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的教育理念发微

合集下载

易经国学中的教育与教育改革

易经国学中的教育与教育改革

易经国学中的教育与教育改革易经国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包含了独特的哲学思想,还涉及到了教育与教育改革的主题。

本文将从易经国学的角度探讨教育理念、教育模式以及教育改革的思考。

一、教育理念易经国学强调“道法自然”的理念,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在教育方面,易经国学主张培养学生的自然心性,让其在修身养性的过程中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法。

与传统教育追求知识积累不同,易经国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情感智慧。

在教育理念中,易经国学还强调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易经中有“一阴一阳,综之为道”之说,强调了天地间阴阳相互依托的关系。

这一思想也可以运用到教育中,即教育不应只注重个体的培养,更应重视整体的发展。

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在整体发展中实现自身价值。

二、教育模式在易经国学中,教育模式注重三方面内容:经典教育、师德教育以及实践教育。

经典教育是易经国学中的核心内容,通过学习经典中的智慧和道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品格修养。

对于易经,学生需要深入研读、反复咀嚼,通过读懂文字背后的含义,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

这种经典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

师德教育是易经国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强调教师应具备高尚的品德和职业道德。

易经中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说,提醒教师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

在师德教育中,易经国学注重培养教师的责任感和爱心,使教师成为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

实践教育是易经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学以致用。

学生不仅要通过书本上的知识学习,还要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将所学的理念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实践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育改革的思考教育改革是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易经国学对于教育改革也提供了一些思考。

首先,教育改革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过去的教育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和品德的培养。

《周易》思想与大学生教育

《周易》思想与大学生教育

《周易》思想与大学生教育《周易》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学术视野的开启,学者们逐步突破传统经学的藩篱,开始以新的思路和方法来解读《》。

中国传统文化是饱含生命气息的文化。

《周易》讲:“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象也者,像此者也”,“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周易系辞传》)。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民族,中华传统文化更是具有创新传统的文化。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开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开展的内在动力。

《易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四书五经之首,素称“群经之首,百科之源”,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化经典,也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旋律,是中华文化中第一个具有理论形态的思想体系。

周易文化就是充满着创新精神的代表之一。

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和研究易学,取其精华,使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

《周易》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这部经典是中华文明中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思想文化资源之一,其影响贯穿整个中华文明史,普及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

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学术视野的开启,学者们逐步突破传统经学的藩篱,开始以新的思路和方法来解读《易经》,重新审视和评价易学开展史,肯定其历史价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周易焕发新的荣耀。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首先就要复兴中国文化的经典。

中国古代天人调谐思想、变易思想、合而不同思想都是我们今天对传统文化进展创新的基因。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创新精神、创新传统的民族,我们必须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为我所用,并构建今天的中国创新文化,从而推动国家创新开展。

《周易》中富含切实可行的教育原那么和操作方法。

所有这些,都对我们今天从事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作为当代大学生,学习《周易》具有必要性。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出自《易传·乾·象》;“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

”出自《易传·坤·象》。

一直以来,《乾》、《坤》两卦都被公认为集中代表了《周易》的核心思想,所谓“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乾”象征天,天行即日月星辰的运行及寒暑昼夜的变化。

关于《周易》的几点思考

关于《周易》的几点思考

关于《周易》的几点思考《周易》,又称《易》或《易经》,早期被认为是一部占筮之书,但实际上,它是我国现存的古代最早一部哲学著作,反映中国最古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虽然《周易》不见得对所有的具体问题都会有具体明确的解答,但是它从哲理的高度给人启发,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之高,是其他古籍无法企及的。

一、《易经》的地位1、《易经》是群经之首首先,为经之首。

在《易经》、《书经》、《诗经》、《礼经》、《乐经》、《春秋》中,当仁不让排在第一位。

其次,为三玄之首。

在被称为古代三玄的哲学著作《易经》、《老子》、《庄子》中,《易经》仍然排在第一位。

其三,十三经之首。

在儒家《易经》、《书经》、《诗经》、《礼经》、《春秋》、《周礼》、《仪礼》、《公羊传》、《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十三经中,《易经》依然排在第一位。

《易经》之理,下明人事、上通天理,其中哲理深宏伟奥,论断宇宙变化,推知存亡治乱、兴衰之迹。

孔子曰:“ 50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于人生行事启发良深,堪称知来知命之学。

作为中华古代先民的智慧结晶,《易经》对后来儒道等家的思想都有很大的影响。

数千年来,无数名家通学起伏明灭,而《易经》仍然历久弥新。

2、《易经》是中国文化之源首先,从学派而言,儒、道、墨、法、兵、名、农、阴阳等诸子百家,皆从《易经》发源,而后遂成一家。

其次,从学科而言,《易经》几乎囊括了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等等。

其三,从文化传承来讲,《易经》还有许多古史记载。

如《既济九三爻辞》:“高密伐鬼方”;《泰六五爻辞》:“帝乙归妹”;《明夷六五爻辞》:“萁子之明夷”;《晋卦辞》:“康候用锡马蕃庶”;等等。

这些古史记载多为其他史书所未见者。

3、《易经》是国人的智慧宝库首先,在天文、历法、算术等方面,都深受到《易经》的影响,诸如《河图》、《洛书》,汉代的六日七分之说、十二消息卦,以及宋秦久韶“大衍求一术”、邵雍的“先天图”,均与《易经》有极大的关联,其思想源头正是《易经》思想。

《周易》的教育思想

《周易》的教育思想

教育他。这充分反映了殷商先民对教育的重视。此后,

《管子·权修》云:“终身之计,莫
《孟子·滕文公
)后来,随着科举制度的创制和发展,教育备受重视。
《周易·蒙》卦辞
也就是程颐所说:“致敬尽礼
《程颐易传》)这种尊师重道的思想,经过荀子、董
《周
说:“君子以果行育德。”此外,《易传》中还有“以
“自照明德”、“反身修德”、“厚德载物”等重视品德修
《周易》的教育思想
正如纪晓岚所说的:“易道
”其中非常值得一述的是教育学,我们今天

我们把对儿童的教育称为“启蒙”或“发蒙”,最早就来源
《周易》的教育思想主要有
《周易》的教育思
《周易》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是,先列乾坤两卦,然
就是蒙。《周易·序卦传》说:“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
故授之以蒙。”万物生成以
则具有了明显的身教思想;“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
《周易》作为教育思想的起源,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易学文化研究中心
2007年4月27日第4版
《周易》明确地把
《周易》还指出了德育的内容,“蒙以养正,圣功也。”
《周易·蒙·彖传》)“正”是《周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代表着被社会认可和接受。《周易》
就是要培养儿童正确的人生观、
《程颐易传》)王夫之说:“养其正
《船山遗书·俟解》)这种重
《周易》强调敬学持志、身教和对学
《周易·蒙》云:“初筮告,再三渎,渎

浅析《周易》的教育思想

浅析《周易》的教育思想

浅析《周易》的教育思想作者:高琼燕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07期摘要:《周易》博大精深的内容中论述了教育的重要性、德育的重要性,并树立了“谦谦君子”这一理想人格形象,对其后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由于《周易》对中国文化有很深的影响,研究其教育思想有利于促进现阶段的教育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周易》;教育思想;理想人格中图分类号:G5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7-0230-02《周易》(包括“经”和“传”两部分)作为我国古代重要的哲学文献,它的内容博大精深,包含了中华民族多方面的智慧,我国传统的道德观念、文化模式、思维方式,大都可以从中找到渊源,其中也包括了教育。

作为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教育历来受到极大的重视。

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常常从哲学或人生的角度来论述教育。

《周易》就通过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描述从以下三个方面阐释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引导人们正确开展教育活动。

一、《周易》极为重视教育作为儒家群经之首,《周易》对教育的宣扬和重视是显而易见的。

在六十四卦中,《蒙》卦专讲教育,该卦“取名‘蒙稚’,其意在于揭示‘启发蒙稚’的道理”[1]。

在《周易》中《蒙》卦处于乾坤屯三卦之后,位于第四位,在排位上体现了该卦的重要地位。

之所以这样排位,是因为“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序卦传》)[2]。

《周易》认为有了乾坤二卦象征的天地之后,万物就会应运而生充盈于天地之间。

万物始生后,必然处于稚小的童蒙未发状态,这时,启蒙发智便成为首要问题。

如果说《屯》卦象征着万物处于一片混沌、本体被不明物质遮蔽的状态的话,那么《蒙》卦则喻示通过正确的启蒙教育,将受到掩蔽的本体上的物质去掉,使其能回复其本来的面貌,事物能处于有序发展的状态。

由此可见,把喻示教育的《蒙》卦列在象征天地万物始生后的《屯》卦之后,的确表明了《周易》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刍议《周易》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刍议《周易》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教育学原理》论文]刍议《周易》对当今教育的启示孙宗满(重庆市沙坪坝区回龙坝中学401335)[摘要]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周易》蕴涵着丰富的教育思想。

本文拟从当今教育的角度去挖掘其中的教育智慧,以提供一些启示和思考。

[关键词] 周易教育启示《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内容广博宏大,无所不包,既有天道规律、地道法则,也有人道准则。

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者,理应从中撷取教育思想的爝火,以启示当今教育。

一、教育的关键在于“树”人1、教育要“树”出人的精神《周易·乾·象传》指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坤·象传》指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厚德载物、宽容敦厚是《周易》人格教育思想的总原则,也是中国人积极人生态度的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高度浓缩出中国人的精神和气质。

《周易》把人的积极有为,自强不息,建立在对天地运行不息、万物生生不已的认识基础之上,认为天体运行,周而复始,刚健强壮永远不止。

它的刚健运动决定了人类社会也必须刚健行进。

一个人要有所创造,有所成就,对社会有所贡献,就必须具有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

只有自强不息,才能不断改善个人和社会的生存状态,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周易》认为大地广阔深厚,负载万物,具备无穷的德行,君子应效法大地,培养宽容敦厚的德行, 君子应安详而方正,柔顺而宽大、敦厚而直率、包容而慎重。

有此宽容的人格,必然能产生能劳、能忍、推己及人的善行。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奋斗与道德的结合,是人格修养的两大基调。

在此原则下,人们的行动要刚毅方正,持之以恒,又要谨言慎行,含蓄包容。

这种进取精神和博大胸怀,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也应是教育的灵魂所在。

反观当今社会,由于整体社会心理的浮躁所衍生出的急功近利、唯我独尊给教育增加更大的难度。

所以教育应特别强调对学生的理想、志趣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勤奋不懈、精进不已,不畏艰难险阻而英勇奋进的精神,以及诚挚待人、光明磊落、宽人严己而严守信义的品德,从而“树”出人的精神。

简说《周易》教育理论的基本主张

简说《周易》教育理论的基本主张

简说《周易》教育理论的基本主张
唐景丽
【期刊名称】《学苑教育》
【年(卷),期】2016(000)003
【摘要】《周易》始终贯穿着丰富而深刻的教育内容,其非常重视"学",是一部指导人生的教材。

其教育理论的基本主张是:修德正己,自觉养成高尚品德;学习是个人的自觉行为,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启蒙教育既要讲自觉,也要辅以必要的强制性约束。

【总页数】1页(P13-13)
【作者】唐景丽
【作者单位】沧州市第十四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0
【相关文献】
1.论权德舆的忧患意识和宗经复古主张——以权德舆《周易》策问为中心 [J], 陈江英
2.《周易·说卦传》错简说新考 [J], 廖名春
3.关于政治协商会议上存在三种政治主张的一点质疑——兼谈民盟在政治协商会议上的基本主张 [J], 李宏吉
4.简说《周易》中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J], 李玲
5.传高子绝学续攀龙心意:高攀龙《周易易简说》的易简之道诠解 [J], 温海明;韩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周易》启蒙教育思想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周易》启蒙教育思想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周易》启蒙教育思想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发布时间:2022-05-12T09:05:38.846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3期作者:李旺[导读] 民族的振兴靠人才,人才的成长靠启蒙。

蒙者,从“艹”、从“冖”从“豕”,本意是指被草木枝叶掩覆住李旺菏泽市旺子学校陈继升民族的振兴靠人才,人才的成长靠启蒙。

蒙者,从“艹”、从“冖”从“豕”,本意是指被草木枝叶掩覆住,众人看不见了。

引申为有东西遮蔽了双眼,堵塞了心灵,使人变得昏昧不明。

“蒙”就需要“启”。

《周易》将启蒙教育作为天地间六十四个人生场景之一,取名《蒙》,足见对启蒙教育的重视。

那么,《周易》的启蒙教育思想给了我们哪些启示呢?重要的可概括为“21312”。

具体来说,要搞好启蒙教育,必须要坚持两条原则,实现好一个目标,用好三大法宝,警惕一个规避,绕开两大陷阱。

两大原则:一是不求不启,摆正教与学的关系。

“蒙”卦卦辞说“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不是教育者去主动求教于受教育者,而是受教育者主动求教于教育者。

只有受教育者愿意、真心、主动地去“求学”,他才会自觉、真情、乐意地来接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和解惑。

“蒙童求我”,是发心、初心、愿心,是志趣、志向、志气与施教者相互应合,同频共振。

不是捏着鼻子硬灌,不是强按牛头喝水。

二是滥问不施,摆正教与思的关系。

“蒙”卦卦辞说得很明确:“初筮告,再三渎,渎者不告。

”我们知道古代的人解决疑难大事,是靠揲筮求神祈问吉凶的。

神与人,就像教师与学生,应以诚求,不应该渎慢。

师道应该尊严。

“初筮告”是一件事只能占问一次,这时可以告诉他,因为“初筮”发自内心,诚一不杂。

“再三渎”,倘若不合己意,再三占问,则是内心不纯,私意涌动。

“渎则不告”,既然亵渎了神灵,就不能再告诉你。

启蒙教育也是这个原则。

对学生发自内心的提问,施教者必须循循善诱,倾情解疑释难。

而对于个别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思考不深入、态度又敷衍、不动脑子地胡乱发问,施教者就应该拒绝回答,并指出其问题症结,以端正其学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易》的教育理念发微
作者:梁大伟
来源:《现代交际》2013年第05期
[摘要]《周易》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其中蕴含的天人合一的教育理念、重教尊师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及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不仅对于现代教育理论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更重要的是可以为素质教育改革的实践探索提供借鉴。

[关键词]周易传统文化教育理念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5-0034-01
《周易》的教育理念是易学思维视阈下对“教育的应然状态”的判断,是《周易》所蕴蓄的对教育的本质、理想、宗旨、使命、目标、方略等问题的总体认识和基本看法。

《周易》中所蕴蓄的教育理念含弘光大,历久弥新,几千年以来对国人影响深远,并早已内化为君子厚德载物的修身品格,外铄为其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挖掘《周易》的教育理念,准确把握《周易》天人合一、重教尊师、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等经典教育理念的内涵及价值、理论支撑及分类、逻辑起点及应用原则,对于反思中国教育理念形成的理论渊源和现实依据,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推动中国特色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一、《周易》天人合一的教育理念
《周易》的产生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其中包括远古时代伏羲八卦的产生;后人两两相重,六十四卦的形成;进入商朝,《归藏》《连山》等形式的演变;西周之际,“文王拘而演周易”;春秋时期,孔子及其弟子做《易传》。

这几个重要的阶段均体现出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人类充满着对“天”的敬畏。

古人“以筮为教”,认为筮是人神沟通的桥梁,八卦是圣人对万物规律的总结,以天道言,天地相交,化育万物。

万物无不冥冥中接受宇宙天则的训教,于万物自身而言,无可选择,是万物求之天则,而非天则求之于万物;《易传》“人谋鬼谋”之说更是昭示了筮教本为人神逻辑分析的综合,体现出天道(自然规律)、圣人智慧(“伏羲始画八卦列八节而化天下”《尸子》)要与人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具体情况对占筮的结果进行理性的分析判断)结合的观念,是先民走向理性与神性相结合的第一步,并由此形成了神道设教和观民设教的思想。

通过“人圣人以神道设教”与“先王观民设教”两种活动的下移上行、交流互补,形成了理性与神性相行不悖、礼仪制度与仁爱精神互为表里的中华礼乐文明和教育思想体系。

二、《周易》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教育是与人类历史同步发展的。

自殷周至春秋时期,随着人类不断发展进步和对自然界逐步了解深入的过程,人理性能力的增强及对自然界认识的不断深化,“天命鬼神”思想开始从至
高无上的地位下滑,转向“国将兴,听于民;国将亡,听于神”(《左传·桓公十一年》)的民本思想,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甚至成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不二法门,“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当然是现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源流;《周易·屯·彖传》云:“屯,刚柔始交而难生,动乎险中。

大亨贞,雷雨之动满盈。

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宁。

(刚柔始交:指乾之初九交于坤之初六,而成屯卦的下卦震卦;乾之九二交于坤之六二,而成屯卦的上卦坎卦。

动乎险中,震为动,坎为陷,陷即是险。

草昧:未开化,蒙昧。

)《屯》卦为天(乾)地(坤)所育,故“元亨”,元为本,亨为长,是说要以孩童的自我成长为根本,尊重其个性发展,“育”为主,“教”为辅,因为“教”是外部条件,“育”(内化)才是个体成长的根本动因。

《屯》之“元”来源于《乾》,即孩童先天具有自强不息的本性,教育者要顺应孩童的天性,辅以正向引导,长善救失,才能实现教育使人作为人和成为人的真正目的,另外《蒙》《需》《观》《革》《鼎》《家人》等卦均有对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相关论述,这些都是素质教育的早期雏形。

三、《周易》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
《周易》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中正”。

“元者,善之长也。

亨者,嘉之会也。

利者,义之和也。

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

”(《周易本义》)“中正”意味着符合社会规范,代表着被社会认可和接受。

《周易·家人·彖》曰:“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

家人有严君也,父母之谓也。

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把“中正”作为德育的核心内容,就是要培养儿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虽然教育过程中要体现“双主体”的教育理念和关注“双主体”对于教育效果的影响等因素,但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仍应处于主导地位,社会更应尊重教师的劳动,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教育的终极目标才有望达成。

这些都是《周易》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滥觞。

【参考文献】
[1]朱伯崑.易学哲学史(1-4卷).昆仑出版社,2005年版.
[2]金景芳,吕绍刚.周易全解.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3]孙培青.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