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用人思想:有才无德者 断不可用
古代帝王用人法则
学古代帝王将相的用人法则古人曾子有句话说得好:“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
”“用师者王”就是领导者非常谦虚好学、礼贤下士,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不足、不能,尊奉真正贤能之人为老师,善用天下之智力以谋大业,从而“王天下”成大功。
例如周文王用姜太公尊之为太师,其后文王逝世,武王继位,又拜姜太公为国师,并尊称为“师尚父”。
商汤王用伊尹,齐桓公用管仲尊之为仲父,燕昭王用郭隗,都是用师。
“用友者霸”就是领导者对下属像兄弟朋友一样。
例如刘邦用萧何、韩信、张良,符坚用王猛,刘备用诸葛亮等等,都是用友。
“用徒者亡”则是指专用言听计从、唯唯诺诺、顺人喜好的人,那是必然会失败的。
这是曾子体察历史经验而后据以说明历史兴衰成败的用人大原则,这是古代施行王道、招揽人才的办法。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领导者的责任主要有两条:一是出主意;二是用干部。
用干部指的就是人才选用使用问题。
在国外还有一种说法,领导者的工作,十分之七的时间是在考虑选人用人。
可见选人用人对于领导者是多么重要。
在市场中做为优秀经理管理的对象是人,所有的工作任务也都要靠人来完成,所以,管理成败的关键,也就在于选人用人上。
所以,领导选人之道,博大精深,是所有想在领导职位上呆得长久的人、所有立志于凝聚人心、干一番事业的人必须练就的本事。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作为领导者,周旋于各色人等之间,必须精于揣摩人性、把握人心,正确识人、择人、用人,为自己成就大事打下坚实的人力基础。
在《将苑—知人性》中,诸葛亮提出了七种用人的方法:通过考察对是非之事的处理来看其志向;通过辩论诘难来考察其应变能力;通过讨计观察其见识;通过告诉他祸难观察其是否勇敢;通过让其喝醉来考察本性;通过诱之以利看其是否廉洁;通过与其相约看是否守信。
除了个人品质外,诸葛亮还提出因职能和特长而选拔人才,这一点也和现代企业的人才招聘不谋而合。
古人还讲到“为职择人则治,为人择职则乱;任人唯贤则兴,任人唯亲则衰;用当其才则安,用非其才则怨:用当其时则佳,用失其时则废;异质互补则强,同性相斥则弱”。
汉王刘邦用人的启示
汉王刘邦用人的启示史载:陈平是汉王刘邦的一员得力助手,在楚汉战争中,对刘邦战胜楚霸王项羽并最终统一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陈平刚投靠到刘邦手下不久,周勃、灌婴向刘邦进言道:陈平逆伦欺嫂,喜受贿金。
品行如此,大王不可不察,毋为所惑!汉王听了,也免不得疑心起来,遂召入推荐人魏无知,当面诘责道:“汝荐陈平可用,我如今始知他前曾欺嫂,今又受金,汝为何举荐这个无行之人?”魏无知不慌不忙地回话道:“臣荐陈平,但重其才,大王责及其品行,实非今日行军要务。
今日楚汉相争,全仗奇谋,以资佐助。
就有信若尾生,贤如孝已的人出来,若无奇谋,也无补军事于万一。
大王只问陈平所献计策,能否合用,何必究其欺嫂受金等事。
此乃急则治标之法,真是要图。
陈平果无才能,臣甘坐罪!”汉王听毕,尚是半信半疑,俟魏无知退后,又召陈平责问。
陈平直答道:“臣本为楚吏,项王不能用臣,故弃楚而归汉,封金还印,只剩得孑然一身,来投大王。
若不稍稍受金,衣履难周,何暇划策?至于臣的家庭细故,乞勿追提前事。
如以臣策为可用,不妨听臣行事,或有一得之愚,以献大王,否则原金具在,恩赐骸骨归里便了。
”汉王听毕,微笑道:“汝能助我以成大业,我亦必令汝衣锦荣归。
”说罢,更加厚赐,并且升为护军中尉,监护诸将,诸将从此再不敢多言了。
陈平贪金欺嫂却备受汉王刘邦重用、最终成就霸业的故事启示我们:企业在使用人才时:一要用人所长。
陈平长在谋略,短在喜财。
刘邦用陈平主要是让其出良谋、献计策,并没有让其去管钱财粮草。
这就把握了陈平的长处,不用其短也避免了重大风险的发生。
二要宽以待人,允许人犯错,给以机会改正。
“陈平欺嫂”一度在历史上被很多人认为是冤案。
然而不管是否确有此事,在汉王刘邦和陈平的对话中,双方都闭口不提。
在笔者看来,刘邦不愧为人杰,具有雄才大略,他给陈平展现了一种姿态:“我知道你有不足,这次,我不计较了,但我希望你能改正”。
陈平自然也是心里清楚,此后也没有再犯此类错误,可谓皆大欢喜。
用人所长,则天下无不可用之人;用人所短,则天下无可用之人
用人所长,则天下无不可用之人;用人所短,则天下无可用之人用人所长,则天下无不可用之人;用人所短,则天下无可用之人。
作者:发布于:2012-11-04 11:40:05摘要:人才之行,自昔罕全,苟有所长,必有所短。
若录长补短,则天下无不用之人;责短舍长,则天下无不弃之士。
机会永远只留给有准备的人,你准备好了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上,尊重人才、重用人才、求贤若渴的典型事例比比皆是,不计其数。
从朱熹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到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从刘邦重用“初汉三杰”打天下到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还有李世民依靠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营造大唐盛世,以及被后人广为传颂的“得人才者得天下”的千古名言,都充分说明了想成就事业的人对人才的渴求是多么的强烈!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什么样的人才能算作是人才?怎样选人和用人?如何才能做到人尽其才、充分发挥好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呢?要会知人善任这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
尤其是作为一个企业领导,要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做到“知人善任、任人唯贤”,关键是要有识才之举、爱才之心和用才之道。
一是要在用才的艺术上下功夫。
唐太宋有过一句名言,叫“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用得其宜,则才著;用其非宜,则才晦”。
现在用科学发展观的视角来看,组工干部就是要做到以下三点:其一,要用人所长。
“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
坚牛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要真正做到“智者用其谋,愚者用其力,勇者用其威,怯者用其慎”,使人才的专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其二,要用人互补。
组工干部除了要用好每个人才个体,还要善于配备班子。
只有把那些经验互补、性格相容、年龄结构相对拉开的人组合到一起,才有可能产生“1+1>;2”的效果,使班子的整体效能发挥到最大化,形成同舟共济、齐心协力干事业的和谐局面。
其三,用人不疑。
就是信任人才、支持人才,大胆放手使用人才,对人才多鼓励、少埋怨,多理解、少责备,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谋者尽其智、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
用人之道
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训任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对德与才有精辟的论述:“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他给圣人、君子、小人下定义:“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司马光这一论述是有针对性而发的,他提出的选材标准是:“苟不能的圣人君子,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司马光所说不无道理。
用人最理想的标准是德才兼备,但这一标准的选择空间太小,自古以来圣人就是凤毛麟角。
在才德不能兼备的情况下,愚人是比较保险的选择。
选一个傀儡操纵,他会很听话,因为愚,他没能力做好事,同样也没能力做坏事。
而小人就不同了,小人无德,但他有才,无德不能做好事,其才却足以做坏事。
选傀儡的前提是,得有一个好的操纵者,否则,傀儡什么也做不了,结果还是小人得逞。
因才胜德而失天下的例子,数不胜数,如大家熟知的“做个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的李煜,死于他乡的徽宗,还有历史上的隋炀帝,他颇有文才,是个很清醒的亡国之君。
这些人,无德不能服天下,其才又不能治天下,亡国在情理之中。
德胜才,就能稳做天下吗?唐高宗为人“正直中和”,不是个昏君。
可是,有德无才的他,却是导致唐王朝一度血腥遍野、李氏子孙几乎被杀戮殆尽的根源。
他没失天下,是因为他的对手有着相当的理智,有才,而又没有没完全失德。
德才兼亡,却只有亡国一条路,那些昏暴之君不用说了,连那颇忠厚的刘禅也不例外。
关于这个道理,中国古代许多人也都做出了精辟的概括,比如孔子的君子小人论、荀子的人才标准论,还有司马光也对德与才的关系作了精辟的论述:“德胜才者谓之君子,才胜德者谓之小人,------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也。
中国古代用人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中国古代用人思想及其借鉴意义中国古代用人思想是指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对于用人的一系列思想观念和制度。
在中国古代,用人思想包括了选拔人才的标准、管理人才的培养和激励、评估人才的方法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
这些思想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和制度,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首先,中国古代用人思想重视德才兼备。
古代中国有“才德兼备”的观念,即认为一个人既要有德行端正,又要具备才能和实践能力。
这一思想强调一个人的个人品德和道德修养对于其职位和任职能力的重要性。
这一思想在选拔人才和评估人才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现代组织管理中,也强调了员工的道德品质和能力的综合考察,让这一古代用人思想对现代用人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其次,中国古代用人思想重视经验和实践的重要性。
在古代中国,人们重视实践经验的积累和人才的实际能力。
实践能力是一种凭借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得来的能力,对于管理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思想对于现代组织管理中培养员工的实践能力以及强调实践能力对于员工绩效和工作质量的重要性具有启示意义。
第三,中国古代用人思想重视教育和培训。
在古代中国,人们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和教育。
从古代的儒家文化到科举制度,古代中国有着丰富的教育制度和培训机制。
这些制度和机制为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条件。
现代组织管理中,也越来越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和能力提升。
古代中国的用人思想对于现代组织管理中的培训和教育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最后,中国古代用人思想强调人才的合理分配。
在古代中国,人们通过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并将其分配到不同的职位和岗位上。
这一制度充分发挥了人才的优势,提高了人才的使用效率。
现代组织管理中,合理的人力资源分配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古代中国的用人思想对于现代组织管理中的人力资源分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用人思想在理论和制度方面都具有独特优势和重要价值。
这些思想强调了个人品德、实践能力、教育培训和人才分配等方面的重要性,对于现代组织管理中的用人思想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解读三国的用人智慧
解读三国的用人智慧三国人物,千古风流,各领风骚。
东汉末年的三国,是一个天下分崩、群雄并起的时期。
在那个时候,凡有志之士,不论文武,或待价而沽,或毛遂自荐,无不欲攀龙附凤,一显身手,建功立业,名垂青史。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是那时现实的写照,而以曹操、刘备、孙权为代表的魏、蜀、吴三家,为争夺天下,展开了一场生死大搏斗。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三国的创立者们都知道人才对他们建功立业至关重要,是其一展大志,成就伟业的基石。
亦如欧阳修所言:“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曹操曾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气魄,任天下之人才,成就了自己的霸业;刘备对待人才懂得推心置腹,在得人心中得到了自己的天下;孙权更是懂得披肝沥胆,大胆起用年轻新秀,发展自己的事业。
大时代有大时代的气候,用人也自有其格局,其间留下了许多令我们回味无穷的用人智慧。
我们品“三国”,不能仅仅陶醉于刀光剑影,还要领悟他们攻城略池背后对人才的识别、选用、管理及培养的艺术,借鉴三国的用人智慧,为现代企业管理服务。
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也是人才的竞争。
人才是企业的生命所在,是企业生存与发展之根本。
如何识别人才、用好人才、管好人才和培养人才,已成为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成长发展的关键。
识人识人是任人唯贤的前提,也是现代管理者必备的素质。
一个管理者是否能慧眼识才,直接关系到事业的成败。
亦如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所言: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世上不是没有人才,而是缺少发现人才的伯乐,识拔鉴别人才是需要有眼力的。
开明的管理者,要有慧眼识才的本领。
不能辨识人才的领导者,即使送上门来的人才都无法辨识,使用人才当然更无从谈起。
三国时代的政治家刘劭说过:“一流之人,能识一流之善;二流之人,能识二流之善。
”即是说,能不能发现人才,发现什么样的人才,与发现者本身所具备的素质、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
唯德是举唯才是用德,在人才学的范畴内,称为政治品质。
高尚的政治品质,既是一个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标志,又是一个人才成长的基本保证。
浅谈中国古代传统的用人思想
・文史研究・(《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0年第4期)浅谈中国古代传统的用人思想林贻瑞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用人问题,“得士者昌,失士者亡”,已成共识。
但在选择人才的标准方面,不同的君主却有不同的看法。
一、任人以德宋朝的司马光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
他说:“取士之道,当以德行为先,其次政事,其次艺能。
”他的《资治通鉴》开篇就详述了三家分晋的历史。
春秋末期的晋国由范、中行、智、韩、赵、魏六家大夫执政。
在选择接班人时:“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乃书训戒之辞于二简而授二子曰:‘谨识之’。
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
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
这说明无恤能谨守先人训戒,这就是古人所重视的孝道,赵氏以德为先,弃长立幼,以无恤为后,是为赵襄子。
智氏恰恰相反。
“智宣子将以瑶为后。
智果曰:‘不如宵也。
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惠则贤,如是而甚不仁。
夫以其五贤凌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
智宣子以才为重,没有听从智果的劝告。
智伯嗣位后,骄横无礼。
一次在兰台的宴会上侮辱韩康子及其相段规。
家臣担心这会引起事端。
他说,“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能兴之?”一次,他侮辱赵襄子。
赵氏家臣无法忍受,提出要去刺杀智伯。
赵襄子说,我父亲立我为后,是希望我能为国家忍辱含垢,而不是去刺杀别人。
没有接受家臣的意见。
周威烈王二十年,智伯向韩、赵、魏三家各索取一个万家之邑。
韩、魏为其威势所劫,勉强从命。
赵氏不从。
智伯率韩、魏二家进攻赵氏,赵氏逃入晋阳。
三家军队围城,决晋水灌城,城不浸者三版,城内臼灶生蛙,悬釜而炊。
智伯巡城时对韩康子、魏桓子说:“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之国也。
”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
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也。
智氏家臣 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
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浸者三版,人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明日,智伯以 疵之言问韩、魏二君,二君自然极口否认。
帝王之术笔记
帝王之术鉴人学用人之道,首在鉴人,次在用人,终在聚人,德才须鉴,不鉴必失。
用人有道,失道致祸,聚人为果,正心为因。
用人要疑,用人不疑,必死无疑,疑人不用,无人可用。
帝王之术知人者,王道也。
知事者,臣道业。
无形者,物之也。
无端者,事之本也。
鼓不预五音,二为五音之王。
有道者,不为五官之士,二为理事之主。
知人善用,为政之本。
臣以自任为能,君以用人为能。
臣以能言为能,君以能听为能。
臣以能行为能,君以能赏罚为能。
例:刘备的儿子刘禅被世人称为扶不起的阿斗,却在位几十年,因为他下面用的都是忠臣。
李世民下有忠臣魏征:智莫难于知人,人心险于山川,难知于天!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看气足不足:右手指甲掐住左手大拇指的指腹,看要多久弹上来,越快弹上来,气就越足!(喝人生补气)一、看颈椎:1)握紧拳头,双眼直视,正对拳骨看,看中指骨头歪了没有。
不管是哪知收,中指骨头往小指歪是右颈椎,往拇指歪是左颈椎。
肩周炎:骨头和骨头之间有肉(杠)就是肩周炎,靠拇指是左肩周炎,靠小指是右肩周炎,两边都有是严重肩周炎。
2)拿一张A4纸夹在脖子下面,脖子把纸夹紧,用力把纸往下拉,颈椎好的,纸可能会拉断,颈椎不好的,纸一拉就掉了。
治疗方法:脖子前后左右转(三次),早中晚各三次。
手背代表人背,手掌代表五脏六腑,手掌不能有黑点。
手掌哪个位置有黑点,代表身体相应的位置有问题,点越大问题越严重。
大拇指有黑点,代表心脏有问题。
手有红点代表有炎症。
小指过三关,人缝绝处也能生!不够的话,小指留长指甲。
常按小手指补肾。
测试心脏好不好,按大拇指掌心肉,松开,肉弹回越快,心脏越好!二、看寿命:1)长寿的人生命线一条线下来,冲到底。
2)看人中,越深越好。
3)看耳珠,越大晚年越有福。
4)看下巴,下巴越宽,老年身体越健康,抗压力越强。
指甲有痏:即手指跟(靠近指甲位置)发黑,轻一点代表睡眠不好,很黑代表脑有毛病。
青筋:1)额头(侧面)有青筋,神经衰弱,劳累过度,长期劳心劳力,压力大。
选人用人观:有才无德者断不可用
选人用人观:有才无德者断不可用中国古代很早就提出了选才用人的管理思想,认识到“知人善任,礼贤下士”的重要性。
古人治国用人的聪明智慧,足以让后人从中受到“知兴替”的有益启发。
共产党员网制作“中国古代用人思想”系列文章,从历史中选取若干典型故事,从用人的重要性、用人标准、用人方法三个方面阐述中国古代用人思想、经验、观点和做法。
司马光曾按德才差别将人分为四类:“才德全尽(完美无缺)谓之‘圣人’,才德兼亡(都没有)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他认为,用人时要想办法得到圣人和君子;如果得不到圣人和君子的话,那么“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司马光强调有才无德者断不可用。
那么,为什么有才无德者就不能用呢?古人有以下几种说法。
无益论有才无德者用之无益,不如不用。
清康熙二十六年四月,皇帝给吏部下旨,其中说:“我主持政务已有多年,发现有些有才能的人仗着自己有才,办起事来就独断专行,任意胡为,想起来都觉着可怕。
我认为还是德才兼备的人为官最好,如果只是才优而德不好,对治理国家终究没有什么帮助啊。
”康熙皇帝在另一场合更加明确地说过:“朕观人必先心术,次才学。
心术不善,纵有才学何用?”南宋大臣罗点是位很有见识的官员,曾官至端明殿学士,主持枢密院(主管军政的最高机关)工作。
当时有人说:“天下事,只有有才能的人才能办得了。
”罗点回答说:“那要先看他品德如何,若人品不正,即使才能过人,结果又能得到什么呢?有害论若重才轻德,则易造成用人失误,结果百姓受害,国家遭殃。
唐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跟吏部尚书谈用人重才不重德的危害时说:“近来见吏部选拔官员,只是看他们能说会写就用,但并不了解他们是否有高尚的道德品行。
结果有的任职几年之后,罪恶行迹就开始显露出来,虽给以判刑杀头,然而百姓已深受其害。
”吏部在选拔官员方面握有实权,如果吏部官员在掌握用人标准上有偏差,则会直接造成用人失误。
虽然官员出了问题,可以惩处,但给百姓和国家带来的损失与危害,却是无法挽回的。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概论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把人力称为资源,其实在中国古代传统的观念中,就一直存在。
故有“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之说。
现代的社会中,不过是把其中的名词改了一下罢了。
就是:学成数理化,聘与企业家。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老祖宗们就研究所谓人力资源的管理,只是因为古代中国传统上是个内陆国家,土地肥沃,重视农业,政治上轻商重农,所以现代工商社会就忽视了中国古代文化中,许多在管理上的精义。
是故“寝兵之说胜,则险阻不守;兼爱之说胜,则士卒不战;全生之说胜,则廉耻不立;私议自贵之说胜,则上令不行;群徒比周之说胜,则贤不肖不分;金玉货财之说胜,则爵服下流;观乐玩好之说胜,则奸民在上位;请谒任举之说胜,则绳墨不正;谄谀饰过之说胜,则巧佞者用。
”所以说,中国文化并不是没有管理理论,而是现代的人们没有把老祖宗的东西领会和发扬;中国管理理论并不是落后的,恰恰相反,中国文化是王者之道,只是因为人们难以窥其全貌,而误认为如此。
再或者有其它的什么缘由。
“朝者义之理也,是故爵位正而民不怨,民不怨则不乱,然后义可理。
理不正则不可以治,而不可不理也。
故一国之人不可以皆贵,皆贵则事不成而国不利也。
为事之不成国之不利也,使无贤者则民不能自理也。
是故辩于爵位之尊卑,则知先后之序,贵贱之义矣。
为之有道。
”不论是企业、集团或是国家,其理皆可用之。
如果一个单位只有领导,而没有办事的人,就如前几年春节晚会中的那个“小偷公司”了。
苏东坡有篇文章叫《论养士》,(“养士”这个名词,源自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点像是现在的“参谋”,唐宋元明清的“幕府”。
)文中提到了该重视和培养哪些人。
苏轼提出的分类是智、辩、勇、力四种人,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两种人,用头脑的和用力气的。
用社会学来研究,社会上有许多人就是这样的(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经常提到的人才、专才),用头脑非常行,让他去劳动就总会出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来。
反之,也是如此。
苏东坡说这四类人,往往需要人家来养他,不能自立。
(人力资源开发类)中国古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思想源流
中国古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思想源流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且素有文官治国的传统,在如何重人、育人、选人、用人与管理方面,都有着丰富的思想与实践经验。
总结、批判、继承和发展这些思想与经验,对做好现代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工作具有重要价值。
一、古代的重人思想中国古代以儒学为主流的诸子百家,在论及为政、治民、兴邦、创业等问题时,十分推崇人本主义,表达出了丰富的尊重、关怀、爱惜人的思想。
古代的重人思想是通过对人与自然物的比较,对人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的认识而不断完善的。
这一思想最早体现在孔子对天命、鬼神等超自然物的怀疑态度及对人的尊重心理上。
孔子认为人不同于自然物,人具有某些共同社会特性,即“性相近也”,肯定了人的正常感情与现实需求,认为人的共性使人能组成社会,而理想的社会与道德的行为要靠人去实现。
因此,提出“为仁由己”,也就是强调了人的自主性与能动性。
这一思想经孟子、荀子等人发展而进一步完善。
孟子认为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人有理性和共同追求,故提出“人皆可以为尧、舜”。
荀子更明确提出“人为万物之灵”,他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人与万物的差别在于有知、有义,因此人们能够组成一个有秩序的社会,能够驾驭万物,成为世间最尊贵的事物。
这是对人的地位和作用的充分肯定。
早在先秦时期,一些思想家就从不同角度论证了以人为本的合理性。
如孔子提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墨子提出人与人之间能够“兼相爱,交相利”,说明人的本性相同,要求互惠相利,而不是相仇相害。
孟子从性本善出发,提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善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的理论,荀子则从人的群体性出发,论证人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他说:单个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意思是说人与其他万物相比,可贵之处是人类具有群体性,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合作可以产生改造自然的巨大力量。
论司马光的“德才论”:司马光德才论原文
论司马光的“德才论”:司马光德才论原文摘要:关于历史朝代的盛衰,“用人”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什么样的臣僚在经邦治国,往往直接关系到天下社稷的兴亡。
“士或明哲穷理,或志行纯笃,二者不可兼,圣人将何取?”儒家以仁义孝悌为才,墨家以兼爱无私为才,法家则重奉法执法。
司马光作为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编著《资治通鉴》,纵观历史盛衰变迁,有着自己突出的人才思想:“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其关于才德的思想论述,对于正处于亟需大量人才的社会转型关键时期的我们来说有着很大借鉴意义。
关键词:司马光;才德论;用人;借鉴意义一、引言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
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
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
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
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
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①此段是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就智伯之亡而做出的评论,在司马光看来,智伯之所以灭亡,是由于智伯自身才胜德。
虽然智伯有比常人突出的五个优点:英俊高大,能战善射,多才多艺,巧言善辩,刚勇果断。
但因为他的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不施仁义,毫无德行。
智伯瑶虽说文武双全、才智更在一般人之上,但其才没有以德作支撑,他的才能只是为他的作恶多端起到了促进作用。
他无故索要韩、魏土地,合纵攻赵,展示其能力。
而结果韩、赵、魏联手,最终“三家分晋”。
二、司马光的“才德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对于才德二者的关系,司马光认为,才是德的助力,而品德则是处于统帅才能的地位,是聪明才智的灵魂。
心得体会:有才无德者,断不可用
心得体会:有才无德者,断不可用中国古代很早就提出了选才用人的管理思想,认识到“知人善任,礼贤下士”的重要性。
古人治国用人的聪明智慧,足以让后人从中受到“知兴替”的有益启发。
共产党员网制作“中国古代用人思想”系列文章,从历史中选取若干典型故事,从用人的重要性、用人标准、用人方法三个方面阐述中国古代用人思想、经验、观点和做法。
司马光曾按德才差别将人分为四类:“才德全尽(完美无缺)谓之‘圣人’,才德兼亡(都没有)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他认为,用人时要想办法得到圣人和君子;如果得不到圣人和君子的话,那么“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司马光强调有才无德者断不可用。
那么,为什么有才无德者就不能用呢?古人有以下几种说法。
无益论有才无德者用之无益,不如不用。
清康熙二十六年四月,皇帝给吏部下旨,其中说:“我主持政务已有多年,发现有些有才能的人仗着自己有才,办起事来就独断专行,任意胡为,想起来都觉着可怕。
我认为还是德才兼备的人为官最好,如果只是才优而德不好,对治理国家终究没有什么帮助啊。
”康熙皇帝在另一场合更加明确地说过:“朕观人必先心术,次才学。
心术不善,纵有才学何用?”南宋大臣罗点是位很有见识的官员,曾官至端明殿学士,主持枢密院(主管军政的最高机关)工作。
当时有人说:“天下事,只有有才能的人才能办得了。
”罗点回答说:“那要先看他品德如何,若人品不正,即使才能过人,结果又能得到什么呢?有害论若重才轻德,则易造成用人失误,结果百姓受害,国家遭殃。
唐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跟吏部尚书谈用人重才不重德的危害时说:“近来见吏部选拔官员,只是看他们能说会写就用,但并不了解他们是否有高尚的道德品行。
结果有的任职几年之后,罪恶行迹就开始显露出来,虽给以判刑杀头,然而百姓已深受其害。
”吏部在选拔官员方面握有实权,如果吏部官员在掌握用人标准上有偏差,则会直接造成用人失误。
虽然官员出了问题,可以惩处,但给百姓和国家带来的损失与危害,却是无法挽回的。
德才兼备——千古用人第一标准
德才兼备——千古用人第一标准一直以来,中国传统的用人哲学都认为:德才兼备的人才是栋梁,有德无才的人也可使用,有才无德的人坚决不可使用,至于二者皆无之辈,当然是“垃圾”了。
墨子极力倡导选用德才兼备的人才。
他认为:“夫义道术学业仁。
义者,皆大以治人,小以任官,远施周偏,近以修身,不义不处,非理不行,务兴天下之。
利,曲直周旋,利则止,此君子之道也。
”德才兼备是千古以来用人的第一标准。
从德和才两方面出发,司马光又把人分为四种:德才兼备为圣人,德才兼亡为愚人,德胜才为君子,才胜德为小人。
他主张用人应以德为重,这样才能用君子而不用小人。
司马光分析人们选拔人才时往往重才轻德的原因,是由于有德的人被人所敬畏,而有才的人一般被人所喜爱;对所喜爱的人容易亲近,对所敬畏的人则容易疏远。
因而考察和选拔人才时往往只看到了才能方面,而忽略了品德方面。
他提醒后人说,这样的历史教训太多了,“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有才无德之人不能重用,有德无才之人予以培养,等其展示才华之后,再予以使用。
德才兼备论首先倾向于德,只要品德高尚,才干尚可之人,就可以重用。
持这种理论的代表人物还有清朝的曾国藩。
曾国藩用人讲究品行,其次才考虑才干。
同样,他采用这种用人方式,也干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曾国藩曾讲:“有才无德,近于小人;有德无才,近于愚人;与其有才无德近于小人,不如有德无才近于愚人。
”这段话也反映了曾国藩既强调德才兼备,又注重以德为先。
只讲德,不讲才,有德无才的人,没有专长和能力,工作没有创造性,工作成绩平庸,不是我们所讲的人才;只讲才,不讲德,有才无德的人,只会钻空子,干坏事,损害他人的利益,也不是我们要求的人才。
所以选用人才,一定要坚持选那些品德好,具有一定特殊专长和能力的人,把德和才的要求结合起来,防止只看才不看德或者只看德不看才的倾向。
俗语云:“有才无德,行而不远,德是人才之本。
“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无德有才限制使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
二十四、“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无德有才限制使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
诸如此类的标语口号在蒙牛有上百条,它挂在公司的办公楼、销售部、生产车间、食堂和公寓周围,像牛根生演讲时的表情一样丰富多采一、蒙牛的“标语口号”走进蒙牛厂区,你可以看到上百个标语牌。
这些标语取自“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
牛根生曾经自豪地说:古今中外无所不取,而又互不矛盾,在潜移默化中规范着每个员工的思想和行为。
(1)无处不在的标牌牛根生把(从古今中外拿来的)口号变成了标语牌,挂在蒙牛公司的办公楼、销售部、生产车间、食堂和公寓的周围。
那些非常口语化、通俗的标语就像他演讲时的手势和面部表情一样丰富多彩。
这些标语牌悬挂于公司的各个角落,在潜移默化中规范着每个员工的思想和行为。
无论员工遇到什么问题,都能从这些标语牌中找到正确看待问题的方法。
厂区大门上挂着“讲奉献,但不追求清贫;讲学习,但不注重形式;讲党性,但不排除个性;讲原则,但不脱离实际;讲公司利益,但不忘记国家和员工的利益”的长幅标语。
财务部的标语是“现金为王”,销售部门的则是“老市场寸土不让,新市场寸土必争”。
在容易产生人际摩擦的地方的标语是“太阳光大,父母恩大,君子量大,小人气大”,“看别人不顺眼,首先是自己修养不够”。
在与客户打交道的地方的标语是,“从最不满意的客户身上,学到的东西最多”。
在车间里的是,“产品等于人品,质量就是生命”。
(2)“管理是严肃的爱”这句口号是牛根生最喜欢的。
蒙牛毫不掩饰它从海尔那里认真移植过来的OEC管理模块。
在蒙牛每一个部门外都有一张OEC考核榜,这张展示牌只有l平方米大小,全方位地对每人、每天、每事进行综合控制。
上至领导,下至员工都要进行考核,“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检查,事完评价”标语牌就挂在考核榜的下方。
刚开始,对近乎苛刻的OEC,企业员工极不适应,上上下下怨声载道,但“勉强成习惯,习惯成自然”的标语马上就出现在了办公楼前。
“有才无德其才足以济其奸”出自哪里?
“有才无德其才足以济其奸”出自哪里?有才无德其才足以济其奸,是什么意思。
出自哪里?出自《资治通鉴》第一卷周纪一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前403)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
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
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
棠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
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
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
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
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
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译文:臣司马光曰:智伯的灭亡,在于才胜过德。
才与德是不同的两回事,而世俗之人往往分不清,一概而论之曰贤明,于是就看错了人。
所谓才,是指聪明、明察、坚强、果毅;所谓德,是指正直、公道、平和待人。
才,是德的辅助;德,是才的统帅。
云梦地方的竹子,天下都称为刚劲,然而如果不矫正其曲,不配上羽毛,就不能作为利箭穿透坚物。
棠地方出产的铜材,天下都称为精利,然而如果不经熔烧铸造,不锻打出锋,就不能作为兵器击穿硬甲。
所以,德才兼备称之为圣人;无德无才称之为愚人;德胜过才称之为君子;才胜过德称之为小人。
挑选人才的方法,如果找不到圣人、君子来辅助自己,与其得到小人,不如得到愚人。
为什么呢?因为君子持有才干来做善事;而小人持有才干用来做恶事。
持有才干作善事,能无善不为;而凭借才干作恶,就无恶不作了。
最高明的用人之道:大匠无弃材,寻尺各有施
最高明的用人之道:大匠无弃材,寻尺各有施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
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孔子在这里说,孟公绰这个人,要他做赵、魏大国中的大老,是十分合适的人选,其才能、学问、道德,都适合担任此职。
但是如果滕、薛两个小国家请他做大夫,要他在实际政务上从政,则十分不当。
这是孔子在用人之道上的一些体会与建议。
关于用人之道,历史上很多圣贤智者均有自己的心得。
比如孟子认为“用人不可学非所用,用非所长,而是要知人善任,唯才所宜。
”拿破仑说过,最难的不是选拔人才,而在于选拔后怎样使用人才,使他们的才能发挥到极致。
因为发现人才,识别人才,选拔、推荐人才,都是为了善用人才。
韩信用兵,多多益善;刘邦择将,三人而已,这就是领导用人的奥妙所在。
“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可谓人人皆知,但不见得人人都能用。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说过:“人的长处,才是一种真正的机会。
”大凡高明的领导者无不深明此意:要以人的长处运用为机会,善于识察人的长处,并能用得恰到好处,这样就能不失时机地赢得事业的成功。
这也正是中国管理者们从古至今一直在汲取并不断实践的用人之道。
唐代陆贽说过:“若录长补短,则天下无不用之人;责短舍长,则天下无不弃之士。
”唐代韩愈在《送张道士序》中也说:“大匠无弃材,寻尺各有施。
”俗话说:“人无弃才。
”关键在于知人善任。
只有知人善任,才能人尽其才。
知人善任是领导艺术,也是决定事情成败的关键所在。
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之后,在洛阳的庆功宴上就曾说过这样的话:“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大杰也。
吾能用之,此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比项羽强就在于他能够用人,善于用人。
刘邦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他知道自己不是全才,在很多方面不如自己的下属。
他之所以能打败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项羽,一统天下,是因为重用了一些某些方面比自己能力更强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康 熙 二 十 六年 四 月 ,皇 帝给 吏 部 下 家带 来危 害和损 失 ,这 是 众所 公 认 的 旨,其 中说 : “ 我主持 政务 已有 多年 ,
发 现 有 些有 才能 的人 仗 着 自己有 才 ,
才有 余 而德 不足 者做 坏 事 ,情 况
道 理 。 但 有 时 这 种 危 害 和 损 失 是 隐性 不尽 一 致 。大 多数 是 这样 一 种 情 况 用 人 思 想 :有 才 无德 者 断不 可 用
司 马 光 曾 按 德 才 差 别 将 人 分 为 四
看 他 们 能 说 会 写 就 用 ,但 并 不 了 解 他 胜 者 ,不 要 选 用 以势 压人 者 ,不 要 选
类: “ 才德全尽 ( 完 美 无 缺 )谓 之 ‘ 圣 们 是 否 有 高 尚的 道德 品行 。结 果 有 的 用夸 夸其 谈 者 …… 对人 才 必 须先 要 求
子 的话 ,那 么 “ 与 其 得 小 人 , 不 若 得 准 上有偏差 , 则会 直接造 成用人 失误 。 愚 人 ” 。 司 马 光 强 调 有 才 无 德 者 断 不
无数 历 史事 实也 证 明 了有 才 无德
虽然 官 员 出了 问题 ,可 以惩 处 ,但 给 者 对 国 家 社 稷 的 巨 大 危 害 。 他 们 有 的
人 ’, 才德 兼 亡 ( 都没 有 ) 谓之 ‘ 愚 人 ’, 任 职 几 年 之 后 , 罪 恶 行 迹 就 开 始 显 露 忠诚 厚 道 , 其 次 才要 求 具 有 智 慧 才 能 。
德 胜 才谓 之 ‘ 君 子 ’,才 胜 德 谓 之 ‘ 小
出 来 , 虽 给 以 判 刑 杀 头 , 然 而 百 姓 已
一
个人 如 果 不 忠诚厚 道 -  ̄ r , , / P - 有 智 慧 和
人 ’ 。 ” 他 认 为 , 用 人 时 要 想 办 法 得 深 受 其 害 。 ” 吏 部 在 选 拔 官 员 方 面 握 才 能 , 那 就 如 同 豺 狼 一 样 , 是 不 可 以 到 圣 人 和 君 子 ; 如 果 得 不 到 圣 人 和 君 有 实权 ,如 果 吏部 官 员在 掌握 用人 标 与 他 亲 近 的 。 ”
一
关于 “ 大计 ” (清代 地 方 官 的定 期 考 核叫 “ 大计” ,京 官的定期考核 叫 “ 京
察” , 皆为 三年 一 次 )的总 结报 告 ,
一
旦 被 任 用 ,往 往 仍 被 认 为 是 能 干 的
南 宋 大 臣 罗点是 位很 有 见 识 的 官 官 吏 , 这 就 是 廉 耻 丧 失 的 根 本 原 因 。
备 的人 为 官最 好 ,如 果 只是 才 优 而德 章 宗没 有 就 事论 事 , 而是把 风 俗 不 正 错 误 的 道 路 上 越 走 越 远 ,越 陷越 深 。
“ 现 清初 顺 治 皇帝 与 大学 士 范文 程 的一 次 不 好 ,对 治 理 国 家终 究 没有 什 么帮助 的 原 因 归结 为 用人 有 误 。他 说 :
了官的 人加 以督 察 弹 劾 ,那 么钻 营请 该 知 道 害 怕 才 对 啊 。 ” 范 文 程 回答 说 :
托 的不 正之 风 就 可 消 失 ,而讲 究廉 耻
的 风 气就 可 兴 盛 了。 ”
大 计 ’ 之 年 , 也 应 “ 天 下 事 ,只有 有 才 能 的人 才 能 办得 有 做 官 的指 望 ,对 那 些搞 歪 门邪道 做 百 姓 , 而 今 年 是 ‘ 了。” 罗点 回答 说 : “ 那 要 先 看 他 品
啊 。 ” 康 熙 皇 帝 在 另 一 场 合 更 加 明 确 在 的考 察选拔 , 都是 先看 才而后 看德 。 谈 话 耐 人 寻 味 。 顺 治 十 年 , 皇 帝 翻 阅
地说 过 : “ 朕观人 必先 心术 ,次才 学。
心术 不善 ,纵有 才学何 用?”
奸 巧狡猾之 徒 ,虽有 曾经贪赃 的污点 ,
的 。金 代 章 宗皇 帝 时 ,有 人反 映 ,社 初 进 仕 途 时 并 不 是 良心 全 无 , 只 是 德
办起 事 来就 独 断专 行 ,任 意 胡 为 ,想 会 风 气不 好 ,孝 悌廉 耻 的 道德 缺 失。
有 不足 ,但 不 注 意修 养 改造 ,一 遇 合
起 来都 觉 着可 怕 。我 认 为还 是 德 才 兼 宰 臣请 求 抓 一 下 端 正 风 俗 的 工 作 。 金 适环 境 ,便 经 不住 权 和 利 的诱 惑 ,在
可 用。 那 么 ,为什 么有 才 无德 者 就 不 百 姓 和 国 家带 来 的损 失 与危 害,却 是 大 奸 大 恶 ,作 威 作 福 , 残 害 忠 良 , 祸
能 用 呢 ? 古 人 有 以 下 几种 说 法 。
无 法挽 回 的 。唐 太 宗一 针 见 血 地 指 出 :
国殃 民 ;有 的贪 污 受 贿 ,巧 取 豪夺 ,
用 人 失 误 的 主 要 原 因 , 就 在 于 不 去 深 百 姓 直接 受 其 害 ;有 的弄虚 作 假 ,搞
无 益 论
有 才无 德者 用之 无益 , 不如不 用。
入 了解选拔对 象的道德 品行 。
用 人 重 才 不 重 德 .会 给 百 姓 、 国
表 面政 绩 ,劳 民伤 财。 这 些都 表 明 , 官 员出问题 的原 因主要 是品德 有 问题 。
员, 曾官 至端 明殿 学士 , 主持 枢 密院( 主 若告 诉 有 关部 门 ,考 察 选 拔 官 吏 ,必 管 军政 的最 高机 关 ) 工作 。 当时有人诜
边 看 一 边对 范 文程 等 人说 : “ 贪 污
须 审查 他们 的真 伪 ,使 有 才无德 者没 的 人 怎 么 这 么 多啊 ? 这 种 人 平 时 侵 渔
德 如 何 ,若 人 品 不 正 ,即使 才 能过 人 ,
“ 他 们 原 来在 家 未做 官 时 ,也 知 道贪 污 的事 不 能干 ;但 一 当 了官 ,就 见 利 忘 义 昏 了头 脑。” 皇 帝说 : “ 这 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