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是19世纪提出的一种理论体系,旨在解决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
不平等和剥削问题。科学社会主义认为社会应当由劳动者共同管理和拥有生产资料,以实现经济公平和社会正义。
背景
科学社会主义的概念首次由19世纪早期的社会学家和哲学家提出,他们对工
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带来的社会动荡和不公感到担忧。随着工业化的加速和工人阶级的强大崛起,思想家们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利益分配不均和社会阶层分化的不公平。
理论基础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资
本主义是一个矛盾重重的社会形式,最终会导致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列宁主义则强调无产阶级必须通过革命暴力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社会主义建设。
主要特点
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特点包括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和等
级制度的消除。在科学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属于全体人民,生产和分配由国家统一计划管理,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劳动贡献获得相应的报酬,社会阶层差异逐渐消失,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实践探索
20世纪曾有多个国家试图建立科学社会主义制度,其中最著名的是苏联、中
国和古巴。这些国家通过国有化生产资料、实行计划经济和推动社会主义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面临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反思与展望
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计划经济的僵化、等级
制度的复辟、腐败和权力集中等。因此,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以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
综上所述,科学社会主义是一种旨在解决资本主义社会问题的理论体系,它为
科学社会主义
导言
1. “社会主义”一词的含义“社会主义”是个多义词,其含义包括三个方面:
(1)社会主义思想体系;(2)社会主义运动;(3)社会主义制度。
2. 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
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是无产阶级领导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变革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进而创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伟大历史进程;揭示的是无产阶级自己解放自己并最后解放全人类的普遍规律。
3. 科学社会主义的学科性质
科学社会主义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关系四大系统,是以政治为先导,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总体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4. 科学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
科学社会主义在狭义上是指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它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一起,构成马克思主义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且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
科学社会主义在广义上是指整个马克思主义,它集中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目的、理想和实际上的政治效用。在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中,只有它才可以在整体意义上和马克思主义成为同义语。
第一章
一、对古代理想社会观的评价
(1)积极意义:
反映了人们反对剥削压迫,反对贫富对立,实现财产公有和人人平等的愿望,在历史上曾唤起并鼓舞广大劳动人民为建立理想社会而斗争,对近代空想社会主义产生过启发作用;
(2)局限性:
不具备实现的客观条件,只是对过去时代的美化、迷恋或对未来社会的虚构,并带有原始共产主义或平均主义的色彩,对近代空想社会主义有消极的影响。
二、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解和认识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解和认识
科学社会主义作为现代西方政治理论的重要分支,于19世纪末引入中国,成为20世纪中国革命的重要理论基础。科学社会主义不仅是对于传统经济学理论的一种批判和超越,更是对于20世纪工业化与科学技术发展走向的一种理论规范。那么,科学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如何理解和认识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解
科学社会主义在19世纪末才开始独立发展,但它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欧洲启蒙运动。启蒙运动的主要目的是推进理性、科学、文化和自由,宣扬人类解放的思想。而科学社会主义的出现,则是在批判和超越旧的经济学理论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的方法来解决社会问题和发展经济。
科学社会主义主要关注经济学问题,主张通过科学和技术手段来规划和改造社会经济,从而实现社会公正和更为优秀的社会制度。它强调“科学性”和“实践性”,认为社会和经济科学必须以实现实践鲜明的目标为核心,并且只有应用了科学和技术,才能获取稳定的发展和进步。
科学社会主义认为,经济规律是客观客观存在的,因此必须以科学客观的方法加以研究和系统描述,以帮助我们理解社会的经济形态和法则。实践是科学思想得以实现的基础,也是
获得真理的条件,因此科学社会主义主张应该抓紧将科学技术创新应用于实践中,促进人民的自我解放和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
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主要是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经济规律的认识,科学社会主义认为经济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它的结构、运作和效应都可以通过科学研究得到准确描述和解释。这种经济规律的认识对于建立科学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具有重要的影响,能够帮助制定、执行科学合理的经济政策,从而推动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
1、科学社会主义的含义
科学社会主义又可称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学,是一门研究改变资本主义世界、建设社会主义世界的综合性科学。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逻辑思维形式,在批判历代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和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剩余价值规律。马克思的这两个规律的发现使空想社会主义从变成了科学社会主义。它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含义,泛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狭义的含义则专指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一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它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发展规律的科学,即关于无产阶级所进行的斗争的性质、条件以及由此产生的一般目的的科学。
2、科学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最本质、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占据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地位。(1)、首先,从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来看,既然哲学和经济学是起点和中介,社会学是终点,那么,如果没有终点,起点和中介也就半途而废,没有完成。从这个特定意义上讲,科学社会主义比之哲学和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更加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其核心部分。(2),其次,从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来看,科学社会主义是比马克思主义哲学更直接、比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更全面地指导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3)、再次,从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来看,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理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科学社会主义占据着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地位
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含义
科学社会主义也称科学共产主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是同义语。狭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是专指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一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的学说。它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础,揭示了社会发展和阶级斗争的客观规律,是指导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的科学理论,是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进行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科学社会主义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于19世纪40年代。《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三次历史性飞跃
科学社会主义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经历了三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为科学;第二次,是以列宁和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把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使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发展到多国实践,第三次,是邓小平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走向完善和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开始于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的优秀成果,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为科学。1864年《资本论》第一卷的出版完成了对社会主义的理论论证。
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发生于从20世纪初到50年代。以列宁和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把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实践,由理想变为现实。开始了在实践中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列宁在《帝国主义论》等著作中对垄断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一国胜利论”。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发动了武装起义,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由科学理想变成了现实制度。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二战后东欧各国及中国等先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欧亚社会主义连成一片。
科学社会主义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含义:
1、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历史条件、基本途径和根本任务的科学理论
2、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领导广大被压迫阶级和被压迫民族推翻资本主义统治,建设新社会的现实运动
3、科学社会主义是胜利的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后消灭剥削、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社会制度。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价值:
(1)锻造迎接新世纪挑战的思想武器(2)在新历史条件下创造出社会主义新的理论和实践。
二、康帕内拉在反对私有制的前提下,提出了比莫尔更加先进的思想:(1)重视建立以技能为主的生产组织(2)重视运用新的科学技术来发展生产力(3)强调劳动光荣(4)反对剥削(5)重视文化教育
六、空想社会主义的功绩、局限和历史地位:4+3
1、他们的社会历史观中包含了趋向历史唯物主义的合理因素
2、他们对资本主义制度作了前所未有的揭露和批判
3、他们天才的预测了未来社会的许多特征和原则
4、他们中间的许多人还分别通过试验示范和暴力革命的形式,不知疲倦的实践着他们的理论
1、他们没有真正发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
2、他们没有真正找到实现社会主义的现实道路
3、他们仅仅把无产阶级当成苦难的、急待别人去解救的阶级,而看不到无产阶级自己能够解放自己。
七、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飞跃:马恩汲取了人类文明所提供的文化成果,特别是总结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继承了19世纪三个最先进国家的三种社会科学思潮,即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并实现了伟大的变革,从而完成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政治理论和实践,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
一种社会制度的构想。它旨在通过改革社会制度,促进社会公平、民
主和经济发展,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科学社会主
义的核心观点是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分配公正和各个社会成员的全
面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欧洲工业革命和社
会变革。在这个时期,无产阶级的形成和经济制度的不平等现象引发
了对社会变革的迫切需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社会经济结构和阶
级矛盾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他们认为,资本
主义制度造成了阶级的分化和剥削,只有通过社会主义的革命变革,
才能实现社会公平和解放。
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是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
生产资料大部分掌握在私人资本家手中,导致财富不均和社会不公。
科学社会主义主张将生产资料公有化,通过国家的调控和社会的参与,实现资源的公平分配和社会财富的共享。
分配公正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之一。在资本主义社会中,
贫富差距悬殊,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科学社会主义主张通过税收政策、社会福利制度等手段,实现收入的公平分配,减少收入差距,提
高社会平等性。
除了经济制度的改革,科学社会主义还强调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竞争和利益驱动导致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受到限
制。科学社会主义提倡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通过提供教育、文化、健康等公共服务,使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潜能和价值。
科学社会主义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都有具体的实践。例如,苏联在20世纪初成功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农业集体化、工业化和大规模的社会改革。中国也在20世纪中叶成功实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通过土地改革、国有企业的建立等措施,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科学社会主义
绪论
1、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社
会主义、资本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广义上讲就是指马克思主义,就是人的解放学;狭义上讲是指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它是研究改变资本主义世界,建设社会主义世界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或者更简明地说,马克思主义是人的解放学。
资本主义:以私人资本为基础、由资本家阶级统治的社会形态。
社会主义:以社会化劳动为基础、由劳动人民掌权的社会形态。
2、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
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是社会主义社会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更具体地说,它研究的是改变资本主义世界、建设社会主义世界的一般规律。这就是说,科学社会主义所研究的不仅是社会主义社会,而且还有资本主义社会,它是以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这两个社会形态作为研究客体的,当然也包括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国性过渡时期和世界性过渡时期在内。
3、简述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
分及其相互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去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通过从个别上升到一般和一分为二的方法,着重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对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和灭亡作了系统分析和阐发,因而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科学社会主义直接体现了无产阶级利益和共产主义理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精髓和主要标志。
马克思主义3个组成部分,既相对独立,作为独立的学科,自成体系,又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从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起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中介,科学社会主义是终点。从哲学方面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一般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提供了揭示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从政治经济学看,唯物史观的许多重要范畴和一些近本体理论,都要借助于经济学的研究和论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既以社会历史规律的科学揭示为基础即以唯物史观为基础,也要以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剖析为前提即以剩余价值学说为理论支柱。从科学社会主义方面看,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目的和条件的学说,既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变成了改造世界的哲学,也使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得到了提升。
科学社会主义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内容
科学社会主义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内容
推荐文章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热度: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热度:科学发展观主要内容热度: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心得体会精选3篇热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心得体会热度:
科学社会主义是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对而言的、关于社会主义的科学的理论体系、理论模型与实践模式,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性质、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是人类关于社会发展理论的最新成果。科学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区别在于它的综合性,与社会科学经济学的区别在于它的操作性与制度设计,与经济学中的制度经济学的区别在于对政府行为的制度设计。
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实现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就在于以科学的哲学、经济学理论为基础。从矛盾辩证法到对称辩证法是哲学科学化的必然结果,从物质经济学、知识经济学到对称经济学是经济学科学化的必然产物;而使经济与社会的对称本质、对称规律得以充分展现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则是使哲学科学化与经济学科学化统一起来的契机,是为对称哲学与对称经济学的必然产生开辟道路、使对称哲学与对称经济学产生的必然性得以实现的偶然性。对称哲学就是当今时代经济学的形而上学——全球性金融危机说明:只有对称哲学才能使经济学真正实现从非科学向科学转化,只有对称哲学与对称经济学才能使社会主义真正实现从空想主义到科学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性质、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是由科学的哲学、经济学、社会管理学、行为科学等科学理论组成的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是人类关于社会发展理论的最新成果。科学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区别在于她的综合性,与社会科学之王经济学的区别在于她的操作性与制度设计,与经济学中的制度
科学社会主义内容
科学社会主义内容
科学社会主义是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对而言的、关于社会主义的科学的理论体系、理论模型与实践模式。科学社会主义是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结晶。
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是社会主义建立和发展的政治保证。建设高度社会主义民主,是工人阶级执政党的崇高目标和根本任务。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积累了建设社会主义 的新鲜经验,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 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 认识,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 则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40年的历 史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些内 容极大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内涵,是中 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 独特理论贡献,极大地推进了科学社会主义 在当代世界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进步,显 示出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
与当代中国具体实际 相结合的产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 本原则,是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不是 其他什么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实际运用。 社会主义坚持了社会主义道路、人民 民主专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 思主义的指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社会主义, 就是因为我们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 基本原则不动摇。尽管我们做出了一 些改变,但在社会制度的本质层次上 始终贯彻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没有脱离科学社会主义的正确轨道。
科学社会主义 产生的背景
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社会经济条件
01
1825年英国发生第一次经济危机,以后每十年都发生一次,1836和1847 年的经济危机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许多工厂倒闭,产品滞销,工人失业, 生活没有着落。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造成了巨大打击和心理恐慌。这是资本主 义当事人完全预料不到的事情。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本主义的 所有制关系,这些曾给资本主义社会创造出巨大财富的资本主义制度,现在却 也给其自身制造了麻烦。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同生产的社会化已经发生尖锐的 冲突,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已经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外壳不能相容了。资产阶 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生产力武器,而且锻炼出一个能运用这种武器的 资本主义社会的掘墓人——现代工人阶级。这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经济 条件。
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意义
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意义
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意义
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它对人类社会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宏大的愿景,也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
首先,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填补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道“空白”。在过去的历史中,人们往往只关注到个体的经济利益和政治权力,缺乏对社会整体发展及其规律的认识。科学社会主义的出现,让人们开始思考社会结构、阶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公平等问题,为社会进步提供了全新的思考视角。
其次,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为人类提供了一个社会变革的蓝图。科学社会主义以社会公有制为基础,强调生产资料的社会化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相较于利益集团的私有制,科学社会主义提出了一种更为公正和平等的社会组织形式。这不仅能够消除社会中的阶级和贫富差距,还可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技进步,为实现人类共同富裕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三,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推动了人类社会的持续进步。科学社会主义强调的历史观、发展观和人类目标的理论构建,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思想工具。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导向鼓励人们追求社会进步、开展生产力革命和思想解放。科学社会主义的理念激励
人们解放思想、开发创新,推动科技、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为人们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最后,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对全人类具有普遍意义。科学社会主
义的发展,始终关注的是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强调人类团结合作、
共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为全球范围内的社会变革提供了重要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科学社会主义是一种基于科学的社会理论,旨在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和共同富裕。它的基本原理包括社会公有制、社会主义民主、社会公正和社会和谐。
首先,科学社会主义强调社会公有制。这意味着生产资料和资
源属于全体人民,而不是个人或少数人的私有财产。通过社会公有制,可以避免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剥削和不公平现象,实现资源的公
平分配和社会的共同富裕。
其次,科学社会主义倡导社会主义民主。这种民主不仅仅是政
治上的民主,更重要的是经济上的民主。在科学社会主义中,人民
有权利参与经济决策和管理,实现经济的民主化,确保社会资源的
合理配置和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另外,科学社会主义追求社会公正。它强调对弱势群体的保护
和支持,倡导社会的包容和平等。在科学社会主义的理念中,每个
人都应该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不论其社会地位、财富或出身背景,都应该受到公正对待。
最后,科学社会主义追求社会和谐。它强调社会成员之间的合作和团结,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通过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和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
总的来说,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以社会公有制为基础,倡导社会主义民主,追求社会公正和社会和谐。这些原理旨在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和共同富裕,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导。
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导言
科学社会主义是19世纪中叶产生的一种先进社会制度理论,其诞生标志着人类社会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思想是要通过科学的社会规划和组织,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社会主义的社会政治制度。本文将从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基本原则和发展现状等方面进行探讨。
历史渊源
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19世纪的欧洲。马克思、恩格斯等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日益尖锐、工人阶级日渐觉醒的背景下,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种重要流派,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列宁、斯大林等人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基本原则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包括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无产阶级专政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科学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石,是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标志之一。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制度中的一个核心原则,即按照个体的劳动贡献来分配社会资源。无产阶级专政是科学社会主义制度中的政治原则,通过无产阶级的政治领导来确保社会主义的顺利实施和发展。
发展现状
科学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推广。不同国家和地区根据本国国情,吸收并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一些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同时,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影响下,科学社会主义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保持社会主义制度的活力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讨论的重要议题。
结语
总之,科学社会主义是当代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可以更好地认识科学社会主义的内涵和发展方向,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希望本文能够对读者对科学社会主义有所启发和帮助。
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
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是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乌托邦社会主义中的合理因素而发展的理论,是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对而言的关于社会主义的科学的理论体系、理论模型与实践模式,是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结晶。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逻辑思维形式,在批判历代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和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克思的这两个规律的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它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一门政治科学,或者说是一政治学,不是社会学。
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
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
科学社会主义是一种以科学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理论。其主要内容包括
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人类历史是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历史过程。
2.阶级斗争学说:认为社会是由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推动发展的,无产阶级需要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3.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认为市场经济会导致社会贫富分化,国家需要
通过计划经济调控资源分配和生产方向,实现经济的公有化和社会主义的
发展。
4.公有制经济: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化,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5.人民民主专政:实行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保障人民的
基本权利和利益。
6.全球化的策略:通过国际阶级团结,反对国际帝国主义和本国的资
产阶级,实现全球社会主义建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社会主义复习题
1. 简述空想社会主义的功绩、局限和历史地位。
功绩:(1)批判和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1)形成一些接近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3)预测了未来社会的许多特征和原则;(4)初步将其理论主张付诸实践。
局限:(1)把实现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建立在“理性”、“人道”、“永恒正义”等主观理念的基础上,没有真正发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2)没有真正找到实现社会主义的现实道路,寄希望于统治者“良心发现”,对于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重要性的认识不足;(3)没有看到无产阶级能够自己解放自己,看不到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现实阶级力量。
地位:(1)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做了重要的准备,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来源之一;(2)是一种“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一种不成熟的理论”。(3)随着资本主义社会不断走向成熟,随着资本主义的弊端不断暴露,随着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空想社会主义的使命逐渐完成。
2. 试论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能够创立科学社会主义,这绝非偶然。产业革命之后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欧的确立和发展,现代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并开始走上政治舞台,这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坚实的阶级基础。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汲取了人类文明所提供的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总结了近代自然科学的最新发展,继承了19世纪三个最先进国家的三种社会科学思潮,即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同法国一般革命学说相连的空想社会主义,并实现了伟大的变革,从而完成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3. 马恩如何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其意义如何?
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三个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以上三个领域都实现了伟大变革,使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一是创立唯物史观实现了哲学中的伟大变革。“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同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二是创立剩余价值学说,实现政治经济中的伟大变革。“剩余价值来源于工人的生产劳动,被资本家无偿占有,整个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都是工人血汗的榨取者。”
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创新实现了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伟大变革。在
阶级社会中,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而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意义: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是一件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大事,为无产阶级提出理论指导,使无产阶级从“自在的阶级”,变成“自为的阶级”,使无产阶级获得了“批判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锐利武器,开启了人类从必然世界走向自由世界,走向共产主义的伟大征程。
4. 马恩对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科学论证是怎样实现的?
针对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马恩运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分析了社会主义代替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阶级力量和现实道路。
[客观规律]首先,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生产方式内在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这是不依任何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1)引发资本主义社会变革的原因在于客观经济生活之中。(2)在资本主义社会,其基本矛盾是社会化的生产力同私人占有的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阶级力量]其次,阐明无产阶级不仅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掘墓人,而且是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建设者。(1)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是最有远大前途的阶级;(2)无产阶级是革命最坚决最彻底的阶级;(3)是最富有组织性、纪律性和革命团结的阶级。
[现实道路]第三,设计了社会主义代替社会主义的主要步骤。(1)运用阶级斗争和暴力手段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实现无产阶级专政;(2)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生产资料集中到国家手里,进入社会主义社会;(3)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生产力,最终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
5. 马恩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及其理论有哪些?
结合1848年欧洲革命,结合1871年法国巴黎公社革命,结合马恩两次组建“国际”的经验,马恩形成如下理论:
第一,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1)建立军队,运用暴力或和平手段推翻资产阶级统治。(2)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建立新型国家。(3)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4)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的正义斗争。
第二,无产阶级革命“共同胜利”的学说。剩余价值的转形即瓜分理论说明,工人所面对的敌人不单是本企业、本行业直接剥削自己的资本家,而是国内所有剥削者——工业资产阶级、金融资产阶级和土地所有者,甚至是全世界的资产阶级——国家资本同盟。因此,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是世界性的革命。为了对
付共同的敌人,无产阶级必须建立的国际劳动同盟,无产阶级革命必须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
第三,坚持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学说。(1)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有一个革命的、科学的纲领;(2)必须采取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革命策略;(3)必须加强自身的组织和思想建设。
6. 马克思恩格斯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设想有哪些?
第一,关于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构想;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
第二,关于未来社会特征的构想;首要特征是生产资料所有基础上的高度社会化的大生产和高度发达的大工业。另一个特征是公有制基础上出现的人的全新存在方式和生产方式。
7.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把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划分为哪三大形态或哪三大阶段?
(1)人的依赖关系(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2)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资本主义社会);
(3)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共产主义社会)。在未来的共产主义阶段,由于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人既不依赖于人,也不依赖于物,人的自由独立的个性得到了全面的发展,这时才是人的全面自由,才能建立真正的“自由人的联合体。”
8. 达到人的全面解放和自由、建立自由人联合体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1)物质生产领域的自由,使人成为自然界的主人。
(2)社会生活领域的自由,使人成为社会结合的主人。
(3)人的能力全面发展的自由,使人能够成为人自身的主人。
9. 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五大经济特征的论述。
(1)生产的集中引起垄断;
(2)形成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
(3)通过资本输出对外扩张经济;
(4)形成国际垄断;
(5)把世界领土分割完毕。
10. 列宁关于帝国主义历史地位的论述。
(1)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资本主义;
(2)帝国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
(3)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
11. 什么是列宁的“一国胜利论”?如何理解其与马恩“共同胜利论”的关系?
列宁认为,在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发展在主要国家之间出现不平衡,国际资本同盟逐渐瓦解,帝国主义的全球链条上出现薄弱环节,个别国家如俄国已经具备爆发革命的主客观形势。因此,社会主义不能像马恩所设想的那样,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而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中获得胜利。这就是列宁的“一国胜利论”原理。
但是,必须指出的是,列宁的“
一国胜利论”并非是指社会主义可以在一个国家获得最终的胜利,个别国家的社会主义政权的维持与巩固,还需要世界无产阶级的支持,社会主义在一国的最终胜利需要依靠世界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作为基础。列宁的“一国胜利论”,不是对马恩的“共同胜利论”的否定,而是一种发展,实际上是通过一个又一个连绵不断的“一国胜利”,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的“共同胜利”。
12.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划时代意义。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起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意义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主义由科学理论变为现实制度;
2、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了列宁主义阶段;
3、引发了欧洲一系列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
4、引发了亚非拉的民族民主解放运动
5、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
13. 简述苏联模式的基本内容与特征。
在经济上,首先,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其次,高度中央集权的指令性计划管理体制;以速度为中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型工业化战略。
在政治上,首先,立法权与行政权相统一的苏维埃形式;苏联共产党是苏联唯一的执政党,独掌全国政权。
在文化上,(1)科研、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政治化;(2)新闻舆论一律化;(3)文化管理体制集中化、计划化。
14. 如何认识苏联模式的贡献?
(1)第一次消灭了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确立了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原则,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
(2)社会主义工业化成就巨大,使苏联迅速地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社会义工业化强国,强大的工业体系为嬴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3)探索形成人类走向现代化的新模式,第一次对社会化大生产进行全面计划管理取得成效,建立起广泛普遍的经济安全和社会保障体系。
15. 如何认识苏联模式的局限与不足?
第一,经济上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实现主观主义的“命令经济”,特别是不能正确处理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关系,过于优先发展军事重工业,不能使经济持续发展。
第二,政治上违背民主与法治原则,客观上滋生出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不利于建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三,思想文化上采用行政干预主义,不利于文化艺术生命力与活力的激发。
16-1. 如何评价苏联模式?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既有历史的功绩,又有其不适应发展要求的弊端。苏联长期处于帝国主义包围之中。他们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政治上的高度集中,保证了在一定时期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使社会主义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很快成为比较强大的工业化国家,成就是巨
大的。表现在苏联仅用10年多时间就进入了工业最发达国家的行列。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使苏联取得了经济上的独立,强大的工业的反法西斯战争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1936年,苏联宣布基本上建成社会主义,当然,现在看来仅仅是进入社会主义的最初阶段。总之,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起过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但是在和平建设时期,这种高度集中计划的还有政治上的集权,个人崇拜也影响了人们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因而社会主义优越性不能充分发挥出来。
16-2. 苏东解体、易帜的原因是什么?
(1)旧体制的严重弊端所导致的错误和积累的问题与矛盾,导致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
(2)脱离本国实际,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片面、教条式理解及其错误实践;
(3)未能根据时代及历史条件和实践的变化发展,推进和深化改革,缺乏适应性和活力,缺少强大的生命力;
(4)在改革过程中急于求成,“休克疗法”导致社会从“左”迅速滑向右,消解了社会的稳定机制。
17.如何正确评价和认识民主社会主义思潮?
积极方面:首先,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公平与发展;其次,改善并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缓解了劳资矛盾;第三,扩大了广大劳动群众的经济民主和政治民主的权利,提高了劳动者的地位;最后,为改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作出有益贡献。
根本缺陷:第一,以历史唯心主义为理论基础,用人性、道德等因素来理解、诠释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回归空想社会主义;第二,主张对资本主义改良,而不是通过革命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第三,在经济危机期间,无法持续用高福利性的财政税收政策来提供保障和实现劳动者的经济利益;第四,无法应对解决“高福利养懒汉”等负面现象。
18. 何谓近代中国社会的一个主题,两大理论和三位巨人?
一个主题:独立、民主、富强;
两大理论: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三位巨人: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19.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P226
(1)在对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实加以分析的基础上,科学地提示出国社会的性质和基本矛盾;
(2)科学地阐述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和领导力量;
(3)对社会各阶级作了调查研究,正确地解决了革命的敌友问题;
(4)分析了帝国主义、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这些反动势力在中国城市和农村分布的不均衡性;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只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共和国。
20. 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关系是什么?
一、共同点:1.都反映了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
逻辑和中国人民的利益;2.都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导下创建出来的;3.都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二、不同点:1.它们包含着不同的时代内容,打上了不同的时代烙印;2.服务于中国社会发展主题的不同侧面;3.在一系列问题上所得出的具体结论不同。
三、相互联系:上篇与下篇的关系。中国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一篇大文章,毛泽东是上篇,邓小平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下篇。两缺一不可,前者奠定了前提和基础,后者是对前者的突破、创新和发展。
21. 邓小平如何论述社会主义的本质?
邓小平一生最大的贡献在于,结合中国的历史与现状,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首先,他从方法论上给出衡量社会主义的客观标准,即“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接下来,又从否定的角度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最后,他从肯定的角度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有五句话,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其中:(1)“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体现了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统一,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2)“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是社会主义在生产关系方面的本质属性。(3)“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目的。
21. 什么是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标准?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2. 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所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整个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含两层基本含义:
第一,从社会性质上说,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从发展程度上说,我国的社会主义还不成熟、不完善,还处在它的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2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是什么?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3)坚持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24. 为什么说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中国的中心任务
(1)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的物质和
水平最终决定着社会的面貌。
(2)迄今为止的社会主义革命都是在经济满后甚至非常落后的国家首先发生并取得胜利,已经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其物质基础相对薄弱,生产力落后,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高;
(3)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的首要任务就是集中精力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4)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和发展格局决定了中国应当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位。
25. 何谓“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26. 为什么说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一,从改革的目的看,改革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过去,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现在,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
第二,从广度上看,改革不仅要改变旧的经济体制,而且要改变旧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这种全局性、整体性,决定了改革所具有的革命性。
第三,从深度上看,改革不是原有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它的根本变革。从社会制度的角度来讲,改革是一种量的变化,没有发生根本质变;但是,从具体体制的角度来讲,这种改革则是一种质变,是一种革命性变革,实质上是一场革命。
总之,改革所以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革命,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通过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完善和发展。
2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的总体布局(或改革目标)是什么?
(1)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同经济、政治的改革和发展相适应,要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为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指,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回答了新时期“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2)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它对应着物质文明,这是基础;
(3)先进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灵魂
,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凝聚力,是人类社会不断进化发展、实现自身本质力量的重要手段,与它对应着的是精神文明,这是灵魂;
(4)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它对应着政治文明,这是宗旨。
29. 怎样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1)必须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力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2)必须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同时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
(3)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建立健全科学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保持并不断增强党的活力。
(4)必须全面贯彻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5)必须坚持党要管党的原则和从严治党的方针,坚决克服党内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
30. 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及其内涵?
所谓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其中,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惠及全体人民。
第二,坚持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三,坚持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统筹区域、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第四,坚持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又一代永续发展。
31.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有哪些?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2.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
展;
3.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4.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方面工作。
3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提出及其基本特征?
1.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实现了四位一体的飞跃。
2.基本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3.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共十七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命题,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全面、系统、深刻地理解和坚定不移地坚持这一理论体系,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34. 结合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曲折前进的历史,谈一谈时代课题的解决在社会主义运动中的重大作用。
大体上看来,社会主义发展史先后出现过以下四个时代课题:1、资本主义出了什么问题?如何解救穷人于水火?2、怎样才能使社会主义变成现实?3、一国的社会主义在资本主义包围面前还能够挺住吗?4、社会主义怎样才能建成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和更好的民主?
对于第一时代课题出现以下几种回答:1、顽固派:——否认资本主义有任何问题,怪罪于时间太短2、改良派:——肯定资本主义的基本制度,但主张改良其政策、体制(如萨伊、孔德)3、造反派:——提出变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马恩完成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对于第二个时代课题有以下几种回答:1、考茨基、普列汉诺夫(教条主义):——时间不够,继续积累革命力量;2、伯恩施坦(修正主义):——不应革命,走议会道路、和平长入;3、列宁:——革命不错,但不能“共同”,而要“一国”。
对于第三个时代课题有以下几种回答:1、普列汉诺夫(右):——本来就不应搞社会主义革命;2、托洛茨基(左):——主张“不断革命”;3、列宁、斯大林:——探索并建成斯大林模式。
对于第四个时代课题有以下几种回答:1、僵化保守派(左):——归咎于时间太短,否认社会主义有任何问题;2、自由化(右):——否定社会主义等四项基本
原则;3、中国共产党:——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通过理论与实践循环往复、彼此互动的历史可以发现,时代课题及其解决机制非常重要。出了时代课题得不到解决,就陷入低潮;科学解决了时代课题,就进入高潮。
补充几个知识点:
1.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是综合研究变革资本主义社会、创建社会主义社会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在同空想社会主义相对立的意义上加以使用,科学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是同义;从狭义上讲,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核心部分)。科学社会主义包含理论、运动、制度三个方面的内容。
2.“两个绝不会”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3.“两个必然”
即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必然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