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诗五首》《月夜》《萧红墓畔口占》

合集下载

(完整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教案

(完整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教案

3.短诗五首教学目标:1.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2.熟读成诵,感受诗中蕴含的情感与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诗句的深意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月夜》、《萧红墓畔口占》《月夜》作品简介:《月夜》是现代诗人沈尹默于1926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也即是五四前后的一代知识分子)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作者简介: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

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

五四前后在北京大学任教,历任北大教授、河北省教育厅厅长、北平大学校长、北平女子文理学院院长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文史馆馆长、上海市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主任等职。

沈尹默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也是最早的新诗尝试者之一,但后来长期写作旧体诗词,有多本旧体诗词集问世。

其部分新诗收入《秋明集》,主要新诗作品有《月夜》《落叶》《三弦》等文本赏析:这首诗只有四行,完全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用纯熟的白话写成。

不讲求韵律和句法的灵活变化,但精粹而凝炼,具备新诗美的品格。

诗人托物咏志,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

霜风寒月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自我,充满了美的意蕴,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强大的独立自主的意识和强大的人格。

它在表现手法上已经避免直白浅露,而追求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象征意境,情感和思绪蕴藏很深。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冬夜,“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环境是萧森的,人物是孤独的,正好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

面对这样的人世,这样的处境,诗人表现了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正显示出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开始觉醒。

追求人格独立,追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进而唤起国人的觉醒,民族的觉醒,乃是那个时候进步青年的人生追求。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意会”吧。

三、短诗五首

三、短诗五首

社会评价
聂鲁达一生有三个主题:爱情、诗歌 和革命。聂鲁达把这三个主题都演绎 得淋漓尽致,推向堪与马丘· 比丘高 峰试比高的高度。他的爱情是与他的 爱情诗互为一体的。他的成名作《二 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我的 船长》、《爱情十四行诗一百首》, 都是爱之绝唱,在全世界引起长久的 回声。
人们对聂鲁达爱情诗和他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 更感兴趣的同时,他的《西班牙在我心中》、 《逃亡者》,以及众多反抗不公不义的诗篇, 很值得怀念,即使他在涉及意识形态方面并非 无可挑剔。聂鲁达的作品之所以能长期受到广 大读者的欢迎,是因为他是写人民的。尤其在 进入成熟期之后,他所描写的都是时代的重大 题材,如西班牙内战、智利人民的斗争、苏联 人民的卫国战争、拉丁美洲争取民族独立的斗 争、各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的斗争等。在将政 治生活转化为诗歌的过程中,他注意保持语言 和形象的艺术魅力,将现实的政治内容与他所 熟悉的各种艺术形式结合起来。
Hale Waihona Puke 《风雨吟》 芦荻作者简介
芦荻(原名陈培迪)的创作高峰 期是1935年至1940年左右,后 来主要编刊物。所以我认为这首 诗可能写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
创作背景
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作为一个广东 诗人,芦荻久居南国,对中国南方的大风大雨 应该十分熟悉。《风雨》一诗的立意,在当年 应该很新颖。它将自然的风雨、社会的风雨以 及心中的风雨融合在一起。诗也写得简洁、有 力,前四行节奏不错。然而,这种直抒胸怀的 战士般的诗,现在看,已经类似古董。欧洲艺 术100年前进入现代主义后,中国“朦胧诗” 以后,诗人们已经很少这样写了。
创作背景
萧红在1942年因病客死香港,葬在 浅水湾,年仅31岁。诗人在1938年 去香港,1941年香港沦陷,他因宣 传抗日而被捕入狱,并受伤致病。 1944年作者虽已获释出狱,但祖国 山河破碎依旧,作者心情仍然是十 分沉重的。作者前往浅水湾探访萧 红的墓地,这首诗是作者在萧红墓 前凭吊时的口占之作。

九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

九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
2020年5月20日10时51分
短诗五首
月夜
沈尹默
2020年5月20日10时51分
短诗五首
1918年1月,《新青年》首次发表白话诗九首, 开创了中国新诗的先河。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他 发表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一定程度上,正 是因为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 诗歌作品才可以说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这首诗在文 学史上地位如此之高,它到底具有怎么样的魅力呢?
2020年5月20日10时51分
短诗五首
《月夜》:知识分子追求独立 《萧红墓畔口占》:朴质深厚的情谊
2020年5月20日10时51分
短诗五首
断章
卞之琳
2020年5月20日10时51分
短诗五首
【卞之琳】(1910-2000), 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现当代诗人 (“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 论家、翻译家。被公认为是新文化 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 代派的代表诗人。
短诗五首
《统一》 所有的叶是这一片, 所有的花是这一朵,
繁多是个谎言。 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所有树木无非一棵, 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
2020年5月20日10时51分
短诗五首
明确: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片花, 所有的树与一棵树,都是多对一的关系。“多”和 “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作者在此用“是”将其 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统一的思想。
2020年5月20日10时51分
短诗五首
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混乱的 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 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 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 “民主”, 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 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
3 短诗五首
《月夜》这首诗写于1917年,当时的中国正处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 冬天里的“月夜”一样。
《萧红墓畔口占》是近代诗人戴望舒于1944年所 作的一首悼亡诗。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国正处于 战争中,诗人饱受战乱痛苦,友人长眠于地下,隐喻 的运用和克制的反讽让诗的韵味更为深长。
5.诗中的“风雨”有什么含义? _不__仅__是__指__自___然__界__中__的__风__雨__,__对__于__“__我__”__这__样__一__个____ _“__年__轻__”__没___有__人__生__阅__历__与__生__活__经__验__的__“__舵__手__”__来____ _说__,__还__象__征__着__“__人_生_”_的_坎_坷_与_磨_难_。______
5.《统一》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 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片花,所有
的树与一棵树,都是多对一的关系。“多”和“一” 本是对立的关系,但作者在此用“是”将其等同起 来,用对立物表现统一的思想。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我等待着,长夜màn màn(漫漫 )。 (2)明月zhuāng shì(装饰 )了你的窗子。 (3)我有年轻duò shǒu(舵手 )的心,在大地 风雨的海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8.“我们是火的队伍,我们是光的队伍”运用了 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_运__用__了__反_复__的__修__辞__手_法__,__起__到__反_复__强__调__的_作__用__,___ _更__加__强__烈_地__表__达__了__诗_人__对__美__好__生_活__热__烈__的_不__息__追___ _求__,__增_强_了_感_染_力_,_更_易_引_起_人_们_的_共_鸣_。___

3、短诗五首 《月夜》(沈尹默)《萧红墓畔口占》(戴望舒)等

3、短诗五首   《月夜》(沈尹默)《萧红墓畔口占》(戴望舒)等

3*、短诗五首【《月夜》(沈尹默)《萧红墓畔口占》(戴望舒)《断章》(卞之琳)《风雨吟》(芦荻)《统一》(聂鲁达)】1、易读错的字沈尹(yǐn)默墓畔(pàn)戴(dài)望舒寂寞(mò)一束(shù)装饰(shì)卞(biàn)之琳舵(duò)手风雨吟(yín)芦荻(dí)奔(bēn)来聂(niè)鲁达谎(huǎng)言差(chā)异口占(zhān)2、多音字zhe (吹着)zhāo (高着)hé(我和你)huó(和面)着着和huo (暖和)和huò(和药)zhuó(着陆)zháo (着急)hè(随声附和)hú(和牌)méi (没有)zhān (口占)kàn(看风景)juǎn (卷来)没占看卷mò(出没)zhàn (占领)ān (看家)àn (试卷)bēn (奔来)shè(房舍)chā(差异)chāi (出差)奔舍差差bèn (奔向)shě(舍弃)chà(差劲)cī(参差)3、形近字默mò(默读)黯àn(黯然失色)株zhū(一株)萧xiāo (萧红)(罢黜百官)珠zhū(珍珠)黝yǒu (黝黑)黜chù(罢黜)侏zhū(侏儒)箫xiāo (吹箫)畔pàn (湖畔)伴bàn (伙伴)墓mù(坟墓)mù(募捐)拌bàn (搅拌)慕mù(羡慕)幕mù(开幕)衅xìn (挑衅)绊bàn (羁绊)暮mù(暮色)蓦mò(蓦然)茶chá(山茶)漫màn (漫漫)饰shì(装饰)舵duò(舵手)馒mán (馒头)砣tuó(秤砣)荼tú(如火如荼)慢màn (快慢)怖bù(恐怖)蛇shé(毒蛇)鸵tuó(鸵鸟)谎huǎng(谎言)棵kē(一棵树)稞kē(青稞)驼tuo (骆驼)课kè(课程)沱tuó(滂沱)慌huāng(慌张)kē(一颗星)huái (踝骨)4、解词霜风:这里指刺骨的寒风。

部编九(下)《短诗五首》教案及反思

部编九(下)《短诗五首》教案及反思

部编九(下)《短诗五首》教案及反思:月夜、萧红墓畔口占、断章、风雨吟、统一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第1课时《月夜》《萧红墓畔口占》一、导入新课自1917年2月《新青年》刊登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白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

一定程度上讲,正是因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

那么,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月夜》1.认识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

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

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

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

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

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地出现,例如这首《月夜》。

因此《月夜》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2.朗读诗歌,理解象征意象与主旨。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明确: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

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教学提示】抓住诗中景物特点来写。

(2)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简单地描写记录当时的某种场景,但这何尝又不是对当时现状的描写?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象征意象和主旨的理解。

《短诗五首:月夜、萧红墓畔口占、断章、风雨吟、统一》说课稿(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短诗五首:月夜、萧红墓畔口占、断章、风雨吟、统一》说课稿(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短诗五首:月夜、萧红墓畔口占、断章、风雨吟、统一》说课稿(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一. 教材分析《短诗五首:月夜、萧红墓畔口占、断章、风雨吟、统一》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组诗歌。

这些诗歌都是现代诗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深刻的内涵。

本节课将通过阅读和分析这五首短诗,让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魅力,理解诗人们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阅读和鉴赏能力,但对于现代诗歌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注重引导学生从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去理解和欣赏现代诗歌。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短诗;能够理解诗人们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兴趣和热爱,感受诗歌所传达的美好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短诗;理解诗人们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2.教学难点: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这节课中,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方法。

同时,我还会利用多媒体课件、诗歌朗诵等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现代诗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轻柔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2.诗歌朗诵:让学生分组朗读这五首短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诗歌解析:引导学生从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去理解和欣赏现代诗歌。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诗歌创作: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现代诗歌,展示自己的才华。

6.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美好情感的传达。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注重突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采用关键词和简洁的图形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将注重过程和结果的结合,既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也关注学生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

九年级下册短诗五首:月夜、萧红墓畔口占、断章、风雨吟、统一(名师教案)

九年级下册短诗五首:月夜、萧红墓畔口占、断章、风雨吟、统一(名师教案)

九年级下册短诗五首:月夜、萧红墓畔口占、断章、风雨吟、统一(名师教案)知识与技能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结合写作背景,理解五首短诗的主旨和情感。

过程与方法1.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的主旨。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或对友人的深切追思;理解人世间万物相互依存的哲理内涵或相互对立、统一的关系;感悟诗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

重点1.诵读、理解诗歌内容。

2.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难点联系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再现诗中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境,增强直观性。

2.朗读法: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的感情,并感受诗歌语言之精美;让学生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朗读音频以及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

学生:通读诗歌,解决生字词,初步感知文意,并在课前查阅作者的相关情况。

2课时《月夜》《萧红墓畔口占》唐诗宋词,经典“咏”流传;现代诗,风格独特别样红。

同学们或许有过这样的感受:现代诗以清新隽永的语言,含蓄优美的意境成为人们心灵栖息的港湾,情感自然流淌的洼地。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徜徉在现代诗这片水草丰美的天地,分享诗人沈尹默在霜风寒月的冬夜的遐想,倾听诗人戴望舒在拜谒友人墓时寂寞地倾诉。

1.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

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

2.戴望舒(1905—1950),现代著名诗人。

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传诵一时,因而有“雨巷诗人”之誉。

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

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

1.《月夜》写作背景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

九年级下册短诗五首

九年级下册短诗五首

九年级下册短诗五首
九年级下册的《短诗五首》包括以下五首诗:
1.《月夜》
2.《萧红墓畔口占》
3.《断章》
4.《风雨吟》
5.《统一》
这些诗歌的作者分别是:
1.《月夜》的作者是沈尹默,他是诗人和书法家,这首诗写于1917年,描绘了
严寒下不妥协、孤独中不退缩的形象,表现了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2.《萧红墓畔口占》的作者是戴望舒,他是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这首诗表达
了对萧红的怀念之情。

3.《断章》的作者也是戴望舒,这首诗表达了一种相对和平衡的观念。

4.《风雨吟》的作者是芦荻,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在风雨之夜的忧思和迷茫。

5.《统一》的作者是聂鲁达,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人类和谐统一的向往和追求。

九下语文第三课短诗五首

九下语文第三课短诗五首

九下语文第三课短诗五首
九下语文第三课短诗五首分别为:沈尹默的《月夜》、戴望舒的《萧红墓畔口占》、卞之琳的《断章》、芦荻的《风雨吟》、聂鲁达《统一》。

具体内容如下:
1、月夜
沈尹默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2、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语。

3、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4、风雨吟
芦荻
风从大地卷来,
雨从大地奔来。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我有年轻的舵手的忧怀,在大地的海上。

5、统一
聂鲁达
所有的叶是这一片,
所有的花是这一朵,
繁多是个谎言。

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所有的树木无非一棵,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短诗五首月夜萧红墓畔口占断章风雨吟统一

短诗五首月夜萧红墓畔口占断章风雨吟统一
“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 这两个词语是写实,隐指诗人对亡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
“寂寞”既是诗人奔赴墓地时的心境,又是诗人长期 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同时,也隐指萧红一生特别是晚期 的境况,二者融而为一,构成全诗的基 点和最主要的感情色调。
2.第二句诗为什么不说“墓畔”而说“头 边”? “红山茶”有什么含义?
兰河传》。
创作背景
《萧红墓畔口占》是戴望舒于1944年
所作的一首悼亡诗,表达了对逝去友人 的怀念。诗人兼批评家臧棣在《一首伟 大的诗可以有多短》中,称它是“一首 伟大的诗”。写这首诗时,中国正处于 战争中,在战乱的环境里,诗人走了六 小时去给亡故的友人上坟,诗人饱受战 乱痛苦,友人长眠于地下,隐喻的运用 和克制的反讽让诗的韵味更为深长。
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 人的梦”,“窗子”“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 点上发生了联系。
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
经过诗人精心构成与组合,变得耐人寻味。
二、再读诗歌,把握主旨。
1.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你得出了什么 道理?
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别人的风景;明月可以装饰 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
象征意象:冬夜,北风呼啸,寒霜浓重;明月高照,冷气袭 人。环境是萧森的,人物是孤独的,正好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 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树”象 征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并立着” 是思想的并立。“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 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它们不仅是自然界的风雨,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 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它们还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遭遇。 这首诗作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这里遭受“风雨”侵袭的“大地” 指的是当时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这样来说,“风雨”又有了一层 更深层次的含义: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

3短诗五首

3短诗五首

对比阅读这五首短诗,举例说说新诗的“新”
指的是哪些方面。
1.形式上: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 规定。 2.韵律上:押韵比较松散,没有严格规定。 3.语言上: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 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 如“霜风呼呼的吹着”“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等,语言散文化。 4.观念上: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 性情、情感与见解,如《月夜》《断章》《风雨 吟》等。
到现实中。
1.口占。
(1)不打草稿,口头述说出来,如:口占电 文。 (2)即兴作诗词,不打草稿,随口吟诵出来, 如:口占一绝。
“口占”表明,这首诗是作者“情感的自然流 露”,不是刻意为之,而是情感的积淀和文学 素养聚合在一起产生的一种“化学反应”。特 定的时代、特定的场景、特定的倾诉对象、特 定的心情,这些要素汇聚在作者的心中,由此 一挥而就,成就了不朽篇章。
3.有人说:“因为所有的叶都是这一片叶,所 以认识了这一片叶也就能对所有的叶有所认 识。”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示例:我认同这个观点,因为所有的叶子 都有着叶的共同本质,将零散的事物化繁多为 统一,通过事物现象归结出事物的本质,从而 达到对事物更清晰的认识,这也是人类本来就 存在的认知规律。
(2)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 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 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 “红山茶”,以一束红艳如火的山茶花, 寄托对她的深情悼念,也象征她山茶花般热烈、
纯洁的生命。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
《月夜》
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月夜图景?请你用 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述出来。

初中语文 短诗五首(月夜、萧红墓畔口占、统一、断章、风雨吟)

初中语文 短诗五首(月夜、萧红墓畔口占、统一、断章、风雨吟)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副词,表示程度最高。 却没有靠着。 呼呼、明明:既描 绘出霜风寒月的情
境,又增添了诗歌
返回
的意蕴。
精读细研
如何理解“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环境描写
表面上写的是一个冬夜,环境是萧索的, 人物是孤独的。实则反映了“五四”运动之 前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社会环境。
精读细研
萧红在1942年因病客死香港,葬在浅水湾,年仅31岁。 作 者 1938年去香港,1941年香港沦陷,他因宣传抗日而被捕入狱,并 受伤致病。1944年作者虽 已 获释出狱,但祖国山河破碎依旧,作 者心情仍然是十分沉重的。作者前往浅水湾探访萧红的墓地,这 首诗是作者在萧红墓前凭吊时的作品。
精读细研
时间之长
整体感知
《月夜》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 出来。
景色
月夜图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 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 满了美的意蕴。
精读细研
这里指刺骨的寒风
霜风:突出风的冷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凄,给人一种萧索 的感受。
后两个画面 因“装饰” 产生联系
看风景的人在 楼上看你
你装饰了别人 的梦
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
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寻味。
疑难探究
《断章》用几幅画面阐释了什么哲理?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说。
诗人以短短四行,描绘了四幅画面。既表达出了 人物内心绵绵的情思,同时又包含着深广的哲学象征 意义——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都有着这样或那 样的关系,万物息息相关、相互依存。
写作特色

《短诗五首:月夜、萧红墓畔口占、断章、风雨吟、统一》教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短诗五首:月夜、萧红墓畔口占、断章、风雨吟、统一》教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短诗五首:月夜、萧红墓畔口占、断章、风雨吟、统一》教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一. 教材分析《短诗五首:月夜、萧红墓畔口占、断章、风雨吟、统一》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组诗歌。

这些诗歌都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所创作的,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艺术魅力。

通过学习这些诗歌,学生可以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历程,感受诗歌的魅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阅读和鉴赏能力,但对于现代诗歌的理解和感悟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这五首诗歌,掌握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特点,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历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这些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这五首诗歌,掌握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2.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形式。

2.讨论法: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

3.写作法:学生通过写作,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提前阅读这些诗歌,了解诗歌的内容和形式,准备好相关的教学资料。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提前预习这些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准备好相关的学习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导入,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教师依次呈现这五首诗歌,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和形式。

3.操练(2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形式,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

最新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课后练习:3 短诗五首

最新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课后练习:3 短诗五首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课后练习:3 短诗五首,主题解说《月夜》:新一代青年知识分子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他们对独立自由的渴望。

《萧红墓畔口占》:表达对好友盛年而逝的惋惜和悲痛,对生命之旅深沉的感慨与反思。

《断章》: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互相依存息息相关。

《风雨吟》:年轻人面对难以预料的世事,产生的一种被动、困惑、无助甚至有些害怕的心理感觉。

《统一》: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常见诗歌语言的特色风格1.清新。

特点: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大部分为山水田园诗人,如陶渊明、王维、孟浩然。

2.平淡。

特点: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3.绚丽。

特点:有华丽的辞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4.雄奇。

气势雄伟,立意奇特。

5.幽默讽刺。

在诗中多含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

6.含蓄委婉。

即含有深意,藏而不露。

7.沉郁顿挫。

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

8.悲慨。

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亢,充满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1)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bēn)来。

(2)我有年轻duò(舵)手的心,/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3)繁多是个huǎnɡ(谎)言。

(4)萧红墓畔.(pàn)口占。

2.找出下面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霜风寂莫装饰长夜漫漫郊原卧听风雨吟海淘闲话寂莫——寂寞海淘闲话——海涛闲话3.根据上下文,填写在横线上的语句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C)山是静的,海是动的。

山是呆板的,海是活泼的。

从天边微波疯潮地直卷到岸边,触着崖石,更欣然地溅跃了起来,开了灿然万朵的银花!①如同病牛一般。

②而海呢,你看她没有一刻静止!③昼长人静的时候,天气又热,④凝望着青山,一片黑郁郁的连绵不动,A.②①④③B.④②③①C.③④①②D.①②③④4.(2019·长沙改编)建国70周年来临之际,学校准备举办以“天下家国”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完成下列任务。

九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

九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
宇宙间的事物存在着普遍的联系,互相依存;这个 事物与那个事物的关系,是有条件的、受制约的。
2020年5月20日10时51分
短诗五首
本诗通过几组意象营构了丰富的诗境、诗趣、 诗思,又通过意象的顶真旋复在意象之间建立联系, 使其在人的视野中变得充盈与丰富,并不断膨胀链 接,最终形成了无限丰富、完整、饱满的艺术世界。
2020年5月20日10时51分
短诗五首
萧红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她因病死在极度混乱中 的香港。这对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 说,是一个极大的刺激,可是当时要埋葬萧红谈何容易, 戴望舒“他们多方设法,托日本《朝日新闻》的一位记 者,弄到一张证明,几个朋友,搞到一辆板车,自己拉 着,走了六、七个小时,将萧红的遗体拉到了浅水湾理 葬并且只插了一块写有‘萧红之墓’ 的木签。”萧红生 前是那样坎坷不幸,而身后又偏偏是那样寂寞、凄楚。
“卷”“奔”这个动词极为生动,突出风雨气势 之猛烈、磅礴,描绘出了此时“大地”的动荡、不安 和被裹挟的状态,自然的将大地与大海联系起来。
2020年5月20日10时51分
短诗五首
诗中的“风雨”有哪些含义? 不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我”这样一个
“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也 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磨难。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当 时中国社会局势动荡不安, “风雨”更深层次的涵义 是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
短诗五首
【聂鲁达】智利著名诗人。13岁 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 集《黄昏》,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 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此登 上智利诗坛。聂鲁达的一生有两个主 题,一个是政治,另一个是爱情。
2020年5月20日10时51分
短诗五首
朗诵

3《短诗五首》笔记

3《短诗五首》笔记

3《短诗五首》笔记一、自1917年2月《新青年》刊登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白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

一定程度上讲,正是因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

二、词语解释【霜风】既指凛冽的寒风又指严明的风纪,在诗中指刺骨寒风。

【漫漫】(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

【装饰】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的样子。

【舵手】掌舵的人;比喻把握方向的领导者。

【谎言】骗人的话;假话。

三、《月夜》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2、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象征意义和主旨的理解。

象征意义:这首诗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

“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

“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强大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四、《萧红墓畔口占》1.《萧红墓畔口占》中诗人写“红山茶”有什么作用?“红山茶”的隐喻,表达了对萧红由衷的赞美、欣赏与缅怀,红山茶之花性花品,所蕴含的意义正是萧红一生品性风采的写照——凌寒高洁、冷艳不群、坚忍不屈、执着奔放。

采摘一束鲜艳的红山茶,这是戴望舒这样一位情深意笃的诗人心目中对亡友最好的缅怀与祭奠,放置一束鲜艳的红山茶,这是对萧红这样一位生前爱花写花的诗人最好的告慰与祭奠。

2.《萧红墓畔口占》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这首伤逝之作,饱含着诗人对好友盛年而逝的惋惜和悲痛,对亡友真挚的情感与怀念,对命运多舛的感慨与反思。

短诗五首

短诗五首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17年,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 样。 本诗发表于1918年1月,当时的中国,虽然经过了辛亥革 命,已经推翻清王朝,但中国仍然处在北洋军阀的封建统 治下,广大的人民群众并没有真正觉醒。封建愚昧、锁闭 保守仍旧严重的戕害着我们的民族。因此,唤起自由思想 和个性意识很重要。沈尹默所在的北京大学,就是这种民 主思想的摇篮。他所参与的《新青年》,则是提倡新文化 运动,推进新文化运动的旗帜。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也即是五四前后的一代知识分子)独 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
思考 1为什么说头边而不说墓畔?
蕴含着诗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还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 的复杂情感
2 红山茶有什么喻义?
红山茶是诗人使用的隐喻,表达出对萧红的赞美与哀悼,也象征她如 茶花般热烈、红艳的生命。
3最后一句怎样理解?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含蕴的感情最丰富。这里有伤悼,有惋惜,还有 羡慕。她是不幸的,又是幸福的。
读诗歌思考问题
1怎样理解诗中人与风景的关系? 2怎样理解这首诗蕴含的哲理?
3怎样理解“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 饰了别人的梦”这句诗?
参考答案 1“人”不仅是欣赏“风景的”主体,有时也会成为别人眼中 的“风景”,成为欣赏“风景”的客体。风景里有了人,风景 才会有灵气,才更生动。 2在宇宙乃至整个人生历程中,一切都是相对的,又都是 互相联系的,宇宙万物原本就是相互依存,息息相关的。 当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赏心悦目时,你也许成为他人 梦中的活动者,给人带来愉悦。
1945年获得智 利国家文学奖,并于同年加入了智利共产党,1950年获得加 强国际和平奖。1971年10月获诺贝尔文学奖。 小说《邮差》已被译为30余种文字流传于世界各国,同名电影荣获1996年奥 斯卡金像奖。中文版《邮差》是被翻译的第31种语言。

部编版语文九下第3课《短诗五首》课文、教案、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九下第3课《短诗五首》课文、教案、导学案

2019年春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文、教案、导学案2019年春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文、教案、导学案2019年春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文、教案、导学案2019年春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文、教案、导学案3 短诗五首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第1课时 《月夜》《萧红墓畔口占》一、导入新课自1917年2月《新青年》刊登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白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

一定程度上讲,正是因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

那么,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月夜》1.认识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

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

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

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

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

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地出现,例如这首《月夜》。

因此《月夜》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2.朗读诗歌,理解象征意象与主旨。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明确: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

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2019年春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文、教案、导学案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短诗五首教学目标: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教学过程第1课时《月夜》《萧红墓畔口占》一、导入新课自1917年2月《新青年》刊登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白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

一定程度上讲,正是因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

那么,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月夜》1.认识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

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

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

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

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

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地出现,例如这首《月夜》。

因此《月夜》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2.朗读诗歌,理解象征意象与主旨。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明确: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

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教学提示】抓住诗中景物特点来写。

(2)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简单地描写记录当时的某种场景,但这何尝又不是对当时现状的描写?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象征意象和主旨的理解。

明确:象征意象:这首诗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

“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

“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

“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主旨: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目标导学二:《萧红墓畔口占》1.简要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著名诗人。

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传诵一时,因而有“雨巷诗人”之誉。

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

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

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莹,身世坎坷而创作成就很大的现代女性作家。

萧红老家在黑龙江省呼兰区,她很早就从东北逃亡进关,辗转呼号,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用自己的笔投入了抗日的洪流,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晚期的主要作品有《呼兰河传》。

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

1940年1月,二人在香港首次晤面,却是一见如故。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萧红生病却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年仅31岁。

这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自然是一个极大的刺激。

这首诗是戴望舒在被日本人抓走放出来后拜谒萧红墓时所作,“口占”,说明这是随口吟成。

2.朗读诗歌,体会诗中的情感表达。

(1)走六小时寂寞..。

.....的长途明确:“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强调“六小时”和“长途”,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

“寂寞”既是诗人当时的实际感受,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是诗篇最主要的感情基调。

(2)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明确: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

(3)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明确:“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的。

(4)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明确:“却”字,表示诗人与友人虽然天人永隔,逝者却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

听“海涛闲话”,海陪伴着逝者,虽仍然不免寂寞,但灵魂却超然静观,从容安详,道尽作者的人生感悟。

本诗语言朴素、洗练又富于质感,充满暗示;情感表现沉静、克制,而又深挚,平淡中见深厚,委婉中渗透出激情,是戴望舒最优秀的诗篇之一。

三、板书设计品味新诗的美《月夜》:意境美《萧红墓畔口占》:情感美第2课时《断章》《风雨吟》《统一》一、导入新课有句话这样说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断章》,选自卞之琳的《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是诗人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本来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

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断章》1.朗读诗歌,分析意象,品味画面美。

(1)这首诗虽只有三十几个字,但是却有很多意象,由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请你找出来。

明确: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八个意象:“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子”“别人”“梦”。

(2)诗歌的八个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由这些意象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

这四个画面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明确: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表面看来似乎互不相关,却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发生了联系。

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

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寻味。

2.再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旨。

(1)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你得出了什么道理?明确: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别人的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

(2)结合你对诗歌的理解,说说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哲理内涵。

明确: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互关联、互相依存的,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有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目标导学二:《风雨吟》1.朗读诗歌,描绘诗歌画面。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六行,画面感却很强,请结合诗中一些有特征的词,如“卷”“奔”“海”“舟”“舵手”等等,想象出画面并做描绘。

明确:“风”“雨”从大地“卷来”“奔来”,气势十足,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我”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2.结合写作背景,分析语言,提炼象征意义,理解作者情感。

(1)开头两句“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中的“卷”“奔”二字有什么表达效果?明确:“卷”“奔”这两个动词极为生动,描绘出了“大地”的动荡、不安定和被裹挟着的颇有气势的冲过来的动态。

(2)诗歌之中的“风”“雨”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还有什么象征意义?“大地”又有什么深层内涵?明确:它们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它们也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遭遇。

这首诗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里遭受“风雨”侵袭的“大地”指的是当时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

这样来说,“风雨”又有了一层更深层次的含义: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

(3)面对这样的“大地”,“我”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明确:“我”作为一个有志向的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苦难中的祖国,产生了强烈责任感、使命感与对中国社会前途、对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

目标导学三:《统一》1.朗读诗歌,结合题目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

明确: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朵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它们都是多对一的关系,“多”与“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是作者在此用“是”字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了“统一”的思想。

2.作者为什么认为“多”就是“一”呢?为什么说“繁多是个谎言”?请你结合作者的回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作者认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因此“繁多是个谎言”。

作者先写到了花,又写到了叶,然而花、叶不论它们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的传递。

从这点上看,所有的花、叶、果实都有着自己的本质,且就生命传承的角度而言,这本质也并无不同。

因此,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同一的。

3.有人说:“因为所有的叶都是这一片叶,所以认识了这一片叶也就能对所有的叶有所认识。

”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示例:我认同这个观点,因为所有的叶都有着叶的共同本质。

将零散的事物化繁多为统一,通过事物现象归结出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对事物更清晰的认识,这也是人类本身就存在的认知规律。

目标导学四:对比阅读对比阅读这五首短诗,举例说说新诗的“新”指的是哪些方面。

明确:①在形式上: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松散,没有严格规定,但是一般还是遵循一定的韵脚,如《风雨吟》中的“来”“海”。

②在语言上: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新语法,如“霜风呼呼的吹着”“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等,语言散文化。

③观念上: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如《月夜》《断章》《风雨吟》等。

三、板书设计《断章》——哲理:世间万物相互依存《风雨吟》——象征:风雨大地“我”《统一》——推理:对立之中存在统一,透过繁多的现象窥见单一的本质。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