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版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巡讲活动资料(二)Background
2010心肺复苏(CPR)指南解读
电击治疗主要更改
2010新
目前尚不确定最佳 除颤剂量
2005旧
•使用2-4J/kg的剂量作 为初始除颤能量 除颤的首剂量是2J/kg。 •为方便培训可使用2J/kg 为首剂量。 第二次及后续是4J/kg。 •对后续电击能量应至少 为4J/kg并可考虑使用更高 能量,但不超过10J/kg 或成人最大剂量。 护理实践指南要求: 单项波:200-360J 直线双向波:120-200J 双向指数截断波:(BTE):150-200J
培训、实施和团队
主要讨论有关指导培训和学习复苏技术的最佳实践、 实施生存链以及治疗团队和系统的相关最佳实践方面 越来越多的正面证据。
进一步强调 团队形式给 予心肺复苏
,医务人员都以团体形式工作
• 进一步强调以团队形式给予心肺复苏,由不 同的施救者同时完成多个操作 例如:
• 一名施救者立即开始胸外按压, • 另一名施救者拿到自动体外除颤器 (AED) 并求援, 而第三名施救者开放气道并进行通气。
2005年前后发表的研究表明
• 05心肺复苏指南实施后心肺复苏质量已提 高且存活率已上升,但胸外按压的质量仍 需提高。 • 各个急救系统(EMS)中的院外心脏骤停存 活率相差较大。 • 对大多数院外心脏骤停患者,均未由任何 旁观者对其进行心肺复苏。
2010年新指南的主要改变
根据29个国家的356名复苏专家经过36个月的分析、讨论。 对277个复苏和心血管急救主题的411份科学证据的总结。 1 2 继续强调高质量的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程序:A-B-C更改为C-A-B
2005旧
成人胸骨按下 约4—5厘米; 婴儿和儿童将胸部按下 胸部前后径的三分之一 或一半
新指南更强调胸外按压的重要性
2010新
2010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新)
6-T
• 毒物/药物中毒--Tablets overdose • 心包填塞-Tamponade cardial • 气胸-Tension pneumothorax • 心脏栓塞-Thrombosis heart • 肺栓塞- Thrombosis lungs • 创伤-trauma
CPR的三个阶段
2010版CPR最主要改动
4、BLS其他注意ຫໍສະໝຸດ 项 保证每次按压后胸部回弹 强化按压的重要性,按压间断时间不超过5s 避免过度通气 取消“看、听和感觉呼吸” 心脏按压的速度与深度 进一步强调实施高
质量的心肺复苏
2010版CPR最主要改动
5、不再强调脉搏检查: 如果在 10 秒钟之内没有触摸到脉搏或
征) • 20-30秒后呼吸停止 • 45秒后瞳孔散大 • 1-2分钟瞳孔固定 • 4-6分钟后可造成中枢神经系统不可逆损害
心脏骤停的类型
1、心室颤动 2、心脏停搏 3、心电机械分离
引起心搏骤停常见原因
易逆转概括为:
6H
6T
6-H
• 低血容量----hypovolemia • 缺氧----hypoxia • 酸中毒----hydrogenion-acidosis • 低/高血钾----hypo/hyperkalemia • 低体温----hypo/ hypothermia • 低/高血糖----hypo/hyperglycemia
• 给予更多的按压可以提高存活率。
• 不仅强调足够的按压速率,还强调尽可能 的减少中断的时间和次数。
问题2:按压深度更改理由
• 如果给出多个建议的幅度,可能会导致理 解困难,所以现在只给出一个建议的按压 幅度。
• 研究表明,按压至少5厘米比按压4厘米更 有效。
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完整版
强调了心肺 复苏术中脑 和神经系统 功能的恢复, 诞生了心肺 脑复苏的新 标准
发展为心肺 复苏学,每 隔5年更新 心肺复苏指 南
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完整 版
基础生命支持
高级气道管理 药物治疗 有效监测
高级生命支持
医务人员基础生命支持 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 心肺复苏终点的判断
医务人员基础生命支持
医务人员基础生命支持
高品质的胸外按压
医务人员基础生命支持
高品质的胸外按压注意事项
每2min(5个按压-通气循环)更换按压者,以减少疲劳对胸外按压的幅度 和频率的影响;
胸外按压时尽可能减少中断:每次更换按压者应在5s内完成;在实施保持 气道通畅措施,评估循环呼吸,或除颤时中断时间应不超过10s。
按压间歇的放松期,操作者应不加任何压力,以保证胸部的充分回弹;同 时,手掌不离开按压部位的胸壁,以免移位。
成人:下陷≧5cm 频率≧ 100次/分 儿童:约5cm,至少为胸部厚度的1/3
婴儿:约4cm, 至少为胸部厚度的1/3
频率≧ 100次/分 频率≧ 100次/分
e. 环境要求
除非患者处于危险环境或者其创伤需要外科处理,不要搬动患者, 确定环境安全后,实施心外按压; 患者应以仰卧位躺在硬质平面(如平板或地面)。
• 施救者呼出的气体含 有17%氧气和4%的二氧化碳, 这种氧含量可满足患者的需 要。有条件时,应补充氧气, 提供氧浓度。
医务人员基础生命支持
• 双人复苏通气——球囊面罩
要求:选择适合面罩;操作者在患者头侧;E-C手法;
提下颌、开放气道;固定面罩防止漏气;适量通气。
球囊总容积:1600ml 单手最大压缩:950ml 双手最大压缩:1350ml
④按压定位要准确,按压时手指不能用力、手掌不能移位。 ⑤ 按压需均匀、连贯、有节奏地进行,切忌突然急促地撞击。
2010版心肺复苏指南
2010版心肺复苏指南首先评估现场环境安全1、意识的判断:用双手轻拍病人双肩,问:“喂!你怎么了?”告知无反应。
2、检查呼吸:观察病人胸部起伏5-10秒(1001、1002、1003、1004、1005…)告知无呼吸3、呼救:来人啊!喊医生!推抢救车!除颤仪!4、判断是否有颈动脉搏动: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从气管正中环状软骨划向近侧颈动脉搏动处,告之无搏动(数1001,1002,1003,1004,1005…判断五秒以上10秒以下)。
5、松解衣领及裤带。
6、胸外心脏按压: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下1/3处),用左手掌跟紧贴病人的胸部,两手重叠,左手五指翘起,双臂深直,用上身力量用力按压30次(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按压深度至少5cm)7、打开气道:仰头抬颌法。
口腔无分泌物,无假牙。
8、人工呼吸:应用简易呼吸器,一手以“CE”手法固定,一手挤压简易呼吸器,每次送气400-600ml。
9、持续2分钟的高效率的CPR:以心脏按压:人工呼吸=30:2的比例进行,操作5个周期。
(心脏按压开始送气结束)10、判断复苏是否有效(听是否有呼吸音,同时触摸是否有颈动脉博动)。
11、整理病人,进一步生命支持。
提高抢救成功率的主要因素:1、将重点继续放在高质量的CPR上2、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区别于大约100次/分)3、胸骨下陷深度至少5 ㎝4、按压后保证胸骨完全回弹5、胸外按压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中断6、避免过度通气心肺复苏 = (清理呼吸道) + 人工呼吸 + 胸外按压 + 后续的专业用药据美国近年统计,每年心血管病人死亡数达百万人,约占总死亡病因1/2。
而因心脏停搏突然死亡者60-70%发生在院前。
因此,美国成年人中约有85%的人有兴趣参加CPR初步训练,结果使40%心脏骤停者复苏成功,每年抢救了约20万人的生命。
心脏跳动停止者,如在4分钟内实施初步的CPR,在8分钟内由专业人员进一步心脏救生,死而复生的可能性最大,因此时间就是生命,速度是关键,初步的CPR按ABC进行。
CPR2010
注意事项
• 药物治疗应放在CPR、除颤、气道处理之后,一旦 这些处理进行后,便应尽快建立静脉输液并给予 药物。
CPR流程
• 5.E(Electricity)电除颤技术
心前区叩击复律术
• 心前区叩击能产生相当于5焦耳的电能,可使部分 室颤病人复律,发病不超过1分钟者,效果最好, 若时间过长,效果不佳,甚至使可未停搏的心脏 发生室颤。 • 在心脏停搏后立即进行,因此时心脏应激性是增 高的。 • 方法:紧握拳头,以小鱼际侧,从 20 ~ 30cm 高度, 坚定有力地给胸骨中下1/3交界处叩击1~2下,并 观察心音、脉搏。
阿托品:对恢复自主循环方面没有显示出有益。在将 要停搏的心脏缓慢心率时,每隔3~5分钟静注1mg可 能有效。
碳酸氢钠
心脏骤停早期,为呼吸性酸中毒;随时间推 移,发生代谢性酸中毒。 AHA指南认为,在心脏骤停早期,主要是 由于呼吸停止所继发的呼吸性酸中毒,如 过早给予碳酸氢钠则可引起不利反应。
碳酸氢钠的适应证
呼吸兴奋剂
• 尼可刹米+洛贝林 • 对于呼吸心跳停止者,应用呼吸兴奋剂无益。只 有在自主呼吸功能恢复后,为提高呼吸中枢兴奋 性,才可以应用
多巴胺
• 多巴胺 去甲肾上腺素的化学前体,其作用与剂 量有关。小剂量兴奋β-受体,增加心脏收缩力; 大剂量兴奋α受体,使外周血管收缩。心肺复苏 时主要用于自主心跳恢复后的血压维持。 • 剂量:2-20μg/Kg/min静脉滴注或注射泵持续泵 入,根据血压变化,调节至最佳剂量。
提高抢救成功率的主要因素
• • • • • • 1. 2. 3. 4. 5. 6. 将重点继续放在高质量的CPR上 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区别于大约100次/分) 胸骨下陷深度至少5 ㎝ 按压后保证胸骨完全回弹 胸外按压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中断 避免过度通气
2010版新指南心肺复苏术的操作顺序
2010版新指南心肺复苏术的操作顺序
2010版新指国际指南心肺复苏术的操作顺序
1. 确定病人无意识且没有呼吸
2. 拨打急救电话告知医护人员
3. 检查病人是否有脉搏。
如果脉搏微弱或无法感知,需要进行心脏按压
4. 开始进行心脏按压。
按压病人胸部中心,每分钟应进行约100-120下的深而有力的心脏按压
5. 每进行30次心脏按压后,应进行2次人工呼吸灌气。
pinch病人鼻子将空气导向肺部,观察胸部是否明显上升
6. 重要的是需要按时及有力进行心脏按压,不断重复STEPS 3-5步骤,直至发现脉搏恢复或医护人员抵达现场为止
7. 医护人员抵达后,需立即将病人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
这可能包括使用血管加压药或进行电击等虽然复杂而危险的手段,以挽救病人生命
8. 出现脉搏后,仍需监测病人,确保其airways畅通和心跳平稳。
2010_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
整理课件ppt
31
操作后处理
操作5个循环或2分钟后再次判断患者颈动脉 搏动:
如未恢复,继续心肺复苏,5个循环后再次判断; 如已恢复,判断呼吸是否恢复(一看二听三感
觉 5-10秒)
如未恢复,单做人工呼吸,频率10-12次/分,每两 分钟检查脉搏一次;准备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如已恢复,安置体位,头侧位,整理患者衣服,保 暖,等待救援,每两分钟检查脉搏呼吸。
如无脉搏,应立即给予心脏按压。
整理课件ppt
16
C-人工循环
要点 ★按压部位 ★姿势 ★按压与放松间隔相等 ★幅度及频率 ★按压/通气比率 ★按压中断时间≤10秒
整理课件ppt
17
心脏按压部位确定法1
步骤1 中指食指沿肋弓 向中间滑移,
步骤2 中指触到剑突,
整理课件ppt
18
步骤3:
另一手掌根部紧贴食 指放在胸骨上,
步骤4:
四指交叉抬起不接触 胸壁进行按压。
整理课件ppt
19
心脏按压部位确定法2
整理课件ppt
2005指南规 定(成人): 两乳头连线 与胸骨交叉 点处为心脏 按压部位。 (腋下法)
20
按
压
姿 势
地上采用跪姿,双膝平病人肩部 床上应站立于踏脚板,双膝平病人躯干
双臂绷直,与胸部垂直不得弯曲
• 已从流程中去除“看、听和感觉呼吸”。 • 进一步强调进行高质量的心肺复苏(包括以足够的速率和
幅度进行按压,保证每次按压后胸廓回弹,尽可能减少按 压中断并避免过度通)。 • 通常不建议在通气过程中采用环状软骨加压。
整理课件ppt
7
针对医务人员的主要问题及更改
• 施救者应在进行人工呼吸之前开始胸外按压(CA-B 而不是A-B-C)。通过从 30 次按压而不是 2 次通气开始心肺复苏,可以缩短开始第一次按压 的延误时间。
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
CPR2010指南
压心吹起比例儿童及婴儿
——气道未受保护 • 一位急救员的压心吹气比例是30:2,而两位急救员的压心 吹气比例为15:2,原因是因为儿童及婴儿的心跳骤停的主 因是气道阻塞及呼吸骤停,所以压心吹气的次数可以相应 的减少至15:2。 ------气道已经受到保护 • 情况和成人一样,CPR不需要按比例,压心频率以每分钟 100次不停顿进行,而吹气者亦是每分钟做8-10次吹气 (约6-8s做一次吹气),检查心电及脉搏是在2分钟后。 • 为避免急救者过度疲劳,专家建议应为每2分钟转换压心 者一次,而转换的时间不应超过5s。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AF)
无P波, 代之以“ f ” 波, 350~600 次/分; QRS-T波基本正常; 心室律(R-R 间期)绝对不等; 心室率 100-180次/分(未治疗者)。 频率
窦性心动过速(sinus tachycardia)
• 逐渐加快和减慢、P波与窦律相同
高级生命支持技术(ACLS) 3急救药物
• ——抗心律失常药应该在第二或第三次除 颤后施行,指南建议在处理VF时仍然首先 采用胺碘酮,因为仍然有较多的研究证明 胺碘酮比利多卡因更有效。 • ——抗心律迟缓方面的药,仍然采用阿托 品,但剂量略有调整(0.5-1.0mg,1mg/kg 一般50mg)。 • ——室上速所采用的药物仍然是腺苷
高级生命支持技术(ACLS) 1除颤
1.指南建议,每次除颤后应立即施行2分钟 CPR才检查心电及脉搏。 2.除颤的程序为: (1)除颤一次 (2)CPR2分钟 (3)检查脉搏及心电 (4)重复此循环 3.除颤成功:通常定义为放电后终止VF至少5 秒钟
高级生命支持技术(ACLS) 2高级人工气道
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
也很少能导致严重的损害。
*如果救援者发现一个无意识的成人,他或她必须呼叫 急救反应系统。
如果一位成年患者突然倒下,没有意识,没有呼吸或呼吸异 常(比如仅有叹气样呼吸),施救者不要尝试检查脉搏,而 必须假定是心脏骤停。
第九页,共79页。
CPR操作顺序的变化
对室颤型的院外心脏骤停患者,推荐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术以及 对梗死相关动脉进行快速血运重建。
对疑似心肌缺血导致的心脏骤停患者,心脏骤停后的ECG可能不敏 感,甚至容易误导,在自主循环恢复后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是可行的, 甚至在没有明确的STEMI指征的情况下。
院外心脏骤停后的患者实施PCI术前通常临床表现为昏迷,但不 能作为行即刻冠状动脉造影和PCI术的禁忌证。
患者仰头后,急 救者一手按住前额, 用另一手的食、中手 指找到气管,两指下 滑到气管与颈侧肌肉 之间的沟内即可触及 颈动脉搏动。
第三十二页,共79页。
基础生命支持 识别
心肺复苏(CPR)(ABC→CAB)
胸部按压(C,compression) 开放气道(A,airway) 人工呼吸(B,breathing)
当EMS或急诊科(ED)医师通知心脏治疗团队,包括心导管室后, 显著减少了再灌注的时间。
第二十四页,共79页。
ACS指南也建议分拣疑似或确诊ACS的心脏骤停患者到PCI治疗中 心。PCI的实施使成人心脏骤停的ACS患者预后更好,在该人群中 把心导管治疗纳入到标准的心脏骤停后治疗方案是合理的,它可作 为提高神经功能完好存活率的整体治疗策略的一部分。
《2010年版CPR指南》已经于2010年10月公布,与2005年 《指南》相比2O10年版在诸多方面做了调整。
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
理由三:
现有证据表明,在无脉性心电活动或心搏停 止期间常规性地使用阿托品对治疗并无好处。
理由四:
恢复自主循环后,将吸氧浓度(FIO2)调 整到需要的最低浓度,保持动脉血氧浓度 ≥94%,避免组织内氧过多并确保输送足够 的氧。 如果血氧过多(即 PaO2 值过高),则在 心脏骤停复苏后进行缺血再灌注时,可能会 加重这之后观察到的氧化损伤。
理由一:
绝大多数心脏骤停发生在成人身上,而在各 年龄段的患者中,发现心脏骤停最高存活率 均为有目击者的心脏骤停,而且初始心律是 心室颤动 (VF) 或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 (VT)。在这些患者中,基础生命支持的关键 操作是胸外按压和早期除颤。
理由二:
大多数院外心脏骤停患者没有由任何旁观者 进行心肺复苏。其中最大的障碍可能是 AB-C 程序,该程序的第一步是施救者认为最 困难的步骤,即开放气道并进行人工呼吸。 如果先进行胸外按压,可能会鼓励更多施救 者立即开始实施心肺复苏。 单纯胸外按压(仅按压)心肺复苏对于未经 培训的施救者更容易实施,而且更便于调度 员通过电话进行指导。
按压姿势 地上 采用跪姿,双膝平病人肩部高度
床旁 应站立于踏脚板,双膝平病人躯干
也可跪于患者床上
双臂绷直,与胸部垂直不得弯曲
以髋关节为支点,腰部挺直,用上半身重量往下压
(杠杆原理)
心肺复苏-2010
用力方式
双肩在双手正上方,借用上半身的重量
垂直向下按压
按压后必须完全解除压力,胸部弹回原
心肺复苏-2010
五、除颤 1、SCA病人,尽快200J(双向)/360J(单向)非 同步除颤1次(推荐最高值); 2、强调除颤前胸外按压,除颤后不要立即检查脉搏而 应立即开始胸外按压2min; 3、一次除颤未成功,下一次应至少用相当的能量级别; 4、如心搏停止>4~5分钟,在电击前先做3分钟CPR; 5、首次VF几分钟内给予通气不重要。
讲稿----2010国际心肺复苏指南_ppt
心肺复苏相关概念
• • • •
晕厥 昏迷 心搏骤停 猝死
心肺复苏相关概念
晕 厥
• 共同点:意识消失 • 不同点
– 一过性 – 不需要干预自动恢复
昏迷
• 共同点:意识消失 • 不同点
– 时间更长 – 往往需要干预
心肺复苏相关概念
心脏骤停
arrest, sudden cardiac arrest,SCA
(1)胸外按压频率由2005年的100次/分改为“至少100次/分” (2)按压深度由2005年的4-5cm改为“至少5cm” (3)人工呼吸频率不变、按压与呼吸比不变 (4)强烈建议普通施救者仅做胸外按压的CPR,弱化人工呼吸的作 用,对普通目击者要求对ABC改变为“CAB CAB”即胸外按压、气道和呼 CAB 吸 (5)除颤能量不变,但更强调CPR (6)肾上腺素用法用量不变,不推荐对心脏停搏或PEA者常规使用 阿托品 (7)维持ROSC的血氧饱和度在94%-98% 94%94% (8)血糖超过10mmol/L即应控制,但强调应避免低血糖 (9)强化按压的重要性,按压间断时间不超过5s
新指南的新主张
• 更强调尽早的有效心脏按压 更强调尽早的 尽早的有效心脏按压 不少于100 100次 有力和快速 不少于100次/分 胸骨下压至少5cm 胸骨下压至少5cm 胸廓回弹 压/放时间相等 减少中断时间 • 步骤由 A B C 变为 C A B(非专业人士) 非专业人士) • 删除流程中的呼吸判断(非专业人士) 删除流程中的呼吸判断(非专业人士)
2010 CPR 指南讨论的主会场
2010年 日国际复苏联合会(ILCOR) AHA(美国心 2010年1月31日—2月6日国际复苏联合会(ILCOR)和AHA(美国心 31日 2 脏协会)共同在美国达拉斯洲际酒店举行的2010 2010心肺复苏指南 脏协会)共同在美国达拉斯洲际酒店举行的2010心肺复苏指南 (CPR)暨心血管急救(ECC)国际科学共识推荐会 暨心血管急救(ECC) (CPR)暨心血管急救(ECC)国际科学共识推荐会
心肺复苏操作规范(2010届版)
人基本生命支持操作规范(2010年版)【目的】当病人呼吸停止、心脏停搏时,现场对病人实施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及电除颤,以维持和促进呼吸、循环功能的恢复。
【操作方法及程序】1、判断意识并观察有无自主呼吸(或正常呼吸)摇晃或拍肩并大声呼叫病人(意识丧失:呼之不应,推之不动)。
观察自主呼吸,叹息样呼吸是无效呼吸。
2、呼救单人急救时先呼救后抢救,两人或多人时,一人抢救,一人协助通知。
3、体位去枕仰卧、肢体不扭曲,脊椎外伤时整体翻转(头、颈与身体同轴转动),放在地面或硬床板上(软床垫硬板)。
解衣露胸、解开腰带。
4、判断循环触摸同侧颈动脉搏动:触摸部位为气管两侧2~3cm,胸锁乳突肌前缘凹陷处,轻触,靠近检查者一侧更容易判断,判断时间要小于l0秒,判断不清时按无脉搏对待。
5、胸外按压(1)术者体位:根据个人身高及病人位置高低采用踏脚凳或跪式等体位。
定位方法:一只手的食、中指放在肋缘下,沿肋骨缘向上滑到剑突与胸骨交界处,把另一只手掌根靠在定位手指上方(胸骨下1/2)定位手重叠在另一只手上,手指交叉掌根紧贴胸骨。
男性也可定位于两乳头连线和胸骨交界处。
(2)按压姿势:双臂绷直不得弯曲,与胸部垂直,以髋关节为支点,腰部挺直,用上半身重量往下压,按压后必须完全解除压力,胸部弹回原位。
(3)按压力量:胸骨下陷大于5cm。
(4)按压频率:至少100次/min。
(5)按压与放松:比例适当(1:1),放松时手不能离开胸壁。
(6)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例:单人或双人操作的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例均为30:2。
气管插管后,按压和人工呼吸可不同步,此时人工呼吸频率8-10次/分,按压频率大于100次/min。
如果自主循环恢复后,人工呼吸次数是10-12次/分。
6、开放气道、人工呼吸开放气道方法:(1)仰头举颏法,清除可见口鼻分泌物、异物、活动性义齿。
(2)托颌法:用于怀疑颈椎骨折病人,如果此法不能将气道完全开放,仍可采用仰头举颏法。
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与操作
余杭区中医院ICU
沈惠珉
心脏骤停与复苏的相关概念
心脏骤停
1975年WHO---发病或受伤后24h内心脏停搏 1980年AHA----冠心病1h内心脏停搏
Cecil内科学16版---任何患者在未能估计到的
时间内、心脏泵血功能突然停止,导致脑和 全身各脏器血流中断、意识丧失、呼吸停止、 甚至猝死,但若进行有效的救治,可免于死 亡。
的替代方法之一 腺苷:不但安全,而且在未分化的、规则的 、单型性、宽 QRS 波群心动过速的早期处理中,对于治疗和诊断都有帮 助(不得用于非规则、宽QRS波心动过速,易致室颤) 药物(肾上腺素、血管升压素、胺碘酮)及高级气道 可逆病因 低血容量/缺氧/酸中毒/低钾或高钾血症/低温治疗 张力性气胸/心脏填塞/毒素/肺动脉栓塞/急性冠状动 脉综合症 ACS
3.整合修改了基本生命支持(BLS)和高级生命支
持 (ACLS)程序图 2010年AHA(美国心脏学会)的CPR和ECC(心血 管急救)指南最新发生变化是将成人和儿童患者 (不包括新生儿)BLS中“ABC”(气道,呼吸,胸 外按压)的步骤更改为“CAB”(胸外按压,气道, 呼吸)。其重要性是减少开始首次胸外按压的时间, 这一步骤顺序变化需要所有人重新学习心肺复苏术。 指南推荐变化的理由如下:
下列所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在使用救护车转移之前终止复 苏操作 : 心脏骤停没有任何目击者 未实施旁观者心肺复苏 在现场进行一整套ACLS救治后未恢复自主循环 未给予电击
心肺复苏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2010版)
评分等级 项目 分值 操 作 要 点 A 评估 呼救 安置体位 评估脉搏 5 5 5 5 评估环境安全,判断患者有无意识,拍肩膀、大声询问,禁忌剧烈摇晃患者,同 时快速评估呼吸 高声呼救,拔120急救电话(口头说明) 仰卧位放到硬质平面上 操作者摸同侧颈动脉,检查脉搏时间不超过10秒 按压部位:胸骨下半段,位于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处 按压姿势手法:一手掌跟部放在胸部两乳头之间的胸骨上,另一手平等重叠压在 其手背上,肘部伸直,掌根用力,手指抬离胸壁,实施规则的按压 35 按压深度:至少5cm 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按压中断不超过10秒 按压通气比值:30:2 5 开放气道 (A) 5 清除口腔异物:检查口腔有无异物,取出活动性假牙及异物 开放气道:仰头抬颏法(左手肘关节着地,左手掌压低前额,右手的食指和中指 托起下颌骨)或者下颌前提法(用无名指钩住下颌关节,双手将下颌往前往上提 拉,不能抬颈) 正确吸气后张口完全包住患者的口并密闭 人工呼吸 (B) 20 吹气时用放在患者前额一手拇指和食指捏闭患者鼻孔,呼气时放松 每次吹气1秒以上,给予患者足够的潮气量(500-600ml)。口对口吹气2次,2次 之间应有空歇 10 5 100 按压5个循环后评估脉搏、呼吸,判断心肺复苏是否有效 仪表,对患者态度,操作熟练程度 5 5 5 5 5 10 5 10 5 5 5 5 5 10 10 5 B 4 4 4 4 4 9-6 4 9-6 4 4 4 4 4 9-6 9-6 4 C 3 3 3 3 3 5 3 5 3 3 3 3 3 5 5 3 D 2-0 2-0 2-0 2-0 2-0 4-0 2-0 4-0 2-0 2-0 2-0 2-0 2-0 4-0 4-0 2-0
2010国际心肺复苏指南
2010 Internation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guidelines
伊春市中心医院ICU
孟楠
概述
伊春市中心医院ICU 孟楠
2010年1月31日—2月6日国际复苏联合会 (ILCOR)和美国心脏协会(AHA)共同 在美国达拉斯洲酒店举行的2010心肺复 苏指南(CPR)暨心血管急救(ECC)国 际科学共识推荐会既要。 2010年10月18日-美国心脏协会(AHA) 公布最新心肺复苏(CPR)指南
开放气道
伊春市中心医院ICU 孟楠
开放气道手法
伊春市中心医院ICU 孟楠
仰面抬颌法 要领: 用一只手按压伤病 者的前额,使头部后仰, 同时用另一只手的食指 及中指将下颏托起
复苏步骤第三步(B)人工呼吸
伊春市中心医院ICU 孟楠
B:即人工呼吸
人工呼吸是心肺复苏基本技术之一 开放气道后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最常见、最方便的人 工呼吸方法是采取口对口人工呼吸和口对鼻人工呼吸。 方法: 口对口人工呼吸时要用一手将病人的鼻孔捏紧(防止吹 气气体从鼻孔排出而不能由口腔进入到肺内),深吸一 口气,屏气,用口唇严密地包住昏迷者的口唇(不留空 隙),注意不要漏气,在保持气道畅通的操作下,将气 体吹入人的口腔到肺部。吹气后,口唇离开,并松开捏 鼻的手指,使气体呼出。观察人的胸部有无起伏,如果 吹气时胸部抬起,说明气道畅通,口对口吹气的操作是 正确的。
伊春市中心医院ICU 孟楠
心肺复苏—BLS(CAB)
伊春市中心医院ICU 孟楠
按压方法: 按压时上半身前倾,腕、 肘、肩关节伸直,以髋关 节为支点,垂直向下用力孟楠
心肺复苏—BLS(CAB)
心肺复苏的标准操作程序(2010年指南) 2
B Breathing 口对口人工呼吸 C Circulation 徒手胸外心脏按压 D Defibrillation 体外电击除颤(AED) 但最新的国际指南对步骤做了重大修改
8
CPR’2010国际新指南规定:
C Circulation 胸外心脏按压30次 A Airway 然后才用徒手开放气道 B Breathing 器械或徒口人工呼吸2次 D Defibrillation 体外电击除颤(AED)
心肺复苏 之标准操作流程
(依据最新的CPR’2010国际指南)
1
一、“生存链”是提高心肺 复苏成功率的唯一途径
“及早” 呼救并到达(E1) “及早” 徒手CPR(E2) “及早” 电击除颤(E3) “及早” 高级生命支持(E4) “及早” 复苏后监护治疗(E5)
2
这五个环节环环相扣构成“生存之链条”
23
第三个理由
不幸的是,大多数院外心脏骤停患 者没有由任何旁观者进行心肺复苏。这 可以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但其中一个障 碍可能就是 A-B-C-D程序,该程序的前 两步通常是施救者认为最困难的步骤, 即开放气道并进行人工呼吸。如果先进 行胸外心脏按压,可能会鼓励更多的第 一目击者立即开始实施心肺复苏。
28
第三阶段处置:第三个ABCD
(心肺复苏成功后的进一步治疗)
A Assist 多器官功能支持 B Brain 脑保护与冬眠、促清醒 C Care ICU床旁重症监护 D Diagnosis 确诊并祛除病因
内容已超出现场心肺复苏的范围,从略
29
特别说明
有关实施第二个、第三个ABCD的程序问 题,由于此时已至少有 3 名以上的医生 护士赶到,组成了一个抢救团队,在组长 的指挥下、每个组员按照各自的分工,同 时执行ABCD程序,齐心协力地集体抢救 患者。因此单纯讨论操作流程究竟是 ABCD还是CABD、甚至DCAB,已经完 全失去了临床实际意义,只不过为了顺口 和方便记忆,仍然将其步骤归纳为ABCD 而已。
2010 心肺复苏与心血
4.每次按压要使胸廓充分回弹在按压。
四、对心搏骤停的判断,删除了判定呼吸采用的看、听、 感觉方法,而改为对突然意识丧失无呼吸或异常呼吸者立 即胸外按压,快速激活EMS系统。
五、1、鼓励未受过培训的救援者行单纯的胸外按 压CPR,并接受调度员的电话指导。
2、单一胸外按压与传统CPR效果无异。 六、医务人员检查脉搏不再重要 ,时间不超过10 秒,如患者突然倒地意识不清,无呼吸或呼吸异常,施 救者不必查脉搏就须假定是心博骤停,要警觉心搏骤停 的双向波200J,单相波 360J。 3、双相比单项有效。 4、除颤前后均应胸外 按压 5、推荐AED的使用。
八、气管插管:
1.一般在复苏后尽早气管插管建人功气道及机械
通气。 2.在CPR期间应用声门上装置代替气管插管。 3.如在CPR期间行气管插管和其他操作,必须不能 导致胸外按压的明显中断和电除颤的延迟。
4.不再推荐气管插管时常规环状软骨施压。
九、关于用药 1、目前没有明确证据表明药物确实有效。 2、肾上腺素:仍推荐1毫克3-5分钟一次静 推,大剂量可能不利 3、腺苷:用于稳定,单一宽QRS波型且固 定,单形态心动过速的诊断治疗。 4、阿托品:对无腺性电活动(PEA)或心 室停博,不再常规推荐使用阿托品。对有症状 或不稳定的心动过缓,阿托品无效时,推荐使 用静脉注射变时激动剂来替代体外起博。
2010 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概要 承德市中心医院 程瑞年 电话:2027997
一、生存链由四环变五环
1、早期识别呼救 2、早期CPR 3、早期电除颤 4、早期高级生命支持 5、复苏后的进一步治疗
二、基础复苏由A-B-C转变的C-A-B
三、胸外按压:
1、具体办法:位置、频率、深度。
2、原则: 1.尽早开始 2.快速有力 3.连续不间断
心肺复苏指南操作步骤
生存链 2010
谢 谢!
滑动2~3cm <10秒
仅专业人员做
四、立即开始胸外按压30次
定位:乳头连线中央 ,扣手,两肘关节伸直 按压频率大于100次/min,按压幅度大于少5cm,每次
按压后使胸廓回弹恢复原状,保证松开与压下的时间 基本相等
Circulation 循 环
心肺复苏 CAB
胸外按压(C)要点:
1.按压频率:≥100bpm 2.按压幅度:≥5cm(儿童>1/3) 3.按 压 后:胸廓回弹 4.每人时间:2 min 5.交换间隔:<10s 6.按压/通气:30:2
(呼吸时间:约1s)
五、开放气道
观察口腔有无异物,有异物立即取出 仰头举颌法,开放气道 成人头后仰90°(下颌角与耳垂连线垂直
地面)
六、人工呼吸
通气时间:每次约1s 潮气量:足够(500cc) 看到胸部起伏 监测CO2分压波形:评估按
压质量
2023/11/6
六、人工呼吸
E C hand
2023/11/6
2010心肺复苏操作
《2010 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 及心血管急救指南》解读:“喂!
你怎么了?”
请拨打“120”,带除颤器
二、摆放体位
仰卧位 翻身时整体转动,保护颈部 摆放于地面或硬板床 救护人跪于病人右侧
三、触摸颈动脉搏动
数数 1001 1002 1003 1004 1005 1006 中、食指横放颈部中央,向气管一侧轻按
30 2
每每 22 分分?钟或或 55 ?个循循?环
?换位位
50
七、按压与的呼吸关系
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
7.AED或除颤器到场,检查心 否可以除颤
律是
8.每5个周期检查心律(除颤后立即继续 CPR2min,后检查心律)
成人基本生命支持-要点
1.判断意识:确认濒死喘息 2.弱化了脉搏的检查 3.革命性的修改:流程更换(CAB) 4.强调实施高质量心肺复苏 5.简化流程! 6.人工呼吸注意事项 7.先给予电击与先进行心肺复苏?
4. 高质量心肺复苏-深度!
按压主要是通过增加胸廓内压力以及直接压迫心脏产生血流。通过按压, 可以为心脏和大脑提供重要血流以及氧和能量
如果给出多个建议的幅度,可能会导致理解困难,所以现在只给出一个建 议的按压幅度。虽然已建议“用力按压”,但施救者往往没有以足够幅度 按压胸部。另外,现有研究表明,按压至少5厘米比按压4厘米更有效
单纯胸外按压! 研究提示:对于心脏病因导致的心脏骤停,单纯胸外按压心肺复苏和同时进行按压及人
工呼吸的心肺复苏的存活率相近。指南再次提出Hands-Only CPR(单纯胸外按压), 提高旁观者进行CPR的可能性。(除外溺水等情况) 对于推测因溺水等原因导致窒息性骤停的患者,应首先进行胸外按压并进行人工呼吸, 在大约5个周期(大约两分钟)后再启动急救系统
苏 ALL rescuers should immediately begin CPR (see steps below) for adult victims who are
unresponsive with no breathing or no normal breathing (only gasping)
8.1 气道管理辅助措施和通气
CPR期间通气的目的是维持充足的氧合和充分排出二氧化碳。 CPR期间所需要的最佳潮气量、呼吸频率和吸氧浓度尚未确定 推荐意见: 1.给氧浓度:心脏骤停复苏期间,一旦有可能,使用100%的吸氧浓度(FIO2=1.0)是合理的; 2.潮气量、呼吸频率:在基本生命支持里有给出建议(6~7ml/kg或500~600ml,6-8秒1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rnold Sladen, M.D. Chairman Stephen W. Carveth, M.D. Alan H. Goldberg, M.D., Ph.D. Kevin McIntyre, M.D., J.D. Malcolm R. Parker, M.D. Pittsburgh, Pennsylvania Lincoln, Nebraska Boston, Massachusetts Boston, Massachusetts Los Gatos, California Everett, Washington Columbia, South Carolina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Rochester, Minnesota East Meadow, New York
Paul Dudley White
(1886-1973)
AHA received $ 484 million in public support AHA provided $ 525 million for
•Research •Public Health Educatio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 Training •Community Services
Consultants
C. W. Guildner, M.D. Ambrose G. Hampton, Jr., M.D. William Edward Kaye, M.D. Roger D. White, M.D. Costas T Lambrew, M.D.
2011 AHA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 Committee
2011 AHA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 Committee
Lance Becker, MD, FAHA Robert Hickey, MD Edward Jauch, MD Mary E. Mancini, RN, PhD, FAAN Vinay Nadkarni, MSc, FAHA Venugopal Menon, MD, FAHA Scott Silvers, MD Andrea Gabrielli, MD Terry Vanden Hoek, MD George Sopko, MD, MPH Oscar Tovar, MD
Liasons
ECC Research Working Group ECC Business Mgt Comm AHA Stroke Council NRCPR ILCOR Co-Chairperson Am College Cardiol Am College Emerg Physicians Am Soc Anesth Soc Acad Emerg Medicine Natl Heart Lung Blood Inst FDA
Members
Chairperson Vice-Chairperson Past Chairperson BLS Chairperson BLS Past Chairperson ACLS Chairperson ACLS Past Chair Peds Chairperson First Aid Chairperson Program Admin Chairperson Program Admin Past Chairperson Education Chairperson Education Past Chairperson Member At Large Member At Large Member At Large
AHA Program Categories
• • • • • • • Public and Patient Education Stroke Health-related laws and regulations Research Healthcar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Healthcare Quality Improvement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 (ECC)
AHA’s first “CPR Committee”
Dr. Leonard Scherlis
1973 AHA Emergency Cardiac Care Committee
Members
Arnold Sladen, M.D. Chairman Stephen W. Carveth, M.D. Alan H. Goldberg, M.D., Ph.D. Kevin McIntyre, M.D., J.D. Malcolm R. Parker, M.D. Pittsburgh, Pennsylvania Lincoln, Nebraska Boston, Massachusetts Boston, Massachusetts Los Gatos, California Everett, Washington Columbia, South Carolina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Rochester, Minnesota East Meadow, New York
Liasons
ECC Research Working Group ECC Business Mgt Comm AHA Stroke Council NRCPR ILCOR Co-Chairperson Am College Cardiol Am College Emerg Physicians Am Soc Anesth Soc Acad Emerg Medicine Natl Heart Lung Blood Inst FDA
/
AHA Program Categories
• • • • • • • Public and Patient Education Stroke Health-related laws and regulations Research Healthcar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Healthcare Quality Improvement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 (ECC)
2010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
Name of Presenter
Disclosures
• Disclosures of presenter • Disclosures of presenter
2011 AHA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 Committee
Lance Becker, MD, FAHA Robert Hickey, MD Edward Jauch, MD Mary E. Mancini, RN, PhD, FAAN Vinay Nadkarni, MSc, FAHA Venugopal Menon, MD, FAHA Scott Silvers, MD Andrea Gabrielli, MD Terry Vanden Hoek, MD George Sopko, MD, MPH Oscar Tovar, MD
Members
Chairperson Vice-Chairperson Past Chairperson BLS Chairperson BLS Past Chairperson ACLS Chairperson ACLS Past Chair Peds Chairperson First Aid Chairperson Program Admin Chairperson Program Admin Past Chairperson Education Chairperson Education Past Chairperson Member At Large Member At Large Member At Large
Consultants
C. W. Guildner, M.D. Ambrose G. Hampton, Jr., M.D. William Edward Kaye, M.D. Roger D. White, M.D. Costas T Lambrew, M.D.
1974
1975
1973 AHA Emergency Cardiac Care Committee
2011 AHA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 Committee
Michael Sayre, MD, FAHA Monica Kleinman, MD Robert O'Connor, MD, MPh, FAHA Robert Berg, MD, FAAP, FAHA Diana Cave, RN, MSN, CEN Clifton Callaway, MD, PhD Robert Neumar, MD, PhD Marc Berg, MD, FAAP Rita Ann Herrington, RN, BSN, EMT-P Ryan Shercliffe, RN, MSN Rosemary Adams, RN, EMT-P Allen McCullough, PhD, RN, NREMT-P Theresa Ann Hoadley, RN, PhD, TNS Anthony Fletcher, MD Patricia Howard, RN, PhD, CEN Henry Ting, MD, MBA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Background
•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NGO) • Established in 1924 by cardiologists interested in promoting research and education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