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合集下载

消化科专科技术操作规范

消化科专科技术操作规范

消化科专科技术操作规范一、目的为规范消化科疾病的诊疗,保证患者的安全和健康,制定本操作规范。

二、适用范围本操作规范适用于消化科诊室的医生和护士,以及参与消化内镜检查和治疗的医务人员。

三、操作流程1.术前准备(1) 检查患者的病历、体征、病史、药史及过敏史。

(2) 检查消化内镜设备及附件是否完好,准备内镜镜头、生物钳、注射器等工具。

(3) 阐明内镜检查的目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

2.消毒准备(1) 内镜及工具清洗:使用洗涤剂和蒸馏水清洗内镜和工具,去除污渍和细菌。

(2) 内镜及工具消毒:选择适当的消毒方法,如高压蒸汽灭菌或化学药品消毒。

消毒后使用无菌纱布覆盖内镜、生物钳等工具,保持其无菌状态。

3.操作步骤(1) 局部麻醉:给患者口腔内或直肠内注射局部麻醉药物,减轻疼痛。

(2) 内镜检查:将内镜插入患者口腔或直肠,检查消化道腔道。

(3) 活检或治疗:如发现异常病灶,可进行活检或治疗操作。

4.操作注意事项(1) 操作人员应熟悉消化内镜检查和治疗的操作流程和步骤,做好术前准备工作。

(2) 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检查,明确适应症和禁忌症,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 严格遵守内镜及工具的消毒和无菌操作规范,防止交叉感染。

(4) 操作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反应,掌握良好的操作技巧和操作节奏,尽量减轻病人的痛苦和不适。

四、操作效果评估和记录(1) 对操作效果进行评估,记录内镜检查或治疗的结果和发现,如病理学检查结果等。

(2) 对术后患者进行完善的护理和观察,记录术后病情及治疗效果。

(3) 记录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病情等信息,保持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五、操作风险及应对措施(1) 内镜检查及治疗操作的术前准备和操作流程一定要严格执行,否则会增加操作风险。

(2) 操作过程中如出现意外情况,应立即停止操作,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和应对措施。

(3) 如出现内镜穿孔、出血或感染等并发症,应及时进行处理和抢救,并进行相应的记录和报告。

消化系统疾病临床诊疗指南

消化系统疾病临床诊疗指南

消化系统疾病临床诊疗指南
引言
本文档旨在提供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诊疗指南,帮助医生准确
诊断和治疗相关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包括但不限于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

诊断标准
1. 胃炎的诊断标准应包括胃镜检查和病理活检等。

2. 消化性溃疡的诊断标准应包括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尿素呼气
试验等。

3. 胃癌的诊断标准应包括胃镜检查、组织病理学和肿瘤标志物等。

治疗方法
1. 对于胃炎患者,应采用药物治疗、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等综
合措施。

2. 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应包括幽门螺杆菌根除、抗酸药物治疗等。

3. 胃癌的治疗方法应根据病情确定,包括手术切除、辅助化疗
和放疗等。

预防与保健
1. 预防消化系统疾病的关键在于健康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定期运动和避免不良惯等。

2. 在消化系统疾病高发人群中进行筛查也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结论
消化系统疾病临床诊疗指南旨在提供医生在诊断和治疗消化系
统疾病时的参考依据。

准确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方法对于患者的康
复和健康至关重要。

消化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消化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消化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在制定消化内科临床诊疗指南时,应该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流行病学特征对于指南的制定具有重要影响。

针对不同的地区和人群,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率、高发年龄段、性别差异等都可能存在差异,这些都需要在指南中予以考虑。

2.基于循证医学的实践:循证医学是指以最新的医学研究为基础,结合临床医生的经验和患者的价值观,为医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消化内科临床诊疗指南的制定应该基于可靠的证据,而不是仅仅以专家的意见为依据。

因此,指南的制定需要对最新的研究成果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评估。

3.多学科的合作:消化系统疾病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例如内科、外科、影像学、病理学等。

因此,指南的制定应该促进多学科的合作与交流,确保诊断和治疗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4.可操作性与实施性:指南应该具有操作性,即临床医生能够根据指南中的建议进行具体的诊断和治疗操作。

指南还应该注意实施性,即在各级医疗机构条件下也能够有效地实施。

下面是一份消化内科临床诊疗指南的示例:一、慢性胃炎:1.临床表现及病史:常见症状包括上腹疼痛、反酸、嗳气、恶心、纳差等。

病史应包括饮食习惯、吸烟酗酒、药物使用等信息。

2.体格检查:包括腹部触诊、听诊、肠鸣音等,以及注意有无压痛点等。

3.辅助检查:常规检查包括血与尿常规、肝肾功能、幽门螺杆菌检测等。

必要时可行胃镜检查、胃窦液检查等。

4.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检查结果制定治疗方案,包括抗幽门螺杆菌治疗、胃黏膜保护剂、抗酸药物等。

注意饮食调理和生活方式改变。

二、消化性溃疡:1.临床表现及病史:常见症状包括上腹疼痛、饥饿或夜间疼痛加重、呕血或黑便等。

病史中需要询问药物使用情况、吸烟酗酒等。

2.体格检查:包括腹部触诊、听诊等,注意有无肠鸣音亢进等。

3.辅助检查:常规检查包括血常规、粪便隐血试验、幽门螺杆菌检测等。

必要时可行内窥镜检查、上消化道造影等。

4.治疗方案:抗幽门螺杆菌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临床诊疗指南》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目录

《临床诊疗指南》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目录
48
38
器官移植分册
60
17
美容医学分册
60
39
激光医学分册
62
18
核医学分册
45
40
急诊医学分册
69
19
儿科学分册
22
41
辅助生殖技术和精子库分册
56
20
小儿外科学分册
40
42
骨科学分册
150
21
消化内镜学分册
25
43
临床营养科分册
45
22
计划生育学分册
20
合计:2389元
38
妇产科学分册
35
14
口腔医学分册
45
39
重症医学分册
36
15
泌尿外科分册
23
40
肠外肠内营养学分册2006
15
16
神经病学分册
28
41
心血管分册
24
17
神经外科分册
26
42
呼吸病学分册
28
18
皮肤病与性病分册
30
43
传染病学分册
27
19
肿瘤分册
77
44
整形外科学分册
32
20
结核病分册
17
45
急诊医学分册
33
23
病理学分册
4
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
60
3
皮肤病与性病分册
36
25
手外科分册
68
4
普通外科分册
75
26
护理分册
39
5
眼科学分册
76
27
泌尿外科分册

消化疾病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消化疾病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消化疾病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简介
本文档旨在提供消化疾病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以帮助临床医生进行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指南和规范,供医生参考。

诊断指南和操作规范
1. 消化系统检查:
- 通过临床症状、体征和患者病史,结合合理的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进行初步诊断。

- 常用的消化系统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检查、超声波检查、CT扫描等。

2. 胃炎的诊疗指南:
- 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和胃镜检查结果,对不同类型的胃炎进行诊断。

- 针对不同类型的胃炎,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调整和生活方式改变等。

3. 溃疡性结肠炎的诊疗指南:
- 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肠镜检查和组织病理学结果,对溃
疡性结肠炎进行诊断。

- 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取药物治疗、营养支持和必要的手
术治疗等综合治疗措施。

4. 胰腺疾病的诊疗指南:
- 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对胰腺
疾病进行诊断。

- 针对不同类型的胰腺疾病,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
治疗、手术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变等。

5. 肝病的诊疗指南:
- 根据患者的病史、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对肝病
进行诊断。

- 针对不同类型的肝病,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营养支持和必要的手术治疗等。

结论
本文档提供了消化疾病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的概述,供临床医生参考。

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策略,为患者提供最佳的医疗服务。

2023年消化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2023年消化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2023年消化科常见病诊疗规范引言本文档旨在为2023年消化科常见病的诊疗提供规范和指导。

通过制定准确、简明的诊疗标准,希望提高医生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诊断标准1. 肠道感染- 临床表现: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

- 检查要求:粪便常规、肠道病原学检测等。

- 诊断标准:符合上述临床表现,同时满足特定病原学检测阳性结果。

2. 胃溃疡- 临床表现:上腹疼痛、胃部不适等症状。

- 检查要求:胃镜检查、血液检查等。

- 诊断标准:胃镜检查显示溃疡病变,同时排除其他疾病。

3. 肝炎- 临床表现:乏力、食欲不振、黄疸等症状。

- 检查要求:肝功能检查、乙型肝炎病毒检测等。

- 诊断标准:符合上述临床表现,同时满足特定肝功能异常和乙型肝炎病毒检测结果。

治疗指南1. 肠道感染- 一线治疗:补液、抗生素治疗。

- 二线治疗:肠道病原学检测指导下的靶向治疗。

- 随访要求:症状改善后,定期随访以评估疗效。

2. 胃溃疡- 消除诱因:禁止吸烟、限制饮酒等。

- 一线治疗:质子泵抑制剂、抗幽门螺杆菌治疗。

- 二线治疗:针对幽门螺杆菌抗药性的治疗。

- 随访要求:症状缓解后,定期随访以评估愈合情况。

3. 肝炎- 乙肝:- 一线治疗:抗病毒治疗。

- 二线治疗:针对乙肝耐药或复杂病例的治疗。

- 随访要求:定期检测病毒复制指标和肝功能。

结论本文档提供了2023年消化科常见病的诊疗规范,对于医生在临床实践中的指导和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在具体实施中,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并且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专业指南进行不断优化和更新。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一、前言消化内科是临床医学的重要分支,是研究食管、胃、肠、肝、胆、胰等脏器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是保护人类健康的重要领域。

为了更好地推进消化内科的发展,规范临床操作和提高诊疗水平,制定本指南。

二、临床诊断原则1、详细询问、体格检查消化内科疾病病情复杂、症状多样,临床医生在开展诊疗工作时,必须认真询问病史,包括既往病史、现病史、家族史,重点询问病人的主述症状、生活作息等情况。

同时,密切观察病人的体征,了解病情变化。

2、结合辅助检查结果在基础检查结果(例如血常规、电解质、肝功能、胰腺功能等)基础上,必要时还需要排除肿瘤、溃疡、息肉等病变影像学检查。

对于消化性溃疡、食管癌等疾病,应及时行内镜检查明确诊断。

3、综合分析确立病因针对患者不同的疾病,要对症下药,结合病情及病因,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因为很多疾病都可以通过适当的药物治疗来控制病情。

三、操作规范1、消化内镜检查操作规范(1)准备工作A、双人操作:①首先要进行术前清洁,用清水擦拭皮肤和粘膜,以增加检查的准确性和亲和力;②应留意病人术前引导,使病人安心,减少不适感;③必要时应提前信息告知病人、家属,增加病人信任感、安全感。

B、器械准备,包括内镜、镜头、成像设备等。

(2)操作技巧A、内镜检查主要是通过内镜直接观察上消化道、下消化道及肝胆系统等器官的病变情况或取样,其中要掌握良好的病变边缘控制能力;B、在入端进入食管的时候,应切换到高清镜头,以增加检查的准确性;C、检查完毕后应进行立刻清理和消毒,以便下一组病人检查。

2、消化系统用药规范(1)对于消化系统疾病的诊疗,要严格按照规定法定药品名、用药剂量、用药时间。

(2)在治愈过程中,要随时注意病人的用药反应和生命指征等情况。

(3)对于不同的疾病,应有针对性地选择用药,需要药物联合使用时,应注意相互干扰、副作用等问题。

(4)特殊注意事项:A、对于需要长期服药的患者,应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出现过敏反应、药物副作用,应及时停药或调整剂量;B、对于同时患有其他疾病的患者,应注意与其他药物的干扰和交互作用;C、对于老年患者、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应特别小心用药。

消化内科技术操作规范

消化内科技术操作规范

消化内科技术操作规范消化内科是医学领域中研究消化系统相关疾病的科室,包括胃肠道、肝胆系统、胰腺等器官的疾病。

而技术操作规范是指医学从业人员在进行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必须遵循的一系列规则和流程。

以下是消化内科技术操作规范的一些建议:1.完善准确的病史询问:在患者就诊时,医生应仔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症状、用药史等相关信息。

2.规范体格检查:医生应仔细进行患者的体格检查,包括查体、触诊等手段,以帮助了解患者的疾病情况及可能的相关并发症。

3.制定明确的检查方案:对于消化内科常见的疾病,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检查方案,明确需要进行的检查项目以及具体的时间安排。

4.合理选择检查工具:在进行诊断过程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检查工具,包括胃镜、肠镜、超声波等,同时要确保这些工具的设备状态良好。

5.注重消化内科特殊检查操作规范:对于较为复杂或创伤性较强的检查,如胃肠道穿刺活检、黄疸患者肝功能检查等,医生应特别注意操作规范,确保安全和准确。

6.规范化的术前准备:对于消化内科手术患者,医生应仔细评估患者的手术风险,制定详细的术前准备方案,并对患者进行相应的解释和指导,以确保手术的成功进行。

7.严格的无菌操作:在进行消化内科手术或检查时,医生和护士应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范进行,并确保手术器械和检查材料的清洁和消毒。

8.注意消化内科手术后的护理:对于消化内科手术患者,在手术后应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包括密切观察伤口情况,合理控制饮食,及时进行并发症预防等。

9.定期进行复查和随访:对于消化内科患者,在完成治疗后应定期进行复查和随访,以评估疾病的疗效和患者的健康状况,并根据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治疗。

消化内科技术操作规范的制定旨在规范医生和其他医疗从业人员的行为,确保诊疗过程的安全、准确和高效。

同时,规范操作的实施还可以提高患者满意度,增强医疗机构的竞争力。

因此,医疗机构应该高度重视消化内科技术操作规范的培训和实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2023年消化科临床诊疗指南与技术操作规范

2023年消化科临床诊疗指南与技术操作规范

2023年消化科临床诊疗指南与技术操作
规范
1. 简介
本文档旨在提供2023年消化科临床诊疗指南与技术操作规范。

通过遵循本指南,医疗专业人员可以优化消化系统相关疾病的诊疗
过程,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2. 诊疗指南
2.1 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的诊断
- 提供了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的诊断标准,包括胃炎、消化性溃疡、肠易激综合征等。

- 强调了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实验室检验和影像学检查在诊
断过程中的重要性。

- 提供了不同疾病诊断的鉴别诊断要点。

2.2 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原则
- 提供了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原则,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介入治疗等。

- 针对不同疾病提供了相应的治疗方案和药物选择参考。

2.3 消化系统疾病的随访与复查
- 强调了消化系统疾病的随访与复查的重要性,以及时间和频率的建议。

- 提供了随访与复查的内容、方法和评估指标。

3. 技术操作规范
3.1 消化系统相关技术操作的规范
- 提供了消化系统相关技术操作的规范,包括内镜检查、肿瘤切除术、造瘘术等。

- 强调了术前准备、操作技巧和操作注意事项。

3.2 消化系统技术操作的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 提供了消化系统技术操作的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 强调了术中监测、操作技巧的精细化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处理策略。

4. 总结
本文档提供了2023年消化科临床诊疗指南与技术操作规范。

医疗专业人员可以根据这些指南和规范,开展消化系统相关疾病的诊疗工作,并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消化内科是以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为主要任务的临床科室。

为了规范消化内科的诊疗行为,保证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制定了一系列的诊疗指南和操作规范。

一、病史询问与体格检查:1.病史询问: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病程、症状、治疗经过等,包括过敏史、手术史、家族史等。

2.体格检查:包括常规体格检查和消化系统的体格检查,如腹部检查、胃镜检查等。

二、实验室检查:1.血液学检查:包括血常规、电解质、肝功能、凝血功能等。

2.免疫学检查:如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等。

3.病原学检查:如血、尿、粪便常规检查,病原体抗体检测等。

4.内镜检查:包括胃镜、肠镜、胃排空检查等。

三、影像学检查:1.超声检查:包括腹部超声、内镜超声等。

2.放射学检查:如X线检查、CT、MRI等。

四、特殊诊断方法:1.活体组织检查:如胃肠黏膜活体组织检查、肝活体检查等。

2.纳米探针技术:用于胃肠肿瘤早期诊断和微创手术导航。

五、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因,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包括抗生素、抗酸药、止泻药等。

2.内镜治疗:如内镜下止血、肿瘤切除、异物取出等。

3.手术治疗:如胃、肠道肿瘤切除术、胆囊切除术等。

4.介入治疗:如肝、胰腺穿刺、造影等。

六、并发症处理:对于消化系统疾病的并发症,如出血、穿孔等需要及时处理,可采取内镜止血、手术修复等方法。

七、患者随访和健康教育:1.患者随访:对治疗后的患者进行定期随访,观察病情变化,评估疗效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健康教育:向患者提供合理的饮食、生活方式等健康教育,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复发。

总之,消化内科在诊断和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时需严格按照诊疗指南和操作规范进行操作,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同时,科室应定期更新和完善相关的指南和规范,保持与时俱进。

最重要的是,医护人员应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做到尽职尽责,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消化内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消化内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消化内科xx诊疗规范一.反流性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炎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施工粘膜炎症。

其发病主要由于食管下段括约肌功能障碍,反流食物对食管粘膜的损害和食管对反流食物清除能力下降所致。

诊断标准1.胸骨后或剑突下烧着样疼痛,或向肩胛区、胸骨两侧放射。

2.咽部异物感,吞咽困难,过敏或吐苦水,常有间歇性缓解。

3.食管镜检查和(或)食管吞钡检查有炎症特征者。

食管镜与活组织检查为诊断的重要手段。

入院标准符合诊断标准者。

检查项目1.血、尿、大便常规,大便潜血。

1日内完成。

2.ESR ,ECG。

3日内完成。

3.食管吞钡X线检查,食管镜与活组织检查,食管滴酸试验,胸部透视,B超,肝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

1周内完成。

4.出院前食管镜复查。

治疗治疗原则:减少胃食管反流,避免反流食物对食管粘膜的损害及改善食管下段括约肌功能状态。

1.减少胃食管反流:包括少食多餐,少进高脂食物,避免餐后平卧,避免睡前2-3小时内进食,睡觉时枕头抬高等。

2.避免反流食物对食管粘膜的损害:①考来烯胺:4g,口服,3/日,减少胆酸对食管粘膜的破坏。

②制酸剂:如氧化镁0.2-1 g,口服,3/日;氢氧化铝凝胶10-15mL,饭前1小时或睡前服,3/日。

③H2受体拮抗剂:如西米替丁片0.2g,口服,3/日;雷尼替丁胶囊150mg,口服,2/日;法莫替丁胶囊每次40mg,睡前口服。

3.改善食管下段括约肌状态:①多潘立酮:每次40mg,饭前15-30min 及睡前口服。

②西沙必利:饭前5-10mg,睡前5-10mg,口服。

4.重症病人进内科治疗3月无效时进行外科治疗,一般采用胃底折叠术。

对胃食管狭窄者须行食管扩张术。

住院天数14-21天。

疗效标准1.治愈:①症状消失。

②X线和(或)食管镜检查粘膜恢复正常。

2.好转:①症状减轻。

②X线和(或)食管镜检查病变有改善。

出院标准1.症状减轻或消失者。

2.X线和(或)食管镜检查粘膜恢复正常或病变有改善者。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标准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标准

消化系统疾病诊疗指南第一节反流性食管炎【病史采集】1.病因:食管裂孔疝、胃手术后、大量腹水、反复呕吐、长期放置胃管、三腔管。

2.诱因:粗糙食物、饮酒或咖啡。

3.胸骨后烧灼样疼痛,疼痛放射胸背肩部。

一般卧位,前屈时疼痛明显,食酸性食物症状加重,有夜间反酸,间歇吞咽困难,出血。

口服抑制胃酸药可减轻。

【检查】1.镜检查:根据savary和miller分极标准,反流性食管炎的炎症改变镜下可分四级。

一级为单个或几个非融合性病变,表现为红斑或浅表糜烂;二级为融合性病变,但未弥漫或环周;三级病变弥漫环周,有糜烂但无狭窄;四级表现为溃疡狭窄纤维化,食管缩短及Barrett食管。

2.食管吞钡X线检查:X线可见食管蠕动变弱,粘膜皱壁粗乱。

阳性率约50%。

3.食管滴酸试验:滴酸过程中患者出现胸骨后烧灼感或疼痛为阳性反应。

4.食管pH测定:pH降低至4.0以下提示胃液反流。

5.食管压力测定: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若小于1.3kPa,胃液易反流。

6.胃—食管核素显像,有助于诊断。

【诊断要点】1.反酸、烧心,胸骨后烧灼感或疼痛,躯体前屈或仰卧时加重,站立时则缓解,应考虑本病。

2.镜或活组织检查可了解食管粘膜病变。

3.食管pH测定、压力测定及食管滴酸试验可协助诊断。

【鉴别诊断】1.心绞痛:胸骨后疼痛,心电图ST-T改变,食管滴酸试验阴性,口服硝酸甘油疼痛缓解。

2.食管癌:有吞咽困难,镜和活组织检查可确诊。

3.消化性溃疡:周期性发作和节律性疼痛、镜检查及X线钡餐确诊。

【治疗原则】1.一般治疗:包括床头垫高15cm,减少反流;少食多餐,低脂肪饮食,睡前不进食,肥胖者应减轻体重,避免用抗胆碱能药物及烟、酒、咖啡。

2.药物治疗选择:(1)促进胃动力药物:选用:甲氧氯普胺(灭吐灵)、西沙比利、多立酮(吗丁啉)。

(2)组胺H2受体拮抗剂选用:甲氰咪呱、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

(3)质子泵阻滞剂:奥美拉唑(洛赛克)、兰索拉唑(达克普隆)。

(4)保护粘膜药:硫糖铝、三钾二枸橼酸钕盐(德诺)。

内科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内科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内科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1. 指南目的
本指南旨在规范内科临床诊疗中的技术操作,提供准确、安全、有效的操作方法,以提高内科医生的临床工作水平和患者的治疗效果。

2. 操作规范
2.1 病史采集
- 详细记录患者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等内容。

- 询问问题时要注意提问技巧和细心倾听,确保获取准确信息。

2.2 体格检查
- 仔细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寸口以及可能存在的外在异常表现。

- 全面检查各系统器官,包括心肺、腹部、神经系统等。

2.3 辅助检查
- 根据具体疾病情况选择合适的辅助检查方法,如血液学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 标本采集和送检时要遵循规范操作,确保样本质量和诊断准
确性。

2.4 诊断与鉴别诊断
- 结合患者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疾病诊断和
鉴别诊断。

- 要综合考虑各种可能的疾病因素,并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

2.5 治疗原则
-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 药物治疗应根据药物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合理选用。

- 治疗过程中要监测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并做相应调整。

2.6 随访与复诊
- 对于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应制定随访计划,定期进行复诊。

- 在随访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并根据需要调整治
疗方案。

3. 总结
本文档提供了内科临床诊疗中的技术操作规范,涵盖了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原则以及随访与复诊等方面。

遵循规范操作能够提高医生的临床工作水平,确保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目录第一部分消化内科诊疗指南第一章反流性食管炎第二章胃炎第三章消化性溃疡第四章肝硬化第五章肝性脑病第六章急性胆囊炎第七章溃疡性结肠炎第八章急性胰腺炎第九章上消化道出血第二部分技术操作规范第一章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第二章电子结肠镜检查第三章腹腔穿刺术第一部分消化内科诊疗指南第一章反流性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炎系指由于胃和(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而引起的食管粘膜炎症。

【诊断要点】一、症状与体征1.反流症状为主:反酸、反食、反胃、嗳气等,多在餐后加重,平卧或躯体前屈时易出现。

2.反流物刺激食管引起的症状:胸骨后或剑突下灼烧感或疼痛。

3.咽下疼痛或不畅:早期为间歇性,后期或病变重时为持续性。

4.食管以外的刺激症状:咳嗽、咽部异物感、棉团感或堵塞感。

偶见夜间呛咳、吸入性肺炎、支气管哮喘等。

5.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食管狭窄、Barrett’s食管。

二、辅助检查1.胃镜检查:诊断本病最准确的方法,可判断疾病严重程度和有无并发症。

2.食管吞钡X线检查:食管呈炎症改变。

3.有条件的医院还可以行食管滴酸试验、24小时食管PH监测、食管测压。

三、鉴别诊断1.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者应与消化性溃疡、胆囊疾病相鉴别。

2.以胸痛为主者应与心源性疼痛相鉴别。

3.有吞咽困难者应与食管癌和贲门失弛缓症相鉴别。

【治疗原则】一、治疗目的控制症状,减少复发和防止并发症。

二、治疗方案1.一般治疗包括抬高床头15—20cm,降低腹压,避免高脂肪、巧克力、咖啡、浓茶等饮食,戒烟、酒。

2.药物治疗(1)促胃肠动力药:多潘利酮每次10mg,每日3次或莫沙比利每次5—10mg,每日3次,疗程8—12周。

(2)抑酸药①H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150mg每日2次;法莫替丁20mg每日2次。

2②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20mg每日1—2次;埃索美拉唑20mg每日1—2次;雷贝拉唑10mg每日1—2次。

(3)制酸药及粘膜保护剂:如硫糖铝、复方谷氨酰胺颗粒、次枸橼酸铋等。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目录第一部分消化内科诊疗指南第一章反流性食管炎第二章胃炎第三章消化性溃疡第四章肝硬化第五章肝性脑病第六章急性胆囊炎第七章溃疡性结肠炎第八章急性胰腺炎第九章上消化道出血第二部分技术操作规范第一章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第二章电子结肠镜检查第三章腹腔穿刺术第一部分消化内科诊疗指南第一章反流性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炎系指由于胃和(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而引起的食管粘膜炎症。

【诊断要点】一、症状与体征1.反流症状为主:反酸、反食、反胃、嗳气等,多在餐后加重,平卧或躯体前屈时易出现。

2.反流物刺激食管引起的症状:胸骨后或剑突下灼烧感或疼痛。

3.咽下疼痛或不畅:早期为间歇性,后期或病变重时为持续性。

4.食管以外的刺激症状:咳嗽、咽部异物感、棉团感或堵塞感。

偶见夜间呛咳、吸入性肺炎、支气管哮喘等。

5.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食管狭窄、Barrett’s食管。

二、辅助检查1.胃镜检查:诊断本病最准确的方法,可判断疾病严重程度和有无并发症。

2.食管吞钡X线检查:食管呈炎症改变。

3.有条件的医院还可以行食管滴酸试验、24小时食管PH监测、食管测压。

三、鉴别诊断1.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者应与消化性溃疡、胆囊疾病相鉴别。

2.以胸痛为主者应与心源性疼痛相鉴别。

3.有吞咽困难者应与食管癌和贲门失弛缓症相鉴别。

【治疗原则】一、治疗目的控制症状,减少复发和防止并发症。

二、治疗方案1.一般治疗包括抬高床头15—20cm,降低腹压,避免高脂肪、巧克力、咖啡、浓茶等饮食,戒烟、酒。

2.药物治疗(1)促胃肠动力药:多潘利酮每次10mg,每日3次或莫沙比利每次5—10mg,每日3次,疗程8—12周。

(2)抑酸药①H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150mg每日2次;法莫替丁20mg每日2次。

2②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20mg每日1—2次;埃索美拉唑20mg每日1—2次;雷贝拉唑10mg每日1—2次。

(3)制酸药及粘膜保护剂:如硫糖铝、复方谷氨酰胺颗粒、次枸橼酸铋等。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

目录第一篇消化内科诊疗指南第一节急性腹痛 (1)第二节慢性腹泻 (5)第三节上消化道出血 (7)第四节下消化道出血 (11)第五节胃食管反流病 (13)第六节急性胃炎 (17)第七节慢性胃炎 (21)第八节消化性溃疡 (26)第九节功能性消化不良 (31)第十节溃疡性结肠炎 (34)第十一节克罗恩病 (40)笫十二节肠易激综合征 (43)第十三节自身免疫性肝炎 (47)第十四节肝硬化 (49)第十五节肝性脑病 (56)第十六节原发性肝癌 (60)第十七节急性胰腺炎 (68)第十八节慢性胰腺炎 (75)第二篇消化内科常用操作规范第一节鼻饲术 (81)第二节胃肠减压术 (85)第三节插管洗胃术 (88)第四节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术 (91)第五节肛管排气法 (94)第六节腹腔穿刺术 (95)第七节内镜下食道狭窄的扩张术 (100)第八节胃镜检查 (103)第九节肠镜检查 (107)第十节超声内镜检查 (109)第十一节胃肠息肉摘除术 (112)第十二节食管支架置入术 (114)第十三节粘膜切除术(EMR) (115)第十四节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117第十五节ERCP检查 (119)第十六节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121)第十七节内镜下鼻胆引流管置入 (123)第十八节内镜下胆管内引流术 (125)第十九节上消化道异物取出 (126)第二十节消化内镜 (128)第二十一节食管扩张术 (135)第一篇消化内科诊疗常规第一节急性腹痛【诊断要点】(一)病史采集1.病史:对腹痛的诊断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所以应仔细询问腹痛的经过、部位、强度、特征、诱发或缓解因素、伴随症状及其他病史。

2病史中需注意:腹痛与年龄、性别、职业的关系腹痛的起病情况:注意起病的缓急和患者就诊距起病的时间。

既往史:过去的病史可能有助于急腹症的诊断。

(二)体格检查全身情况: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可反映患者的生命体征,是十分重要的,可初步判断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是否需紧急处置。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消化系统疾病诊疗指南第一节反流性食管炎【病史采集】1.病因:食管裂孔疝、胃手术后、大量腹水、反复呕吐、长期放置胃管、三腔管。

2.诱因:粗糙食物、饮酒或咖啡。

3.胸骨后烧灼样疼痛,疼痛放射胸背肩部。

一般卧位,前屈时疼痛明显,食酸性食物症状加重,有夜间反酸,间歇吞咽困难,出血。

口服抑制胃酸药可减轻。

【检查】1.内镜检查:根据savary和miller分极标准,反流性食管炎的炎症改变内镜下可分四级。

一级为单个或几个非融合性病变,表现为红斑或浅表糜烂;二级为融合性病变,但未弥漫或环周;三级病变弥漫环周,有糜烂但无狭窄;四级表现为溃疡狭窄纤维化,食管缩短及Barrett食管。

2.食管吞钡X线检查:X线可见食管蠕动变弱,粘膜皱壁粗乱。

阳性率约50%。

3.食管滴酸试验:滴酸过程中患者出现胸骨后烧灼感或疼痛为阳性反应。

4.食管内pH测定:pH降低至4.0以下提示胃液反流。

5.食管压力测定: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若小于1.3kPa,胃液易反流。

6.胃—食管核素显像,有助于诊断。

【诊断要点】1.反酸、烧心,胸骨后烧灼感或疼痛,躯体前屈或仰卧时加重,站立时则缓解,应考虑本病。

2.内镜或活组织检查可了解食管粘膜病变。

3.食管内pH测定、压力测定及食管滴酸试验可协助诊断。

【鉴别诊断】1.心绞痛:胸骨后疼痛,心电图ST-T改变,食管滴酸试验阴性,口服硝酸甘油疼痛缓解。

2.食管癌:有吞咽困难,内镜和活组织检查可确诊。

3.消化性溃疡:周期性发作和节律性疼痛、内镜检查及X线钡餐确诊。

【治疗原则】1.一般治疗:包括床头垫高15cm,减少反流;少食多餐,低脂肪饮食,睡前不进食,肥胖者应减轻体重,避免用抗胆碱能药物及烟、酒、咖啡。

2.药物治疗选择:(1)促进胃动力药物:选用:甲氧氯普胺(灭吐灵)、西沙比利、多潘立酮(吗丁啉)。

(2)组胺H2受体拮抗剂选用:甲氰咪呱、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

(3)质子泵阻滞剂:奥美拉唑(洛赛克)、兰索拉唑(达克普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目录第一章消化道出血 (1)第二章胃食管反流病 (16)第三章消化性溃疡 (23)第四章溃疡性结肠炎 (29)第五章急性胰腺炎 (33)第六章肝硬化 (49)第七章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54)第八章原发性肝癌 (58)第九章消化道息肉内镜下治疗 (61)第十章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67)第一章消化道出血第一节上消化道出血【概述】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部位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胆道和胰腺的出血。

在我国普通人群中,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原因以消化性溃疡占首位,其次为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急性胃粘膜病变和肿瘤等。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引起胃出血已日见增多。

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和出血部位的诊断,依靠病史和体检对确定出血部位和病因是困难的。

近年来如内镜检查、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对多数上消化道出血既可以准确确定出血部位,同时又可以进行某些治疗。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一、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cute nonvarieeal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ANVUGIB)系指屈氏韧带以上消化道非静脉曲张性疾患引起的出血,包括胰管或胆管的出血和胃空肠吻合术后吻合口附近疾患引起的出血,年发病率为(50~150)/10万,病死率为6%一10%[2-3]。

二、ANVUGIB的诊断1.症状及体征:患者出现呕血和(或)黑便症状,可伴有头晕、面色苍白、心率增快、血压降低等周围循环衰竭征象,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断基本可成立。

部分患者出血量较大、肠蠕动过快也可出现血便。

少数患者仅有周围循环衰竭征象,而无显性出血,此类患者不应漏诊。

2.内镜检查: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并在上消化道发现有出血病灶,ANVUGIB诊断可确立。

3.应避免下列情况误诊为ANVUGIB:某些口、鼻、咽部或呼吸道病变出血被吞入食管,服某些药物(如铁剂、铋剂等)和食物(如动物血等)引起粪便发黑。

对可疑患者可行胃液、呕吐物或粪便隐血试验。

三、ANVUGIB的病因诊断1.ANVUGIB的病因:多为上消化道病变所致,少数为胆胰疾患引起,其中以消化性溃疡、上消化道肿瘤、应激性溃疡、急慢性上消化道黏膜炎症最为常见。

服用非甾体消炎药(NSAIDs)、阿司匹林或其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也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病因[4]。

少见病因的有Mallory-Weiss综合征、上消化道血管畸形、Dieulafoy病、胃黏膜脱垂或套叠、急性胃扩张或扭转、理化和放射损伤、壶腹周围肿瘤、胰腺肿瘤、胆管结石、胆管肿瘤等。

某些全身性疾病,如感染、肝肾功能障碍、凝血机制障碍、结缔组织病等也可引起本病。

2.重视病史与体征在病因诊断中的作用:如消化性溃疡有慢性反复发作上腹痛史;应激性溃疡患者多有明确的应激源;恶性肿瘤患者多有乏力、食欲不振、消瘦等表现;有黄疸、右上腹绞痛症状应考虑胆道出血。

3.内镜检查是病因诊断中的关键:(1)内镜检查能发现上消化道黏膜的病变,应尽早在出血后24—48 h内进行,并备好止血药物和器械。

(2)有循环衰竭征象者,如心率>120次/min,收缩压<90 mmHg(1 mm Hg=0.133 kPa)或基础收缩压降低>30 mm Hg、血红蛋白<50 g/L等,应先迅速纠正循环衰竭后再行内镜检查。

危重患者内镜检查时应进行血氧饱和度和心电、血压监护。

(3)应仔细检查贲门、胃底部、胃体小弯、十二指肠球部后壁及球后等比较容易遗漏病变的区域。

对检查至十二指肠球部未能发现出血病变者,应深插内镜至乳头部检查。

若发现有2个以上的病变,要判断哪个是出血性病灶。

4.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5]:是指经常规内镜检查(包括胃镜与结肠镜)不能明确病因的持续或反复发作的出血。

可分为隐性出血和显性出血,前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缺铁性贫血和粪隐血试验阳性,而后者则表现为呕血和(或)黑便、血便等肉眼可见的出血。

可行下列检查:(1)仍有活动性出血的患者,应急诊行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或放射性核素扫描(如99锝标记患者的红细胞),以明确出血部位和病因,必要时同时作栓塞止血治疗。

(2)在出血停止,病情稳定后可行小肠钡剂造影。

(3)有条件的单位,可以考虑做胶囊内镜或单(双)气囊小肠镜检查,以进一步明确小肠有否病变。

(4)对经各种检查仍未能明确诊断而出血不止者,病情紧急时可考虑剖腹探查,可在术中结合内镜检查,明确出血部位。

四、ANVUGIB的定性诊断对内镜检查发现的病灶,凡疑有恶性病变,只要情况许可,应在直视下进行活组织检查以明确病灶性质。

五、出血严重度与预后的判断1.实验室检查:常用项目包括胃液、呕吐物或粪便隐血试验、外周血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Hct)等。

为明确病因、判断病情和指导治疗,尚需进行凝血功能试验、血肌酐和尿素氮、肝功能、肿瘤标志物等检查。

2.失血量的判断:病情严重度与失血量呈正相关,因呕血与黑便混有胃内容物与粪便,而部分血液贮留在胃肠道内未排出,故难以根据呕血或黑便量判断出血量。

常根据临床综合指标判断失血量的多寡,如根据血容量减少导致周围循环的改变(伴随症状、心率和血压、实验室检查)来判断失血量,休克指数(心率/收缩压)是判断失血量的重要指标(表1)。

体格检查中可以通过皮肤黏膜色泽、颈静脉充盈程度、神志和尿量等情况来判断血容馈减少程度,客观指标包括中心静脉压和血乳酸水平。

大量出血是指出血量在1000 ml以上或血容量减少20%以上,急需输血纠正。

表1 上消化道出血病情严重程度分级失血量血压心率血红蛋白分级(ml)(mmHg)(次/min)(g/L)症状休克指数轻度﹤500 基本正常正常无变化头昏0.5中度500~1000 下降﹥100 70~100 昏厥、口渴、少尿1.0重度﹥1000 收缩压﹤80 ﹥120 ﹤70 肢冷、少尿、意识模糊﹥1.5注:休克指数=心率/收缩压;1 mm Ik=0.133 kPa3.活动性出血的判断:判断出血有无停止,对决定治疗措施极有帮助。

如果患者症状好转、心率及血压稳定、尿量足(>0.5 ml·kg-1·h-1),提示出血停止。

大量出血的患者可考虑留置并冲洗胃管,对判断是否有活动性出血有帮助。

(1)临床上,下述症候与实验室检查均提示有活动性出血:①呕血或黑便次数增多,呕吐物呈鲜红色或排出暗红血便,或伴有肠鸣音活跃;②经快速输液输血,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未见明显改善,或虽暂时好转而又再恶化,中心静脉压仍有波动,稍稳定又再下降;③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与Hct继续下降,网织红细胞计数持续增高;④补液与尿量足够的情况下,血尿素氮持续或再次增高;⑤胃管抽出物有较多新鲜血。

(2)内镜检查时如发现溃疡出血,可根据溃疡基底特征来判断患者发生再出血的风险,凡基底有血凝块、血管显露者易于再出血,内镜检查时对出血性病变应作改良的Forrest分级(图l-6)[6]。

出血性消化性溃疡的改良Forrest分级:Forres tⅠa(喷射样出血),Forres tⅠb(活动性渗血),Forres tⅡa(血管裸露),Forres tⅡb(血凝块附着),Forres tⅡc(黑色基底),Forres tⅢ(基底干净),推荐对Forres tⅠa~Ⅱb的出血病变行内镜下止血治疗。

4.预后的评估:(1)病情严重程度分级:一般根据年龄、有无伴发病、失血量等指标将ANVUGIB分为轻、中、重度。

年龄超过65岁、伴发重要器官疾患、休克、血红蛋白浓度低及需要输血者的再出血危险性增高。

无肝肾疾患者的血尿素氮、肌酐或血清转氨酶升高者,病死率增高。

(2)Rockall评分系统分级(表2):Rockall评分系统仍是目前临床广泛使用的评分依据,该系统依据患者年龄、休克状况、伴发病、内镜诊断和内镜下出血征象5项指标,将患者分为高危、中危或低危人群川。

(3)Blatchford评分系统分级(表3):Blatchford评分包含了血尿素氮、血红蛋白等实验室检查信息,其价值也逐渐得到认可[8~9]。

表2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Rockall再出血和死亡危险性评分评分变量0 1 23年龄(岁)﹤60 60~79 ≧80 —休克状况无休克a心动过速b低血压c—伴发病无—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脏肝衰竭、肾衰病及其他重要伴发病竭和癌肿扩散内镜诊断无病变,Mallory-Weiss 溃疡等其他病变上消化道恶性疾病综合征内镜下出无或有黑斑—上消化道血液潴留,黏—血征象附血凝块,血管显露或喷血注:a收缩压>100mmHg(1 mm Hg=0.133 kPa),心率<100次/min;b收缩压>100mm Hg,心率>100 次/min。

c收缩压<100 mm Hg,心率>100次/min。

积分≥5分为高危,3~4分为中危,0~2分为低危。

表3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Blatchford评分项目检测结果评分收缩压(mmHg)100~109 190~99 2﹤90 3 血尿素氮(mmol/L) 6.5~7.9 28.0~9.9 310.0~24.9 4≧25.0 6 血红蛋白(g/L)男性 120~129 1100~119 3﹤100 6 女性100~119 1﹤100 6 其他表现脉搏≧100次/分 1黑便 1晕厥 2肝脏疾病 2心力衰竭 2 注:积分≥6分为中高危,<6分为低危;1 mmHg=0.133 kPa六、ANVUGIB的治疗应根据病情、按照循证医学原则行个体化分级救治,高危ANVUGIB 的救治应由相关学科协作实施。

推荐的诊治流程见图7。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失败 成功PPIs :质子泵抑制剂;H 2RA :H 2受体拮抗剂(一)出血征象的监测1.症状和实验室检查:记录呕血、黑便和便血的频度、颜色、性质、次数和总量,定期复查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Hct 与血尿素氮等,需要注意Hct 在24~72 h 后才能真实反映出血程度。

2.生命体征和循环状况:监测意识状态、心率和血压、肢体温度、皮肤和甲床色泽、周围静脉特别是颈静脉充盈情况、尿量等,意识障碍和排尿困难者需留置导尿管,危重大出血者必要时进行中心静脉压、血清乳酸测定,老年患者常需心电、血氧饱和度和呼吸监护。

内镜检查与内镜治疗 液体复苏,PPIs 早期应用 临床评估 不明原因 静脉曲张 非静脉曲张 病情严重程度分级进一步检查 相应处理 高危患者 低危患者重症监护其他综合治疗 静脉大剂量PPIs 重复内镜治疗 放射介入治疗 手术治疗 PPIs 或H 2RA 原发病治疗及随访(二)液体复苏1.血容量的补充:应立即建立快速静脉通道,并选择较粗静脉以备输血,最好能留置导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