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的教育理念发微
易经国学中的教育与教育改革
易经国学中的教育与教育改革易经国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包含了独特的哲学思想,还涉及到了教育与教育改革的主题。
本文将从易经国学的角度探讨教育理念、教育模式以及教育改革的思考。
一、教育理念易经国学强调“道法自然”的理念,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在教育方面,易经国学主张培养学生的自然心性,让其在修身养性的过程中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法。
与传统教育追求知识积累不同,易经国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情感智慧。
在教育理念中,易经国学还强调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易经中有“一阴一阳,综之为道”之说,强调了天地间阴阳相互依托的关系。
这一思想也可以运用到教育中,即教育不应只注重个体的培养,更应重视整体的发展。
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在整体发展中实现自身价值。
二、教育模式在易经国学中,教育模式注重三方面内容:经典教育、师德教育以及实践教育。
经典教育是易经国学中的核心内容,通过学习经典中的智慧和道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品格修养。
对于易经,学生需要深入研读、反复咀嚼,通过读懂文字背后的含义,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
这种经典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
师德教育是易经国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强调教师应具备高尚的品德和职业道德。
易经中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说,提醒教师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
在师德教育中,易经国学注重培养教师的责任感和爱心,使教师成为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
实践教育是易经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学以致用。
学生不仅要通过书本上的知识学习,还要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将所学的理念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实践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育改革的思考教育改革是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易经国学对于教育改革也提供了一些思考。
首先,教育改革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过去的教育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和品德的培养。
《周易》思想与大学生教育
《周易》思想与大学生教育《周易》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学术视野的开启,学者们逐步突破传统经学的藩篱,开始以新的思路和方法来解读《》。
中国传统文化是饱含生命气息的文化。
《周易》讲:“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象也者,像此者也”,“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周易系辞传》)。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民族,中华传统文化更是具有创新传统的文化。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开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开展的内在动力。
《易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四书五经之首,素称“群经之首,百科之源”,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化经典,也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旋律,是中华文化中第一个具有理论形态的思想体系。
周易文化就是充满着创新精神的代表之一。
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和研究易学,取其精华,使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
《周易》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这部经典是中华文明中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思想文化资源之一,其影响贯穿整个中华文明史,普及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
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学术视野的开启,学者们逐步突破传统经学的藩篱,开始以新的思路和方法来解读《易经》,重新审视和评价易学开展史,肯定其历史价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周易焕发新的荣耀。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首先就要复兴中国文化的经典。
中国古代天人调谐思想、变易思想、合而不同思想都是我们今天对传统文化进展创新的基因。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创新精神、创新传统的民族,我们必须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为我所用,并构建今天的中国创新文化,从而推动国家创新开展。
《周易》中富含切实可行的教育原那么和操作方法。
所有这些,都对我们今天从事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作为当代大学生,学习《周易》具有必要性。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出自《易传·乾·象》;“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
”出自《易传·坤·象》。
一直以来,《乾》、《坤》两卦都被公认为集中代表了《周易》的核心思想,所谓“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乾”象征天,天行即日月星辰的运行及寒暑昼夜的变化。
关于《周易》的几点思考
关于《周易》的几点思考《周易》,又称《易》或《易经》,早期被认为是一部占筮之书,但实际上,它是我国现存的古代最早一部哲学著作,反映中国最古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虽然《周易》不见得对所有的具体问题都会有具体明确的解答,但是它从哲理的高度给人启发,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之高,是其他古籍无法企及的。
一、《易经》的地位1、《易经》是群经之首首先,为经之首。
在《易经》、《书经》、《诗经》、《礼经》、《乐经》、《春秋》中,当仁不让排在第一位。
其次,为三玄之首。
在被称为古代三玄的哲学著作《易经》、《老子》、《庄子》中,《易经》仍然排在第一位。
其三,十三经之首。
在儒家《易经》、《书经》、《诗经》、《礼经》、《春秋》、《周礼》、《仪礼》、《公羊传》、《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十三经中,《易经》依然排在第一位。
《易经》之理,下明人事、上通天理,其中哲理深宏伟奥,论断宇宙变化,推知存亡治乱、兴衰之迹。
孔子曰:“ 50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于人生行事启发良深,堪称知来知命之学。
作为中华古代先民的智慧结晶,《易经》对后来儒道等家的思想都有很大的影响。
数千年来,无数名家通学起伏明灭,而《易经》仍然历久弥新。
2、《易经》是中国文化之源首先,从学派而言,儒、道、墨、法、兵、名、农、阴阳等诸子百家,皆从《易经》发源,而后遂成一家。
其次,从学科而言,《易经》几乎囊括了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等等。
其三,从文化传承来讲,《易经》还有许多古史记载。
如《既济九三爻辞》:“高密伐鬼方”;《泰六五爻辞》:“帝乙归妹”;《明夷六五爻辞》:“萁子之明夷”;《晋卦辞》:“康候用锡马蕃庶”;等等。
这些古史记载多为其他史书所未见者。
3、《易经》是国人的智慧宝库首先,在天文、历法、算术等方面,都深受到《易经》的影响,诸如《河图》、《洛书》,汉代的六日七分之说、十二消息卦,以及宋秦久韶“大衍求一术”、邵雍的“先天图”,均与《易经》有极大的关联,其思想源头正是《易经》思想。
《周易》的教育思想
教育他。这充分反映了殷商先民对教育的重视。此后,
《管子·权修》云:“终身之计,莫
《孟子·滕文公
)后来,随着科举制度的创制和发展,教育备受重视。
《周易·蒙》卦辞
也就是程颐所说:“致敬尽礼
《程颐易传》)这种尊师重道的思想,经过荀子、董
《周
说:“君子以果行育德。”此外,《易传》中还有“以
“自照明德”、“反身修德”、“厚德载物”等重视品德修
《周易》的教育思想
正如纪晓岚所说的:“易道
”其中非常值得一述的是教育学,我们今天
。
我们把对儿童的教育称为“启蒙”或“发蒙”,最早就来源
《周易》的教育思想主要有
《周易》的教育思
《周易》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是,先列乾坤两卦,然
就是蒙。《周易·序卦传》说:“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
故授之以蒙。”万物生成以
则具有了明显的身教思想;“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
《周易》作为教育思想的起源,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易学文化研究中心
2007年4月27日第4版
《周易》明确地把
《周易》还指出了德育的内容,“蒙以养正,圣功也。”
《周易·蒙·彖传》)“正”是《周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代表着被社会认可和接受。《周易》
就是要培养儿童正确的人生观、
《程颐易传》)王夫之说:“养其正
《船山遗书·俟解》)这种重
《周易》强调敬学持志、身教和对学
《周易·蒙》云:“初筮告,再三渎,渎
浅析《周易》的教育思想
浅析《周易》的教育思想作者:高琼燕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07期摘要:《周易》博大精深的内容中论述了教育的重要性、德育的重要性,并树立了“谦谦君子”这一理想人格形象,对其后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由于《周易》对中国文化有很深的影响,研究其教育思想有利于促进现阶段的教育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周易》;教育思想;理想人格中图分类号:G5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7-0230-02《周易》(包括“经”和“传”两部分)作为我国古代重要的哲学文献,它的内容博大精深,包含了中华民族多方面的智慧,我国传统的道德观念、文化模式、思维方式,大都可以从中找到渊源,其中也包括了教育。
作为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教育历来受到极大的重视。
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常常从哲学或人生的角度来论述教育。
《周易》就通过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描述从以下三个方面阐释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引导人们正确开展教育活动。
一、《周易》极为重视教育作为儒家群经之首,《周易》对教育的宣扬和重视是显而易见的。
在六十四卦中,《蒙》卦专讲教育,该卦“取名‘蒙稚’,其意在于揭示‘启发蒙稚’的道理”[1]。
在《周易》中《蒙》卦处于乾坤屯三卦之后,位于第四位,在排位上体现了该卦的重要地位。
之所以这样排位,是因为“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序卦传》)[2]。
《周易》认为有了乾坤二卦象征的天地之后,万物就会应运而生充盈于天地之间。
万物始生后,必然处于稚小的童蒙未发状态,这时,启蒙发智便成为首要问题。
如果说《屯》卦象征着万物处于一片混沌、本体被不明物质遮蔽的状态的话,那么《蒙》卦则喻示通过正确的启蒙教育,将受到掩蔽的本体上的物质去掉,使其能回复其本来的面貌,事物能处于有序发展的状态。
由此可见,把喻示教育的《蒙》卦列在象征天地万物始生后的《屯》卦之后,的确表明了《周易》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刍议《周易》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教育学原理》论文]刍议《周易》对当今教育的启示孙宗满(重庆市沙坪坝区回龙坝中学401335)[摘要]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周易》蕴涵着丰富的教育思想。
本文拟从当今教育的角度去挖掘其中的教育智慧,以提供一些启示和思考。
[关键词] 周易教育启示《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内容广博宏大,无所不包,既有天道规律、地道法则,也有人道准则。
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者,理应从中撷取教育思想的爝火,以启示当今教育。
一、教育的关键在于“树”人1、教育要“树”出人的精神《周易·乾·象传》指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坤·象传》指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厚德载物、宽容敦厚是《周易》人格教育思想的总原则,也是中国人积极人生态度的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高度浓缩出中国人的精神和气质。
《周易》把人的积极有为,自强不息,建立在对天地运行不息、万物生生不已的认识基础之上,认为天体运行,周而复始,刚健强壮永远不止。
它的刚健运动决定了人类社会也必须刚健行进。
一个人要有所创造,有所成就,对社会有所贡献,就必须具有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
只有自强不息,才能不断改善个人和社会的生存状态,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周易》认为大地广阔深厚,负载万物,具备无穷的德行,君子应效法大地,培养宽容敦厚的德行, 君子应安详而方正,柔顺而宽大、敦厚而直率、包容而慎重。
有此宽容的人格,必然能产生能劳、能忍、推己及人的善行。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奋斗与道德的结合,是人格修养的两大基调。
在此原则下,人们的行动要刚毅方正,持之以恒,又要谨言慎行,含蓄包容。
这种进取精神和博大胸怀,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也应是教育的灵魂所在。
反观当今社会,由于整体社会心理的浮躁所衍生出的急功近利、唯我独尊给教育增加更大的难度。
所以教育应特别强调对学生的理想、志趣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勤奋不懈、精进不已,不畏艰难险阻而英勇奋进的精神,以及诚挚待人、光明磊落、宽人严己而严守信义的品德,从而“树”出人的精神。
简说《周易》教育理论的基本主张
简说《周易》教育理论的基本主张
唐景丽
【期刊名称】《学苑教育》
【年(卷),期】2016(000)003
【摘要】《周易》始终贯穿着丰富而深刻的教育内容,其非常重视"学",是一部指导人生的教材。
其教育理论的基本主张是:修德正己,自觉养成高尚品德;学习是个人的自觉行为,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启蒙教育既要讲自觉,也要辅以必要的强制性约束。
【总页数】1页(P13-13)
【作者】唐景丽
【作者单位】沧州市第十四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0
【相关文献】
1.论权德舆的忧患意识和宗经复古主张——以权德舆《周易》策问为中心 [J], 陈江英
2.《周易·说卦传》错简说新考 [J], 廖名春
3.关于政治协商会议上存在三种政治主张的一点质疑——兼谈民盟在政治协商会议上的基本主张 [J], 李宏吉
4.简说《周易》中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J], 李玲
5.传高子绝学续攀龙心意:高攀龙《周易易简说》的易简之道诠解 [J], 温海明;韩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周易》启蒙教育思想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周易》启蒙教育思想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发布时间:2022-05-12T09:05:38.846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3期作者:李旺[导读] 民族的振兴靠人才,人才的成长靠启蒙。
蒙者,从“艹”、从“冖”从“豕”,本意是指被草木枝叶掩覆住李旺菏泽市旺子学校陈继升民族的振兴靠人才,人才的成长靠启蒙。
蒙者,从“艹”、从“冖”从“豕”,本意是指被草木枝叶掩覆住,众人看不见了。
引申为有东西遮蔽了双眼,堵塞了心灵,使人变得昏昧不明。
“蒙”就需要“启”。
《周易》将启蒙教育作为天地间六十四个人生场景之一,取名《蒙》,足见对启蒙教育的重视。
那么,《周易》的启蒙教育思想给了我们哪些启示呢?重要的可概括为“21312”。
具体来说,要搞好启蒙教育,必须要坚持两条原则,实现好一个目标,用好三大法宝,警惕一个规避,绕开两大陷阱。
两大原则:一是不求不启,摆正教与学的关系。
“蒙”卦卦辞说“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不是教育者去主动求教于受教育者,而是受教育者主动求教于教育者。
只有受教育者愿意、真心、主动地去“求学”,他才会自觉、真情、乐意地来接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和解惑。
“蒙童求我”,是发心、初心、愿心,是志趣、志向、志气与施教者相互应合,同频共振。
不是捏着鼻子硬灌,不是强按牛头喝水。
二是滥问不施,摆正教与思的关系。
“蒙”卦卦辞说得很明确:“初筮告,再三渎,渎者不告。
”我们知道古代的人解决疑难大事,是靠揲筮求神祈问吉凶的。
神与人,就像教师与学生,应以诚求,不应该渎慢。
师道应该尊严。
“初筮告”是一件事只能占问一次,这时可以告诉他,因为“初筮”发自内心,诚一不杂。
“再三渎”,倘若不合己意,再三占问,则是内心不纯,私意涌动。
“渎则不告”,既然亵渎了神灵,就不能再告诉你。
启蒙教育也是这个原则。
对学生发自内心的提问,施教者必须循循善诱,倾情解疑释难。
而对于个别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思考不深入、态度又敷衍、不动脑子地胡乱发问,施教者就应该拒绝回答,并指出其问题症结,以端正其学风。
周易所蕴含的人文教育思想
周易所蕴含的人文教育思想摘要:《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人文精神是《周易》冠居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思想基础。
本文通过追寻《周易》中人文思想的教育意义,探索《周易》中的人文教育思想,为促进人文教育的发展提供指导。
关键词:周易人文教育思想人文精神《周易》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源,其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不断发展。
然《周易》不仅属于历史,亦属于现在和未来。
究其能源远流长的根源在于,《周易》的根本立足点是人,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思想。
本文拟就剖析《周易》中的人文教育思想,积极探索其合理的内核,寻找与当前人文教育的契合点,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促进教育的发展提供指导。
一、《周易》中人文教育思想的内涵“人文”一词最早见诸于《周易》中的“《易·贲·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1] 此卦中“‘文明’,即文采彰明;‘以’即而,以‘文明以止’诠释、界定‘人文’,旨在提醒人们:人道的文采、社会人生的文采,在明晓了人文以及人文所应达到佳境后,社会人生也就有了明确的努力方向。
”[2]同时也说明了《周易》中的“人文”是与天文相对应的,是指人在人类社会中必须遵循秩序,道理和伦理规范,以规范人的行为化成天下,建立一个和谐美好而独立于天道、地道的世界。
“文明以止”则要求人们内以践行道德伦理,以至心有所“明”;外以恪守礼法制度,以至行有所“止”。
而“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只此一句便渗透出了浓厚的人文气息和深厚的人文精神底蕴,奠定了《周易》人文精神的价值基础,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二、《周易》的人文教育思想《周易》的思想体系统中,教育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人文教育思想是《周易》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
《周易》中所倡导的教育目标、教育原则和方法更是充分体现了《周易》的人文教育思想。
周易
[《周易》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思想的影响] 2009-12-10 08:38:50《周易》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思想的影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任何社会、国家、民族要想生存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一套完整的教育理论、方法、培养队伍与体系,从而按照理想的价值观、人才观,来教育自己的人民,培养出合格的人才,使自己能够更好地前进。
而元典无疑起着根本性作用,这在世界各大文明中是一样的,从世界历史的发展看,教育经过了从被动到主动、从贵族到平民、从灌输到自学、从培养单一素质到培养全面素质等的发展过程。
因为教育理念的差异,导致了文明的不同走向,所以,各大文明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教育,古希腊时期已开设了学校,而苏格拉底被判死刑的罪名就是教育不当,这从反面证明了古希腊对教育的重视。
中国是世界上五大文明中唯一延续到今天的文明,这其中当然有着各种原因,但是,”大一统”观念的根深蒂固(而这正是教育的结果),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中国又是世界上专制时间最长、程度最深、范围最广的国家,而专制有两大基础:小农经济、愚民教育,所以,中国文化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在各大文明中是独一无二的,所谓”天、地、君、亲、师”,”师道尊严”,孔子则被奉为”大成至圣先师”、”文成王”、”素王”,以——教师和思想者的身份而获此殊荣的,普天之下,只有孔子一人。
作为”群经之首”的《周易》,含有丰富的教育思想自乃题中应有之意,我曾反复强调,无论是中国文化的大传统还是小传统,都是以《周易》为根基的,只不过《易传》对大传统的影响更大些,《易经》对小传统的影响更大些。
《周易》作为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不仅提供了”真理的百科全书”,而且提出了一整套完整的教育理念,奠定了中国教育文化的基础。
本章中,我将重点探讨《周易》的有关教育对象、目的、内容、方法以及师道观、人才观、考试观等,全面分析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正负影响,以便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理解。
一教育的目的、目标与对象从广义看,动物也存在教育现象,某些高等动物还有部分自觉教育,但这种教育在本质上仍处于本能阶段,属于生物性的方面。
易经中的教育与人才培养
易经中的教育与人才培养《易经中的教育与人才培养》教育是培养人才、传播知识、塑造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易经作为一部博大精深的经典,不仅被视为国学经典,而且在教育与人才培养方面亦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易经中的教育思想以及其对人才培养的启示。
一、易经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易经作为一部兼具哲学、道德、历史、天文、算术等多方面知识的文化宝库,蕴含了丰富的教育思想。
其核心理念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 以自然为法则:易经认为,自然界中存在着一种无所不在的规律,人类应该遵循这些规律来实现自身的成长与发展。
2. 重视平衡与和谐:易经强调阴阳、刚柔、吉凶等对立统一的概念,主张追求平衡与和谐的状态。
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平衡观念,使其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内心的安宁与均衡。
3. 尊重个体差异:易经认为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个体特质和潜力,教育应该注重发现、挖掘与培养学生的个性与才能。
以上核心理念是易经教育思想的基础,对于现代教育的发展与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易经对人才培养的启示1. 强调德育与智育的统一:易经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准则,在人才培养中应当注重道德教育与智力培养的统一,使学生不仅具备知识技能,还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
2. 注重培养创新意识与思维能力:易经中的卦象、卜筮等内容,培养了人们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在人才培养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使他们具备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身心健康:易经中的健康观念强调平衡和谐,提倡人们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
而在现代社会,学业负担过重、竞争压力大等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
因此,易经教育思想提醒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关注他们的全面发展。
4. 衡量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易经中强调吉凶的转变与坎坷的变化,提示我们在人才培养中不能仅以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的能力与价值。
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道德品质、团队合作精神、创新能力、情商等方面的表现。
易经国学中的教育改革与教育理念
易经国学中的教育改革与教育理念教育一直被视为国家发展的基石,而在中国,易经国学作为丰富而独特的文化遗产,也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考。
易经国学强调个体与宇宙的联系,强调和谐与平衡的实现。
在教育领域中,易经国学的理念可以为教育改革提供启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培养。
本文将探讨易经国学中的教育改革与教育理念。
一、整体观念与教育易经国学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个体与宇宙是相互关联的。
在教育改革中,传统的分科教育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容易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碎片化理解。
而易经国学提倡的整体观念,将强调各个学科之间的关联,鼓励跨学科综合学习。
这种综合学习的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培养其综合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和谐平衡与教育易经国学中的“和谐”与“平衡”观念,对于教育改革与学生发展也具有重要启示。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过于追求单一的成绩评价,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和整体发展。
易经国学提倡的“和谐平衡”思想可以使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智慧、体魄等多方面的素质。
三、人文精神与教育易经国学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着重强调人的尊严与价值。
在教育改革中,易经国学可以引导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教育服务。
同时,易经国学也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塑造积极向上的人格。
四、德育与教育易经国学中的德育观念一直被认为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育改革中,易经国学的德育理念可以引导学校和教师注重学生的品德培养,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加强德育课程的设置和实施,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社会价值观,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五、传统文化与教育易经国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教育改革中,易经国学可以注入传统文化的精髓,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和体验中华文化的魅力。
通过课堂教学、文化体验等形式,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周易》的教育理念研究综述
《周易》的教育理念研究综述《易》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内容广大悉备,无所不包,所蕴含的教育理念更是俯拾即是,历久弥新,了解《周易》及《周易》教育理念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明确《周易》教育理念研究所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探索教育改革及发展路径具有积极意义。
标签:《周易》;教育理念;综述;教育改革《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其中更是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理念。
当今世界,功利主义的充斥和肆虐使社会伦理面临极大挑战,对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走向影响深远,而源自西方的教育理念是无法从根本上彻底解决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的。
因此,探求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的整体观及其衍生的教育理念,梳理出易学思维视域下对“教育的应然状态”的判断,拓展传统文化的人文意蕴,用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探索中国教育的规律,解决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
可以丰实教育理论研究成果,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做出贡献。
一、《周易》教育理念的国内研究现状国内百年教育理念研究可分为四次热潮,两度曲折。
第一阶段:(1900—1919),从甲午战败全面提倡西学到赫尔巴特学派影响的鼎盛及淡出,教育理念更新为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第二阶段:(1919—1949),杜威实验主义教育理念的引进与国人译、编、著中国自身的教育书籍,加速了中国教育理念西化进程;第三阶段:(1949—1956),新中国成立后以意识形态为根本评判标准的教育理念转变。
(应以学习原苏联教育理念及对胡适、晏阳初、梁漱溟、杜威等国内外教育家的批判为阶段性特征);第四阶段:(1957—1966),从教育学中国化命题的提出到经历教育大革命的挫折;第五阶段:(1966—1976),“文革”十年教育理论研究停滞不前,是国内教育史上鲜有的大挫折,对教育理念转型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第六阶段:(1976至今),粉碎“四人帮”后,党和国家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和谐社会建设,教育理论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周易·蒙》卦的环境育人思想发微
之初要教罚并重 ,修 学阶段要 求师问礼 ,步入社会要 与时偕行 ,融归 自然要效法天地 。这 对于探 索教育理念 、教
育 方 法 、教 育 过 程 、教 育 原 则 ,总 结我 国教 育 改 革 的 实 践 经验 ,巩 固马 克 思 主 义 理 论 在 意识 形 态领 域 的指 导 地
位 ,推 动教 育 事 业 的创 新 发 展 具有 重要 意 义 。 《周易·蒙》卦的环境育来自 思想发微 /梁大伟 ,吴爱军
人类文明同进步 ,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风格 、中国气派。
一 、 《蒙》卦的大化环境育人思想
环境育人包括环境孕育人和环境培养人两个方面。在《周易》看来 ,大化环境孕育人主要在《屯》,大化环境 培养 人 主要 在《蒙 》。所 谓 大化 环境 育人 是泛 指包 含 天地 万物 在 内的 随时更 迭 、生生不 息 、不断 发展 的动态 多维 空 间和 自然形 成 的普遍 规 律及 其衍 生 而成 的诸 多规则 对 人类 所产 生 的潜移 默化 的影 响 。包 括 已知 的和未 知 的 、 物 质 的和精 神 的 、有形 的和无 形 的 、外 显 的 和 内储 的 、自然地 和 社会 的 、群 体 的和个 体 的 ,甚 至个 体 自身 某 一点 相对 于 另一 点 或相 对 于个 体 以外 的一 切 存在 。“人 是环 境 和教 育 的产物 ……改 变 了 的人是 另一 种 环境 和 改变 了的教育的产物”,[2UL与环境的关系是“人创造环境 ,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周《蒙》卦卦名 即包含了教与育的相 互过 程 ,“蒙 ”通 “朦 ”,“朦之为 疾 ,眸 子未 损 ,而 有翳 蔽 ,不 能见 物也 。”【3】是 说 年幼 无 知 的童蒙 (青 年人 ),有 眸子 而无见 ,即教育本体(童蒙 )自身明德 ,需待加以正确引导 ,而这种引导来 自一切存在 ,有声有形或无声无言。
周易中的启蒙教育思想
周易中的启蒙教育思想周易作为中国古代经典之一,不仅在哲学、占卜等领域有着重要地位,同时也对启蒙教育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周易所蕴含的智慧和哲学思想,为后世的教育理念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首先,周易中的“易”指的是变易之道。
变易之道是指事物的变化规律,周易通过八卦和六十四卦的组合,揭示了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
这种观念对启蒙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即教育应该顺应事物的发展变化,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方法,使之与时俱进。
同时,变易之道也告诫人们要善于适应变化,培养学生的变通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其能够在社会变革中立足并不断进步。
其次,周易中的“易”还包含了“易学”之意。
易学是指通过研习周易来领悟宇宙的道理,以求得个人修养和道德提升。
这对启蒙教育提出了要求,即教育应该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品德修养和道德素养。
启蒙教育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品格和修养,使其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此外,周易中的“易”还包含了“易经”之意。
易经是古代占卜文化的集大成者,它通过卦象和爻辞来揭示人生的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为人们提供了智慧和启示。
这对启蒙教育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即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生规划,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引导学生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行。
综上所述,周易中蕴含的启蒙教育思想,不仅体现了对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深刻认识,更体现了对人的修养和发展的关怀。
这些思想对于当代的启蒙教育理念和实践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应该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借鉴和运用,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蒙以养正:《周易》中的启蒙教育思想
蒙以养正:《周易》中的启蒙教育思想《周易》蒙卦阐述的启蒙教育思想和方法,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意义。
它主张激发孩子的求知欲,让孩子主动要求学习,强调“蒙以养正”,把培养良好的品德放在第一位。
这种教育理念,即使到了今天,也是不可更改的。
万物生成以后就要接受启蒙教育本期谈谈《周易》的第四卦——蒙卦。
我们知道,《周易》第一卦是乾卦,第二卦是坤卦,第三卦是屯卦,为什么第四卦是蒙卦呢?按“序卦传”的说法,是因为“有天地(乾为天,坤为地),然后万物生焉。
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
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
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
蒙者,蒙也,物之穉也”。
“蒙”即蒙昧、幼稚的意思,也有启蒙、教育的含义。
“穉”即“稚”,“物之穉”指万物的幼稚蒙昧时期。
当万物生成以后,就要接受启蒙教育,所以《周易》的作者把蒙卦排在屯卦之后。
除有以上含义外,《周易》前四卦的排列方式还显示了贯通全书的卦序规律。
从卦形来看,乾卦六爻纯阳,坤卦六爻纯阴,如果把这两个卦摆在一起进行横向对比,可发现相同位置的爻都阴阳相反,如乾卦初爻是阳爻,坤卦初爻是阴爻,二至上各爻也是如此。
这种卦形的变化,称为“相错”,即乾坤二卦互为“错卦”。
再看看屯卦和蒙卦的卦形,屯卦是坎上震下,蒙卦是艮上坎下,如果把屯卦倒转过来,就成了蒙卦,反之也一样。
这种卦形的变化,称为“相综”,即屯卦和蒙卦互为“综卦”。
第四卦之后的各卦,也是两两配对,其关系不是“相错”就是“相综”(其中有些配对卦既“相错”又“相综”),如第五卦需卦与第六卦讼卦的关系是“相综”,第六十一卦中孚卦与第六十二卦小过卦的关系是“相错”,而泰卦和否卦,既济卦和未济卦,则“相错”又“相综”。
《周易》各卦的这种排列方式,在“系辞”中已有暗示,即“参伍以变,错综其数”,表明事物的变化是错综复杂的,观察事物的变化不仅要看事物本身,还要从相对的角度看,以及从相反的情况看。
启蒙教育要以培育品德为首要任务言归正传,现在来探讨一下蒙卦的“卦辞”和“爻辞”的含义。
《易经 蒙》的教育思想
《易经蒙》的教育思想《易经》不仅是一部占卜吉凶的筮占之书,还含有丰富的教育思想,其中“蒙卦”提出了教育的主体、首倡启蒙从育德开始,阐释了教育的基本内涵,以发蒙、包蒙、困蒙、童蒙和击蒙提出了教育的作用、内容、时机和方法。
1 《周易》简介《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也就是学界里常说的《周易》分为“经”和“传”两部分。
在《周易》编订成书之前,或者说在对“易经”进行解释―― “彖、象、文言、系辞、说卦、序卦、杂卦”的《易传》成书之前,“易经”应当经历了相当漫长的画卦、重卦(八卦两两相重而成六十四卦)和系卦辞、系爻辞的发展时期,才有具有一定研究成果的“易传”问世。
《易传》是解释《易经》的著作,汉朝人将里面的内容归纳为十翼,即《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
实际上只有七种。
就其内容说,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逐句解释经文的《彖》、《象》二传;第二类是专门解释乾、坤两卦卦象、爻象和卦辞、爻辞的《文言》传;第三类是解释《易经》一书性质、筮法原则和通论《易经》大义的《系辞》和《说卦》;第四类是解释《易经》卦序结构和顺序的《序卦》和《杂卦》。
也就是说“经”比“传”要早,而且“经”是本源,“传”是依源而生的解释性著作。
不过由于年代久远,成书太古,“说卦”精当,“易经”、“易传”合而成《周易》,现代人认为不论是《易经》、《易传》,或是《周易》,均为占卜吉凶的同一部筮占之书,事实上它们是有差别的。
不过,作为中国群经之首的《易经》,不仅是一部占卜吉凶的筮占之书,还含有丰富的教育思想;抑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活水源头的《易经》,不仅是承载中国宇宙观的百科全书,同时也是我国的哲学之源,其中的一些教育理念,至今还在影响着我们的教育行为,奠定了中国三千年来教育文化的基础。
在《易经》64卦里,集中体现其教育思想的当属“蒙卦”。
2 蒙卦释义蒙卦是“易经”上经的第四章。
原文:蒙艮上 .坎下 ):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周易》谦道发微
《周易》谦道发微作者:李峰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29期摘要:《周易》尚“谦”,六十四卦唯有谦卦,六爻皆吉,无一不利,而且在其他卦经、卦辞、爻辞,《易传》中屡有关于谦道的论述,其“谦”主要有自谦、敬让之意,其内在意蕴主要体现在屈己下物,裒多益寡。
谦道德用广大,内可以修身,作为一种谦卑的品性塑造君子人格;外可以服人得人,为人所信赖,进而存位建功。
谦道可谓内圣外王之道。
关键词:周易;谦道;内圣;外王《周易》作者强调“谦”,谦卦是《周易》六十四卦里面唯一一个“非吉则利”的卦,而且在其他卦经、卦辞、爻辞,《易传》里面屡有关于谦道的论述。
谦道美善,德用广大,君子以谦道内在修身,可以塑造理想人格;君子以谦道外在处事,可以为人赞许,成就精彩人生。
谦道强调的是一种内在积极的人生修养,人格塑造,同时也是一种外在的处世之道。
具体而言,《周易》之“谦”主要有自谦、敬让之意,其内在意蕴主要体现在屈己下物,裒多益寡。
谦道德用广大,内可以修身,外可以存位建功,可谓内圣外王之道。
一、谦道的内在意蕴谦,《归藏》作“兼”,“谦被认为是兼的会意字”[1],兼字在金文中已经出现,它的含义是“两株禾苗中加一只手,表示一只手兼两颗庄稼,又引申为同时做两件事或同时具有两种东西。
”《说文解字》:“谦,敬也。
”[2]谦字在文字起源上,当与言语有关,本义为“说话恭谨,不自满”[3],引申意为自谦,即谦逊、敬让。
考察《周易》中的“谦”,含有以下两层意思:(一)屈己下物《谦》,下艮上坤,“地中有山”,于人道謙象,意谓内高大而外谦卑,代表着谦虚,《释文》解释“谦”为卑退,屈己下物;孔颖达《正义》释“谦”为屈躬下物,先人后己。
屈己下物,自贬损以下人,也就是地位尊贵的人,降低身份,谦逊有礼,尊重他人。
可见,屈己下物实含有谦敬、谦退之意,待人接物,以谦卑之心,敬让之情,先人后己。
(二)裒多益寡《易传·象·谦》曰“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
进德修业 教化天下——《易》之教育思想初探
进德修业教化天下——《易》之教育思想初探黄津成(现供职于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撰写于2001年,学习《周易》的收获《易经》是殷周之际的重要社会史料集成,记载社会生活的面十分广阔。
其于中国教育思想史也有很高的价值。
它不仅据卦象论吉凶,还借象寓意,因象立意,后世不少教育思想都滥觞于《易》,特别是儒家的教育思想,几乎是对《易经》教育学说的发挥和发展。
因此,《易》的教育思想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巨大。
一、教育目的论《易》提出了对民众必须施以教育,普及教育,以教育万民,化育天下的教育目的观。
《序卦传》云“蒙者蒙也,物之穉也。
物穉不可不养也。
”对于幼稚的儿童,必须给予抚育、教养,这明确地提出了教育的必要性问题,要让儿童成长成人,必须对其施加教育。
蒙卦《彖》十分明确地指出“蒙以养正,圣功也。
”对于社会的发展,教育是功得无量的事业。
涣卦六三爻爻辞“涣其躬,无悔”,借沐浴,引伸为“人之自新其德似之”,“自新其德者,当可无悔”。
教育的作用在于通过个人主动的修养,达到自新、日新的目的。
而“涣其躬”还不是目的,涣卦六三爻《象》说“‘涣其躬’志在外也。
”“涣其躬”的目的是“涣其群,元吉”(涣卦六四爻),即通过对个人的教育,进而教育群体,从而实现教育为国家政治统治服务的目的。
这一思想是《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先导。
颐卦《彖》“圣人养贤,以及万民,颐之时大矣哉”,圣人不但要培育精英,更要普及教育,以教育万民,化育天下,这是更为伟大的事业。
贲卦《彖》也指出“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化成天下”,也就是要以文明规范,以人伦来教化天下,进而达到治天下的政治目的。
二、培养目标论“君子”与“小人”是《易》中一双对举的概念,培养“谦谦君子”是《易》所追求的培养目标。
谦卦初六爻爻辞,“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象》曰:“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提出了君子应以谦逊的态度,不断陶治自己的修养,就能无往而不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易》的教育理念发微
作者:梁大伟
来源:《现代交际》2013年第05期
[摘要]《周易》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其中蕴含的天人合一的教育理念、重教尊师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及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不仅对于现代教育理论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更重要的是可以为素质教育改革的实践探索提供借鉴。
[关键词]周易传统文化教育理念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5-0034-01
《周易》的教育理念是易学思维视阈下对“教育的应然状态”的判断,是《周易》所蕴蓄的对教育的本质、理想、宗旨、使命、目标、方略等问题的总体认识和基本看法。
《周易》中所蕴蓄的教育理念含弘光大,历久弥新,几千年以来对国人影响深远,并早已内化为君子厚德载物的修身品格,外铄为其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挖掘《周易》的教育理念,准确把握《周易》天人合一、重教尊师、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等经典教育理念的内涵及价值、理论支撑及分类、逻辑起点及应用原则,对于反思中国教育理念形成的理论渊源和现实依据,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推动中国特色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一、《周易》天人合一的教育理念
《周易》的产生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其中包括远古时代伏羲八卦的产生;后人两两相重,六十四卦的形成;进入商朝,《归藏》《连山》等形式的演变;西周之际,“文王拘而演周易”;春秋时期,孔子及其弟子做《易传》。
这几个重要的阶段均体现出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人类充满着对“天”的敬畏。
古人“以筮为教”,认为筮是人神沟通的桥梁,八卦是圣人对万物规律的总结,以天道言,天地相交,化育万物。
万物无不冥冥中接受宇宙天则的训教,于万物自身而言,无可选择,是万物求之天则,而非天则求之于万物;《易传》“人谋鬼谋”之说更是昭示了筮教本为人神逻辑分析的综合,体现出天道(自然规律)、圣人智慧(“伏羲始画八卦列八节而化天下”《尸子》)要与人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具体情况对占筮的结果进行理性的分析判断)结合的观念,是先民走向理性与神性相结合的第一步,并由此形成了神道设教和观民设教的思想。
通过“人圣人以神道设教”与“先王观民设教”两种活动的下移上行、交流互补,形成了理性与神性相行不悖、礼仪制度与仁爱精神互为表里的中华礼乐文明和教育思想体系。
二、《周易》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教育是与人类历史同步发展的。
自殷周至春秋时期,随着人类不断发展进步和对自然界逐步了解深入的过程,人理性能力的增强及对自然界认识的不断深化,“天命鬼神”思想开始从至
高无上的地位下滑,转向“国将兴,听于民;国将亡,听于神”(《左传·桓公十一年》)的民本思想,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甚至成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不二法门,“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当然是现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源流;《周易·屯·彖传》云:“屯,刚柔始交而难生,动乎险中。
大亨贞,雷雨之动满盈。
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宁。
(刚柔始交:指乾之初九交于坤之初六,而成屯卦的下卦震卦;乾之九二交于坤之六二,而成屯卦的上卦坎卦。
动乎险中,震为动,坎为陷,陷即是险。
草昧:未开化,蒙昧。
)《屯》卦为天(乾)地(坤)所育,故“元亨”,元为本,亨为长,是说要以孩童的自我成长为根本,尊重其个性发展,“育”为主,“教”为辅,因为“教”是外部条件,“育”(内化)才是个体成长的根本动因。
《屯》之“元”来源于《乾》,即孩童先天具有自强不息的本性,教育者要顺应孩童的天性,辅以正向引导,长善救失,才能实现教育使人作为人和成为人的真正目的,另外《蒙》《需》《观》《革》《鼎》《家人》等卦均有对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相关论述,这些都是素质教育的早期雏形。
三、《周易》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
《周易》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中正”。
“元者,善之长也。
亨者,嘉之会也。
利者,义之和也。
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
”(《周易本义》)“中正”意味着符合社会规范,代表着被社会认可和接受。
《周易·家人·彖》曰:“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
家人有严君也,父母之谓也。
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把“中正”作为德育的核心内容,就是要培养儿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虽然教育过程中要体现“双主体”的教育理念和关注“双主体”对于教育效果的影响等因素,但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仍应处于主导地位,社会更应尊重教师的劳动,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教育的终极目标才有望达成。
这些都是《周易》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滥觞。
【参考文献】
[1]朱伯崑.易学哲学史(1-4卷).昆仑出版社,2005年版.
[2]金景芳,吕绍刚.周易全解.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3]孙培青.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