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寻中国知识分子系列之五暴戾中国:文化人为何不宽容

合集下载

中国人的怨气从何而来

中国人的怨气从何而来
《特别文摘》第5期(2013)
内蒙呼市政府大楼
中国过去30年取得的经济成就,在全世界可以说 首屈一指。中国彻底改变了自己的面貌,不再是穷困和
饥饿,不再受人欺侮,也不再是“东亚病夫”。
山东济南市政府大楼
在世界历史上,很少有这样的大国在这样短的时间 内发生这样快的变化。特别是中国从改革开放前“闭关 锁国”的状况,变成了全面开放、人民享有很大自由的 国家。
分配,而是政治是贪污腐化。可是从国际比 较来看,中国远不是腐化的国家。政府腐败是发展中 国家的通病。全世界最腐化的国家集中在非州,其次 是南美洲。比较起来东南亚算是好一点的。
江苏连云港市政府大楼
就拿我们的近邻来看,印度、马来西亚、菲律 宾、印度尼西亚、尼泊尔、泰国、柬埔寨、越南、俄
这是一个正常的社会。如果讲理讲不通,必须动武,
这个社会就非常危险。
江苏如皋市政府大楼
正义从哪儿来?政府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政府 有许多功能,但是最重要的功能是提供正义的服务。
江苏徐州市政府大楼
政府自己要讲理,带头讲理,政府还要帮助别人 讲理,这就是正义的服务。得人心者得天下,这是千 真万确的。可是现在的某些政府官员不讲理了,社会 就陷入了危险。
山东泰安市政府大楼
中国每年有成千上万件民告官的诉讼,但是胜诉
的不到10%。更有甚者,某些地方政府还抓上访求诉 正义的人,关他们,打他们。百姓伸张正义的道路非
常艰难,成功的机会非常微小。社会陷入正义无望,
于是民怨迭起,百姓也不再信任政府。
河南郑州市政府大楼
当官民发生矛盾时,民众不分是非,一概认为政 府每是错的。社会的秩序靠假话来维持,假作真时真
广东东莞市政府大楼
收入的不平衡随着经济增长而加剧,因此不平衡造 成的不满也同样在加强。当前全国上下都注意如何缓解 贫富差距,克服收入不平衡看成缓解民怨一个最主要的 方面。可是客观地比较一下,这个结论怕经不起推敲。

简述文化休克的常见原因

简述文化休克的常见原因

简述文化休克的常见原因文化休克是指一个人在进入一个与自己原有文化差异较大的新文化环境时,由于文化差异的冲击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和情感上的不适应状态。

文化休克的常见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 价值观差异: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观存在差异,包括对待时间、个人空间、权力关系、家庭观念等方面。

当一个人进入一个与自己原有文化价值观差异较大的新文化环境时,往往会感到困惑和不适应。

2. 社会规范差异:不同文化之间的社会规范也存在差异,包括礼仪、礼貌、行为规范等方面。

当一个人进入一个与自己原有社会规范差异较大的新文化环境时,往往会感到不知所措和尴尬。

3. 语言障碍: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文化之间的语言存在差异。

当一个人进入一个与自己原有语言差异较大的新文化环境时,往往会感到沟通困难和交流障碍。

4. 人际关系差异:不同文化之间的人际关系模式也存在差异,包括亲密度、尊重程度、沟通方式等方面。

当一个人进入一个与自己原有人际关系模式差异较大的新文化环境时,往往会感到孤立和不适应。

5. 生活方式差异:不同文化之间的生活方式也存在差异,包括饮食习惯、居住环境、娱乐方式等方面。

当一个人进入一个与自己原有生活方式差异较大的新文化环境时,往往会感到不适应和困惑。

6. 文化认同困惑:文化休克还可能导致个人对自己的文化认同产生困惑。

在新文化环境中,个人可能会面临对自己原有文化的怀疑和重新认识的过程,这可能引发个人的身份认同危机和自我价值感的动摇。

以上是文化休克的常见原因,每个人在面对文化差异时的适应能力和心理素质不同,因此对文化休克的感受和应对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对于那些经历文化休克的人来说,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学习适应新文化环境,以及寻求社会支持和心理辅导等都是有效的应对策略。

最新李君貌:中国教师应该向仇恨说不

最新李君貌:中国教师应该向仇恨说不

李君貌:中国教师应该向仇恨说不12我是七十年代初,踏进学校门槛,成为一名小学生的。

那时的语文课、品德3课,基本上是毛语录、人民公社好、旧社会苦、美国人民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

4记得小学语文,有以下文章:《宁死不屈的李敏》、《白毛女》、《半夜鸡叫》、5《方志敏》、《清贫的生活》、《草原小姐妹》、《刘胡兰》、《东郭先生和6狼》、《收租院的故事》、《董存瑞》、《邱少云》、《狼牙山五壮士》、《雷7锋的故事》。

这些文章,说的都是地主阶级的如何残忍,反动派的如何穷凶极8恶,从小在孩子心中,播下仇恨的种子。

在文革时代,这些在仇恨教育中长大9的青年,沦为红卫兵暴徒,一边丧心病狂地破坏中国传统文化,一边用粗暴、10残忍的手段,对他们认为立场不坚定的人进行批斗。

许多人被他们活活打死。

11北师大附中的一个姓宋的女红卫兵,就活活打死了6个“牛鬼蛇神”。

仇恨教12育使许许多多本来天性善良纯洁的人,变得野蛮、残忍,变得丧失检性,把剥13夺别人的生命当儿戏。

14不幸的是,文革结束后,这种仇恨教育,不但没有得到抛弃,反而改头换面,15继续存在。

主要表现在历史和政治两门教科书。

历史教科书,大谈特谈近代西16方国家以及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大谈特谈他们在中国干下的坏事。

至于他们17在中国干过的许多好事,要么避而不谈,要么说他们别有用心。

政治教科书,18对许多国家存在的人权问题避而不谈,却谩骂西方国家搞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19借人权问题干涉其它国家内政,使世界局势动荡不安。

20这种仇恨教育,被一些人美其名为爱国主义教育。

但明眼人,不难看出,爱21国主义教育,不过是它的伪装。

因为掀开这个妖艳华丽的伪装,人们就会看到,22它倡导的价值观,是一些反人性、反人类的东西:只讲仇恨、不讲仁爱;以牙123还牙,冤冤相报;崇尚武力,打打杀杀;只讲国家利益,轻视个体生命的价值。

24所有这些,都是与文明社会的价值底线,完全不相容。

它培养出的,不是有爱25心、尊重常识和理性的正常人,而是是非不分、人性泯灭的暴徒和打手。

西方诋毁中国文化的例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西方诋毁中国文化的例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西方诋毁中国文化的例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文化传统深厚、博大精深。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西方国家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评价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偏见和误解。

这种诋毁中国文化的现象不仅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也给中西文化交流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本文将列举一些西方诋毁中国文化的例子,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同时提出对抗这一现象的建议,旨在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增进文化理解与尊重。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如下所示:文章的结构如下所示:- 引言部分将对文章的主题进行概述,并说明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 正文部分将分别介绍四个西方诋毁中国文化的例子。

每个例子将会被详细描述,并分析其中存在的诋毁成分。

- 结论部分将总结西方诋毁中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并提出对抗这种诋毁的建议。

最后,文章将以一段结束语来强调对抗西方诋毁中国文化的重要性。

通过以上文章结构的设计,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并清晰地了解西方诋毁中国文化的例子以及应对策略。

文章1.3 目的部分的内容可以写作如下:目的:本文的目的在于探究和分析西方诋毁中国文化的例子,并进一步了解这种诋毁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

通过对西方诋毁中国文化的案例进行分析和解读,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西方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误解和偏见。

同时,本文还将提出一些对抗西方诋毁中国文化的建议,以期引起读者对于中国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思考。

通过本文的撰写,我们希望能够达到以下几个目标:1.增强对西方诋毁中国文化行为的认识:通过列举和分析具体案例如何诋毁中国文化,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西方世界对于中国文化的负面态度和误解。

这有助于引起读者对于中国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视,并对这种诋毁行为保持警惕。

2.了解西方诋毁中国文化的影响:本文将通过分析西方诋毁中国文化的例子,探讨这种行为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和损害。

我们将重点关注西方诋毁对于文化认同、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影响,以及对中国文化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和地位的破坏。

中国文化的危机及其解决之道

中国文化的危机及其解决之道

中国文化的危机及其解决之道06-07-27 作者:编辑:化成天下龙宗智(西南政法大学校长):非常高兴能主持我校78级校友蒋庆先生的演讲,蒋庆先生是当代中国的大儒,在儒学方面是目前公认的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著有《公羊学引论》、《政治儒学──当代儒学的转向、特质与发展》、《以善致善:蒋庆与盛洪对话》、《生命信仰与王道政治──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盘山文存──儒学与现代》等著作,并独力与合作翻译了《基督的人生观》、《当代政治神学文选》、《自由与传统》、《政治的罪恶》、《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等多部西方学术名著,还编辑出版了《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十二册)。

关于蒋庆先生的详细介绍请登陆其网站。

现在欢迎蒋庆先生演讲。

蒋庆(西南政法大学兼职教授):大家好,今天能回到母校同在座的各位学校领导、老师、同学和师弟师妹们共聚一堂,心里非常高兴。

今天我被邀请参加“金开名家讲坛”并作首场演讲,心里有些不安,毕竟近一二十年来我的研究领域已经离开了法学,对法律已经比较生疏了。

但是,我们大学的法学研究应当扩充自己的人文视野,研究法律离不开历史、理论等基础人文学科的支持,只有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才能更深刻的理解法律。

其实,法律在古今中外的学术史上本身就是人文学科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是随着西方近代以来学术分科出现后才独立出来,而历史上真正伟大的法学家、法律思想家、大法官、大律师都不只精通具体的法律技术,而且还具有很高的历史、理论、文化、宗教等人文素养。

从这个角度讲,我认为自己虽然离开了法学,也还是可以在这里作一个开拓人文视野的学术演讲。

下面,我就开始演讲,我今天的演讲题目是《中国文化的危机及其解决之道》。

首先,从字面上解释一下演讲的题目。

什么是中国文化?按道理,在中国的大学校园里讲中国文化是不需要对中国文化的概念进行专门解释的,但是,一百多年来我们的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已经面临衰亡的境地,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文化了,这才需要专门解释。

中国人文化自卑的例子

中国人文化自卑的例子

中国人文化自卑的例子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早在公元前221年就已出现了中国的秦朝统一,中国文化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随着殖民地的入侵,中国进入了一个文化自卑的时期。

西方文化的入侵,导致了中国人文化自卑,中国反映出对外来文化的强烈认可,甚至对自己文化自卑。

从政治上来说,清朝实行“汉西交流”非常流行,这种政策鼓励与外国活动的交流,表明了中国官方对西方文化的接受。

此外,清朝的两个开放政策也表明了中国官方对西方文化的认可。

在这两个政策中,十大都”计划和“美国援助”是两个最重要的政策,它们都表明了中国官方的文化自卑。

从文化上来说,中国文化的传统是“宋代文化”,宋人热衷于西方科学、哲学、和文学等,常常以西方为楷模来改善自己文化,此外,宋人也经常把西方文化中的概念应用到中国,甚至开始修改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的入侵也导致了中国文化的自卑。

从教育上来说,中国比较重视西方教育,在中国学校传统的文学教育被渐渐被西方教育取代,中国学校开始关注西方语言学等,甚至多种外国语言的教育,表明了中国政府对外国文化的认可,但同时也表明了中国人文化自卑的状况。

此外,社会上也存在着人们的文化自卑,比如有的人认为自己的文化不如西方的文化,尤其是在有外国资本势力的地方,人们越来越觉得中国文化不如西方文化,尤其是有些高科技产品,人们认为西方文化要比中国文化高级。

从以上几个方面不难发现,中国文化多处自卑的痕迹,这可以归结于殖民地和殖民主义的入侵,造成的文化自卑削弱了中国的社会文化建设,也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发展,除了一些政策改革,中国还可以通过自我认同、对自身文化自信,来弥补中国文化自卑的损失。

总之,中国文化自卑是一个既老旧又新鲜的话题,这是一个带有政治和文化背景的复杂问题,可以从政治、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来看,中国很难摆脱文化自卑的困境,但通过努力,中国将实现文化自信、文化复兴,重塑中华文明的荣耀。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四单元-《大学》节选-课件-(共42张)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四单元-《大学》节选-课件-(共42张)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 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 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物 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4)知止: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是“至善”。 (5)得:收获。
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而后才能有 确定的目标;目标确定后,内心就会平静;内心 平静,遇事就可以坦然自安;遇事安和,就能思 虑周详;思虑周详,然后才能有所收获,达到至 善的境界。天下万物都有根本有枝叶,世间万物 皆有开始和结束。知道什么该先做,什么该后做, 那么,就接近道了。
第四段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 辟焉①,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 焉,之其所哀矜②而辟焉,之其所敖惰③而辟 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 硕④。”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注释】 ①之:即“于”,对于。辟:偏颇,偏向。 ②哀矜:同情,怜悯。 ③敖,骄傲。惰:怠慢。 ④硕:大,茂盛。
第四单元:修齐治平 《大学》节选
《大学》介绍:
儒家基本经典之一。原为《礼记》中 的一篇。相传为曾子作,近代许多学者 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全面总结了 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 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南宋朱熹把它与 《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 “四书”。
课题释疑
《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1.大人之学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 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古人八 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 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而是讲治 国安邦的“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 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古代想要把完美的德行昭示于天下的人,就

中国文人害中国,害国人,害自己

中国文人害中国,害国人,害自己

中国文人害中国,害国人,害自己——中国文人的主体是中国儒家文人,中国文人中至少百分之九十九以上是儒家文人——中国儒家文人是一支巨大的缺乏自我觉醒能力的“伪文化”历史大军——中国文人创造不了神学,创造不了哲学,创造不了科学,创造不了任何真正的“学”——中国文人的“儒学”是永远执迷不悟,永远不可能获得改造的东方深深的“巫学”——“儒学”没有“学”只有“术”,“儒术”即纯粹“官本位”(权力巫术)的“权术”——从汉代的“独尊儒术”开始,中国的历史就已经终结了,永远丧失了“进化”的可能——中国文人才是永远坚持“官本位”政治体制的中国天下和历史的中坚(中流砥柱)——中国文人害中国,害中国人,也害了中国文人们自己;中国人在“文明”的意义上两千年一事无成,“根”即在“孔儒”的错误意识,它的“亲亲尊尊长长”的(文化)价值观,它的永远官本位的“政治巫术”,它的“反人类文明”的错误的人生总目标黎鸣在关于全人类文明“反思”的意义上,说出了最深刻意义的“话”的人是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同时这也是希腊人的“徳尔菲神谕”:人类啊,请“认识你自己”!中国人中的老子也说过同样的话,他比苏格拉底还早一百多年。

老子的原话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可惜的是,中国人的思考,缺乏思辨,不能从更深刻的意义上去发掘理解,而只关心声调的铿锵好听,意义却一滑而过。

就这样,苏格拉底成为了希腊哲学之父,其实也是西方甚至全人类的哲学之父;而老子,只不过成了中国道观中的一座无足轻重的“雕像”而已。

在中国人的心灵中,其实并没有老子的任何地位,因为思想本身对于中国人来说,原本就无足轻重,中国人认为它们不可能“当饭吃”。

在当今的世界上,最不能认识自己的人类,恐怕正就是只知“尊孔”而不能“理老”的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的文人。

孔丘及其儒家的“四书五经”事实上早就已经让中国的文人们远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因为孔丘只要求中国文人们永远记住谁是君子,谁是小人,而“人”是什么,而人们自己是什么?孔丘的回答是:你是父亲的儿子,你是君主的臣民,你是长官的下属,你活着,你就必须按(“官本位”等级制的)“礼”而行,克己复礼,修己安人。

传统文化的困境

传统文化的困境

传统文化的困境
唯物辩证法表明事物都有两面性,需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当然,传统文化也必然具有其优秀和落后的方面。

不可否认的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积极的东西,比如爱国爱民,勤劳诚实等。

但也正是这些东西造成了它的困境。

鲁迅在狂人日记里写道,(这历史书)上写满吃人两个字。

这是一个愤青所言,但也揭示了中国历史从来就不像书上那么光鲜,以至于有春秋笔法所说。

这是我认为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的主要缺陷,它很难做到客观公正的记载,甚至于连对自己的本身缺陷的审视都难做到,缺乏思考,导致越来越落后。

其次,传统文化(就其公认的积极部分),强调高大全,脱离实际,既不能获得广泛的群众基础,也忽视基础技术进步,还反对商业化。

这就导致其基础不稳。

不说在当今社会,就是在古代,对钱和利益的追求也是主流,以至于流传下一句话:千里做官只为钱。

中国历史上有两段时期受贿现象较少,即朱元璋和雍正时期。

朱元璋奉行不怕死就来做官,敢贪污就杀头的政策,而雍正奉行高薪养廉,二者对人性的认识可分高下。

为什么现在西方“腐朽”思想和日韩文化如此流行?本质上,是因为它们迎合了人们的需要。

人性存在缺点,完全否认并要求按照口号做是行不通的。

所以我们看到现在传统文化很难发展。

此困境既源于其本身,也由于宣传的问题。

现在社会上也在推行传统文化,如汉服、读经等,然而并没有抓住重点。

我们需要的是优良的思想得到继承,而不是跪着读书或者换件衣服。

对传统文化加以现代化改造,并对其中精华部分加强宣传,要是能做到像网络小说那样火,何愁走不出困境。

中国人,你为什么不包容

中国人,你为什么不包容

中国人,你为什么不包容作者:刘阳来源:《党员文摘》2014年第07期2012年的一部电影《搜索》,至今让人难忘。

影片好不好看且不说,电影中让人难忘的首先是那位在公交车上没给老人让座,而被网友人肉搜索,身陷舆论暴力的姑娘。

我们之所以忘不了这个情节,或许并不是因为这样的事件太离奇,而是因为这样的事件确确实实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一则与电影中的故事类似的新闻,曾经引起网友的热议:在杭州K192路公交车上,一对抱着孩子的夫妻站在一个有座位的小伙子旁边。

车上广播反复播放着请大家为有困难的乘客让座,但小伙子却始终没让座。

偶然间,小伙子同小孩的父亲的目光不期而遇,小孩的父亲大骂:“看什么看!”接着,连扇了小伙子五个耳光。

事后,小伙子被网友人肉搜索,不少网友高呼:“打得好!”这样的事,我们的确听得见得太多了,以至于每个人都能随口说出自己经历或者见证的片断:超市排队结账,插队者引起公愤,甚至被人殴打;网络上两位名人因为观点不合,各自带领一众网友进行言语攻击,矛盾进而从线上转至线下,索性约架互殴;走在拥挤的大街上,不小心与擦肩而过的行人发生身体摩擦,双方情绪瞬时被点燃,引来一起意料之外的谩骂和围观;把车停在路边去办事,回来取车时,发现车身无故被划伤……几年前,曾经有一篇《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的文章名噪一时,而如今,我们的设问必须倒置过来——中国人,你为什么如此不包容、如此易怒?固然,生活中每个人都难免生气,但当一些不触及原则的小矛盾小事件引发个人、群体甚至社会的过激反应时,我们就不得不反思,这样生气的合理性究竟尚存几许?这样的生气反映出的,究竟是我们对规则的坚守,还是我们内在的狭隘和戾气?正因为这样,当不让座或者不排队的人被谩骂和殴打的时候,却有许多人在暗处喝彩;当网络名人叫嚣约架的时候,却有许多网友点赞叫好;当路上一点磨擦引发激烈争执的时候,有人围观却无人劝架……于是有人说,这种情绪和心态上的围观、麻木与暴力,比现实行为更可怕。

人们对中华文化的侮辱事例

人们对中华文化的侮辱事例

人们对中华文化的侮辱事例标题:探究中华文化受到侮辱的案例简介:本文将探讨一些人们对中华文化的侮辱事件,旨在引起读者对尊重和保护中华文化的重要性的思考。

正文:中华文化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多样的文化之一,一直以来都受到人们的尊重和赞美。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有些人却对中华文化进行了侮辱,损害了文化的尊严。

以下是一些相关的案例,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首先,我们来谈谈在国际舞台上出现的一些侮辱中华文化的事件。

举个例子,某国某节目中的一位主持人戴着中式的道具,嘲笑并扭曲了传统的中华文化形象。

这种行为不仅是对中华文化的亵渎,也是对中华民族的不尊重。

这样的行为不仅仅是无知和无礼的体现,更是对中华文化的伤害。

其次,我们不能忽视在社交媒体上流传的侮辱中华文化的言论。

许多人利用网络的匿名性,发布一些恶意的评论和图片,攻击中华文化。

这种行为不仅是对中华文化的诋毁,也是对网络道德的违背。

我们应该共同努力,维护一个健康、正能量的网络环境,不容忍对中华文化的侮辱。

另外,还有一些商业广告对中华文化进行了误解和歧视。

某个品牌在广告中使用了中华文化的符号和元素,但却曲解了其真正的含义和价值。

这种商业行为不仅是对中华文化的不尊重,也是对消费者的欺骗。

我们应该对这样的商业行为保持警惕,拒绝购买这样的产品。

最后,我们要重视并传承中华文化。

通过教育和宣传,我们可以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和尊重。

同时,加强法律保护,严惩对中华文化进行侮辱的行为,以维护文化的尊严和国家的形象。

总之,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尊重和保护它。

通过深入了解中华文化、增强自己的文化自豪感,我们可以共同守护中华文化的尊严,让它在世界上绽放光彩。

中国人为什么看不起中国人读后感

中国人为什么看不起中国人读后感

中国人为什么看不起中国人读后感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内部的差异和矛盾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相对于外界的误解和歧视,中国人之间的看不起却更令人难过。

这种现象不仅令人疑惑,也需要深入思考背后的原因。

首先,看不起中国人可能与社会文化背景有关。

中国社会历史悠久,自古就存在着等级观念,人们往往以家庭背景、财富状况、职业地位等因素来划分阶层。

这种等级观念导致人们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产生优越感或自卑感,进而影响到对同胞的态度。

同时,中国社会对成功的追求也格外强调,人们常常以成绩、职位等标准来评价一个人的价值,而对那些不符合这些标准的人存在着偏见和歧视。

其次,媒体的负面报道和舆论的影响也是造成中国人看不起中国人的原因之一。

传媒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但同时也带来了信息过载和偏见。

媒体倾向于曝光负面新闻和社会问题,这使得人们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一种普遍的负面观感。

在这种舆论环境下,人们容易忽视个体的努力和进步,而将焦点放在那些不如人意的方面上。

这种负面观念很容易对人们的价值观产生影响,使得人们更易看不起同胞。

此外,文化传统和教育体制的影响也不能忽视。

中国的传统教育注重分数和知识的灌输,而往往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

这种教育模式导致人们过分追求分数和升学,而忽视了对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的培养。

在这样的教育体系下,人们更容易形成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将学习成绩和职位等级作为评价他人的标准,从而造成看不起中国人的现象。

综上所述,中国人看不起中国人的现象源于多方面的原因。

从社会文化背景、媒体影响到教育体制,这些因素相互作用,造成了人们对同胞的轻视和偏见。

然而,作为一个多元而复杂的国家,理解彼此、尊重彼此、共同进步是我们摆脱这种现象的重要路径。

只有团结互助,才能使中国人以更加包容和理解的态度面对彼此,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西方学者对中国文化的诠释与争议

西方学者对中国文化的诠释与争议

西方学者对中国文化的诠释与争议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因其博大精深、内容丰富而备受世界瞩目。

然而,与其文化底蕴相比,西方学者对中国文化的解释却饱受争议。

一方面,有些西方学者能够深刻理解中国文化,对中华文化进行了较为准确的描述和解释。

另一方面,也有些学者存在误解、偏见和错误的诠释,甚至脱离了中国文化的实际情况。

那么西方学者为何存在对中国文化的误解和错误诠释?这是本文将要探讨的问题。

一、西方学者误解中国文化的原因1、文化差异中国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导致了西方学者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有所偏差。

中国文化强调“天人合一”、“阴阳平衡”、“道法自然”等内容,而西方文化注重个人主义、竞争、取得个人的成就等。

由此可见,两种文化存在根深蒂固的差异,这为西方学者正确理解中国文化带来了困难。

2、语言障碍由于汉英词语的差异,有些方面的描述容易让西方学者产生误解。

比如“风景秀丽”的“秀丽”,最初被翻译为“美丽”或“漂亮”,造成了不少误解。

同时,由于涉及语言,外国人通常很难真正领会汉字的深层文化内涵,这也显然成为了西方学者误解中国文化的因素之一。

3、政治因素受制于某些国家对中国的政治诋毁和负面宣传,西方学者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诠释受到影响。

而且,在至今仍然存在又亲又清、差异性大的多元文化背景下,从政治立场、宗教信仰、历史背景等多角度进行文化解释都会影响到解释结果和界定高度,导致文化解释产生误差。

二、西方学者正确理解中国文化的方式1、理解“中庸之道”西方学者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关键是认识“中庸之道”理念,即平衡、和谐、和平的说法。

这种理念讲究的是宽容、保持内在和谐,缓和对立,以及尊重个人和社会责任的平衡。

因此,理解“中庸之道”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中国文化中强调的平衡和谐的内涵。

2、尊重中国文化特色尊重、理解和保护中国文化是西方学者正确理解中国文化的首要条件。

这不仅是一种基本的人类道德规范,还可以深入挖掘中国文化的内在规律,了解其独特的生态环境、历史背景、宗教习俗等文化特色。

我们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明[指南]

我们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明[指南]

我们该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如今在国人眼里,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出路者甚众,他们崇信西学文化,彻底地否认中国之传统,他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前途,已经不适应现今社会之发展,中国应当向西方国家学才有“前途”,他们瞧不起中国传统文化,藐视传统文化,主张全盘西化,这样才能与当今社会所共同呼吁之民主、自由、平等、科学等价值相适应。

我们不难发现有这么一种现象,瞧不起中国传统文化的那些人往往是中国人,外国人看中国传统比中国人看自己的传统更理智,这说明了什么?我觉得至少说明:一是国人的文化观呈现多元化;二是在对待自己的传统上不够理智;三是崇洋媚外的心理由物质领域渗透到了文化领域。

中国传统文化究竟有没有出路,这不是谁(尽管其学贯中西)说了算的,而妄言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出路者,许多是没有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在此,我并不是要为“中国传统文化有出路”而辩护,我总觉得,我们不能轻易地否定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能彻底地否定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与思想史,在没有深入了解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彻底否定传统文化,这样难免让人觉得轻浮、急噪和激进,甚至有点极端。

那我们该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呢?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者说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出路,无非是说中国传统文化没有用、没有科学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不适合时代呼吁之价值的要求。

那么,又是什么动因使得部分国人否定乃至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呢?我想是因为比较,即中西方文化的比较。

学习西方,借西改制,是一百余年来中国学术与政治的最大特色,一个民族的文化和精神既可以在比较中兴旺起来,也可以在比较中衰落下去,如是观来,中国属后者。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凋敝冷落、道德人心的“世风日下”已经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于是,有人站出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寿终正寝,已经没有出路,应彻底抛弃。

的确,我们得承认,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缺陷,学习西学、借鉴西制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

我觉得,在当今社会,此文化、此文明与彼文化、彼文明间不可能有绝对的界限,一定有相互渗透(不论渗透多或少)、相互影响的一面。

辜鸿铭论中国人的温良原文

辜鸿铭论中国人的温良原文

辜鸿铭论中国人的温良原文中国人的温良——辜鸿铭(原文)“在我们中国人身上,有其他任何民族都没有的、难以言喻的东西,那就是温良。

温良不是温顺,更不是懦弱,温良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同情,中国人之所以有同情的力量,是因为我们完完全全、彻彻底底地生活在一种心灵的生活里”诸位同学,我知道你们笑什么一—笑我头上这根辫子,你们看!辫子有什么好笑的呀?这是我们中华文化一条斩不断的根,在座的各位同学,不管你们愿不愿意听,只要你们承认自己是中国人,就要依附于这条辫子,只不过我们不同的是,我的辫子是有形的,顶在头上,你们的辫子是无形的,藏在心里。

千万不要以为我们割掉了毛发,穿上了西装,满嘴的English,洋人就会高看我们,恰恰相反,当一个中国人西化成一个洋人的时候,恰恰会引起他们的蔑视,只有让他们看到,我们中国人,有着他们与众不同的文明与精神,他们才会在心里对我们有真正的尊重。

何为中国人的精神?众所周知,在当今的世界上,每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精神。

比如说美国人,他们纯朴、博大,但是他们不深沉;英国人,纯朴、深沉,但是不够博大;德国人博大、深沉,但是没有纯朴。

我听过一些外国朋友跟我讲,他们在中国居住得越久,就越喜欢中国人,这是为什么呀?为什么?好,我现在就来回答你们的问题。

我们中国人,思想、性格,有很多的弱点,但是,在我们中国人身上,有其他任何民族都没有的、难以言喻的东西,那就是温良。

什么是温良啊?郭心刚同学,你来回答这个问题。

郭心刚同学:回先生话,学生以为,温良就是温顺和懦弱。

温良是一种不好的精神,而恰恰体现了中国人体制上和道德上的一种缺陷。

辜鸿铭先生:NO——no。

no。

错,错,错,温良,不是温顺,更不是懦弱,温良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同情和人类智慧的力量。

我告诉你们一个秘密,我们中国人之所以有同情的力量,是因为我们完完全全、彻彻底底地生活在一种心灵的生活里,这就是与洋人不同的地方。

中国人的全部生活是一种情感生活,是一种来自人性深处的情感,是心灵的激情,和人类之爱的情感。

辜鸿铭的骂声与北大传统

辜鸿铭的骂声与北大传统

辜鸿铭的骂声与北⼤传统2019-08-05辜鸿铭,字汤⽣,号⽴诚,⾃称慵⼈、东西南北⼈,⼜别署为汉滨读易者、冬烘先⽣。

⽣于1857年7⽉18⽇,卒于1928年4⽉30⽇,祖籍福建省同安县,⽣于马来西亚槟榔屿。

他学贯中西,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等九种语⾔,拥有⼗三个博⼠头衔,⼀⽣热衷于向西⽅⼈宣传东⽅的⽂化和精神,并产⽣了重⼤的影响。

辜先⽣始终是我⾮常喜欢的⼀个⼈物,读了汤涌先⽣的这篇⽂章,感觉特别对我⼼思,好⽂共欣赏。

现把它推荐给我的读者。

近有消息称,北⼤将把“不许⽹上骂⼈”写进校规,引发了争议。

近些年北⼤,乃⾄整个教育界,经常会出现⼀些恩怨:有同事之间的、有同⾏之间的,也有师⽣之间的。

他们也已经习惯了在⽹上相互⽃嘴,间或带些粗⼝,亦在所难免。

要禁,恐也难。

其实,110岁的北⼤也是向有“骂⼈”的传统的。

民国时期是⼀个⼈才辈出的时期,狂狷者骂不绝⼝。

但他们的骂⼜不是⼝⽆遮拦的,⽽是他们表达⾃⼰主张的⼀种形式。

有原则的骂⼈者,辜鸿铭就是其中之⼀。

辜鸿铭:第⼀骂⼈⾼⼿辜鸿铭爱骂⼈是出了名的,他也擅长骂⼈。

有⼈说他保守反动,但他骂的许多⼈,要么懒、要么笨,要么⼈品不端。

“洋⿁⼦”们对辜鸿铭都是⼜敬⼜怕。

因为他可以毫⽆顾忌地称呼他们是“洋⿁⼦”、“夷狄”。

却没有⼀个⼈敢于嘲笑这个⼲瘦、戴⽠⽪帽、穿长袍、拖着⼩辫⼦的⽼头。

如果你说中国不⽂明、不开化,那就糟糕了。

他会拿出贵国⽂化中最阴暗与最不光彩的⼀⾯,⽤熟练的贵国语⾔来消遣你。

⽽对于本国的⼀些⼈来说,辜鸿铭则是⼀个笑话。

他在北⼤任教期间,有⼈看他古怪、⾏事出⼈意表,称他为“辜疯⼦”,他也毫不介意。

他反对男⼥平等,号称效忠清朝,却⼜骂过慈禧太后、袁世凯、徐世昌这样的当权者。

只有⼀个⼈他⼀直保持着尊重,那就是北⼤校长蔡元培。

⽽辜鸿铭的骂声,也成就了蔡元培“兼容并包”的美声。

曾经说过:“愚以为中国⼆千五百余年⽂化所钟出⼀辜鸿铭先⽣,已⾜以扬眉吐⽓于⼆⼗世纪之世界。

不尊重中国文化的例子

不尊重中国文化的例子

不尊重中国文化的例子1. 文化盗用:在国际舞台上,有一些时尚品牌或设计师经常将中国传统服饰、图案或元素作为灵感来源,但却没有尊重其文化背景或给予适当的致敬。

他们可能未经授权使用中国的传统纹样或设计,甚至将其商标注册为自己的品牌,这种行为不仅侵犯了中国文化的权益,也削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

2. 文化歧视:在一些国外电影、电视剧或广告中,中国人经常被描绘成刻板的形象,如小丑般的嘻哈造型、糟糕的英语口音或滑稽的行为。

这种歧视性的描绘不仅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也严重误导了外界对中国文化的认知。

3. 文化侮辱:在一些国外媒体或社交平台上,有人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或习俗进行嘲笑或讽刺,甚至刻意扭曲其含义。

比如,有人将中国的春节比作“烟花大战”,认为中国人只会吃、喝、放烟花。

这种侮辱性的言论不仅对中国文化的尊严造成了伤害,也是对跨文化交流的不尊重。

4. 文化误解:在一些国外教材或教育资源中,对中国文化的描述往往带有误导性。

比如,将中国的传统文化简化为“吃狗肉”、“拜神”等片面或偏激的表述,忽略了中国文化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这种误解不仅对中国文化的传播造成了负面影响,也阻碍了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与交流。

5. 文化剽窃:在一些国外科技公司或研究机构中,有人盗取中国的科技成果或专利技术,然后将其作为自己的创新成果进行推广和应用。

这种不尊重知识产权的行为不仅损害了中国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利益,也削弱了中国在全球科技创新中的地位和声誉。

6. 文化偏见:在一些国外媒体或社交平台上,对中国的报道往往带有偏见或负面评价,将问题简单化或夸大化,忽略了中国取得的巨大发展和进步。

这种偏见性的报道不仅误导了公众对中国的认知,也对中国文化的传播造成了负面影响。

7. 文化忽视:在国际交流中,有一些国际组织或活动往往忽视中国文化的参与和贡献。

比如,一些国际会议或展览中,对中国的文化元素或代表性作品的展示往往被边缘化或忽视。

这种忽视不仅是对中国文化的不尊重,也是对文化多样性的狭隘和偏见。

中国人的性格

中国人的性格

中国人的性格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中国人的性格也受到了这些因素的影响。

中国人的性格特点多种多样,但总体上可以归纳为包容、勤劳、谦逊和重视家庭价值观等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人以包容而著称。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的国家,因此中国人对于不同的观念和习俗有着较高的包容性。

他们尊重他人的信仰和生活方式,乐于接纳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这种包容心态使得中国人能够和平相处,并且在国际交往中展现出亲善的形象。

其次,中国人以勤劳著称。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勤劳致富”、“勤能补拙”等成语,这反映了中国人对于劳动的重视和勤奋的精神。

中国人普遍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他们乐于工作,勇于追求进步和成功。

这种勤劳精神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中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动力之一。

第三,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

中国传统文化崇尚谦虚、谦和的品质,这在中国人的性格中得到了体现。

他们通常不太爱夸夸其谈,善于沉默和倾听他人的意见。

中国人普遍具有谦逊的态度,不愿意过多地强调自己的优点或成就,而更注重与他人的和谐相处。

这种谦逊的品质使中国人更容易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最后,中国人重视家庭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家庭是中国人生活的核心。

中国人普遍重视家庭的和睦与稳定,尊重长辈,关心和照顾家人。

他们常常把家庭放在第一位,为了家人的幸福和安全而努力工作。

这种家庭观念使得中国人在困难时能够互相支持和鼓励,也为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

总的来说,中国人的性格特点多种多样,但在包容、勤劳、谦逊和重视家庭价值观等方面有着共同的特点。

这些性格特点与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密不可分,也是中国人民在日常生活和国际交往中展现出的优秀品质。

正是这些性格特点塑造了中国人民的独特魅力,并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为什么中国人不提倡个人主义

为什么中国人不提倡个人主义

为什么中国人不提倡个人主义作为一个结构复杂而丰富的文明体系,中华文化强韧的生命力是独一无二的。

中华文明的基本特质决定了历代的中国政体、中国人的“内”、“外”观和中国疆域的历史发展轨迹。

即使在近代受到西方文明的强力冲击,中华文明体系及其特质也仍然持续深刻影响中国的文化与社会演变,包括价值伦理的演化、话语体系的转变和国家体制的重新构建。

那么,中华文明的基本特质是什么呢?中华文明不提倡个人主义。

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天道”而非个人主义中华传统文化崇尚的是包括天下万物运行规则在内的“天道”,也被有些学者概括地表述为“天、地、君、亲、师”,这就是中国人的传统信仰。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几千年来,历代中国人理想中的“大同世界”,就是这样一幅尘世间人尽其才、遵守公德、各得其所、和谐有序的社会图景。

中国人坚信“天下大同”的人类理想与“天道秩序”的终极力量,认为人应“畏天命”,而在“有教无类”宗旨指导下的“教化”过程则是“天下”人类各群体感悟并接受“天道”的过程,而且坚信所有的人群迟早都应能接受这一“天道”。

与西方文明不同,中华文明不提倡个人主义,强调的是社会公德和万物众生都应遵循的“天道”,这是另一种道德伦理体系。

中国人所说的“得民心者得天下”,讲的决不是西方式“民主选举”中的多数,而是顺应天理、符合“为公而思”的公心,这种“公心”所考虑的是天下之人,不是某个派别的信众,不是某个政权下辖的国民,也不是某个小群体或个人。

中华传统文化虽然强调社会公德和集体伦理,不强调个人权利,但并非没有平等观念。

中国人的“平等”观念,既体现在与异文化异群体的交流中,体现在尊重境内不同族群传统和地方文化的多样性,也体现在财产继承制度中。

中原地区的财产继承是男性子嗣均分制,而不是欧洲或日本社会的长子继承制。

中国人没有欧洲社会那种固化的家族“世袭”概念,不仅皇朝世系可以“改朝换代”,民众和士人可以接受那些尊崇并继承中华文化的异族统治者(亡国而不亡天下);贵胄世家也是“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中原皇朝历代选拔贤能的主要渠道是面向全体臣民的科举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暴戾中国:文化人为何不宽容俗话说“老婆是别人的好,文章是自己的好”。

文人自古相轻,习惯性认为美女躺在人家怀里,真理睡在自己文中。

近几年,文人相轻达到极致,文斗已无法解决问题而武斗事件频频上演。

无论今年海大某新院长与老教授的挥拳相向,还是前些年因《文人秀》引发的湖南两作协副主席互殴,中国文人的戾气越来越重。

都是文化人,为什么不能相互宽容?一、文人武斗:晚近兴起的学林风潮1.君子之风古代文人罕见动粗受儒家熏陶,文人多以“君子之德”自律,动手打架的市侩流弊向来为士大夫不耻。

古代文人因价值观或理念不合而常进行诗赋、书画等文斗,但让他们摞起袖子打人还是很难的。

文化人观念冲突到了极致无非绝交,仅此而已。

即便是绝交,也保有君子风度,如魏晋时期嵇康与山涛的绝交典故。

山涛推荐嵇康接任自己的官职,不愿出仕的嵇康写绝交信羞辱挖苦山涛,二人绝交。

后来,嵇康临死时,将孩子托付山涛,而山涛对待嵇康的孩子如同自己亲生,将他们抚养成人。

魏晋文人的这种风度一直为后世追崇。

从魏晋到明清的文献中,关于文人风度的记录很多,但关于文人打架斗殴的案例则少之又少。

历史上仅有的案例也限于文人间打个巴掌或推推搡搡。

如,明代的时候,东南文学领军人物陈子龙,曾因为学术观点分歧打了豫章文学代表艾南英一个响亮的嘴巴子;清代的时候,扬州学派的代表汪中,与人在船上争论学术,无奈自己嘴巴不利索,被人驳倒,他一怒之下将对方推到水里。

这种小规模的肢体冲突已经属于古代文人中的极端案例了,屡遭当时学者鞭挞。

晚清以后,中国文人不再克制,打架斗殴“蔚然成风”。

古人“唾其面”、“批其颊”的文雅武斗风范被统统抛弃,代之以拳打脚踢和群殴。

很多在我们心中具有高大形象的文人、学者都未能免俗,参加了轰轰烈烈的武斗行列。

2. 晚近学林文人武斗风气盛谈论晚近的文人武斗,不得不提“章梁大战”。

戊戌变法前,康有为策划了《时务报》,梁启超任总主笔,章太炎任撰述。

一向狂傲的章太炎,因为学术思想和政治观点的分歧与报馆里强势的“康派”产生了矛盾,于是双方开骂。

一开始文斗,最后升级为武斗。

梁启超扮演带头大哥,带一帮“康派”小弟,直冲报馆,拿“饮冰拳”痛击章太炎。

章太炎岂是吃素的,挥动“泰山无影掌”,重重扇了梁启超一巴掌。

因“康派”势众,章太炎本着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精神,南下杭州。

章太炎的弟子黄侃继承了老师的优良传统,时常与人大打出手。

黄侃与词曲家吴梅在中央大学中文系任教时,经常舌战和动武。

一次酒会上,二人激辩,难分高下,黄侃猛然回首,一记“降龙掌”打向吴梅面部,吴梅急忙闪避,并还以“梅花拳”。

二人离席较量,被众人拉住。

此后,二人为争休息室的沙发座位又干了一仗。

黄侃是臭脾气,人缘极差,一生结怨很多。

他曾痛骂新文化运动干将陈独秀,只是陈独秀没与他一般见识罢了。

不过,陈独秀也不是省油的灯。

他年轻的时候,为了争夺刺杀满清五大臣的机会与革命党人吴樾扭作一团,满地狗打滚。

后来,身为北大文科学长的他,在八大胡同与人争一名妓女而大打出手,因此被北大给开了。

此外,学者熊十力与诗人废名一生打架无数,被传为佳话。

季羡林等学者回忆,二人经常争论佛学问题,声调很高。

过一会儿,突然没有声音了。

旁人仔细一看发现,二人你扭打在一起,相互卡住脖子,都发不出声了。

同为文化人,为何如此不宽容?二、变革时代:大环境让人缺乏宽容1.救国图存知识分子个人道德失控晚近中国的文人武斗并非偶然现象,而是特殊社会背景造成的。

晚清中国屡次遭到外欺,政府疲弱无能。

随着科举废止,知识分子参与政治的机会逐渐减少,面对江河日下的国家命运,表现出极度无奈。

传统士大夫兼济天下的情怀与面对国家命运无能为力的尴尬,造成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矛盾内心。

终于推翻了清廷,可是新生的民国并未过渡到西方式的民主政体,而是在数次的政治斗争中变成军人专政。

这给中国知识分子造成的打击是巨大的。

传统靠不住,军人靠不住,政府也靠不住,到底要靠什么救国?靠文人自己。

中国文人天然就有理想主义情怀,以为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现实目的。

鲁迅发现中国人病在精神上,于是弃医从文,打算以文做刀,医治国民劣根性。

蔡东藩发现,国人病在对过往历史的无知,于是发奋著通俗史,教育国民。

鲁迅的文章也好,蔡东藩的通俗史也罢,最终都没能救国。

但,在救国的旗帜下,他们始终坚持自己是对的,并为之做出了很大牺牲。

在救国旗帜的掩护下,知识分子的个人行为已经超出了个人道德的范畴,具备了集体道德的特征。

这时的集体道德很容易被个人道德绑架,个人的不道德行为也就有了为集团献身的无私性。

如上文提到的陈独秀为争夺刺杀满清五大臣的机会与吴樾扭打一起一事,二人就站到了道义与救国的高度,个人的不道德行为就变成了集体的道德行为。

很多文人的冲突都被归为这个范畴。

既然有集体道德撑腰,人人都认为真理站在自己身边并敢于为之献身,而实际的真理却躲在某个角落,看各派相互掐打。

有了集体道德的外衣,一切行为都显得冠冕堂皇而且合理合情,人性的本来面目显露无疑。

2.左翼思潮孕育革命年代的斗争哲学晚清时,社会价值出现变动,秀才当兵极为普遍,尚武风气蔓延。

周作人就曾在《绍兴公报》上鼓吹“军人尊贵”以及“国民尚武之心”。

民国文人的戾气与晚清尚武风气关系紧密。

这种尚武的风气与西方传入的左翼思想相结合,就形成了激进、革命的左翼文艺思潮。

文艺的革命性与秀才当兵属于同等逻辑。

左翼文化人担当的使命不再仅仅反映人性,而是要反映阶级性,有了更为深刻的政治含义。

左翼思潮的蔓延与泛滥,使中国文人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对立。

这种对立是基于政治理念不同的根本对立,水火不容。

左翼思潮活跃于20世纪20、30年代,是激进的中国文化人照搬苏俄、日本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结果。

当时流行的太阳社就照搬了苏俄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留日学生组成的创造社“全面文化批判”的观点就直接照搬了日本福本主义思想。

这种生拉硬拽式的模仿,忽视了中国独特的国内环境,走上了极端。

左翼思潮激进的文化批判,对文学革命性的表达,使文化人丧失了基本的理智。

对传统的否定,对时下的批判达到了无法缓和的地步,陷入了为批判而批判的急流中。

信仰左翼思想的文化人用批判性掩盖了理性,最终失去了文化人最基本的宽容。

抗战爆发后,左翼文学作为一个整体不复存在,但它的支流却随着红色政权一路西去,化为苏区的革命文学。

这些红色割据政权中的左翼文学家,继续保持批判精神与革命性,与当时的苏区意识形态保持一致。

在红色政治浪潮中,他们这个群体也接受了整风运动的洗礼,批判性与革命性更加强烈,奠定了解放后的文艺思想基础。

这股革命精神到解放后就变为斗争哲学,在和平年代继续发挥作用。

三、斗争哲学:文化人逐渐失去底线1.激进运动文人行为出格与左翼思潮相伴生的是偏左的文化运动、政治运动。

这些运动对文化人的影响是深刻的,也是彻底的。

新文化运动发展到后期,就成了十足的左翼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发展到后期,就成了无政府主义的运动。

这些运动的参与者与反对者简直水火不容,根本没有融合的空间。

无论是支持者也好,反对者也好,在激进的运动洪流中都迷失了自己,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

斗争与革命成了时代的主题,出格的文人成了大时代洪流中溅出的水滴。

一向儒雅的北大校长蔡元培也曾完全失控,要挥拳与学生决斗。

五四运动后期,学生组织极为强大,拒绝缴纳讲义费,要求有权罢免教员,最后惹毛了蔡元培。

一开始蔡元培好生劝导,他们不听,反而提出“打进校长办公室”的口号。

面对失去理性的学生,蔡先生高卷袖子,晃动双拳,大喊:“你们这班懦夫,有胆的就请站出来与我决斗。

如果你们哪一个敢碰一碰教员,我就揍他。

”蔡元培当天辞去北大校长,北大全体教员也提出辞呈,与蔡元培共进退。

后来在胡适的斡旋下,学生公开道歉,才请回了蔡校长。

陈独秀也好,梁启超也好,章太炎也好,都不同程度地卷入了政治运动与文化运动中,面对所谓的真理时,坚持真理站在自己一边,愿为之对别人挥拳相向。

这种非理性的运动被后来社会所继承,并发扬光大。

延安的整文风运动不过是这些运动的延续罢了。

最后成就的一元意识形态更具有排他性,让文化人形成了极端不宽容的性格,非黑即白,要么是要么非。

兼容并包,多元宽容的文艺精神没了,文人的文化人格也彻底消失了,留下的只是朴素的斗争哲学。

2.继续革命被建构的文化心态建国后的思想改造运动、文化运动是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余波,左右中国文化界近30年。

整个社会文化的主题是斗争,文化人的行为更是没有底线。

文人间的相互批判达到狂热程度,相互拆台、相互斗争成了常态。

师友相互揭发,同学互相拆台,兄弟相残,父子陌路,几乎成了家常便饭。

文人的人格被驯服,人性中最为丑恶的东西显露无疑。

打到、批判、否定成了植入文人血脉中的新基因。

真理的解释权不在文人手中,而此时的文人成了真理的奴隶,彻底失去了宽容与理性。

这种文化环境建构的文化心态,左右了后续几代人的思想与行为。

这种心态对主义、真理要么是原教旨主义的信仰,要么是水火不容的批判,陷入两个极端。

所以,改革开放后,中国文人的思想依然禁锢着,并没有出现多元文化观念的争鸣,反而是左右两派的互不宽容。

尤其是改革开放前接受教育的一代人,表现出更为不宽容的一面。

上文提到的教授互殴、教授打人,当事者都坚持认为自己掌握了真理,为之不惜牺牲道德与名誉。

这种行为与“章梁大战”几乎没有多少本质的区别。

在互联网语境下,这种行为愈演愈烈,各种文人、记者“微博约架”层出不穷。

自360董事长周鸿祎在北京朝阳公园“约架”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后,朝阳公园成了“约架”胜地。

四川电视台记者周燕在此“约架”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吴丹红,引起群殴。

“约架”的风气从北京朝阳一路散播到全国各地,诗人、学者、教授粉墨登场,演了一出又一出闹剧。

这些是社会整体文化氛围的戾气使然。

即便是当事人挂着文化人的头衔,也不配叫文人。

社会的道德滑坡,文化人人格沦丧,已经到了无法容忍的地步。

四、改变心态:宽容比自由更重要1.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斗争哲学建构的文化心态,使文化人排斥不同思想、信仰、行为,造成了极端不宽容的现象。

这种心态就是文化人暴戾之气的来源。

这股戾气理应根除,不然后患无穷。

根除这股戾气,就该重提“宽容”。

如胡适所言,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容忍不同的思想,学术才能争鸣;容忍不同的信仰,人心才能平和;容忍不同的行为,社会才能安定。

这种容忍是一种气魄,也是一种气度,通向的是自由王国。

宽容是对一个自由社会最基本的要求,而斗争只能带来暴力与混乱。

认为站在真理一边的人,是剥夺别人主张真理的自由;认为站在正义一边的人,是主张别人不义;认为站在上帝一边的人,是将别人打为异教徒。

所有这些本质上都是剥夺了别人的自由,是很不宽容的行为。

健康的文化心态,能够容忍和谅解别人,以获得别人的容忍和谅解。

动不动就为真理、信仰、思想而大打出手,本质上也是限制别人的自由,在这个过程中也让自己陷入了不自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