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文档资料

合集下载

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思考:
海因茨该不该偷药? 为什么? 海因茨是对的还是错的? 为什么? 海因茨有责任和义务去偷药么? 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性命是否很重要? 海因茨偷药是违法的。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 仔细回忆故事中的情景,你认为海因茨最负责任的行为应
该是什么?为什么?
• 研究方法: 两难推理故事 • 研究结果: 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 第二, 道德目标的设定不能从实际出发, 不能根据道德主 体的需求来设定, 道德教育缺乏感召力。科尔伯格认为, 道德的发展遵循着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不变的、普遍的顺 序阶段。在一切文化中,除了严重的身心缺陷外, 发展总 是依序向前发展,不能逆退, 也不能逾越。
• 第三, 在道德教育方法上, 把学生看作单纯的受动方, 无视其兴趣和需要, 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独立人格, 道德教育所具有的情感性和丰富性就会消失殆尽。在道 德教育过程中, 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与自由意志, 让学 生通过自己的理智活动和实践获得道德上的进步, 即在 教学中, 以受教育者为中心,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 第四, 柯尔伯格的科学性的道德教育研究方法为我国道 德教育提供了借鉴。柯尔伯格把实证研究植入传统的道 德教育之中, 增强了其科学性, 使道德教育研究取得了 长足的发展。
谢谢欣赏!
水平I-前习俗水平 阶段1: 法律道德
儿童的道德价值来自对外力的屈从或逃避惩 罚。他们衡量是非的标准是由成年人来决 定的, 对成人或准则采取服从的态度, 缺 乏是非善恶的观念。
赞成者认为汉斯应该去偷, 否则妻子家的人 会来打他, 反对者认为汉斯不应该去偷, 因为偷东西是违法的, 被抓住就会受到严 厉的惩罚。
柯尔伯格的
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人物介绍 研究方法 发展阶段 道德认识发展阶段推移与道德教育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理论科尔伯格继皮亚杰之后对儿童品德发展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研究,提出了系统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对皮亚杰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改进,应用道德两难论的方法研究道德的发展问题。

这种方法也称两难故事法。

故事包含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情境,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的人物行为进行评论,从而了解被试进行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原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

代表性的道德两难故事是“海因茨偷药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大意是:欧洲有一位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危在旦夕。

医生告诉她的丈夫海因茨,只有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药可以救他的妻子。

但该药价钱十分昂贵,要卖到成本价的十倍。

海因茨四处求人,尽全力也只借到了购药所需钱数的一半。

万般无奈之下,海因茨只得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儿卖给他,或允许他赊账。

但药剂师坚决不答应他的请求,并说他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

海因茨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为了挽救妻子的生命,在夜间闯入药店偷了药,治好了妻子的病。

但海因茨因此被警察抓了起来。

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被试参加讨论,如:海因茨该不该偷药?为什么该?为什么不该?海因茨犯了法,从道义上看,这种行为好不好?为什么?通过大量的研究,科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三水平是指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六阶段是指每个水平中又可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

(1)前习俗水平(0~9岁):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其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外在的。

他们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

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

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在这一阶段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

他们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

处在这一阶段的儿童对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可能会作出这样两种不同的反应:赞成者认为,他可以偷药,因为他先提出请求,又不偷大的东西,不该受罚;反对者则会说,偷药会受到惩罚。

(完整版)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六阶段

(完整版)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六阶段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六阶段科尔伯格认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他根据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提出了“道德两难法”,在道德两难故事的讨论中,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的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来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

这则道德两难故事我们也非常熟悉:欧洲有一位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危在旦夕。

医生告诉她的丈夫海因茨,只有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药可以救他的妻子。

但该药价钱十分昂贵,要卖到成本价的十倍。

海因茨四处求人,尽全力也只借到了购药所需钱数的一半。

万般无奈之下,海因茨只得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儿卖给他,或允许他赊账。

但药剂师坚决不答应他的请求,并说他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

海因茨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为了挽救妻子的生命,在夜间闯入药店偷了药,治好了妻子的病。

但海因茨因此被警察抓了起来。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当这样一个道德两难故事呈现给孩子们之后,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儿童讨论,以此来研究儿童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准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

1、汉斯应该偷药吗?为什么?2、他偷药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3、汉斯有责任或义务去偷药吗?为什么?4、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是不是很重要?为什么?5、汉斯偷药是违法的。

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 为什么?6、仔细回想故事中的困境,你认为汉斯最负责任的行为应该是做什么?为什么?科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模式(如下表所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模式给我们勾画出:道德发展是连续的按照不变的顺序由低到高逐步展开的过程,更高层次和阶段的道德推理兼容更低层次和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反之,则不能;各阶段的时间长短不等,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也有较大差异,有些人可能只停留在前习俗水平或习俗水平,而永远达不到后习俗水平的阶段。

通过大量的研究,科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三水平是指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六阶段是指每个水平中又可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科尔伯格继承了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把儿童道德发展看成是整个认知发展的一部分,认为儿童道德发展是分阶段的,是由多个水平组成。

在教师招聘考试中,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是客观题一个比较高频的考点。

接下来,将科尔伯格的考点一一呈现讲解。

一、科尔伯格是德育模式中认知模式的代表人物,围绕着儿童的道德判断力来进行研究,此外认知模式也是当今主导地位最广泛的模式。

二、科尔伯格采用了“道德两难故事法”来研究儿童发展水平,并将其分为了三个水平分别是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多选题备考)。

在此需要强调一个大家容易错的地方,我们在判断儿童道德发展情况阶段时不能只从年龄上直接判断,还应该从每一个阶段的关键特点出发综合选择。

前习俗阶段:处在前习俗阶段的儿童没有真正的道德观念。

1.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关键词在于儿童服从权威和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好,受惩罚就坏,只看结果好坏。

2.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评定行为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符合自己利益就是好的,不符合就不好。

习俗水平:儿童已经有道德观念。

3.寻求认可阶段又称为好孩子阶段:该阶段主要以人际关系和谐为导向,认为好的行为就是符合大家的意见,被人赞赏。

4.维护权威阶段:这一阶段儿童已经能够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会遵循权威规范去行动。

后习俗阶段:儿童不仅有道德观念,更能够超越突破道德,思想境界更高。

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儿童看重法律规范但并不认为是一成不变的,在强调按契约和法律的规定享有权利同时也认识到个人应尽义务和责任重要性(既考虑法理也考虑情理)6.普遍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这是进行道德判断最高阶段,认为动机是好的,行为就是正确的,认为人类普遍道义高于一切。

例题展示:1.中学生小张认为遵守法规是人人应尽责任与义务,这体现科尔伯格道德阶段( )A.维护权威道德定向阶段B.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C.社会契约定向阶段D.普遍原则定向阶段【答案】C。

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是对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其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前习俗、习俗和后习俗三个水平,共六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反பைடு நூலகம்了儿童道德判断的不同层次和特点,从最初的服从和惩罚定向,到相对功利取向,再到寻求认可、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最后达到社会契约定向和原则或良心定向。这一理论揭示了儿童道德认知的逐步成熟过程,为教育实践提供了重要指导。科尔伯格强调,道德教育应关注儿童的道德判断和决策能力的发展,而非简单灌输道德规范。此外,他的理论也提醒教育者要批判性地看待道德教育,不断调整和优化教育方法,以适应儿童道德发展的不同阶段。通过理解和应用科尔伯格的理论,教育者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培养出具有高尚品德和健全人格的未来公民。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科尔伯格以两难故事实验(海因兹偷药)为基础,提出了的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和六阶段理论。

(1)前习俗水平(4~10 岁)儿童处在外在掌控时期,顺从人士的道德规范,遵从赢得奖励、躲避惩罚的道德原则。

这一水平又分成两个阶段:阶段一,避免惩罚阶段,亦称惩罚和服从定向阶段。

儿童著眼于犯罪行为后果,遵守他人的规则以防止惩罚、获得奖励;阶段二,相对功利阶段,亦称工具目的定向阶段,儿童已经开始基于自己的利益和他人将给与的投资回报去考量顺从原则,以被满足用户的程度去评价犯罪行为。

(2)习俗水平(10~13 岁)儿童将的标准予以内化,他们顺从法则以讨好他人或维持秩序。

这一水平又分成两个阶段:阶段三,寻求认可阶段,亦称“好孩子”定向或人们相互合作阶段。

儿童期望讨好他人,协助他人,可以根据犯罪行为者的动机、特点以及当前情境评估犯罪行为;阶段四,顺从阶段,亦称“好公民”或维护和社会秩序阶段。

儿童已经开始考虑到社会体系和良知,自己的责任,表明出与较低的认同,并力图保持社会秩序。

(3)后习俗水平(13 岁以后)儿童存有了真正的道德概念,道德观全然内化,儿童认识到道德原则之间的冲突以及如何从中展开挑选。

这一水平又分成两个阶段:阶段五,法制观念阶段,亦称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人们以理性方式思索,注重多数人的意愿和社会福利,指出依法行事就是的犯罪行为方式;阶段六,价值观念阶段,亦称个人良心定向或普遍道德原则阶段。

人们依据自己内在的标准行事,犯罪行为受自我良知的约束。

科尔伯格认为,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经历所有这些发展时期。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Kohlberg’sTheoryofMoralDevelopment)L·科尔伯格是美国当代发展心理学家,他致力于儿童道德判断力发展的研究,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道德发展阶段认统治是以不同年龄儿童道德判断的思维结构,来划分儿童道德观念发展的阶段,强调儿童的道德发展与其年龄及认知结构的变化有很大关系。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受到瑞士儿童心理学家J·皮亚杰的观点的影响,被称为是皮亚杰在道德发展领域的继承人。

他的研究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分析基础上,引起了西方心理学界,特别是美国和前联邦德国的教育界的很大反响。

一、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科尔伯格主要是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论述道德发展的,他强调道德发展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强调道德判断同逻辑思维能力有关;强调社会环境对道德发展有着巨大的刺激作用。

科尔伯格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道德两难论法。

他编制了九个道德两难故事和问题,如常用的一个故事便是海因茨偷药的故事: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

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救她,即本城一个药剂师新研制的镭锭。

配制这种药成本为200元,但售价却要2000元。

病妇的丈夫海因茨到处借钱,但最终只凑得1000元。

海因茨恳求药剂师说: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帐。

但遭到药剂师的拒绝,并且还说:“我研制的这种药,正是为了赚钱”。

海因茨没别的办法,于是破门进入药剂师的仓库把药偷走。

问:这个丈夫该这么做吗?为什么?利用这类两难故事,科尔伯格研究了75名10~16岁的被试。

以后每隔三年重复一次,直至22~28岁。

他让被试听了故事后判断是非,然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再根据他们的回答划分道德判断发展的水平。

同时又根据一系列的回答,编制了各种不同水平的量表,再来测定其他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

科尔伯格从被试的陈述中区分出30个普遍的道德属性,如公正、权利、义务、道德责任、道德动机和后果等等。

科尔伯格儿童道德发展阶段

科尔伯格儿童道德发展阶段

科尔伯格儿童道德发展阶段
1. 直觉道德阶段:约三至七岁的孩子主要凭借直觉和对父母、老师等成年人的模仿来判断是非,无法理解道德的本质。

孩子可能会因为被称赞而觉得某种行为是正确的,或者因为受到惩罚而觉得某种行为是错误的。

2. 自利合作阶段:大约七至十岁的孩子开始懂得相互合作,但他们的合作也主要出于个人利益考虑。

他们希望通过合作来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并且认为只有对方也能从中获益才值得合作。

孩子可能会学会分享玩具,但这仍然是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而不是真正理解分享的道德意义。

3. 团队合作阶段:大约十一至十五岁的孩子开始有能力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并且能够为了团队的目标而放弃自己的个人利益。

孩子开始理解合作的道德意义,认识到团队的成功对每个人都有好处,同时也开始关注公平和正义的问题。

虽然孩子们的理解可能还不完全成熟,但他们已经意识到自私行为的不道德性,并且开始愿意为团队付出努力。

4. 社会责任阶段:十五岁以上的青少年逐渐理解个人行为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并开始对社会有责任感。

他们开始思考更广泛的道德问题,例如环境保护、人权等。

青少年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并开始独立思考和批判社会的不公正现象。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们通常会开始参与一些社会公益活动,积极投身于社会文化建设中。

需要注意的是,科尔伯格儿童道德发展阶段是一种理论模型,每个孩子的道德发展可能会有所差异,且并非线性发展,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重叠和交叉。

在教育和引导孩子道德发展时,请根据具体情况和个体特点灵活运用,关注孩子的成长需要和个人价值观的形成。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三水平六阶段”科尔伯格继皮亚杰之后对儿童品德发展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研究,提出了系统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对皮亚杰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改进,应用道德两难论的方法研究道德的发展问题。

这种方法也称两难故事法。

故事包含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情境,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的人物行为进行评论,从而了解被试进行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原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

代表性的道德两难故事是“海因茨偷药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大意是:欧洲有一位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危在旦夕。

医生告诉她的丈夫海因茨,只有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药可以救他的妻子。

但该药价钱十分昂贵,要卖到成本价的十倍。

海因茨四处求人,尽全力也只借到了购药所需钱数的一半。

万般无奈之下,海因茨只得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儿卖给他,或允许他赊账。

但药剂师坚决不答应他的请求,并说他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

海因茨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为了挽救妻子的生命,在夜间闯入药店偷了药,治好了妻子的病。

但海因茨因此被警察抓了起来。

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被试参加讨论,如:海因茨该不该偷药?为什么该?为什么不该?海因茨犯了法,从道义上看,这种行为好不好?为什么?通过大量的研究,科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三水平是指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六阶段是指每个水平中又可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

(1)前习俗水平(0~9岁):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其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外在的。

他们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

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

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在这一阶段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

他们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

处在这一阶段的儿童对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可能会作出这样两种不同的反应:赞成者认为,他可以偷药,因为他先提出请求,又不偷大的东西,不该受罚;反对者则会说,偷药会受到惩罚。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

(2)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阶段三:以协调人际关系为价值取向阶段。 阶段四: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履行个人义务为价值取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阶段五取向阶段。 他认为儿童的年龄与其道德发展阶段有很大关系。一般0 至9 岁处于第一水平,9 至15 岁处于第二水 平,16 岁后向第三水平发展,但年龄并不是决定因素。尽管发展阶段不可跳跃、发展方向不可逆转,但在发展速度上则存在个体差异,有的发展快,有的发展慢,有的可能长期处于某一阶段上停滞不前。科尔伯格主张用教育,特别是道德两难故事策略,促使其尽快向更高一阶段发展。
科尔伯格把道德教育的目的定为促进道德判断和道德思维能力的发展,他认为一个人道德判断的发展一般要经过“三个水平六个阶段”,是一个由低到高顺序发展的过程。他在70 年代后期将该模式概括为: (1)前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阶段一:以惩罚与服从为价值取向阶段。 阶段二:以个人的功利主义目的与交换为价值取向阶段。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主要研究人类道德认知与行为发展的不同阶段。

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人类道德行为和认知的发展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随着个体智力、体验和人际交往的增加,人的道德认知和行为水平也会不断提高。

科尔伯格把人的道德发展分为六个阶段:1、顺从和惩罚取向阶段;2、自我利益取向阶段;3、社会规范取向阶段;4、社会契约取向阶段;5、人类权利和社会利益取向阶段;6、普世原则取向阶段。

顺从和惩罚取向阶段是指儿童在0-2岁时,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只是为了获得回报而遵守规则,不愿意违背他人的意愿,害怕惩罚。

自我利益取向阶段是指儿童在2-7岁时,只关注自己的利益,认为一种行为是否正确应该以行为效果的好坏来衡量,仅仅满足于交换利益。

社会规范取向阶段是指儿童在7-12岁时,开始认识到一些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关注公正和信任,他们认为行为的好坏是根据社会规范来评判的。

社会契约取向阶段是指人在12-18岁时,认为法律和制度的权威超越了他们自己的意愿,如果这些法律和制度被大多数人同意,那么这些制度就应该被遵守。

人类权利和社会利益取向阶段是指人在成年之后,认识到所有人都有他们的人权和社会福利,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也应该被制定为为最大限度地平衡不同群体间的利益。

普世原则取向阶段是指人在成年之后,认为所有人都应该遵守客观、无私、公正和普遍适用的道德原则,这些原则基于广泛共享的价值观和人际关系,不被任何特定的人、群体或制度所控制。

总体来说,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阐述了人类道德认知与行为的不同阶段,为理解人类道德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试述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

试述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

试述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深奥?但其实啊,说白了就是研究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怎么学会区分对错,怎么理解“好”与“不好”,甚至是学会为什么要遵守规则。

科尔伯格这哥们儿是怎么看的呢?简单来说,他提出了一个理论,讲的是孩子道德感的逐步发展。

像是爬山一样,一步步上去,从最基本的自私自利,到最后能够理解更深的社会规则,形成一套自己的道德标准。

如果把这个过程比作做饭,那就是从洗菜切菜,到慢慢掌握火候,最后能做出一盘拿得出手的大餐。

每个阶段都很关键,而且互相联系。

科尔伯格把道德发展的过程分成了三个大阶段,每个阶段又分了两小步。

第一个阶段叫“前习俗阶段”,什么意思呢?就是孩子们对“对”与“错”的理解,完全是看自己的需求和外界的惩罚。

比如说,小明如果打了小红,可能他没觉得自己错,只是怕妈妈骂他。

这个时候,孩子的行为更多是基于害怕惩罚,像个小动物一样,想保住自己的“小命”。

他们会问自己:“如果我这么做,妈妈会生气吗?”如果不会,可能就会做;如果会,那就不做。

这时候,孩子的道德感没有什么复杂的东西,他们的世界很简单,就是“如果我做了坏事,我会挨打,挨打不好”。

等到第二个阶段,就是所谓的“习俗阶段”。

这时候,孩子的道德观开始受到周围人的影响,尤其是家庭和学校。

咱们可以想象一下,小丽去学校,她做了一个好事,老师夸她“真棒!”她心里可能就会觉得,“做这个事挺好,能得到表扬。

”有了这种外部的反馈,孩子开始理解社会的规范,明白不单单是因为“怕惩罚”,而是因为做对的事会得到认可。

这时候他们还会更加注重“大家都这么做”的问题。

比如说,班级里大家都排队买午饭,如果小丽突然插队,心里会觉得“哎呀,大家会不会觉得我很不守规矩呢?”这个阶段的孩子,还是挺看重别人怎么看自己,他们开始学习遵守社会规则,毕竟,想被大家喜欢嘛。

不过,这些都还不算最厉害的,最牛逼的阶段得是第三个阶段了——“后习俗阶段”。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范文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范文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Lawrence Kohlberg:科尔伯格(1927-1987),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解读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解读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解读(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解读科尔伯格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把皮亚杰的研究方法改进为道德两难故事法,他所设计的故事中包含着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故事“汉斯偷药”,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价,他还设计了相当完备的评价标准体系,以此来测评被试道德发展的水平。

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文档资料

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文档资料
根据实验,柯尔伯格得出结论:儿童不能理解高于他们所处阶段两个 以上阶段的那些道德推理,但能理解高一个阶段的推理。
此外,柯尔伯格发现,儿童的道德判断有许多不是明显地来自于成 人的道德标准。儿童道德思想的新方式总是发自内心的,不能以强力从 外面强加。外力强加的道德,至多形成一种较低水平的他律道德。因此, 在道德教育中,最主要的就是要激发儿童内在的发展,而不能用权威的 影响向儿童灌输道德观念。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讲授:蔡飞
1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
(L.Kohlberg,1927-1987)继承了
皮亚杰的研究路线,运用“道德
两难故事法”对儿童的道德判断
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追踪研究(每
隔三年重复一次,追踪到22、23
岁)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文化研究,扩展了皮亚
杰的理论,对儿童道德判断的研
19
道德教育模式之一: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
在一项研究(Blatt,Kohlberg,1975)中,让教师向初、 高中学生呈现道德两难问题,学生们在讨论中说出各 种各样的赞成或反对的观点,教师有时澄清或总结学 生的论点并向道德推理水平较低的学生提出挑战性的 问题,但教师并不提供一个标准答案。讨论中包含许 多高出他人一个阶段的各种观点,使多数学生在讨论 中都能受益。事后测量发现,参加讨论的学生比讨论 前能在较高一级水平上对道德问题作出判断。进一步 研究表明,短期的(一个单元)或长期的(一个学期)的 “加一法”道德两难问题讨论均取得了积极效果 (Enright等,1983)。
问题:海因茨的做法对不对?海因茨把药交给妻子后, 被抓起来了。法官是应该判他的刑,还是应将他释放?
3
1.前习俗水平 (10岁前的大多数)

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与皮氏的共同点: 1、道德发展有一个固定的、不变的发展顺序; 2、肯定道德判断要以一般的认知发展为基础; 3、强调社会相互作用在道德发展中的作用。
柯尔伯格的研究方法——两难故事法
欧洲有一个妇女患有一种特殊的癌症,生命垂危。 医生诊断后认为,只有本城药剂师最新发明的新 药—镭能救她的病。这个药的成本约400美元,但 是药剂师要价是成本的10倍。病妇的丈夫海因茨 多方求援,请求把药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 赊账,但药剂师说:“不行,我发明此药就是为 了赚钱。”海因茨因此走投无路,竟铤而走险, 在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撬开了药剂师经营的药店, 为妻子偷走了药。
• 前习俗水平:按行动的结果判断是非。
• 阶段一:对是否的定义,即一个人为了避免惩罚,应该服从规则。 • 阶段二:发展了简单的交互的道义。
• 习俗道德水平:重点在社会需要方面,价值观放在个人 兴趣之上。
• 阶段三:有良好的动机,表现出对别人的关心,儿童通过做好人而寻 求认可。 • 阶段四:社会观点取得了优先地位,儿童不仅关心对社会秩序的遵守, 而且也关心对这个秩序的维持、支持和论证。
水平III-习俗水平
阶段5:社会契约或功用和个人权利
· 以法制观念为导向,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义务感,但不 再把社会公则和法律看成是死板的、一成不变的条文, 而认识到了它们的人为性和灵活性,他们尊重法制但不 拘于法律条文,认为法律是人制定的,不合时的条文可 以修改。也就是说,他们认识到法律或习俗的道德规范 仅仅是一种社会的契约,它是由大家商定的,是可以改 变的,而不是固定僵死的。 • 认为汉斯偷要是触犯法律的,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为了 挽救病人的生命,汉斯偷药是对的,而药剂师的行为也 在法律允许范围内,他也没有错。他们认为汉斯偷药的 行为可以得到辩护或从轻处理,不合理的法律应当予以 纠正。

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 研究方法:两难推理故事 • 研究结果: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水平I-前习俗水平
阶段1:法律道德
• 儿童的道德价值来自对外力的屈从或逃避惩罚。他们衡 量是非的标准是由成年人来决定的,对成人或准则采取 服从的态度,缺乏是非善恶的观念。 • 赞成者认为汉斯应该去偷,否则妻子家的人会来打他, 反对者认为汉斯不应该去偷,因为偷东西是违法的,被 抓住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水平II-习俗水平
阶段3:个人之间的相互期待、相互关系和一致
· 儿童的价值是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 求,符合大众的意见,谋求大家的称赞。在进行道德评 价时,总是考虑到社会对一个“好孩子”的期望和要求, 并总是按照这种要求去展开思维。 • 有的认为汉斯应该去偷,因为他的妻子现在需要帮助, 有的认为汉斯不应该去偷,因为好孩子是不偷的,偷就 不成为好孩子。他们认为遵守“互助”的习俗或“诚实” 的规定都是舆论认可的,会受到社会的赞许,他们并不 考虑汉斯这样决定的社会后果。
柯尔伯格的
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人物介绍 研究方法 发展阶段 道德认识发展阶段推移与道德教育
柯尔伯格:
• 柯尔伯格是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追随者,同时, 他又在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作了修改、 提炼和扩充,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自己的一套儿童道 德发展阶段论。他的研究主要是采用“两难故事”,让 儿童在两难推理中作出选择并说明理由。根据横段研究 中不同年龄的儿童所作出的不同反应,柯尔伯格把儿童 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 第一, 中国的道德教育中, 对道德主体的价值认识不够, 将一方的价值强行规范和限制于道德主体, 对道德主体进 行限制和防范。科尔伯格否定教育者所扮演的这种价值代 言人的角色, 他认为, 在学校道德教育中, 应以基本的价 值体系为根基, 以正义为核心, 在可实施的道德教育策略 的运用中, 提高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 • 第二, 道德目标的设定不能从实际出发, 不能根据道德主 体的需求来设定, 道德教育缺乏感召力。科尔伯格认为, 道德的发展遵循着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不变的、普遍的顺 序阶段。在一切文化中,除了严重的身心缺陷外, 发展总 是依序向前发展,不能逆退, 也不能逾越。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精品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精品

理论&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一、理论提出1958年,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在芝加哥大学攻读心理学学位时,受到皮亚杰的启发,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提出了儿童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二、主要观点三水平六阶段具体表现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每一个水平及阶段的特点表现如下。

(一)前习俗水平前习俗水平大约出现在幼儿园及小学低中年级阶段,该时期的特征是儿童关注行为的直接后果与自身的利害关系。

1 .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儿童只是因为恐惧惩罚而避免它,因而服从规范。

儿童评定行为好坏着重于行为的结果,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

2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儿童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

所以第二阶段的观点经常被视为道德相对主义。

(二)习俗水平习俗水平是小学中年级以上出现的,一直到青年、成年。

用习俗推理对行为进行道德判断时,他们会将这些行为与社会上的观点与期望相对照。

1 .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好孩子取向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也称为好孩子取向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认识到必须尊重他人的看法和想法,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一个“好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并尽量按这种要求去做。

在这个阶段,儿童已经开始从关心自己的需求发展到较全面地关心别人的需求,从而为自己塑造一个社会赞同的形象。

2 .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处在该阶段的个体认为评判一个行为是否道德最重要的是看该行为是否遵守法律和社会习俗,因为它们对于维持社会有效运转非常重要。

(三)后习俗水平1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处在该阶段的人们认为个体应持有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因此,法律被看作是一种社会契约,而非铁板一块。

那些不能提升总体社会福利的法律应该修改,应该达到“给最多的人带来最大的利益”。

2 .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良心公正阶段、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处于这一阶段的个体,其认识超越了法律,认为除了法律以外,还有诸如生命的价值、全人类的正义、个人的尊严等更高的道德原则。

(完整版)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六阶段

(完整版)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六阶段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六阶段科尔伯格认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他根据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提出了“道德两难法”,在道德两难故事的讨论中,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的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来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

这则道德两难故事我们也非常熟悉:欧洲有一位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危在旦夕。

医生告诉她的丈夫海因茨,只有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药可以救他的妻子。

但该药价钱十分昂贵,要卖到成本价的十倍。

海因茨四处求人,尽全力也只借到了购药所需钱数的一半。

万般无奈之下,海因茨只得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儿卖给他,或允许他赊账。

但药剂师坚决不答应他的请求,并说他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

海因茨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为了挽救妻子的生命,在夜间闯入药店偷了药,治好了妻子的病。

但海因茨因此被警察抓了起来。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当这样一个道德两难故事呈现给孩子们之后,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儿童讨论,以此来研究儿童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准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

1、汉斯应该偷药吗?为什么?2、他偷药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3、汉斯有责任或义务去偷药吗?为什么?4、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是不是很重要?为什么?5、汉斯偷药是违法的。

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 为什么?6、仔细回想故事中的困境,你认为汉斯最负责任的行为应该是做什么?为什么?科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模式(如下表所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模式给我们勾画出:道德发展是连续的按照不变的顺序由低到高逐步展开的过程,更高层次和阶段的道德推理兼容更低层次和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反之,则不能;各阶段的时间长短不等,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也有较大差异,有些人可能只停留在前习俗水平或习俗水平,而永远达不到后习俗水平的阶段。

通过大量的研究,科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三水平是指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六阶段是指每个水平中又可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