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区2013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调研(语文试卷)
2013高三语文二模答案汇编
2013高三语文二模答案汇编闵行区高考语文质量抽查试卷答案一、(16分)1. (2分)造纸术或印刷术的发明(若考生答:信息载体的革新、承载信息的介质变得越来越轻便、新事物取代旧事物,均可得分;但只写到纸张代替竹简,只得1分)2. (3分)新媒体节约资源,更能自由地获取、传播新闻。
(要点:这一段有三个层次:以“况且”和“同时”两个词作为行文的分界点;节约的既有物质资源,也有人力资源)3. (2分)4. (2分)表示特殊含义,说明此处的“真相”并不一定真实可靠。
5. (3分)新媒体的崛起,使得普通人和职业新闻摄影记者的界限正在被打破例1:普通网民往往比专业媒体更早地成为信息的发源地。
例2: 网络不仅使新闻传播主体移位,其平台也聚集了民众的智慧与力量。
例3:网络让普通人走在专业媒体之前。
6. (4分)⑴新媒体具备信息源多、现场感以及快捷性的优势;⑵新媒体使每个人都拥有自我的传播渠道,进而可让普通公众从新闻信息的受众变为信息的传播者。
⑶新媒体实现了资源的节省和新闻从业人员的精简。
(答对一点得2分)二、(22分)7. (2分)A8. (3分)强调母亲的细心,对家人无微不至的关爱,并与下段内容衔接照应。
9. (3分)两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小妹的天真烂漫,展现出儿童独有的丰富的想象力,寒风劲吹,她想象风是被“冻哭了”;她感受力强,看到桃花惊呼“火星子”,对未能及时感知温暖如春的季节变化而自责懊恼,嗔怪之中尽显天真纯朴,憨态可掬。
(要点:儿童特有的想象力,天真烂漫,纯朴)10. (3分)要点:对比点比较多,但在整理时要有条理,力求使对比内容的范畴保持一致,例句和正确的分析1分;效果要能突出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主旨2分。
(1)温度和感觉的对比:外面冰天雪地,室内温暖如春,第①段“风雪像一个气急败坏的小孩”第⑤段“木炭火把陈旧的房子涂成年画的颜色—”在对比中突出人物不同的感觉,“冬夜漫长,有火则短”,冰天雪地让一家人瑟缩寒冷,室内的温暖如春则让“小妹和我说不出的舒服”;(2)生活的辛酸与幸福的对比:第⑤段“木炭火烤焦了苦寒的岁月,木炭火煨软了坚硬的辛酸,木炭火烘托着我们对来年的种种幻想,木炭火用红光篡改了我们对苍白往事的记忆。
普陀区 语文
2013年普陀区中考语文二模卷语文答案及评分标准一、文言文(共42分)(一)默写(18分,每小题3分)1.白云千载空悠悠2.衣带渐宽终不悔3.人约黄昏后4.却疑春色在邻家5.不足为外人道也6.谈笑有鸿儒(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7-8题(4分)7.(2分)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和把握诗词的基本内容的能力。
A项,“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说“诗人特意去碣石山观海”属无中生有。
B项“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写出了大海涌起阵阵波涛,显示了大海的力量和宏伟气象,并不是“大海宁静”。
D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意思是太阳和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
这两句是从海平面去观察的,日、月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
选项中“表现了眼前大海吞吐日月的情景”说法不妥。
8.(2分)得胜归来的壮志豪情【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和把握诗词的作者的感情倾向的能力。
《观沧海》一诗全篇写景,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进行了生动描绘,这种生机勃勃的景象描写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联想,融汇了诗人得胜归来的壮志豪情。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8分)9.(2分)南北朝(1分)刘义庆(1分)10.(3分)周处年轻时,(为人)凶暴强悍,任性使气,被同乡人认为是祸害。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翻译本句时,应注意“为……所……”的被动句式,“为乡里所患”意思是“被同乡人认为是祸害”。
11.(3分)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能力。
D项,“体现其不知者不罪”理解有误,“不知者不罪”是说“不知,因此别人不怪罪”。
结合全文我们可以知晓,周处年轻时凶暴强悍,侵害百姓,同乡人对他忍无可忍,称他为“三横”之一,是怪罪于他的。
因此,D项错误。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2分)12.(4分)(1)回去(2分)(2)军队(2分)【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掌握150个文言实词的含义的能力。
2013届上海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现代文
2013届上海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现代文2013届上海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现代文【长宁】(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6分)文学:对现实生存的精神超越我们为什么要读文学作品?也就是说,文学对于我们有什么意义?大家可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但我认为这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读文学作品,就整个社会来说,不能用来提高粮食产量、钢铁冶炼水平,不能增加物质财富;就个人来说,不像学外语,不像学理科知识、工科技能,不能获得自己谋生和报效国家的实际本领。
很多人可能会说,学一种本领,就应该有其实际的功利性,但如果真的把文学当作一种本领、一种工具去学,是学不好的,永远也不能真正走进文学的园林。
也许有人会说,读文学作品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而语言表达能力是一种很有用的实际本领。
这话有一定道理。
但语言表达能力不是读诗、读文学作品的主要目的。
读文学作品,也主要不是为了认识社会和历史。
文学作品有认识作用,但不是主要的。
要认识社会和历史及其规律,一些人文社会科学论著,如历史学的、政治学的、社会学的、法学的、伦理学的、政治经济学的等等著作和论文,讲得更全面、更清晰、更准确。
读文学作品,。
那么,人为什么要读文学作品呢?文学的审美是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特殊方式,可通过形象化的创造,让人的生命力从种种实际的限制中解放出来,在精神上不断接近这个目标,即所谓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我们应当有对自由精神和完美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让精神超越现实生存,是人尤其是知识分子的内在需要,只是自己不一定明显意识到;而阅读文学作品可以满足这种需要。
我这里指的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宋代黄庭坚说:三日不读《汉书》,便觉俗气逼人。
因为《汉书》富于文采,古人也把它看作很好的文学作品。
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
我们确实能够从优秀的文学作品里找到平淡的、琐碎的、充满利害考虑的现实生存中没有的美,即便只是寻觅到一点点旷远、悠长的诗意、韵味,也能引起对美好、高远的情感和境界的向往,产生一种解放之感,自由之感,使精神超越现实生存。
上海市普陀区高三第二次质量调研语文试卷[及答案]
普陀区2007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调研语文试卷2008.4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阅读部分80分,写作部分7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学生答题一律使用0.5毫米黑色水笔,答案全部做在答题纸上。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阅读部分(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6分)2007年3月27日下午3时,收藏了数十万件中国文物精品的首都博物馆,见证了一个历史性的时刻: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奖牌设计方案在这里正式揭晓。
(1)北京奥运会奖牌第一次创造性地使用了中华美玉。
其正面使用国际奥委会统一规定的图案,即站立的胜利女神和希腊潘纳辛纳科竞技Array场全景形象。
奖牌背面镶嵌玉璧,正中的金属图形上镌刻着北京奥运会的会徽。
奖牌挂钩由中国传统玉双龙蒲纹璜演变而成。
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蒋效愚介绍,北京奥运会奖牌中国特色浓厚,艺术风格尊贵典雅,和谐地将中国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结合在一起。
以其奖赠奥运成绩优胜者,是一种崇高的荣誉和礼赞。
优胜者佩戴着“中国玉”奖牌返回故乡,将北京奥运会珍贵的记忆永久保藏。
(2)从2005年11月开始,通过对往届奥运奖牌设计经验的分析,北京奥组委确定了奖牌设计理念、设计要求和创作方式等,制订了奖牌设计开发方案。
2006年1月11日,北京奥组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出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奖牌设计的邀请。
经过近3个月的征集,北京奥组委共收到有效应征作品179件。
为了公开、公平、公正地评出优秀作品,北京奥组委邀请了国内外在艺术、雕塑、造币等领域具有杰出成就的专家学者担任评委,他们依据奖牌设计的要求,对179件有效应征作品进行了初评和复评。
2006年6月7日,北京奥组委召开了北京奥运会奖牌设计征集活动复评评审会,对奖牌设计初评评出的10件入选作品的实物模型进行了复评。
评委对10件入选作品的奖牌实物模型、挂带、包装盒、证书进行了认真审查。
上海市普陀区2020届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调研(二模)语文(有答案)
2019 学年度普陀区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调研(语文试卷)2020.6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为150 分,其中阅读部分80 分,写作部分70 分,考试时间为150 分钟。
2.学生答题全部做在答题纸上。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积累运用(10 分)1.按题目要求填空。
(5 分)(1)人不堪其忧,。
(《论语》)(1 分)(2)“,此心吾与白鸥盟”出自诗人的《登快阁》。
(2 分)(3)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运用比喻暗示报国无门的句子是“,”。
(2 分)2.按题目要求选择。
(5 分)(1)小明一心读书,不愿参加课外社会调查活动。
以下选项中适合用以劝说他的是()。
(2 分)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C.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D.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2)下列选项填入画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汉字字体演变的界限,有时并不是泾渭分明。
在汉字的历史上,大篆和小篆、篆文和隶书都有同时通行的阶段,彼此之间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二者的界限存在一定的模糊性。
我们讲字体的发展,只是通过一种字体的典型形态来分析它们的整体差别,很难。
A.确定字体产生的准确时间B.把握字体演变的整个过程C.区分不同字体的字形变化D.解释各种字体的演变规律二阅读(70 分)(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3—7 题(16 分)杜诗何以为“诗史”①杜诗何以为“诗史”?比较流行的解释是因为杜诗“善写时事”,具有“实录”的特点。
这一解释对杜诗的理解过于简单。
宋人胡宗愈认为杜诗详陈个体经历、抒发主体情志,而读者却可以从诗人的“一人之诗”了解“一代之史”。
这个看法显然更为注重诗人自我记述和主体表达对“诗史”的意义。
问题是:个人化、主观性的“一人之诗”,何以能呈现公共化、客观性的“一代之史”?②早期的诗论家,在讨论诗人的个体抒情与时代社会的联系时,往往从儒家诗教观“观风知政”的角度来认识。
上海市普陀区2013届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含答案)
普陀区2012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调研语文试卷2013.4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为150分,期中阅读部分80分,写作部分7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学生答题全部做在答题纸上。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题。
(17分)①先秦诸子由于社会影响巨大,历史贡献卓著,因此对中国文脉的形成有特殊贡献。
我把先秦诸子的文学品相....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庄子、孟子;第二等级:老子、孔子;第三等级:韩非子、墨子。
在这三个等级中,处于第一等级的庄子和孟子已经是文学家,而庄子则是一位大文学家。
②把老子和孔子放在第二等级,实在有点委屈..这两位精神巨匠了。
我想他们本人都无心于自身的文学建树,但是,虽无心却有大建树。
这便是天才,这便是伟大。
在文脉上,老子和孔子谁应领先?这个排列有点难。
相比之下,孔子的声音,是恂恂教言,浑厚恳切,有人间炊烟气,令听者感动,令读者萦怀;相比之下,老子的声音,是铿锵断语,刀切斧劈,又如上天颁下律令,使听者惊悚,使读者铭记。
孔子开创了中国语录式的散文体裁,使散文成为一种有可能承载厚重责任、端庄思维的文体。
孔子的厚重和端庄并不堵眼堵心,而是仍然保持着一个健康君子的斯文潇洒。
更重要的是,由于他的思想后来成了千年正统,因此他的文风也就成了永久的楷模。
他的文风给予中国历史的,是一种朴实的正气,这就直接成了中国文脉的一种基调。
中国文脉,蜿蜒曲折,支流繁多,但是那种朴实的正气却颠扑不灭。
因此,孔子于文,功劳赫赫。
本来,孔子有太多的理由在文学上站在老子面前,谁知老子另辟奇境,别创独例。
以极少之语,蕴极深之义,使每个汉字重似千钧,不容外借。
在老子面前,语言已成为无可辩驳的天道,甚至无须任何解释、过渡、调和、沟通。
这让中国语文,进入了一个几乎空前绝后的圣哲高台。
我听不止一位西方哲学家说:“[甲]从语言方式,老子[乙]是最高哲学。
上海市普陀区高三语文二模答案学习资料
2012年上海市普陀区高三语文二模答案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阅读(80分)一、(16分)1. D(2分)2.古人对“世界末日”的神话预言以及对某些自然现象因不了解而产生的恐惧。
(2分)3.科学发现地球可能会遭致灾难;新的技术发展可能给人类带来的威胁;科学打破了哲学和宗教给人的安慰。
(3分)4. C(2分)5.现代人对世界更敏感的危险感;现代生活给人带来的“崩溃感”;年轻一代对未来的焦虑;人类本身具有的灾难意识。
(3分,写出一点给1分)6.文章最后一段划线句实际是要指出,关于“末日”的探讨不应只停留在对末日的恐惧,而是要用“末日”的忧患来启示今天,让我们反省和警觉。
以电影《2012》的结尾为例:面对灾难,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做出了最重要的抉择:“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都有平等的生存机会!”最后,拥挤的方舟打开了舱门,接纳了杰克一家和另外的一些求生者。
(4分,评分要点:对文中划线句的阐释2分,例子内容和分析2分。
至于例子出于什么作品则不必苛求。
)二、(22分)7.我用黑土自由地创造物品;黑土地给我滋养,铸成我的优秀品质。
(2分)8.形象地表现出黑土地激荡着作者的情感,给予作者生命的滋养;突出作者对于黑土地浓烈的爱。
(3分)9.B(2分)10.贬词褒用,突出作者对黑土地执着专一的热爱。
(3分)11.B、C(4分)12.“土性”是指从黑土地中汲取滋养并逐步形成的坚韧、豪迈、博大的精神品质。
(3分)13.本文截取黑土地典型的自然景物和历史景象,通过对黑土地博大而富有生命力的环境和昂扬不屈的生活、历史画面的联想想象,融入深沉而浓烈的情感,鲜明地表达出作者对故乡炽热的挚爱、自豪之情。
文章的抒情方式较为直接,句式整散结合,叹词的运用强化了情感的抒发,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更是增强了语势。
(5分)三、(6分)14.(1)君子去仁(2)万钟于我何加焉(3)云青青兮欲雨(4)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5)关河冷落,残照当楼(6)落花水香茅舍晚(7)与日月齐光(8)苟利国家生死以四、(7分)15.B(1分) 16.C(2分)17.这首词情随景生,借景抒情。
普陀区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
普陀区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1. (6分) (2017高一下·甘肃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史记吴智勇翻开中国两千余年文明史册,历代文人墨客多如星云,唯司马迁这颗亮星最为璀璨、最为耀目,是他奠定了中国文学与史学的基础,一部《史记》千秋留芳,一代文豪万世钦仰!司马迁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学家,他的巨著《史记》,以及他的正直品格与不屈精神,都成为历代文学家和史学家的典范。
司马迁将自己的心血、灵魂和全部的生命、激情都浇铸在了《史记》之中,在二十五史里,这样的作品,唯此一部。
《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它既是历史的“实录”,同时也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司马迁在艺术上精心构思,巧于安排,运用多种手法,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古代广阔的生活画面。
如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起义军领袖陈涉;叱咤风云、有古之勇士气概的项羽;不畏强暴、机智谦逊的蔺相如;爱国仗义、礼贤下士的信陵君……其气势之磅礴,场面之壮阔,人物形象之丰富,对后世的传记文学、小说、戏剧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司马迁是汉代成就最高的散文家,凭借一部《史记》足以傲世,他那渊博的学识、深邃的思想、不朽的人格,以及挥洒自如的神来之笔,令后代文人仰慕不已,千载之下依然可见其雄风。
《史记》所渗透的人文精神是多方面的。
以立德、立功、立言为宗旨以求青史留名的积极入世精神,忍辱含垢、历尽艰辛而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舍生取义、赴汤蹈火勇于牺牲的精神,批判暴政酷刑、呼唤世间真情的人道主义精神,立志高远、义不受辱的自尊精神……而《史记》这部经典之作中一系列血肉丰满的历史人物,也从不同侧面成为这些高尚人格的再现,许多人物成为后代作家仰慕和思索的对象,一直予人以鼓舞和启迪。
司马迁已远去两千年了,却以一部《史记》而永久。
2013-普陀区二模-答案
2013年普陀区初三二模语文试卷一、文言文(42分)(一)默写(18分)1.黄鹤一去不复返,。
(《黄鹤楼》)2.,为伊消得人憔悴。
(《蝶恋花》)3.月上柳梢头,。
(《生查子元夕》)4.蜂蝶纷纷过墙去,。
(《雨晴》)5.此中人语云:“。
”(《桃花源记》)6.,往来无白丁。
(《陋室铭》)(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7-8题(4分)观沧海三国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7.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交代了诗人特意去碣石山观海。
B.“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显现大海宁静,山岛耸立的景象。
C.“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萧瑟的秋风呼啸,波涛滚滚。
D.“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表现了眼前大海吞吐日月的情景。
8.诗人借大海雄伟壮丽的景象,抒发了。
(2分)(三)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8分)周处(选自《世说新语》)【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
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
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
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
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9.《世说新语》的编撰者是(朝代)的(人名)。
(2分)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1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周处、蛟、虎是危害义兴乡里的三大祸患。
B.周处刺虎击蛟的行为可以显现出他的勇猛。
C.乡人“更相庆”的行为印证三害中“处尤剧”。
D.周处不知道自己为人情所患体现其不知者不罪。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2分)归计决矣及曹操自平汉中,【欲因讨刘备而不得进,欲守之又难为功】,护军不知进止何依。
操于是出教,唯曰:“鸡肋”而已。
上海市各区县2013年中考语文二模分类汇编 记叙文阅读专题
记叙文阅读专题一、我的邻居吴冠中①九旬高龄的吴老,和我同住京南方庄小区古园一区,塔楼南北毗邻,老人喜欢方庄,说这里有人气,旁边就是体育公园。
我常常在公园遇到他们老两口,他搀扶着她,缓缓地,一步一步。
②他和她又从公园的林间小道缓缓走来,不认识的人都把他们当做退休多年的老职工。
她三次脑血栓,他伴着她,寸步不离。
他肩并肩搀扶着她,平和而亲昵。
③邻居都知道这个很不起眼的小老头是个大画家,却不知道他的作品被拍卖过成百上千次。
万贯家产吧?却“穷”得布衣素食。
老头倔,价值几百万、几千万的传世名画一捐就是百多幅,消费却极端平民化。
当理发店的老板娘得知这个老头的画卖到十多亿人民币的时候,她惊呆了,知道老人来小店理发绝非省钱图便宜。
我问过吴老:“有消息称,你的一幅画又拍了四千多万元,创下新的纪录……”他不动声色,然后说了句:“这都与我无关。
”④吴老脑勤而心静,不大愿意接待访客,大家知趣,尽量不去打扰他。
一次,约好去他家说事,踏进家门后我大吃一惊。
他的住房同我家的一样大小,都是一百零八平米,没有装修,依旧是洋灰地、木制的窗框窗格子,一应的原生态,书房之小,堪称斗室。
⑤吴老经常在我们的楼下买天津煎饼,卖煎饼的说,“老头人好,没有一点架子。
一年,他送我一本挂历,说上面有他的画,他是个大画家。
”她还看见他去捐画时亲自抱着字画从身边走过,问他怎么自己抱着,他说抱得动的,没关系,马路边等车去。
⑥更令人吃惊的是吴老大清早买煎饼吃过后,同夫人坐在楼下草坪边的洋灰台上,打开包儿,取出精致的印章,有好几枚,磨呀磨,老两口一起磨。
卖煎饼的妇女走过去问他:“你这是做什么?”他说:“把我的名字磨掉。
”“这么好的东西你磨它……”他说:“不画了,用不着了,谁也别想拿去乱盖。
”多么珍贵的文物啊!为了防范赝品,吴冠中破釜沉舟。
⑦一天,又邂逅他和她,便提到《他和她》。
她飘着白发,扶着手杖,我的孙儿大声地喊:“奶奶好!”她无言地笑。
《他和她》里正好写道:“她走在公园里,不相识的孩子们都亲切地叫她奶奶,一声奶奶,呈现出一个灿烂人生。
2013年上海市高三各区二模作文题与立意-推荐下载
2013年上海普陀区高考二模语文试题
高考语文做题总原则:一分钟拿一分,150分。选择题稍快点,提前5分钟左右。首先,做一次深呼吸,然后告诫自己:“欲速则不达”;尽可能在试卷上将自己思考的痕迹写下;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绝对不轻易留下空白;切记“整洁、美观、有效”的原则;然后拿起笔,进入到第一卷客观题的选择阶段......
艺术高考
美术高考
音乐高考
体育高考
自主招生
保送生
招生简章
招生计划
高考网址
高考状元
高考网址
高考食谱2013年全国各高校 Nhomakorabea考报名时间汇总
上海市普陀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上海市普陀区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调研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阅读部分80分,写作部分7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学生答题全部做在答题纸上。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阅读(8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题(17分)①最近几年来,我在许多文章中和发言中,都宣扬一个观点:文化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之一。
我是根据历史事实和现实情况有感而发的,没有丝毫主观成分。
②在这里,关键是一个“交”字,一边倒,向一边流,不能称之为“交流”。
古往今来,地球上不知道有多少国家,多少民族。
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创造。
文化不论大小,一旦出现就必然向外流布。
我认为,这可以算是文化的一个特点,全体人类都蒙受了这个特点之利。
如果没有文化交流,我们简直无法想象,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世界,文化会是一个什么样子,人民生活水平会是一个什么样子。
③在文化交流方面,中国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国家。
从蒙昧的远古起,几乎是从一有文化起,中国文化中就有外来的成分。
中国古书上说:“有容乃大”。
中国人民是最“有容”的,我们肯于和善于吸收外来的好东西,不管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只要对我有利,我们就吸取。
海容百川,所以能成其为大。
我们能吸收各种文化,所以才能创造出这样光辉灿烂的文化。
鲁迅先生提倡“拿来主义”,正表示了这种精神。
④但是,中国不但能“拿来”,我们也能“送去”。
历史上我们不知道有多少伟大的发明创造送到外国去,送给世界人民。
从全世界范围内历史和现状来看,人类文明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这样辉煌的程度,中国人民与有力焉。
⑤可惜的是,西方国家自从产业革命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世界上其余的国家都争先恐后地向西方学习。
即以中国而论,我们今天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甚至衣着打扮,从头到脚,哪一件不是从西方来的?中国素以美食名扬全球;然而,就是在这方面,我们也受到了西方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陀区2013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调研(语文试卷)2014.4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阅读部分80分,写作部分7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学生答题全部做在答题纸上。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7题(17分)中国式大众时代石勇170多年前,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敏锐地捕捉到,“大众”出现在了历史的地平线上,欧美将进入大众所主导的时代。
差不多半个世纪后,同样是法国人的勒庞发现,大众的理性能力非常值得怀疑。
又过了半个世纪,在1930年代,西班牙哲学家加塞特发现了“大众灾难”的秘密——纳粹德国不过是大众集体非理性的合乎逻辑的结果。
①“大众”这一概念,隐含着是“现代社会”的产物。
而我们说到以宏大叙事、激昂理想为特征的“大时代”和以个体、群体的小情趣、小偏好为特征的“小时代”,恰恰和“大众”、“现代社会”这两个概念息息相关——它们都是公共领域裂变①的结果。
②从英国工业革命时算起,包括以上的时间片段,无疑都是西方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大时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命题宏大、高远,其间,伴随着残酷的战争。
在时代议题中,个人和小群体的趣味偏好无容身之地。
西方的现代化历程、中国从1911年到20世纪80年代的历程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一个“大时代”,无人可以抗拒。
因为不跟随、参与、介入,个人将找不到意义,将有被抛弃感。
在“大时代”可以找到的自我面前,“小时代”的那种渺小的自我几乎不堪一击。
比如,20世纪30年代,在革命面前,一些具有“小资产阶级”情调的富家子弟,一些学生,就会感到个人的那些小情调是多么可笑。
革命所对应的“大时代”,使他们没有任何犹豫地迅速埋掉他们过去的自我。
然而按照勒庞、弗洛伊德、加塞特等人的说法,大众身上燃烧着的那些非理性的激情,极容易成为玩宏大叙事、政治修辞的领袖人物改变政治结构的能量。
毫无疑问,在这样的大众眼中,个人趣味、偏好渺小得不值一提。
③20世纪90年代以后,“大时代”终于开始退场,尽管那些并未实现的政治、社会、文化理想仍然是宏大命题,但物质主义、技术、市场、媒介对生活的介入越来越深,它们所构筑的公共领域,以及文化工业的生产机制,已经可以让人们有条件在漠视社会问题的时候好好地玩一下了。
到今天,无论是当一个“狗粉”,成为明星的“脑残粉”,看韩剧,还是一帮人玩那些稀奇古怪的玩意儿,全仰赖于技术、物质、市场和媒介的支撑。
有了点钱,有了偶像,有了商品道具,“小时代”的大众才有玩的。
而玩这些,对于大多数人的心理结构来说,无疑比关心国家大事更快活。
④大众其实从来没有变,几百年来都是那些人,他们所追逐的东西在他们心理上的功能也从来没有变,无论它是国家、民族、钱,还是明星,都是精神寄生或心理谋生的对象。
但公共领域的构成机制变了,大众在精神上寄生、心理上谋生的对象变了,________________,就今天中国“小时代”的发生逻辑来说正是如此。
它完全就是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技术、市场、媒介、物质的产物。
和西方的政治社会文化理想一定程度上已经实现,从而有了基础在现代律令下世俗化、消费娱乐化、个人群体趣味化并不一样。
中国的“小时代”,是靠逃避未完成的宏大命题,漠视政治社会文化的困境来做到的。
⑤“小时代”的登台,对应的,是一个已经被物质主义所支配、而且技术媒介发达的社会经济结构。
这样的一个社会经济结构,使得个人、群体的趣味、偏好有了自由表达的条件,而且已经具有了可以让人们逃避政治参与和文化想象的功能。
它既不是宏大理想一定程度已经实现的自然结果,也不是可以实现整个社会变革的前奏。
它只能推动经济结构朝向于更加满足人们的物质欲望的变化,以及文化工业创造出更加精巧的形式。
⑥“大时代”中的中国人,无论坚信哪一种理论和思想观念,显然排斥孤立、冷漠。
但就“小时代”的大众,其背后关于唯我主义、相对主义、享乐主义的预设而言,在精神旨趣上,恰恰和“大时代”所要求的精神旨趣构成冲突。
在“大时代”的预设中,改变一个社会要大家一起来干,而一群不关心、不参与公共事务的人,如何能做到这一点呢?对此,“小时代”的大众回应:这是我的自由。
唯一的问题只在于:当“大时代”中的自由很脆弱时,“小时代”中的自由,是很牢固的吗?⑦[注]裂变:物理学名词,指的是质量最大的原子核在受到其他粒子轰击后分裂的过程,原子核裂变时会释放出巨大的难以控制的能量。
1.文章第一段中“地平线”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2分)2.文章第三段中“这样的大众”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3.作者认为中国从“大时代”转入“小时代”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4.选择恰当的一项填入第五段的划线处。
()(2分)A.于是大众趣味也随之变化B.于是社会心态也随之变化C.于是时代特征也随之变化D.于是文化传统也随之变化5.下列各项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A.无论“大时代”还是“小时代”,作为个人都无法抗拒,只能随波逐流。
B.当今中国大众已进入了追求经济利益,注重社会财富积累的“小时代”。
C.“小时代”的精神旨趣虽与“大时代”有冲突,但这并非社会变革的前奏。
D.“小时代”里的大众生活在孤立冷漠之中,但他们却认为这是一种自由。
6.联系全文,简析第二段中“裂变”这个词语在表达上的妙处。
(3分)7.简要分析本文的写作意图。
(3分)二、阅读下文,完成8—14题(21分)谁在大学守青灯孙逊每当寒暑假来临,本是热闹欢腾的大学校园一下子安静了下来。
尤其是寒假,因为中间夹了春节,加之又是冬天,更觉冷清凄厉。
干枯的树枝,惨淡的衰草,阴霾的天空,寂寞的行人,构成了一幅萧瑟的校园冬之图。
赶上雨雪天气,空旷的校园更是空无一人,正应了林黛玉《风雨词》中“那堪风雨助凄凉”之语。
此时往往会想起开学时候的日子,那时笙歌盈耳,彩衣炫目,罗绮穿林,丽影塞路,充满了沸腾、喧嚣和活力。
而眼下,则是萧条、冷清和宁静,静得可以听到寒风吹落树枝的声音,冷得不由你心头不掠过一丝阴影。
①人心总是喜变,太过冷清时向往热闹,热闹过头了又喜欢冷清。
在忙碌了一个学期以后,漫步宁静的假日校园可谓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且不说校园风景依然如画,你比平时可以更加悠然地欣赏;也不说校园里人特别的少,你走在路上很少会遇到熟人;更不说假日中没有任何的工作布臵和文山会海,只就这一份轻松和清闲,就值得你细细品味,好好珍藏。
②早先听北大的朋友说起,在以前的北大校园,一不小心就会碰上几个貌不惊人的名人。
当时听了,真不胜羡慕。
但在一般大学可没有这样的幸运,我相信在今天的北大校园也不会再有太多这样的幸运。
但享受宁静的假日校园则是一样的,因为享受宁静,此时此刻,面对此园此景的想法和体悟也就自然会多一些。
身处宁静冷清的假日校园,自然会勾起一种寂寞孤独的感觉,想起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注定就是要经历各种生活和情感的体验:热闹的,寂寞的;快乐的,痛苦的;成功的,失败的;欢悦的,孤独的……作为一个过来人,我们年轻时已经经历了太多的快乐和痛苦,失败和成功;现在进入了老年,也许更多的就是要咀嚼寂寞和孤独。
不过寂寞和孤独也并不可怕,你只要适应了,也就自然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成为你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个中奥妙,就在于不要放弃你的所爱,它会陪伴你排除寂寞,驱走孤独。
③我的所爱就是读书写作。
假期里每天早上起来,用过简单的早餐,然后去办公室,看书写文章。
中午、晚上在学校食堂里用餐,晚上八九点钟回家,然后整理整理睡觉。
不是家里没有电视,实在懒得打开它;也不是家里没有地方,就是找不到工作的感觉。
只有坐到了办公室,似乎才找到了看书写字的感觉。
这样的生活可以说是枯燥,但枯燥之中又自有乐趣,而且也是自身价值的体现。
虽然这种价值只是在一个很小的圈子内得到认可,离开这个圈子,谁也不知道谁是谁。
真是要感谢自己有这个所爱,否则,真想象不出如何打发这漫长的时日。
说来也奇怪,寒假里的工作效率竟比以前高出了许多。
④无独有偶,我们学院有一位比我先进入老年的郑克鲁教授,他退休以后,几乎每天来办公室,节假日也不例外。
有时在办公楼前和他邂逅,讲起每天来办公室做些什么,他总说在翻译什么什么书,并说:“要不做点什么,待在家里发呆,没有意思。
”他是晚清著名的改良派思想家郑观应的嫡重孙,本人是著名的法国文学翻译家和研究家,曾荣获过法国文化部勋章。
2012年又因翻译波伏瓦的《第二性》而荣获第四届“傅雷翻译出版奖”。
现在他手头正在翻译法国一位著名学者写的《世界爱情小说史》,也是一部艰深的理论著作。
假期中他每天按照惯例来到办公室,就是在啃这根难啃的骨头,见了我,还曾愤愤然说起他正在翻译的这部《世界爱情小说史》中,竟然没有提到中国的《红楼梦》,实在太不应该了,他想不通为什么没有提。
我想,这也是因为翻译已成了他生命和生活的一部分,他才如此乐此不疲和较真。
⑤一天,我的学生、现为学院副院长的詹丹来到学校办事,当时我正在写一篇关于《红楼梦》的文章,写得比较投入。
后来,在学校里吃好晚饭一起回办公室,正好看到郑克鲁的办公室灯还亮着。
我说起他假期里几乎每天来办公室,他当时不知出于什么想法,立即在手机上发了一条微信,说“今天孙老师在学校写《红楼梦》的文章,郑克鲁老师在办公室翻译法国文学理论著作”。
事后听说也是我的一位学生在群里给詹丹回信说:“你不要心里太内疚,他们是在办公室孵空调。
”这话还是这位学生自己告诉我的,我听了真是感到无语。
这也许是他的一种玩笑幽默,但听上去总感觉不是滋味。
⑥当然,假期里来办公室的并不止我们两人。
我经常看到的,一位也是我的学生宋莉华,假期里车子少,我一到办公楼前就能看到他的车号。
不过很少一起聊天,我知道他在忙自己专业的事。
这几年他在做西方传教士汉文小说和翻译文学的研究,现正在筹备一个有关“宗教视野下的翻译文学”国际会议,消息在网上挂出去以后,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主动发来信件,表示愿意出版会议的英文论文集。
他听了很受鼓舞,于是筹备得更加带劲。
此外,他还正在写一篇有关传教士翻译文学的英文论文,正在走向国际学术平台。
⑦另一位是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大家都叫他陆师傅。
他几乎每天都要来办公室,拿信拿报纸。
学院有两百多号人,仅是每天的信件来往,不去学校收发室拿就会无处存放,拿到学院信箱不及时处理则会堆积如山,所以每天来学院处理信件报纸是他必做的事。
⑧我偶尔经过信箱时就想,每个人都有他分内的事,这事他要是不做,或做得不尽心,这世界肯定就会乱套。
比如这位陆师傅要是一个月不来学校,真不知学校收发室和学院信箱走廊里会是什么样子!所以不管是郑克鲁这样的大教授,还是陆师傅这样的普通工人,都是校园里一道经年不变的风景线。
⑨又想起了苏东坡那句“淡妆浓抹总相宜”,我想,无论是热闹喧嚣的平时,还是宁静冷清的假日,只要青灯不灭,校园永远是美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