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和逻辑地考察“政治”之定义
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
2015/10/14
21
5、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诞生,引起人类思想史上 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以《共产党宣言》(1848年2日)为经典的 思想成果标志,以阶级、国家、政治斗争、专政、政党、自由联 合全体等问题为思想要素,天才地完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体系。 三个特征: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革命与实践性的统一。时代 性与发展性统一。 随后,列宁、毛泽东、邓小平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 学说 6、20世纪政治学说理论呈现出新的景观,进入到现代时期。 20世纪前半叶,政治学说派别林立,思潮纷杂局面。 主要有: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存在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新黑格尔主义、现代无政府主义、法西斯主义等。 邓小平1979年指出:“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 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 。
7
2015/10/14
(1)政治上一种社会价值追 (2)政治是一种起自然、起社会力量的体现或外化; (3)政治是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 (4)政治是一种管理活动; (5)政治是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过程; (6)政治是人们从事社会公共活动的方式、方法和途径; (7)政治是对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 (8)政治是专指关于实际治理国家事务的职务或活动的知识; (9)政治是人与人之间关系中的权力现象; (10)政治是统治与服从的关系等。 以上诸种不同的定义,从不同的角度部分展示了对政治的理解, 其中,有的观点具有合理的成分,有的论据则失之偏颇。 《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政治著作 司马光《资治通鉴》 孔子是我国古代影响最大的思想政治家《伦语》
2015/10/14
马克思主义哲学选择题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是( 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2、马克思主义,从广义上说是( 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4、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A )A、马克思B、爱因斯坦C、达尔文D、牛顿5、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 B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B、英国宪章运动C、芝加哥工人起义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C )A、工业革命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D、阶级斗争7、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B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C、工人罢工和起义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8、提出价值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是( B )A、马克思B、亚当?斯密C、大卫?李嘉图D、威廉?配第9、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的( C )A、辩证法B、历史观C、劳动价值论D、剩余价值论10、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 A )A、合理内核B、基本内核C、精髓D、核心11、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讽刺家”的是( B )A、费尔巴哈B、傅立叶C、欧文D、圣西门12、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 D )A、德国B、奥地利C、中国D、俄国13、“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A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14、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与时俱进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D、科学性15、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C )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唯物主义16、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 A )A、科学性B、革命性c、实践性D、与时俱进17、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D )A、吐故纳新B、科学严谨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18、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A)A、实现共产主义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D、实现人权19、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C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B、一切从实际出发C、理论联系实际D、实事求是二、多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到那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经历过( ABC )A、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孕育B、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末,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C、多次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造成极大破坏D、垄断资本主义2、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BCD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哲学3、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 BCD )A、巴黎公社B、1831年和1834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C、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D、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 ABC )A、德国古典哲学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D、法国启蒙思想5、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 BC )A、康德B、黑格尔C、费尔巴哈D、笛卡尔6、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AB )A、亚当?斯密B、大卫?李嘉图C、马尔萨斯D、西斯蒙7、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 ABC )A、昂利?圣西门B、沙尔?傅立叶C、罗伯特?欧文D、托马斯?莫尔8、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 CD )A、辩证法B、劳动价值论c、唯物史观D、剩余价值学说9、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有( ABCD )A、资本主义世界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B、争夺和瓜分世界殖民地的矛盾激化C、资本主义各国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D、奥地利皇太子菲迪南大公在南斯拉夫遇刺身亡10、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可以概括为( ABCD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C、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理论品质D、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1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 AB )A、阶级性B、实践性C、客观性D、人民性1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 BCD )A、李大钊的理论B、毛泽东思想C、邓小平理论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3、“八荣八耻”的“八荣”是( ABCD )A、热爱祖国、服务人民B、崇尚科学、辛勤劳动C、团结互助、诚实守信D、遵纪守法、艰苦奋斗14、“八荣八耻”的“八耻”是(ABCD )A、危害祖国、背离人民B、愚昧无知、好逸恶劳C、损人利己、见利忘义D、违法乱纪、骄奢淫逸15、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分清(ABCD )A、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B、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C、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D、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C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C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3、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C )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D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B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B )A、运动B、实践C、精神生产D、物质生产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C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9、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
政治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总结
政治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总结政治学是研究政治的学科,包括政治理论、政治制度、政治行为等内容。
政治学业水平测试是对学生在政治学知识、思想方法、分析能力等方面的考核,以检验学生对政治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下面将对政治学业水平测试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政治学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政治学的基本概念主要包括政治、国家、政府、政治权力等概念的定义和内涵。
在政治学的基本理论方面,主要包括国家理论、政治权力理论、政治制度理论、政治文化理论等。
学生应掌握这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并能够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
二、政治体制与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是指国家的政治组织结构、政治权力分配和政治运行机制。
政治制度是指国家的法律制度、行政制度、司法制度等。
在政治体制与政治制度方面的知识点,学生应掌握各种政治体制和政治制度的基本内涵、特点、优缺点,以及它们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具体运行情况。
三、政治行为与政治参与政治行为是指个人或团体在政治领域内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和行为方式,包括选举、示威、抗议、游说、政治宣传等。
政治参与是指公民在政治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用。
学生应了解各种政治行为和政治参与的特点、方式、影响因素以及政治参与对社会政治稳定和发展的作用。
四、国际关系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是指各国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
国际关系主要包括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国际安全、国际法等内容。
学生应了解各国之间的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交流等情况,以及国际组织、国际合作、国际冲突等方面的知识。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与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各级人民政府的组织形式。
现代化建设是指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的发展和建设。
学生应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优势、运作机制等知识,并了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就、挑战和发展趋势。
六、思想政治教育与政治伦理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政治教育。
政治学原理复习要点重要知识
了解历史上各个时期政治学者对政治的解释在古代,西方的政治从希腊语“polis”即城邦演化而来,中国则在《尚书》、《论语》等典籍中已经出现,“政”和“治”是分开使用的,政治主要指统治的意思,即治国之道。
政治概念的诸种定义:1、用道德的观点来解释政治,把政治等同于伦理道德。
2、将政治视为争夺权力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
3、认为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把政治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
4、将政治看作是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
5、把政治解释为围绕着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是一种实现“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活动”。
上述各种观点都从某一侧面说明了政治的某个特征,因而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没有涉及到政治这一社会现象的本质。
掌握政治的基本涵义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1、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
2、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3、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
4、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掌握政治学的基本涵义和研究内容政治学的基本含义是研究人类社会政治现象的学科领域。
研究对象以国家政权或国家问题为核心,即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和政治行为及其发展规律,都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学的研究范围:1、政治学基础理论(包括政治思想史)2、中国政治3、比较政治4、公共政策5、行政管理6国际政治政治学基础理论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中外政治思想史、当代政治学理论和政治哲学、政治学方法论。
中国政治有中国政治史、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党的领导和建设、地方政府、民族区域自治问题、当代中国的政治参与和决策过程、政治发展、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化。
比较政治有各国的政治制度、政治史、政治过程、比较政治文化、政治发展、地区研究和国别政治研究。
公共政策有决策科学、政策分析、对各类政策的专题研究。
政治建设考察内容
政治建设考察内容
一、政治立场
政治立场是指个人或团体在政治上所持有的态度和观点。
在考察政治建设时,首先要关注的是考察对象是否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否坚定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是否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政治意识
政治意识是指个体或组织对政治环境的认知、对政治问题的思考、对政治趋势的把握等方面的素质。
考察政治意识,要看考察对象是否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判断力,是否能够正确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能够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
三、政治能力
政治能力是指个体或组织在政治生活中所具备的技能和能力。
在考察政治建设时,要关注考察对象是否具备参与政治生活、履行政治职责、推动政治发展等方面的能力,如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决策能力等。
四、政治担当
政治担当是指个体或组织在面对政治挑战和危机时所表现出的勇气和责任心。
在考察政治建设时,要关注考察对象是否具有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精神,是否能够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为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五、政治自律
政治自律是指个体或组织在政治生活中所表现出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
在考察政治建设时,要关注考察对象是否具有良好的自我约束能力,能否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和国家法律法规,能否做到清正廉洁、勤政为民。
总之,政治建设考察内容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体系,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全面考察,可以全面了解考察对象的政治素质和能力水平,为选拔优秀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政治学——概念 理论 和方法
政治学——概念理论和方法第一章政治学:1.可以一般的定义为研究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政治现象,政治过程,政治关系以及政治实践的学科。
目的是揭示政治现象、过程的本质或规律性、提供政治相关知识。
2.一门研究政治主体尤其是国家或政府如何凭借公共权力而做出公共决策和分配社会价值的社会科学学科,目的是提供政治领域的知识。
政治的概念。
传统观点:1,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2,一种超越自然与社会的力量。
3,是人际关系中的权利现象。
4,一种公共决策及价值的权威性分配过程。
5,就是国家的活动。
6,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
7,是利益集团之间的互动。
8,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
新定义:社会权力的有限制的运用。
我们认为:作为人类社会生活或社会关系的一个领域,政治是指参与公共生活的个人、团体或组织为实现既定的目标,通过支配、影响、获取和运用公权力,而做出公共决策以及分配社会价值或利益的过程。
特征:1,是人类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一个基本领域。
2.主体是参与公共生活的个人、团体和组织。
3.是由一系列的行为或活动所构成的过程。
4.政治活动或政治行为具有特定的目标。
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差别:主体,过程,原则和行为方式,目的。
联系:共同基础——人。
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体重体现。
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影响经济。
政府全面的干预经济,政治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政治学的结构。
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
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
静态研究与动态研究。
国际化与本土化。
第二章政治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古代政治研究传统的形成。
近代政治研究的转型。
现代政治学科的兴起。
古代的政治学研究传统形成于古希腊及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
基本特点是政治思想与道德哲学或者伦理学密切相关。
这一传统标志着政治学研究的真正开端,即人类对政治生活或者政治实践的认识由自发上升为自觉。
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指明的方向并确立的主题。
中世纪政治研究及政治思想的基本特点是:1.神学政治论成为居于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
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观点在哲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多个领域都有所体 现。这一观点认为,逻辑和历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逻辑的发展往往受到历史因 素的影响,而历史进程也常常受到逻辑推理的驱动。然而,逻辑与历史辩证关系 的研究对这一观点提出了批判。
这些批判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们认为“逻辑与历史相一致” 的观点忽略了逻辑和历史之间的差异。其次,他们主张这一观点过于简化了逻辑 和历史之间的复杂关系,没有充分考虑到历史事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最后,他 们批评这一观点在方法论上存在缺陷,没有充分运用辩证思维来理解和解释逻辑 与历史之间的关系。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是指在历史研究中同时注重历史的客观性和逻辑 的严谨性。具体而言,就是在收集、整理、解读历史资料时,运用逻辑分析的方 法,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深入探究;同时,在逻辑分析时,也要充分考虑历史 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以避免过度简化和主观臆断。实现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需要研究者具备较高的学术素养和思维方式,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和技巧, 以得出更为全面、客观、深刻的历史认识。
参考内容三
马克思主义(Marxism)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简称,是关于全世界无产 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 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 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 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逻辑与历史相 统一
目录
01 一、政治经济学批判 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渊 源
三、政治经济学批判
03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 代表作品和优秀成果
二、逻辑与历史相统
02 一在政治经济学批判 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考命题设计与考核能力要求—政治
高考命题设计与查核能力要求—政治一、命题原则1.选择考察内容和考察重点的指导思想在 21 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势必出现亘古未有的蓬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与社会全面进步与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空前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
特别是加入 WTO 此后,我国面对着更为严重的挑战和更大的发展机会。
抓住机会,扩大开放,深入改革,开辟进步,牢牢环绕经济建设这此中心,增强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是摆在全国人民眼前的主要任务。
高等教育入学考试一定反映这一时代发展的大趋向。
高考政治命题要以现阶段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即“一此中心,两个基本点” ,作为考察内容和考察重点的指导思想,以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2.重申知识、能力、觉醒的一致高考的内容不可以离开中学教课的本质,要侧重和重申学什么考什么。
学生掌握知识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思想觉醒、灵巧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在考察考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同时,侧重对考生综合素质进行考察。
江泽民同志多次重申创新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我国的教育也是“要以提升公民素质为根本主旨,以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
所以高考要侧重考察考生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解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过重申能力培育和考察知识运用这一中介形式,把知识和觉醒联系起来,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素质,做到知识、能力、觉醒的一致。
3.重申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作用,指引学生以较为系统、全面地掌握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目的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不可以只照本宣科一些词句或原理,应当对所学知识识记;重申考查能力,也不意味着要削弱对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要求。
学生拥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是培育、提升学生解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
这与高考政治命题贯彻理论与本质相联合原则的要求相一致。
考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缺少系统性、条理性是较为广泛的现象。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政治经济学方法阐述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政治经济学方法阐述作者:朱文灿唐伟来源:《法制与社会》2020年第04期摘要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论述了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论述方法以及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逻辑方法。
政治经济学论述方法是从一定的抽象概念出发,再返回到社会历史当中,客观地分析社会中不同规定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思维中具体再现出来具体事物内在本质和联系。
马克思阐述的科学论述方法是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建构必要的理论论述方法,通过对其论述方法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和发现社会历史进程中的真相。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逻辑历史統一基金项目: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厅级)“《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中的人学思想研究”( YCSW2019062)。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ki.1009-0592.2020.02.113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阐述方法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实质是理论在人的思维中重现客观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其论述方法对于构建完整的属于无产者的政治经济学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混沌的表象蒸发为抽象”和“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是对现实问题认识的过程,可以简单表述为“具体一抽象一具体”,但“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不是单纯的人的脑力活动,是抽象的对客观事物的把握并把具体事物在人的大脑中具体再现的过程。
对于马克思的论述方法应从以下三个方向去解析:第一,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本身是政治经济学重要的理论探索对象,“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阐述方式才能完整的构建起其理论体系。
第二,“从抽象上升到到具体”是抽象精神对客观事物的把握并把具体事物在人的大脑中具体再现的过程。
第三,以“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对客观具体的论述要以客观具体为依据。
第一,“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才能在科学上正确构建起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马克思在《导言》中探究了如何展开对理论论述和分析问题的两条路径:一条路径是以丰富的总体为开端,分析过程中丰富的总体抽象上升为一些抽象概念;另一条路径是从最早的、最简单的抽象概念开始,逐渐分析其背后的丰富的整体。
政治的知识逻辑与知识的政治逻辑——一个马克思政治哲学视阈中的考察
门科 学。 1嗍 , ”[ 1 无论 自然科学或社会 科学 ,一切 知识都反 映着人类 的生命 冲动 ,无论 它采取抽 象或感 (
性 、直接或间接 、神秘 或世俗 的形式 ,皆无法改 变其属人 的政 治本质 。 这是因为 ,知识 的本质乃是人 的 自我意识 与身份认 同。一方面 ,知识决定 了人与 大 自然 的权 力关系 与身份认 同,天人合 一导致主客一 体 ,天人二分则 引发 主客对立 。另一 方面 ,知识规定 了人与人 的权力 关联 与身份认 同 ,这 既包括伦理身 份 、法律 身份 、宗教身 份的认同 ,又包括 国家身份 、民族身份 、党 团 身份 与个体身份 的认 同 。所有这些 身份认 同 ,都 或深或浅地 影响着政 治身份认 同 ,从 而或近或远 地规定 了社 会统治秩序 。当然 ,按照大体 历史分期 ,人类知识史 经历 了玄远 神学 、理性哲学 、实证科学 三个 阶
是古典 自然 经济 、现代工业经济 .还是 当代知识 经济 ,亦 皆有其 特定知识基础 ,否则 ,经 济也就毫无增
长与变革可言。因此 ,只有统揽政治的知识逻辑 与知识 的政治逻辑 ,才能深切理解政治文明的演进发展史 。
一
、
问题 的提 出
什 么是 知识 ?什么是真理?什么是政治 ?什 么是正义? 在 6 0亿 地球居 民中 ,大多数人 仍终 日为面包而 四处奔 波 。对这些 芸芸众 生而言 ,这些 问题 既不令 人动心 。也颇难令人 动容。求生之急迫 .总能 压倒求知之渴望 。迫于生计者对 饭碗的关心 ,总是既远急
长期 以来 ,学 术界重视政治的暴力基础 、经 济基础而忽视其 知识 基础 ,注 重政治 的暴力 逻辑与经济 逻辑 而轻视 其知识 逻辑。其实 ,无论古今 中外 ,知识 历来是政家必争 之地 。暂且不论 政治 的合法性 和合 理性 知识基础 ,单单 就其暴力 基础 而论 ,暴力 并不是 现成不 变 的 ,它 的爆发 、凝 聚 、开发 ,离不 开道 义 、信仰 、科技 等知识要素 .否则 ,暴力也就毫 无威慑力可言 。此 外 ,若就政 治的经济基础 而论 ,无论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的内涵就是历史的东西与逻辑的东西相统一..所谓历史的东西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自身的历史发展过程;第二;人类的实践活动包括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本身的历史发展过程;第三;作为客观现实自身的历史发展过程的反映的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历史的东西;就其内容来说具有生动的、多样的、丰富的特点;既有现象也有本质;既有个别也有一般;既有偶然也有必然;各种事物的发展史和不同的认识发展史都有各自不同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就其过程来说;它是迂回曲折的;有时间顺序;一去不复返;总的方向是前进发展的;但它的发展是渐变和飞跃、顺向和逆转、前进和倒退的统一..所谓逻辑的东西是指思维规律和思维形式;如概念、判断、推理和理论体系等主观的东西..历史的东西是第一性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东西..逻辑的东西是第二性的东西;是历史的东西在思维中的反映..历史的东西是逻辑的东西的客观基础..逻辑的东西由历史的东西所派生;是对历史的东西的理论反映和概括..逻辑的东西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等特点;它撇开了历史东西中的现象、个别性、偶然性;反映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性;具有稳定性、必然性的特点;它揭示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基本线索;而又不是重复历史发展的自然形态..逻辑的东西与历史的东西的一致关系不是人们的主观愿望;而是带有必然性的..我们知道;每一客观事物都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通过现象在其历史的发展中表现出来的..要认识事物本质;把握其规律;形成对事物现实的认识;就必须从反映其本质和现实的历史着手;通过历史认识现实;通过历史表现出来的现实认识其本质..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只能依据客观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能够提供给人们的信息去认识事物..因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逻辑的东西与客观事物形成、发展、变化的历史历史的东西是一致的..没有客观事物演化的历史;也就没有对其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二、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辩证关系历史和逻辑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历史是逻辑的基础和内容;逻辑是历史的理论再现..正如恩格斯所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这段话精辟概括了历史与逻辑两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第一,历史的起点和逻辑的起点是一致的..逻辑的东西是历史的东西在思维中的再现..因此;历史发展从哪里开始;思维的逻辑起点也应该从哪里开始..要在思维中再现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应从商品开始;因为商品是资本主义历史的起点..研究中国近代史的性质;应该从鸦片战争开始;因为这是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起点..理论的真理性;反映了逻辑顺序与历史发展顺序的吻合..所以;只有历史和逻辑的一致;才能踏上寻找真理的道路..第二,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是以实践发展水平为基础;在实践中实现的..“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是就人类的实践活动所能及的范围和水平而言的..人类的思维进程是随着实践水平的发展逐渐接近客观事物的自然发展史;实践发展到哪里;思想才能跟随到哪里..同样;对商品本质的深刻认识;只有到商品生产、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时代才有可能..第三,历史和逻辑是有差别的统一..逻辑对历史的反映;不是机械的照像和简单的复制;而“是经过修正的”反映..在现实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包含着无数的细节和偶然的因素;贯穿其中的历史必然性;不是以纯粹的形态表现出来的;而是通过大量的偶然、偏差和曲折为自己开辟道路..如果逻辑把历史的一切细节都包罗无遗;就会陷入繁杂的现象罗列;不能深刻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理论思维的任务;就是依据历史事实;经过抽象概括;抛弃细节;舍末求本;从大量偶然性中抓住基本线索;形成理论体系;把握历史内在的本质规定..因此;它是“修正过的”的反映..但这种“修正”;又不是对历史的歪曲;“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逻辑思维的进程必须在总体上符合历史的真实进程..第四,第四;历史的方法和逻辑的方法相互渗透;互相包含..逻辑的和历史的相统一的原则;应用到具体的研究和叙述中去;就体现为逻辑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的统一..所谓历史的方法;是按对象历史发展的自然进程来揭示和研究对象的历史发展规律性的方法..所谓逻辑的方法;是把事物的历史进程以逻辑的形式再现出来;从理论的形态上把握对象;揭示其规律的方法..两者在大致上虽有区别;但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又是互相渗透、互相包含的..实际上;逻辑的方法与历史方法都不能以纯粹形式存在;而是互相渗透、互相包含地存在着;只是所占成份多的那一方;代表了方法的性质..例如;在运用历史的方法时;并不是不加选择地、绝对地追随历史的自然进程;而是既有选择也有重点;这就需要从事实的本质与规律性的角度去考察和衡量;因而也就意味着运用逻辑的方法..在运用逻辑的方法时;也不能仅限于抽象的领域;而是要求历史的佐证;需要不断地接触现实;因而也就意味着运用了历史方法..同样;在历史认识、历史研究中;固然以历史方法为主;但这种历史方法的本身就渗透或包含了逻辑的方法方面的因素与内容..第五,第五;历史方法与逻辑的方法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在认识与研究过程中;在使用历史方法获得对事物大量的具体、生动、形象、细节的认识后;要触及事物的深层本质与长远规律的认识时;往往需要借助于逻辑的方法..同样;当逻辑的方法认识了事物的部分的某一层次本质与规律;又要去认识其他部分和其他层次的本质与规律时;这就又需要接触现实;收集、认识材料;从而将逻辑的方法转化为历史方法..历史认识、历史研究的情况也是如此..由此可见;历史的方法与逻辑的方法总是对立而又统一地联系着;共同构成了统一的辩证思想方法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和环节..三、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1.在实践过程中达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实践是“历史和逻辑”的基础..一方面;实践首先创造了人类历史;是人类历史的来源..马克思认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先满足吃喝住穿以及其它的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也就是实践活动..另一方面;逻辑思维是在实践中发展锻炼起来的..历史与逻辑在本质上都可以归结为实践的产物..人们通过实践掌握历史的内在规律;即历史的逻辑..人们对于各种事物的逻辑知识;不是天生的;而是源于实践的经验..人们通过实践逐步掌握历史的内在规律性;实践推动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不断向前发展..“历史与逻辑”的辩证关系;需要通过实践来考察..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对此描述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和发展真理..”2.在科学研究中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历史的方法和逻辑的方法在不同学科领域中是有侧重的..有的主要采用逻辑的方法;有的主要采用历史的方法..但它们不是互相排斥;而是互相补充的..历史的方法决不能只限于对历史自然进程的描述;而是要揭示其发展规律;这就不能离开逻辑分析..逻辑分析必须以历史发展为基础;历史的描述必须以逻辑为依据..离开逻辑来描述历史;就分不清主流和支流;现象和本质;把历史看成是一些偶然事件的堆积..同样;逻辑分析必须以历史的实际发展为依据..逻辑离开历史;就会使人的认识失去了客观依据;达不到对事物的系统的历史分析..因此;任何科学理论体系的建立;都必须采用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的方法..一个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应该既能反映客观对象的历史过程;又符合人们逻辑思维的规律..只有遵循历史的线索;才能建立具有内在联系而不是主观结构的逻辑系统;只有严密的逻辑结构;才能抓住历史的根本;具有令人信服的论证的力量..科学的认识和方法论要求把“历史与逻辑”辩证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理论科学永远立足于历史和现实的坚实基础之上;才能使历史科学具有雄辩的逻辑力量..因此;我们在科学研究中;既要按照科学本身的逻辑体系;努力掌握前人长期积累下来的知识;又要在掌握逻辑体系的同时;学习本学科发展的历史;吸收前人的经验教训;作为自己进行研究的借鉴..总之;思维的逻辑过程与客观现实的历史过程是相一致的..但这种一致绝不是形而上学的同一;而是辩证的统一..逻辑的东西是经过修正的;历史的东西是用概念等思维形式表现出来的历史的东西..这种理论上的“修正”并不违背历史;而是以更加严密的逻辑形式深刻地再现历史过程的规律性;这就是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的实质所在..没有历史的逻辑;只是空洞的形式逻辑;没有逻辑的历史;只是无根的事实历史..历史和逻辑的一致性反对把思想和现实、理论和实践、逻辑和历史等等对立和割裂开来..它既适用于对大自然的认识;也适用于对社会历史认识;既适用于对宏观事物的认识;也适用于对某一具体事物和某个人的微观认识..因此;在深化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们要更加注意掌握和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事实上;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和一系列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原则的制定;都离不开对历史本身的了解和分析;同时又都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了建国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经验;特别是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经验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所作出的新的科学抽象和概括;从而形成新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这些新的理论;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由此可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是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思维方法研究方法: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历史的所有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资的丰富程度;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文献法的一般过程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分别是:提出课题或假设、研究设计、搜集文献、整理文献和进行文献综述..文献法的提出课题或假设是指依据现有的理论、事实和需要;对有关文献进行分析整理或重新归类研究的构思..研究设计首先要建立研究目标;研究目标是指使用可操作的定义方式;将课题或假设的内容设计成具体的、可以操作的、可以重复的文献研究活动;它能解决专门的问题和具有一定的意义..引用其他文献案例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是结合市场实际;以典型案例为素材;并通过具体分析、解剖;促使人们进入特定的营销情景和营销过程;建立真实的营销感受和寻求解决营销问题的方案..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就是对物与物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似性或相异程度的研究与判断的方法..比较研究法可以理解为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事物进行考察;寻找其异同;探求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方法..系统分析方法:系统分析方法是指把要解决的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对系统要素进行综合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的咨询方法..矛盾研究法:依据对立统一规律;我们在方法论上必须坚持矛盾分析法..矛盾分析法包括一分为二看问题、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事物、解决矛盾的根本方法..新视角或多视角研究法:1.从生态文明视角下解读中国梦2.定性定量分析法:2排版:如第三页第三行字体跟其他行字体有明显差异。
高中政治选修三逻辑与思维 第四课 课时2 明确概念的方法(38张PPT)
课标要求
明确概念的方法,理解任何概念都是内涵与外延的统一。
素养目标
正确运用概念,发扬科学精神,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内容索引
探究点一 明确内涵的方法 探究点二 明确外延的方法 达标检测
探究点一 明确内涵的方法
新知导学
知识梳理 素养奠基
1.定义的含义:定义是从 内涵方面 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给一个概念下 定义,就是用简明的语句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 本质属性。 2.定义的构成:定义由 被定义项、 定义项 和 定义联项 三部分构成。 3.定义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 种差加属概念 。 提醒 “种差”和“属概念”相加构成定义项,用定义联项将被定义项 和定义项联结起来,就构成定义。
议题探究
启迪思维 素养形成
议题1:明确概念内涵的方法——定义 一只松鼠站在树上,两个猎人围绕它转了一圈。他们走动时,松鼠 也跟着他们转。这时,一个猎人说:“我们已经围绕松鼠转了一圈,因 为我们已经围绕松鼠画了一条封闭曲线。”另一个猎人却说:“我们没 有围绕松鼠转一圈,因为我们始终只看到松鼠的正面,没有看到它的背 面。”两人争得不可开交。
(3)划分应该逐级进行,不能越级。否则,就会犯“越级划分”的逻辑 错误。 例如,“哲学派别分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 主义和唯心主义”。 正确的划分应该是:哲学派别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分 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 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在上述划分中,将“赞成票”和“反对票”的外延加起来,其外延之 和小于“选票”的外延。由于“拟声词”和“介词”不属于实词, “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拟声词和介词”的外延 之和,大于“实词”的外延。它们都不是正确的划分。 (2)在同一次划分中,只能用同一个标准。否则,就会犯“划分标准不 一”的逻辑错误。 例如,“农田里种有棉花、黄麻和粮食作物”。 在这个划分中,“棉花”“黄麻”属于“经济作物”,而“经济作物” 与“粮食作物”是同一级关系。把“棉花”“黄麻”与“粮食作物” 并列在一起,是不正确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叙述方法和体系结构——对现有教科书结构与内容的批判性考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叙述方法和体系结构———对现有教科书结构与内容的批判性考察◎孟 捷内容提要 如何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编纂,是目前学术界较为关注的问题。
本文探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叙述方法和体系结构,提出《资本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研究对象上存在显著差异,现有教科书采用板块型叙述结构有其合理性。
进一步完善教科书的编纂,需要利用并改进这种板块型叙述结构,以更好地呈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内容,同时也要最大限度地借鉴和运用《资本论》的范畴和原理,以充实这一内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理化。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研究对象 叙述方法 《资本论》 板块型结构 起点范畴〔中图分类号〕F1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1)03-0001-09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2017年以来,几本有代表性的教科书相继出版,其中包括张宇、谢地、任保平、蒋永穆等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以下简称高教版教科书),逄锦聚、景维民、何自力、刘凤义、周云波等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论》(以下简称经科版教科书),以及洪银兴主编的《新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程》(以下简称人民版教科书)。
其中高教版教科书还相继发行了第二版和第三版。
①如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教科书的编纂?既有教科书在体系结构和理论内容上有哪些好的经验、又有哪些不足?《资本论》的叙述方法和相关理论在何种程度上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借鉴和利用?都是值得反思和探究的重要问题。
本文首先探讨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叙述方法和体系结构相关联的问题,并与《资本论》乃至马克思经济学的“六册计划”开展了比较。
这种比较在学界是较为流行的做法。
政治学原理笔记
政治学概论第一章政治的意义第一节政治的缘由1、政治是人类的创造。
政治是由人用智慧创造的,人之所以伟大,原因之一就是人类创造了政治。
如中国、美国等。
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体制不变,美国二百年一部宪法,单单是政治体制,就不能不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在历史的时空中,可以说政治是人类的创造,而且政治依靠人类的智慧而完善。
人是具有自然属性的,人最初是由自然规则支配的,但是随着人类的发展,人慢慢给自己制定社会规则,从而慢慢走上了超越自然的道路。
自然规则由自然力(如弱肉强食)来维持,社会规则由社会力量来维持,这种社会力量可称之为公共权力。
由公共权力产生了政治。
而人由最初状态的自然规则向社会规则跨越的重要点是人类在生产。
当然,动物也在生产,但人的生产的最大特点是人在进行有意识的生产,可形成有意识的生产组织。
人类最初的生产是共产共有的,而不是对立的(与自然对立,与他人对立)自然力自然规则生产社会规则超越社会力量公共权力有意识的生产有意识的生产组织自然规则社会规则公产共有私有公有之间的冲突公共秩序公共权力公共权力公共权力政治共同体自然共同体社会共同体社会共同体社会共同体社会共同体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冲突产生两种不同后果。
第一种后果是私人利益冲破公共利益,产生了阶级冲突,从而建立新公共权力,建立新国家。
(西方古希腊)第二种后果公共利益胜于私人利益,那么公共权力会被放大,在旧公共权力基础上建立国家。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古希腊有多种城邦制度,而政治不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而是先于国家就萌芽了,它萌芽于公共权力和社会规则,它只是随国家的产生而逐渐走向成熟。
政治也不会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失,因为即使国家消亡了,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的类而存在时,人类仍需要一个秩序,便会有政治。
2、政治的人性基础:人有逐利性,而这种逐利性分为两方面:欲望、求善。
人区别于动物,人类创造了三中生活。
欲望经济生活劳动获得财富逐利政治生活逐利发展求善精神生活认知认识自我理性本质目的逐利人的逐利性中欲望的一面使人不断扩大劳动,以获得更多的财富,也使人有了为获财富而追求权力的冲动;而求善的一面使人对只需产生需求,设立规则以约束自我。
《政治学十五讲》知识要点
13404班严泽川序言政治学给我们提供了什么知识◇政治学提供的知识政治学涉及两方面的知识:政治分析原理合和政治操作原理。
政治分析原理告诉我们政治生活分析的方法,掌握这种方法能使我们知道一个良好的政治秩序是如何构成的。
政治操作原理涉及政治制度的设置和政治技术和技能方面的知识,他告诉我们一个良好的政治秩序应该如何建立和如何维护。
政治学为三种人提供帮助:①政治从业人员;②政治学从业人员;③普通公民。
第一讲政治学:学科定位与知识体系一、政治的定义孙中山: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情,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情便是政治。
人们对政治的解释和定义来历不同,对政治概念的解释的大体思路有:①价值性解释;②神学性解释;③权力性解释;④管理性解释。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有如下特点:1、认为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
政治关系是社会关系之一,政治具有公共性和阶级性两重性;在阶级社会中,政治主要是相互对抗的阶级关之间的关系。
2、认为政治是更为基础的经济关系的集中体现。
3、认为国家政权是政治的主要和根本问题。
4、认为政治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政治的定义:政治是人类集体生活的一种组织和安排,在这种组织和安排之下,各种组织、团体和个人通过一定的程序,实施对集体决策的影响。
二、为什么要研究政治1、确立共同的政治理念,形成广泛的政治共识2、探索合理的政治安排,合理的规划政治生活3、寻求文明的政治原则,文明的解释政治冲突4、了解他人,学会与别人打交道三、政治学科的定位和知识体系要了解政治学的知识结构和学科体系,首先需要从人类文明以及知识的构成谈起:文化(文明)构成及政治学知识结构在我们广义的文化或文明的概念中,作为其构成以素的物质技术→组织制度→思想观念→社会心理呈现出由表及里的关系:处于最表层的物质技术是最容易变动的部分,而处于最深层的社会心理的部分是最不容易变动的部分。
从中国古代关于“知”和“行”关系的角度出发,我们还可以将政治学的知识划分为两个方面的知识,即关于“知”的政治知识和关于“行”的政治知识。
中外政治思想史-名词解释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政治思想就是适应一定集团利益的政治理想、政治态度和政治要求,以及为其夺取、建立和维护政治统治的方案和为实现其统治的出谋划策。
政治思想的核心问题始终是国家政权问题,因此如何认识国家、组织国家、管理(治理)国家是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它集中表现为各种政治观点、政治指认识的逻辑进程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
逻辑和历史 的统一不是完全等同,而是本质、主流、方向的¤“智者”是公元前5世纪 涌现出的一批职业职业教师,他们自称智者。
智者向人们收取学费,传授有关辩论、诉讼、演说、修辞的技巧及相应的参政知识,涉及社会、政治、法律、伦理、宗教等广泛的领域。
作为第一批专注于社会政治问题的学者,他们对社会、政治和伦理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阐述了许多新颖的见解和主张,推动着政治思想走向繁荣。
他们的活动以雅典为中心,同时遍及其他一些主要城邦。
从他们开始,希腊学术研究的主题由自然界转向人类社会。
智者并不是统一的思想流派,没有统一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观点。
他们几乎都没有完整的著作流传下来,其思想也没有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但是他们思想活跃,不囿成见,大胆质疑前人的成说,对政治法律问题阐述自己的独到见解。
他们的思想成为后来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政治哲学理论的出¤ 对希腊政治思想作出的同时代人。
他与智者一起,推动了希腊哲学研究兴趣的转向,即由自然转向人和社会。
探究事物的本性(自然),探讨普遍定义的思考方式是苏格拉底的一大贡献,也是柏拉图“理念”论的直接思想来源。
在对道德和政治法律问题的讨论中,苏格拉底也将其提高到合乎逻辑的定义和解释的水平。
这是后来他的学生柏拉图和再传弟子亚里士多德构造博大的政治哲学体系的前提。
理解卡尔的国际道德逻辑
理解卡尔的国际道德逻辑爱德华·卡尔早年从事外交工作,同时在政治和历史方面卓有建树。
他的《20年危机》被视为国际关系领域的经典著作,他本人也基本上被视为国际关系现实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
在历史学方面,著有《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1919-1939》和《历史是什么?》,后者展现了卡尔的历史观。
他本人的历史观与其政治观在方法论上有相通之处,都采用了两分法。
但是,相比进步的历史观,卡尔在政治观上更为悲观,过多的强调了权力政治,忽视了道德可以发挥积极的能动作用。
这种对于观念力量的忽视源于历史思维的局限性,体现了卡尔政治观的保守。
标签:卡尔;国际道德;历史观一、卡尔的两分法历史观在其道德理解中的体现对于现实主义很多人都会加以误读,认为现实主义就是将权力视为国际政治的核心,而道德在国际政治中是没有地位的。
实际上,上述观点只是极端现实主义的表述,而更多的现实主义者,尤其是那些被视为经典现实主义者更多地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区分国家道德和个人道德的必要性以及在以权力作为核心的国际政治中道德的局限性。
被视为国际关系研究领域“政治现实主义”奠基人的卡尔在《20年危机》这本著作中试图做到在政治中将权力与道德结合,而不是对某一方面的偏颇。
他批判了乌托邦主义,但并不全盘否定它;他重视权力在国际政治中的重要地位,但并不主张赤裸裸的权力斗争;他极力反对道德至上,但不全盘否定道德。
他说:“说政治人只追求权力,就像说经纪人只追求利润一样,只能是一种虚假的论断。
政治行动的基础必须是道德和权力的协调平衡。
”〔1〕罗伯特·吉尔平曾评论:“相比摩根索的《国家间政治》,卡尔的《20年危机》将道德和现实主义视角结合得更为成功。
”〔2〕也正是因为此,有学者认为卡尔受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透露着一种辩证的二元论思想。
〔3〕也有学者认为他真正信奉的是一套三分法的辩证结构,在两个极端之间还存在一个“完美的平衡”。
〔4〕如果联系卡尔的历史学家身份将会发现,卡尔的这种视角与他两分法的历史观是相通的。
政治的逻辑读后感1000字
政治的逻辑读后感1000字构成逻辑物和历史物的统一基础,就是认识上的人类历史实践、社会实践。
所谓认识,就是客观世界向人类意识的反映。
认识的这种过程——认识向着客观方面的运动,不单纯是直线的,简直复杂地、曲线地、辩证地进行着。
因此,统一着逻辑和历史的,就是认识上的真理性的规准,作为认识的辩证法契机的人类实践。
于是哲学除了具有着它的意识形态外,还有它的科学性,即逻辑性。
那样,在辩证唯物论看来,那以人类懂得历史实践社会作了基础的现实的认识过程之历史,就是逻辑的法制和范畴的基础。
认识经过实践,在直接的现象中,暴露其本质的法制,这是人类的认识,一切科学、哲学的一般发展行程。
在这一认识过程中,这一认识的历史中,逻辑的概念和范畴便表现出来。
在黑格尔来看,以叙述“纯粹理念的永远自己发展为内容”的逻辑学,比起哲学史来,它是最基本的、发源的东西。
黑格尔逻辑学,就是“纯粹理性的体系,纯粹理想的王国”。
它的内容,是“世界和有限的精神被创造以前,已经在其永远的本质上存在着的神的表现”。
逻辑学在先,哲学史在后,逻辑学比起哲学史来,它是基本的、优越的。
然而辩证法的唯物论,却不是这样看的,辩证法唯物论体系逻辑学,必须要基于要约认识史、要约哲学史的建立。
辩证法的唯物论,立脚在模写说上。
这里,重要的是只有唯物论,才正确地结合着逻辑学和哲学史,正确地统一着哲学史和逻辑学。
“意识是存在的反映”。
这个根本命题,是唯物辩证法的三个根本要素,因此,哲学唯物论,便和史的唯物论统一。
研究认识的这样发展的学问,就是认识论。
这样的认识论,实际上就是逻辑学,逻辑学就是认识的学问,就是认识论。
逻辑学是“思想史的精髓”,是“思想史结果和总计”。
逻辑学不是关于思维的外部形式的学问,它是关于一切物质的、自然的,以及精神的事物之发展法则的学问。
当这样解释之时,逻辑学和认识论就一致起来。
因此,我们要正确地理解逻辑学的概念和范畴时,就要从基于逻辑而概括起来的世界史和世界认识史中,读取其发展的一切基本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 当代 资产 阶级政治家 、政治学家关 于 “ 政 治”之定义持批评 、否定 的态度 ,而缺乏 吸收 、 “ 设身 处地
为人着想 ”的态度 。马克思主义对政治 、政治学 的理解无疑是深刻 的,也是非 常正确 的。但 这并不 是说 马克思 主义已对一切政治活动 、政治 现象都 做 出了论断和结论 。因此 ,从不 同角度 、不同侧面 、不同价
历史和逻 辑地 考察 “ 政治”之定义
刘邦凡 ① 摘 要:“ 政 治” 的定义与其他 许 多政 治学概 念一样 , 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 问题。 本文不但从语词、 概念 、
政 治 学的角度 分析 了对 政治的 定义 ,而且较 系统地 总结 了 1 1 种 具有代表意 义的政治之 定义 ,以求得整
要么只 回答 了 “ 政治是什 么” ,要么只 回答 了 “ 什么是政治 ” ,要么把 “ 政治是什么 ”、 “ 什么是政治 ”
值 一提而不提 。把他们 的政治学论著设定在一种 见风使 舵的处境 中。这样的论著 ,如果读得多 了,就让
人 觉得什么问题就是政治问题 ,什么学术就可 以直接或 间接成 为政治 学。这在表 面上拓展 了政治 学的生 存 空间 ,实则是瓦解 了政治学 。因此 ,我们认为 ,对 “ 什 么是政治 ,政 治是什 么”这一 问题 的回答 至少
尝试 、 接近 、 运用即可。 但对于政治思想家 、 政治学家 以及那些对政治 、 政治学学术感兴趣的人而言 ,“ 什 么是政治 ,政治是什么 ”一直是 困扰他们 的问题 ,多数 人力求 给 出令 自己满意或符合 自己观点 的回答 , 但也 有些人认为讨论这些 问题对政治 、对政治学都无较 大价值 。对 此 ,或者避而不答 ,或者认为根本不
值去定 义政治 ,去认识政治 ,也未尝 不可。事实上 ,对于 “ 政治学 ”的定义 ,单从学术价值的角度 ,不 存在对 与错 ,只存 在不 同价值观不 同经济观下 的不 同政治学主张 。而我 国许多撰写政 治学论 著的人 都从 自己所处时代 的狭隘偏见来评价众多 “ 政治 ”之定义 ,显然是不明智 的。
①
作者简介:刘邦凡 ( 1 9 6 7 一
) ,男, 重庆 市涪陵区人 , 汉族 , 博士, 燕山大学文法学院教授 , 东北大学博士生导师 ,
主要从 事公 共 管理 、哲 学、政 治 学等研 究 。
1 1 9
中国社会 科 学研 究论 丛 2 0 1 3 卷第 1 辑
政治 ( P o l i t i c s ),不论是作为一个语词 ,还是作为一个概念 ,都 是人们 无法 回避 的。对于一个现实 生活中无甚学术兴趣 的常人而言 ,他不需过多考察 “ 政治”是语词还是概念的问题 ,他对政治只要感觉 、
的理解。
作为一个概念 的 “ 政治 ” ,应该从两 个方面去把握 :① “ 政治是什么” ,这个 问题是 回答 “ 政 治”
的本质 、 “ 政治 ”概念 的内涵 ( 本 质属性 )是什么 ;② “ 什么是政治 ”,这个 问题是要求 回答 “ 政治 ” 的形式 、 范 畴 ,“ 政治”概念 的外延有哪些 。以往很多政治学研 究者在对 “ 政治”作为一个概念的理解上 ,
学 ”,就有不 同的 “ 政治”之定义 。政治学 不是唯一 、简单 的事物 ,而在 与其所 处的环境 ( 自然的 、社
会的 ) 或一 系列 变化 着的环境 的复杂关 系中 ,汇集 了各种兴趣和活动 ,因此 ,政治学具 有多个侧 面 ,具
有多个价值 ,具有多个 目标 ( 目的 ),具有多个传统与历史 ,具有 多个 发展。例 如 ,作为传统的政治 学 , 作为学科 的政 治学 ,作为专业 的政治学 ,作 为科 学的政治学 ,作为事业 的政治 学 ,甚 至还有 作为技 术的
体而宏观地把握政 治作为政 治学基 本概 念的 内涵和外延 。 关键 词 :政 治 语词 概念 定义 政 治学
“ 政治学 ”作为一个概 念 ,也 有人为 的不 同因素 ,不 同文化 、不 同学派 、不 同学者 、不 同层次 、不
同深度 、不同用途 ,对 “ 政治学”都可能做 出某个不 同的定义 。因此 ,从 以上不同情况去定义或圈定 “ 政 治学” 的范畴 ,在本质上就 预设 了 “ 政治 ”作为一个概念 的内涵和外延 。也就是说 ,对 于不 同的 “ 政治
政治学 或作 为观念的政治学 ( 作为意识形 态的政治学 ),或作为符号 系统 的政 治学 ,或其本身作为一个 政治系统 ( 或次系统 ) 的政治学 , 或作为某种特殊价值或特殊用途的政治学 ( 如作 为大学教材 的政治学 ) 。
这些不 同的侧面 , 对政治学在理论与实际运用上都 有不同的要求 , 从 而反映 出在作为政治学基本概念—— “ 政治 ”的定 义上显然 出发点与归宿 点就应 该是不 同的。但遗憾 的是 ,很 多政 治学家 、政治学论著没有 对此有清晰的认识 , 他们对于 “ 政治 ” 的定义往往 与他们所论著 的主题或 中心是相悖的 , 逻辑上是矛盾的 。 这就使我们读 了这类论著后 ,往往对 “ 政治 ”不是 明晰 ,而是更加莫衷一是不知所 云 了。
对于一个 严肃 的政治学研究者而言 ,不做 出明确的表 达显然 是不可取 的。
作为文化学家 、语言学家 们所关注。因此 ,讨论与研究作为语词的 “ 政 治”,把 “ 政治”不 同语 言 、不 同文化 、不 同民族 的理解 , 把 “ 政治 ”在不 同语 言中不 同时间的理解 彻底 弄清楚 ,也绝非易事 。当然 ,这样的工作 ,本质上 已超过 政治学 的范畴 ,而属 于人类文化学 的范畴。为什 么这么困难 ,不容置疑 ,一个重要原 因就是 自有 阶级社 会 以来 ,政治一直存在 而且 还将存 在。所 以,作 为一个 “ 政治 ”完整定义 ,需要 阐述作为语词 “ 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