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四单元 测量 整理与复习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测量 整理与复习-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测量整理与复习-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长度的概念,掌握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 使学生能够使用直尺、卷尺等工具进行长度测量,并能准确地读取测量结果。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长度的概念和单位2. 长度的测量工具和方法3. 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长度的概念、单位及其换算,长度的测量方法。
2. 教学难点: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准确地进行长度测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直尺、卷尺、米尺等长度测量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直尺、卷尺、米尺等长度测量工具,练习本、铅笔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了解长度的概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长度的单位,让学生认识厘米、分米、米,并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3.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测量案例,让学生了解长度测量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长度测量实践,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总结与反思: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长度的概念和单位2. 长度的测量工具和方法3. 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测量家中某一物品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2. 请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计算教室的长度、宽度等。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
2.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3.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调整教学计划,确保教学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长度的概念、单位及其换算,学会使用长度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四 测量单元教案与反思
第四单元:测量教学内容:第一课时铅笔有多长教学目的:1通过估计与测量等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初步建立长度单位的观念,发展估测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初步明确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会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
3、通过自评与互评,发展学生的反思评价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测量铅笔长度,亲身体验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
教学难点通过体验活动,形成1分米和1毫米的感性认识。
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活动一:目标——通过估计、测量与联想,产生1分米长度单位,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1、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估一估10厘米红色纸条的长度,记下来,再量一量它的长度。
2、教师引疑自答“象这样10厘米长还可以用什么单位表示呢? 10厘米也就是1分米”。
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的间隙比一比1分米的长度。
教师介绍“1分米”也可以写作“1dm”,学生读三遍,书写一遍。
3、教师引导学生想一想,1分米是几厘米?(教师板书:1分米=10厘米,1dm=10cm。
)4、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1米是多少厘米?1米是多少分米?(教师板书:1m=100cm 1m=10dm)5、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你见过什么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活动二:目标——通过测量、观察与联想,产生探究的欲望,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
1、让每个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长6.3厘米的黄色纸条。
先估一估长度,记下来,再量一量长度,记下来,然后看看估得怎样。
2、教师自问自答“是啊,遇到不是整厘米的怎么办,这就要求我们学习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然后介绍,1厘米中的1小格长是1毫米,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的间隙比一比1毫米的长度。
教师介绍“1毫米”写作“1mm”,学生读三遍,书写一遍。
3、引导学生观察,1厘米中有几个小格?(10个小格),1厘米等于几毫米?(10毫米),板书:1cm=10mm。
4、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有哪些东西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学反思:教学内容:第二课时 1千米有多长教学目的:1通过“走一走”、“估一估”、想一想“等活动,体验1千米有多长,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
《第四单元整理和复习》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测量整理和复习教学目标:1.梳理本单元知识内容,认识1分米、1毫米、1千米各有多长,知道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2.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分层次检验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感受长度的实际意义,在练习中及时查漏补缺。
3.经历寻找生活中的事物,加强对所学长度单位实际意义的体会。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同学们,第四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呢?请你结合下面的提纲,回忆一下吧?1.毫米、分米的认识(铅笔有多长)师:我们一起学习了分米和毫米,你知道他们与厘米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吗?生: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千米的认识(1千米有多长)师:我们认识了千米,你知道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吗?生:1千米=1000米。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提问引起学生回忆,师生一起总结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换算关系,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基础练习1.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茶杯高约9()。
数学课本长约26()。
课桌高约7()。
飞机每小时飞行800()。
冰箱高约1()50()。
铅笔长约1()5()。
2. 单位换算。
5000米=()千米30厘米=()分米7厘米=()毫米800厘米=()米120毫米=()厘米70分米=()米3.选择题。
(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新1角硬币的厚度约是()。
A.2分米B.2厘米C.2毫米(2)墨水瓶高约()。
A.16分米B.6毫米C.6厘米(3)旗杆高约()。
A.10千米B.10米C.10分米(4)一层楼的高度约是3米,小明乘电梯从一层到四层,上升了()米。
A.4B.9C.12设计意图:在基础练习中回忆起单位之间的换算。
三、易错练习1. 在里填上“>”“<”或“=”。
3000米3千米99米100厘米40分米3米88毫米1米200分米2米1千米1000米2. 判断题。
(对的画“√”,错的画“✕”)(1)汽车每小时行驶80千米。
()(2)小军的身高是140米。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4单元《整理与复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导学案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整理与复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同桌交流(1)说说自己在这两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的体会。
(2)自己有什么收获和不足。
(3)有什么好方法或好建议想要分享给同学们。
(4)自己最满意的一次数学作业。
2、全班汇报(1)分享发言、作品展示。
(2)相互评价3、反思评价给自己这段学习情况评星,对自己的不足谈谈如何改正。
4、提出问题1、明确同桌交流的要求,引导学生选择喜欢的话题与同桌交流,巡视指导学。
2、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帮助学生展示作品,引导全班评价,及时反馈、肯定。
3、引导学生自评,反思总结。
4、引导学生根据两个单元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疑惑,还想要继续了解的问题。
活动意图说明:学生在交流、反思的过程中体会和进步,也是学生自我评估的一种方式,包括学习内容、学习策略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鼓励学生从生活中、数学学习中不断发现和提出问题,提升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环节四:巩固应用(指向目标1)学生活动41、随堂小练(1)下列竖式正确的是()(2)运动会上,100米赛跑有35人报名。
如果每组最多8人,至少需要分几组。
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的意思。
(3)数一数,填一填。
2、归纳概括说一说,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需要注意什么?教师活动41、鼓励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
3、引导学生概括解决问题中容易出现的错误,总结方法与策略。
活动意图说明:在练习的过程中,巩固有余数的除法和生活中的大数相关知识,经历竖式表达的过程,解决有余数除法的相关实际问题。
结合情境进一步体会大数的实际意义和数的构成。
6.作业与检测1、P40:3、4题,完成在书上。
2、用两个2,两个0组成四位数:(1)一个0都不读的数是()(2)只读一个0的最小的数是()7.板书设计整理与复习8.教后反思(1)我的教学效果怎样:制定的学习目标定位是否准确?达成了几条?达成度大约是多少?学生的学习方式如何?学生的学习状态怎样?学生是否实现了发展?(2)我的教学设计怎样:我的教学准备是否充分?是否处处为学生着想?学习过程设计是否适合我的学生?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教学环节是否合理?(3)我的教学机智怎样:是否对学生活动具有敏感性?能否迅速而正确的对课堂生成做出判断?能否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整理与复习》第一课时导学案。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精品教案-第4单元 测 量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精品教案-第4单元测量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 使学生能够正确使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并能够估测物体的长度。
3.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长度单位:厘米和米2. 直尺的使用方法3. 长度的测量与估测4. 长度单位换算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直尺的使用方法,长度的测量与估测。
2. 教学难点:长度单位换算,测量方法的灵活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直尺、米尺、卷尺、各种长度物体模型。
2. 学具:直尺、铅笔、橡皮、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了解长度单位,引发学生对长度测量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以及直尺的使用方法。
3. 演示与操作:教师演示如何使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学生跟随操作。
4. 练习与讨论:学生分组进行测量练习,讨论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5. 小结:总结长度单位换算方法,强调测量注意事项。
6.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作业:布置长度测量相关作业,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长度单位:厘米、米2. 直尺的使用方法3. 长度的测量与估测4. 长度单位换算七、作业设计1. 测量课本、铅笔、桌子等物品的长度,并进行单位换算。
2. 估测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与实际测量结果进行比较。
3. 家长辅助完成一道长度测量题目,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2. 通过课后作业的布置,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测量技能。
3. 教师要善于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本节课通过讲解、演示、操作、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直尺使用方法、长度测量与估测等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操作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测量》(精品同步教学设计)
2.学生分享自己对测量的了解和认识,教师总结并引出测量的重要性。
师:“测量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帮助我们了解物体的长短、大小、高低等。那么,你们知道测量有哪些基本方法和单位吗?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些内容。”
4.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敏感度,学会通过数据比较、分析,发现规律和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思考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1.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测量的过程,掌握测量方法。
2.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维,将测量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测量知识的掌握,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课本第61页的练习题1、2、3,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家长签字确认。
通过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巩固长度、面积、体积的测量计算。
2.选择一个生活中的物体或空间,进行实际测量,并记录测量过程及结果。
难点: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往往难以准确把握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特别是在进行长度、面积和体积的测量时,容易产生误差。
2.重点:培养学生运用测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难点:学生在面对具体问题时,往往难以将测量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需要教师引导他们发现问题的本质,运用测量方法解决问题。
3.重点: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测量问题,如测量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复杂物体的体积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适时反馈,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和反馈,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测量》(精品同步优秀教学案例)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研究测量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设置小组竞赛,如“最快测量团队”,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测量技巧。
3.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测量心得,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对测量过程进行反思,如“在测量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3.教育学生关爱环境,养成节约资源的良好习惯,如使用废旧物品制作测量工具等。
4.通过对测量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身边的数学意识,提高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测量情境,如测量教室的长度和面积,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感受测量的意义。
2.利用多媒体展示测量工具的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了解测量在人类发展中的重要性。
3.小组合作:教师组织了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测量,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互相交流测量心得,分享测量技巧,共同解决问题,提高了学习效果。
4.反思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对测量过程进行反思,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在测量活动中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改进和提高。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测量》(精品同步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测量》的设计理念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测量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测量意识和能力。在学习内容上,本单元主要包括长度和面积的测量,以及通过测量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据分析能力。
3.结合实例,讲解测量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如测量误差、测量工具的选择等。“测量教室的长度和面积”,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操作。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测量》教案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测量教材分析:本单元的内容有: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
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这一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本单元的内容是“测量”,无论是分开的“测”或“量”,还是连在一起的“测量”,都预示着强烈的活动性,换句话说,就是没有活动的教学不能称其为测量的教学。
基于这种考虑,教材的编排中安排了许多活动,可以说本单元的内容是以活动展开的,其目的就是为教师安排学生的活动提供便利。
比如,毫米的认识中测量课本,分米的认识中的测量书桌,以及通过具体的活动感受1千米等等。
学情分析: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加之在生活中常常遇到测量问题。
因此,学生的已有经验是比较丰富的。
教材的编写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将它作为发挥学生主动性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比如,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从知识方面来讲有厘米的认识作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
所以,教材在这里让学生估、测、议,进而引出要学习的新知识。
另外,这一单元中经常出现的课堂、操场、校园等,都是学生熟悉的环境,很容易打开学生的话题。
单元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际测量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分米和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在实际测量活动中,初步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概念;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能估计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计意识。
3.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体会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对身边事物的关注与好奇及积极参与测量的欲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测量知识点总结
第四单元测量一、基础知识(一)要掌握的知识点知识点:1、通过实际测量,了解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2.知道1分米或1毫米的实际长度。
3.能利用长度单位之间关系进行单位换算1千米有多长(千米的认识)知识点:1.体验1千米有多长。
2.了解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1千米=1000米或1km=1000m。
3、能正确使用长度单位。
(二)常用知识1. 毫米(mm)、厘米(cm)、分米(dm) 、米(m), 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1米(m)=10分米(dm),1分米=10厘米(cm),1厘米(cm)=10毫米(mm), 1米(m)=100厘米(cm),1分米(dm)=100毫米(mm),1000米=1千米.2、1000米=1 千米;3、大单位换算成小单位,数值要变大,乘以进率;小单位换算成大单位,数值要变小,除以进率;4、长度单位比较大小,首先要观察单位,统一单位之后才能比较;5、长度单位的加减法,米加米,分米加分米,厘米加厘米……就是把相同的单位进行加减,不同单位要互换,相同单位好换算。
6. 常用测量单位应用➀IC卡、纸张、硬币、指甲的厚度一般用“毫米”做单位,➁桌子、书本、笔、练习本、图钉、粉笔一般用“厘米”做单位,➂1扎的长度大约是一分米,➃黑板、门、床、树木、楼房高度一般用“米”做单位,⑤大桥长度,火车、飞机的速度一般用“千米”做单位.7、线段的相关知识点:线段的特点:线段是直的,线段有两个端点,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➀线段的画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量到的长度的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
➁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料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准的数字是几,就是几.➂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一、我会填。
(共27分)1、在下面()里填上适当的单位。
【北师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四单元 测量整理与复习
整理与复习教学内容:整理与复习教学目的:1通过整理与复习,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与整理,并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
2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更好的掌握有关的知识。
3通过展示与交流,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更好的掌握有关的知识教学难点通过展示与交流,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准备:ppt、挂图。
优秀的作业、作品……教学时间:教学过程二次设计谈话引入一个单元学完了,你一定受益匪浅吧。
但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你们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梳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你将变得更聪明、更有才智。
1.你学到了什么?(1)出示图1,看图说一说。
读出每所学校的人数。
说一说那所学校的人数最少,那所学校人数最多,哪两所学校的人数比较接近。
你能把它们的人数按从多到少的顺序排列吗?看图,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呢?在小组内交流。
小组汇报交流结果。
(2)出示图2,看图说一说。
仔细看图,说一说个动物馆在池塘的什么方向?说一说狮子馆到猴山的行走路线。
看图,你还能提出其它问题吗?同桌交流,采取你问我答的形式。
集体汇报。
(3)出示图3。
看图,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交流:你能根据图中的条件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看谁提出的问题多,更有价值。
全班交流,学生讨论评价。
2.我的成长足迹:与同伴说一说。
(1)组内展示个人的学习资料。
(2)说一说。
请同学们勇敢地展示最满意的数学作业展示给同学看。
请你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展示内容。
3.评一评。
a.自我评价。
b.小组成员互评或好朋友互相评价。
c.教师评价。
4.忆一忆。
a.回忆自己影响最深刻的一节数学课、最喜欢的一节数学活动,或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个问题等。
b.在老师或同学面前讲一讲。
c.说说自己取得的进步。
5.写一写。
教师可以为学生记录成长纪实。
学生完成纪录卡片。
【北师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四单元测量整理与复习
整理与复习教课内容:整理与复1通整理与复,学生学的知行回与整理,并使之系教课目的:化和条理化。
2培育学生主学的精神,更好的掌握有关的知。
3通展现与交流,使学生体到成功的愉悦。
教课要点:培育学生主学的精神,更好的掌握有关的知教课点通展现与交流,使学生体到成功的愉悦。
教课准:ppt 、挂。
秀的作、作品⋯⋯教课:教课程二次引入一个元学完了,你必定得益匪浅吧。
但我国有名的数学家庚:“勤能拙是良,一分辛苦一分才。
”你准好了?我一起梳理本元的学内容,你将得更明、更有才干。
1.你学到了什么?(1)出示1,看一。
出每所学校的人数。
一那所学校的人数最少,那所学校人数最多,哪两所学校的人数比凑近。
你能把它的人数按从多到少的序摆列?看,你能提出哪些呢?在小内交流。
小交流果。
(2)出示 2,看一。
仔看,一个物在池塘的什么方向?一子到猴山的行走路。
看,你能提出其他?同桌交流,采纳你我答的形式。
集体。
(3)出示 3。
看,你了什么?小交流:你能依据中的条件提出哪些数学呢?看提出的多,更有价。
全班交流,学生价。
2.我的成踪影:与伙伴一。
(1)内展现个人的学料。
(2)一。
同学英勇地展现最意的数学作展现同学看。
你向同学介自己的展现内容。
3.一。
a.自我价。
b.小成互或好朋友相互价。
c.教价。
4.一。
a.回忆自己影响最深刻的一节数学课、最喜爱的一节数学活动,或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个问题等。
b.在老师或同学眼前讲一讲。
c.谈谈自己获得的进步。
5.写一写。
教师可以为学生记录成长纪实。
学生完成纪录卡片。
北师大版数学小学二年级下册教案-第4单元 测 量-整理与复习
整理与复习课时目标导航复习内容第一~四单元整理与复习。
(教材第38~42页)复习目标1.通过整理与复习,对前面学习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知识网络。
2.学会自己归纳、总结学过的知识点。
3.在数学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知道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重点难点重点:学会自己归纳、总结学过的知识。
难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系统整理知识的习惯和能力。
复习过程一、知识回顾1.想一想,前面四个单元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2.说说自己的成长足迹。
3.在这四个单元中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都有哪些收获?二、知识整理1.有余数的除法。
(1)知识要点。
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对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时,每份分得同样多,但还有剩余,并且剩余的部分不够再分一份,这样的除法就是有余数的除法,剩余的部分就是余数有余数的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1)写竖式;(2)想商:想除数和几相乘的积最接近被除数,并且小于被除数,那么商就是几;(3)写商:把商写在被除数个位的上面;(4)相乘:把除数和商相乘,把积写在被除数的下面,并在除数和商的积的下面画一条横线;(5)相减:用被除数减去除数和商的积,所得的差写在横线的下面运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解决实(1)在生活中,租车、租船、用油桶装油等问题,去掉余数后,商要加1才是所求的结果;际问题(2)在生活中,做服装、给衣服钉扣子等问题,去掉余数后,商就是所求的结果(2)注意事项。
①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不要忘记写余数。
②任何一个有余数的除法,余数最小是1,最大是除数减1。
③在解决有余数的除法的实际问题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认识方向。
(1)知识要点。
认识方向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2)注意事项。
①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可以辨认其余七个方向。
②辨认一个建筑物的方向时要找准观测点。
3.生活中的大数。
(1)知识要点。
数位顺序表……万位千位百位十位个位万以内数的写法写数时,要从最高位写起,哪一位上是几,就在那一位上写几,哪一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占位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1)先看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于位数少的数。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 整理与复习 测量 北师大版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 整理与复习测量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整理与复习,巩固和加深对测量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 培养学生独立完成测量任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内容1. 复习长度、面积、体积的测量方法,理解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 复习如何使用测量工具,如尺子、量角器、天平等,并能够正确读取测量结果。
3. 复习如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测量单位,进行简单的测量计算。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长度、面积、体积的测量方法,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测量工具的使用。
2. 教学难点:如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测量单位,进行测量计算。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尺子、量角器、天平、教学挂图等。
2. 学具:学生自带的尺子、量角器、天平等。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提问或展示实例,引导学生回顾测量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复习:讲解长度、面积、体积的测量方法,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测量工具的使用。
3. 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测量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4. 讲解:针对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指导。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板书设计1. 板书整理与复习测量2. 板书内容:长度、面积、体积的测量方法,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测量工具的使用。
作业设计1. 让学生回家后,用尺子、量角器、天平等测量工具,测量家里的物品,并记录下来。
2. 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测量单位,进行测量计算。
课后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指导。
2.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
以下是详细的补充和说明: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新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整理与复习》公开课教案_19
《长度单位的复习》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整理与复习教学目标:1.通过问题引领,合作交流,自主整理长度单位知识点,渗透有序的数学思想,构建知识体系。
2.在具体情境中,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从不同角度选择合适的单位及单位量进行实际估测,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
3.在解决问题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在借助问题梳理单元知识中,掌握自主复习整理的方法。
教学难点:从不同角度选择恰当的标准,进行实际测量。
一、借助问题,统一长度单位1.谈话出示:小明要去帮奶奶买裤子,奶奶说裤长5拃,小明帮奶奶买回来的裤子短了,你们知道为什么吗?2.学生交流3.归纳小结:只有用统一的长度单位才能准确测量,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笑话,看来我们有必要对长度单位进行系统复习。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情境,再一次让学生感受建立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又激发了学生复习的需求。
二、提出问题,明确复习任务1.思考:谈起长度单位,同学们认为需要复习什么呢?2.学生讨论、交流、3.归纳梳理:(1)都学过哪些长度单位?(2)每个单位表示的实际长度是多少?(3)长度单位之间有什么联系?(4)怎样估测物体的长度呢?【设计意图】通过学情调研与学生课上交流,发现学生缺少自主复习的方法。
于是提出了复习点什么的问题,从而引发学生对复习内容的思考,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又通过梳理和分类,明确复习内容,为后续学生自主复习做好准备。
三、逐层推进,明晰知识结构(一)理点成线,有序梳理1.思考: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2.学生无序回答。
(教师随学生发言张贴长度单位)(1)激发质疑:此时你有什么想法?——学生发言(2)归纳:如果有序就更好了。
(3)引导操作:谁能上前面来调整一下?(4)追问:还可以这样调整呢?【设计意图】通过追问,不但让学生回忆出已学的几个长度单位,同时体会出长度单位的大小,而且培养了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建立形成完整有序的知识系统做好准备。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 整理与复习 测量 北师大版
整理与复习——测量教学设计思考和提出的问题⒈用什么复习方法帮助学生归纳整理本单元的知识?⒉复习课没有新授课那么“新鲜”,选择什么样的练习既有趣,又能开动学生的思维;既体现基础,又能实现数学的再发和再创造。
磨课要点1、起点。
知识起点: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度单位,明确了长度单位之间的联系,会估计测量物体长度,并能够用有关测量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已有生活认知:二年级学生缺乏整理意识,没有形成整理习惯,不了解整理知识的方法。
在整理知识时存在零散,不全面,无序的现象。
思维特点:整理与复习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系统复习的意识,体验不到复习的必要性。
二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是直观的、感性的,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认识事物和归纳事物特征的方法,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尤为关键。
2.终点。
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与整理,查漏补缺,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3.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主整理知识点的意识较薄弱,教学时利用师生互动以整理、归纳等方法列出复习提纲,根据这个复习提纲展开教学,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多种形式的练习,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实现数学的再发和再创造。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整理与复习教学目标1、通过整理与复习,进一步理解长度单位:千米、毫米、分米等;掌握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在不同的场合运用合适的单位;能运用所学单位解决实际问题,使知识系统化。
2、通过合作交流,整理测量的有关知识点,渗透有序的数学思想,培养主动学习精神和自主整理知识点的意识。
3、巩固运用所学的内容,加深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发展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系统地整理复习测量知识,能用测量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测量》|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测量》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测量的概念,掌握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测量。
2.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测量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身边事物的欲望。
二、教学内容1. 长度的测量:使用尺子进行测量,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
2. 实际操作:分组进行测量活动,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
3. 数据记录与处理:将测量结果进行记录、比较、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测量。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测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尺子、教学PPT、测量活动指导书。
2. 学具:每组一把尺子、记录表、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测量场景,引导学生思考测量的意义和作用。
2. 新课导入:讲解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尺子的使用方法。
3.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测量活动,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4. 数据处理:引导学生将测量结果进行整理、比较、分析,发现其中的规律。
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分享自己在测量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总结测量技巧和方法。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测量》2. 板书内容:- 长度的测量- 长度单位:厘米、米- 测量方法与技巧- 数据记录与处理七、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测量家中物品的长度,记录在作业本上,并用自己的话描述测量过程。
2. 小组作业:每组选择一个主题,进行测量活动,并将结果整理成报告,下节课分享。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2. 学生反思:让学生思考自己在测量过程中的表现,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掌握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学会使用尺子进行简单的长度测量,并在实际操作中培养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测量》(精品同步教学设计)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测量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如测量书本、铅笔等物体的长度。这个操作将演示测量的基本原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重点和难点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强调,确保学生能够理解透彻,掌握测量相关知识。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测量》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测量物体长度的情况?”(如量衣服、桌子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测量的奥秘。
(2)针对测量误差的控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如从起点开始,让直尺紧贴物体,避免斜视等,并通过反复练习,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3)针对数据分析与应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测量数据记录在表格中,进行整理和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数据解释问题,如通过测量结果判断物体的长度,比较不同物体的长度等。
(2)测量误差的控制: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出现测量误差,如读数不准确、刻度线对齐不准确等。
(3)数据分析与应用:在测量活动中,学生可能对数据的整理、分析及应用感到困惑,不知道如何将数据应用于解决问题。
举例:
(1)针对量感的培养,教师可以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如让学生分组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并在小组内交流讨论,通过对比和总结,逐渐形成对长度单位的直观感知。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北师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四单元 测量
四测量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其他的长度单位,包括千米、分米、毫米。
教材中安排了量一量铅笔有多长的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引入长度单位分米、毫米的必要性,感受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引导学生总结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估测活动的经验积累有利于学生体会长度单位,了解估测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因此,教科书将估测活动贯穿于整个长度单位的认识之中。
第1节铅笔有多长教材第34~35页的内容。
1.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能根据具体情境恰当选择长度单位,并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发展学生的估测意识。
3.通过寻找生活中的1分米、1毫米的事物,加强对分米和毫米实际意义的体会,并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重点:引导学生初步建立长度观念,实际感受1分米、1毫米的实际长度。
难点:理解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课件(教材主题图)、米尺、2分硬币一枚。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大家想不想听?(想听)“身穿花衣裳,个子细又长。
写出漂亮字,需要它帮忙。
”同学们开动小脑筋,快快猜一猜,它是谁呢?(铅笔)师:铅笔是大家的好朋友,在铅笔的长度里面还藏着许许多多的数学知识呢!今天我们来比一比谁发现的知识最多。
(板书课题:铅笔有多长)设计意图:以谜语的形式引出新课,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一)认识分米师:赶快把你们文具盒里面的铅笔朋友请出来,估一估它有多长,把你估计的结果告诉你的同桌。
生思考估计。
师:谁想来说一说?预设:生1:我的铅笔有15厘米。
生2:我的铅笔大约有10厘米。
……1.量一量师:同学们估计的结果是不是接近铅笔的实际长度呢?快拿出尺子来量一量吧!生动手测量并汇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理与复习教学内容:整理与复习
教学目的:1通过整理与复习,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与整理,并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
2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更好的掌握有关的知识。
3通过展示与交流,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更好的掌握有关的知识
教学难点通过展示与交流,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准备:ppt、挂图。
优秀的作业、作品……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二次设计谈话引入
一个单元学完了,你一定受益匪浅吧。
但我国著名的数
学家华罗庚说过:“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
你们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梳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你将变得更聪明、更有才智。
1.你学到了什么?(1)出示图1,看图说一说。
读出每所学校的人数。
说一说那所学校的人数最少,那所学校人数最多,哪两
所学校的人数比较接近。
你能把它们的人数按从多到少的顺序排列吗?
看图,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呢?在小组内交流。
小组汇报交流结果。
(2)出示图2,看图说一说。
仔细看图,说一说个动物馆在池塘的什么方向?
说一说狮子馆到猴山的行走路线。
看图,你还能提出其它问题吗?同桌交流,采取你问我
答的形式。
集体汇报。
(3)出示图3。
看图,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交流:你能根据图重的条件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看谁提出的问题多,更有价值。
全班交流,学生讨论评价。
2.我的成长足迹:与同伴说一说。
(1)组内展示个人的学习资料。
(2)说一说。
请同学们勇敢地展示最满意的数学作业展示给同学看。
请你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展示内容。
3.评一评。
a.自我评价。
b.小组成员互评或好朋友互相评价。
c.教师评价。
4.忆一忆。
a.回忆自己影响最深刻的一节数学课、最喜欢的一
节数学活动,或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个问题等。
b.在老师或同学面前讲一讲。
c.说说自己取得的进步。
5.写一写。
教师可以为学生纪录成长纪实。
学生完成纪录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