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白毛女》对抗战时期人心倾向及政治的影响
影视歌剧《白毛女》作品分析
影视歌剧《⽩⽑⼥》作品分析2019-03-10[摘要] 《⽩⽑⼥》是根据我国民间传说⽽改编的⼀部歌剧。
通过对《⽩⽑⼥》的创作背景以及对作品⼈物形象、创作风格的阐释,使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创作的题材、经历,更深刻地认识了封建制度下的旧社会农民受到怎样⾮⼈的待遇,教育我们应该珍惜今天美好的⽣活。
[关键词] 演出形式;歌剧;京剧;舞剧《⽩⽑⼥》是根据我国民间传说⽽改编的⼀部歌剧。
故事的内容源于抗战时期的晋察冀边区⽩⽑仙姑的民间传说。
这部歌剧于1945年初创作于延安。
是由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张鲁、瞿维、焕之、向隅、陈紫、刘炽等完成歌曲的创作。
同年4⽉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会上进⾏了第⼀次演出,受到党中央和边区⼈民的热烈欢迎。
后来在解放区的各地⽅陆续上演,深受⼴⼤⼈民和解放军官兵的喜爱。
新中国成⽴以后,电影⼯作者根据这部歌剧的题材,改编成京剧、舞剧等艺术形式并搬上了银幕。
⼀、《⽩⽑⼥》剧本内容介绍这部歌剧讲述了贫苦农民的⼥⼉喜⼉(注:罗昌秀,1923年出⽣于宜宾县凤仪乡,2002年12⽉31⽇,80岁⾼龄的四川宜宾“⽩⽑⼥”罗昌秀在家乡因⼼肌梗塞去世),由于⽣活的窘迫被迫卖给当地地主恶霸黄世仁抵债,喜⼉不堪忍受凌辱,拼命地逃⼊了深⼭。
由于长年吃不到带盐的⾷物,因⽽头发变成了⽩⾊,所以很多不知情的⼈见到了都以为她是“⽩⽑仙姑”(⿁)。
后来⼋路军的部队路过这⾥,见到了喜⼉并救了她,⽽且与年轻时的恋⼈已是⼋路军战⼠的⼤春重新团聚。
这部歌剧上演以后感动了中国千千万万的⽼百姓。
⼆、《⽩⽑⼥》艺术演出形式:电影、现代京剧、⼤型舞剧《⽩⽑⼥》这部剧本先后由东北电影制⽚⼚(长春电影制⽚⼚前⾝)1950年摄制。
由⽔华、王滨、杨润⾝根据同名歌剧改编。
主要演员有⽥华、李百万、陈强等。
然后1958年马少波、范钧宏把歌剧《⽩⽑⼥》改编成了京剧的艺术形式,在中国京剧院进⾏了⾸演。
李少春饰杨⽩劳;杜近芳饰喜⼉,叶盛兰饰王⼤春,袁世海饰黄世仁。
浅谈歌剧《白毛女》的创作及其意义.doc
浅谈歌剧《白毛女》的创作及其意义一九四五年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的《白毛女》是我国民族新歌剧的奠基石。
它在群众艺术实践的基础上,继承了民间歌舞的传统,同时也借鉴我国古典戏曲和西洋歌剧,在秧歌剧基础上,创造了新的民族形式,拉开了我国现代民族歌剧的序幕。
1943年,诗人邵子南从前方带着这个民间素材返回延安。
这个故事在四十年代初开始流行于河北省的阜平一带。
内容叙述一个被地主迫害的农村少女只身逃入深山,在山洞中坚持生活多年,因缺少阳光与盐,全身毛发变白,又因偷取庙中供果,被附近村民称为“白毛仙姑”。
后来在八路军的搭救下,她得到了解放。
这些生动的情节立刻吸引了人们。
为了向即将召开的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献礼,鲁艺师生决定以它为题材,创作一个新型歌剧。
经过讨论,大家认识到这个故事虽然带着浓厚的传奇性,却反映了中国农村阶级斗争的真实情况,它包含着“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深刻的主题思想,因而是很有意义的。
为了突出“鬼”与“人”的主题,歌剧特地安排了满头白发的喜儿在雷雨之夜的奶奶庙里,不期撞见地主黄世仁的场面。
在这个场面中,黄世仁把喜儿当作鬼魅,引出了喜儿一段悲愤的唱词:“我是人!让你们逼成了鬼!”而在歌剧结尾处,全体村民和唱的主题是“太阳出来了”,喻示着“仙姑”重返村庄,斗争地主黄世仁,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白毛女》成功地塑造了杨白劳、喜儿等农民形象。
通过杨白劳年关出外躲账带回的三样东西,生动地表现了一个勤劳善良的贫苦农民的十分朴素的生活愿望。
二斤白面和一根红头绳,表明他希望能有一个起码的人的生活。
门神虽是迷信的东西,却反映了他向往着摆脱地主压迫,过上平平安安日子的朴素要求。
开头的一场戏充满了农村生活的情调,把杨白劳和广大受压迫农民的愿望做了充分的表现。
但是他的这种卑微的生活要求却不能得到满足,反而被逼上绝路,含恨而死。
杨白劳是在地主阶级长期压榨之下,尚未觉醒的老一辈农民的典型形象。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歌剧《白毛女》是中国音乐剧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以描绘陕北农民起义中的真实故事为基础,展现了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中的英勇和坚强。
《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体现在剧本的深刻、音乐的悲壮、舞美的鲜明和表演的感人。
下面就从这几个方面对《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做一些浅析。
歌剧《白毛女》的剧本具有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
剧作家贾樟柯在剧本创作中以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描绘出了白毛女与杨白劳这对阶级冲突中的形象。
剧作家通过对农民起义和封建统治的抨击,展现了革命斗争的伟大和人民的斗争精神。
剧本中的对白和台词,既真实又富有诗意,在展现现实生活的又蕴含着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这种现实主义的精神和人道主义的情怀,为《白毛女》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歌剧《白毛女》的音乐具有悲壮的气息和丰富的民族特色。
作曲家郑律成通过音乐的精湛表现了农民起义的艰难险阻和人民的不屈精神。
音乐中融入了大量的陕北民歌和戏曲音乐元素,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在歌曲中,旋律激昂悲壮,歌词内容真挚感人,通过音乐,让观众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剧情中人民的苦难和斗争。
在配乐和音效上,也采用了大量的民族乐器,使整个音乐更加饱满和生动。
这种悲壮的气息和丰富的民族特色,使得《白毛女》的音乐成为了歌剧中的一大特色。
歌剧《白毛女》在舞美方面也具有鲜明的特点。
舞美设计师充分考虑了剧情的背景和时代的特征,通过布景、服装和道具等,营造出了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舞台效果。
剧中的陕北黄土高原、农民起义的战场以及人民群众的生活场景,都被真实地还原在舞台上。
服装的设计充分考虑了角色的特点和社会地位,使得人物形象更加栩栩如生。
舞美设计师还通过灯光和舞美效果的设置,增加了舞台的戏剧张力和视听的享受。
这种鲜明的舞美特点使得观众在欣赏剧情的也能够享受到舞美带来的视觉盛宴。
歌剧《白毛女》的表演具有感人至深的特点。
演员们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和真挚的情感,将剧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歌剧《白毛女》赏析
歌剧《白毛女》赏析《白毛女》的主题是“旧社会剥削阶级把人逼成鬼、毛主席共产党领导的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白毛女》是1940年代抗日战争末期在中国共产党控制的解放区创作的一部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文艺作品。
此作品后来被改编成多种艺术形式,经久不衰。
创作背景1942年5月2日,毛泽东在陕西延安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文艺不是超阶级的,文艺要和工农兵群众结合。
在同一个时期,延安的共产党人还发动了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
这使得延安的文艺工作者意识到要创作出一个全新的反映共产党的理念的艺术作品。
1945年中共七大准备召开之际,当时苏联红军已经向德国反攻,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曙光已经来临。
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的一些艺术家在院长周扬的指示下,根据“白毛仙姑”的传说,创作出歌剧《白毛女》。
《白毛女》将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和共产党的阶级斗争理论结合在一起,成为解放区文艺标志物,迅速风靡各个解放区。
之后这出歌剧还在国统区演出,广受赞誉。
《白毛女》以晋察冀边区的民间传说为主要素材,又根据当时革命斗争的现实进行了提炼和加工。
主要情节是:恶霸地主黄世仁逼死了善良老实的佃户杨白劳,抢走了他的女儿喜儿并奸污了她,最后又逼得她逃进深山。
喜儿怀着强烈的复仇意志顽强地活下来了,因缺少阳光与盐,全身毛发变白,被附近村民称为“白毛仙姑”。
八路军解放了这里,领导农民斗倒了黄世仁,又从深山中搭救出喜儿。
喜儿获得了彻底的翻身,开始了新生活。
全剧通过喜儿的遭遇,深刻地表达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思想,真实地反映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村中贫苦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证明了只有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才能砸碎封建枷锁,使喜儿以及与喜儿有着共同命运的千千万万农民得到解放。
1945年5月,《白毛女》在延安公演,向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献礼,取得极大的成功。
在此后的演出过程中,剧本又不断修改,日臻完美。
由于思想上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白毛女》在土改运动和解放战争中充分发挥了艺术作品的感染力量,起到了巨大的宣传教育作用。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革命化倾向
才 翻 由此 可 见 , 剧 《 歌 白 歌剧《 白毛 女 》 特 的创 作 背景 决 定 了其 革 命 化 倾 向 。2 独 0世 纪 上 共 产 党 的领 导 下 , 能 打 倒 地 主 阶 级 , 身得 解 放 。 的 半 时 期 , 国 正处 于 由半 殖 民 地半 封 建 社 会 向新 民 主 主 义 社 会 与 社 会 毛 女 》 人物 塑 造 和 故 事 情 节 正 是 围 绕 着文 艺 作 品 的革 命 化 倾 向进 行 中 主义社会转变的伟大时代 , 民族 矛 盾 成 为 次 要 矛 盾 , 农 民 阶级 反对 创 作 的 。 而 从 喜 儿 的人 物 塑 造 上 看 , 儿本 是 一个 天 真 、 良的 农 家 女 , 经 喜 善 在 地 主 阶级 剥 削 的 矛 盾 成 为 国家 的主 要 矛 盾 。14 92年 5月 , 泽 东 在延 毛
重构“革命经典”:从复杂到“纯粹”--以歌剧《白毛女》和舞剧《白毛女》为例
重构“革命经典”:从复杂到“纯粹”--以歌剧《白毛女》和舞剧《白毛女》为例重构“革命经典”:从复杂到“纯粹”--以歌剧《白毛女》和舞剧《白毛女》为例第7卷第2期2006年4月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ttrnal0fNardma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V01.7No.2Apr.2006重构”革命经典”:从复杂到”纯粹”——以歌剧《白毛女》和舞剧《白毛女》为例胡军(湖南工业大学中文系,湖南株洲412007)[摘要]延安文艺界所开创的文艺创作方向作为建国后的文艺主潮一直延续到”文革”时期.在这一长达近四十年的文艺实践过程中,左翼文艺界为了在文学艺术中创造一个”绝对无我”之境,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文化战略目标,追求一种”绝对的纯粹”.从20世纪40年代的歌剧《白毛士》到60年代的舞剧《白毛士》,就很好地反映了革命激进文学派别的这种鸟托邦冲动,即以”净化”的方式修改一些”具有一定思想基础”,但又有可能模糊政治伦理观念的”复杂性”作品,展开对自我,阶级本质等想象,以建立一个全新的文艺形态.[关键词]《白毛女》;复杂;”纯粹”[中图分类号]1207,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755(2005)02—0076—0320世纪40年代前后,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和政权.在这块象征着中国未来和希望的土地上,在新的文艺思想指导下,延安进步,革命的文艺作家进行了一场全新文艺实践,创作了一批符合当时意识形态的作品,如《白毛女》,《小二黑结婚》,《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等.也从这个时代开始,延安文艺界所奠定的创作方向作为建国后的文艺主潮一直延续到”文革”时期.在这一长达近四十年的文艺实践过程中,左翼文艺界为了在文学艺术中创造一个”绝对无我”之境,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文化战略目标,追求一种”绝对的纯粹”.从40年代的歌剧《白毛女》到6o年代的舞剧《白毛女》,就很好的反映了革命文学界这种激进的乌托邦冲动——以”净化”的方式,彻底肃清一些“具有一定思想基础”,但又含混暧味的作品,展开对自我,阶级本质等想象,以建立一个全新的文艺形态(即无产阶级文艺).本文以《白毛女》的两个版本(即歌剧和舞剧)为例,探讨”革命文学”在追求这一文化战略目标的过程中,是如何通过弥补,缝合多种话语的裂痕,修改对”自我”,”阶级本质”的想象,表现激进年代”想象共同体”的集体意识.歌剧《白毛女》的产生,首先经历了一个从民间传说向知识分子改造的革命文艺演变的过程.”白毛女”的故事最早流传于20世纪4o年代晋察冀边区,其真实原型已无从考察了.从歌剧作者多次转述传说故事来看,它已经包含了阶级对抗这一现代性因子,但不可否认,传说素材电蕴藏了多种语义发展的可能性.根据它可以写成一个有钱人家的少爷和丫鬟之间发生的社会地位不同的男女情爱纠葛故事,也可以从反抗男权压迫出发,描绘妇女遭受男权蹂虐的女性文本,甚至还可以写成一对青年男女历经各种考验,破镜重圆的故事.但在经历了延安文艺整风之后的解放区作家手里,传说故事所蕴藏的多种语义之一——”贫农女儿遭受地主压迫与欺辱,在共产党解救下翻身”这一线索被牢牢抓住,将其定位于”旧社会把人变成了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了人”的主题.应该说,这一主题对于当时的解放区文学而言是全新的,因为它不仅仅表现了”旧社会”的黑暗,更重要的是还展现了”新社会”的现实场景—-----”农民和八路军共产党一结合,在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很快就翻了身,鬼变成了人,人成了主人,过着从未有过的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而这一场景在此前的”革命文学”中并未得到很好反映,这也是该剧首场演出之后获得高度评价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必须看到,”白毛女”故事从传说到剧本的经过还有另一个大背景,这就是解放区的”大众文艺”运动.加世纪40年代前后,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新政权的巩固,往往依赖于新意t}{形态的推行.这不仅需要武力,同时也要在民众中植入新的认同理念.这种理念必须是讲道理的,它不能依靠武力来建立,而是要依靠”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_2J的文艺实践.反映在剧中,这个实践就体现为”以一个民间日常伦理秩序的道德逻辑作为情节的结构原则.”血就是说,歌剧《白毛女》并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压迫与反抗的故事,它还有一个借鉴和化用民问文化资源,将阶级斗争故事民间化和伦理化的过程,这就使文本呈现出”多层,含混”的[收稿日期]2005—08—16[作者简介]胡军(1969一),男,湖南株洲人,湖南工业夫学中文系讲师.第2期胡军:重构”革命经典”:从复杂到”纯粹”——以歌剧《白毛女》和舞剧《白毛女》为例77复杂性.熟悉《白毛女》创作过程的人都知道,最初的”白毛女”口头传说中5={有两个人:区干部和”白毛仙姑”,故事情节也只有奶奶庙”捉鬼”和追踪”仙姑”并将其解救.但在创作完成的歌剧中,区干部不见了,取其代之的是另一个重要角色王大春,并赋予了他喜儿未婚夫的身份.由大春和喜儿的恋人关系,衍生出王杨两家邻里亲情.此外,故事开头的设计也颇具意味:喜儿等回了在外躲账的父亲杨白劳,高兴地扎上了父亲买回的红头绳,大春一家也热情地邀请杨家父女一起去包饺子吃团圆饭,正在这时涡从天降,地主管家强行带走了杨白劳并逼迫他在女儿的卖身契上按下了手印,绝望的杨白劳在除夕之夜喝卤水自杀.初一早上,喜儿被抢人黄世仁家.这种人物关系的设置和故事开端的处理,生动地演绎出,对青梅竹马恋人是怎样被恶人拆散,终致生离死别音讯全无的民间情爱故事,以及充满伦理亲情的和睦节日气氛被反人伦反道德的恶势力打破的家破人亡的惨剧.有了男女情爱故事的插人,有了”除夕夜”生活故事的反衬,代表旧制度的地主恶霸黄世仁的种种行径,就愈发可恶.也就是说,黄世仁不仅仅是政治意义上的敌人,也是民间伦理秩序的破坏者.正是他破坏了乡问社会的亲情,恋情,邻里之情,使得一个正常家庭顷NI?~1家破人亡,一对有情人生离死别.按照中国传统的”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的观念,大春的报仇雪恨也就顺理成章了.值得注意的是,大春归来时,除了是喜儿的未婚夫身份还是”新政治力量”的代言人,这样,走出山洞的喜儿才有可能来到斗争会场控诉黄世仁的罪恶.于是,我们“在民间伦理逻辑的运作于政治话语运作之间便可以看到一种回合及交换.”可以说,吸收并化用民间文化资源,将阶级斗争故事作充分民间化,伦理化处理,最大限度激发当时解放区文化程度并不高的广大农民的政治热情,提高他们对新意识形态的认同,是边区执政党期望通过自己控制的文化资源所要达到的目的.从演出效果来看,这一目的基本上达到了:当时解放区的土改运动,首先就是用演《白毛女》来发动群众的,”为喜儿报仇”也成为解放战争中战士们的普遍口号.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还很少见到有哪一部戏会像《白毛女》这样,起到如此直接的宣传教育作用.在这个意义上,《白毛女》”一方面集中反映出现代政治方式对人类象征行为,艺术活动的…功利主义?式的重视和利用,另一方面也表达了人类艺术活动本身所包含的最深层,最原始的欲望冲动—-直接实现意义,生活的充分艺术化.”然而,任何一部稍具有丰富性和艺术表现力的作品,都难以维持观念上的”纯粹”,其本身就存在着裂痕和矛盾,潜在着…种自我颠的力量.”这是一个?中世纪式?的悖论:政治,宗教敦谕需要文艺来?形象地?,?感情地?表现,但?审美?也会转而对政治和宗教产生?消解?,?破坏?的作用.”歌剧《白毛女》在创作过程中对民间丈化资源的借重,使得激进文学派的”纯洁性”的诉求难以彻底实现更何况”当代”中国进入20世纪6o年代之后,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风暴——无产阶级史化革命,已经到来.所谓的”文化革命”,是”触及人民灵魂的大革命,要解决人民群众的世界观问题”,其中心是要”斗私”,”批修”,其方式就是发动群众”自己教育自己”和”自己解放自己”.因此,”文化革命”是一场自我革命——用马尔库塞的话来说, 是一场”群众整个主观生活形式的变革”.在这场革命中,对立的双方不是敌对力量和政权,而是我们内在的本质,即每个人都要以”不断革命”的方式将”革命”推进到自己的”灵魂深处”,将个体的爱与恨转化为集体的情感,创建一个”无我之境”的大同群体社会.因此,延安文学为新政权提供的最初的”新文化猜想”范本——歌剧《白毛女》,在一个新的”讲述话语的时代”(即无产阶级文化革命时代),显然已经过时, 它不仅无法表现新的意识形态诉求,而且对民间伦理的借用已经成为了新意识形态生长的障碍.舞剧《白毛女》与歌剧《白毛女》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以“文化革命”的主题取代了后者的”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政治革命主题.与含混,多层的歌剧剧本相比,舞剧《白毛女》已经脱胎换骨,完全”纯粹化”了——人物,情节高度被本质化和抽象化,每一个人物的意义都有它所属的抽象的阶级本质所决定.一个20世纪4o年代的革命故事由此演变成一个6o年代的文学寓言.这一寓言隐含了一个执政党对”历史”,对自我的重新设计和认同.如与歌剧一开幕喜儿和爹爹过年的场面不同,舞剧一开场,即向观众展开了一个强烈的象征画面,将一幅”三座大山”压迫中国农村的缩影推到观众面前:序幕黄世仁家大门口.在解放以前,我国农民遭受地主,官僚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经历了多少苦难.但是他们并没有屈服,面对敌人的屠刀,挺起胸膛,进行英勇顽强的反抗和斗争.f】与此同时,舞剧完全改变了杨白劳,喜儿等形象.在歌剧中,杨白劳表现了一个勤劳善良的贫苦农民的十分朴素的生活愿望,他的悲惨结局(服毒自杀)虽然是对地主阶级的有力揭露,但也显现了其性格中懦弱的一面.这一情节在当时就受到了一些思想超前的批评家,观众的质疑.因此,在舞剧中,为了强化阶级斗争的主题思想,突出农民不屈不饶的坚决斗争精神,剧作者们设计了杨白劳拿起扁担三次奋起反抗,最后被黄世仁打死的情节.尽管还是逃脱不了悲惨命运,但”杨白劳抡起扁担向黄世仁的有力一击,大长了革命农民的志气,这是他临死前向旧制度进行的坚决的挑战.”相类似的是,为了”革命农民”这一本质,歌剧中另一主角喜儿的形象也彻底被改变.事实上,在歌剧《白毛女》中,喜儿已经具有了杨白劳所不具有的斗争精神.这个天真纯朴的少女,在遭受到黄世仁奸辱,父亲自杀等一系列毁灭性打击之后,也曾哭喊着”爹呀!我要跟你去啦!”企图自尽,但在遇救后她逐渐抛弃了”不能见人”的思想,决心为复仇而活着,并最终成为一个”复仇女神”..歌剧为我们完整地展示了喜儿的这一”成长”过程但与40,50年代的”革命文学”组织, 78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o()6年建构”本质”不同,无产阶级文化革命时代的文艺则是展示已经通过叙事所获得的”阶级本质”.”本质”无须借助道德伦理的力量,它将自我证实,自我呈现.因此,如果说在歌剧中,喜儿对黄世仁的仇恨是逐渐生长起来的,那么,在舞剧中,喜儿的仇恨则是与生俱来的.在这个意义上说,舞剧《白毛女》正是通过喜儿性格的刻画完成了一个执政阶级在”想象中的自我描绘”,这个”自我”就是所谓的”阶级意识”所以,舞剧中喜儿对黄世仁的仇恨就不仅仅是对个人的仇恨, 而是对整个”地主阶级”的阶级仇恨.李希凡对舞剧中喜儿形象给予了高度评价:被抢进黄家强迫为奴的喜儿,并没有忍辱屈从,她燃烧着强烈的阶级仇恨,反抗地主婆对她的虐待,反击黄世仁侮辱她的企图.在佛像前那高举香炉的一掷,和影片中黄世仁在”大慈大悲”横匾下奸污喜儿的情节形成了尖锐的对照. 这一掷,岂只是掷向黄世仁,而是掷向吃人的旧制度.一个英勇不屈的贫民女儿的高大形象,就在这一掷间矗立在观众面前.这才是我们贫苦农民的喜儿,肩负着几千年来阶级的深仇大恨的喜儿…….这一没有历史的抽象的”自我”,只能以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定义的”崇高”来加以解释:”崇高是,仅仅由于能够思维它,证实了一个超越任何感官尺度的心意能力”,”它不能含在任何感性的形式里,而只能涉及理性的观念”. J“革命”这一概念终于在越来越抽象和越来越现代的自我本质”想象——认同”过程中绝对神圣化和纯洁化了.于是,我们在舞剧《白毛女》中看到了一个”不在场”的”反抗阶级”英雄群像:”一个刚强质朴的老贫农杨白劳,一个坚贞不屈的贫农女儿喜儿,一个英武勃勃的子弟兵王大春,一个沉毅坚定的共产党员赵大叔.他们和广大的革命农民心连心,凝结成一股任何反动暴力也压不垮的,敢于起来砸烂旧世界的钢铁般的力量”,他们”对广大观众揭示了:在沉重的奴役压迫下的旧中国农民,始终没有屈服,而是顽强不屈地英勇战斗着!广大的革命农民在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拿起了枪杆子,为夺取政权进行着武装斗争,不断地扩大战行列,从一个胜利走向又一个胜利,将革命不断地推向前进很显然,这里的杨白劳,喜儿等已经不再是某个具体反抗者形象,而是”反抗阶级”这一现代性本质.将具体,感性的人物升华为抽象,超历史的人物,这是”文化革命”的性质决定的.因此,与另一个时代的”革命”经典歌剧《白毛女》中的主人公相比,舞剧《白毛女》中的英雄群像不仅满足了当时的中国人”对镜自观”,确认自身本质的内在要求,更以一个充满了主体自豪感的集体群像表达了对”劳动人民”这一共同本质的想象.惟其如此,它才被认为是”无产阶级”的文学.【参考文献][1]周而复.新的起点[M].北京:群众文艺出版社,1949.23.[2]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A].毛泽东着作选读[c].北京:人民文艺出版社,1986.312.[3]盂悦.《白毛女》演变的启示[A].王晓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3)[C].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191.[4]唐小兵.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M].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3.17.[5]洪予诚.关于5O至70年代的中国文学[J].文学评论, 1996,(2).[6]《红旗杂志》社论.文化战线上的一个大革命[J].红旗杂志,1964,(12).[7]上海市舞蹈学校.”革命现代芭蕾舞剧”白毛女[M].北京:北京出版社,1967.3.[8]李希凡.在两条路线尖锐斗争中诞生的艺术明珠[N].光明日报,1967一()5—19.[9]康德.判断力批判(上)[M].上海:商务印书馆,1964.9O.84.[1O]公盾.谈芭蕾舞剧《白毛女》的改变[N].人民日报,1967—06—11.Reconstructionof”RevolutionaryClassics”:Fromcomplextopurity??——taketheopera”theWhite—HairedGirl”andtheballet”theWhite—HairedGirl”astheexampleHUjliB(fhuumIndustrialUnivers.Zhuzho,z412007,China)Abstract:TheYananliteraryandartcirclesfoundtheliteraryandartisticcre ationdirectionafterthefoundingofthenationandtIlite.raryhosttidecontinuedto”theGreatCulturalRevolution”thetime.Innearl y40yearsofliterarypractieeproee~,tl1eleftwingliteraryandarlcircles,inordertocreatethe”absoluteahrulsm”,adjustedtheCu]tttt~.st rategictarget,ptwsued0Rekindof”absolutepuritv”.Jn1e1940?soperas”Wlle—HairedGirl”and1960?Sballet”lile—HairedGirl”,reflectedradicalliteraturefactionoftIlisUtopiaimpulse.whiel1re.visedthepossibilityfuzzypoliticsetkiesidea.imaqinedthe(:lassnatu.re, midestablishedabrand—Rewliteraryslmpe.Keywords~”111eWte—HairedGirl”;complex;purity。
歌剧《白毛女》鉴赏
歌剧《白毛女》鉴赏
《白毛女》是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经典歌剧。
它以一个小山村的白毛女为主角,以
她的人生经历为线索,表现了苦难的生活、对敌人的仇恨以及人民的团结与斗争精神。
这
部歌剧的成功不仅在于其深刻的社会性质,而且在于其深厚的思想内涵和卓越的艺术表
现。
歌剧以传统的器乐开场,突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乐曲中穿插了锣鼓和古琴等民
族乐器,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开场节目既有昂扬的激情和雄壮的气势,又充满了呼
唤和感人的情绪。
这种开场方式代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表达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
不朽魅力。
歌剧的歌曲采用了大量民族音乐元素,使剧情更加真实以及感人。
如“白毛女之爱情”等经典歌曲,将白毛女和她爱人的爱情描绘的淋漓尽致,唱出了深情厚爱,慷慨赴义的英
雄气质。
再如《灰色的天空》这首歌曲,以悲怆而庄重的曲风,表达了农村人民在艰苦卓
绝的环境中的愁苦和茫然。
这些歌曲不仅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也代表了当时中国乐曲创
作的绝佳水准,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浓重气息和博大精深。
《白毛女》歌剧通过细腻的音乐表现、完整的剧情头有原则地阐述了一个农村女性的
成长历程,展现了人民群众不屈不挠、坚毅无畏的革命精神,同时也深刻表现了中国农民
的斗争历程。
这场歌剧不仅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灿烂辉煌,同时也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海纳百川、凝聚精神和奋斗精神。
说音乐《白毛女》赏析
说音乐:歌舞剧《白毛女》防城港市第三中学张琪各位老师好,我今天说音乐的题目是歌剧《白毛女》,该歌剧是在延安新秧歌运动基础上创作的第一部具有中国气派的新歌剧。
剧本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张鲁、瞿维等作曲,剧本是根据民间传说《白毛仙姑》改编、创作的。
主题思想是: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该剧的音乐采用民歌素材和地方戏曲的音调加以创造发展,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点。
歌剧版《白毛女》采用北方民间音乐的曲调,吸收戏曲音乐,借鉴西欧歌剧的创作经验,作者用河北民歌《青阳传》的欢快曲调所谱写的“北风吹,雪花飘”来表现喜儿的天真和期待;用深沉、低昂的山西民歌《拣麦根》的曲调塑造杨白劳的音乐形象;用河北民歌《小白菜》来表现喜儿在黄家受黄母压迫时的压抑情绪;用高亢激越的山西梆子音乐突现喜儿的不屈和渴望复仇的心情等等艺术处理,都是在民间音乐的土壤上生出的永恒旋律。
其中较为典唱段《北风吹》(自唱一小段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雪花那个飘飘,年来到。
爹出门去躲帐,整七那个天,三十那个晚上,还没回还。
)节奏轻柔,舒展,曲调亲切动人,带有一点点的凄美,为什么说凄美呢,凄就是快过年了爹爹还要出门躲帐,美就是喜儿能很快见到爹爹并和能爹爹一起过年那种幸福,塑造了喜儿活波、纯朴、天真无邪地向往幸福的形象,也表达了她盼望爹爹归来的急切心情。
《扎红头绳》这一小段,虽然爹爹没有能力给喜儿买头花,但喜儿能等回爹爹已经很幸福,自已的心情也无比的兴奋。
(自唱人家的的闺女有花戴,我爹钱少不能买,扯回了二尺红头绳,给我扎起来,哎扎呀扎起来)节奏欢快曲调流畅、优美。
它以北风吹主题配合得天衣无缝,充分表达了喜儿心中盼望、喜悦的心情。
在后面那部分《太阳出来了》曲调又转为宽广、明亮、兴奋而充满希望。
《白毛女》整个歌剧故事很丰富,紧凑,又体现了当时党的领导人所推崇的思想主题,而且人物故事深入人心,歌声,舞蹈,对于整体效果都相当和谐。
歌剧《白毛女》
地感受到剧情的发展和角色的情感变化。
03
演员表演与观众互动
演员的表演是情感传递的关键环节,通过与观众的互动,演员能够将角
色的情感真实地传递给观众,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导演手法分析比较
剧本解读与改编
导演对剧本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改编,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紧凑生动,同时突出了主要角色 的形象和性格特点。
06
社会影响及传承价值
对当时社会影响概述
唤起民众共鸣
通过真实而深刻的社会题材,成功唤起民众对封建社会的反思和 对新社会的向往。
推动文艺发展
在中国现代文艺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为后来的文艺创作提供了 宝贵经验和启示。
社会变革的助力
作品所传递的进步思想和价值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变 革和进步。
主题思想阐释
1 2 3
揭露旧社会的黑暗与罪恶
通过喜儿一家的悲惨遭遇和农民与地主的斗争, 深刻揭露了旧社会农村的黑暗现实和地主阶级的 罪恶行径。
歌颂农民的反抗精神
以大春为代表的农在斗争中展现出了勇敢、智 慧和团结的力量,歌颂了农民的反抗精神和革命 斗志。
寄托对新生活的向往
喜儿和大春的团聚以及斗争的胜利,寄托了人们 对新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杨白劳因无法偿还债务,被迫将喜儿 卖给黄世仁为奴,喜儿从此陷入苦难 深渊。
03
喜儿逃亡
喜儿在黄世仁家受尽折磨,最终选择 逃亡。在逃亡过程中,她历经艰辛, 但始终保持着坚强的信念。
05
04
大春反抗
大春得知喜儿的遭遇后,愤然带领农 民反抗地主的压迫。他们与黄世仁展 开激烈斗争,最终取得胜利。
人物关系梳理与解读
服装道具搭配
服装与道具的相互搭配,营造出更加逼真的舞台 效果和更强的艺术感染力。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摘要】歌剧《白毛女》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作品,通过对陕北革命斗争的描写,展现了人民群众的斗争精神和革命情感。
本文将从剧情创作、音乐创作、舞台设计、角色刻画和情感表达等方面,分析《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
在剧情上,通过情节的紧凑布局和人物行为的演绎,展现了革命者与反动势力的斗争,凸显了正义与邪恶的对抗。
音乐创作上,运用了大量民族音乐元素,增强了作品的地域感和民族气息。
舞台设计上,通过布景、道具和灯光等手法,营造了恢宏壮丽的氛围。
角色刻画上,突出了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轨迹,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和立体。
情感表达上,通过音乐、唱词和表演等手段,深刻展现了人物内心复杂的情感以及斗争中的挣扎和痛苦。
《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集中体现了其革命题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对当代戏剧创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歌剧《白毛女》,创作艺术特征,背景介绍,意义,剧情创作,音乐创作,舞台设计,角色刻画,情感表达,总结,影响与启示,未来发展。
1. 引言1.1 背景介绍《白毛女》是中国著名的现代歌剧作品,是根据郭沫若同名话剧改编而成。
该剧首演于1945年,由中国著名作曲家丁善庆谱曲,描绘了山西农民在解放战争时期的生活和斗争。
背景介绍可以从剧作的创作背景、历史背景以及社会背景等方面展开讨论。
该歌剧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解放战争胜利在即的时期。
中国农民在战争期间遭受着日寇的压迫和苦难,他们的生活异常艰苦。
《白毛女》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以反映当时农民的斗争生活为主题,展现出农民在战争年代坚强不屈的意志和顽强的生存意识。
从历史背景来看,《白毛女》歌剧的创作与中国革命的历史脉络息息相关。
剧中描绘了农民群众在革命战争中的斗争,反映了农民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歌剧以歌颂农民的英雄主义精神为主题,传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战争在农民中间获得了极大支持和拥护的历史事实。
歌剧《白毛女》在背景介绍中融合了历史、社会和艺术元素,通过对当时历史和社会现实的揭示,展现了中国农民在解放战争时期的艰难生存境遇,以及他们为生存而进行的不屈抗争。
白毛女观后感音乐鉴赏
白毛女观后感音乐鉴赏《白毛女》观后感音乐鉴赏中国歌剧《白毛女》是由杨洁为编剧,聂耳、林铁为作曲,秦蠡为歌唱总指导的一部经典作品,它以乡土为题材,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坚强意志和不屈精神。
近日,我有幸观看了这部歌剧,并对其中的音乐进行了深入的鉴赏。
以下是我的观后感音乐鉴赏。
整部歌剧的音乐设计非常精妙,旋律动人,情感丰富,令人难以忘怀。
从开幕的序曲开始,音乐就以激昂的节奏和壮丽的旋律征服了观众。
通过强烈的音乐表达,传达了抗日救亡、劳动人民的斗争与奋斗。
在剧中,我最喜欢的音乐段落是第一幕的《悲歌》。
这首歌表达了人们在战乱中的痛苦与哀悼,旋律凄婉动人,令人心碎。
歌词中的“白毛女绿头巾,我们是河北人”更是触动了观众的心灵深处,使人们对历史中普通人的艰辛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第二幕中的《兄弟阋墙》也是一首令人难忘的歌曲。
这首歌表达了兄弟之间的矛盾与争斗,歌词中的“兄弟阋墙,外御其侮,安邦其国”道出了中华民族的争斗精神。
这首歌的旋律激昂而有力,节奏紧凑,给人一种壮志豪情的感觉。
整部歌剧的音乐设计非常有情感力量,它融入了许多中国民间音乐元素,使作品更具民族特色。
例如,在第三幕中,《村庄之舞》以欢快的节奏和悠扬的旋律展示了农民的欢乐生活,给观众带来了一种乡村气息。
而在第四幕的《山野之舞》中,则体现了山村人民对新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旋律明快活泼,令人忍不住想跟着节奏一起舞动。
除了音乐设计精彩外,歌剧中的演唱者们的表演也令人赞叹不已。
他们用激情和力量演绎了剧中的角色,使观众深深地感受到了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
我尤其欣赏女主角白毛女的扮演者,她不仅歌唱技巧高超,而且在表演中将角色的坚毅和柔情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总的来说,观看《白毛女》这部歌剧,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音乐的鉴赏,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华民族的坚韧精神和民族情感。
这部歌剧以美妙的音乐、精彩的演绎和感人的故事,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与现实问题相结合,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观后感音乐鉴赏,我更加坚信音乐是一种有力的表达方式,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传递文化力量,激发人们的热情和奉献精神。
歌剧《白毛女》赏析
歌剧《白毛女》赏析歌剧《白毛女》创作演出于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以北后,它的诞生,开创了中国歌剧发展的新阶段。
歌剧《白毛女》曾做多次加工修改,艺术日臻完美;先后改编成电影、戏剧、歌舞等多种文艺形式,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它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为广大观众所深深喜爱。
剧演抗战期间贫农农杨白劳和独生女喜儿一直相依为命。
由于还不起地主黄世仁的阎王债,杨白劳被迫在卖女文书上按下手印。
因羞愤难当,除夕之夜喝卤水自尽。
喜儿的未婚夫王大春和来抢人的狗腿子穆仁智发生冲突,终被逼出走。
喜儿被掳去当丫头受尽黄家母子折磨。
还被丧尽天良的黄世仁侮辱,并被卖给人贩。
在佣人张二婶的帮助下,喜儿迩出虎口,只身藏在深山野洞,熬过三年非人生活,全身毛发皆白。
大春带八路军回乡反霸,镇压了黄世仁和穆仁智,救出苦难的喜儿。
1938年春,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打倒了地主阶级,喜儿和广大农民报仇雪恨、翻身解放了,新旧社会两重天。
这朵在延安歌剧运动的沃土上绽放的先进文化之花——承载的“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主题,在我国歌剧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
《白毛女》围绕喜儿命运的发展这条主线,安排了扣人心弦的戏剧情节。
命运大起大落,人物个性色彩鲜明强烈。
结构上,线条单纯,一环紧扣一环。
剧作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在语言和音乐等方面的特点与成就也都很突出。
许多歌词的语言就是诗的语言。
如杨白劳躲帐回家,从怀里掏出给喜儿买的一根红头绳时的唱词:“人家的闺女有花戴,爹爹钱少不能买,扯上了二尺红头绳,给我喜儿扎起来!哎!扎起来!”又如恶霸地主黄世仁强迫杨白劳在女儿卖身文契上按了手印后把他赶出黄家大门外,杨白劳悲愤得昏过去后刚苏醒过来时的唱词:“老天杀人不眨眼,黄家就是鬼门关!”这些唱词利用了诗的语言,押韵上口,适宜吟唱。
前一段唱词表现了杨白劳无钱给女儿买花的歉疚和对女儿深挚的感情与对生活的热爱。
后一段唱词是对万恶的地主黄世仁的揭露和控诉,表现了万分悲愤的感情。
歌剧《白毛女》研究
歌剧《白毛女》研究歌剧《白毛女》研究导言歌剧《白毛女》是中国近代歌剧黄埔时期的经典之作。
它以大家重要的话剧《白毛女》为基础,通过音乐与歌唱,将这个感人的故事呈现给观众。
本文将对《白毛女》的创作背景、剧情与歌曲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在中国歌剧艺术中的地位与影响。
一、创作背景1.1 黄埔时期的歌剧20世纪40年代,中国进入了抗日战争的阶段,国家面临巨大的困境。
在黄埔时期,文艺工作者们通过自己的创作,传递爱国主义精神,激励人民为国家的独立与自由而奋斗。
歌剧《白毛女》正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作品,它以生动的艺术形式,讲述了一个农村姑娘为家庭、为国家付出一切的故事。
1.2 历史背景与创作动机《白毛女》的故事背景设在上世纪30年代的湖南农村。
故事讲述了年幼的白秀珠,在丈夫因冤假错案而被迫离开家乡后,独自面对战争、贫穷与饥荒的艰难生活。
为了生活,白秀珠被迫卖掉自己的头发,改变成一个卖火柴的姑娘,并在祖国面临危难时奋不顾身地进行抗日斗争。
《白毛女》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人民对家庭和国家的无私奉献精神。
二、剧情分析2.1 第一幕:幸福的家庭第一幕讲述了白秀珠与丈夫、父母幸福美满的生活。
他们生活在一个小农村里,拥有自己的田地与家园。
白秀珠年幼时嫁给了从城里回乡的克文,夫妻恩爱,家庭温馨。
2.2 第二幕:饥荒与迫害第二幕描述了白秀珠与家人遭遇的饥荒与迫害。
由于地主陈传喜的陷害,克文被迫离开家乡,白秀珠和父母被迫流离失所。
他们在城市附近挨饿,生活十分困苦。
2.3 第三幕:奋斗与自我牺牲第三幕以白秀珠卖掉头发并改变形象的决心为转折点,她改头换面成为卖火柴的姑娘,坚定地投入了抗日斗争。
她与其他革命战友一同勇敢抵抗日本的侵略,最终牺牲自己保护革命情报。
2.4 第四幕:胜利与希望第四幕展示了战争胜利、白秀珠战友们族人的生活得到改善。
克文也通过正义的力量回到白秀珠身边。
他们以一颗无私的心和感恩的心对待家庭与祖国。
结尾处,白秀珠塑像矗立在百姓中,成为了人民心目中的英雄。
白毛女深刻感悟_心得体会范文_
白毛女深刻感悟《白毛女》,值得国人永远骄傲的丰碑!下面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了白毛女深刻感悟的内容,欢迎大家的阅读。
白毛女深刻感悟一《白毛女》,中国人都应该永远记住的第一部新歌剧。
70年的光辉,70年的足迹。
它是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与舶来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成为中国歌剧艺术的里程碑,是一部由始至终、从里到外都透浸着中国风格、中国节奏、闪耀着中国精彩、中国力量的中国歌剧。
一句话:是中国人自己的歌剧。
当杨白劳被迫弃世仰天长号、喜儿撕心裂肺怒问苍天的那一刻,谁能不为他们而洒下悲愤的泪水!?当震撼人们心灵的合唱响起时,又有谁能不为喜儿们迎来新的人生而发自内心的欢呼雀跃,同样流下激动的热泪!?当艺术给所有的观众都带来极大震撼的时刻,难道我们还能不为拥有这样的经典而自豪而欣慰吗?白毛女深刻感悟二“北风那个吹,雪花儿那个飘......”声声唱的人心碎。
周末看了经典歌剧《白毛女》,这部1940年代抗日战争末期在中国共产党控制的解放区创作的是一部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文艺作品。
剧本情节是地主恶霸黄世仁逼死佃户杨白劳,污辱其女喜儿,喜儿被迫逃入深山成了“白毛女”。
八路军来到了该地区,喜儿重见天日。
其主题是“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国内也有真人的白毛女,是四川的罗昌秀,为了躲避地主,在山林生活了20xx年,后被共产党救出,于20xx年去世。
如今,劳动人民真正过上了好日子,却不能够忘记了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要想让这样的好日子一直好下去,就必须时刻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平民百姓,都要脚踏实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才能使中哦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这样的好日子,却还是有一些懒汉、蛀虫的。
比如大街上随处可见的职业乞丐,他们好手好脚,身体健康,却编造各种谎言,骗的人们的同情和金钱。
却不断伤害这个社会的诚信和善良。
又比如贪污腐败的、趾高气昂的各种“官员”,他们弄虚作假、欺上瞒下,以权谋私、与民争利,他们伤害的是人民群众的信任,伤害的是社会进步的根基。
歌剧白毛女赏析
歌剧白毛女赏析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歌剧《白毛女》赏析歌剧《白毛女》创作演出于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以北后,它的诞生,开创了中国歌剧发展的新阶段。
歌剧《白毛女》曾做多次加工修改,艺术日臻完美;先后改编成电影、戏剧、歌舞等多种文艺形式,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它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为广大观众所深深喜爱。
剧演抗战期间贫农农杨白劳和独生女喜儿一直相依为命。
由于还不起地主黄世仁的阎王债,杨白劳被迫在卖女文书上按下手印。
因羞愤难当,除夕之夜喝卤水自尽。
喜儿的未婚夫王大春和来抢人的狗腿子穆仁智发生冲突,终被逼出走。
喜儿被掳去当丫头受尽黄家母子折磨。
还被丧尽天良的黄世仁侮辱,并被卖给人贩。
在佣人张二婶的帮助下,喜儿迩出虎口,只身藏在深山野洞,熬过三年非人生活,全身毛发皆白。
大春带八路军回乡反霸,镇压了黄世仁和穆仁智,救出苦难的喜儿。
1938年春,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打倒了地主阶级,喜儿和广大农民报仇雪恨、翻身解放了,新旧社会两重天。
这朵在延安歌剧运动的沃土上绽放的先进文化之花——承载的“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主题,在我国歌剧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
《白毛女》围绕喜儿命运的发展这条主线,安排了扣人心弦的戏剧情节。
命运大起大落,人物个性色彩鲜明强烈。
结构上,线条单纯,一环紧扣一环。
剧作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在语言和音乐等方面的特点与成就也都很突出。
许多歌词的语言就是诗的语言。
如杨白劳躲帐回家,从怀里掏出给喜儿买的一根红头绳时的唱词:“人家的闺女有花戴,爹爹钱少不能买,扯上了二尺红头绳,给我喜儿扎起来!哎!扎起来!”又如恶霸地主黄世仁强迫杨白劳在女儿卖身文契上按了手印后把他赶出黄家大门外,杨白劳悲愤得昏过去后刚苏醒过来时的唱词:“老天杀人不眨眼,黄家就是鬼门关!”这些唱词利用了诗的语言,押韵上口,适宜吟唱。
前一段唱词表现了杨白劳无钱给女儿买花的歉疚和对女儿深挚的感情与对生活的热爱。
2020孟悦《〈白毛女〉演变的启示》读后感
2020孟悦《〈白毛女〉演变的启示》读后感在读完孟岳的《<白毛女>演变的启示》后,我感慨万千。
如果说歌剧《白毛女》与舞台剧《白毛女》之间存在对立,那么《<白毛女>演变的启示》其基础是基于非政治和政治话语的二元对立,值得研究和思考《白毛女》的多种视角和女权话语的真正建立。
其一,政治话语取代女性主义话语《白毛女》从传说到剧本改编的背景是,解放区当时的“大众文学和艺术”或“大众文化”运动是通过学习和利用当地和民间文学艺术而进行的。
在1930年代中期至后期,大量文人从城市转移到乡村,并进行了抗日宣传,这些文人大多受西方文化和5月4日新文化的影响,可以看到西方歌剧的踪迹。
开始尝试揭示民族话语的产生,这种关系是如何构建的,如何将国家意识强加给性别和公众,这里我们必须回顾受西方影响的“五四”时期,知识分子促进了女性主义的发展。
20世纪初,一些人开始推崇反对传统,支持妇女事业,解放妇女等主张。
在1915年陈独秀创立的“新青年”中,“妇女政治参与运动,男性力量和从奴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以及他们独立和自由人格的完成。
”儒家与现代女性的比较完成了对儒家封建文化和女性主义的批判。
解放运动在1930年代初达到了高潮,自由女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话语浪潮在1930年代同时将妇女推入政治舞台。
周作人提出,“人类发现”包括妇女,以“后来居上”的姿态跟上后来在欧洲提出的发现妇女的步伐,中国妇女是现代知识分子选择表达自己的第一批受压迫者,受马克思列宁的影响在社会主义的影响下,左翼知识分子被表述为工人和农民,就是说当时接受教育的人们受到了男人的女性主义话语的影响。
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在马克思主义中国背景下的性别问题上,性别问题很快被阶级斗争所取代,这是自五四运动以来男性解放运动的政治解放。
促进新知识女性的独立性只是当时男性知识分子反对封建制度的一种手段,我们发现在歌剧《白毛女》中女性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没有得到体现,而是随着阶级被压迫者的角色被压迫,召唤了所有劳动群众的身份认同,而不是女性的受众或群体认同。
民族歌剧《白毛女》的价值与意义
民族歌剧《白毛女》的价值与意义
民族歌剧《白毛女》自首演至今七十多年间被复排、复演过多次,在多年编排表演的经验基础上,《白毛女》每一次的演出都能激起观众强烈的口碑。
作为民族歌剧的优秀典范,民族歌剧《白毛女》在历史的长河中经久不衰,成为我国民族歌剧中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碑,将中国歌剧的创作领入一个新的高度。
除了歌剧《白毛女》本身的艺术价值以外,还具有非常强的时代革命性。
文艺和工农兵结合的歌剧《白毛女》,是以时代为背景,揭露旧社会封建地主阶级残暴不仁的罪行的一部作品。
歌剧的创作动力源自人民,文艺工作者们深入底层人民的生活,挖掘人民的情感,为劳苦大众大声呐喊,符合当时社会最迫切的现状国情。
因此,歌剧《白毛女》的成功,不仅推动了我国文艺事业的进步发展,也为推动革命的胜利起到了非凡的意义,是一部提高革命战斗性的优秀文艺作品,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印记。
民族歌剧《白毛女》是我国歌剧史上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它以音乐与戏剧的形式,完美演绎了旧社会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间的戏剧冲突,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引领了我国歌剧艺术的发展方向。
其中《杨白劳》选段作为整个歌剧表演中的重要章节,有着独特的音乐特征和演唱手法。
作品加以传统民间音乐的元素,以不同的音乐旋律描述了不同时期人物的心理变化,演唱者气息连贯流畅、咬字吐音极具艺术特色,为杨白劳这个角色的情感表达和形象塑造起到重要作用。
歌剧本身体现的是一种综合的艺术美,只有各方因素相互配合完美发挥,才能成功塑造出优秀的艺术作品,给人留下历久弥新的深刻印象。
-1-。
《白毛女》:红色经典永不褪色
《白毛女》:红色经典永不褪色-法律《白毛女》:红色经典永不褪色文/段宝林真正的经典绝不是少数人所能够加封的,而是经受过群众和历史的严峻考验,受到群众和专家的广泛喜爱和好评,并且被不断复制、广为流传、具有永恒魅力的艺术作品。
事实证明,艺术作品只有经受过人民群众审美选择的考验和历史潮流大浪淘沙的淘汰,只有反映了人性正义的光辉和历史社会的本质,只有雅俗共赏、非常精粹的优秀作品,才能成为经典。
《白毛女》就是这样的经典,它深深感动了无数观众,受到最广大人民的喜爱,符合经典的各种条件,并且已经被人民和历史所公认。
《白毛女》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文艺史上的一个又一个艺术的奇迹。
历史事实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1945年《白毛女》刚刚公演,就受到最热烈的欢迎。
在延安中央大礼堂为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的代表和延安群众演出时,在前三场就把观众感动得泪流满面,有的人从始至终泪水未干。
有人看到在唱到“太阳底下把冤伸”时,毛主席在揩眼泪。
全场不流泪的人是很少的。
后排的一些女同志甚至感动得哭出声来。
李富春同志回过头去对她们说:“同志们呐,你们这是干什么?这是演戏呀!”有的战士被激动得要上台去揍“黄世仁”。
陈赓、陈锡联是坐在窗台上看的。
看完后,陈赓高呼:“好!太好了!”他和其他许多从抗日前线来的军队领导都说:“快把剧本和曲谱印出来,我们要带回部队去大演特演!”当时,在人口不多的延安就连演了30多场,受到群众最热烈的欢迎。
很多回忆文章和历史著作都说:“《白毛女》轰动了延安!”这是完全符合历史事实的。
也是一致公认的。
《白毛女》不只轰动了延安,而且轰动了全国,甚至世界上的许多国家。
可以说,演到那里,红到那里;演到那里就在那里掀起了感情的风暴,革命的大潮。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白毛女》风暴”。
重要的是,人们在看了《白毛女》之后,受到了真心的感动,不只是泪流满面,掌声雷动,而且由审美感情的激动,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巨大力量。
战士们看了《白毛女》,高呼口号:“打倒黄世仁!为喜儿报仇!”就斗志昂扬精神百倍地奔上战场,有的战士还把这些口号,刻在枪杆上,时刻不忘,更加自觉地冲锋陷阵。
《2024年歌剧《白毛女》研究》范文
《歌剧《白毛女》研究》篇一一、引言歌剧《白毛女》是中国当代音乐史上的一部杰作,由曹禺创作剧本,由中国国家大剧院历经多年的创作和演出得以展现于广大观众面前。
这部作品源于中国传统民间故事,并运用了独特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方式,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生活的残酷。
本文旨在从剧情分析、音乐风格、角色塑造以及其社会影响等多个角度对歌剧《白毛女》进行深入研究。
二、剧情分析歌剧《白毛女》以抗日战争时期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北方农村的悲剧故事。
故事中的女主角喜儿因生活所迫,被迫离开家乡,与家人失散后被地主黄世仁所迫害,最终在深山老林中独自生活多年,头发变白,成为人们口中的“白毛女”。
在剧情的推进中,喜儿与黄世仁的矛盾冲突、与大春的爱情纠葛以及最终对生活的渴望和反抗等情节,都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
三、音乐风格歌剧《白毛女》的音乐风格独特,融合了民族音乐元素与现代音乐手法。
在音乐创作中,作曲家运用了丰富的旋律和节奏变化,以及独特的乐器演奏方式,使得整部歌剧的音乐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具有现代感。
此外,歌剧中的唱腔设计也十分独特,既有传统的戏曲元素,又有现代的歌剧唱法,使得整部作品在音乐上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四、角色塑造歌剧《白毛女》中的角色形象鲜明,各具特色。
喜儿作为女主角,她的形象塑造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在剧中,喜儿经历了从单纯善良到坚强勇敢的转变,她的形象塑造既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问题,也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生活的残酷。
此外,黄世仁、大春等角色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他们的形象塑造使得整部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五、社会影响歌剧《白毛女》作为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作品,自问世以来就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首先,它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其次,该作品在角色塑造和音乐风格上的创新也为中国歌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最后,该作品还对观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他们能够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歌剧《白毛女》对抗战时期人心倾向及政治的影响
作者:王永春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年第03期
摘 ; 要:歌剧《白毛女》是我国音乐史上融合民族音乐元素与西洋歌剧元素创作的新型民族歌剧,是我国近现代歌剧音乐发展史上的重要代表及里程性标志作品。
它从诞生之初到现今一直是艺术界的优秀成果,光舞剧《白毛女》版本都已经演到了第六代。
本文试图以民国期刊内收录的关于歌剧《白毛女》的史料为基础,看该剧自诞生之时到二十世纪后半叶对抗战时期人心的把握及对政治的影响。
关键词:歌剧《白毛女》;抗战时期;政治影响
中图分类号:J822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9-0111-01
歌剧《白毛女》是我国音乐史上融合民族音乐元素与西洋歌剧元素创作的新型民族歌剧,是我国近现代歌剧音乐发展史上的重要代表及里程性标志作品。
从创作上演之初至今日,乐界对其创作背景、艺术特征、表演唱腔等诸多方面均进行了细致深入地研究,研究成果极其丰富。
本文则试图以民国期刊内收录的关于歌剧《白毛女》的史料为基础,看该剧自诞生之时到二十世纪后半叶对抗战时期人心倾向的把握及对政治的影响。
民国期刊从1911年至1949年收录了关于歌剧《白毛女》的剧照、演出消息、剧中选曲、创作、评论等史料。
其中《正报》收录六篇、《青春电影》四篇、《新音乐月刊》四篇、《胶东大众》三篇、《戏世界》三篇、《沪剧周刊》三篇、《开明少年》两篇、《世界与中国(北平)》两篇、《音乐评论》两篇、《群众》两篇、《清华旬刊》一篇、《新音乐》一篇、《新上海》一篇、《文萃》一篇、《中国青年(陕北)》一篇、《中华少年》一篇、《图书展望》一篇、《影剧新地》一篇、《蚂蚁小集》一篇、《大众新闻》一篇、《大众文艺丛刊:文艺的新方向》一篇及《大众影剧》一篇,总计四十三条。
从期刊可知,关于《白毛女》的消息与史料集中在1946年、1947年、1948年及1949年四年中,其中1946年三篇、1947年八篇、1948年十一篇、1949年二十一篇。
1949建国年收录为最多。
该时期歌剧《白毛女》的史料主要有如下分类:介绍、消息通告类、歌剧选曲类、内容解说类、意见类、评论类等等。
在这些零散的史料中有些关于广大群众在观看歌剧《白毛女》之后发生的一些故事,通过对这些故事的梳理笔者看到了人民在艺术背后思想觉悟的体现,看到了政治的附属物文艺对政治的隐形影响。
一、歌剧《白毛女》对抗战时期人心倾向的影响
歌剧《白毛女》的故事来自于晋察冀地区的“白毛仙姑”民间传说,其中主人公“喜儿”的原型真实存在。
据欧阳文彬发表在1949年《开明少年》的《白毛女》中所述“这是一个真实的故
事,白毛女也真有其人的,她现在还活着,是当地的妇女队队长。
”①由文可知,至1949年“喜儿”真实原型尚还健在,而且成为当地妇女干部。
从受压迫的奴隶阶级成为解放区人民大众的带头人,这种深受旧社会其害的亲身经历的社会影响力远超其他形式的宣传力度。
从解放区到其他地区,以音乐的形式宣传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将带领广大人民群众翻身做主人。
不管是歌剧中的经过加工塑造的主人公“喜儿”还是民间传说中真有其人的“喜儿”,群众观看该歌剧之后的“感动”、“流泪”、“憎恨”、“振奋”等等真实反应皆说明了这件艺术作品给人民群众带来推翻旧社会、建立人民政权、勇于反抗、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信心与希望。
因为《白毛女》这部剧有着强烈的直逼人心的现实性。
在解放时期的中国这种无形的力量对建设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促进社会不断进步与完善有着重要影响。
另据《开明少年》之《白毛女》所载,“有些战士说…看《白毛女》比听指导员上课还强,看了戏我就懂得我们解放军是什么人的队伍了‟”②、“有些战士说:…当大春、大锁打穆仁智的时候,我在下面拍手喊好,但是大锁给打伤了,大春也跑了。
到最后八路军到来才报了仇,知道啦,世界不变,受苦人是报不来仇的。
一两个人更不用说,就是把穆仁智打死了,又算的了什么呢?我们一定要团结起来,革命到底,来个大翻身。
‟”③。
这是观看《白毛女》后人民笔下真实的感受,这已经明显地显示出百姓拥护中国共产党、进行大革命的人心倾向了。
从把文艺变成抗战的一股强大力量的角度来看,《白毛女》完美地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二、歌剧《白毛女》对政治的隐形影响
从根源上讲,歌剧《白毛女》的诞生是政治影响下的产物。
反之,它对政治也有着丝丝联系。
1945年至1949年,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处于两党相争的局面。
国民党所依赖的基础是地主阶级,因此代表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
国民党区域内的艺术家没有人身自由,不能创作反映底层农民现实的艺术作品。
因此,这段时期,有许多艺术家逃离了国统区、沦陷区跑到了解放区。
而中国共产党所依赖的基础是广大大民群众,代表的是中国最底层贫苦大众的切身利益。
艺术家们可以走进群众、贴近大众,与群众一起创作反映人民生活与现实的作品,《白毛女》就是这样的产物。
因此,从代表人民利益方面来说,中国共产党无疑获得了无数群众的支持,这是中国共产党能成为执政党的最根本原因。
但是,《白毛女》的诞生所得到的人心和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内对全国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它是文艺与政治背后一股隐形的力量,是艺术的胜利也是政治的胜利,昭示着“记住吧,总有改朝换代的一天”④。
注释:
①②③欧阳文彬.白毛女[J].开明少年,1949(48):6、8、19.
④《白毛女》本事[J].青春电影,1949(15).当黄世仁逼死了杨白劳又强占了喜儿,年老的赵大叔讲的一句话。
参考文献:
[1]《白毛女》中的反派角色[J].青春电影,194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