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出概论2010--zhangyan.

合集下载

大众传播学导论(苏州大学新闻传播学参考手册笔记)

大众传播学导论(苏州大学新闻传播学参考手册笔记)

《大众传播学导论》绪论一、绪论复习提示本章主要阐述了什么是传播学,传播学的研究学派,研究方法,以及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差异这几个大问题。

总体来说,这一章的内容属于传播学理论中最最基本的多伦多学派研究内容三、绪论考点与解析(一)总论★★★★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具体的说,它要研究人类信息传播的内容、方式、方法,传播的社会作用,传播的效果,传播的控制,传播者与受众各自的特点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等等,不仅要研究人们怎样使用媒介,而且要研究传播媒介的种类以及人与媒介之间的关系等。

广义的传播学以人类一切传播行为为研究对象。

狭义的传播学以大众传播为研究对象。

③它源自18世纪的经验主义哲学思潮,其实验室研究的特点便是严格的控制和操作,相信数字测量和数学模式,重视实际经验的观察和推论,强调研究程序具有客观性和可重复性。

(2)批判学派①起源:批判学派是近代欧洲兴起的一种研究学派,其源头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法兰克福学派。

经验学派暴露出一些缺陷,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在二战后重新兴起,对批判的传播研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②学者代表:英国:班尼特默多克美国:费斯克凯瑞吉特林加拿大:马斯克澳大利亚:哈特莱洪宜安③研究线路:老一辈的马克思主义者沿用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理解,acB 英国文化研究学派a 20世纪50年代新左派掘起部分开拓了文化研究的空间,媒介文化与亚文化的发展,亦成为20世纪60年代文化研究的重要脉络,70年代,女权运动及新右派的兴起,对文化研究产生了直接影响。

80年代,撒切尔保护主义的盛行,引发了这一学派对种族问题的思考。

而到了90年代,同性恋运动登上历史舞台,“同志研究”驱使文化研究再次将研究领域扩展。

b这一学派也称为“伯明翰学派”因其大本营设在伯明翰大学而得名,文化研究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成为“意识形态研究”。

c代表人物:霍尔莫利费斯克他们的研究都直接延用了阿尔都塞、葛兰西的意识形态理论,可以说意识形态学说为文化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

传播学名解、概念汇总

传播学名解、概念汇总

传播学分析 P1传播学教程大纲 P3名词解释第一章 P11第二章 P12第三章 P13第四章 P14第五章 P15第六章 P17第七章 P19第八章 P21第九章 P23第十章 P25第十一章P27传播基本概念百题 P29传播学考研考前必会的50题 P47如何把握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P49传播学分析出题具有知识点的知识有可能花时间看看何人出题,可参考其论文风格答题各老师的论文可从中国期刊网上用名字搜索出什么题(150分)名词解释:20%,4-5题简答题:20%,2-3题综合题:60%,2-3题名词解释:一易、三中、一难易:基本概念中:每节中的重点难度。

如P125“信息环境”;形象易记的,如“容器人”、“电视人”、“主我客我”等难:藏在段落中间没有所谓总结,需要自己概括的。

比如“把关人”简答题:做简答题的知识点较容易,特征:1、有要点;2、要点在3-4点,要点众多不出简答。

如P139的“现代社会责任理论”综合题:1、大众传播,和经济有关的2、关注热点、重大新闻。

如SARS、孙志刚(弱势群体)3、述志类:要求在字里行间写出志向,考的原理极少不是大原理。

内容三本书之间的关系传播学教程为核心,占70%-80%传播学教程总序不看,第15章非常不重要。

但有一年考到里面的概念“样本”组织和新闻两本书考3题:“2名词解释1简答”或者“1名词解释2简答”答题方法名词解释要求简洁、组织好语句关系1、事物类:最好能答出事物定义的内涵和外延2、事件类:背景、意义和主要过程3、人名类:时间、地点及主要成就简答题答题技巧:每个要点写到句号为止,如果只是个词就做出解释综合题:当做作文来写,有开头,有结尾;总体要求“通(语言通顺)、博(知识面广)、雅(笔迹清楚漂亮)”,最好能引用唐诗宋词等做为点睛之笔,使整篇文章雅致,容易拿高分。

综合题考点:1、和经济有关2、和社会有关3、自我发挥题,如述志类传播学教程大纲第一章传播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库利的传播定义P2;皮尔士的传播定义P2-3;施拉姆关于传播的定义P3二、传播与信息信息定义P4、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P4-5播的定义和特点传播定义:社会信息系统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特点P5-6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科学传播学的研究对象P8一、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P8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P10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P11;传播学的任务P11-12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马恩交往理论与美国传播学的本质区别P14-15二、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P16-17;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P17-18三、研究传播学,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的三个原则P18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一、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二、动物传播的局限:动物传播的局限P24三、劳动创造了人类语言: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了语言的论述P26-27四、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人类语言的四个基本特征P27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一、口语传播时代:口语(命名)出现的意义P29;口语的局限P29-30二、文字传播时代:文字的出现P30;文字发明的意义P31三、印刷传播时代:印刷术的发明(中国造纸印刷术、古腾堡印刷机)P31-32;印刷媒介的意义(施拉姆的论述及郭的补充)P32四、电子传播时代:电子媒介的意义(时空和速度的突破、声音与影像信息系统的体外化)P33;电脑,电子媒介发展趋势(电脑、无线、通讯卫星和数字化技术)P33-34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信息社会的概念P35一、媒介传播的进化与社会发展:哈特的媒介三分法P35-36二、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贝尔的社会发展三大阶段P37;托夫勒的三次浪潮P38;信息社会在经济结构上的四个特点P38三、迎接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战后社会信息化的两个阶段(初级、高级)P39;社会“高度信息化”阶段的三个特点P39;世界各国建设信息社会(NII,GII)P39;我国信息化建设P39-40;对人类发展史的概要认识P40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一、符号的定义:永井田男的符号定义P42-43二、信号与象征符:信号(signal)的特点P44;象征符(symbol)与信号不同的特征P44三、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三类非语言符号P45四、符号的基本功能:符号的三个基本功能P46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一、什么是意义:意义的定义P47二、符号意义的分类:意义的三个不同类型P48;语言符号的暧昧性P49三、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社会传播活动中除符号意义外,参与进来还有的三个方面的意义(传者的意义、受者的意义、情境形成的意义)P49-50第三节:象征性社会互动一、人类的象征行为:象征行为P51;象征行为的特点P51;象征性互动理论P52二、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象征性社会互动P52;意义交换的前提(共通的意义空间)P53;唯物主义的象征性社会互动观P54三、象征文化与现代社会:象征符体系的继承与发展(“继承性的观念体系”制约社会生活和人的行为、人会改变旧的符号和创造新的符号)P54-55;现代社会的符号环境P55;限定符号环境产生的两个原因P55-56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信息传播的过程与系统性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过程的要素(传者、讯息、媒介、受者、反馈)P58-59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模式的双重性质P59(一)播过程的直线模式: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香农-韦弗数学模式(二)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三、传播过程的特点:传播过程的三个特征P64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一、传播过程研究与传播系统研究:传播总过程研究的必要性二、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马莱兹克关于大众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三、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日本学者的传播总过程研究: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的四个方面的理解P70-71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第一节:人内传播人内传播的定义:P73一、人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人体具有信息传播系统特点P74二、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人内传播的几个环节和要素(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P76-77;从四个方面理解人内传播P77三、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密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主我客我的概念P78,主我客我的关系P79);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人能自身进行互动P79,“自我互动”其本质是社会互动的内在化P79-80);米德关于内省式思考的观点P80-81第二节:人际传播人际传播的定义P81一、际传播的动机:人际传播的四个动机P82-83;库利的“镜中我”理论P82-83二、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人际传播的四个特点(渠道多方法活、意义丰富复杂、双向性强、非制度化)P83-84;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两个主要研究领域P84-85三、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姿态的传播功能;外观形象与自我表达;自我表达与社会价值规范P85-88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第一节:群体传播一、群体的特征与社会功能(一)群体的概念:概念P89;群体的两个特征P90;群体的两个类别;组织群体与非组织群体(二)群体的社会功能与意义:群体的三个社会功能P91二、群体传播及其内部机制(一)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的形成:群体意识三个方面P92;群体意识的形成P92(二)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群体规范P92-93;群体规范的四项功能P93;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对内、对外)P93(三)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群体压力的概念P94;信息压力的概念P95;趋同心理的概念P95三、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集合行为的概念P95;集合行为产生的三个条件P96;集合行为的三种特殊的传播机制(暗示与感染;模仿与匿名;非常态流动)P96-99第二节:组织传播一、组织与组织传播:(一)组织的概念与结构特点:组织的广狭义P99;组织结构的三个特点P100(二)组织传播极其功能组织传播的定义P101,组织传播的四个功能P101-102二、组织内传播的过程与机制(一)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三种渠道P102-103(二)组织内传播非正式渠道:两种形式P103;三个特点P103-104(三)组织内传播的媒体形式:书面媒体:会议;电话;组织内公共媒体;计算机网络三、组织外传播极其形态(一)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企业组织信息输入的渠道P106(二)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公关宣传、广告宣传、企业标识系统P107-108第七章大众传播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一、大众传播的定义:大众传播的定义P111(倒数第9行)二、大众传播的特点:大众传播的六大特点P111-112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拉斯韦尔的三功能学说P113;赖特的四功能说P114;施拉姆的概括P114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三功能观P115-116第二节: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一、大众报刊与大众传播:近代大众传播的起点P116;廉价报纸的四个特点P117;廉价报纸完成报纸的两个转变P117二、电报、电影、广播与大众传播;电报的出现P117;电影的出现P118;广播的出现P118三、电视媒介与当代大众传播的发展:电视媒介的特性P119;电视媒介发展的四个方面新变化P119第三节: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一、大众传播与现代人生活:二、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基于乐观主义期待“的肯定态度(布莱士、塔尔德、库利的观点)P121-122;“怀疑主义”的忧患观点(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清水几太郎、格林的观点)P123;对两种观点的看法P123-124三、传播、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一)人与环境互动过程的变化:工业革命以来人对环境的任知活动发生根本变化P125(二)大众传播与现代化信息环境:信息环境的概念P125;信息环境的三个内容P126(1-7行);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信息环境的不同P126;大众传播在形成信息环境的两个优势P126(三)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李普曼关于现代人“与客观信息的隔绝”的观点P126-127;藤竹晓的“拟态环境的环境化”观点P127第八章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研究两个方面P129第一节: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一、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国家与政府四个方面的控制P130-131二、利益群体与经济势力的控制:垄断资本控制媒介的三种主要方式P132三、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受众对媒介控制的四种手段P132-133第二节: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麦奎尔的“规范理论”的六种类型P134一、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极权媒介规范理论产生的背景P135;理论的四个坚持主要内容P135二、资本注意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一)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产生的背景P136;主要原理原则P136(二)社会责任理论:产生的背景P138;主要原理原则P1339(三)民主参与理论:产生的背景P139;主要观点P1339-140三、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一)渊源:马恩关于党报思想的要点P141;列宁主要观点P141-142(二)苏联:五个原则和规范P142(三)我国:我过传播制度极其基本规范的四个方面内容(公有制、党性原则、多方面职能、经济功能)P143-144四、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麦奎尔概括的五个方面内容P145第九章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传播媒介”两种含义第一节: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一、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一)媒介即信息:“媒介即信息”是麦克卢汉对媒介在人类历史中的作用与地位的概括(媒介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媒介是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媒介又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P148(二)媒介:人的延伸;“媒介即人的延伸”的内容(任何媒介都是人的感觉和感观的扩展或延伸、媒介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观能力的“统、分、再统”的历史)P149(三)“热媒介”与“冷媒介”;对“热冷媒介”概念的解释P149(四)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其意义P150;局限P149;正确理解媒介在社会发展和形态变革中的作用P150-151二、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一)“电视人”与“容器人”概念P152(二)电视与人的“充欲主义”:佐藤毅的“他律性欲望主义”及其对日本人价值观的影响P153三、新媒介的发展均势及其冲击(一)新媒介的特点与性质:新媒介发展趋势的四个特点P153-154(二)防止幼稚的“电子乌托邦”思想:“电子乌托邦”思想P155;“电子乌托邦”思想历史根源P156;媒介技术是中性P156第二节: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播一、传播者与大众传媒:大众传媒的三个特点P157二、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一)大众传媒的经营目标:媒体经济收益的两个方面P159(二)大众传媒的宣传目标:宣传目标(非经济收益目标)P159;宣传目标的两种活动P160(三)公共性与功利性:大众传媒的公共性与功利性的三个依据P160;公共性与功利性是大众传媒的权利基础和受制约的根据P160;“经营目标”“宣传目标”与“公共性公益性”的制约程度因具体媒介组织不同而不同P161三、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中的作用(一)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怀特的“把关”模式及后来对它的补充P162(二)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新闻信息的客观属性;新闻选择中的业务标准与市场标准P164;新闻报道宣传性的不同看法P164(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三)把关过程的实质:理解把关实质时应把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考虑在内的原因P165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第一节:“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一、大众的概念大众社会理论中的“大众”主要特点P168二、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早期的贵族主义的观点(奥特伽观点)P169;对法西斯极权主义的批判(曼海姆观点)P179;战后美国的大众社会理论(密尔斯的观点)P170;如何评价大众社会理论(大众社会成立的六个基本条件)P171三、大众社会理论与传播学研究大众社会论的“被动”受众观(清水几太郎;“拷贝支配”社会及其形成原因,“拷贝的支配”转化为“心理的暴力”的两条原理P172-173;近年受众观的转变(强调其能动性)P173第二节:几种主要的受众观克劳斯的受众规模三个不同层次观点P174一、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受众对大众传媒的接触诸多因素制约P174;“选择性接触假说”P176二、作为“市场”的受众从市场角度出发的“受众”定义P177;受众市场(或消费者)观点的三个基本认识P177;“受众即市场”观点的变化过程P177;“受众即市场”观点存在的四个问题P177三、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受众的三个基本权利(传播权、知晓权、传媒接近权)P178-179第三节:“使用与满足”“使用与满足”的基本观点P180倒11-13行一、受众的传媒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一)对广播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赫尔卓的人们喜爱知识竞赛的三种心理需求P181;收听肥皂剧的动机P181 (二)对印刷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贝雷尔森的读书动机论(实用、休憩、夸示、逃避)P181;对报纸六种使用形态P181-182(三)对电视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过程P182;麦奎尔的满足四种基本类型P182二、传媒接触的社会条件因素施拉姆的少年儿童电视接触行为研究的结论P183;卡兹的“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P183三、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使用与满足”研究采用的新视角的三个意义P184;“使用与满足”研究的局限性P185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第一节: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问题一、传播效果的概念含义(一)什么是传播效果:传播效果的两重含义P188(二)传播效果的三个层次:1、传播效果三个层次;认知层面;心理和态度层面;行动层面。

出版概论第二讲 现代出版学基础理论

出版概论第二讲 现代出版学基础理论
出版概论第二讲 现代出版学基础理 论
第一节 出版的概念
核心概念:
出版 编辑 出版物 出版者 出版事业 出版产业
核心内容,影响着工作开展及理论建构。
第一节 出版的概念
出版:
出版源自日文汉字原写法,原为“出板”。1912《德川幕府时代书籍考》
木版印刷时代用板木(出板)——西方活字印刷(出版)
第三节 出版的性质
出版工作重点与难点:
三种外部规制:意识形态-市场规律-大众需求 三种内部属性:国家出版-商业出版-大众出版
思想性与获利性 出版事业与出版产业
出版产业渐渐从非独立走向相对独立,由半市场化走向市场化。
第四节 出版的功能
传播四种功能:劝服、告知、教育、娱乐 《传播学概论》威尔伯·施拉姆 威廉·波特 出版功能:
序号影响因素主要内容信息知识载体从自然物质发展到纸磁光电出版物品种类型扩大竹木简牍到网络出版物信息知识记录方式手工写刻到铸字到计算机输入扫描等信息知识复制技术手写传抄印刷到多种复制方式并存复印打印下载屏显等总之现代信息出版技术之发展使人类在出版上告别了铅与火迎来了光与电的时代桌面出版desktoppublishing网页出版webpublishing之后又到了跨媒体的网络出版networkpublishing
对某一作品以一定的形式进行复制,并在 公众中发行,以供阅览或观赏
无论复制本以何种方式制作,只要满足公 众的合理需要
作品编辑加工后,经复制向公众发行。后 指作品复制、发行
• 问题:有何相同及不同之外??? • 对公众发行;其他要素、印刷——复制、编辑 作品
第一节 出版的概念
理解出版概念时的关键问题:
古代:上梓、梓行、刊行、开板、板印、付梓
1756年文献,明治20年(1887年)《出版条例》 “出版”这一词汇是19

传播学原理_张国良大纲

传播学原理_张国良大纲

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第1节传播的含义(重点:传播与传播学的定义)一、传播的特性与本质传播学,研究“传播”的学问。

特性:1.形态多样性 2.时空遍布性 3.行为伴随性 4.极端重要性(本质)二、传播与communication相同:两者均含“传达”、“传染”之义相异:后者含“运输”及“交流”之意,而前者不含。

传播学最基本概念的传播:精神内容的传布。

三、传播的定义1.“共享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分享。

2.“影响(劝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欲对受者(通过劝服)施加影响的行为。

3.“符号(信息)说”强调“传播”是符号的流动。

所谓“传播”,即传授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四、“信息”视野中的“传播”信息:什么都是信息。

即事物(物质和能量)的存在方式(运动状态)以及对这种方式(状态)的直接或间接的表述。

信息(本质):与物质和能量并列,从而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

传播=信息的运动;信息=传播的材料A.与“信息”形影相随的“传播”,同样遍布整个自然界B.“传播”同样可分为“物理传播”、“生物传播”和“人类传播”C.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并不是这种广义的“传播”,而只是其中一部分,即“人类传播”。

D.“传播”的定义应作两个层面的理解:广义——系统传授信息的行为;狭义——人传授信息的行为(即人类传播)。

第2节传播的类型(重点:每类传播的特点)一、两种分类方法①二分法:亲身传播和大众传播②四分法: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团体)传播和大众传播二、自我传播三、人际传播四、组织传播五、大众传播六、各类传播的特点各类“社会传播”的特点之比较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手段(媒介)人自身+机械化、电子化媒介人自身+机械化、电子化媒介机械化、电子化媒介规模少数人特定、较多数人不特定、多数人空间小中大周期不规则较规则规则角色随时交替有所限定固定(网络正在引起变化)反馈灵活有点困难十分困难(网络正在引起变化)信息(表达)不规范较规范规范第3节传播学的诞生和发展(重点:施拉姆)一、传播研究的起源二、传播学诞生的条件美国的媒介背景和学科背景三、传播学的形成1.新闻学可视作传播学的前身2.传播学的理论基础是由众多相关学科奠定的四、四、奠基人的生平和贡献1.H·拉斯韦尔(1902-1977)美国政治学家。

最新传播学考研试题

最新传播学考研试题

传播学考研真题2010考研上海交通大学传播学考研试题传播学原理一、选择题(每个3分)1.我国网民的数量2.3G的G是什么含义3.网络中的MSN和QQ聊天属于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4.传播学的集大成者二、名词简述(每个6分)1.全球媒体2.象征互动理论2010年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真题新闻传播理论一、简答题(五十分)1推断型统计分析2分析受众的逆反心理3网络传播的特征4十九世纪大众传播报刊的特点5媒介文化的特点二、论述题(每题五十分)1论述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观点2如何正确和处理认识新闻、宣传和舆论的关系新闻传播业务一、名词解释(40)1再生型新闻线索2漏斗式提问3pure design4interactive TV5假头条6叙事蒙太奇7情景写作8 后补性媒体二、简答(45)1新闻媒介的定位和多数受众群与新闻价值的关系2我国报业遇到的困境及报纸的应对措施3电视评论与报纸评论的联系和区别三、论述题(40)论述新闻传播媒介在政治传播功能、传媒产业功能和新闻专业主义间的博弈状况和应该有的理性视角?四、写一篇关于黑龙江鹤岗矿难的新闻报道(25材料省)2010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基础(回忆版)一、名词解释1、编码·解码2、大清报律3、每周评论4、热血日报5、汉斯·希伯二、简答题1、为什么说新闻媒介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2、新闻生产研究的目的及路径3、梁启超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三、论述1、什么是公民新闻,及其对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论的修正和继承2、阐述1956年新闻改革经过及意义3、给了一段材料,根据某调查,“网络曝光”是公民首选的反腐手段,让你回答网络和舆论的关系。

北师大传播学考研试题99-04的传播学试题199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传播理论一、解释下列名词概念(每小题6分,共计30分)1、社会雷达2、内容分析三原则3、意见领袖4、“意见的公开市场”5、廉价报纸二、简述题(每题20分,共计40分)1、简述精确新闻报道的特点与功能2、谈谈你对“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理解三、论述题(本题30分)试论大众文化的特点及其与大众传播的关系。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全部名词解释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全部名词解释

传播学专业·考研·110个名词解释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3.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

4.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5.组织传播: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

6.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大众”,是指分布广泛、互不相识的广大受众。

7.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8.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互之间的关系。

美国学者戴维•伯洛透彻分析了传播过程,主要论点是:①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②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③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相互影响和变化。

他提出“S-M-C-R”(讯息来源-讯息-渠道-受者)的传播过程模式,强调了“过程研究”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9.“过程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模式: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

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R、布雷多克添加了情境和动机两个环节,把它变成7W模式。

传播学上的三大类基本模式:①线性模式,②控制论模式,③社会系统模式。

10.拉斯韦尔模式(传播过程中的5W):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11.申农-韦弗模式:线性模式之一,把媒介分为三种,把讯息分为发出的和收到的,增加了噪音的因素。

12.传统线性模式:以拉斯韦尔和申农-韦弗模式为代表,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

忽视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

真题——精选推荐

真题——精选推荐

真题1999-2013年北师⼤新闻传播初试试题938传播学概论注:“01名”表⽰该考点曾在2001年以名词解释的形式出现;“04简”表⽰该考点曾在2004年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00论”表⽰该考点曾在2000年以论述题的形式出现。

⼀、传播学对象和传播过程模式1.传播学(01名,02名,03名,07名,09名)2.简述传播的定义和特点(04简)3.⼈类社会的传播活动可以划分哪⼏个阶段,各⾃有什么特征?(05简)4.讯息(00名)5.信息(12名)6.传播过程有哪⼏个基本特征(01简)7 双重偶然性(01名)8.施拉姆的⼤众传播过程模式的主要特点?(08简)9.什么是⾹农传播模式?意义?(09简)⼆、符号理论1.什么是象征性社会互动理论?(01简)2.简述库利的镜中我理论(02简,04名,08名)3.⽶德的符号互动理论包括哪些内容?(12简)三、群体与组织传播1组织传播(03名)2.⾸属群体(06名,13名)3.群体意识(11名)4.群体压⼒(03名)5.群体动⼒学(09名)四、⼤众传播1.⼤众传播(05名)2.信息环境(04名,08名)3.拟态环境(05名)4.社会雷达(99名)5.⼀般认为⼤众传播有哪⼏种基本的社会功能?请加以评述(00论)6.赖特关于⼤众传播的社会功能的观点。

(07简)五、媒介技术1.信息社会(01名,02、07简并附加特点)2.谈谈你对信息⾰命的理解(00论)3.电⼦乌托邦(01名)4.容器⼈(02名)5.充裕主义(07名)六、麦克卢汉1.媒介即讯息(02论,05简含义)2.媒介是⼈的延伸(04论)3.重新部落化(06名)4冷媒介与热媒介(04名)5.⼝语和书⾯语(05论)6.印刷术导致民族主义(07论,10简)7.你是如何理解麦克卢汉的理论的?并对该理论做出⾃⼰的评价。

(06论)8.媒介—环境、形式—内容(09论)9.《古登堡星汉璀璨》(08名)七、梅罗维茨1.社会⾓⾊(09简变化及原因,10名)2.电⼦媒介的传播偏向和特征(10论)3.“印刷场景”与“电⼦场景”的区别(11论)⼋、波兹曼1.《娱乐⾄死》(11名)2.媒介即认识论(10论)3.媒介即隐喻(08论相较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11简)4.电视作为“元媒介”(08简,13名)5.伪语境(10)6.波兹曼在《娱乐⾄死》中是怎样论述“真理是⼀种⽂化偏见”的?你如何看待这⼀说法?(12论)7.波兹曼在《娱乐⾄死》中主要论述了哪⼏种娱乐化现象?(13简)九、媒介1.把关⼈(03名,06论,10名)2.媒体价值观(11名)⼗、受众1.⼤众社会理论中“⼤众”的概念及特点(03简)2.⼤众⽂化的特点及其与⼤众传播的关系(99论)3.使⽤与满⾜理论(99简看法,03论看法,08简内容研究阶段)4.知情权(11名)⼗⼀、舆论1.舆论(00名)2.从传播学的⾓度论述对舆论的看法(02论)3.李普曼《舆论》书中对后世有影响的传播学理论列举(10简)⼗⼆、传播效果1.⼤众传播社会效果的三个层⾯。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整理版郭庆光课后习题答案(全).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整理版郭庆光课后习题答案(全).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整理版郭庆光课后习题答案(全).传播学教程整理版答案(全)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答:①这是由德国哲学家克劳斯提出的。

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是无知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可以将信息分成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②社会信息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也是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与其他信息一样具有物质属性。

而社会信息及传播又有其他信息所不具备的特殊性质,就是它伴随着人的精神活动。

第一,社会信息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第二,即便是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人的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

(社会信息与其他信息的异同点)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也就是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答: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它的基本特点有: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它是一个单个人或少数人所独有的信息化为两个人或更多人所共有的过程。

共享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信息的传递总是在传播者与传播对象之间进行的。

双向性有强弱之分,但任何一种传播都必然是一种通过信息的传受和反馈而展开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具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信息的传播要进过符号的中介,就意味着传播也是一个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

出版学概论

出版学概论

一、出版的概念:所谓出版,是指将作品编辑加工后,经过复制向公众发行。

该概念内涵由下列四层意思(四个要素)组成:(1)作品。

出版是对己有作品进行深层次开发的社会活动。

(2)编辑。

对原作品进行编辑加工,使其具有适合读者消费的出版物内容。

(3)复制。

对编辑加工好的作品进行大量复制,使其具有能供读者消费的某种载体形式。

(4)发行。

将复制的出版物进行广泛传播。

(公之于众)如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老百姓系列图书。

(元明清抗战等)注意出版公司、包装宣传的重要性。

二、出版传播的发展历史(1)古代出版传播(上古时期-明清时期)指以文字、图画为承载作品信息的主要符号,以自然物和纸为主要的出版物介质,以手工写或印刷为主要的复制技术,以古代社会文化为依托的出版传播。

承载信息的软载体——文字(《易》《书》《经》)承载信息的硬载体——1、简册(竹片)和版牍(木板)2、古巴比伦的苏美尔人——楔(xie)形文字和泥版文书(需晒干或烘干)用泥土制成泥版,用一段削尖的木棒、芦苇棒或骨棒在湿润松软的泥版上压出文字的笔画,由于这种文字的笔画一头尖、一头宽,状如楔子,又称楔形文字。

中国是文字和图书出现最的国家之一,也是编辑出版活动最先出现的国家;(商代就有简策出现)中国最先发明雕版印刷(唐)、活字印刷(北宋毕升)、套版印刷三种技术;中国有最早的图书分类目录,有最早的目录学;中国是世界上拥有典籍最多、图书类型最丰富的国家。

印刷术发明虽然最早,但改进迟缓,活字印刷术未能推广普及;古代公私藏书重藏不重用,收集来的图书束之高阁,与图书传播知识文化的职能大相径庭;封建专制主义对图书、文化典籍的禁毁和遏制,阻碍了图书出版事业的发展。

中国最早的图书分类目录《七略》是中国第一部官修书籍目录。

由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刘歆在公元前6~前5年间编成。

刘歆把《别录》各叙录的内容加以简化,把著录的书分为六略(六类),即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再在前面加上一个总论性质的“辑略”,编成了我国第一部分类目录——《七略》。

2010郑大传播学考研试题答案总结

2010郑大传播学考研试题答案总结

一、名词解释1、新闻的客观性: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如实报道的,传播主体不改变报道对象自身的内容。

2、舆论:公众的意见或言论。

舆论是指在一定社会范围内,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

3、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郭立士创办、主编,是我国本土上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内容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三部分组成,显示了与《察》的继承关系,在业务上初具近代报刊的基本特征。

4、信息沟:所谓“信息沟”,就是人们在掌握信息方面存在的差距。

由于这种差距的存在,人们才有进行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言语活动。

这种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我们通常称之为“交际”。

5、伊里调查:拉扎斯费菲尔德等人在1940年美国大选期间,围绕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对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所做的一项实证调查的研究报告。

这次调查是在伊里县进行的,所以又称“伊里调查”,调查结果在1948年“人民的选择”为题正式出版。

6、台湾一报三禁:自1951年起,由于海峡两岸的军事对峙,也由于台湾时处“动员戡乱”时期,台湾当局对新闻传播事业发布多种法令与限制措施,称作“报禁“政策。

一般认为“报禁”包括“限证”、“限张”、“限印”三部分。

7、新闻背景:新闻背景是指新闻事实发生发展的历史条件和环境条件。

历史条件指事实自身的历史状况,环境条件指事实与周围事物的联系。

广义上有三重含义:对导致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广阔的时代背景的了解;与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发生发展过程直接有关的背景材料;向记者提供消息、介绍情况的人的背景情况。

狭义上单指与新闻人物和事件形成有机联系的一定的环境和历史条件。

8、专访:专访是记者请新闻人物就专门性的问题进行解答的一种方式,是记者带着目的对有关人士进行专门的采访,经常是一种以特别强调的方式获取独家新闻的手段。

是以记者同人物的谈话为主取得直接材料并穿插背景材料而成的一种特殊通讯。

9、编辑方针:是根据办报、办台方针以及实际情况对报纸和广播电视节目的内容和形式所作的总体设计,是编辑工作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

00642传播学概论试题2002-2013试题及答案汇总

00642传播学概论试题2002-2013试题及答案汇总

2002年(上)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传播学概论试卷一、单项选择题1.强调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关系的传播效果理论是AA.“议程设置功能”理论B.“培养”理论C.“意见领袖”论D.“沉默的螺旋”理论2.J·赖利和M·赖利创建了DA.控制论模式B.5W模式C.德福勒模式D.社会系统模式3.直接导致“魔弹”论被否定的理论是AA.有限效果论B.新的强效力论C.适度效果论D.信源的可信性效果论4.符号最基本的特点在于它的BA.普遍性B.抽象性C.有效性D.指说性5.霍夫兰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是DA.有限效果论B.议程设置论C.“魔弹”论D.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6.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领袖人物是DA.卢卡奇B.葛兰西C.霍夫兰D.霍克海默7.最早提出“把关”概念的是AA.卢因B.霍克海默C.施拉姆D.拉斯韦尔8.“沉默的螺旋”理论着重研究DA.大众传播潜移默化的影响B.信息社会的阶层分化C.大众传播对社会行为的影响D.大众传播同舆论及社会心理的关系9.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完善了DA.怀特的把关研究B.霍夫兰的把关研究C.布里德的潜网研究D.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10.符号制作涉及到信息流通过程的CA.译码B.编码C.编码和译码D.反馈11.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中心论点是BA.媒介是人体的延伸B.媒介即讯息C.冷、热媒介之分D.全球一村12.可以解释“电视观众往往会在他们方便的时候收看电视节目”的理论是DA.认识连贯论B.实用论C.使用与满足论D.可获得性(易得性)论13.从哲学角度提出“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的论断的学者是AA.康德B.施拉姆C.申农D.维纳14.梅罗维茨的理论认为,应当把情境视为AA.信息系统B.社会系统C.环境系统D.组织系统15.大众传播的反馈的主要特点之一是CA.直接性B.一次性C.延迟性D.及时性16.大众传播最典型的功能障碍是DA.麻醉精神的功能的失调B.娱乐功能的失调C.文化传递功能的失调D.环境监测功能的失调17.“魔弹论”出现于BA.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B.20世纪初到30年代末C.20世纪初到40年代末D.20年代初到50年代末18.传播的目的不是为了完成任何事情,而是为了获得各自的满足和快乐,这种观点是CA.传播功能的自我中心说B.传播功能的工具说C.传播功能的“游戏说”D.传播功能的“发展个性”说19.控制论模式使传播模式从“单向直线性”变为DA.多维单向性B.双向直线性C.单向循环性D.双向循环性20.传播者对信息流通所进行的干预称为CA.受控B.操控C.施控D.遥控1/ 4921.传播学最具学科特色的研究方法是BA.问卷调查法B.抽样调查法C.个案研究法D.内容分析法22.传统学派对传播现状的态度是BA.中立B.肯定C.否定D.批判23.能完整地对网络传播中的信息流通形式加以概括的提法是BA.互动对话式B.点对面C.点对点D.电子对话式24.刊登广告所施的传播影响是CA.自由选择的B.任意性的C.有意图的D.强制性的25.涉及心理过程的实验,要在隔音室中进行,以消除外界之光与声等对心理过程的干扰、这个实验中光与声是C A.自变量B.因变量C.无关变量D.实验对象26.传播学研究中的传播学派是由CA.欧洲学者创立的B.亚洲学者创立的C.美国学者创立的D.非洲学者创立的27.网络传播的新动态之一是CA.“拉”技术的出现B.“拉”技术的深化C.“推”技术的出现及其应用D.“推”技术代替拉技术28.小组讨论或座谈会属于DA.组织传播B.人际传播C.社会传播D.群体传播29.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之一是BA.历史比较法B.内容分析法C.逻辑归纳法D.客观描述法30.传播单位这个概念出现于CA.拉斯韦尔模式B.申农——韦弗模式C.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D.德福勒模式二、多项选择题31.如果消费者对某些广告的大肆宣传已感到厌烦时广告仍然继续“狂轰滥炸”,其效果适得其反。

传播概论00642最新2013版本

传播概论00642最新2013版本

《传播学概论》第一章传播概述(一)传播的含义1、传播1400年前出现,最早见于《北史.突厥传》2、传播的特点:形态多样性、时空遍布性、行为伴随性、极端重要性3、传播的形态/类型: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图像传播4、传播的本质:极端重要性5、传播学最基本的概念的“传播”,精神内容的传布6、传播是传授信息的行为(过程)7、信息:事物(物质和能量)的存在方式(运动状态)以及对这种方式(状态)的直接或间接的表述8、传播:广义。

传播是系统(自身以及相互之间)传受信息的行为。

狭义。

传播是人(自身及相互之间)传受信息的行为(即人类传播)(二)传播的类型1、传播的二分法:亲身传播、大众传播2、传播的四分法: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团体)传播和大众传播⊙自我传播是最小的一种传播⊙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见的传播活动。

作为人际关系的基础,它的规模扩大为至少两四人以上,下限明确,但上限模糊⊙群体:是指具有共同价值观念和情感,持续地相互影响并共同活动的个人有机集合体,如家庭、社团、民族等⊙组织:通常指正式的组织,即为达成特定目标而建立明确程序、发生协调行动的群体,如政党、工厂、学校、公会等⊙大众传播:从受者角度看,包括这样一些大家习以为常的行为,读报纸、杂志、听广播、看电视、电影、上网等,大众传播还有另一层意思,即传者、传播机构,包括报社、杂志社、出版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电影制片厂、网站等。

3、各类传播的特点:【周期】传播的节奏、频率。

人际传播:为偶发、最没有规律的传播,随时随地可能发生组织传播:有一定规律,如每隔多少时间开一次会大众传播:最有规律,凡有媒介都必须顶起发送信息,并严守规律【角色】传播过程中扮演的是传者还是受者人际传播:传者和受者,可随时交替,机会均等组织传播:对传者和受者有所规定,机会往往不均等大众传播:传者和受者大体固定,机会完全不均等【反馈】:信息的流动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这与角色密切相关人际传播:反馈很容易,可随时作出灵活反应组织传播:反馈比较困难大众传播:反馈更加困难【信息】:指表达规范不规范人际传播:表达最不规范,只要双方领会即可组织传播:表达则有所规范,因为必须使团体或本组织成员都能了解大众传播:表达最为规范,因为它面向大众,非如此不可。

第一部分核心讲义第一章出版概论第...

第一部分核心讲义第一章出版概论第...

第一部分核心讲义第一章出版概论第一节出版活动一、“出版”的概念1.定义出版是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以传播科学文化、信息和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

作品是出版的前提,编辑、复制是手段,向公众发行是目的。

2.“出版”史我国很早就有出版活动,但是人们没有使用“出版”这个词,而把出版活动称为“梓行”、“雕印”、“版印”等。

就目前所知,最早在我国使用“出版”这个词的是1833年创办于广州的中文月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其编辑序言中两次使用了“出版”这个词。

1906年,清朝政府颁布《大清印刷物专律》,我国第一次在法律文件上使用“出版”这一专业用语,但是把出版物称为“记载物件”。

1930年,国民政府颁《出版法》,其中却没有对“出版”下明确的定认。

给“出版”作出明确定的定义,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二、出版活动的构成要素1.出版活动的构成要素出版活动由编辑、复制、发行三个要素构成。

(1)编辑是指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和加工作品的活动,它是作品复制和发行的前提。

(2)复制是指以各种方式根据作品内容制成一份或多份与其内容信息相同的物质产品的活动。

(3)发行是指出版单位通过商品交换将出版物传给消费者的活动。

作为一个完整的出版活动来说,这三者缺一不可,而且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例1 下列行为中,属于合法的出版活动的是()(2001年真题)A.编辑张某把自己的作品印了5000册,以每册20元的价格卖出B.某部门编印了一套职业资格考试用书,向社会征订发行C.某大学学报编辑部在学报上刊发了大学生小陈的一篇论文D.公司职员郭某从香港购得《天上地下》一书,非常喜欢,将其交某印刷厂排版印刷500册,分送亲友解析出版活动由编辑、复制、发行三个要素构成。

编辑是指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和加工作品的活动,它是作品复制和发行的前提。

复制是指以各种方式根据作品内容制成一份或多份与其内容信息相同的物质产品的活动。

发行是指出版单位通过商品交换将出版物传送给消费者的活动。

中外新闻传播史---张昆知识讲解

中外新闻传播史---张昆知识讲解
第一章 新闻传播的起源
外国新闻传播史
2
School of Journalism & CommunicatiSonchool of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School of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School of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达尔文《人类的由来》
外国新闻传播史
2244
School of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达尔文:人的进化
外国新闻传播史
2255
School of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人 类 进 化 谱 系 图
人类的迁徙
School of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3344
School of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三、语言产生前的信息传播
• 信息传播并非人类独有的行为 • 一般生物中都存在复杂的信息传播活动 • 早期人类的传播依赖于身体和简单的口语 • 缺陷:不能进行概念化思考
外国新闻传播史
3355
School of SJcohouorlnoaf lJiosumrna&lisCmo&mCmomumnuinciacattiioonn
School of Journalism & CommunicatiSonchool of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School of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传播学教程笔记 赵建国版

传播学教程笔记  赵建国版

第一章传播与信息、符号1.信息的定义(了解):信息是用来消除或减少接受着的某种不确定的东西(美国信息论奠基人香农)P4信息这个名称的内容就是我们对外界进行调节并使我们的调节为外界了解时而与外界交换来的东西(美国控制论创始人维纳)P42.信息爆炸的定义及表现P9定义:信息爆炸是人们对信息的急速膨胀及其对社会产生的强有力影响的一种形象化描述表现:①信息量巨大②信息增长速速极快③信息传播载体日新月异④信息产业发展迅速3.符号的定义: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P124.符号的分类:①皮尔斯三分法:图象符号、标识符号、象征符号(能够区别不同符号)②索绪尔的二分法: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就是指语言符号以外的在信息交流活动中的能够发挥意指作用的其他符号形式,包括我们所用的手势、姿态、动作,表情、腔调及身体接触。

它主要可分为体语类非语言符号、视觉类非语言符号、听觉类非语言符号三类(要能够具体区分是哪种符号)P13-175.符号的基本功能:指代和交流P176.意义的定义:作为符号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全部内容,是人(主体)对客观事物(指示物)进行阐释的结果P187.编码与译码P198.共通的意义空间: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对传播中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等符号含义的共通的理解二是大体一致或接近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P22第二章传播过程与传播类型1.拉斯韦尔模式(5w模式)传播者→信息→媒介渠道→接收者→取得效果所做的贡献: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阐释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中,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具体出发点。

存在的缺陷:他在传播模式中使用了单向箭头,也就是说传播是由传播者发出,然后沿着一个方向运行达到预期的效果,没有提供一条反馈渠道,没有揭示人类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对传播过程过程与社会的联系也不够。

二是没有标示出传播活动中存在的外界干扰因素。

H农业传播第一章15

H农业传播第一章15
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
农业传播学
53
3、人际传播的特点 (1)传受双方的双重角色。 (2)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
度高。
(3)渠道多、方法灵活,信息意义更为丰富, 传者与受者双方易于相互理解
农业传播学
第一章 传播学概述
54
4、人际传播的限制:
(1)发出的信息往往只在瞬间起作用。 (2)覆盖面小,复制信息的能力不强。
农业传播学
第一章 传播学概述
44
人之所以能进行人内传播,与人独特 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每个个体都是一个 精巧的“信息处理器”。
目前,人内传播基本上属于神经生 理学、心理学、思维科学等学科的研究对 象。
农业传播学
45
(1)人内传播过程不是孤立的内在处理 过程。
(2)人内传播虽然表现为人的生理机制 的活动,但其本质则是人的意识对社会 实践活动的能动反映,它同人类的其他 社会活动一样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
可以长久保存 突破音声语言的空间限制 摆脱口语传播信息易变形的特点。 文字的习得是人为的过程。
农业传播学
第一章 传播学概述
13
文字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 化符号系统,大大加快了人类利用 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过程。
岩石、陶器、青铜器、竹简木 简、纸张。
岩石、泥板、木板、莎草纸、 羊皮纸、
农业传播学
合的时代,迎来了多媒体传播的时代。
农业传播学
27
依次叠人类加传播的历加史速不发是展一种媒介取代时另空一突种媒破介
的过程,而是新的媒介与既有媒介不断叠加的复线 发展过程。
口语传播 9-3.6万年前
文字传播
5000-3500年前 印刷传播
7世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分布在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再分为4种亚型
β1受体:主要位于心脏、肾小球旁系细胞 选择性激动药为地诺帕明,阻断药为美托洛尔; 效应:心脏兴奋。 β2受体:主要位于支气管平滑肌、骨骼肌血管和冠状血管、肝脏。 其选择性激动药为特布他林,阻断药为布他沙明; 效应:支气管平滑肌松弛,血管舒张,分解糖原。 突触前膜β2效应:正反馈调节去甲肾上腺素释放。 β3受体:主要分布在脂肪细胞,多数β受体阻断药不能阻断β3受体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 经均支配多数效应器
2. 优势支配
一种神经支配占优势
3. 对立统一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 经作用相互拮抗,但 整体情况下效应一致
效应强度:
红色 > 蓝色 > 黑色
第四节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基本作用及分类
一、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基本作用
(一) 直接作用于受体 激动药、拮抗药 (二) 影响递质 1、影响递质的生物合成 2、影响递质的转运、储存 3、影响递质的转化
生物效应
• 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兴奋: – 机体运动、观察及应激 • 胆碱能神经兴奋: – 机体对外界的反应下降,进行休整和积蓄 能量 • 双重支配、优势效应、中枢/局部调节 交感优势:心血管 副交感优势:消化、泌尿、腺体
植物神经支配特点
表 51 传 出 神 经 的 受 体 效 应 表
1. 双重支配
主要分布:在副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 抑制循环: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血管扩张,血压降低
M 受 体 效 应
收缩平滑肌:支气管、胃肠道、泌尿道、子宫等平滑肌; 缩小瞳孔:瞳孔括约肌收缩; 腺体分泌:汗腺、支气管腺、消化腺等分泌增加
M胆碱受体可分为5种亚型(M1、M2、M3、M4、M5), 公认的有三种:M1 、M2和M3
β4受体:亦主要分布在心脏,尚无选择性激动药和阻断药。
3. 多巴胺受体 (dopamine receptor)
是能选择性地与DA结合的受体,曾分为两种亚型。
Dl受体:位于肾、肠系膜、心、脑等血管平滑肌及心肌的多巴胺受体 D2受体:位于交感神经节及突触前膜的多巴胺受体。
由于受体克隆技术的发展,DA受体亚型已发展为Dl、D2、D3、D4、D5五种亚型, Dl和D5受体被称为D1样受体,D2、D3、D4受体被称为D2样受体。
(vegetative nervous system) 自主神经autonomic nerve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平滑肌 心肌 腺体 支配骨骼肌
运动神经系统(somatic motor nervous system)
二、突触和神经冲动的传递 1、突触的概念及超微结构
突 触 (synapse) : 神 经 末 梢与次一级神经元 或神 经末梢与效应器 的连接 处。由突触前膜、突触 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 运动神经末梢与骨胳肌 纤维连接处称为 运动终 板。
4、影响递质的释放
二、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分类
拟胆碱药
抗胆碱药
拟肾上腺素药 抗肾上腺素药
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 绝大部分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 多巴胺能神经(肾、肠系膜血管) 其他非经典的传出神经纤维 嘌呤能神经(胃肠道、泌尿生殖道等) 肽能神经(胃肠道中)
三、传出神经系统的受体 (一) 受体命名及分类
1.乙酰胆碱受体 (cholinergic receptor) ( 1). 毒蕈碱型胆碱受体(M胆碱受体)
M1主要位于胃壁、神经节、中枢,其选择性阻断药为哌仑西平(pirenzepine) M2主要位于心肌、非血管平滑肌, 其选择性阻断药为tripitramine;
M3主要位于腺体、血管平滑肌,其选择性阻断药为达非那新(darifenacin)
(2). 烟碱型胆碱受体(N受体):对烟碱(nicotine)敏感。
后膜 →生理效应
NA+肾上腺素受体 前膜 →反馈性调节递质释放
突触前膜的α受体结合 负反馈
突触前膜的β受体结合 正反馈
抑制NA的释放
促进NA的释放
二、 传出神经按递质的分类
胆碱能神经
副交感神经的节前、节后纤维 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
运动神经
极少数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支配汗腺分
泌和骨骼肌血管舒张的神经)
Nl受体(Nn): 神经节, 特异性阻断药为六甲双铵。
N1 受体兴奋时,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和副交感神经同时兴奋。
N2受体(Nm):骨骼肌,特异性阻断药为筒箭毒碱。 N2受体兴奋,骨骼肌收缩。
2.肾上腺素受体 (adrenergic receptor,adrenoceptor)
是能选择性地与NA或Ad结合的受体,据其对阻断药的反应,再分α型和β型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学
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
讲授内容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学概论
•胆碱受体激动药和作用于 胆碱酯酶药 •胆碱受体阻断药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第一节
中枢神经系统
概述

脊髓
神经系统 传入神经 外周神经系统
传出神经
一、传出神经解剖学分类
传 出 神 经 系 统
植物神经系统:
2、神经冲动的传递
冲动在突触的传递经递质介 导。当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 时,膜去极化,突触前膜上的 钙通道开放, Ca2+ 内流,导致 突触前膜囊泡的囊泡膜与突触 前膜融合,形成裂孔,囊泡中 的递质经裂孔排入突触间隙。 突触间隙中的递质与突触后膜 上的受体结合,引起次一级神 经元或效应细胞的效应;也可 → 与突触前膜受体结合,反馈地 调节递质释放。
神 经 冲 动
Ca2+ 囊
递质 泡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受体
第二节 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和受体
一、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Transmitter)
(一) 化学递质学说的发展(电传
递还是化学物质传递?)
1921年Loewi用两个离体蛙心实验,刺激甲蛙 心的迷交感神经,甲蛙心受抑制;将甲蛙心的 灌注液注入乙蛙心,乙蛙心也抑制。说明甲蛙 心迷走神经兴奋时,必释放抑制性物质。 1926 证明迷走神经释放的是ACh。此后发现神 经节中的节前纤维和运动神经末梢都释放ACh 。 1946 Von Euler证明交感神经及效应器内存在 的拟交感胺物质为NA。
(二) 受体功能及其分子机制
胆碱受体: M受体是 G 蛋白偶联受体,受体活化可激活磷脂酶 C ,产生IP3和 DAG ; 亦可促进钾通道开放或抑制钙通道。 N受体是离子通道偶联受体,激动后,离子通道开放并产生效应 。 肾上腺素受体: α和β受体属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 α1受体活化通过激活磷脂酶C,使IP3和DAG产生增加; α2受体活化,抑制与受体偶联的腺苷酸环化酶,使cAMP减少; β受体活化后,兴奋腺苷酸环化酶,使cAMP产生增加.

神经冲动的传递是突触传递 依靠化学传递物——递质传递。
(二)递质的合成、贮存、释放、灭活
1、乙酰胆碱的合成与代谢
在末梢的胞质液中合成 合成: 胆碱 + 乙酰辅酶A
胆碱乙酰化酶
Ach
贮存:Ach以结合型贮于囊泡 或以游离型存于胞浆。 释放:当冲动到达前膜时,Ach胞裂外 排进入突触间隙,再与突触后膜上的受 体相结合产生效应。与突触前膜上的受
体结合,负反馈性的调节递质释放。
胆碱酯酶
灭活:Ach 胆碱 + 乙酸 , 并 进入循环。 约 50 %胆碱还可被神经末 梢再摄取利用。
2、NA的合成、释放与灭活
合成:酪氨酸
多巴胺 β-羟化酶 酪氨酸 羟化酶
多巴
NA
多巴 脱羧酶
多巴胺
贮存:合成的NA与 ATP和嗜铬颗粒 蛋白结合贮存于囊泡中。
释放: 神经冲动到达前膜, NA胞 裂外排进入突触间隙,与受 体结合产 生效应。 终止: [摄取1] 突触间隙中的NA 大部分被再摄入神 经末梢囊泡中贮存 [摄取2] 少量被在非神经组织摄 取,被COMT和MAO灭活 少量 NA→ 血液 → 肝、肾 → COMT和MAO灭活。
(1)α型肾上腺素受体 (α受体):
α1 受体:
主要分布: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突触后膜)。 如:皮肤粘膜 腹腔内脏血管平滑肌、瞳孔开大肌;
效应:血管收缩(血压升高),瞳孔开大。
α2受体: 主要分布:外周交感神经突触前膜, 抑制去甲肾上腺素释放(负反馈)
中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