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专题强化二

合集下载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微专题2不等式恒成立、能成立问题课件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微专题2不等式恒成立、能成立问题课件
等式恒成立,即x2+mx-4x-m+4>0恒 成立, 则关于x的方程x2+mx-4x-m+4=0的判别式Δ=(m-4)2-4(-m+ 4)<0, 即m2-4m<0,解得0<m<4,所以实数m的取值范围为{m|0<m<4}.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探究2 在给定范围上的恒成立问题 [典例讲评] 2.(1)若对任意的x>0,x2-mx+1>0恒成立,则实数m的 取值范围是___{_m_|m__<_2_}____. (2)∀x∈{x|2≤x≤3},不等式mx2-mx-1<0恒成立,求m的取值范围.
反思领悟 在给定范围上的恒成立问题
(1)当a>0时,ax2+bx+c<0在x∈{x|α≤x≤β}上恒成立⇔y=ax2+bx +c在x=α,x=β时的函数值同时小于0. (2)当a<0时,ax2+bx+c>0在x∈{x|α≤x≤β}上恒成立⇔y=ax2+bx +c在x=α,x=β时的函数值同时大于0.
(1)结合二次函数图象,将问题转化为端点值的问题解决. (2)对一些简单的问题,可转化为m>ymin或m<ymax的形式,通过求y的 最小值或最大值,求得参数的取值范围.
[学以致用] 3.(1)不等式x2+ax+4<0的解集不是空集,则实数a的
取值范围是( )
√A.{a|a>4,或a<-4}
B.{a|-4<a<4}
C.{a|a≥4,或a≤-4}
D.{a|-4≤a≤4}
(2)已知关于x的不等式-x2+4x≥a2-3a在R上有解,则实数a的取值
范围是( )
√A.{a|-1≤a≤4}

高中物理必修一 第二章专题强化 竖直上抛运动

高中物理必修一 第二章专题强化 竖直上抛运动
12345678
4.离地面高度100 m处有两只气球正在以大小为5 m/s的速度分别匀速上升
和匀速下降.此时在这两只气球上各同时落下一个物体.问这两个物体落到
地面的时间差为(g=10 m/s2)
A.0
√B.1 s
C.2 s
D.0.5 s
取竖直向上为正方向,两物体落到地面的时间差为上升物体上升到 最高点所用时间的2倍,即t= 2gv0=1 s,B正确.
例1 (多选)关于竖直上抛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竖直上抛运动的上升过程是匀减速直线运动 √B.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对竖直上抛运动的全过程都适用
C.以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竖直上抛运动的加速度a=g
√D.竖直上抛运动中,任何相等的时间内物体的速度变化量相等
例2 气球下挂一重物,以v0=10 m/s的速度匀速上升,当到达离地面高 175 m处时,悬挂重物的绳子突然断裂,那么重物再经多长时间落到地 面?落地前瞬间的速度多大?(空气阻力不计,g取10 m/s2) 答案 7 s 60 m/s
√D.物体速度变化量的大小为50 m/s,方向向下
物体上升的最大高度为 Hm=v20g2=2×30120m=45 m,上升到最高点时 间为 t=vg0=3100 s=3 s,所以前 5 s 内物体上升的最大高度为 45 m, A 错误; 前 5 s 内物体的位移为 s=v0t-12gt2=30×5 m-12×10×52m=25 m, 所以前 5 s 内物体的位移为 25 m,方向向上,B 错误;
12345678
尖子生选练
8.球A从高为2 m的位置自由下落,同时球A正下方的球B由地面以5 m/s的 速度向上抛出,求:(g取10 m/s2,不计空气阻力) (1)两球相遇时B球的速度大小; 答案 1 m/s

新步步高高考物理(全国用)大一轮复习讲义课件:第二章 相互作用 专题强化二

新步步高高考物理(全国用)大一轮复习讲义课件:第二章 相互作用 专题强化二

4
盘查拓展点
生活中平衡问题的实例分析 力的平衡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实例,解答的关键是要建立正确的物 理模型,选择合适的的解题方法,一般按以下步骤进行:
【典例】 一般教室门上都安装一种暗锁,这种暗锁由外壳A、骨架B、弹 簧C(劲度系数为k)、锁舌D(倾角θ=45°)、锁槽E以及连杆、锁头等部件 组成,如图甲所示.设锁舌D的侧面与外壳A和锁槽E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 μ,最大静摩擦力Ffm由Ffm=μFN(FN为正压力)求得.有一次放学后,当某同 学准备关门时,无论用多大的力, 也不能将门关上(这种现 象称为自锁),此刻暗锁 所处的状态的俯视图如 图乙所示,P为锁舌D与 锁槽E之间的接触点,弹 簧由于被压缩而缩短了x.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2.(多选)如图所示,粗糙水平面上有一长木板,一个人站在木板上用力F 向右推箱子,木板、人、箱子均处于静止状态.三者的质量均为m,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 答案 A.箱子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向右
√B.人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向右 √C.箱子对木板的摩擦力方向向右
D.若水平面光滑,人用同样大小的力F推箱子,能使长木板在水平面上 滑动
√A.B对A的摩擦力大小为Ff,方向向左
B.A和B保持静止,C匀速运动
√C.A保持静止,B和C一起匀速运动 √D.C受到地面的摩擦力大小为F-Ff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D.支持力小于(M+m)g
Ff
mg
2
命题点二
动态平衡问题
1.共点力的平衡 (1)平衡状态:物体处于 静止 或 匀速直线运动 状态,称为平衡状态. (2)平衡条件:物体所受合力 为零 ,即 F合=0 .若采用正交分解法求平 衡问题,则平衡条件是 Fx合=0,Fy合=0 . (3)常用推论: ①二力平衡:二力等大反向. ②三力平衡: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等大反向. ③多力平衡:其中任意一个力与其余几个力的合力等大反向.

高中物理选修二 练透讲义 练透目录

高中物理选修二 练透讲义 练透目录

第一章安培力与洛伦兹力
1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力
专题强化练1安培力作用下导体的平衡和运动问题
2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
专题强化练2洛伦兹力与现代科技
3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
专题强化练3带电粒子在有界匀强磁场中的运动
训练1带电粒子在有界匀强磁场中的运动
训练2带电粒子在有界匀强磁场中运动的临界和多解问题4质谱仪与回旋加速器
专题强化练4带电粒子在组合场中的运动
训练1带电粒子在组合场中的运动
训练2带电粒子在立体空间中的运动(选练)
专题强化练5带电粒子在叠加场中的运动
第二章电磁感应
1楞次定律
专题强化练6楞次定律的应用
2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专题强化练7电磁感应中的电路、电荷量问题
专题强化练8电磁感应中的图像问题
3涡流、电磁阻尼和电磁驱动
4互感和自感
专题强化练9电磁感应中的动力学和能量问题
专题强化练10电磁感应中的动量问题
第三章交变电流
1交变电流
2交变电流的描述
专题强化练11交变电流规律的应用
3变压器
专题强化练12变压器的综合问题
4电能的输送
第四章电磁振荡与电磁波
1电磁振荡
2电磁场与电磁波
3无线电波的发射和接收
4电磁波谱
第五章传感器
1认识传感器
2常见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3利用传感器制作简单的自动控制装置
章末与模块检测章末检测试卷(一)
章末检测试卷(二)
章末检测试卷(三)
章末检测试卷(四)
章末检测试卷(五)
模块综合试卷(一)
模块综合试卷(二)。

第二章 专题强化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

第二章 专题强化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

专题强化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学科素养与目标要求]科学思维:1.会推导位移差公式Δx =aT 2并会用它解答有关问题.2.能灵活选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有关公式,熟练掌握各公式的应用.3.会分析追及问题中物体速度、位移的变化,会根据两者速度关系和位移关系列方程.一、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的比较1.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公式的比较一般形式特殊形式(v 0=0)不涉及的物理量速度公式v =v 0+atv =atx位移公式x =v 0t +12at 2x =12at 2v位移、速度关系式v 2-v 02=2ax v 2=2ax t平均速度求位移公式x =v 0+v 2tx =v 2t a2.解答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时巧选公式的基本方法(1)如果题目中无位移x ,也不让求x ,一般选用速度公式v =v 0+at ;(2)如果题目中无末速度v ,也不让求v ,一般选用位移公式x =v 0t +12at 2;(3)如果题目中无运动时间t ,也不让求t ,一般选用导出公式v 2-v 02=2ax .3.逆向思维法的应用匀减速直线运动可看成逆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特别是对于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采用逆向思维法后,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变为v =at ,x =12at 2,计算更为简捷.例1(2019·辉县一中段考)质点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在第1s 内位移为x 1=6m ,停止运动前的最后1s 内位移为x 2=2m .求:(1)在整个减速运动过程中质点的位移大小;(2)整个减速过程共用的时间.答案见解析解析(1)设质点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为a ,初速度为v 0,由于质点停止运动前的最后1s 内位移为x 2=2m ,将最后1s 的过程看成反方向的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a ′=-a ,则x 2=12a ′t 22解得a ′=2x 2t 22=2×212m /s 2=4m/s 2,故a =-4m/s 2质点在第1s 内的位移为x 1=6m 则x 1=v 0t 1+12at 12解得v 0=2x 1-at 122t 1=2×6+4×122×1m /s =8m/s在整个减速过程中质点的位移大小为:x =0-v 022a=0-822×(-4)m =8m.(2)方法1:将整个过程看成反方向的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则x =12a ′t 2解得t =2x a ′=2×84s =2s.方法2:根据速度公式v =v 0+at得t =v -v 0a=0-8-4s =2s方式3:根据x =v 0+v2t 得t =2x v 0+v =2×88+0s =2s.针对训练1(多选)光滑斜面的长度为L ,一物体自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匀加速滑至底端,经历的时间为t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物体运动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LtB .物体在t 2时的瞬时速度是2LtC .物体运动到斜面中点时的瞬时速度是2L tD .物体从顶端运动到斜面中点所需的时间是2t 2答案ACD解析全程的平均速度v =L t ,A 正确;t 2时,物体的瞬时速度等于全程的平均速度Lt,B 错误;若末速度为v ,则v =v +02=L t ,所以v =2Lt ,设中间位置的速度为v 中,由v 2-v 02=2ax ,对前半程有v 中2-0=2a L2,对后半程有v 2-v 中2=2a L2,联立可得:v 中=22v =2L t ,C 正确;设物体加速度为a ,到达中间位置用时t ′,则L =12at 2,L 2=12at ′2,所以t ′=2t2,D 正确.二、位移差公式Δx =aT 2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 内,位移差是一个常量,即Δx =x Ⅱ-x Ⅰ=aT 2.(1)推导:时间T 内的位移x 1=v 0T +12aT 2①时间2T 内的位移x 2=v 0·2T +12a (2T )2②则第一个T 内的位移x Ⅰ=x 1,第二个T 内的位移x Ⅱ=x 2-x 1③由①②③得Δx =x Ⅱ-x Ⅰ=aT 2.(2)应用①判断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如果Δx =x 2-x 1=x 3-x 2=…=x n -x n -1=aT 2成立,则a 为一恒量,说明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②求加速度利用Δx =aT 2,可求得a =Δx T 2.例2一个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前4s 内经过的位移为24m ,在第2个4s 内经过的位移是60m ,求这个物体的加速度和初速度各是多少?答案 2.25m /s 21.5m/s解析由位移差公式Δx =aT 2得:a =Δx T 2=60-2442m /s 2=2.25m/s 2,由于v 4=x 1+x 22T =24+608m /s =10.5m/s ,而v 4=v 0+4a ,得v 0=1.5m/s.针对训练2(多选)(2019·长春外国语学校月考)一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第3s 内的位移是2m ,第4s 内的位移是2.5m ,那么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第2s 内的位移是2.5mB .第3s 末的瞬时速度是2.25m/sC .质点的加速度是0.125m/s 2D .质点的加速度是0.5m/s 2答案BD解析由Δx =aT 2,得a =x 4-x 3T 2=2.5-212m /s 2=0.5m/s 2,x 3-x 2=x 4-x 3,所以第2s 内的位移x 2=1.5m ,A 、C 错误,D 正确;第3s 末的瞬时速度v 3=x 3+x 42T =2.25m/s ,B 正确.三、追及相遇问题1.追及相遇问题中的一个条件和两个关系(1)一个条件:即两者速度相等,它往往是物体间能够追上、追不上或两者距离最大、最小的临界条件,也是分析判断的切入点.(2)两个关系:即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这两个关系可通过画运动示意图得到.2.追及相遇问题常见的情况假设物体A 追物体B ,开始时两个物体相距x 0,有三种常见情况:(1)A 追上B 时,必有x A -x B =x 0,且v A ≥v B .(2)要使两物体恰好不相撞,两物体同时到达同一位置时速度相同,必有x A -x B =x 0,且v A =v B .(3)要使两物体保证不相撞,则要求当v A =v B 时,x A -x B <x 0,且之后v A ≤v B .3.解题思路和方法分析两物体的运动过程⇒画运动示意图⇒找两物体位移关系⇒列位移方程例3如图1所示,甲、乙两车沿着同一条平直公路同向行驶,甲车以20m /s 的速度匀速运动,乙车原来速度为8m/s ,从距甲车80m 处以大小为4m/s 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运动,问:乙车经多长时间能追上甲车?图1答案10s解析设经时间t 乙车追上甲车.在这段时间内甲、乙两车位移分别为x 甲=v 甲t ,x 乙=v 乙t +12at 2追上时的位移条件为x 乙=x 甲+x 0,代入数据解得:t 1=10s ,t 2=-4s(舍去)乙车经10s 能追上甲车.例4(2019·汉阳一中月考)一辆值勤的警车停在平直公路边,当警员发现在他前面x 0=13m远处以v 0=8m /s 的速度匀速向前行驶的货车有违章行为时,决定前去追赶,经t 0=2.5s ,警车发动起来,以加速度a =2m/s 2做匀加速运动,求:(1)警车发动后能追上违章的货车所用的时间t ;(2)在警车追上货车之前,两车间的最大距离Δx m .答案(1)11s(2)49m解析(1)警车开始运动时,货车在它前面Δx =x 0+v 0t 0=13m +8×2.5m =33m ①警车运动位移:x 1=12at 2②货车运动位移:x 2=v 0t ③警车要追上货车满足:x 1=x 2+Δx ④联立①②③④代入数据解得:t =11s(t =-3s 舍去)(2)警车与货车速度相同时,相距最远对警车有:v 0=at ′x 1′=12at ′2,x 2′=v 0t ′Δx m =x 2′-x 1′+Δx =49m.1.(基本公式的灵活应用)(2019·辉县一中段考)有一辆汽车在能见度较低的雾霾天气里以54km /h 的速度匀速行驶,司机突然看到正前方有一辆静止的故障车,该司机刹车的反应时间为0.6s ,刹车后汽车匀减速前进,刹车过程中加速度大小为5m/s 2,最后停在故障车前1.5m 处,避免了一场事故.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司机发现故障车后,汽车经过3s 停下B .司机发现故障车时,汽车与故障车的距离为33mC .从司机发现故障车到停下来的过程,汽车的平均速度为7.5m/sD .从司机发现故障车到停下来的过程,汽车的平均速度为10.5m/s 答案B解析v 0=54km /h =15m/s ,汽车刹车时间t 2=v 0a=3s ,故汽车运动总时间t =t 1+t 2=0.6s+3s =3.6s ,故A 错.汽车开始与故障车的距离为x =v 0t 1+v 02t 2+1.5m =15×0.6m +152×3m+1.5m =33m ,B 正确.汽车平均速度v =v 0t 1+v 02t 2t 1+t 2=9+22.53.6m /s =8.75m/s.C 、D 均错.2.(位移差公式Δx =aT 2)为了测定某轿车在平直路上启动阶段的加速度(轿车启动时的运动可近似看成是匀加速直线运动),某人拍摄了一张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的照片,如图2所示,如果拍摄时每隔2s 曝光一次,轿车车身总长为4.5m ,那么这辆轿车的加速度为()图2A .1m /s 2B .2.25m/s 2C .3m /s 2D .4.25m/s 2答案B解析轿车车身总长4.5m ,则题图中每一小格为1.5m ,由此可算出两段距离分别为x 1=12m 和x 2=21m ,又T =2s ,由Δx =x 2-x 1=aT 2得,a =x 2-x 1T 2=21-1222m /s 2=2.25m/s 2,故选B.3.(追及相遇问题)当交叉路口的绿灯亮时,一辆客车以a =2m /s 2的加速度由静止启动,在同一时刻,一辆货车以10m/s 的恒定速度从客车旁边同向驶过(不计车长),则:(1)客车什么时候追上货车?客车追上货车时离路口多远?(2)在客车追上货车前,两车的最大距离是多少?答案(1)10s100m(2)25m解析(1)客车追上货车的过程中,两车所用时间t 1相等,位移x 也相等,即v 2t 1=12at 12,代入数据解得t 1=10s ,x =12at 12=12×2×102m =100m.(2)两车具有相等的速度时距离最远,即v 2=at 2,代入数据解得t 2=5s .最大距离Δx =v 2t 2-12at 12=10×5m -12×2×52m =25m.4.(追及相遇问题)如图3所示,A 、B 两物体相距s =7m 时,A 正以v A =4m /s 的速度向右匀速运动,而物体B 此时正以v B =10m/s 的初速度、a =-2m/s 2的加速度向右匀减速运动,则A 经过多长时间追上B?图3答案8s解析由速度公式v =v 0+at 可知,B 物体停止运动所需时间t =0-v B a=0-10-2s =5s ,在这段时间内,B 的位移x B =v B t +12at 2=10×5m -12×2×52m =25m ,A 的位移x A =v A t =4×5m =20m这时A 、B 之间的距离Δx =s +x B -x A =12m.再经t ′=Δx v A =124s =3s ,A 追上B故A 追上B 的时间t 总=t +t ′=8s.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公式的应用一、选择题1.物体从固定不动的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下滑,到达斜面底端时速度为4m/s ,则物体经过斜面中点时的速度为()A .2m/sB .22m/s C.2m/s D.22m/s 答案B解析从顶端到底端v 2=2ax从顶端到中点2x v 2=2a ·x2得:2x v =v 22=22m/s ,选项B 正确.2.(多选)物体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第3s 内通过的位移是3m ,则()A .第3s 内的平均速度是3m/sB .物体的加速度是1.2m/s 2C .前3s 内的位移是6mD .第3s 末的速度是3.6m/s 答案ABD解析第3s 内的平均速度为:v =x t =31m /s =3m/s ,故A 正确;设加速度大小为a ,则有第3s 内的位移x =12at 32-12at 22,得:a =2x t 32-t 22=69-4m /s 2=1.2m/s 2,故B 正确;前3s 内位移为:x 3=12at 32=12×1.2×9m =5.4m ,故C 错误;第3s 末的速度是:v 3=at 3=3.6m/s ,故D 正确.3.(2019·辛集中学月考)中国首架空客A380大型客机在最大重量的状态下起飞需要滑跑距离约为3000m ,着陆距离大约为2000m .设起飞滑跑和着陆时都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起飞时速度是着陆速度的1.5倍,则起飞滑跑时间和着陆时间之比是()A .3∶2B .1∶1C .1∶2D .2∶1答案B解析设着陆速度为v ,则起飞速度v 0=1.5v起飞滑跑时间t 1=x 1v 02=2x 1v 0=60001.5v =4000v 着陆时间t 2=x 2v 2=2x 2v =4000v故t 1∶t 2=1∶1.4.火车的速度为8m /s ,关闭发动机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前进70m 时速度减为6m/s.若再经过40s ,火车又前进的距离为()A .80m B .90mC .120mD .160m答案B解析设火车的加速度为a ,根据v 2-v 02=2ax ,解得:a =v 2-v 022x=36-642×70m /s 2=-0.2m/s 2,从6m/s 到停止所需要的时间为t =0-v a=0-6-0.2s =30s ,故再经过40s 火车前进的距离实际为火车再经过30s 前进的距离,即x ′=v +02t =6+02×30m =90m ,选B.5.(多选)一个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先后经过A 、B 两点时的速度分别为v 1和v 2,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有()A .物体经过AB 位移中点的速度大小为v 1+v 22B .物体经过AB 位移中点的速度大小为v 12+v 222C .物体通过AB 这段位移的平均速度为v 1+v 22D .物体通过AB 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中间时刻的速度为v 1+v 22答案BCD解析设经过AB 位移中点时的速度为2x v ,则对前半段的位移有2a ·x2=2x v 2-v 12,对后半段的位移有2a ·x2=v 22-2x v 2,联立两式得2x v =v 12+v 222,选项A 错误,B 正确;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而言,总有这段位移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即v =2t v =v 1+v 22,选项C 、D 正确.6.(多选)(2019·唐山一中月考)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看到前方有情况发生立即刹车,经5s 停车,在停车前的最后1s 内行驶的距离是2m ,若汽车刹车后做的是匀减速运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汽车刹车后的加速度大小为2m/s 2B .汽车刹车后共滑行了50mC .汽车刹车时的速度大小为10m/sD .汽车刹车后的平均速度大小为10m/s 答案BD解析利用逆向思维法,在最后1s 内x =12at 2得a =2xt2=4m/s 2.汽车刹车的总位移x 总=12at 总2=12×4×52m =50m.刹车的平均速度v =x 总t 总=505m /s =10m/s刹车时的速度v =at 总=4×5m /s =20m/s 故选项B 、D 正确.7.(2018·雅礼中学高一期中)如图1所示,在水平面上有一个质量为m 的小物块(可视为质点),在某时刻给它一个初速度,它开始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其依次经过A 、B 、C 三点,最终停在O 点.A 、B 、C 三点到O 点的距离分别为L 1、L 2、L 3,小物块由A 、B 、C 三点运动到O 点所用的时间分别为t 1、t 2、t 3.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图1A.L 1t 1=L 2t 2=L 3t 3B.L 1t 12=L 2t 22=L 3t 32C.L 1t 12>L 2t 22>L 3t 32 D.L 1t 12<L 2t 22<L 3t 32答案B解析研究小物块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逆过程,可知物块是从O 点开始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由运动学公式x =12at 2可知,x t 2=a 2,故位移与时间平方的比值为定值,所以L1t 12=L 2t 22=L 3t 32,B 正确.8.(多选)如图2所示,水平地面上固定有两块木板AB 、BC ,两块木板紧挨在一起,木板AB 的长度是BC 的3倍.一颗子弹以初速度v 0从A 端水平射入木板,并恰能从C 端射出,经历的时间为t ,子弹在木板中的运动可以看成是匀减速运动,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图2A .子弹到B 点的速度为v 04B .子弹到B 点的速度为v 02C .子弹从A 到B 的时间为t 4D .子弹从A 到B 的时间为t 2答案BD解析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推论,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过程可以看做逆向的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过程.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过程,第一个时间T和第二个时间T内的位移之比为1∶3,据此可以证明子弹从A到B的时间等于从B到C的时间,所以子弹从A到B的时间为t2,子弹到B点的速度等于从A到C的平均速度,即v02.故选项B、D正确.9.(多选)如图3所示,在一平直公路上,一辆汽车从O点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8s 内经过相距80m的A、B两点,已知汽车经过B点时的速度为15m/s,则()图3A.汽车经过A点时的速度为5m/sB.A点与O点间的距离为20mC.汽车从O点到A点需要的时间为5sD.汽车从O点到B点的平均速度为7.5m/s答案AD解析汽车从A点到B点的平均速度v=x AB t=808m/s=10m/s,而汽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有v=v A+v B2,即v A=2v-vB=2×10m/s-15m/s=5m/s,选项A正确;由速度位移公式得汽车的加速度a=v B2-v A22x AB=(15m/s)2-(5m/s)22×80m=1.25m/s2,由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可得v A2=2ax OA,解得x OA=10m,选项B错误;由v A=at′解得汽车从O点到A点需要的时间t′=4s,选项C错误;汽车从O点到B点的平均速度v′=v B2=152m/s=7.5m/s,选项D正确.二、非选择题10.(2019·唐山一中月考)公交车是新浦地区的学生上学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当汽车快到校门口时,司机往往关闭汽车发动机,让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滑行进站,已知滑行120m时速度减小为原来的一半,再滑行8s静止,求汽车关闭发动机时的速度大小和滑行的距离.答案20m/s160m解析以汽车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设初速度为v0,加速度为a,则:(v02)2-v02=2ax10-v0 2=at代入数据解得a =-1.25m/s 2,v 0=20m/s.由v 2-v 02=2ax可得滑行距离x =v 2-v 022a=160m.11.(2019·扬州中学月考)一辆汽车沿着一条平直的公路行驶,公路旁边与公路平行有一排电线杆,相邻电线杆间的间隔均为50m ,取汽车驶过某一根电线杆的时刻为零时刻.此电线杆作为第1根电线杆,此时刻汽车行驶的速度为5m/s ,若汽车的运动为匀变速直线运动,在10s 末汽车恰好经过第3根电线杆,试求:(1)汽车运动的加速度大小;(2)汽车继续行驶,经过第7根电线杆时的瞬时速度大小;(3)汽车在第3根电线杆至第7根电线杆间运动所用的时间.答案(1)1m /s 2(2)25m/s(3)10s解析(1)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代入汽车在t 3=10s 内的位移:x 13=50×2m =100m 解得:a =1m/s 2(2)第1根和第7根电线杆之间的距离:x 17=50×6m =300m 根据v 72-v 12=2ax 17可得:v 7=v 12+2ax 17=25m/s(3)汽车从第1根电线杆到第7根电线杆的时间是:t 7=v 7-v 1a=25-51s =20s汽车在第3根电线杆至第7根电线杆间运动所用的时间:Δt =t 7-t 3=20s -10s =10s.12.如图4所示,一长为200m 的列车沿平直的轨道以80m/s 的速度匀速行驶,当车头行驶到进站口O 点时,列车接到停车指令,立即匀减速停车,因OA 段铁轨不能停车,整个列车只能停在AB 段内,已知OA =1200m ,OB =2000m ,求:图4(1)列车减速运动的加速度的取值范围;(2)列车减速运动的最长时间.答案(1)1.6m/s 2≤a ≤167m/s 2(2)50s解析(1)列车做匀减速运动到速度为0的过程中,刹车位移:x =v 022a.当位移最小时,加速度最大:a max =v 022x min =8022×(1200+200)m/s 2=167m/s 2位移最大时,加速度最小:a min =v 022x max =8022×2000m /s 2=1.6m/s 2所以加速度的范围是:1.6m/s 2≤a ≤167m/s 2(2)由速度公式:v =v 0+at 可知,列车减速到速度为0的时间:t =0-v 0-a,可知加速度最小时,列车减速运动的时间最长:t max =v 0a min=801.6s =50s.位移差公式的应用追及相遇问题一、选择题1.(多选)(2019·山西大学附中月考)一质点从A 点以v 0=3m/s 的初速度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随后依次经过B 、C 两点.已知AB 段、BC 段距离分别为5m 、9m ,质点经过AB 段、BC 段时间相等均为1s ,则()A .质点的加速度大小为4m/s 2B .质点的加速度大小为2m/s 2C .质点在C 点的速度大小为11m/sD .质点在B 点的速度大小为6m/s 答案AC解析AB 段、BC 段时间相等,均为T =1s由Δx =aT 2得a =x 2-x 1T 2=9-512m /s 2=4m/s 2B 点为AC 的时间中点v B =vAC =x 1+x 22T =5+92×1m /s =7m/s 则v C =v B +aT =(7+4×1)m /s =11m/s 故A 、C 正确.2.如图1所示,物体从O 点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途经A 、B 、C 三点,其中AB =2m ,BC =3m .若物体通过AB 和BC 这两段位移的时间相等,则O 、A 两点之间的距离等于()图1A.98mB.89mC.34mD.43m 答案A解析设物体通过AB 、BC 所用时间均为T ,则B 点的速度为v B =x AC 2T =52T,根据Δx =aT 2得:a =Δx T 2=1T2,则有:v A =v B -aT =32T ,根据速度-位移公式得,O 、A 两点之间的距离为x OA =v A 22a=94T 22T 2=98m ,故A 正确.3.一辆公共汽车进站后开始刹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开始刹车后的第1s 内和第2s 内位移大小依次为9m 和7m .则刹车后6s 内的位移是()A .25mB .24mC .20mD .36m答案A解析根据Δx =aT 2解得a =-2m/s 2,设汽车的初速度为v 0,第1s 末的速度为v 1,则v 1=x 1+x 22T =8m /s ,根据v 1=v 0+aT ,代入数据解得v 0=10m/s ,故刹车时间为t =0-v 0a =5s ,刹车后6s 速度为0,所以刹车后6s 内的位移x =0-v 022a =25m ,A 正确,B 、C 、D 错误.4.物体以初速度v 0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第1s 内通过的位移为x 1=3m ,第2s 内通过的位移为x 2=2m ,又经过位移x 3物体的速度减小为0,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加速度a 的大小为1m/s 2B .初速度v 0的大小为2.5m/sC .位移x 3的大小为98m D .位移x 3内的平均速度大小为0.75m/s 答案B解析根据Δx =aT 2得,a =Δx T 2=-112m /s 2=-1m/s 2,A 项正确;根据x 1=v 0t 1+12at 12,得v 0=3.5m/s ,B 项错误;第2s 末的速度v 2=v 0+at 2=(3.5-1×2)m /s =1.5m/s ,则x 3=0-v 222a=-2.25-2m =98m ,位移x 3内的平均速度大小v =v 22=0.75m/s ,C 、D 项正确.5.(2019·扬州中学月考)如图2所示,某质点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依次经过A 、B 、C 三点,最后停在D 点.已知AB =6m ,BC =4m ,从A 点运动到B 点,从B 点运动到C 点两个过程速度变化量都为-2m/s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2A .质点到达B 点时速度大小为2.55m/s B .质点的加速度大小为3m/s 2C .质点从A 点运动到C 点的时间为4sD .A 、D 两点间的距离为12.25m 答案D解析设质点做匀减速运动的加速度为a ,因为A 点到B 点、B 点到C 点速度变化量都为-2m/s ,所以两段所用时间相等,设为T ,则.Δv AB =aT ,Δv BC =aT T =Δv AB a =Δv BC a =-2a 根据BC -AB =aT 2可得a =-2m/s 2,T =1s 所以v B =AB +BC2T=5m/sAD =AB +BD =AB +v B 2t BD =AB +v B 2·0-v Ba=12.25m .D 正确,A 、B 、C 错误.6.甲、乙两物体先后从同一地点出发,沿一条直线运动,它们的v -t 图象如图3所示,由图可知()图3A.甲比乙运动快,且早出发,所以乙追不上甲B.t=20s时,乙追上甲C.在t=20s之前,甲比乙运动快;在t=20s之后,乙比甲运动快D.由于乙在t=10s时才开始运动,所以t=10s时,甲在乙前面,它们之间的距离为乙追上甲前的最大距离答案C解析从题图中可以看出开始时甲比乙运动快,且早出发,但是甲做匀速运动,乙做匀加速运动,最终乙是可以追上甲的,A项错误;t=20s时,v-t图象中甲的速度图线与时间轴所围的面积大于乙的,即甲的位移大于乙的位移,所以乙没有追上甲,B项错误;在t=20s 之前,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在t=20s之后,乙的速度大于甲的速度,C项正确;乙在追上甲之前,当它们速度相同时距离最大,对应的时刻为t=20s,D项错误.7.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t=0时刻同时经过公路旁的同一个路标.在如图4描述两车运动的v-t图象中,直线a、b分别描述了甲、乙两车在0~20s的运动情况.关于两车之间的位置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4A.在0~10s内两车逐渐靠近B.在10~20s内两车逐渐远离C.在t=10s时两车在公路上相遇D.在5~15s内两车的位移相等答案D解析在0~10s内,乙车在甲的前方,而且乙的速度大于甲的速度,则两车逐渐远离,故A 错误.在10~20s内,乙车在甲的前方,乙的速度小于甲的速度,则两车逐渐靠近,故B错误.根据v-t图线和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物体的位移,可以看出,在t=10s时乙车的位移大于甲车的位移,t=0时刻又从同一位置出发,所以在t=10s时两车没有相遇,故C错误.在5~15s内两车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相等,则通过的位移相等,故D正确.8.(多选)两辆游戏赛车a、b在两条平行的直车道上行驶,t=0时两车都在同一计时线处,此时比赛开始.它们在四次比赛中的v-t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图象对应的比赛中,有一辆赛车能够追上另一辆的是()答案AC解析选项A 图中可以看出,当t =20s 时,两图线与时间轴所围的“面积”相等,此时b赛车追上a 赛车,所以选项A 正确;选项B 图中a 图线与时间轴所围的“面积”始终小于b 图线与时间轴所围的“面积”,所以不可能追上,选项B 错误;选项C 图中也是在t =20s 时,两图线与时间轴所围的“面积”相等,此时b 赛车追上a 赛车,所以选项C 正确;选项D 图中a 图线与时间轴所围的“面积”始终小于b 图线与时间轴所围的“面积”,所以不可能追上,选项D 错误.9.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同一地点沿同一直线由静止出发,它们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5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图5A .乙车在0~d 时间内始终做匀减速运动B .乙车在a 时刻以后一直做匀变速运动C .两辆汽车在b 时刻相距最远D .甲车在c 时刻被乙车追上答案B解析对于乙车,0~a 时间内沿负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a ~b 时间内沿负方向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所以A 错误;a ~d 时间内乙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整个过程的加速度不变,所以B 正确;在c 时刻甲、乙速度相同,可知此时甲、乙相距最远,甲并没有被乙追上,所以C 、D 错误.10.(多选)在平直公路上,自行车与同方向行驶的一辆汽车在t =0时同时经过某一个路标,它们的位移x (m)随时间t (s)变化的规律:汽车为x =10t -14t 2,自行车为x =6t ,则下列说法正A .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自行车做匀速运动B .不能确定汽车和自行车各做什么运动C .开始经过路标后较小时间内汽车在前,自行车在后D .当自行车追上汽车时,它们距路标96m 答案ACD解析汽车的位移时间关系为x =10t -14t 2,可知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自行车的位移时间关系为x =6t ,可知自行车做匀速直线运动,选项A 正确,B 错误;开始阶段汽车的速度大于自行车的速度,所以在较小时间内汽车的位移大于自行车的位移,故开始经过路标后较小时间内汽车在前,自行车在后,选项C 正确;自行车追上汽车时两车位移相等,即10t -14t 2=6t ,解得t =16s ,此时它们距路标的距离s =96m ,选项D 正确.二、非选择题11.A 、B 两车沿同一直线同方向运动,A 车的速度v A =4m /s ,B 车的速度v B =10m/s.当B 车运动至A 车前方7m 处时,B 车刹车并以a =2m/s 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运动,从该时刻开始计时,求:(1)A 车追上B 车之前,两车间的最大距离;(2)经多长时间A 车追上B 车.答案(1)16m(2)8s解析(1)当B 车速度等于A 车速度时,两车间距最大.设经时间t 1两车速度相等,则有:v B ′=v B -at 1,v B ′=v A B 的位移:x B =v B t 1-12at 12,A 的位移:x A =v A t 1,则最大距离为:Δx m =x B +7-x A ,解得:Δx m =16m.(2)设A 车追上B 车前B 车未停止,经时间t 2,A 车追上B 车,即:v B t 2-12at 22+7=v A t 2,解得:t 2=-1s(舍去)或t 2=7s ,当t 2=7s 时,v B ′=v B -at 2=-4m/s ,故追上前B 车早已停止运动设经时间t 追上,则v B 22a+7=v A t12.(2019·唐山一中月考)一辆巡逻车能在t 1=10s 内由静止加速到最大速度v 2=50m /s ,并能保持这个速度匀速行驶.在平直的高速公路上,该巡逻车由静止开始启动加速,追赶前方2000m 处正以v 1=35m/s 的速度匀速行驶的一辆卡车,问:(1)巡逻车在追上卡车之前,巡逻车与卡车间的最大距离为多少?(2)巡逻车至少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追上卡车?答案见解析解析(1)巡逻车加速到最大速度时,v 2=at 1.当巡逻车加速到与卡车速度相等时,它们之间有最大距离L ,设此过程所用时间为t 2,则:对巡逻车:v 1=at 2,x 1=12at 22对卡车:x 2=v 1t 2那么:最大距离L =x 2+d -x 1=2122.5m (2)巡逻车加速过程的位移:x 3=12at 12=250m卡车在此过程中的位移:x 4=v 1t 1=350m因为x 3<d +x 4,所以巡逻车在加速过程无法追上卡车,要追上,必须有一个匀速过程设追上至少用的总时间为t .则:x 3+v 2(t -t 1)=d +v 1t 解得:t =150s.13.(2019·宁夏育才中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汽车以速度20m /s 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制动后40s 停下来.现在同一平直公路上以20m/s 的速度行驶时发现前方200m 处有一货车以6m/s 的速度同向匀速行驶,司机立即制动,则:(1)汽车刹车时的加速度大小;(2)是否发生撞车事故?试计算说明.答案见解析解析(1)汽车制动加速度a =v 汽t=0.5m/s 2(2)当汽车减为与货车同速时t 0=v 汽-v 货a=28s汽车位移x1=v汽2-v货22a=364m此时间内货车位移为x2=v货t0=168mΔx=x1-x2=196m<200m,所以两车不会相撞.。

第二章 专题强化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差公式 逐差法求加速度 导学案

第二章 专题强化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差公式 逐差法求加速度  导学案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差公式 逐差法求加速度[学习目标] 1.理解位移差公式并能解决相关问题.2.会用逐差法求加速度.一、位移差公式Δx =aT 21.内容: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T 内的位移差是个常量,即Δx =aT 2.2.推导:如图1,x 1=v 0T +12aT 2,x 2=v 0·2T +12a (2T )2-(v 0T +12aT 2)=v 0T +32aT 2,所以Δx =x 2-x 1=aT 2.图13.应用(1)判断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如果Δx =x 2-x 1=x 3-x 2=…=x n -x n -1=aT 2成立,则a 为一恒量,说明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2)求加速度利用Δx =aT 2,可求得a =ΔxT2.(2019·长春外国语学校月考)一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第3 s 内的位移是2 m ,第4 s内的位移是2.5 m ,求: (1)第2 s 内的位移大小; (2)第3 s 末的速度大小; (3)质点的加速度大小.答案 (1)1.5 m (2)2.25 m/s (3)0.5 m/s 2解析 (1)由x 3-x 2=x 4-x 3,所以第2 s 内的位移大小x 2=1.5 m.(2)第3 s 末的瞬时速度等于2~4 s 内的平均速度,所以v 3=x 3+x 42T =2.25 m/s.(3)由Δx =aT 2,得a =x 4-x 3T2=0.5 m/s 2.从斜面上某一位置每隔0.1 s 静止释放一个相同的小球,释放后小球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连续释放几个小球后,对在斜面上滚动的小球拍下如图2所示的照片(照片与实际大小相同),测得x AB =15 cm ,x BC =20 cm.求:图2(1)小球的加速度的大小;(2)拍摄时小球在B 点时的速度的大小; (3)拍摄时C 、D 间的距离x CD ; (4)A 点的上方滚动的小球还有几个.答案 (1)5 m/s 2 (2)1.75 m/s (3)0.25 m (4)2个 解析 (1)由推论Δx =aT 2可知,小球加速度为a =Δx T 2=x BC -x AB T 2=(20-15)×10-20.12m/s 2=5 m/s 2.(2)由题意知B 点对应AC 段的中间时刻,所以B 点的速度等于AC 段的平均速度,即v B =x AC 2T =(20+15)×10-22×0.1m/s =1.75 m/s.(3)由于连续相等时间内位移差恒定, 所以x CD -x BC =x BC -x AB , 得x CD =2x BC -x AB=2×20×10-2 m -15×10-2 m =0.25 m. (4)设A 点处小球的速度为v A , 由于v A =v B -aT =1.25 m/s ,所以A 点处小球的运动时间为t A =v Aa =0.25 s ,所以在A 点的上方滚动的小球还有2个. 二、逐差法求加速度1.纸带上提供的数据为偶数段. (1)若已知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两段位移.由x 2-x 1=aT 2,得a =x 2-x 1T2(2)若已知连续相等时间内的四段位移.可以简化成两大段AC 、CE 研究 x Ⅰ=x 1+x 2 x Ⅱ=x 3+x 4 t AC =t CE =2Ta =x Ⅱ-x Ⅰ(2T )2=(x 3+x 4)-(x 1+x 2)4T 2(3)若已知连续相等时间内的六段位移可以简化成两大段AD 、DG 研究 x Ⅰ=x 1+x 2+x 3 x Ⅱ=x 4+x 5+x 6a =x Ⅱ-x Ⅰ(3T )2=(x 4+x 5+x 6)-(x 1+x 2+x 3)9T 2.2.纸带上提供的数据为奇数段可以先舍去一个较小的数据,选取偶数段数据再利用上述方法求解.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打点计时器打出的一条纸带如图3所示,A 、B 、C 、D 、E 是在纸带上所选的计数点,相邻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1 s ,各计数点与A 计数点间的距离在图中已标出.则在打B 点时,小车的速度为________ m/s ,并可求得小车的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_ m/s 2.图3答案 0.26 0.4解析 由纸带数据经计算可知小车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该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可知v B =x AC 2T =52.0×10-30.2m/s =0.26 m/s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Δx =aT 2,可知加速度a =x CE -x AC 4T 2=120.0-2×52.04×0.12×10-3 m/s 2=0.4 m/s 2.研究小车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装置如图4所示.其中斜面倾角θ可调,打点计时器的工作频率为50 Hz ,纸带上相邻两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5所示,其中每两个相邻计数点之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图4图5(1)部分实验步骤如下:A .测量完毕,关闭电源,取出纸带B .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工作稳定后放开小车C .将小车停靠在打点计时器附近,小车尾部与纸带相连D .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斜面上,让纸带穿过限位孔 上述实验步骤的正确顺序是________.(用步骤前的字母填写) (2)图5中标出的相邻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T =________ s. (3)打计数点5时小车的瞬时速度大小的计算式为v 5=________.(4)为了充分利用纸带上的测量数据,减小误差,小车加速度大小的计算式应为a =________. 答案 (1)DCBA (2)0.1 (3)x 4+x 52T (4)(x 4+x 5+x 6)-(x 1+x 2+x 3)9T 2解析 (1)实验步骤:先固定打点计时器,再放置小车,然后接通电源,释放小车,最后关闭电源,取出纸带,所以实验步骤的正确顺序是DCBA.(2)每两个相邻计数点之间还有四个点没有画出,所以相邻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T = 0.02 s ×5=0.1 s.(3)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该段时间的平均速度,有v 5=x 4+x 52T. (4)根据逐差法计算加速度,有 a =(x 4+x 5+x 6)-(x 1+x 2+x 3)9T 2.(2020·山东滨州五校高一上期中联考)如图6所示为“测定小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实验中得到的一条纸带,舍去开始比较密集的点,按时间顺序标注0、1、2、3、4、5共六个计数点,相邻两计数点间有四个点没有画出,相邻两计数点间的距离已在图中标出.已知交变电源的频率为50 Hz.图6(1)图中纸带________(选填“左”或“右”)端与小车相连; (2)相邻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________ s ;(3)由图给数据可以计算出小车运动的加速度a =________ m/s 2(保留2位有效数字); (4)打下计数点2时小车的速度v 2=________ m/s(保留2位有效数字); (5)若继续取计数点6、7,则计数点6、7之间的距离应为________ cm. 答案 (1)左 (2)0.1 (3)2.0 (4)0.80 (5)17.00 解析 (1)根据纸带数据可知纸带左端与小车相连. (2)相邻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T =0.02 s ×5=0.1 s.(3)小车的加速度a =x 34-x 013T 2=11.00-5.003×0.12×10-2 m/s 2=2.0 m/s 2.(4)根据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再结合速度公式v =v 0+at ,可得v 2=x 01T +a ×32T =5.000.1×10-2 m/s +2.0×32×0.1 m/s =0.80 m/s.(5)由题图和逐差法可知x 67-x 34=x 34-x 01,解得x 67=2x 34-x 01=(2×11.00-5.00) cm = 17.00 cm.处理纸带数据的方法处理纸带数据时,通常对位移、速度、加速度逐一处理: (1)可用“位移差”法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2)可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该段时间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求打纸带上某点时物体的瞬时速度;(3)可用逐差法求加速度,以便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误差.一 位移差公式的应用1.(2021·山西大学附中月考)如图1,一质点从A 点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随后依次经过B 、C 、D 三点.已知AB 段、CD 段距离分别为5 m 、13 m ,质点经过AB 段、BC 段、CD 段时间相等,均为1 s ,则( )图1A .质点的加速度大小为4 m/s 2B .质点的加速度大小为2 m/s 2C .质点在C 点的速度大小为9 m/sD .质点在B 点的速度大小为6 m/s 答案 A解析 质点经过AB 、BC 、CD 段时间相等,均为T =1 s 由x 3-x 1=2aT 2得a =x 3-x 12T 2=13-52×12 m/s 2=4 m/s 2由x 2-x 1=x 3-x 2得BC 段长度x 2=9 m过B 点时刻对应AC 段的中间时刻,v B =v AC =x 1+x 22T=5+92×1m/s =7 m/s 过C 点时刻对应BD 段的中间时刻,v C =v BD =x 2+x 32T=9+132×1m/s =11 m/s ,故A 正确. 2.一物体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第3 s 内与第2 s 内的位移之差是6 m ,则可知( )A .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3 m/s 2B .第2 s 末的速度大小为12 m/sC .第1 s 内的位移大小为1 mD .物体在前4 s 内的平均速度大小为15 m/s 答案 B解析 根据Δx =aT 2可得物体运动的加速度a =Δx T 2=612 m/s 2=6 m/s 2,A 错误;第2 s 末的速度v 2=at 2=6×2 m/s =12 m/s ,B 正确; 第1 s 内的位移x 1=12at 12=12×6×12 m =3 m ,C 错误;物体在前4 s 内的位移x 4=12at 42=12×6×42 m =48 m ,则物体在前4 s 内的平均速度v =x 4t 4=484m/s =12 m/s ,D 错误. 3.如图2所示,一物块从一光滑且足够长的固定斜面顶端O 点无初速度释放后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先后通过P 、Q 、N 三点,已知物块从P 点运动到Q 点与从Q 点运动到N 点所用的时间相等,且PQ 长度为2 m ,QN 长度为4 m ,则由上述数据可以求出OP 的长度为( )图2A.14 m B .1 m C.94 m D .1.2 m答案 A解析 设物块从P 点运动到Q 点与从Q 点运动到N 点所用的时间均为t ,加速度均为a ,由Δx =at 2得,加速度:a =Δx t 2=4-2t 2=2t2,Q 点的速度为PN 段的平均速度:v Q =v PN =4+22t=3t ,则OQ 间的长度:x OQ =v Q 22a =9t 2×t 24=94 m ,则OP 长度:x OP =x OQ -x PQ =(94-2) m =14 m ,故B 、C 、D 错误,A 正确.4.(2021·镇江市丹徒高中月考)如图3所示,物体从O 点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途经A 、B 、C 三点,其中|AB |=2 m ,|BC |=3 m .若物体通过AB 和BC 这两段位移的时间相等,则O 、A 两点之间的距离等于( )图3A.98 m B.89 m C.34m D.43m答案 A二逐差法求加速度5.(1)电火花计时器使用________电源(选填“直流”或“交流”),工作电压为________ V.(2)在某次用打点计时器(工作频率为50 Hz)测定已知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加速度实验中,所获得的纸带如图4所示.选好0点后,每5个间隔点取一个计数点(中间的4个点图中未画出),依次取得1、2、3、4点,测得的数据如图所示.图4则纸带的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_ m/s2,“1”这一点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 m/s.(结果均保留三位有效数字)答案(1)交流220(2)0.8000.461解析(1)电火花计时器使用交流电源,工作电压为220 V;(2)每5个间隔点取一个计数点,所以相邻的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T=0.1 s,由逐差法得:a=(x4+x3)-(x2+x1)4T2=6.61+5.80-5.01-4.204×(0.1)2×10-2m/s2=0.800 m/s2,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时间中点的速度等于该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可以求出打纸带上1点时的速度大小:v1=x022T=(4.20+5.01)×10-20.2m/s≈0.461 m/s.6.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时,要用到打点计时器,打点计时器是一种计时仪器,其电源频率为50 Hz,打点周期为0.02 s.(1)接通打点计时器电源和让纸带开始运动,这两个操作之间的时间顺序关系是________.A.先接通电源,后让纸带运动B.先让纸带运动,再接通电源C.让纸带运动的同时接通电源D.先让纸带运动或先接通电源都可以(2)某同学在实验中,用打点计时器记录了被小车拖动的纸带的运动情况,在纸带上确定了A、B、C、D、E、F、G共7个计数点,其相邻点间的距离如图5所示,每两个相邻计数点之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试根据纸带上各个计数点间的距离,(计算结果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图5①计算出打下D 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为________ m/s. ②计算出小车的加速度为________ m/s 2. 答案 (1)A (2)①0.56 ②0.807.在“研究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电源频率为50 Hz ,如图6为一次记录小车运动情况的纸带,图中A 、B 、C 、D 、E 、F 、G 为相邻的计数点,在相邻计数点之间还有4个点未画出.图6(1)根据纸带可知,相邻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______ s ,打C 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为v C =________ m/s ,小车运动的加速度a =________ m/s 2.(后两空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2)若交流电的频率变为51 Hz 而未被发觉,则测得的小车的速度值与真实值比较将偏________(选填“大”或“小”).(已知打点周期T 与交流电的频率关系为T =1f )答案 (1)0.1 0.20 0.50 (2)小解析 (1)电源频率为50 Hz ,则相邻两个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02 s ,由于相邻计数点之间还有4个点未画出,所以相邻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T =0.1 s ;利用中间时刻的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即可求得v C =x BD 2T =(5.38-1.30)×10-22×0.1 m/s ≈0.20 m/s ;根据Δx =aT 2可得加速度为:a =(x FG +x EF +x DE )-(x AB +x BC +x CD )9T2,代入数据可得:a =0.50 m/s 2. (2)当交流电的频率变为51 Hz 时,打点的时间间隔减小,所以相邻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T 减小,而此时还是以50 Hz 对应的打点周期去计算,根据v =xt 可知测得的小车的速度值与真实值比较将偏小.。

高中物理必修一 第二章 专题强化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公式和位移差公式

高中物理必修一 第二章 专题强化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公式和位移差公式

由推论Δs=aT2可知,小球加速度为 a=ΔT2s=sBC-T2sAB=20-105.1×2 10-2 m/s2=5 m/s2.
(2)拍摄时B点处小球的速度的大小; 答案 1.75 m/s
由题意知B点对应AC段的中间时刻,所以B点处小球的速度等于AC 段的平均速度,即 vB=s2ATC=20+21×50×.110-2 m/s=1.75 m/s.
v12+v22 2.
(2)整列火车通过此路标所用的时间t.
答案
2l v1+v2
火车的平均速度 v =v1+2 v2
故整列火车通过此路标所用时间
t=
l v
=v1+2l v2.




1.注意: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 vt
与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 vs 是不同的,vt =v0+2 vt,vs = 2
0+v v+0 平均速度的大小之比 v 1∶ v 2= 2 ∶ 2 =1∶1,故 C、D 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考点二 位移差公式Δs=aT2的应用 4.一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依次经过O、A、B、C四点,A、B间的距 离为10 m,B、C间的距离为14 m,已知物体通过OA段、AB段、BC段所 用的时间均相等.则O与A的距离为
2
2
2
v02+vt2 2.
2.可以证明:不论物体是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还是做匀减
速直线运动,总有 vs> vt .
2
2
二、位移差公式Δs=aT2
导学探究
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a,从某时刻起T时间内的位 移为s1,紧接着第二个T时间内的位移为s2.Δs=s2-s1,试证明: Δs=aT2.

2025版高考物理一轮总复习第2章相互作用专题强化2动态平衡问题平衡中的临界和极值问题提能训练

2025版高考物理一轮总复习第2章相互作用专题强化2动态平衡问题平衡中的临界和极值问题提能训练

其次章专题强化二基础过关练题组一动态平衡问题1. (2024·安徽蚌埠检测)如图甲,一台空调外机用两个三角形支架固定在外墙上,空调外机的重心恰好在支架水平横梁OA和斜梁OB的连接点O的上方,图乙为示意图。

假如把斜梁加长一点,即B点下移,仍保持连接点O的位置不变,横梁照旧水平,这时OA对O点的作用力F1和OB对O点的作用力F2将如何变更( B )A.F1变大,F2变大B.F1变小,F2变小C.F1变大,F2变小D.F1变小,F2变大[解析]设OA与OB之间的夹角为α,对O点受力分析可知F压=G,F2=F压sin α,F1=F压tan α,因斜梁加长,所以α角变大,由数学学问可知,F1变小,F2变小,B正确,A、C、D错误。

2.(2024·江西上饶市模拟)如图所示,轻绳a的一端固定于竖直墙壁,另一端拴连一个光滑圆环。

轻绳b穿过圆环,一端拴连一个物体,用力拉住另一端C将物体吊起,使其处于静止状态。

不计圆环受到的重力,现将C端沿竖直方向上移一小段距离,待系统重新静止时( B )A.绳a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不变B.绳b的倾斜段与绳a的夹角变小C.绳a中的张力变大D .绳b 中的张力变小[解析] 轻绳b 穿过圆环,一端拴连一个物体,可知轻绳b 的拉力与物体重力相等,依据力的合成法则可知轻绳b 与连接物体绳子拉力的合力F 方向与a 绳共线,用力拉住另一端C 将物体吊起,可知绳a 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变大,故A 、D 错误;轻绳b 与F 的夹角变大,则绳b 的倾斜段与绳a 的夹角变小,故B 正确;依据力的合成法则可知,两分力的夹角变大,合力变小,故绳a 中的张力变小,故C 错误。

故选B 。

3. (多选)(2024·福建漳州质检)如图,用硬铁丝弯成的光滑半圆环竖直放置,最高点B 处固定一小滑轮,质量为m 的小球A 穿在环上。

现用细绳一端拴在小球A 上,另一端跨过滑轮用力F 拉动,使小球A 缓慢向上移动。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专题强化2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常用推论、追及和相遇问题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专题强化2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常用推论、追及和相遇问题

第二章 专题强化2合格考训练一、选择题1.(多选)(2023·重庆綦江高一期中)甲、乙两车在相邻的平行的直线道路上同向行驶,它们的x -t 图像如图所示。

已知t =0时刻两车在同一位置,甲车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 )A .乙车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5 m/sB .0~2 s 内,乙车的位移大于甲车C .甲车的加速度为5 m/s 2,2 s 末甲的速度是乙的2倍D .t =1 s 时,乙领先甲最远,此时甲、乙相距3.0 m解析:乙车的x -t 图像是过原点的倾斜的直线,速度为v =Δx Δt =10-02 m/s=5 m/s ,故A 正确;0~2 s 内,乙车的位移等于甲车的位移,故B 错误;由于甲车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根据位移—时间公式x =12at 2,得加速度为a =2x t 2=2×1022 m/s 2=5 m/s 2,2 s 末甲的速度是v 甲=at =5×2 m/s =10 m/s ,所以2 s 末甲的速度是乙的2倍,故C 正确;t =1 s 时,甲车的速度为5 m/s ,甲、乙两车的速度相等,所以在甲车追上乙车前,两车相距最远,此时甲、乙相距Δx=x 乙-x 甲=5×1 m -12×5×12 m =2.5 m ,故D 错误。

2.(多选)(2023·山东济南高一期末)甲、乙两车在一平直公路上同一地点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它们的v -t 图像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B )A .乙车启动时,甲车在其前方50 m 处B .运动过程中,乙车落后甲车的最大距离为75 mC .乙车最终不能追上甲车D .加速阶段甲车的加速度大于乙车的加速度解析:乙车启动时,甲车在其前方的距离为x 0=12×10×10 m =50 m ,故A正确;当两车速度相等时,乙车落后甲车的距离最大,即Δx m =12×(5+10)×10m =75 m ,故B 正确;根据图像面积可知,乙车在20 s 内未追上甲车,设乙在甲出发后经过时间t 追上甲,甲乙相遇时,则甲、乙两车的位移大小关系有12×10×10 m +10×(t -10) m =12×10×20 m +20×(t -20) m ,解得t =25 s ,即乙车在甲车出发25 s 时追上甲车,故C 错误;甲车的加速度大小为a 甲=Δv Δt =1010m/s 2=1 m/s 2,乙车的加速度大小为a 乙=Δv ′Δt ′=2010 m/s 2=2 m/s 2,故D 错误。

第二章 专题强化 氢原子跃迁规律的应用

第二章 专题强化 氢原子跃迁规律的应用

专题强化 氢原子跃迁规律的应用[学习目标] 1.进一步加深对玻尔理论的理解,掌握玻尔理论的假设.2.会分析、计算能级跃迁过程中吸收或放出光子的能量.3.理解受激跃迁与自发跃迁的区别.4.知道使氢原子电离的方式并能进行相关计算.一、几种跃迁的对比理解1.自发跃迁与受激跃迁的比较(1)自发跃迁:①由高能级到低能级,由远轨道到近轨道.②释放能量,放出光子(发光):hν=E 初-E 末.③大量处于激发态为n 能级的原子可能的光谱线条数:n (n -1)2. (2)受激跃迁:①由低能级到高能级,由近轨道到远轨道.②吸收能量⎩⎪⎨⎪⎧a.光照射b.实物粒子碰撞 2.使原子能级跃迁的两种粒子——光子与实物粒子(1)原子若是吸收光子的能量而被激发,则光子的能量必须等于两能级的能量差,否则不被吸收,不存在激发到n 能级时能量有余,而激发到n +1能级时能量不足,则可激发到n 能级的问题.(2)原子还可吸收外来实物粒子(例如自由电子)的能量而被激发,由于实物粒子的动能可部分地被原子吸收,所以只要入射粒子的能量大于或等于两能级的能量差值,就可使原子发生能级跃迁.3.一个氢原子跃迁和一群氢原子跃迁的区别(1)一个氢原子跃迁时的解题方法①确定氢原子所处的能级,画出能级图,如图1所示.图1②根据跃迁原理,画出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的可能情况示意图.例如:一个氢原子最初处于n=4激发态,它向低能级跃迁时,有4种可能情况,如图1,情形Ⅰ中只有一种频率的光子,其他情形为:情形Ⅱ中两种,情形Ⅲ中两种,情形Ⅳ中三种.注意:上述四种情形中只能出现一种,不可能两种或多种情形同时存在.③再根据跃迁能量公式hν=E n-E m(n>m)分别计算出这几种光子的频率.(2)一群氢原子跃迁问题的计算①确定氢原子所处激发态的能级,画出跃迁示意图.②运用归纳法,根据数学公式N=C2n=n(n-1)2确定跃迁时辐射出几种不同频率的光子.③根据跃迁能量公式hν=E m-E n(m>n)分别计算出各种光子的频率.例1如图2所示为氢原子的四个能级,其中E1为基态,若一个氢原子A处于激发态E2,一个氢原子B处于激发态E3,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2A.原子A可能辐射出3种频率的光子B.原子B最多能辐射出2种频率的光子C.原子A能够吸收原子B发出的光子并跃迁到能级E4D.原子B能够吸收原子A发出的光子并跃迁到能级E4答案 B解析原子A从激发态E2跃迁到基态E1,只辐射1种频率的光子,A错误;原子B从激发态E3跃迁到基态E1可能辐射2种或1种频率的光子,B正确;由原子的能级跃迁理论可知,原子A可能吸收原子B由能级E3跃迁到能级E2时放出的光子并跃迁到能级E3,但不能跃迁到能级E4,C错误;原子A发出的光子能量ΔE=E2-E1大于E4-E3,故原子B不可能跃迁到能级E4,D错误.二、电离1.电离:指电子获得能量后脱离原子核的束缚成为自由电子的现象.2.电离能是氢原子从某一状态跃迁到n→∞时所需吸收的能量,其数值等于氢原子处于各定态时的能级值的绝对值.如基态氢原子的电离能是13.6 eV,氢原子处于n=2激发态时的电离能为3.4 eV.3.氢原子吸收光子发生跃迁和电离的区别(1)氢原子吸收光子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时,光子的能量必须等于两能级的能级差,即hν=E m-E n(m>n).(2)氢原子吸收光子发生电离时,光子的能量大于等于氢原子的电离能就可以.如基态氢原子的电离能为13.6 eV,只要能量大于或等于13.6 eV的光子都能被基态的氢原子吸收而发生电离,只不过入射光子的能量越大,氢原子电离后产生的自由电子的动能越大.例2(多选)如图3所示为氢原子的能级图.用光子能量为13.06 eV的光照射一群处于基态的氢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3A.氢原子从n=4的能级向n=3的能级跃迁时辐射光的波长最短B.辐射光中,光子能量为0.31 eV的光波长最长C.用此光子照射基态的氢原子,能够使其电离D.用光子能量为14.2 eV的光照射基态的氢原子,能够使其电离答案BD解析因为-13.6 eV+13.06 eV=-0.54 eV,知氢原子跃迁到第5能级,从n=5能级跃迁到n=1能级辐射的光子能量最大,波长最短,从n=5能级跃迁到n=4能级辐射的光子能量为0.31 eV,波长最长,选项A、C错误,B正确;用光子能量为14.2 eV的光照射基态的氢原子,能够使其电离,选项D正确.1.(跃迁规律的应用)按照玻尔的理论,氢原子的能级是氢原子处于各个定态时的能量值,它包括氢原子系统的电势能和电子在轨道上运动的动能.当一个氢原子从n=4的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氢原子系统的电势能增加,电子的动能增加B.氢原子系统的电势能减小,电子的动能减小C.氢原子可能辐射6种不同波长的光D.氢原子可能辐射3种不同波长的光答案 D解析当一个氢原子从n=4的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最多可能发生n=4→n=3,n=3→n=2,n=2→n=1三种情况,故选项C错误,D正确;当向低能级跃迁时,轨道半径减小,根据公式k e2r2=m v2r和E k=12m v2可得电子的动能增大,氢原子系统的电势能减小,故选项A、B错误.2.(跃迁规律的应用)(2021·聊城市模拟)氢原子的能级图如图4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4A.氢原子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时库仑力做正功B.处于n=2能级的氢原子可以吸收能量为2 eV的光子C.一个氢原子从n=4能级向基态跃迁时,可发出6种不同频率的光子D.处于n=1能级的氢原子可以吸收能量为14 eV的光子答案 D解析氢原子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时,电子绕核运动的轨道半径增大,库仑引力做负功,A项错误.由题图知E2=-3.4 eV,E2+2 eV=-3.4 eV+2 eV=-1.4 eV,而氢原子没有能量为-1.4 eV的能级,且氢原子跃迁时,其吸收光子的能量需等于两个能级的能量差,故处于n=2能级的氢原子不可以吸收能量为2 eV的光子,B项错误.一个氢原子从n=4能级向基态跃迁时,最多可发出3种不同频率的光子,C项错误.据题图知E1=-13.6 eV,E1+14 eV=-13.6 eV+14 eV=0.4 eV>0,故处于n=1能级的氢原子可以吸收能量为14 eV的光子从而发生电离,D项正确.3.(跃迁规律的应用)当用具有1.87 eV能量的光子照射处于n=3的激发态的氢原子时(E1=-13.6 eV)()A.氢原子不会吸收这个光子B.氢原子吸收该光子后被电离,电离后电子的动能为0.36 eVC.氢原子吸收该光子后被电离,电离后电子的动能为零D.氢原子吸收该光子后不会被电离答案 B解析处于n=3激发态的氢原子所具有的能量为E3=E132=-1.51 eV,由于1.87 eV+(-1.51eV)=0.36 eV>0,说明氢原子能够吸收该光子而电离,电离后电子的动能为0.36 eV.1.(多选)如图1所示,氢原子在不同能级间发生a 、b 、c 三种跃迁时,释放光子的波长分别为λa 、λb 、λc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1A .从n =3能级跃迁到n =1能级时,释放的光子的波长可表示为λb =λa λc λa +λcB .从n =3能级跃迁到n =2能级时,电子的势能减小,氢原子的能量增加C .用能量为11 eV 的电子碰撞处于基态的氢原子时,氢原子一定不会发生跃迁D .用能量为12.09 eV 的光子照射大量处于基态的氢原子时,可以发出三种不同频率的光 答案 AD解析 设三种波长的光子的能量分别为E a 、E b 、E c ,由E m -E n =hν和ν=c λ,可得E b =E a +E c ,即h c λb =h c λa +h c λc ,解得λb =λa λc λa +λc,选项A 正确;当氢原子从n =3能级跃迁到n =2能级时,释放能量,氢原子的能量减小,电子的势能减小,动能增加,选项B 错误;用电子碰撞处于基态的氢原子时,电子会将一部分能量转移给氢原子,如果这部分能量正好等于某能级与基态的能量差,则氢原子可以发生跃迁,选项C 错误;当用能量为12.09 eV 的光子照射大量处于基态的氢原子时,氢原子受到激发能从n =1能级跃迁到n =3能级,这些处于激发态的氢原子向基态跃迁的过程中,可以发出三种不同频率的光,选项D 正确.2.(多选)氢原子能级图如图2所示,当氢原子从n =3能级跃迁到n =2能级时,辐射光的波长为656 nm.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图2A .氢原子从n =2跃迁到n =1的能级时,辐射光的波长大于656 nmB .用波长为325 nm 的光照射,可使氢原子从n =1跃迁到n =2的能级C.一群处于n=3能级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最多产生3种谱线D.用波长为633 nm的光照射,不能使氢原子从n=2跃迁到n=3的能级答案CD解析能级间跃迁辐射的光子能量等于两能级间的能量差,能量差越大,辐射的光子频率越大,波长越小,A错误;由E n-E m=hν可知,B错误,D正确;根据C23=3可知,C正确.3.已知氢原子的能级图如图3所示,现用光子能量介于10~12.9 eV范围内的光去照射一群处于基态的氢原子,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图3A.在照射光中可能被吸收的光子能量有无数种B.在照射光中可能被吸收的光子能量只有3种C.照射后可能观测到氢原子发射不同波长的光有10种D.照射后可能观测到氢原子发射不同波长的光有3种答案 B解析根据hν=E m-E n和能级图,可知A错,B对;氢原子吸收光子后能跃迁到最高为n =4的能级,能发射的光子的波长种类有C24=6种,故C、D错.4.氢原子能级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大量氢原子从n=4的能级向n=2的能级跃迁时辐射出可见光a,从n=3的能级向n=2的能级跃迁时辐射出可见光b,则()图4A.a光的光子能量大于b光的光子能量B.氢原子从n=4的能级向n=3的能级跃迁时会辐射出紫外线C.处于n=4能级的电子的动能大于处于n=2能级的电子的动能D.在真空中传播时,b光的波长较短答案 A解析 根据跃迁规律可知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辐射光子的能量等于这两个能级的能量差,公式:hν=E m -E n ,可知从n =4能级向n =2能级跃迁时辐射光子的能量大于从n =3能级向n =2能级跃迁时辐射光子的能量,则a 光的光子能量大于b 光的光子能量,从n =4的能级向n =3的能级跃迁时辐射出的光子能量小于a 光子的能量,因为紫外线的能量大于可见光的能量,所以不可能为紫外线,故A 正确,B 错误;又根据光子能量E =hν可得a 光子的频率大于b 光子的频率,由λ=c ν,则a 光的波长小于b 光的波长,故D 错误;根据玻尔理论,库仑力提供向心力,有k e 2r 2=m v 2r ,可知E k =12m v 2=ke 22r,故越靠近原子核,电子的动能越大,则处于n =4能级的电子的动能小于处于n =2能级的电子的动能,故C 错误.5.(多选)如图5甲所示是氢原子光谱的两条谱线,图中给出了谱线对应的波长,图乙为氢原子的能级图,已知普朗克常量h =6.626×10-34 J·s ,电子电荷量e =1.6×10-19 C ,则( )图5A .H α谱线对应光子的能量小于H β谱线对应光子的能量B .H β谱线对应的光子是氢原子从n =4能级跃迁到n =2能级发出的C .H α谱线对应光子的能量为1.89 eVD .H α谱线对应的光子是氢原子从n =4能级跃迁到n =3能级发出的答案 ABC解析 H α谱线的波长大于H β谱线的波长,故H α谱线的频率较小,H α谱线对应光子的能量小于H β谱线对应光子的能量,选项A 正确;H β谱线对应光子的能量E β=hc λβ≈2.55 eV ,由E 4-E 2=2.55 eV 知,选项B 正确;H α谱线对应光子的能量为E α=h c λα≈3.03×10-19 J ≈1.89 eV ,选项C 正确;E 4-E 3=0.66 eV ,选项D 错误.6.据国家科技部2017年3月6日报道,迄今为止,科学家已经成功检测定位了纳米晶体结构中的氢原子.按玻尔氢原子理论,氢原子的能级图如图6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图6A .氢原子从第4激发态跃迁到第2激发态需要吸收光子B .一个处于n =4激发态的氢原子向基态跃迁时,最多可能发出6条光谱线C .用光子能量为13.06 eV 的光照射一群处于基态的氢原子,可观测到多种不同频率的光子D .氢原子的核外电子由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时,氢原子的电势能减小,电子的动能增大 答案 C解析 氢原子从第4激发态跃迁到第2激发态会辐射光子,故A 错误;一个氢原子处于n =4的激发态,当它向基态跃迁时可以发出3条不同频率的光谱线,故B 错误;氢原子发生能级跃迁吸收或放出的光子能量等于两能级的能量差:-13.6 eV +13.06 eV =-0.54 eV ,可知氢原子跃迁到第5能级,根据C 25=10知,氢原子辐射的不同波长的光子最多有10种,C 正确;氢原子的核外电子由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时,轨道半径增大,因电场力做负功,故氢原子电势能增大,电子的动能减小,故D 错误.7.氢原子处于基态时,原子能量E 1=-13.6 eV ,氢原子各能级的关系为E n =E 1n 2(n =1,2,3,…). (1)处于n =2激发态的氢原子,至少要吸收多大能量的光子才能电离?(2)今有一群处于n =4激发态的氢原子,最多可以辐射几种不同的光子?其中光子最小的能量是多少?答案 (1)3.4 eV (2)6种 0.66 eV解析 (1)E 2=122E 1=-3.4 eV 则处于n =2激发态的氢原子至少要吸收3.4 eV 能量的光子才能电离.(2)根据C 24=6知,一群处于n =4激发态的氢原子最多能辐射出的光子种类为6种.由n =4跃迁到n =3的能级时,辐射出的光子的能量最小,则E 4-E 3=E 142-E 132≈0.66 eV.。

高中物理必修一 第二章 专题强化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综合应用

高中物理必修一 第二章 专题强化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综合应用
√D.滑块通过 AB、BC 两段的时间之比为( 2+1)∶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解法一:比例关系 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通过连续相等的 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 1∶( 2-1)∶( 3- 2)∶ …∶( n- n-1),所以滑块通过 AB、BC 两段的时间之比为 1∶( 2-1) =( 2+1)∶1,D 正确,C 错误; 通 过 前 s、 前 2s、 前 3s、 … 前 ns 的 位 移时 的 瞬时 速 度之 比为 1∶ 2∶ 3∶…∶ n,所以滑块到达 B、C 两点的速度之比为 1∶ 2, A 错误,B 正确.
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 L=12at12,2L=12a(t1+t2)2,联立可得:tt12=
2+1 1,
故 D 正确,C 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6.(2021·牡丹江一中高一阶段练习)如图所示,在冰壶比赛中,一冰壶(可
视为质点)以速度v垂直进入四个相同矩形区域沿虚线匀减速直线运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解法二: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位移公式 v2=
2as,解得 v= 2as,因为经过 B、C 两点的位移之
比为 1∶2,则到达 B、C 两点的速度之比为 1∶ 2,
故 B 正确,A 错误;
设 AB 段、BC 段的长度均为 L,所经历的时间分别为 t1、t2,根据匀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5.(多选)如图所示,一个滑块从斜面顶端A由静止开始沿斜面向下做匀加 速直线运动到达底端C,已知AB=BC,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滑块到达B、C两点的速度之比为1∶2
√B.滑块到达 B、C 两点的速度之比为 1∶ 2

第二章阶段强化专题(二)探究乐器的原理课件-2023-2024学年鲁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二章阶段强化专题(二)探究乐器的原理课件-2023-2024学年鲁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鲁科版 八年级上
第二章 声现象
(二) 探究乐器的原理
1 【2023·广州】如图,甲鼓发声时鼓皮每秒振动的次数 比乙的少,甲、乙相比,甲鼓皮( B ) A.发声的响度一定较大 B.发声的音调一定较低 C.振动的振幅一定较小 D.振动的频率一定较高
2 如图所示,古琴上有七条粗细不同的琴弦,弹奏时, 手指拨动长度相同、松紧程度相同、粗细不同的琴弦, 发出音调较高是____细______(填“粗”或“细”)琴弦。 若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同一条琴弦,琴弦发出声音的 __响__度____不同。
(1)吹奏竹笛时,振动发声的物体是__空__气__柱____。 【点拨】 竹笛是由笛子内的空气柱振动发声的。
(2)查阅资料可知,空气柱长度越长,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 当布团分别位于a、b、c三个位置时,竹笛发声音调最 高的位置是_____a_____,音调最低的位置是_____c_____。 【点拨】 由于空气柱越长,竹笛发出的声音的音调越低,在 图示的三个位置中,当布团在a位置时,管内的空气柱 最短,所以此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最高;在c点时空气 柱最长,发出的声音的音调最低。
(3)在民族乐器中,____箫______(填“二胡”“腰鼓”“古 筝”或“箫”)的发声原理与此相似。 【点拨】 “二胡”“腰鼓”“古筝”是依靠固体的振动发声 的,“箫”是依靠空气柱的振动发声的,故“箫”的 发声原理与此相似。
【点拨】 吹哨子时,管内空气柱因发生振动会产生声音,
当推拉活塞时,空气柱的长度发生改变,因此空气柱 的振动快慢会发生改变,所以会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 用大小不同的力吹时,空气柱的振动幅度不同,因此 可以改变声音的响度;活塞越向下拉,上面的气体的 体积变大,振动频率变小,则音调会变低。
4 某研究小组利用一些长短粗细不同的琴弦进行了“探 究音调和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他们选用的琴弦长 度材料在图中已标出(其中琴弦的直径关系a=c=d< b),并且每根琴弦固定在“音箱”上的松紧程度一致。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专题强化2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常用推论、追及和相遇问题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专题强化2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常用推论、追及和相遇问题

返回导航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物理(必修·第一册 RJ)
探究 追及和相遇问题 要点提炼
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它们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时,可能出现 最大距离、最小距离或者是距离为零的情况,这类问题称为追及和相遇 问题,讨论追及和相遇问题的实质是两物体能否在同一时刻到达同一位 置。
返回导航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3)数学极值法:设从开始至相遇时间为t,根据条件列方程,得到 关于t的一元二次方程,用判别式进行讨论,若Δ>0,即有两个解,说明 可以相遇两次;若Δ=0,说明刚好追上或相遇。若Δ<0,说明追不上或 不能相碰。
返回导航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物理(必修·第一册 RJ)
3.解题思路
分析两物体 运动过程
返回导航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物理(必修·第一册 RJ)
(1)以上比例成立的前提是物体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对于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可把它看成逆向的初速度为 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应用比例关系,可使问题简化,同时注意初末时 刻与实际问题对应。
返回导航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物理(必修·第一册 RJ)
典例剖析
典题 1 (2023·内蒙古赤峰高一期中)港珠澳大桥上的四段长度均
为 110 m 的等跨钢箱连续梁桥如图所示,汽车从 a 处开始做匀减速直线
运动,恰好行驶到 e 处停下。汽车通过 ab 段所用的时间为 t1,汽车通过
de 段所用的时间为 t2,则tt21满足( C )
A.1<tt21<2
B.2<tt21<3
C.3<tt21<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强化二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和应用专题解读 1.本专题是本章重要知识和规律的综合,特别是受力分析和平衡条件的应用更是高考的重点和热点.2.高考对本专题内容的考查主要是在选择题中作为一个考查点出现,但近年在计算题中也作为一个力学或电学考点命题.3.用到的相关知识有:受力分析,力的合成与分解,共点力的平衡条件,用到的主要方法有:整体法与隔离法、合成法、正交分解法等.命题点一受力分析整体法与隔离法的应用1.受力分析的基本思路2.受力分析的常用方法(1)整体法;(2)隔离法;(3)假设法.例1如图1所示,甲、乙两个小球的质量均为m,两球间用细线连接,甲球用细线悬挂在天花板上.现分别用大小相等的力F水平向左、向右拉两球,平衡时细线都被拉紧.则平衡时两球的可能位置是下列选项中的()图1①大小相等的力F水平向左、向右拉球;②平衡时细线都被拉紧.解析用整体法分析,把两个小球看作一个整体,此整体受到的外力为竖直向下的重力2mg、水平向左的力F(甲受到的)、水平向右的力F(乙受到的)和细线1的拉力,两水平力相互平衡,故细线1的拉力一定与重力2mg等大反向,即细线1一定竖直;再用隔离法,分析乙球受力的情况,乙球受到向下的重力mg、水平向右的拉力F、细线2的拉力F2.要使得乙球受力平衡,细线2必须向右倾斜. 答案 A拓展延伸 在例1中,如果作用在乙球上的力大小为F ,作用在甲球上的力大小为2F ,则此装置平衡时的位置可能是( )解析 将甲、乙两个小球作为一个整体,受力分析如图所示,设上面的绳子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α,则根据平衡条件可得tan α=F 2mg,再单独研究乙球,设下面的绳子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β,根据平衡条件可得tan β=F mg,因此β>α,因此甲球在竖直线的右侧,而乙球在竖直线的左侧,选项C 正确. 答案 C受力分析的三个常用判据1.条件判据:不同性质的力产生条件不同,进行受力分析时最基本的判据是根据其产生条件.2.效果判据:有时候是否满足某力产生的条件是很难判定的,可先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进行分析,再运用平衡条件或牛顿运动定律判定未知力.(1)物体平衡时必须保持合外力为零.(2)物体做变速运动时必须保持合力方向沿加速度方向,合力大小满足F =ma .(3)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必须保持合外力大小恒定,满足F =m v 2R,方向始终指向圆心. 3.特征判据: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个基本特征出发,通过判定其反作用力是否存在来判定该力是否存在.1.(多选)如图2所示,两个相似的斜面体A 、B 在竖直向上的力F 的作用下静止靠在竖直粗糙墙壁上,关于斜面体A 和B 的受力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2A.A一定受到四个力B.B可能受到四个力C.B与墙壁之间一定有弹力和摩擦力D.A与B之间一定有摩擦力解析对A、B整体受力分析,如图甲所示,受到向下的重力和向上的推力F,由平衡条件可知B与墙壁之间不可能有弹力,因此也不可能有摩擦力,故选项C错误;对B受力分析,如图乙所示,其受到重力、A对B的弹力及摩擦力而处于平衡状态,故B只受到三个力,选项B错误;对A受力分析,如图丙所示,受到重力、推力、B对A的弹力和摩擦力,共四个力,选项A、D正确. 答案AD2.(多选)如图3所示,物体m通过定滑轮牵引另一水平面上的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此过程中斜面仍静止,斜面质量为M,则水平地面对斜面体()图3A.无摩擦力B.有水平向右的摩擦力C.支持力为(M+m)gD.支持力小于(M+m)g解析设斜面夹角为θ,细绳的拉力为F T,M、m整体处于平衡状态,对M、m整体受力分析可得平衡方程F T cos θ=F静,F T sin θ+F N=(M+m)g,故F静方向水平向右,B、D正确. 答案BD命题点二动态平衡问题1.共点力的平衡(1)平衡状态: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为平衡状态.(2)平衡条件:物体所受合力为零,即F合=0.若采用正交分解法求平衡问题,则平衡条件是F x合=0,F y合=0.(3)常用推论:①二力平衡:二力等大反向.②三力平衡: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等大反向.③多力平衡:其中任意一个力与其余几个力的合力等大反向.2.动态平衡:物体所受的力一部分是变力,是动态力,力的大小和方向均要发生变化,但变化过程中的每一个状态均可视为平衡状态,所以叫动态平衡.例2(多选)如图4所示,质量分布均匀的光滑小球O,放在倾角均为θ的斜面体上,斜面体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且小球处于平衡,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图4A.甲图中斜面对球O弹力最大B.丙图中斜面对球O弹力最小C.乙图中挡板MN对球O弹力最小D.丙图中挡板MN对球O弹力最小小球处于平衡.答案AD解析将甲、乙、丙、丁四种情况小球的受力图作于一幅图上,如图,根据平衡条件得知,丁图中斜面对小球的弹力为零,挡板对小球的弹力等于其重力G.斜面对小球的弹力和挡板对小球的弹力的合力与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可知三种情况下此合力相等,根据平行四边定则得知,丙图中挡板MN对球O弹力最小,甲图中斜面对球O弹力最大.故B、C错误,A、D正确.例3(多选)如图5所示,在固定好的水平和竖直的框架上,A、B两点连接着一根绕过光滑的轻小滑轮的不可伸长的细绳,重物悬挂于滑轮下,处于静止状态.若按照以下的方式缓慢移动细绳的端点,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图5A.只将绳的左端移向A′点,拉力变小B.只将绳的左端移向A′点,拉力不变C.只将绳的右端移向B′点,拉力变小D.只将绳的右端移向B′点,拉力变大①不可伸长的细绳;②缓慢移动细绳的端点.解析设滑轮两侧绳子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α,绳子的长度为L,B点到墙壁的距离为s,根据几何知识和对称性,得:sin α=sL①以滑轮为研究对象,设绳子拉力大小为F,根据平衡条件得:2F cos α=mg,得F=mg2cos α②当只将绳的左端移向A′点,s和L均不变,则由②式得知,F不变,故A错误,B正确.当只将绳的右端移向B′点,s增加,而L不变,则由①式得知,α增大,cos α减小,则由②式得知,F增大.故C错误,D正确.故选B、D. 答案BD处理动态平衡问题的一般思路1.平行四边形定则是基本方法,但也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若出现直角三角形,常用三角函数表示合力与分力的关系.2.图解法的适用情况:图解法分析物体动态平衡问题时,一般物体只受三个力作用,且其中一个力大小、方向均不变,另一个力的方向不变,第三个力大小、方向均变化.3.用力的矢量三角形分析力的最小值问题的规律:(1)若已知F合的方向、大小及一个分力F1的方向,则另一分力F2的最小值的条件为F1⊥F2;(2)若已知F合的方向及一个分力F1的大小、方向,则另一分力F2的最小值的条件为F2⊥F 合.3.(2016·全国Ⅱ卷·14)质量为m的物体用轻绳AB悬挂于天花板上.用水平向左的力F缓慢拉动绳的中点O,如图6所示.用T表示绳OA段拉力的大小,在O点向左移动的过程中()图6A.F逐渐变大,T逐渐变大B.F逐渐变大,T逐渐变小C.F逐渐变小,T逐渐变大D.F逐渐变小,T逐渐变小解析对O点受力分析如图所示,F与T的变化情况如图,由图可知在O点向左移动的过程中,F逐渐变大,T逐渐变大,故选项A正确. 答案 A4.(多选)如图7所示,倾角为30°的斜面体静止在水平地面上,轻绳一端连着斜面上的物体A(轻绳与斜面平行),另一端通过两个滑轮相连于天花板上的P点.动滑轮上悬挂质量为m的物块B,开始悬挂动滑轮的两绳均竖直.现将P点缓慢向右移动,直到动滑轮两边轻绳的夹角为90°时,物体A刚好要滑动.假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物体A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33.整个过程斜面体始终静止,不计滑轮的质量及轻绳与滑轮的摩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7A.物体A的质量为2 2mB.物体A受到的摩擦力一直增大C.地面对斜面体的摩擦力水平向左并逐渐减小D.斜面体对地面的压力逐渐减小解析 同一条绳子上的拉力相等,对B 受力分析,当两条绳子的夹角为90°时,绳子的拉力为F T =mg sin 45°=22mg ,对A 受力分析,在沿斜面方向上有:A 受到最大静摩擦力,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和绳子的拉力,故有m A g sin 30°+F fm =F T ,F fm =μm A g cos 30°,解得m A =22m ,A 正确;当两个轻绳都是竖直方向时,绳子的拉力最小,为12mg ,此时m A g sin 30°<12mg ,所以刚一开始静摩擦力方向沿斜面向下,故m A g sin 30°+F f =F T ,随着F T 的增大,摩擦力在增大,B 正确;将斜面和A 以及B 看做一个整体,受到最右边绳子的拉力作用,这个拉力在竖直方向上的分力恒等于12mg ,故有F f =12mg tan θ2,随着θ的增大,摩擦力在增大,C 错误;对物体A 和斜面体受力分析,受最左边绳子斜向下的拉力,这个拉力在竖直方向上的分力恒等于12mg ,所以斜面体对地面的压力恒定不变,D 错误. 答案 AB命题点三 平衡中的临界与极值问题1.临界问题当某物理量变化时,会引起其他几个物理量的变化,从而使物体所处的平衡状态“恰好出现”或“恰好不出现”,在问题的描述中常用“刚好”、“刚能”、“恰好”等语言叙述.2.极值问题平衡物体的极值,一般指在力的变化过程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问题.一般用图解法或解析法进行分析.3.解决极值问题和临界问题的方法(1)极限法:首先要正确地进行受力分析和变化过程分析,找出平衡的临界点和极值点;临界条件必须在变化中去寻找,不能停留在一个状态来研究临界问题,而要把某个物理量推向极端,即极大和极小.(2)数学分析法:通过对问题的分析,依据物体的平衡条件写出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画出函数图象),用数学方法求极值(如求二次函数极值、公式极值、三角函数极值).(3)物理分析方法: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作出力的矢量图,通过对物理过程的分析,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动态分析,确定最大值与最小值.例4 (多选)(2016·全国Ⅰ卷·19)如图8,一光滑的轻滑轮用细绳OO ′悬挂于O 点;另一细绳跨过滑轮,其一端悬挂物块a ,另一端系一位于水平粗糙桌面上的物块b .外力F 向右上方拉b ,整个系统处于静止状态.若F 方向不变,大小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物块b 仍始终保持静止,则( )图8A.绳OO ′的张力也在一定范围内变化B.物块b 所受到的支持力也在一定范围内变化C.连接a 和b 的绳的张力也在一定范围内变化D.物块b 与桌面间的摩擦力也在一定范围内变化①整个系统处于静止状态;②F方向不变,大小在一定范围内变化.解析由于物块a、b均保持静止,各绳角度保持不变,对a受力分析得,绳的拉力F T=m a g,所以物块a受到绳的拉力保持不变.由滑轮性质,滑轮两侧绳的拉力相等,所以b受到绳的拉力大小、方向均保持不变,C选项错误;a、b受到绳的拉力大小、方向均不变,所以OO′的张力不变,A选项错误;对b进行受力分析,如图所示.由平衡条件得:F T cos β+F f=F cos α,F sin α+F N+F T sin β=m b g.其中F T和m b g始终不变,当F大小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支持力在一定范围内变化,B选项正确;摩擦力也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D选项正确. 答案BD5.将两个质量均为m的小球a、b用细线相连后,再用细线悬挂于O点,如图9所示.用力F 拉小球b,使两个小球都处于静止状态,且细线OA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保持θ=30°,则F的最小值为()图9A.33mg B.mg C.32mg D.12mg解析以a、b为整体,整体受重力2mg、悬绳OA的拉力F T及拉力F三个力而平衡,如图所示,三力构成的矢量三角形中,当力F垂直于悬绳的拉力F T时有最小值,且最小值F=2mg sin θ=mg,B项正确. 答案 B6.如图10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放在一固定斜面上,当斜面倾角为30°时恰能沿斜面匀速下滑.对物体施加一大小为F水平向右的恒力,物体可沿斜面匀速向上滑行.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当斜面倾角增大并超过某一临界角θ0时,不论水平恒力F多大,都不能使物体沿斜面向上滑行,试求:图10(1)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2)这一临界角θ0的大小.答案 (1)33(2)60° 解析 (1)如图所示,未施加力F 时,对物体受力分析,由平衡条件得mg sin 30°=μmg cos 30°解得μ=tan 30°=33(2)设斜面倾角为α时,受力情况如图所示,由平衡条件得:F cos α=mg sin α+F f ′F N ′=mg cos α+F sin αF f ′=μF N ′解得F =mg sin α+μmg cos αcos α-μsin α当cos α-μsin α=0,即tan α=3时,F →∞,即“不论水平恒力F 多大,都不能使物体沿斜面向上滑行”,此时,临界角θ0=α=60°.生活中平衡问题的实例分析力的平衡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实例,解答的关键是要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选择合适的的解题方法,一般按以下步骤进行:典例 一般教室门上都安装一种暗锁,这种暗锁由外壳A 、骨架B 、弹簧C (劲度系数为k )、锁舌D (倾角θ=45°)、锁槽E 以及连杆、锁头等部件组成,如图11甲所示.设锁舌D 的侧面与外壳A和锁槽E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最大静摩擦力F fm由F fm=μF N(F N为正压力)求得.有一次放学后,当某同学准备关门时,无论用多大的力,也不能将门关上(这种现象称为自锁),此刻暗锁所处的状态的俯视图如图乙所示,P为锁舌D与锁槽E之间的接触点,弹簧由于被压缩而缩短了x.图11(1)试问,自锁状态时D的下表面所受摩擦力的方向.(2)求此时(自锁时)锁舌D与锁槽E之间的正压力的大小.(3)无论用多大的力拉门,暗锁仍然能够保持自锁状态,则μ至少要多大?思维过程(1)锁舌有向左运动的趋势,故下表面受的摩擦力为静摩擦力,方向向右.(2)对锁舌进行受力分析,根据平衡条件分别在互相垂直的方向上列方程,再根据摩擦力计算公式F fm=μF N,联立方程组求解.(3)无论用多大的力拉门,暗锁仍然能够保持自锁状态,说明正压力F N无穷大,根据F N的表达式求解μ即可.答案(1)向右(2)2kx1-2μ-μ2(3)0.41解析(1)锁舌D有向左的运动趋势,故其下表面所受摩擦力F f1方向向右.(2)设锁舌D受锁槽E的最大静摩擦力为F f2,正压力为F N,下表面的正压力为F,弹簧弹力为kx,由力的平衡条件可知kx+F f1+F f2cos 45°-F N sin 45°=0,F-F N cos 45°-F f2sin 45°=0,又F f1=μF,F f2=μF N,联立各式,解得正压力大小F N =2kx1-2μ-μ2.(3)令F N 趋近于∞,则有1-2μ-μ2=0, 解得μ=2-1=0.41.题组1 受力分析和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1.如图1所示,物体A 在竖直向上的拉力F 的作用下能静止在斜面上,关于A 受力的个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图1A.A 一定受两个力作用B.A 一定受四个力作用 C.A 可能受三个力作用 D.A 受两个力或者四个力作用解析 若拉力F 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则物体与斜面没有相互作用力,所以物体就只受到两个力作用;若拉力F 小于物体的重力,则斜面对物体产生支持力和静摩擦力,故物体应受到四个力作用. 答案 D2.(多选)如图2所示,粗糙水平面上有一长木板,一个人站在木板上用力F 向右推箱子,木板、人、箱子均处于静止状态.三者的质量均为m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2A.箱子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向右B.人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向右C.箱子对木板的摩擦力方向向右D.若水平面光滑,人用同样大小的力F 推箱子,能使长木板在水平面上滑动 答案 BC3.(多选)如图3所示,木板C 放在水平地面上,木板B 放在C 的上面,木板A 放在B 的上面,A 的右端通过轻质弹簧测力计固定在竖直的墙壁上,A 、B 、C 质量相等,且各接触面动摩擦因数相同,用大小为F 的水平力向左拉动C ,使它以速度v 匀速运动,三者稳定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 f .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3A.B 对A 的摩擦力大小为F f ,方向向左B.A 和B 保持静止,C 匀速运动C.A 保持静止,B 和C 一起匀速运动D.C 受到地面的摩擦力大小为F -F f 答案 ACD4.如图4所示,两相同小球a 、b 用轻弹簧A 、B 连接并悬挂在天花板上保持静止,水平力F 作用在a 上并缓慢拉a ,当B 与竖直方向夹角为60°时,A 、B 伸长量刚好相同.若A 、B 的劲度系数分别为k 1、k 2,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图4A.k 1k 2=12 B.k 1k 2=14C.撤去F 的瞬间,a 球的加速度为零D.撤去F的瞬间,b球处于失重状态解析以a、b小球和弹簧A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受三力而平衡,由平衡条件可得F B=2mgcos 60°=4mg=k2x,以b小球为研究对象,受二力而平衡,则F A=mg=k1x,故k1k2=14,B正确,A错误;撤去F的瞬间,弹簧上的弹力不变,b球的加速度为零,a球受到的合外力大小等于F,加速度a=Fm,C、D错误. 答案B题组2动态平衡问题的分析5.(多选)如图5,用OA、OB两根轻绳将花盆悬于两竖直墙之间,开始时OB绳水平.现保持O点位置不变,改变OB绳长使绳右端由B点缓慢上移至B′点,此时OB′与OA之间的夹角θ<90°.设此过程OA、OB绳的拉力分别为F OA、F OB,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5A.F OA一直减小B.F OA一直增大C.F OB一直减小D.F OB先减小后增大解析以结点O为研究对象,分析受力:重力G、绳OA的拉力F OA和绳OB的拉力F OB,如图所示,根据平衡条件知,两根绳子的拉力的合力与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出轻绳OB在两个位置时力的合成图如图,由图看出,F OA逐渐减小,F OB先减小后增大,当θ=90°时,F OB最小. 答案AD 6.如图6所示,在粗糙水平地面上放着一个截面为四分之一圆弧的柱状物体A,A的左端紧靠竖直墙,A与竖直墙之间放一光滑圆球B,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若把A向右移动少许后,它们仍处于静止状态.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图6A.球B对墙的压力增大B.球B对柱状物体A的压力增大C.地面对柱状物体A的摩擦力不变D.地面对柱状物体A的支持力不变解析球B受重力、A的支持力F1和墙壁的压力F2.如图甲所示:将重力G分解为G1和G2,则根据平衡可知,F1=G1=Gcos θ,F2=G2=G tan θ.当A向右移动少许,根据题意可知,A对球B的作用力F1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将减小,所以cos θ增大,tan θ减小,即墙壁对球B的作用力将减小,A 对小球B的支持力减小.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球B对墙壁的压力将减小,球B对A的压力亦减小.选项A、B错误;再对A进行受力分析如图乙:由于A处于平衡状态,所以A 受地面摩擦力F f=F B sin θ,根据题意知,B对A的压力F B减小且F B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减小,故A所受地面的摩擦力F f减小.选项C错误;对整体受力分析可知,地面对A的支持力等于A、B的重力之和,故选项D正确;故选D. 答案 D7.如图7所示,小车内固定着一个倾角为60°的斜面OA,挡板OB与水平面的夹角θ=60°,可绕转轴O 在竖直平面内转动.现将一质量为m 的光滑圆球放在斜面与挡板之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7A.当小车与挡板均静止时,球对斜面的压力小于mgB.保持θ=60°不变,使小车水平向右运动,则球对斜面的压力可能为零C.保持小车静止,在θ由60°缓慢减小至15°的过程中,球对挡板的压力逐渐减小D.保持小车静止,在θ由60°缓慢减小至15°的过程中,球对斜面的压力逐渐增大 解析 球处于静止状态,受力平衡,对球进行受力分析,如图所示:F A 、F B 以及F 构成的三角形为等边三角形,根据几何关系可知,F A =F B =mg ,故A 错误;若保持θ=60°不变,使小车水平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F B 和重力G 的合力正好提供加速度时,球对斜面的压力为零,故B 正确;保持小车静止,在θ由60°缓慢减小至15°的过程中,根据图象可知,F A 不断减小,F B 先减小后增大,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球对挡板的压力先减小后增大,球对斜面的压力不断减小,故C 、D 错误. 答案 B8.(多选)如图8所示,倾角为θ的斜面体c 置于水平地面上,小物块b 置于斜面上,通过细绳跨过光滑的定滑轮与沙漏a 连接,连接b 的一段细绳与斜面平行.在a 中的沙子缓慢流出的过程中,a 、b 、c 都处于静止状态,则( )图8A.b 对c 的摩擦力一定减小B.b 对c 的摩擦力方向可能平行斜面向上C.地面对c 的摩擦力方向一定向右D.地面对c 的摩擦力一定减小解析 设a 、b 的重力分别为G a 、G b .若G a =G b sin θ,b 受到c 的摩擦力为零;若G a ≠G b sin θ,b 受到c 的摩擦力不为零.若G a >G b sin θ,b 受到c 的摩擦力沿斜面向下,则b 对c 的摩擦力方向沿斜面向上,故A 错误,B 正确.以b 、c 整体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如图,根据平衡条件得知地面对c 的摩擦力F f =F T cos θ=G a cos θ,方向水平向左.在a 中的沙子缓慢流出的过程中,G a 减小,摩擦力减小.故D 正确,C 错误. 答案 BD题组3 平衡中的临界和极值问题9.如图9所示,有一倾角θ=30°的斜面体B ,质量为M .质量为m 的物体A 静止在B 上.现用水平力F 推物体A ,在F 由零逐渐增加到32mg 再逐渐减为零的过程中,A 和B 始终保持静止.对此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9A.地面对B 的支持力大于(M +m )gB.A 对B 的压力的最小值为32mg ,最大值为334mg C.A 所受摩擦力的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mg 4D.A 所受摩擦力的最小值为12mg ,最大值为34mg解析 因为A 、B 始终保持静止,对A 、B 整体受力分析可知,地面对B 的支持力一直等于(M +m )g ,A 错误.当F =0时,A 对B 的压力最小,为mg cos 30°=32mg ;当F =32mg 时,A 对B 的压力最大,为mg cos 30°+F sin 30°=334mg ,B 正确.当F cos 30°=mg sin 30°时,即F =33mg 时,A 所受摩擦力为0,当F =0时,A 所受摩擦力大小为12mg ,方向沿斜面向上,当F =32mg 时,A 所受摩擦力大小为14mg ,方向沿斜面向下,选项C 、D 错误. 答案 B10.如图10所示,一球A 夹在竖直墙与三角劈B 的斜面之间,三角劈的重力为G ,劈的底部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劈的斜面与竖直墙面是光滑的,设劈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问:欲使三角劈静止不动,球的重力不能超过多少?图10答案μ1-μG 解析 由三角劈与地面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可以求出三角劈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力,由此可求出球的最大重力.球A 与三角劈B 的受力情况如图甲、乙所示,球A 在竖直方向的平衡方程为G A =F N sin 45°三角劈的平衡方程为F fm =F N ′sin 45° F N B =G +F N ′cos 45° 另有F fm =μF N B ,F N =F N ′ 联立以上各式可得G A =μ1-μG .11.质量为M 的木楔倾角为θ,在水平面上保持静止,当将一质量为m 的木块放在木楔斜面上时,它正好匀速下滑.如果用与木楔斜面成α角的力F 拉着木块匀速上升,如图11所示(已知木楔在整个过程中始终静止).图11(1)当α=θ时,拉力F 有最小值,求此最小值; (2)当α=θ时,木楔对水平面的摩擦力是多大?答案 (1)mg sin 2θ (2)12mg sin 4θ解析 木块在木楔斜面上匀速向下运动时,有mg sin θ=μmg cos θ, 即μ=tan θ.(1)木块在力F 作用下沿斜面向上匀速运动,有F cos α=mg sin θ+F f F sin α+F N =mg cos θ F f =μF N 解得F =2mg sin θcos α+μsin α=2mg sin θcos θcos αcos θ+sin αsin θ=mg sin 2θcos (θ-α)则当α=θ时,F 有最小值,为F min =mg sin 2θ. (2)因为木块及木楔均处于平衡状态,整体受到地面的摩擦力等于F 的水平分力,即 F f =F cos (α+θ)当α=θ时,F 取最小值mg sin 2θ,F fm =F min cos 2θ=mg ·sin 2θcos 2θ=12mgsin 4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