醇厚的中原韵

合集下载

《醇厚的中原韵》课件

《醇厚的中原韵》课件
老子
道家学派创始人,所著《道德经 》为道家经典,影响深远。
中原的重要事件
夏朝建立
标志着中原进入奴隶制 社会,开创了中国历史
的新纪元。
商朝灭亡与西周建立
商朝末年暴政频仍,周 武王联合诸侯伐商,建
立了西周。
春秋战国时期
各国竞相改革,出现百 家争鸣的局面,中原文
化逐渐形成。
中原的历史遗迹
洛阳龙门石窟
世界文化遗产,展现了中原佛教艺术的辉煌成 就。
嵩山少林寺
中国佛教禅宗的发源地之一,以武术闻名于世 。
殷墟遗址
商朝晚期都城遗址,发掘出土大量珍贵文物, 为研究商朝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04
中原的艺术与民俗
中原的传统艺术
010203Fra bibliotek传统绘画
中原地区有着悠久的绘画 传统,以工笔和写意为主 ,注重线条的运用和意境 的传达。
书法艺术
中原书法家在楷、行、草 、隶、篆五种书体中均有 卓越表现,其风格或雄浑 豪放,或清丽脱俗。
中原的地理与自然景观
中原的地理环境
1 2
3
地理位置
中原地区位于中国中部,包括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省 份。
地形地貌
中原地区以平原和盆地为主,地势平坦,气候温和,适宜农 业发展。
气候特点
中原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适合多 种农作物生长。
中原的自然景观
山水景观
中原地区拥有嵩山、华山等著名山景,以及黄河、长江等大河景观。
生态景观
中原地区的森林、草地和湖泊等自然生态景观丰富多样。
农业景观
中原地区是中国农业的重要基地,农田、果园和养殖业等农业景观独具特色。
中原的旅游资源

醇厚的中原韵教案

醇厚的中原韵教案

醇厚的中原韵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原地区的文化背景和人文特色。

2. 通过学习中原地区的语言、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感受中原韵的魅力。

3.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原地区的文化背景介绍2. 中原语言特色的学习3. 中原音乐舞蹈的特色欣赏4. 中原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的学习5. 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进行中原文化主题活动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原地区的文化背景、语言特色等知识。

2. 示范法:展示中原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

3. 实践法: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亲身体验中原文化。

四、教学资源1. 中原地区的文化资料:书籍、图片、视频等。

2. 中原语言、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示范资料。

3. 实践活动的场地和器材。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中原地区文化背景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中原语言、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欣赏能力。

3. 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表现。

六、教学活动设计活动一:中原文化知识竞猜目的:通过竞猜活动,让学生更加了解中原地区的文化背景。

方法:教师出题,学生抢答,答对者给予奖励。

活动二:中原语言趣味学习目的: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中原语言的特色。

方法:教师展示中原地区的方言视频或图片,学生模仿并练习。

七、教学实施步骤步骤一:导入新课,介绍中原地区的文化背景。

步骤二:学习中原语言特色,让学生进行模仿练习。

步骤三:欣赏中原音乐舞蹈,引导学生感受中原韵的魅力。

步骤四:学习中原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让学生欣赏并尝试创作。

步骤五: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原文化。

八、教学反思内容一: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如何,是否对中原文化产生了兴趣。

内容二: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进行调整。

内容三: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尝试其他教学方法。

九、教学拓展拓展一:组织学生参观中原地区的文化遗址,加深对中原文化的了解。

拓展二:开展中原文化主题的班会,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醇厚的中原韵教案

醇厚的中原韵教案

醇厚的中原韵教案【篇一:醇厚的中原韵教案】醇厚的中原韵教案教学内容:醇厚的中原韵教学目标:(1)聆听《王大娘钉缸》《沂蒙山小调》《孟姜女哭长城》,感受、体验歌曲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2)探究这几首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认识民歌的变异性特征。

(3)初步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了解民歌的音乐特点。

教学重点:聆听《王大娘钉缸》《沂蒙山小调》《孟姜女哭长城》,感受、体验歌曲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

教学难点:了解鱼咬尾和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和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

课时:1课时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温故知新师:聆听下面三段音乐,判断它们分别属于我国哪个地区?《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阿拉木汗》《编花篮》。

生:西北民歌、新疆民歌、河南民歌。

师:那有没有同学知道河南是属于什么地区的呢?河南是属于中原地区的。

一说到中原,熟悉金庸的同学肯定知道,金庸的武侠小说中经常出现一些中原的武林人士,什么天龙八部当中的乔锋与中原武林结下了不可解的仇怨,经常会出现什么中原人士。

那么有同学知道中原地区到底是指哪里吗?“中原”一词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一般指狭义的中原,即专指河南省。

广义的“中原”是以河南为中心,向河南临近省份的部分地区渗透的一个广阔区域。

而我们今天要讲的“中原韵”呢,就是河南、山东、河北这三个省的音乐了。

二、新授课(一)河南民歌1、听赏《王大娘钉缸》并简单介绍“地花鼓”。

师:首先,我要带同学去中原的中心,河南省。

那说到河南呢,我想同学们都应该知道在历史上有很多的朝代都定都在河南,比如说我们熟悉的北宋就定都在河南开封,晚唐时定都在洛阳??河南还有很多著名的、美丽的景色,像洛阳的龙门石窟,禅宗和少林武术的发源地少林寺,五岳名山的中岳嵩山,都是在河南省的,所以说河南是我们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发源地。

那在这样一遍瑰丽的土地上,又孕育着怎样的音乐呢,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欣赏一下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

《多彩的民歌——醇厚的中原韵》教案(两篇)

《多彩的民歌——醇厚的中原韵》教案(两篇)

《醇厚的中原韵》教案(一)【教学目标】1、聆听《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孟姜女哭长城》,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认识民歌变异性特征。

2、在感受、体验中原民歌音乐风格的基础上,认识民歌的地方风格与语言特点有密切的关系。

3、了解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

【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中原民歌的体裁、调式及“鱼咬尾”和“起承转合”的创作手法。

教学难点: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

【教学方法】欣赏法、谈话法、表演法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欣赏了各具特色的蒙古族、藏族和维吾尔族民歌,了解了这些民族的人民所创造的灿烂的民族文化。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原大地,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独特风格。

中原地处太行山以南,燕山以南,黄河下游,以华北中原为主,温带气候,受季风影响。

我们首先来了解、欣赏一首在全国广为流传的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授新课:1、《沂蒙山小调》(1)、简介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提问:这首民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内容和情绪?由几个乐句构成?是什么调式?提问:前句的最后一个字就是后句开头的字,在文学创作中叫作什么?(2)欣赏《沂蒙山小调》(由王世慧演唱),学生带着问题欣赏后谈感受。

提示:乐句间同音相连,是我国音乐创作中手法“鱼咬尾”,这首新民歌虽标为“小调”,但由于其旋律舒展,感情奔放,而带有明显的山歌风格。

提示:这首民歌创作采用了“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

(3)欣赏彭丽媛演唱的《沂蒙山小调》。

提问:与王世慧演唱的版本有什么不同?在节拍、语言、速度、伴奏和风格方面作一比较。

2、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1)、哼唱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的旋律。

提问:《王大娘钉缸》的旋律与哪首影视歌曲的旋律有相似之处?歌曲是什么调式?(2)、欣赏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说说用什么乐器伴奏?谈谈听后感受。

(3)、聆听《好汉歌》,与《王大娘钉缸》的旋律进行比较,初步认识:①、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差别:在于不受某种专业作曲技法的支配,是劳动人民自发的口头创作;其旋律和歌词并非固定不变,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会不断地得到加工而有所发展及变化;不借助于记谱法,而主要依*人民群众口耳相传;不体现作曲者的个性特征,但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

醇厚的中原韵 教案

醇厚的中原韵 教案

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授课教师:岳儿湾教案(详案)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师:同学们,我们先聆听两首歌曲请学生回答各属于哪个民族的民歌?生:内蒙古族和维吾尔族。

师:回答非常好。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

从而形成极其丰富而又多姿多彩的民歌,那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原大地,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独特风格。

(出示中原图片)请问同学们,《醇厚的中原韵》里的“中原”所指的地理区域是哪里?(看中原地区地图)(现代中原地区称谓一般使用广义的大中原地区,即“黄河中下游地区”,以河南省为中心,涵盖周边河北省南部、山东省西部、江苏省西北部、安徽省北部、陕西西部、山西南部等广大地区;大中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主导整个中华文明发展的核心地域,不但是中国历史上绝大部分时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所在地,同时又是华夏民族早期形成和居住的地方,也是今天绝大部分中国人的祖居之地;狭义中原一般专指河南省)→引出课题《醇厚的中原韵》。

今天我要带大家一起欣赏几首中原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民歌,山东民歌和河南民歌、河北民歌。

(二)讲授新课:今天,我带大家先去山东省的沂蒙山,说起沂蒙山,有一首歌曲曾经红遍大江南北,你们知道吗?(《沂蒙山小调》)(展示几组图片,让学生感受沂蒙山秀丽的风光,产生对此的向往,简介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的创作背景出示课件) (背景:《沂蒙山小调》又名《沂蒙山好风光》,是一首带有山歌风味的小调,最初流传在山东临沂地区,后来传遍全国。

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

在山东沂蒙地区出现了一个一再与抗日武装为敌的反动武装组织——黄沙会。

为了揭露黄沙会的反动面目,山东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文工团的音乐工作者,选用传统民歌《十二月调》的旋律,填上《打黄沙会》的歌词,歌曲很快在鲁南地区传播开来。

后来,有人将《打黄沙会》的歌词改为赞美沂蒙风光的内容,歌名定为《沂蒙山小调》。

)一、欣赏在全国广为流传的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1)带问题欣赏问题①体验,感受歌曲的音乐情绪全曲分析歌曲有几个乐句,一个乐句几个小节,你能发现前三个乐句中在创作手法上有什么特点吗?(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出示答案:旋律舒展、节奏工整、感情奔放、带有山歌的风格;四个乐句,一个乐句两个小节。

高中音乐教案-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

高中音乐教案-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

高中音乐教案-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原地区的音乐发展历史和特点。

2.学会演奏中原地区的传统乐器。

3.了解中原地区的歌曲和舞蹈的风格和特点。

4.学会欣赏和分析中原地区的音乐作品。

二、教学内容1.中原地区的音乐历史和特点。

2.中原地区的传统乐器演奏。

3.中原地区的歌曲和舞蹈风格和特点。

4.中原地区的音乐作品欣赏和分析。

三、教学过程1. 中原地区的音乐历史和特点中原地区的音乐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积淀。

中原地区音乐的特点是醇厚、稳重、朴实、典雅。

主要表现在旋律上,如《大风歌》、《红梅赞》等等。

同时,中原地区也有独具特色的舞蹈和器乐,如《秧歌》、《二泉映月》等等。

2. 中原地区的传统乐器演奏中原地区的传统乐器有很多种,如琵琶、古琴、扬琴、二胡、笛子等等。

其中,我们主要学习琵琶和二胡的演奏技巧和基本乐曲。

通过学习和练习,让学生了解中原地区乐器的特点和韵味。

3. 中原地区的歌曲和舞蹈风格和特点中原地区的歌曲和舞蹈风格多样,如秧歌、花鼓戏、绕口令歌、敬酒歌等等。

这些作品表现了中原地区农民的生产、生活和情感,是中原地区文化瑰宝中的一部分。

通过学习和欣赏这些作品,让学生了解中原地区的文化和传统。

4. 中原地区的音乐作品欣赏和分析展示中原地区的音乐作品,让学生了解其音乐特点和风格,并分析其中的乐曲结构、旋律和节奏。

同时,也让学生分析该作品反映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通过欣赏和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原地区音乐的内涵和魅力。

四、教学评价通过课堂学习和互动,让学生了解中原地区音乐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和特点,掌握中原地区传统乐器的演奏技巧和基本乐曲,并能够欣赏和分析中原地区的音乐作品。

同时,通过师生互动的评价方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掌握程度,以此为基础激励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五、教学延伸与中原地区音乐相关的延伸学习可包括以下方面:•了解中原地区的历史文化和民间传说。

•实地体验中原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醇厚的中原韵 教案

醇厚的中原韵 教案

醇厚的中原韵教案教案标题:醇厚的中原韵教学目标:1. 了解中原地区的文化特点和韵味。

2. 学习中原地区的传统音乐和舞蹈。

3. 培养学生对中原文化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4. 提高学生的音乐和舞蹈表演技巧。

教学内容:1. 中原地区的文化特点和韵味介绍。

2. 中原地区的传统音乐欣赏。

3. 中原地区的传统舞蹈学习和表演。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中原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并与他们分享一些中原地区的特色和名胜古迹。

第二步:文化特点介绍(10分钟)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向学生介绍中原地区的文化特点,如中原地区的历史、传统节日、民俗习惯等。

第三步:传统音乐欣赏(15分钟)播放中原地区的传统音乐,让学生聆听并感受其中的韵味。

引导学生讨论音乐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第四步:传统舞蹈学习(20分钟)选择一种中原地区的传统舞蹈,向学生展示舞蹈的基本动作和舞姿。

分组指导学生学习舞蹈,并进行集体排练。

第五步:舞蹈表演(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舞蹈表演,展示他们学习到的舞蹈技巧和表演能力。

第六步:总结(5分钟)与学生一起回顾整堂课的内容,让学生分享他们对中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

2. 对学生的舞蹈表演进行评价,包括舞姿、动作的准确性和协调性等。

教学延伸:1. 邀请中原地区的音乐家或舞蹈演员来学校进行讲座或表演。

2. 组织学生参加中原地区的文化体验活动,如中原地区的传统节日庆祝活动。

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

2. 中原地区的传统音乐和舞蹈录音或视频。

3. 舞蹈排练场地和音乐播放设备。

醇厚的中原韵教案

醇厚的中原韵教案

醇厚的中原韵教案教案标题:醇厚的中原韵教案目标:- 了解中原地区的文化、历史和音乐特点- 学习中原地区的传统音乐乐器和曲目- 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表演技巧- 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和审美能力教学内容:1. 中原地区的文化和历史介绍:- 汉字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中原地区的历史名人和历史事件- 中原地区的传统习俗和节日2. 中原地区的音乐特点:- 中原地区古典音乐的韵味和特色- 中原地区的民间音乐和舞蹈- 中原地区的器乐演奏和声乐演唱技巧3. 中原地区的传统音乐乐器:- 古筝:介绍乐器的来源、结构和演奏技巧- 笛子:介绍乐器的类型、演奏方式和音域特点- 柳琴:介绍乐器的历史、演奏风格和曲目4. 中原地区的传统音乐曲目:- 《渔舟唱晚》:介绍曲目的背景、曲调和表演方式- 《阳关三叠》:介绍曲目的情感表达和演奏技巧- 《梅花三弄》:介绍曲目的艺术特色和演奏方法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中原地区的风景和名胜,引起学生对中原文化的兴趣。

2. 文化和历史介绍:以课件形式讲解中原地区的文化和历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

3. 音乐特点介绍:播放中原地区传统音乐的录音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和感受其中的特点和韵味。

4. 乐器介绍与演示:请专业演奏家或老师现场演示古筝、笛子和柳琴的演奏技巧,让学生亲身感受乐器的音色和韵味。

5. 曲目学习和表演:选择一首中原地区的传统音乐曲目,分散学生组成乐队或合唱团,进行曲目学习和排练。

6. 欣赏和评价:学生表演完曲目后,进行互评和自评,分享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

7. 总结和延伸:结合学生的反馈和讨论,对中原地区音乐文化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探索。

教学资源:- 中原地区文化和历史的图片、视频资料- 中原地区传统音乐的录音或视频资料- 古筝、笛子、柳琴等乐器的演示材料- 选定的传统音乐曲目的乐谱和演奏示范音频评估方法:- 学生对中原地区文化和历史的讨论和提问参与情况- 学生对中原地区传统音乐的理解和欣赏程度- 学生在乐器演奏、曲目表演和互评中的表现评价。

醇厚的中原韵教案

醇厚的中原韵教案

醇厚的中原韵教案教学内容:醇厚的中原韵教学目标:(1)聆听《王大娘钉缸》《沂蒙山小调》《孟姜女哭长城》,感受、体验歌曲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2)探究这几首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认识民歌的变异性特征。

(3)初步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了解民歌的音乐特点。

教学重点:聆听《王大娘钉缸》《沂蒙山小调》《孟姜女哭长城》,感受、体验歌曲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

教学难点:了解鱼咬尾和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和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

课时:1课时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温故知新师:聆听下面三段音乐,判断它们分别属于我国哪个地区?《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阿拉木汗》《编花篮》。

生:西北民歌、新疆民歌、河南民歌。

师:那有没有同学知道河南是属于什么地区的呢?河南是属于中原地区的。

一说到中原,熟悉金庸的同学肯定知道,金庸的武侠小说中经常出现一些中原的武林人士,什么天龙八部当中的乔锋与中原武林结下了不可解的仇怨,经常会出现什么中原人士。

那么有同学知道中原地区到底是指哪里吗?“中原”一词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一般指狭义的中原,即专指河南省。

广义的“中原”是以河南为中心,向河南临近省份的部分地区渗透的一个广阔区域。

而我们今天要讲的“中原韵”呢,就是河南、山东、河北这三个省的音乐了。

二、新授课(一)河南民歌1、听赏《王大娘钉缸》并简单介绍“地花鼓”。

师:首先,我要带同学去中原的中心,河南省。

那说到河南呢,我想同学们都应该知道在历史上有很多的朝代都定都在河南,比如说我们熟悉的北宋就定都在河南开封,晚唐时定都在洛阳……河南还有很多著名的、美丽的景色,像洛阳的龙门石窟,禅宗和少林武术的发源地少林寺,五岳名山的中岳嵩山,都是在河南省的,所以说河南是我们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发源地。

那在这样一遍瑰丽的土地上,又孕育着怎样的音乐呢,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欣赏一下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

醇厚的中原韵教案

醇厚的中原韵教案

醇厚的中原韵教案《醇厚的中原韵》嗨,小伙伴们!今天我想和你们聊聊我们中原地区那超级有魅力的音乐韵味呢。

我住在中原大地,这里的音乐就像我们这里的土地一样,充满着深厚的底蕴。

我奶奶就特别喜欢那些带着中原韵的曲子。

她总是说,听着那些歌,就像回到了过去的好时光。

我就很好奇呀,这中原韵到底有啥特别的呢?有一次,我跟着爷爷去村里的大戏台看戏。

那戏台上的演员们一开口,那声音就像有一种魔力一样。

他们唱的是豫剧,那声调就像波浪一样,一会儿高一会儿低。

我就想啊,这就好比是爬山,一会儿爬到山顶,特别激昂,一会儿又走到山谷,低回婉转。

这和我们平时听的流行歌曲可太不一样了。

流行歌曲有时候就像一阵风,轻轻快快地就过去了。

可是这豫剧的中原韵呢,就像是一条深深的河流,缓缓流淌,里面装着满满的故事。

我有个小伙伴叫小明,他对这些中原韵的乐器可感兴趣了。

我们一起去看那些民间艺人演奏。

那二胡一拉起来,哎呀,就像有人在你耳边轻轻地诉说着什么。

我就问小明:“你说这二胡怎么这么神奇呢?”小明就说:“你看啊,这二胡就像一个会说话的老人,每一根弦就像他的舌头,吐出的声音都是充满了感情的话语呢。

”可不是嘛,那二胡的声音,一会儿像是在哭诉,一会儿又像是在欢笑,就像一个有很多情绪的人。

在学校里,我们也有音乐课。

老师给我们讲中原韵的时候,会给我们放一些歌曲。

有那种古老的民歌,那歌词就像一幅幅画。

比如说那首《编花篮》,“编,编,编花篮,编个花篮上南山。

”简单的歌词,可是唱出来就特别有味道。

我就想啊,这中原的音乐就像我们吃的烩面一样,简单的食材,但是搭配在一起就特别美味。

烩面有宽宽的面条,就像中原韵里那长长的拖腔;烩面里的各种配菜就像音乐里的各种音符,组合在一起就是一种独特的享受。

我还去过一个民俗博物馆呢。

在那里看到了好多和中原音乐有关的东西。

有那些古老的乐谱,虽然我不太看得懂,但是看着那些密密麻麻的符号,我就觉得像是看到了古代的音乐人在那里认真地谱写着他们心中的旋律。

音乐课教案-醇厚的中原韵

音乐课教案-醇厚的中原韵

醇厚的中原韵一、教材来源:本课选取了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模块》中的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中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音乐鉴赏模块P28—33页数)。

二、教学要求:1、聆听《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和《孟姜女哭长城》,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认识民歌的变异性特征。

2、在感受、体验中原民歌音乐风格的基础上,认识民歌的地方风格与生产劳动、语言特点有密切关系,民歌的地方风格突出地表现在歌曲的节拍、节奏、调式等因素上。

3、探究这几首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

4、初步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三、教材分析:1、《沂蒙山小调》又名《沂蒙山小好风光》,是一首带有山歌风味的小调,最初流传在山东临沂地区,现在已传遍全国。

《沂蒙山小调》由四个乐句构成。

每个乐句两小节,除了第四乐句外前三乐句的节奏青春期会本相同,而第四乐句的变化也是为了歌曲最终的稳定需要。

因此,其结构形式显得工整、严谨,具有方整性的特征。

从音乐的逻辑上看,每个乐句尾部都有一个依势下行的拖腔,并且四句拖腔的结束音依次收整在do、re、ia、sol四个音上,这种运行方式,不仅加强了旋律的歌唱性,更确立了旋律中“起——承——转——合”的功能地位。

2、《王大娘钉缸》在河南邓县、息县、商城、固始一带,流行着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地花鼓。

这种地花鼓多由一旦一丑合作表演。

其演唱内容多为北方各地的生活小调。

《王大娘钉缸》。

应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首歌舞曲。

《王大娘钉缸》采用了上下句的结构形式写成。

从整体上看,上句与下句均为6小节,彼此呼应,显得工整平衡,如果从上下句的局部看,它们的唱词与衬词之间,一短一长表现出一种不平衡,但是,这一短一长却是一呼一应,尤其是衬词部分,明显地增强了歌曲的明快、轻松、诙谐的色彩。

从旋律的运行逻辑上看,上句的歌词部分,结束音落在徵音上,其衬词部分结束音落在商音上,给予人以不稳定的感觉,下句的歌词部分结音的宫音上,明显地产生了向下发展的动力需要,其衬词部分结音到主音——徵音上,给予人完满结束的感觉。

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

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

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学案一、看本节课的内容为第二单元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教材所选的内容是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以及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

通过学习这三首歌曲应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认识民歌的变异性特征。

在感受、体验中原民歌音乐风格的基础上,认识民歌的地方风格与生产劳动、语言特点有密切的关系,民歌的地方风格突出地表现在歌曲的节拍、节奏、调式等因素上。

同时应探究这几首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和起承转合的结构方法。

初步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1、歌曲介绍①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沂蒙山小调》又名《沂蒙山好风光》,是一首带有山歌风味的小调,最初流行在山东临沂地区,现在已传遍全国。

其旋律来自花鼓调《十二月调》。

抗日战争时期,这首曲调曾被填上《打沙会》的新词。

以后,在这首歌的基础上形成了这首新民歌。

这首新民歌虽标为“小调”,但由于其旋律舒展、感情奔放,而带有明显的山歌风格。

这首歌曲采用了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和“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

“鱼咬尾”是指乐句间同音相连。

②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这是一首轻松、明快、幽默、诙谐的民间歌舞曲。

它是流行于河南的一种地花鼓的代表曲目,由一个旦角和一个丑角共同表演。

这首歌曲的旋律是流行歌曲《好汉歌》的创作素材。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民歌是作曲家创作的源泉之一。

③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孟姜女》这首歌的源头本在江苏,其歌词采用了“四季体”的写法。

旋律流畅、情绪压抑而悲伤。

流传到河北后发生了“同体”性的变异。

歌词以“十二月体”为基础,故事内容翔实而细致;歌曲旋律在江苏民歌的基础上“加花”装饰,显得更加流连婉转、绵延不断。

歌曲中也采用了“起承转合”的四句式结构。

2、音乐知识①民歌与创作歌曲的联系和区别许多创作歌曲以民歌为创作的素材,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民歌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之一。

当然,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也有区别。

民歌不受专业作曲技法的限制,是人民群众自发的口头创作。

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第四节《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高一年级

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第四节《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高一年级

新课标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第四节《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精品教案(高一年级)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教学案例)选用教材:人民音乐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

授课年级::高中一年级教学内容:欣赏三首中原民歌,分别是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以及相关的音乐知识的掌握。

教学目标:1、聆听民歌,感受、体验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

2、探究、认识“起、承、转、合”四句式的民间音乐创作方法,了解中原民歌的体裁、调式和音阶,认识民歌的变异性特征。

3、初步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中原民歌的体裁、调式及“鱼咬尾”和“起承转合”的创作手法,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

2、认识民歌变异性特征。

教具:钢琴、多媒体播放器、教学光盘、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在《沂蒙山小调》的背景音乐下,播放沂蒙山区地方风光以及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场景。

用家乡的美景及音乐,引出:中原大地,师生共同讨论:中原的地理位置以及那里的民歌。

我国中原地处太行山以南,燕山以南,黄河下游,以华北中原为主,主要有山东、河南、河北等几个省份,这里民歌丰富,地方风格相当浓郁。

同学们,音乐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中间,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原大地,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独特风格。

首先,我们来欣赏由我们家乡飞出来的中国著名民歌《沂蒙山小调》。

二、欣赏与体验(一)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初步了解歌曲的诞生背景,旋律、结构方面的特点,教师适当补充。

2、对比聆听(1)欣赏由著名歌唱家王世慧演唱的《沂蒙山小调》版本,同时播放老师在费县白石屋自拍的DV录像,让学生了解歌曲的诞生地,以及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并思考:这首民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内容和情绪?由几个乐句构成?是什么调式?前句的最后一个字就是后句开头的字,在文学创作中叫作什么?王世慧演唱的这首民歌的特点及风格。

第二单元 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 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

第二单元 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 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

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评委老师好,我是ⅩⅩ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醇厚的中原韵》,下面,我将围绕本节课“教什么”,“怎样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三个问题,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总结六个方面谈一谈这堂课的设计思路和教学理念。

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人教版《音乐鉴赏》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将主要欣赏学习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和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以及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了解民歌的音乐特点。

二.教学目标:①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

②探究这两首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和“起承转合”式的结构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了解中原民歌的体裁及“鱼咬尾”和“起承转合”的创作手法。

四、说教法学法自制多媒体课件,借助多媒体,通过播放影视、欣赏、设置问题来组织教学,运用兴趣导入法、直观讲解法、视听结合法、鼓励表扬法来组织教学,进一步提高引导学生感受、体验、理解其音乐风格。

五、说教学过程1.创设情景以播放视频导入今天,我带领大家一起走进中原大地,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独特风格。

中原地处太行山以南,燕山以南,黄河下游,以华北中原为主,温带气候,受季风影响。

让我们首先来了欣赏一首在全国广为流传的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播放音频,配上风景图片,营造气氛,提高学生兴趣。

2.引出课题,出示教学目标3.阅读文本整体感知引领问题,出示《沂蒙山小调》歌谱。

(组织学生带着以下两个问题,欣赏后谈感受)1.这首民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内容和情绪? 2.大家观后,前句的最后一个音就是后句开头的音,在音乐的创作中叫做什么?先进行分组讨论,然后我来总结:乐句间同音相连,是我国音乐创作中的手法“鱼咬尾”,这首新民歌虽标为“小调”,但由于其旋律舒展,感情奔放,而带有明显的山歌风格。

4.巩固练习,随音乐哼唱,体会音乐情感5.下面我将请一位学生讲述《孟姜女》的故事。

淳厚的中原韵PPT课件

淳厚的中原韵PPT课件
专业的音乐创作来源于民歌, 加上了编者的修改、创新和制作。
孟姜女哭长城
河北民歌
比较江苏民歌《孟姜女》 的旋律,与河北 民歌《孟姜女哭长城》的旋律有何异同?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首歌产生之源头在江苏 ,歌词采用了“四 季体”的写法。显得比较委婉细腻,旋律 线条比较平稳,而河北民歌的旋律起伏则 比较大,曲调比较高亢。
浙江民歌
对鸟
《对鸟》这种题材非常特殊而 少见。这首民歌又采用吴地方 言演唱,南方民歌色彩颇浓。
•闽南语《爱拼才会赢》
欣赏湖北民歌《幸福歌》
《幸福歌》是新中国成立后传播开来的新 民歌,由湖北民歌手蒋桂英创编,歌曲的 内容歌颂解放后农民的幸福生活
湖北民歌
欣赏湖北民歌《幸福歌》
人们生活的地理环境是形成民歌的民族风 格、地方风格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受专业限制,而是人民 群众自发的口头创作;
依靠人民群众的口耳相 传;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 地方特征
蝴蝶泉边
淳厚的中原韵
主讲人: 课件主要制作者:邓歆月
以我之眼看中原之风:
歌中最有特色的是中原民歌。区别于当前 歌坛孱弱无力、浮泛绮靡的流行风气,能 让你感觉到心灵深处的震撼的,能让你闻 声落泪、血脉贲张的,那就是中原民歌。 中原民歌是中国民歌的脊梁,是中国民歌 之魂...
探究影响民歌风格特征的原因。
南方地区河流交错,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自然景观秀丽,对里
的人们聪颖细致,音乐风格委婉秀丽;西北地区高原纵横,山石峥嵘,
蓝天下一望无垠的黄色土地,气候寒冷,人们为了生存必须与大自然
做斗争,所以民歌的音调高亢,嘹亮,质朴中带着严峻和深沉。
云南民歌
一首赞美爱情的山歌
南方:歌词含蓄内在,旋律婉转,流畅, 飘逸,情 感细腻,以抒情见长.结构短小精悍. 北方:粗 犷,旋律高亢悠扬,开阔起伏,舒展自由,十分 大气磅礴. 都是在劳动生活中产生的.受地域 环境,语言特点,文化传统的影响.

醇厚的中原民歌

醇厚的中原民歌

第二单元第4节醇厚的中原韵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一、教学目标1、聆听《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和《孟姜女哭长城》,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2、探究这几首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了解中原民歌的体裁、调式和音阶,认识民歌的变异性特征。

3、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了解民歌与专业音乐创作的关系。

二、教材分析《沂蒙山小调》又名《沂蒙山好风光》,是一首带有山歌风味的小调,最初流传在山东临沂地区,后传遍全国。

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

在山东沂蒙地区出现了一个一再与抗日武装为敌的反动武装组织——黄沙会。

为了揭露黄沙会的反动面目,山东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文工团的音乐工作者,选用传统民歌《十二月调》的旋律,填上《打黄沙会》的歌词,歌曲很快在鲁南地区传播开来。

后来,有人将《打黄沙会》的歌词改为赞美沂蒙风光的内容,歌名定为《沂蒙山小调》。

《沂蒙山小调》由四个乐句构成。

每个乐句两小节。

除了第四乐句外,前三句的节奏基本相同,而第四乐句的变化也是为了歌曲最终的稳定需要。

因此,其结构形式工整、严谨,具有方整性的特征。

从音乐的逻辑上看,每个乐句的尾部都有一个依势下行的拖腔,并且四句拖腔的结音依次收束在re、do、la、sol这四个音上。

这种运行方式,不仅加强了旋律的歌唱性,更确立了旋律发展中“起-承-转-合”的功能地位。

这首歌曲,在音响资源中提供了两个演唱版本。

其一是由王世慧演唱的。

她采用方言、按原小调的四四拍演唱,在风格上表现得高亢嘹亮、粗犷豪放,乡土味颇浓。

其二是由彭丽媛演唱的是这首歌的一个变体(三四拍)。

演唱时不仅在速度上有所变化,处理得也比较细腻,在风格上显得轻快活泼,热情洋溢。

王大娘钉缸在河南昌邓县、息县、商城、固始一带,流行着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地花鼓。

这种地花鼓多由一旦一丑合作表演。

其演唱内容多为北方各地流传的生活小调。

《王大娘钉缸》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首歌舞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拓展与探究
(1)、第2题、第3题已在前面学习、欣赏中结合完成。
(2)在第1题、第4题、第5题中根据自己选择完成其中两道题。
(3)一起完成第5题。
(3)欣赏彭丽媛演唱的《沂蒙山小调》。
提问:与王世慧演唱的版本有什么不同?在节拍、语言、速度、伴奏和风格方面作一比较。
王世慧演唱采用方言、按原小调的四四拍演唱,在风格上表现得高亢嘹亮、粗犷豪放,乡土味颇浓。由彭丽媛演唱的是这首歌的一个变体(三四拍)。演唱时不仅在速度上有所变化,处理得也比较细腻,在风格上显得轻快活泼,热情洋溢。
醇厚的中原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聆听《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孟姜女哭长城》,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了解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
(2)在感受、体验中原民歌音乐风格的基础上,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了解民歌与专业音乐创作的关系,认识民歌变异性特征。
(3)认识民歌的地方风格与生产劳动、语言特点有密切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聆听、演唱、分析了解作品的情绪、风格和不同的创作手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培养学生对民歌的兴趣、爱好,形成良好的审美观。
教学重点:
了解中原民歌的体裁、调式及“鱼咬尾”和“起承转合”的创作手法,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
教学难点:
运用鱼咬尾方法进行创作。
教学方法:欣赏法、谈话法、表演法等。
相关准备:多媒体设备、钢琴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1、《歌唱二小放牛郎》导入河北民歌。引出中原地区。
师:同学们知不知道刚才这首歌曲唱的故事发生在哪里?(河北)
幻灯醇厚的中原韵
2、师:武侠小说常提到到中原武林人士这个词,那么中原到底指哪些地区呢?
幻灯中国地图
师:除了我们刚刚讲到的河北省,我们看看还有哪几个省?
沂蒙山属于山东省,它与井冈山、延安都是中国革命战争时期最重要的三大老革命根据地,这首《沂蒙山小调》又名《沂蒙山好风光》,优美动听的歌曲唱红了沂蒙山区,飞遍大江南北,并与著名山东民歌蜚声国内外,被定为临沂市市歌。
(2)聆听作品(由王世慧演唱)提问:这首民歌描写了怎样的内容和情绪?
答:描写了沂蒙山的秀丽风景,表达了对沂蒙山的赞美喜爱之情。
《王大娘钉缸》的旋律是《好汉歌》的创作素材,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民歌仍然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之一。
四、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
孟姜女的故事家喻户晓。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残酷的徭役制度带给老百姓的只能是痛苦的生活和悲惨的命运。
(1)请学生讲述《孟姜女》的故事。
(2)随录音哼唱河北民歌《孟姜女》片段,初步感受歌曲的情绪。
音阶:六声、七声为多。
(2)民歌在音乐上都具有本民族本地区的风格特色,民歌的旋律与该民族、该地区的语言密切结合,因而最容易在本地区流传。某民族或某地区的民歌,其音乐特点常在音阶、调式或节拍等方面明显地表现出来。民歌的节拍、节奏形式十分丰富,而且与生活情致、生产劳动关系密切,民歌的曲式结构一般都比较短小,篇幅长的歌词常用同一旋律不断作反复。
(3)哼唱歌谱,分析作品
①由几个乐句构成?是什么调式?
答:四个乐句构成,徵调式。
②歌曲创作的方法是什么?(运用诗句做示范)
提示:这首民歌句子的结束音停留在RE-DO-LA-SOL上,创作采用了“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
③歌曲采用的另一种创作手法是?
提问:乐句间同音相连,是我国音乐创作中手法“鱼咬尾”,这首新民歌虽标为“小调”,但由于其旋律舒展,感情奔放,而带有明显的山歌风格。
(4)根据教师给出的节奏,补充旋律,形成鱼咬尾的创作手法。(范例如下:)
二、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
1、弹奏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的旋律。
提问:《王大娘钉缸》的旋律与哪首影视歌曲的旋律有相似之处?歌曲是什么调式?
答:《好汉歌》,徵调式
2、欣赏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说说用什么乐器伴奏?谈谈听后感受。
3、聆听《好汉歌》,与《王大娘钉缸》的旋律进行比较,初步认识:
(1)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差别:
在于不受某种专业作曲技法的支配,是劳动人民自发的口头创作;其旋律和歌词并非固定不变,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会不断地得到加工而有所发展及变化;不借助于记谱法,而主要依靠人民群众口耳相传;不体现作曲者的个性特征,但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
(2)专业音乐创作与民歌之间的关系。
生:(河北、河南、山东)
地理位置与气候:中原地处太行山以南,燕山以南,黄河下游,以华北中原为主,温带气候,受季风影响。这里的人性格爽朗,淳朴。
领略中原风光幻灯
师:中原相当于一块腹地,这样的地理条件,孕育了怎样的音乐文化?我们首先一起来欣赏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二、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1)简介《沂蒙山小调》
提问:《孟姜女》这首歌如何划分乐句?它的前一句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与后一句的句头是怎样衔接的?这种旋律发展手法叫什么?
(3)聆听江苏民歌《孟姜女哭长城》,
提问:江苏民歌《孟姜女哭长城》的旋律、伴奏和演唱风格有什么特点?
提问:比较江苏民歌《孟姜女》的旋律,与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的旋律有何异同?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产生的源头本在江苏,歌曲的旋律情绪压抑而悲伤。流传到河北以后,旋律在江苏民歌的原有基础上“加花”装饰,发生了“同体”性的变异,这就是民歌的变异性特征。
五、师生共同归纳中原地区民歌和民歌的音乐特点的音乐特征
(1)中原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
体裁:小调最丰富;
调式:徴、调式最多、其次是宫调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