谛深大师:勿着师父法

合集下载

受了五戒后,该如何面对生活、工作中的抉择?

受了五戒后,该如何面对生活、工作中的抉择?

受了五戒后,该如何面对生活、工作中的抉择?(以下内容来自学诚大和尚微博回答网友关于五戒问题的整理)1、网友:有时弟子为了让父母家人放心,为了随顺众生而说“善意的谎言”,请问这算妄语吗?会有什么业果吗?学诚法师:这也是妄语,最好不要说。

6、网友:法师您好,吃素的人吃带动物成分的中药算不算破戒?学诚法师:在家五戒并没有包含吃素的内容,所以谈不到破戒。

7、网友:顶礼师父!弟子是学中医的,好多中药都是一些虫子,还有一些动物制品。

有时候开方子的时候要用到这些药,好多药的药性还很独特,没法替代。

弟子应该怎么办?学诚法师:如果无法替代,可以用。

以忏悔心、感恩心为它们回向。

8、网友:持五戒者不可以用盗版么?假如说正版价格很高昂的时候,或者说一些大众软件普遍都是盗版的情况下,该如何如法操作呢?学诚法师:现在的社会电脑技术发展很快,只要用心去找,绝大部分软件都能够找到免费产品。

即使一些软件必须要付费,价格也不是不可以承受,关键看自己对戒律的重视和持戒的决心。

既受戒,则应该像爱护眼珠一样爱护戒律,不可随随便便、心存侥幸。

10、网友:师父,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喝酒应酬,喝了是不是就是破戒?在一起吃饭他们都喝我不喝又很尴尬,该怎么办?学诚法师:若受戒,则应励力防护。

很多时候困难出自自己的想象,把它夸大了。

26、网友:顶礼师父,请问居士能抽烟么?如果戒不了烟,会不会有什么不好的影响呢?学诚法师:学佛之士,佛尚且要成,何况戒烟?佛法就是告诉我们,对生命不好的事不要去做,有益于成长的事要多去做。

现实生活中的坏习惯都不去改,又为什么要学佛呢?27、网友:顶礼师父,弟子最近很苦恼!先生和亲戚突然要做红酒生意,弟子知道不能涉及酒业和杀生业等养命,但他们不信因果我也没法阻止。

同为一家人生活在一起难免不涉及到酒生意和利益分配,弟子恐惧共业牵连内心很痛苦,害怕因此造业太重往生无望。

烦请师父指教弟子该怎么做才好?学诚法师:无妨。

人生还有许多善行可为,不必把思绪禁锢在不如意处。

清凉国师开示节选

清凉国师开示节选

清凉国师开示节选*“明以照幽,法以达迷。

然交映千门,融冶万有,广大悉备,尽法界之术,唯《大华严》”(《法界宗五祖略记》)*“五地圣人,身证真如,栖心佛境,于后得智中起世俗念,学世间技艺。

况吾学地,能忘是心?”(《宋高僧传》卷第五《唐代州五台山清凉寺澄观传》)* 德宗生日那天,帝诏澄观法师至麟德殿开示新译《华严经》的宗旨,师升高座,向帝与群臣曰:极虚空之可度,体无边涯,大也。

竭沧溟而可饮,法门无尽,方也。

碎尘刹而可数,用无能测,广也。

离觉所觉,明万行之幽邃,佛也。

芬敷万行,荣耀众德,华也。

圆兹行德,饰彼十身,严也。

贯摄玄微,以成真光之彩,经也。

总斯七字,为一部之宏纲,则无尽法门,思过半矣。

将契本性,非行莫阶,故演普贤行海。

行起解绝,智证圆明矣。

(《清凉山志》卷三)* 贞元十五年 (799) ,德宗诏受澄观“镇国大师”之号,进天下大僧录,统领全国寺院、僧籍及僧官补授等事宜,权倾一时。

同年四月。

德宗生日那天,帝又令有司备仪辇迎接教授和尚入到内殿,阐扬《大华严经》宗旨。

师升座曰:大哉真界,万法资始。

包空有而绝相,入言象而无迹。

妙有得之而不有,真空得之而不空,生灭得之而真常,缘起得之而交映。

我佛得之,妙践真觉,廓净尘习。

寂廖于万化之域,动用于一虚之中。

融身刹以相含,流声光而遐烛。

我皇得之,灵鉴虚极,保合太和。

圣文掩于百王,淳风扇于万国。

敷玄化以觉梦,垂天真以性情。

是知不有太虚,曷展无涯之照。

不有真界,岂净等空之心。

华严教者,即穷斯旨趣,尽其源流。

故恢廓宏远,包纳冲邃,不可得而思议矣。

指其源也,情尘有经,智海无外。

妄惑非取,重玄不空。

四句之火莫焚,万法之门皆入。

冥二际而不一,动千变而非多。

事理交彻而两忘,性相融通而无尽。

若秦镜之互照,犹帝珠之相含。

重重交光,历历齐现。

故得圆至功于顷刻,见佛境于尘毛。

诸佛心内众生,新新作佛。

众生心中诸佛,念念证真。

一字法门,海墨书而不尽。

一毫之善,空界尽而无穷。

语其定也,冥一如于无心,即万动而常寂。

揭开士力架辱佛广告真面目

揭开士力架辱佛广告真面目

揭开士力架辱佛广告真面目士力架以辱佛为广告“民族脊梁”玄奘大师,在士力架辱佛广告“饿货唐僧来了”中,被大骂为“饿货”、“就没见过比你弱的”!将“宁向西天一步死,不向东土半步生”舍身求法的玄奘大师扭曲刻画为“一饿就手软”、“普通人饥饿状态下的自己”的粗鄙形象。

此广告将佛教修行生活中神圣的敲木鱼、念佛经等法事活动,偷换概念而变为“饿货的手软行动”,进而对其污名化,并扭曲理解、传达、调侃佛教的忍辱修行。

中华民族脊梁玄奘大师在广告中成为众人鄙夷对象,玄奘大师“宁向西天一步死,不向东土半步生”的舍身求法精神荡然无存,仅留下因饥饿而无力气、被辱骂而不合时宜说教的懦夫形象。

中华民族脊梁、佛教大德玄奘大师被此辱佛广告践踏得完全颠覆、片甲不留!中华儿女对玄奘大师的民族精神的传承难道要停滞于此?!士力架此辱佛广告,扭曲民族脊梁玄奘大师形象,向大众错误传达佛教法事活动和佛教徒宗教生活的内核,误导大众对佛教法师和佛教徒的宗教生活形成错误认识、不尊重其宗教生活,荒谬地引导人们对佛教修行生活表达轻蔑、抵触和轻视。

进而,其妨碍佛教信众宗教生活的顺利开展,伤害佛教徒宗教感情和宗教尊严,阻隔佛教徒与非信徒间的和睦、和谐、互尊互重的相处。

同时,士力架此辱佛广告违反《广告法》第七条的明确规定,广告不得有下列情形:含有民族、种族、宗教、性别歧视的内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障了消费者接受服务享有人格尊严风俗习惯得到尊重的权利。

其触犯了《宗教事务管理条理》中“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维护宗教和睦与社会和谐”、“信教公民和不信教公民、信仰不同宗教的公民应当相互尊重、和睦相处”以及“侵犯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和信教公民合法权益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等相关法律条令。

《广播电视管理条理》中禁止制作、播放载有下列内容的节目:(五)诽谤、侮辱他人的。

《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中,营业性演出规范第二十六条指出,营业性演出不得有下列情形:“违反宗教政策的”、“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

法实法师:师父在哪里

法实法师:师父在哪里

师父在哪里
最完美的师父只能在你的心里……
轮回的世间有什么完美?一切法无常苦空无我,执之则苦。

接受这个世间的不完美,离执无我,无我唯觉,当下就是天堂极乐。

徒儿,别到外面找师父,法就是师父,师父就在你的心里。

依法修心,净心,观心,觉心,解脱这颗心;知足感恩爱自己,正知正念正能量;觉知,放松,欢喜;心净无我,无我唯觉……
这就是与师父同在。

你的心,我的心,只能在法上相知,相遇,相印,相融,合一……
这个世界本来没有二,心净无我,无我唯觉,万物本来一体;没有我,唯有觉,这里当下就是极乐世界。

追逐外在无常有为的生灭法,攀缘执取世间八法的幻相,我们的心会永远轮回流浪,受苦不断……
回头自觉是本师,敞开放下观自在!
感恩有你,遇见自己!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

轻毁出家人会成熟极重恶报

轻毁出家人会成熟极重恶报

轻毁出家人会成熟极重恶报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发布时间:2010-8-4 22:03:55繁體版佛曾经说:任何众生如果对身披袈裟的比丘产生恶心,因为是对三世诸佛、缘觉阿罗汉、三世圣者产生恶心的缘故,将会成熟无量恶业果报。

经中说:“纵有持戒破戒,若长若幼,皆须深敬,不得轻慢,若违斯旨,必获重罪。

”(纵然有持戒而破戒的出家人,不论他是年长还是年幼,都必须对他恭敬,不能轻慢,否则必定会造下严重的罪业。

)《地藏十轮经》说:“当观如是过去罗刹,虽受无暇饿鬼趣身,吸人精气,饮血啖肉,恶心炽盛,无有慈悲,而见无戒剃除须发,以片袈裟挂于其颈者,即便右绕尊重顶礼,恭敬赞颂,无损害心。

(罗刹虽然曾受生过无暇的饿鬼身,吸人的精气,以血肉为食,恶心炽盛,没有慈愍,但是他们见到没有戒律、剃除须发、以一片袈裟挂在颈上的人,就会右绕、尊重顶礼、恭敬赞颂,而没有损害之心。

)“然未来世,有刹帝利、旃荼罗王、宰官、居士、长者、沙门、婆罗门等旃荼罗人,心怀毒恶,无有慈愍,造罪过于药叉罗刹,愚疑傲慢,断灭善根。

于皈我法而出家者,若是法器、若非法器,剃除须发、披服袈裟诸弟子所,不生恭敬,恼乱呵骂,或以鞭杖楚挞其身,若闭牢狱,乃至断命。

”(但是末法时代的宰官、居士等人,心中怀有毒恶,没有慈悲,造罪比药叉、罗刹鬼还要深重,他们愚痴、怀疑、傲慢、断灭善根,对皈依我的教法而出家之僧人,或者是法器、或是非法器,剃除须发、身穿袈裟的出家弟子,他们不产生恭敬,反而恼乱、呵斥、辱骂,或者以鞭杖等抽打,或者将僧人关闭在牢狱当中,乃至使他们断绝命根。

)“此于一切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犯诸大罪,断灭善根,焚烧相续,一切智者之所远离,决定当生无间地狱。

”(这样毁辱僧众,是对三世诸佛犯极大罪业,断灭自己的善根,焚烧自相续,为一切智者所远离,决定将会转生无间地狱。

)。

谛深大师以戒为师

谛深大师以戒为师

谛深大师以戒为师
戒律在佛教当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也称为戒为师。

明确的戒律规定了我们要遵守的规则,以便帮助我们坚守因果规律,保护自己不受灾难和损伤。

老庄曾经说过,“戒为业,素行为师,而德修身,以贤众行。

”这意味着我们要遵守戒律,
在任何场合坚持原则,修身清廉,效法他人,与他人相处时要体遵公德,给他们带来安宁,以增加幸福感。

戒律,特别是僧伽比丘所讲的四大戒律,对待自己有受终身的承诺,它们分别是杀生的禁令,偷盗的禁令,不清守世俗的戒律,以及不诚实的戒律。

四大戒律保护我们不受外界诱惑,以合乎道德的行为活出一种正规清正的生活。

戒为师正是帮助我们跟其他人和睦相处,控制自己情绪,化解纠纷,促进和平共处的根本。

以戒为师,我们就会设想自己可能遭受的痛苦,为别人着想,去看清现实,坚守正道,去
做一个好人。

戒为师,为生活之路指出清晰的方向,它不仅帮助我们心理上的觉悟,而且促使我们趋向
正果,做一个圆满的自然之人,心存善意,彼此祝福,并能保持边界,做出负责任的决定,可以让自己心宁自在,放松心灵。

谛深大师讲以戒为师

谛深大师讲以戒为师

谛深大师讲以戒为师
戒律的根本是离苦之规成就之律,须当机授之、当机应之!
若不当机,戒既是苦也是罪!
譬如有人入狱十年,坐穿牢底其受罪莫大!
而如若有人因戒律闭关十年,游戏神通,其乐始终,心旷无限!
是故:修行人当记,戒律如若不能修持而狂心用之其无过于生身落于地狱!
劝戒修行人,择师受戒修行谓之佛子基石,切莫,不明戒根受名相戒!否则,出家收受十方供养,必堕无疑!
戒根也就是常说的要有戒体之根!
问:戒根就是戒体吗?
戒根也是戒体的根本:信心!
戒体是建立在戒根基础上的受用相--譬如:你走路,明白了方向,沿着路向前走,尽管有种种障碍,也能到达目的地!
路就是戒,向前进就是修行!而方向则是信心!。

正念禅修--经行2-3

正念禅修--经行2-3
其实禅修并不复杂,关键是不断训练,让心持续、稳定地专注。什么是专注?经行时,世上只有一件事, 就是走路;吃饭时,世上只有一件事,就是吃饭。专注的同时,还要对每个动作清清楚楚,并尽可能地保持这 种清楚。这个看起来很简单,但坚持去做就会受益。事实上,这也是开智慧的关键。
一切修行,最终都要汇归智慧和慈悲。心灵觉醒之路,就是训练这两种能 力——正念是开启智慧的训练,利他是成就慈悲的训练。
未完 待续
我们过去比较熟悉的是修学之路,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认识心灵觉醒之路。 事实上,闻思法义正是为心灵之路服务的,是为正式上路提供地图和引导。只有落 实到心行,才意味着,我们真正走上了成佛道路。这就必须培养两种心理:一是菩 提心,通过利他成就慈悲;一是和解脱相应的心理,通过正知正念,开启内在觉性。
这种修行并不神秘,也不是那么遥远,只要训练得法,当下就有能力去体验这样的 心,进而将之延伸到一切时,一切处,使生活中的每件事,都可以用来修习慈悲和 智慧。
平时,我们在无明状态下,不知不觉地忙来忙去,胡思乱想。这样的做事,不过是在延 续贪嗔痴的串习,会将我们导向轮回。如果不想继续轮回,就要培养正知正念,获得内 在的观照力。通过培养正知正念,引导我们将所学法义落到实处,从观念的禅修、心态 的禅修进一步提升到生命品质的禅修。
我们要按刚才所说的用心,同时观想,自己正带领尽虚空遍法界的无量众生, 一起走在觉醒路上。这样观想,就能在修习正念的同时,落实菩提心的修行。
经行就是这样的训练——把心带回到当下,不活在过去,不活在未来,也不想 着任何事,全身心都专注于走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当我们走路时,这个世界只有一件事,就是走路。同时,对走路过程中抬腿、迈腿、落 腿、换腿的所有细节清清楚楚,对当下的所有感觉和心理活动保持觉察。带着这种观照 力走路,就是智慧的修行,解脱的修行,迈向觉醒的修行。

谛深大师大德高僧

谛深大师大德高僧

谛深大师大德高僧谛深大师俗姓吕,净土获证,禅宗传承。

上乘清净愿力为谛,下令众生世界业障破灭称深。

谛深法号为佛光普照神僧呼唤所得。

落发戒名释迦妙生,祖籍山东即墨。

佛历2506年11月18日(农历壬寅年11月18日)生于辽宁省瓦房店,生后至3岁不会说话,会讲话后秉性甚憨,家人以为有疾!后因文革风暴,随父母回迁祖籍。

1、26岁与当地寺院结缘,时寺内无出家人住。

2、初入寺庙助僧卖票,因离家太远,夜于院外会计室独自休息,忽见墙体虚尽,佛光普照,有神僧狮子吼音三称谛深,因此得名。

3、入寺前未见过经书亦未入过其它寺院,不懂佛门诸事。

其后,多与佛门道人来往,并获结缘《金刚经》,于居士处获《华严经》、于寺得《法华经》、于居士处获《楞严经》。

4、与一出家道僧缘分甚大,并为其所动独自发心出家,于山底被一拉比丘尼车送之宝寺,当夜见韦陀菩萨显圣,翌日下山。

5、首访大乘寺,未入山门即闻钟鼓齐鸣,天人诵经,禁不住赞曰:“好听,好听,好听!”时大乘寺只一道僧与其弟子两人止住!于次日夜韦陀菩萨赠无字真经。

6、于租住屋内见一草履虫附于墙体,便熏香送之,草履虫忽然落于地上行将毙命,此时,手不能动,香条被弯曲,急念佛号并于床下拜佛。

7、于深夜,猛然金红光地藏菩萨显圣,居然并不认得,问出家人并见其形象与地藏殿地藏菩萨一样,只是呈红金瑞相,方知是大愿地藏菩萨示现。

8、于住处研《楞严经》,一日居士来访,正碰小雨,有术士不用火源,雨中以手指点燃浸湿报纸,见后忽明《楞严经》中“性火真空,性空真火,周遍法界、遍虚空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大喜,时撑伞围观者数十。

9、于住处阅《楞严经》,世界虚尽放大光明。

10、2001年应戒,于梦中见一高大琉璃庙宇轰然倒塌,于伽蓝殿跪香一夜,不久,驻山并行脚四方。

南通狼山法乳堂十八高僧像介绍

南通狼山法乳堂十八高僧像介绍

南通狼山法乳堂十八高僧介绍南通狼山有个法乳堂,其中有三宝,一是十八高僧瓷砖像、一是玉佛、一是郑板桥的匾“十指成林”。

而导游在讲解十八高僧像的时候往住都是一带而过,并未作详细介绍,可能很多导游自己都不清楚那十八个人对中国佛教界作出的贡献和在中国佛教界的崇高地位,今天我特意整理了一下,仅供参考指正。

欢迎拍砖!(逆时针方向)1、安世高,可说是佛经汉译的创始人。

他本名清,是安息国的太子,博学多识,信仰佛教。

当轮到即位的时候,他让位给叔父,出家修道。

他精研阿毗昙,修习禅定,游化西域各地;于汉桓帝建和初年(147),辗转来到中国洛阳,不久即通晓华语。

那时佛教传入中国内地,已有相当时期,在宫廷内和社会上都有一些信徒。

他们虽主要奉行祭祀,祈求福德,但也有切实修行的要求。

安世高就为他们译出有关止观法门的种种经论。

译事大概到灵帝建宁中(170年左右)为止。

随后,他游历了江南的豫章、浔阳、会稽等地,后来各地就流传有关于他的神奇故事。

他晚年的踪迹不详,在华活动前后约三十年。

安世高译出的书,因为当时没有记载,确实部数已不可考。

晋代道安编纂的《众经目录》,列举所见过的安世高译本,才加著录,共有三十五部、四十一卷。

其后历经散失,现存二十二部、二十六卷。

其中,《七处三观经》大概在道安(312—385)以后就成为两卷本,而误收《积骨经》和杂经四十四篇于内,未加区别;现经今人考订,特将那两种分列出来。

另外,从翻译用语等对勘,《五阴譬喻经》、《转法轮经》、《法受尘经》、《禅行法想经》四部是否世高所译,尚有问题。

又《四谛经》一种,道安也说它好象是世高所撰,但现勘是译本。

安世高的翻译,有时用口述解释,由他人执笔成书。

这属于讲义体裁,在道安目录里著录了《阿含口解》(《十二因缘经》)一卷,便是这一类。

此书在别的经录也称为《安侯口解》。

这因世高原来是王族出身,西域来华的人都叫他安侯,所以经录家就沿用了。

还有魏吴时代(220—280)失译本单卷《杂阿含经》,共收二十七卷,《七处三观经》、《积骨经》也在其内,译文和世高余译很接近,唐代智昇《开元释教录》就说它像是世高所译,但未见旧录记载,还不能确定。

答与五台山的五位禅师斗法

答与五台山的五位禅师斗法

答与五台山的五位禅师斗法在五台山的历史上,有着许多传奇故事,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五位禅师的斗法。

这场斗法不仅仅是一场智力和修行的较量,更是一次对佛法真谛的深入探讨。

下面将为您详细介绍这五位禅师的斗法。

在五台山的一座寺庙中,居住着五位禅师。

他们分别是慧能、僧璨、僧意、僧达和僧念。

五位禅师各自有着深厚的禅修功夫和博大精深的佛法知识。

以慧能禅师为首,他们倡导“兀尖境界”的禅宗思想,认为人只有超越世俗,达到无我之境,才能真正体悟佛法的真义。

一天,五位禅师决定进行一场斗法,以检验彼此在佛法修行上的造诣,并以此来推进各自的修行。

他们拟定了斗法的规则,即以问答的方式进行辩论。

每位禅师轮流提出问题,其他四位则进行回答,回答正确者获胜,持续三天三夜。

斗法开始了,慧能禅师首先提出问题:“诸佛一切世界内,无所有法,无负众生。

请问有无别法?”僧璨禅师回答道:“佛法无有别法,色空即佛法,众生即佛法。

”紧接着,僧意禅师提出了难题:“无上世尊以何故教我们忍辱负重?”僧达禅师思索片刻,回答道:“忍辱负重,是为了证悟真我,超越世俗的束缚。

”这样的问答过程连续进行了数轮,五位禅师展示了他们独到的见解与深刻的理解。

经过三天三夜的辩论,最终慧能禅师获得了胜利。

但这场斗法并非是一场胜负之争,而是五位禅师通过对佛法的探讨,相互启发与借鉴,提升了各自的禅修境界。

他们将这场斗法看作是对佛法真谛不断追求的一部分,是顺应佛法发展的表现。

通过这场斗法,我们可以看到五位禅师对佛法的深入理解和独到见解。

他们代表着佛教禅宗的精髓,以他们自身的修行经验和智慧,解释了佛法的根本意义。

每一次问题与回答的交流,都是对禅修过程的思考和总结,为后来的禅修者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五位禅师斗法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五台山,它成为了禅宗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这场斗法展示了佛法思想的广度与深度,激励了修行者不断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般若智慧。

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也提醒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以智慧的眼光去看待世界,以及如何应对生活的各种挑战。

记住了,千万别和出家人走太近

记住了,千万别和出家人走太近

记住了,千万别和出家人走太近刚接触佛教的年轻女居士,在接触男师父的过程中,怎样才能维护好师父和自己呢?如果真的爱佛教,就应该爱师父。

爱师父,不是要爱到抢回家去,而是应该自觉主动地规避错误。

一个人出家不容易,修行不容易,把他引诱回归到世俗中去,那实在是真的很糟。

何况和尚还俗,又能做什么呢?我经常说的,还俗卖烧饼?!其实一个和尚,他的主要魅力,说穿了就是那身法衣。

他最重要的价值就是弘法利生。

你把他这个价值给破坏掉了,就是害了佛教、害了他。

难道你就把他收在家里为你一个人念经?这有意思吗?第一、管好你的手。

我亲眼所见:有的女弟子,不懂比丘是不能触碰女人的。

讲笑起来,一高兴就把手搭到男比丘的身上。

如果是个普通男性,那倒问题不大,现在的男女交往,早就没那么封建了。

但比丘,他们却是男性中的另类。

你的手,可以触碰其他男性,但不可以触碰比丘。

我见到一个女弟子触碰了一位师父的手,当即这位师父就比较客气地向这位女弟子指出来说:“请你以后不要这样做,我是和尚。

”这就绝对正确。

但如果不好意思讲,这样天长日久地搭来搭去,不出问题才怪呢?所以,第一就是要管好自己的手。

有事招呼异性师父,也不要去扯袖子,很难看的。

第二、不可以单独去见男师父。

一般来说,比丘师父在接待女众的时候是会讲明的:不要单独来见我。

如果人家没有讲,你也应该自觉。

最好是带伴同去,不单独去。

第三、不能在隐秘的环境与上师单独相处。

如果实在没有同伴,而又必须去见师父,那么,记得进去之后把门打开,不要关门。

来往的众人都看得见你们,青天白日,不会有什么流言蜚语。

如果情况特殊,不合适开门,怎么办?开窗。

把窗打开,不拉下窗帘。

总之,不能创造那种隐秘的单独相处的环境。

在只有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打电话是最合适的,能不见就不见。

第四、和师父保持距离。

哪怕是拥挤的环境,也不要跟师父坐得太近。

半尺的距离无论如何总是要的。

第五、不要乱打电话。

尤其是不要向出家人倾诉感情问题。

但这种事情还偏就屡屡发生。

当下法为无上法,当下师为无上师的意思

当下法为无上法,当下师为无上师的意思

当下法为无上法,当下师为无上师的意思篇一:“当下法为无上法,当下师为无上师”是一句流传于佛教禅宗中的名言,表达了禅宗对于当下一念的重视,认为当下的一念心是最直接、最真实、最根本的佛法,是无上的佛法。

禅宗强调修行要注重当下,把每一个当下处理好,才能够真正地摆脱烦恼和痛苦。

因为所有的烦恼和痛苦都来自于过去和未来的期望和担忧,而当下则是最真实的,如果我们能够专注于当下,把当下处理好,就能够摆脱烦恼和痛苦,找到真正的自我和内心的平静。

“当下师为无上师”则强调了在禅宗看来,真正的老师是不需要通过传统的师承关系来传授的。

禅宗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认为只要弟子能够直接体验到佛法的真谛,就不需要依赖于传统的师承关系。

因此,禅宗的修行强调自我探索和自我开悟,不需要依赖于传统的老师或者典籍,而是依靠弟子自己的智慧和修行境界。

“当下法为无上法,当下师为无上师”是禅宗对于佛法和修行的独特理解和主张,强调了当下的重要性,主张佛法的真谛可以直接体验和领悟,而不是需要通过传统的师承关系来传授。

篇二:“当下法为无上法,当下师为无上师”是一句流传于佛教禅宗中的名言,表达了佛法修行中最重要的理念之一,即当下的瞬间是最珍贵的,是最需要关注和把握的。

这个理念源于佛教中的无常观,认为一切生命都是短暂而无常的,因此必须珍惜每一个瞬间。

在佛教中,修行的目标是达到涅槃状态,涅槃是一种无痛苦、无烦恼、无限制的境界,被认为是最高的境界。

而达到涅槃的关键在于把握每一个当下,通过当下的修行和行动来实现目标。

因此,“当下法为无上法,当下师为无上师”强调了当下的瞬间是最珍贵的,也是最难实现的,需要不断地努力和修行。

除了佛教禅宗,这句话也在其他宗教和哲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道家哲学中,有一句话叫做“当下即是道”,强调了当下瞬间的道性,即当下即是真理和道的体现。

在基督教中,也有人认为“当下是上帝之国”,强调了当下瞬间的重要性。

“当下法为无上法,当下师为无上师”是一句富有哲理和启示性的名言,它提醒我们珍惜每一个当下,努力修行,实现自己的目标。

临济禅师法语

临济禅师法语

临济禅师法语所属分类:禅门公案发布日期:2008-7-10师示众云:“今日学佛法者,且要求真正见解。

若得真正见解,生死不染,去住自由。

不要求殊胜,殊胜自至。

道流!只如自古先德,皆有出人的路。

如山僧指示人处,只要你不受人惑。

要用便用,更莫迟疑。

如今学者不得,病在甚处?病在不自信处。

你若自信不及,即便忙忙地,徇一切境转,被他万境回换不得自由,你若能歇得念念驰求心,便与祖师不别,你欲得识佛祖么?只你面前听法底是,学人信不及,便向外驰求。

设求得者,皆是文字胜相,终不得他佛祖意。

莫错!诸禅德,此时不遇,万劫千生。

轮回三界,徇好境掇去,驴头肚里生。

道流!约山僧见处,与释迦不别。

今日多般用处,欠少什么?一道神光,未曾间歇。

若能如是见得,只是一生无事人。

大德!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此不是你久停住处。

无常杀鬼,一刹那间不拣贵贱老少。

若要与佛祖不别,但莫外求。

你一念心上清净光,是你屋里‘法身佛’;你我一念上无分别光,是你屋里‘报身佛’;你一念心上无差别光,是你屋里,‘化身佛’。

此三种身,是你即今目前听法的人。

只为不向外驰求,有此功用。

据经论家,取三种身为极则。

约山僧见处不然,此三种身是名言,亦是三种依。

古人云:‘身依义立,土据体论。

’法性身、法性土,明知是光影。

大德!你且识取弄光影的人,是诸佛之本源,一切处是道流归舍处。

是你四大色身不解说法、听法、是什么解说法、听法?是你目前历历底,勿一个形段孤明,是这个解说法、听法。

若如是见得,便与祖佛不别。

但一切时中,更莫间断!触目皆是,只为情生智隔,想变体殊,所以轮回三界,受种种苦。

若约山僧见处,无不甚深,无不解脱。

道流!心法无形,通贯十方。

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嗅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

本是一精明,分为六和合。

一心既无,随处解脱。

山僧与么说,意在什么处?只为道流一切驰求心不能歇,上他古人闲机境。

道流!取山僧见处,坐断报化佛头。

十地满心,犹如客作儿。

陪师父做佛事的感悟

陪师父做佛事的感悟

陪师父做佛事的感悟
师父念佛的音声,特有摄受力,这是大家一致公认的。

师父嗓门很响,佛号出来,直冲云霄,把我们的嗓门也一起带大了,我有时感觉自己的声音似乎不经嗓门,从头顶而出,直达上空,头顶有时都会发痒发痛。

念啊念,绕啊绕,啥时你听不到师父声音了,那师父就一定是入定了。

可不,磬还在敲,脚步还在机械地往前走,步子有点蹲,人有点冲,有次竟然撞到了墙上。

对此我们一点不奇怪,师父定定地往前挪,我们定定地跟着走,什么都觉得自然。

步子快,自然;步子慢,自然;声高,自然;无声,自然;入定,自然;撞墙,还是自然。

一切佛力使然,能不自然吗?
师父拜佛,礼佛,那种神态,不是“恭敬”两字所能诠析的,那是与佛同体大悲的展现。

我被师父摄受,不是完全来自于师父的讲法,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师父身教。

是师父视佛如佛,视佛如在眼前的行为,震撼了我,让我僵化的心灵开始融化。

愿我能多点机会,和师父一起念佛!。

正知正念——精选推荐

正知正念——精选推荐

第五品正知正念欲护学处者,策励当护心,若不护此心,不能护学处。

若纵狂象心,受难无间狱,未驯大狂象,为患不及此。

若以正念索,紧拴心狂象,怖畏尽消除,福善悉获至。

虎狮大象熊,蛇及一切敌,有情地狱卒,恶神并罗刹,唯由系此心,即摄彼一切,调伏此一心,一切皆驯服。

实语者佛言:一切诸怖畏,无量众苦痛,皆从心所生。

有情狱兵器,何人故意造?谁制烧铁地?女众从何出?佛说彼一切,皆由恶心造,是故三界中,恐怖莫甚心。

若除众生贫,始圆施度者,今犹见饥贫,昔佛云何成?身财及果德,舍予众生心,经说施度圆,故施唯依心。

遣鱼至何方,始得不遭伤?获断恶之心,说为戒度圆。

顽者如虚空,岂能尽制彼?若息此嗔心,则同灭众敌。

何需足量革,尽覆此大地,片革垫靴底,即同覆大地。

如是吾不克,尽制诸外敌,唯应伏此心,何劳制其余?生一明定心,亦得梵天果,身口善纵勤,心弱难成就。

虽久习念诵,及余众苦行,然心散它处,佛说彼无益。

若不知此心,奥秘法中尊,求乐或避苦,无义终漂泊。

故吾当善持,善护此道心,除此护心戒,何劳戒其余?如处乱众中,人皆慎护疮,置身恶人群,常护此心伤。

若惧小疮痛,犹慎护疮伤,畏山夹毁者,何不护心伤?行为若如斯,纵住恶人群,抑处女人窝,勤律终不退。

吾宁失利养,资身众活计,亦宁失余善,终不损此心。

合掌诚劝请,欲护自心者,致力恒守护,正念与正知。

身疾所困者,无力为诸业,如是惑扰心,无力成善业。

心无正知者,闻思修所得,如漏瓶中水,不复住正念。

纵信复多闻,数数勤精进,然因无正知,终染犯堕垢。

惑贼不正知,尾随念失后,盗昔所聚福,令堕诸恶趣。

此群烦恼贼,寻隙欲打劫,得便夺善财,复毁善趣命。

故终不稍纵,正念离意门,离则思诸患,复住于正念。

恒随上师尊,堪布赐开示,畏敬有缘者,恒易生正念。

佛及菩萨众,无碍见一切,故吾诸言行,必现彼等前。

如是思维已,则生惭敬畏。

循此复极易,殷殷随念佛。

为护心意门,安住正念已,正知即随临,逝者亦复返。

心意初生际,知其有过已,即时当稳重,坚持住如树。

《西游记》第二十一回原文注音拼音

《西游记》第二十一回原文注音拼音

《西x ī游y óu 记j ì》第d ì二èr 十sh í一y ì回hu í原yu án 文w én 注zh ù音y īn 拼p īn 音y īn护h ù法f ǎ设sh è庄zhu ān ɡ留li ú大d à圣sh èn ɡ须x ū弥m í灵l ín ɡ吉j í定d ìn ɡ风f ēn ɡ魔m ó却qu è 说shu ō 那n à 五w ǔ 十sh í 个ɡè 败b ài 残c án 的de 小xi ǎo 妖y āo ,拿n á 着zhe 些xi ē 破p ò 旗q í 、破p ò 鼓ɡǔ ,撞zhu àn ɡ 入r ù 洞d òn ɡ 里l ǐ ,报b ào 道d ào :“大d ài 王w ɑn ɡ ,虎h ǔ 先xi ān 锋f ēn ɡ 战zh àn 不b ú 过ɡu ò 那n à 毛m áo 脸li ǎn 和h é 尚sh ɑn ɡ ,被b èi 他t ā 赶ɡǎn 下xi à 东d ōn ɡ 山sh ān 坡p ō 去q ù 了le 。

”老l ǎo 妖y āo 闻w én 说shu ō ,十sh í 分f ēn 烦f án 恼n ǎo 。

正zh èn ɡ 低d ī 头t óu 不b ù 语y ǔ ,默m ò 思s ī 计j ì 策c è ,又y òu 有y ǒu 把b ǎ 前qi án 门m én 的de 小xi ǎo 妖y āo 道d ào :“大d ài 王w ɑn ɡ ,虎h ǔ 先xi ān 锋f ēn ɡ 被b èi 那n à 毛m áo 脸li ǎn 和h é 尚sh ɑn ɡ 打d ǎ 杀sh ā 了le ,拖tu ō 在z ài 门m én 口k ǒu 骂m à 战zh àn 哩l ǐ 。

顺天道遵人伦,莫唤师父作师傅!(众所周知)

顺天道遵人伦,莫唤师父作师傅!(众所周知)

顺天道遵人伦,莫唤师父作师傅!(众所周知)一、莫唤师父做师傅师父与师傅音同字不同,师父与师傅言近意不近;师傅乃传授技艺之人,师父乃延续慧命之人;师父与师傅虽都是尊称,技艺,顶多功成名就,如梦如幻;慧命,更可证得法身,不生不灭;师父不同父母,父母助缘肉身,百年光阴,难免喜怒哀乐;师父助缘法身,一证永得,始终自在无碍;父母有生养之恩,师父有教化之德;父母恩重如山,师父德深似海;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或道或俗,顺天道遵人伦,莫唤师父作师傅!二、师父和师傅的概念“师傅”与“师父”是两个与教师密切相关的概念,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不了解“师傅”与“师父”区别在哪里,往往混用这两个称呼。

因此,有必要通过梳理“师傅”与“师父”这两个称呼所指的演变,辨析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

“师傅”一词,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而且从一开始就是用来指老师的。

《梁传》有这样的说法:“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年已8岁的儿童,如果不进学从师,那是父亲的罪过。

秦汉以后,师傅由泛指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演变为了专指帝王(包括帝和王)的老师。

师傅的这一意义,来源于太师和太傅的合称。

《史记·吴王濞列传》:“吴太子师傅皆楚人。

”由一个“皆”字,可见“师”和“傅”是并列关系。

这时的“师傅”,总是和“东宫”“储君”“太子”“皇子”等字眼联系在一起。

从西汉到南宋,这是师傅最通常的所指,明清时期,依然保留了这一意义。

从南宋开始,“师傅”的所指逐渐下移,平民百姓的教师也可以蒙受此称。

如朱熹既用师傅来称呼帝王之师,也用来称呼一般的授业者。

至于用师傅来称呼工、商、戏剧等行业中传授技艺的人,则是清代中后期以后的事情。

按工人们在工厂互称“师傅”的习惯,称任何一个成年人尤其是年长的人为师傅,则更是20世纪60年代的事情。

到了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更多的人使用师傅这个词,师傅的称呼无所不在。

在街头上如果你需要和某个不相识的人说话首先会说“师傅!……”可见师傅的称呼是那样的普遍。

鲁智深倒拔垂杨柳原文摘抄

鲁智深倒拔垂杨柳原文摘抄

原文摘抄如下:
智深看见东京热闹,市井喧哗,来到城中,陪个小心问人道:“大相国寺在何处?”街坊人答道:“前面州桥便是。

”智深提了禅杖便走,早来到寺前。

入得山门看时,端的好一座大刹!但见山门高耸,梵宇清幽。

当头敕额字分明,两下金刚形猛烈。

五间大殿,龙鳞瓦砌碧成行;四壁僧房,龟背磨砖花嵌缝。

钟楼森立,经阁巍峨。

幡竿高峻接青云,宝塔依稀侵碧汉。

木鱼横挂,云板高悬。

佛前灯烛荧煌,炉内香烟缭绕。

幢幡不断,观音殿接祖师堂;宝盖相连,水陆会通罗汉院。

时时护法诸天降,岁岁降魔尊者来。

智深进得寺来,东西廊下看时,径投知客寮内去,道人撞见,报与知客。

无移时,知客僧出来,见了智深生得凶猛,提着铁禅杖,跨着戒刀,背着个大包裹,先有五分惧他。

知客问道:“师兄何方来?”智深放下包裹禅杖,打个问讯,知客回了问讯。

智深说道:“小徒五台山来,本师真长老有书在此,着小僧来投上刹清大师长老处,讨个职事僧做。

”知客道:“既是真大师长老有书札,合当同到方丈里去。

”知客引了智深直到方丈,解开包裹,取出书来,拿在手里。

知客道:“师兄,你如何不知体面,即目长老出来,你可解了戒刀取出那七条坐具信香来礼拜长老使得。

”智深道:“你却何不早说!”随即解了戒刀包裹内取出片香一炷坐具七条半晌没做道理处。

知客又与他披了袈裟教他先铺坐具少刻只见智清禅师出来知客向前禀道这僧人从五台山来有真禅师书在此清长老道师兄多时不曾有法帖来。

【古诗文阅读】《三藏法师传》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

【古诗文阅读】《三藏法师传》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

【古诗文阅读】《三藏法师传》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玄奘法师西行至高昌国。

)时高昌王麴文泰使人先在伊吾,是日欲还,适逢法师,归告其王。

王闻,即日发使,敕伊吾王遣法师来,仍简上马数十匹,遣贵臣驰驱,设顿迎候。

法师进城,王与侍人前后列烛,此辈宫迎法师进后院,挤一重阁宝帐中,仁反问甚薄,云:“弟子自闻师名,喜忘寝食,量准突路,知师今夜必至,与妻子皆不眠,读经敬待。

”须臾,王妃共数十侍又去礼拜。

就是时渐欲将苍,言久疲倦欲眠,王始还宫。

方旦,法师未起至,王已至门,率妃已下俱来问礼。

王云:“弟子思量碛路艰阻,师能独来,甚为奇也。

”流泪经释无法已。

命国统王法师,逾八十,共法师同处,仍遣接走,勿往西方,法师不许。

停十余日,欲辞行,王曰:“已令统师咨请,师意何如?”师报曰:“留住实是王恩,但于来心不可。

”王曰:“弟子慕乐法师,必留供养,虽葱山可转,此意无移。

乞信愚诚,勿疑不实。

”法师报曰:“王之深心岂待屡言然后知也但玄奘西来为法法既未得不可中停以是敬辞愿王相体。

又大王曩修胜福,位为人主,非唯苍生恃,固亦释教悠凭,理在助扬,岂宜为碍。

”王曰:“弟子亦不敢障碍,直以国无导师,故屈留法师以引迷愚耳!”法师皆辞不许。

王乃动色,攘袂大言曰:“弟子有异途处师,师安能自去,或定相留,或送师还国,请自思之,相顺犹胜。

”法师曰:“玄奘来者为乎大法,今逢为障,只可骨被王留,神识未必留也!”因呜咽不能复言。

王亦不纳,更使增加供养,每日进食,王躬捧盘。

法师既被逗留,违阻先志,遂誓不食以感其心,于是坐于,水浆不Combronde口三日。

至第四日,王觉法师气息渐辍,深生愧惧,实乃叩头礼谢云:“任法师西行,乞垂晚食。

”法师恐其失实,必须王指日为言。

王曰:“若须尔者,恳请共对佛更吴厝庄因缘。

”遂enrolled道场礼佛,对母妃张太妃共法师约为兄弟,任师带发修行,还日恳请居住此国三,受到弟子养育;仍屈停一月谈《仁王般若经》,中间为师营造行服。

”法师皆许,太妃甚开怀,愿意与师长为眷属,代代相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