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思维品质摭论文

合集下载

小学六年级数学思维品质培养探究论文

小学六年级数学思维品质培养探究论文

小学六年级数学思维品质培养探究论文现代教育提倡知识与能力并重,在学生增长知识的同时重视能力的培养,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一个人思维能力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不断改进思维品质的过程。

小学生的年龄一般为 6~12 岁,这一阶段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可以概括和间接地反映出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因此,学校应重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抓住关键时期,促进学生思维的良性发展。

一、数学思维品质的概念界定思维品质即思维的智力品质,是个体思维活动差异的外部表现,是衡量学生思维水平的重要标准。

数学思维品质即在数学思维发生和发展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经常可以发现有的学生才思敏捷,有独创性,反应灵活;有的学生思狭路窄,没有创新性,这就是思维品质的差异。

数学思维是数学认识活动的高级阶段,数学思维品质则是完成这种活动的关键。

对于数学思维活动中涉及的思维品质,经常提到的有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独创性、严谨性、深刻性、广阔性等。

一般研究者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需要重点培养和训练的思维品质有数学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和敏捷性。

二、数学思维品质的调查结果分析以 YC 市 YF 小学六年级为例,随机选取两个班共 150名学生,采用自编小学生数学学习调查问卷,试图在小学生的解题过程中从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和敏捷性四个方面了解小学生数学思维品质呈现的特征和发展现状。

(一)数学思维的深刻性不高许多小学生对于数学材料的理解不够透彻,不能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理清已知条件的逻辑结构,做出恰当的推理和正确推断与猜想 ;同时,在解题过程中,对事物数量变化规律性的认识不强,不能合理地运用一些数学公式、原理,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二)数学思维的灵活性有待提高部分小学生能运用不同方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找新的途径,调整思路,对于同一个问题试图寻找多种不同解法,表现出良好的思维灵活性 ;但仍有相当多的学生受教师平时教学和一般解题思路的束缚,形成思维定势。

【教学论文】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学论文】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_数学论文思维品质是思维活动在思维过程中个性的表现,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而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强弱,正是通过各项思维品质的优劣来反映和体现的。

当学生具备了良好的思维品质,就能够对所研究的数学问题认识敏锐、分析深刻、方法巧妙周密、处理灵活。

所以,在数学教学中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很有必要。

本文结合《三角形三边关系》这节课的教学内容谈谈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一、“设置悬念”,培养思维的深刻性数学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认识和把握问题的实质以及相互关系,正确揭示现象背后的规律,从复杂多变的现象中追根求源,或将已有结果变换、推广,得到更深刻的结果。

思维的深刻性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础。

我们知道三角形定义中出现了“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结”,那么其中蕴含的悬念为“任意三条线段是否都能首尾顺次连结呢”?从而引出问题:符合什么条件的三条线段能构成三角形?我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组织学生进行尝试活动:让学生拿来三条可以围成三角形的铁丝,长度设为a、b、c (不妨设a>b>c),如果让较长的两根铁丝(a、b)的长度保持不变,而让最短的铁丝c的长度逐渐减小,观察上述变化过程,学生很容易发现了如下规律:当b+c>a时,可围成三角形;当b+c=a及b+c<a时就不能围成三角形。

通过开展尝试活动,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初步得出三角形三边关系,展开大胆猜想,这样也就达到了培养思维深刻性的目的。

二、“一题多解”,培养思维的发散性思维的发散性,又称思维的广阔性,即善于全面地看问题、思路开阔、多角度探求、多方面思考问题的一种品质。

在思维活动中,它的表现是既注意把握事物的整体,又不忽视重要的细节,能够从广阔的层面上捕捉有效的信息,广泛地对比、联想,不但能研究问题本身,而且能研究相关的问题,做到一题多解或一法多用。

通过“一题多解”的教学,是培养这种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

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探析(5篇)-小学数学论文-教育论文

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探析(5篇)-小学数学论文-教育论文

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探析(5篇)-小学数学论文-教育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第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的培养策略新形势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方面显出过于简单之弊端,数学思维没有得到凸显。

下面,笔者从数学化、凝聚、互补与整合等几个方面,谈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培养的主要策略和实践体会。

一、突出数学化——数学思维的基本形式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割裂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数学课堂远离生活。

如对于《简单图形的认识》的教学,对于“三角形”,教师常常手持三角板,告诉学生这个三角板就是三角形,由三个角、三条边组成;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三个角、三条边”的图形,告诉学生这是三角形……这样,容易给学生造成误会:老师手里拿的三角板是三角形,黑板上画的是三角形。

其实不然,数学中的三角形是图形,不单指老师拿的三角板,也不仅仅是画出来的图形,这仅仅是具体的三角形的特例,而不是三角形的一般的概念。

也就是说,这样的直观教学法虽然生动、直观、形象,但颇失数学化。

其实,教师用这些三角形特例,也就包含了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日常教学中的使用的三角板,但应注意生活化教学向数学化——数学模型的过渡。

教师应尽量避免使用:这个三角板就是三角形。

如果细细思考,显然,这种说法是不科学,教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像三角板一样,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是三角形。

这样的概念和定义才是数学化的定义,才是严谨的、科学的。

再如,对于加法和减法的学习,教师只教给学生加法和减法的口算、列式计算、简便运算等,没有对“数学化”而有所揭示,忽略了顺序化的教学。

教师应该让小学生明白,正数的加法是“量的增加或增多”、减法是“量的减少”,这样的话,学生在计算时,会根据加号、减号而初步判断结果是否正确。

如+24=40的情况不罕见,因为学生把“+”看成了“-”,而在检查时,只要稍微观察题目,就会发现+24一定得大于,这样,学生学会的不是解决一个计算题的问题,而是掌握了数理和数学思想、数学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论文3篇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论文3篇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论文3篇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科学设趣,加强实践,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论文,欢迎阅读!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论文篇一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是人类用于交流的语言,它能赋予人创造性。

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则是小学教育的核心任务。

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一、改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

一方面,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利用课堂和课外的时间,通过有效的途径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第一,教师要改变以往以教材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将课堂范围进行拓宽,在课堂中引入各种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和行为,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其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读中有思、行中有思。

第二,教师应当从传统的课堂主体中走出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扮演引导者或者指导者的角色。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为此,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教学观,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转变师生角色,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另一方面,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心理支持与认可。

作为教师,要能够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对学生在课堂中发表的不同意见要认真倾听,并且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减少学生思考问题的难度,使学生体会到来自教师的心理支持与认可。

小学生没有成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师的心理支持就是帮助他们完善人格和培养创新潜质的基础。

二、巧妙设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学起于思,思起于疑。

学习重在思考,而思考来源于质疑,事实证明,善于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论文

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论文

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但同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也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逻辑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知识。

本文就结合自己自己的教学实践,简单谈谈在自己的教学中时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提高当前的数学“素质教育”其中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灵活的思维素质,这就要求对学生加强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使他们的数学思维具有活跃性、逻辑性、多向性、形象性。

但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在此,笔者将简单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重视思维过程的组织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就必须把学生组织到对所学内容的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对照、抽象和概括、判断和推理等思维的过程中来。

教学中要重视下思维过程的组织。

第一,提供感观材料,组织从感观到理性的抽象概括。

第二,指导积极发散拓展,推进旧知向新知转化的过程。

第三,强化练习指导,促进从一般到个别的运用。

第四,指导分类、整理,促进思维的系统化。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

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

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

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

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

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

而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三、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训练逻辑思维具有多向性,指导学生认识思维的方向的同时更要指导学生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方法。

1.精心设计思维感观材料。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论文3篇(2)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论文3篇(2)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论文3篇(2)2加强直观教学。

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力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积累,都是通过观察实践而得到的,没有观察也就没有丰富的想象,也就不可能的正确的推理、概括和创造性,所以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去观察、去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既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又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

在教学中,仅仅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上下工夫还是不够的,在教学中要尽量举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运用幻灯片、模型、实物等教具,形象而又直观地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综合。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能够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南昌不至于在深奥的数学迷宫中迷失方向。

如在讲解长方体的认识时,笔者引导学生通过以下四个层次进行观察分析:(1)让每个学生把长方体火柴盒的六个面涂上颜色,每两个相对的面涂相同的色;(2)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面,并设问:长方体几个面,都什么形状:面与面之间有什么关系?(3)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其它部分;(4)将炎柴盒沿某一迦拆开,让学生观察并分析。

每个学生都积极的参加了这一教学活动,兴趣也很高,争先恐后举手发言,最后又由学生将长方体各部分的特征完整做了叙述,在此基础上笔者又运用准确、简明的数学用语做出总结,使学生从感性认识,这不仅将抽象公为具体化,使难题迎刃而解,而且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使学生得到的知识进一步深化,体现了直观教学的优越性。

3创设智力活动情景,鼓励学生创新所谓智力活动的指为学生创设一种动手操作、独立观察、引起思考的实际活动,经过群体的交流,完成对信息的加工过程,使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精神财富。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为讲而讲,学生容易乏味激不起兴趣,在此情景下进行教学收不到好的效果,如果先给学生创设一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赋予生命力,使学生在情景激发的兴奋点上,寻求思路,大胆创新。

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设各种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积极参与主动地学习。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管窥论文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管窥论文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管窥摘要:思维品质的培养是一个自主实践、体验、训练积累和发展的过程,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深入和加以培养,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应用数学知识的丰富素材,有机地渗透,科学地训练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数学思维自主性灵活性独创性思维能力是形成各种能力的核心,思维品质的优劣是思维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而思维品质是受人的生活实践以及所受的教育决定的。

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谈几点看法,以期起到抛砖引玉之目的。

一、激发兴趣、培养思维的自主性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

”思维的自主性是学习的前提和基础,而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是学习数学的知识的强大动力。

运用新的刺激方式进行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情绪兴奋才能激发他们在课堂上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参与的积极性,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收到良好效果,比如让学生做练习题x+ =5,则x2+ =?时,又给出他们这样的题目:采用自主探索,分组讨论,组与组之间比一比,赛一赛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比速度,比准确,比技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在竞争中相互学习,整体提高。

在初中代数“二次根式化简”的教学中为了根治学生解题时易犯=a的错误,可以要求学生用绝对值过渡,即 =|a|,可幽默的告诉学生要他简,先让a脱掉帽子(根号),走到门口(绝对值符号),至于怎样走出门,要看a的体质(正、负、零),身体强壮(a≥0)直接走出门,体质虚弱(a<0)的必须带上一根拐杖(负号)以防摔跤。

在教学中力求把抽象的概念刻划得生动形象,把定义、符号法则,定理等描绘的栩栩如生,让学生在笑中发现,静中思索,微笑中领悟,难点得以解决。

实践证明,变换不同的教学方式,创设课堂教学情景如:声音、语气、节奏目光的作用,加上动作的配合都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更主动地参与探索,发现新知的活动,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思维活动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论文(大全5篇)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论文(大全5篇)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论文(大全5篇)第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论文创新思维是指人们通过对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的运用,以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类比、联想、分析、综合,探索新的现象和规律,以产生新的思想、新的概念、新的理论、新的方法、新的成果的一种思维形式。

它与常规思维相比,具有多向性、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

可以认为凡是能创造出新事物、想出新方法、发现新路子的思维都属于创新思维。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呢?一、实践和探索求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1、在实践中加以探索实践操作是数学教学中构建新知识最常用的手段,也是创新思维的基础。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探索的机会,教师应重视学生的探索,让学生把操作和思维联系起来,在实践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教学“直线、线段、射线和角”这节课时,讲授完新知,在巩固练习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用我们手上的一付三角板,你能拼出哪些新的角?有的学生得到了120°=30°+90°、150°=60°+90°、180°=90°+90°、135°=45°+90°、75°=30°+45°、105°=60°+45°、15°=45o—30o等。

有的学生得到了60°、30°、45°的另一种画法:60°=90°—30°、30°=90°—60°、45°=90°—45°等。

甚至于有的学生想到角的一条边可以看成一个180°的角来得到一组新的角:135°=180°—45°、150°=180°—30°、120°=180°—60°等。

小学生数学教学思维论文

小学生数学教学思维论文

小学生数学教学思维论文第一部分: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一、研究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生数学教育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数学作为基础学科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小学生对数学学科存在恐惧心理,学习效果不理想。

因此,如何改进小学生数学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成为当前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二、问题提出1. 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积极性不足;2. 传统数学教学方法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3. 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引导和培养;4. 家庭教育环境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影响不容忽视。

针对以上问题,本论文旨在研究小学生数学教学思维,探索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三、研究目的1. 分析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低的原因,提出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2. 探讨多样化教学手段在小学生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活力;3. 提出针对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策略,为教师教学提供指导;4. 探索家庭教育环境对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影响,为家长提供教育建议。

四、研究意义1. 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降低学生对数学的恐惧心理;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 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4. 引导家长关注家庭教育环境,促进家校共育。

本论文从实际出发,力求为小学生数学教学提供具体、实用的思维培养策略,以提高我国小学生数学教育质量。

接下来,第二部分至第五部分将分别从教学方法、思维培养、家庭教育等方面展开论述。

第二部分:多样化教学手段在小学生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一、游戏化教学1. 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如数独、24点等,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数学的魅力,提高学习兴趣;2. 利用数学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3.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设计富有创意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数学教学思维能力培养及实施小论文(共4篇)

数学教学思维能力培养及实施小论文(共4篇)

数学教学思维能力培养及实施小论文(共4篇)数学教学思维能力培养及实施小论文(共4篇)第1篇: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分析在以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小学数学教师一味按照应试教育的要求,采用统一的教学方式,灌输基础的数学知识,导致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不高、实际运用能力较低,而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倡和发展,生活化的教学理念逐渐渗透到教学活动中来。

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念,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成为小学数学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

1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1.1符合小學生的发展需求小学生的处于人类发展的初始阶段,其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正在逐渐形成,而在教学中,一味灌输抽象的理论知识,不仅会降低教学质量,甚至会挫伤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数学教学中,通过生活化的途径,渗透抽象的数学知识,让小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可以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

1.2丰富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小学教学中的教学内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比如,加减法运算、大小判断等,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效融合起来,丰富小学生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可以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1.3培养小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是增强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必要方式,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应该重视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关联,引导小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2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策略2.1利用生活实例,讲解数学知识。

生活中含有丰富的数学资源,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小学生的学习需求,合理开发和利用生活中的数学资源,以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学习“认识小数”时,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列举这样一个生活实例:李红家需要买一张桌子,要求桌子的长度是一米五,高度是一米一,请问在数学中,怎样表示出一米五和一米一这两个数字?让小学生根据教材,了解小数的概念,然后小学数学教师在黑板写出1.5和1.1,让小学生尝试读出这两个小数,随后结合教材内容,进一步讲解小数,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论文3篇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论文3篇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论文3篇一、改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二、巧妙设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育教学理论告诉我们,只有民主、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才是和谐的。

在平常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着力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下学习,让每一位学生有充分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机会。

教师要注重把微笑和关怀带进课堂,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大胆想象,让学生紧张的心理得到松弛;要注重把希望带给学生,数学知识有着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

因此学生完全可以利用已有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在上新课之前可以先让学生“碰碰壁”,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和矛盾,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如此一来,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才能孕育出更多的创新思维的种子。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科学设趣,加强实践,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要】本文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鼓励学生创新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等四个方面介绍了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培养创新思维就是平常所说的思考,创新思维就是与众不同的思考。

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新思维,一般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

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

数学教学能够且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这种创新思维能力。

那么,要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儿童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加以适当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和创新意识。

如:在常见的数时关系“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中工效率”,学生不易理解。

为此,笔者在教学前,在班里举行了一次缝纽扣比赛。

教学新课时,联系缝钮扣的活动,学生就容易理解工作效率,就是指单位时间内所作的工作量。

工人师傅上午工作3小时,下午工作4小时,每小时做12个零件,他一天共做了几个零件?(要求列综合算式)学生列式计算如下:12×3+4=12×7=84(个)教师设疑:先做加法,再做乘法,好像不对吧?提示新旧知道之间的矛盾,在学生束手无策时,适时引入小括号。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品质论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品质论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为了提高人才素质,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至关重要。

现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遵循小学生特点及思维品质的发展,谈一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供商榷。

一、培养思维的自觉性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情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情趣。

如教学第一册20以内的进位加法“9加几”。

例:9+2运用凑十法,引导学生观察例题的实物图和图解,结合操作活动。

“想:9加1得10,10加1行11”。

9+2=11的思路,再引导学生把思路迁移到学习例2:9+3、9+7。

创设问题情境,还要在一些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适当创设一种“人为障碍”的现象,把学生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激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

如教学第二册“元、角、分的认识”。

老师在黑板写1、10、100,然后问:谁能在每个数后面加上单位名称,并用等号把这三个数量连起来?这时学生对问题感到新奇:100总比10和1大,怎样用等号连起来呢?整理提供学生陷入深思!接着教师把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到本节课教学的内容上。

2、要重视说的训练,提高思维的自觉性(1)读说训练小学生好说好动,善于模仿,开口读的记忆方法比默记的效果好,多种感官同时参加学习的效率高。

思维的发展和语言的表达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思维的结果,认识活动的情况都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

(2)说理训练计算与解答应用题,要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说理训练。

如14—9=?要求学生不仅能正确迅速说出得数,还会讲出是这样想的:9加5得14,14减9得5。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简单的判断推理能力。

开始解答简单应应用题时,就要注意指导学生读题训练,如第二册第90页例6:“有黄花5朵,红花比黄花多3朵。

红花有几朵?”图示是实物图和文字表达的长方条形图结全。

图分成哪两部分?怎样算红花的朵数?”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直观图示和操作活动,按照“想”的三个问题,让学生依次说出:红花的朵数多。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第一部分:引言一、背景及意义在我国,小学数学教育一直以来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已逐渐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

思维能力作为数学能力的核心,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研究目的与方法1. 研究目的(1)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3)提出具体的教学建议,为小学数学教师提供参考。

2. 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法、实证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结合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思维能力培养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三、研究内容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1. 小学数学思维能力概述2. 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现状及问题3. 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4. 教学建议与实践案例分析四、本文结构本文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引言、小学数学思维能力概述、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现状及问题、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与教学建议。

以下为本文第一部分的内容。

第二部分:小学数学思维能力概述一、数学思维能力的定义数学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所表现出的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推理等能力。

它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综合性心理特征,反映了学生数学认知活动的水平。

二、数学思维能力的特点1. 逻辑性:数学思维能力强调严谨的逻辑推理,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遵循逻辑规则,从已知条件出发,逐步推导出结论。

2. 抽象性:数学思维能力要求学生能够从具体的数学问题中抽象出一般规律,形成概念和原理。

3. 系统性:数学思维能力涉及多个方面的知识,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4. 创新性:数学思维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找到解决问题的独特方法。

三、数学思维能力的构成1. 认知能力:包括观察、记忆、想象等能力,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基础。

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研究论文

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研究论文

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

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

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其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

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思维能力一、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思维具有很广泛的内容。

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

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

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

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其次,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

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

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

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一个时期内,大家谈创造思维很多,而谈逻辑思维很少。

殊不知在一定意义上说,逻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创造思维往往是逻辑思维的简缩。

就多数学生说,如果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训练,很难发展创造思维。

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虽然不能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但是在教学与旧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新知识时,在解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时,如果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对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起到促进作用。

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加以重视。

至于辩证思维,从思维科学的理论上说,它属于抽象逻辑思维的高级阶段;从个体的思维发展过程来说,它迟于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

据初步研究,小学生在10岁左右开始萌发辨证思维。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的思维能力论文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的思维能力论文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的思维能力论文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的思维能力论文新课标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将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在课程标准之中,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向学习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分析解决问题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

策略一:有效地创设数学思维情境(1)认知冲突型情境。

教师可以以富有挑战性、探究性,且处于学生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的非常规问题为素材,创设认知冲突性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动机。

要让学生从解决面临的情境问题出发,不断地分解、转化问题,提出新的有关问题,并通过新问题的解决,最终使情境问题获得解决。

(2)思维策略型情境。

教师可以以思维策略多样、解题方法典型、解题过程能体现某种完整的数学思想方法的问题作为素材,创设思维策略性情境。

当学生的思维受阻后,教师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的层次引导学生进行辩证分析,使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启发,从而使他们产生不同的解法。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解法或策略进行适用性研究,拓展其使用范围。

这对克服思维定势等原因产生的消极影响,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优化思维品质,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作用。

(3)试误型情境。

学生在理解、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过程中,常因各种原因,犯一些似是而非的错误,教师如果能从中选择素材,就可创设试误型情境,借此为学生尝试错误提供时间与空间,并通过反思错误的原因,提出批驳型问题,加深学生对知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他们对错误的认识与警戒,培养他们思维的批判性和严谨性。

这不仅能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旺盛的精力主动探索,而且能使他们在情境中沉思、在情境中受感染、在情境中领悟。

策略二:有效地“说出”数学思维能力1、提供“说”的机会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创设较好的语言环境,改变满堂讲的做法,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用语言表述思维的过程或结果,并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才能激活思维因素,诱发学生的回忆、想象、分析、判断、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一、教学中的常见问题1、学习兴趣不足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学习兴趣不足的问题。

一方面,由于数学学科本身的抽象性和逻辑性,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乏味,难以产生兴趣;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课堂氛围单一: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严肃认真,缺乏与学生互动,使得课堂氛围显得压抑,不利于学生放松心情,主动参与学习。

(2)教学方式陈旧:部分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过于依赖传统的讲授法,缺乏创新,使得学生长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难以激发学习兴趣。

2、重结果记忆,轻思维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导致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知识的记忆,而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

(1)题海战术: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部分教师采用题海战术,让学生大量做题,导致学生陷入机械记忆的怪圈,无法真正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2)忽视思维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没有引导学生掌握数学思维方法,使得学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难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

3、对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往往不够深入,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概念混淆: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概念讲解不够清晰,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混淆相似或相近的概念。

(2)理解表层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只关注概念的字面意思,而忽视了概念背后的本质含义和实际应用。

二、教学实践与思考1、梳理脉络,全面理解教材(1)从培养目标出发,理解课程核心素养的发展体系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需要从课程的核心素养出发,深入理解教材,并将这一理解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这意味着教师不仅要关注知识的传授,还要重视学生能力的提升和品格的塑造。

具体而言,教师应当把握以下几点:- 确定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据分析等,将这些素养融入教学设计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思维品质摭谈(江苏淮安市淮阴区王营镇中心小学江苏淮安 223000)小学数学教学的总体目标说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

我以为其中的“思维方式就是思维品质。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的权重应大于培养计算能力的权重。

诚然,倘若没有良好的思维品质,那么根本谈不到计算能力。

就小学数学来说,学法指导、授之以渔的本质特点就是思维指导。

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谈点浅见。

一、组织讨论,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所谓批判性指善于冷静地考虑问题,不轻信、不迷信“权威”(包括老师),能有主见地分析评价事物,不易被偶然暗示所动摇。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每每有这样的学生:对解题思路或解题方法由于自己没有主见,往往“鹦鹉学舌”——人云亦云。

这样易被别人所左右,极易令自己走入解题思路的死胡同。

很明显,这些学生没有思维的批判性。

因此,教师必须发挥其主导作用,组织他们(特别是没有批判性思维的学生)参与讨论。

在讨论中,让他们亮相,陈述自己的解题思路,或为什么附和别人的观点。

这样,是非曲直,在讨论中得以区分、辨别,于不知不觉中培养了这部分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品质。

在教学“归一”应用题时,我设计了一个题目:某学生假期借读一部分文学名著,原计划每天读80页,9天读完,如果要提前一天还书,平均每天要比原计划每天多读几页?
学生审题后,我注意观察那些没有思维批判性的学生。

他们在下面有的窃窃私语,其中一个学生回答道:“先求出总页数,再求每天实际看的页数,然后用实际每天读的页数减去原计划每天读的页数,得到所求页数”。

我等他说完后,学着节目主持人的口气:“恭喜你,答对了,但是——思路呆板,不优化。

”(这时教室里一片唏嘘声,表情各异)“同学们讨论一下,是否可以找到优化简捷的方法呢?”经过几分钟的讨论,有学生举手了,我一看正是原来嚷嚷的学生,他说:“原计划9天读完,提前一天也就是8天读完,那么原来第9天读的书页(80页)就要放在8天里完成,我想,只要用80除8就得到了所求的答案了,就是80除括号9减1括号等于80除8,等于10页,
即:80÷(9—1)
=80÷8
=10
这样的讨论,学生既不盲目听从别人,又不轻易相信自己,而依据题意,深入思考,寻求解题方法,使思维具有批判性。

二、一题多解,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考、解决问题时,思路灵活,不固执己见和习惯程序,善于发散思维,随机应变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中,一题多解的现象比比皆是。

因此,如果出现“一题多解”的题,教师要鼓励学生,能从多方面研究已知数与未知数的关系,运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分析问题。

能经常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问题,其思维必
然具有灵活性,同时也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师设计一题多解的应用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思他人之异思与未思。

其思维的品质则表现为灵活性和广阔性。

三、指导研究,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大多是抽象的逻辑思维,其思维品质还未完全成熟,还容易产生片面性与表面性。

因而需要培养其思维的深刻性。

所谓深刻性是指能深入地钻研和思考问题;善于区分本质与非本质的特征;能抓住主要矛盾,正确认识与揭示事物的运动规律。

有的小学生由于缺乏深刻性的思维品质,每每满足于一知半解,上课发言的积极性很高,然而,回答问题往往放“空炮”,击不中“目标”。

因而教师要注意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的品质,使之能够主动积极地探究数学规律。

四、设疑置障,培养思维的流畅性
思维的流畅性是培养学生善于分析联想、思路发散,对问题很流畅地作出反应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精选一部分貌似繁难的训练题,为学生设疑置障,促使他们去思考,用以训练他们对同一问题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

例如“比较分数的大小”这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难点。

在通常情况下,比较分数的大小一般学生都知道:(1)分母相同的分数比较;(2)分子相同的分数比较;(3)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比较通分,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再比较。

对前两种比较是熟练的。

对第三种先通分,变成同分母再比较也容易接受。

上课时,我说对分母分子都不同的分数,能不能不通过通分
进行比较呢?我的问题一经提出,学生马上进入思考状态,教室里静得出奇。

一两分钟后就变得热闹起来了,只见议论鹊起。

这时有人举手了,说:我觉得分母、分子不同的分数,也不一定通分后比较,有时可以先约分再比较,如12/18和1/3,12/18等于2/3,2/3大于1/3,因此12/18大于2/3。

另一位学生勇敢地站起来说:“比较分母分子都不同的分数可以用单位“1”的方法比较。

比如:5/6和7/8比较,因为5/6比较单位“1”少1/6,而7/8比较单位“1”少1/8,这样1/6大于1/8,因此5/6小于7/8.两个同学回答完了,我并没有加以评论,我问:还有比较的方法吗?过了一会儿,一个学生举手了,说:通过比较分子也可以比较出两分数的大小,要先把两分数的分子转化成同分子再比较,如2/9和6/11,扩大其分子为6,那么就有6/27,6/22,这样极易看出6/27小于6/22,因此,2/9小于3/11。

仅通过分数的比较,我们会发现如果简单地让学生比较了事,表面上学生能比较,但是没有达到培养思维流畅性的目的,所以要设疑置障、激发思维。

其实学生也清楚,既然老师问了“能不能用其他方法”,就说明肯定有,“肯定有”激发学生进入广阔的思维天地,使其思维变得流畅。

学生通过讨论发现:
①画成小数比。

如:3/4和5/6,即3/4=0.75,5/6=0.83,因为
0.750.83,所以3/4<5/6。

②和比。

3/4=2/4+1/4=1/2+1/4,5/6=3/6+2/6=1/2+1/3,因为1/4<1/3,所以3/4<5/6。

③积比。

3/4×12=9,5/6×12=10,因为9<10,所以3/4<5/6。

④商比。

即3/4÷3/4=1,5/6÷3/4=10/9,因为9<10,所以
3/4<5/6。

这样,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既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可谓“双管齐下”。

很明显,教科书要求学生掌握的比较方法,是没有这么多的。

可是通过思考,教科书以外的方法也被学生挖掘出来了,这就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为流畅了。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张力先生认为,基础教育的立足点,已不仅仅是要学生学习什么,而是要学生学会探索什么。

要学生学会探索,需要老师引导他们去探索。

首先必须学会思索,学会幻想。

而思索、幻想必须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

那么简而言之,基础教育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已成必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