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现实困境分析
一张图解决景区最大承载量确定问题
一张图解决景区最大承载量确定问题来源:主题公园聚焦时间:2015-01-21【品橙旅游】2015年1月12日,国家旅游局官方网站发布《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要求各大景区核算出游客最大承载量,并制定相关游客流量控制预案,景区应逐步推进旅游者流量监测常态化。
该标准将从2015年4月1日起实行。
附: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发布前言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旅游局规划财务司、北京巅峰智业旅游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彭德成、张树民、刘锋、王晓宇、方言、倪灵、何燕、冶青、谢雯、石凤玲、易长柏、韩志贤、李雪。
引言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指导和规范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工作,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制定,有利于景区更好地保障旅游者的人身安全和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利于推动景区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景区最大承载量的核定原则、方法和步骤。
本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类景区。
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最大承载量 carry capacity of scenic area 最大承载量,是指在一定时间条件下,在保障景区内每个景点旅游者人身安全和旅游资源环境安全的前提下,景区能够容纳的最大旅游者数量。
2.2 空间承载量 space carry capacity of scenic area 空间承载量是指在一定时间条件下,旅游资源依存的游憩用地、游览空间等有效物理环境空间能够容纳的最大旅游者数量。
2.3 设施承载量 facility carry capacity of scenic area 设施承载量是指在一定时间条件下,景区内各项旅游服务设施在正常工作状态下,能够服务的最大旅游者数量。
“景区最大承载量”别成摆设
“景区最大承载量”别成摆设作者:张枫逸来源:《公民与法治》 2015年第21期张枫逸国家旅游局发布的《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要求各大景区核算出游客最大承载量,并制定相关游客流量控制预案。
然而,记者在黄金周期间采访发现,不少景区将承诺与规定抛诸脑后超量接待,景点拥堵不堪。
一些景区接待量虽未超载,却因分流措施和配套服务不到位,导致游客旅游体验极差。
(10月7日《新华网》)刚刚过去的十一长假,是国内景区公布最大承载量和实施限流的首个黄金周,但从实施情况来看,“景区最大承载量”更多停留在纸面上,并未真正起到应有的调控作用。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再堵也不超”。
以黄山为例,10月3日景区接待游客4 76万人次,并未超过5万人次的单日最大承载量,但游客普遍反映拥堵不堪,出现排队四五个小时的状况,硬件设施更是“一厕难求”。
二是“超了也白超”。
根据《旅游法》规定,“景区超过最大承载量接待旅游者的,由景区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1个月至6个月”。
在安徽天柱山风景区,10月2日、3日、4日、5日连续4天接待游客量均在4万人次以上,远超3 6万人次的核定上限,却始终不见相关部门出面叫停和追责。
“景区最大承载量”标准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保障旅游者的人身安全和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所谓“最大”,不是从理论上计算景区最多能够挤进去多少游客,而是要统筹考量当地旅游服务设施接待能力、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以及游客的心理感受等诸多因素,在多元利益的博弈间寻求最佳平衡点。
不过,对于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的景区管理者来说,自然不会考虑这么多。
在他们眼中,游客永远只有“多多益善”,而不存在“最大上限”。
这就使得“景区最大承载量”的实施,注定会遇到既得利益者的阻挠和抵触。
面对记者采访,安徽省- 5A景区工作人员一语道破天机,一些景区接待游客数量存在造假,“接待量都是景区自己统计与上报,谁会说自己超载超限了呢?”同时,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景区在疏导、分流游客方面往往动作迟缓。
景区最大承载量及游客流量调控方案
景区最大承载量及游客流量调控方案一、引言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区承载了很大一部分的游客流量。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过高的游客流量不仅给景区带来了压力,也影响了游客的体验和安全。
因此,制定景区最大承载量及游客流量调控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讨论景区最大承载量的定义及如何调控游客流量,以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景区最大承载量的定义景区最大承载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景区能够容纳的最大游客数量。
景区最大承载量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景区的自然、人文环境、设施条件、安全保障等多个因素,以确保游客的安全和舒适度。
景区最大承载量的计算通常考虑以下几个关键因素:景区面积-:景区的可用面积决定了能容纳游客的空间。
设施设备-:景区的设施设备能否满足游客的需求,包括停车场、餐饮场所、卫生间等。
环境负荷-:景区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资源能否承受过多游客的压力。
安全保障-:景区的安全设施和应急预案能否应对突发事件。
三、游客流量调控方案为了保障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合理的游客流量调控方案,以避免过度拥挤和资源过度消耗。
下面是一些可行的游客流量调控方案:1.预约制度通过实施预约制度,游客可以提前预订入园时间,有效避免了游客在景区大门排队等候的情况。
预约制度可以根据景区的最大承载量设置每小时入园人数,以平稳分流游客流量。
2.景区差异化定价景区可以根据不同景点的人流量、推荐程度等因素,对不同景点进行差异化定价。
通过灵活调整价格,引导游客选择分散游览,减少人流聚集,达到平衡游客流量的目的。
3.限制团队游客规模为了避免大规模团队游客导致的过度拥挤,景区可以限定团队游客的规模,如限制每个团队的人数或限制团队的入园时间段。
这样可以有效控制团队游客的数量,减少过度拥挤的情况。
4.引导游览线路景区可以设置多条游览线路,并在景区内设置引导标识,引导游客按照指定线路游览。
通过合理规划游览线路,可以分散游客的流量,减少景区拥堵。
5.加强宣传和教育通过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游客的文明意识和生态环保意识。
如何把握旅游景区承载力
如何把握旅游景区承载力论文摘要摘要:旅游业是当今世界最兴旺、发展速度最快的新兴产业,随着旅游人数的增加,旅游胜地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但在景区旅游得到较好发展的同时,游客的过量涌入给景区发展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甚至出现了超载的严重局面。
使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的考验,把握旅游景区承载力已成为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但目前就我国而言。
各景区承载力控制的目前状况令人担忧,在一定程度上已限制了旅游景区的快速发展,因而对景区承载力进行怎样的管理和调控已经成为我们探究的重要课题。
旅游景区是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的直接因素,是旅游者的终端目标,更是旅游目的地形象的重要体现。
无论从旅游的发展,还是地方的发展来看,旅游景区的发展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旅游景区承载力出现了严重的饱和和超载,这就使我们不得不开始重视景区承载力的新问题了。
对景区承载力进行一个更好的把握,才能够使其环境保持可持续发展。
一、旅游景区承载力的概述在19世纪后半叶,旅游的面貌发生了很大改变。
随着全球旅游人数的显著增多,游客给旅游景区带来的正面和负面冲击也日益明显。
游客面对的全部新问题只是为周末或假期找一个“最佳目的地”。
而对于旅游景区不论是名满天下的老景区或是新开发的旅游景区,其面临的挑战是摘要:如何找到一个合理而又经济的方式来管理旅游景区的发展,使其收益能超过所带来的负担。
旅游景区承载力规范了一个景区使用的数量和质量。
为旅游景区经营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旅游承载力条件也称景区旅游容量,它是在一定时间条件下,一定旅游资源的空间范围内的旅游活动能力,即满足游人最低游览要求,包括心理感应气氛以及达到保护资源的环境标准,是旅游资源的物质和空间规模所能容纳的游客活动量。
景区承载力强调了土地利用强度、旅游经济收益、游客密度等因素对旅游地承载力的影响,在内容上包括了资源空间承载量、环境生态承载量、理承载量、经济发展承载量、社会地域承载量等基本内容,一个旅游地的旅游承载力是这些承载力的综合能力,这些基本内容是景区开发和规划中所必须考虑到的新问题。
景区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景区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景区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许多人度假休闲的理想去处。
但是,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不断增加,景区所存在的问题也愈加突出。
本文将从景区游客饱和、环境保护、安全管理等方面探讨景区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景区游客饱和问题景区游客饱和是目前景区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前往景区进行旅游观光。
这就给景区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导致人满为患、堵车、游客安全隐患等问题。
对策建议:1.加强预约管理。
采取限流预约制,让游客提前进行预约,通过网络或电话等渠道来购买门票和参观时间,避免过多的游客涌入景区。
2.分时段分流。
对游客数量实行逐时段分流,高峰期采取错峰游览,分散游客流量,避免游客集中在某个时间段内涌入景区。
3.改善交通状况。
通过加强道路交通拓宽道路,扩大停车场规模、增加公共交通出行等措施,有效解决游客交通问题。
二、景区环境保护问题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景区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游客乱丢垃圾、随意破坏植被等环境破坏行为屡见不鲜,给景区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
对策建议:1.加强环境监管。
景区管理部门应加强环境监测,对游客的垃圾分类、废物处理等工作进行管理。
2.加强游客教育。
对游客进行环保知识普及与教育,让游客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游客对环境的保护意识。
3.加强环保设施建设。
增加垃圾桶和厕所设施,加强公共设施的维护和更新,减少游客对环境的影响。
三、景区安全管理问题景区安全事故频繁发生,游客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
安全门禁管理没到位、旅游交通事故、电梯维护等问题都需要重视和解决。
对策建议:1.制定严格的安全标准。
景区管理部门应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严格的安全标准和流程措施,保障游客安全。
2.加强安全投入。
景区应当加大投入力度,修缮设施、更新工具设备、改进环境,完善安全机制。
3.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景区管理人员应该加强管理职责,力求做到全局考虑,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理。
景点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案例分析
景点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案例分析景点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案例分析旅游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景点作为旅游业的核心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然而,在实际运营中,景点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游客的旅游体验和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本文将分析景点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建议案例。
一、景点存在的问题1.管制不力很多景点的游客量过多,但景区仅有有限的接待能力,难以满足游客需求。
为了应对大量游客,一些景区采取了“人满为患”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引发了游客之间的混乱和矛盾,严重影响了游客的旅游体验。
2.服务水平低景区的服务水平与游客的旅游体验息息相关。
但是,一些景点的服务水平不高,如缺乏专业的导游和服务人员,酒店管理不善等。
这些问题导致景区的服务水平低,游客的旅游体验不佳。
3.环境问题景区的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与游客的旅游体验息息相关。
但是,一些景点在开发过程中破坏了自然环境,严重破坏了景区的生态平衡。
在一些景区,游客乱扔垃圾、乱涂乱画、破坏自然生态等问题也很普遍。
二、建议案例分析1. 景区管制建议针对景区管制不力的问题,我们建议景区应以游客满意度为导向,将游客的旅游体验作为管理的核心,实行预约制度,控制进入景点的人数,避免“人满为患”的情况发生。
景区应对游客流量统计管理、消费报告分析以及对游客评价分析等信息进行精确统计,以制定更有效的管理方案。
2. 服务水平提升建议景区应加强对服务人员的培训,让服务人员附上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以提供更好的服务。
景区应与专业的旅游公司合作,提供专业的导游服务和多样化的旅游产品,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提高景区的客户回头率。
3. 环境保护建议为了避免景区的生态环境被破坏,景区应加强对游客的管理,在景区内设置垃圾桶以及各类环保标识进行引导。
在景区内增加环保宣传标语等。
同时,景区应开展游客教育,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呼吁游客在景区内保护自然环境、文物古迹等资源。
加强环境监测体系,使得景区的治理变得精准、高效。
旅游景区超载现象的问题及管理对策
旅游景区超载现象的问题及管理对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已经成为最主要的休闲方式之一。
然而由于外出旅游的人数越来越多而引起的景区超载现象也越来越严峻,有时当旅游景区处理不当时,甚至还会消失拥堵和踩踏等大事,这不仅影响旅游景区的形象,更会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
针对景区超载问题,国家以及旅游相关管理部门也都非常重视,也曾经提出过“门票预约制度”和《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那么》,但由于缺乏强制性,使得超载现象仍旧存在,这就使得我们不得不从根本上找寻引起景区超载现象的缘由及有效对策。
一、引起景区超载现象的缘由1.政府方面的缘由早在2022年我们国家就已经通过了《带薪年休假条例》,该《条例》本是缓解法定假日扎堆出游的可行方法,但在实际落实中,由于各单位不重视等种种缘由导致带薪休假落实制度落实的不好,且《条例》本身尚未制定责任追究方面的条款,缺乏强制性等,让落实“带薪休假”困难重重,导致上班族还只能选择在法定假日集中出游,这就造成了假日里景区人满为患的景象。
2.游客自身缘由引起景区超载现象的另一个主要缘由是游客自身。
目前,我们国家大多数游客还停留在到景区门口“一手交钱一手拿票”的习惯,由此而带来的景区无法意料的超载现象也不在少数。
此外,有些游客明知景区游人已满,但都盼望“不虚此行”,因此想法设法挤进景区,这不仅会使景区的旅游资源和景区设备超负荷,更无法保证旅游者自身的旅游质量。
3.景区方面的缘由在景区方面,多数景区还存在短视的思维,他们只怕游客不来,哪管游客不适,哪会考虑资源受损,对国家及相关部门的规定因其没有强制措施就不执行或躲避执行,由此造成的景区主动超载、拥堵等现象屡禁不止。
此外,多数景区缺乏有效的预警机制,未能有效的疏导和指挥,这不仅使景区秩序混乱,甚至还会导致游客之间产生不必要的冲突和纠纷,严峻影响旅游景区的形象和游客自身的旅游感受。
二、解决景区超载现象的对策1.政府应监视落实带薪假期,增加私人假期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监视各企事业单位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实行必要的强制措施加强监管,保证带薪假期的顺当落实,缓解上班族集中出游的现象。
旅游业中的旅游景区承载力问题与解决方法
旅游业中的旅游景区承载力问题与解决方法一、引言旅游业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活动,对于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旅游景区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大量的游客需求和期望,然而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景区的承载力问题逐渐凸显。
本文将探讨旅游景区承载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二、旅游景区承载力问题的原因1.游客规模扩大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游客数量的持续增加是旅游景区承载力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国内外游客纷纷涌入景区,导致景区容纳游客的能力逐渐达到饱和。
大量的游客涌入景区不仅会导致景区环境的破坏,还会影响游客的体验和安全。
2.设施配套不完善部分旅游景区由于历史原因或者资金受限,设施配套相对不完善。
游客在景区内可能会面临交通不便、餐饮住宿条件差等问题,这不仅会影响游客的体验,也会对景区承载力造成一定压力。
3.管理水平不高部分旅游景区在管理上存在一定不足,未能合理规划景区的游览路线和游客流动,导致游客集中在部分热门景点,增加了景区的承载压力。
另外,景区管理人员的培训和素质也需要加强,以提升对游客的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
三、旅游景区承载力问题的解决方法1.加强景区规划与管理为了解决旅游景区承载力问题,必须加强对景区的规划和管理。
首先,需要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布局,引导游客的流动,避免游客集中在部分热门景点。
其次,加强景区的管理力度,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水平,确保景区秩序井然。
同时,通过科学的预测和人流控制,合理安排游客的参观时间,减轻景区的承载压力。
2.优化景区设施与服务为了提高旅游景区的承载力,需要优化景区的设施与服务。
加大对设施的投入,提高设施的质量和数量,增加游客的便利性和满意度。
此外,提升景区的服务水平,加强对游客的接待和引导,提供更加个性化、专业化的游玩建议,增加游客的体验感。
3.引导游客分流为了避免游客在景区的集中度过高造成承载力问题,需要引导游客分流。
可以通过制定不同的旅游线路,鼓励游客选择非热门景点进行游览,减轻热门景点的压力。
中国旅游承载力研究现状评价
中国旅游承载力研究现状评价摘要:旅游业的发展实践表明,承载力问题是旅游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本文系统回顾了国内旅游承载力的研究成果,评析了国内学者在旅游承载力的概念与涵义,测算方法,预警系统和管理途径等方面的研究并结合两个典型案例对中国旅游承载力研究的现状做简单分析。
关键词:旅游承载力旅游承载力指数预警系统导言:作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旅游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同时,旅游业自身是典型的资源依托型产业,良好的资源环境和适量的旅游人数是旅游业获得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但近年来,随着旅游需求的快速增长,许多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问题日益严重。
尤其是国内热点旅游景区几乎都存在超负荷运营、超容量游览的情况,因此旅游承载力研究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1.概念与涵义:承载力的概念最早由比利时生物学家P.E.Forest于1838年提出,并应用于人口研究、环境保护、土地应用、移民等领域。
旅游承载力一词由Lapage于1963年提出,当时没有做深入研究。
到1971年,Lime和Stankey对旅游承载力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此后关注旅游承载力的学者越来越多,研究领域也越来越广。
国内对旅游承载力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2000年以前仅有30篇文章对该问题进行研究,而绝大部分研究则集中在2000年之后,尤其是2005年以来,研究数量迅速增加。
如图(中国知网):而对旅游承载力的概念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1)崔凤军从环境现状和组成结构的角度定义:旅游承载力是在旅游区环境现状和结构组合没有发生明显有害变化的前提下,一定时期内旅游区承受的旅游活动的强度。
(2)刘玲从经济活动承受能力角度提出旅游承载力是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旅游区的所能承受的旅游经济活动量的阈值。
(3)郭静和张树夫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定义:旅游承载力是在旅游结构没有发生对当代人和后代人的有害变化时,并且没有发生降低游客游览体验与游览兴致的前提下,一定时期内旅游区能容纳的最大游客量。
旅游景区的环境承载力评估与管理策略研究
旅游景区的环境承载力评估与管理策略研究论文题目:旅游景区的环境承载力评估与管理策略研究摘要: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景区的环境承载力问题日益突显。
本研究旨在对旅游景区的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
通过对某一具体旅游景区进行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结合相关理论和方法,得出了一系列可行的管理策略。
研究结果表明,旅游景区的环境承载力评估与管理策略研究对于保护景区环境、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问题及背景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景区成为人们休闲娱乐和文化体验的重要场所。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旅游景区的环境承载力问题。
旅游活动的频繁、越来越多的游客流量以及不良的旅游行为给景区环境带来严重压力,加剧了环境负担,威胁到了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如何评估旅游景区的环境承载力,并提出有效的管理策略,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研究问题。
2. 研究方案与方法为了解决以上研究问题,本研究选取某一具体旅游景区作为案例进行研究。
首先,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梳理相关理论和方法,包括环境承载力理论、空间分析方法、敏感性分析等。
然后,采用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旅游景区的相关数据,涉及游客量、景区开发程度、环境质量等指标。
同时,借助GIS技术和统计分析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3. 数据分析与结果呈现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旅游景区的环境承载力主要受到景区开发程度和游客量的影响。
景区开发程度越高,对环境的压力也就越大;游客量的增加会加剧景区环境的负荷。
在景区环境的评估中,基于GIS技术的空间分析方法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可以有效地评估景区的环境负荷和承载能力。
4. 结论与讨论通过以上研究分析,总结出以下结论:①旅游景区的环境承载力评估与管理策略研究对于保护景区环境、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②景区开发程度和游客量是影响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③基于GIS技术的空间分析方法可用于评估景区环境负荷和承载能力。
公园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方案
公园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方案一、背景和目的公园景区是城市绿地和旅游景点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大量游客。
然而,过度开发和过度拥挤对公园景区的生态环境和游客体验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保护公园景区的生态环境,提高景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并提供更好的游客体验,有必要核定公园景区的最大承载量。
二、核定依据和方法1.生态环境保护:根据公园景区的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参考国家和地方生态保护标准,确定景区能够容纳的最大游客数量。
三、核定方案1.制定详细的公园景区规划和管理规定,明确景区的功能定位、开放时间和游览线路,确保游客有序参观、游览。
2.借鉴生态学原理和相关指标,通过现场勘测和数据分析,确定公园景区的生态系统承载能力。
结合游客对景区的需求和保护区的管理要求,确定景区最大可接待游客数量。
3.结合安全管理要求和相关标准,评估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
考虑每日最高人流量、最高承载能力和游客疏散能力,确定景区的最大安全承载量。
4.进行游客满意度调查,分析游客对景区环境和游览体验的评价。
根据调查结果,结合公园景区的特点,合理确定景区的最大游客容量。
5.制定可行的限流措施和管理措施,确保景区的最大承载量不被超越。
可以采用预约系统、限制游客数量、分时段游览等方式,合理分流游客,保障游客的安全和体验。
四、实施和监测1.指导景区管理单位制定和实施最大承载量核定方案。
2.加强对公园景区的监管理,对超过最大承载量的景区进行调整和整治。
3.定期对公园景区最大承载量进行评估和调整,确保方案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通过制定公园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方案,可以实现公园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提升游客体验,提高公共绿地和旅游景区的品质。
同时,能够通过限流措施和管理措施,避免公园景区过度拥挤,减少安全隐患,提高景区的管理效率。
旅游业的堵点及解决方案分析
旅游业的堵点及解决方案分析一、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堵点旅游业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支柱和就业创造者,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增长。
然而,随着旅游业规模不断扩大,一些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堵点。
1. 目的地拥挤和资源压力:大量游客涌入热门目的地,导致景区承载能力不足、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给当地居民生活带来巨大影响。
2. 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困难:许多旅游从业者在满足基本需求后难以深度改进产品或提供更高价值服务,限制了行业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3. 人才供需失衡:旅游业日益重要的发展意义使得对各类专门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而长时间工作强度大、薪资福利相对偏低等因素使得从业者流动性较大,并造成人力资源紧张。
4. 场所安全和游客服务质量:一些恶劣事件如火灾、事故等给旅游行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游客在旅途中获得良好服务的机会也相对不足。
二、解决旅游业堵点的方式1. 多元化旅游产品和目的地推广。
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手段,在传统旅游线路之外,广泛推广少有人知的景区或小众旅行方式,以分散游客流量。
同时,开发更多主题性、体验性产品,增加游客对目的地各类资源的接触面。
2. 制定景区控制和管理政策。
完善景区管理机制,加强对热门景区承载能力的控制,如限制日接待量、设置高峰期票价等手段以减缓压力。
此外,配套完善交通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并建立应急响应体系。
3. 加强人才培养和维护机制建设。
通过提供更多培训资源,并建立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具备创新能力和专业素养的人才。
同时鼓励高校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项目,并支持开放式创业园区建设。
4. 强化场所安全和游客服务质量管理。
加强旅游从业者职业素养和技能培训,使其能够快速反应各类突发情况,并提供高质量的旅游体验。
同时,建立健全旅游安全监管机制以及投诉处理与纠纷解决机制。
5. 构建开放共享的旅游合作机制。
通过国际合作、跨部门合作以及公私合作等方式,促进各地资源共享、相互学习,提升整体行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景区最大承载量”知易行难
“景区最⼤承载量”知易⾏难“景区最⼤承载量”知易⾏难温献伟昨⽇起,《景区最⼤承载量核定导则》正式施⾏。
据悉,《导则》根据景区不同类型,给出了相应的空间承载量计算公式,让“景区最⼤承载量”有了明确标准,并且规定游客⼈数达最⼤承载量80%时将限流,达最⼤承载量时停售门票。
从保护景区⽣态、⽂物遗址和防⽌事故发⽣⾓度⽽计,《导则》作为⼀项法规,⽆疑具有美好的出发点。
不过,细读条⽂规定和相关解读,有些地⽅却让⼈“看不懂”,也⼼存些许隐忧。
《导则》共列出了7类景区的基本空间承载标准。
其中,⽂化遗址类和古街区类景区对游客流量的要求颇⾼。
消息称,以秦始皇兵马俑为例,其遗址核⼼区的⼈均空间承载指标为2.5-10㎡/⼈,⽽剩余5类景区的这⼀指标的最⼩值则在1㎡/⼈左右。
这就让⼈看不懂了。
承载指标,最⼩值和最⼤值,居然有着⾼达4倍的悬殊。
那么请教⼀下,在计算最⼤承载量时,究竟是按照最⼩值计算?还是按照最⼤值计算呢?抑或取其平均值计算?须知,⽆论哪⼀种计算⽅法,其获得的最⼤承载量,都将会有明显的差别。
以上,还只是细枝末节。
⼀个更关键的问题是,最⼤承载量虽然具有了计算公式,但是,到底由谁来承担这项繁琐的⼯作?是旅游管理部门?还是景区⾃⾏核算?《导则》对此语焉不详,这不能不让担忧,在各地景区疯狂追求经济效益的今天,倘若此类最⼤承载量由景区⾃⾏核算上报,那么,这其中会有多⼤⽔分,很是值得打上⼀个问号的。
譬如,这其中就有⼀个关于⼈均空间计算的基准问题,是按照景区整体占地⾯积计算?还是实际有效空间计算呢?⼀个景区,⼀座⼭占地⾯积甚⼤,如果按照这样的空间基准去计算最⼤承载量,景区岂不是偷着乐翻了天?另外,《导则》规定,景区达到最⼤承载量后,必须⽴即停⽌售票,这⼀点,⼜如何做到有效监管?其实,“最⼤承载量”之类的概念和规定,前些年就曾出现过,⼀些地⽅也进⾏尝试过。
然⽽,这些年来,景区严重拥堵、遗址遭到破坏等现象依然突出。
“最⼤承载量”知易⾏难,难就难在⾄今没有明确的、刚性的细则加以监管和规范。
景区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景区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一、引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需求的增加,景区开发成为了各地政府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景区开发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主要问题。
本文将从市场定位不准确、环境破坏、服务质量不高和管理混乱等方面分析景区开发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市场定位不准确的问题景区在开发之初,往往没能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和旅游趋势,导致投资规模过大或过小,无法给游客提供满意的体验。
一方面,某些地方过度追求数量和规模,造成资源浪费;另一方面,某些旅游目的地却因为投资不足而无法达到吸引游客的标准。
这些问题使得许多景区陷入了困境。
针对这个问题,政府应该更加注重市场调研和合理规划,在投资决策上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权衡,并与相关行业合作共同制定长期可持续发展战略。
三、环境破坏问题景区开发过程中,一些景区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过度开发和过度开采导致了环境破坏。
大量的工业废水和噪音污染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害,严重影响了游客的游览体验。
为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应该强化法规和监管力度,加强对景区开发过程中的环保控制。
同时,要鼓励景区采取可持续性开发方式,推动生态旅游,在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
四、服务质量不高的问题部分景区在提供服务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包括旅游设施陈旧、卫生条件差、服务态度粗暴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游客的体验,也给整个旅游行业带来了负面影响。
为提升服务质量,政府应该加大投资力度,在景区建设时注重细节设计以及人性化管理。
同时还应设立专门机构监督服务质量,并向从业人员加强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意识。
五、管理混乱问题景区的管理往往存在管理混乱和缺乏统一规范的情况。
景区游客涌入导致人员流动大,旅游企业众多,中小企业数量庞大,各类管理不统一、无序竞争等问题层出不穷。
政府在解决这个问题上应加强对景区的监督和指导,并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同时,要鼓励景区建立行业协会或组织,推动行业自律,并规定标准化的经营模式。
对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分析
对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分析摘要:当今旅游事业发展迅猛,对景区规划进行合理地设计成为了重中之重,然而作为旅游业是否实行了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判定标准,环境承载力还不被大众所熟悉。
本文首先对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含义以及特征等做了比较简要的说明,进而提出环境容量的概念,并以此对环境承载力做定量的分析。
接着分析了环境容量超载的情况,最后对环境承载力的调控提出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旅游;环境;承载力旅游,作为很多人释放压力或者玩乐的方式,已经深入人心,然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必然引来新的问题,那就是环境容量问题,也叫做环境承载力,有关它的理论和意义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人们终于认识到旅游的开发不是无止境的,从可持续发展观的角度来看,旅游环境承载力需要得到有效地控制。
一、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内涵自然环境,顾名思义是大自然原生态环境,不加改造、不加修饰地工人们欣赏,但是与此不同,旅游环境不仅由自然环境改造而来,还涉及到社会经济以及社会状态,它在这些条件下构成了一个系统叫做旅游环境系统。
这个系统中的主体是旅游环境和旅游者,结合大自然的生存规律,这个系统也能顺利完成物质循环以及能量流动,使得环境主体之间互相牵制着,旅游环境系统才有一个和谐的保障。
旅途中,旅客活动的极限就是所谓的旅游环境承载力,也就是说人类的活动作用不能超载以致于影响到环境系统正常功能地发挥。
那么用什么来反映旅游承载力这个抽象概念的大小呢?于是出现了一个量可以有效的科学的表示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大小,这个量就是旅游环境容量。
我们都清楚,在旅途中,旅游者难免会给旅游环境带来一定量的废物,一旦环境容量超载,例如废物的排放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使得环境的恶化速度大于净化速度,环境也就会持续恶化下去,自然效益和价值也就会以越来越快的速度流失。
因此,可以说旅游环境容量资源具有相应的价值。
二、旅游环境容量超载的恶果导致旅游环境容量超载的主要原因是那些旅游开发商为了眼前的利益无制止的开发环境容量资源,导致在后期生态环境一度恶化。
国内景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国内景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旅游意识的增强,国内旅游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然而,与此同时,国内景区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环境保护、服务质量、价格合理性等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1. 景区环境破坏严重:由于游客过多、管理不善等原因,很多景区的自然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如乱扔垃圾、乱涂乱刻等行为屡见不鲜。
2. 生态系统恢复困难:一些景区在开发建设之初没有正确评估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导致资源消耗过快,在关闭或调整时无法有效恢复生态平衡。
3. 缺乏环保教育:部分景区缺少对游客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和引导工作,使得大多数游客缺乏环保意识和基本常识。
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加强管理力度:加大对景区管理者以及相关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管理水平。
同时加强对游客的指导引导,确保他们遵守景区的相关规定。
2. 强化环保教育:在景区内设置环保教育宣传牌、展板等方式,向游客普及环保知识和行为准则。
并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移动应用软件等,提供环境教育信息。
3. 制定合理限流措施:对于容易受到人为破坏的区域或者生态脆弱地带,可采取合理的限流措施,控制游客流量,减少压力。
二、服务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1. 服务态度欠佳:一些景区工作人员素质较差,存在不耐心、粗鲁等情况;还有一些旅行社和导游存在低级舆论和售后服务不到位等问题。
2. 缺乏专业知识:部分自由职业者或个体从事旅游服务工作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储备,给到游客带来了一系列不便。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加强培训与管理:加大对景区工作人员、旅行社和导游等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和专业素养。
同时建立健全有关部门对相关服务行为进行监管的机制。
2. 推动信息共享:政府应与相关部门合作,建立综合旅游信息平台,让游客了解到最新、准确、全面的旅游信息,避免不必要的困扰。
三、价格合理性方面存在的问题1. 高额门票价格:一些景区存在高价门票现象,给广大游客带来经济负担。
景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景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一、背景介绍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自然资源的国家,具备着丰富而多样化的旅游资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度假需求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前往各个景区进行旅游观光。
然而,在快速发展中,景区也面临着一系列存在的问题。
本文将重点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二、景区规模不断扩大带来压力1. 分析: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游客需求,许多景区不断扩大规模,并加大宣传推广力度。
2. 问题:景区设施跟不上发展速度导致服务质量下降;过度开发破坏生态环境。
3. 对策:合理控制景区开放规模,确保观光设施与游客数量相匹配;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性发展。
三、不合理定价引起争议1. 分析:由于需求旺盛,一些景区过度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导致门票价格居高不下。
2. 问题:高昂的门票价格约束了一部分消费能力较低的游客,影响景区可持续发展;不合理定价引起社会舆论质疑。
3. 对策:建立合理门票价格体系,考虑游客支付能力和预期享受的服务、景点品质等因素。
四、旅游环境缺乏整体规划1. 分析:许多景区在发展过程中缺乏整体规划,导致资源利用不均衡。
2. 问题:某些地方仅凭美丽自然风光吸引游客,忽视其他文化和历史遗产;对于城市周边地区存在废弃建筑物或旧工业设施未加利用。
3. 对策:组织专家进行综合规划,在保护好自然环境基础上开发新的文化、人文景点;将废弃资源进行改造再利用,提升整体旅游环境。
五、服务质量亟需提升1. 分析:由于景区拥挤以及过度商业化等原因,服务质量普遍下降。
2. 问题:人员培训不足导致服务 attitude 和技术水平欠佳;长时间排队等待现象严重影响游客体验。
3. 对策:提高景区工作人员培训水平,加强对服务态度和技能的培训;优化景区流程,采用预约制度或者增加自助服务设施。
六、旅游文化缺乏深度挖掘1. 分析:一部分景区仅注重于商业开发而忽视了本地的历史、传统文化等独特价值。
2. 问题:忽视传统文化使得旅游产品单一化,影响游客在领略当地风情方面的真实体验与满足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现实困境分析作者:杨亚娜来源:《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年第20期[摘要]随着我国旅游规模的不断扩大,景区环境容量将是一个长期的问题。
为切实保障旅游公共安全,实现景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的准确性、科学性以及与景区管理高度结合性是基本前提,也是《旅游法》对景区实现有效监管的重要参数。
我国存在景区管理体制不健全、景区发展长期依赖于门票收入以及存在最大承载量测算的技术性难题,本文从技术、经济、管理3个层面梳理并分析了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面临的一系列现实困境。
[关键词]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困境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20.080[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20-0-020 引言随着我国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游客大规模集中出行,黄金周和旅游旺季景区出现“爆棚”已成为常态。
近些年,由于游客拥堵导致发生安全事故、游客伤亡事故比比皆是,如2013年黄山、九寨沟游客滞留,2015年上海外滩发生群众踩踏事件等。
景区最大承载量源于旅游环境容量,又称为游客容量,泛指在一定时间条件下,在保障景区内每个景点旅游者人身安全和旅游资源环境安全的前提下,景区能够容纳的最大旅游者数量。
2013年颁布的《旅游法》中对景区最大承载量做出具体规定:景区接待旅游者不得超过景区主管部门核定的最大承载量。
景区应当公布景区主管部门核定的最大承载量,并制定和实施旅游者流量控制方案。
2015年国家旅游局颁布《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LBT034—2014,以下简称《导则》)指导景区核定其最大承载量,同时明确指出最大承载量是一个体系,包括空间承载量、设施承载量、生态承载量、社会承载量和瞬时承载量。
可以看出,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景区承载量的问题已成为业界焦点,在我国门票经济体制下,最大承载量的核定与公布成为景区最敏感的问题,关系景区赢利、地方旅游收入、旅游公共安全和景区资源保护等方面。
1 最大承载量测算的技术困境景区最大承载量即景区游客容量,其指标体系的构建、量化方法及在管理实践中的运用一直是个难题。
每个景区都有其复杂而独有的特点与需求,所以如何灵活变通地构建科学合理的测算体系和测算方法是现实中面临的困境。
1.1 测算指标体系困境分析我国只有《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技术规程》给出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容量测算规范,但并不包括所有的旅游区。
虽然心理容量、生态容量等都有相应的测算公式,但在实际操作中却缺乏容量指标,游客能承受的单位心理容量、最佳心理容量很难进行统计,测算的主观性很强;同样,生态容量、社会容量等的单位标准更是难以把握,虽然借鉴了国外成熟景区的经验,其方法相较以前更完善,但仍然缺乏操作层面的规范性。
另外,社会承载力、生态承载力在测算中是取这些容量中数值的最小值作为旅游区核定旅游容量,但以上各指标之间是相互影响的。
例如,生态承载力的提高可以加强景区社会、经济承载力,资源承载力的提高对社会承载力也有一定影响,而根据最小限制因子原则的综合评价忽略了它们之间的联系。
1.2 量化方法的现实困境分析目前,各类景区的容量测算主要有“经验量测”“理论计算”两种方法。
“经验量测”先根据景区接待设施能力或凭经验估计一个较保守的容量数值,然后在实际接待中结合每年、每季景区监测结果对比来进行不断调整,使其达到一个最佳值。
“理论计算”主要包括面积法、线路法等。
如《导则》中给出的测算方法主要就是面积法,在操作中如果仅使用这些方法进行测算是不科学的,分析如下。
(1)游客在景区内的分布并不平均,热门景点游客多而拥堵,冷门景点游客少而稀疏,测算时使用人均占用面积估值,选择整个景区范围作为空间尺度,以天为时间尺度,是将景区内的时间、空间做了均质化假设,忽视了客流分布不均。
这就很难保证测算结果的科学性,且得出的数据无法指导景区游客管理。
(2)除了少数的城市公园以外,景区是由多处功能不同的“景点、旅游点、功能点”组成,各“功能点”与其景观、地貌、建筑和植被分布密切相关。
游客对景区内不同景点的喜爱程度以及该点的实际容纳力、道路桥梁、门径的通达度、必经度及现实可流通量是完全不同的。
在现有的测算公式中,却没有充分考虑这些因素,所以测定结果仅仅是死数字,不能体现景点、道路容量的把控,也没能将“设施承载量”“生态承载量”“社会承载量”等实质性地融入景区最大承载量中去。
由于《导则》中没有规范设施承载量、生态承载量等测算方法,导致生态承载量等仅以“两张皮”的形式停留在概念描述阶段。
因此,根据现有测算方法,包括《导则》给出的方法,测算出来的结果只能在总体上作为景区管理的一个参数而已。
由于游客在景区内分布的不均衡性、各景点路段潜在的危险性、资源设施所需的保护程度以及游客对于不同景点的舒适度要求不同等,导致这种粗线条的测算结果缺乏科学性和前瞻性。
2 最大承载量核算的经济困境景区多卖门票就意味着收入增加,很多景区是靠旅游旺季挣够一年的钱,随着《旅游法》和《导则》的陆续颁布和实施,在门票经济体制下景区最大承载量如同一道“紧箍咒”,直接影响景区收入。
北海工作人员曾告诉记者,北海公园的最大承载量约为6万人,但公布的数据是8万人;石林景区(大小石林)在昆明市政府网站公布的数据是2.8万人(2015年),但国家旅游局网站上公布的是3.51万人(2016年)。
对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景区经营者来说,他们并不认真核算最大承载量,测算的数字是否精准和科学值得考问,即使测算了,也只是为了应付主管部门的要求;当地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在现实利益的促使下,对景区的行为也就听之任之了。
显然,在测算方面景区面临经济利益方面的现实困境。
2.1 地方政府严重依赖景区营业收入有的地方就是旅游财政,由于中西部地区的其他产业落后,而旅游资源禀赋较高,拥有独一无二的旅游资源,如云南丽江、香格里拉、湖南张家界和四川九寨沟等,这些地方景区收入对地方财政的贡献较大,是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笔者通过对玉龙雪山景区进行调研发现,门票收入直接进入丽江市财政,每年地方政府对景区进行直接考核,具体就是以接待量和门票收入作为硬性考核指标,而且要求景区门票收入要逐年增长10%左右,与此类似的景区还有石林、九寨沟、普达措国家公园等。
除此之外,这些景区还承担着当地的旅游生态补偿金、环境保护费、定点扶贫资金和地方基础建设等资金来源。
可见,景区创造了可观的收入,大力支援地方建设。
国内旅游景区收入数据统计见表1。
2.2 景区自身发展依赖于景区营业收入由于我国旅游景区的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筹资渠道少,用于文化遗产和景区资源保护的财政拨款有限,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导致景区资金来源长期依赖于景区门票收入和景区其他经营项目收入,主要还是靠景区自给自足。
景区除了要维持自身的生存运营,还要不断提高员工的福利待遇等,因此在“门票经济”和“领导要求的”双重标准下,景区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作为首要目标。
除了国有景区,还有很多民营景区,它们的资金来源与国有景区有所差别,其逐利行为更加突出。
3 最大承载量核定的管理困境《旅游法》明确指出景区最大承载量应由景区主管部门承担核定的职责,核定的意思是核查、确定。
现实中,由于景区主管部门复杂、监督管理部门不明确等原因,最大承载量的核定面临突出的管理困境。
3.1 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主体不明确按照《旅游法》规定景区公布的最大承载量必须是由景区主管部门核定之后的数据,但究竟哪个部门才是景区的主管部门,成为景区管理、监督、发展中的一大问题。
我国各类景区涉及十几个主管部门,有旅游、住建、文物、林业、国土和发改委,也有的景区直接由当地政府管理。
知名景区都有多顶“帽子”,它们既是风景名胜区又是自然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还是世界遗产等,那么景区主管部门指的是哪家?按资源归属来确定主管部门,还是按行业管理来确定主管部门?事实上,全国大多数景区的最大承载量是自己测算的。
虽然《旅游法》已经颁布,但是景区主管部门之间并没有建立相互之间的合作协调机制和制度性的规范办法,一些主管部门没有意识到核定景区最大承载量是自己的职责,以为是景区自己的事,这就造成了景区最大承载量无主管部门核定的现实困境。
3.2 景区最大承载量的核准过程缺失目前,国家还没有出台具体核定办法,大多数景区测算的最大承载量没有第三方机构来核准,对于发布的数据缺乏事前审核和事后检查。
同时,核准过程缺乏一些硬性的监督,再加上赢利的压力,导致一些景区报出的数据超过景区规划的好几倍,甚至一些景区根本就不曾计算过最大承载量。
业内专家认为景区最大承载量的核定应包括前后衔接的3个步骤,一是规划单位要测算出最大承载量;二是听证;三是核准、审定。
即国家要确定一个统一的最大承载量的核准机构,核准和监督共同执行,随着景区可能的扩容、道路面积等改变,景区最大承载量需要定期再测算和再核准。
而目前,这个过程的缺失是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面临的管理困境之一。
4 结语目前,本文在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的背景下,对景区最大承载量进行分析,对于旅游公共安全、资源环境保护、提升景区管理水平和实现景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等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由于我国景区最大承载量的量化方法存在缺陷、核定主体不明确、景区管理机制不完善、缺乏具体的管理办法;门票经济体制下景区为了增加经济利益去增加最大承载量;监督机制缺失使最大承载量的核定得不到有效监管等一系列现实困境,最终导致景区最大承载量的核定缺乏科学性、准确性和可操作性,这便是景区最大承载量规定不能有效实施的根本原因。
主要参考文献[1]Larry M.Dissever American National Park System[J].The Critical Documents,2003(12).[2]G Wall, Wright C.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Outdoor[R].Waterloo: University of Waterloo,1977.[3]鄢慧丽,罗静.基于旅游生产线的景区容量算法[J].人文地理,2012(3).[4]孙晋坤,章锦河,李曼,等.近十年国内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与启示[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4(3).[5]胡炳清.旅游环境容量计算方法[J].环境科学研究,1995(3).[6]崔凤军,杨永慎.泰山旅游环境承载力及其时空分异特征与利用强度研究[J].地理研究,1997(4).[7]彭德成.中国旅游景区治理模式[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8]邹统钎.中国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9]李敏.浅析如何把握旅游景区承载力[J].经济研究导刊,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