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具身性_来自不同学科的证据

合集下载

《主动推理:心智、大脑与行为的自由能原理》记录

《主动推理:心智、大脑与行为的自由能原理》记录

《主动推理:心智、大脑与行为的自由能原理》读书札记目录一、内容描述 (2)1.1 书籍简介 (3)1.2 作者介绍 (4)1.3 研究背景与意义 (5)二、主动推理的理论基础 (6)2.1 主动推理的定义 (8)2.2 主动推理的核心要素 (9)2.3 主动推理与被动推理的比较 (10)三、心智在主动推理中的作用 (12)3.1 意识与认知的关系 (13)3.2 大脑结构与功能 (14)3.3 认知过程与决策机制 (16)四、大脑在主动推理中的功能 (17)4.1 大脑皮层与主动推理 (19)4.2 神经元与主动推理 (20)4.3 内分泌系统与主动推理 (21)五、行为在主动推理中的表现 (22)5.1 行为与思维的关系 (23)5.2 行为习惯与主动推理 (24)5.3 行为调整与主动推理 (25)六、主动推理的实践应用 (26)6.1 学习策略与主动推理 (28)6.2 工作效率与主动推理 (30)6.3 生活决策与主动推理 (31)七、结论 (33)7.1 主动推理的重要性 (34)7.2 主动推理的局限性 (35)7.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37)一、内容描述《主动推理:心智、大脑与行为的自由能原理》是一本关于心理学、神经科学和行为经济学的综合性著作。

作者通过对心智、大脑和行为的深入研究,揭示了人类思维、决策和行为的内在机制。

本书的核心观点是:人类的思维、决策和行为并非随机产生,而是受到自由能原理的支配。

自由能原理是指在一个封闭系统中,能量的流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在心智、大脑和行为中同样存在。

书中首先介绍了自由能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内涵,然后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和案例分析,详细阐述了自由能原理在心智、大脑和行为中的体现。

人类的心智活动、大脑结构以及行为表现都受到自由能原理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为一种内在的规律性和组织性。

通过对这些规律性和组织性的揭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思维、决策和行为的运作过程,从而为心理学研究和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浅谈心智具身性与行动的心智特征

浅谈心智具身性与行动的心智特征

浅谈心智具身性与行动的心智特征一麦克道尔强调感性经验的内容毫无例外地具有概念性。

这一观点遭到一些哲学家的质疑。

质疑之一是基于人类感性经验与动物知觉的连续性。

根据这一质疑,我们与动物一样具有知觉能力,而概念能力只不过是建立在知觉能力之上的高级心智能力。

既然动物没有概念能力通常是如此假设的),却可以具有与我们一样好(有时甚至是更好)的知觉能力,那我们又怎么能说我们的知觉能力一定要有概念能力的参与呢?因此,这些哲学家认为,至少有一部分人类知觉经验的内容是非概念的。

麦克道尔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我们像动物一样拥有对环境的知觉感受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我们的知觉感受性中可以区分出动物知觉这样一个成分;相反,我们是以一种特殊的形式拥有这个东西,我们对环境的知觉感受性被提升至自发性能力的领地,这使得我们与它们[动物]区别开来。

二德莱福斯对于应对技能及其具身性的强调由来已久,其早年对于人工智能的批评即着眼于此。

他认为机器之所以不能模拟人的智能是因为缺乏人所具有的背景知识,而我们的背景知识主要是由与事物与人打交道的技能而不是由关于它们的事实构成的。

按照德莱福斯的理解,这些技能是不能用抽象的符号形式来表征的;相反,它们是具身的,即具体地体现为身体对环境的灵活多变的反应技能。

德莱福斯因此称与世界打交道的能力为具身应对技能。

在德莱福斯看来,人工智能的缺陷在于它缺少一个参与的(involved)、境遇性的(situated)、物质的身体。

由于机器没有这样一个与环境打交道的身体,人所特有的智能便没有安身立命之所,他因此强调人的智能的具身性。

需要注意的是,当德莱福斯谈论人的智能的具身性时,他并不是在谈论心智的具身性,他所谈论的智能是一种应对技能。

因此,他所说的智能具身性也只是应对技能具身性。

而这种应对技能,在他看来,是一种体智,而非心智,他因此否认人类经验和行动必然具有心智特征。

他认为,应对是直接且非反思的,而这在他看来就是非概念和无心的(nonminded)。

涉身心智和语言涉身性的神经科学背景

涉身心智和语言涉身性的神经科学背景

涉身心智和语言涉身性的神经科学背景
吕公礼
( 青岛大学,青岛 266071)
提 要: 认知科学和语言的认知研究通过心智的涉身性正在发生深刻演变。现代神经科学的重大发现正汇聚为一
个基本认识: 涉身性是认知过程中多种通道神经系统的同时激活而实现的神经共享,共享在功能上是一种内在“模拟”。
“模拟”假设改变了传统的“表征观”,对重新探索和认识心智、意义及语言的认知基础具有特殊的方法论意义。
2010 年
吕公礼 涉身心智和语言涉身性的神经科学背景
第4 期
研究逐渐形成一个基本认识: 涉身性是认知过程 中多种通道神经系统的同时激活而实现的神经共 享( neural sharing) ,共享在功能上是一种内在“模 拟”。现代 神 经 科 学,特 别 是 近 二 十 年 来 神 经 科 学的重大发 现 为“涉 身 性 ”假 设 的 神 经 机 制 提 供 了越来越多的趋同性证据。
2 涉身性: 心身二元关系的消解及意义
心智与身体 的 关 系 是 西 方 哲 学,特 别 是 笛 卡 尔哲学的核心问题。这一二元观念在西方哲学、 心理学、认知科学中衍生出很多二元对立关系,如 “思想”与“知 觉”( Lakoff & Johnson 1999: 37 ) 、 “内在”与“外 在”、“心 理 ”与“物 质”、“理 性 ”与 “情感”、“符号”与“世界”、“高级认知”与“低级 知觉”、“知觉”与“行 动”和“视 觉”与“运 动”等 ( Svesson & Ziemke 2006,Johnson & Rohrer 2007) 。 上述关系在二元论中常被视为界限分明的对立关 系。在唯理主义的语言观念中,语言作为心智的 特性,自然独立于一切身体属性和经验。涉身心 智的产生和发展正在深刻改变这种严格的对立关 系。心智涉身性重构的根本意义在于,心智与身 体及上述各种二元对立性在涉身性中被消解,从 而走向统一。

具身认知的原理与应用pdf

具身认知的原理与应用pdf

具身认知的原理与应用.pdf概述在人类的认知过程中,具身认知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

具身认知强调人类认知是通过与物理世界的交互来构建和理解知识的。

本文将介绍具身认知的原理和应用,帮助读者了解和应用具身认知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什么是具身认知具身认知是指人类认知过程中,身体与环境相互作用时产生的认知现象。

具身认知的关键观点是人类的身体、感觉和动作是认知的一部分,人们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交互来构建和表达知识。

具身认知的原理具身认知的原理基于以下几个方面:1.感知和运动系统的重要性:具身认知强调人类的感知和运动系统对认知过程的重要性。

通过感知我们能够接收来自环境的信息,通过运动我们能够与环境进行交互。

2.模拟理论:具身认知认为人类的认知是通过内部对外界情境的模拟来进行的。

人们通过模拟自己的身体感觉和动作来理解和表达知识。

3.基于经验的学习:具身认知认为学习是一种基于经验的过程。

人们通过与环境的交互来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并通过不断的实践和体验来加深理解。

具身认知的应用具身认知的理论和原理可以在许多领域得到应用,下面列举了一些常见的应用场景:•教育领域:具身认知可以帮助设计更好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材料。

通过让学生进行实践和体验,可以提高学习效果和学生的参与度。

•计算机科学:具身认知可以用于改进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

通过理解用户的身体感觉和动作,可以设计更直观和有效的交互方式。

•心理疗法:具身认知可以应用于心理疗法中。

通过帮助患者重新体验身体感觉和动作,可以促进患者对自身情绪和行为的认知。

•运动训练:具身认知可以用于改善运动训练的效果。

通过身体感觉和动作的训练,可以提高运动员的技能和表现。

•创新设计:具身认知可以用于创新设计过程中。

通过了解用户的身体感觉和需求,可以设计出更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结论具身认知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对人类的学习和问题解决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认知的具身性

认知的具身性

认知的具身性随着认知的计算隐喻的局限和困境的加深, 从上个世纪 80年代以来, 在认知科学中具身化的观念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强调。

具身化、情境性和生成的思想在认知科学中已经有了广泛的融合。

具身认知已经成为认知研究的趋势,我自己也想以后做这方面的文章,所以就找了几篇有关具身认知的文献来来认识具身认知及其历史渊源,这篇文章就是我自己本人再看了文献之后随具身认知的理解。

本文主要是有三个部分,首先第一部分就是介绍一下离身认知,也就是第一代认知科学的局限,第二部分是对具身认知的介绍,第三部分是关于具身认知的心理学实验。

第一部分离身认知的局限“具身”与“离身”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是两者之间对心理学研究的影响是巨大的,从“离身”为主导的心理学研究到“具身”为主导的心理学研究,经历了30多年的时间。

那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呢?首先。

两者都是指身心关系的,即是说都是对心身关系的论断,那么什么又叫做心身关系呢?心身关系是研究心和身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

具体来说,是关于心理的实质是什么,心和身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东西还是完全对立的问题,其关键是如何看待心理实质。

心身关系研究的是心智和身体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

笛卡尔的心身二元论奠定了近代认识论的理论基础,心身二元论就是指的离身关系,相对应的认知研究就是指的是离身认知。

以柏拉图哲学思想为源头的离身认知,将心智的内部状态看成是抽象表征水平的逻辑或计算过程,生物神经系统类似于计算机软硬件系统。

最著名的莫过于“图灵机”,经典的“图灵机检验”用机器编制程序,它对会话者的反应就如同一个活生生的人所作出的回答,机器也具有像人类一样进行思考的智能。

在计算隐喻的基础上,研究者们将心智看成是类似于计算机的物理符号系统,用计算机模拟这些事件、过程或操作。

也就是说, 身体和大脑的特性对人类的概念和理性不起任何作用。

在这种心智概念中身体以及身体的生理神经结构和身体活动图式是没有价值的。

这种无视身体的哲学,在那个时代体现在形式逻辑、早期的人工智能、信息加工心理学、生成语言学中。

具身认知、镜像神经元与身心关系

具身认知、镜像神经元与身心关系

Embodied Cognition, Mirror Neurons and the Mind-
Body Relationships
作者: 叶浩生[1]
作者机构: [1]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出版物刊名: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32-36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3期
主题词: 具身认知;镜像神经元;身心关系;认知心理学
摘要:具身认知强调了身体的物理结构和感觉运动系统的经验对心智的塑造作用。

它挑战传统认知心理学无身认知的观点,认为认知依赖于身体,扎根于环境。

认知、身体和世界构成了
有机的整体。

镜像神经元的发现为心智具身性提供了神经生物学的证据。

镜像神经元在动作执
行和动作观察时皆被激活的事实表明,所谓内部心理过程可能就是身体动作经验的心理模拟过程。

认知既不是抽象符号的加工,也离不开身体。

心智和身体并非独立的二元,我们通过身体
认识世界,身体构造和身体经验决定了认知的形式和内容。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身体与心智
是一体的。

浅谈“第二代认知科学”的认知观概要

浅谈“第二代认知科学”的认知观概要

浅谈“第二代认知科学”的认知观关键词第二代认知科学;具身性;情境性;动力系0 引言认识论探究人类知识的起源、基础、真理性和辩护。

认知科学是哲学认识论的当代延续和扩张,是当代回答长期未解决的认识论问题所做的以经验为基础的努力。

在认知科学的经验研究中,人们对认知和智能的观念经历了两次变革,形成了两代认知科学。

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的“认知革命”。

这次革命促成了认知科学的诞生。

在随后的发展中,认知科学,特别是它的中心学科心理学、语言学和计算机科学,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一个共同的研究范式,即心智的内部状态视为抽象表征水平的逻辑或计算过程。

基于表征的计算范式的认知研究被称为“第一代认知科学”。

自“认知革命”之后,认知研究经历了一次深刻的范式转变,即从基于计算隐喻和功能主义观念的“第一代认知科学”向基于具身心智观念的“第二代认知科学”转变。

观念的转变导致认知研究科学范式的转变。

Lakoff和Johnson清楚地描述了这种认知科学范式的转变,分别定义它们为“无身认知科学”(disembodied cognitive)和“具身认知科学”(embodied cognitive)。

第一代认知科学伴随Cartesian的方式将大脑皮层抽象推理的功能视作独立于人的身体;第二代认知科学则是以精神和身体、思维和行为、理性和感觉之间紧密的交互作用为特征,其中尤为重视“身体”本身在认知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1 第二代认知科学核心内容第二代认知科学将认知主体视为自然的、生物的、活动于日常环境中的适应性的主体,第二代认知科学倡导的认知观念是:认知是具身的(embodied)、情境的(situated)、发展的(developmental)和动力学的(dynamic)。

具身性、情境性、认知发展和动力系统四者构成了第二代认知科学的观念基础。

1.1 第二代认知科学的核心观点:心智的具身性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embodied” 和“embodiment”这两个词还没形成统一的译法,如“缘身性、具身化、体验性”等。

具身认知在行为学习中的作用研究

具身认知在行为学习中的作用研究

具身认知在行为学习中的作用研究近年来,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作为认知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和认知过程不仅受到大脑的控制,还与身体的感觉、动作和环境交互密切相关。

在行为学习中,具身认知的作用也得到了广泛研究。

首先,具身认知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模拟他人的行为。

根据镜像神经元理论,人类在观察他人进行某项行为时,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会被触发,从而产生出和被观察者类似的神经活动,导致观察者可以在大脑中模拟出被观察者的行为。

这种具身认知的作用对于学习和模仿他人的行为非常重要。

例如,如果一个人想要学习滑雪,通过观察和模拟滑雪教练的动作,他可以更快地掌握正确的滑雪技巧,提高自己的滑雪水平。

其次,具身认知还可以通过感知运动信息帮助人们加速学习过程。

研究发现,当人们在学习新的动作或技能时,相比于仅仅依靠语言或符号来学习,通过身体的感觉和动作参与其中会使学习效果更好。

例如,学习弹奏乐器时,仅仅通过看乐谱和听音乐是不够的,需要通过手指的触摸和运动感受琴键才能更好地掌握乐器的演奏技巧。

此外,具身认知还可以通过身体动作的反馈帮助人们更好地调节行为。

在行为学习中,反馈是促进学习和改进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身体动作的反馈可以提供更加直接和全面的信息,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行为效果。

例如,在学习打篮球时,通过身体动作的反馈,运动员可以感知到自己的投篮动作是否准确,从而及时调整姿势、力量和角度,提高投篮的准确率。

最后,具身认知还在情绪学习中发挥重要作用。

人的情绪和行为紧密相连,而具身认知理论认为情绪也是通过身体感觉和动作生成的。

在情绪学习中,人们通过身体感受和表达来理解和调节情绪。

例如,当一个人感到愤怒或焦虑时,通过身体动作,如深呼吸、放松肌肉,可以帮助平息情绪。

反过来,情绪也会影响人的行为。

通过学习和理解具身认知,人们可以更好地管理和应对自己的情绪,提高情绪调节能力。

自创生的生命与具身生成的心智

自创生的生命与具身生成的心智

自创生的生命与具身生成的心智瓦雷拉是智利著名的认知神经科学家,提出了自创生理论和具身心智理论,他反对认知科学中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二分的研究现状,主张将自然科学和经验科学结合起来。

对瓦雷拉的理论进行梳理和评述有助于推进我们对心智的理解。

具身心智理论是建立在批判以实体论为逻辑前提理解心智的唯物主义传统和唯心主义传统上的,瓦雷拉主张心智既不是从某个未知之处空降到人的身体之中的主观之物,也不是身体(特别是脑及神经系统)的物理化学变化生产出来的客观之物。

在他看来,心智是一种过程性、历史性的存在,并且只有纳入到有机体与世界的关系中才能真正把握其本质。

“关系”在瓦雷拉那里具有特殊的地位,他正是通过将“关系”纳入到对心智和生命的理解中,并在改造传统进化论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有机体与世界的耦合关系。

耦合不是以一方为主导的最优适应,而是双方以某种可行的方式进行的共同演化,正是在这种共同演化的关系中世界作为意义生成显现为有机体“在世存在”的世界,有机体作为具身显现为通过操作闭环与世界相关联的感知运动循环系统。

这个系统的循环的实现是基于他早期提出的自创生理论,生命自创生包括四个环节:操作闭环、同一性、交互作用域和意义-信息。

这个系统,一方面作为身体的结构在交互作用域中涌现出心智,一方面作为心智的结构意向的与操作闭环相关联。

正是在这种世界-身体-心智的循环关系中生命得以脱离物的范畴而获得了自身进化的逻辑。

然而,瓦雷拉未加论证就将人类心智建立在动物心智的基础之上,并笼统的用心智一词指称动物的向性、趋向性、反射行为以及人类的意向行为,在他那里,动物和人类在脱离物的逻辑之后从来就都是在同一个维度上存在着的。

瓦雷拉虽然坚持心智的实在性,却通过建立在系统科学自组织基础上的涌现概念来解释从身体到心智的过程,但事实上涌现概念除了这个词本身所包含的那种模棱两可的意义外只是为从身体到心智设定了一种神秘的机制。

此外,瓦雷拉理解的具身是作为一个现实结构存在的,而且主要是作为一种现实的身体结构存在着,心智从具身中涌现出来之后才能意向的与操作闭环相联系,在这里瓦雷拉重现陷入了身-心二分的逻辑之中,并最终陷入了还原论,从而不能完全洞察到具身的内涵。

权威期刊《心理学探新》杂志

权威期刊《心理学探新》杂志

刊名:心理学探新Psychological Exploration主办:江西师范大学周期:双月出版地:江西省南昌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开ISSN:1003-5184CN:36-1228/B邮发代号:44-108复合影响因子:0.888综合影响因子:0.427历史沿革:现用刊名:心理学探新创刊时间:1981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4—2015)来源期刊(含扩展版)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1992)期刊荣誉:Caj-cd规范获奖期刊《心理学探新》杂志期刊简介《心理学探新》杂志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由江西师范大学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专业学术期刊,具有正规的双刊号,其国内统一刊号:CN36-1228/B,国际刊号:ISSN1003-5184。

本刊自1981年创刊以来,在辩证唯物主义理论指导下,坚持理论和实证研究并重的原则,以繁荣心理学科学研究,促进心理学领域的探索创新为宗旨,突出特色,发表理论心理学、认知实验心理学、认知神经心理学、心理统计与测量、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发展和教育心理等基础领域,及各类应用领域的探索、创新性学术论文,以更好地为祖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服务。

本刊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等数据库的来源期刊。

《心理学探新》杂志期刊栏目设置本刊主要栏目:理论心理学、学校与认知心理学、心理统计与测量、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等。

论文快速发表绿色通道—期刊之家网发表流程:收稿---稿件初审---商定期刊---杂志社审稿---办理定金---修改定稿---确认---付余款---杂志社发采稿通知---发表见刊---接收期刊样册---知网收录论文刊发时间:从收到论文版面费起3-4个月(特殊情况除外),针对需要快速发表的作者提供绿色通道服务。

具身认知视角下的课堂学习环境构建

具身认知视角下的课堂学习环境构建

*********************103信息化创新纵览OCT. 2020 NO.19具身认知视角下的课堂学习环境构建付维维 安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李艳 亳州学院认知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身体经验,而这种经验源于特定的身体构造和身体活动。

身体并不仅仅是承载行为的工具,更是与环境进行交互的媒介。

第二代认知科学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主张认知、思维、情绪、判断、推理、知觉、态度等心智活动是基于身体和源于身体的,心理过程受到身体,包括身体的形态、感觉系统和运动系统的影响。

[1]具身课堂学习环境是基于具身认知理论而建立起来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强调身体的感知和参与的[2]、具有多种内嵌性的课堂学习环境。

[3]那么,现有的传统课堂环境又该如何走出“离身”的困境呢?这就需要走进真实的课堂审视思考,寻求课堂环境具身化转向的可操作途径。

● 具身课堂学习环境的建构路径1.改进教室布局,促进身体互动构建具身化的课堂学习环境,首先可依据实际课堂环境情况寻求多样化的桌椅布局,即对黑板、讲台、学生桌椅位置进行重新排列,以寻求合适的身体自由度及舒适度,丰富师生的身体活动空间,如座位排列方式有小组型、圆型、U型、会议型等。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可根据课堂环境的空间大小、学生人数的多少来进行不同类型间的交叉组合,不必拘泥于一种或某种固定的排列形式。

要想让学生间的身体互动更加深入,最简单的方式莫过于打破固化的空间,缩短人与人之间自由交往的距离。

[4]因此,在对教室空间布局进行重新调整时,教师还可重新考虑学生个体与课桌椅之间的位置与距离。

例如,在环形布局中,将课桌置于学生身后,为学生的自由身体活动提供最大化的空间。

在开放的物理环境下,教师可在教室中自由地走动,深入学生中间,并能够与任何一位学生互动,而学生更能将身体从固定、狭小的空间中解放出来。

桌椅位置、距离、布局的调节,只为尽可能解放师生的身体,构建师生、生生间的身体互动场所,促进互动主体间亲近人际关系的建立,便于教学中的情感交流。

具身认知——精选推荐

具身认知——精选推荐

具⾝认知具⾝认知边际⼈机与认知实验室今天具⾝认知(Embodied cognition),也称“具体化”(embodiment),是⼼理学中⼀个新兴的研究领域。

具⾝认知理论主要指⽣理体验与⼼理状态之间有着强烈的联系。

⽣理体验“激活”⼼理感就是⼈在开⼼的时候会微笑,⽽如果微笑,⼈也会趋向于变得更开觉,反之亦然。

简⾔之,就是⼈在开⼼的时候会微笑,⽽如果微笑,⼈也会趋向于变得更开⼼。

【未来如何使机器产⽣⼀定的具⾝性,是⼈机融合智能领域⼀个重要的着⼒点:也是机器产⽣“意识”萌芽的开始——机器“⼼理”从此将渐渐⾛上智能的舞台!】⾃20世纪60年代以来,认知⼼理学⼀直是西⽅⼼理学的主流。

最初,以计算机模拟为基础的符号加⼯模式在认知⼼理学中居于⽀配地位,其后,以神经的⽹状结构和并⾏加⼯原理为基础的联结主义模式进⼊认知⼼理学家的视野。

同⾏为主义相⽐,这两种模式都把⼼理学家注意的中⼼转向内部⼼理过程,著⼒探求调节⾏为的认知机制,因此被称为“认知主义”(cognitivism)。

然⽽有证据表明,受认知语⾔学、⽂化⼈类学、哲学、机器⼈技术、⼈⼯智能等学科的影响,认知⼼理学正在经历著⼀场“后认知主义”(postcognitivism)的变⾰。

在这场变⾰中,⼀个幽灵盘旋在认知科学实验室的上空,这个幽灵就是"具⾝认知”。

具⾝认知成为⼀个焦点论题,代表了认知⼼理学研究中的⼀个新取向。

换⾔之,认知是包括⼤脑在内的⾝体的认知。

⾝体的解剖学结构、⾝体的活动⽅式、⾝体的感觉和运动体验决定了我们怎样认识和看待世界,我们的认知是被⾝体及其活动⽅式塑造出来的。

它不是⼀个运⾏在“⾝体硬件”之上并可以指挥⾝体的“⼼理程序软件”。

“具⾝认知的研究纲领强调的是⾝体在有机体认知过程中所扮演的⾓⾊……”,它同传统认知主义视⾝体仅为刺激的感受器和⾏为的效应器的观点截然不同,它赋予⾝体在认知的塑造中以⼀种枢轴的作⽤和决定性的意义,在认知的解释中提⾼⾝体及其活动的重要性。

具身化视角下的文化史教学实践探索

具身化视角下的文化史教学实践探索

具身化视角下的文化史教学实践探索发布时间:2023-02-03T01:01:05.694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18期9月作者:顾青[导读] 长久以来,文化史教学常常囿于展示图片,播放视频,老师讲解三件套,顾青南京外国语学校南京 210000摘要:长久以来,文化史教学常常囿于展示图片,播放视频,老师讲解三件套,为打破这种教学模式,笔者引入具身化教学的理念,进行了具身化教学方式引领下的感官认知教学、情境认知教学、想象认知教学方式的实践探索,力求推动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文化史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关键词:具身化文化史主体性情境性一、引入具身化教学理念长久以来,文化史学习对于学生而言就是看看图片、视频,听听故事。

学生在课堂大多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动脑不动身,评价方式也以单一的考试为主。

这些都造成了文化史课堂的程式化、呆板化,也给提升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带来了障碍。

面对这样的现状,离身认知教学理念难辞其咎。

它把学习看作是人的大脑对外部知识进行内化吸收、进而构建新的知识系统的过程,是与身体无关的“脖颈以上的教与学”。

然而,文化史教学中有很多丰富多彩的内容是需要学生身心投入的,仅依靠学生的头脑认知学习,漠视了学生身体的主动性,剥夺了学生学习的乐趣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不妨引入具身化教学的理念。

具身化教学是在批判传统离身认知教学的基础上被提出的。

它要求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式,使学生的身体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它致力于促进学生真正的全身心认知,以涉身、全面、动态的眼光看待知识的生成。

这种教学理念具体可以被分为三种类型: 感官认知教学、情境认知教学、想象认知教学。

在具身化教学理念的引导下,老师可以在文化史中进一步落实学生的主体性,采取各种方法提供机会、创设情境推动学生身体投入文化史学习当中,并引导学生将身体的体验转化为知情意行的结合,促进学生隐性知识的生成。

隐性知识是指通过身体的感官和理性的直觉无意识获得的知识,必须通过个体亲身经历与体验习得。

视觉艺术研究的心智先天性角度

视觉艺术研究的心智先天性角度

视觉艺术研究的心智先天性角度心智先天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在经验主义视野外重新省视视觉艺术的角度,本文的重点就在于立足知觉和高级心理活动两方面内容围绕心智的先天性展现一种独特的考察视觉艺术的理论基础。

本文的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阐述设计中"概念的迁移"是如何在"递归性"这一心智属性的作用下得以实现并获得新的意义层次及价值视点的。

首先笔者进入对全称量词的研究,揭示人类心智的逻辑先天性,为下文关于"逻辑能力"的论述铺下线索;然后笔者指出"概念的迁移"可以被概括为"隐喻",接着按照"传统范畴论-家族相似说-原型理论-理想化的认知模型及具身隐喻观"的顺序讨论"隐喻"与涉及到的"概念范畴"问题,并以心智的"亚相容逻辑能力"及作为其运作核心的"递归性"为答案,回答"概念的迁移"何以可能;最后笔者依据"递归性"重新审视"隐喻"的意义与价值,为"什么是好的、富有创造性的设计"以及"好的、富有创造性的设计何以可能"这一难题提供一种心智意义上的答案。

本文在第三章尝试着站在心智的角度对贡布里希运用知觉心理学讨论视觉艺术的诸多案例进行新的解读,也即,基于贡布里希的装饰艺术分析,尝试着通过对装饰艺术的发生逻辑所包含的心智特性的揭示,为更加深入地讨论视觉艺术的理解与创作问题提供新的可能。

概括而言,本章围绕着"有限的心智如何超越有限的局限"、"作为一种创作手段的递归如何体现在作品中"和"先验性的基础作用如何在对于视觉复杂性的感受中揭示出来"三部分内容对凝结于视觉艺术中的心智的"递归性"与"先验性"进行具体的论述。

具身性与传播研究的身体观念知觉现象学与认知科学的视角

具身性与传播研究的身体观念知觉现象学与认知科学的视角

具身性与传播研究的身体观念知觉现象学与认知科学的视角一、本文概述1、介绍具身性概念及其在传播研究中的重要性在探讨传播研究中的身体观念时,具身性(Embodiment)这一概念显得尤为关键。

具身性,简而言之,是指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与身体经验的紧密关联。

它强调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积极作用,而非仅仅是大脑或心灵的容器。

从知觉现象学和认知科学的视角来看,具身性为我们理解传播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传播研究中,具身性概念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它挑战了传统传播理论中将身体视为信息传递媒介的简化观点,而是将身体视为信息传播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身体不仅仅是信息的载体,更是信息的解释者和创造者。

具身性概念有助于我们理解身体在传播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建构性。

身体不仅感知外部世界,还通过动作、姿态和表情等方式表达和传播信息。

具身性还强调了身体与环境的互动关系,认为身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认知和行为产生的基础。

因此,在传播研究中引入具身性概念,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身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作用,以及身体与环境、文化和社会背景的相互关系。

这种视角的转换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化对传播现象的理解,也有助于我们发展更具包容性和创新性的传播理论。

2、阐述身体观念在传播学中的传统与现状在传播学领域,身体观念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

传统上,身体在传播学中被视为信息的载体和表达工具,主要关注的是身体语言、姿态、面部表情等非言语传播方式。

这一时期的身体观念较为局限,往往被视为心灵的附属品,未能充分认识到身体在认知、情感和社会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知觉现象学和认知科学的兴起,身体观念在传播学中逐渐得到了新的认识和发展。

知觉现象学强调身体与环境的互动关系,认为身体是感知和经验的主体,通过身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我们形成了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这一视角将身体从单纯的信息载体提升为认知的主体,突出了身体在感知和认知过程中的重要性。

同时,认知科学也对身体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认知的“具身性”

认知的“具身性”

认知的“具身性”“具体化”的认知过程,就是“具身”的认知,“肉身”认知。

人的“肉身”的生理体验和人的精神或即心理状态之间,有着丰富的联系。

生理体验能够“激活”精神感觉,反之亦然。

认知的“具身性”有多个意义。

认知过程发生和发展的方式以及环节,是被人的身体的生物属性所决定的。

最明显的例证,是人类关于深度知觉的发现。

譬如对于深度知觉而言,两眼视差——双眼视网膜映像的差异,是人的认知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这种差异同身体的“位移”即头部的转动有很大的关系。

身体的运动尤其是头部的转动使得双眼网膜映像出现明显差异,促进了深度知觉的形成。

因此,身体的前后运动和头部的转动实际上构成了知觉信息在“纵深”意义上的加工。

人的感知能力,如知觉的广度、阈限,可感知的极限宽度与深度,都是身体的物理属性决定的。

认知的内容也是人的身体提供的。

人对身体的主观感受,身体在活动中的体验,为人的语言和思想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内容。

认知就是人的身体作用于物质世界、文化世界时出现的结果。

人类的抽象思维大多是隐喻的。

所谓隐喻,就是暗喻,隐含的比喻,用一个事物来理解另一个事物,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

例如,把爱比作旅程。

以旅程隐喻爱,意味著爱有一个开端,但是不一定有一个尽头。

旅程有欢乐有辛苦。

有意外的发现,爱也同样如此。

人类的抽象思维大多利用了隐喻性的推理,即使用熟悉的事物去理解不熟悉的事物。

但是,如果穷根溯源,人们最初熟悉的事物是什么呢?那就是自己的身体。

人的身体以及身体同世界的互动,提供了我们认识世界的最初的最原始的概念。

上下、左右、前后、远近、高矮……都是以身体为中心的,冷、热、温、凉……也是身体感受到的。

人类以这些身体中心的原型概念为基础,发展出其他一些更抽象的概念。

如形容情感状态,使用了热情、冷淡、兴高采烈、死气沉沉、精神高涨、趾高气昂等等概念。

以身体为中心,把上面的、接近的视为积极的,把下面的、远离的,视为消极的,所以有了提拔、贬低、亲密、疏远、中心、边缘等概念。

心智具身性:来自不同学科的证据

心智具身性:来自不同学科的证据
殆尽 。
法 国现象 学家梅 洛一 庞蒂通 过对 身 体 与心 智 关 系 的重 新 思考 ,以 “ 肉身 化 的主 体 ” 取 代 了 胡塞 尔作 为主 体 的 “ 纯粹 意识 ” 。 肉身化 的主体是 经验 中的身 体 。它既 非作 为认 识 对象 的客观 化
身体 ,也非主观的意识体验 ,而是 “ 现象 的身体” 。“ 由于客观身体 的起源只不过是物体的构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质性影响。大量的中文成语借助身体感受和 身体动作来表达抽 象理念和复杂情感,更进

步佐证 了心 智的 具 身特 征 。
关键词:心智具身性 ;具 身心智;具身认知 ;认知科学
中 图分类号 :B 8 4 2 文献 标识 码 :A 文章编 号 : 0 2 5 7 - 5 8 3 3 ( 2 0 1 3 ) 0 5 - 0 1 1 7 - 1 2
对于柏拉图来说 ,身体玷污认识过程 ,是灵魂通 向知识 、真理和智慧的障碍 。 如果说 ,身体在 古希 腊 时期 以一种 不洁 的形 象受 到压 抑 和打击 ,那 么从 笛 卡尔 开始 的近代 西
收稿 日期 : 2 0 1 3  ̄2 . 1 0 ・ 本文系 国家社科基金 项 目 “ 具身认 知 的心理 机制及 其在教 育领域 中的应用 ” ( 项 目批 准 号:B B A 1 1 0 0 1 5 ) 的阶段性 成果。
作 者简 介 :叶 浩生 ,广 州大 学教 育学 院教 授 ( 广东 广州
5 1 0 0 0 6 )
心智具身 l 生( t h e e m b o d i m e n t o f m i n d )是近年来哲学 、认知科学 、心理学 、机器人学和人工 智能等领域所讨论的热点。 这类讨论 围绕的主题是 : 身体在心理或精神过程 中究竟扮演了什么 角 色 ?在经历 了西方文 化思 想对 身体 的贬 抑和对 心 智 的褒 扬 之后 ,学 者们 现在 感 兴趣 的是 ,身体

具身认知推荐书籍

具身认知推荐书籍

具身认知是一种认为人类的思维和行为不仅受到大脑的影响,还受到身体和环境的影响的理论。

具身认知强调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主动作用,以及身体与环境之间的动态交互。

具身认知是一种对传统认知科学的挑战和补充,它提供了一种更全面和更生态的视角来理解人类的心智。

如果您想了解具身认知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我推荐您阅读以下书籍:•《具身认知:身体如何影响思维和行为》:这是一本由美国心理学家西恩·贝洛克撰写的通俗科普书,它用生动有趣的例子和实验来介绍具身认知的主要观点和发现,例如姿势、温度、重量等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判断和决策。

•《具身认知心理学:大脑、身体与心灵的对话》:这是一本由中国心理学家李红艳编著的专业教材,它系统回溯了具身认知在心理学史与认知科学史上的来龙去脉,介绍了具身认知的元理论、实体理论与实验证据,厚描出具身认知心理学的精细面貌,并对具身认知运动存在的问题与未来走向进行了批判性反思。

•《预测算法:具身智能如何应对不确定性》:这是一本由英国哲学家安迪·克拉克撰写的前沿著作,它探讨了大脑如何利用预测算法来处理复杂而不确定的世界,以及这种算法如何与我们的感觉、行动和情感相互作用。

它也讨论了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如何借鉴这种算法来实现更高层次的智能。

如果您想了解具身认知在不同领域和应用中的研究进展,我推荐您阅读以下网页:•关于具身认知理论,有哪些相关的相对浅显易懂的材料值得阅读?:这是一个在知乎上提出的问题,有多位回答者从不同角度分享了他们对具身认知理论的理解和评价,以及推荐了一些相关的书籍、文章和视频。

•具身认知(书籍):这是一个在知乎上创建的话题,收录了关于《哲学新课题丛书:具身认知》这本书的简介、讨论、精华、视频等内容。

这本书是由盖伊·克莱克斯顿等人编著的一部关于具身认知理论和实践的专业书籍,涵盖了多个领域和方向,例如语言、社会性、艺术、教育等。

•具身认知(豆瓣):这是一个在豆瓣上创建的图书条目,展示了《具身认知》这本书的基本信息、评分、评论、读者笔记等内容。

中国神话中的具身心理学思想探索

中国神话中的具身心理学思想探索

中国神话中的具身心理学思想探索一、本文概述《中国神话中的具身心理学思想探索》一文旨在深入剖析中国神话故事中蕴含的具身心理学思想。

具身心理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学理论,强调身体在认知、情感和社会互动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通过梳理和分析中国神话中的相关元素,揭示出身体在神话叙事中的象征意义、身体感知与认知的关系、以及身体与社会文化的互动等具身心理学的核心议题。

通过这一探索,我们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神话的文化内涵,还能为现代具身心理学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本文首先将对具身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进行简要介绍,为后续分析提供理论基础。

接着,将选取若干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神话故事,如“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等,通过文本分析和解释学方法,揭示其中蕴含的具身心理学思想。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进一步探讨身体在中国神话中的多重象征意义,以及身体感知与认知、身体与社会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

本文将对中国神话中具身心理学思想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进行讨论,以期为当代心理学研究和社会文化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中国神话中的身体与认知在中国古代神话中,身体与认知的关系被赋予了深厚的哲学和文化内涵。

这些神话不仅描绘了众多神祇、仙人和怪兽的形象,更通过这些形象传达了古人对于身体和认知的独到见解。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祇和仙人常常具有超凡的身体特征,如三头六臂、千里眼、顺风耳等。

这些身体特征不仅代表了他们的神力,也隐喻了他们对世界的全面、深入的认知。

例如,千里眼和顺风耳象征着超越物理限制,获取广阔信息的能力,从而实现对世界的深度洞察。

中国古代神话也通过身体的变化和修炼,展示了认知的提升和深化。

如道家神话中的炼丹术、炼气术等,都是通过修炼身体,提升内在的认知和智慧。

这种通过身体修炼来提升认知的观念,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身心一体的思想。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怪兽和异物,也常常被赋予特殊的身体特征和象征意义。

这些怪兽和异物往往代表着某种特定的认知观念或世界秩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智具身性:来自不同学科的证据*叶浩生摘要:身体在西方传统文化思想中一直处于受压抑或被遗忘的地位。

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心智的具身特征逐渐成为许多学科的热门话题。

具身心智的中心主张是,认知、思维、情绪、判断、推理、知觉、态度等心智活动是基于身体和源于身体的。

身体与世界的互动塑造了心智的性质和方式。

镜像神经元的发现为心智具身性提供了神经生物学的依据,而心理学的行为实验则证明身体的感觉—运动系统对心智产生实质性影响。

大量的中文成语借助身体感受和身体动作来表达抽象理念和复杂情感,更进一步佐证了心智的具身特征。

关键词:心智具身性;具身心智;具身认知;认知科学中图分类号:B8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5833(2013)05-0117-12作者简介:叶浩生,广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广东广州510006)心智具身性(the embodiment of mind)是近年来哲学、认知科学、心理学、机器人学和人工智能等领域所讨论的热点。

①这类讨论围绕的主题是:身体在心理或精神过程中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在经历了西方文化思想对身体的贬抑和对心智的褒扬之后,学者们现在感兴趣的是,身体在认识世界和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究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身体仅仅是心智的“容器”,为大脑提供感觉刺激和执行大脑发出的指令?身体的物理属性(温度、颜色和重量等)、感觉—运动系统对认知过程具有塑造作用吗?如果有,是否意味着人是“非理性”的?它将改变我们对人性的看法吗?一、从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到心智具身性身体在西方传统文化思想中一直处于受压抑或被遗忘的地位。

古希腊哲人柏拉图以理念世界和可感世界的划分为原型,在灵魂和身体之间做出明确区分,认为灵魂和身体的关系是灵魂内部理性和欲望的关系。

只有理性驾驭欲望之时,灵魂才能摆脱身体的控制,最大限度地接近真理。

对于柏拉图来说,身体玷污认识过程,是灵魂通向知识、真理和智慧的障碍。

如果说,身体在古希腊时期以一种不洁的形象受到压抑和打击,那么从笛卡尔开始的近代西收稿日期:2013-02-10*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具身认知的心理机制及其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项目批准号:BBA110015)的阶段性成果。

①Angier N.(2010).Abstract thoughts?The body takes them literally.The New York Times,Feb.2,159(54,939).711方哲学则开创了另外一种传统,即对身体的漠视。

身体在与心智的对立中逐渐销声匿迹,被遗忘在精神对知识的孜孜追求之中。

对于笛卡尔来说,理性思维与物质化的身体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正是因为理性思维的存在,物质化的身体才有了存在的依据。

“我思故我在”就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神学的、皇权的、现存的一切都是可疑的,都必须置于理性思维的天平上加以衡量。

但是唯独作为怀疑过程的“我思”是不可怀疑的。

而怀疑是一种思想,这种思想必然为一个主体所拥有,所以作为怀疑主体的“我”必然存在。

在“我”之外,明明白白地存在着一个包括我身体在内的、非我的客观世界。

“心物”、“心身”二元论藉此得以确立。

在笛卡尔那里,身体没有受到诸如柏拉图式的打击。

但却受到了“漠视”。

因为身体是理性思维的副产品,不仅在知识获得过程中鲜有影响,其存在本身也依赖于理性思维的论证。

身体从认识论的范畴中消失殆尽。

法国现象学家梅洛—庞蒂通过对身体与心智关系的重新思考,以“肉身化的主体”取代了胡塞尔作为主体的“纯粹意识”。

肉身化的主体是经验中的身体。

它既非作为认识对象的客观化身体,也非主观的意识体验,而是“现象的身体”。

“由于客观身体的起源只不过是物体的构成中的一个因素,所以身体在退出客观世界时,拉动了把身体和它的周围环境联系在一起的意向之线,并最终将向我们揭示有感觉能力的主体和被感知的世界。

”①在胡塞尔那里,体验是纯粹意识的体验,但是在梅洛—庞蒂那里,体验是身体的体验。

身体是知觉的中心。

知觉借助于身体使我们面临世界中形形色色的物体。

所以,知觉是身体的知觉,而非“纯粹意识”的工具。

我们之所以能观察和思考,是因为我们是一个有感觉运动能力的、活生生的身体。

身体是经验的主体,是经验者,而不是被经验的客体。

这是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同笛卡尔二元论的根本区别:在笛卡尔那里,人是一个思维的主体,是一个可以脱离身体的“精灵”,但是在梅洛—庞蒂那里,人就是他的身体。

人之所以能思维,是因为他有着一个能看、听、触、嗅和移动的身体。

“笛卡尔之所以能产生这些思想,恰恰是因为他是一个活生生的身体,有着与身体紧密交织的大脑。

就我们所了解的而言,1650年2月11日清晨,当笛卡尔去世之时,他也就停止了思维。

尸检表明,严重的呼吸系统感染导致了他的死亡。

”②因此,身体现象学的本质在于用身体的表达来替代意识的表达。

意识不是一种可脱离身体的“纯粹意识”。

意识最初起源于对意向物体的觉察,即知觉。

而知觉是身体的知觉,是身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身体、知觉和环境是一个氤氲聚合的整体。

身体对于世界的知觉不是一种“映像”,而是被身体“塑造”出来的。

换言之,身体的特殊结构构造了我们对世界的经验。

身体并非是“我”和世界之间的一个存在物,相反,身体塑造了“我”的存在,让我们以一种具体的、特殊的方式与整个世界联系在一起。

我们无法向传统认识论那样,首先考察身体,然后考察身体与世界的关系。

因为我们就是我们的身体,身体是认识的主体,存在于每一个知觉和行动之中。

它是了解和认识世界的起点和视角。

借助梅洛—庞蒂等人的身体现象学思想,认知科学哲学家、语言学家Lakoff和Johnson论述了心智的具身特征。

在《肉身哲学:具身心智及其对西方思想的挑战》一书中,以神经科学、哲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Lakoff和Johnson指出,人从本质上讲,并非是可以摆脱身体束缚的精灵。

相反,人是某种神经存在物(neural beings)。

人的心智,包括所有的认知和心理过程,都必须依赖和利用身体最原始的、最基本的感觉和运动系统。

大脑不仅从感官接受各种刺激,也接受感觉—运动系统的塑造。

抽象思维从本质上讲,不是一种抽象的、与身体无关的符号加工,而是利用着身体的感觉—运动系统提供的内容和范畴,在身体和身体体验允许的范畴内形成各种复杂的概念系统。

“依据具身认知理论模型倡导者的观点,认知过程并非定位于大脑811①②[法]莫里斯·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姜志辉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05页。

Gallaghe,S.&Zahavi.The phenomenological mind.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8)p.137.本身的皮层区域。

而是反映或体现在广义的身体上。

的确,具身认知的许多理论模型都假定,高级认知过程涉及到感觉—运动状态的部分激活,而且这些感觉运动状态构成了这些过程的基本成分。

”①Lakoff 和Johnson 提出三个著名的命题:第一,心智从本质上讲是基于身体的,即心智从根本上讲是具身的。

第二,思维大都是无意识的。

就像弗洛伊德所主张的那样,意识层面的思维仅仅是冰山一角。

第三,抽象概念主要是隐喻的。

换言之,抽象概念并非产生于数字符号的加工,而是利用了形象比喻。

利用这些隐喻,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化、形象化,复杂的情感体验能为他人所理解。

而最初的、最基本的隐喻源于身体,源于身体与世界的互动。

然而,隐喻的这种作用并非止于语言表达方式上的丰富多彩。

它实际上反映了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

人以“体认”的方式认识世界。

身体隐喻只不过反映了大脑的活动方式而已。

相对于哲学、语言学对笛卡尔以来二元论思想的质疑和反思,主流认知科学,特别是符号加工的认知心理学却一直执著于无身认知(disembodied cognition )的思维模式。

在经历了行为主义对“心”的拒斥与否定之后,20世纪60年代迎来了“认知革命”。

与行为主义对内部认知过程的排斥相比,认知革命的追随者在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信息论和控制论等学科的激励下,日益把关注的焦点指向了知觉、记忆、思维等内部心理过程。

认知的符号加工模式成为心理学乃至认知科学的主流。

依照符号加工的观点,认知是介于知觉和行为反应之间的内部心理过程。

知觉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输入,行为反应类似于信息的输出,处于其间的认知具有计算的性质,是对信息符号的加工和操纵。

这一类似三明治的模型假定了三元加工单位的存在,即输入信息的知觉加工、信息的中枢加工和作为加工结果的行为反应。

这三个单元从功能上相互独立,原则上讲,各个单元自成系统,相互之间只有信息的传输,没有因果的互动。

输入的知觉信息是符号性的,即表征了世界,但是却并非世界本身,中枢加工单元依照某种理性的规则对这些符号进行运算和加工,其性质类似于计算机的CPU 对抽象符号的操纵。

所以,认知在本质上是计算性质的,推理、判断、分类等过程实质上都是一种计算(computation )。

这种计算过程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内部,同身体的感知和运动系统没有本质的联系。

虽然“这一活动的核心需要一个身体去执行心智的指令,也没有任何人暗示心智可以脱离大脑而存在,然而,这这场笛卡尔式的剧情里,事实就是身体在所展示的智慧活动中仅仅做出了极其贫乏的贡献”②。

在这种认知主义的观点中,认知从根本的意义上仅仅是一种内部的心理操作,是孤立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心智活动。

这一观点并不否认外部客观世界的存在,但是外部客观世界仅仅是感觉刺激的起源地和行为反应的表现地。

身体的作用只是接受刺激和执行反应。

“由于认知操作始于符号输入的接受,结束于符号性编码的输出,认知科学的研究对象就被嵌套在感觉器官和运动系统的边缘外壳之间。

这样一来,认知的研究既不需要理解认知者的环境,也不需要考察二者之间的互动。

”③认知活动“发生于中枢”,独立于外部世界。

身体只是它同外部世界打交道的工具。

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笛卡尔式的无身认知观日益受到质疑和挑战。

“具身认知正在横扫我们这个星球……认知是基于身体的这样一种观点在认知科学中迅速占据了显赫地位,并有望支配这一领域。

”④“这一‘身体转向’在不同的学科领域采取的形式不同,但是在哲学、心理学、神经科学、机器人学、教育学、认知人类学和语言学领域,这一转向已经表现得非常911①②③④Fraley ,R.H.&Marks ,M.J.Pushing mom away :Emboded cognition and avoidant attachment.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Vol 45,(2011)p.243.Wheeler ,M.Embodied cognition and the extended mind.In J.Symons &P.Calvo (ed ).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philosophy of psychology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9)p.193.Shapiro ,L.Embodied cognitio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11)p.28.Adams F.Embodied cognition.Phenomenology and the Cognitive Sciences ,Vol 9,619.(2010).明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