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家校共育的理念.pdf
家校共育的五个方面
家校共育的五个方面家校共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家校共育的意义在于促进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合作,共同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家校共育的五个方面,包括家长的教育参与、家校沟通合作、家庭教育氛围、学校教育环境和学校家庭共育计划,旨在帮助家长和学校更好地实施家校共育。
一、家长的教育参与家长的教育参与是实施家校共育的第一步。
家长与学校之间要形成互助、互利的关系,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融合。
家长可以积极参与到学校的课程设置与运营中来,与教师展开有意义的讨论,在孩子的全面发展道路上发挥积极的作用。
同时,家长也可以与学校一同制定教育计划,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变化。
在实施家校共育中,家长的角色是至关重要的,他们需要积极参与到教育中,与教师和学校打成一片,互相支持和帮助。
二、家校沟通合作家校沟通合作是家校共育的基础。
家长与学校之间必须建立起一种沟通机制,利用多种途径保持联络,共同促进孩子的发展。
在这个沟通机制中,学校应及时向家长传递课程安排和孩子的学习进展情况,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的情况,从而更好地配合学校完成孩子的教育。
家长也可以向学校反馈孩子的学习情况和成长问题,与学校一同探讨解决方案,为孩子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三、家庭教育氛围家庭教育氛围是孩子在家庭中的心理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的重要环节,它也是实施家校共育的核心。
家庭教育氛围需要建立在亲情、信任和合作的基础上,家长要积极构建一个有爱、有责任感、有沟通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家里感受到温暖和支持,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学校的需求。
四、学校教育环境学校教育环境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也是家校共育的重要一环。
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优越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同时,学校还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保持和家长的密切联系,为家校共育的实施提供良好的条件。
五、学校家庭共育计划学校家庭共育计划是学校和家庭共同合作的教育计划,旨在促进家校共育的实施。
家校共育同心同向同发力
JIAOYU DUANZHANG/教育短章家校共育:同心同向同发力■文/王越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
”“家校共育”这个新的育人理念,就是在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其意义在于促进家校合作、优化育人环境、形成育人合力。
同为育人主体,必须达成共识。
按照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中“民主监督和社会参与”的内涵要求,家庭在育人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息息相关的“育人共同体”。
没有家庭教育参与的学校教育,是一种不完善、不完整的教育。
家庭是与学校同样重要的育人主体,而不是与学校各自为战,或者只是学校育人主体的配合者,必须了解学校育人的全过程,与学校步调一致地达成育人共识。
同心同向发力,努力形成“合力”。
首先,家庭和学校两大教育主体是“同心”的,应当相互配合、相互合作、相互融合地进行启智育人活动,两者必须步调一致、形成教育合力,努力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
其次,学校与家庭两大教育元素在育人上是“同向”的,在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途径和教育方法等方面是一致的,学校要主动将家长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参与者,以家长委员会的形式参与到现代学校的建设中来,形成育人共同体。
再次,家庭与学校两大教育元素要强调“融合”,即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各自为政、单方面进行育人实践,或者只是单向度要求对方尽到教育孩子之责,两者在育人问题上不是两条轨道并行前进的关系,而是强调在教育学生的目标、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的相互融合。
把握互动特征,创新“共育”机制。
2012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要求中小学生和幼儿园建立家长委员会,发挥家长作用,促进家校共育。
学校教育的实施和家庭教育的指导,都是教育孩子主体作用的体现。
家校共育计划
家校共育计划家校共育计划是指学校和家庭共同合作,共同育人的一项教育计划。
家校共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密切合作的重要体现。
家校共育计划的实施,有利于促进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密切合作,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共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首先,学校和家庭应该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
学校和家庭是学生成长教育的两大重要环境,学校和家庭之间的沟通是十分必要的。
学校应该定期向家长发布学校教育教学的相关信息,包括学校的教学计划、学生的学习情况、学校的活动安排等。
而家长也应该及时向学校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情况,包括学生的学习状态、家庭的教育方式等。
只有通过良好的沟通,学校和家庭才能更好地共同育人。
其次,学校和家庭应该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发展。
学校应该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而家庭也应该积极参与学生的成长教育,关心学生的情绪变化,引导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校和家庭应该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共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再次,学校和家庭应该共同合作,开展教育活动。
学校可以邀请家长参加学校的教育活动,比如家长会、亲子活动等。
家长也可以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比如志愿者服务、学校建设等。
通过共同的努力,学校和家庭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共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最后,学校和家庭应该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学校应该定期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等。
而家长也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只有学校和家庭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
总之,家校共育计划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种新模式,是促进学校和家庭密切合作的一种新途径。
只有学校和家庭共同合作,共同育人,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希望学校和家庭能够携手合作,共同推动家校共育计划的实施,为学生的成长教育共同努力。
全面育人需要家校深度合作
全面育人需要家校深度合作张晖(阜南县第二中学安徽阜阳236300)摘要:使用先进的教育手段搭建家校共育平台,充分发挥家长优势,让家长参与班级、学校管理,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科学地结合起来。
遵循教育规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引导广大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成才观,培育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素质教育全面育人家校合作—、全面育人全面育人,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需要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
(一)学校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作为补充,利用课后服务开设选修课,真正把学生的兴趣特长开发出来。
同时把学校社团组建起来,如书法社团、舞蹈社团、绘画社团、音乐社团、球类社团、科创社团、文学社团等,用课程育人。
(二)学校要构建全面的育人体系,以德为先,强化综合素质培养,拓宽实践渠道,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把给高校输送合格人才作为一项重要使命。
(三)国家层面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充分说明家庭教育在育人育才上起到至关重要作用。
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出台政策,强调全面育人与家庭教育密不可分。
2018年9月,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说: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意见强调要重视家庭教育。
加快家庭教育立法,强化监护主体责任。
加强社区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建设,为家长提供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充分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密切家校联系。
家长要树立科学育儿观念,切实履行家庭教育职责,加强与孩子沟通交流,培养孩子的好思想、好品行、好习惯,理性帮助孩子确定成长目标,克服盲目攀比,防止增加孩子过重课外负担。
家校共育 合作发展
家校共育合作发展家校共育,是指学校和家庭之间在教育上进行合作、共同育人的活动。
家校共育是现代教育理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家长和学校应该共同合作,共同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共同制定教育目标,合力培养优秀的下一代。
本文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家校共育的重要性以及在实践中的具体做法。
一、家校共育的重要性1.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是学生的主要成长场所,家庭是学生的主要成长环境。
家校共育能够整合学校和家庭的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学校教育注重学科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家庭教育注重学生情感、品德、习惯的养成。
只有家校共育,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健康、快乐成长。
2.加强学生家庭和学校之间的联系。
家校共育不仅意味着学校和家庭在教育上的合作,更重要的是加强学生家庭和学校之间的联系。
学校了解学生家庭的情况,能更好的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而家长了解学校的教学情况,也能更好地配合学校的工作,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
二、在实践中家校共育的具体做法1. 建立健全的信息沟通渠道。
学校应该加强与家长的联系,经常向家长介绍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学情况、学生学习情况等,让家长及时了解到学生在学校的情况。
家长也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积极参与学校的家长会、家访等活动,与学校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
2. 举办家校合作活动。
学校可以举办课题研讨会、亲子运动会、家庭日等活动,邀请家长参与增进家校之间的了解和信任。
也可以通过这些活动,加强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的支持和配合,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
3. 加强家校合作。
学校可以组织家长参与学校的教学辅助工作,如志愿者服务、家校联谊会、课后辅导等。
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家长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也可以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实现家校共育的目标。
4. 建立家校共育制度。
学校可以建立家校共育工作组织机构,制定家校共育的相关规章制度,明确家校共育工作的具体内容和责任分工。
家校深度合作 共育良好习惯
家校合作下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存在问题 第一,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效率低下。现代社 会中家长普遍工作繁忙,难以抽出合适的时间和教师 进行沟通和交流,导致两者沟通缺乏时效性,难以进 行连续性的沟通,进而无法针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情况 进行深入分析。 第二,沟通难度大。很多家长在沟通过程中由于 自身文化水平的影响,无法理解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 必要性,认为教育活动是教师的任务,只要将学生交 给教师即可。这些家长在日常生活中难以为学生展示 一个良好的榜样,会给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带来负面 影响。 第三,家校合作效果差。家长没有掌握有效的养 成教育技能,即使积极配合教师的工作,仍然无法使 用正确的方法对学生实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降低了 家校合作效果。 家校合作下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有效策略 1. 加强沟通有效性 首先,教师应当对沟通手段进行改进,积极应用
80
班主任也应当提升自身的沟通技巧和沟通能力, 保证能够以合理的方式和家长进行沟通,提升家长配 合度。
2. 组织亲子实践活动 教师可以定期组织亲子实践活动,让家长和学生 在实践活动中拥有沟通和交流的机会,由家长对学生 在实践中的行为实施指导和规范,以此强化行为习惯 的养成效果。 例如,教师可以在植树节组织亲子类的植树活动, 在活动中能够增强家长和学生之间关系的亲密度,同 时家长也可以向学生讲解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如何爱护 树木、爱护公物,促使学生在公众场合下能够形成正 确的行为意识,培养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 挥家校合作的优势。 教育的核心不单单只是讲解知识,而是能够让小 学生学会做人,形成健康的人格以及心理状态,而行 为习惯是折射个体人格意识的关键因素。小学教育属 于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应当重视行为习惯养成的必 要性,积极应用和落实家校合作理念。当前家校合作 过程中存在着沟通效率低下、合作效果差的问题,教 师应当针对这些问题采取新型的沟通手段,提升自身 的沟通技巧,以此来提高家长的参与度,进而更好地 对小学生实施行为习惯的养成。
家校协作共育的理念
家校协作共育的理念1. 引言家庭和学校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两个最重要的社会环境,家校协作共育是指家庭和学校之间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共同培养和教育孩子。
这种合作体现了家校共同肩负起培养下一代责任的理念,有助于提升孩子的综合素养和个人发展。
本文将探讨家校协作共育的理念,并提出一些实践方法与建议。
2. 家校协作共育的意义家庭和学校作为两个重要的教育环境,各自拥有独特的教育资源和角色。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到的社会环境,家长是孩子最亲近和最信任的人;学校是孩子研究和成长的主要场所,教师是孩子的研究引路人。
通过家校协作共育,家庭和学校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家校协作共育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强化教育资源家庭和学校各自拥有独特的教育资源,通过家校合作,双方可以进行资源共享和互通有无。
学校可以向家庭传授专业教育知识,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而家庭则可以为学校提供家庭教育经验和情感支持。
通过合作,可以拓宽孩子的知识面,提高教育质量。
2.2 增强育人效果家校合作不仅能够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情感管理能力和自主研究能力等重要的综合素养。
家庭和学校的合作互动,为孩子提供了多元的教育环境,帮助孩子全面发展。
2.3 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家庭和学校是孩子价值观形成的主要场所,家校协作共育有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家长和教师可以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实践方法与建议3.1 家校沟通平台建立家校沟通平台是家校协作的重要一环。
学校可以通过创建家长群、开设家长会等形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并且可以定期发布有关学校教育活动、孩子研究情况等信息,方便家长了解和参与。
3.2 合理分工合作家庭和学校在教育孩子方面应进行合理分工。
家庭应注重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学校则注重学科知识和专业素养的培养。
通过相互支持和协作,帮助孩子全面发展。
家校共育,共同呵护孩子成长
家校共育,共同呵护孩子成长家庭和学校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环境,家校共育则是指家庭和学校共同育人,共同呵护孩子健康成长。
家校共育的核心理念是家庭和学校要携手合作,共同承担责任,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和老师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应该相互配合,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努力。
家校共育需要加强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也是孩子性格养成的重要场所。
家长要懂得如何正确教育孩子,要有爱心、耐心和智慧,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让孩子在家庭中得到温暖和关爱。
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要教会孩子诚实守信、助人为乐、团结友爱等美德。
家长还要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要给予孩子足够的支持和鼓励,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只有在家庭教育的导引下,孩子才能形成良好的品德和习惯,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家校共育需要加强学校教育。
学校是孩子的第二个家,老师是孩子的第二个家长。
老师在教书育人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精神,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学校里,老师要给予学生关爱和指导,要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及时解决,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
学校还应该加强家校沟通,及时向家长提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与家长共同探讨学生的成长问题,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共同关心学生的成长。
在家校共育中,家长和学校要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
家长和学校要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积极沟通,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努力。
家长要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参加家长会、家长学校和学校活动,了解学校的教育方针和教学计划,主动与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与学校共同关心孩子的成长。
学校要积极与家长合作,向家长传达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计划,组织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建立家校互动的平台,让家长更多地了解学校的工作和孩子的学习情况,使学校和家长形成紧密的合作共育关系。
家校共育,共同呵护孩子成长
家校共育,共同呵护孩子成长家校共育是指家庭和学校共同合作,共同呵护孩子的健康成长。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学校是孩子的第二课堂,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和学校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家校共育的理念是让家庭和学校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为孩子的幸福成长而努力。
家校共育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孩子的成长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呵护。
家庭是孩子最亲近的地方,也是孩子最初的教育场所。
家庭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和日常生活的教育,为孩子打下了良好的道德基础和品德养成。
而学校则是孩子的第二课堂,学校教育能够帮助孩子获取更广泛的知识和技能。
家校共育强调的是家庭和学校的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共同为孩子的成长而努力。
家校共育的核心是家庭和学校之间的互动与合作。
家长应该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问题。
学校也应该主动与家长沟通,共同制定孩子的学习计划和规划。
家长和学校之间的密切合作,可以使孩子的教育更加有针对性和有效果。
家校共育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家校互动会、家长学校参观日、家访等形式来促进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合作。
在家庭和学校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之后,可以共同制定孩子的学习计划和规划,关注孩子的学习进展和心理发展。
家校合作还可以共同面对孩子的问题和困惑,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家校共育的目标是帮助孩子全面发展。
家庭和学校应该共同关注孩子的品德、智力、体育、艺术等方面的发展。
家庭和学校的合作可以提供多元化的教育资源,丰富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经验。
家庭和学校共育的目标是培养孩子的全面素质和能力,使他们成为有责任感、有创造力、有思维能力的公民。
家校共育的意义在于促进家庭和学校之间的良好合作,共同为孩子的幸福成长而努力。
对于孩子来说,家庭和学校是他们成长的两个重要支撑点。
只有家庭和学校共同发力,才能够更好地照顾孩子的成长需求。
家庭和学校的合作还可以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成长环境。
在这个环境中,孩子可以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家校共育,让成长拥有奋斗的底色
教育事业不是学校的独角戏,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承担责任。
家庭是儿童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也是教会学生奋斗精神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儿童成长的第一任教师,也是为儿童上好“人生奋斗第一课”的教师。
这是对家校共育在当代教育中的价值和意义最清晰的定位,这也是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清华附小”)家校共育让成长拥有奋斗的底色的初衷所在。
一、价值认同:“启程—知行—修远”三进阶的家长学校课程奋斗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教育理念。
培养具有奋斗精神的少年儿童是新时代教育的应有之义,伴随发生的是我们也要培养具有奋斗精神的家长。
清华附小的成志教育以“成志”作为立德树人在家校共育中落实的突破点,“志”是奋斗精神的体现,“成志”是以奋斗促成长。
由此探索出了“启程-知行-修远”三进阶的家长学校课程,侧重家长学习,促进家长对成志教育理念的价值认同。
“启程—知行—修远”三进阶的家长学校课程,以成志为价值引领,通过通识课程、专题沙龙、线上名师讲堂等举措,在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为儿童制订教育方针,整合家校共有资源,形成家校共育的理念认同。
“启程”年段是奋斗精神的萌芽阶段,家庭、学校要致力于发掘儿童禀赋,清华附小开展“一年级新生家长培训”系列活动,帮助家长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成志育人的教育理念,形成家校价值认同。
“启程”年段的课程主要依据儿童处于不稳定活跃期、兴趣多样等特点,尊重其天资与性情,适性扬才,将“习惯养成三部曲”作为阶段性培养目标,通过家校共育,培养学生的好习惯,完成启程年段仪式,实现“基础牢”的目标。
“知行”年段是奋斗精神的培育期,针对儿童生理差异优势渐平,能力差异渐显,身心处于“U”型底部发展期等特点,家长、学校将以“积极心理学课程”作为知行年段的课程体系,帮助家长深入了解和认识学生发展中面临的问题,积极理性地面对问题,缓解焦虑情绪,寻求解决途径,并旨在通过家校共育活动,培养学生诚实守信、自律自强的品质,进而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
家校共育模式下的家庭教育理念
家校共育模式下的家庭教育理念在家校共育模式下,家庭教育理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个模式强调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合作,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这一模式下,家庭教育的理念应当与学校的教育目标和价值观保持一致,以确保学生在家庭和学校之间获得一致的教育指导。
以下是一些家庭教育理念的重要方面:一、家庭教育的目标:家庭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学术能力、品格素养、社交技能等。
家庭应该与学校合作,共同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追求分数和考试成绩。
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在学生的整个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
家庭教育不仅是学习的延伸,还是品德和价值观的塑造之地。
家庭应该积极参与学生的教育,与学校形成互补,共同培养学生。
三、家庭教育的方式:家庭教育的方式应当注重启发式教育,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家长应该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鼓励孩子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家庭教育的价值观:家庭教育的价值观应当强调尊重、责任、坚韧、合作等品质。
家长应该为孩子树立榜样,教导他们价值观的重要性。
这些价值观不仅在学校中有助于学习,也对未来生活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五、家庭教育的合作:在家庭教育中,合作是至关重要的。
家长和学校应该建立积极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教育计划和目标。
家庭和学校之间的沟通和协作有助于确保学生在两个环境中获得一致的教育指导。
六、家庭教育的持续性:家庭教育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家长应该与孩子一起成长,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发展阶段调整教育方法和目标。
家庭应该持续地关注学生的发展,提供支持和指导。
在家校共育模式下,家庭教育的理念至关重要。
家庭教育的目标、重要性、方式、价值观、合作和持续性都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家庭和学校应该密切合作,共同致力于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学生,为他们的未来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这种共育模式有助于学校和家庭共同肩负教育责任,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支持。
2020年整理家校共育学习心得.pdf
家校共育心得体会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二者相辅相成,必不可少。
这次有幸参加洮阳学区举办的继续教育专业课培训,聆听了史校长的《家校共育,做真实而有温度的教育》专题讲座,着实让我受益匪浅。
教育不单单只是学校老师的责任,也不代表学习科技知识便是教育的全部。
下面就结合心理学知识以及我个人的实践就家校共育的理论与实践从两个方面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家校共育的作用1.家校共育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更好地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教师要想提高学校教育的效果,还要多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如:家庭结构、父母职业、家长素养等,因材施教,提高教育效果。
由于家庭的千差万别,家长对教育子女的目标、成才的观念各不相同,因此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理念也不相同,所以家庭教育必须在学校教育的配合下,具体分析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正确引导孩子成才,让孩子健康成长,成为有用之才。
2.家校合作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班主任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就能让家长了解学校教育方式、内容和要求,以便使家长能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配合学校开展教育,保持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使学生能更健康地成长。
学校严格按照《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
然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连续不断地,数年如一日地努力。
家庭是学生接受教育最早,时间最长的场所,家庭教育的模式适合与否,对其能否顺利接受学校教育关系极大。
因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一致和配合,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3.家校联合有助于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可以促进学校和家庭之间的信息交流。
学校家庭两方面教育是否密切配合,重要的一条是要及时交流信息。
教师要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及对待父母的态度等,以便有针对性的进行学生的思想工作。
家长也想要了解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并且还想知道学校是怎样开展工作的。
建立家校联系后,能使这一渠道更畅通,学校与家庭教育更有时效性、针对性、目标要求更一致。
家校共育的概念
家校共育的概念家校共育是一种全面推进教育改革的新概念,它强调家庭和学校在教育过程中的互动和合作,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家校共育不仅仅是家长参与学校活动和教育决策的方式,更是一种家庭和学校之间密切合作的关系,通过家长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实现学生素质教育的目标。
家校共育的实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包括家庭、学校、社区、政府等多个方面。
家校共育应该是一个全方位、全方位参与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家庭、学校和社区应共同发挥作用,互相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共同承担教育责任。
首先,家庭作为学生第一任教师,在家庭教育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家庭应该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的人格品质。
家庭教育需要家长积极参与,与学校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成长发展。
家庭应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积极的指导和辅助作用,引导孩子发展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家庭应鼓励孩子参加实践活动,培养实际动手能力。
学校作为学生的第二家,承担着基础教育的主要责任。
学校应该积极推进家校共育,建立健全的家校联系机制,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学校应该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提高教师教育水平,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环境。
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社区在家校共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社区应为学校提供支持和帮助,协助学校解决教育问题,组织社会资源共享,促进学校和社区资源的互动和共享。
社区应加强与学校和家庭的联系,开展各种形式的家庭教育活动,为家庭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
政府应加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政策支持,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为家庭和学校提供发展和改善条件。
政府应加强对家校共育实施情况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加强指导和支持。
总之,家校共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通过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共同协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学生素质教育的目标。
家校共育简介内容
家校共育简介内容家校共育是指家庭和学校共同育人的理念和实践。
它强调家庭和学校之间的紧密合作,共同为孩子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和指导。
家校共育的目的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学术能力和社交技能,使其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全面发展的人。
家庭和学校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环境。
家庭提供了孩子最初的教育和养育,而学校则是孩子接受正规教育的地方。
家庭和学校在培养孩子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通过家庭教育,孩子可以学习到基本的礼仪、道德规范和生活技能。
而学校则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
家校共育的核心理念是合作和互动。
家庭和学校之间应该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机制,定期交流孩子的学习情况和成长经历。
家长需要与教师合作,了解孩子的学习需求,并积极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中去。
学校也需要充分利用家长的资源和智慧,与家长共同制定教育目标和规划,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有机结合,共同促进孩子的发展。
家校共育的重点是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家庭和学校可以共同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机会,激发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同时,家庭和学校要共同关注孩子的学习进展,及时发现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帮助孩子建立起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信心。
此外,家校共育还强调家庭和学校共同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和品德修养。
家庭和学校要共同关注孩子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教育他们尊重他人、团结合作,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综上所述,家校共育是一种重要的育人理念和实践,通过家庭和学校的紧密合作,共同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只有家校共同育人,才能更好地满足孩子的成长需求,培养他们成为具有综合素质和创造力的人才。
因此,家校共育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家校共育内容
家校共育内容一、家校共育的定义和意义家校共育是指家庭和学校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共同育人。
这种合作关系包括双方在教育方面的互相支持、协调和配合,以及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家校共育是现代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理念,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并且培养出健康、自信和有责任感的人才。
二、家校共育的实施方法1.建立良好沟通渠道家长和老师之间需要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渠道,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表现情况。
同时,老师也需要向家长传达课程安排、考试安排等信息。
2.参与课堂教学家长可以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了解孩子在课堂上表现如何,并且能够及时对孩子进行指导和帮助。
此外,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可以更好地了解老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3.组织互动活动为了增强家校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可以组织一些互动活动,例如家长会、家庭作业展示等。
这些活动可以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并且能够更好地与老师进行交流。
4.共同制定教育计划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家长和老师应该共同制定教育计划。
这个计划应该包括孩子的学习目标、学习计划以及评估方式等。
通过共同制定教育计划,可以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学习成果。
三、家校共育的实施效果1.提高学生成绩通过家校共育,能够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并且及时对孩子进行指导和帮助。
这样能够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让他们在学业上取得更好的成果。
2.促进全面发展除了在学业上取得好成绩之外,还需要对孩子进行全面发展。
通过家校共育,能够更好地了解孩子在其他方面的表现,并且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
3.培养健康自信的人才通过家校共育,能够让孩子在家庭和学校之间得到更好的关注和支持。
这样能够培养出健康、自信和有责任感的人才,他们将来会更好地适应社会。
四、家校共育的注意事项1.避免过度干涉在家校共育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过度干涉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发展需求,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空间。
2.保持良好沟通家长和老师之间需要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表现情况。
家校共育,静待花开
家校共育,静待花开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学校是孩子的第二课堂。
家庭与学校应该互相配合,共同育人,让孩子在家庭和学校两个环境中得到全面的培养。
这就是家校共育的理念。
家校共育有着深远的意义。
家庭和学校是孩子成长的两个重要环境,家庭是孩子的起点,学校是孩子的起点,家庭与学校的合力,才能让孩子真正发展潜能,成为有价值的人。
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最亲密的人,也是孩子最重要的启蒙老师。
父母应该时刻关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给予他们关心和支持,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父母还应该积极参与学校的家庭活动,与教师和其他家长沟通交流,共同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而学校作为孩子的第二课堂,是培养孩子综合素质的重要场所。
学校应该教会孩子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学校也应该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培养他们的良好品行和社会责任感。
学校还应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合作,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共同协助孩子的成长。
家校共育,要实现家庭和学校的有效合作。
家庭和学校要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交流信息。
家长可以定期参加家长会,与教师交流孩子的学习情况。
而学校也应该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定期向家长反馈孩子的学习和行为情况。
家庭和学校要相互尊重,相互支持。
家长应该尊重学校的管理和教育方式,积极支持学校的工作。
学校也应该尊重家庭的意见和需求,关心孩子的个性和特长。
家庭和学校要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
学校可以组织家校合作小组,定期开展家校共育活动。
家长也可以组织家庭教育讲座,邀请学校的老师和专家给家长们传授教育知识。
当家庭和学校真正实现共育,孩子的成长就会如同一朵盛开的花朵,绽放出美丽而多彩的光芒。
家庭和学校不仅是孩子成长的土壤,更是孩子启迪智慧和培养品德的灯塔。
只有家校共育,才能真正让孩子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让孩子成为有价值的人。
我们要静待花开,共同呵护孩子的成长,为他们铺就通往成功的道路。
2024年家校共育计划
2024年家校共育计划一、背景近年来,我国教育领域发生了许多变化,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家校共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日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重视。
2024年,我们将进一步推进家校共育计划,打造一个更加和谐、高效、创新的教育生态圈。
二、目标1. 构建紧密互动的家校关系,促进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沟通和合作。
2. 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培养家长的教育意识、方法和技能。
3. 积极开展校本课程设计,使学校课程内容与家庭教育需求相结合。
4. 创新家校合作模式,发挥学校和家庭的优势,共同为学生成长提供支持。
三、策略1. 制定详细的家校共育实施方案,明确各方的责任和任务。
2. 开设家长学校,为家长提供培训、讲座等活动,提升其教育能力。
3. 设立家校共育工作室,建立家校合作平台,发布实用的教育资源。
4. 推进学校和社区的合作,共同组织教育活动,增强家长的参与感。
5. 组织学术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和家长代表,共同探讨家校共育的实践与创新。
四、具体措施1. 丰富家长学校的内容,包括家庭教育理念、亲子沟通技巧、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培训。
2. 通过家长课堂,邀请学校老师为家长示范实际教学,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3. 开展家校互动活动,如亲子运动会、亲子采摘活动等,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4. 鼓励学校与社区的合作,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实际能力。
5. 配备专门的家校共育工作人员,负责家校沟通、信息传递等相关工作。
五、评估与反馈1. 设立定期评估机制,收集家长和学生对家校共育计划的反馈意见。
2.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完善计划的具体措施,以达到最佳效果。
3. 每年举办一次家校共育成果展示活动,展示家长和学生在共育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和进步。
六、资源保障1. 加大财政投入,提供资金支持,保障家校共育计划的顺利实施。
2. 配备专业人员,担任家校共育工作人员,保证工作的高效进行。
3. 利用互联网和现代通信技术,提供家校共育所需的信息和资源。
家校携手,共育未来——浅谈家校共育的一致性
德育观察2020年第4期“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这句话告诉我们,孩子的成长是离不开家长以及老师的教育,从古到今,孩子的教育,由家庭和学校共同承担的,谁也甭想推卸掉。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互补的关系,两者之间能够很好地弥补对方的不足之处。
这些道理,无论是学校、老师,还是家长都深深地知道,而家校共育是教育发展的趋势,也一直在实行着,学校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效果却不尽人意。
依我之见,归根到底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没达成一致性。
学校和家庭教育是否一致,决定着教育的成与败。
如果两者缺乏一致性,教育就会徒劳无功。
换句话说,家庭和学校在对孩子教育上,无论是理念、步调,还是方向,只有达成一致性,才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一、转变观念是达成一致性的有力保证教师肩负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在家校共育中发挥着主体作用。
但有相当一部分老师认为家长只要在家管好自己的孩子就得了,忌讳家长提出的关于教育孩子的建议,哪怕是比较中肯的意见。
老师往往认为家长不懂教育的规律,也不了解学校教育的运作,凭什么干涉老师的工作。
由于教师认识狭隘,很容易产生抵触的情绪,就轻易地把一股力量拒之门外,使教育陷入势单力薄的困境。
这时,学校要对教师加强有效的培训,使教师在不断的学习中,真正体会到家校共育的重要性,明白家校共育是教育发展势在必行的。
慢慢地,教师提高了思想认识,观念也随之转变了。
教师消除心中的顾虑,接纳家长,正视家长的同等教育地位,从开始的难为情,觉得别扭,到后来就愿意与家长携手合作。
家校共育的另一主体——家长,他们年龄不同,性格各异,知识水平也是参差不齐,导致教育观念也各不相同。
他们从心底里知道作为父母,自己的有责任教育好孩子的,但能付之于行动的人为数不多。
的确,有大部分家长由于工作的原因,时间不多,精力不足,忽略了对孩子的陪伴和管教,他们还认为自己不是专业的教育者,不懂教育方法。
这种种,开始是家长的借口,久而久之,就成了习惯,对孩子放任不管;有小部分家长尽管是专职带孩子的,但碍于缺乏方法,管不住孩子,甚至导致孩子对着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校共育的理念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学校和家庭比作两个“教育者”,认为这两者“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
这就提出了“家校共育”的概念,不过仍未形成确切的、被广泛接纳的定义。
英语中表达“家校合作”的词最常见的是“home-school cooperation”(家校合作),与之相关的词还有“education intervention”(教育介入)、“parent-teacher collaboration”(家长—教师配合)、“parent involvement”(家长参与)等。
在儿童入学之前,几乎所有家长都有家庭教育的意识。
但是在孩子进入学校之后,有的家长便把教育孩子的任务完全交给了学校,交给了教师,甚至交给了社会。
这是不理智的,也是没用的,是无法挽回的。
国外对于家校共育的研究进行的很早,而我国在九十年代开始认识这个问题。
教育研究者马忠虎对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问题上有深入的研究,他认为,家校合作,实质上是联合了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的力量,对学生进行教育。
在教育活动中,家庭和学校相互支持共同努力。
这样一来,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家长在养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
这一观点,慢调了家庭和学校在教育中的平等地位和作用,改变了我国教育界以往一直认为家庭教育从属于学校教育的看法,平衡了家校之间的关系,有利于调动家庭对其子女教育的积极性,发挥家庭教育的巨大作用。
人的成长综合了家庭、学校、社会诸方面的因素,是一个综合体。
英国教育家克拉克尤其重视家庭的作用,他认为教育的功能:“首先是家庭,家庭为一切目的而存在,是有最强烈的情感生活。
同时家庭是我们称作道德心的价值观和标准体系的制定者。
其次是学校,学校的主要功能在于传达家庭不适宜传达的思想,即抽象、正义的思想。
学生在学校中是唯一与同辈或上级没有特殊钟爱纽带的人,有他被配给的有其权利和义务的位置。
再次是行为或职业。
作为社会组织,他们对提出了人的自我意识和价值意识做出了贡献。
”
实际上家校共育的活动是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的,美国学者大卫·威廉姆斯(David Williams)研究发现, 家长在学校中渴望扮演不同的角色 ,其角色范围可从指导孩子或课堂辅助到参加校委会制定学校规章等。
另外两位学者兰根布伦纳( M·R·Langenbrunner) 和索恩伯格( K·R·Thornbury) 则把参与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家长角色分为三类。
首先是作为支持者和学习者。
以这种角色身份参与孩子教育是家长参与的传统模式,也最常见,往往受到教师、家长和学校管理人员的偏爱。
家长也一般会在活动中感到轻松自在,其角色作用不会受到别人的威胁。
这类参与的具体方式有家长会议、家长小报、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咨询、家校书面联系、电话联系、个别家长约见等。
家校双方的交流是这些活动的主要特色,参与目的主要是学校得到家长对其孩子教育的支持,家长在活动中学习有关教育理论和方法。
接着是作为学校活动自愿参与者,自愿为学校提供无偿服务。
自愿参与的活动范围很广,自愿参与者也不仅仅限于在校学生的家长,可以是其他一些与学校没有家庭联系却具有教育意义的典型人物。
以这种角色身份参与的家长, 关注的已不仅只是他自己孩子的教育,学校整体教育事务也已成了他关注的一个部分。
但是,以这种身份进行的参与活动对家庭和学校都有较高的要求。
家长须有较高
的文化素质和修养,甚至是某方面的专家,要有更积极的参与欲望;教师或其他专职人员须有较强的组织才能和合作技能。
除此之外还有作为学校教育决策参与者。
家长应参与学校教育决策的全部环节,即决策形成、决策执行和决策监督,美国学者赫斯(K·D·Hess)认为,家长参与决策的理论基础首先是人们对没有参与制定的决策在执行过程中缺乏责任感。
其次,整理信息、决策、推行的过程本身就具有教育意义,家长、学校相互学习,有益于改进管理技能;再次,家长最了解其孩子所处的家庭环境,也一般最了解孩子的个人情况,因此,必须干预其孩子教育过程的规划。
家长参与教育决策可以不仅限于某个学校,其范围可以扩大到地方、甚至国家的教育行政机构,以影响整个教育体制的管理和运行。
然而对合作活动中家长角色的一种新的观点是把家长视为学校教育者的伙伴。
这意味着家长在其子女的教育过程中与学校具有完全平等的伙伴关系。
隆巴那认为,要建立伙伴关系就必须认识到家长有能力向学校提供帮助 ,认识到家校之间信息的交流和相互支持是一种共同受益的过程。
家校合作也只有以这种平等的伙伴关系才能达到其理想的目的。
对于家校共育的实践,早在九十年代就有了报道。
盱眙二中借鉴企事业单位管理经营中签订“共包合同”的措施,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不协调,学生表现又极差的家长签订“共包合同”。
使家校教育的结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虽然实践的时间很久,但在我国现阶段,家校合作还处于探索和初级阶段。
从有关调查可见,我国的家长与教师在教育观念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分歧,家长与教师之间还存在相互推诿教育责任、共育意识不强的现象;家庭与学校之间存在缺乏信息沟通和交流的现状。
此外,我国在教育管理体制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育管理权力集权化,家长的权利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等。
再有我国的师范教育体系及师资培训等的课程中,缺乏对教师进行家校合作方面的教育和培训,使得教师缺乏相应的能力和技巧主动开展家校合作活动。
而家长教育意识不强带来的结果也是有着不少现实例子。
我本人班上有位非常调皮的同学,时常中午不回家看其他同学玩游戏,学习态度也很不认真。
后来发现家长也并没有很好的教育意识,很多需要家长签字的作业,家长看都不看只是随便签了。
这样放纵无所谓的态度,让学生也没有了学习的良好习惯。
还有一类问题是这样的,很多家长也很想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之中,但是因为缺乏相关的知识,在家庭英语教育过程中,很多家长对于子女的教育是非常迫切的,这种迫切类似于“揠苗助长”,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要目的,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则不太关心,这种病态式、一蹴而就式家庭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升。
比如家长热衷于参考书购买热,热衷于大量额外作业的布置,热衷于家教的聘请,热衷于替学生报各种补习班等,这就加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
在家庭教学模块中,家长是学生学习的督促者,在学校教育模块中,老师是学习的辅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导者,但是在现实教学中,很多学生都是被动式的学习。
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家长进行家庭教育体系的健全是非常必要的,从而配合好学校教学的步伐,进行良好的家校协同教育环境的营造,保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统一性,该模块的开展需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家校教育平台体系的健全,确保其内部各个环节的协调,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首先为了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继续巩固学校的教育效果,对孩子进行持续教育,家长要积极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这就需要家长多向学校以
及教师交流教育的方法手段,甚至是开办家长学校,有时也是必要的。
而且,相对与学校,家长对孩子的了解是深入许多的,能完全针对孩子进行个性化的辅助。
这是学校教育难以做到的方面。
基于这些,可以看出家校共育有着相当重要的位置。
首先家校共育关系的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主要渠道,家庭是学生接受教育最早,时间最长的场所。
因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一致和配合,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其次和谐的家校共育关系可以促进学校和家庭之间的信息交流,建立家校联系后,能使这一渠道更畅通,学校与家庭教育更有时效性、针对性、目标要求更一致。
最后家校共育关系可以使学校充分利用家长这一有力的教育资源去优化、促进学校内外的教育环境,使学生接受的教育更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