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花微笑的典故

合集下载

“拈花微笑”悟道的典故

“拈花微笑”悟道的典故

"拈花微笑"悟道的典故"拈花微笑"典故是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为迦叶尊者开化悟道的故事。

有一天上课,在禅学里叫"上堂",下面有很多学生等他,都不知道他这天要讲什么,结果他上去,半天没有说话,从面前的花盆中拿了一朵花,对着大家转一圈,好像暗示大家看一看这朵花的样子,一句话也没有讲,下面的学生,谁也不懂老师这一个动作是什么意思,这叫做"拈花",就是"释迦拈花"。

释迦拈花后,他有一个大弟子迦叶尊者(释迦牟尼的弟子),释迦牟尼所教的“弟子,大部分比他年纪大,佛经上记载,迦叶尊者在释迦拈花后"破颜微笑",什么叫做破颜呢?因为宗教都规规矩矩、鸦雀无声,大家神态都很严肃,可是在这严肃的气氛中,迦叶尊者忍不住了,于是"噗嗤"一笑,这就叫做破颜,打破了那个严肃的容颜,但是不敢大笑。

因为宗教性团体的戒律,非常严肃,他破颜以后,没有大笑,只是微笑,两人的动作联合起来,就叫做"拈花微笑"。

此时释迦牟尼讲话了,这几句话是禅学的专门用语,译成中文是:"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就是说我有很好的方法,直接可以悟道的,现在已交给了这位大弟子迦叶,这就是禅宗的开始。

所以又称禅宗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的法门,说它不需要透过文字言语,而能传达这个道的意思。

释迦牟尼是梵文的译音,释迦是姓,中文的意思是"能仁",牟尼译成中文是"寂默",晚年住在灵山,也叫灵鹫山,释迦是十九岁放弃了王位出家,三十二岁成道弘法,一直到八十一岁才过世,有四十九年从事于佛教教育。

拈花一笑的典故

拈花一笑的典故

拈花一笑的典故
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家、诗人、书法家,他的词曲唱和书法绘画更是让人称道,其中有一句名言“拈花一笑了事
二,半点心事算不得”,其中提到的“拈花一笑”典故,有
很多古代文献中都有记载。

传说苏轼曾在苏州一家宴会上,有宾客拿花拈苏轼,苏轼笑了,客人以为他感兴趣,就给他更多的花,苏轼又笑了。

客人问:“你今天可有什么心事?”苏轼答道:“拈花一笑了事
二,半点心事算不得。

”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拈花一笑,就可以轻松地解决一切问题,没有心事,没有烦恼,自然而然地就可以安然无恙。

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苏轼追求淡泊宁静的人生态度,他把握了放下和解脱的精神,他认为只要有了淡泊的心态,就可以在一笑之间放下一切烦恼,达到一种自在和恬淡的境界。

苏轼的这句话一直流传至今,很多人都喜欢把它当作自己的座右铭,以提醒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放下一切,拥抱简单的快乐,不要太过把心思放在一件小事上,太多的心事是没有意义的。

苏轼的“拈花一笑”典故,至今仍然活跃在中国文化之中,它不仅是苏轼文章中的经典之作,也是一种哲学思想,一种放下、安逸的态度,一种活在当下、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

它提
醒着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拥有一颗安静的心,只要拈花一笑,就可以轻松解决一切烦恼。

拈花微笑的历史典故

拈花微笑的历史典故

拈花微笑的历史典故“拈花微笑”也作“拈花一笑”,佛教语,禅宗以心传心的第一宗公案(典故),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禅理有了透彻的理解,二是彼此默契、心神领会、心意相通、心心相印。

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一下拈花微笑的'历史典故,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拈花微笑的历史典故原文: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世尊在灵山会,拈花示众,是时众皆寂然,惟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世尊:指释迦牟尼,感恩励志。

寂然:无表情,这里指不理解禅意的样子。

迦叶:摩诃迦叶,后被推尊为禅宗始祖。

拈花微笑,原为佛家语,比喻彻悟禅理,后用来比喻彼此心领神会或默契。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一百回:“自家做来做去,原觉得口吻生花;他人看了又看,也必定拈花微笑,是亦缘也。

”译文:有一次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上请佛祖释迦牟尼说法。

大梵天王率众人把一朵金婆罗花献给佛祖,隆重行礼之后大家退坐一旁。

佛祖拈起一朵金婆罗花,意态安详,却一句话也不说。

大家都不明白他的意思,面面相觑,唯有摩诃迦叶破颜轻轻一笑。

佛祖当即宣布:“我有普照宇宙、包含万有的精深佛法,熄灭生死、超脱轮回的奥妙心法,能够摆脱一切虚假表相修成正果,其中妙处难以言说。

我以观察智,以心传心,于教外别传一宗,现在传给摩诃迦叶。

”然后把平素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授与迦叶。

这就是禅宗“ 拈花一笑”和“衣钵真传”的典故。

中国禅宗把摩诃迦叶列为‘西天第一代祖师’。

佛祖所传的其实是一种至为详和、宁静、安闲、美妙的心境,这种心境纯净无染、淡然豁达、无欲无贪、无拘无束、坦然自得、超脱一切、不可动摇、与世长存,是一种“ 传法”、“ 涅槃”过程的境界,只能感悟和领会,不需要用言语表达。

而迦叶的微微一笑,正是因为他显现出法喜,这种传法,佛祖把衣钵境界,被禅宗推崇。

古佛拈花方一笑痴人说梦已三生的意思

古佛拈花方一笑痴人说梦已三生的意思

古佛拈花方一笑痴人说梦已三生的意思
“古佛拈花方一笑,痴人说梦已三生”是一句富有禅意的诗句,表达了佛教的哲学思想和人生观。

“古佛拈花方一笑”是指古佛拈花微笑的故事,象征着佛教的禅宗智慧和领悟。

这个故事源于《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描述了大梵天王在灵山会上献百朵莲花给释迦牟尼佛,请其传授佛法,佛祖一言不发,只是拿起一朵含苞待放的莲花微笑。

大梵天王虽然心中疑惑,但还是领悟到了佛法的深意。

这个故事寓意着要用心领悟佛法的本质,而不是用言语来解释。

“痴人说梦已三生”则引用了“痴人说梦”的成语,意指痴心妄想,沉迷于虚幻之中,如同说梦话一般。

这个成语现在多用来批评那些不切实际、只会空想的人。

然而,在这句诗句中,“痴人说梦”已经成为了三生三世的命运,象征着人们对于生命的执着和迷惘。

整句诗句的含义应该是要人们放下执念和迷惘,用心领悟佛法的真谛,超越世俗的束缚,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

谁能读懂“拈花一笑”就能成佛

谁能读懂“拈花一笑”就能成佛

谁能读懂“拈花一笑”就能成佛“拈花一笑”谈论者不少,对“拈花一笑”的典故,有多个版本,人们在谈论这个典故时,无论是学佛的高僧大德者,还是硏究彿学之大家,至今则无一人对“拈花一笑”解其真意。

“拈花一笑”的典故,宋·釋普濟《五燈會元·七佛·釋迦牟尼佛》卷一有记载:世尊于靈山會上,拈花示衆。

是時衆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顔微笑。

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⑨,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诃迦葉。

”“拈花一笑”的典故出自《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爾時大梵天王即引若幹眷屬來奉獻世尊于金婆羅華,各各頂禮佛足,退坐一面。

爾時世尊即拈奉獻金色婆羅華,瞬目揚眉,示諸大衆,默然毋措。

有迦葉破顔微笑。

世尊言:“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即付囑于汝。

汝能護持,相續不斷。

”時迦葉奉佛敕,頂禮佛足退。

大梵天王择良辰吉日领众家眷,向佛祖釋迦牟尼之金殿献上美丽的鲜花,众家眷跪拜于釋迦牟尼足下后,退坐一傍等釋迦牟尼发话。

这时釋迦牟尼将奉献在金殿上的鲜花拿在于中,突然睁大眼睛,四顾众僧,默然无语不知所措。

此时只有迦葉尊者破顔微笑。

釋迦牟尼就此对迦葉尊者说:“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即付囑于汝。

汝能護持,相續不斷。

”这时迦葉尊者捧奉佛袓之衣钵,向佛袓頂礼之拜而退。

这个典故之核心,就在于釋迦牟尼手上拿着大梵天王所献鲜花,“拈花”而默然无语不知所措,心领神汇的迦葉尊者见此而笶,“一笶”。

这个“拈花一笑”之含意,就寓意于这个典故之中,却至今无人予以揭示。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中是这样说的:“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即付囑于汝。

汝能護持,相續不斷。

”而宋·釋普濟《五燈會元·七佛·釋迦牟尼佛》卷一记载中则又是这样说的:“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诃迦葉。

”明显不同。

《五燈會元·七佛·釋迦牟尼佛》卷一,“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诃迦葉。

洒脱不羁走一回,拈花微笑天地间的意思

洒脱不羁走一回,拈花微笑天地间的意思

洒脱不羁走一回,拈花微笑天地间的意思1.起源洒脱不羁的生活态度源自我国古代文化中的“逍遥”精神,这种精神强调的是追求自由自在、随遇而安的境界。

而“拈花微笑”一词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拈花微笑去,春风不染尘。

”这两者都是我国古代文化中寄托了人们对自由、自在、轻松、愉悦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洒脱不羁的内涵洒脱不羁,不是漫不经心,对一切事物都漠不关心。

而是面对琐事的时候,不愠不火,用一种超脱的姿态,洒然若逍遥自在。

这种态度不同于平淡、不闻不问,而是源自内心的深沉和超然,是对世俗琐事的一种豁达和解脱。

这种洒脱不羁,是对内心自由、随遇而安的体现。

3.拈花微笑的诠释拈花微笑,象征着生活中的一种优雅和洒脱。

“拈”是轻轻摘取、拨弄的意思,花虽然美艳娇媚,却不被束缚,微笑着在人世间飘逸,这种自由和优雅正是拈花微笑所表达的内涵。

拈花微笑是对生命的一种礼赞,在悠闲自在中感受岁月静好,品味人间冷暖。

4.洒脱不羁和拈花微笑的意义洒脱不羁的生活态度和拈花微笑的人生哲学,传达着一种超然和淡然的心态。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受制于形形色色的压力和束缚,对生活中的得失起伏难免忧虑焦虑,试问哪有不挫不折的人生?然而,当我们懂得洒脱不羁,便能以一种淡泊的心态看待生活,不被功利和名利所累。

拈花微笑的态度也让我们懂得珍惜生活中的点滴滋味,品味生命中的芬芳,感受人间万象。

在这样的心境下,我们能更加从容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不为所累,不沉湎于世俗的烦恼之中。

5.洒脱不羁和拈花微笑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在当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被物质和利益的纷繁世界所笼罩,整日为生计劳作,忙忙碌碌间却或多或少地失去了对内心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这样的环境下,洒脱不羁和拈花微笑的态度更显珍贵和可贵。

洒脱不羁的生活态度,可以让我们更为从容地应对生活中的变数和挑战,远离浮躁和焦躁,内心保持一份淡定与从容;而拈花微笑的人生哲学,则是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到一份美好心境,学会怀揣感恩和知足的心,懂得珍惜身边的一切。

拈花一笑类似的典故

拈花一笑类似的典故

拈花一笑类似的典故摘要:一、典故背景介绍1.拈花一笑的来源2.与拈花一笑类似的典故二、拈花一笑典故详情1.故事发生时间与地点2.故事主角3.故事经过4.故事寓意三、类似典故的详情1.典故一:庐山慧远的“莲华微笑”2.典故二:禅宗六祖慧能的“菩提本无树”四、拈花一笑与佛教文化的关联1.佛教对拈花一笑的解读2.佛教文化对典故的影响五、拈花一笑在文学艺术中的体现1.文学作品中的拈花一笑2.艺术作品中的拈花一笑六、拈花一笑对后世的影响及意义1.对佛教文化的传承2.对文学艺术的影响3.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正文:一、典故背景介绍拈花一笑,源于佛教经典《大般涅槃经》中,世尊拈花,众弟子不解其意,唯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遂传以正法眼藏,为禅宗第一公案。

此类典故在佛教、文学艺术等领域影响深远。

二、拈花一笑典故详情据《大般涅槃经》记载,世尊在灵山会上,手持一花,众弟子皆不解其意,唯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世尊见迦叶微笑,便说:“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总持任持,凡夫成佛,第一义谛,今付嘱摩诃迦叶。

”拈花一笑遂成为禅宗传法的象征。

三、类似典故的详情1.典故一:庐山慧远的“莲华微笑”东晋时期,庐山慧远与陶渊明共论佛法,慧远手拈莲华,渊明不解其意,微笑而去。

慧远叹曰:“向之微笑者,亦不可得而思议也。

”2.典故二:禅宗六祖慧能的“菩提本无树”禅宗六祖慧能在广州法性寺,听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印宗闻之大惊,遂请教慧能,慧能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示之,成为禅宗著名的典故。

四、拈花一笑与佛教文化的关联1.佛教对拈花一笑的解读佛教认为,拈花一笑是世尊以一种超越言说的直观方式,向迦叶传授禅宗心法。

这种传授方式强调心性直接,不假文字,不立言说。

2.佛教文化对典故的影响拈花一笑成为佛教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符号,象征着禅宗的传法,表现了佛教的直观、顿悟的精神。

历时典故:拈花微笑

历时典故:拈花微笑

历时典故:拈花微笑据说,释迦牟尼向弟子迦叶传授"正法眼藏",是佛教史上最早的一例"传佛心颖。

所谓"传佛心颖,是指不立文字,不依经卷,惟以师徒之间的理解、契合而递相授受。

这种简单易行的法门叫做"心传"---以心传心。

摩揭陀国的王舍城东北有一座"灵鹫山",因山中多鹫而且山顶似鹫形而得名,又作"灵山"、"鹫峰"、"鹫头山"等。

释迦牟尼曾经在这座山居住多年。

《高僧法显传》中记载:东晋高僧法显赴印度时曾登上此山,见到过当年释迦牟尼说法和五百罗汉坐禅的地方。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里面记载:一天,释迦牟尼在灵鹫山为众人讲说佛法,手拈金色的菠萝花示众。

"菠萝",是梵文音译,又译作"波罗"、"优钵罗"等,音译为"青莲"。

当时,大家不明白释迦牟尼的意思,都沉默不语,只有迦叶"妙悟于心"而"破颜微笑"了。

释迦牟尼当即发布:"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拈花微笑"指的是"世尊拈花"而"迦叶微笑"。

"禅宗"觉得:菠萝花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凡的地方,如果释迦牟尼当时手边恰好有别的东西,他就会用别的东西来示众了。

关键在于理解释迦牟尼的"涅槃妙心"。

释迦牟尼并不是机要地把"正法眼藏"传授给迦叶的,而是在公开场合为公众说法,向公众示意;但即使是智慧高超的舍利弗、悟道精深的须菩提,都没有理解他的心意,只有迦叶以自己的心领会了释迦牟尼的意思。

《五灯会元》、《释氏稽古略》中,都讲述了佛经里面的这个典故。

拈花一朵典故

拈花一朵典故

拈花一朵典故
“拈花一朵”这个成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古代佛经的《法华经》,其中有一则着名的
故事:一位名叫摩诃衍菩萨的菩萨,在菩提树下坐禅修行时,拈起一朵小花,转动在手心,没有说一句话,只是默默地微笑。

只有弥勒菩萨看懂了他的意思,因为摩诃衍菩萨默示了“教外别无他法,直接指心灵”的禅宗精义。

在佛教传统中,“拈花一朵”成为了一种表达由内而外产生的深层含义的方法,也就
是说,它的意义并不在于单纯的物品本身,而在于佛教经文中常常表述的“心”的部分,
是指人心中的追求和意志目标。

每一个拈花者都试图向观众表明一个深刻的教义,也就是
心中的信仰、目标和追求。

这样,无论是对于拈花的人还是观众,都能从中得到精神上的
启示和指引,来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内心的追求和目标。

总的来说,“拈花一朵”这个成语虽然最初来源于佛教经文中的一则偏小范畴的故事,但由于其中蕴含的教义和精神内涵非常深刻,所以在历史上不断被传承并不断被使用。


此同时,由于它所表达的内涵非常符合人类追求自由、探索和发现的人文精神,因此它在
现代社会中依然有很深远的意义,是一种大有可为的文化符号和人类精神的象征。

如来佛祖拈花一笑的故事

如来佛祖拈花一笑的故事

如来佛祖拈花一笑的故事一天,在灵山会上,大梵天王以金色菠萝花献佛,并请佛说法。

可是,释迦牟尼如来佛祖一言不发,只是用拈菠萝花遍示大众,从容不迫,意态安详。

当时,会中所有的人和神都不能领会佛祖的意思,唯有佛的大弟子——摩诃迦叶尊者妙悟其意。

破言为笑。

于是,释迦牟尼将花交给迦叶,嘱告他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椠秒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转之旨,以心印心之法传给你。

释迦牟尼佛祖在大庭广众之下,像这样一言不发,只是带在和他那不动生色的微笑,从容不迫,宁静安详,其中微妙究竟何在?其实,释迦牟尼这里所传示的,正是一中无言的心态——一种至为安详,静谧,调和,美好的心态,这是不呢国内用任何语言和行为来打破的。

这种心态纯净无染,无欲无贪,坦然自得,乐观自信,无拘无束,不着形迹,不可动摇,与世长存——即所谓“真如秒心”,亦即“普照一切、含藏万法”的根本佛法——正法眼藏之所在。

所以迦叶与佛祖在灵山会上心心相印,仅只拈话微笑而已,没有任何其他的表示,但一切尽在不言中,此时无声胜有声。

而释迦牟尼最后对迦叶所嘱咐的话,也正好是对这种心态的最好证明。

佛祖拈花迦叶微笑佛祖拈花微笑典出于《五灯会元》卷一。

据载: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柯迦叶迦叶尊者,通常称大迦叶,一名饮光,是两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

也是释迦牟尼弟子中道德高尚的长者。

释迦牟尼对众说法时拈花不语,五百弟子都默然,独有迦叶微笑。

于是佛祖把衣钵交付给迦叶,嘱他等待未来弥勒佛下世降生,再把衣钵交付给弥勒。

衣是袈裟,钵是食具,衣钵代表佛教的法统。

【摩诃迦叶】ma ha jia she摩诃华译“大”,亦称大迦叶,为佛十大弟子之一。

身有金光,映蔽余光使不现,故亦名大饮光。

修行头陀苦行,以“头陀第一”著称。

后佛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大迦叶领会佛意而微笑,受佛正法眼藏,传佛心印,为印度禅宗初祖。

拈花一笑什么意思

拈花一笑什么意思

拈花一笑什么意思拈花一笑是一个成语,拼音是niān huāyíxiào,佛教语,禅宗以心传心的第一宗典故,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对禅理有了透彻的理解,二是指彼此默契、心神领会、心意相通、心心相印。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译文:一天,在灵山会上,大梵天王以金色菠萝花献佛,并请佛说法。

可是,释迦牟尼如来佛祖一言不发,只是用拈菠萝花遍示大众,从容不迫,意态安详。

当时,会中所有的人和神都不能领会佛祖的意思,唯有佛的大弟子——摩诃迦叶尊者妙悟其意。

破言为笑。

扩展资料据《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拈华品》记载:“尔时,娑婆世界主大梵王,名曰‘方广’,以三千大千世界成就之根、妙法莲金光明大婆罗华,捧之上佛。

”然后恳请佛祖说法,自己还变成座位让佛祖上坐。

这就是佛祖拈花的缘起,有人恳请佛祖说法,献上世俗难得一见的仙界极品之花。

花无百日红。

花在枝头上都不能百日红,离开了枝头只会加速凋谢。

因为恳请佛祖说法,人们采集了鲜花,对于花来说,这就是无常了。

无常源于空。

这一段文字的含义,南怀瑾先生有一个词——缘起性空是其最佳的总结。

佛祖一言不发,拿起鲜花,将鲜花展示给众人。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珍惜美好的人、事、物和时光。

一行禅师在《故道白云(佛陀传)》中提到一个观念,那就是活在当下,欣赏或享受当前的美好的人、事或物,也是一种修行的方式。

佛祖拈花的行为又何尝不是如此!听经者几乎都惊呆了。

佛祖不讲经,却在那里赏花。

这时,只有迦叶尊者开颜微笑。

迦叶尊者笑了。

①迦叶尊者在赏花,认为花好看,这一点与佛祖心心相印。

②迦叶尊者没有赏花,而是欣赏佛祖拈花这一举动。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这也不错啊!不管怎么样,迦叶尊者的微笑与佛祖拈花一样,都是活在当下。

拈花一笑绝尘寰的意思

拈花一笑绝尘寰的意思

拈花一笑绝尘寰的意思
“拈花一笑绝尘寰”这句话的意思是,轻轻拈起花朵微笑,超脱于尘世的纷扰。

它常用来形容人的心境超脱、淡泊宁静,不为世俗所累,达到一种超然的境界。

这句话中的“拈花一笑”源于佛教典故,据说是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众人皆不解,唯有摩诃迦叶微微一笑,领悟了佛法的真谛。

因此,“拈花一笑”也可以表示对佛法或者某种真理的领悟。

“绝尘寰”则强调超脱尘世的束缚,远离世俗的喧嚣和烦恼。

整体来说,这句话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宁静和智慧的意境。

在不同的语境中,这句话可能有不同的含义。

它可以用来形容人的品性高洁、超然物外,也可以指代一种艺术境界或生活态度。

例如,一位诗人可能以“拈花一笑绝尘寰”的心境来创作,追求诗意的空灵和超脱;或者一个人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时,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淡定。

总的来说,“拈花一笑绝尘寰”表达了一种超越世俗的境界和心态,强调内心的宁静、淡泊和智慧。

禅门第一公案:拈花微笑图

禅门第一公案:拈花微笑图

禅门第一公案:拈花微笑图规格: 145.7×272.7 cm 1897年菱田春草绘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拈花微笑被称为“禅门第一公案”。

图中描绘的正是此一公案。

释尊圆寂前不久,于灵山法会付嘱正法眼藏。

此时大梵天王供养金色莲花,舍身成座,请佛说法。

释尊坐此宝座,手拈莲花,默然无语。

面对此景,人天大众皆止默然,唯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此时,佛陀开口告诉大众:“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总持任持,凡夫成佛,第一义谛,今方付嘱摩诃迦叶。

”并对大梵王说:“一切众生都具足真如法性,但不修行便不能证得,法性亦不显现。

诸佛应世就是要让人人都能证悟。

今日拈花授记,付正法眼于摩诃迦叶,是诸佛应世密意付嘱的大事,以心传心的究竟法,非思量分别所能理解。

“一切经者,以此正法眼藏而为佛法正印,一切诸法,以此涅槃妙心而为实相印。

从毗婆尸佛至我,从我至弥勒佛,从弥勒佛依次至最后楼至佛,中际之所以法脉不断,也是因为密付了正法眼藏涅槃妙心。

我不久即将入灭,你们都要依从摩诃迦叶入大乘门,修行佛道。

”迦叶尊者在释尊涅槃后主持结集三藏,承担起佛法流传的责任。

此后又过了些年,尊者化缘将近,传付正法印传给阿难尊者后,便来到南方鸡足山示现入灭。

事实上,迦叶尊者并未涅槃,而是在鸡足山进入久远的禅定中,等待弥勒菩萨在娑婆世界成道,将释尊衣钵传给弥勒佛,延续正法,助其弘化。

教外别传的正法眼藏,阿难尊者又传给了商那和修尊者。

此后代代相传,直至菩提达摩禅师。

禅宗法脉在印度传承的诸祖师共有二十八位,被尊为“西天二十八祖”。

自菩提达摩禅师东来,以心传心的法门便在中国落地生根,直至六祖慧能大师后,一花开出五叶。

禅门至今,继承了灵山传法不立文字、直指心性的特点,心心相印,灯灯相传,绵延不绝。

汉传佛教从魏晋时期的六家七宗,到唐盛时期的八宗并弘,再到明清时期的禅净为主,期间经历了多次兴衰。

各宗派或广弘,或式微,或隆兴,或湮灭,唯有禅宗一派总能在遭受劫难后最先复苏,可谓历久弥新,生机依旧。

拈花一笑的历史典故以及来历

拈花一笑的历史典故以及来历

拈花一笑的历史典故以及来历拈花一笑的7意思是比喻心心相印、会心。

拈花一笑有什么精彩的典故呢?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拈花一笑的典故,供大家阅读!拈花一笑的典故说是有一天,教主释迦牟尼上大课,众多弟子眼巴巴地望着他,他却一句话也不说。

伸手从讲台上的花盆中,拿起一朵花,在手中转来转去,好像在暗示着什么。

弟子们谁也不懂老师这个动作是什么意思。

这就是“释迦拈花”。

释迦有个大弟子,叫迦叶。

佛经记载,看见释迦拈花,迦叶“破颜微笑”。

宗教堂会,戒律极严。

可就在这鸦雀无声中,迦叶尊者竟然“噗嗤”一笑,尽管不是开怀大笑,只是微笑,也是大大出乎常规的。

这就是“迦叶微笑”。

这师徒两人神神怪怪的行为,合在一起,就叫做“拈花微笑”。

紧接着,释迦牟尼讲话了:“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意思是说:徒儿们听好了,我有绝妙高招,可以直接悟道,刚才已经传授给迦叶同学了啦。

你们要学,就问他去吧!据说,这也就是禅宗的起始。

禅宗的特色就是:传道授学,讲求心领神会,无需文字言语表达。

我太懂禅学,但我喜欢禅宗的意境,那对世间美好的领悟,世间最美好的事物莫过于花,我喜欢去默默的领悟花的语言!我喜欢昙花的刹那灿烂。

积蓄了整整一年的精气,都在这短短时间轰轰烈烈地迸发出来。

全部的梦想和激情,壮烈与喝彩,顷刻间挥洒净尽,淋漓快意。

望尽了烂漫辉煌的一刻,终有落樱缤纷。

残红善舞。

你本来是灿烂过的,因此不怕被遗忘;你本来是热烈过的,因此甘于安守一份不可言喻的静默。

就这样,你把一生的光阴凝成时光长河中那一瓣恒久的心香。

笑靥如你,真情如你,希望如你,生命亦如你。

我喜欢兰花的清幽。

就那么简简单单的几片叶子,就一朵或几朵白色的小花,却历经千年,依然悠远飘逸。

习惯了寂寞,不以无人而不芳。

淡淡的,一体青凝不染尘。

一种从容的生活状态,不是甘于平庸而是细腻地去感受生活中并不缺少的快乐。

远离了喧嚣繁杂,空谷晨钟,不是自耳畔响起,而是自心田深处某个被遗忘的角落。

拈花一笑的典故是什么?

拈花一笑的典故是什么?

拈花一笑的典故是什么?
解:佛祖拈花,迦叶微笑。

佛祖拈→花,迦叶→叶→→→花配叶
花→(传)→心,叶→(承)→口→→→心口如一
问题:迦字还有加→多了口(人)
佛祖:拈花→占化→化解。

→迦叶自己化解。

经典:笑→迦。

⺮(头)化辶(底)。

夭化加。

意化:笑→头高了就微夭折一点。

迦→底下低了就微加高一点。

花+叶→生态平衡。

心口如一→人心态平衡。

迦叶微笑→没心花怒放,化解了(品)头(论)足,没成笑话的场景(底下人口多)。

最着重:拈→占→古人心=估(叶配人)。

不要高估了自己,也不要低估了别人。

不能只看花。

迦叶一微笑,传形,传意,传心,传自然。

传承佛祖一心。

一笑二传承→笑口常开→更能再化解传承之道→弥勒佛(未来佛)。

中国佛论,中国字(自)解,中国自然生态平衡化解。

中国微笑化解。

这才是佛祖的大智慧。

还原自然,过程是精髓→普渡众生。

最真诚的见性见佛。

拈花一笑的典故说明

拈花一笑的典故说明

拈花一笑的典故说明传说,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位于湖北省今天的汨罗江畔,有位叫做拈花的大夫,他的名字是李信。

李信有一次,和楚国的国王赵高说话。

国王本来想责备李信,但李信说话仍然很温和,并且向国王端起花来。

国王便安静了下来,只是说:“拈花?”李信拈花一笑,并说:“大王,世上有些事抓不住,只有放弃,才能够自在。

”这个典故由此流传开来,代表着拈花的智慧,也成为人们谈论放弃与抓住之间的抉择时用的典型话语。

拈花一笑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智慧的表现。

它既不是墨守成规、死守已许,也不是放纵自我、漠视礼节,而是把握机会、聪明地应付突发情况。

拈花一笑的智慧,一方面可以表达谦逊之心,另一方面则可以表达慈悲之心。

拈花一笑,能够洞察对方的心思,找准适当的话语,使自己和对方都获得开心之情。

拈花一笑,可以在激烈的对抗中寻求和解,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建立友好的关系。

拈花一笑,不仅能够捍卫自己的自尊,也能够依靠聪明才智,用柔软的方式保护自己和他人,避免冲突,让自己和他人都能够得到满足。

拈花一笑,也是一种礼貌,可以用技巧化解矛盾,也能让对方觉得贴心而难能可贵。

拈花一笑,有时可以改变一个不利的状况,它不仅贴心又贴近人性,也可以调节气氛,缓缓地带着两个人的关系。

拈花一笑的智慧,也是一种尊重。

它可以让我们从容不迫,与他人相处时能够礼尚往来,而不是牺牲自己的利益。

拈花一笑的智慧,不仅能够使对方感受到我们的尊重,也能带给自己更大的收获,从而赢得别人的信任、友情和尊重。

以拈花一笑为典故,表明抓住和放弃之间的抉择,往往是一个微妙而复杂的过程,只有我们能够合理地把握形势,做出恰当的取舍,才能够得到最佳结果。

这也让我们明白,懂得拈花一笑也是聪明智慧的一种表现,它不仅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智慧的表现。

佛祖的典故

佛祖的典故

佛祖拈花一笑与割肉喂鹰的典故在古老的佛教传说中,有两个脍炙人口的故事:佛祖拈花一笑和割肉喂鹰。

这两则故事都蕴含着深邃的佛教哲理,流传至今,成为信众心中的宝贵财富。

先说拈花一笑的故事。

有一天,在灵山法会上,佛祖释迦牟尼端坐莲台,面对成千上万的僧众,他一言不发,只是静静地拈起一朵花,眼神中透露出无限的深意。

众多僧侣你看我,我看你,都不明白佛祖此举的用意。

就在这时,佛祖的大弟子摩诃迦叶,轻轻地笑了。

他仿佛看穿了佛祖拈花背后的奥秘,领悟到了那难以言传的禅机。

佛祖见状,便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这段话的意思是,真正的佛法,不是用言语和文字可以传达的,而是需要心领神会,直接体悟的。

摩诃迦叶正是因为领悟到了这一点,才成为了禅宗的第一代祖师。

再说割肉喂鹰的故事。

有一次,释迦牟尼佛看到一只老鹰正在追逐一只鸽子。

鸽子惊慌失措,无处可逃。

佛祖心生怜悯,决定救下这只鸽子。

他对老鹰说:“你放过这只鸽子吧,我会给你更多的肉。

”老鹰却说:“我只吃新鲜的肉,不吃陈腐之物。

”佛祖听后,便从自己的身上割下一块肉来,准备喂给老鹰。

这时,老鹰被佛祖的慈悲所感动,放下了杀戮的念头,而鸽子也得以逃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佛祖为了救度众生,不惜牺牲自己,展现出了无量的慈悲和勇气。

这两个故事虽然情节不同,但寓意却相通。

它们都告诉我们,佛法无边,慈悲为怀。

无论是拈花一笑还是割肉喂鹰,都体现了佛祖对众生的无尽慈爱和关怀。

同时,这两个故事也启示我们,在修行佛法的过程中,要学会用心去领悟、去体验、去实践佛法所蕴含的真理和智慧。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佛法、领悟佛法、实践佛法,从而得到真正的解脱和自在。

拈花的典故

拈花的典故

拈花的典故嘿,你知道拈花这个典故不?今天我就来给你讲讲哈。

话说这拈花啊,最有名的就是那个佛祖拈花,迦叶微笑的故事。

据说啊,有一天佛祖在灵山上说法,啥也没说,就拿着一朵花在那儿摆弄。

大家都懵了,不知道佛祖这是啥意思。

这时候呢,只有迦叶尊者看懂了佛祖的意思,微微一笑。

哇,这一下子就成了一个经典的典故。

我给你讲个我自己跟拈花有点关系的事儿吧。

有一次我去公园玩,那公园里的花开得可漂亮了。

红的、黄的、紫的,各种各样的颜色。

我就忍不住走过去,轻轻地摘下一朵花。

我拿着这朵花,左看看右看看,心里可美了。

这时候,旁边有个老爷爷走过来,对我说:“小伙子,你可不能随便摘花呀。

这花是大家看的,你摘了,别人就看不到了。

”我一听,觉得很不好意思。

我就赶紧把花放回去,对老爷爷说:“对不起,我知道错了。

”老爷爷笑了笑,说:“没关系,以后注意就行了。

”我就想到了那个拈花的典故。

佛祖拈花,可不是为了摘花,而是一种表达佛法的方式。

而我呢,却只是为了自己一时的高兴,就摘了花。

这差距可太大了。

其实啊,拈花这个典故也可以让我们明白一些道理。

比如说,我们要学会欣赏美好的东西,而不是去破坏它们。

就像那些花,我们可以远远地看着它们,欣赏它们的美丽,而不是去摘下来。

还有啊,有时候一个小小的动作,一个微笑,也可能有很深的含义。

就像迦叶尊者的微笑,他可能是通过这个微笑,表达了对佛祖的理解和感悟。

总之啊,拈花这个典故虽然很简单,但是却很有意义。

它可以让我们思考很多问题,也可以让我们更加珍惜生活中的美好。

嘿嘿。

拈花微笑的成语解释

拈花微笑的成语解释

拈花微笑的成语解释
拈花微笑的成语解释
【成语】:拈花微笑
【拼音】:niān huā wēi xiào
【简拼】:nhwx
【解释】:原为佛家语,比喻彻悟禅理。

后比喻彼此心意一致。

【出处】:《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尔时大梵天王即引若干眷属来奉献世尊于金婆罗华,各各顶礼佛足,退坐一面。

尔时世尊即拈奉献金色婆罗华,瞬目扬眉,示诸大众,默然毋措。

有迦叶破颜微笑。

【示例】:自家做来做去,原觉得口吻生花;他人看了又看,也必定~:是亦缘也。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一百回
【近义词】:拈花一笑
【语法】:作谓语;指心意一致
拈花微笑成语接龙
【顺接】:笑不可仰笑不可支笑中有刀笑之以鼻笑乐院本笑傲风月笑处藏刀笑容可掬
【顺接】:不值一笑不苟言笑冁然一笑冁然而笑春山如笑打情卖笑付之一笑付诸一笑
【逆接】:拈华摘艳拈周试晬拈弓搭箭拈斤播两拈断髭须拈毫弄墨拈毫弄管拈花一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拈花微笑的典故【原文】:《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尔时大梵天王①即引若干眷属来奉献世尊②于金婆罗华③,各各顶礼佛足④,退坐一面。

尔时世尊即拈奉献金色婆罗华,瞬目扬眉,示诸大众,默然毋措。

有迦叶⑤破颜微笑。

世尊言:“吾有正法眼藏⑥,涅盘⑦妙心⑧,即付嘱于汝。

汝能护持,相续不断。

”时迦叶奉佛敕,顶礼佛足退。

《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卷一:世尊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

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⑨,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译文】:佛在灵山法会上,突然停止宣讲,顺手拿起一枝金菠萝花,似乎要给大家看。

当时在座众徒都不知何意,一个个默不作声,只有十大高足之一的摩诃迦叶,脸上忽然露出会心的微笑。

佛于是说道:“我有清净法眼,涅盘妙心,能够明见实相无相,其中妙处难以言说。

我当不立文字,以心传心,于教外别传一宗,首先传给摩诃迦叶。

”【名词注解】:①大梵天王:佛教语,印度神话中世界万物的创造者,地位相当于中国的盘古。

因为他善恶不分,所以既是世间万物的创造者,也是魔鬼、灾难的制造者。

他高兴的时候,世间安稳,万物兴盛;他愤怒的时候,世间不安,灾难欉生,众生苦恼,连草木也不能幸免。

②世尊:佛陀的尊称,指佛祖释迦牟尼,简称为佛,佛教的创始人,俗姓乔达摩,名悉达多,因为他是出生于释迦族的一位圣人,故被尊称为释迦牟尼(即“释迦族的圣人”)。

③金婆罗华:金色的婆罗花,(一说紫色的金莲花),“华”为“花”通假字。

④顶礼佛足:礼拜佛陀的足,这是佛教最隆重的敬礼法。

⑤迦叶:摩诃迦叶尊者,佛祖的大弟子,后成为印度禅宗初祖,至第二十八代达摩时传入中国,中国奉达摩为禅宗始祖。

⑥正法眼藏:佛教语。

正法是指全体佛法,眼是指普照宇宙,藏是指包含万有。

⑦涅磐:旧译“泥亘”“泥洹”。

意译“灭”“灭度”“寂灭”“圆寂”等。

是佛教全部修习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一般指熄灭生死轮回后的境界。

⑧妙心:奥妙的心法。

心法:佛教语,指经书典籍以外传授的佛法。

⑨实相无相:相:事物的外形和状态。

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在一定因缘条件下形成的,都是空幻无实的;空是一切事物的本质,虽然体现于具体的万物,然而它本身却是没有形象、没有聚散生灭、超越于一切万有之上的,难以用文字表达。

实相:佛教语,指世间事物本来的面貌或状态。

佛教认为,实相也就是无相、空相。

无相:佛教语,与“有相”相对,是指摆脱对一切事物的有相认识后感悟真知的最高境界,即“于一切相,离一切相,即是无相”。

有相:佛教语,指具有外形、能区别于其它事物、会生灭变化的事物。

因为佛教认为万有皆空、心体本寂,所以“有相”就是“造作之相”或“虚假之相”,本质其实还是“无相”。

【评析】:一枝花,在普通人的眼里,无非是颜色、香味、名称再加以美或丑的评价。

在诗人的笔下,则会再添风韵,像“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便再现了梅的超逸精髓。

而在觉悟到了无上智慧的佛手中,它既是花又不是花。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来”,它蕴藏了整个世界的秘密。

因为,在觉悟者的心中,花的精神生命是同万事万物的精神生命深融一体、不可分割的。

我们肉眼所看到的森罗万象,各各差异,甚至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但这一切不过是无限虚空中瞬间的生生灭灭,起起落落,它们的本来面目同为寂静的虚空。

觉悟到这一点,人的心中所生的种种分别、善意、是非、美丑、高下还有什么是恒常不变的呢?拆除心灵的封界,回到那个更高更广的真实之中,居高临下的关照万物,等同梦幻空花,有而不实。

佛祖拈起了花,也非花也非佛,只是虚空中绽开的笑颜;迦叶情不自禁以微笑回应,哪里又是迦叶?一刹那,心心叠印,性性相通。

如此微妙的境界,其中已包含了几许不可言传的禅意。

可这样的默契在人类中间实在太少了!也正是为了寻求这种人与无限、人与人的默契,两千多年前灵山法会上,这么不经意的一拈一笑,引来了后世中土一派盛大蓬勃的佛教禅宗。

拈花一笑”是禅宗的一个故事。

说是有一天,教主释迦牟尼上大课,众多弟子眼巴巴地望着他,他却一句话也不说。

伸手从讲台上的花盆中,拿起一朵花,在手中转来转去,好像在暗示着什么。

弟子们谁也不懂老师这个动作是什么意思。

这就是“释迦拈花”。

释迦有个大弟子,叫迦叶。

佛经记载,看见释迦拈花,迦叶“破颜微笑”。

宗教堂会,戒律极严。

可就在这鸦雀无声中,迦叶尊者竟然“噗嗤”一笑,尽管不是开怀大笑,只是微笑,也是大大出乎常规的。

这就是“迦叶微笑”。

这师徒两人神神怪怪的行为,合在一起,就叫做“拈花微笑”。

紧接着,释迦牟尼讲话了:“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意思是说:徒儿们听好了,我有绝妙高招,可以直接悟道,刚才已经传授给迦叶同学了啦。

你们要学,就问他去吧!据说,这也就是禅宗的起始。

禅宗的特色就是:传道授学,讲求心领神会,无需文字言语表达。

我太懂禅学,但我喜欢禅宗的意境,那对世间美好的领悟,世间最美好的事物莫过于花,我喜欢去默默的领悟花的语言!我喜欢昙花的刹那灿烂。

积蓄了整整一年的精气,都在这短短时间轰轰烈烈地迸发出来。

全部的梦想和激情,壮烈与喝彩,顷刻间挥洒净尽,淋漓快意。

望尽了烂漫辉煌的一刻,终有落樱缤纷。

残红善舞。

你本来是灿烂过的,因此不怕被遗忘;你本来是热烈过的,因此甘于安守一份不可言喻的静默。

就这样,你把一生的光阴凝成时光长河中那一瓣恒久的心香。

笑靥如你,真情如你,希望如你,生命亦如你。

我喜欢兰花的清幽。

就那么简简单单的几片叶子,就一朵或几朵白色的小花,却历经千年,依然悠远飘逸。

习惯了寂寞,不以无人而不芳。

淡淡的,一体青凝不染尘。

一种从容的生活状态,不是甘于平庸而是细腻地去感受生活中并不缺少的快乐。

远离了喧嚣繁杂,空谷晨钟,不是自耳畔响起,而是自心田深处某个被遗忘的角落。

青青一线,暗香浮动。

一切如花,花如一切。

所以,佛祖拈花而迦叶微笑;这一笑,便是整个世界。

人生亦是如此,或绚烂如夏花,或如秋叶飘零,不管成败荣辱,从容面对吧。

生命如同四季,风露荣枯。

知春、识秋,拈花拂雪,活出个淡雅人生。

“拈花微笑”也作“拈花一笑”,佛教语,禅宗以心传心的第一宗公案(典故),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禅理有了透彻的理解,二是彼此默契、心神领会、心意相通、心心相印。

是当年佛主说禅的时候,他面带微笑,一言不发,手捻花。

他是想告诉他的弟子,世间万物,哪怕是一花一草都有佛性。

但是要明心见性,刷开挡住自己的迷雾,才可以立地成佛。

“一次拈花微笑,万物众生若轻”是什么意思?一旦你拈着花试着心态平和的微笑,天下万物、一众庸扰生命和名利都已经微不足道了。

我们可以这样去理解这段话,拈花微笑这四字出于佛经,此四字举重若轻,告诫人们,只要放得功名利禄之心下,便万物如轻,身无挂碍。

《菜根谭》中有语,放得功名富贵之心下,便可脱凡;放得道德仁义之心下,才可入圣。

只一拈花微笑,心便向禅净,意自向月明,天下万物与众生,在你眼里便不是那么重要了浙江省2009届高三语文最新试卷精编—阅读专题12.第一自然段写出了天柱山山野什么特征?作者是怎样来描写的?(4分)答:13.如何理解作者引用陆游词作《卜算子•咏梅》的作用。

(5分)答:14.第四自然段划线的句子中两个“价值”的含义相同吗?为什么?(5分)答:15.第七自然段作者把“微笑”和“野花”相联系,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谈谈一个人在生命过程中应持什么态度。

(6分)答:12、静谧(1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作者先用“没有风声、虫声、鸟叫”正面描写出山野幽静的特点,同时以声衬静,用空谷足音反衬山野静谧的特征。

(3分)13、①从结构上看,引用陆词承上启下是行文思路的一大转折。

(2分)②从内容上看,作者对野花价值的认识由浅入深,获得生命意义真正的感悟。

(2分)③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1分)14、不同。

(1分)第一个“价值”是指“我”所认为的野花的价值,即将它的美丽展现给世人,让世人赞美。

(2分)第二个“价值”指野花的价值在于它本身,在于其生命展开过程。

(2分)15、①拥有一颗平常心,不贪不求,没有非分之念②乐观向上,朝气蓬勃③豁达、坦然、自然,超然物外(6分,意思对即可)山西运城市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高三调研测试14.第一自然段写出了天柱山山野什么特征?作者是怎样来描写的?(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第四自然段两个划线句子中的“价值”的含义相同吗?为什么?(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如何理解作者引用陆游词作《卜算子•咏梅》的作用。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第七自然段作者把“微笑”和“野花”相联系,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谈谈一个人在生命过程中应持什么态度。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5分)第一段写出了天柱山静谧的特征。

(1分)作者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先用“没有风声、虫声、鸟叫”正面描写出山野幽静的特点,(2分)同时以声衬静,用空谷足音的侧面描写反衬山野静谧的特征。

(2分)15.(5分)不同。

(1分)第一个“价值”是指“我”所认为的野花的价值,即将它的美丽展现给世人,让世人赞美。

(2分)第二个“价值”指野花的价值在于它本身,在于其生命展开过程。

(2分)16.(6分)①从结构上看,引用陆词承上启下是行文思路的一大转折。

(2分)②从内容上看,作者对野花价值的认识由浅人深,获得生命意义真正的感悟。

(2分)③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2分)17.(6分)答案要点:①自自然然②朝气蓬勃③超然物外命运的思考在苦难来临时,扼住命运的咽喉!——贝多芬人一定要靠自己。

当我哭泣我没有漂亮的鞋子穿时,我突然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慧律法师台湾慧律法师的这句话是曾经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激励着我,让我度过难关,现在我把它送给大家,希望你们也有所感悟.我们不能改变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我们不能左右天气,但我们可以改变心情;我们不能改变容貌,但我们可以展现笑容;我们不能控制他人,但我们可以掌握自己;我们不能预知明天,但我们可以利用今天;我们不能样样胜利,但我们可以事事尽力。

短文欣赏:1.幸运和不幸每人都有,看一个人是否幸运就看幸运多还是不幸多了,因祸得福的人更觉自已幸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