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江阴市伏东中学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案-1.1声音是什么(无答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1.1声音是什么》教案苏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1.1声音是什么》教案苏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eaf7c497a0116c175f0e4842.png)
《1.1声音是什么》【目标】(1)通过科学探究,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初步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能量。
(4)知道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掌握声速相关的计算。
【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能描述发声体的主要特征。
【难点】设计探究实验,能分析解释简单的声现象,进行声速的计算。
【要点1】 声音的产生〖活动〗利用一张纸、一杯水,一个笔帽、一根橡皮筋等身边物品,使它们发出声音。
试试看,你有多少种方法?〖分析〗物体在发声时和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探究〗音叉的发声〖质疑〗(1)我们说话时,声带在振动吗?如何论证? 。
(2)敲击鼓面发声时,鼓面在振动吗?如何论证? 。
(3)发声的物体一定是固体吗? 。
〖思考〗古诗“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中各种声音的声源分别是什么? 。
〖总结〗【要点2】 声音的传播〖活动〗(1)你把耳朵紧贴着课桌的一端,你的搭档在另一端用铅笔轻轻敲击,你听到声音吗?将耳朵离开桌面,再听敲击声,比较一下两次声音是否一样?(2)将衣架挂在细绳中央,用铅笔敲击衣架时,仔细聆听。
再用绕有 细绳的食指堵住双耳,你又听到了什么?(3)把耳朵贴在盛水鱼缸外面,把石头放在水中敲击,你听到了什么?(4)将一部正在播放MP3的手机用细线悬挂在广口瓶中央,再把瓶内空气抽出。
仔细听声音有什么变化? 〖思考〗如果瓶内空气越来越接近真空,那么声音还能传播出来吗? 〖质疑〗瓶内空气能全部抽掉吗? 〖总结〗【要点3】 声音是一种波 声能〖思考〗声音传播为什么一定需要介质,声音在介质中又以什么形式传播呢?〖活动〗〖总结〗【要点4】 声音传播的快慢 声速〖思考〗(1)对着高墙或山崖喊话,为什么我们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听到自己的回声呢?(2)为什么我们有时能听到回声,有时听不到回声呢?〖活动〗(1)阅读:课本10页。
(2)估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1.1、声音是什么 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1.1、声音是什么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225f07f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d2.png)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1.1、声音是什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概念和特点;2.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3.掌握声音的基本性质和测量方法;4.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教材: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2.教具:音叉、响板、弹簧、音频设备等;3.实验器材:空瓶子、电吹风等;4.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导入1.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自然界中不同声音的声音片段,让学生感受不同声音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探究1.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实验一:使用音叉和弹簧进行实验。
–步骤:a.学生手持音叉的一端,将其在响板上敲击;b.观察响板的震动和声音的产生;c.将音叉的另一端贴近耳朵,观察声音的传播。
•实验二:利用空瓶子和电吹风进行实验。
–步骤:a.将空瓶子的口部对准电吹风的出风口;b.打开电吹风,调节不同的风速;c.观察空瓶子的瓶口是否产生声音。
知识讲解1.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和观察,引导学生总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并由此引入声音的概念和特征。
•什么是声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在空气等介质中传播而能够使人听觉器官产生听觉感觉的物理现象。
•声音的特征:–高低音调:与声音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高则声音高,频率低则声音低;–响度:声音的强弱程度,与声音振幅有关;–音色:声音的独特特征,由声音的谐波构成。
2.介绍声音的传播方式。
•机械振动传播:声音通过物体的振动传播,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空气中的声音传播:声音是通过空气分子的振动产生的,因此在真空中无法传播声音;•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空气中的声音速度约为343米/秒。
实践应用1.针对声音的特性和传播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
•个人交流:声音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种方式,如语言、电话等;•音乐及演出:声音是音乐和演出的基本元素,如乐器演奏、演唱会等;•震耳欲聋声音:如火车喇叭、汽车喇叭等警示声音;•音响系统:声音通过扩音器、喇叭等设备放大和传播;•声纳及雷达:声音传播的原理可应用于声纳和雷达等技术。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1.1声音是什么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1.1声音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cf96b15ce87101f69f31952b.png)
第一章第一节《声音是什么》【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多种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2)知道固体、液体、气体能传声,在真空中不能传播,通过对实验的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3)了解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向远处传播的和声波的应用,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由个体到共性的分析概括能力。
(4)知道声音是具有能量的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从关键现象中分析,找出共性的东西,从而得出规律;(2)通过自身实验体验,日常常见现象中,体会分析该现象中包含的物理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声现象应用实例的介绍,激发学生应用物理和喜欢物理的兴趣,体会声学知识的价值;(2)结合,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学习习惯,勤于思考的学习品质,和相互协作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参与、交流、合作意识,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精神【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能描述发声体的主要特征。
【难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鱼缸、抽气机、闹钟、广口瓶、音叉、鼓【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⑴用多媒体播放一段美妙的音乐。
⑵演示:敲击一下桌面,我们听到了声音。
二、进行新课1、声音的产生⑴实验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①将发声的音叉触及脸颊;②拨动张紧的橡皮筋⑵实验结论:振动可以发声,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正在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
2、声音的传播条件⑴声音传播需要物质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提出问题:声音怎样从发声的物体传播到远处?猜想和假说:声要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来做媒介,也可能不需要什么东西做媒介,在真空中就可以传播。
进行实验:①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桌子一端,另一同学敲桌子另一端;②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悬挂在广口瓶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注意声音的变化;再让空气逐渐进人玻璃罩内,注意声音的变化。
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1.1声音是什么教案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1.1声音是什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9f60967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ba.png)
教案: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1.1 声音是什么一、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通过讲解和实验,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且振动停止,声音也会停止。
2. 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 声音的特性:介绍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音色与材料和结构有关。
4. 声音的单位:学习声音的单位,包括分贝(dB)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以及声音的单位。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声音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难点:声音的传播和声音的单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讲桌、粉笔、黑板、实验器材等。
学具:课本、练习本、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听一些不同的声音,如钟声、掌声、水声等,并思考这些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讲解声音的产生:通过实验和讲解,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 讲解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4. 讲解声音的特性:介绍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5. 讲解声音的单位:学习声音的单位,包括分贝(dB)等。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做一些有关声音的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实验操作: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加深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声音是什么1. 声音的产生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声音停止2.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气体、固体、液体不能在真空中传播3. 声音的特性音调:频率有关响度:振幅有关音色:材料和结构有关4. 声音的单位分贝(dB)七、作业设计答案:敲击钟时,钟体振动产生声音,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出去。
在空气中说话时,声音也会通过空气传播,但传播过程中会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导致声音变小。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1.1声音是什么》教案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1.1声音是什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a340238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a6.png)
五、声能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生活.物理.社会”,了解声能。
生:说明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
学生们用细线吊着挂衣架或钥匙在桌边轻敲,一次在空气中听,一次用绕有细绳的食指堵住双耳来听。
两同学一组,让一位同学轻敲桌子的一边,另一位同学在桌子的另一边听,然后两位同学再交换,体会声音能否在固体中传播。
师;这个声音是由笔帽的振动产生的还是由气体
生1:人说话、唱歌,小鸟呜叫,蝉呜叫,许多动物。
生2:机器,收音机,拍打桌面等。
生3:抖动纸张可以使纸发出声音,把橡皮筋绷紧,用手指拨动可发出声音,敲击笔帽可发出声音,敲击水杯可发出声音。
生4:纸不抖动就不产生声音,物体不敲打就不产生声音。
生5:正在振动的橡皮筋,用手捂住它,使它不振动,它就不产生声音了。
生:因为水能传声,会吓走将要上钩的鱼。
生齐答:能
生齐答:因为固体、液体能传声。
生齐答:听不到声音,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学生仔细观察
学生阅读课本。
学生观察
学生阅读。
教后记
这些物体为什么能产生声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声音是什么?
二、探究声音的产生
师:用你身边的纸、橡皮筋、笔帽、一杯水,怎样使它们发出声音?看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与众不同?
教师分别找学生演示并说明
师:注意观察正在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变化
学生进一步仔细观察
师:抖动纸张、拨动皮筋、敲击物体,物体发声,这里有什么共同点?
生6: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复备课
的振动产生的?
师:液体能不能产生声音呢?
帅;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固体、液体、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1声音是什么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1声音是什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7ccb649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6ecdd0f.png)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1 声音是什么教案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问题驱动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声音现象出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基本概念,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原理,从而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原理,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原理,声音的三个特征。
难点:声音传播的介质,声速的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扬声器、话筒、音叉等)。
学具:笔记本、课本。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魅力,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好奇心。
2.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器材的振动现象,如扬声器和音叉的振动。
3. 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需要介质传播,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4. 声音的接收:讲解人耳如何接收声音,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别。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原理,声音的三个特征。
难点:声音传播的介质,声速的概念。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声音的基本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在声音传播的介质和声速的概念上仍存在一定的困惑。
在课后,我将继续深化这两个方面的教学,通过讲解和实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声音的传播规律。
同时,我还将引导学生进行声音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声音的产生:我选择了扬声器、话筒和音叉等实验器材,通过直观的振动现象,让学生亲眼看到并感受到声音的产生。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苏科版八上学案 第1章第1节声音是什么(一)(无答案)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苏科版八上学案 第1章第1节声音是什么(一)(无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3d560e283c4bb4cf6ecd148.png)
第一章一、声音是什么学案(一)一、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多种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2.知道固体、液体、气体能传声,在真空中不能传播,通过对实验的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二、预习检测1、声音是由于物体产生的。
2、的物体叫做声源。
、、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
3、声音可以在、、中传播,但不能在中传播。
三、课堂检测:1.将要上钩的鱼,会被岸上的说话声吓跑,这说明可以传声.2.月球上没有空气,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这是由于.3.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华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水面能激起水花。
通过对这两个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是: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4. 如图是小明所做的一个听声的实验,他将衣架悬空挂在细绳的中央,请小华用铅笔轻轻敲打衣架,使声音通过___________传入他的耳朵.接着,小明将细绳绕在手指上,再用手指堵住双耳来听敲打衣架的声音,通过比较发现,固体传声的本领比空气________(强/弱)5. 动画片《星球大战》中,神鹰号太空船将来犯的天狼号击中,听到天狼号“轰”地一声被炸毁,神鹰号宇航员得意地笑了.你觉得这段描写符合科学道理吗?6.把一只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当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去时,将会发生()A.闹钟的振动停止了B.闹钟的声音比原来更加响亮C.只见闹钟振动,但听不到声音D.不见闹钟振动,但能听到声音四、课堂作业A组1.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插入水中一部分,会看到水花飞溅,这说明_____ ,用手握住正在发声的音叉,当即就听不到声音,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声势浩大的“击缶而歌”精彩绝伦,缶声是由于缶面产生的,然后通过传播到现场观众耳朵的。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第1节声音是什么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第1节声音是什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7152283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c2.png)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第1节声音是什么一、教学内容1. 声音的定义: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介质(如空气、水、固体)传播的机械波。
2. 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音色与材料和结构有关。
3. 声音的传播: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米/秒,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4. 人耳的听觉范围:人耳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大约在20Hz 到20000Hz之间。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定义、特性和传播方式,能够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声音现象。
2. 能够运用声音的特性进行分析,如判断音调、响度和音色。
3. 掌握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以及人耳的听觉范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定义、特性和传播方式。
难点:声音传播速度的计算和人耳听觉范围的解释。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音叉、尺子、气球等。
学具:笔记本、尺子、气球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和听取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声音,如敲击物体、播放音乐等,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概念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介绍声音的定义、特性和传播方式,让学生理解声音的本质。
3. 演示实验:使用音叉、尺子和气球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尺子敲击桌面,观察和记录桌面振动的幅度和声音的响度,从而理解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声音的特性和传播方式,分享自己的观察和理解。
6. 知识拓展:介绍一些特殊的声音现象,如回声、超声波等,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定义: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介质传播的机械波。
2.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3. 声音的传播: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米/秒,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空气中的快。
4. 人耳的听觉范围:20Hz到20000Hz。
七、作业设计答案:敲击物体时,物体会振动产生声音,声音通过介质(如空气)传播。
精品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1、1《声音是什么》教学设计word版
![精品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1、1《声音是什么》教学设计word版](https://img.taocdn.com/s3/m/1bdfd5cdfd0a79563c1e7297.png)
一、声音是什么教学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教学重点➢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教师准备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烧杯。
学生准备橡皮筋、细线、铅笔、白纸、细砂、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小石头、塑料袋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媒体播放:海涛声、砂轮与工件的摩擦声、优美的歌声、琴声、锣鼓声、神奇的超声波等。
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导入课题:我们听到的如此优美的乐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是什么》。
二、进行新课问题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讨论: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引导比较:1.让学生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情况。
2.观察比较按紧的直尺不发声与拨动发声时的情况。
3.观察比较烧杯中的静水与向烧杯中倒水发声时水的情况。
4.让观察比较拉紧的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时的情况。
师生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师演示: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物理研究方法指导:转化法)乘势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是否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呢?怎样验证?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点拨: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需要那些器材,具体怎样操作?确定方案)教师预备:方案一:用手轻触发声的音叉,手有什么感觉。
方案二:让发声的音叉浸入水面少许,观察水面变化情况。
方案三:用细线将铅笔系在音叉上,音叉发声时,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观察在纸上留下的线条情况。
方案四:用细砂撒在桌面上,用小锤敲击桌面时发声的同时观察砂子的情况。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 物理 教案 1.1声音是什么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 物理 教案 1.1声音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25c3872c941ea76e59fa040b.png)
一、声音是什么【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初步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了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知道声波具有能量【课前预习】1、用手摸一摸家里正在发声的电视机的喇叭或音箱,你可以感觉到喇叭在_________。
2、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
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_________。
3、通过课本活动1.2,你可以得出,声音可以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传播,但不能在_________中传播。
4、声音在空气中是以波动的形态传播的,我们把它叫做_________。
声音还具有能量,叫做_________。
5、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_______,在水中传播要比空气中要______,在钢铁中传播比水中还要_________。
【课堂重点】〖学习过程〗一、活动 1.1探究声音的产生:器材:一张报纸、一根橡皮筋、一杯水、一个笔帽发出声音(或其他的一些物品)问题:你有哪些方法使这些物品发出声音?分组实验:把尺子一部分紧压在桌面上,拨动露出桌面的部分,尺子发出声音你观察到什么现象?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是什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然后各小组汇报二、活动1.2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吗问题:通过哪些实验(或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说明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小组讨论,汇报实验探究真空是否能够传播声音。
①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放在正在抽出空气的玻璃瓶内,声音会____________。
②通过推理,我们可知,声音______(能/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三、声音是一种波‘波”比较抽象,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及观察水波知道声音也是波,叫声波。
四、声音传播的快慢(声速)阅读课本P10 内容完成下列各空:通常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_______m/s,声音在水中传播速度________m/s,声音在钢铁中传播速度________m/s。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在中传播最快阅读“生活物理社会” ,观看视频了解声能。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 第1章第1节 声音是什么(一)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 第1章第1节 声音是什么(一)](https://img.taocdn.com/s3/m/523349b427d3240c8547ef1d.png)
第一章一、声音是什么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多种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2.知道固体、液体、气体能传声,在真空中不能传播,通过对实验的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学重、难点:1.声音产生的原因,让学生动手实验,从亲身体验中去发现发声物体所具有共同物征,并通过观察、实验、尝试从现象中提炼出规律;2.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能传播,但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教学过程一、提前候课,了解学情二、引入新课,揭示目标用多媒体播放一段美妙的音乐,聆听来自大自然的声音。
创设物理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大家是否思考过,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那声是什么?声是如何产生的?又是怎样被听到的?引出课题“声音是什么?三、预习检测四、新课研讨(一)、探究“声音的产生”1.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能用几种方法使一张纸发出声音?让学生进行交流合作,然后进行回答。
活动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思考: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征?让学生进行探究:(1)将手指放在喉咙发声处,然后发出声音,手指有什么感觉?(2)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然后敲击鼓面,观察现象。
(3)使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你有什么感觉?在探究后,让学生回答提出的问题。
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3.教师介绍什么是声源?强调“正在”二字,并让学生举出哪些物体是声源。
(二)、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1.教师提出问题:“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吗?”2.演示图1-2所示的实验,引导学生注意前后两次听到声音的区别并对其原因进行猜测。
初步总结得出: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3. 演示图1-3所示的实验,并初步总结得出: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4.演示图1-4所示的实验并总结得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并举例宇航员在太空中是怎样交谈的?——通过无线电,从另一个侧面说明真空不能传声5.小组讨论:还有哪些实验或事实支持上述结论?教师:⑴人们用“电子发声器”播放鱼爱听的声音,大大地提高了捕鱼产量;⑵相传贝多芬晚年失聪,他克服困难,用硬棒来“听”钢琴,五、课堂检测六、课堂小结七课堂作业八、预习布置。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1.1《声音是什么》教案2(苏科版八年级上)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1.1《声音是什么》教案2(苏科版八年级上)](https://img.taocdn.com/s3/m/d9d43e33524de518964b7dda.png)
声音是什么一、教学设计思路:物理是初二学生起始学科,“声现象”作为教材中现象篇的第一章,是因为它与生活联系紧密。
这也导致学生接触这一章节时更易接受。
但物理作为一门实验科学,应更多地让学生感受探究过程,从中获得能力的提高,为后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所谓教会学生研究方法,比教给他们知识更为重要。
一个学生如果掌握了研究方法,将会终身受益。
部分同学往往会感到物理与生活有很大距离,因此拉近物理与生活的关系,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非常关键的。
本节课的设计就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出发,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及收集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四、教学重点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五、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六、教学资源鼓,钢尺,收音机,乒乓球,闹钟,真空罩,抽气机,音叉,小锤,衣架、棉线、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烧杯,橡皮筋、细线、铅笔、白纸、细砂、音乐贺卡中的发声器、小石头、塑料袋及其它学生自带的乐器等。
七、教学过程。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苏科版八上学案 第1章第1节声音是什么(二)(无答案)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苏科版八上学案 第1章第1节声音是什么(二)(无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41a38f558fb770bf68a5523.png)
第一章一、声音是什么学案(二)一、学习目标:1.了解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向远处传播的和声波的应用——声能,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由个体到共性的分析概括能力。
2.知道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
二、预习检测1.声音以________的形式向周围传播,声音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________。
2.声音在不同的物体中传播的速度是(相同/不同)的。
通常情况下,声音在__中传播得最快,在_______中次之,在_______中传播得最慢,空气中的声速大约是______m/s。
三、课堂检测1.发声体在振动时,压缩了附近的空气形成相间的波动,并由近及远地向四周传播,这就形成了 .2.在影片《铁道游击队》中,为了伏击日军火车,侦察员常用耳朵贴着铁轨来提前判断是否来了火车.这是利用声音在铁轨中的传播速度______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填“大于”、“小于”或“等于”)3.()声音在以下几种介质中传播时,传播速度最大的是:A.空气 B.水 C.酒精 D.钢管4.()在一根空心长钢管一端敲击一下后,钢管另一端的人听到敲击声的次数是:A、一次B、两次C、三次D、四次5.()魔术师表演“会跳舞的火焰”节目时,先在平台上点燃一支蜡烛,然后手持一面小鼓置于蜡烛附近,鼓面面对烛火。
当他敲响小鼓,烛火就随着鼓声舞动这一现象说明:A.魔术师有一种神奇的力量B.鼓面振动发声,声波能传递能量C.听到的鼓声是鼓面振动产生的超声波D.鼓面振动产生了电磁波6.如果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 0.1 m/s,我们世界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写出三个有关的情景四、课堂作业A组1.()如图所示,用高压放电的电火花产生一个冲击波,再用椭球形凹面镜使声波反射后集中到胆结石上,就能使胆结石粉碎。
这一现象主要说明:A.声音是一种波 B.只有用凹面镜才能反射声波C.声波具有能量 D.只有把声波集中起来,它才具有能量2.()声音在以下几种介质中传播时,传播速度最大的是:A.空气 B.水 C.酒精 D.钢管3.若某同学在一根较长的注满水的水管的一端用石头敲击,另一同学在水管的另一端用耳朵贴着水管听声,则他可以听到声音的次数是次。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1.1 声音是什么 教案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1.1 声音是什么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6a696a28e9951e79a8927ac.png)
第一章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是什么?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体验,初步了解声音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
2.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一般规律的方法。
3.初步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知道声音具有能量。
4.能利用多种方法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5.善于使用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物理实验,从中感受到物理学的真实性以及物理与生活的关系。
●重点难点
重点:声音产生的原因。
难点:感知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设计思想
声音是人们最熟悉的现象之一,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大量与声音有关的感性认知。
利用好这些基础条件,可以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样化,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本课题研究的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在探究“声音产生原因”这个教学环节,要求学生利用所给器材发出各种声音,然后尝试归纳各种发声方式的共性,从而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结论。
培养他们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描述实验现象、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并得出结论。
在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这个教学环节,利用好课本设计的敲击衣架实验,提出关键问题,帮助学生找到思考的方向,也方便过渡到进一步的教学。
●教学资源
纸、音叉、水、衣架、绳子、水槽、石头、广口瓶、手机,PPT(见附件)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
●探究声音的产生用摩擦、搓揉、指弹等。
八年级物理上册1_1声音是什么教案新版苏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1_1声音是什么教案新版苏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55de58363186bceb19e8bbf9.png)
板书课题: 一、声音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 (一)声能:
活动 1:图 1-5 水波 观看水波的形成和传播进程。 活动 2:图 1-6 弹簧中的疏密波 观看疏密波的形成和传播进程。 活动 3:图 1-7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 通过类比推知声波的形成和传播进程,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明白声波的概念。 小结: 声波:声音是一种波 问: “ 震耳欲聋”是什么意思?
软木
500
小结: 声音传播速度与介质种类有关,一样固体传声速度大于液体,液体传声速度 煤油(25℃) 1324
大于气体。
蒸馏水(25℃) 1497
声音传播速度与介质温度有关,一样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
海水(25℃) 1531
应用:
铜
3750
一、固体传声比气体快,有何应用?
大理石
3810
二、你能说明什么缘故打雷时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吗?闪电后 3S 听到雷声,那 么打雷的地址距观看者的距离为____________(光速为 3×108m/s) 3、百米赛跑中终点计时员是以听到枪声开始计时准确,仍是以看到枪口冒出的白烟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五、教学跋文:
铝 钢铁
5000 5200
计时准确?二者相差多少?(光速 C=3*108ms-1)
4、在一根长铁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会听到几回声音?什么缘故?若是管中灌满水又如何?
五、请你假想:假设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变成 0.1m/s,咱们的生活会发生什么转变?
六、假设一个人以声音的速度离开一个正在演奏的音乐会,那么( )
声音是什么
教学目标: 一、通过实验探讨,熟悉声音是一种波,声音具有能量。 二、通过实验探讨,熟悉声音的传播需要时刻,会利用声速进行简单计算。 3、了解回声现象,知了解声音的折射现象。 4、了解声音的折射现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1声音是什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1声音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2ed5eb2855270722182ef715.png)
1.1声音是什么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初步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能量。
2.通过学生经历多种方法探究声音产生的过程,鼓励思维的形式向开放性和独特性发展。
3.培养学生善于使用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物理实验的习惯,从中感受到物理学的真实性以及物理与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教学难点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启发引导法、讲授法、演示法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声音,悦耳动听,变幻莫测,在很多方面丰富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但是,声音也可能成为无形的杀手。
那么平凡而又奇特的声音究竟是什么?声音有哪些特性?她还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带着你的疑问,好奇和经验,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世界。
添加补充(复备)二、新课探究活动一:1.1 探究声音的产生1、[试一试] 请学生设计方案:一张纸、一杯水,一个笔帽、一根橡皮筋,怎样使它们发出声音?你能不能设计方案使其他的物品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
各组提出活动方案、讨论。
学生活动:在探究的基础上,用摩擦、搓揉、指弹、撕等方法使纸发出声音,也可把它做成纸筒,纸笛,纸炮引起空气的振动发出声音。
一杯水到在地上会发出声音。
向笔帽中吹气,会有声音;笔帽扔在地上会有声音。
拨动橡皮筋会有声音。
(在学生探究过程中适当引导,启发,对于与众不同的方法给予鼓励。
)2、[想一想]上述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征?3、[做一做]图1.1体验声音的产生引导学生共同做一做:用手摸着喉头,你在讲话的时候,声带是怎样发声的,(手按住声带)提醒学生注意和思考,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击打音叉,把发声的音叉的尖端接触面颊,有什么感觉?师:刚刚在实验的过程中,大家使尺子、纸、水、笔帽、竖笛等都发出了声音,哪些是由固体发声产生的,哪些是由液体、气体发声的,请同学们大概分分类。
生:……师: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1)出示一件乐器:问是否是声源?突出“正在”(2)我正在讲话时,我的声带是不是声源?你讲话时,,你的声带是不是声源?设问我和同学们之间能互相听到对方的声音,是不是我们之间的空气在起作用呢?那么声音能在哪些物质中传播?4、[归纳结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发出声音;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1.1 声音是什么 教案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1.1 声音是什么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a815069ce2f0066f4332231.png)
敲击衣架的声音吗?(2)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或接通电源的音乐芯片悬挂在广口瓶中,再把瓶内空气逐渐抽出,声音有何变化?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是一种波一滴水滴入水中,引起水波。
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引起的水波。
(1)声音也是一种波叫声波,声音在空气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2)声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声能。
介绍:医学上的超声碎石的原理。
4、声速声音传播的快慢: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一样吗?要测量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快慢,需要测量出哪些物理量?需要什么测量工具?(1)空气中的声速:340m/s。
(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vld >v液>v气。
三、知识延伸拓展提高1、把恰好没在海面下的钟敲响。
钟声传到海底,再反射回海面,共经过2.5s ,求海的深度。
(设海水中的声速约为1500m/s。
)2、汽车以15m/s 的速度向对面高山驶去,在司机鸣笛后4s听到了回声,求听到回声时,汽车距高山多远?(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四、检测巩固当堂评价1.海豚能随驯兽员的哨声在水中表演节目;花样游泳运动员能随音乐起舞;掌声会吓跑鱼塘中的鱼,这些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发声体在振动时,压缩了附近的空气形成相间的波动,并由近及远地向四周传播,这就形成了 .3.在影片《铁道游击队》中,为了伏击日军火车,侦察员常用耳朵贴着铁轨来提前判断是否来了火车.这是利用声音在铁轨中的传播速度______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填“大于”、“小于”或“等于”)4.有些耳聋病人配有骨导式助听器就能听到声音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手拨动琴弦,便能听到悦耳的声音,这声音是下列哪个物体振动产生的()A.手指B.琴弦C.空气D.弦柱6.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现象是()A.在岸上的人听到河水流动的声音B.古代枕着牛皮箭筒睡在地上的士兵,能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C.我们能听到波浪排击礁石的声音D.潜水员能听到岸上的讲话声7.声音在以下几种介质中传播时,传播速度最大的是()A.空气 B.水 C.酒精 D.钢管8.如图所示,在教室里,小明敲响乙音叉时,与甲音叉的叉股接触的乒乓球会起来,这一现象既可以说明发声的物体在,也能说明声音可以在中传播;还能说明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 .若在月球表面上进行此实验,则 (选填“还能”或“不能”)观察到上述现象,这是因为五、交流与小结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疑问?六、布置作业一、课堂上本作业:课时作业本:1页第5题(写计算过程)和2页18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宜兴市洑东中学初二物理教学案
课题:一、声音是什么设计:樊勇时间:________
审核:初二物理备课组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一、学习目标
1、通过生活体验,初步了解声音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
2、实验探究,知道声音能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了解声音是一种波,声波具有能量。
4、初步养成使用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科学探究和实验的习惯,感受物理学的真实性以及物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二、学习过程【课前预习】
1、用手摸一摸家里正在发声的电视机的喇叭或音箱,你可以感觉到喇叭在_________。
2、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
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_________。
3、通过课本活动1.2“探究声音的传播”,你可以得出,声音可以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传播,但不能在_________中传播。
4、声音在空气中是以波动的形态传播的,我们把它叫做_________。
声音还具有能量,叫做_________。
5、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_______,在水中传播要比空气中要______,在钢铁中传播比水中还要_________。
一、活动1.1探究声音的产生:
实验探究:
1.用手指感受讲话时喉头的振动(学生实验)
2.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学生实验)
3.拉直的橡皮筋用手去弹(学生实验)
4.扬声器播放音乐时小纸片的跳动(演示实验)
……
结论:(由学生总结)
一、声音产生的条件:1.声音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的。
2.声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能发声,都可以成为_______________。
二、活动1.2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吗
1.平时人们听到的声音是通过______传播的。
2.通过实验探究声音是否可以在固体、液体中传播。
3.实验探究真空是否能够传播声音。
①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放在正在抽出空气的玻璃瓶内,声音会____________。
②通过推理,我们可知,声音______(能/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三、声音是一种波
通过演示实验及观察水波知道声音也是波,叫声波。
回声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
例:在室内说话要比在操场上说话响亮,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声音传播的快慢(声速)
阅读课本P10内容知道,通常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_______m/s,声音在水中传播速度________m/s,声音在钢铁中传播速度________m/s。
阅读“生活物理社会”,了解声能。
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喇叭的前方,增强喇叭的音量,发现烛焰________,由此可知声音具有_________,叫_________能,工业生产上,人们利用超声波__________,在医院,人们用声波做____________。
〖要点归纳〗(需背诵)
1、声音是由于物体_________产生的。
________停止,________也停止。
2、我们把__________的物体叫做声源。
_____、_____、_____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
3、声音可以在、、中传播。
即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__不能传声。
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_________,V固 _______V液_________V气。
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______米/秒。
(m/s)
4、声音也是一种波,叫做_______,是一种疏、密相间的波。
声音以______的形式传播。
5、声波能使物体振动,能粉碎小石头,这表明声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________。
6、声音可以传递_______;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也可以传递____________;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回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耳想听到回声,至少离障碍物多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在室内说话要比在操场上说话响亮,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堂反馈〗
1、由实验可知: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 ;通常我们称发声的物体为 。
2、吹笛子时能发出优美的乐曲,其中声音来自( )
A. 手指的振动
B. 嘴唇的振动
C.笛子的振动 D 笛子内空气柱的振动
3.金鱼缸边的小明与小红发现每当他们击掌时,缸中的鱼就游开了,此现象表明空气、 、 能传声。
4.如图所示,玻璃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用抽气机将空气抽出,铃声变弱最后消失,这说明声音要依靠 来传播。
5、如右上图所示,当敲击右边音叉时,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 ,靠在左边音叉的小球能弹起,说明 ,这是由于 将右边音叉的振动传给了左边音叉的缘故。
6、在一根正在输水的长水管的一端用力敲一下,在远处的另一端会听到 次声音,最先听到的声音从 中传来,最后听到声音从 传来。
【课后巩固】
1、“雨打芭蕉”发出声音,这里主要发声振动的物体是( )
A.雨点
B.空气
C.芭蕉 D 以上都是
2、声音在空气中以 的方式传播,当它传入人耳,使鼓膜振动,就产生声音的感觉,所以我们把它叫 。
3、将一只点燃的蜡烛放在喇叭的前方,当喇叭中发出较强的声音时,可以看到蜡烛在晃动,这说明 和 。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物体不振动,仍然可能发声
B 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C 声音要靠介质传播,固体、液体、气体都是传播声音的介质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5、 玻璃鱼缸中盛有金鱼,用细棍轻轻敲击课桌时,金鱼立即受惊,其中传播声音迅速,使金鱼立即作出反应的传声途径是( )
A 、桌子—空气—水—金鱼
B 、细棍—空气—水—金鱼
C 、桌子—鱼缸—水—金鱼
D 、细棍—鱼缸—水—金鱼
6、小明和小刚找2 个一次性纸杯,在杯底穿一个小孔,将细线固定在火柴棒上,然后绷紧细线,这样就制成了“土电话”,如下图:
①他们用“土电话”实现10m 间的通话,这表明___________。
②相距同样远,讲话的人用相同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
金属丝制成“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表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如果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捏住棉线的某一部分,
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
④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
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_________(能/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
【学习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