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备课资料 教案 资料
高中语文教案:致橡树2篇
高中语文教案:致橡树高中语文教案:致橡树精选2篇(一)教案:《致橡树》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致橡树》这首诗,了解现代诗的写作风格和意义。
2. 理解并分析诗中表达的爱情主题,培养学生的情感教育素养。
3.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和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难点:理解现代诗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致橡树》。
2. 备课材料:课文解析、教学反思、课堂活动等。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导入课题:“你们对现代诗了解多少?你们觉得现代诗与传统诗有什么不同?”Step 2 理解诗歌(15分钟)1. 学生念诵《致橡树》。
2. 教师解读诗歌,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 意象:橡树、树影、流泪、枝叶、年轮等。
- 情感:爱情、挚爱、执着。
- 主题:爱情的坚韧和挣扎。
Step 3 分析与讨论(20分钟)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并讨论诗中所传达的爱情观。
2. 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讨论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
3. 教师提问:在你们的理解中,诗人为什么选择橡树作为爱人的象征?Step 4 情感体验(15分钟)1. 学生们根据诗歌中的意象,用自己的语言写一封信给某个自己心中的人物(可以是朋友、父母、老师等)。
2. 学生们可以在写信中表达自己对这个人的爱、执着和感谢之情。
3. 学生们可以选择朗读自己的信,或与其他同学分享。
Step 5 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与学生一起回顾所学的诗歌《致橡树》。
Step 6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请学生以《致橡树》为题,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并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在理解《致橡树》这首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能力。
在情感体验环节,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对爱与人生的思考,加深了对爱情主题的理解。
《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教案《致橡树》教案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致橡树》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致橡树》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朦胧诗特点。
2、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导语: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一路走来,我们领略了伟人伟人的万丈豪情;体味了诗人艾青的赤子情怀;而此刻,我们还将与一株美丽的木棉相逢,倾听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
(板书:课题、作者)设疑:一位不平凡的女性怎么会对橡树发表自己的爱情宣言呢?1、师简介作者(结合课文注释①):舒婷: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板书)。
2、引出朦胧诗概念(板书:第一教学目标),师生同看投影片: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
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
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
这位朦胧派代表诗人的爱情宣言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屏神静听那来自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1、师朗诵全诗,配乐《海边的阿狄丽娜》(或听录音)。
2、请同学就所学知识浅谈:什么是爱情?3、师略论爱情(深情地):有人说,爱情就是一颗心与另外一颗心的碰撞;有人说,爱情就是黑暗中闪闪发光的钻石,就是撒在夜空里的一大把星星;也有人说,爱情使人欢乐,爱情令人痛苦,爱情给人力量,爱情让人迷惘。
是啊,因为爱情,卓文君奔向了司马相如;因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了万里长城;因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诗稿;因为爱情,祝英台忍悲赴黄泉。
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引出了人世间多少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恩恩怨怨;爱情因而便成了文人笔下永恒的主题,而有部电影则忍不住困惑地问道《爱情啊,你姓什么》?!是啊,爱情啊,你到底姓什么?让我们先听听美丽的木棉树的回答吧!(板书:木棉的自白)1、她说:爱不应该是这样的。
⑴请一女同学朗读此片断。
[致橡树教案设计]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教案设计]致橡树教案致橡树教案篇1:致橡树优秀教案第一篇:致橡树优秀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诗歌情感基调;2、背诵诗歌。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把握诗歌内容,通过诵读领悟诗歌情感。
情意目标:培养学生独立、自尊的人格和高尚的审美情操,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美读诗歌,抓住诗歌意象,把握诗歌内容,领略诗歌情感;难点: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相互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苏芮演唱的《牵手》)大家一定被这首歌感动了,是啊,牵了你的手,今生就要一起走。
从这首歌中我们听到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那份坚贞执着的爱情。
爱情也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她的夸姣,表达自己的爱情观。
从“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中我们感受到了相依相存的爱情,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中我们读到了浪漫凄美的爱情,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位新时代女性当代含糊派女诗人舒婷的爱情宣言《致橡树》。
二、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把握诗歌情感基调。
师:欣赏诗歌要在诗人设置的意境中品味把握意象,而品味离不开朗读,有没有哪位同学愿意给我们展示一下你对这首诗歌的个性诵读?(配乐)师:我们的同学真棒,不仅声情并茂,而且能从他们的朗读中听出诗歌中透露出来的那份理性的光辉,现在给大家播放一段老师从网上下载的配乐朗诵,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并跟着一起朗诵。
刚才在凝神聆听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有没有什么话想给大家说?(播放多媒体配乐朗诵)三、师生共同赏读、研习诗歌,学生结合提问朗读思量鉴赏。
师:这首诗歌的标题叫做《致橡树》,那末我们首先要明确“我如果爱你”中“我”“你”应该指什么呢?生:木棉和橡树师:对,整首诗歌就是木棉对橡树的爱的倾诉(板书)。
如果整首诗歌可以分为两个部份,同学们认为从哪里分开最合适?生:这些都还不够。
师:对,那末我们看第一节浮现的最多的词是什么? 对了,“不”,那就说明诗人对这些爱情形式采取的是一种否定或者不认同的态度。
致橡树的教案6篇
致橡树的教案6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作文大全、心得体会、申请书、演讲稿、教案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essays, experiences, application forms, speeches, lesson plans, and other sample article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致橡树的教案6篇教师需要不断反思和调整教案,以提高教学质量,在编写教案时,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多样性,包括文化背景、学习风格和特殊需求,以确保教学的包容性,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致橡树的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致橡树 教案 (2)
致橡树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根据舒婷的诗歌作品《致橡树》编写而成,适用于高中语文课程中的文学欣赏教学。
通过阅读诗歌,学生将了解到诗人借助橡树形象表达了对爱情的执着和坚持,促使学生思考爱情的真谛以及个人情感的表达方式。
本教案将引导学生通过文学欣赏的方式深入理解和感悟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了解《致橡树》这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初衷。
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感悟其中的深意。
3.掌握诗歌的阅读技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4.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通过创作诗歌表达个人情感。
三、教学内容1.《致橡树》的背景介绍和创作分析。
2.诗歌的解读和意境分析。
3.诗歌的阅读技巧和鉴赏指导。
4.学生情感表达与创作。
四、教学流程第一课时:诗歌背景介绍和创作分析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你们对爱情是如何看待的?你们曾经有过怎样的一段恋情?–引出话题,激发学生对爱情的思考。
2.诗歌背景介绍(10分钟)–向学生介绍舒婷和她的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了解舒婷的生平经历和文学创作成就。
3.诗歌的创作分析(15分钟)–将《致橡树》诗歌的全文呈现给学生。
–解读诗歌的创作初衷和主题思想。
–分析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第二课时:诗歌解读和意境分析1.温故知新(5分钟)–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做一个简要回顾。
2.诗歌的结构分析(10分钟)–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可以通过朗读诗歌的方式感受其节奏和韵律。
3.诗歌的解读(15分钟)–引导学生逐句解读诗歌,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
–分析每一个片段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第三课时:诗歌的阅读技巧和鉴赏指导1.温故知新(5分钟)–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做一个简要回顾。
2.阅读技巧讲解(15分钟)–引导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一些基本技巧,如把握诗歌的节奏、理解诗歌的隐喻等。
3.诗歌的鉴赏指导(15分钟)–给学生提供一些积极的思考方式和观察角度,帮助他们更好地鉴赏诗歌作品。
《致橡树》优秀教案(精选7篇)
《致橡树》优秀教案《致橡树》优秀教案(精选7篇)《致橡树》优秀教案篇1一、导语: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尽情歌颂的事物,“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理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便是古人留下的表达爱情的千古绝唱。
虽然爱情这一主题亘古不变的,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爱情观是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当代著名女诗人舒婷的代表作《致橡树》,看看她在这里表达的是怎样的爱情观。
(板书课题、作者)二、教师简介作者:舒婷:原名龚佩瑜,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
主要作品有:《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烟》,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一九七九至一九八○年全国优秀诗歌奖,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她与同时代的北岛、顾城都是朦胧诗派的代表。
《致橡树》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是诗人用一种内心独白方式表达新型爱情观的诗歌。
三、教师解题:致:向对方表示礼节或情意,有倾诉、表白之意。
四、让我们静听来自诗人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吧。
1.师范读。
(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语气、语调和重点字词的读音及诗的写法)2.指名读。
(教师作诵读评价、指导)3.齐读。
(教师板书重点字词)五、教师提问:此诗中出现了三个人称代词,请同学们找出来并指出各指代什么?生齐答:“我”指木棉,“你”指橡树,”我们”指木棉和橡树在一起。
六、分析诗歌:1.师问:此诗阐述的是一种新型的爱情观,诗歌从什么地方开始阐述的?生答:不这些都还不够。
2.师问:“不”,是个否定词,它否定什么?明确:否定旧的、传统的爱情观,有否定就得提出肯定的东西,从这里引入崭新的爱情观。
3.解读第一层:(1)集体朗读第一层。
(2)师问:诗人在这一层中运用了哪些意象来否定传统的爱情观?请同学们在书上划出。
明确: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①攀援的凌霄花它是一种藤本植物,没有直立的茎,但它为追求高贵的地位,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不顾一切向上爬,完全置身的人格尊严不顾,借橡树来证明自己价值的存在,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是一种“极力攀附”(板书)的爱,夫贵妻荣。
致橡树学案(课前用)5篇
致橡树学案(课前用)5篇第一篇:致橡树学案(课前用)《致橡树》学案学习目标1、意象之美:学会通过意象分析情感2、主题之美:树立独立平等的爱情观3、内蕴之美:赏析诗的语言美学习时数:一课时作者及朦胧诗简介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于福建泉州,当代女诗人,朦胧诗代表作家之一1967年初中毕业,1969年(17岁)顺应当时潮流到农村插队,这期间开始了诗歌写作,1972年以独生子女身份被照顾回城工作,1979年开始,其诗歌陆续在各大刊物上发表,代表作《双桅船》、《神女峰》、《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年度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致橡树》(朦胧诗代表作之一)等“朦胧诗”,又称为新潮诗歌,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采用象征手法,内涵上意蕴浓厚,主旨有不透明性和多样性,所以被称为朦胧诗教学内容:一、基础知识: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慰藉()戟()霹()雳()雾霭()流岚()虹霓()二、文本感知全诗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从开始到“不,这些都还不够!”第二层从“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到最后”。
1.第一层中诗人选择了哪些意象?它们象征着怎样的爱情观?作者对这些意象的态度是怎样的?2.结合诗句分析第二部分,思考真挚的爱情有哪些特点?三、重点探究1.诗人为什么特别强调“必须”“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呢?2.“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该怎样理解?3.“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说明什么?4、“每一阵风过我们都相互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为什么?5、“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手法?应怎样理解?6、“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两句话是不是矛盾?为什么?四、练习既然木棉向橡树表达了自己的心声,那么,橡树听了这些,会有何感想呢?假如你是那棵橡树,你又会向木棉说些什么?请以《致木棉》为题,写一首诗偶然徐志摩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致橡树教案【优秀9篇】
致橡树教案【优秀9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演讲发言、策划方案、合同协议、心得体会、计划规划、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planning,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致橡树教案【优秀9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致橡树教案优秀6篇
致橡树教案优秀6篇教学课时:篇一1个课时教学重点:篇二1、理解诗的主题2、理解诗人的爱情观3、理解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语文《致橡树》教案篇三教材分析(教材重点、难点、双基分析)1、《致橡树》的主题思想(诗歌表现出来的爱情观)。
2、《致橡树》的主要艺术特色,特别是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教学目的(知识能力、德育的目标要求)1、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各具特色的意象。
2、理解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
3、感受诗歌语言表现出来的节奏。
4、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人生,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具录音机教学方法诵读指导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一、作者简介舒婷,原名龚佩瑜。
1952年6月6日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
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
《福建文学》围绕她的诗作展开关于“朦胧诗”讨论,当时争议很大,’影响颇广。
1980年到福建省文联创作室工作。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福建分会理事。
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1979——1982”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舒婷顾城抒情诗选》。
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年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二、《致橡树》是一首怎样的诗?解析:《致橡树》是一首爱情诗,感情色彩强烈,又具有清醒的理性倾。
诗的抒情主人公化作一株木棉,而她所爱的对象则是一株橡树。
“致橡树”是“木棉”对“橡树”的真情倾诉。
在这真挚诚恳的倾诉中,表达了诗人对爱的热烈追求,否定了传统的完全依附性和单纯奉献性的爱情观,肯定了平等的、独立的、同甘共苦的爱情观,抒发了一位自尊而向往独立的爱情生活的女子的心声,表现了诗人对爱的理解和信念。
三、《致橡树》是怎样否定传统的爱情观的?解析:全诗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否定传统的爱情观。
首先诗人以形象的比喻,否定了完全依附性的爱情观。
“攀援的凌霄花。
对于“高枝”,“痴情的鸟儿”对于绿阴,都是依附性的。
它们离了高枝和绿阴则无处安身。
致橡树教学说课稿7篇
致橡树教学说课稿7篇致橡树教学说课稿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诗歌情感基调;2、背诵诗歌。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把握诗歌内容,通过诵读领悟诗歌情感。
情意目标:培养学生独立、自尊的人格和高尚的审美情操,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美读诗歌,抓住诗歌意象,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情感;难点: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相互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美读、美感、美思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苏芮演唱的《牵手》)大家一定被这首歌感动了,是啊,牵了你的手,今生就要一起走。
从这首歌中我们听到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那份坚贞执着的爱情。
爱情也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她的美好,表达自己的爱情观。
从“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中我们感受到了相依相存的爱情,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中我们读到了浪漫凄美的爱情,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位新时代女性当代朦胧派女诗人舒婷的爱情宣言《致橡树》。
二、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把握诗歌情感基调。
师:欣赏诗歌要在诗人设置的意境中品味把握意象,而品味离不开朗读,有没有哪位同学愿意给我们展示一下你对这首诗歌的个性诵读?(配乐)师:我们的同学真棒,不仅声情并茂,而且能从他们的朗读中听出诗歌中透露出来的那份理性的光辉,现在给大家播放一段老师从网上下载的配乐朗诵,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并跟着一起朗诵。
刚才在凝神聆听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有没有什么话想给大家说?(播放多媒体配乐朗诵)三、师生共同赏读、研习诗歌,学生结合提问朗读思考鉴赏。
师:这首诗歌的标题叫做《致橡树》,那么我们首先要明确“我如果爱你”中“我”“你”应该指什么呢?生:木棉和橡树师:对,整首诗歌就是木棉对橡树的爱的倾诉(板书)。
如果整首诗歌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同学们认为从哪里分开最合适?生:这些都还不够。
师:对,那么我们看第一节出现的最多的词是什么?对了,“不”,那就说明诗人对这些爱情形式采取的是一种否定或不认同的态度。
《致橡树》教案2篇
《致橡树》教案2篇To the oak《致橡树》教案2篇前言: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本教案根据教学设计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致橡树》教案2、篇章2:《致橡树》教案篇章1:《致橡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诗歌内容的把握。
2、通过分析意象,强化对作者爱情观的理解。
二、教学步骤:1、导入: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一路走来,我们领略了伟人毛泽东的万丈豪情,体味了诗人穆旦的赤子情怀,而此刻,我们将与一株美丽的木棉相逢,倾听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
2、作者介绍: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福建省福州市人。
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写有许多著名的朦胧诗,如《四月的黄昏》《这也是一切》《呵,母亲》《思念》《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双桅船》《也许》等。
其中《双桅船》获中国作协第一届全国新诗二等奖,《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3、朦胧诗:产生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
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
代表诗人还有顾城、北岛等。
4、分析课文:(1)这位朦胧派代表诗人的爱情宣言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屏神静听那来自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
(先听录音,再订正读音,再请同学们齐读。
)(2)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为什么?让我们先听听美丽的木棉树的回答吧!她说:爱情不应该是这样的。
《致橡树》教学设计(精选10篇)
《致橡树》教学设计《致橡树》教学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致橡树》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致橡树》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现代诗歌的一般特点,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
2、学习新诗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抒发感情的特点。
3、了解诗歌的象征手法,评判诗中表白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1、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加强直观效果,营造诗画合一的氛围和意境。
2、指导学生朗读,追求声情并茂。
3、指导学生把握同类诗歌的特点和写法,学会鉴赏比较。
课时安排:一课时资料来源:电子声像材料(VCD光盘等)教学过程:一、提问导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爱情主题的课文,视为禁区,可今天,我们要来学习著名女诗人舒婷的新诗《致橡树》。
展示课题:致橡树问:本诗完整的标题应该是什么?同学回答,老师展示动画投影:木棉致橡树问:既然是木棉致橡树,那么,木棉又向橡树说了什么呢?电脑投影,配乐朗诵全诗(《梁山泊与祝英台—共读》)问:刚才我们已在《梁山泊与祝英台》的优美旋律中领略了《致橡树》一诗,木棉所表白的,有哪些层次?全诗首尾一致吗?答:木棉不愿做: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电脑投影:痴情的鸟(配鸟鸣)-泉源(配流水声)-险峰-日光–春雨问:难道这些有什么不好吗?木棉为什么要否定它们呢?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答:攀援、炫耀;痴情、单调;送来、慰藉;增加、衬托;从这些词中,我们能看出诗人反对什么样的爱情观呢?有哪些词语可以表达?“依附、附庸、奴性、无骨气、趋炎附势……”即是攀附型痴恋型奉献型因为这些是感情的单向奉献,而并非平等的心与心的交流,其思想根源是什么?封建的男尊女卑、三从四德。
展示上述内容的板书投影--板书1补充:诗歌《椰子树是什么?》电脑投影:诗歌《椰子树是什么?》有人说/它像芭蕉/还有人说/它像棕榈/我说/椰子树什么也不像/椰子树就是椰子树/因为/太像别人就会失掉自己问:有一部电影《女人不是月亮》,其意思是什么?还有哪些文学及影视作品也揭示了同样的主题?回答:易卜生的《娜拉》(即《玩偶之家》)此外,“甚至日光、甚至春雨”结构完整吗?怎样补全?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归结并播放投影:甚至也不止像日光,照亮你的前程,温暖你的心灵;甚至也不止像春雨,播洒爱的甘霖,滋润你的心田;……总结:全诗行文至此,我们可以发现:诗人采取“破”的思维方式,目的是引出诗的下半部分,即——立:并肩站立的树,根相握、叶相触;展示投影:并肩的树。
语文《致橡树》教案
语文《致橡树》教案语文《致橡树》教案语文《致橡树》教案篇1教材分析(教材重点、难点、双基分析)1、《致橡树》的主题思想(诗歌表现出来的爱情观)。
2、《致橡树》的主要艺术特色,特别是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教学目的(知识能力、德育的目标要求)1、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各具特色的意象。
2、理解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
3、感受诗歌语言表现出来的节奏。
4、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人生,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具录音机教学方法诵读指导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一、作者简介舒婷,原名龚佩瑜。
1952年6月6日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
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
《福建文学》围绕她的诗作展开关于“朦胧诗”讨论,当时争议很大,’影响颇广。
1980年到福建省文联创作室工作。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福建分会理事。
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1979——1982”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舒婷顾城抒情诗选》。
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年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二、《致橡树》是一首怎样的诗?解析:《致橡树》是一首爱情诗,感情色彩强烈,又具有清醒的理性倾。
诗的抒情主人公化作一株木棉,而她所爱的对象则是一株橡树。
“致橡树”是“木棉”对“橡树”的真情倾诉。
在这真挚诚恳的倾诉中,表达了诗人对爱的热烈追求,否定了传统的完全依附性和单纯奉献性的爱情观,肯定了平等的、独立的、同甘共苦的爱情观,抒发了一位自尊而向往独立的爱情生活的女子的心声,表现了诗人对爱的理解和信念。
三、《致橡树》是怎样否定传统的爱情观的?解析:全诗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否定传统的爱情观。
首先诗人以形象的比喻,否定了完全依附性的爱情观。
“攀援的凌霄花。
对于“高枝”,“痴情的鸟儿”对于绿阴,都是依附性的。
它们离了高枝和绿阴则无处安身。
更不能“炫耀”和“高歌”。
其次,诗人又用排比句式,否定了单纯奉献性的爱情观。
泉奇制胜-源一味送出“清凉的慰藉”,险峰则为了“衬托你的威仪”,还有日光,奉献出全部的光和热,还有春雨.只是滋润了对方的心田,……这都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单一的奉献,却得不到应得到的温暖:这两种爱情观都是以牺牲一方作为爱的前提,是漫长的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陈腐观念的潜流影响,也是封建道德在我们民族心理上的积淀。
舒婷《致橡树》(教案)
舒婷《致橡树》(教案)第一章: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1.1 诗歌背景介绍:了解舒婷创作《致橡树》的背景,包括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
探讨诗歌中所表达的对于坚定、独立的追求和对于爱情的向往。
1.2 作者简介:介绍舒婷的生平背景、创作风格和诗歌特点。
强调舒婷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第二章:诗歌结构与形式分析2.1 诗歌结构分析:分析诗歌的整体结构,包括诗节、行数和韵律。
探讨诗歌中的起承转合,以及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和过渡。
2.2 诗歌形式特点: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象征和修辞手法。
探讨诗歌的语言特色,如词语的选择、句式的运用等。
第三章:诗歌主题与情感表达3.1 诗歌主题探讨:分析诗歌中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如独立、坚强、爱情等。
探讨诗歌对于个人与社会、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思考。
3.2 情感表达分析: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色彩,如热爱、渴望、坚定等。
探讨诗人如何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第四章:诗歌解读与赏析4.1 诗歌解读: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字面意义,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以及其表达效果。
4.2 诗歌赏析: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艺术美,如语言、形象、情感等。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体验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第五章:写作技巧与创作实践5.1 写作技巧探讨:分析诗歌中的写作技巧,如象征、隐喻、对比等。
探讨如何运用这些技巧来丰富诗歌的表达和创作。
5.2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实践,运用所学的写作技巧。
引导学生反思和评价自己的创作,提高写作能力。
第六章:诗歌与文化价值6.1 诗歌与文化背景:探讨《致橡树》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分析诗歌中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如崇尚自然、追求真实等。
6.2 诗歌的价值探讨: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意义。
探讨诗歌如何激发人们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第七章:诗歌教学活动设计7.1 教学目标设定:明确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
致橡树教案最优详案 致橡树优质课教案
致橡树教案最优详案致橡树优质课教案教案一:《致橡树》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致橡树》这首诗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培养学生对植物的珍惜和对爱情的理解。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作文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诗歌欣赏:《致橡树》2.课文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表达、意境描绘3.写作训练:写一篇以橡树为主题的作文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放映一段关于橡树的视频或展示一幅橡树的图片,让学生对橡树有初步的印象,并以问题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你们见过橡树吗?它是一种什么样的树?你们对橡树有什么了解?2.诗歌欣赏(15分钟)教师给学生朗读《致橡树》,引导学生跟读,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3.课文分析(20分钟)(1)情感表达教师以问题形式引导学生讨论:诗人在《致橡树》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我们从诗中如何理解作者和橡树之间的关系?(2)意境描绘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境描绘,让学生分别找出诗歌中的“浩荡”、“瘦弱”、“月光”、“绿荫”等描写方式,并解释这些描写方式对诗歌整体意境的表达有何作用。
4.写作训练(30分钟)教师给学生讲解作文的写作结构和要素,然后要求学生根据学过的内容以橡树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学生可以选择叙述橡树的生长过程、描写自己与橡树的感情、抒发对橡树的赞美等不同角度进行写作。
5.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将自己写的作文整理好,下节课进行课堂展示。
四、教学反思:《致橡树》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诗歌,通过教学,学生对橡树这一自然界的伟大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诗歌的欣赏和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此外,通过写作训练,也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作思维。
整个教学过程紧凑有序,学生参与度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五、教学延伸:1. 课后延伸阅读:要求学生选读其他有关橡树的文学作品或科普资料,扩展对橡树的了解,并在下一堂课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
2. 制作橡树手工:学生可以利用一些材料如纸板、颜料、线等制作一个小型橡树模型,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橡树的形态和特点。
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教案致橡树教案致橡树教案(一):《致橡树》教案(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朦胧诗特点。
2、树立正确的感情观。
二、导语: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一路走来,我们领略了伟人毛泽东的万丈豪情;体味了诗人艾青的赤子情怀;而此刻,我们还将与一株美丽的木棉相逢,倾听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感情宣言致橡树。
(板书:课题、作者)三、设疑:一位不平凡的女性怎样会对橡树发表自己的感情宣言呢1、师简介作者(结合课文注释①):舒婷: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板书)。
2、引出“朦胧诗”概念(板书:第一教学目标),师生同看投影片: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
资料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
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
四、这位朦胧派代表诗人的感情宣言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屏神静听那来自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1、师朗诵全诗,配乐《海边的阿狄丽娜》(或听录音)2、请同学就所学知识浅谈:什么是感情3、师略论感情(深情地):有人说,感情就是一颗心与另外一颗心的碰撞;有人说,感情就是黑暗中闪闪发光的钻石,就是撒在夜空里的一大把星星;也有人说,感情使人欢乐,感情令人痛苦,感情给人力量,感情让人迷惘。
是啊,因为感情,卓文君奔向了司马相如;因为感情,孟姜女哭倒了万里长城;因为感情,林黛玉含恨焚诗稿;因为感情,祝英台忍悲赴黄泉。
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引出了人世间多少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恩恩怨怨;“感情”因而便成了文人笔下永恒的主题,而有部电影则忍不住困惑地问道《感情啊,你姓什么》!是啊,感情啊,你到底姓什么五、让我们先听听美丽的木棉树的回答吧!(板书:木棉的自白)1、她说:爱不就应是这样的⑴请一女同学朗读此片断。
⑵请同学讨论归结:作者否定了哪几种感情观为什么⑶师分析、明确:a首先,攀援的凌霄花。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这是一种“极力攀附”(板书)的感情。
致橡树备课资料教案资料
致橡树备课资料教课设计资料1、作者简介2、课文赏析3、教课实录4、致橡树教课设计集锦舒婷简介舒婷,今世女诗人,原籍福建泉州,1952 年生于福建石码镇,生长在厦门。
初中未毕业即“插队落户”。
1969 年开始写作,其时诗已在知青中流传。
回城后当过多种暂时工 : 水泥工、挡车工、浆纱工、焊锡工。
1979 年开始在民间刊物《今天》发布诗作,同年在《诗刊》正式发布作品。
1980 年《福建文艺》编写部对她的作品睁开近一年议论,议论波及到新诗的一系列根天性问题。
1981 年福建省文联专业创作,现为中国作协理事; 作协福建分会副主席,两次获全国性诗歌奖。
1982 年第一版诗集《双桅船》和《舒婷、顾城抒怀诗选》,1986 年第一版《会唱歌的鸢尾花》《致橡树》赏析《致橡树》是舒婷的名篇,写于1977 年 3 月。
1979 年 4 月在《诗刊》发布后,便以其鲜亮的女性意识、崇敬的人品精神和对爱情的热忱呼喊,惹起广大读者的激烈共识,被多种诗歌选本选入,并成为朗诵会的保存篇目。
《致橡树》的发表,使诗人舒婷的名字不翼而飞。
有名作家张锲曾在《真挚的赐予丰厚的回报——致舒婷》一文中生动地描绘了这首诗在青年中的影响:昨年夏天,一个闷热的夜晚。
内子邀请了十几位马上毕业的大学生,到我家作客。
他们都是她的学生。
眼看就要各自东西了,大家的情绪都很激动。
他们唱了一支又一支歌,表演了一个又一个节目。
掌声不停,笑声不停。
只有一位最年青的姑娘,静静地坐在角落里,一声不响。
她长得俊秀,很瘦小,两只又黑又亮的大眼睛,忽闪忽闪地望着大家,像是有很多话想说,又不知说什么是好。
终于有人发现了她,哄闹着要她出个节目。
她羞怯地慢慢站了起来,用很轻很轻的声音说道 : “我给大家朗诵一首诗吧 ! ”屋里立时寂静了下来。
她一字一句地朗诵,,大家也一字一句地聆听。
像是有阵阵清风徐来,把闷热一扫而空。
她朗诵完了,没有谈笑,也没有掌声,甚至没有人搬动一下身子,大家都沉醉在考虑之中。
高一语文第一册《致橡树》教案(优秀6篇)
高一语文第一册《致橡树》教案(优秀6篇)设疑:一位不平凡的女性怎么会对橡树发表自己的爱情宣言呢? 篇一1、师简介作者(结合课文注释①):舒婷: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板书)。
2、引出“朦胧诗”概念(板书:第一教学目标),师生同看投影片: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
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
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
《致橡树》说课稿篇二一、说教材《致橡树》是我国当代女诗人舒婷的成名作,也是她爱情诗的代表作。
作者以新的视角,否定传统的女性对男性的温顺依附关系,代之以平等、独立、相互尊重的新型爱情关系。
以橡树象征男性的阳刚,以木棉象征女性阴柔。
二、说学情大一新生,数控、汽修、物流等专业的学生。
为学生的一辈子打上精神的底色。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各具特色的意象的象征意义。
②培养、提高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以“小组讨论的展开”为平台,通过活动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团结协作和个性发展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正确领会作者的爱情观;引导学生初步领悟“爱”的真谛,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四、说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2、教学难点:意象的表现手法。
五、说教法1、多媒体教学法2、情景创设法3、交互式教学法(因此将教学步骤设置为导入——诵读——讨论——欣赏四个环节。
)六、说学法主要采用自主式学习法、讨论式学习法、表演试学习法。
诗歌可以点燃生命的激情,升华人的的情感价值和理想境界。
建立在互动、对话、共享基础之上的共同赏鉴,师生共同成为学习者,以朗读、探究、品味、抒发为主要方式。
七、说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分四个阶段即新课导入、新课讲解、扩展阅读及结束阶段。
在每一阶段教学中,我力求发挥学生主动作用,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启发、引导为教师的责任。
《致橡树》教案_模板
《致橡树》教案_模板《致橡树》教案《致橡树》教案(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朦胧诗特点。
2、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导语: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一路走来,我们领略了伟人毛泽东的万丈豪情;体味了诗人艾青的赤子情怀;而此刻,我们还将与一株美丽的木棉相逢,倾听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
(板书:课题、作者)三、设疑:一位不平凡的女性怎么会对橡树发表自己的爱情宣言呢?1、师简介作者(结合课文注释①):舒婷: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板书)。
2、引出“朦胧诗”概念(板书:第一教学目标),师生同看投影片: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
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
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
四、这位朦胧派代表诗人的爱情宣言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屏神静听那来自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1、师朗诵全诗,配乐《海边的阿狄丽娜》(或听录音)2、请同学就所学知识浅谈:什么是爱情?3、师略论爱情(深情地):有人说,爱情就是一颗心与另外一颗心的碰撞;有人说,爱情就是黑暗中闪闪发光的钻石,就是撒在夜空里的一大把星星;也有人说,爱情使人欢乐,爱情令人痛苦,爱情给人力量,爱情让人迷惘。
是啊,因为爱情,卓文君奔向了司马相如;因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了万里长城;因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诗稿;因为爱情,祝英台忍悲赴黄泉。
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引出了人世间多少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恩恩怨怨;(教案) “爱情”因而便成了文人笔下永恒的主题,而有部电影则忍不住困惑地问道《爱情啊,你姓什么》?!是啊,爱情啊,你到底姓什么?五、让我们先听听美丽的木棉树的回答吧!(板书:木棉的自白)1、她说:爱不应该是这样的⑴请一女同学朗读此片断。
⑵请同学讨论归结: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为什么?⑶师分析、明确:a首先,攀援的凌霄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橡树备课资料教案资料1、作者简介2、课文赏析3、教学实录4、致橡树教案集锦舒婷简介舒婷,当代女诗人,祖籍福建泉州,1952年生于福建石码镇,生长在厦门。
初中未毕业即“插队落户”。
1969年开始写作,其时诗已在知青中流传。
回城后当过多种临时工:水泥工、挡车工、浆纱工、焊锡工。
1979年开始在民间刊物《今天》发表诗作,同年在《诗刊》正式发表作品。
1980年《福建文艺》编辑部对她的作品展开近一年讨论,讨论涉及到新诗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
1981年福建省文联专业创作,现为中国作协理事;作协福建分会副主席,两次获全国性诗歌奖。
1982年出版诗集《双桅船》和《舒婷、顾城抒情诗选》,1986年出版《会唱歌的鸢尾花》《致橡树》赏析《致橡树》是舒婷的名篇,写于1977年3月。
1979年4月在《诗刊》发表后,便以其鲜明的女性意识、崇高的人格精神和对爱情的热烈呼唤,引起广大读者的强烈共鸣,被多种诗歌选本选入,并成为朗诵会的保留篇目。
《致橡树》的发表,使诗人舒婷的名字不胫而走。
著名作家张锲曾在《真诚的给予丰厚的回报——致舒婷》一文中生动地描述了这首诗在青年中的影响: 去年夏季,一个闷热的夜晚。
内子邀请了十几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到我家作客。
他们都是她的学生。
眼看就要各自东西了,大家的情绪都很激动。
他们唱了一支又一支歌,表演了一个又一个节目。
掌声不断,笑声不断。
只有一位最年轻的姑娘,静静地坐在角落里,一声不响。
她长得清秀,很瘦弱,两只又黑又亮的大眼睛,忽闪忽闪地望着大家,像是有许多话想说,又不知说什么是好。
终于有人发现了她,哄闹着要她出个节目。
她羞涩地缓缓站了起来,用很轻很轻的声音说道:“我给大家朗诵一首诗吧!”屋里顿时安静了下来。
她一字一句地朗诵,,大家也一字一句地倾听。
像是有阵阵清风徐来,把闷热一扫而光。
她朗诵完了,没有说笑,也没有掌声,甚至没有人挪动一下身子,大家都沉浸在思索之中。
过了好久,才又听到她轻轻叹了口气,说道:“愿我们都能记住这首诗,记住这个夜晚;也愿我们每人都能像诗人说的那样对待爱情,对待生活!” 她朗诵的那首诗,就是你的《致橡树》。
这件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我完全没有想到,这首已经发表了十多年的诗,今天还在一些年轻人中流传着。
它使我更加真切地体味到一首好诗的魅力。
作家张锲的这段描述,非常真实地显示了舒婷的《致橡树》在不止一代的青年人中的影响及其所内蕴的力量。
现在就让我们看看舒婷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出这首诗的,又是什么使《致橡树》有了一种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
《致橡树》是怎样写出的呢?按舒婷自己的说法,《致橡树》是同一位老诗人在鼓浪屿散步时,由老诗人的一段话受到触发而引起创作冲动的:同去散步的老诗人说起他又坎坷又丰富的一生,说他认识的女性那么多,却没有一个能使他全心膜拜。
有性情极温柔叫天下男人不觉愿充当骑士但头脑却简单到只差掰手指算情人总数的;有聪明努力,智商又高事业心又强的女人往往早上忘了梳头,洗脸不洗脖子的;就算她又成绩斐然又外貌出众但一张开口,男人就得抱头鼠窜,舌端之锋利言词之毒辣,足以使周围寸草不生。
但是,从女性的目光看去,又有哪一个男人十全十美?花和蝶的关系是相悦,木和水的关系是互需,只有一棵树才能感受到另一棵树的体验,感受鸟们、阳光、春雨的给予。
夜不能寐,于是有了《致橡树》。
可见舒婷写《致橡树》首先是植根于一种鲜明的女性意识。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女人被封建的纲常礼教压在最底层,女性的独立人格被极大地扭曲,形成了对男人的根深蒂固的依附心理:相夫教子成为女人的生活内容、夫唱妇随成为女人的生活准则,夫荣妻贵成为女人的生活理想。
这种心理即使到了现代社会也仍然有强大的市场。
笔者曾经听过一个女孩子说过,她的最大愿望是当一位大使夫人。
为什么这位女孩子就不想自己当个女大使呢?还有在女人中流传的“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干得好不如嫁得好”一类的俗语,无不表现了我国女性的自我发现、女性的人格独立,还是个远未能解决的问题。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舒婷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呼唤,写出了《致橡树》。
但是光有一种情感的冲动,还不能说就有了一首诗,这里关键要找到意象,来作为自己情感与思绪的载体。
在《致橡树》中,这意象不只是一个,而是一组。
橡树,是诗人最先确立的意象,在题目《致橡树》中就已醒目地标出。
显然,这里的橡树不再是简单地指称一种植物,而是作为男子汉的象征出现的。
《致橡树》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写给橡树”,而是写给自己心目中的恋人的。
高大、伟岸的橡树后面,潜伏着新时代女性寻找男子汉的情结。
自舒婷的这首诗流传开以后,一部分年轻的知识女性中便常发出这样的询问:我的橡树在哪里? 与橡树相对照而出现的则是木棉。
木棉,又称英雄树,红花灼灼,挂满枝头。
它的风韵,令人想起女性的美丽与多情;它的挺拔,使之可与橡树比肩而毫无愧色。
木棉,既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同时也是诗人憧憬中,的具有独立人格的新女性形象,全诗便是以“木棉”自述的口气展开的。
为了突出木棉的独立的人格与高洁的情操,诗人又拈出了“攀援的凌霄花”与“痴情的鸟儿”,作为生动而不可缺少的陪衬。
“攀援的凌霄花”暗指那些缺乏独立人格的女性,其特点是依附。
舒婷对凌霄花一直是鄙视的。
她在一篇散文中写道:“陪一位老作家上厦门万石岩植物园,弯道上几株花树嬉笑迎人,煞是纷繁可爱。
老师告诉我此花名凌霄,别看它高枝头摇曳,好生风光,却是攀援它树青云直上的。
心中生厌,掉头不再多看一眼。
”(《多情诸君》)在另一篇散文中,舒婷还描述了对枯萎的凌霄花的印象:“黯淡无光的丛树上缠绕着死蛇般的老藤,却不知是何方山魅。
是的,我仍记住多年前凌霄花在空中灿烂如梦,有人因此将它比做女人的爱,我心里便为女人不值。
”(《硬骨凌霄》)这种情绪,正可与《致橡树》中对凌霄花的鄙视相印证。
“痴情的鸟儿”,虽然痴情,但是它们只能“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这是另一类缺乏独立人格的女性。
她们没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和独立意志,而只是跟在男人后面“夫唱妇随”,扮演应声虫的角色。
在诗的一开头,诗人便深情地唱道: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几行诗集中体现了舒婷的爱情观,也可视作新时期女性人格独立的宣言。
诗人用“攀援的凌霄花”和“痴情的鸟儿”来指称那些缺乏独立人格的女性,对那些利用爱情来抬高自己的身份和甘做丈夫应声虫的做法持坚决的否定态度。
紧接着,诗人又写道:“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请注意程度副词的变化,对前面提到的“攀援的凌霄花”和“痴情的鸟儿”,用的是“绝不”,表示坚决的否定;对这里涉及的“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则用的是“不止”,因为泉源、险峰等,尽管可以给情侣带来温暖、慰藉,尽管可以衬托他的威仪,但如果仅止于此,女性还是处于陪衬地位,女性的人格独立仍未能充分地显示出来。
所以作者接下来斩钉截铁地说:“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身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诗人在这里发出了新时期女性人格独立的宣言:你是高大的橡树,我是挺拔的木棉,我们并排站立,却又独立支撑,也就是说,男女双方各自保持自己人格的独立,互相尊重,互相扶持,女性不再是陪衬,不再是附庸,而是首先以一个独立的人的身份出现。
这里集中展示了女性的自尊。
舒婷说过:“无论在贫乏的从前或是奢侈的现在,自尊仍是必不可少的品质之一。
”(《语言为舵》)自尊是一种精神现象,意味着人的价值和尊严完全是可以由自己决定的,有无自尊心是人与人之间的最根本的精神差别。
有自尊心的人追求精神目标,他的存在可以超出躯体而进入永恒,而没有自尊心的人即使苟活下去,也将不成其为人。
这里流露的女性自尊感无疑体现了女性意识在新时期的觉醒与张扬,同时也为诗人后边进一步展开描写的真正的爱情定下了基调。
在诗人的心目中,真正的爱情应该是: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生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这就是诗人所憧憬、所渴望、所理解、所歌颂的爱的内涵。
两个情侣,互相尊重,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它们共同扎根于大地,又各自保持着自己的个性。
他们同甘苦,共患难,共同抵御自然界与社会中的雨雪风霜,共同享受生活中的温暖与欢乐。
对橡树,诗人尽情地赞美了它的阳刚之气:“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对木棉,诗人则酣畅地抒发了一种女性的阴柔之美:“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这里尤可留心的是那“沉重的叹息”,中国女性承受着历史的重负,妇女解放的道路是漫长的,一声叹息中传达了中国女性的多少不幸、多少抗争!它们是两株独立支撑的大树,但是它们的根在地下相缠,叶在空中相触,“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紧接着诗人对她所心仪的爱情发出了最强烈的礼赞:“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他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这就是说,爱一个人,不只是爱他的外貌与形体,更爱他的精神、理想与信念,而这种爱又是与对祖国、人民的爱,对大地母亲的爱交融在一起的。
睿智的思考迸射出灿烂的火花,诗人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总观全诗,诗人用鲜明而生动的形象,否定了依附式的爱情模式,张扬了女性的自尊自立的人格精神,歌颂了既互相独立又互相扶持、既珍视自己又尊重对方的伟大而坚贞的爱情,使其在浩如烟海的爱情诗世界中发出了独特的光彩。
《致橡树》教学实录一、谈话引入新课;有人说:“爱情、婚姻、家庭是人生的三部曲,这三部曲怎么唱,关系到一个人一生的幸福。
”你想收获幸福吗,那就树立起正确的人生砚、价值观和爱情观吧~今天我们学习的《致橡树》,诗人会给你一些有益的启迪。
二、师生谈舒婷:师问:你了解舒婷吗,谈谈你了解的舒婷。
学生:七嘴八舌地说,但基本上是教材192页注(1)的内容。
师再问:除了脚注外,你还知道哪些,学生:有的说是朦胧诗人,有的说其代表作有诗集《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祖国,我亲爱的祖国》等。
三、诵读、理解、鉴赏。
1、抽生朗诵全文,放录音《梁祝》。
其他同学边听音乐,边听朗读,边划出诗中具体的物象,初步体会诗人的感情,领会这些具体事物与生活中的哪些人类似,它们有何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