平均些。
这样以来,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不同的分配制度,就会有不同的社会风气。
分配制度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我国现阶段实行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即有利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兼顾社会公平,有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从哲学角度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在事物总体数量不变的情况下,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这要求我们要注意优化结构,理顺体制。
"轮流分粥,但分粥人要等其他人都挑完后,自己才能端剩下的一碗"是理顺的体制,是量变。
"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是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二、吃蛋原理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户人家养了一只母鸡,这只母鸡每天下一个蛋。
对于这户人家来说,可有三种消费方案:一是坚持一天吃一个蛋一一收支平衡。
二是把鸡杀了吃掉一一透支。
三是坚持在一段时期少吃鸡蛋,省出10个,孵成小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二生活与哲学全册经典教学案例知识准备:1、哲学的含义、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区别、联系)。
学习方式:小组合作探究例题示范:门捷列夫门捷列夫是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者。
他的成功在于不自觉地遵循了辩证法。
他认为,质与量的统一是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基础,自然界不仅有量变,而且有质变,化学元素有转化。
但是,门捷列夫到了晚年则成了形而上学的俘虏。
他为了证明社会发展变革的不合理性,竟然反对自然界存在着飞跃,否认原子可分为“电子”,否认元素的复杂性。
他竭力反对的原子结构的新发现,这恰恰是对发展门捷列夫化学周期律具有重大意义的东西。
他的哲学思想的倒退妨碍了他进一步获得新的科学研究成果。
点评:(看我的——)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科学家的研究活动都是自觉和不自觉地在某种世界观的指导下进行的,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科学家才可能取得成就和成功。
在错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科学家就会在自己的研究活动中失去正确的方向,甚至陷入混乱和失败。
模拟练习:邓亚萍1973年生于河南郑州,5岁学打乒乓球,1988年进入国家队。
曾获4枚奥运会金牌,14次获得世界冠军头衔,连续8年女乒世界排名第一,是世界上唯一一位蝉联奥运会乒乓球单打金牌的运动员。
1997年退役,先后到清华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和剑桥大学学习。
现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中国奥委会执委等职。
邓亚萍在清华大学学习哲学结合自己打乒乓球的经历,写了一篇《运动员学哲学》的文章。
她在这篇文章中说:“作为一名乒乓球运动员,我感到在中国乒乓球队,时常闪烁着唯物辩证法的光芒,遗憾的是当时我对哲学理论的知识知之甚少,更没有自觉地、有意识地用哲学理论来指导实践,也没有把实践上升到哲学原理的高度来认识。
所庆幸的是,在我即将结束在清华大学学习之前弥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这一课,这对我来说意义是极其深远的。
”“回顾中国乒乓球队称雄世界乒坛40多年长盛不衰的历史,我觉得其中重要原因是,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在重大的国际赛事中,能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唯物辩证法作为指导,从而取得了辉煌的战绩。
”点评:Learn from me智慧分享:请同学们讲一个“哲学和具体科学关系”的案例,供大家分享(先在小组内交流,后选出代表在班内交流)。
案例:(看我的——)专家点评:(1、案例是否符合要求,2、案例是否具有新颖性和趣味性,3、案例是否具有代表性、典型性,4、案例是否具有可推广性。
)我是专家,我的点评如下:本课心得:1、知识方面:(友情提示:恩格斯曾经说过:“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你对这句话有何理解?)2、生活方面:(友情提示:请同学们以后试着从哲学的角度观察学习各门学科。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知识准备: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2、什么是唯物主义、3、什么是唯心主义。
学习方式:小组合作探究例题示范:洪水中的神父在某个小村落,下了一场非常大的暴雨,洪水淹没了全村,一位神父在教堂里祈祷,洪水已经淹没到他跪着的膝盖了。
一个救生员驾着舢板来到教堂大喊:“神父,赶快上来吧!不然洪水会把你淹死的!”神父说:“不!我深信上帝会来救我的,你先去救别人好了。
”过了不久,洪水已经淹没到神父的胸口了,神父只好勉强地站在祭坛上。
这时候,一个警察开着快艇过来大喊:“神父,快上来,不然你真的会被淹死的!”神父说:“不,我要守住我的教堂,我相信上帝一定会来救我的,你还是先救别人好了。
”又过了一会儿,洪水已经把整个教堂淹没了,神父只好紧紧地抓住教堂顶端的十字架。
一架直升飞机缓缓地飞过来,飞行员丢下了绳梯之后大叫:“神父,快上来,这是最后的机会了,我们可不愿意看着你被洪水淹死!”神父还是坚定地说:“不,我要守住我的教堂,上帝一定会来救我的,你还是先救别人好了,上帝会与我同在的。
”洪水滚滚而来,固执的神父终于被淹死了,他是在这场洪水中唯一的一个被淹死的人。
点评:(看我的——)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是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由于神父坚持了唯心主义世界观,所以他在洪水面前做出了大异于常人错误的选择。
模拟练习:“鬼洞”之迷在某山区,一位牧养人发现了一个奇怪的山洞,当他带着一条猎狗走进去的时候,走不多远,狗就瘫痪在地,四肢抽搐,挣扎了几下就死掉了,而他自己却安然无恙。
消息传出后,人们蜂拥而至,经过多次实验,也发生同样的情况,人们说,这个山洞一定有“鬼”,便把这个山洞叫做“怪洞”。
一位地质学家对此进行了考察,他用各种动物作实验,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狗、猫、老鼠等头部离地面比较近的小动物在山洞里都会死亡;人在山洞里就不会死亡;马、牛等头部距离地面比较远的大牲畜,在山洞里不会死亡;狗、猫、老鼠等小动物如果被人抱着带进洞里也不会死亡。
经过实验,这位扩音机认识到,凡是走进洞里很快死亡的都是头部离地面很近的小动物,凡是能平安地通过岩洞都是头部距离比较远的大动物。
并且进一步发现了,这个岩洞的地下冒出许多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气体比空气的比重大,洞内又不通风,二氧化碳气体都沉积在地面附近,靠近地面的地方没有氧气,动物吸不到氧气就要死亡。
狗、猫、老鼠等小动物走进了这个没有氧气的地方,就会闷死。
人、牛、马等大动物能走过这个岩洞,是由于头部离地面较高可以吸到氧气,因而安然无恙。
“怪洞”之迷就这样被揭开了。
点评:Learn from me智慧分享:请同学们讲一个“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案例,供大家分享(先在小组内交流,后选出代表在班内交流)。
案例:(看我的——)专家点评:(1、案例是否符合要求,2、案例是否具有新颖性和趣味性,3、案例是否具有代表性、典型性,4、案例是否具有可推广性。
)我是专家,我的点评如下:本课心得:1、知识方面:(友情提示:同学们是否真正理解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2、生活方面:(友情提示:有人说:“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一对孪生兄弟。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生活中有哪些唯心主义的表现?)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知识准备:1、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学习方式:小组合作探究例题示范:毛泽东与哲学1937年1月,毛泽东到达延安后,每到星期三晚上,他都约10来个人,在他自己的窑洞里开哲学座谈会。
每次都是毛泽东亲自主持,并事先指定一个报告人,准备好发言提纲,作中心发言,然后让大家发表意见。
毛泽东对每个人的发言都认真听,并作笔记。
毛泽东酷爱学习马列主义哲学,引起了许多中高级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兴趣,初步形成了党政军干部学习哲学的热潮。
毛泽东还经常到红军大学(后改为抗日军政大学)去讲课,他讲哲学深入浅出,讲得非常生动、活泼、有趣。
毛泽东在刻苦学习和认真研究的基础上,还把哲学从哲学家的书本和讲堂上解放出来,他竭尽心思不断地把唯物论辩证法用通俗、易懂、易记的语言传播出来,创造性地发展了辩证法的许多方面,如“矛盾的特殊性”、“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调查研究”、“一分为二”、“要抓主要矛盾”、“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和“总结经验、提高认识”等等。
毛泽东勤奋地刻苦地钻研马克思主义哲学,并始终立足于与中国革命的斗争实践相结合,对马列主义理论作出了贡献。
1937年1月至1947年3月,毛泽东在延安住了10年。
这一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期。
他博览群书,系统地学习和研究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当时在他的书架上摆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的著作,还有许多线装的中国史书。
在这期间,他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共撰写了100多篇文章,后来收入到《毛泽东选集》中的就有92篇。
《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论联合政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等许多重要著作,都是在延安时期相当艰苦的条件下写的。
这些文章对指导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点评:(看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部分,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我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从而为人民的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模拟练习:列宁与哲学列宁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他原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列宁是他的化名。
1887年秋列宁进入喀山大学法律系学习,不久因为参加学生运动而被学校开除,遭到逮捕和流放。
第二年,回到喀山后,他开始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和普列汉诺夫的著作。
1892年,他又开始筹建马克思主义小组,并将《共产党宣言》译成了俄文,还写下了第一本著作《农民生活中新的经济变动》。
这时的列宁已由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共产主义者了。
1895年,列宁在彼得堡创立了彼得堡工人解放协会。
这年年底,他再次被捕入狱,又被流放到西伯利亚。
1900年2月,列宁在西伯利亚的流放结束,回到彼得堡后不久转赴西欧,在德国创办了第一张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机关报《火星报》。
1903年7月30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在布鲁塞尔召开代表大会,会上形成了以列宁为核心的布尔什维克,布尔什维克的意思是多数派。
布尔什维克及其思想体系的产生,标志着列宁主义的形成。
1905年11月,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爆发后,列宁回到祖国直接领导革命,并提出了无产阶级政党在民主革命中的策略。
12月,莫斯科武装起义失败,列宁又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第二次流亡生活。
在此期间,他写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等一系列著作,使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列宁又提出了“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口号,阐明了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理论。
1917年3月,沙皇政府被推翻,列宁立即返回俄国,积极准备发动武装起义。
在列宁的领导下,俄国人民终于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点评:Learn from me智慧分享:请同学们讲一个“伟人与哲学”的案例,供大家分享(先在小组内交流,后选出代表在班内交流)。
案例:(看我的——)专家点评:(1、案例是否符合要求,2、案例是否具有新颖性和趣味性,3、案例是否具有代表性、典型性,4、案例是否具有可推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