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科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

合集下载

消化内科常见病种诊疗规范

消化内科常见病种诊疗规范

消化内科常见病种诊疗规范
介绍
本文档旨在总结和规范消化内科常见病种的诊疗方法,以帮助医务人员提高诊断和治疗效果。

以下是各种常见病种的诊疗规范:
1. 胃溃疡
- 诊断:结合患者症状和体征以及胃镜检查结果进行诊断。

- 治疗:选用适当的抗酸药物、抗生素和胃粘膜保护剂进行治疗,同时注意饮食调节和生活方式改变。

2. 胃癌
- 诊断:结合患者病史、体检结果和各种影像学检查进行综合分析。

- 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癌症分期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等。

3. 胆囊炎
- 诊断:结合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以及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

- 治疗:根据炎症程度和患者的病情确定治疗方案,包括抗生素治疗、胆囊切除术等。

4. 肝炎
- 诊断:通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肝功能检查等方法进行诊断。

- 治疗:根据不同类型的肝炎选择合适的抗病毒治疗方案,并注意患者的饮食和生活惯。

5. 胰腺炎
- 诊断:通过患者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分析进行诊断。

- 治疗:采取积极的对症治疗,包括饮食调节、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结论
本文档提供了消化内科常见病种的诊疗规范,希望能对医务人员提供帮助。

在实际工作中,医务人员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诊断和治疗,并遵循临床实践经验和相关指南。

消化内科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 消化性溃疡

消化内科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  消化性溃疡

消化内科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
消化性溃疡
一.疾病相关情况
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表现为有慢性、节律性、周期性中上腹部疼痛,胃镜检查可明确诊断。

可并发消化道出血、穿孔、幽门梗阻及癌变。

二.门诊分级诊疗指南
(一)三级医疗机构下转标准:
无并发症的、非顽固性的消化性溃疡。

(二)二级及二级以下医疗机构上转标准:
久治不愈的消化性溃疡患者,多次根除HP均失败,合并其他基础疾病,需要长期使用NSAIDs患者。

三.住院分级诊疗指南
(一)三级医疗机构下转标准:
消化性溃疡并发症已缓解,进入恢复期。

(二)二级及二级以下医疗机构上转标准:
消化性溃疡伴有出血、幽门梗阻、疑诊穿孔及恶性溃疡。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消化内科是研究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科学,涉及到食管、胃、十二指肠、小肠、大肠、肝、胆、胰等器官的疾病诊断和治疗。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消化内科疾病及其诊疗指南。

1.胃炎胃炎是胃黏膜的炎症反应,常见的症状有腹痛、恶心、呕吐、消化不良等。

根据病因可以分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

诊断胃炎通常通过胃镜检查,确认病因后进行治疗。

治疗主要包括病因治疗和症状缓解治疗,例如抗幽门螺杆菌治疗、抑酸药物治疗等。

2.胃溃疡胃溃疡是胃黏膜的溃疡形成,常见的症状有腹痛、上腹灼热感、饱胀和消化不良等。

诊断胃溃疡主要通过胃镜检查,治疗包括抑酸药物治疗、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和胃黏膜保护剂等。

3.胃肠道出血胃肠道出血是指胃和肠道黏膜出血的情况,常见的症状是黑便、呕血和便血等。

诊断胃肠道出血可以通过胃镜检查和大便隐血试验等,治疗主要包括止血治疗和病因治疗。

严重出血时需进行紧急内镜检查或介入治疗。

4.肝炎肝炎是指肝脏发生炎症反应的疾病,主要症状有乏力、食欲不振、黄疸等。

肝炎的诊断主要通过肝功能检查、乙肝或丙肝病毒血清学检查等。

治疗根据不同类型的肝炎进行,如乙肝可以使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丙肝可以使用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等。

5.胰腺炎胰腺炎是指胰腺发生炎症反应的疾病,主要症状有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等。

诊断胰腺炎可以通过血清酶学检查、腹部超声检查和CT检查等。

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如禁食、静脉补液、抗生素治疗等。

6.肠易激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肠道功能紊乱疾病,主要症状有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等。

诊断主要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排除其他肠道疾病。

治疗主要包括饮食调节、生活方式改变和药物治疗等。

总的来说,消化内科疾病的诊疗主要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的结果进行。

根据不同疾病的病因和临床表现,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包括病因治疗、对症治疗、并发症治疗等。

此外,饮食调节、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是治疗的重要一环。

需要强调的是,每个病人的情况是不同的,因此治疗方案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调整。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

技术操作规范第一部分:消化内科诊疗指南第一章:反流性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炎是指胃和(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食管粘膜炎症。

该病的主要症状包括反酸、反食、反胃、嗳气等,多在餐后加重,平卧或躯体前屈时易出现。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胸骨后或剑突下的灼烧感或疼痛、咽下疼痛或不畅、咳嗽、咽部异物感、棉团感或堵塞感等症状。

并发症包括上消化道出血、食管狭窄、Barrett’s食管等。

诊断反流性食管炎的最准确方法是胃镜检查,可以判断疾病严重程度和有无并发症。

食管吞钡X线检查可以显示食管的炎症改变。

有条件的医院还可以行食管滴酸试验、24小时食管PH监测、食管测压等检查。

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目的是控制症状,减少复发和防止并发症。

一般治疗包括抬高床头15—20cm,降低腹压,避免高脂肪、巧克力、咖啡、浓茶等饮食,戒烟、酒。

药物治疗包括促胃肠动力药、抑酸药、制酸药及粘膜保护剂等。

维持治疗一般应维持用药4—12周。

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食管瘢痕性狭窄、内科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长期服药及由反流引起的严重呼吸道疾病,可行胃底折叠术。

第二章:胃炎胃炎是指胃黏膜的炎症,根据病因可分为感染性胃炎、自身免疫性胃炎、药物性胃炎、化学性胃炎和放射性胃炎等。

其主要症状包括上腹痛、恶心、呕吐、饱胀感等。

胃炎的诊断主要依靠胃镜检查和病理学检查。

治疗胃炎的原则是根据病因治疗,如细菌感染性胃炎应用抗生素,自身免疫性胃炎应用免疫抑制剂等。

一般治疗包括调节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戒烟、酒等。

药物治疗包括抑酸药、胃粘膜保护剂等。

第三章: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是指胃或十二指肠黏膜发生的溃疡,主要症状包括上腹痛、饱胀感、恶心、呕吐等。

其诊断主要依靠内窥镜检查和病理学检查。

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原则是根据病因治疗,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应用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物性溃疡应用质子泵抑制剂等。

一般治疗包括调节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戒烟、酒等。

药物治疗包括抑酸药、胃粘膜保护剂等。

临床诊疗指南·消化内科分册

临床诊疗指南·消化内科分册
临床诊疗指南
消化内科分册
目录
第一章 食管疾病..................................................................................................................................................1 第一节 反流性食管炎 ................................................................................................................................1 第二节 贲门失弛缓症 ................................................................................................................................3 第三节 食管贲门粘膜撕裂综合征..........................................................................................................4
第二章 胃炎...........................................................................................................................................................6 第一节 急性胃炎.........................................................................................................................................6 第二节 慢性胃炎.........................................................................................................................................8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消化内科是一门研究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学科,针对不同的消化系统疾病,医学界对其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进行了制定,以规范医生的诊疗行为,提高患者的诊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首先,针对不同消化系统疾病的诊疗指南被广泛制定。

例如,针对胃溃疡的诊疗指南明确了胃溃疡的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

根据指南,医生在诊断胃溃疡时,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特殊检查结果,确认溃疡的存在。

而治疗原则包括胃酸抑制剂的应用、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消化道粘膜保护剂的使用等。

这些指南的制定为医生提供了明确的操作指引,提高了胃溃疡的诊疗水平。

其次,消化内科诊疗指南还制定了针对胃肠道肿瘤、炎症性肠病、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的规范。

例如,对于胃肠道肿瘤的治疗,指南明确了手术切除、化疗、放疗等不同治疗手段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针对炎症性肠病,指南规定了不同病情时,口服或静脉给药的适应症和剂量。

而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指南提供了饮食调理、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以供医生参考。

这些指南为医生提供了科学、规范的处理方法,有助于提高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效果。

此外,在消化内科技术操作规范中,医学界制定了许多规范,如内镜检查操作规范、消化内镜治疗规范等。

内镜检查是消化内科中常用的技术手段之一,可以帮助医生观察和诊断消化道疾病。

内镜检查操作规范明确了内镜检查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操作流程和术前准备、并发症及处理方式等。

而消化内镜治疗规范则对内镜下止血、黏膜切除、异物取出等操作进行了规范,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消化内科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的制定对于规范医生的诊疗行为、提高患者的诊疗效果和生活质量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应遵循这些指南和规范,为患者提供更加规范和科学的医疗服务。

同时,医学界也应不断完善和更新这些指南和规范,以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兴疾病的出现,进一步提升消化内科的诊疗水平及质量。

消化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消化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消化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在制定消化内科临床诊疗指南时,应该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流行病学特征对于指南的制定具有重要影响。

针对不同的地区和人群,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率、高发年龄段、性别差异等都可能存在差异,这些都需要在指南中予以考虑。

2.基于循证医学的实践:循证医学是指以最新的医学研究为基础,结合临床医生的经验和患者的价值观,为医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消化内科临床诊疗指南的制定应该基于可靠的证据,而不是仅仅以专家的意见为依据。

因此,指南的制定需要对最新的研究成果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评估。

3.多学科的合作:消化系统疾病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例如内科、外科、影像学、病理学等。

因此,指南的制定应该促进多学科的合作与交流,确保诊断和治疗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4.可操作性与实施性:指南应该具有操作性,即临床医生能够根据指南中的建议进行具体的诊断和治疗操作。

指南还应该注意实施性,即在各级医疗机构条件下也能够有效地实施。

下面是一份消化内科临床诊疗指南的示例:一、慢性胃炎:1.临床表现及病史:常见症状包括上腹疼痛、反酸、嗳气、恶心、纳差等。

病史应包括饮食习惯、吸烟酗酒、药物使用等信息。

2.体格检查:包括腹部触诊、听诊、肠鸣音等,以及注意有无压痛点等。

3.辅助检查:常规检查包括血与尿常规、肝肾功能、幽门螺杆菌检测等。

必要时可行胃镜检查、胃窦液检查等。

4.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检查结果制定治疗方案,包括抗幽门螺杆菌治疗、胃黏膜保护剂、抗酸药物等。

注意饮食调理和生活方式改变。

二、消化性溃疡:1.临床表现及病史:常见症状包括上腹疼痛、饥饿或夜间疼痛加重、呕血或黑便等。

病史中需要询问药物使用情况、吸烟酗酒等。

2.体格检查:包括腹部触诊、听诊等,注意有无肠鸣音亢进等。

3.辅助检查:常规检查包括血常规、粪便隐血试验、幽门螺杆菌检测等。

必要时可行内窥镜检查、上消化道造影等。

4.治疗方案:抗幽门螺杆菌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消化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消化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目录第一章消化道出血1第二章胃食管反流病11第三章消化性溃疡16第四章溃疡性结肠炎20第五章急性胰腺炎23第六章肝硬化35第七章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38第八章原发性肝癌41第九章消化道息肉内镜下治疗43第十章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47第一章消化道出血第一节上消化道出血【概述】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部位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胆道和胰腺的出血.在我国普通人群中,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原因以消化性溃疡占首位,其次为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急性胃粘膜病变和肿瘤等。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引起胃出血已日见增多。

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和出血部位的诊断,依靠病史和体检对确定出血部位和病因是困难的。

近年来如内镜检查、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对多数上消化道出血既可以准确确定出血部位,同时又可以进行某些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一、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cute nonvarieeal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ANVUGIB)系指屈氏韧带以上消化道非静脉曲张性疾患引起的出血,包括胰管或胆管的出血和胃空肠吻合术后吻合口附近疾患引起的出血,年发病率为(50~150)/10万,病死率为6%一10%[2-3]。

二、ANVUGIB的诊断1.症状及体征:患者出现呕血和(或)黑便症状,可伴有头晕、面色苍白、心率增快、血压降低等周围循环衰竭征象,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断基本可成立。

部分患者出血量较大、肠蠕动过快也可出现血便。

少数患者仅有周围循环衰竭征象,而无显性出血,此类患者不应漏诊。

2.内镜检查: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并在上消化道发现有出血病灶,ANVUGIB诊断可确立。

3.应避免下列情况误诊为ANVUGIB:某些口、鼻、咽部或呼吸道病变出血被吞入食管,服某些药物(如铁剂、铋剂等)和食物(如动物血等)引起粪便发黑。

对可疑患者可行胃液、呕吐物或粪便隐血试验。

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管理规范(2013)

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管理规范(2013)

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管理规范(2013年版)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为加强消化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与管理,规范消化内镜临床诊疗行为,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基本要求。

本规范所称的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包括胃镜技术、结肠镜技术、十二指肠镜技术、小肠镜技术、超声内镜技术、胶囊内镜技术、腹腔镜技术、子母镜技术、胆道镜技术等诊疗技术。

消化科涉及腹腔镜和胆道镜等普通外科内镜诊疗技术参照《普通外科内镜诊疗技术管理规范》执行。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一)医疗机构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具有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与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相适应的诊疗科目,有与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相关的辅助科室和设备,并满足下列要求:11.临床科室。

(1)三级医院设有消化内科或者普通外科。

(2)其他医疗机构应具备与从事消化内镜诊疗相适应的临床科室或协作转诊机制。

2.消化内镜诊疗室。

(1)包括术前准备室、内镜诊疗室和术后观察室。

(2)有满足消化内镜诊疗工作需要的内镜设备和相关器械、耗材。

(3)配备心电监护仪(含血氧饱和度监测功能)、除颤仪、简易呼吸器等急救设备和急救药品。

(三)有经过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具备消化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执业医师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四)有单独的消化内镜清洗消毒房间、内镜清洗消毒灭菌设施,医院感染管理符合要求。

(五)拟开展风险高、过程复杂、难度大,按照四级手术管理的消化内镜诊疗技术(附件1)的医疗机构,在满足以上基本条件的情况下,还应满足以下要求:1.二级及以上医院,开展消化系统疾病诊疗工作不少于10年,同时具有消化内科和普通外科或具备与从事消化内镜诊疗相适应的临床科室,近5年累计完成消化内镜诊疗病例不少于5000例,其中,累计完成按照四级手术管理的消化内镜诊疗病例不少于500例或累计完成按照三级手术管理的消化内镜诊疗技术(附件2)病例不少于1000例,技术水平在本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一、前言消化内科是临床医学的重要分支,是研究食管、胃、肠、肝、胆、胰等脏器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是保护人类健康的重要领域。

为了更好地推进消化内科的发展,规范临床操作和提高诊疗水平,制定本指南。

二、临床诊断原则1、详细询问、体格检查消化内科疾病病情复杂、症状多样,临床医生在开展诊疗工作时,必须认真询问病史,包括既往病史、现病史、家族史,重点询问病人的主述症状、生活作息等情况。

同时,密切观察病人的体征,了解病情变化。

2、结合辅助检查结果在基础检查结果(例如血常规、电解质、肝功能、胰腺功能等)基础上,必要时还需要排除肿瘤、溃疡、息肉等病变影像学检查。

对于消化性溃疡、食管癌等疾病,应及时行内镜检查明确诊断。

3、综合分析确立病因针对患者不同的疾病,要对症下药,结合病情及病因,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因为很多疾病都可以通过适当的药物治疗来控制病情。

三、操作规范1、消化内镜检查操作规范(1)准备工作A、双人操作:①首先要进行术前清洁,用清水擦拭皮肤和粘膜,以增加检查的准确性和亲和力;②应留意病人术前引导,使病人安心,减少不适感;③必要时应提前信息告知病人、家属,增加病人信任感、安全感。

B、器械准备,包括内镜、镜头、成像设备等。

(2)操作技巧A、内镜检查主要是通过内镜直接观察上消化道、下消化道及肝胆系统等器官的病变情况或取样,其中要掌握良好的病变边缘控制能力;B、在入端进入食管的时候,应切换到高清镜头,以增加检查的准确性;C、检查完毕后应进行立刻清理和消毒,以便下一组病人检查。

2、消化系统用药规范(1)对于消化系统疾病的诊疗,要严格按照规定法定药品名、用药剂量、用药时间。

(2)在治愈过程中,要随时注意病人的用药反应和生命指征等情况。

(3)对于不同的疾病,应有针对性地选择用药,需要药物联合使用时,应注意相互干扰、副作用等问题。

(4)特殊注意事项:A、对于需要长期服药的患者,应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出现过敏反应、药物副作用,应及时停药或调整剂量;B、对于同时患有其他疾病的患者,应注意与其他药物的干扰和交互作用;C、对于老年患者、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应特别小心用药。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消化内科是以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为主要任务的临床科室。

为了规范消化内科的诊疗行为,保证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制定了一系列的诊疗指南和操作规范。

一、病史询问与体格检查:1.病史询问: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病程、症状、治疗经过等,包括过敏史、手术史、家族史等。

2.体格检查:包括常规体格检查和消化系统的体格检查,如腹部检查、胃镜检查等。

二、实验室检查:1.血液学检查:包括血常规、电解质、肝功能、凝血功能等。

2.免疫学检查:如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等。

3.病原学检查:如血、尿、粪便常规检查,病原体抗体检测等。

4.内镜检查:包括胃镜、肠镜、胃排空检查等。

三、影像学检查:1.超声检查:包括腹部超声、内镜超声等。

2.放射学检查:如X线检查、CT、MRI等。

四、特殊诊断方法:1.活体组织检查:如胃肠黏膜活体组织检查、肝活体检查等。

2.纳米探针技术:用于胃肠肿瘤早期诊断和微创手术导航。

五、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因,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包括抗生素、抗酸药、止泻药等。

2.内镜治疗:如内镜下止血、肿瘤切除、异物取出等。

3.手术治疗:如胃、肠道肿瘤切除术、胆囊切除术等。

4.介入治疗:如肝、胰腺穿刺、造影等。

六、并发症处理:对于消化系统疾病的并发症,如出血、穿孔等需要及时处理,可采取内镜止血、手术修复等方法。

七、患者随访和健康教育:1.患者随访:对治疗后的患者进行定期随访,观察病情变化,评估疗效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健康教育:向患者提供合理的饮食、生活方式等健康教育,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复发。

总之,消化内科在诊断和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时需严格按照诊疗指南和操作规范进行操作,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同时,科室应定期更新和完善相关的指南和规范,保持与时俱进。

最重要的是,医护人员应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做到尽职尽责,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消化内科是研究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医学专科,包括食管、胃、肠、肝、胆、胰等器官,涉及到许多常见的疾病,如胃炎、胃溃疡、消化道出血、胃癌、肝炎等。

编写消化内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诊断技术操作规范:诊断是治疗的前提,准确的诊断能够为患者提供正确的治疗方案。

诊断技术操作规范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等方面的规范,如灵敏度和特异性较高的检查方法选择,如内镜检查、超声检查、放射性核素显像等。

2.治疗技术操作规范:治疗是消化内科的核心任务,治疗技术操作规范包括药物治疗的规范、手术治疗的规范等。

在药物治疗方面,规范用药剂量、用药途径、用药时间等,避免药物滥用或不当用药;在手术治疗方面,明确手术操作步骤、手术器械使用规范,减少手术并发症。

3.医院感染预防技术操作规范:医院感染是消化内科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医院的治疗效果有很大影响。

医院感染预防技术操作规范主要包括手卫生、消毒灭菌、污染环境的控制等方面的规范,确保患者免受感染。

4.诊疗过程管理规范:诊疗过程管理是指患者从就诊到治疗结束的全过程管理。

管理规范包括排队叫号、就诊流程规范、医疗文书规范等。

规范诊疗过程管理,可以提高就诊效率,减少患者等待时间,提高医院服务质量。

综上所述,制定消化内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是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健康的重要举措。

规范技术操作可以提高医生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安全。

同时,规范化的操作指导还可以加强医患沟通,提高医患信任度,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因此,医疗机构和相关部门应重视消化内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的制定和贯彻,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健康服务。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消化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2019年版)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消化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2019年版)

消化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2019年版)为规范消化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规范所称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包括胃镜技术、结肠镜技术、十二指肠镜技术、小肠镜技术、超声内镜技术、腹腔镜技术、子母镜技术、胆道内镜技术等诊疗技术。

涉及腹腔镜和胆道镜等普通外科内镜诊疗技术参照《普通外科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执行。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一)医疗机构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和技术能力相适应。

(二)具有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与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相适应的诊疗科目,有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术前准备室、诊疗室、麻醉恢复室、内镜清洗消毒室等相关场所和设备。

1.消化内科。

床位不少于30张,有独立的病区、护理单元和门诊。

每年完成消化系统疾病诊疗病例不少于1000例。

2.普通外科。

参见普通外科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要求。

3.术前准备室(区域)。

术前准备室(区域)的人员配置应能满足患者术前准备需要。

4.诊疗室。

(1)操作间数量设置应当满足服务需求,保障诊疗质量和操作安全。

(2)每个操作间的面积原则上不小于20m2,保证内镜操作者及助手有充分的操作空间。

(3)消化内镜设备安放要采取集成的移动推车或吊塔,能集成内镜主机、显示器、高频电发生器、医疗气体管道、电器信号线及网线、各种引流瓶及气体接口,可灵活地移动到医师操作所需的任意位置。

(4)操作间内的物品与设施均须参照相关的标准和规范,包括通风、水、电、吸引、氧气、电脑接口、急救设备、空气净化灭菌设备、清洗消毒、药品、贮存柜等。

操作间应设有独立的通风系统。

(5)诊疗室应配备监护仪、除颤仪及抢救车,保证相关设备组件运转正常,储备充足。

(6)开展无痛内镜诊疗时,必须配备麻醉机等相关设备。

(7)诊疗室须符合消防安全、电力保障等相关要求。

5.麻醉恢复室。

(1)麻醉恢复室的规模应与内镜诊疗室的规模相适应。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消化内科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消化内科是研究人体消化系统疾病的一门临床医学科学,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小肠、大肠、肝、胆囊、胰腺等的疾病。

为了更好地指导医生进行临床诊疗和操作,下面就消化内科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进行介绍。

一、消化内科诊疗指南1. 消化内科常见诊断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 反流性食管炎Peptic ulcer disease (PUD): 消化性溃疡病Gastritis: 胃炎Hepatitis: 肝炎Gallbladder disease: 胆囊疾病Pancreatitis: 胰腺炎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炎症性肠病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 肠易激综合征2. 消化内科常见检查Endoscopy: 内窥镜检查Colonoscopy: 结肠镜检查Upper gastrointestinal series: 上消化道造影检查Computed tomography (CT) scan: 计算机断层扫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磁共振成像3. 消化内科常见治疗Medications: 药物治疗Antibiotics:抗生素Proton pump inhibitors (PPIs): 质子泵抑制剂H2 blockers: H2受体阻滞剂Antacids: 抗酸剂Surgery: 外科手术治疗Laparoscopic surgery: 腹腔镜手术Open surgery: 开放性手术4. 消化内科注意事项饮食健康: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过度饮酒、吸烟等不良习惯,保持健康饮食习惯。

定期检查:定期进行消化系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治疗,避免疾病加重。

及时就诊:发现消化系统疾病症状,应及时就医,不可耽误治疗。

二、消化内科技术操作规范1. 内窥镜检查注意事项预约检查时间:预约检查时间应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安排,避免检查当天手术量过大而无法完成检查。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标准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标准

消化系统疾病诊疗指南第一节反流性食管炎【病史采集】1.病因:食管裂孔疝、胃手术后、大量腹水、反复呕吐、长期放置胃管、三腔管。

2.诱因:粗糙食物、饮酒或咖啡。

3.胸骨后烧灼样疼痛,疼痛放射胸背肩部。

一般卧位,前屈时疼痛明显,食酸性食物症状加重,有夜间反酸,间歇吞咽困难,出血。

口服抑制胃酸药可减轻。

【检查】1.镜检查:根据savary和miller分极标准,反流性食管炎的炎症改变镜下可分四级。

一级为单个或几个非融合性病变,表现为红斑或浅表糜烂;二级为融合性病变,但未弥漫或环周;三级病变弥漫环周,有糜烂但无狭窄;四级表现为溃疡狭窄纤维化,食管缩短及Barrett食管。

2.食管吞钡X线检查:X线可见食管蠕动变弱,粘膜皱壁粗乱。

阳性率约50%。

3.食管滴酸试验:滴酸过程中患者出现胸骨后烧灼感或疼痛为阳性反应。

4.食管pH测定:pH降低至4.0以下提示胃液反流。

5.食管压力测定: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若小于1.3kPa,胃液易反流。

6.胃—食管核素显像,有助于诊断。

【诊断要点】1.反酸、烧心,胸骨后烧灼感或疼痛,躯体前屈或仰卧时加重,站立时则缓解,应考虑本病。

2.镜或活组织检查可了解食管粘膜病变。

3.食管pH测定、压力测定及食管滴酸试验可协助诊断。

【鉴别诊断】1.心绞痛:胸骨后疼痛,心电图ST-T改变,食管滴酸试验阴性,口服硝酸甘油疼痛缓解。

2.食管癌:有吞咽困难,镜和活组织检查可确诊。

3.消化性溃疡:周期性发作和节律性疼痛、镜检查及X线钡餐确诊。

【治疗原则】1.一般治疗:包括床头垫高15cm,减少反流;少食多餐,低脂肪饮食,睡前不进食,肥胖者应减轻体重,避免用抗胆碱能药物及烟、酒、咖啡。

2.药物治疗选择:(1)促进胃动力药物:选用:甲氧氯普胺(灭吐灵)、西沙比利、多立酮(吗丁啉)。

(2)组胺H2受体拮抗剂选用:甲氰咪呱、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

(3)质子泵阻滞剂:奥美拉唑(洛赛克)、兰索拉唑(达克普隆)。

(4)保护粘膜药:硫糖铝、三钾二枸橼酸钕盐(德诺)。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

目录第一篇消化内科诊疗指南第一节急性腹痛 (1)第二节慢性腹泻 (5)第三节上消化道出血 (7)第四节下消化道出血 (11)第五节胃食管反流病 (13)第六节急性胃炎 (17)第七节慢性胃炎 (21)第八节消化性溃疡 (26)第九节功能性消化不良 (31)第十节溃疡性结肠炎 (34)第十一节克罗恩病 (40)笫十二节肠易激综合征 (43)第十三节自身免疫性肝炎 (47)第十四节肝硬化 (49)第十五节肝性脑病 (56)第十六节原发性肝癌 (60)第十七节急性胰腺炎 (68)第十八节慢性胰腺炎 (75)第二篇消化内科常用操作规范第一节鼻饲术 (81)第二节胃肠减压术 (85)第三节插管洗胃术 (88)第四节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术 (91)第五节肛管排气法 (94)第六节腹腔穿刺术 (95)第七节内镜下食道狭窄的扩张术 (100)第八节胃镜检查 (103)第九节肠镜检查 (107)第十节超声内镜检查 (109)第十一节胃肠息肉摘除术 (112)第十二节食管支架置入术 (114)第十三节粘膜切除术(EMR) (115)第十四节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117第十五节ERCP检查 (119)第十六节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121)第十七节内镜下鼻胆引流管置入 (123)第十八节内镜下胆管内引流术 (125)第十九节上消化道异物取出 (126)第二十节消化内镜 (128)第二十一节食管扩张术 (135)第一篇消化内科诊疗常规第一节急性腹痛【诊断要点】(一)病史采集1.病史:对腹痛的诊断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所以应仔细询问腹痛的经过、部位、强度、特征、诱发或缓解因素、伴随症状及其他病史。

2病史中需注意:腹痛与年龄、性别、职业的关系腹痛的起病情况:注意起病的缓急和患者就诊距起病的时间。

既往史:过去的病史可能有助于急腹症的诊断。

(二)体格检查全身情况: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可反映患者的生命体征,是十分重要的,可初步判断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是否需紧急处置。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消化系统疾病诊疗指南第一节反流性食管炎【病史采集】1.病因:食管裂孔疝、胃手术后、大量腹水、反复呕吐、长期放置胃管、三腔管。

2.诱因:粗糙食物、饮酒或咖啡。

3.胸骨后烧灼样疼痛,疼痛放射胸背肩部。

一般卧位,前屈时疼痛明显,食酸性食物症状加重,有夜间反酸,间歇吞咽困难,出血。

口服抑制胃酸药可减轻。

【检查】1.内镜检查:根据savary和miller分极标准,反流性食管炎的炎症改变内镜下可分四级。

一级为单个或几个非融合性病变,表现为红斑或浅表糜烂;二级为融合性病变,但未弥漫或环周;三级病变弥漫环周,有糜烂但无狭窄;四级表现为溃疡狭窄纤维化,食管缩短及Barrett食管。

2.食管吞钡X线检查:X线可见食管蠕动变弱,粘膜皱壁粗乱。

阳性率约50%。

3.食管滴酸试验:滴酸过程中患者出现胸骨后烧灼感或疼痛为阳性反应。

4.食管内pH测定:pH降低至4.0以下提示胃液反流。

5.食管压力测定: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若小于1.3kPa,胃液易反流。

6.胃—食管核素显像,有助于诊断。

【诊断要点】1.反酸、烧心,胸骨后烧灼感或疼痛,躯体前屈或仰卧时加重,站立时则缓解,应考虑本病。

2.内镜或活组织检查可了解食管粘膜病变。

3.食管内pH测定、压力测定及食管滴酸试验可协助诊断。

【鉴别诊断】1.心绞痛:胸骨后疼痛,心电图ST-T改变,食管滴酸试验阴性,口服硝酸甘油疼痛缓解。

2.食管癌:有吞咽困难,内镜和活组织检查可确诊。

3.消化性溃疡:周期性发作和节律性疼痛、内镜检查及X线钡餐确诊。

【治疗原则】1.一般治疗:包括床头垫高15cm,减少反流;少食多餐,低脂肪饮食,睡前不进食,肥胖者应减轻体重,避免用抗胆碱能药物及烟、酒、咖啡。

2.药物治疗选择:(1)促进胃动力药物:选用:甲氧氯普胺(灭吐灵)、西沙比利、多潘立酮(吗丁啉)。

(2)组胺H2受体拮抗剂选用:甲氰咪呱、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

(3)质子泵阻滞剂:奥美拉唑(洛赛克)、兰索拉唑(达克普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第一篇消化内科诊疗指南第一节急性腹痛…………………………。

1第二节慢性腹泻…………………………。

5第三节上消化道出血……………………7 第四节下消化道出血 (11)第五节胃食管反流病 (13)第六节急性胃炎…………………………。

.17第七节慢性胃炎…………………………。

21第八节消化性溃疡………………………。

26第九节功能性消化不良………………。

.31第十节溃疡性结肠炎 (34)第十一节克罗恩病………………………。

40笫十二节肠易激综合征………………。

43第十三节自身免疫性肝炎 (47)第十四节肝硬化 (49)第十五节肝性脑病 (56)第十六节原发性肝癌 (60)第十七节急性胰腺炎 (68)第十八节慢性胰腺炎 (75)第二篇消化内科常用操作规范第一节鼻饲术 (81)第二节胃肠减压术………………………。

85第三节插管洗胃术 (88)第四节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术……。

91第五节肛管排气法………………………。

94第六节腹腔穿刺术 (95)第七节内镜下食道狭窄的扩张术 (100)第八节胃镜检查 (103)第九节肠镜检查 (107)第十节超声内镜检查 (109)第十一节胃肠息肉摘除术……………。

.112第十二节食管支架置入术……………。

114第十三节粘膜切除术(EMR) (115)第十四节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117第十五节ERCP检查 (119)第十六节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121第十七节内镜下鼻胆引流管置入 (123)第十八节内镜下胆管内引流术 (125)第十九节上消化道异物取出 (126)第二十节消化内镜 (128)第二十一节食管扩张术 (135)第一篇消化内科诊疗常规第一节急性腹痛【诊断要点】(一)病史采集1.病史:对腹痛的诊断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所以应仔细询问腹痛的经过、部位、强度、特征、诱发或缓解因素、伴随症状及其他病史。

2病史中需注意:腹痛与年龄、性别、职业的关系腹痛的起病情况:注意起病的缓急和患者就诊距起病的时间。

既往史:过去的病史可能有助于急腹症的诊断.(二)体格检查全身情况: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可反映患者的生命体征,是十分重要的,可初步判断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是否需紧急处置。

体格检查应仔细而全面。

神经、运动及生殖系统,必要时也应及时检查.腹部检查:要重点注意下列情况:(1)先从视诊开始,观察腹部的外形、手术疤痕,肠型等。

(2)触诊必须按顺序进行,从远离疼痛部位逐渐接近痛处,由浅触到深处,首先应查明是全腹压痛还是局部压痛(3)腹部有无包块:注意肿块的部位、大小、形状、压痛、质地、有无杂音及活动度等.(4)肝浊音界和移动性浊音(5)听诊注意肠鸣音是否正常、增多、减少或消失以及性质(高亢、金属音、气过水声或微弱)急性腹痛原因诊断不明或下腹痛的病人必要时应作直肠、生殖器的检查.应经常想到腹腔以外病变引起的腹痛.如肺炎,胸膜炎或心脏疾患引起的腹痛.应注意脊柱、脊肋角有无压痛,必要时作神经系检查。

(三)辅助检查1、血、尿、粪的常规检查2、血液生化检查3、X线检查对于腹痛有重要诊断价值。

胸片可以明确或排除肺和胸膜病变.腹部平片检查在腹痛的诊断中应用最多,如观察膈下游离气体,有无肠梗阻,并可了解肾、输尿管、胆囊、胆管及胰腺内有无钙化点或结石阴影,脊柱侧凸等。

4、超声检查对腹痛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应常规检查。

5、诊断性腹腔穿刺,特别对内脏破裂、癌结节破裂、坏死性胰腺炎及腹膜炎有确诊意义。

穿刺液应作常规、生化,必要时需作细菌培养。

6、内镜检查可在直视可以下发现病灶,并能取活组织标本作病理学检查,对于明确有腹痛的病因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7、心电图检查:在急性腹痛年龄较大者应做心电图检查,这不仅为除外心肌梗死,了解心冠状动脉供血情况,也为采取一些应急措施作准备。

8、此外,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对腹痛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也具有一定的价值。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1、首先应熟悉常见急性腹痛疾病谱2、判断是否全身性疾病的腹部表现如腹型过敏性紫癜、腹型癫痫、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

3、判断原发病在腹腔或版腔外腹腔外疾病可有急性腹痛,如肺炎、胸膜炎、心绞痛等。

4、原发病在腹腔内应区别是内科急腹症还是外科急腹症【治疗原则】病因治疗:病因明确者对症治疗:1、若有休克,需予积极抢救,因出血引起者尚应酌情输血。

2、若疑有胃肠道梗阻、穿孔、急性胰腺炎及胃扩张等应立即禁食,并用胃肠减压,同时给予输液治疗,及时请外科会诊协助诊治。

3、若有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应立即予以纠正。

4、应用广谱抗生素以预防与控制可能已发生的感染。

5、在诊断未明时,仅可酌情用解痉止痛剂,以免掩盖病情延误诊断。

若诊断已明确为胆绞痛,肾绞痛等则可强镇痛剂与解痉止痛药合用.6、一旦出现外科情况,应及时转外科手术治疗。

第二节慢性腹泻【诊断要点】(一)病史采集l、病史和临床表现:注意患者的年龄、性别、籍贯和职业等一般资料;2、了解起病时的情况和病程;3、了解排便情况、粪便外观和腹痛性质;伴随症状;(二)体格检查:注意腹部的外形、压痛、腹部包块、肠鸣音情况,必须常规进行肛门直肠指检.(三)辅助检查1、粪便检查外观、潜血、镜检细胞、原虫、虫卵等常规检查,必要时反复检查,2、涂片检查菌群或粪便培养+药敏,3、血常规+血沉,4、尿常规,5、血电解质检查,肝肾功能、血糖,6、胸部X线检查,7、腹部B超。

8、必要时应进行以下检查:胃肠镜检查,血浆叶酸和维生素B12浓度,小肠吸收功能试验:包括粪质测定、D—木糖吸收试验、维生素B12吸收试验,胰功能试验、呼气试验、乳糖耐受试验等,血浆激素和介质测定,全消化道钡餐,腹部CT,甲状腺功能,直肠感觉功能检测。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1、肠道感染性疾病: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阿米巴痢疾、慢性血吸虫病、肠结核、慢性肠道寄生虫感染、肠道真菌病。

2、肿瘤:结肠腺瘤病、大肠癌、小肠淋巴瘤、VIP瘤、促胃泌素瘤、类癌.3、小肠吸收不良吸收不良综合征:热带性口炎性腹泻、成人乳糜泻。

继发性吸收不良综合征:慢性胰腺炎、乳糖不耐受症、阻塞性黄疸、肝内胆汁淤积、盲袢综合征、短肠综合征、小肠浸润性疾病。

4、非感染性炎症:炎症性肠病、放射性肠炎、缺血性结肠炎、憩室炎、尿毒症性肠炎。

5、功能性腹泻:IBS、胃大切术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6、药物性腹泻:泻剂、抗生素、利血平、胍乙啶。

【治疗原则】1、病因治疗:抗感染,吸收不良者剔除食物中的有关成分(乳糖和麦胶类),高渗性腹泻禁食或停用造成高渗的食物或药物,分泌性腹泻补充葡萄糖保证热量和水盐吸收,胆盐重吸收引起的结肠腹泻可用胆汁酸吸附剂,胆盐缺乏的腹泻用中链脂肪酸。

2、对症治疗:纠正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止泻:思密达等对轻度腹泻安全有效,抗胆碱能药用于功能性和痉挛性腹泻者,得舒特等肠道钙阻滞剂用于功能性腹泻及肠易激综合征。

第三节上消化道出血【诊断要点】(一)病史采集1、详细询问呕血或/和黑粪情况;2、出汗、口渴、心悸、头昏、黑蒙或晕厥。

老年人应注意精神萎靡、神志淡漠、意识不清。

3、近期有烧伤、创伤、手术、严重感染、休克、脑血管意外等应激状态,或应用过肾上腺糖皮质激素.4、注意有无反复发作上腹痛、慢性肝病等既往史。

或曾内镜检查发现消化性溃疡、食管静脉曲张等。

5、既往史有无患血液病、尿毒症、结缔组织病等全身疾病。

(二)体格检查1、贫血貌、精神萎靡、烦燥不安、意识模糊、皮肤湿冷、呈灰白色或紫灰花斑。

静脉充盈差、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心动过速、尿少、呼吸急促。

2、低热;肠鸣音活跃;3、不同病因有相应体征,如肝硬化有肝病面容、蜘蛛痣、肝掌、腹壁静脉曲张、脾大、腹水等.(三)辅助检查1、血象,包括血常规、红细胞压积、网织红细胞数、凝血酶原时间。

2、粪便隐血试验。

3、肝功能、尿素氮、肌酐。

4、急诊内镜检查应在出血24~28小时内,在纠正休克的基础上进行.但在病情危急时,则在纠正休克治疗的同时进行胃镜检查。

5、选择性动脉造影,经急诊内镜不能确诊者,可行选择性动脉造影。

6、X线检查,在出血停止、病情稳定后进行。

7、放射性核素显像,应用静脉注99锝标记的胶体后,用ECT扫描,探测标记物从血管外溢的证据发现出血的部位。

8、CT检查。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1、临床有呕血或/和黑便者;伴有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临床表现.结合辅助检查可诊断上消化出血成立。

应和下列情况鉴别:2、与因进食某些食物或药物引起的黑粪鉴别。

3、与呼吸道出血咽下后出现黑粪或呕、血鉴别。

4、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鉴别.【治疗原则】1、一般急救处理措施卧床休息,禁食,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镇静,监测生命体征.2、量输液选用生理盐水、林格液、低分子右旋糖酐或其它血浆代用品、输血,肝硬化病人宜用新鲜血液。

3、止血措施遵循二个原则:一是应区别不同原因上消化道出血而采用不同的止血措施;二是先一般止血措施,效果不理想则选用特殊止血措施。

(1)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采用生长抑素类药物加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间期可行急诊内镜硬化剂治疗和/或食管静脉套扎术治疗。

(2)消化性溃疡出血应用H2受体阻滞剂或质子泵抑制剂静脉滴注,效果不理想则经内镜注射、电凝、钛夹、微波或激光等止血,亦可采用选择性动脉插管动脉灌注药物、动脉栓塞疗法止血。

上述治疗无效时则手术治疗。

【疗效标准】1、治愈,出血停止。

2、好转,出血量减少或间断小量出血。

3、未愈,未达到上述标准者.【出院标准】凡达到治愈标准者可出院。

第四节下消化道出血【诊断要点】(一)病史采集1.注意粪便带血或全血便,鲜红、暗红或黑粪。

2.出汗、口渴、皮肤苍白、四肢湿冷、头晕、心跳加速、血压下降、休克等。

3.详细询问有无炎症性肠病、或血液病、尿毒症、结缔组织病等全身性疾病既往史。

(二)体格检查1.贫血征象,如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口渴、出汗、头晕、心跳快、血压下降等. 2.引起出血病因的体征,如发热、腹部压痛、腹部包块、紫癜等.(三)辅助检查1.粪便常规,隐血试验,粪便培养.2.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

3.肛门指诊及肛门镜检,结肠镜检查。

4.口服钡剂下消化道X线检查或钡灌、肠结肠造影.5.放射性核素显像检查。

6.选择性动脉造影对小肠出血诊断意义较大。

7.CT检查。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1.便血或粪便隐血试验阳性。

2.失血性贫血或周围循环衰竭。

3.实验室检查证实失血及贫血。

4.肛门指检或特殊辅助检查证实有引起出血的病变存在。

应注意:与因进食某些食物或药物引起的黑粪鉴别;与呼吸道出血咽下后出现黑粪鉴别;与下消化道出血各病因鉴别。

【治疗原则】1.一般治疗:休息,进流质或少渣半流饮食,监测生命体征。

2.补充血容量:根据出血量可选用晶体、胶体或输血.3.止血:经内镜止血经内镜注射、正血夹、电凝、激光、微波等止血;选择性动脉插管止血应用垂体后叶素灌注或动脉栓塞;上述止血措施无效时采用手术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