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语文九年级下册《梅岭三章》教案
语文九年级下册《梅岭三章》教案一、教材分析《梅岭三章》为《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主要讲述了“春日梅岭”的美景以及梅岭上的那些故事和传说,是一篇充满古典意味的散文。
本课文既能升华学生的艺术情操,也能启迪学生的创造思维,体现了文化教育的多元化和变化性。
二、教学目标1.学生了解“梅岭三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特点,以及其中的文化内涵;2.学生感受“梅岭”这一自然景观的美丽和魅力,培养情感气质;3.学生能理解文本深层次的意义,掌握如何从文本中提取信息;4.学生提高阅读、写作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三、教学内容及方法3.1 教学内容3.1.1 课前导入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梅岭”这一概念,让学生谈谈对梅岭的认识和想象,增加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3.1.2 课文讲解教师通过逐段分析、讲解,带领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情节、结构、意义等。
3.1.3 课文理解•初步感受:让学生在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感受梅岭的美丽和风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鼓励学生热爱自然景色和保护环境;•深度剖析:教师通过解读部分段落,帮助学生分析一些文学基本要素,提高文学鉴赏能力,例如文章的用典和文化内涵。
3.1.4 语言应用以课文中所提到的三种春花为例,让学生寻找相关词语,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同时,老师还要为学生设计拓展性的写作任务,如在体验梅岭的基础上,写一篇以“梅岭”为主题的游记或感想。
3.2 教学方法•预习导图:通过思维导图让学生预测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讲解分析:老师结合具体段落,进行逐句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多媒体展示:配以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让学生感性认识课文;•听课笔记:请学生在听讲的同时,做好笔记以便加深理解。
四、教学评价教师需通过学生的阅读反应和写作表现,对教学成果进行动态评估,指导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同时,也要给学生充分的机会,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第三单元教学设计目标本教学设计的目标是让九年级学生对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有全面的了解,并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
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讲述古代诗歌的演变历程,使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意义;2. 研究和欣赏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分析其诗歌结构和表达主题的手法;3. 研究和模仿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4. 研究和欣赏现代诗歌《乡愁》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异同,让学生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和变化。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古代诗歌的演变历程和特点;- 掌握《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的诗歌结构和表达手法;- 研究模仿杜牧的诗歌写作方法,培养写作和表达能力;- 理解现代诗歌与古代诗歌的异同。
2. 能力目标:- 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诗歌结构和表达手法;- 能够模仿杜牧的诗歌写作方法,完成写作任务;- 能够比较现代诗歌与古代诗歌的异同,理解其发展变化。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引发学生对古代诗歌和杜牧的兴趣。
2. 讲解古代诗歌的演变历程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其发展变化和意义。
3. 研究和欣赏《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分析其诗歌结构和表达手法。
4. 模仿杜牧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动手写一首类似的诗歌,培养他们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5. 研究和欣赏现代诗歌《乡愁》,比较其与《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异同。
6.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研究内容,回顾所学知识和培养的能力。
7. 练和巩固:布置相关的阅读和写作作业,巩固学生的研究成果。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思考能力等。
2. 作业评价:评价学生的写作作业的质量、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性等。
初中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初中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文学常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通过查找资料、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会运用课文中的知识进行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包容不同文化的态度。
(3)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本单元共有四篇课文,分别是《春》、《济南的冬天》、《夏感》、《秋天的怀念》。
这四篇课文都是写景的文章,通过对不同季节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写作技巧。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对课文中所涉及的文学常识的掌握。
(3)写作技巧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用于讲解课文内容、生字词、文学常识等。
2. 讨论法:用于引导学生深入讨论课文内容,提高理解能力。
3. 实践法:用于指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单元的学习内容,激发对本单元的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 生字词学习:讲解生字词的含义,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运用。
4. 课文解析:深入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掌握课文的精髓。
5. 文学常识讲解:讲解课文中所涉及的文学常识,让学生了解并掌握。
6. 写作练习:根据课文内容,布置相应的写作任务,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九语《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
九语《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词曲欣赏》中的《山坡羊·潼关怀古》。
全文如下:“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本节课将详细讲解诗句的含义、背景以及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山坡羊·潼关怀古》,体会其深刻的感慨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2. 了解词曲欣赏的基本方法,提高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词曲中感受历史的厚重和百姓的苦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件:包括《山坡羊·潼关怀古》全文、图片、相关历史背景资料等。
2. 录音机、磁带:播放《山坡羊·潼关怀古》的朗读录音。
3. 学具: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山坡羊·潼关怀古》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词曲的韵味。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作者张养浩及潼关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3. 诗句解析:逐句讲解诗句,分析词曲中的形象、情感、哲理。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想象自己站在潼关古战场上,感受历史的沧桑和百姓的苦难。
5. 例题讲解:分析诗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的深刻含义。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的含义,并分享感受。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山坡羊·潼关怀古》2. 作者:张养浩3. 诗句解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描绘潼关壮丽景色。
望西都,意踌躇:表达作者对历史的感慨。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反映历史沧桑和百姓苦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山坡羊·潼关怀古》,谈谈你对历史的认识。
作业答案:示例:历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充满了兴衰更迭。
九年级(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质疑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与水平。
3.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世间百态,了解普通人的生活,从看似平常的生活中感悟人生,感悟真善美热爱生活。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
《送行》 2课时
《给我的孩子们》 2课时
《台阶》 2课时
《呼兰河传》 2课时
诵读欣赏 1课时
“综合学习与探究” 4课时
三、教学设想
本单元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散文,符合学生阅读兴趣,所以教师应努力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创设一个互动的、轻松的学习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多留下创造性思维和联想的余地,让学生主动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教师对话,通过对作者作品及时代背景的全面了解,通过对文本的质疑和探究,提高学生自我认识事物的能力,感悟情感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将设疑法贯穿在整个单元教学中。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古诗文复习》优秀教案设计
(6)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翻译:如果有人说我这是向同乡夸耀自己际遇畅顺,荣升大官的话,是不了解我啊!
(5)复习指导三
内容:《鱼我所欲也》、《送东阳马生序》、《词四首》背诵,文章理解、重点内容梳
(5)《渔家傲·秋思》中由视觉的景物描写勾勒出边塞悲凉的句子是: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6)《渔家傲·秋思》中表现战士们思念家乡又渴望建功立业的矛盾心情的句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7)《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找出运用典故,表现作者希望再展宏图为国立功的句子是: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8)《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写出战斗之激烈和顺利的语句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答:求书之难 借书抄书,录毕走送
求师之难 尝趋百里外,从先达叩问
求学之难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送东阳马生序》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本文作者以自己青少年时期在艰难条件下刻苦学习的亲身经历,劝勉当时的太学生不要辜负良好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成。
(4)《渔家傲·秋思》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9)《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中感情急转直下一落千丈从而表达作者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之情的语句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3、文章内容理解
(1)《鱼我所欲也》第一段的论述思路是怎样的?
答:首先,孟子用 “鱼与熊掌的取舍”比喻“生命与大义的取舍”,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这个观点。 (类比引出论点、比喻论证)
(三)复习指导二
内容:《鱼我所欲也》、《唐雎不辱使命》、《送东阳马生序》的重点句子翻译和特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第三单元教学案(带答案教师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第三单元教学案(带答案教师版)部编版九年级下第三单元教学案教材目录:9.鱼我所欲也/《孟子》10.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11.送东阳马生序(节选)/XXX12.词四首渔家傲•秋思/范仲淹XXX•密州出猎/XXX破阵子•为XXX赋壮词以寄之/XXX满江红(小住京华)/XXX9.鱼我所欲也/《孟子》教学案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疏通文义。
2.探究本文的论证思路,研究本文的论证方法。
3.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4.了解XXX“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学会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1.探究本文的论证思路,研究本文的论证方法。
2.了解XXX“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学会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假设你碰见了这样的情形:你看上了一本书,是你十分渴望买下来的;然而这个月又是母亲的生日,你很想给她买个生日蛋糕让她开心。
这时候,你发现零花钱只够做其中的一件事,你应该怎么选择呢?说说你的选择并谈谈你的理由。
(学生回答)正如这件事普通,世间有良多事,都会晤临着不同选择的时候,然而,两者只能择其一,十分难抉择。
不过,大概抉择尺度偶然也是能够判断的,学过《鱼我所欲也》一文,你大概就会找到答案。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朗读文章,解读文意1.朗读文章,借助工具书排除字音问题。
2.反复朗读文章,注意在朗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内容。
3.在朗读的过程中注意以下停顿。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4)是/亦不可以已乎4.教师指导,学生翻译文章内容,教学进程中留意把握下列白话词的用法。
【通假字】“辟”同“避”,躲避。
例:故患有所不辟也。
“辩”同“辨”,辨别。
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得”同“德”,感恩、感激。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同“欤”,语气词。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同“向”,先前、从前。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写作:布局谋篇》优秀教案(内含2课时)
《写作:布局谋篇》教案(共含2课时)
6、布置作业:让学生二选一,将课上写作练习的两个文题进一步思考,完成写作提纲和作文初稿的书写。
七、教学反思
1.将本文较为抽象的写作知识和方法形象化,结合恰当命题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写作训练;
2.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内容过多,时间有些紧张。
《写作:布局谋篇》教案(共含2课时)
七、教学反思
1.本节课教学内容围绕不同文体,为学生给出大量提纲范例,帮助学生加快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形成能力;
2.课堂容量过大,作业的两个文题的分析草草结束,不够深入,时间安排过于紧张.。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三单元
9谈生命知识与技能1.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2.体会本文中比喻修辞的巧妙运用。
过程与方法1.反复朗读课文,理解文章主旨。
2.培养形象思维能力,激发联想和想象,感受文中的鲜活的形象,揣摩文中蕴含的哲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感情,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重点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难点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感悟文中蕴含的哲理。
朗读法、品读法、延伸拓展法。
配乐朗读磁带、多媒体课件、冰心的相关资料。
2课时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朴素而美丽。
生命,犹如一只万花筒,它的形态和色彩变幻多端,面对这一瑰丽的世界,作为生命高级形式的“人”,我们必然会有说不尽、道不完的“生命话题”,观不尽、赏不完的“生命花朵”,弹不尽、唱不完的“生命曲调”。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欣赏一曲韵律悠远的生命咏叹调吧。
冰心(1900~1999年),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女作家。
1900年10月5日生于一个北洋水师的军官家庭,福建长乐人。
五四运动爆发时,满腔热情地投入青年爱国运动,并以写“问题小说”而引人注目,作品多涉及教育、男女平等、报国、婚姻家庭等问题。
在此同时,还写了许多清新隽美的小诗,其诗集《繁星》《春水》是这一类作品的代表作。
其文笔隽逸,艺术精巧。
冰心最喜欢的文学形式还是散文,其散文立意新颖,构思灵巧,独成一体,被当时读者誉为“冰心体”。
冰心的主要作品有:小说散文合集《超人》《往事》,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小桔灯》《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等。
本文原发表于《京沪周刊》1947年第1卷第27期,是一篇带有哲理寓意的“生命体验”散文。
这位世纪老人在《霞》一文中提及:40年代初期,在重庆郊外歌乐山闲居时,看到英文《读者文摘》上一个使她惊心的句子:“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几十年以后,才体会到云彩更多,霞光才愈美丽。
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
生命也一样。
1.感知课文。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写作——布局谋篇》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写作——布局谋篇》教案一. 教材分析《布局谋篇》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写作内容。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掌握文章布局谋篇的基本技巧,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教材通过理论讲解和例文分析,让学生了解并学会使用不同的布局谋篇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在写作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但部分学生在布局谋篇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他们往往不知道如何合理安排文章结构,使得文章内容杂乱无章。
因此,本节课需要针对这部分学生的需求,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让他们掌握布局谋篇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文章布局谋篇的基本技巧,学会使用不同的布局谋篇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例文分析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提高写作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文章布局谋篇的基本技巧。
2.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际写作中灵活运用不同的布局谋篇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优秀例文,让学生了解布局谋篇的方法和技巧。
2.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际操作,锻炼布局谋篇的能力。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写作心得,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例文,以便进行案例分析。
2.准备写作素材,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3.准备投影仪等教学设备,以便进行课堂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一组优秀作文,让学生观察这些作文在布局谋篇上的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布局谋篇?为什么说布局谋篇对写作很重要?2.呈现(10分钟)介绍几种常见的布局谋篇方法,如总分总、总分、分总等。
通过具体例文,让学生了解这些方法在实际写作中的应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布局谋篇方法,结合提供的素材,尝试进行写作实践。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9鱼我所欲也教学目标文化自信:了解文言文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知识,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领会古人舍生取义的品质。
语言运用:抓住文章的主要论点,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把握其论证方法。
思维能力:疏通文意,了解作者的观点。
辨析本文的比喻、举例、对比论证的方法。
审美创造:体会本文的论述风格和语言特色,培养鉴赏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审美品味。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世间有很多事,都会面临选择,而生与死,义与利更是自古以来人们面临的重大选题。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鱼我所欲也》论述的就是在生与死、义与利之间如何抉择的问题?作者以鱼和熊掌的选择开篇,想一想,当你面对这两件物品时,你会如何做出抉择?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走近作者,初读文章1.【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人称他为“亚圣”,他提出了著名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
其言论和行为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
2.朗读文章,借助工具书排除字音问题。
3.反复朗读文章,注意在朗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内容。
4.在朗读的过程中注意以下停顿。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4)是/亦不可以已乎5.教师指导,学生翻译文章内容,教学过程中注意把握下列文言词语的用法。
【通假字】“辟”同“避”,躲避。
例:故患有所不辟.也。
“辩”同“辨”,辨别。
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得”同“德”,感恩、感激。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同“欤”,语气词。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同“向”,先前、从前。
例:乡.为身死而不受。
【一词多义】①为:为.宫室之美(为了,介词)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做,动词)②得:故不为苟得.也(取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恩、感激)③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欤”,语气词)呼尔而与.之(给予)目标导学二:整体感知,疏通文意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精品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精品教案9 鱼我所欲也1.抓住文章的主要论点,理解全篇内容。
2.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梳理论证思路。
3.把握文章的论证方法,体会其语言特色。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当我们在人生中面对生与义两难全的抉择时,该如何做决定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先哲孟子的《鱼我所欲也》,在文中寻找答案吧!二、教学开展1.目标任务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
◎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
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在人性方面,他主张“性善论”。
◎作品简介《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其思想核心是“仁”“义”。
它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具特色的散文专集。
其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逻辑严密;善用比喻和寓言故事来说明复杂抽象的道理,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易,又精练准确。
南宋朱熹将它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背景链接孟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上下交征利(上下互相争夺利益)”的时代。
《孟子》的第一篇《梁惠王》,就揭示了这样一个现实。
孟子认为,一国上下不顾道义地逐利,就会出现作乱犯上之事,必然导致国破家亡。
所以,孟子甚至将“富”与“仁”对立起来。
他在《鱼我所欲也》中提出的“舍生而取义”的观点,既是对人性的一种期望,也是对仁政的一种期待。
2.目标任务二:读通全文,理解文意。
◎朗读指导。
从字音、节奏等方面来进行。
读准字音:故不为苟..得也(wéi)(ɡǒu)死亦我所恶.(wù)一箪.食(dān)一豆羹.(ɡēnɡ)蹴.尔(cù)不屑.(xiè)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把握节奏:注意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单元备课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单元备课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单元的研究,学生将了解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并认识到教育对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与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对古代文明的情感投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了解科举制度的起源、发展和影响,并能够写出有关科举制度的文章。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文化素养,使其能够对科举制度进行思考和评价。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1. 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引入科举制度的概念,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2. 研究任务1(15分钟):教师讲解科举制度的起源和发展,引导学生理解科举制度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3. 研究任务2(20分钟):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科举制度的具体内容和考试形式,并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
4. 研究任务3(2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讨论科举制度的利与弊,并总结讨论结果。
5.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科举制度的文章,并要求包括对科举制度的评价和思考。
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法:通过讲解科举制度的起源、发展和影响,引导学生对科举制度有一定的了解。
2. 合作研究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研究,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3. 阅读与写作法: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和撰写文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五、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积极参与讨论、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等。
2. 书面评估:布置一篇关于科举制度的文章作为作业,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 同学互评: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和反馈,促进学生之间的研究交流和提高。
六、教学资源1. PPT课件:包括科举制度的起源、发展和影响等资料;2. 相关书籍和资料:提供学生阅读和研究的资料;3. 图片和视频:用于引入科举制度的概念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九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教案(第三单元)九年级语文组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古诗文单元,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以阅读为抓手,熟读成诵,积累、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和名言警句,了解文言虚词在关联文意、传达语气等方面的作用,理解作者的主张,感受古人的智慧,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目标】1、学习本单元,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涵泳品味,把握文意,掌握文言实词的用法。
3、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古人的智慧。
【教学指导】教法:讲读法、点评法、练习法学法:诵读法、自学法、讨论法、归纳法、练习法【课时安排】:【单元学情分析】——————————————————————————————————————————————————————————————————————————————————————————————————————————————————————————————————————————————————————————————————————————第周计划第周计划自备教案【课程标准】【重点、难点】——————————————————————————————————————————————————————————————————————————————————————————————————————————————————————————————————————【重难点突破策略】——————————————————————————————————————————————————————————————————————————————————————————————————————分层练习: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①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________________)②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______________)(辟:______________)③乡为身死而不受。
2024年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2024年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本单元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型,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
理解本单元所选课文的主题思想、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等,能够分析并评价文章的艺术特色。
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探究学习的方式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词汇和短语的准确理解和运用。
课文主题思想的把握和故事情节的分析。
阅读策略和技巧的培养。
教学难点:深度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
复杂句型和长难句的理解与分析。
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通过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回顾旧知:回顾前一单元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巩固旧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和重点,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2. 自主阅读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标注不理解的词汇和句子。
教师巡视课堂,关注学生的阅读进展,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阅读后,学生尝试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为接下来的讨论做准备。
3. 小组讨论与交流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问题,互相分享对课文的理解。
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问题,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
讨论结束后,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全班进行交流分享。
4. 讲解与点拨教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型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其用法。
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教授阅读策略和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姓名:
自我评价:
一、基本内容:
9送行(比尔博姆)
0给我的孩子们(节录)(丰子恺)
1.台阶(李森祥)
2.呼兰河传(节选)(萧红)
综合学习与探究
说
诵读欣赏文笔精华(九)《往事》之七(冰心)二、归纳基础:
(一)比较阅读:
文题
行文线索
语言风格
写作目的
个人疑惑
送行
给我的孩子们
台阶
呼兰河传
《往事》之七
(二)重点字词:
.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gān,gà
饯行
xièhòu
考bǐ
hǎn
袜
òhuò
晌午
菡萏
解pìn
凄怆
倔强
憧憬
nì
烦
倭瓜
胯骨
凹凼
2.找出下面词语中有错别字后并改正。
熙熙嚷嚷
溢于言表
神采弈弈
鞠躬尽瘁
不谙世故
微不足到
局促不安
痴心妄想
低眉顺眼
多多益善
三、鉴赏阅读:
月是故乡明
季羡林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
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
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
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
我小的时候,从来
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
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
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呀!因此,我在故乡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
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象的。
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
几个大苇坑占了小村面积一多半。
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浩渺之势。
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
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
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
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颇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
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
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
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
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
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近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四十
多年了。
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
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茫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
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那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
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
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
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
夸大一点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
风光无疑是绝妙的。
前几年,我从庐山休养回来,一个同在庐山休养的老朋友来看我。
他看到这样的风光,慨然说:“你住在这样的好地方,还到庐山干嘛呢!”可见朗润园给人印象之深。
此地既然有山,有水,有树,有竹,有花,有鸟,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
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
不管是谁来到这里,难道还能不顾而乐之吗?
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
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
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惆怅,有
留恋,有惋惜。
流光如逝,时不再来。
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
注释:
[旖旎(ǐnǐ)]柔和美丽。
[耄耋(àdié)]泛指老年。
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耋,指七八十岁的年纪。
[望]夏历每月十五日。
作者在第4.段中追忆了哪些童年趣事?请按先后顺序填写。
(2分)
2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要写世界各地美妙绝伦的月亮和朗润园的奇景?(从写法和目的两方面回答。
)(3分)3从第段中摘抄与第6段画线部分相照应的文字。
(2分)4请你写写阅读这篇的心得。
(可以针对的内容、语言、写法进行评论,也可以写自己的感受或联想。
字数在10字以内。
)(分)
答案:1数星星看月亮梦月亮摸鸭蛋(答出4事即可)2答案要点:对比突出思乡之情
3答案:晴空一轮明月,清光上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评分:4略
四、见识题型——材料探究
已知:①备考前夕:某学校初三(2)班晚10∶30下自习
②班主任有令:每晚下自习后须自学一小时
求:考入重点高中
解:眼皮十分沉重
答:九年寒窗苦,苦海无边
这是一道特殊的数学题,你从中获取了哪些信息?(至少写出两条)另外,请给该学校提一条合理化的建议。
(1)信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信息如:①某学校用“时间+汗水”方法进行中考备考;
②这种方法极大的摧残孩子的身心健康;
③学生不堪重负,而又无可奈何;
④学生睡眠不足可能导致学习效率低下等。
建议如:应推行素质教育,寻找提高教育质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