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生命圈中的生命系统三

合集下载

生态学思考题

生态学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生态学、环境生态学,其各自内涵是什么?答:生态学:研究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环境生态学:①定义: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②目的:运用生态学理论,阐述人与环境的关系,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1、你认为引种、外来物种入侵对人类、生态环境会带来什么影响?答:破坏生态平衡,作为新型病毒的传播媒介,经济影响,对人类的健康影响, 具体的如破坏农作物,排挤本地生物,成为优势种,传播或直接致病。

入侵的生物可能会成为优势物种而迅速繁殖,进而侵占当地物种的生态位,造成本地物种的灭绝,导致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2、光强与植物光合作用率的关系如何?什么是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答:植物对光强的适应性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的效率与光强成正比,但是达到一定强度后光和效率不会再增加,倘若继续增加光强,光和效率不仅不会提高,反而下降。

此点称之为光饱和点。

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与呼吸作用放出的二氧化碳数量相等时的光强,此点称为光补偿点。

3、阐述水、土壤的生态作用。

答:(1)水因子的生态作用:○1水是生物体的主要组成成分;○2水是良好溶剂,生物体所有代谢活动的介质;○3水有较大的比容,为生物创造稳定的体温和环温。

(2)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1为陆生植物提供基底,为土壤生物提供栖息场所;○2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水、热、肥、矿物质、气-土壤肥力;○3构成土壤生物作用,土壤中生物包括各种菌类、蚯蚓、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对土壤有机物分解转化、元素循环有重要作用,改变土壤物化性质,影响生物生长;○4生态系统的许多很重要的生态过程都是在土壤中进行。

4、有效积温法则的内容、意义?答: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发育阶段的发育过程,而且各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称总积温或有效积温,因此可用公式表示: K = N•(T-T0)。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知识点
2、细胞质基质:细胞质内呈液态的部分是基质,是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3、细胞器:细胞质中具有特定功能的各种亚细胞结构的总称。
二、八大细胞器的比较:
1、线粒体:(呈粒状、棒状,具有双层膜,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内有少量DNA和RNA内膜突起形成嵴,内膜、基质和基粒中有许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车间”。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2、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
高倍物镜观察: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
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为: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①原核细胞:无核膜,无染色体,如大肠杆菌等细菌、蓝藻
②真核细胞:有核膜,有染色体,如酵母菌,各种动物
4、内质网:由膜结构连接而成的网状物,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5、高尔基体: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在动物细胞中与蛋白质(分泌蛋白)的加工、分类运输有关。
6、中心体:每个中心体含两个中心粒,呈垂直排列,存在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7、液泡:主要存在于成熟植物细胞中,液泡内有细胞液。化学成分:有机酸、生物碱、糖类、蛋白质、无机盐、色素等。有维持细胞形态、储存养料、调节细胞渗透吸水的作用。
一、细胞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质(约50%)和蛋白质(约40%)还有少量糖类(约2%--10%)。
二、细胞膜的功能:
1、将流
三、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对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其性质是全透性的。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

生态学复习材料

生态学复习材料

生态学期末复习材料考试题型:一单选10个(20分)二名词解释5个(都是英文的,要求先翻译成中文,然后解释,20分)三简答4个(40分)四论述一个(20分)第一章绪论(P1-28)1环境生态学(Environmental Ecology)的概念: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P112环境生态学发展的重要标志:《寂静的春天》P123环境生态学的主要任务:研究以人为主体的各种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生态系统演变过程、生态环境变化的效应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寻求受损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

P16第二章生物与环境(P30-70)1物种(Species)的概念:概念一:形态相似的个体的集合。

概念二:能实际地或潜在地彼此杂交的种群的集合。

P322协同进化概念(coevolution):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

一个物种由于另一物种影响而发生遗传进化的进化类型。

P333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概念及4个层次。

P35概念:所有来源活的生物体中的变异体,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它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

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4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7点)。

P37(1) 物种生物量(2) 物种属性(3) 物种库(种质库)(4) 输入环境的总能量(能量-多样性假说)(5) 纬度、栖息地异质性和生产力(6) 生物地化循环(7) 系统稳定性(多样性-稳定性关系)5 Gaia假说的主要论点(5点)P40(1)地球上所有生物都起着调控的作用。

(2)地球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

(3)地球本身是进化系统。

(4)地球系统是有机整体。

(5)地球生理学是地球进化的方式。

6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的概念P47光饱和点:光合作用随光强的增加而增加,当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光合产物不再增加或增加得很少,该处的光强度即为光饱和点。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归纳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归纳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归纳学好高中生物,要学会总结归纳,对于章节性内容要善于总结复习,形成自己的知识系统。

下面就让店铺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归纳吧,希望能对你有帮助!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归纳篇一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2、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高倍物镜观察: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为: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①原核细胞:无核膜,无染色体,如大肠杆菌等细菌、蓝藻②真核细胞:有核膜,有染色体,如酵母菌,各种动物注:病毒无细胞结构,但有DNA或RNA4、蓝藻是原核生物,自养生物5、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统一性体现在二者均有细胞膜和细胞质6、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耐人寻味的曲折7、组成细胞(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含量不同8、组成细胞的元素①大量无素:C、H、O、N、P、S、K、Ca、Mg②微量无素:Fe、Mn、B、Zn、Mo、Cu③主要元素:C、H、O、N、P、S④基本元素:C⑤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元素为C,鲜重中含最最多元素为O9、生物(如沙漠中仙人掌)鲜重中,含量最多化合物为水,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为蛋白质。

10、(1)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可苏丹III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IV染成红色);淀粉(多糖)遇碘变蓝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2)还原糖鉴定材料不能选用甘蔗(3)斐林试剂必须现配现用(与双缩脲试剂不同,双缩脲试剂先加A 液,再加B液)11、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结构通式为NH2—C—COOH,各种氨基酸的区H别在于R基的不同。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三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三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 注重板书的整体美感和艺术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 在板书中适当加入趣味性的元素,如卡通插图、颜色标注等,增加学生的关注度。
课堂
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动物在生物圈中作用的掌握情况。重点关注学生对生态平衡、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等概念的理解。针对学生回答中的疑惑,及时进行解答和讲解,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4. 学生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堂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和点评。关注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如对生态平衡、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等概念的理解和应用。针对作业中的错误,及时进行讲解和辅导,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5. 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效果。通过自我评价,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学习优点和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
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五单元 第三章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2.教学年级和班级:八年级生物上册
3.授课时间:1课时(45分钟)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 生命观念: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动物在生物圈中的角色和功能,形成对生命系统的整体认识。
2. 观察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是否积极参与讨论、是否认真听讲、是否主动提问等。针对参与度较低的学生,及时进行鼓励和引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 课堂测试:在课堂适当时间安排小测试,测试学生对动物在生物圈中作用的掌握情况。测试内容可以包括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等。根据测试结果,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进行讲解和辅导。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生命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层次

生命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层次

生命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层次
生命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层次是细胞。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
和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细胞
细胞是生物结构和功能最基本的单位,所有的活的生物体,是有时被称为“建筑砌块的生活”。

一些生物,例如细菌,只有一个细胞组成细胞,构成一个单细胞生物。

其他生物,如人类,是多细胞生物。

细胞体形极微,在显微镜下始能窥见,形状多种多样。

主要由细胞核与细胞质构成,表面有细胞膜。

高等植物细胞膜外有细胞壁,细胞质中常有质体,体内有叶绿体和液泡,还有线粒体。

动物细胞无细胞壁,细胞质中常有中心体,而高等植物细胞中则无。

细胞有运动、营养和繁殖等机能。

《环境生态学》第三章:生物圈的生命系统 (2)

《环境生态学》第三章:生物圈的生命系统 (2)

图(a) 生态位的重叠
——两个物种的生态位重叠
• (a) 两条资源利用曲线完全分隔, 表示必定有某些资源没有完全 利用;
• (b)部分重叠,表示两个物种都 能从未利用的资源中获得利益;
• (c) 重叠度很大,表示两个物种 取食同样的食物,竞争非常激 烈,有可能导致一个物种灭绝
图(b) 生态位的重叠
有利于群体的生存和增长。但是随着个
体数的增加,密度过高、繁殖过剩时产 生有害的拥挤效应。
阿利规律
在一定条件下,当种群密度(数量)处 于适度的情况时,种群的增长最快,密 度太低或太高都会对种群的增长起着限 制作用,这就叫做阿利规律(Alice’s principle)。种群的适度密度在生态学 上也称为繁殖适度(bonitation)。
实例:
在温室中进行的大麦和燕麦竞争实验的结果见表。 不论大麦的输入比例如何,其输出比例总是大于输入比例。
表 大麦和燕麦竞争实验的结果
播种种子/ (106粒·hm-2)
收获种子/ (106粒·hm-2)
大麦
燕麦
输入率
大麦
燕麦
输出率
0.0
1.0
-
0
162
-
0.2
0.8
0.25
42
113
0.37
0.4
0.6
第三节
种群关系
一、种内关系
1.集群
集群是同一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多或 少都会在一定的时期内生活在一起,从 而保证种群的生存和正常繁殖,是一种 重要的适应性特征。
分类 根据集群后群体持续的时间长短,集群 分为临时性和永久性两种类型。
同一种动物在一起生活所产生的有利作 意义 用,称为集群效应。

生命圈中的生命系统

生命圈中的生命系统
人体健康管理
通过监测生命系统的状态,可以对人体健康进行 科学的管理和维护。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指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 有个体,是生物繁殖的基本 单位。
群落
指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种群 的集合体,是生物群落与环 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 体。
生物圈
指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 环境的总和,包括大气圈、 水圈和岩石圈。
层次
细胞层次
指构成生命的基本单位,包括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群体层次
指由多个个体组成的群体,如 种群、群落等。
遗传与变异
生命系统通过遗传和变异,实现物种的延续和进化。
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结构决定功能
01
特定的结构决定了特定的功能,如心脏的结构决定了其泵血的
功能。
功能影响结构
02
长期的功能活动会对结构产生影响,如长期锻炼的人肌肉会更
加发达。
结构与功能的协同演化
03
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生命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会相互影响、协
分子层次
指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如蛋 白质、核酸、糖类等。
个体层次
指由单个细胞或多个细胞组成 的有机体,如动植物等。
生态系统层次
指由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相 互作用而形成的自然系统。
生命系统的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
指不同物种之间的差异和多样 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
生态系统多样性
指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差异和 多样性,包括森林、草原、湿 地、湖泊等类型。
生命系统是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与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动态平衡系统。
生命系统是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与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复 杂系统。

环境生态学导论

环境生态学导论

第一章绪论1、生态圈:包括地球上一切有生命的机体和维持他们生存的各种系统,即生态圈是生物圈与生命支持系统的统一体,是地球上全部生物和与之发生相互作用的环境的总和。

生态圈包括生物圈和生命支持系统两大部分。

生态圈中,有生命的部分共同构成生命系统,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空间称作生物圈。

生态圈中的生命支持系统是指地球上生命系统生存所需要的某些必要的条件,主要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能量。

2、环境生态学定义:是研究认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修复、重建和保育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3、关于生态学发展的三本书《增长的极限》《人类环境宣言》《我们共同的未来》4、生态学的定义是研究生物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5、环境科学:从广义上说是研究人类周围大气、土地、水、能源、矿物资源、生物和辐射等各种环境因素及其与人类的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这些环境要素影响的科学。

从狭义上将讲它是研究由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的变化以及保护和改进环境质量的科学。

6、全球性环境问题资源枯竭、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突发性环境和生态灾害频发等。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1、种的性状可分两类:基因型与表型。

(前者是种的遗传本质,即生物性状表现所必须具备的内在因素;后者是与环境结合后实际表现出的性状。

)2、什么叫生物的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会改变作用于其他生物的选择压力,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变化。

这种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过程即为协同进化。

3、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包括哪几个方面、各方面定义:生物多样性就是生物类群层次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

一般包括四个层次,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

①遗传多样性:又称为基因多样性,指种内不同种群之间或同一种群内不同个体的遗传变异总和。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结缔组织(connectivetissue)结缔组织是由多种细胞和大量的细胞间质构成的。

细胞的种类多,分散在细胞间质中。

细胞间质有液体、胶状体、固体基质和纤维,形成多样化的组织。

具有支持、保护、营养、修复和物质运输等多种功能。

如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软骨、骨、血液等。

[1]1.疏松结缔组织(looseconnectivetissue)在动物体内分布很广,是由排列疏松的纤维与分散在纤维间的多种细胞构成的,纤维和细胞埋在基质中,它分布于全身组织间与器官间(图1-14)。

纤维主要有2种:胶原纤维(collagenousfiber)和弹力(或弹性)纤维(elasticfiber)。

胶原纤维有韧性,常集合成束,由胶原蛋白组成,于沸水中溶解成为胶水称动物胶。

弹力纤维有弹性,较细,由弹性蛋白组成,能耐受沸水和弱酸。

疏松结缔组织的细胞有多种,主要的如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它是产生纤维和基质的细胞,对伤口愈合有重要作用(图1—15)。

又如组织细胞(histiocyte或巨噬细胞macrophage)具有活跃的吞噬能力,能吞噬侵入机体的异物、细菌、病毒以及死细胞碎片等,具保护作用。

2.致密结缔组织(denseconnectivetissue)与疏松结缔组织的不同点,主要是由大量的胶原纤维或弹力纤维组成,基质和细胞较少。

如肌腱(图1—16)由大量平行排列的胶原纤维束组成,成纤维细胞成行排列在纤维束间。

皮肤的真皮层的胶原纤维交织成网。

而韧带及大动脉管壁的弹性膜,是由大量弹性纤维平行排列构成,呈束状或膜状。

3.脂肪组织(adiposetissue)由大量脂肪细胞聚集而成,在成群的脂肪细胞之间,由疏松结缔组织将其分隔成许多脂肪小叶。

脂肪组织的特点是含大量脂肪细胞,其中储有大量脂肪,分布在许多器官和皮肤之下(图1—14)。

具有支持、保护、维持体温等作用,并参与能量代谢。

4.软骨组织(cartilapenoustissue)由软骨细胞、纤维和基质构成。

环境生态学课程习题集剖析

环境生态学课程习题集剖析

课外作业习题集第一章绪论一、选择题1、《寂静的春天》是哪位科学家所著?()A、Rachel CarsonB、Meadows DennisC、Lynn WhiteD、Baulding K K2、下列各项中哪一个不属于组成环境科学的三个主要学科?()A、环境物理学B、基础环境学C、应用环境学D、环境学3、最早给出“生态学”定义的是()。

A. 奥德姆B. 郝克尔C. 达尔文D. 高斯4、著有《生态学基础》一书并因此获得“泰勒”奖,被誉为“现代生态学之父”的是下列哪位生态学家?()A. OdumB. HaeckelC. ClementsD. Tansley二、填空题1、环境科学是研究和指导人类在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中,正确协调人与()相互关系,寻求人类社会()途径与方法的科学,是由众多分支学科组成的学科体系的总称。

2、环境生态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以人为主体的各种环境系统在()的干扰下,生态系统演变过程、生态环境变化的效应以及相互的规律和机制,寻求受损()恢复和重建的各种措施。

3、恢复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生态系统()技术及方法、生态学过程与机制的科学。

三. 简答题1、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2、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和发展趋势是什么?第二章生物与环境一、选择题1、沙漠狐的耳朵比极地狐的耳朵大得多,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是()A.阳光B.水C.温度D.食物2、北极狐的外耳明显短于温带的赤狐,而后者又明显短于热带的大耳狐,狐狸外耳的这种变异可以用()解释。

A. Bergman规律B. Allen 规律C. Jordan规律D. Gause假说3、从赤道到两极,光照强度随纬度的增加而()。

A.减弱B.增强C.不变D.略增强4、动物在低温环境中降低身体终端的温度,这种适应是()。

A.生理适应B.行为适应C.形态适应D.对高温的适应5、适合在强光照环境中生活的植物称为()。

A.湿生植物B.中生植物C.阳生植物D.阴生植物6、年轮是生物对()的适应表现。

第三章 生物圈中的生命系统

第三章 生物圈中的生命系统
15
(一)种群的群体特征
3.生命表 系统描述同期出生的一生物种群在各发育阶段存活过程的 一览表,是研究种群动态的一种有用的工具。 动态生命表
根据对同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存活数动态监察资料编制而成。 这类生命表称为同生群生命表。
静态生命表
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一个年龄结构的调查,并根据其结 构而编制成的生命表。
1
二、基因
基因是所有生物表现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也是所有生物 用来维持其种属遗传性的关键。 一切生物的所有遗传信息都存在于组成基因或基因组的核 苷酸序列,即核酸中。
2
二、基因
基因表达和蛋白质合成的中心法则:包括DNA(基因组) 的复制(生命的存在和种群的延续所系),多种RNA的 转录(遗传性表达的关键步骤)和蛋白质的翻译合成(决 定生物的形态构架和生命活动的生理功能)。 它是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和生物种类的构型基础,是当前 条件下,生物圈所有生物种系生命活动规律的共同分子机 制。 基因隶属于分子生态学的研究范畴。
临时性集群 永久性集群
集群的原因
对栖息地的食物、光照、温度、水等环境因子的共同需要 对昼夜天气或季节气候的共同反应 繁殖的结果 被动运送的结果 个体之间社会吸引力相互吸引的结果。
34
一、种内关系
(一)集群 集群的生态学意义:
在一定的密度下,群体密度的增加能够有利于群体的生存和增长。但 是随着个体数的增加,密度过高、繁殖过剩时产生有害的拥挤效应。
2.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 逻辑斯谛方程
比无密度效应模型增加两点假设: ① 存在环境容纳量(K),当Nt= K时,种群为零增长,即dN/dt = 0; ② 增长率随密度上升而按比例降低。

《环境生态学》第三章:生物圈的生命系统

《环境生态学》第三章:生物圈的生命系统

第二节
生物种群的特征及动态
一、种群概念及特征
1. 种群概念
种群(population)是指在一定空间 中同种个体的组合。种群是物种在自 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从进化论的 观点看,种群是一个演化单位。从生 态学观点来看,种群又是生物群落的 基本组成单位。
2. 种群特征
种群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三方面:
微生态学 微生态学是以单细胞为中心与环境 关系的生态学。
分子生态学 分子生态学是以生物活性分子特别 是核酸分子为中心与分子环境关系 的生态学。
下图是生态学研究的生物圈中的生命系统层次划分:
基因 细胞 器官 生命体 群体
社会
生物成分 +
非生物成分
物质
能量
|| 生物系统 基因系统 细胞系统 器官系统 机体系统 群体系统 生态系统
r对策者和K对策者种群增长曲线
N(t+1)
S′ K-对策
S
r-对策
X Nt
四、种群调节
1.气候学派
多以昆虫为研究对象,认为,种群参数受天 气条件影响,强调种群数量的变动,否定稳 定性。
2.生物学派
主张捕食、寄生、竞争等生物过程对种群调 节起决定作用,认为只有密度制约因子才能 调节种群的密度。
3.食物因素
dN dt
rN 1
N K

其积分式为:N
t

K 1 e art
式中:a——参数,其值取决于N0,表示曲 线对原点的相对位置。
逻辑斯谛曲线可划分为5个时期:
① 开始期,也称潜伏期,由于种群个体数 很少,密度增长缓慢;
② 加速期,随个体数增加,密度增长逐渐 加快;
③ 转折期,当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一半 (即K/2时),密度增长最快;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归纳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归纳

七年级上册生物(北师大版)知识点归纳第一章什么的世界1、地球上所有生物都生活在地球表面的一个“薄层"里,薄层包括:大气圈、整个水圈、岩石圈上层。

2、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多样性.3、生物的特征:应激性、生长、繁殖、新城代谢4、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分、土壤、温度、湿度等5、生物因素:生物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6、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互帮互助、竞争。

7、非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竞争,捕食、互惠互利、寄生。

8、生物能影响环境,环境也能影响生物。

9、地球之肾是“湿地”,地球之肺是“森林”。

第二章探索生命1、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19世纪初,法国学者拉马克首次提出“生物学”。

3、瑞典科学家林奈对生物进行分类,分为:界、门、纲、目、科、属、种。

4、英国科学家创立“进化学说”。

5、哈维发现了血液循环.6、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7、生物工作者利用观察、调查、分类、实验等方法,观察、收集生物的科学事实。

实验法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8、实验法的步骤:(1)发现并提出问题;(2)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3)作出假设;(4)设计实验方案;(5)实施实验并记录;(6)分析实验现象;(7)得出结论.第三章细胞1、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2、单细胞生物:衣藻、草履虫等只有一个细胞构成。

3、多细胞生物:由许多细胞构成,大多数生物都是多细胞生物。

4、显微镜的结构:目镜、镜筒、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镜臂、物镜、转换器、载物台、遮光器、通光孔、反射镜、镜柱、镜座。

5、显微镜的使用:(1)取镜安放;(2)对光;(3)放置玻片标本;(4)观察并记录;(5)收放。

6、对光:转动物镜,使目镜、物镜、通光孔在一条线上,看到白光。

7、观察:先使用低倍物镜观察,调节粗准焦螺旋找到物象,再调节细准焦螺旋看清细胞。

8、物象在视野边缘,要调节到中间,把标本往物象的一边移动。

环境生态学课后题答案[1]

环境生态学课后题答案[1]

第一章绪论1.生态学的分支学科怎样划分的2.什么是环境生态学及其研究内容对象定义:环境生态学是研究人类干扰条件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及保护生态对策的科学。

研究内容: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制和规律研究;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研究3.环境生态学产生与发展过程。

4.当今世界上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和损耗;酸雨污染;土地荒漠化;森林植被被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资源破坏和污染;有机物的污染5.当代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全球化;综合化;社会化;高科技化;累积化;政治化。

6.名词及术语环境问题,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环境生态学,环境危机,地球温暖化,臭氧层空洞,酸雨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或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不利反馈。

生态破坏: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生态效应。

环境污染:因工农业生产活动和人类生活所排放的废弃物造成的污染。

环境生态学:研究人类干扰条件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及保护生态对策的科学。

环境危机:由人类生产与生活活动导致地区性、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的环境功能的衰退或破坏,从而严重影响和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地球温暖化:臭气层空洞:人类大量使用的氯氟烷烃化学物质(如制冷剂、发泡剂、清洗剂等)在大气对流层中不易分解,当其进入平流层后受到强烈紫外线照射,分解产生氯游离基,游离基同臭氧发生化学反应,使臭氧浓度减少,从而造成臭氧层的严重破坏。

酸雨:PH值小于的降水。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1、什么是生物的协同进化举例说明。

生物的协同进化主要是由于生物个体的进化过程是在其环境的选择压力下进行的,而环境不公包括非生物因素,也包括其他生物。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幻灯片PPT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幻灯片PPT

目标点击
知识体系
考点聚焦
4.细胞分裂对生物体的_________个__体__维__持_与____种__族__延__续______ 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5.细菌与真菌细胞结构比较,细胞没有___成__形_的细胞核。
目标点击
知识体系
考点聚焦
【疑难典析】 1.不要误以为植物细胞都有叶绿体和液泡等结 构,或误认为所有细胞均有细胞核。除叶片或幼茎的皮层细 胞外,植物体的其他大部分细胞都不含叶绿体,幼嫩的植物 细胞一般无液泡。2.不同生物细胞的形态结构差异很大,以上 内容只是初中学习时的一般规律。
目标点击
知识体系
考点聚焦
例6 1992年8月22日,陕西某村民采到一不明物体,手感柔 软 ,生长迅速。科学家通过活体培养、细胞观察等研究后认为,它 是我国首次发现、世界罕见的珍稀生物,俗称“太岁”。下 列证 据中,与判断该不明物体为生物无关的是( ) C
A.具有细胞结构 B.能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 C.手感比较柔软 D.能快速生长
目标点击
知识体系
考点聚焦
3.在细胞的基本结构中,___细__胞__核___和生物的遗传密切相关, 其中含有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__D_N__A_。与动植物细胞相比较, 细菌细胞的该结构不成形(又称___拟__核___)。____细__胞__质__是细胞进 行许多生命活动的地方,在生命活动旺盛的细胞中,该结构在 不停地缓慢流动。动物细胞结构与植物细胞结构的最大区别是 细胞膜外没有_____细__胞__壁_结构。
目标点击
知识体系
考点聚焦
知识体系
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质
分裂 生长
分化
遗传
目标点击
知识体系
考点聚焦
种群 群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一个湖泊经历了一系列的演替阶段后,可演变为一个森林。 在演替过程中首先出现的是( ) A.沼泽 B.湿地 C.草原 D.森林
A
水生演替系列
①自由漂浮植物阶段(浮游生物残体、湖岸雨水带来的泥沙,湖底抬高)
②沉水植物群落阶段(轮藻属首先在湖底裸地上生长,加快有机物的积累) ③浮叶根生植物群落阶段(湖底变浅,出现浮叶根生植物,如莲。) ④挺水植物群落阶段(水体继续变浅,出现挺水植物,如芦苇。) ⑤湿生草本植物阶段(湖底露出地面,挺水植物被草本植物替代) ⑥木本植物阶段(水分继续蒸发,出现木本植物)
3.哪一项演替属于原生演替( A.从湖底开始的水生演替 C.农田弃耕后的恢复演替
A

B.草原的放牧演替 D.砍伐森林的恢复演替
4.下列哪项不是群落演替的趋势( ) A. 生物种类越来越多 B. 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C. 有些物种可能灭绝 D. 生物种类越来越少
D
个体 空间特征 种群 概念 特征 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样方法 标志重捕法) 出生率和死亡率 年龄组成(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性别比例
演替 内因性演替
按基质的性质划分
按控制演替的主导因素划分
外因性演替
自养性演替
按群落代谢特征划分
异样性演替
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
裸岩上的演替
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 灌木阶段 森林阶段(乔木阶段)
1、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不是 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 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苔藓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
弃耕农田
乔木
小灌木、灌木林
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别
原生演替
起点 时间 速度 影响因素 从没有过生物或有过生物 但已被彻底消灭的环境 经历时间长 缓慢 自然因素
次生演替
原有群落环境只是 失去了原有植被 经历时间短 较快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
裸岩上的演替、水生演替
弃更农田上的演替
湖泊的群落演替图
从一个湖泊的演替过程可以看出, 水生演替系列实际上是湖泊池塘填 平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从湖泊池塘 沉 水 的边缘向中央水面逐渐推进的。因 植 物 阶 段 此有时我们可以在离岸不同距离的 地方看到处于同一演替系列中不同 浮叶根生植物阶段 阶段的几个群落,这些群落都为围 绕着湖中心呈环状分布。
小草
蜘蛛 202种动物 621种动物
小树林
880种动物
2.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在火山爆发 中,有些物种可能会绝灭;在恢复过程中外来新物 种可能会进入。群落结构因此而发生了变化,一般 不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
对群落的“动态发展观”
群落也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生命系统。 由于气候变迁、洪水、火烧、山崩、动物的活动和植物繁殖 体的迁移散布,以及因群落本身的活动改变了内部环境等自 然原因,或者由于人类活动的结果,使群落发生根本性质的 变化的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就叫做演替。
挺水植 物 和沼 泽植物阶段




研究群落演替的意义
在自然界里,群落的演替是普遍现象,而 且是有一定规律的。人们掌握了这种规律, 就能根据现有情况来预测群落的未来,从 而正确的掌握群落的动向,使之朝着有利 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研究群落演替的意义
随着演替的进行,组成群落的生物种类和 自然群落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有序的过 数量会不断发生变化。演替过程只要不遭 程,是有规律地向着一个方向发展并 到人类的破坏和各种自然力的干扰,其总 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因而群落 的趋势是会导致物种多样性的增加,直到 的发展是能够预见的。 达到顶极群落为止。
第六节 生物群落的演替
本节聚焦
什么叫演替 演替的类型 研究群落演替的意义
问题探讨:
1883,8、27 喀拉喀托火山爆发,爆炸声是有史以来最 响亮的声音 岩浆所到之处生物全部死亡,成了一
再后来动、植物逐渐增 几年后长出小草,出现一种蜘蛛 多,形成小树林。
片祼地。
几年 1909年 1919年 1934年
(2)单元顶极论认为,在一个气候区域内,所有 群落都有趋同性的发展,最终形成气候顶极,而 多元顶极论不认为所有群落最后都趋于一个顶极
Whittaker
生物群落演替理论-顶极-格局假说
在任何一个区域,环境因子都是连续不断地 变化的。随着环境梯度的改变,各种类型的 顶极群落,如气候顶极、土壤顶极、地形顶 极等,不是截然呈离散状态而是连续的,因 而形成连续的顶极类型,构成一个顶级群落 连续变化的格局。
遗传特征
数量增长规律(J型曲线 S型曲线) (数学模型) 群落 群落的构成 群落的概念 物种丰富度 群落中的种间关系 (互利共生 竞争 捕食 寄生) 群落的结构(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生态位 概念和类型 群落的演替
内部因素
影响因素 外界因素(人为因素)
生物群落演替理论
单元顶极论 多元顶极论
顶极-格局假说
生物群落演替理论-单元顶极论
Clements
气候顶极 任何一类演替都经过迁移、定居、群聚、竞 亚顶极 争、反应及稳定六个阶段。到达稳定阶段的 群落,就是和当地气候条件保持协调和平衡 偏途顶极 前顶极 的群落,这就是演替的终点,这个终点就称 先顶极 为演替顶极。
次生演替
农田被弃耕以后,很快就会 长满一年生的杂草。在杂草 的覆盖下,土壤条件得到改 善,一些多年生的杂草会接 种而至。土壤表层有机物质 逐渐增多,保水能力也逐渐 一年生、多年生杂草 增强,这将更有利于植物的 生长,几年后,一些小灌木 便会生长起来,并成为灌木 丛。在经过一段时间,乔木 开始出现,高大的乔木占据 了更多的空间,灌木逐渐减 少,乔木逐渐成为森林。
通过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起了 2、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础? 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而苔藓生长后,由 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其 为什么苔藓能够取代地衣? 结果是逐渐取代了地衣。
3、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地衣、苔藓、 能找到这些植物。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 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后,乔 草本植物和灌木吗? 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 植物都是存在的。
优势顶极
生物群落演替的制约因素
1.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 2.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 放火烧山,砍伐森林,开垦土地等,都可以使生物群 3.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 落改变面貌;还可以经营、抚育森林,管理草原,治 理沙漠,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的轨迹进行。也 可以建造人工群落,使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 4.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 为控制之下。 5.人类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
生物群落演替理论-单元顶级论
Clements
单元顶极论认为:在同一个气候区内,无论 演替初期的条件多么不同,最终都能形成一 个与当地气候条件保持协调和平衡的演替顶 极,包括气候顶极和前顶极。
只有气候才是演替的决定因素,其他因素都 是第二位的,无论那种类型的前顶极,如果 给予足够的时间,都可能发展为气候顶极。
超顶极
前顶级
亚顶极
单元顶级论
内蒙古典型草原气候顶级是针茅草原,但松厚土壤上的羊草草 原是针茅草原之前出现的一个比较稳定的阶段,即亚顶极。
偏途顶极
美国东部的气候顶级是夏绿阔叶林,但因常受火烧而长期保留 在松林阶段。
先顶极
草原气候区域内,在较湿润的地方出现的森林群落即先顶极。
后顶极
草原区内出现的荒漠植被片段。
演替的类型
初级演替
在一个起初没有生命的地方开始发生的演替,叫做初级演 替。例如,在从来没有生长过任何植物的裸地、裸岩或沙 丘上开始的演替,就是初级演替。
次级演替
在原来有生物群落存在,后来由于各种原因使原有群落消 亡或受到严重破坏的地方开始的演替,叫做次级演替。例 如火烧演替、弃耕演替、放牧演替就是次级演替。
群落演替的内外因素
种内关系 内因 种间关系 其动态变化是群落演替的 催化剂
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 是群落演替的动力 自然因素 气温的大幅度变化、洪水、 干旱等 放火烧山、砍伐森林、开垦 土地、建造水库等
外因
人为因素
例1.在气候条件合适的条件下,从裸露的岩石开 始的原生演替的完整过程是( A)
(A)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B)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森林阶段 (C)地衣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 (D)森林阶段、灌木阶段、草本植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 析与解 原生演替是在从未有过生物或有过生物生长却被彻底消灭的原 生裸地中发生的生物演替。从岩石表面开始的群落演替为原生演替。陆 地植物的原生演替过程大致经过地衣植物群落、苔藓植物群落、草本植 物群落和木本植物群落阶段。地衣、苔藓两个阶段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主 要表现在土壤的形成和积累方面,对小气候的影响还很不显著。草本植 物群落阶段土壤继续增加,小气候也开始形成。同时土壤微生物和小型 土壤动物的活力增强,植物的根系可深入到岩石缝隙,因此环境条件得 到了大大的改善,为一些木本植物的生长创造了条件。到了森林群落阶 段,演替速度又开始减慢。
Tansley
生物群落演替理论-多元顶极论
在一个气候区域内,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不一 定都汇集于一个共同的气候顶极终点。 共同点: (1)都是经过单向变化而达到稳定状态的群落; (2)顶极级群落在时间和空间上与生境相适应;
不同点:
(1)单元顶极论认为,只有气候才是演替的决定 因素,其他因素都是第二位的,但可以阻止群落 向气候顶极发展;多元顶极论则认为,除气候外 其他因素也可以决定顶极的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