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基础达标检测35

合集下载

河南省八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河南省八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2018—2019学年度下期高二质量检测历史试题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春秋战国时期多数思想家看来,人类在宇宙中有卓越的地位,“天地之性人为贵”;人有知觉,是“天地之心”;人能凭借道德和智慧“参天地、赞化育”。

这说明该时期A.摆脱宗教束缚B.现实功利思想浓厚C.富有人文精神D.道德认同意识增强2.先秦儒家学派主张“学”“思”“行”结合,形成了“养心、养气、慎独”之说,即所谓“有心养心”“养浩然之气”等。

这说明先秦儒家学派A.肯定主体自觉B.主张格物致知论C.突出教化功能D.强调仁礼重要性3.先秦某思想家主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下列言论与其属于同一流派的是A.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B.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C.壹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D.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4.《春秋繁露》载:“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材料主要论述A.“天人感应”思想B.古代的人伦观念C.儒学的民本思想D.道家的无为理念5.汉武帝时期的太学规模狭小,博士弟子仅五十人。

昭、宣时期,博士弟子虽有所增加,不过一二百人。

到元帝时,博士弟子则激增至千人。

由此可知A.道家、墨家等思想已经消失B.儒学统治地位进一步巩固C.太学的教育质量得到了提升D.完善的教学体系已经形成6.周敦颐认为,我与天地之间在于皆有生意。

二程认为,宇宙是一个大家庭,天地是父母,人是儿女,人人都应该孝敬上天。

朱熹提出,对万物的盛衰,甚至大大小小的动植物,该如何合理地利用它们,“皆所当理会”。

这体现了理学A.将个人、社会与宇宙联为一体B.形成了完整的体系C.用哲学论证三纲五常的合理性D.包含一定的自然观7.明朝思想家王艮在传承阳明心学的基础上提出“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凡有异者皆谓之异端”。

2018-2019学年河南省八市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质检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河南省八市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质检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河南省八市高二(下)第二次质检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0分)1.在春秋战国时期多数思想家看来,人类在宇宙中有卓越的地位,“天地之性人为贵”;人有知觉,是“天地之心”;人能凭借道德和智慧“参天地、赞化育”。

这说明该时期()A. 摆脱宗教束缚B. 现实功利思想浓厚C. 富有人文精神D. 道德认同意识增强【答案】C【解析】从材料“天地之性人为贵”看出强调“人”;从“人有知觉”是“天地之心”看出在天地之中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体现了人文思想,故C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宗教束缚,排除A。

材料没有体现功利思想,故B错误。

道德认同就是个体对社会道德体系中诸多规范的认可程度和接受程度,与材料内容不符,故D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

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文思想。

解题的关键是对“天地之性人为贵”、“人有知觉”是“天地之心”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文思想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2.先秦儒家学派主张“学”“思”“行”结合,形成了“养心、养气、慎独”之说,即所谓“有心养心”“养浩然之气”等。

这说明先秦儒家学派()A. 肯定主体自觉B. 主张格物致知论C. 突出教化功能D. 强调仁礼重要性【答案】A【解析】题目中“养气”“养心”和“学”“思”“行”都强调自己对自己的督促,体现主体自觉性。

故A项正确。

“格物致知”是指探究事物原理,获得智慧与感悟,而题目强调的是自己对自己的约束,故B错误。

题目中强调的并不是需要教化。

故C项错误。

题目中“养气“养心”与仁、礼没有关系。

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主要考察先秦儒学的主要内容。

先秦儒家学派主张“学思行”相结合,重视道德修养,致力于人伦关系中实现人生价值和人格完善,说明他们注重主题自觉性3.先秦某思想家主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复”。

下列言论与其属于同一流派的是()A. 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B.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C. 壹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D.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答案】D【解析】材料中某思想家主张的意思是尽力使心灵达到一种虚寂的状态,牢牢地保持这种宁静。

2018-2019年山西高二水平会考历史真题及答案

2018-2019年山西高二水平会考历史真题及答案

2018-2019年山西高二水平会考历史试题及答案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1.《三字经》写道:“周武王,始诛纣。

八百载,最长久。

”周朝“最长久”的制度保障是()①分封制②宗法制③礼乐制度④中央集权制度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A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并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逐一分析选项:西周时期采用的政治制度主要是分封制和宗法制和礼乐制度, B符合题意;④中央集权制度兴起于战国,秦朝时确立,故可排除④。

综上,正确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2.2007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

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在给内蒙古自治区的贺电中说:“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民族实际相结合的一个伟大创举。

”这里的“伟大创举”是指A.率先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B.率先赢得了民族独立C.政府组成人员全部来自少数民族D.率先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答:D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度。

从题干的内容可知,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1947年。

这说明早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就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付诸实践。

分析选项,A项不合史实;B项表述错误,民族自治区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C项表述不准确;D项符合题意。

所以应选D。

考点: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读下图。

对该竹简制作年代的推论相对合理的是A.汉代制作,因为竹简出土于汉墓B.春秋时期制作,因为竹简内容是《论语》C.肯定不是汉代制作,因为书写材料是竹简D.肯定不是春秋时期制作,因为字体是隶书答:D分析:试题分析:竹简出现于战国,隶书出现于汉代,《论语》是春秋时期的孔子所作,所以A、B、C错误,故选D。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卷参考答案1.B【解析】2.从题干“分封对象并不限于周王室姬姓一家一族”可以看出,分封制并没有体现鲜明的血缘宗法性质。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的分封对象除了姬姓王族,还有功臣和旧代贵族,故A错误。

从“分封对象并不限于周王室姬姓一家一族,分封地域也不限于夏商周王族的活动中心,而是覆盖了黄河、长江流域主要地区”可以看出,分封的对象复杂多样,分封的地域广,周的统治疆域由一个个诸侯国拼接而成。

说明分封具有政区划分的性质,故B正确。

题干只是说明分封对象不只是有姬姓贵族,并不能说明这强化了周天子的宗长地位,故C错误。

题干表明分封的地域较广,并不能得出分封不利于国家政治统一,故D错误。

2.C【解析】“有时是比较准确的,有时则大打折扣,有时甚至基本没有体现”说明古代王朝统治机器运行机制不确定性,比如唐朝比较稳定,汉代、明朝和清朝比较随意,C正确;A和B与材料主旨不符合;D中根本原因属于君主专制,排除。

3.B【解析】内史诗专门管理咸阳事务,相当于现在北京省,属于中央直属机构,说明内史地位的特殊,故B正确;内史不是教育官员,故A错误;C与材料中内史没有直接关系;D中地方治理不符合材料主旨。

4.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孟子》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

因此,题目问的“当时历史发展趋势”中的“当时”指的是战国时期,其历史的发展趋势是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

因此,应该是统一中原,由中央政府治理,这才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趋势的解决之道。

所以选择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战国时期时代特征5.C【解析】从材料“基于统治全国的需要”“进行全面的立法活动”“《大清律例》、《钦定六部则例》、《理藩院则例》及以行政法为主要内容的《大清会典》”中可以看出,清政府大规模立法,使国家的各项事务有章可循,从而加强对全国的统治,故C项正确;AD项包含在C项之中;B项说法错误,错在“完成”。

福建省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试题(含解析)

福建省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试题(含解析)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秦朝为实现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实行郡县制,选项B正确;宗法制是西周制度,排除A;科举制是隋朝创立制度,排除C;行省制始于元朝,排除D。
【点睛】解题关键是根据材料“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推断秦朝的制度,即郡县制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3.下图、2分别是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铁犁资料。从铁犁使用的变化中说明了
【点睛】解题 关键是知道材料中硫磺、硝石、熟炭等材料是制作火药的材料.
5.明代吴承恩以前人作品为基础进行改编,创作了一部结构优美完整的神魔小说。这部小说是
A。 《三国演义》
B. 《水浒传》
C。 《西游记》
D. 《红楼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吴承恩写的是《西游记》,选项C正确;选项A作者是罗贯中,排除;选项B是施耐庵,排除;选项D作者是曹雪芹,排除.
福建省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试题(含解析)
(考试时间:70分钟;满分:100分)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生号、姓名填写在试题卷、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考生号姓名"与考生本人考生号姓名是否一致。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第I卷用黑色字迹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C.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D. 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侵年至1920年期间,我国的轻工业发展较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春天,其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选项D正确;选项A、C也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这一时期列强以资本输出为主,因此选项B排除。

黑龙江省大庆四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检测试题(含答案)

黑龙江省大庆四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检测试题(含答案)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检测高二年级历史学科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题目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 根据《周礼》记载,每年正月初一,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大夫颁授给乡吏,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且往往和最隆重的祭祀活动同时进行,全民都要有组织地参加。

这表明A. 西周开始出现文化下移B. 诸侯国争霸割据的局面出现C. 周王室直接控制了地方D. 分封制之中孕育着中央集权2.周人继承了殷商对于祖灵保佑的重视,他们进一步认为,“人”的感情也是价值的合理依据。

于是,亲情及其向外扩展是人际和谐的基础,血缘及其应有的远近分别是社会秩序的本源。

上述材料反映了A.周人将认同血亲等作为社会认同的规则B.殷商“重祖”观念是西周宗法思想的基础C.西周将个人情感作为社会价值体系的来源D.西周构建的社会秩序实现了人际间的和谐3.汉朝实行的察举制度,有各种名目,有的叫孝廉,有的叫茂才异等(才学出众),有的叫贤良方正,有的叫孝悌力田(孝父母,爱兄弟,勤恳种田)。

由此可见,察举制度选官的主要标准是A.品行、才学 B.家庭背景 C.个人声望D.考试成绩4.唐初三省制下本无“中书门下”一职,“盖以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故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才在置政事堂后设立中书门下一职。

由此可知,“中书门下”的出现A.进一步加强了皇权专制 B.奠定了唐代多相制基础C.破坏了三省决策的机制 D.调和了中枢机构的矛盾5.有学者认为,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变,是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

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是指A.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 B.决策程序趋于规范化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D.分权制衡限制了皇权6.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人,要经过“考核资叙郡县乡里名籍,父祖官名,内外族姻”,“刑家之子,工贾殊类”以及部曲、杂户、奴牌等,均无权参加。

2018-2019年福建高二水平历史会考题卷及解答解析

2018-2019年福建高二水平历史会考题卷及解答解析

2018-2019年福建高二水平历史会考题卷及解答解析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解答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1. 村民民主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包括①民主选举②民主决策③民主管理④民主监督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答】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不难发现,①民主选举、②民主决策、③民主管理、④民主监督是我国村民民主自治制度的四项核心内容。

从选举到决策,从决策再到管理和监督,整个过程都要突出“民主”二字。

另外,村民民主自治制度属于基层的直接民主。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村民民主自治制度2.在财产等级制度下的四个等级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是A.财产越多,等级越高,享有的权利多而尽义务少B.财产越少,等级越低,享有的权利少而尽义务多C.财产越少,等级越低,享有的权利少而尽义务少D.财产越多,等级越高,享有的权利少而尽义务多【解答】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梭伦改革的相关内容,梭伦改革主张按照财产等级划分公民等级,不同等级的公民享有不同的公民权,等级越高享有的权利就越多,并且尽的义务也多,反之亦然,故解答选择C项。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走向民主化进程·雅典的民主化改革3.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

这位思想家可能是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陆九渊【解答】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说明在学者看来提升自己的内在修养更甚于向外寻求真理,所以这一思想主张符合心学的特征,结合备选项内容可知解答选D,A B C三人与心学无关。

河南省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检测试题(扫描版)

河南省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检测试题(扫描版)

河南省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期期末检测试题(扫描版)高二历史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A【解析】材料认为西周分封制突破了纯粹的血缘关系的界限,使贵族统治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者有机地结合。

可见分封制奠定了地缘政治的基础,故答案选A项。

D项错误。

材料沒有体现分封制扩大西周疆域和保证周统治的成功.故B、C项错误。

2.B【解析】由材料可知佛教思想在当时为人们所接受,由此产生一系列与佛教有关的新文学作品,丰富了文学种类,故B项正确;题干只提到佛教思想,没有提到儒家思想,排除A项;当时儒家思想是统治思想,且佛教中的因果论也不能被简单认定为封建迷信,故排除C项;题干没有提及战乱,且魏晋时期出现过统一安定局面,故排除D项。

3.D【解析】由材料可知,战囯至秦汉时期,新的等级制度打破了贵族阶层对政权的垄断,有助于官僚政治的形成与发展.故D项正确.4.C【解析】根据材枓可知该思想家广泛涉略诸家学说,融合了道家、佛家思想,最后回归到儒家思想。

根据所学可判断为宋明理学家。

孟子为先秦儒学家,董仲舒为西汉儒学家,故A、B项错误。

程颢为北宋时期理学家,故C项正确。

顾炎武为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批判僵化的理学思想,并未“出入于老、释”,故D项错误。

5.A【解析】材料表明中国古代没有完全意义上的土地私有制,也没有实际意义上的“法”。

皇权至上,皇帝的诏令即为法。

大地主的土地实质上是没有法律制度保障的,故答案选A项。

6.A【解析】根据材料可判断该机构为清朝的军机处,结合史实可知军机处的设立使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A项正确.军机处于雍正年间设立,只能上传下达,不具有票拟权,故B项错误。

元朝时改前代的三省制为中书一省制,故C项错误;军机处实际上只是皇帝的一个亲信秘书班子,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这样不仅内阁形同虚设,议政王大臣会议也名存实亡,故D项错误。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卷参考答案1.B【解析】2.从题干“分封对象并不限于周王室姬姓一家一族”可以看出,分封制并没有体现鲜明的血缘宗法性质。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的分封对象除了姬姓王族,还有功臣和旧代贵族,故A错误。

从“分封对象并不限于周王室姬姓一家一族,分封地域也不限于夏商周王族的活动中心,而是覆盖了黄河、长江流域主要地区”可以看出,分封的对象复杂多样,分封的地域广,周的统治疆域由一个个诸侯国拼接而成。

说明分封具有政区划分的性质,故B正确。

题干只是说明分封对象不只是有姬姓贵族,并不能说明这强化了周天子的宗长地位,故C错误。

题干表明分封的地域较广,并不能得出分封不利于国家政治统一,故D错误。

2.C【解析】“有时是比较准确的,有时则大打折扣,有时甚至基本没有体现”说明古代王朝统治机器运行机制不确定性,比如唐朝比较稳定,汉代、明朝和清朝比较随意,C正确;A和B与材料主旨不符合;D中根本原因属于君主专制,排除。

3.B【解析】内史诗专门管理咸阳事务,相当于现在北京省,属于中央直属机构,说明内史地位的特殊,故B正确;内史不是教育官员,故A错误;C与材料中内史没有直接关系;D中地方治理不符合材料主旨。

4.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孟子》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

因此,题目问的“当时历史发展趋势”中的“当时”指的是战国时期,其历史的发展趋势是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

因此,应该是统一中原,由中央政府治理,这才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趋势的解决之道。

所以选择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战国时期时代特征5.C【解析】从材料“基于统治全国的需要”“进行全面的立法活动”“《大清律例》、《钦定六部则例》、《理藩院则例》及以行政法为主要内容的《大清会典》”中可以看出,清政府大规模立法,使国家的各项事务有章可循,从而加强对全国的统治,故C项正确;AD项包含在C项之中;B项说法错误,错在“完成”。

山东省济宁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山东省济宁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质量检测高二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第Ⅰ卷(50分)1.D2.C3.B4.B5.A6.B7.C8.D9.A 10.C 11.D 12.B 13.C 14.D 15.B 16.A 17.C 18.D 19.B 20.C 21.A 22.A 23.C 24.A 25.B第Ⅱ卷(50分)26.(23分)(1)特点:族治与绅治相结合;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重视伦理教化;重视服务于地方。

(6分,任答其中3点即可)背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宗法观念和儒家思想的影响;疆域辽阔,人口众多。

(4分,任答其中2点即可)(2)特色:以启蒙思想为指导;地方自主管理权大;自治权受法律保障;自治机构实行民选和分权。

(6分,任答其中3点即可)作用:调动了地方和公民的积极性;推动了英国民主政治和地方治理体系的完善;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4分,任答其中2点即可)(3)地方自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分)自治形式与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密切相关。

(2分)27.(12分)论题: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选择(4分)阐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民阶级的平均主义、资产阶级维新派改良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派三民主义以及晚清政府的自救运动都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命运。

十月革命给中国人民提供了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1949年,建立了新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6分)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经验表明,社会主义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2分)(注意:此题为开放性试题,所拟论题只要符合题意,均可给分。

如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斗争中确立、农民阶级不能担负领导民主革命的重任、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民主化化是近代社会发展的潮流、工农武装割据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必然、革命阶级的联合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需要等角度均可给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后训练
一、选择题
1.明朝中期,地主阶级改革派惊呼“元末之事可为殷鉴”,除非“得磊落奇伟之士,大破常格,扫除廓清,不足以弥天下之患”。

这是因为()
①边防废弛、边患严重②政治腐败、吏治混乱③赋役紊乱、财政危机④阶级矛盾尖锐、内外交困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张居正为了更好地推动变法,首先进行的改革是()
A.整顿吏治B.实施边防新政
C.丈量土地D.实行一条鞭法
3.针对明中期以来边防残破,张居正倡行“外示羁縻,内修守备”的边防新政,下列体现“外示羁縻”思想成功的是()A.提高了长城防御体系的抗御能力
B.打退了朵颜部首领南犯喜峰口
C.加强了汉蒙间互市友好往来
D.起用了戚继光等一批著名边将
4.一条鞭法中“赋役征银”办法的实行,具有的现实意义是()
①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②促进了城镇手工业雇佣劳动的发展③有利于农产品商品化④对资本主义萌芽有促进作用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5.张居正的下列措施遭到官僚地主反对的是()
①考成法②内修守备③清查田亩④一条鞭法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6.张居正在明朝进行了力挽狂澜的变法革新运动,张居正被称为“救时宰相”的原因有()
①他在内外交困的危局中挺身而出②他采取的措施切中时弊,成效显著③他的改革得到了后代统治者的拥护④他进行改革的目的是维护人民的利益
A.①④B.①②C.③④D.②③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近来土地多归有力之家,非乡绅,则富民……若夫穷民,本无立锥之地。

——《杨文弱先生全集》材料二工匠佣力自给,以无田而免差;富商大贾操资无算,亦以无田而免差……视田如陷阱,是以富者缩资以趋末。

——《明穆宗实录》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明朝在哪方面存在严重的社会问题?
(2)材料二中所述现象是张居正改革哪一赋税制度的结果?这一措施有何影响?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清初任源祥说:“天下有不得不条鞭之势,张江陵(居正)不过因势而行之。


材料二一条鞭法规定:把田赋、原先按户丁征派的力役和其他各种名目的杂税合编为一条,统一按田亩核算,“计亩征银”,官府用取代力役的丁银雇人服役;取消里甲征收的环节,统一由官府收解,因此叫一条鞭,或称“条编”。

材料三在丈田均粮的过程中,“诸王孙遮道而噪,诸酋长抗疏而陈,诸军士荷戈而哄”。

张居正断然下令,“但有抗违阻挠,不分宗室、官宦、军民,据法奏来重处”。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张居正为什么要实行一条鞭法?
(2)材料二中张居正的赋税制度改革有何特点?
(3)结合材料三说明改革为什么会出现“诸王孙遮道而噪”的情况?
参考答案
1.答案:D解析:结合张居正改革的社会背景,分析判断
①②③④都正确。

2.答案:A解析:张居正进行的吏治改革为其他改革铺平了道路,这是张居正改革成功的原因之一。

3.答案:C
4.答案:D解析:“赋役征银”是我国赋役制度的一大进步,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现实意义”。

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即可判断出①②③④均是正确的。

5.答案:C解析:解答本题关键是抓住限定项“遭到官僚地主反对的改革措施”,②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含②的A、B、D三项。

6.答案:B解析:“救时宰相”的称号与改革的时代背景、时代作用有密切的关系,③不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改革法令在其死后被废除;④显然不对,张居正作为统治阶级中的一员,代表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维护的是地主阶级的统治,改革虽然采取了一些维护人民
利益的措施,但不能掩盖其阶级属性。

7.参考答案:(1)明朝土地兼并严重。

(2)一条鞭法实施的结果。

影响:减轻了广大贫民和工商业者的负担;限制了豪强地主和官吏的盘剥,增加了政府收入;有利于稳定农业生产;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解析:第(1)问应结合材料一概括明朝出现的严重社会问题。

第(2)问要求结合材料二分析一条鞭法的作用。

8.参考答案:(1)明朝中期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大量租役负担转嫁到农民头上,农民纷纷逃亡,导致生产力萎缩,社会矛盾尖锐,并造成了政府的财政危机;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一条鞭法的实行。

(2)田赋、力役和杂税合编,按田亩核算,征收银两。

(3)按亩征税,损害了官僚地主的利益。

解析:第(1)问要联系张居正改革的背景,理解有利于“一条鞭法”实行的形势;第(2)问依据材料二中的关键信息“把田赋、原先按户丁征派的力役和其他各种名目的杂税合编为一条,统一按田亩核算,‘计亩征银’”,归纳、概括其特点;第(3)问结合所学
知识回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