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语言学术语的德英汉称谓分析
英汉社交称谓语对比.
英汉社交称谓语对比[摘要]称谓语是人类社会语言文化的一种普遍现象。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因而不同文化由于历史传统、民族心理等差异导致了称谓语的不同。
了解英汉称谓语的异同并把它运用于实际的社会交际可帮助我们提高交流的质量,更好地促进跨文化的交流和沟通。
[关键词]称谓语社交称谓文化对比人们在交往中总以某种言语形式称呼对方,即称谓语。
称谓语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它是称呼者对被称呼者的身份、地位、角色和相互亲疏关系的认定,起着保持和加强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
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全部的历史文化,特定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民族思维方式在语言中必然有所反映,称谓的不同自然也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文化间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重名分,讲人伦”的封建伦理观念,与西方社会“人为本,名为用”的价值观念,使得英汉语言在称谓体系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迄今为止,社会语言学学者对称谓语类型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认为称谓语涵盖了亲属和社会两大属类。
亲属称谓语的使用范围以家庭为核心,而社交称谓语的适用范围则是整个社会。
社交称谓语在称谓语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本文将比较英汉社交称谓语的异同, 使我们了解英汉传统文化的差异,从而能够得体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社交称谓是指作为一定的社会群体或一定的社会组织的人在相互交际时按对方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所使用的一切称呼方略和规则。
它导源于一个民族的社会组织结构及其人事关系,具有开放性、隐蔽性和相对变更性,选择机制比较灵活。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对别人怎样称呼自己十分看重。
称呼得当使双方能够心理相容、感情融洽、谈话畅通,称谓语在其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一、通称所谓通称是指对社会上各界人士不分职业和职务,有时甚至不分年龄的一种称呼。
每个民族的社交称谓语都源于传统文化。
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封建统治者一直推崇儒家尊卑的礼制。
“礼”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之一,称谓是“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战国时期的儒家经典《左传》中就有“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的论述。
中英称谓语的差异及其文化背景
中英称谓语的差异及其文化背景中英称谓语的差异及其文化背景(论文)2006-11-19 00:17中英称谓语的差异及其文化背景【摘要】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中英称谓语存在着种种差异。
文章试将中英称谓语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会交际称谓,并分别从文化角度审视了这两种称谓在汉语和英语中的差异。
【关键词】中英称谓语;差异;文化背景称谓语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别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
称谓语既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文化现象。
在任何语言中,称谓语都担当着重要的社交礼仪作用。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益受到重视,我国学者赵元任、顾曰国等分别从不同角度对称谓语问题进行了研究;国外Braum等也对国外称谓语研究进行了介绍。
本文试将中英称谓语进行分类对比并分析其差异,从而探询其背后的文化因素并促进我们的跨文化交际活动。
一、中英称谓语的分类中英称谓语大致可分为两类:亲属称谓和社会交际称谓。
亲属称谓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属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它是由各代婚姻关系构成的男女双方血缘关系排列的亲属次序确定的。
如爸爸、妈妈、叔叔、哥哥等。
亲属称谓有两种,一种是有血缘关系的亲属称谓,如上所述;另一种是非血缘关系之间社会人的称呼,如大哥、大姐、大妹子等,这种称谓其实有一定的社交功能,是为了拉近彼此的关系而采用的。
社会交际称谓是人们在社会交际中使用的称谓,反映了交际各方的社会关系、社会角色以及尊敬程度等。
如老师、处长、经理等。
二、中英亲属称谓的差异及文化背景汉语亲属称谓系统繁复多样,且直系与旁系、血亲与姻亲、长辈与晚辈、年长与年幼、男性与女性、近亲与远亲等都严加规范,一一区分,其语义功能之细密、描述之精确,令人叹为观止。
相比之下,英语亲属称谓则相对贫乏,而且指称宽泛、语义模糊,除区分辈分外,亲疏、内外、长幼、甚至男女性别都可忽略不计。
比如一个cousin就相当于汉语的“堂兄”、“堂弟”、“表哥”、“表弟”、“堂姐”、“堂妹”、“表姐”、“表妹”8个词,一个aunt就相当于汉语的“姑母”、“姨母”、“伯母”、“婶母”、“舅母”5个词。
浅析汉英语言的称谓
第13卷第4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12月Vol.13No.4JOURNALOFSOUTHCHINAUNIVERSITYOFTROPICALAGRICULTUREDec.2007现代语言学的研究表明,语言并不是单纯用来传播信息的,语言常常用来表达谈话人之间的关系。
表明角色关系最直截的方式是称谓的运用。
由于各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其称谓体系也各具特色[1]。
在亲属称谓语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封建伦理观念是“重名分,讲人伦”,西方社会则取向价值观念“人为本,名为用”,于是使汉英语言在亲属称谓体系上存在明显的差异[2]。
在社交称谓语中,中国人受“三纲”、“官本位”、以及讲礼貌、尚谦让等传统文化的影响,社交称谓语含有大量的谦称和敬称词语。
而英语文化中,人们主张自由平等、个性解放,在价值取向上注重个人主义,注重个人价值在自由竞争中的体现,强调自我独立精神,淡薄亲族关系,在语言交际中少用谦语、敬语。
这使他们在称谓上主张用平等的称呼方式。
1中英亲属称谓语之比较汉语亲属称谓系统繁复多样,讲究辈份,长幼有序。
英语亲属称谓则相对简单,而且语义模糊,虽有区分辈分,但是长幼、内外、甚至男女性别都可忽略不计。
1.1辈份与长幼汉语按辈份在血亲传统上分为“九族”,指本人及以上四代长辈和以下四代晚辈,其排列顺序为:高祖、曾祖、祖、父、本人、子、孙、曾孙、幺孙。
在英语中,与汉语对应的只有表示祖孙三代的称谓词,若要表示曾祖、高祖或曾孙或幺孙,则需要使用great或great的重迭使用。
如:greatgreat-grandfather(高祖),greatfather(曾祖),greatgrandson(曾孙),greatgreat-grandson(幺孙)。
汉语中同辈份的要讲长幼。
在兄弟姐妹中,长者为兄,为姐;幼者为弟,为妹。
在英语中“brother”就相当于汉语的“兄弟”,“sister”相当于汉语的“姐妹”,不分长幼。
在汉语称谓语中,不但讲长幼,而且还长幼有序。
英汉称呼语用差异
英汉称呼语用差异对比分析摘要:语言是文化的代码,其中称呼语作为语言中词汇的一部分,也是对不同文化的一种映照。
每一种语言都有它的文化背景,因此,不同语言下的称呼语也有其不同的文化背景。
汉语的称谓语是以中国文化为背景的,英语的称呼语是以西方文化为背景的。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称谓系统,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各民族称谓词语的数量和指称的范围各有特色“中国文化传统、重名分、讲人伦”的封建伦理观念,与西方社会“人为本、名为用”的价值观念,使得中西方在称谓系统上存在着明显的反差。
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称呼是引导交际的“先驱者”,它反映出交际双方的社会属性、价值观念,并与他们所属的社会、民族心理、政治背景、伦理道德等密切相关。
关键词:称呼语;差异;中英文化一、引言现代语言学的研究表明,语言并不是单纯用来传播信息的,语言还常常用来表达说话人之间的关系。
也就是说语言除了发挥认知功能外,还在很大程度上发挥社交功能,表达人际关系,帮助人们明确自己在社会群体中应当担任的各种角色,建立、限定、确认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而表明角色和关系,最为直截了当的莫过于称呼语的使用。
根据《现代汉语大词典》(第五版),称谓是指“人们由于亲属或其他方面的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老师、经理等”。
称呼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属于社会语言的范畴,在家庭以及社会交往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著名学者与就发表了有关英语称谓系统的研究,其称谓系统存在着三种语义模式,即:彼此直呼其名;彼此采用头衔加姓氏的方法和非对称性选择方式。
(Fasold, 2007)我国学者对称呼语也做了大量的研究,祝畹瑾在《汉语称呼研究——张社会语言学的称呼系统图》中对亲属和社会成员之间如何使用称呼语一一作了简要的说明。
(转引自胡文仲,《文化与交际》)基于中外学者们对称呼语语的种种研究,本文将探讨英汉称呼语在通常性、职业性及亲属性称呼上的差异,并分析造成这些差异的文化背景原因。
中西称谓语对比分析
汉语 张老师
英语 Teacher zhang
杨律师
Lawyer yang
因为这些在汉语中可用来作称谓的职业在英语中仅仅是 职业而已,不可用作呼语。汉语中习惯于把一些具体的 职务、职业加在姓之后称呼对方。
英语中职衔称谓局限性很强,一般不用做称呼。 社交活动中常用的职衔称谓有doctor,professor等,神 职,军职也可单用 另外一些只单用的如waiter,boy,conductor等称呼, 隐含一种卑微底下的含义,不能加姓或名
同等关系(solidarity)
first name
亲属间
first name、nick name、pet name
权势关系(不等关系power)
first name
3、通称,人称和零称谓
(1)通称对比
英语中的通称有Mr.,Mrs.,Miss,Ms,sir,lady等,前 三者与姓名连用,使用尤为普遍。
西方由于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较早,个人成为了 独立的社会个体,特别是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的影响下建立了“自由”“平等”“独立”的 人文主义思想。因此,西方人在交往中倾向使 用社会称谓而不是亲属称谓
汉语中通称有“同志”“师傅”以及新兴的“先生”“小 姐”“美女”等
目前在汉语中还没有一种能象英语中的“Mr.”、“Mrs.”、 “Miss”等如此普遍使用的,在不了解对方的年龄、职位、与 自己的亲疏关系等因素的情况下可适用于一切人的称谓。有学 者称中国目前这种现象为“社会称谓缺位现象””。
(2)人称
美国是一个移民社会,它的发展史是个人奋斗开拓的 历史,人们强调的是人的独立性、平等性,不论长幼 辈份.人人平等,即使是小孩子也不会称一位陌生的 老人为“老爷爷”。
英汉称呼语的差异及其原因探析英汉称呼语中的文化差异
英汉称呼语的差异及其原因探析英汉称呼语中的文化差异称谓语词的选择问题是社会语言学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国内外语言学界就这个问题都展开了系统的、专门的研究,其中不同语系之间称呼语的比较研究更是引起了研究者们普遍的兴趣。
由于每种语言的称呼语体系都包含着其特定的文化内涵,暗含着一个民族历史的、文化的积淀,因此,不同语言之间的称呼语体系的比较分析在社会语言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英语和汉语作为当今世界上两种最主要的语言系统,对其称呼语体系进行比较研究尤为必要。
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称呼”是当面招呼用的表示彼此关系的名称。
在语言交往过程中,称呼语是使用最广泛的词语,往往是传递给对方的第一个信息。
不同的称呼不仅反映了交谈双方的身分角色、社会地位和亲疏程度,而且实现了交际双方的感情交流。
一、英汉亲属间称呼差异及原因(一)父系血缘与母系血缘的区别汉语亲属间的称呼讲究血缘关系,分母系和父系。
汉文化非常注重父系亲属的身份和地位。
父系是正宗,是传宗接代的、自古以来享有继承权的血缘。
而母系是不能传宗接代、没有继承权的,“嫁出去的女儿是泼出去的水”。
父系亲属有“爷爷”、“奶奶”、“伯伯”、“姑姑”等称呼,相应的母系亲属则分别有“外公”“外婆”“舅舅”“姨妈”。
孙辈中,也讲究父系的才是正宗的“孙子”、“孙女”,而母系的是“外孙”、“外孙女”。
对丈夫的父母叫“公公”、“婆婆”,对妻子的父母叫“岳父”、“岳母”。
而英语中,不分男方亲属与女方亲属。
“爷爷”、“外公”共用grandfather 这个词。
“奶奶”和“外婆”都叫grandmother。
而“伯伯”、“叔叔”、“舅舅”、“姨父”、“姑夫”和“伯妈”、“婶婶”、“舅妈”、“姨妈”、“姑姑”等则一律称uncle和aunt。
对配偶的亲属,都加一个“in-law”来称呼。
如“公公”和“岳父”都是father-in-law。
像这样,配偶的亲属在英语中一律加一个词缀“-in-law”,这样的称呼首先强调的是其亲属关系的法律意义。
概述德、英名词的异同点比较
概述德、英名词的异同点比较1 名词分类德語和英语对于名词的定义是统一的,即是一种表示生物、事物以及概念的词。
1.1 德语名词分类具体名词(konkrete Substantive)和抽象名词(abstrakte Substantive)。
具体名词可以细分为以下四种:(1)种类名词(Gattungsnamen)。
如:der Mann男人,die Frau女人,das Buch书。
(2)专有名词(Eigennamen)。
如:Müller米勒,China中国,Europa欧洲。
(3)物质名词(Stoffnamen)。
如:der Stahl钢,das Wasser水,die Milch牛奶。
(4)集合名词(Sammelnamen)。
如:Mbel家具,Familie家庭,Kleidung衣服。
抽象名词是一种表示概念的词,只能通过思维来理解。
如:der FleiB 勤奋,die Liebe爱,das Glück 幸运。
1.2 英语名词分类专有名词(Proper Nouns)和普通名词(Common Nouns)。
专有名词主要指人名、地名及某些类人和事物专有的名称。
如:Broadway百老汇,Chinese中国人, Christmas圣诞节。
普通名词可分为四种:个体名词:(Individual Nouns)。
如:city城市,computer电脑,aunt姨妈。
集体名词:(Collective Nouns)。
如:family家庭,group团队,public公众。
物质名词:(Mass Nouns或Material Nouns)。
如:water水,paper纸,iron钢。
抽象名词:(Abstract Nouns)。
如:anger愤怒,age年龄,peace和平。
从以上举例可以看出,德语和英语名词都可细分为5种,虽然分类名称和分类方法上存在差异,但实质内容一致,可谓大同小异。
有一点值得注意:德语的名词无论类别,无论处于句子的什么位置,均以大写字母开头,而英语仅对专有名词提出此要求。
若干语言学术语的德英汉称谓分析
Ch n s r n lto fS v r lL n u si e ms i e e T a sa in o e e a i g it T r c
CHEN i Hu
Ab ta t we t igusi em s a e c o e s e a src :T ny l n i c t r r h s n a x mpls f rt i p p r T erGer n, n ih n t e o hs a e . h i ma E gl a d s
术语相关 但 并 非语 言 学 范畴 的术 语 ( Ga m 如 r — m
收稿 日期 :0 1一l 2 2 1 O一 8
作 者简介 : 陈辉( 9O ) 男 , 17 一 , 天津人 , 博士生 , 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 研究方 向为翻译学 、 术语学 、 言使用 及语 言规划 语 等 。通信方 式 :a ki e ceh i ht alcn。 nn a— r h nu@ o i o g m・ m .
ti a i,s me t r ioo yta sain prblms a e ds u s d. hs b ss o em n lg r n lt o e r ic s e o Ke r s:t r n lg y wo d e mioo y,l g it s,ta sa in,Gem a i usi n c r n lt o r n,E gl h n i s
7
中国科技术语/ 0 2年第 1期 21
应 两个 以 上德 语 称 谓 , 比如 汉语 “ 位 ” 应 德 语 法 对 Ga m m、am m, 语 “ 素 ” 应 德 语 Lxm、 rm e Tg e 汉 词 对 ee Mope 汉语 “ rhm, 义素 ” 应德 语 Pee Sm m. 对 lr m、e e 汉
中西称谓语的对比研究,英语其它论文.doc
中西称谓语的对比研究,英语其它论文摘要在语言交际中,称谓往往是传递给对方的第一个信息,恰当的称呼能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
在不同的语言文化中,同样的称谓方式,可能有不同的语用原则、语用范围、语用含义。
称谓的使用差异很容易在跨文化交际中造成不必要的误会,为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称谓语语用失误,必须了解双方的称谓差异。
本文从两部分入手——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了解对比中西称谓语的差异,并从中了解到文化差异。
亲属称谓差异主要从两方面展开:无泛化亲属称谓和亲属称谓的泛化比较。
无泛化亲属称谓一般用于亲属之间的互相称呼,而亲属称谓的使用一般是在社交场合。
社交称谓也称社会称谓,它是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的文化符号。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常常需要借助不同的称谓来确立或确认发话人和受话人的角色地位,如教师与学生、厂长与工人、政府官员与普通群众等。
这部分本文主要从以下三点进行阐述:职务职业称谓;社交通用称谓和姓名称谓。
最后本文通过比较透悉中西称谓反映出的文化差异,这部分主要从以下三点入手:家庭类型及血缘关系的影响;礼仪规范与伦理道德的影响;社会制度与价值取向的影响。
总之,称谓语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语言学问题,它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
正确理解和掌握称谓语有利于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达到预期的效果。
关键词:亲属称谓社交称谓文化AbstractIn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appellation is always the first information transmit to the audience. Apt appellation will make the communication go smoothly. In different culture climate, the same appellation may have different pragmatical rules, different pragmatical scopes, and different pragmatical meanings. The difference of using appellation is easy to make misunderstanding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order to avoid the appellation pragmatic failure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English appellation should be learned.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Kingship Term and the Address In Social Intercourse. And realizes and compar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English appellation, and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English culture. The Kingship Term differences are mainly developed from the following two points: pure kingship address and expansive kingship address. The former is used to relatives who call each other, and the latter is used in social occasion. The address in social intercourse can be called as the call in the social. It is the culture symbol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social relatives. In the communication, people have to bring different appellations to represent the speaker and the audience, e.g. teachers vs students, employers vs employees, governors vs publics etc. In this part of essay I expound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points: the appellation of post and profession, general socialappellation and name appellation. At last, this essay gets the general understanding of intercultural differences on appellation by comparing Chinese-English appellation. And this part is divided into three detail parts: the effect of family style and kin, the effect of ceremony and ethic moral, social institution and world outlook. In a word, address forms are important social linguistic issues. They have important social functions. Accurate understanding and command of address forms can lead to successful result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Keywords: kin social appellation culture称谓是人类社会中体现特定的人际关系中的身份角色的称呼,它反映着一定社会文化或特定语言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常见金融术语英汉对照与详解
Mark-to-Market (逐日盯市) Matching Algorithm (程式匹配) Matching Rules (匹配规则) Maturity Date (到期日) Maturity Range (到期日范围) Maximum Spread (最大跨价限额) Minimum Size (最小规模) Mistrade (错误交易) Modified Duration (修正存续期间) Money Market Products (资金市场产品)
� Early Exercise (提前执行) Equity Index Products (股票指数产品) Equity Products (股票产品) Eurex (欧洲期交所) Eurex Repo (欧洲期货交易所回购交易) EURIBOR (欧元銀行同业拆借利率) Euro-Bobl Futures (欧洲期交所德国欧元中期国债期货)
� Last Trading Day (最后交易日) Late Trade (延期交易) Leverage Effect (杠杆效应) Lifetime (产品周期) Limit Order (限价指令) Linked Trades (链接交易) Linking (链接) Local Area Network (局域网) Long Call (买入看涨期权) Long Position (长仓) Long Put (买入看跌期权) Low Exercise Price Option (低执行价期权)
� Haircut (估值折扣率) Hedge Fund (对冲基金)
Hedge Ratio (对冲比率) Hedging (对冲�套保) Historical Volatility (历史波动率) Horizontal Call Spread (水平看涨跨价) Horizontal Put Spread (水平看跌跨价) Horizontal Spread (水平跨价)
从社会语言学视角看中英称谓语的文化差异-2019年精选文档
从社会语言学视角看中英称谓语的文化差异一、称谓语的定义称谓语是指人际之间用作称呼的语言习俗,包括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称谓语又叫称呼语,是说话人用来指称交谈对象名字的语言项。
不同称谓语的使用选择可以反映交谈双方的社会或家庭关系,属于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也会用不同的称谓来传递对对方的态度和身份认定。
二、中英称谓语的文化差异称谓语是一种语言符号,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它反映出交际双方在选择称谓语的过程中所遵循的社会规则和文化价值观。
中英称谓语的主要形式虽然基本相同,但由于这两种语言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其遵循的社会规则和所体现的文化价值观大不相同。
1.中英亲属称谓语的对比家庭是一个社会的组成细胞,虽然不同文化不同社会中家庭的组成结构、人口规模和内涵都不尽相同,但任何一种语言都无一例外地有一套亲属称谓系统以表达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在这一点上,汉语尤为突出,其拥有的大量亲属称谓语和复杂的用法令不少外国人叹为观止。
而相比之下,英语中的亲属称谓语却简单许多。
1.1普通亲属称谓语亲属称谓语是为了亲属之间相互称呼和区分亲属之间纷繁复杂的关系。
汉语中庞杂的称谓语使得中国人能够准确地区分和细化亲属关系。
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以及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都有着严格的定义和区分,亲属年龄上的差异在称呼中也一目了然。
例如,父亲的兄长被称为伯伯,他的妻子被称为伯母;父亲的弟弟被称为叔叔,他的妻子则被称为婶母。
在此基础上,人们又加上数字以表达亲属间的长幼尊卑,如大伯、二姑、三叔、大舅等等。
英语的亲属称谓语则简单许多。
比如,brother,sister,uncle,aunt,grandparent就可以基本涵盖全家几代人的称呼,英语中的单个词在汉语中有着多种解释。
最明显的区别是,英语中人们可以直接称呼他们长辈的名字,汉语则不能。
夫妻之间的称谓语总体上是相同的,英汉两种语言都可以直接称呼对方的名字。
然而,英语中还有很多昵称,如“my love,my darling,my sweet h eart”。
从汉英称谓语看中西方人际关系
从汉英称谓语看中西方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交往的一种社会关系。
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心理健康。
在中西方社会中,人们之间的称谓语也是人际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
通过分析汉英两种语言中的称谓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西方人际关系的差异和共通之处。
让我们来看看汉语中的称谓语。
在中国,人们之间的称谓语多数以对方的身份地位、性别或者年龄来进行称呼。
长辈可以称呼为父母、叔叔、阿姨,同辈之间可以称呼为哥哥、姐姐,晚辈可以称呼为弟弟、妹妹等。
在工作和社交场合中,人们之间的称谓也会以职业、职称、尊卑关系来进行称呼。
老师可以称呼为老师、医生可以称呼为医生,有头衔的人可以称呼为先生、夫人、女士等。
而在英语中,称谓语则主要以对方的性别或者年龄来进行称呼。
对男性可以称呼为Mr.,对女性可以称呼为Miss或Mrs.,对孩子可以称呼为boy或girl等。
在工作和社交场合中,人们之间的称谓也会以职业、职称、尊卑关系来进行称呼。
教授可以称呼为Professor,医生可以称呼为Doctor,上司可以称呼为boss等。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汉语中的称谓语更加注重对方的身份地位、尊卑关系,而英语中的称谓语更加注重对方的性别,年龄以及职业。
这也反映出中西方人际关系中对身份地位和性别的不同关注。
在中西方人际关系中,身份地位、尊卑关系在中文社会中更为重要,人们更加看重对方的身份地位,尊敬长辈,尊重上级。
而在英文社会中更加注重对方的性别和年龄,人们更加注重对方的个人隐私和自由,注重个体的平等地位。
我们还可以从汉英称谓语中看出中西方人际关系中对礼貌的不同理解。
在汉语中,称谓语的使用既代表对他人的尊重,也代表对自己的谦逊。
在称呼长辈时,我们会称呼为长辈,这代表我们尊重长辈,同时也代表我们谦逊自己。
而在英语中,称呼语更多的是一种对对方的尊重,不强调自己的谦逊。
在称呼教授时,我们会称呼为Professor,这代表我们尊重教授的职称和地位,但并不代表我们自己要表现出谦逊。
英汉社交称谓语的主要形式及其选用规则
英汉社交称谓语的主要形式及其选用规则一、中英礼貌原则对比礼貌原则在人类社会中具有普遍性,关于礼貌语言问题,国内外学者分别从社会学、心理语言学、语用学、修辞学等角度提出了不少理论模式和研究方法。
1.什么是礼貌原则。
谦逊准则是著名语言学家L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的六条准则之~,这条准则在中国文化中得到很好的运用,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道德和价值取向,而英语中的谦逊用语远比汉语中的少,实际应用的更少。
中英两种文化在谦逊准则方面有较大的差异,了解这种差异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指导意义。
Grice于1967年提出了会话的合作原则,指出言语交际双方为了使交际能顺利进行,在交际中会遵循合作原则。
如果说话人故意违反了合作原则,听话人应该根据当时的语境推断出说话人的隐含含义,即会话含意。
合作原则虽然解释了话语的字面意义和它的实际意义之间的关系,解释了会话含义是怎样产生和理解的,但它却没有解释人们为什么要违反会话准则以含蓄地间接地表达自己。
为此,英国著名学者Leech补充,丰富和发展了Grice的合作原则,提出了系统的礼貌原则(politeness)。
他认为,礼貌原则可以援救合作原则,弥补其不足。
2.礼貌原则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策略原则(Tact Maxim)即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
慷慨原~lJ(Generosity M axim)即尽量减少对自己的益处,尽量增大自己付出的代价。
赞扬原~lJ (Aprrobation Maxim)~]]尽量减少对他人的批评,尽量增大对他人的赞扬。
谦虚原则(Modestv Maxim)即尽量缩小对自己的标榜,尽量夸大对自己的批评。
赞同原则(Agreement Maxim)即尽量缩小与他人的意见,尽量夸大与他人相同之处。
同情原则(Sympathy Maxim)即尽量缩小对他人的厌恶,尽量扩大对他人的同情。
3.汉语言文化中的礼貌原则。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中国历史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讲文明懂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浅谈中西称谓语解析
英语1401 组员:韩玉兰刘锐锐亢丹丹浅谈中西称谓语一.中国称谓语:人类的繁衍生息是相通的,各个民族都具有表示家庭成员关系的亲属称谓系统。
亲属称谓指的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亲属之间相互称呼的名称、叫法。
它是以本人为轴心的确定亲属与本人关系的标志。
汉族的亲戚关系条理例分明尊卑有序:比自己长一辈的称呼有姨父叔伯姑舅,同辈的有兄弟姐妹嫂等等,下一辈有侄甥等等。
中国人由于姻亲而产生的亲戚关系相当庞杂。
其派生出的各种称谓也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特征。
1.家族方面对自己的父母称父亲母亲(爸妈)。
男的自称男儿子;女的自称女儿子。
称别人的父亲、母亲谓令尊尊翁和令堂老堂;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母亲谓家严家父和家慈家母。
对自己已故的父亲、母亲称考和妣;对别人称自己已故的父母谓先严先父府君和先慈先母。
对于后母称继母,其他如前。
对自己的祖父母称祖父祖母(爷爷奶奶)。
男的自称孙或孙男(孙子);女的自称孙女。
称别人的祖父、祖母谓令祖父和令祖母;对别人称自己的祖父、祖母谓家大父和家大母。
对自己已故的祖父、祖母称先大父和先大母,或者称王考和王妣。
对自己的曾祖父母称曾祖父曾祖母(太爷爷太奶奶)。
男的自称曾孙男;女的自称曾孙女。
称别人的曾祖父、曾祖母谓令曾祖和令曾祖母;对别人称自己的曾祖父、曾祖母谓家曾祖和家曾祖母。
对自己曾祖父母的父母称高祖父和高祖母,男的自称元(玄)孙男;女的自称元(玄)孙女。
对父亲的兄嫂称伯父伯母(大爷大娘),对父亲的弟弟、弟媳称叔父叔母(叔爸叔妈)。
对父亲的姐妹、姐夫妹夫称姑母姑父(姑妈姑爸)。
男的自称侄男;女的自称侄女。
称别人的伯父母、叔父母、姑父母谓令伯父、令叔父、令姑父、令伯母、令叔母、令姑母;对别人称自己的伯父母、叔父母、姑父母谓家伯父、家叔父、家姑父、家伯母、家叔母、家姑母。
如果叔伯父很多,称几伯父、几叔父、几姑父、几伯母、几叔母、几姑母。
对父亲的伯父母、叔父母、姑父母称伯祖父、叔祖父、姑祖父、伯祖母、叔祖母、姑祖母,男的自称侄孙男;女的自称侄孙女。
从语料库角度分析英汉称谓语差异
从语料库角度分析英汉称谓语差异英汉称谓语差异是指英语和汉语中的称谓词汇在表达方式、用法和文化内涵上存在的差异。
在分析英汉称谓语差异时,可以从语料库角度进行研究,以探讨当代英汉语料库中称谓词汇的差异和共性。
其次,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英文和中文在称谓语的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
例如,在英语中,人们常常使用姓氏+称谓的方式来称呼他人,如Mr. Smith, Mrs. Johnson等;而在汉语中,人们常常使用姓氏+称谓+姓名的方式来称呼他人,如李先生、王女士等。
此外,英语中还有一些特殊的称谓语,如sir, madam, miss等,这些在汉语中没有明确的对应词汇。
再次,从用法的角度,英文和中文在称谓语的用法上也存在差异。
在英语中,人们更加注重称谓的形式和礼貌,常常使用称谓词来称呼对方,例如先生、女士、夫人等。
而在汉语中,人们更注重称谓的含义和尊重,常常使用尊称词来称呼对方,如老师、医生、教授等。
此外,在一些场合下,称谓语的使用也会受到文化和地域的影响,如在中国南方,人们对长辈更加注重尊称,而在北方则更加注重年龄和关系的称谓。
最后,从文化内涵的角度,英文和中文的称谓语在文化内涵上也存在差异。
在英语中,人们常常使用称谓语来传达社会地位、学术职称、婚姻状况等信息;而在汉语中,人们更注重称呼的亲疏关系、社会地位和尊重。
例如,在英语中,Mr.和Mrs.常常用来表示已婚的男性和已婚的女性;在汉语中,太太和先生则常常用来表示已婚的女性和男性。
总之,从语料库角度分析英汉称谓语差异可以揭示英汉语言和文化的差异。
通过对大量语料库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英汉称谓语的共性和差异,并进一步深入研究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这对于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和水平,加深对英汉文化差异的理解和尊重具有重要的意义。
英汉社交称谓语差异对比-最新文档资料
英汉社交称谓语差异对比-最新文档资料英汉社交称谓语差异对比1.前言语言是植根于一定的社会文化土壤之上的。
中西两种不同的文化决定了中西在称谓语――说话人称呼对话者的用语(Ralph Fasold,2000.)上的差别。
说话人同对话者直接的关系我们将称谓语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本文主要是比较中西社交称谓语差别,并分析这种差别背后的文化渊源。
就社交称谓的特点,本文将其分为社交通称,职位头衔称谓,社交尊称以及亲密社交称谓。
中西在社交称谓上有一些碰撞,也有重合,空缺,交叉等现象。
2.中英社交称谓语对比马宏基和常庆丰(1998)认为,称谓语是指指称对象是人的,由于身份、职业、性别等方面得来的,反映社会关系的一套名称。
这部分主要对比中英文社交称谓语上的差异,在汉语文化中,人们注重权势地位,讲求长幼有序,喜欢贬己扬他,而英语文化一般讲求民主,平等,自由,不依附权贵。
这些也会反映在我们社交称谓中。
2.1 中英社交通称对比社交通称(General Address Terms)指的是在不明对话者身份,职位,年龄等信息一种称呼。
在英汉语言中有些称谓语具有相等的语义和交际价值,在翻译时可以“对号入座”。
Eg:Mr. Smith史密斯先生;Lady Elizabeth伊丽莎白女士。
但同时我们要注意文化差异。
比如一名教授Jane Smith,正在大学课堂上教授心理学.一名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开始向她提问,“Mrs.Smith. I have a question…’’这位教授明显有点不高兴了,回答说,“There is no Mrs.Smith who is teaching in this classroom!’’在这个例子里面,虽然Mrs. Smith 在语义上对等于中文的史密斯太太,但由于西方人比较注重个人隐私并且注重自身,觉得Mrs. Smith 会暴露她已婚的事实,并且没有突出自己在学术上的成就。
另外我们也会发现有些中文的称谓极具中国特色,没有找到与之对于的称谓,下面以“师傅”和“同志”为例。
浅析英汉称谓语
浅析英汉称谓语作者:聂姝雯来源:《科技资讯》2011年第11期摘要:由于国际间交流的频繁,称谓成了交际中很重要的环节,是语言交际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不同文化由于历史传统、宗教信仰、社会结构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称谓语的不同。
深入了解其中的差异可以帮助我们增加跨文化交际知识,更好的促进中西文化的传播,提高英语学习者的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称谓亲属称谓社会称谓文化差异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4(b)-0186-01称谓语是人们交际行为的第一个环节。
因此,现代语言学对称谓语的研究从社会语言学、语用学、心理学等不同学科切入。
当今社会,世界和平,国家间的交流频繁,语言的作用不仅仅是让对方了解说话者的意思,而重在用微妙的语言建立社交关系,分清双方的身份。
所以在语言交际中,称谓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
恰当的称呼能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
在不同的语言文化中,同样的称谓方式,可能有不同的语用原则、语用范围、语用含义。
称谓的使用差异很容易在跨文化交际中造成不必要的误会,为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称谓语语用失误,必须了解双方的称谓差异。
本文试对中英称渭语的差异进行系统讨论,并探讨其对于英语学习的教育启示。
在对差异进行比较之前,有必要对称谓语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最简单明了的定义要属英国著名语言学家法索尔德在《社会语言学》一书中说的:“称谓语就是说话者在说话时称呼其说话的对象所用的词语。
”称谓语的分类十分复杂。
贾玉新在《跨文化交际》一书中将称渭系统分为三类:代词称谓、动词称渭和名词称谓。
而名词称谓又可再分为姓名、亲属称谓、头衔、专有名词称谓等等。
本文将从狭义上对称谓体系进行讨论,即包含亲属称谓和社会称渭的名词称谓语。
汉英两民族在姓名上的使用差异首先体现在姓和名的位置排放上。
中国是“姓在前、名在后”,而西方则是“姓在后、名在前”。
在西方人们习惯彼此直呼其名,不管年龄、身份及说话者的亲疏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若干语言学术语的德英汉称谓分析作者:陈辉来源:《中国科技术语》2012年第01期摘要:选取20个语言学术语为研究对象,从语言学、翻译学和术语学的角度分别对其德语、英语、汉语称谓进行比较分析,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提出了其中的问题,阐释了一些改进方法。
关键词:术语,语言学,翻译,德语,英语中图分类号:N04;H083;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78(2012)01-0007-07Chinese Translation of Several Linguistic TermsCHEN HuiAbstract: Twenty linguistic terms are chosen as examples for this paper. Their German,English and Chinese meanings are given an in-depth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linguistics,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terminology science. The micro- and macro-strategic problems emerging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es are indicated, and some comprehensive proposal of improvement is put forward. On this basis, some terminology translation problems are discussed.Key words: terminology, linguistics, translation, German, English引言根据笔者在撰写《汉字学的中文及德文术语》[1]过程中接触到的资料,选取了20个语言学术语作为研究对象,从语言学、翻译学和术语学的角度分别对其德语、英语、汉语含义进行比较分析,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探讨其中的问题。
这20个语言学术语的释义主要参考《语言学词典》(中译本)[2]、《新德汉词典》[3]、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4]和H.BUβMANN的《劳特利奇语言与语言学词典》[5]。
本文在引用相关辞书的过程中,对中文术语括号内的说明忽略不计。
同时,词形与本文所选术语相关但并非语言学范畴的术语(如Gramm-gram/gramme①),或者非严格意义上语言学范畴的义项(如Graph-graph的部分语义②),也忽略不计。
为了便于分析比较,笔者将这20个术语的德汉称谓对照和英汉称谓对照分成两个表,每个表又分为相互对应的两列,每列共14组。
一所选术语德汉翻译问题分析如表1所示,左边一栏是这20个术语对应的德语称谓,中间两栏是当代主要辞书给出的中文称谓,最后一栏是笔者建议的中文称谓。
通过比较分析,提出问题如下:(1)德语称谓同其汉语称谓往往不是一一对应的。
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同一汉语称谓对应两个以上德语称谓,比如汉语“法位”对应德语Grammem、Tagmem,汉语“词素”对应德语Lexem、Morphem,汉语“义素”对应德语Plerem、Semem,汉语“语符”对应德语Glossem、Monem,汉语“语素”对应德语Monem、Morphem,汉语“义位”对应德语Glossem、Noem、Semem;第二种情况是同一汉语词素对应两个以上德语称谓中的相应词素,比如汉语词素“词”对应德语词素lex-、morph-,汉语词素“法”对应德语词素tagm-、tax-,汉语词素“音”对应德语词素ken-、phon-,汉语词素“语”对应德语词素gloss-、mon-、morph-,汉语词素“义”对应德语词素gloss-、no-、pler-、sem-。
(2)德语称谓构词形式有共性,但对应汉语称谓的构词形式却不然。
比如,语言学词典给出的汉语称谓中,选用“子”的最多,但是还有“符”和“素”,甚至还有两个双音节词“特征”和“形式”。
新德汉词典给出的汉语称谓中,中心词以“素”和“位”为主,二者经常作为同义词出现,但也有使用“符”甚或双音节的“单位”和“意义”的情况。
(3)从构词上看,汉语术语中总共有5个偏正词组(如:词汇单位、义位意义等)及1个短语(一个词担当词义的部分),而原文术语全部属于成词术语。
如果同一原文术语所对应的同形翻译不重复计算,则不成词术语占全部41个中文称谓的约17%。
(4)从词义上看,充当汉语称谓中心词的词素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对应-em的词素“位”不具备“最小单位”的含义,笔者认为这个“位”是由“单位”简化而来的。
汉语中多音节词的词义往往是由所有组成该词的汉字的字义合成的,因而可以由每个汉字的字义推断整个词的词义,但是其逆命题却不一定成立,因此,以“位”来充当第二列术语汉语的中心词显然欠妥。
其次,“符”字只能体现“符号”的意思,而无法体现“单位”的意思,更何况“最小单位”。
所以,出现“符”也是有待商榷的。
最后,“子”字没有“(最小)单位”的含义,但却有诸如“分子”“原子”“电子”等用法,笔者认为这里的“子”应理解为“小而硬的块、粒状物”[3]或由该意思引申而来。
可是,即便这些词汇中的“子”经引申而具备“(最小)单位”的词义,这些词语也都是自然科学中的具体概念,而非抽象概念。
(5)从词义上看,用以充当汉语称谓限定词的词素也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gloss-、no-、pler-、sem-这四个词干虽都与“词义”“语义”“含义”有关,但都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命名的,其所属的理论侧重也有所不同,但是对应的汉语却基本上都是“义”字。
类似的还有“语”对应gloss-、mon-、morph-。
其次,gramm-、tagm-和tax-这三个词干尽管都与语法有关,但是单个“法”字却不能等同于“语法”。
这与前文“位”字的使用问题类似。
(6)一个汉语称谓对应多个德语称谓的一词多义现象严重,比如前文提到的“义位”“义素”和“语素”等词。
此外,诸如“义子”“法子”“音符”之类的词语,还有其他意思,容易造成误解。
笔者在表1中给出了建议使用的汉语称谓。
(7)一个德语称谓对应多个汉语称谓的一词多义现象严重。
德汉翻译在参考《新德汉词典》和《语言学词典》两部辞书中,同一术语最多总共对应三个不同的汉语称谓;对应两个不同汉语称谓的情况在两部辞书总共35个词条中出现了17次之多,仅有约51%的词条没有同义词。
④(8)在这20个概念中,有5个没有在《新德汉词典》里作为词条收录,因而无法与《语言学词典》中的翻译进行对比。
在其余15个概念中,两本辞书给出的汉语称谓在不考虑多种称谓顺序的情况下,完全一致的仅有6例(在表格中以浅灰色网状底纹标注),占全部概念的40%。
二所选术语的英汉翻译问题分析如表2所示,这20个术语的英汉翻译引自《英汉语言学词典》[6]、《语言与语言学词典》[7]、《英汉俄汉现代语言学词汇》[8]、《牛津英汉双解语言学词典》[9]四部语言学专业词典和《21世纪大英汉词典》[10]、《英汉大词典》[11]两部英汉大词典。
以下同样从8个方面进行分析,与德汉翻译的分析相对应。
(1)英语称谓和其汉语称谓往往不是一一对应的。
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同一汉语称谓对应两个以上英语称谓,比如汉语“义素”对应英语morph、plereme、semanteme、seme、sememe,汉语“义位”对应英语glosseme、noeme、sememe,汉语“语素”对应英语moneme、morpheme,汉语“词素”对应英语lexeme、morpheme。
第二种情况是同一汉语词素对应两个以上英语术语中的相应词素,比如汉语词素“义”对应英语词素gloss-、no-、pler-、sem-、-,汉语词素“词”对应英语词素graph-、lex-、morph-,汉语词素“语”对应英语词素gloss-、mon-、morph-,汉语词素“音”对应英语词素phon-、ken-,汉语词素“法”对应英语词素tagm-、tax-。
(2)20个术语的英语称谓在构词形式上有共性,但对应汉语称谓的构词形式却不然。
比如右侧一列中,汉语称谓的中心词以“位”(出现46次)和“素”(出现39次)为主,二者也经常作为同义词出现,同时也有使用“符”的情况,甚至还有双音节词“单位”等。
左侧一列的6个术语对应的汉语称谓中心词问题上,英汉翻译与德汉翻译的问题相近。
(3)从构词上看,表2中的英语称谓全部为单词,但是对应的汉语称谓却有44个短语,(偏正短语如:书写符号、表达单位、词素变体、语法功能段、文法特性素等;其他短语如:词的拼法、词素的意义、书写单位的变体等)。
如果同形重复计算,约占全部178个汉语称谓的25%;如果同一英语称谓所对应的同形汉语称谓不重复计算,则有26个不成词称谓,占全部66个汉语称谓的近40%。
(4)英汉翻译在汉语称谓中心词的选择方面涵盖了德汉翻译中的问题。
此外,英汉翻译还出现了诸如“特点”“成分”“功能段”等汉语称谓。
(5)汉语称谓限定词的选择方面,英汉翻译也比德汉翻译问题突出。
例如:汉语称谓充当限定词的词素“义”除对应前文提到的德汉翻译中涉及的四个德语词素以外,在英汉翻译中,有三部英汉翻译词典还将之与英语词素seman-对应。
(6)从词义上看,一个汉语称谓对应多个英语称谓的一词多义现象也比德汉翻译更为普遍。
除前文提到的“义位”“义素”和“语素”等词之外,还有“形素”“形位”等。
(7)英汉翻译由于一词多译而导致的同义词问题更为突出。
英汉翻译在参考了六部辞书的情况下,同一概念最多总共有8个不同的汉语称谓(graph),其次是6个(grapheme与morph)。
六部英汉辞书总共95个词条中,有2个词条分别收录了5个和4个不同的汉语称谓;有9个词条收录了3个汉语称谓;只有33个词条没有汉语同义词,仅占全部词条的约35%。
(8)在这20个术语的英语称谓中,有8个在六部辞书中都有收录,在不考虑多种称谓的顺序及括号内加注的情况下,没有一个对应的汉语称谓是完全一致的。
即便是在五部辞书中对应的汉语称谓完全一致的也仅有2个。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这20个术语的德、英、汉称谓并没有做到术语翻译界普遍主张的“准确”“单一”“规范”和“简洁”等原则[12-14]。
三解决以上问题的思路根据术语翻译界普遍依据的标准,笔者提出解决上述20个语言学术语汉译问题应掌握的原则:首先,无论是表1还是表2,左右两列之间构词形式相异,而每一列内部的构词形式相同,所以对应的汉语称谓在构词形式上也应具有同样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