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氏腹针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_陈静

合集下载

运用腹针疗法在临床带教和理论教学中的体会_陈秀华

运用腹针疗法在临床带教和理论教学中的体会_陈秀华

第11卷 第8期 2009 年 8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1 No. 8Aug .,2009腹针发明人、全国名老中医薄智云教授提出“腹针无痛调气血,针下浅深治百病”,擅长以腹针无痛技术治疗临床上各种疑难杂症,开创针灸无痛治百病的先河。

笔者有幸师从薄智云教授,全面、系统地学习,继承其腹针诊疗技术,在学习和临床带教中受益良多,兹将体会总结如下。

薄智云教授强调把腹针构架在中医基础理论上发展,突出“辨证论治”与“治病必求于本”的学术思想,用中医的理、法、方、穴,通过针刺腹部最大限度地激发神阙系统及人体经络自我调控的潜能,使内脏逐渐趋于稳态来治疗全身疾病。

因此课堂授课,应强调腹针以中医基础理论上为本,让学生领悟应用腹针的理论基础。

除了理论学习,实践教学也是医学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学作为一门经验医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既要严格要求学生,又要做到耐心细致,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让学生做到动作熟练而又规范。

在临床教学中遇到特效病,应鼓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腹针操作。

如颈椎病,学生见患者颈痛马上缓解,即可提升学习腹针的热情。

学习是学生的自觉行为,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在此讲解一下导师“用针之道,立法为先,操术次之,尔后机变”的腹针大法。

中医学的理论具有经验医学、自然哲学和自然科学的科学性。

但长期以来针灸学侧重向经验医学的方向发展,渐渐地与传统中医理论脱节。

腹针诊疗技术在总结前人针灸学经验的基础上,使中医的整体观念与辨证施治两大特色在临床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吾师提出“用针之道,立法为先,操术次之,尔后机变”的腹针大法,为启后学者入门必读。

在临证时要求谨记:先从诊断入手,再看辨证妥否,尔后操术勿躁,以情再做加减。

1 处方标准化 诊断明确对任何疾病都有一个相应的处方是腹针有别于其他传统针灸疗法的一个特点,只要能够对疾病进行准确的诊断,治疗处方便会相对容易筛选,因而,笔者体会到,腹针临床带教另一方面在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辨能力,根据疾病首先确定基本处方,再根据病人个体进行辨证而行配穴加减,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临床思维,有一定的临床思路,对疾病进行初步判断。

薄氏腹针疗法

薄氏腹针疗法

薄氏腹针疗法的辨证特点:⑴ 从调理脏腑入手;⑵ 兼顾经脉和局部。 在薄氏腹针疗法的理论体系中,脏腑不是单一的功能系统,脏腑存在于后天 经络系统中,后天经络系统是脏腑经络系统。脏腑经络系统的特点是以脏腑为核 心形成的经络系统。“经络内属脏腑,外络四肢百骸”,因此,“治病必求于本” 是腹针辨证的基本特点。 在调理脏腑的前提下,对相关的经脉进行治疗和调整,最后治疗局部的病 变,使腹针的治疗成为对人体进行整体的调理,通过影响多靶点和疾病过程的多 个环节,从而激发机体自身内在的潜能来达到治疗目的的整体治疗体系 腹部的经络特点 腹部是人体的重要部位,在腹腔内集中了人体许多重要的内脏器官,生命活 动的许多生理功能均是在这些重要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下得以运转。中医认为: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存内”是指内脏的活动正常,那么邪气,即疾 病就不会发生了。而中医所指的内脏,便是五脏六腑。五脏六腑的大多数又集中 在腹部。了解腹部的经络特点非常重要。 1. 腹部的浅层是调节全身的先天经络系统; 2. 腹部的中层是经脉系统;(腹部经脉图) 3. 腹部的深层是能够影响内脏的调节脏腑的系统。(腹部八 廓图)
腹针的刺激部位是腹部,因此,一切原因不明的急腹症均为禁忌证,以免因 针刺而引起误诊。此外,急性腹膜炎、肝脾肿大引起的脐静脉曲张、腹腔内部肿
瘤并广泛转移、怀孕妇女大月份孕期均为禁忌证,对于长期慢性病而致体质衰弱 的病人,在施术时亦需谨慎处之。如肝脾肿大则需注意针刺两胁时不宜太深,以 免损伤实质性脏器。
通过刺激腹部的穴位治疗全身慢性病、疑难病和老年病的无痛针灸新疗法, 叫薄氏腹针疗法。
1. 薄氏腹针疗法的神阙调控系统理论 2. 薄氏腹针疗法的适应证 3. 薄氏腹针疗法的先进性 4. 薄氏腹针疗法的可重复性 1. 薄氏腹针疗法的神阙调控系统理论 经络学说是形成于两千多年前的重要的中医理论。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医 疗实践中,经络理论一直科学地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 不断地得到验证、发展与完善。人们还把经络系统广泛地运用于锻炼身体、预防 疾病和治疗疾病,充分利用经络通调气血,调整阴阳、脏腑的整合功能,使人体

薄氏腹针疗法

薄氏腹针疗法
浅 刺--耳前部位疾病
9、 石 关 定位:建里旁开0.5寸。 功效:中、深刺--胃肠疾病
浅 刺--颈部相应部位疾病
10、商 曲 定位:下脘旁开0.5寸。 功效:中、深刺--胃肠疾病
浅 刺--颈肩结合部相应部位疾病
11、气 旁 定位:气海旁开0.5寸。 功效:中、深刺--腰肌劳损、腰背酸困、下肢无力
概要
腹针疗法总论 腹针疗法的常用穴位及取穴方法 腹针疗法的针刺手法及操作规范 腹针疗法在急诊的应用
腹针疗法总论
一、腹针疗法的定义 二、腹针疗法的经络理论 三、腹针疗法的特点
一、腹针疗法的定义 『总论』 腹针是一种以神阙系统为核心,通过针刺腹部的特定穴位,治疗各种急、慢性疾病的新针灸疗法
粗针为泻法,细针为补法
二、针刺的手法
『操作』
1、进针深度 分为:浅刺S、中刺M、深刺D
(1)浅刺:刺入皮下,以病人无针感为度--对症治疗 (2)中刺:介于浅刺与深刺之间--调节经络 (3)深刺:刺入较深皮下组织,以病人有轻微的酸麻胀、
痛等针感为度--调节脏腑 进针深浅原则: 根据疾病病位的深浅来确定
生殖系统疾病 浅 刺--侧腰部及其周围相关部位疾病
15、外 陵 定位:阴交穴旁开2寸(天枢穴下1寸)。 功效:中、深刺--下消化系统:便秘、腹泻
生殖系统疾病 浅 刺--髋部及髋关节周围相关部位疾病
16、大 横 定位:神阙旁开3.5寸 功效:中、深刺--益胃健脾、调理中焦
17、上 风 湿 点 定位:滑肉门上0.5寸,外0.5寸。 功效:中刺--清热、解毒、化湿,治疗上半身炎症
一般资料 表1 三组年龄、病程、初诊时体温比较表(x±s)
例数 年龄(岁)
发热时间(小时)
初诊时体温(℃)

薄氏腹针治疗老年性眩晕的临床效果

薄氏腹针治疗老年性眩晕的临床效果

薄氏腹针治疗老年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摘要] 目的观察薄氏腹针治疗老年性眩晕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北京市平谷区医院中医科诊治的老年性眩晕患者14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71例)与对照组(71例)。

治疗组采取腹针疗法,1次/d,40~60 min/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对照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片治疗,每晚10 mg。

观察两组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59%,明显高于对照组(9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薄氏腹针疗法在治疗老年性眩晕方面有效,疗效优于药物治疗。

[关键词] 老年性眩晕;腹针;盐酸氟桂利嗪片[中图分类号] R25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7210(2017)11(a)-0096-03Clinical efficacy of Bo abdominal acupuncture in the treatment of senile vertigoCHEN Wei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Pinggu Hospital,Beijing 101200,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Boabdominal acupuncture in the treatment of senile vertigo.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forty-two cases of patients with senile vertigo treated in 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Pinggu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5 to December 2016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71 cases)and control group (71 cases).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taken abdominal acupuncture,once a day,40-60 min each time,10 times were as a course,total for 3 courses.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Flunarizine Hydrochloride Tablets orally,10 mg every night.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he two groups was observed.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98.59%,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90.14%),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Bo abdominal acupuncture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senile vertigo is effective,which is better than drug therapy.[Key words] Senile vertigo;Abdominal acupuncture;Flunarizine Hydrochloride Tablets眩??是一种运动幻觉或者错觉,是患者对于空间关系的定向感觉或平衡障碍[1]。

薄氏腹针疗法及其治疗颈肩腰腿痛简介

薄氏腹针疗法及其治疗颈肩腰腿痛简介

h
44
❖天枢
脐正中旁开2寸处! 主治:呕吐、泄泻、赤白痢、消化不良、水 肿、腹胀肠鸣、冷气绕脐切痛、烦满便秘、 赤白带下、月经不调、淋浊、不孕、癫痫等 疾病 相当于侧腰,治疗各种腰肌的疼痛及疾病
❖外陵
阴交旁开2寸处 主治:腹痛心下如悬、下引脐痛、疝气、月 经痛、髋关节疼痛、坐骨神经痛等疾病。 相当于髋,治疗髋关节及股骨头周围疾病
❖ 穴位的加减:方剂常因穴位的加减而改变 其功用和适用范围。
❖ 腹针的处方分类:腹针的处方分类,主要 以疾病分类和症候分类。
h
32
❖ 天地针组成及适应证
天地针是一组腹针常用处方,由中脘、关 元组成。腹针以神阙为中心,中脘为天, 关元为地。中脘是胃之募穴,胃与脾相表 里,有水谷之海之称;关元是小肠募穴, 有培肾固本,补气回阳之功。二穴合用可 调补脾肾。
h
39
下脘
神阙上2寸 主治:可以治疗消化不良、胃痛、胃下垂、 腹泻、反胃等疾病。 相当于第七颈椎,可以治疗相应部位的疾病
水分
神阙上1寸 主治:腹水、呕吐、腹泻、肾炎、肠鸣泄痢 、小便不通等疾病 ;相当于第七胸椎,治疗 相应部位疾病
h
40
❖ 神阙
脐之正中 主治:急慢性肠炎、慢性痢疾、小儿乳痢脱 肛、肠结核、水肿、臌胀、中风 脱症、 中暑、妇人血冷不受胎气等疾病。
安全 无痛 高效 快捷 适应症广
h
22
由于在腹针疗法形成的的过程中吸纳了许 多现代解剖学、西医诊断学和现代科学的新 理念,形成了腹针临床特点和从调理脏腑入 手,兼顾经脉、局部的腹针辨证特点:
❖ 处方标准化 ❖ 操作规范化 ❖ 辨证条理化
为针灸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同时 也为中医的医学保健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腹针、体针结合治疗眩晕80例

腹针、体针结合治疗眩晕80例

腹针、体针结合治疗眩晕80例作者:许琳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年第07期【中图分类号】R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7-0341-02【摘要】目的:观察腹针、体针结合治疗眩晕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80例眩晕患者中医辨证为痰浊阻滞型、血瘀滞络型、肝阳上亢型3型,并根据不同证型采用相应的的穴位及针刺手法。

均留针30m in,每日针刺1次,10d为1疗程。

结果 80例中治愈48例(60.00%),显效20例(25.00%),有效12例(15.00%),无无效病例。

经治疗眩晕症状消失最快者3d,最慢者12d,平均6d。

结论腹针、体针结合治疗眩晕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眩晕腹针体针眩晕见于多种疾病,如梅尼埃病、迷路炎、前庭神经炎、颈椎病、高血压等。

中医学亦有“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等说,历来认为皆属虚证。

笔者于多年临床中体会到眩晕纯虚、纯实者少见,而上盛下虚、本虚标实者比例极高。

故于施针治疗时用腹针调整阴阳、补益脏腑以治本,用体针疏通气血、化痰开窍以治标,其标本兼治,效果尤佳。

兹将近年采用腹针并体针治疗眩晕80例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80例,男性31例,女性49例;年龄18~30岁42例,31~50岁38例;病程2d~10年。

中医辨证分为痰浊阻滞型(相当于耳源性眩晕)、血瘀滞络型(相当于椎-基底动脉因外伤、骨质增生或椎间盘突出压迫所致之供血不足者)、肝阳上亢型(相当于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所致者)。

1.2 治疗方法痰浊阻滞型选中脘(补法)、下脘(补法)、丰隆(泻法)、百会(泻法)、听宫(泻法)、翳风(泻法);血瘀滞络型选中脘(补法)、关元(补法)、风池(泻法)、风府(泻法)、大椎(泻法)、至阴(泻法);肝阳上亢型选中脘(补法)、下脘(补法)、气海(补法)、关元(补法)、四神聪(泻法)、行间(泻法)、风池(泻法)。

腹针治疗颈性眩晕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的双向调节作用

腹针治疗颈性眩晕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的双向调节作用

腹针治疗颈性眩晕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的双向调节作用摘要目的:观察腹针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的调节作用。

方法:75例颈性眩晕病人经颅彩色多普勒仪(TCD)检测,根据其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分为血流加快组和血流减慢组。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及TCD 数值的变化。

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血流加快组治疗后血流减慢,血流减慢组治疗后血流增加,组内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 <0.05或P<0.01)。

结论:腹针治疗颈性眩晕具有较好疗效,并对椎-基底动脉血流有双向调节作用。

关键词腹针颈性眩晕椎-基底动脉血流双向调节颈性眩晕(CSA)除极少数需要手术外,多数采取保守治疗。

自2006年7月至2007年12月,笔者采用腹针治疗CSA,获效较好。

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75例均为门诊病人,根据治疗前经TCD检测椎-基底动脉血流的快慢分为两组。

血流减慢组45例,平均年龄58.6±9.6岁,病程20.3±3.2天,症状积分11.31±2.64;血流加快组30例,平均年龄为53.1±11.5岁,病程18.0±1.7天,症状积分11.37±2.87。

两组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颈性眩晕的诊断依据。

①颈性眩晕,可有猝倒史;②旋颈征阳性;③X线片有异常所见;④多伴交感神经症状;⑤应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晕;⑥除外椎动脉I段和椎动脉Ⅲ段受压所引起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2治疗方法2.1取穴:主穴:中脘、上脘、气海、关元。

辅穴:商曲(双),下脘上(下脘穴上5分),滑肉门(双)。

根据颈椎诸椎体增生的部位取穴(例如第几节颈椎增生的加其在腹部的相应点)。

肝肾阴虚者加气旁(气海旁开5分),气血亏虚者加双侧气穴(关元旁开5分),痰湿阻滞者加大横(双),头痛者加阴都(双)。

2.2手法:采用腹针方法。

薄氏腹针疗法治疗颈性眩晕急性发作的疗效观察

薄氏腹针疗法治疗颈性眩晕急性发作的疗效观察

p s y c h o l o g i c l a s y m p t o m s l e v e l o f t h e o b j e c t i v e g r o u p w e r e l o w e r t h a n t h a t i n t h e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 a n d t h e c l i n i c a l e f f e c t a n d l i f e q u li a t y o f t h e
C HI NA) A b s t r a c t : 0b j e c t i v e T o a n a l y z e t h e e f f e c t o f B o o s a b d o m i n a l a c u p u n c t u r e i n t h e t r e a t m e n t o f c e r v i c a l v e r t i g o a c u t e e p i s o d e s . Me t h o d s 8 0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c e r v i c l a v e r t i g o a c u t e e p i s o d e s w e r e d i v i d e d i n t o o b j e c t i v e g r o u p a n d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T h e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u s e d c o n v e n t i o n a l
学 科 分 类 代 码 :3 6 0 . 1 0 4 7
中 图 分 类 号 :R 2 4 6 . 2
文 献 标 识 码 :B

薄智云腹针在社区中医全科临床中的经验总结

薄智云腹针在社区中医全科临床中的经验总结

薄智云腹针在社区中医全科临床中的经验总结摘要】薄智云教授创立的腹针,穴位因其浅刺无痛,施针安全,易为广大患者接受。

笔者在社区临床工作一线,作为中医全科医师,运用腹针疗法在内科、伤骨科、皮肤科等取得满意疗效,现将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关键词】腹针;中医全科;临床【中图分类号】R24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20)05-0202-021.消化系统疾病腹针是以在腹部进行针刺的一种微针针法,直接调理脏腑功能,调节脾胃功能。

1.1 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表现为腹胀、早饱、上腹痛、嗳气、烧心等等。

中医归于“痞满”、“胃脘痛”、“纳呆”等范畴[1]。

发病机制是饮食不节、情志内伤、脾胃虚弱、虚实寒热错杂、外感及误下伤中等。

现代医学多采用制酸剂、胃黏膜保护剂、胃肠促动力剂等治疗,临床治疗效果容易反复。

笔者运用腹针治疗以脾胃虚弱、饮食不节引起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效果显著。

1.1.1针刺方法取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双大横、双天枢,其中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深刺,双大横、双天枢均为中刺。

1.1.2病例患者,黄某某,男45岁,因胃胀,食欲减退一周就诊,既往否认胃肠疾患,未行胃镜检查。

追问病史,患者一周前有饮食不节病史,为改善症状,患者自行服用多潘立酮三天,无明显好转,遂来中医全科门诊就诊。

查体:胃部轻按痛,舌淡红,苔白腻,脉细,大小便调。

予腹针针刺上诉穴位1次,胃胀改善后,再行针刺2次,症状消失。

1.2 慢传输型便秘慢传输型便秘[2](STC)是指结肠传输功能低下,内容物在肠腔传输缓慢所引起的便秘,主要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便意减弱、甚至消失并伴有腹胀。

慢传输型便秘为社区老年人多发病,多因排便次数少就诊,腹针治疗气虚型便秘效果较优。

1.2.1针刺方法取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天枢、外陵(左)、下风湿点(左)。

其中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深刺,健脾补肾温阳;外陵、天枢、下风湿点中刺,天枢调理肠腑,外陵、下风湿点在腹针八廓中属于乾卦,乾主大肠,乾位针刺,通利肠腑,治疗大肠各类疾患。

腹针疗法治疗颈痹验案1则

腹针疗法治疗颈痹验案1则

中国乡村医药腹针疗法治疗颈痹验案1则张婷婷周紫炫阮继源脏腑作为四肢的核心,通过经络与经脉四肢相贯通,交汇腹部。

薄智云教授潜心临床数十载,提出腹针疗法学说,重立腹部穴位归属及功效,创新腹部经验要穴及配伍。

笔者运用腹针疗法治疗颈痹验案1则,疗效尚佳,浅谈如下,以飨同道。

1 天地针理论依据《会元针灸学》记载:“神阙者,上有水分、下脘,下有胞门、横户,脐居其中,如门之网……系于母之命门”。

人之雏形通过脐带与母体相连进行气血循环,内联外达,而经络作为气血运行通道,形之初已形成神阙向四周及全身输布精微气血的先天经络。

薄老结合前人经验,提出腹部经络体系及腹针疗法的新理论。

“腹者有生之本,百病皆根于此”,腹针疗法治疗内脏疾病或全身疾病独有特点,疗效良好。

《黄帝内经》云“心应离,脾应坤,肺应兑……”讲述内脏排序与八廓的关系。

薄老将腹部经络穴位与伏羲八卦方位相联系,提出腹部的八廓取穴法。

腹部脏腑分区与八卦相合,每一卦都对所在脏腑有特殊调节作用。

天地针取中脘、关元两穴。

中脘为乾位,关元为坤位。

“乾为天,坤为地”,称为天地针。

天阳下降,地阴上乘,两极交汇,阴阳交泰而化生万物,故深刺天地针有培肾固本、补气回元、营阴卫阳之效。

2 腹针特点2.1 穴位特点薄老将腹部原有经络穴位、新发现穴位重新进行构架及排布后,发现其影像状如神龟。

其头部伏于中脘穴左右,颈部从商曲穴伸出,前后肢分别从滑肉门、外陵穴引出,尾部从气旁穴延伸至关元穴附近。

腹针取穴根据腹部经络特点进行规定,针对不同疾病,在神龟图的相应位置进行调整,体现腹针疗法的操作规范化及辨证条理化。

2.2取穴方法腹穴取穴规范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度量。

水平线,比例寸:患者平卧,用两把直尺分别贴腹壁外壁、神阙穴与床垂直,用另一直尺与前尺垂直相交度量,所得作者单位:310053 杭州,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张婷婷、周紫炫);杭州,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针灸科(阮继源)通信作者:张婷婷,Email:1960809834@ 距离为6寸。

薄氏腹针引气归元治疗颈源性眩晕30例观察

薄氏腹针引气归元治疗颈源性眩晕30例观察
两 组 均 选 用 佳 辰 牌 一 次 性 无 菌 针 灸 针 (规 格 : 0.25mm×40.OOn ̄-.)。患者每次 治疗 留针 30min,3~4次/ 周 ,连续 治疗 4周为 1疗程 ,共观察 3个疗程 。 3 疗 效 观 察 3.1 疗效标 准 :根据 《中医病证诊 断疗效 标准 》中的相 关标 准 拟定 :痊愈 :眩晕完全 消失 ,伴 随症 状及体征 解 除 ,经颅 多 普勒 (TCD)检 查 正常 ;显 效 :眩 晕基 本消 失 , TCD检查 接近正 常 ,可 以正常生 活和工作 ;有效 :眩晕有 缓解 ,伴 随症状 及体征减 轻 ,TCD检查 接近正 常 ,虽能 坚
础 ,以脏 腑 、经 络等 中医 学理论 为 指导 ,根据 腹部 全息 的分 布特 点所 提 出 的神 阙经络 系统 的理论 。腹针 疗法 存 在 感 传 的全 息 特 性及 趋 病 性 ,可影 响 患者 椎 一基 底 动脉 血 供 ,有 效 改 三 大脑 循 环 血供 ,因此 笔 者 结合 颈 源性 眩 晕 的 病 因 病 机 ,将 此 特 色 疗 法 运 用 于治 疗 该 病 ,处 方 中所 运 用 “引气 归 元 ”四组 穴位 ,包括 :中脘 、 关 元 、下脘 、气海 ,其 中中脘 (君穴 )为 胃之募 穴 ,八 会 穴 中的腑会 ,位于任 脉 ,同时脾 胃相 表里 为水谷 之海 ; 关 元 (臣穴 )同属任 脉 ,乃足 三 里 与任 脉 之会 ,可培 肾 固本 、补 益 元 气 ,在 腹 针 疗 法 中 ,此 二 穴 合 为 “天 地 针 ”,上调 脾 胃 ,下 补 肝 肾 ,故 有补 后 天 以养 先 天之 功 效 ;同 时佐 以下脘 、气 海 ,四穴 合用 共 奏 补益 脾 胃 、培 肾益气 之功 效 。处方 中所选 用商 曲及 颈椎 压痛 点在 腹 针 神 龟 图 中投 射 于 患者 颈 部 ,浅 刺 可使 归 元 之气 “循 经 感传 ”,上达 颈 部及 头 面 ,成 为 “气 至 病所 ”,滑 肉门 位 于足 阳明 胃经 为佐 穴 ,中刺可 以疏 通上 肢 和头面 部 的 经气 ,诸 穴合 用 ,调补 中焦 、培 肾益气 以治本 ,疏 经 通 络 、滋 养气 血 以治标 ,标 本兼 治 ,则 眩晕 自除。 5 参考 文献 [1]李 增春 ,陈德玉 ,吴德 升 ,等 .第 三届全 国颈椎 病专题座谈 会纪要 [J].中华外科杂志 ,2008,46(23):1796 1799.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证诊断疗 效标准 [M].南京 :南

腹针疗法治疗颈椎病临床疗效研究

腹针疗法治疗颈椎病临床疗效研究

腹针疗法治疗颈椎病临床疗效研究摘要:目的:探讨腹针疗法治疗颈椎病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将143例神经根型、颈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按就诊时间先后安排)分成治疗组72例,对照组71例。

治疗组用腹针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灸治疗,临床治疗1-2个疗程进行疗效评价。

结论:腹针疗法治疗颈椎病对于颈型、椎动脉型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和对照组没有太大差异。

腹针疗法;颈椎病;神经根型;椎动脉型;颈型R246B1672-8602(20__)04-0209-011临床资料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针灸科20__年9月1日至20__年3月30日临床神经根型、椎动脉型和颈型颈椎病患者143例,按就诊时间先后安排每例治疗组患者后一位为对照组患者。

一般情况:143例患者年龄在35岁至74岁之间,平均年龄47.3岁。

其中治疗组72例,年龄最小者36岁,最大者74岁,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43例,神经根型者22例、椎动脉型者18例、颈型者32例,病程2天-3.5年,平均2.71个月。

对照组71例,年龄最小者35岁,最大者69岁,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41例,神经根型者23例、椎动脉型者19例、颈型者29例,病程5天-3.26年,平均2.83个月。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病情严重程度、病程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诊断标准:1.2.1①、主诉头、颈、肩疼痛等异常感觉,并伴有相应的压痛点。

②、X线片上颈椎显示曲度改变,或椎间关节不稳定,具有"双边"、"双突"、"切凹"、"增生"等表现。

③、除外颈部扭伤(俗称"落枕")、肩周炎、风湿性肌纤维炎、神经衰弱及其它非因颈椎间盘退行变所致的肩颈部疼痛。

1.2.2神经根型颈椎病:①、具有较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其范围与受累的神经根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

腹针治疗颈椎病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腹针治疗颈椎病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腹针治疗颈椎病临床随机对照研究颈椎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已成为严重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的常见病、多发病[1]。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该病尚无特效疗法。

手术治疗复杂、风险大,故患者多愿意接受非手术治疗。

非手术疗法是颈椎病治疗的基本方法[2],而其中的针灸疗法显示了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近年来不少学者采用腹针治疗该病,临床报道结果已显示独特的疗效[3-6]。

笔者[7]以简化McGill疼痛询问量表(MPQ)[8]为客观指标,评价腹针治疗63例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为96.8%。

但由于缺乏随机对照,影响了疗效的可比性。

为了检验腹针的确切疗效,笔者采用国际公认的描述与测量疼痛的简化MPQ和临床疗效作为客观评价指标,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比较腹针疗法和传统针刺法对颈椎病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68例为我院和合作医院针灸科门诊诊治的颈型或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全部病例经X线片、CT或MRI检查显示颈椎生理弧度改变,或椎体前后缘有唇样增生,或钩椎关节增生,或椎间隙狭窄,或椎间盘突出,或项韧带钙化等。

采用SAS软件随机分为腹针组(观察组)和传统针刺组(对照组)各34例,两组共脱落6例,最后观察组32例,对照组30例。

观察组年龄23~75岁;对照组年龄24~78岁。

2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等分布情况经χ2 检验和t检验,P>0.0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具有可比性。

见表1。

1.2 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9]。

①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②多发于40岁以上中青年,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像者,往往呈慢性发病;③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④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痛试验阳性;⑤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凿状突偏歪,侧位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及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腹针联合穴位注射治疗颈性眩晕24例

腹针联合穴位注射治疗颈性眩晕24例

治疗 组 总 有 效 率 为 9 5 . 9 %, 对 照 组 总 有 效 率 为
8 7 . 5 %; 两组有效率经卡方检验 , P <0 . 0 1 , 差 异 具 有 显 著 统计学 意 义 , 提 示治疗 组疗 效 明显 高于对 照组 , 另 治疗 组治 愈率 与对 照 组 比较 , P< 0 . 0 1 , 明显 高 于对 照
( 双) 。患 者 取仰 卧位 , 皮肤 常 规 消 毒 , 选用0 . 2 8 mm × 3 0 mm一次性无 菌针灸针直刺 , , 留针 3 0 mi n , 治疗 的第 1~ 3次 连续针 灸 , 每 日1 次, 第 3次 后 隔 日针灸 1 次, 6次为 一 疗程 , 共 治 疗 2个 疗 程 , 统 计 疗 效 。② 穴 位 注 射 治疗 。
两组 患者 在性别 、 年龄 、 病 程 比较 , 差 异 无 统 计学 意 义 ( P> 0 . 0 5 ) , 具有 可 比性 。
激 强度 , 定时 3 0 a r i n , 每 日 1次 , 1 0次为 一疗程 , 共 治 疗 2个 疗程 , 统计 疗效 。 1 . 4 疗 效标 准 … 治愈 : 症状 和阳性体征完全 消失 , 日 常工作和生 活恢复 正常 , 随访 半年 以上 无复 发 ; 显效 : 症 状 和阳性体征 基本 消失或 大部分 消失 , 随访 半年 以上无 复发 ; 好转 : 临床症状 和阳性体征改善 , 但仍 然存在 , 随访 半年以上未加重 ; 无效 : 临床症状和阳性体征无改善。
2 结 果
1 . 2 诊 断和 排 除 标 准 参 照 国家 中 医药 管 理 局 《 中 医病 证诊 断疗 效标 准》 ¨ 进行 , 排 除 脑 血 管疾 病 , 眼
源性 、 耳源 性 、 血液 病 、 内分 泌 性 、 脑、 颈 椎 肿 瘤及 神 经 官能 性 眩晕 。

腹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腹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关键词】腹针椎动脉型颈椎病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中椎动脉型颈椎病占的比例很大,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以眩晕为主症的一类颈椎病病症。

作者自2003年2至10月运用腹针治疗本病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共98例病人,经颅多普勒(tcd)检查后均发现颈椎血管狭窄,椎动脉血液流速减缓,血流图显示供血不足,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46例,其中男26例,女20例;年龄24~71岁;病程4个月~10年。

对照组52例,其中男30例,女22例;年龄25~70岁;病程2个月~9年。

1.2 诊断依据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

1.3 治疗方法治疗组:运用腹针疗法治疗,取穴:(1)主穴:天地针(中脘、关元);(2)配穴:下脘、商曲(双)、滑肉门(双);(3)头晕严重者加建里。

穴位常规消毒后,用0.25mm ×40mm的一次性针灸针快速针入上述穴位,留针30min后起针。

1次/d,7次为一疗程,于第一疗程和第二疗程结束时统计疗效。

对照组:运用针刺颈椎夹脊穴加电针的方法治疗,取穴:双侧c3~c7夹脊穴(每次选2对)、百会、风池(双)、大椎,穴位常规消毒后,以0.25mm ×40mm的一次性针灸针刺入穴位,捻转得气,接上g-6805ii型电针仪,电流不跨越脊柱,以病人能耐受为限,其中百会、风池(双)、大椎不接电针,治疗30min后起针,1次/d,7次一疗程,于第一疗程和第二疗程结束时统计疗效。

1.4 疗效标准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颈椎病的疗效评定标准。

(1)治愈:经tcd复查后颈椎血管供血正常,原有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等病症消失。

(2)好转:经tcd复查后颈椎血管供血好转,原有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等病证减轻。

(3)未愈:症状无改善。

2 结果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2。

第一疗程结束,两组有效率经χ2检验,均p<0.01,说明两组间总治愈率和总有效率疗效存在显著性差异。

薄氏腹针疗法临床体会_王丽平

薄氏腹针疗法临床体会_王丽平

文章编号:0255-2930(2004)03-0201-03中图分类号:R22411文献标识码:C特色疗法薄氏腹针疗法临床体会王丽平指导:薄智云(护国寺中医医院针灸科,北京100035)[摘要]目的:探讨薄氏腹针疗法的临床特色。

方法:通过论述腹针的起源与基本理论,说明腹针来源于临床,从临床角度重点探讨腹针疗法的理论依据。

结果:腹针疗法具有多层次、刺至病所、结构对称、痛苦小的特点。

结论:腹针理论给人以较为新鲜的从理论到实践认识过程的启迪,为今后临床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主题词]针刺疗法/方法;腹部;穴,神阙C linical experience on Bo.s abdominal acupunctureWA N G Li-p ing,BO Zhi-yun(Huguosi T CM Hospital,Beijing100035,China)ABSTRAC T Objective T o ex plor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 f Bo.s abdominal acupuncture.Methods Ex plain abdom-i nal acupuncture origin from clinical practice through discussion o f the o rigin and basic theor y of abdominal acupuncture, and explore the theor etical basis of abdominal acupuncture therapy fr om the clinical point of view.Results Abdominal acupunctur e therapy has the character i stics of multiple layers,Qi r eaching to the affected area,construction sy mmetry and less pain.C onclusion T he abdominal acupuncture theory can provide a good train of thinking for clinical studies in future.KEY WORDS Acupuncture T herapy/meth;A bdo men;Point CV8(Shenque)腹针疗法是北京中医药进修学院腹针培训中心薄智云教授经过长期针灸临床实践总结发明的针灸方法,为针灸临床治疗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

腹针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腹针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制定 的 国内颈 椎病 诊 断标 准 ,排除 因其 他疾 病 引起 的颈椎 疼 痛 和或 案 , 中脘 为天 关元 为地 。 胃之募 穴 为 中脘称 之 为水 谷 之海 , 脾 胃相表 合并 有 颈椎外 伤 、颈椎 肿 瘤等 情况 。随机 分为 观察 组和 对 照组 各 3 0 里, 中脘 与关元 合用 能互补 脾 肾功能 。 在 治疗 颈 型颈椎 病 的方案 选择 例。 观 察组 男性 1 7 例、 女性 1 3 例, 年龄 1 6 ~ 4 5 岁、 平均 年龄 ( 2 0 . 4 + 4 . 3 ) 中, 由 中脘 、 关元、 商 曲、 建里 合 用 , 使 得 针灸 方案 相 互 协调 配合 , 作 用 岁, 病程 2 — 1 0 年; 对 照 组男 性 1 6 例、 女性 1 4例 , 年龄 1 5 4 7 岁、 平 均 最 佳 。 年龄( 2 1 . 3 + 3 . 5 ) 岁 。两 组年 龄 、 性别、 病 程 等一般 资料 比较 差异 无统 计 学 意义 ( 尸 > 0 . 0 5 ) , 具有 可 比性 。患 者均 知情 同意 。 在 本研 究 中 ,笔者 将 6 0 例 患 者分 为观察 组 和对照 组各 3 O 例, 观 察 组 采用 腹 针疗 法 进行 治 疗 , 对 照 组采 用 牵 引疗 法 , 在治 疗 后 , 比较 两 组有 效 率发 现观 察组 有效 率 明显 高 于对 照组 ,证 明腹 针 疗 法在 治 疗 颈型 颈椎病 上有 独特 的优 势 。
【 1 】 国家 中 医药管理 局 医政 司. 2 2个 专业 9 5个 病种 中 医临床 诊 疗 方案 ( 合 订本 ) 【 M ] 2版 , 北京: 中 国中 医药 出版 社 , 2 0 1 0 : 5 2 3 . 【 2 ] 张 玉珍. 中 医妇科 M ] . 北京 : 中国 中医药 出版社 , 2 0 0 7 : 1 6 9 . 【 3 1 . r - 庆 其. 内经选读 【 M ] . 北 京: 中国 中医 药出版社 , 2 0 0 0 : 2 4 . 【 4 】 孟 宪民. 更年 期 汗症 的治 疗经验 体会 [ J 】 . 江 苏 中医, 1 9 9 1 , 4 : 7 6 — 7 7 .

腹针治疗颈型颈椎病63例观察

腹针治疗颈型颈椎病63例观察

腹针治疗颈型颈椎病63例观察
郭元琦;陈丽仪;符文彬;区轩明
【期刊名称】《中医药学刊》
【年(卷),期】2005(23)3
【摘要】目的 :验证薄氏腹针治疗颈椎病的效果。

方法 :以简化McGill疼痛询问量表 (MPQ)为客观指标 ,评价腹针治疗 6 3例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结果 :治疗后比治疗前MPQ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 (P <0.0 0 1 ) ,总有效率 96.8%,3个月复发率为 8.3%,平均治愈天数为 5.6d。

结论 :薄氏腹针对颈型颈椎病疗效好 ,见效快。

【总页数】2页(P539-540)
【关键词】颈椎病;针灸疗法;薄氏腹针
【作者】郭元琦;陈丽仪;符文彬;区轩明
【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暨南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暨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针灸科;广州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5
【相关文献】
1.腹针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J], 卢建;刘小留;贺卫华;卢建勇;高双桥
2.腹针结合中频脉冲电治疗颈型颈椎病患者临床观察∗ [J], 许明珠;崔韶阳;赖新生;唐纯志;王曙辉;郑盛惠;张丽雯;郭元琦
3.腹针配合走罐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J], 李勇
4.腹针结合运动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J], 张丽雯;张小燕;伍琦
5.颅底七穴结合腹针治疗颈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J], 罗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腹针治疗颈源性眩晕30例疗效观察

腹针治疗颈源性眩晕30例疗效观察

后 进行下 一疗 程治 疗 。
3 治 疗 结 果
症 的一 类病 证 ,是 临床 眩晕 就 诊最 常 见 的原 因 。笔 者
近年来 采用 腹 针 治 疗 颈 源 性 眩晕 3 0例 ,与 传 统 电针
疗 法相 比较 ,取 得较 好 的疗 效 ,现报 道如 下 。
1 一 般 资 料 -
浙 江 中 医杂 志 2 0 1 3 年 3 月第 4 8卷第 3 期
腹 针 治 疗 颈 源 性 眩晕 3 O例 疗 效 观察
谢 凯
浙江省 宁波 市镇海 区炼化 医院 浙江 宁波 3 1 5 2 0 7
关 键 词 颈 源 性 眩 晕 腹 针 疗 法 临床 观 察
颈 源 性 眩 晕 是 以 头 晕 、 恶 心 呕 吐 及 颈 部针 组 3 0例 中 ,痊 愈
本组 6 0例 患 者 均 系 我 院 门诊 及 住 院病 人 ,诊 断
标准参 照 1 9 9 2青 岛全 国第 二 届 颈 椎 病 专 题 座 谈 会 拟
定 的诊 断 及分 型标 准口 ] ,在 排 除 内耳 性 眩晕 及 其他 原 因造 成 的脑供血 不 足 的基 础上 ,并 均 经 X线 摄 片或
科 杂 志 ,1 9 9 3 ,3 1( 8 ) :4 7 2 — 4 7 6 .
2 . 2 电针 组 :处 方 :百 会 、风 池 、颈 椎 夹 脊 穴 、大 椎 ] 。操 作 :患者 取坐 位 ,两 臂 自然 下 垂 ,两 手 放 于 大腿 上 ,头 稍前 倾 ,选 用 直 径 0 . 2 5 mm×4 0 mm 平 柄 针 ( 江苏 佳健 牌 ) ,用 7 5 酒 精 常规 消 毒 穴 位 后 用 管 针 弹人进 针 ,夹脊 穴针 尖 向脊 椎 方 向斜 刺 1 . 2寸 ,行 针 至有 酸麻 胀 感 后 ,接 KWD - 8 0 8电 针 治疗 仪 ,连 续 波 ,频率 为 1 5 0 ~2 0 0次 / 分钟 ,配合 T D P照 射 颈部 , 留针 3 0 分 钟 ,每 日 1 次 ,5次 为 1 个 疗程 ,休息 3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个程结束后继续服用阿片类镇痛药,仍排便时间延长,2天以上排便1次,粪便坚硬干燥或大便艰难。

312结果见表2。

表2两组治疗结果比较[例(%)]组别n显著有效有效无效总有效针灸治疗组2516(64)4(16)5(20)20(80)乳果糖组251(4)22(88)2(8)23(92)注:显著有效率比较:V2>10.828,P<01001;总有效率比较:V2< 3.841,P>0105。

4讨论便秘是阿片类镇痛药最普遍的不良反应,主要是由于阿片类镇痛药与阿片受体结合,提高胃肠平滑肌的张力,使蠕动减弱,括约肌痉挛,消化液分泌减少,食物推进受阻;另外阿片类镇痛药还通过中枢抑制作用,使患者便意迟钝,引起便秘。

临床常采用番泻叶、乳果糖、果导片、麻仁丸等对症治疗,但效果欠佳或有其它副作用出现。

本文选择天枢、足三里、上巨虚均属足阳明胃经腧穴。

天枢是大肠经的募穴,是阳明大肠经气深聚于腹部之处,针刺天枢可通调肠腑、促进结肠运收稿日期:2009-02-20作者简介:陈静(1975-),女,湖南株洲人,助教、医师,硕士,从事针灸学临床工作。

通讯作者:王升旭(1962-),男,湖北公安人,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脊柱相关性疼痛和中医脑病。

E-m ai:l w angs x@fi m m u.co m。

动。

有研究表明深刺天枢治疗老年性功能性便秘有效率100%[1]。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鼓舞中气,健运脾胃,并可调理肠胃。

神阙穴位于腹部,属任脉,有培元固本、益气固脱、滋补肾阴、补益精血之效。

与上述胃经腧穴相伍,共同补益下焦元气,调理大肠气机。

殷门为足太阳膀胱经穴,有研究认为[2],刺激由第2骶髓分节发出的分布于下肢的皮神经,比刺激腹壁更能有效地促进结肠蠕动,增加直肠内压。

左殷门穴即位于上述皮神经的股后皮神经分布部位,且电针刺激左殷门与右侧相比,其排便反射能通过反射弧使刺激向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的传递更为有效。

本文观察的所有病例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显著影响阿片类镇痛药的镇痛作用,乳果糖口服液组总有效率为92%,针灸治疗总有效率为80%,两组比较P> 0105,但乳果糖口服液组停药后即出现便秘现象,而针灸治疗无任何不良反应,安全性好,疗程结束后短期便秘情况改善,显著有效率为64%,远高于乳果糖口服液组的4%,对不能耐受通便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治疗手段。

但尚未进行远期疗效的观察,此项研究有待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1]刘志顺,郑成哲,张维,等.深刺天枢治疗老年性便秘近期观察[J].中国针灸,2004,24(3):155.[2]唐有为,陈淑红.便秘的针灸治疗及其机理研究[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7,19(5):29.薄氏腹针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陈静,黄泳,李求实,王升旭,陈俊琦(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针灸教研室,广东广州510515)摘要:目的:观察腹针治疗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运用腹针对30~65岁的56例颈性眩晕患者进行治疗,选用君(主穴)引气归元;臣(次穴)商曲、气穴;佐:滑肉门、气旁、上脘上、建里。

每日1次,连续2个疗程,于治疗前后均采用5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6进行评定。

所有病例数据,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配对t检验处理。

结果:统计结果表明,经过治疗,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的总分及眩晕、肩颈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等5个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105)。

结论:观察表明,经薄氏腹针治疗后,患者眩晕、肩颈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等方面有显著好转,且无明显副作用,说明薄氏腹针为一种确实可行、安全有效的治疗颈性眩晕的方法。

关键词:腹针疗法;颈性眩晕中图分类号:R255.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0-1719(2010)02-0339-02C lin ical Observation on C ervical Vertigo by t he Treat m ent of Bo's Abdo m en A cupunctureCHEN J ing,H UAN G Yong,LI Q iu-sh i,WAN G Q i u-shi,WAN G Sheng-xu,C H E N J un-qi(A cupunct ure D e p ar t m ent of Sout hern M edical Universit y,Guangzhou510515,Guangdong,China)Abstrac t:O bjecti ve:T o observe the c li nical effect o f abdo m i na l acupunc t ure on patients w it h cerv ical ve rti go.M et hods:F ifty-si x cases aged30to65w it h cerv ical ver tigo w ere treated by Bo s'abdo m i nal acupuncture at the sove re i gn acupo i nt(m ain acu-pont)fo r conduc ting q i back t o i ts or i g i n,t wo m i nister acupo i nts(comp l ementary acupo i n ts):shangqu(ki17),q i xue and4as-s i stant po i nts:huaroumen(st24),qi pang,shangw anshang,jian l,i once a day f o r t wo courses of treat ment.Eva l uati ons w ere con-ducted acco rd i ng to Eva l uation Sca le for C erv ical V erti go before and after treat ment.Stati stics was processed w ith pa ired T test. Results:Statisti ca l resu lts i nd ica te t hat,after t he treat m ent,si gn ifi cant d ifferences(P<0.05)is found i n the to tal score o f Evalua-ti on Sca l e for Cerv i ca lV e rtigo,as we ll as i n the sco res for verti go,shou l der and neck pa i n,headache,da il y life and wo rk,psycho-log ica l and socia l adapti on,e tc.Concl u si on:A fter t he treat m ent of Bo s'abdo m en acupunc t ure,patients'cond ition is si gnificantly i m-proved w ith no obv i ous si de effec t,wh ich show s tha t Bo s'abdo m en acupuncture is a practica,l safe and effec tive w ay o f trea ti ngce rv ica l verti go.K ey word s:cerv i ca l verti go;Bo s'abdo m en acupuncture颈性眩晕(CS A)是指椎动脉的颅外段受颈部病变的影响导致血流障碍(即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引起的眩晕综合征。

其表现以阵发性头晕、目眩、转动头部即发眩晕,甚至卒倒为特点。

笔者采用腹针治疗该病56例,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11一般资料56例患者均来自南方医院针灸科门诊(2006年3)12月),其中男27例,女29例;年龄30 ~65岁,平均(50135?10152)岁;病程3个月~2年,平均(1124?0128)年。

112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5中医药诊断疗效标准6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1]。

113排除标准(1)脑梗死、脑出血、肿瘤以及眼源性、耳源性等所致眩晕;(2)颈椎或颅底先天畸形、胸廓上口综合征、颈部外伤所致颈性眩晕;(3)合并有严重心、肝、脑、肾疾病;(4)精神病、贫血患者,或妊娠、哺乳期妇女;(5)同时使用其他治疗眩晕药物的患者;(6)有自发性出血等血液系统疾病;(7)不坚持治疗或间隔时间过长者。

2治疗方法211取穴君(主穴)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臣(次穴):双侧商曲、双侧气穴(关元旁开5分)。

佐:滑肉门、气旁、上脘上、建里;伴肩部酸痛加同侧滑肉门;伴有植物神经症状(心悸、汗出等)加双侧气旁(气海旁开5分);根据椎体增生部位及程度可加下脘上(下脘上5分)、建里等穴,其位置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

212操作方法针刺前首先明确无肝脾肿大等阳性体征。

患者取仰卧位,常规皮肤消毒,上述俞穴用0125mm@40mm规格的毫针避开毛孔及血管,轻缓刺入,行轻捻转的手法,其中中脘、气海、关元、气旁、气穴深刺(达地部),调理脏腑之气;下脘、滑肉门中刺(达人部),调运经脉之气;商曲、下脘上、建里浅刺(达天部),以达刺至病所。

TDP腹部照射,留针30m i n,1次/d,10次/疗程,中间休息2天,观察治疗2个疗程。

213统计学分析收集完整病例数据,采用SPSS 1010软件包进行处理(SPSS for W indo w s)。

全表总分、眩晕、肩颈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等指标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治疗前后的对比。

3疗效评定标准与结果311疗效评定标准应用王楚怀、卓大宏制定的5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6[2]对患者的各种症状及功能进行评估,该量表包括5大项,具体为眩晕16分(眩晕程度8分,频度4分,持续时间4分),颈肩痛4分,头痛2分,日常生活及工作4分,心理及社会适应4分;每项均分为5个等级(0分为最低分,分数越高代表症状越轻),全表满分为30分。

治疗前及治疗2个疗程后均测量1次,得出评分值。

测评由专人负责,在上午9:00~11:00点之间进行。

312治疗结果见表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