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萧红墓畔口占》教案优秀范文3篇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萧红墓畔口占》教案优秀范文3篇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萧红墓畔口占》教案优秀范文3篇“教师”就应是个具有高超的德行持重明达和善的人,同时又要具有能够经常庄重安适和蔼地和学生交谈本领。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萧红墓畔口占》教案优秀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萧红墓畔口占》教案优秀范文一一、题解1、口占(1)不打草稿,口头述说出来:~电文。
(2)指即兴作诗词,不打草稿,随口吟诵出来:~一绝。
“口占”表明,这首诗是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不是刻意为之的,而是情感的沉淀和文学的素养聚合在一起产生的一种“裂变”,一种“反应”。
特定的时代、特定的场景、特定的倾述对象、特定的心情,这些要素汇流在作者的笔下,由此一挥而就,成就了不朽篇章。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以“口占”为题的诗,很少采用现代诗的形式,下面非常有名的两首,都是以古典诗歌的形式出现的。
口占一绝:李大钊壮别天涯未许愁,尽将离恨付东流。
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
(1916年春,日本,李大钊先生送挚友幼衡回国所作。
)被逮口占:汪精卫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 1910年3月31日,汪精卫和同盟会同志刺杀摄政王载沣事败被捕,清法庭判汪精卫“大逆不道,立即处斩”。
汪精卫在狱中写下此诗,表明他革命的决心。
这首“口占”,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汪精卫,一个烈士,一个革命者,所以,人是很复杂的。
)2、萧红是谁?(1)萧红,民国时期最重要的女作家之一。
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萧红一生命运极为悲苦,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
她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
1936年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3课《月夜》《萧红墓畔口占》教学设计
3※短诗五首教学目标1.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美。
2对比阅读五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3.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4.学习诗人追求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感悟诗人对友人情谊的珍重情怀,领悟诗中蕴含的哲理。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美。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课文导入;导读《月夜》《萧红墓畔口占》二诗。
课文导入诗中一些典型的意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哲思,带给我们美的愉悦和多样的思考。
如《月夜》中“顶高的树”,《萧红墓畔口占》中的红山茶,《风雨吟》中的风、雨、海、舟,《统一》中的叶、花、果实等,看看《短诗五首》中的这些意象分别蕴含了怎样的情思。
首先欣赏第一首:《月夜》。
一、导读《月夜》一诗。
(一)预习展示1.介绍作者。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
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
五四前后在北京大学任教。
沈尹默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也是最早的新诗尝试者之一,但后来长期写作旧体诗词,有多本旧体诗词集问世。
其部分新诗收入《秋明集》,主要新诗作品有《月夜》《落叶》《三弦》等。
2.了解背景。
【老师边介绍边多媒体展示】沈尹默的《月夜》这首诗写于1917年,发表于1918 年1 月出版的四卷一号《新青年》杂志上,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
本诗的发表极大地加速了新一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它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二)合作探究1.提问:《月夜》描绘了一幅月夜图,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明确:霜风猛烈地吹刮着,月光明亮地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充满美的意蕴。
2.提问:本诗写了哪几种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象征意义?明确:本诗写了霜风、月光、高树和“我”四种意象,共同构筑了“月夜”的存在。
冬夜的“霜风”“月光”代表着环境的萧森,象征着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处境,“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和传统,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没有靠着”是挣脱,是追求独立,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萧红墓畔口占》九年级语文优秀教案
(封面)《萧红墓畔口占》九年级语文优秀教案授课学科:授课年级:授课教师:授课时间:XX学校创作背景是近代诗人戴望舒于1944年所作的一首悼亡诗。
这首诗是诗人戴望舒在萧红墓前凭吊时的口占之作,它包含了诗人对朋友的真挚怀念和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沉感慨。
诗句采用口语,质朴且明快;叙述十分简洁,却能让细腻而又深沉的感情从中自然地抒示出来。
萧红墓畔口占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萧红在1942年因病客死香港,葬在浅水湾,年仅31岁。
诗人在1938年去香港,1941年香港沦陷,他因宣传抗日而被捕入狱,并受伤致病。
1944年作者虽已获释出狱,但祖国山河破碎依旧,作者心情仍然是十分沉重的。
作者前往浅水湾探访萧红的墓地,这首诗是作者在萧红墓前凭吊时的口占之作。
文学赏析此诗题作“口占”,似乎是诗人在墓地即目所见,出口成章,没有经过长期的思索和酝酿。
看过诗题,再看诗篇本身,短短四行,既无沉痛的语言,也不见泪水的痕迹,给人的印象并不强烈。
倘若知道了诗人和被凭吊者萧红特殊而不幸的遭遇,那么就会有别样的感悟了。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诗篇缓缓而起。
没有过头的形容和修饰,显得极其平实、自然,“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寂寞”既是诗人其时其地的实际感受,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推而广之,它又何尝不是萧红不幸的原因所在。
第二行“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为诗篇带来了一线亮色,萧红爱花,也常在作品中写到各式花卉,如今送上一束鲜艳的山茶花,不就是对死者最大的告慰。
这首诗艺术上的特点是:诗句采用口语,质朴且明快;叙述十分简洁,却能让细腻而又深沉的感情从中自然地抒示出来。
名家点评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蓉《大学语文(B版)》:“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在萧红墓前,诗人应该内心有一些和萧红的对话,但此时已无须说出。
“我”的“等待”与“你”的“卧听”,“我”的“长夜漫漫”与“你”的“海涛闲话”两相对应,这是“生”和“死”的对话,“生”的艰难的行走还要继续,而“死”则是永恒和安详的,短短的四句诗蕴含着诗人对生命的思索和慨叹。
第3课《短诗五首——萧红墓畔口占》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萧红墓畔口占教学目标一、了解红山茶的品性,结合萧红的才情品行,让学生理解诗人选择红山茶意象的深意。
二、结合戴望舒的人生经历以及写作背景,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以戴望舒与萧红的身份进行对话,产生情感共鸣,明确诗中意象的深厚意蕴。
三、尝试进行诗画作品的创作,培养学生写作与绘画相结合的综合表达能力。
四、激励学生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摧折,乐观前行。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层层铺垫,结合萧红的性格命运,戴望舒的处境心境,深入理解“红山茶”意象。
教学难点:一、“红山茶”意象挖掘的深度,对话的方式改写诗歌是否充分表达诗人情感。
二、诗歌创作是否体现出较高的水准。
教学过程一、因诗识山茶(希沃课堂活动:选词填空。
)首先呈现在大家眼前的是一首诗,作者是清代诗人段琦,哪位同学来读一读。
“独放早春枝,与梅战风雪。
岂徒丹砂红,千古英雄血。
”大家发现这首诗少了什么吗?这首诗的诗题是一种花,同学们觉得应该选择哪一种?指名上台选择。
在这首诗中,你能读到山茶花具有哪些品性,生说。
二、才情品性的写照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戴望舒的新诗《萧红墓畔口占》,去读懂那一束红山茶。
(希沃出示诗歌,打开配乐音频)同学们跟着音乐慢慢地进入情境,深情地朗诵一遍诗歌。
生朗诵,评价。
世间花开千万朵,诗人为何独选红山茶送给好友呢?生说。
(预设:这首诗写于1944年初冬,正值红山茶开放的时节,诗人触景生情。
红山茶的品行与萧红有着相似的地方。
)评价。
萧红是何许人呢?(希沃播放萧红生平视频),萧红在她临终前曾写下一段令人潸然泪下的文字:“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希沃展示)仿照示例说一句话:那是一朵不屈的红山茶,在纷乱喧扰的世界里抗争着。
小组成员相互说,小组比赛接龙。
评价。
我们已经找到答案了,那一束红山茶是萧红才情品行的真实写照,世间花开千万朵,独爱山茶真性情。
三、穿越时空的对话红山茶的意蕴还远远不止这些,要深入的探究,还需对诗人戴望舒有一定的了解。
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3短诗五首萧红墓畔口占教案新人教版
此外,在课堂总结环节,我觉得我对于本节课的知识点梳理还不够详尽。下次授课时,我要确保将所有的知识点都为学生讲解清楚,并帮助他们进行归纳总结。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诗歌是一种文学形式,通过语言的节奏、韵律和意象来表达情感和思想。它是一种艺术,能够触动人的内心世界。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墓畔口占》这首诗。这首诗以口占的形式,记录了作者在萧红墓前的感悟和思考。通过分析这首诗,我们可以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感受诗歌的魅力。
3. 意象和隐喻:意象是诗歌中用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具象化的形象,它是诗歌意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来传达更深层次的意义。
4. 诗歌的情感表达:诗人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这些情感可以是喜怒哀乐,也可以是对生活、自然和人性的思考。
5. 《墓畔口占》的诗意解读:这首诗以口占的形式,记录了作者在萧红墓前的感悟和思考。通过分析这首诗,我们可以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感受诗歌的魅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歌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如“你们认为诗歌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九年级语文下册《萧红墓畔口占》教案、教学设计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课文内容、修辞手法、情感主题等方面进行讨论。
2.交流分享:每个小组选派代表进行课堂分享,展示讨论成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四)课堂练习
1.课堂小练:设计针对性的练习题,如填空、改写句子等,巩固所学知识。
3.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明白人生的意义在于奋斗、追求和贡献。
4.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掌握了基本的阅读、写作、口语表达等技能。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有待提高。针对本章节《萧红墓畔口占》,学生可能对墓畔口占这一文学形式较为陌生,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讲解。此外,学生在情感态度上,正处于青春期,对生活中的情感体验较为敏感,但可能对生死、友情等深层次的主题思考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2.写作实践:让学生仿写墓畔口占,或创作一首表达对友情、生死等主题的诗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互动评价:组织学生互相评价,发现优点,指出不足,共同提高。
(五)总结归纳
1.回顾所学:对本节课所学的墓畔口占的文学特点、修辞手法、情感主题等进行回顾,巩固知识。
2.总结收获: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2.写作任务: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一首墓畔口占或抒情诗,表达对友情、亲情等主题的感悟。要求运用课堂所学的修辞手法,字数不限。
3.情感日记:鼓励学生写一篇日记,记录自己在学习《萧红墓畔口占》过程中的感受,思考生死、友情等深层主题对自己的启示。
萧红墓畔口占教学
萧红墓畔口占教学这是萧红墓畔口占教学,是优秀的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萧红墓畔口占教学第1篇《萧红墓畔口占》戴望舒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此诗题作“口占”,似乎是诗人在墓地即目所见,出口成章,没有经过长期的思索和酝酿。
看过诗题,再看诗篇本身,短短四行,既无沉痛的语言,也不见泪水的痕迹,给人的印象并不强烈。
倘若知道了诗人和被凭吊者萧红特殊而不幸的遭遇,那么就会有别样的感悟了。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诗篇缓缓而起。
没有过头的形容和修饰,显得极其平实、自然,“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寂寞”既是诗人其时其地的实际感受,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推而广之,它又何尝不是萧红不幸的原因所在。
第二行“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为诗篇带来了一线亮色,萧红爱花,也常在作品中写到各式花卉,如今送上一束鲜艳的山茶花,不就是对死者最大的告慰。
这首诗艺术上的特点是:诗句采用口语,质朴且明快叙述十分简洁,却能让细腻而又深沉的感情从中自然地抒示出来。
”萧红墓畔口占教学第2篇萧红墓畔口占——戴望舒一.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现代著名诗人。
出版第一本诗集中《雨巷》传诵一时,因此而有“雨巷诗人”之誉。
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
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
相关介绍:【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莹,身世坎坷而创作成就很大的现代女性作家。
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用自己的笔投入了抗日的洪流。
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晚期的主要作品有《呼兰河传》。
二.整体感知1.读出节奏;体会情感。
2.初读本诗你有怎样的感受?此诗题作“口占”,似乎是诗人在墓地即目所见,出口成章,没有经过长期的思索和酝酿。
看过诗题,再读诗篇本身,短短四行,既无沉痛的语言,也不见泪水的痕迹,给人的印象并不强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月夜》《萧红墓畔口占》教案
《短诗五首》——《月夜》《萧红墓畔口占》一、文本研读:《月夜》这首诗写的是一个霜风呼啸的月夜,环境是萧森的,人物是孤独的,面对这样的人世,这样的处境,诗人却表现出了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展现出“五四运动”前夕一代青年的个性觉醒,以及追求人格独立,追求思想自由的意识。
《萧红墓畔口占》这首诗描述的是去墓前凭吊,寄托了作者对已故革命作家萧红的怀念之情,然而全诗的情感表达十分克制。
是一首独特的伤逝之作,真挚的怀念在诗中平静地流淌,似有举重若轻的意味。
二、创意说明:《月夜》和《萧红墓畔口占》是中国新诗,均短小精致,意蕴丰富。
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品读语言感知诗歌的意境美和情感美;联系诗人生平和写作背景,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通过对比阅读,理解早期白话诗的特点。
三、活动组织:1.检查预习导入:通过自读《短诗五首》,发现这五首诗有什么特点?(预设:篇幅短小、语言凝练含蓄、蕴含丰富的情感和哲思。
)2.文体知识介绍今天就让我们感受诗人沈尹默在霜风寒月的冬夜的遐想,倾听诗人戴望舒在拜谒友人墓时寂寞地倾诉。
学习《月夜》(一)、作者介绍。
(二)、初读诗歌,感受意蕴。
1.自由朗读,读出节奏,把握重音,感受意蕴。
2. 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它描绘出来。
(三)、细读诗歌,感悟诗意。
1.这首诗中有哪些意象?(“霜”“风”“月”“树”)2.“霜”“风”“月”这几个意象是古诗中的传统意象,它们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诗中“树”有什么象征意义?“我”和树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我”怎样的精神?4.背景介绍。
5.本诗的主旨是什么?展现出“五四运动”前夕一代青年的个性觉醒,以及追求人格独立,追求思想自由的意识。
学习《萧红墓畔口占》(一)、作者、背景介绍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
这首诗是戴望舒在被日本人抓走放出来后拜谒萧红墓时所作,“口占”,说明这是随口吟成。
(二)、朗读诗歌,理解内容。
1.自由朗读诗歌,注意朗读节奏、朗读语气。
第3课《短诗五首萧红墓畔口占》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3课《短诗五首萧红墓畔口占》一等奖创新教案《萧红墓畔口占》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戴望舒诗歌创作的基本情况2、简要了解萧红的身世及其与戴望舒的友谊3、把握诗歌的情感内涵[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把握诗歌所表达的丰富意蕴难点:诗歌情感表达和语言运用的特色[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唐诗宋词,经典“咏”流传;现代诗,风格独特别样红。
同学们或许有过这样的感受:现代诗以清新晓畅的语言,含蓄优美的意境成为人们心灵栖息的港湾,情感自然流淌的洼地。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现代诗这片水草美的天地,倾听戴望舒在拜谒友人墓时寂寞的倾诉。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背景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 1950), 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
出版第一本诗集《雨巷》传诵一时,因此而有“雨巷诗人”之誉。
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
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
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创作背景:萧红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她因病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
这对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刺激,可是当时要埋葬萧红谈何容易,戴望舒“他们多方设法,托日本《朝日新闻》的一位记者,弄到一张证明,几个朋友,搞到一辆板车,自己拉着,走了六、七个小时,将萧红的遗体拉到了浅水湾理葬并且只插了一块写有‘萧红之墓’的木签。
”萧红生前是那样坎坷不幸,而身后又偏偏是那样寂寞、凄楚。
死者是如此,活者也是如此。
戴望舒曾因宣传抗日而被日本宪兵投人监狱,受尽了折磨。
出狱以后,原先在香港宣传抗日的大批作家和文化人经过党组织的帮助,早已纷纷离港潜返内地,戴望舒孤身一人,只好苦苦地、寂寞地等待、等待....过很多年,诗人才得以前来凭吊萧红。
请同学们集体朗读这篇短诗,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三、研读课文,体会情感美学生轻声朗读,讨论解决下面问题1、结合诗歌背景,你从“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中体会到了什么?(明确:“六小时”强调时间之长;“长途”强调距离之远,“寂寞”既是诗人其时其地的实际感受,又是诗人长期以来的心境的真实写照,作者跋山涉水凭吊萧红墓,体现作者与萧红之间深厚的友谊。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萧红墓畔口占)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萧红墓畔口占)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短诗五首》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括五首短小精悍的诗歌,分别是《秋夜》、《寻梦》、《口的巨人》、《自嘲》和《己亥杂诗·其五》。
这些诗歌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所写,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这些诗歌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语言优美,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独特见解和感受。
通过学习这些诗歌,学生可以了解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段重要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学流派,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能够理解和欣赏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
但是,对于这篇课文中的诗歌,学生可能对于一些文学术语和诗歌表现手法还不够熟悉,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一些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还不够了解,需要教师进行补充和解释。
因此,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和调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诗歌。
三. 说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文学史实、文学流派和诗歌形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3.能够分析和欣赏诗歌中的语言和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4.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四. 说教学重难点1.诗歌形式和文学流派的理解和区分。
2.诗歌中的语言和表现手法的分析和欣赏。
3.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和掌握。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分析,向学生传授诗歌形式、文学流派、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等方面的知识。
2.引导法: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诗歌中的思想和情感。
3.实践法:教师通过让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检验学生对诗歌语言和表现手法的掌握程度。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学流派,引起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兴趣和关注。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短诗五首》萧红墓畔口占教案新人教版
(1)批改:我会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对其中的错误和不足进行指出,并提供正确的答案和解释。同时,我会在批改过程中注意学生的解题思路和表达方式,给予适当的评价和指导。
(2)点评:在作业反馈课上,我会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表扬其优点和进步,同时指出其中的问题和不足。通过点评,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明确改进的方向。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诗歌的基本概念、情感表达和在生活中的人文价值。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2. 例题二:《短诗五首》中,哪一首诗的语言运用最出色?请分析其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
答案:示例答案:《某某诗》的语言运用最出色,它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诗歌语言生动形象,表达了作者深刻的情感和思考。
3. 例题三:《短诗五首》中,哪一首诗的韵律和节奏最吸引人?请分析其韵律特点和对诗歌表达的影响。
(5)诗歌交流小组:成立诗歌交流小组,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歌作品和心得体会,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启发。
七、典型例题讲解
1. 例题一:《短诗五首》中,哪一首诗的主题是你认为最有意义的?请阐述你的理由。
答案:示例答案:《某某诗》的主题最有意义,因为它通过描绘某某场景或情感,引发了读者深刻的共鸣和思考。
《短诗五首:月夜、萧红墓畔口占、断章、风雨吟、统一》教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短诗五首:月夜、萧红墓畔口占、断章、风雨吟、统一》教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一. 教材分析《短诗五首:月夜、萧红墓畔口占、断章、风雨吟、统一》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组诗歌。
这些诗歌都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所创作的,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艺术魅力。
通过学习这些诗歌,学生可以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历程,感受诗歌的魅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阅读和鉴赏能力,但对于现代诗歌的理解和感悟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这五首诗歌,掌握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特点,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历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这些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这五首诗歌,掌握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2.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形式。
2.讨论法: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
3.写作法:学生通过写作,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提前阅读这些诗歌,了解诗歌的内容和形式,准备好相关的教学资料。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提前预习这些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准备好相关的学习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导入,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教师依次呈现这五首诗歌,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和形式。
3.操练(2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形式,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
九年级下册《短诗五首》之《萧红墓畔口占》赏析 教案
九年级下册《短诗五首》之《萧红墓畔口占》赏析教案萧红墓畔口占戴望舒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在中国新诗史上,戴望舒属于诗作不多但影响力很大的诗人,尤其在诗的情调上别有风味,是新诗星空中一颗璀璨的恒星,尽管已故台湾诗人余光中曾贬抑过他的诗,认为他的诗的语言不够成熟;也有其他一些诗歌爱好者认为他的诗的措辞有甜腻夸饰之嫌,某些诗作有“为赋新词强说愁”之感。
但这都不会影响戴望舒及其诗作在我心中的“塔尖”地位和对其喜爱之情。
提到戴望舒,首先会想到他那首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耳熟能详的成名之作《雨巷》,正是这首《雨巷》为其赢得“雨巷诗人”的美称,不过,在其“雨巷诗人”的皇冠之上除了镶嵌有一颗又大又亮的明珠——《雨巷》,还镶嵌有一颗璀璨明珠,闪烁着耀眼夺目的光芒,它就是上面这首《萧红墓畔口占》,尽管这颗明珠小了许多。
1942年早春,年轻女作家萧红在身心俱疲俱痛中逝去,走完了她短暂而漂泊凄苦的一生,作为萧红的友人同样四处漂泊、屡遭挫折、几陷困境的戴望舒直到近三年后的1944年初冬才终于来到了香港浅水湾萧红墓畔,凭吊祭拜。
耳畔,海浪阵阵,冷风嗖嗖;眼前,红山茶盛开,好友阴阳相隔,低矮的坟茔,简陋的墓牌,诗人触景生情,哀痛难抑,于是采了一束红山茶轻轻放置墓畔告慰亡灵,一首四行短诗脱口而出: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四行简短平实平淡的文字背后隐藏着绵长真挚的情感和沉重的凄切哀痛,表面的波澜不惊之下是内心深处的波涛汹涌。
名为悼亡诗却不见悼亡诗句,不似典型悼亡诗的图式,诗人用墨极为克制,甚至于吝啬,既没有描述逝者的音容笑貌、性格品性和人生遭际,也没有渲染自己与逝者的交游情谊,轻描淡写的克制中透露出一丝凄美的哀怨和一种深沉的怀念。
许多年来,这短短的几行小诗,在读者中产生了经久不衰的艺术感染力和淡淡的忧伤凄美的感觉意境,读来意味深长。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萧红墓畔口占》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萧红墓畔口占》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萧红的生平及其文学作品。
2、认识萧红墓畔及其口占的背景和意义。
3、读懂并理解《萧红墓畔口占》中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
4、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1、认识萧红及其文学作品。
2、阅读《萧红墓畔口占》。
3、掌握文学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萧红墓畔口占》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
2、掌握如何运用文学鉴赏方法进行阅读。
【教学过程】一、导入1、通过展示萧红的照片和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萧红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2、在黑板上先写下“墓”字,让学生自己想象墓地的场景以及自己最初对“萧红墓畔口占”的感想。
二、阅读课文1、课前预习让学生预习文本,了解萧红墓畔及其口占的背景,为课堂阅读打下基础。
2、整体阅读在正式阅读之前,教师或学生展示萧红墓畔的照片,让学生通过视觉形象地了解萧红墓畔的景象。
然后学生朗读课文,学生们可以结合从图片中感受到的气氛以及文字在形象上的描写来感悟文本。
并对生词进行解释,梳理课文思路。
学生可以分组讨论,或者教师进行带领。
三、分步阅读1、语言态度分析阅读时间:10分钟根据课文,分析出文化和精神元素,把握和领悟语言态度。
先询问学生,文本中哪些内容颇具琐碎,为什么?哪些地方词语运用非常得当,务实且严谨?引导学生找到口占中所反映的情感因素、文化元素、精神因素。
2、情感体验分析阅读时间:10分钟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和生活实际感受情感体验,花点时间写下自己的感想,也可以学生交流一下自己的思考过程,对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如:萧红为何要写下这篇《萧红墓畔口占》?口占中透露着什么样的情感和思想?三、人生哲理分析阅读时间:10分钟让学生可以结合自己阅读和理解的观点,提出自己对文本的哲理判断和分析。
也可以引导学生针对文本所反映的人生哲理内容进行分析,深化学生们对生命及爱情,比如“萧红墓畔口占”中涉及到的生、死与爱情,对于生命及爱情的看法等。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萧红墓畔口占》说课稿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萧红墓畔口占》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 教材信息•教材名: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文标题:《萧红墓畔口占》2. 课文内容概述《萧红墓畔口占》是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萧红为了表达对时局和社会的触动而创作出的一首激昂的诗歌。
3. 课文目标通过学习《萧红墓畔口占》,学生将能够:•理解文本内容,把握主旨;•分析诗歌的艺术特点和情感表达;•提高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理解诗歌《萧红墓畔口占》的表达意图;•分析诗歌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掌握诗歌的朗诵技巧和表演方法;•能够运用学习到的知识,理解和创作其他诗歌作品。
2.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包括:•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情感表达;•分析诗歌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运用刚学到的知识,理解和创作其他诗歌作品。
3. 教学过程本节课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步骤1:导入与预习(5分钟)老师通过提问和引导,让学生快速回顾前期相关知识,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并预测本课的主要内容。
步骤2:理解诗歌《萧红墓畔口占》(15分钟)通过师生共同朗读诗歌,让学生对诗歌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有初步的了解。
随后,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并总结诗歌的主要意义和情感表达。
步骤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点(20分钟)通过师生共同分析诗歌的韵律、修辞和意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同时,提醒学生要注意分析诗歌与社会背景的关系,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步骤4:朗诵和表演(1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批判性朗诵和表演,让学生通过朗诵和表演的形式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意义。
同时,老师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和反馈,提高他们朗诵和表演的能力。
步骤5:拓展与应用(15分钟)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和创作其他诗歌作品。
老师可以提供一些诗歌创作的素材和指导,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并组织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作品。
步骤6:课堂总结与延伸(5分钟)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习成果,并预告下堂课的主要内容。
萧红墓畔口占-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萧红墓畔口占-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萧红及其代表作品;2.理解和掌握“墓畔口占”的含义及其文学特点;3.能够解读和欣赏“墓畔口占”;4.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其文学素养。
教学重难点1.掌握“墓畔口占”背景及其特点;2.理解古风词语的含义;3.掌握诗歌韵律及诗歌的语感表达;4.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学内容墓畔口占的背景•萧红简介:萧红,原名谢婉莹,安徽六安人,著名女作家。
代表作品有《呐喊》、《生死场》、《三堂课》等等。
她以清新、率真的语言风格,描绘了农民的苦难和凄凉,创造了一批精彩的佳作。
•《墓畔口占》简介:《墓畔口占》是萧红的一篇小词,以“哀怨、凄楚、詈词和感伤”等情感为主旨,歌颂了为民舍生取义的革命烈士,表达了她对革命英雄的崇敬和缅怀之情。
墓畔口占的分析•词牌体裁:折叠词•篇目结构:四句联唱,两四韵•词句分析:1.墓畔长草尽,来人何在?墓畔:墓旁尽:消失来人:墓主人何在:在哪里2.隐伏风云里,古道西飞鸦。
隐伏:隐藏风云:意指奋斗的历史古道:古时人们通行的路西飞鸦:远方传来的信报3.一纸态依依,天涯人不归。
一纸: 一张文件态:状态依依:缱绻不舍天涯人:流浪在外的人不归:无法回家4.信屑湖边蹒跚,拂过高田岗。
信屑:信碎湖:指毛泽东早年在湖南岳阳县东洞庭湖边领导农民运动高田岗:指黄麻起义的战场创新点探究•接地气的情感表达:萧红是一个写实主义的作家,她凭借对生活的深度描绘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创造出了众多的佳作。
在《墓畔口占》中,她引用了古典意境和工农斗争的现实题材相结合的表现手法,使得作品有一种深沉而恢宏的格局和鲜明的时代意义。
•古风词语的运用:萧红在《墓畔口占》中运用了大量古风词语,如“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塞上长城空自许”等等。
这些古典的词语不仅运用灵活,意境深邃,而且与现实题材相结合的效果更加明显,让读者既能体会到文学的美感,也能领略到其中所蕴含的丰富思想和深刻情感。
部编版9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萧红墓畔口占
部编版9年级语文教材同步资料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教案【教学目的要求】1. 了解戴望舒诗创作的基本情况。
2. 简要了解萧红的身世及其与戴望舒的友谊。
3. 把握本诗的情感内涵。
【重点、难点】1. 诗歌创作和修改的背景、过程。
2. 诗中所表达的丰富意蕴。
3. 诗中情感表达和语言运用的特色。
【所用课时】1课时【教学内容】一、作者的生平及创作情况戴望舒(1905—1950),现代著名诗人。
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
生于浙江杭州。
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
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
1926年同施蛰存、杜衡创办《璎珞》旬刊,在创刊号上发表处女诗作《凝泪出门》和所译魏尔伦诗。
1928年与施蛰存、杜衡、冯雪蜂一起创办《文学工场》。
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传诵一时,因此而有“雨巷诗人”之誉。
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的编辑。
11月初,赴法留学,入里昂中法大学。
1935年春回国。
1936年10月,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创办《新诗》月刊。
抗战爆发后,在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起出版《耕耘》杂志。
1938年春在香港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
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
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
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
1949年6月,在北平出席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
后在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
不久在北京病逝。
附:戴望舒著作书目《我的记忆》(诗集),上海水沫书局1029年版《望舒草》(诗集),上海现代书局1933年版《望舒诗稿》,上海杂志公司1937年版《灾难的岁月》(诗集),上海星群出版社1948年版《戴望舒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小说戏曲论集》,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戴望舒诗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现代中国作家选集?戴望舒》,香港三联书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戴望舒译诗集》,施蛰存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戴望舒诗全编》,梁仁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戴望舒全集》,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二、文本详析萧红(1911-1942)是身世坎坷而创作成就很大的现代女性作家。
九年级语文下册 萧红墓畔口占(教案)
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教案【教学目的要求】1. 了解戴望舒诗创作的基本情况。
2. 简要了解萧红的身世及其与戴望舒的友谊。
3. 把握本诗的情感内涵。
【重点、难点】1. 诗歌创作和修改的背景、过程。
2. 诗中所表达的丰富意蕴。
3. 诗中情感表达和语言运用的特色。
【所用课时】1课时【教学内容】一、作者的生平及创作情况戴望舒(1905—1950),现代著名诗人。
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
生于浙江杭州。
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
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
1926年同施蛰存、杜衡创办《璎珞》旬刊,在创刊号上发表处女诗作《凝泪出门》和所译魏尔伦诗。
1928年与施蛰存、杜衡、冯雪蜂一起创办《文学工场》。
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传诵一时,因此而有“雨巷诗人”之誉。
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的编辑。
11月初,赴法留学,入里昂中法大学。
1935年春回国。
1936年10月,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创办《新诗》月刊。
抗战爆发后,在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起出版《耕耘》杂志。
1938年春在香港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
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
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
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
1949年6月,在北平出席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
后在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
不久在北京病逝。
附:戴望舒著作书目《我的记忆》(诗集),上海水沫书局1029年版《望舒草》(诗集),上海现代书局1933年版《望舒诗稿》,上海杂志公司1937年版《灾难的岁月》(诗集),上海星群出版社1948年版《戴望舒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小说戏曲论集》,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戴望舒诗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现代中国作家选集?戴望舒》,香港三联书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戴望舒译诗集》,施蛰存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戴望舒诗全编》,梁仁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戴望舒全集》,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二、文本详析萧红(1911-1942)是身世坎坷而创作成就很大的现代女性作家。
《萧红墓畔口占》九年级语文优秀教案
《萧红墓畔口占》九年级语文优秀教案《萧红墓畔口占》九年级语文优秀教案《萧红墓畔口占》九年级语文优秀教案创作背景是近代诗人戴望舒于1944年所作的一首悼亡诗。
这首诗是诗人戴望舒在萧红墓前凭吊时的口占之作,它包含了诗人对朋友的真挚怀念和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沉感慨。
诗句采用口语,质朴且明快;叙述十分简洁,却能让细腻而又深沉的感情从中自然地抒示出来。
萧红墓畔口占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萧红在1942年因病客死香港,葬在浅水湾,年仅31岁。
诗人在1938年去香港,1941年香港沦陷,他因宣传抗日而被捕入狱,并受伤致病。
1944年作者虽已获释出狱,但祖国山河破碎依旧,作者心情仍然是十分沉重的。
作者前往浅水湾探访萧红的墓地,这首诗是作者在萧红墓前凭吊时的口占之作。
文学赏析此诗题作“口占”,似乎是诗人在墓地即目所见,出口成章,没有经过长期的思索和酝酿。
看过诗题,再看诗篇本身,短短四行,既无沉痛的语言,也不见泪水的痕迹,给人的印象并不强烈。
倘若知道了诗人和被凭吊者萧红特殊而不幸的遭遇,那么就会有别样的感悟了。
其平实、自然,“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寂寞”既是诗人其时其地的实际感受,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推而广之,它又何尝不是萧红不幸的原因所在。
第二行“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为诗篇带来了一线亮色,萧红爱花,也常在作品中写到各式花卉,如今送上一束鲜艳的山茶花,不就是对死者最大的告慰。
这首诗艺术上的特点是:诗句采用口语,质朴且明快;叙述十分简洁,却能让细腻而又深沉的感情从中自然地抒示出来。
名家点评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蓉《大学语文(B版)》:“我等待着,长夜漫已无须说出。
“我”的“等待”与“你”的“卧听”,“我”的“长夜漫漫”与“你”的“海涛闲话”两相对应,这是“生”和“死”的对话,“生”的艰难的行走还要继续,而“死”则是永恒和安详的,短短的四句诗蕴含着诗人对生命的思索和慨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萧红墓畔口占》教案优秀范文3篇教师就应是个具有高超的德行持重明达和善的人,同时又要具有能够经常庄重安适和蔼地和学生交谈本领。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萧红墓畔口占》教案优秀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萧红墓畔口占》教案优秀范文一一、题解1、口占(1)不打草稿,口头述说出来:~电文。
(2)指即兴作诗词,不打草稿,随口吟诵出来:~一绝。
口占表明,这首诗是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不是刻意为之的,而是情感的沉淀和文学的素养聚合在一起产生的一种裂变,一种反应。
特定的时代、特定的场景、特定的倾述对象、特定的心情,这些要素汇流在作者的笔下,由此一挥而就,成就了不朽篇章。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以口占为题的诗,很少采用现代诗的形式,下面非常有名的两首,都是以古典诗歌的形式出现的。
口占一绝:李大钊壮别天涯未许愁,尽将离恨付东流。
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
(1916年春,日本,李大钊先生送挚友幼衡回国所作。
)被逮口占:汪精卫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 1910年3月31日,汪精卫和同盟会同志刺杀摄政王载沣事败被捕,清法庭判汪精卫大逆不道,立即处斩。
汪精卫在狱中写下此诗,表明他革命的决心。
这首口占,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汪精卫,一个烈士,一个革命者,所以,人是很复杂的。
)2、萧红是谁?(1)萧红,民国时期最重要的女作家之一。
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萧红一生命运极为悲苦,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
她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
1936年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2)1942年1月22日,萧红在香港的一家法国医院去世(1月12日日军占领香港),时年31岁。
1月24日,萧红遗体在跑马地背后日本火葬场火化后,葬于浅水湾。
(3)展现一组萧红的老照片。
(4)推荐两部电影:①电影《萧红》(2013年3月上映)为纪念萧红诞辰百年拍摄,霍建起执导,宋佳主演。
故事讲述了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女作家萧红凄美的爱情和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 ...本片主演宋佳因主演萧红一角先后在金鸡奖、中美电影节、温哥华华语电影节中共三次获得影后桂冠。
②电影《黄金时代》剧情介绍:上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的中国,那是一个民气十足、海阔天空的时代,一群年轻人经历了一段放任自流的时光,自由地追求梦想与爱情,有人在流离中刻骨求爱,有人在抗争中企盼家国未来萧红(汤唯主演),一个特立独行的女子,一路流亡,从北方到南方,从哈尔滨到香港,一边躲避战乱,一边经历着令人唏嘘又痛彻心扉的爱情与人生。
对生的坚强对死的挣扎在她笔下穿透纸背,她的人生亦是如此。
2015年4月19日,第34届香港电影金像奖,许鞍华执导的萧红传记片《黄金时代》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美术执导、最佳服装造型设计五项大奖,成为最大赢家。
《萧红墓碑口占》赏析(教学设计)3、萧红的墓在哪里?(1)1942年1月22日,萧红病殁香港法国医院,遵照她的遗愿:身后要能看到大海。
在萧红去世后的第四天,端木先生带着笔、墨和装有萧红骨灰的一只花瓶来到浅水湾的一个山坡上,他把骨灰瓶深葬之后,亲笔题写了萧红之墓的木牌立于坟前。
(2)1957年8月15日,中国作家协会广州分会将萧红骨灰从香港迁到广州银河公墓,重新安葬。
(戴望舒先生写这首诗的时候,他去探望的当然是位于香港浅水湾的山坡上的萧红墓。
)二、关于作者1、戴望舒简介戴望舒,1905年11月15日出生于杭州,祖籍南京。
1950年在北京病逝,享年45岁。
安葬于北京西山脚下的北京香山万安公墓,墓碑上有茅盾亲笔书写的诗人戴望舒之墓戴望舒能在文学史上留名最大的原因是他所创作的优秀诗歌,他本人在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因为其风格独特的诗作被人称为现代诗派诗坛领袖。
1927年,他的诗《雨巷》显示了新月派向现代派过渡的趋向,而1929年所创作的《我底记忆》则成为现代诗派的起点。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萧红墓畔口占》教案优秀范文二知识与技能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结合写作背景,理解五首短诗的主旨和情感。
过程与方法1.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的主旨。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或对友人的深切追思;理解人世间万物相互依存的哲理内涵或相互对立、统一的关系;感悟诗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
重点1.诵读、理解诗歌内容。
2.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难点联系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再现诗中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境,增强直观性。
2.朗读法: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的感情,并感受诗歌语言之精美;让学生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朗读音频以及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
学生:通读诗歌,解决生字词,初步感知文意,并在课前查阅作者的相关情况。
2课时《月夜》《萧红墓畔口占》唐诗宋词,经典咏流传;现代诗,风格独特别样红。
同学们或许有过这样的感受:现代诗以清新隽永的语言,含蓄优美的意境成为人们心灵栖息的港湾,情感自然流淌的洼地。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徜徉在现代诗这片水草丰美的天地,分享诗人沈尹默在霜风寒月的冬夜的遐想,倾听诗人戴望舒在拜谒友人墓时寂寞地倾诉。
1.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
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
2.戴望舒(19051950),现代著名诗人。
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传诵一时,因而有雨巷诗人之誉。
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
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
1.《月夜》写作背景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
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
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
例如这首《月夜》,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2.补充介绍萧红的情况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莹,中国近现代成就很大的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
萧红老家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她很早就从东北逃亡进关,辗转呼号,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用自己的笔投入了抗日的洪流,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晚期的主要作品有《呼兰河传》。
3.《萧红墓畔口占》写作背景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
1940年1月,二人在香港首次晤面,却是一见如故。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萧红生病却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在极度混乱的香港,年仅31岁。
这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自然是一个极大的刺激。
这首诗是戴望舒在被日本人释放后拜谒萧红墓时所作。
口占,说明这是随口吟成。
品读《月夜》1.多媒体出示《月夜》,教师播放朗读音频,配乐范读,学生听后描述所想象的画面。
2.美的诗还需要美美地读,请大家想象着刚才所描述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这首短诗。
3.学生讨论、交流。
这首诗描绘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霜风、月光、一株顶高的树,营造了霜风寒月的幽静氛围。
品读《萧红墓畔口占》1.多媒体出示《萧红墓畔口占》。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3.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
《月夜》1.学生朗读诗歌。
2.多媒体出示问题。
3.学生分组讨论、交流问题,教师归纳明确。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
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2)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简单地描写记录当时的某种场景,但这又何尝不是对当时现状的描写?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象征意象的理解。
象征意象:这首诗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
一株顶高的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
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
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3)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萧红墓畔口占》1.指定学生朗读诗歌。
2.分组讨论、交流下面问题。
(1)诗歌文本中的你和我分别指谁?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我指作者,你指萧红;萧红是作者志同道合、友情深厚的知音。
(2)作者为什么要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来萧红的墓前放一束红山茶?表达对已逝友人深沉的追思和缅怀之情。
(3)这是一首伟大的诗篇,诗句简短却意味深长。
请品味诗句中加点的词语,体会诗中的情感表达。
第①句: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强调六小时和长途,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
寂寞既是诗人当时的实际感受,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是诗篇最主要的感情基调。
第②句: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
红山茶寄托作者对她的深情悼念,也象征她山茶花般热烈、红艳的生命。
第③句: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的。
第④句: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却字,表示诗人与友人虽然天人永隔,逝者却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
听海涛闲话,海陪伴着逝者,虽仍然不免寂寞,但灵魂却超然静观、从容安详,道尽作者的人生感悟。
(4)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这首诗通过叙写诗人拜谒女作家萧红墓的情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深沉追思和缅怀之情,也饱含着二者之间真挚深厚、纯真的友情。
1.《月夜》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意境的创造,显得清新质朴,含而不露。
四句诗含义很广,没有半个字的说教;且诗中的主体情绪与客观意象融为一体,创构出浑整的画面与意境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