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度分析框架与理论命题_陈丽
《国土空间规划法》的立法体例与实体要义
第36卷 第2期2022年2月Vol.36 No.2Feb.,2022中国土地科学China Land Science空间规划强调以均衡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促进以土地为依托的空间资源的公平配置与高效利用。
进入21世纪以来,各国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矛盾更为凸显,土地的立体化利用渐成常态,通过空间规划矫正区域发展失衡、提高空间资源利用效率,重回立法视野。
荷兰于2008年对1965年颁布的《空间规划法》进行了全面修改,重新理清国家、省、市之间的规划权力配置[1],德国亦于2009年全面替代了1997年版的空间秩序法[2]。
英国《2004年规划与强制购买法》引入空间规划的概念,建立区域规划体系,随后虽以《2011年地方主义法案》废除区域规划、引入邻里规划,但大伦敦区依然保留区域规划意义上的《伦敦规划》,有关区域平衡与地方合作的空间规划理念已然渗透进英国城乡规划立法[3]。
我国于2010年发布《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较好地体现了区域空间均衡和可持续发展的面向,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提出建立空间规划体系,随后我国国土空间规划政策框架逐步搭建成型,并经由2019年8月26日修正的《土地管理法》原则性规定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要求和法律效力,明确“已经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的,不再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2021年修订的《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进一步具化了国土空间规划的强制内容和编制依据等。
但现行《土地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并未对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主体、审批程序以及监督实施等予以系统规定,只是体现出从土地利用规划向国土空间规划转变的过渡性特征。
目前指导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的法律法规与政策性文件,因存在立法空白或者效力层级过低而难以满足依法规划的实体与程序要求,如各级政府或自然资源部门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没有明确的法律授权,国土空间规划制定或修改过程中的民主参与机制缺失,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将对土地财产权利行使构成限制,属于法律保留事项却并未制定法律等,国土空间规划立法迫在眉睫。
《土地利用规划学》研究型教学改革内容探讨——以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为例
建具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特色 的《 土地利用规 划学》 研究型教学内容框架 , 并在实践 中检验其效果 , 具有 重要 意 义 , 资环 专业 的高效 持 续发 展 做
《 土地利用规划学》 的研究型教学思路是 以培养 具 有 科 学创 新 意 识 和 实 践 动 手 能 力 的 复合 型 规 划 人
④
21 第 5 0 2年 期
技 经 济市 场
具体 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 第 一 章 导论 : 土地 、 土地 利用 土 地利 用 规 划 、 地 土 评价、 土地管理的有关概念 、 内涵等 课 堂讨 论 : 地 与土地 利 用 概念 ? 目前 我 国主 要 土 存 在 的土地 利用 问题 ? 第二章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 :土地评价程序 ; 我国5 个土地利用分类体系 课 堂讨 论 : 合 生活 实例 讨论 土地 评价 的程序 ? 结 第 三 章 土地规 划 的数 学 基础 : 坐标 系 、 影 、 准 投 标 分幅等 内容 的讲解 作业与讨论 : 请将 H 4 —4 (5 旧编码按《 一 9 8一 4 ) 国家 基本 比例尺地形图分 幅和编号 G /19 8— 2 新标 BT 3 9 9 } 准 进行 转化 后 的编码 , 写 出过程 。 并 第 四章 土地利 用 规划 理 论 与原 则 : 部 分 内容 安 本 排一次课时间查阅资料 , 准备课件 ; 然后每个小组负 责 一个 理论 的课 堂讲 授 。 第五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 :概念、性质、 目 标 、 务、 任 编制程 序 布 置 作业 , 备 下 次 课讨 论 : 国土 地 利 用 总 体 准 我 规划的演变历史?现在正在进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修编的必要性 、 可行性及意义?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主 要解 决 的 问题 ? 第六章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重点与创新 : 从 宏 观 层 次 概 述 第 三 轮 土 地 利 用 总 体 规 划 修 编 (0 6 22 年 ) 20 — 00 的背景 、 理念 、 成果等 课堂讨论 :所在家乡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 与 土地 利用 总体 规划 的关 系 ? 讲座 : 计划请校外或基层国土资源部 门的一个专 家给 学生 做一个 次 讲座 。 第 七 章 土 地 利用 供 需 预 测 : 础 数据 预测 , 地 基 土 利用现状 、 潜力分析 , 土地供给量预测案例 ; 耕地 、 基 本 农 田、 建设 用 地需 求 量预 测 ; 地供 给 平衡 分 析 、 土 土 地需求量预测案例 ; 布置 作业并 讨论 : 以武 汉 市或 所 在 家 乡城 市 为对 象, 阐述城市建设用地利用过程 中存在 的问题 , 以 可 通过那些途径或措施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 粮食安 全法 进行 耕地 需求 量 预测 的程序 ? 第八章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土地利用结构概 念、 土地 利 用结 构 空 间分 析方 法 、 土地 利 用 结构 、 拟定 方 法结 构 与 布局 调 整 地 要 求 、 步骤 , 地 利 用分 区模 土 式、 方法 及 案例等 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修 编专 题及大 纲等讲解 、 展 示: 实施评价、 适宜 陛评价 、 耕地与基本农 田保护等专 题, 潜江 、 鹤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成果 作业与讨论 : 根据各专题研究的需要 , 以家 乡所 在县( 、 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某一个专题为 市 区) 研究对象 , 制定一个资料收集清单及收集方案。 第九章居 民点用地规划 :居 民点和居 民点用地 , 城镇化问题、 城镇体系规划 , 居民点规模及其预测 , 居 民点 布局 , 镇 用地 规划 村 第十章耕地规划与基本农 田保护 区规划 : 耕地规 划 的基本理论方法 、基本农 田保护规划编制 的方法 、 程序等 第十一章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 主要结合基本农 田 土地整理规划编制 的要求讲解 ( 整体框架 、 水资源平 衡分析 、 耕作 田块规划、 土方工程量计算与调配 、 田间 道 路 配置 、 灌 工 程 的设 计 与 布 局 、 排 规划 设 计 预 算 编
完善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度研究的开题报告
完善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度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土地作为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其利用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土地利用格局日趋复杂,土地规划和管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为了实现国土空间的合理利用和优化布局,保障国土空间安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质量,建立健全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同时,我国在新时期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和现代化国家的目标,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
如何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研究内容本论文主要研究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着重探讨如何完善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度的制度框架、制定实施办法、加强规划实施监管等方面的措施。
具体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1)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历史沿革和现状分析;(2)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3)怎样完善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度的制度框架,以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4)如何制定适合不同地区和领域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办法;(5)加强土地规划实施监管机制,保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顺利实施。
2.研究方法本论文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已有的文献和数据进行搜集和分析,对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评价,总结成功经验,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为制定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度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三、预期成果和创新点1. 预期成果(1)对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度的历史演变和现状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明确存在的问题和需求;(2)根据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度的具体措施和建议;(3)提出可行的制度框架和实施办法,为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国家经济发展提供支持;(4)加强土地规划实施监管机制的建议,保证土地规划实施效果。
土地利用规划学--第二章
其内涵是:由于距离产品消费中心 (城市)位置不同而产生不同大小的土地利用 纯收益,将导致土地价格的空间差异,即处于市场附近的土地地租高,(为什 么?)--因为这里支付较低甚至无需支付产品运费,其结果是吸引各种经济及管 理单位向中心区集聚,对土地需求量就大增,地价就会相应地上升。 ②位置级差地租可用来作为控制城市区域土地利用的重要手段,用来决定各种 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人们可以制定合理的级差地价政策,在中心区及附近郊区 收取较高的地价和使用费,以控制中心区的继续膨胀,保护近郊的绿地和高产 菜地;在远郊则收取较低的地价和使用费,以鼓励工业向远郊区发展,建立新 的工业区和卫星城镇。
四、生态经济理论 生态经济学(Ecolomics)是20世纪50年代产生的由生态学和经济学相互交叉而 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它是从经济学角度,研究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结构、功 能及其演替规律的一门学科,为研究生态环境和土地利用经济问题提供了有力 的工具。 1、土地资源是无法替代的重要的自然环境资源,它既是环境的组成部分,又是 其他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的载体。土地本身就是自然、社会、经济、 技术等要素组成的一个多重结构的生态经济系统。 土地利用不仅是自然技术问题和社会经济问题,而且也是一个资源合理利 用和环境保护的生态经济问题,同时承受着客观上存在的自然、经济和生态规 律的制约。 2、生态环境问题的实质是经济问题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能力日益增强,随之出现了环境污染 和环境破坏问题,究其根源在于自然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 ○大量事实证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应当相互协调,发展与环境是一对矛盾, 处理得好可以保证经济发展和生态进化,反之,会恶化环境。生态系统平衡失 调,必然会严重地影响经济增长。 ○应当走生态发展的道路,使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才能走出困境,协调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两者之间的关系,在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下,促进经 济的发展。 3、土地利用规划应该注意 ○土地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土地利用规划的外部效应○建立以生态经济理论 为指导的土地利用模式○土地利用规划以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指标
土地政策学PPT课件
土地政策的产生是一个从实践到理论、从理论 到实践的反复提炼的过程。要保证土地政策的高效 运行,有必要将来自于实践的土地政策加以实验, 通过实验加强对土地政策观察、总结、分析、并发 现和纠正问题,证实可行后再全面推广。
第28页/共32页
1.4 土地政策学逻辑框架
按照土地最高层次和最佳用途的原则以及可持 续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可将土地政策划分为三重框 架即:
因此,土地经济学越来越多地用于指导土地政策的制定,使土地政策 的制定更加符合经济规律,更具有科学性和指导性。
第14页/共32页
1.2.4 土地政策学与土地管理学
土地管理学是综合运用政治、行政学及现代管理科 学原理,对土地和人地关系实行政府干预、调控和管理, 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一门应用学科。
第15页/共32页
土地政策与土地管理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 ①对象和目的相同; ②实施环节相同; ③土地政策对土地管理进行指导,土地政策确立了土地管 理的目标,规定了土地管理主体的行为准则和要求; ④土地政策目标需通过土地管理行为加以实现。
第16页/共32页
土地政策与土地管理之间的区别: ①范畴差异; ②主体差异; ③实施方式差异。
①满足人类最基本生存需求的土地资源利用政 策;
②通过市场机制协调人类发展与土地资源稀缺 的土地开发政策;
③旨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发 展的土地资源生态政策
第29页/共32页
• 自然物质框架重点在于通过对全球范围内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达到保障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权利的目标。
• 经济利用框架关注社会进步以及人类发展的需求所要求的土地供给满足。 • 生态环境伦理框架是人类对土地资源利用的更高层次,其内涵包括有人类
《土地利用规划》课件
在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的调整和修改时 ,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通常需 要经过初步调查和分析、制定调整和 修改方案、征求公众意见、报批和公 布等程序。同时,需要加强与相关部 门的沟通和协调,确保调整和修改后 的规划能够得到顺利实施。
土地利用规划的监督和检查
监督和检查的重要性
对土地利用规划的监督和检查是 保证规划实施的重要手段。通过 监督和检查,可以及时发现规划 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采取措施进行整改和完善,确保 规划的实施效果。
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和审批
01
02
03
编制
土地利用规划由各级政府 组织编制,包括前期准备 、调查研究、拟定方案、 协调平衡、审批等阶段。
审批
土地利用规划需经同级人 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后方 可实施,并报上级政府备 案。
修改
土地利用规划经批准后不 得随意修改,确需修改的 需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审 查批准。
规划的分解和落实
将土地利用规划的目标和任务分 解到各个地区和部门,明确责任 分工,确保规划的实施有明确的 责任主体。同时,制定具体的实 施方案和时间表,确保规划能够 得到有效落实。
规划的监测和评估
建立监测和评估机制,定期对土 地利用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 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 施进行整改。同时,根据实际情 况对规划进行调整和完善,确保 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1 2
案例一
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桠溪镇
案例二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
案例三
3
上海市松江区石湖荡镇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案例
案例四
北京市顺义区北小营镇
案例五
天津市蓟州区下营镇
案例六
重庆市渝北区大盛镇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案例
土地利用规划学PPT课件
第28页/共64页
五、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
(一)地租和地价理论
资 源
1、马克思地租理论
环 境 学
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借以实现的经济形式, 产生条件是土地
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
院 土
地租的三种形态
地
资 源 与
级
绝
垄
差
对
断
农
地
地
地
业
租
租
租
化
学 系
级
级
差
差
地
地
租
租
Ⅰ
Ⅱ
第29页/共64页
五、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
(1)级差地租
院 土
田,它具有总体与局部的统一,客观控制与
地
资
微观落实的统一,数量保护与质量保护统一
源
与 农
的特点。
业
化 学
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是专项与总体
系
的关系。
第13页/共64页
• 此外,土地利用规划要符合《中华人民
资
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城市规划法》,并
源 环
与《农业法》、《水利法》、《水土保护条
源 环
P2
注:这里为经济供给
境
学
院
土 地
P0
均衡点
资
P1
源
短缺
D 需求曲线
与 农
0
Q1
Q2 Q0 Q3 Q4
Q 数量
业 化
均衡价格图
学
系
现实中达不到均衡而出现短缺或过剩,这时需要宏观政策加以调控。土地
利用规划就是政府用行政和法律手段来协调供需矛盾,达到经济、生态和
理解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的关系
规划成果
确定了土地利用的总体布局、用地结构和用 地规模,提出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生态保 护等目标。
详细规划编制要点及实施效果评估
编制要点
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详细规划进一步细化 了各类用地的布局和规模,包括居住用地、 工业用地、交通用地、绿地等。同时,结合 城市设计和景观设计手法,提升城市形象和 品质。
监管机制及政策保障
监管机制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过程中,政府需 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对规划执行情况进 行定期评估;详细规划执行过程中,需 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管,确保规划意图得 以实现。
VS
政策保障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需要制定相关法规和政 策,为规划实施提供法制保障;详细规划 则需要制定实施细则和技术标准,确保规 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同时,政府还需 提供财政、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支持,推动 规划顺利实施。
土地利用规划指标
制定土地利用总量、结构、布局和效 益等方面的规划指标,作为规划实施 和评估的依据。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农用地保护
生态用地保护
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控制非农 建设占用农用地,确保粮食安全。
加强生态用地保护,维护生态系统完 整性和稳定性,保障生态安全。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优化建设用地布局,控制建设用地总 量,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
空间形态塑造
01
02
03
城市设计原则
运用城市设计手法,塑造 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的城市空间形态,提升城 市形象和品质。
景观风貌规划
对城市重要节点、轴线、 廊道等进行景观风貌规划 ,打造宜人的城市环境。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土地利用规划学》教案
《土地利用规划学》教案2011-2012学年第2学期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类型:专业课适用专业:土地资源管理、城乡规划课程学时:60先修课程:土地管理学、土地经济学、土地资源学任课老师:徐唐奇二、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1、课程性质:《土地利用规划学》是关于土地利用规划理论和方法的应用性学科,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2、目的与任务:开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实践,熟悉并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程序、原理和方法,了解我国现行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和管理制度,掌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及专项规划的主要内容和编制方法,学会如何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市场对各种生物产品的需求,以及土地的自然、经济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与应用现代技术手段和方法科学地组织各业的土地利用,为今后从事土地利用规划、土地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三、教学总体要求通过课堂讲述、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和实地参观,使学生了解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内容、任务和程序,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会进行土地供需预测、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土地利用布局优化等专项工作,对居民点、交通、水利、农也用地等详细规划以及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专项规划有所了解。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进行社会经济预测、实际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第1章导论(4学时)要求:1. 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和特点2. 熟悉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和任务3. 了解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和程序第1节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和特性1、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规划是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未来的发展进行超前性的调配和安排,是发现事物多种联系的最优手段,是生产力布局的最优方法,能减少全局中局部决策的个体局部性,提高政策的连续性和连贯性和决策的整体性和科学性。
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措施。
1.2 土地利用规划理论
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三种形态。
所谓级差地租,就是利用较好生产条件土
地的超额利润。
地租地价理论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关系
地价是地租的资本化。
规划基于竞标地租实现的基本理念,确定不同类型
(不同收益水平、不同承租能力)土地利用类型
的布局区位。
土地规划条件 是 影响土地价格形成 的重要因素,
在房地产开发中尤其重要。(举例:火车站场规 划与房地产价格、地铁延伸与房地产价格)
劳动成本导向——
劳动系数:劳动系数 设厂位置之选择原则 劳动成本指数 区位重量
集聚利益导向——
垂直集聚:指上下由工厂之集聚。如印刷厂与装订厂集聚, 由运输方便,节省运输成本。
水平集聚:指生产相同产品之工厂之集聚。
对工业区位论之评论
原料指数系假设运输成本完全相同之下设计的,实际不能成立。
原料指数系假设交通运输路线完全相同,不太可能。
物品运输时转换之装卸费用占运输成本比例甚巨,在此未考虑, 实有重大缺失。
劳动系数,因交通发达,人口流动方便,活动范围扩大,其
影响变小了。 择定设厂位置之因素,除了运输成本即劳动成本以外,还有很 多,有欠完整。
区位理论对规划的意义
土地利用规划实践须以区位理论为指导,合理地确定
适应论(Adjustment)——认为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限制决 定社会对环境的利用和利用的可能性。
协调论(Harmony)——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在人地系统中, 人类是环境的塑造者,居主导地位。尽管人类不可能从根本 上改变自然系统,但他们的确具有敢于地球上动力作用的巨 大能力。反过来,这一切又影响人类自身。要引导环境向有 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就符合自然界客观规律;反之,则会 破坏环境,降低地球维持生命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浅谈如何做好土地管理与规划的新措施 陈力
浅谈如何做好土地管理与规划的新措施陈力摘要: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和使用,是国家健康发展,乃至实现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
做好土地资源管理和规划,功在社稷,利在千秋。
各级政府和土地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做好土地管理和规划工作的重要意义。
建立健全土地管理制度保障体系,创新土地管理办法措施,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土地资源效能,用最低限度的土地资源满足更多的生产、生活需要,为实现国家、人民的根本利益提供坚实的土地支持。
关键词:土地管理;规划;措施引言:对土地资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调控,才能实现国家的健康发展,以及长治久安。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都要充分地认识到土地管理与规划的重要作用。
我们要建立更加完善的土地管理制度、保障体系来规范地管理土地,并且对现存的土地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
不仅如此,我们还要着重于提高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用最少的土地来生产最大的产品,达到利润最大化,来实现人民与国家的更大利益。
1 土地发展权概述1.1 土地发展权的基本概念土地的发展权是指,在规则内对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与充分发展,在这些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发展更大更多的权利。
土地发展权的本质是指:土地的所有权人或土地的使用权人通过增强对土地的利用效率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些也可以说是对土地资源用途的改变或者对土地自身的价值更大的挖掘。
我国现行的《土地管理法》,上面所规定中有三种土地性质,其中包括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等三种。
由于三种的土地性质都不同,所以他们的经济利用价值也是不一样的,这些在生产活动中都能体现出来。
1.2 土地发展权的功能我们以法学视角来看,土地发展权可以归属到民事权利的范围中。
在设立土地发展权中,最基本的就是要实现权利人更多的利益。
此外,需要控制和调节土地发展权,做好土地功能方面的管理,由政府保证实施土地利用和规划。
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应当加强保护农业用地、历史古迹和环境敏感地带等,我国设立和实施土地发展权是政府对土地进行管理的一种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土地的规划、管理和使用效果。
土地利用规划理论和原则
㈠区位
区位就就是从空间得观点确定地理现象位置、距离、 规模、结构得合理性。区位研究目得就是寻求地 理事物存在地域得内在规律。区位就是空间区域 得综合体,包括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和交 通地理区位。
㈡区位理论
1、区位理论
就是关于人类活动得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得相互关系得学说。 包括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城市区位论等。解释区位对 土地利用方式得作用规律。
土地利用规划理论和原则
第一节土地利用规划得基础理论
一、地域分异理论 二、 地租和地价理论 三、土地区位理论 四、土地持续利用理论 五、土地生态经济理论 六、人地协调理论 七、系统工程理论
一、地域分异规律
㈠自然地域分异规律 ㈡劳动地域分工规律 ㈢地域分异规律在土地规划中得应用
㈠自然地域分异规律
土地就是自然经济综合体,构成土地得自然因素—气候、土壤、 水文、植被、地貌、地质等成自然地带性分布,各有各自 特性,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综合作用于土地,使土地类型及其 利用也表现出地域分布特点。
地域分异规律和劳动地域分工就是探讨区域差异性得规律,就是 地域性或区域性得核心内容。地理学认为地域性就就是同质 性问题和异质性问题。某一地理要素或若干地理要素结合,区 域内同质,区域间异质。换言之,地域分异就就是地区差异性。
二战以前,人们把区域理解为等质区域(区域内具有高度一致性); 战后,重视结节区域,结节区域内部存在一个或数个结节点(核 心),她们得辐射流联系着辐射区,结节区域就就是由不同等级、 不同层次得核心与其辐射区组成得。均质区域和结节区域可 用下图表示。
5、确定土地利用规划内容
地域分异规律决定土地资源特色内容,劳动地域分工 决定土地利用(社会经济发展)特色内容。
二、地租和地价理论
中央电大土地资源利用规划课程一体化方案
中央电大《土地利用规划》课程一体化实施方案一、课程概况土地利用规划是为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管理类各专业的学习者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课内学时90,学分5。
是对一定区域内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经济技术措施。
二、内容体系及三、教学媒体1.文字教材《土地利用规划》,为合一型,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2004年11月第一版,中国农业大学张凤荣、安萍莉、孔祥斌编写。
文字教材较系统、较全面地介绍了土地利用规划课程的内容。
2.录像教材,为重点讲授型,5学时,张凤荣教授主讲,1999年12月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
每课内容安排如下:3.对各教学点辅导教师每学期至少进行一次网上业务培训、开展教学研究、交流答疑等。
随时通过电子邮件答疑。
四、课程教学进度安排表五、教学媒体使用信息表六、教学过程的组织学生平时以自学为主,要求学生做自学笔记,每学完一章内容,自己学会归纳总结。
独立完成每章后面的练习题。
把学习中的问题记下来,及时提问。
应按照学生居住或工作区域要求学生组织学习小组,选出小组负责人,每学期至少安排小组活动3次,达到学生互教互学,共同讨论的目的。
辅导教师应根据学习小组的数量及分布情况,至少参加其中1~2次活动并检查学习小组活动记录。
由于学生都是成人,且大部分是村干部,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调查、座谈和实习可以由学生自己联系,老师提供一定的帮助;应根据各地条件,分次安排、完成。
实习1,请有关人员介绍本县土地利用规划,做好记录;实习2,与有关土地利用规划(包括农用地规划等)制定人员座谈,座谈前,拟定座谈提纲,按要求写座谈纪要,写在形成性考核册内;参加调查,要完成调查报告,要将调查报告填在形成性考核册中。
调查、实习是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点要认真组织。
教师可以将调查实习中总结的经验、出现的问题,及时与省及中央电大老师交流、反馈。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用地结构演变及其驱动机制分析
收稿日期:2004-11-05;修订日期:2005-03-04作者简介:袁丽丽(1977-,女,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土地经济、城市土地利用管理。
E -mail :yuanlily@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用地结构演变及其驱动机制分析袁丽丽(华中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0摘要:该文简介国内外学术界对城市用地空间结构的相关研究,分析城市用地空间结构演变在空间上的两种表现形式,并对城市化进程中促进城市用地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主体、驱动力以及城市用地结构演变的驱动机制进行研究。
关键词:城市用地空间结构;演变;驱动力;驱动机制中图分类号:F293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504(200503-0051-05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是指城市各种功能用地的比例和空间结构及其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
宋启林指出,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即城市空间结构,它离不开对土地的依托,同时也是城市土地利用物质和精神的具体体现,二者是同质的[1]。
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及其演变规律一直是城市土地利用及城市规划的核心问题。
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建筑形态学和规划学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对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进行了大量研究。
随着工业革命的产生,城市地理及经济领域需要研究企业布局的最大利润问题,产生了城市土地利用的地域结构理论、地租理论、门槛理论及空间均衡理论等,国外开始对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进行系统研究。
在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以解决城市社会及环境等问题为宗旨的城市土地空间利用理论,如以解决城市过分密集庞大而产生的有机疏散理论以及田园城市、花园城市、星座城市等规划理论,对城乡一体化、郊区化、城镇群、城市连绵区、大都市区等城镇蔓延发展形态的分析研究以及城市土地利用的混合功能区理论等。
总体而言,国外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研究侧重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空间过程、动力机制和增长控制3方面,并形成了历史形态学派、区位经济学派、社会行为学派及政治经济学派等不同的研究方法与理论派系[2]。
第五章土地利用规划法律制度
六、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
规划的具体内容,因客观环境条件的差异,
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从总体而言,从宏观 到微观,整体到细部,有下列内容。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土地利用潜力分析和土地供给与需求预测 土地供需平衡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土地利用规划分区和重点用地项目布局 城乡居民点用地规划和交通运输用地规划 水利工程用地规划和农业用地规划 生态环境建设用地规划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土地利用费用效益分析和规划实施
三、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之间的
关系 市(地、州)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介于省、
县级之间的过渡性规划。 上下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须紧密衔接,下级 规划的控制性指标不得突破上级规划确定的 指标; 上级规划是下级规划的依据和指导,下级规 划应在上级规划的控制下进行编制; 下级规划是上级规划的具体化和落实。没有 上级规划指导的规划是盲目的规划,没有下 级规划落实的规划是无法实施的规划。
以实施用途管制为目标的控制性规划。控制 是以土地利用控制性规划为依据,针对某一 规划、土地复垦规划,以提高土地生产能力为目的 空间布局,是指导编制其他规划层次的 性规划比总体规划具体,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类、某一块土地所进行的详细设计, 的土地整理规划,等等,同时也包括各部门根据行 依据。 有利于促进总体规划的实施,同时比详细规 业发展需要编制的行业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专 属于项目规划。与其他规划层次不同,它突 项规划是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深化和补充,在规 划宏观,具有较强的灵活性,能够更好地适 出强调土地利用的平面设计和技术经济分析, 划深度上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似,属于宏观层面 应社会经济活动的需要。 是具体实施土地开发、使用、整治、保护项 的规划,在规划层次上可以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 目的依据。 对应。
第二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的法律规定
民法本位论城乡规划法的土地利用规划制度解析
民法本位论城乡规划法的土地利用规划制度解析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城乡规划法的土地利用规划制度成为了保障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法律制度。
本文将从法学的视角出发,以民法本位论为理论基础,对城乡规划法的土地利用规划制度进行解析。
一、民法本位论的概念及其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意义民法本位论是以民法为基石,以民事主体及其行为关系为核心的一种法学理论。
在土地利用规划中,民法本位论强调以民事主体的意愿为依据,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
在土地利用规划中,民法本位论的应用可以使土地利用规划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护土地资源,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二、土地利用规划制度的法律基础和重要性城乡规划法是我国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法律,对土地利用规划制度进行了明确规定。
土地利用规划制度是城乡规划法中的核心内容,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城乡规划法将土地利用规划制度作为城乡规划的基本内容,并规定了其实施的原则和程序,为土地利用的合理开发提供了法律保障。
2. 土地利用规划制度可以统筹城乡用地,调控土地利用结构,保障土地利用的合理化和可持续发展。
3. 土地利用规划制度可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三、土地利用规划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土地利用规划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等。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适应性强:土地利用规划制度可以根据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制定符合实际的土地利用规划,并进行及时的调整和修订。
2. 稳定性强:土地利用规划制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其制定和修改需要经过合法程序和合规程序,确保其具有合法性和合规性。
3. 强制性强:土地利用规划制度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都必须按照规划进行土地利用活动,不能随意违反规划进行土地利用。
4. 利益平衡性强:土地利用规划制度在制定时需要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实现利益的平衡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基本生产要素的土地资源对我国经济增长、城市建设及其它各项建设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据统计结果显示,2003年至2006年,全国建设占用耕地面积为68.0万公顷,年均占用17.0万公顷。
①已有研究表明:我国农地非农化的波动周期与经济发展周期紧密一致,各省区之间GDP总量与建设占用耕地之间存在幂指数的关系(陈江龙,2003;曲福田,2006)。
同时,非农建设用地的迅速扩张,导致我国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并存在耕地污染、生态环境恶化、失地农民增加等现象。
目前全国失地农民有3500万人左右,按目前的土地征用速度,预计到2030年失地农民将增至1.1亿人。
②可见,基于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相对稀缺的基本国情,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推进,且面临着日益紧张而残酷的国际与区域竞争,大量土地资源迅速地向非农用途转移将使得国家粮食有效供给、社会稳定、生态环境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严重隐忧。
土地利用规划是政府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之一。
自1990年以来,我国先后开展了两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
第一轮规划(1990)在执行过程中被终止,对规划思想、目标和方法进行了大的调整后,重新编制了第二轮规划(1997)。
虽然第二轮规划在耕地保护和控制建设用地盲目扩张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规划编制社会经济背景的快速变化,规划实施中出现了用地指标不断被突破、规划方案调整频繁、违规用地现象普遍、圈地现象严重等一系列问题(国土资源部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调研组,2002;张跃进,2004;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而土地利用规划的预期目标并没有得到实现。
这些事实促使专家、学者对我国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状况进行理论反思:我国土地用途分区管制、基本农田保护等制度的确立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与实施,虽然在空间、时间和数量上对土地资源配置建立了法律体系,但非农建设用地的扩张、耕地过度消耗、利益主体之间矛盾冲突的势头仍得不到有效控制,其核心是土地利用规划中集体理性与个体理性的冲突,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机制缺失(师学义,2005)。
因此,本文在现有土地利用规划理论研究评述基础上,运用制度经济学理论与方法,从制度分析视角构建我国转型时期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度分析框架,并阐释其重要的理论命题,为系统深入地分析我国转型时期土地利用规划的有效实施提供理论基础。
一、现有研究视角的评述土地利用规划是一项涉及多学科、多部门、多时序的系统工程。
各领域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对规划的内涵有不同的解释,致使土地利用规划研究产生了不同的视角和范畴,其研究成果也涉及科学、工程技术、信息技术以及土地利用规划决策、规划政策、规划管理、规划实施等方面。
然而,随着经济日趋全球化、社会依赖程度日益复杂多样化,市场机制难以有效地解决日益突出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时,在可持续发展观影响下的各国土地利用规划逐步由技术主导研究转向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度与政策研究中。
当前国际上对土地利用规划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角度就是运用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的理论研究成果,解释规划的“政治性”和实际规划工作中的大量政治问题(Betts,1995;Do-minitz和Manski,1996)。
尽管它们的研究方法各异,研究重点也各有侧重,但都获得了一致的研究结论,即规划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规划过程和社会结果两个方面,且这二者处于互动之中,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将决定规划的开展,而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及其空间后果将反过来影响社会政治经济本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度分析框架与理论命题陈丽1,曲福田2,严金明1(1.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872;2.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土地问题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95)【摘要】文章在现有土地利用规划理论研究述评基础上,阐释土地利用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制度,从制度经济学分析视角,以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度供需、成本和博弈分析为核心构建了我国转型时期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度分析框架,提出这一研究框架下三个重要理论命题,即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度供给与需求、土地利用规划决策与实施和土地利用规划管制权限配置。
这为我国转型时期土地利用规划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制度;分析框架;理论命题【中图分类号】F29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768(2008)16-0055-03【收稿日期】2008-02-22【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04JZD000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0173027)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3-2006年)》整理获得。
②包宗顺:《重视失地农民利益的保护》,新华日报,2003年7月13日。
【作者简介】陈丽(1980-),女,山西太原人,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研究方向:土地资源持续利用与规划;曲福田(1962-),男,山东莱州人,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土地问题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资源经济、土地政策;严金明(1965-),男,江苏南通人,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土地利用规划与政策。
《生产力研究》专题研究生产力研究/No.16.2008!"身。
国内的研究多从规划学科角度出发来研究和讨论土地利用规划实施问题,其一般研究思路是在变化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剖析现行规划难以实施的原因,寻求规划实施困境的解决办法,以完善土地利用规划理论研究(EnricoGualini,2002;张友安,2004;吴次芳,2005;陈银蓉,2005;蔡玉梅,2005;师学义,2005)。
然而,运用制度经济学理论解释现行规划实施困境的文献尚不多见,但仍有一些学者借助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视角,思考“制度”在规划中的作用,并进而试图建立规划的制度分析框架,以成为规划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赵燕菁,2005;吴次芳,2006;师学义,2006)。
综观已有研究表明:土地利用规划受到不同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是集科学、技术和政治为一体的时期过程,其中存在着集体理性与个体理性及其不同主体的利益相悖问题。
可见,从制度经济学视角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理论研究主要是对应制定什么样的规划、由谁参与、为谁服务以及怎样制定等问题的争论。
到目前为止,尽管我国学者了解国外最新理念、概念,掌握了理论发展的趋势,但由于缺少对其理论背景和原因的深入研究,致使其都不能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价值体系和理论体系。
同时,许多专家学者将社会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理论引入土地利用规划研究中来,对土地利用规划的内涵、本质、理论、方法和实施管理等进行了深刻反思,初步形成了基于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以及技术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理念。
但是,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体系及在实践中的运作模式还没有形成,这已严重地影响和制约了土地利用规划的实践。
基于此,从我国国情出发,将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与分析框架引入土地利用规划研究,探讨如何构建一种既能满足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又能实现社会公共目标,使不同主体利益均衡的土地利用规划制度日益成为土地利用规划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土地利用规划:制度分析视角(一)核心概念阐释1.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是我国学术界长期以来一直争论的焦点之一。
经过几十年的规划实践,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规划编制与实施的实践,逐步形成了相对统一的概念:即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其特征表现为政策性、整体性、兼容性、折衷性和动态性(王万茂,2002,2003)。
同时,土地利用规划不仅是对土地资源在区域、行业、部门之间进行合理配置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且也是在一定时期内,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资源利用综合效益的活动过程。
这一时期过程,①不仅规划内部各要素之间,而且从规划方案编制、决策与实施不断与周围各种环境因素都发生互动作用。
可见,规划环境对规划方案的编制———决策———实施产生着重大的影响,规划本身与周围环境一起构成了完整的规划系统。
实质上,土地利用规划方案是一个土地利用的决策,也是一定时期内土地利用政策。
规划的根本目标是纠正因市场失灵导致的负面影响,以提高区域社会整体福利和公共利益,这也是规划存在和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
然而,不同的价值观影响和制约着规划所涉及的整体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判定,使得其目标不仅应提高社会整体福利和公共利益最大化,而且应与特定的政治和制度目标相统一。
[19][20]基于这一认识,本文将所指的土地利用规划是技术支撑的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具有对未来土地利用的导向性,有限理性和社会公共性的特征。
2.土地利用规划制度。
到目前为止,土地利用规划制度的概念精确界定是相当困难的。
本文将所讨论的规划制度界定为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中所有规则的集合,即对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中各参与者所形成相互作用的约束,既包括对土地使用者的约束,也包括对规划编制者、决策者与实施管理者的约束,同时包括实施特性。
进一步讲,土地利用规划制度是指在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中所形成或涉及的一系列法规、政策、办法等规则或规范的集合,这些规则对各参与者所形成了相互约束与激励的作用,从而制约着不同利益主体在规划过程中的行为。
由于土地资源配置过程中存在巨大利益矛盾与冲突,为了实现土地利用过程中的公共利益,作为土地资源配置重要手段的土地利用规划是以维护公共利益为宗旨的,而规划制度则是通过一系列规则的制定与实施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
从理论上说,由于制度本身所有的多维度和复杂性特点,作为制度理论分支,土地利用规划制度应属于一种契约制度,是在特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中不同利益集团的博弈规则,其实施过程受到市场经济和政治目标影响。
这意味着土地利用规划制度的构建受到特定政治、社会和经济的制约。
具体表现为:(1)政治因素方面,规划制度受到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价值、行政组织和行为等方面的决定作用;(2)社会因素方面,社会组织、社会需求、社会文化等对规划制度也存在重要影响;(3)经济因素方面,土地利用规划制度形成和演变受国家经济体制、经济组织和经济行为等决定或影响。
可见,土地利用规划制度是特定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物,在不同制度环境和不同历史时期是不一样的,有时政治力量占据主导地位,并起主要作用;有时经济力量发挥主导作用,控制着土地利用的方向;在特定时期,社会力量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因为社会需求是土地利用规划制度的根本动力。
(二)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度分析框架构建土地资源特性致使其利用中存在较强外部性,且其负外部性存在导致公共利益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