醇厚的中原韵

合集下载

《醇厚的中原韵》课件

《醇厚的中原韵》课件
老子
道家学派创始人,所著《道德经 》为道家经典,影响深远。
中原的重要事件
夏朝建立
标志着中原进入奴隶制 社会,开创了中国历史
的新纪元。
商朝灭亡与西周建立
商朝末年暴政频仍,周 武王联合诸侯伐商,建
立了西周。
春秋战国时期
各国竞相改革,出现百 家争鸣的局面,中原文
化逐渐形成。
中原的历史遗迹
洛阳龙门石窟
世界文化遗产,展现了中原佛教艺术的辉煌成 就。
嵩山少林寺
中国佛教禅宗的发源地之一,以武术闻名于世 。
殷墟遗址
商朝晚期都城遗址,发掘出土大量珍贵文物, 为研究商朝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04
中原的艺术与民俗
中原的传统艺术
010203Fra bibliotek传统绘画
中原地区有着悠久的绘画 传统,以工笔和写意为主 ,注重线条的运用和意境 的传达。
书法艺术
中原书法家在楷、行、草 、隶、篆五种书体中均有 卓越表现,其风格或雄浑 豪放,或清丽脱俗。
中原的地理与自然景观
中原的地理环境
1 2
3
地理位置
中原地区位于中国中部,包括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省 份。
地形地貌
中原地区以平原和盆地为主,地势平坦,气候温和,适宜农 业发展。
气候特点
中原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适合多 种农作物生长。
中原的自然景观
山水景观
中原地区拥有嵩山、华山等著名山景,以及黄河、长江等大河景观。
生态景观
中原地区的森林、草地和湖泊等自然生态景观丰富多样。
农业景观
中原地区是中国农业的重要基地,农田、果园和养殖业等农业景观独具特色。
中原的旅游资源

醇厚的中原韵教案

醇厚的中原韵教案

醇厚的中原韵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原地区的文化背景和人文特色。

2. 通过学习中原地区的语言、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感受中原韵的魅力。

3.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原地区的文化背景介绍2. 中原语言特色的学习3. 中原音乐舞蹈的特色欣赏4. 中原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的学习5. 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进行中原文化主题活动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原地区的文化背景、语言特色等知识。

2. 示范法:展示中原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

3. 实践法: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亲身体验中原文化。

四、教学资源1. 中原地区的文化资料:书籍、图片、视频等。

2. 中原语言、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示范资料。

3. 实践活动的场地和器材。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中原地区文化背景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中原语言、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欣赏能力。

3. 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表现。

六、教学活动设计活动一:中原文化知识竞猜目的:通过竞猜活动,让学生更加了解中原地区的文化背景。

方法:教师出题,学生抢答,答对者给予奖励。

活动二:中原语言趣味学习目的: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中原语言的特色。

方法:教师展示中原地区的方言视频或图片,学生模仿并练习。

七、教学实施步骤步骤一:导入新课,介绍中原地区的文化背景。

步骤二:学习中原语言特色,让学生进行模仿练习。

步骤三:欣赏中原音乐舞蹈,引导学生感受中原韵的魅力。

步骤四:学习中原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让学生欣赏并尝试创作。

步骤五: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原文化。

八、教学反思内容一: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如何,是否对中原文化产生了兴趣。

内容二: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进行调整。

内容三: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尝试其他教学方法。

九、教学拓展拓展一:组织学生参观中原地区的文化遗址,加深对中原文化的了解。

拓展二:开展中原文化主题的班会,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高中音乐教案-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

高中音乐教案-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

高中音乐教案-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原地区的音乐发展历史和特点。

2.学会演奏中原地区的传统乐器。

3.了解中原地区的歌曲和舞蹈的风格和特点。

4.学会欣赏和分析中原地区的音乐作品。

二、教学内容1.中原地区的音乐历史和特点。

2.中原地区的传统乐器演奏。

3.中原地区的歌曲和舞蹈风格和特点。

4.中原地区的音乐作品欣赏和分析。

三、教学过程1. 中原地区的音乐历史和特点中原地区的音乐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积淀。

中原地区音乐的特点是醇厚、稳重、朴实、典雅。

主要表现在旋律上,如《大风歌》、《红梅赞》等等。

同时,中原地区也有独具特色的舞蹈和器乐,如《秧歌》、《二泉映月》等等。

2. 中原地区的传统乐器演奏中原地区的传统乐器有很多种,如琵琶、古琴、扬琴、二胡、笛子等等。

其中,我们主要学习琵琶和二胡的演奏技巧和基本乐曲。

通过学习和练习,让学生了解中原地区乐器的特点和韵味。

3. 中原地区的歌曲和舞蹈风格和特点中原地区的歌曲和舞蹈风格多样,如秧歌、花鼓戏、绕口令歌、敬酒歌等等。

这些作品表现了中原地区农民的生产、生活和情感,是中原地区文化瑰宝中的一部分。

通过学习和欣赏这些作品,让学生了解中原地区的文化和传统。

4. 中原地区的音乐作品欣赏和分析展示中原地区的音乐作品,让学生了解其音乐特点和风格,并分析其中的乐曲结构、旋律和节奏。

同时,也让学生分析该作品反映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通过欣赏和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原地区音乐的内涵和魅力。

四、教学评价通过课堂学习和互动,让学生了解中原地区音乐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和特点,掌握中原地区传统乐器的演奏技巧和基本乐曲,并能够欣赏和分析中原地区的音乐作品。

同时,通过师生互动的评价方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掌握程度,以此为基础激励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五、教学延伸与中原地区音乐相关的延伸学习可包括以下方面:•了解中原地区的历史文化和民间传说。

•实地体验中原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文化·音乐·课堂——优秀课例《醇厚的中原韵》评析

文化·音乐·课堂——优秀课例《醇厚的中原韵》评析

文化·音乐·课堂——优秀课例《醇厚的中原韵》评析
中国音乐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其中,乐器、曲式、曲调都给中国音乐赋予了特别的音调和气氛。

让人感受到中国音乐的艺术,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就是“醇厚的中原韵”。

“醇厚的中原韵”是一位经常为中小学生讲授中国古典音乐以及开展文化实践活动的学者。

在授课中,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以及如何发现它的美感和心灵的活力与灵气。

在“醇厚的中原韵”的课堂中,学生们可以通过观看影像记录片、接受讲解、参加实践活动,来更深入的了解中国音乐文化,充分理解中国古代音乐文化。

“醇厚的中原韵”更强调音乐的诗意和内涵,把中国古典音乐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们通过中国古典音乐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听他讲课,总是能感受到他就是一个真正热爱音乐的人,而他包容的讲解,使得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音乐的深处。

此外,“醇厚的中原韵”的课堂也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他将中
国古典音乐灌注到乐器中,使学生们可以真正了解和把握乐器的技巧,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立足文化,能够体会古乐的精神美。

“醇厚的中原韵”的课堂不仅鼓励开放观念,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在接受传统文化的同时,也知道如何用现代艺术语言表达,去拓展传统音乐,让它更具时代性、趣味性和艺术性,更大程度上提升学生们对于古典音乐文化的了解度和鉴赏力。

总而言之,“醇厚的中原韵”所设计的课程,不仅引导学生进入中国古典音乐文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习古典音乐,并更贴近生活。

学生们从中体会到古典音乐的美,也可以学习如何创新古典音乐,营造艺术氛围,为文化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文化·音乐·课堂——优秀课例《醇厚的中原韵》评析

文化·音乐·课堂——优秀课例《醇厚的中原韵》评析

文化·音乐·课堂——优秀课例《醇厚的中原韵》评析日新月异的现代教育背景下,新课程改革实践推动着学术研究的发展,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也被广泛应用。

优秀的教学课例在不断涌现,其中包括《醇厚的中原韵》。

这是一项结合文化、音乐和课堂游戏等组成的创新性课堂教学,它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的应用,其中部分内容可以介绍如下:首先,该课例融入了多种艺术元素,以文化和音乐的方式来呈现传统的文化与时尚的音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了古典音乐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发掘中国传统文化带给世界的独特之处。

同时,学生还可以学习一些古典乐曲,如《阳春白雪》,用音乐表达古代文化中关于秋天的美丽、宁静和神圣。

其次,通过结合教学与游戏,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得到积极的反馈。

课堂游戏包括实物探索、音乐赛跑、图片游戏和讲故事等,具有趣味性和参与性,使学生活泼、开朗,乐于学习,激发了学生对文化和音乐的兴趣。

此外,这一课例更强调新课程改革,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从实况观察、聆听和感知中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能够将传统的文化与时尚的音乐融合在一起,从而打造新的文化风格。

最后,这一课例同时也支持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传承的理念。

课堂游戏尤其能够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体验传统文化,让他们意识到古老文化的魅力与价值,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从而有效地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

总之,《醇厚的中原韵》课例不仅可以满足现代教育理念的要求,更能有效地引发学生对文化和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进而有助于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积极响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因此,这一课例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与研究,为推动教育改革作出重要贡献。

醇厚的中原韵 教案

醇厚的中原韵 教案

醇厚的中原韵教案教案标题:醇厚的中原韵教学目标:1. 了解中原地区的文化特点和韵味。

2. 学习中原地区的传统音乐和舞蹈。

3. 培养学生对中原文化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4. 提高学生的音乐和舞蹈表演技巧。

教学内容:1. 中原地区的文化特点和韵味介绍。

2. 中原地区的传统音乐欣赏。

3. 中原地区的传统舞蹈学习和表演。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中原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并与他们分享一些中原地区的特色和名胜古迹。

第二步:文化特点介绍(10分钟)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向学生介绍中原地区的文化特点,如中原地区的历史、传统节日、民俗习惯等。

第三步:传统音乐欣赏(15分钟)播放中原地区的传统音乐,让学生聆听并感受其中的韵味。

引导学生讨论音乐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第四步:传统舞蹈学习(20分钟)选择一种中原地区的传统舞蹈,向学生展示舞蹈的基本动作和舞姿。

分组指导学生学习舞蹈,并进行集体排练。

第五步:舞蹈表演(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舞蹈表演,展示他们学习到的舞蹈技巧和表演能力。

第六步:总结(5分钟)与学生一起回顾整堂课的内容,让学生分享他们对中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

2. 对学生的舞蹈表演进行评价,包括舞姿、动作的准确性和协调性等。

教学延伸:1. 邀请中原地区的音乐家或舞蹈演员来学校进行讲座或表演。

2. 组织学生参加中原地区的文化体验活动,如中原地区的传统节日庆祝活动。

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

2. 中原地区的传统音乐和舞蹈录音或视频。

3. 舞蹈排练场地和音乐播放设备。

高一音乐鉴赏教案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

高一音乐鉴赏教案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

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教学内容:1. 欣赏: 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孟姜女哭长城2. 知识: 民歌与创作歌曲之区别民歌的音乐特点3. 拓展与探究:教学目标:聆听三首歌曲,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认识民歌的变异特征;在感受、体验中原民歌音乐风格的基础上,认识民歌的地方风格与生产劳动,语言特点有密切关系,民歌的地方风格突出地表现在歌曲的节奏、节拍、调式等因素上;探究这几首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初步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我国中原民歌的地域风格及民族风格。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图片相关资料教材教案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师生相互问好! 2.检查有无缺席学生!二.导入新课:1.教师动情地朗诵,或动情地歌唱,让学生初步感受民歌的风格特点,为节音乐课建立良好的开端。

2.介绍“民歌的音乐特点”(见课本第31页)1.民歌在音乐上都具有本地区的风格特色;2.民歌的旋律都与该民族,该地区的语言紧密结合,因而最易于在本地区流行;3.某民族或某地区的民歌,其音乐特点常在音阶,调式,节拍等方面明显地表现出来;4.民歌的节拍,节奏形式十分丰富,而且与生活情致,生产劳动关系密切.如:劳动民歌,劳动方式较为自由的,其节奏也会比较自由;5.民歌的曲式结构一般都比较短小,篇幅长的歌词常用同一旋律作反复。

3.就让我们共同走进醇厚的中原民歌世界。

(出示课题)三.新课教学:1.《沂蒙山小调》欣赏:①作品分析:《沂蒙山小调》原为《十二月调》,流传于山东北部和河北等地。

抗日战争时,八路军山东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的文艺工作者用此曲调编配了一首歌,名《打黄沙会》,配合对“黄沙会”(鲁南地区反动武装组织)的斗争。

以后,人们保留了它的前两段赞美沂蒙山风光的歌词,增加了歌唱新生活,歌颂领袖的内容,这就是今日的《沂蒙山小调》,又称《沂蒙山好风光》。

这是一首优美动听的颂歌,深受群众喜爱。

这首歌采用含变宫的六声徽调式,旋律优美、抒情,节奏舒展、宽广,其音乐具有豪放、明快的山东民歌风格特点。

文化·音乐·课堂——优秀课例《醇厚的中原韵》评析

文化·音乐·课堂——优秀课例《醇厚的中原韵》评析

文化·音乐·课堂——优秀课例《醇厚的中原韵》评析音乐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能够激发我们的情感,激励我们前行。

优秀教学例子也是学习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醇厚的中原韵》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醇厚的中原韵》是一首歌曲,歌曲以中原文化为主题,歌词贯穿着古典文学的风格,把七种不同的文学元素融合在一起,唱出了人们对祖国的深情思念。

课堂上,老师在分析歌曲的时候,就会把它从文学的角度来分析。

如末句“故乡,无限深情,中原古老韵味”,就可以看出学生对中原文化认识的深刻,古老韵味也让人们怀念故乡,感受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当课堂开始讨论和探讨时,老师会让学生先就歌曲的某些段落和词汇进行改写,让学生理解歌词中所涵盖的文学内容。

学生们听完老师的分析,纷纷尝试着改写歌词,有的是对时代变迁的感悟,有的是青春的憧憬,还有的是对母校的特殊的情感,让人感受到学生们的卓越才华。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歌曲的文学元素,理解中原文化的韵味,让文学理论更加活跃起来,让文学与学生之间建立起更加有效的沟通桥梁。

同时,教师也会根据学生的改写,扩展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们真正从课堂的教学活动中体会到文学的力量。

而且,老师还会引入当代新实践,把课堂活动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中华文化的根源以及其对今天的影响,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探索中华文化的独特之处。

《醇厚的中原韵》是一首非常优秀的歌曲,在课堂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力,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文化的传统。

而优秀教学活动是把学生们带入中华文化广阔的海洋的必备大船,在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下,把文学理论与生活深度融合,让文学更加活跃起来,让文学与学生文化之间的距离更近一步,把中华文化的精髓写入学生的心中,从而让文学的收获更加丰硕。

醇厚的中原韵教案

醇厚的中原韵教案

醇厚的中原韵教案教案标题:醇厚的中原韵教案目标:- 了解中原地区的文化、历史和音乐特点- 学习中原地区的传统音乐乐器和曲目- 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表演技巧- 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和审美能力教学内容:1. 中原地区的文化和历史介绍:- 汉字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中原地区的历史名人和历史事件- 中原地区的传统习俗和节日2. 中原地区的音乐特点:- 中原地区古典音乐的韵味和特色- 中原地区的民间音乐和舞蹈- 中原地区的器乐演奏和声乐演唱技巧3. 中原地区的传统音乐乐器:- 古筝:介绍乐器的来源、结构和演奏技巧- 笛子:介绍乐器的类型、演奏方式和音域特点- 柳琴:介绍乐器的历史、演奏风格和曲目4. 中原地区的传统音乐曲目:- 《渔舟唱晚》:介绍曲目的背景、曲调和表演方式- 《阳关三叠》:介绍曲目的情感表达和演奏技巧- 《梅花三弄》:介绍曲目的艺术特色和演奏方法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中原地区的风景和名胜,引起学生对中原文化的兴趣。

2. 文化和历史介绍:以课件形式讲解中原地区的文化和历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

3. 音乐特点介绍:播放中原地区传统音乐的录音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和感受其中的特点和韵味。

4. 乐器介绍与演示:请专业演奏家或老师现场演示古筝、笛子和柳琴的演奏技巧,让学生亲身感受乐器的音色和韵味。

5. 曲目学习和表演:选择一首中原地区的传统音乐曲目,分散学生组成乐队或合唱团,进行曲目学习和排练。

6. 欣赏和评价:学生表演完曲目后,进行互评和自评,分享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

7. 总结和延伸:结合学生的反馈和讨论,对中原地区音乐文化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探索。

教学资源:- 中原地区文化和历史的图片、视频资料- 中原地区传统音乐的录音或视频资料- 古筝、笛子、柳琴等乐器的演示材料- 选定的传统音乐曲目的乐谱和演奏示范音频评估方法:- 学生对中原地区文化和历史的讨论和提问参与情况- 学生对中原地区传统音乐的理解和欣赏程度- 学生在乐器演奏、曲目表演和互评中的表现评价。

《醇厚的中原韵》课件

《醇厚的中原韵》课件
艺术交流
中原韵成为国内外艺术交流的重要桥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文化认同
中原韵作为中原地区的代表性音乐,深深植根于人们的文化认同与自豪感。
结语
《醇厚的中原韵》PPT课件希望通过丰富的内容和精彩的演示,让大家更好地 了解和欣赏中原韵这一独特的音乐文化。
中原韵的传承离不开对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创造力的发挥。
1
传统基础
中原韵在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保留了传统的元素和风貌。
2
革新尝试
创作者们通过不断尝试创新,为中原韵注入新的活力和内涵。
3
现代发展
中原韵在当代音乐领域继续发展壮大,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
中原韵的艺术形式
中原韵通过多种艺术形式为人们带来丰富的视听盛宴。
戏曲元素
中原韵与中国传统戏曲有着紧密的 联系,借鉴了戏曲表演的情感表达 方式。
孟州文化历史
作为中原地区的文化重镇,孟州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沉淀和文化传统。
千年古都
孟州拥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
名人辈出
众多文化名人在孟州独具魅力的土地上诞生和成长。
文化底蕴
孟州的文化传统丰富多样,融合了中原地区的多种文化元素。
戏曲演出
中原韵与中国传统戏曲形成了独特 的演出风格和艺术魅力。
乐器演奏
中原韵以丰富多样的乐器演奏为人 们带来美妙的音乐享受。

舞蹈表演
中原韵通过舞蹈表演展示优美的舞 姿和舞蹈技巧。
中原韵在当代的影响
中原韵不仅深受音乐界的影响,也在当代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
传统传承
中原韵通过音乐学府和继承团体的努力,将传统音乐文化源源不断地传递下去。
《醇厚的中原韵》PPT课 件

醇厚的中原韵教案

醇厚的中原韵教案

醇厚的中原韵教案《醇厚的中原韵》嗨,小伙伴们!今天我想和你们聊聊我们中原地区那超级有魅力的音乐韵味呢。

我住在中原大地,这里的音乐就像我们这里的土地一样,充满着深厚的底蕴。

我奶奶就特别喜欢那些带着中原韵的曲子。

她总是说,听着那些歌,就像回到了过去的好时光。

我就很好奇呀,这中原韵到底有啥特别的呢?有一次,我跟着爷爷去村里的大戏台看戏。

那戏台上的演员们一开口,那声音就像有一种魔力一样。

他们唱的是豫剧,那声调就像波浪一样,一会儿高一会儿低。

我就想啊,这就好比是爬山,一会儿爬到山顶,特别激昂,一会儿又走到山谷,低回婉转。

这和我们平时听的流行歌曲可太不一样了。

流行歌曲有时候就像一阵风,轻轻快快地就过去了。

可是这豫剧的中原韵呢,就像是一条深深的河流,缓缓流淌,里面装着满满的故事。

我有个小伙伴叫小明,他对这些中原韵的乐器可感兴趣了。

我们一起去看那些民间艺人演奏。

那二胡一拉起来,哎呀,就像有人在你耳边轻轻地诉说着什么。

我就问小明:“你说这二胡怎么这么神奇呢?”小明就说:“你看啊,这二胡就像一个会说话的老人,每一根弦就像他的舌头,吐出的声音都是充满了感情的话语呢。

”可不是嘛,那二胡的声音,一会儿像是在哭诉,一会儿又像是在欢笑,就像一个有很多情绪的人。

在学校里,我们也有音乐课。

老师给我们讲中原韵的时候,会给我们放一些歌曲。

有那种古老的民歌,那歌词就像一幅幅画。

比如说那首《编花篮》,“编,编,编花篮,编个花篮上南山。

”简单的歌词,可是唱出来就特别有味道。

我就想啊,这中原的音乐就像我们吃的烩面一样,简单的食材,但是搭配在一起就特别美味。

烩面有宽宽的面条,就像中原韵里那长长的拖腔;烩面里的各种配菜就像音乐里的各种音符,组合在一起就是一种独特的享受。

我还去过一个民俗博物馆呢。

在那里看到了好多和中原音乐有关的东西。

有那些古老的乐谱,虽然我不太看得懂,但是看着那些密密麻麻的符号,我就觉得像是看到了古代的音乐人在那里认真地谱写着他们心中的旋律。

音乐课教案-醇厚的中原韵

音乐课教案-醇厚的中原韵

醇厚的中原韵一、教材来源:本课选取了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模块》中的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中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音乐鉴赏模块P28—33页数)。

二、教学要求:1、聆听《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和《孟姜女哭长城》,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认识民歌的变异性特征。

2、在感受、体验中原民歌音乐风格的基础上,认识民歌的地方风格与生产劳动、语言特点有密切关系,民歌的地方风格突出地表现在歌曲的节拍、节奏、调式等因素上。

3、探究这几首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

4、初步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三、教材分析:1、《沂蒙山小调》又名《沂蒙山小好风光》,是一首带有山歌风味的小调,最初流传在山东临沂地区,现在已传遍全国。

《沂蒙山小调》由四个乐句构成。

每个乐句两小节,除了第四乐句外前三乐句的节奏青春期会本相同,而第四乐句的变化也是为了歌曲最终的稳定需要。

因此,其结构形式显得工整、严谨,具有方整性的特征。

从音乐的逻辑上看,每个乐句尾部都有一个依势下行的拖腔,并且四句拖腔的结束音依次收整在do、re、ia、sol四个音上,这种运行方式,不仅加强了旋律的歌唱性,更确立了旋律中“起——承——转——合”的功能地位。

2、《王大娘钉缸》在河南邓县、息县、商城、固始一带,流行着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地花鼓。

这种地花鼓多由一旦一丑合作表演。

其演唱内容多为北方各地的生活小调。

《王大娘钉缸》。

应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首歌舞曲。

《王大娘钉缸》采用了上下句的结构形式写成。

从整体上看,上句与下句均为6小节,彼此呼应,显得工整平衡,如果从上下句的局部看,它们的唱词与衬词之间,一短一长表现出一种不平衡,但是,这一短一长却是一呼一应,尤其是衬词部分,明显地增强了歌曲的明快、轻松、诙谐的色彩。

从旋律的运行逻辑上看,上句的歌词部分,结束音落在徵音上,其衬词部分结束音落在商音上,给予人以不稳定的感觉,下句的歌词部分结音的宫音上,明显地产生了向下发展的动力需要,其衬词部分结音到主音——徵音上,给予人完满结束的感觉。

《醇厚的中原韵》【说课稿】

《醇厚的中原韵》【说课稿】
导入,组织教学
演唱歌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作品是我国哪个地方的民歌作品吗?
通过学生的回答从而导入新课《醇厚的中原韵》
教授新课
请学生带着问题:1、这三首作品的情绪情感有何不同之处?2、它们都是我国哪个地方的音乐作品?
初听三部作品
初听之后分组讨论这两个问题,讨论过后派代表进行回答
听完学生的回答之后教师进行引导、总结介绍这三首作品的创作背景
三首作品分别单独欣赏
欣赏过后师生共同讨论这三首作品的调式调性及这三首作品的异同之处,加深学生对于大调式的认识,并找出主旋律进行哼唱,加深对于乐曲的熟悉度。
教师简单介绍鱼咬尾的创作手法,扩充学生的音乐知识
小组活动
根据《王大娘钉缸》的旋律学生即兴创编舞蹈
《醇厚的中原韵》教案
教学时间
班级
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欣赏和学习音乐,能够激发学生对民歌的热爱,并理解和尊重民族音乐文化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聆听、小组合作表演的过程中,能够增强其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协作的意识。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鱼咬尾的创作手法以及区别民歌与创作歌曲间的不同之处。
教材分析
通过对教科书及有关参考资料的综合、分析,主要解决:第一,确定本课时为实现这一单元乃至这一学期(一册课本)教学目标所应达到的教学要求;第二,确定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提要,即教学要点;第三,确定本课时的调控教学方案,既要周密计划,合理安排,又要有应变措施,以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教学程序
教学活动
导入激趣
教学重点
学生在本堂课中能和够感受到这三首民歌的音乐情绪及风格特征并哼唱其主旋律。
教学难点

高一音乐鉴赏课:《醇厚的中原韵》教学设计

高一音乐鉴赏课:《醇厚的中原韵》教学设计

高一音乐鉴赏课:《醇厚的中原韵》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引导学生聆听、感受中原地区(河南、河北、山东)的三首音乐作品,理解其背后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懂得方言腔调对民歌曲调的影响,感受民歌的地方风格特征,并探索其形成原因。

在这样的教学内容背景下,笔者以地域为轴,以三地方言腔调为助力,驾音乐的“战车”,带学生“逐鹿中原”,进而将“中州腔”“齐鲁调”“燕赵情”三个板块徐徐展开。

最后,以“中原韵” 收尾,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出中原地区的整体音乐风格特征。

教学的主体以四个篇章依次展开,它们的标题尾字相连,组成本单元的大课题“腔调情韵”。

教科书中的三首作品,分别以“腔” “调”“情”为各自的侧重点展开聆听、体验和分析,并在“韵”上收尾,既各有侧重,又相互统一;既以音乐为主线,又蕴藏着各地的人文与历史。

二、教学目标1.聆听、感受中原地区(河南、河北、山东)的三首民歌,通过对方言、旋律、节奏、作品结构、创作手法等元素的分析,引导学生感受、体会民歌的地域性风格特征。

2.通过对方言的模仿,对旋律曲调的模唱,对节奏、作品结构的分析与解读,使学生融入艺术实践与体验中。

3.理解民歌与地方语言、地域环境、历史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懂得民歌背后所承载的人文内涵,进而认识到民歌的价值和魅力,对我国的民歌产生喜爱之情。

唱下去。

因此,在这里我呼吁:让我们树立民族音乐文化自信,传承文化瑰宝!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感受、体验中原地区民歌的音乐风格,认识民歌地方风格形成的原因。

2.难点:在对民歌方言、旋律、节奏、节拍、作品结构、创作方法等方面的分析中,使学生感受、理解民歌的地域性风格特征。

四、教学方法聆听感受法、演唱体验法、对比分析法、讨论互动法、实践活动参与法。

五、教学用具音响系统、多媒体系统、钢琴等。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以陕西地方语言腔调向学生问好,学生也可用自己的地方方言与教师交流,以此进行课堂互动来“暖场”。

《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

《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

《醇厚的中原韵》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感受中原音乐的独特韵味和丰富内涵。

2. 提高学生对音乐鉴赏的能力,培养音乐审美情趣。

3. 通过对中原音乐的了解,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聆听、分析、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中原音乐的风格特点。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把握中原音乐的独特韵味,并通过对比不同的音乐形式,加深对中原音乐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中原音乐音频和视频素材。

2. 准备讨论问题和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提前布置学生预习相关中原音乐的知识。

4. 准备好教室、音响等教学设备。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播放一段流行歌曲,请学生辨别曲风。

2. 讨论:什么是流行音乐?它有什么特点?3. 引入本课主题——民族音乐,介绍民族音乐的概念和特点。

(二)欣赏《二泉映月》1. 播放《二泉映月》,请学生感受乐曲的旋律和情感。

2. 介绍阿炳的生平,以及这首曲子的创作背景。

3. 再次播放乐曲,请学生尝试跟着哼唱。

4. 引导学生讨论这首曲子的音乐特点和风格,并尝试分析其音乐元素。

(三)欣赏民歌《茉莉花》1. 播放《茉莉花》民歌,请学生感受其旋律和特点。

2. 介绍《茉莉花》民歌的起源和流传情况。

3. 请学生尝试跟着哼唱这首民歌。

4. 引导学生讨论这首民歌的音乐特点和风格,并尝试分析其音乐元素。

(四)感受中原韵味1. 播放一段带有浓郁中原韵味的音乐,请学生感受其中的特点。

2. 引导学生讨论中原音乐的特点,如旋律、节奏、音色等。

3. 布置任务: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创作一首具有中原韵味的音乐作品。

(五)小结1. 总结本课所学知识,强调民族音乐的特点和价值。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欣赏、多学习民族音乐,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中国民族音乐中的豫剧元素,感受其独特的韵味和音乐魅力。

高中音乐鉴赏醇厚的中原韵教学设计.doc

高中音乐鉴赏醇厚的中原韵教学设计.doc
教学重点
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的之间的区别,了解民歌与专业音乐的创作关系。
教学难点
1、了解中原民歌的风格特征及创作手法(鱼咬尾和起承转合)
2、感受创作手法,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的音乐风格。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高亢的西北腔》、《独特的民族风》,今天我将带领大家乘坐大巴走进中原,去欣赏那里的民歌。
学生带着问题欣赏
1、通过欣赏两种版本的《沂蒙山小调》,让学生在美的感受中理解音乐,感受音乐的风格,感受中原韵的醇厚,通过分析比较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2、通过鉴别、分析《沂蒙山小调》的旋律结构特征,认识“鱼咬尾”和“起承转合”的创作方法。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团队精神,增强团队意Biblioteka 。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
2、通过教师演唱昌黎民歌,激发大家学习民歌的欲望.
3、简介昌黎“三歌”在国家的地位,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文化的思想感情。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总结。
结束语: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醇厚的中原韵》,了解到:“鱼咬尾”和“起承转合”的创作手法;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民歌的音乐特点。希望同学们课余时间多找一些自己家乡的民歌听一听、唱一唱,下节课将给每组同学台前展示的机会。下课。
我们知道民歌的体裁主要有:劳动号子、山歌、小调。那么小调是什么呢?请看大屏幕。……
首先带领大家进入中原的第一站:山东。欣赏的作品就是山歌风味的小调《沂蒙山小调》。
以旅游的方式进入学习主题,激发学习兴趣。
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欣赏两个版本的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1、王世慧演唱的《沂蒙山小调》。
2、彭丽媛演唱的《沂蒙山小调》。

醇厚的中原韵教学设计

醇厚的中原韵教学设计

醇厚的中原韵教学设计【教学理念】我国民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世界优秀音乐文化的绚丽瑰宝,也是人类文明的智慧结晶。

从她的发展至今,一直影响着一个民族的历史、社会、劳动、风土人情、爱情婚姻、日常生活等,如今民歌也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出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足以证明她散发出来的魅力经久不衰。

本课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面向全体学生,弘扬本民族文化,让学生感受,体验中国民歌与及相关文化的了解。

让民歌真正走进当代高中生的生活,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

在第一堂课时学生已对民歌有了初步的了解。

这节课在此基础上通过学习中原民歌,感受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运用一些课外知识,通过比较,分析,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加学生的对我国民间音乐的的兴趣,引导学生感受民歌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目标】1、通过聆听《孟姜女》、《王大娘钉缸》、《沂蒙山小调》三首中原民歌,使学生感受中原民歌的风格特点。

2、聆听并学唱《沂蒙山小调》的旋律,体验中原民歌的风味,简单介绍民歌的合唱改编及介绍鱼咬尾的民歌创作手法。

3、比较《王大娘钉缸》和《好汉歌》的旋律,初步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

【教学重点】1.对比欣赏《王大娘钉缸》和《好汉歌》的旋律,初步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

【教学难点】1.通过学唱《沂蒙山小调》,探究这首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

【教学方法】音画有效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情感体验式教学【教学过程】背景音乐一、导入导语:同学们,在上一堂课当中我们已经初步领略了民歌的特色,对我国民歌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民歌反映和记录了各个历史时期人民的生活,各民族各地区不同的风俗,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

今天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原大地,一同来感受一下中原民歌带来的醇厚韵味和独特风格。

点击屏幕,出现一幅中原风光的美景图,标题多彩的民歌——醇厚的中原韵(1分钟)(教学意图承上启下,引入新课,画面展示,激发同学们对中原的无限遐想)二、介绍中原地区师:一说到中原啊,我就想起了金庸的武侠小说。

醇厚的中原韵教案

醇厚的中原韵教案

第二单元第4节醇厚的中原韵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一、教学目标1、聆听《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和《孟姜女哭长城》,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2、探究这几首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了解中原民歌的体裁、调式和音阶,认识民歌的变异性特征。

3、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了解民歌与专业音乐创作的关系。

二、教材分析《沂蒙山小调》又名《沂蒙山好风光》,是一首带有山歌风味的小调,最初流传在山东临沂地区,后传遍全国。

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

在山东沂蒙地区出现了一个一再与抗日武装为敌的反动武装组织——黄沙会。

为了揭露黄沙会的反动面目,山东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文工团的音乐工作者,选用传统民歌《十二月调》的旋律,填上《打黄沙会》的歌词,歌曲很快在鲁南地区传播开来。

后来,有人将《打黄沙会》的歌词改为赞美沂蒙风光的内容,歌名定为《沂蒙山小调》。

《沂蒙山小调》由四个乐句构成。

每个乐句两小节。

除了第四乐句外,前三句的节奏基本相同,而第四乐句的变化也是为了歌曲最终的稳定需要。

因此,其结构形式工整、严谨,具有方整性的特征。

从音乐的逻辑上看,每个乐句的尾部都有一个依势下行的拖腔,并且四句拖腔的结音依次收束在re、do、la、sol这四个音上。

这种运行方式,不仅加强了旋律的歌唱性,更确立了旋律发展中“起-承-转-合”的功能地位。

这首歌曲,在音响资源中提供了两个演唱版本。

其一是由王世慧演唱的。

她采用方言、按原小调的四四拍演唱,在风格上表现得高亢嘹亮、粗犷豪放,乡土味颇浓。

其二是由彭丽媛演唱的是这首歌的一个变体(三四拍)。

演唱时不仅在速度上有所变化,处理得也比较细腻,在风格上显得轻快活泼,热情洋溢。

王大娘钉缸在河南昌邓县、息县、商城、固始一带,流行着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地花鼓。

这种地花鼓多由一旦一丑合作表演。

其演唱内容多为北方各地流传的生活小调。

《王大娘钉缸》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首歌舞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谢大家!
民歌是我们中国音乐文化赖 以生存的土壤, 是中国音乐文化 的根,是中国音乐文化的灵魂,是 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精神财富, 是世界优秀音乐文化中的绚丽瑰宝 ,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智慧结晶。
幽默、诙谐的色彩。
结论: 民歌是作曲家的 创作源泉之一。
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
民歌 作曲 歌词旋律 流传 群众口头创作 流传过程中有变化发展 口耳相传 创作歌曲 根据专业作曲技法创作 固定不变的 记谱传唱 作曲者的个性特征
风格特征 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
中原民歌的特点
粗犷的气质, 醇厚的情感, 诙谐的格调, 爽朗的性格.
2. 《沂蒙山小调》有几个乐句组成?有何特 点?结构形式有何特点?
乐句组成及特点:
长楚 随山 君秦 ,山 君皆 入白 湘 楚云 水 山。 里白 ,云 云处 也处 随长 君随 渡君 。
• 《 白 云 歌 送 刘 十 六 归 山 》 李 白
……
乐句结构形式有何特点?
起:音乐主题
的呈示。
承:对主题的
河 北 民 歌 《 孟 姜 女 哭 长 城 》
江 苏 民 歌 《 孟 姜 女 》
从这两首歌中找找鱼咬尾及起承转合。 听听两首《孟姜女》音乐风格一样吗?尤其是 中原的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有怎样的风 格特点?
河 北 民 歌 《 孟 姜 女 哭 长 城 》
十 二 月 体 , 起 伏 较 大 , 体
巩固;承上启下。
转:使音乐内容
深化,节奏、调 式、调性造成对 比。
合:综合全曲, 大团圆。
结论:
《沂蒙山小调》又名《沂蒙山好风光》。 歌名虽标有“小调”但由于其旋律舒展,感 情奔放,而带有明显的山歌风味。 它充分体现 了中原民歌具有粗犷的气质, 醇厚的韵 味。在创作方法上运用了“鱼咬尾”和“
起承转合”。
爽 朗 、 明 快
的 风 格
现 了
江 苏 民 歌 《 孟 姜 女 》
四 季 体 , 流 畅 、 细 腻
同体变异现象
河 南 地 方 歌 舞 地 花 鼓
——
旦角
丑角
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
思考: 1、歌词中的唱词与衬词有什么特点?为歌曲增加什么色彩? 2、哪部影视歌曲的旋律与该曲相似?
1、歌词中的唱词与衬词有什么特点?为歌曲增加什么色彩? 唱词与衬词一短一长, 表现一种不平衡, 这一短一长却是一呼一应, 尤其是衬词部分增强了 歌曲的明快、轻松、
思考:
1. 王世慧和彭丽媛成?有何 特点?结构形式有何特点?
思考:
1. 王世慧和彭丽媛的演唱风格有何异同?
节 拍
速 度
中速
风 格
粗犷豪放 高亢嘹亮 乡土味颇浓
王世慧
原小调 4/4拍
彭丽媛
慢—中速 细腻 变体 (3/4拍) —快—慢 轻快活泼 热情洋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