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文档资料

合集下载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所有内容均是通过网络方式获得,经本人手动编辑发布的。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联系我QQ:253169161,我会在第一时间处理。

《烛之武退秦师》僖公三十年左传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失其所与,不知。

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

6、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的?
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荡,步步 进逼,层层深入。可分四层: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
——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
——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因为秦、晋目 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 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巧妙地点明秦、 晋毕竟是两国这一事实。这样既符合实际,又从根 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
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
郑楚结盟
公元前632年4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 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 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出国怂恿 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 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 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 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 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 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
郑楚结盟:公元前632年4月,晋楚争霸中原,
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 秋霸主之一。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 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 公曾到出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 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 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 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 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 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
烛 之 武 退 秦 师
《 左 传 》

关于《左传》
《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详 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 所著。《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 氏春秋》。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 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 传”。

《烛之武退秦师》 (2)

《烛之武退秦师》 (2)
⒉下列句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D )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B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 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D若不阙秦 阙秦以利晋
⒊下列“其”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D )
A君知其难也 B共其乏困 C又欲肆其西封 D吾其还也
4.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秦晋围郑
秦国和晋国出兵攻打郑
国的理由:
两事均与晋 利害相关,与秦
1、以其无理于晋
(晋文公逃亡时郑 国没有以应有的礼 遇接待他)
2 、郑贰于楚
(郑从属于晋的同 时又从属于楚)
交代理由 的作用?
关系不大,可以 说秦郑无矛盾冲 突,晋师出有名, 秦既是友情出演, 也为图利益。这 就为为烛之武说 服秦伯提供了可 能性,埋下了伏 笔。
封:使……作疆界。使动 肆:扩张。阙:削减
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焉:哪里
之:代词,代土地
唯君图之。
以:来
唯:表示希望 图:考虑
结果(一)秦伯说,与 说:通“悦”
郑人盟。使杞子、逢孙、 盟:动词,结盟
戍:守卫
杨孙戍之,乃还。
乃:于是
结果(二)
子犯请击之,公 曰:“不可。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因人之 力而敝之,不仁;失 其所与,不知;以乱 易整,不武。吾其还 也。”亦去之。
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以:来 陪:增加
邻之厚,君之薄也。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厚:变雄厚,薄:变弱
(二)若舍郑以() 以(之)为:把它作为
为东道主,行李之往 东道主:东边道路上的主人
来,共其乏困,君亦 行李:使者 共:通“供”
无所害。
乏困:缺少的(东西)。 形→名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
退秦师
起因 秦晋围郑(无礼于晋,且贰于楚) 临危受命
发展 夜缒出城
高潮
结局
烛之武运用了 哪些方法来说服 秦伯退兵呢?结 果如何?
齐读第三段,共同探讨。
合作探究,理清脉络
烛之武退秦师
起因 秦晋围郑(无礼于晋,且贰于楚)
临危受命 发展
夜缒出城 坦言知亡,动之以情
高潮 劝退秦师 阐明利害,晓之以理 以利相诱,为秦着想
• ⑤以其无礼于晋:重耳过郑(公元前637年)这一年,晋公 子重耳在齐国居住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 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 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 不礼。这就是课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
• 且贰于楚也:郑楚结盟(公元前632年)是年四月,晋楚争 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 霸主之一。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 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楚国怂恿楚成王 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 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 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 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 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 “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 630年。与城濮之战只相隔两年。因此秦、晋围郑实属城濮 之战的余波。
合作探究,理清脉络
烛之武退秦师
起因 秦晋围郑(无礼于晋,且贰于楚) 临危受命
发展 夜缒出城 坦言知亡,动之以情 阐明利害,晓之以理
高潮 劝退秦师 以利相诱,为秦着想 引史为例,巧设离间
结局 秦晋退兵
1、烛之武是怎样的一个人?本文还刻画 了哪些人物?他们的性格特点怎样?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

课文朗读欣赏
字词读音
秦军氾( fán )南
无能为( wéi )也矣 夫( fú )晋,何厌之有 失其所与,不知( zhì )
共( gōng )其乏困 若不阙( quē )秦
夜缒( zhuì )而出
秦伯说( yuè ),与郑人盟
微夫( fú )人之力不及此 使杞( qǐ )子、逢( páng )孙戍之
基 知 小
础 识 结
通假字
古今 异义
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活用
句 型
名词 动词 形容词 名词 活用为 活用为 活用为 省略句 倒装句 作状语 动词 名词 名词
通假字
• • • • •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秦伯说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失其所与,不知 夫晋何厌之有 • • • • • “已”通“矣”,了 “说”通“悦”,高兴 “共”通“供”,供应 “知”通“智”,明智 “厌”通“餍”,满足
名词→状语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 (在东边;在西边) 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
唯君图之(计划,考虑)
形容词→名词 动词→名词
君亦无所害(害处)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 臣之壮也(壮年)
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
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文言虚词
以:1.以其无礼于晋 2.若亡郑以陪邻,敢以烦执事 于:1.以其无礼于晋 2.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且: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其: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3.失其所与,不知 4.吾其还也 以:1.因为,表原因 2.连词,来 于:1.对,表对象 2.对,表对象 且:1.连词,又 2.连词,况且 其:1.代词,它郑国 2.代词,这件事 3.自己的 4.副词,还是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导语】:原文: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①,以其无礼于晋②,且贰于楚也③。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

君之所知也。夫晋, 君之所知也 所知 何厌之有? 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 足
(四)既东封郑,又欲 东封郑 肆其西封,若不阙秦, 其西封,若不阙
东:向东。 名→状 向东。 封:使……作疆界。使动 ……作疆界 作疆界。
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 肆:扩张。 焉:哪里 取之?阙秦以利晋, 扩张。 唯君图之。 阙:削减 (亡郑有害于秦) 亡郑有害于秦) 结果( 结果(一)秦伯说,与 秦伯说 郑人盟 郑人盟。使杞子、逢孙、 杞子、逢孙、 杨孙戍 杨孙戍之,乃还。
春 秋 时 期 形 势 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晋 秦
函 陵

氾 南
秦军氾( 秦军氾( fán )南 )南 无能为( 无能为( wéi )也矣 )也矣 共( gōn厌之有 )晋何厌之有 失其所与,不知( 失其所与,不知( zhì ) 秦伯说( 秦伯说( yuè ),与郑人盟 ),与郑人盟 微夫( 微夫( fÚ )人之力不及此 )人之力不及此
说 秦 秦 过 秦 程 秦 秦
表 面 为 秦 --------实 质 为 郑 亡郑 亡郑
对秦 无利有害 分 析 利 弊 对秦 舍郑 无害有利 , 层 层 深 入
对秦 有 害
烛之武说秦伯运用了高超的攻心术 :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1(坦言知亡,避其锐气:郑既知亡矣。) 坦言知亡,避其锐气:郑既知亡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 亡郑只对晋有利:邻之厚,君之薄也。) 2(亡郑只对晋有利: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 3(舍郑会对秦有益:君亦无所害。) 舍郑会对秦有益: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 4(君之所知也。)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 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唯君图之。)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5(唯君图之。)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

然:然而。
(烛之武)许之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 写烛之武临危受 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 命,谈谈你对烛 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 之武的牢骚与郑 伯的认错行为的 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 理解。 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缒:用绳子 拴着从城墙 上往下吊。 亡:使…灭 亡。 使动 用法。
4、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是寡人之过也 (“……也”表示判断)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否定判断) 2、省略句 (1)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 (2)(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省略主语“烛之武”) (3)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省略介词“以”的宾主“之”)
介绍背景—— 晋秦围郑。开篇 为下文的情节发 展埋下伏笔,试 分析。
烛之武、佚之狐:“之”为介 于姓、名之间的语气助词。烛 之武、佚之狐,都是郑国大夫。
若:如果。使:派
言于郑伯= 于郑伯言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 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之:代词,他。
师:军队。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 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 伯同意了。
若不阙秦 阙秦以利晋 因人之力而敝之 共其乏困
3、古今异义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1)东道主 例: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今义:请客的主人。 古义:出使的人。例:行李之往来。 (2)行李 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
古义:缺少的东西。例:共其乏困。 (3)乏困 今义:疲劳。 古义:那人。 (4)夫人 例: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 子的独立性,不译。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范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在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
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1、一词多义
2、词类活用
3、通假字
4、古今异义
5、句式。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文档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文档

烛之武退秦师一、《左传》简介《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①传--注释或解释经书的文字。

)《左传》也是一部富有文学价值的历史散文著作。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二、文学常识:编年体: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

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

国别体: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裁。

如《国语》、《战国策》等。

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

如《史记》、《三国志》等。

三、故事背景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

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

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

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四、文言基础知识:。

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3、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4、秦伯说说通悦,高兴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古今异义贰于楚也(从属二主/数词二的大写)以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泛指主人)行李之往来(使者/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今有急而求子(您,对人的敬称/儿子)越国以鄙远(边远的地方/粗鄙、低下)亦去之(离开/距离)微夫人之力(那个人/尊称人的妻子)文言虚词于:1.以其无礼于晋对,表对象2.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对,表对象其: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代词,它郑国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3.失其所与,不知自己的4.吾其还也表商量语气,还是词类活用名词→动词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扎)越国以鄙远(意动,以……为边邑)与郑人盟(订了盟约;建立同盟)唯君图之(考虑)既东封郑(使动,使…成为疆界)阙秦以利晋(使动,使…受损、使…得利)名词→状语既东封郑(在东边)又欲肆其西封(在西边)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朝济而夕设版焉(在早上;在黄昏)动词→名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形容词→名词臣之壮也(壮年)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使动用法烛之武退秦师(使….退却)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使…亏损)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特殊句式省略句(烛之武)许之(主语)(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烛之武)夜缒而出(主语)敢以(之)烦执事(宾语)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倒装句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词结构后置)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介词结构后置)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介词结构后置)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有益——介词结构后置)何厌之有(有何厌——宾语前置)判断句邻之厚,君之薄也。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载于《左传·僖公三十年》,题目为后人所加。

内容讲述公元前630年,秦、晋借口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与楚国亲近,而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面前,烛之武前往敌国交涉,于强秦面前,其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从郑国退兵。

《烛之武退秦师》是记述行人辞令的散文。

该文形象鲜明,语言优美,层次分明、组织严密,说理透彻、逻辑有力,是《左传》乃至中国文学史一篇优秀范文,入选全日制高中必修课程。

烛之武退秦师【作者】左丘明【朝代】先秦译文对照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晋文公、秦穆公出兵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很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国的国君,秦国的军队必定撤退。

”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辞谢说:“我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啊。

” 晋文公说:“我不能早早用你,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你也有所不利啊!”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深夜,烛之武用绳子吊出城墙,他见到秦穆公,说:秦国与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明白自己将会灭亡。

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烛之武退秦师》共18页文档共20页文档

《烛之武退秦师》共18页文档共20页文档
《烛之武退秦师》共18页文档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40、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 容忽视 的。— —爱献 生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60、生活的

《烛之武退秦师》共18页文档

《烛之武退秦师》共18页文档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 过也。然郑亡,子亦有
是:这
不烛利之焉武。”( )许之。
( 烛之)武夜缒而出,
夜:夜晚—>在夜里
见秦伯,曰:“秦、
名作状
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敢以烦执事。
在古文中,方位、时间 名词出现在谓语动词前,
一般活用作状语 。
越国以鄙远,君知 其难也。焉用亡郑 以陪邻?邻之厚, 君之薄也。
1、烛之武是怎样的一个人?本文还刻 画了哪些人物?他们的性格特点怎样?
深明大义
郑伯 虚人善举 慧眼识珠


智勇双全 物 秦伯 善于决策 善谋利益
能言善辩
晋侯 头脑清醒 随机应变
积累成语
• 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 今泛指两家联姻。
史书的类别
编年体 按时间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
《春秋》: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左传》: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国别体以国家为中心编写的史书体裁。如《国
语》、《战国策》等。
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如《史
记》、《三国志》等。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故事背景
春秋时期形势简图
秦军氾( fán)南
为:给 赐:恩惠
朝:早晨—>在早上 名作状语
夕:傍晚—>在晚上
翻译
夫晋,何厌之 有?”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若 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 图之。
厌:通”餍”满 东足:向东。名→状
封:使……作疆界。 使动 焉:哪里
阙:侵损,削减
利:使…..获利
结局: 子犯请击之,公
曰:“不可。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因人之 力而敝之,不仁;失 其所与,不知;以乱 易整,不武。吾其还 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一、燭之武退秦師常考重點作者:左傳。

又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為春秋三傳之一。

相轉為春秋魯太史左丘明所撰,其事蹟多不可考。

出處:左傳僖公三十年。

〈此標題為後人所訂〉題解:秦、晉圍鄭,鄭勢危急。

大夫佚之狐薦燭之武說秦,鄭國終化險為夷。

內容:燭之武洞悉秦、晉矛盾,巧辭令,剖析利害,終說秦君協防。

兩強聯兵而來,分兵而去。

特色:文字簡鍊,敘事詳明,描寫生動。

尤以燭之武遊說之辭,句句聳動,切中要害。

第壹單元國學概要一、左傳二、春秋三傳比較三、先秦史書比較四、史書體例四庫全書將史書分為十五類。

在國文領域之中,「編年體」、「紀傳體」、「雜史類的國別體」三類最為重要。

五、別稱彙整第貳單元題解與作者一、題解與寫作背景本文記春秋時代,魯僖公三十年九月(西元前六三○年),秦、晉合兵圍鄭,鄭國大夫燭之武應鄭文公之請,前往遊說秦穆公,終於化解了鄭國危機之始末。

關於「秦、晉圍鄭」的歷史背景有二:(一)重耳流亡時,鄭國無禮於晉:先前晉文公流亡在外時,受到鄭文公的冷落。

鄭叔詹勸鄭君要禮遇重耳一行人,鄭君以「諸侯亡公子過此者眾,安可盡禮」為由,不聽叔詹勸告,對重耳無禮。

鄭文公當時覺得重耳只是一個失去地位的落難公子,於是對他們一行人十分怠慢,不開城門也不讓重耳進城。

叔詹又勸鄭君殺掉重耳一行人以除後患,鄭君不從。

此即所謂「以其無禮於晉」一事。

(二)晉、楚城濮之戰:魯僖公二十八年四月(西元前六三二年),晉、楚爭霸,爆發城濮之戰,楚軍大敗,晉國稱霸諸侯。

當時,鄭國處於四戰之地,無險可據,又無禮於重耳,故背晉助楚,因此,鄭文公曾到楚國慫恿楚王出兵作戰。

楚敗,鄭文公內心恐懼,又派人到晉國請罪求和。

五月,晉侯、鄭伯盟於衡雍。

晉文公受到周天子冊命與四方諸侯盟於踐土,晉文公為盟主,鄭參加踐土之盟,晉、鄭間的隔閡並未消除。

鄭既慫恿楚出兵攻晉,又盟於晉,此所謂「且貳於楚也」之「貳」。

至於秦國出兵之因,秦穆公因為國土偏處西陲,常想東進,染指中原,所以合晉圍鄭。

高三资料 ——高中语文课内文学常识积累

高三资料 ——高中语文课内文学常识积累

五莲一中2018级高三文言文复习导学案——课内文言文文学常识积累编写人:岳成坤使用时间:第10周《烛之武退秦师》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

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

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

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

《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

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竖子:对人的蔑称。

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6.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7.郎中:宫廷的侍卫。

民间又称医生。

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

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

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河:特指黄河。

江,特指长江。

6.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教学目标:1.能根据课文情节说出烛之武在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在何处。

2.能辨析“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实词与“若、说、辞、鄙、微、之”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能通畅地朗读全文。

教学设计:1.学情:初中时,学生学过《左传》中《曹刿论战》,对左传中人物刻画的方法和事件的叙述有了初步的感受。

但是要深入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艺术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把握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还有相当大的难度。

教师可设计几个小问题,分解目标,然后让学生综合评析。

课后有条件的自读《左传》。

2.教材:文章篇幅不长,是写人的典范文章,其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的笔墨较多。

因为情节涉及到的历史事件久远,可以补充相关的史实,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

3.教法:诵读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

”一个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个师吗?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解题1.一学生读课文注释①。

2.教师补充:⑴关于《左传》。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

它记述了春秋间240多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

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

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

总之,《左传》无论对后代史学和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艺术上的成就令人惊叹,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⑵烛之武是不是姓烛名之武?投影显示:介绍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烛之武--烛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

“烛地,名叫武的人”佚之狐--佚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

“佚地,名叫狐的人”资料:《郑通志氏族略》:“郑人烛之武不得氏,以其居于烛地故,言烛之者,尤言介之推,佚之狐”。

投影显示:古代姓名的由来1以祖先祖号或庙号为姓--唐尧虞舜夏商周姬姚姜2以国别地名为姓--国别:齐鲁韩赵魏秦楚宋卫地名:东郭南宫西门欧阳3以官职或职务为姓--官职:司马司徒帅尉职务:巫乐陶屠卜施商4以动植物为姓--牛马龙熊(可能是氏族图腾)杨柳5以数字为姓--伍陆万6少数民族的姓--金翦萨慕容参考资料:姓氏由来(选自延陵氏第网站)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人数极大的大国,汉族占绝大多数。

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汉民族。

故汉民族的姓氏渊源即包含了客家的姓氏渊源。

姓氏是代表每个人及其家族的一种符号。

在今天的社会里,它没有什么意义了。

但是,从它的形成、发展、演变的漫长历史过程来看,它却是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姓氏,是姓和氏的合称。

在遥远的古代,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古代姓氏起源于人类早期生存的原始部落之中。

姓氏是怎样产生、发展的?这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涉及到社会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字学、地理学、民俗学、人口学、地名学等众多社会科学中国第一部解说方块文字原始形体及字源的文字学专著是《说文解字》。

此书作者许慎(约公元58—147年)解释:“姓,人所生也。

因生以为姓,从姓生。

”这就是说,人是母亲生的,故姓字为女旁。

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时期。

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

中国的许多古代姓氏都是女字旁,这说明我们祖先曾经经历过母系氏族社会。

各姓氏互相通婚,同姓氏族内禁婚,子女归母亲一方,以母亲为姓。

姓的出现是原始人类逐步摆脱蒙昧状态的一个标志。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姓改为从父,氏反为女子家族之用。

后来,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

氏的出现是人类历史的脚步在迈进阶级社会。

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

后来,在春秋战国时期,姓与氏合一,不再区分,表明姓与氏都是姓,表明个人及其家族的符号。

这就是我们今天理解的姓氏含义。

现在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

有人统计,文献记载和现存的共有5600多个。

其特点是: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出处具体。

姓氏的形成各有不同的历史过程。

同姓不一定是同源,如刘姓就有五处起源。

异姓也可能是同出一宗,古、吴两姓本是同源,都是古公先祖的后裔。

中国姓氏的来历把姓和氏等同看待,据徐俊元等三位学者研究,大致有这十多种类别:一、以姓为氏。

以远古部落氏族的标志符号作为姓,有姬、姜、姚、任、伊等姓。

二、以国名为氏。

夏、商、周三代,有许多大小诸侯国,各国子孙后代便以国名为姓。

有程、房、杜、雷、廖、刁、彭、韦等姓。

三、以邑名为氏。

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给同姓或异姓卿、大夫的封地叫邑、采邑。

卿、大夫的后代或采邑的人,有的便将邑名作为氏。

有苏、上官等姓。

四、以乡、亭之名为氏。

有裴、陆、欧阳等姓。

五、以居住地名为氏。

有东门、西门、东国大夫童刁的孙子以刁氏传世。

周平的庶子,字林开,其子孙以林为姓。

七、以次第为氏。

按兄弟排行取姓,如老大以伯、孟为姓,老二以仲为姓。

老三、老四则分别姓叔、季。

八、以官职为姓。

有籍、监、库、仓、将军等姓。

九、以技艺为姓。

从事巫术的人,后代便姓巫。

从事冰凌的人,后代以凌为姓,还有卜、陶、匠等姓。

十、以谥号为姓。

十一、因赐姓、避讳而改姓。

十二、爵位称号及爵系为氏。

有皇、王、公、候、王叔、王子、王孙、公子、公孙等姓。

十三、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

客家先人的姓氏来历,也在上述这十几种范围之内。

三、整体感知课文1.教师范读,学生正音投影显示:①生字:函(hán)氾(fàn)佚(yì)缒(zhuì)阙(jué)②多音字:朝(zhao)(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逢(páng)(人名逢孙)③通假字:今老已,无能为也已(“已”同“矣”)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同“倍”)秦伯说(“说”同“悦”)失其所与,不知(“知”同“智”)2.一学生读。

3.提问《烛之武退秦师》记叙了春秋时期的一件什么事?思考:(学生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明确: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

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

投影显示:秦晋围郑形势图教师简介秦晋围郑形势图这是秦国,都城为壅。

这是晋国,都城为绛。

这是郑国,都城新郑。

晋郑彼邻,秦如攻打郑国,的确如烛之武所言:“越国以鄙远。

”当时,晋军驻扎在函陵,即新郑县北;秦军驻扎在汜水南面,离新郑也不远。

大军压境,郑国危如累卵。

《烛之武退秦师》中所记述的就是秦晋攻打郑国之前展开的一场外交斗争。

烛之武是这场外交斗争的主角,他身负君命,只身赴秦,说退秦军,实属不易。

当时,秦、晋、郑三国的关系十分复杂,了解与次文相关的历史史实,对我们学好这篇课文十分重要。

补充资料:①秦立晋君(公元前651年)这一年,晋献工卒,晋国陷入内乱。

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工的庶子夷齐、卓子。

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

后又派人迎接献工次子夷吾。

夷吾采纳了大臣吕省,卻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以东之地予秦。

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即晋惠公。

这就是课文中所言“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君”即秦穆公,“晋君”即晋惠公,“赐”则指“秦立晋君”之事。

②惠公背约(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

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指秦穆公,“许君焦、瑕”则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应予秦河东之地一事。

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了裂痕。

③重耳过郑(公元前637年)这一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

经曹、宋路过郑国。

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

这就是课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

④郑楚结盟(公元前632年)是年四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

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出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

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

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

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

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30年。

与城濮之战只相隔两年。

因此秦、晋围郑实属城濮之战的余波。

4.学生齐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

问:①.秦晋“分别驻军”有什么重大意义?②.郑国为什么不向楚国求救?四、布置作业1.借助注释、工具书疏通文章。

2.抄写课文第二课时一、复习提问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

回答:编年体史书。

2翻译下列句子,并简述与其相关的史实。

投影显示:(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学生稍作思考,然后一一作答)回答:(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应译为: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以其无礼于晋”则指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出亡途中路过郑国,郑文公不礼之事。

“且贰于楚也”指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前郑文公背晋助楚,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城濮之战,楚败,郑文公又与晋侯结盟之事。

(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应译为: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

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防御工事拒秦,这是您知道的。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指的是公元前651年秦穆公拥立夷吾为晋惠公之事,“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则指夷吾公元前651年答应割让晋河东之地予秦,而即位之后又反悔之事。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应译为: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

这句话则指秦穆公在公元前636年帮助重耳成为晋国国君之事。

二、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质疑,词语解难(给学生5分钟时间,将难理解的语句画出,并提出来)学生提问:“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中的“于”应如何理解?明确:“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中的“于”是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对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