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6.清平乐 村居苏教版

合集下载

第26课《清平乐村居》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

第26课《清平乐村居》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清平乐村居》这首诗的基本内容,理解并背诵诗歌,学会正确朗读和默写。
2.通过分析诗句,让学生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提高他们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诗词表达自己情感的能力,学会用诗词描绘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4.引导学生了解古人的生活环境,掌握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本案例以问题导向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的内涵,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通过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诗句,提高语文素养。
3.小组合作,提升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本案例的一大亮点。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不仅提高了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还使学生在互动中取长补短,共同提升。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音乐和视频等,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诗意的课堂氛围。通过展示田园风光的图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诗歌所描绘的美丽村居之中,从而激发他们对诗歌的兴趣和情感共鸣。同时,我还会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他们回忆和分享自己对于乡村生活的体验和感受,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诗词。
第26课《清平乐村居》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首描绘田园生活的诗歌。这首诗以清新脱俗的语言,展示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在教学这首诗的过程中,我旨在让学生通过品味词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同时结合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关爱自然,珍惜美好生活。本案例将围绕这一目标,设计一系列具有实用性和人性化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26 清平乐 村居 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26 清平乐 村居  苏教版

清平乐村居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1个多音字,理解“吴音、相媚好、翁媪、无赖”等词。

3、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4、了解词人写作背景,激发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2、学会本课3个生字,1个多音字,理解“吴音、相媚好、翁媪、无赖”等词。

(重点)3、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难点)教学过程:一、诗词比较了解词1师生对诗:同学们,我们先来玩一个对诗游戏。

2我们刚才对的诗,你有什么发现?点击:乡村生活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首描写乡村生活的词。

(板书课题:清平乐yuè村居)清平乐是词牌名,板书:词牌名每一种词牌都代表一支曲汇报收集到的词牌名。

“村居”是题目,书写时中间空格,读时也要停顿,教师示范,学生读。

3出示: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词和诗有什么不同之处。

(1)词牌名(2)长短句(板书)(3)上阙和下阙。

(板书)二、了解词人1这是著名词人辛弃疾写的,(板书:辛弃疾)你了解他吗?2请看:介绍词人。

3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怎样的呢?三、自读课文读准音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多读几遍,争取把每个字读正确!2你会读了吗?出示,指名读。

相机正音:翁媪(看图,知道什么意思吗?)剥(b ao)莲蓬:指去掉外面的皮、壳,还可以剥——3教师范读,体会押韵。

指导读出韵味、节奏4指名读5齐读四、了解大意1现在请同学们边看课文插图边读读课文,看看有哪些句子你能自己读懂?2有读懂的地方吗?好!同桌先交流交流!五、品词析句让我们一起来分享集体的智慧,你读懂了哪个句子呢?A 茅檐图1指名汇报,说说你的理解,请你读。

试着把“低小”和“青青草”读慢点!2你听到什么?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都听到!3用力吸气!你仿佛闻到了什么?4这是乡村生活的朴素恬静之美!(板书:朴素恬静)一起读!B翁媪图1指名汇报读,谈理解。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清平乐·村居》语文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清平乐·村居》语文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清平乐·村居》语文教案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借助画面与注释,了解词的大意。

2、了解词的一般特征。

3、在多层次的诵读、想象、拓展中,感受乡村生活的和谐美好,体悟词人对这种安宁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借助画面与注释,了解词的大意。

2、了解词的一般特征。

教学难点:在多层次的诵读、想象、拓展中,感受乡村生活的和谐美好,体悟词人对这种安宁生活的向往。

教学过程:一、古诗导入,初识宋词。

1、知道今天我们学什么吗?(请一生回答)它是一首词(学生接着说)。

是的,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诗词国度,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相信同学们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词,老师想考考大家,老师说前半句,你们一起说出下半句。

2、屏幕出示:教师提供前半句,让学生接着说。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把这些诗词连起来读一遍。

3、这都是描写农村生活的诗词。

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驻足于农村,寄情于田园,用诗词表达自己对农村那份浓浓的情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

板书:清平乐村居。

乐这个字读yue,一起读课题。

4、清平乐,是词牌名。

什么是词牌名呢?出示小资料:清平乐,词牌名。

中国古代,诗人写成了一首词,按一定的旋律来吟唱,这旋律的名称,就是词牌名,它表示的是一种曲调,一种节奏。

清平乐,是词牌名,那么村居呢?是这首词的真正的题目。

所以在书写课题的时候中间空一格或者用间隔号,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词牌名和题目中间要略有停顿。

一起再读课题。

二、自主初读,感知词韵。

1、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怎样的情景呢?请大家拿起课文,放开声音来读读这首词,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正确,读流利。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指名读。

谁能一个人,放开声音读读这首词?谁第一个把手举起来我就叫谁?读正确预设:大家有没有发现在这首词的最后一句中,有一个多音字剥bao、bo(板书)谁来读一读这个剥字?请把这个词放到句子中读一读。

苏教国标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清平乐村居

苏教国标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清平乐村居

苏教国标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清平乐村居一、教材分析1.1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帮助学生:1.熟悉古文《清平乐·村居》的内容;2.能够理解课文,了解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情感表达;3.学习古诗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拟人等;4.口头表达和书写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

1.2 难点分析学生需要通过阅读古文《清平乐·村居》,理解文中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之情。

但是难点在于:1.古文的文化背景和语言表达方式与平时所接触的现代文明不同;2.古文中出现了大量与现代汉语使用不同的词语,比如“细腰红”,“眉峰锁半山”等;3.学生需要学习古诗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拟人等,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

二、教学过程2.1 导入环节教师先让学生朗读课文《清平乐·村居》,然后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即人物比喻和描写的作用。

教师则巩固学生对人物比喻和描写的理解,让学生发现古人的文化背景和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

2.2 讲解课文在该环节,教师介绍古文的文学背景和作者,为学生打开了阅读课文的大门。

然后,老师帮助学生理解每个句子中的意思,引导学生了解田园生活的美好。

教师可以直接从每个段落入手,让学生对每个小部分的内容有所了解。

2.3 学习修辞手法在该环节,教师可以讲解一些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拟人等。

以中性的语言为例,让学生理解神尚高远、迷路弥甚等句子的表达方式。

2.4 创作环节在该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试着仿写一些内容,以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同时,为学生了解文字表达效果的重要性,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使用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2.5 总结概括教师在总结概括的同时,再次强调课文的主题,从而巩固学生对“田园乐土”的理解。

同时,老师还能够帮助学生总结安排时间、分期分批认真整理好文稿的技巧,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诗词习作的规律。

三、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让学生学习了古文《清平乐·村居》的内容,通过教学,学生对于田园生活的理解有了更深的认识。

五年级语文上册 清平乐 村居 1教案 苏教版

五年级语文上册  清平乐 村居 1教案 苏教版

---------------------------------------------------------------最新资料推荐------------------------------------------------------ 五年级语文上册清平乐村居1教案苏教版26. 清平乐村居课题清平乐村居课时 1 教学目标 1. 认识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这首词的内容,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入画、想像、品醉等方法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背诵课文。

3. 体会诗人的郁郁不得志的情况下对田园生活的无比热爱和向往。

4. 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及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感情朗读课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引导学生融入课文,感受江南乡村的清新秀丽、安宁祥和之美。

难点:明白一个伟大的词人为什么会羡慕居住在农村的人。

教学资源板书设计 22. 清平乐村居白发翁媪相媚好醉!大儿锄豆溪东安居中儿正织鸡笼乐业小儿卧剥莲蓬预习要求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积累他的其它作品,导航策略学程设计一、谈话导入 1. 出示居(板书),看到这个字,你会想到什么呢? 2. 吴音:1 / 9你能用吴侬软语来问候一下大家么? 3. 各种乡音合起来,就会成为一首诗篇。

4 . 走进辛弃疾。

出示词《破阵子》。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师介绍:唐诗、宋词、元曲都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

词有它自己特殊的表现形式。

词有各种格式,每种格式有一个名称。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这首词中,破阵子是词牌名。

为陈一、谈话导入同学们把自己独特的感受做了一下交流。

教室里弥漫着一片乡音。

学生看屏幕,听朗读。

同甫赋壮词以寄是这首词的题目。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26清平乐村居 教案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26清平乐村居 教案

26清平乐村居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4、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重难点:1、通过语言文字,感悟田园生活的美妙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2、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写下来。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插图、古典音乐(古筝曲)。

教学课时:2课时一、导入新课,了解背景1、导语创设情境同学们,三千多年前,我们勤劳智慧的先人就开始了诗歌创作,他们用曼妙的歌声诉说着内心的快乐和忧伤。

从那以后,中国的诗歌就渐渐汇成了一条滔滔不息的河流,它流过古老的先秦,流过显赫的汉唐,流过文化高度发达的唐宋元明清,一直流到今天,流向未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清平乐村居》就是宋代著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有名的宋词。

2、简介作者生平辛弃疾年轻的时候曾经参加过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书记,不久投归由宋。

历任扛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42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20年之久,其问曾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

64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

68岁病逝。

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

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热情。

本课所选《清平乐村居》就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振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江西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所写的。

3、初步了解宋词(1)通过课前你搜集的资料,能谈谈你对词的了解吗?(2)老师课前也去查到了一些关于词的知识。

(出示)词:文体名称,诗歌的一种。

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

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

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

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

我们今天要学的宋词,题目就叫:(学生齐读课题)聪明的同学猜猜看,哪个是词牌名,哪个是题目?(出示)本课的“清平乐”(yue)即为词牌名,又名“忆萝月”、“醉东风”等。

苏教国标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清平乐村居

苏教国标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清平乐村居

苏教国标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清平乐·村居》的情境和背景,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理解“村居”这一主题的意义,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村庄生活的重视。

3.通过朗读、模仿和表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苏教国标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清平乐·村居》三、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清平乐·村居》中的情境和背景,并理解“村居”这一主题的意义。

2.通过模仿和表演,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1.讲述法:通过讲述故事情节和作者生平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朗读法:通过朗读课文和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模仿法: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语言表达和情感表达,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4.表演法:通过小组表演、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五、教学流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引入课程,让学生了解《清平乐·村居》这一课文的情境和背景。

2.讲解(15分钟)教师讲解《清平乐·村居》的情境和背景,并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主题“村居”。

3.朗读和模仿(20 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清平乐·村居》课文,并进行鲜活生动的朗读比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自信心。

然后,教师通过模仿的方式,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语言表达和情感表达,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4.表演(20分钟)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表演,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表演课文情节,提高学生的戏剧表演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5.总结(5分钟)教师归纳总结此次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并和学生一起回顾整个学习过程。

六、教学反思1.此次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导入、讲解、朗读、模仿和表演等,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文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2.小组表演是课堂的重头戏,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主动性。

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清平乐·村居》教案

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清平乐·村居》教案

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清平乐·村居》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并理解词语、句子的含义;
2.了解课文背景,理解“清平乐”所表达的道理;
3.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力;
4.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
1.朗读课文《清平乐·村居》;
2.学习课文中的生词和词语;
3.了解课文背景和作者;
4.认识课文的形式和格律,理解里面的意蕴;
5.写作练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身边的景物。

三、教学过程
1. 直接启发+思考交流
1.整理课堂,开始教学;
2.请学生读课文;
3.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描述课文中的景物、生活状态等,老师引导学生,纠正错误。

2. 教师讲解+学生思考
1.老师向学生介绍本课文的背景和作者;
2.老师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读课文来理解“清平乐”所表达的道理;
3.老师教授课文中的生词和词语。

3. 阅读理解+写作练习
1.请学生朗读课文,老师指导学生朗读方法;
2.让学生分析课文的行文方式和格律,理解其中的意蕴;
3.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身边的景物,要求写作能力、语言表达等方面提高。

四、教学评估
1.课堂表现评估:对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进行全方位的评估;
2.作业评估:对学生完成的写作练习进行评估,主要评估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3.学生自评和互评:引导学生自评和互评,针对自己的不足进行反思,并提出改进意见。

五、教学广告语
用心诠释每一个文字,用情演绎每一段乐章,让你的语文之路更加清晰明了!。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6《清平乐村居》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6《清平乐村居》苏教版

26.清平乐村居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 3 个生字,1个多音字,理解“吴音、相媚好、翁媪、无赖”等词。

3、了解词的一般特征。

在多层次的诵读、想象、拓展中,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乡村生活的和谐美好,体悟词人对这种安宁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教学难点:理解“相媚好” ,能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

一、导入新课25课我们学的是《黄鹤楼送别》,讲的是:李白送孟浩然,由此,写下了千古流传的送别诗:(生说),尤其是最后两句:更突出了朋友分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词26. 清平乐村居(板书课题)1、齐读课题正音:乐(yu e)我们知道词有词牌名,在这里清平乐”是词牌名。

“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2、再齐读课题过度:读到村居,这篇文章中的村居是什么样子的呢?自读课文读准音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大声朗读课文,多读几遍,争取把每个字读正确!现在,谁来把课文读一读,其他的同学别闲着,在心里默默的跟着读)2、指名读。

相机正音:剥(bao)莲蓬:指去掉外面的皮、壳, 还可以剥3、指导朗读:读词和读诗一样要慢点,读的时候如果能注意适当的停顿,那就更好了。

词有上下两片,两片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

4、范读5、生自由读,指生读,注意听他读的正确吗四、了解大意1、读着、读着我们不知读了多少遍,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也可以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你脑中出现了那些华画面。

现在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看右边的插图,完成下面的题。

(课件自学提示一)2、好!同桌先交流交流!五、品词析句过度:相信大家都有收获,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你找到了那个人,那副画面?生交流:▲感悟大二、中儿勤劳、孝顺锄禾图编织图师点拨:1)古诗词的语言和我们不一样。

“豆”是庄稼,真正锄的应该是草。

2)中儿是什么意思?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这两个儿子怎样?怎么夸他们?3)练习朗读。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清平乐村居公布课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清平乐村居公布课教案

26清平乐村居执教:溧水区实验小学赵家芳教学目标:一、正确、流畅、有情感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二、学会本课生字,重点指导写“莲”字。

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式,明白得“翁媪”、“相媚好”、“无赖”等关键词语的意思,明确“无赖”一词的古今意义的不同。

3、明白得课文的意思,想象课文所刻画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4、在品读中想象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聚焦“醉”等关键字,深切体味作者用词的精妙的地方。

学情分析:一、教材特点:《清平乐村居》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述农村生活的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的描述,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他喜爱农村宁静生活的思想情感。

二、学生认知特点:学生在四年级唯一接触过的词是苏轼的《希望人长久》,关于“词”如此的形式,学生尽管有了初步的熟悉,可是不够具体系统。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自学朗诵、自主联想,体会诗意的能力。

教学进程:一、学生依照已有知识,比较诗和词的不同。

1.同窗们,在低年级时咱们曾学太高鼎的诗《村居》,齐读,这是诗作的《村居》。

今天咱们学习的也是描述乡村生活的作品,但不是诗,而是一首词,对照一下,看看诗和词在外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词牌名、长短句、上下片)2.师小结: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因此又叫长短句。

词分上下片或上下阕,像歌词分段一样。

每首词都有词牌名。

词能够一边吟诵,一边合乐歌唱。

而词牌名就是一首词的曲调名称,它规定了这首词的格式和音韵。

(出示其他词牌名)相见欢、满江红、南乡子、菩萨蛮、西江月而词牌名后面的内容才是词的真正题目。

二、汇报预习情形,解决重点词语。

1.通过课前预习,你对作者辛弃疾有了哪些了解?用一两句话介绍一下。

(3人)出示作者简介,指读。

2.出示:《清平乐村居》读这首词,要求读得正确、有节拍。

3.指名读词,解决字词读音、辨析。

(1)剥:表示把东西的皮去掉,念bao(2)莲蓬:读第二声,因为前人讲究平仄、押韵的缘故,不念轻声。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6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6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6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熟练掌握《清平乐村居》的生字、新词,如“茅”、“檐”、“蓑”等,并理解其在文中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古诗词的音韵美。
3.理解并概括出《清平乐村居》所描绘的田园风光和乡村生活,了解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作业量适中,避免过多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休息和兴趣爱好。
4.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鼓励他们持续进步。
5.课后习题:完成课本《清平乐村居》的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6.家长参与:鼓励家长参与孩子的学习过程,与孩子一起阅读古诗词,共同探讨田园生活的美好,增进亲子关系。
作业布置时,注意以下几点:
1.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适当调整作业难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得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高。
2.注重作业的趣味性和实践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表达能力。
4.鼓励学生用诗词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培养他们的创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热爱大自然,关注乡村生活,体会田园风光的美丽与和谐。
2.尊重和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珍惜美好生活、追求真善美的价值观。
4.培养学生热爱语文,乐于探究古诗词的奥秘,提高文学素养。
(二)讲授新知
1.诗人简介及背景介绍
-介绍诗人辛弃疾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帮助学生了解诗人的情感世界。
2.诗歌朗读与解析
-示范朗读诗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逐句解析诗歌,讲解生字、新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6清平乐村居 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6清平乐村居   苏教版

26.清平乐村居【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茅檐、吴音、翁媪、醉、相媚好、无赖、卧”等词的意思。

对比诗词的形式,了解词的基本常识,能有节奏、有韵味地诵读并背诵这首词。

2.过程与方法联系词句的意思,展开想象,构建画面,理解词描绘的内容和情感,并用一段话具体、生动地写出这首词描绘的情景。

3.情感与价值透过画面,抓住“醉、喜”等关键字,感受词中饱含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重点】联系词句的意思,展开想象构建画面,理解词描绘的内容和情感。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词描绘的情景,注意环境衬托、具体刻画人物形象。

【教学准备】围绕教学需要,搜集作者的背景资料及其他诗词作品。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谈话交流,引出课题1.板书“村居”,这个题目让你想到了哪首诗?出示: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指名诵读这首诗,你能说说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吗?(2)诗人高鼎看到这幅情景,吟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请你读出这种情感。

2.今天学习的课题中也有村居,板书(清平乐),题目的形式和我们学习的古诗有什么异同?(1)了解词牌名。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简介:“乐”在这里读yuè,是因为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

一般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

“清平乐”就是这首词的词牌名。

(2)词题是词作内容的体现,和我们现在写文章的题目是一样的,从题目看,你可以了解词作的内容是描绘什么的?(乡村生活)3.同是《村居》,一首是诗,一首是词,表现的形式、描绘的情景、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异同呢?我们一起去研究研究。

二、学习字词,读懂词意1.朗读这首词,检查能否读正确、读流利。

(1)出示生字,检查读正确,并组词理解字义。

(要注意关注组词是否正确,要区分同音字的意思)(2)指名读课文,先看看有几句,要读正确。

注意纠正字音不正确的地方。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6.清平乐村居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6.清平乐村居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6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词,并能背诵和默写。

3、学会本课5个生字,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4、借助朗诵、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先生从中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遭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1、引导先生图文结合,并经过言语文字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体,感知词韵,并了解这首词的意思。

教学进程:一、从图入手,走向村居1、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同时用优美的古乐伴奏〕。

2、同窗们,明天教员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

请大家好好地欣赏一下,然后交流一下你观察到了什么?并说说你有什么感受?〔生观察交流〕3、这幅图就是依据辛弃疾写的一首词而创作的。

〔在画面上显示课文«清平乐村居»〕二、范读课文,走近词体1、教员配乐范读这首词。

2、简明引见〝词体〞这一文学样式。

⑴想一想,词与我们以前学过的诗有什么不一样?⑵在先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员引见词:词是诗的一种。

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构成于唐代,成行于宋代。

词的标题与诗的标题在方式上有区别:词的标题有两局部,前面的局部是〝词牌名〞,是指这首词可以合乐的曲调的称号。

本课〝清平乐〞就是词牌名。

前面的局部〝村居〞才是词的标题。

词的句子与诗也有不同:词的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叫长短句。

读起来也就愈加显得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的节拍和旋律3、再读这首词,很好地体会一下〝词〞这一文学样式带给我们的美感。

三、品读词意,走进村居1、先生自在轻声地读这首词,初步感知词的内容。

要求:⑴借助课后的拼音,学会生字:〝翁〞、〝锄〞、〝莲〞⑵把这首词读正确,读迟滞,并初步感知词的内容。

2、指名1——2人朗诵这首词3、引导先生逐词逐句读懂课文,了解词意。

4、围绕〝在朗诵时,你似乎看到了什么?〞这个效果展开交流,让先生在读中进一步感受词的意境,四、披文入情,散步村居1、引导先生感情朗诵:多么优美的乡村生活画面啊!你能否经过自己的朗诵,让大家也感遭到词中画面的优美呢?2、指点先生读:要带着怎样的感情来读,怎样读?3、先生自在朗诵。

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第26课《清平乐·村居》教案

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第26课《清平乐·村居》教案

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第26课《清平乐·村居》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朗读《清平乐·村居》;•学习词语“垂钓”、“系缆”、“鱼篓”、“菱花”等的意思并背诵;•培养学生的合理运用词语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分析课文和词语背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采用多种形式,如个人、小组、全班等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3.情感态度•提高学生的对大自然的认识和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和启发好奇心等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熟悉和理解《清平乐·村居》;•掌握生字词,如“垂钓”、“菱花”等。

2.教学难点•学习并背诵生字词,提高学生记忆能力。

三、教学准备•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教材;•预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的教师;•讲台和黑板,笔,橡皮等教具。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课前准备:课文的导入、预告本课目标;•引出主题,提问学生们,谁去过乡间,看到过什么美丽的景致。

2.新课教学(35分钟)•朗读课文;•在黑板上画出渔夫垂钓、捕捞鱼篓等情景,让学生理解文章核心内容;•词语讲解:强调一些生字词的意思、用法,例如“垂钓”、“系缆”、“鱼篓”、“菱花”等;•随堂测试:编造句子使用新学的词汇。

3.课堂练习(25分钟)•学生个人总结;•小组内讨论,课文背诵;•合作完成练习册中的题目。

4.反思(5分钟)•联系课文,再次理解内容,整理思路;•概括新学内容,回答问题;•总结学习心得。

五、作业任务•整理归纳本节课中学习的生字生词;•背诵本课课文;•完成练习册作业。

六、教学评估•通过课堂练习、习题答题和板书记录等渠道对学生进行评估;•对完成作业的学生给予评价;•整理学生的作业,从中了解目标完成度,并在后续教学中做出调整。

七、教学反思这是一堂重点在于学生真正理解文本内容,并且掌握生字词的教学,希望能够将知识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在教学中,通过朗读、分析课文和词语背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通过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第26课《清平乐·村居》教案

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第26课《清平乐·村居》教案

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第26课《清平乐·村居》教案一、古诗导入,试想画面。

1、课件出示古诗《村居》,指名读,让学生说说诗句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让远离农村的学生对农村景色有个初步的印象。

)2、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学习的这首词也和农村有关,请看屏幕。

(课件出示:《清平乐村居》,师介绍作者辛弃疾)3、其实“村居”就是指“农村人家”的意思。

读了这首词的词牌名和题目,想到农村,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二、疏通文本,自主解疑。

1、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你们的描述让老师陶醉,大词人的笔下又会给我们展示出一幅怎样的风景画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词人所营造的田园世界吧!生自由练读,教师检查初读情况。

指导读准“翁媪”(wēng ’ǎo)和剥(bāo)。

(2)优秀的词,不仅内容引人入胜,读起来也是琅琅上口,悦耳动听。

老师有个建议,你们看,这首词描绘的乡村生活是多么美好啊,我们在读的时候应该读得轻柔、舒缓一点。

生再次按要求练读,师提醒学生注意词尾“小、草、好、媪” “东、笼、蓬”的押韵。

2、默读全文,自主释疑。

同学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这首词读正确了,真好!学贵有疑,大家再默读这首词,把不明白的地方找出来。

(1)词句和插图结合,理解“翁媪”,并知道“相媚好”所表现的就是这对老夫妻感情的浓厚与缠绵!(2)老师记得生活中“无赖”的意思是“赖皮”啊!在词中怎么是顽皮、天真呢?我不理解。

谁能告诉我?学生讨论理解“无赖”。

(3)师介绍“吴音”的意思。

(4)通过组词的方法理解“醉”。

我们已经大致理解了这首词的意思,让我们再读一读这首词,把你的理解读进去。

三、品评诗句,生成画面。

辛弃疾是一位伟大的词人,他用寥寥的四十六个字就将一幅安宁祥和的乡村生活图景展现在我们眼前。

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词,说说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些画面?生边读边想象,教师指导学生用语言生动具体地描述:(根据学生的叙述,用课件相机展示画面。

)1、风景图看到画面了吗?你看到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不断扩充画面:你看到的溪水是什么样儿的?水面上还长着什么?水面下还有什么… …)2、相媚图猜猜看,如此恩爱的老夫妻,他们可能在亲热地说些什么呢?3、大儿锄豆图,二儿织笼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清平乐•村居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并能背诵和默写。

3、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4、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图文结合,并通过语言文字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体,感知词韵,并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

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

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教学过程:
要练说,得练看。

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

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

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一、从图入手,走向村居
1、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同时用优美的古乐伴奏)。

2、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

请大家好好地欣赏一下,然后交流一下你观察到了什么?并说说你有什么感受?(生观察交流)
3、这幅图就是根据辛弃疾写的一首词而创作的。

(在画面上显示课文《清平乐村居》)
二、范读课文,走近词体
1、教师配乐范读这首词。

2、简要介绍“词体”这一文学样式。

⑴想一想,词与我们以前学过的诗有什么不一样?
⑵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老师介绍词:
词是诗的一种。

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形成于唐代,成行于宋代。

词的题目与诗的题目在形式上有区别:词的题目有两部分,前面的部分是“词牌名”,是指这首词可以合乐的曲调的名称。

本课“清平乐”就是词牌名。

后面的部分“村居”才是词的题目。

词的句子与诗也有不同:词的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叫长短句。

读起来也就更加显得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的节奏和旋律
3、再读这首词,很好地体会一下“词”这一文学样式带给我们的美感。

三、品读词意,走进村居
1、学生自由轻声地读这首词,初步感知词的内容。

要求:
⑴借助课后的拼音,学会生字:“翁”、“锄”、“莲”
⑵把这首词读正确,读通顺,并初步感知词的内容。

2、指名1——2人朗读这首词
3、引导学生逐词逐句读懂课文,理解词意。

4、围绕“在朗读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这个问题展开交流,让学生在读中进一步感受词的意境,
四、披文入情,漫步村居
1、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多么优美的乡村生活画面啊!你能否通过自己的朗读,让大家也感受到词中画面的优美呢?
2、指导学生读:要带着怎样的感情来读,怎样读?
3、学生自由朗读。

4、学生展示读、表演读,读出韵味,
5、图文对照,让学生练习背诵。

6、总结:文美、景美、情更美,我想,辛弃疾为我们描绘的这一幅清新宁
静的画面一定深深地镌刻在了我们的心里。

让我们再一次动情地读一读这首词!
7、齐读课文。

五、走出村居,漫步词海
1、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副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

你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宋词吗?学生交流并背一背。

2、辛弃疾是一位南宋著名的词人,他写的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

推荐阅读《西江月》
3、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相信同学们今后一定会深深地喜爱上宋词,老师希望同学们今后能在宋诗中尽情遨游,充分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设计理念]
1、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古乐、文本等,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2、引导学生自主读悟,培养他们感受语言的能力,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板书设计: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
翁媪吴音相媚好醉
大儿中儿小儿无赖
教学反思:
为了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紧扣语言,在理解词的内容的基础上,来感
受田园生活的意境,从而受到美育的熏陶,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

分以下四步来组织教学。

第一步:从图入手,走向村居,走近词体。

在揭示课题前先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在古乐曲的伴奏中观察这幅画面,然后进行交流。

接着,通过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进行渲染,让学生感受到画面的清新、宁静和美丽,从而提示课题。

提示课题后,教师指导学生认识词体、了解词韵,感受“词”这一文学样式的优美。

第二步:细读课文,品悟词意,走进村居。

让学生借助课后的拼音,将这首词读正确,读通顺,并初步感知词的内容。

引导学生逐词逐句读懂课文,理解词意。

然后边读边想象,围绕“在朗读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这个问题展开交流,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词的意境,走进村居。

第三步:披文入情,情境交融,漫步村居
这一步要努力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入境入情。

重点要指导好学生的美读,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漫步于村居,读出韵味,领悟内蕴,获得情感的熏陶。

第四步:背诵积累,走出村居,漫步词海。

在学生充分享受词作优美意蕴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诵读积累。

然后教师介绍并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诗词这一文化的瑰宝,并进行延伸拓展:一是回忆低年级阅读过的《江南》、《忆江南》、《水乡歌》等词作;二是推荐阅读辛弃疾的另一首词作《西江月》,让学生诵读自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