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对待初中生的逆反心理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应对策略”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应对策略”逆反心理是中学生常见的一种心理状态,特指青少年在面对权威、规则和约束时经常产生的一种反抗心理。
逆反心理一定程度上是青少年个性发展的正常表现,但如果无法妥善处理,会对他们的成长和学习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中学生应当学会应对逆反心理。
以下是一些应对逆反心理的策略:1.理解逆反心理的成因: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是中学生正在度过从儿童到成人的转变阶段,他们追求独立性和自主性,对于权威的限制和规则感到不满。
了解逆反心理的成因,可以使家长和教师更加理解中学生的困境,与他们建立起互相尊重和信任的关系。
2.倾听和沟通:当中学生表现出逆反心理时,家长和教师应该学会倾听他们的声音,给予他们一定的自主权。
同时,及时与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理解他们的需求和想法。
让中学生感受到他们的声音被真正重视,有助于减轻他们的逆反情绪。
3.提供合理的自主权:中学生追求独立性和自主权,因此,家长和教师应该适当地给予他们一些自主权,让他们在合理的范围内做出自己的决策。
例如,在学习安排上,可以和中学生共同商议制定学习计划;在生活自理方面,可以让他们自己负责管理自己的时间和任务,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4.培养他们的责任感:责任感是培养中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不断提高他们的责任感,逐渐减少逆反心理的发生。
可以要求他们承担一些家庭或班级的责任,鼓励他们按时完成任务,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对集体的责任感。
5.设立明确的规矩和约束:逆反心理的产生往往是因为缺乏规矩和约束,或者规矩不明确。
家长和教师应该设立明确的规矩和约束,确保中学生的行为有序,并对违反规则的行为进行必要的惩罚。
规矩和约束既能给中学生提供一个明确的行事准绳,又能让他们感受到权威的存在。
6.鼓励兴趣爱好的发展: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也与学业压力和学习失去兴趣有关。
家长和教师可以鼓励中学生培养并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如参加体育运动、加入社团或俱乐部等。
如何对待学生的逆反心理
如何对待学生的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指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反感情绪,故意做出与该事件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心理状态。
青少年中的确存在这样一些学生,他们对老师或父母的教育常会表现为很不服从,告诉他不能怎么做,他偏要那么做,甚至公开顶撞。
这就是逆反心理的表现。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曾遇到这样的一些学生。
针对他们逆反心理的不同成因,我总结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确立适合青少年实际的教育目标和要求。
过高的教育教学目标,过重的学习负担,是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对学生进行品德行为指导时,要认真分析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要求,准确把握学生品德发展阶段和水平,在教育策略上要循序渐进,切忌急躁冒进,尽可能避免师生对抗情绪的产生。
二、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
一是创造良好的班集体,充分发挥集体规范和正确舆论的教育作用,培养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
二是积极推进班级管理和教育方式的民主化,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的积极性。
三是针对青少年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展示才华,修正品德,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和教育艺术水平。
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很多都与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有关。
为此,教育者首先要着力于提高自身素养,包括心理素质、教育教学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等。
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育心态,要把关心、尊重、爱护学生放在首位,把学生置于与自己平等的地位。
在学生出现过激行为时,教师要学会制怒,善于运用教育机智和教育策略,巧妙化解师生冲突。
四、合理利用学生逆反心理的正效应。
教师要大胆利用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积极因素,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
在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教师切忌偏颇,讲道理既要讲有利或好的一面,也要讲有害或坏的一面,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
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青少年学生逆向思维的特点,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五、注重对产生负向逆反心理的学生的疏导工作。
孩子逆反心理期家长怎么对待
孩子逆反心理期家长怎么对待?1、多沟通。
沟通是人际交往中相处的重要环节,同时,也容易爆发冲突,和青春期的孩子沟通时,需要一定的技巧。
到了青春期,是个人价值完善的时候,孩子会迫切的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家长不能过度的念叨孩子。
当孩子面临各种问题时,不能直接告诉孩子如何怎么做,应该积极的引导,并且让孩子自己作出选择。
2、要尊重孩子。
和孩子相处的时候,一定要学会尊重,要尊重孩子的个性以及建议,当孩子出现疑惑是不能着急给予否定,有想法的时候要耐心的倾听,即使不合理也是孩子用心的想法。
另外,要尊重孩子在家庭里面的地位,当家庭做决策的时候应该告诉孩子,来听听孩子内心的想法。
3、要充实自己。
青春期是每个人必须经历的成长阶段,每个人都不能避免。
家长多学习关于青春期的一些知识,多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内心特点,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家长要主动学习相关的经验,不妨和同龄孩子的父母商量,多参加一些亲子关系的讲座。
孩子逆反心理期的表现:1、挑战规则和底线。
孩子们在“逆反期”往往会去挑战规则和底线。
事实上,无论是在家庭中还是在社会中,规则和底线都是不允许被打破的,一旦规则和底线被打破了,那么关乎的就是道德问题了。
2、喜欢推卸责任。
孩子在叛逆期会经常犯错误,而孩子犯了错误之后,不会承认自己的错误,即使被家长逮个正着,但孩子还是会找一些理由来为自己开脱,孩子变得喜欢推卸责任,不想为自己的错误承担后果,而家长看到孩子这样的举动,会更加生气,无法心平气和去教育孩子,导致孩子变得更加叛逆,进入死循环当中。
3、爱和父母唱反调。
孩子们在“逆反期”最爱的一种行为就是和父母唱反调。
父母要求他们做的事情他们偏不做,不让他们做的事情他们反而一个不落下。
更严重时,甚至不理睬父母,对父母冷暴力,宁愿自己做一些承担不了的事情,也不要父母的帮助。
孩子进入逆反心理期的原因:1、说教。
很多父母很喜欢说教,总是不厌其烦的告诉孩子,你要怎么怎么样。
这种当众指挥和控制,只会更一步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
如何正确对待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如何正确对待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开家长会时,常常听到家长反映:小孩读了初中后,越来越不听话了,甚至还可能与家长对着干。
你要东,他偏朝西;你要西,他偏朝东。
这一现象,我在工作中也常遇到,如我表扬一个学生,却引起一些同学的不服气;我批评一个学生,反而引起一些同学的同情和辩护。
针对这一现象我认真反思,认为这是学生的逆反心理。
学生一旦产生逆反心理,那么,教师“苦口婆心”的教诲来意一点也不会起作用,“防患于未然”的种种措施,就会失去力量,“恨铁不成钢”的意愿,也就不被谅解。
所以,作为教育者,一定要正确认识学生的逆反心理,首先是了解其成因,其次是采取恰当方法拔除这种消极心。
孩子的逆反心理是如何产生的?第一,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客观变化。
与童年相比,中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成人感”和强烈的社会独立性,学生感到自己不再是孩子,像个大人了。
因而他们从心理上要求改变童年期一切信赖成人的状况,要求像成人一样,参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一些活动。
这种社会独立性使中学生的自尊心、好胜心增强起来,但是,不少教师却看不到这些,仍然认为学生是幼稚的,对他们发展起来的成人感和强烈的独立意识看不到或估计不足,教师认为学生不听话,学生也认为教师不尊重他,这种心理差距是造成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
第二,家庭因素影响。
从小学进入中学,他们认为自己已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了随着接触范围扩大,知识面的增加,内心世界丰富了,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有时与父母的价值观不同,遭到父母的反对了,得不到父母的理解。
如果在同伴和异性面前管教他们,那么他们的逆反心理会更强烈。
于是就在同龄孩子中寻找共鸣,父母也就变得不那么亲近了,此时如果父母不了解子女的这种心理,生理变化,一味简单、生硬地管教,就会迫使子女产生反抗情绪和行为。
第三,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失误。
首先是教育者的要求脱离了中学生原有的个人需要,在学生还没有产生自觉的学习需要之前,我们应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需要,否则势必为他们接受教师的要求造成困难,其次是教育者提出要求时采取了强制的态度,中学生已形成了一定的自我意识,不要认为只要出于好心,要求又合情合理,那么不论怎么样向学生提出,学生总是应该而且也是能接受的。
初中孩子逆反心理
初中孩子逆反心理随着孩子逐渐进入青春期,他们开始发展出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并对父母和学校中的管理产生怀疑和不满。
这种心理现象被称为“逆反心理”,在初中阶段尤为常见。
正确认识和应对孩子的逆反心理对家长和教育者来说至关重要。
逆反心理,简单来说,是孩子对外部权威的抵触和反抗。
它是孩子内心对成长过程中压力的一种反应。
初中是孩子正式进入青春期的阶段,伴随着心理和生理上的变化,孩子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独立和自我价值,对成人的期望也随之增加。
逆反心理的出现,可以理解为孩子正在通过和权威的对立来试图建立自己的身份和独立性。
首先,逆反心理是正常的心理现象,家长和教育者不应过度担心或惩罚孩子。
逆反心理代表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自我认同和发展的探索。
父母和教育者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和独立思考的权利,同时给予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责任。
这样做可以帮助孩子平衡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并逐渐培养他们健康的自我认同。
其次,有效的沟通是应对逆反心理的关键。
家长和教育者应该积极倾听孩子的意见和想法,并对其表达给予积极的回应。
通过与孩子进行开放、诚实和尊重的交流,家长和教育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孩子的需求和关注点,从而减少逆反行为的发生。
同时,家长和教育者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信息和解释,帮助他们理解为什么需要做某些事情或接受某种规则,从而建立起互相理解和信任的关系。
此外,为了避免逆反心理的加剧,家长和教育者应该尽量减少过度干预和控制。
过多地限制孩子的自主权和行为空间,可能适得其反,导致孩子更加反叛和逆反。
相反,给予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决策权,鼓励他们参与规则制定和家庭事务的计划,可以增强孩子的责任感和主动性,并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处理逆反情绪。
最后,家长和教育者应该时刻保持对孩子的支持和鼓励。
孩子在初中阶段面临着很多学业和人际关系上的挑战,他们需要得到家长和教育者的理解和支持。
通过表扬孩子的努力和成就,给予他们鼓励和肯定,家长和教育者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从而减少逆反行为的发生。
浅谈如何转化初中生的逆反心思
浅谈如何转化初中生的逆反心思逆反心理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对客观事物表现与一般人对立或相反的情绪体验或行为倾向。
对于处于成长关键期的初中生来说,逆反心理过重或自己不善于处理和自我调节,就会听不进正确的教育和劝导,与家长、教师感情疏远、关系僵化,可能会造成大错。
逆反心理的产生与青春期的心理特点,家庭环境好学校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我认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存在逆反心理的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使之科学转化。
一、正确观念帮助寻恰当方法逆反心理有明显缺陷,但也应看到其积极的一面:可体现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
思维的独立性使学生善于独立地提出问题,寻找答案,而不是依赖别人。
思维的批判性使学生思考问题时不受别人暗示的影响,能严格而客观地评价、检查思维的结果,冷静地分析问题。
因此,教师可以给学生讲逆反心理的客观存在及科学转化的方法,并加以正确引导,而不能一味的批判。
二、尊重学生融洽师生关系有逆反心理的学生经常受到教师的斥责、惩罚,一般都比较心虚、敏感,对教师怀有戒心敌意,但他们也渴望教师的谅解和信任。
为了使他们能更好地学习,必须使他们解除顾虑、摆脱消极的态度定势。
盖杰和们令纳合著的《教育心理学》一书指出:“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但也最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激发学生的方法。
有时教师忘记了他们对于学生的表扬时多么重要。
”教师还应对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善于发现“难看”的孩子身上的优点。
并寻找时机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表现自己,改变他在老师和同学中的形象。
三、积极氛围漫润学生身心一个具有民主、宽容、善意友好的班级氛围,有利于改善学生的逆反心理等攻击性心理及行为。
教师应善于采用组织手段,在班内组织起有一定层次的正式关系的网络,为学生日益扩展交往范围、建立多样的生活联系、形成丰富的责任依从关系提供充分的条件,从而使他们逐步深入到人际关系的各个方向去,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变得更为充实和美好。
班主任可以组织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使所有的学生特别是存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对交往发生一定兴趣,并在实践活动中积极学习交往,从而对活动感兴趣,对集体感兴趣,逐渐改变原先的态度和看法。
如何应对初中生叛逆
如何应对初中生叛逆初中时期是孩子们从儿童走向青少年的重要阶段,他们对自我意识的培养、身份认同和自我表达力都在逐渐成熟。
因此,许多初中生会表现出一定的叛逆行为。
作为教育者和父母,我们应该理解叛逆行为的原因,并采取适当的方法予以应对。
以下是针对初中生叛逆的一些建议。
首先,理解叛逆行为的原因。
1.身份认同:初中阶段对于自己身份认同的探索是很正常的,孩子们会开始寻找自己的独特性和群体归属感。
他们可能会采取一些与传统价值观和规范有悖的方式表达自己。
2.自主意识:初中生正逐渐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格,有自己的思考和选择能力。
在这个时期,他们希望有更多的自主权。
3.倾向性反叛:有时,叛逆行为只是为了与父母或教师进行良性争论。
这是孩子们开始独立思考和发展自己观点的过程。
在理解了叛逆行为的原因后,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应对。
1.尊重并倾听:尽量理解孩子的需求和想法,给予他们的意见和声音平等的尊重,让他们感到被认可和被理解。
同时,要试着倾听他们的诉求,并与他们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2.给予适当自主权:为了满足孩子们发展自主意识的需求,我们可以适当地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权。
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鼓励他们参与部分家庭决策,让他们有机会在自己的领域里做出选择。
3.建立规矩与纪律:叛逆并不意味着没有纪律可言。
事实上,规矩和纪律对于孩子们的成长很重要。
我们可以制定一些明确的规则和限制,以确保他们明白自己的责任和行为后果,并且在执行上保持一致。
4.设立合理的期望:给孩子们设定合理的期望,既不妄求完美,又不过于宽容。
我们应该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和能力为他们设定目标,并在这个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支持和鼓励。
5.提供良好的角色模型:作为教育者和父母,我们可以成为孩子们最好的角色模型。
我们应该积极地展示自己良好的行为和态度,以及有效的冲突解决方式,这样他们可以从我们身上学到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总之,面对初中生的叛逆行为,我们应该理解并尊重孩子的需求和感受,同时采取适当的方法与他们沟通和引导。
怎么疏导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怎么疏导中学生的逆反心理一、如何正确对待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标志着中学生自我意识真正的形成过程中,一系列观念交错冲突矛盾斗争的开始,是中学生开始系统形成自己独立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如果这一阶段的问题处理不好,会对整个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带来巨大的不良影响。
从短期的影响看,逆反心理没得到及时妥善的处理,轻则对老师和家长的肺腑之言置之不理,荒废了宝贵的学习时间,失去了升入更高级别学校深造的机会,重则学生被推到社会的另一面,对非法犯罪行为产生认同,对学生的一生带来不可挽回的影响。
1、正确看待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学生进入“心理断乳”期的正常表现,许多家长应知道产生逆反心理的根本原因是孩子长大了,开始学着用不同角度批判的看待周围的事物了,因为思维运用的不熟练才会在前进的道路上磕磕绊绊。
叛逆意味着成长,成长意味着进步,成长中的问题只能在成长中来解决,只要家长和教师给予处在叛逆期的学生足够多的尊重和认同,再加上必要的耐心,帮助他们走过这一阶段,绝大多数的学生最终会选择回归,重新建立起融洽和谐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
2、逆反心理体现了学生渴望被关注的需要逆反心理只是学生复杂心理斗争的一个缩影,一方面学生渴望和周围人不一样,希望突出自我,另一方面他们又希望和周围人一样,以获得足够多的认同,“别的同学都有”是很多学生让父母买东西是最常用的理由。
对整个学生人群而言,他们一方面要显示出与成年人的不一样,喜欢听让成年人血压上升的歌曲,说着成年人听不懂的名词,另一方面他们又渴望早日成年,模仿成年人的生活,所以有的学生会用吸烟、早恋等标志性的符号给自己打上一个“我长大了”的标签。
总而言之,逆反心理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学生凡事都要拧着干,处处和大人作对,只要学生有被认同的需要,他们就有机会被转化。
3、合理疏导逆反心理当学生在课堂上发表出人意料的言论时,教师不能简单的认为他是在故意和老师作对或者是在哗众取宠,就采取简单粗暴的训斥教育。
也不能一味的采取“冷处理”,把学生晾在一边,而应该看到他背后隐含着的心理符号:“我太孤独了,我太需要理解了,他们都不理解我,快来关注我吧”。
如何化解中学生逆反心理问题
如何化解中学生逆反心理问题现象描述: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在学校和家中往往“不听话”“不受教”、常与老师、家长“顶牛”“对着干”。
长此以往,就会对个人的性格产生极大的影响,容易使学生形成一种否定性的心理趋势和行为倾向,从而无法客观地、准确地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
所以,合理化解、疏导学生的逆反心理,会对学生的成长有积极的意义。
学生的逆反心理主要有以下现象。
1、对正面宣传作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
这部分学生对学校、家长、教师的宣传,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
他们往往以社会上某些个别的不公正的事实以偏概全,否定正面宣传。
2、对先进人物、榜样无端怀疑。
在教育过程中许多教师和家长都希望通过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来教育感染学生,唤起他们的热情,以期达到激励的作用,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3、对不良倾向持认同情感。
在这些学生心目中,打架斗殴被看作是有胆量;与老师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哥们义气等不良的行为倾向赢得了很多人的认同。
而对乐于助人、爱护集体、爱护公物、遵守校规校纪的青少年则肆意讽刺、挖苦。
4、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消极抵制。
这类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冷淡甚至仇视,因此采取应付、抵制、消极对抗的态度。
产生的原因:(一)主观因素初中阶段,学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发展虽然有了极大的发展,但又是不平衡甚至是矛盾的。
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他们对事物的认知有时偏差太大,从而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偏激。
部分学生对老师的正常教育往往从对立面去思考,把老师的劝说、批评和家长的指点、提醒、等看成是“管”、“卡”、“压”,进而把自己放在施教者的对立面上,不听从管理和教育。
(二)客观因素1. 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
家庭是学生人生中最先接受教育的地方。
一些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导致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
2、学校不良因素的影响。
首先,教师教育方法上的不当。
主要是部分教师没有认真探索教育的最佳、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教育呆板乏味,使学生对教育产生反感。
如何对待具有逆反心理的学生?
如何对待具有逆反心理的学生?从短期的阻碍看,逆反心理没得到及时妥善的处理,轻则对老师和家长的肺腑之言置之不理,荒废了宝贵的学习时刻,失去了升入更高级别学校深造的机会,重则学生被推到社会的另一面,对非法犯罪行为产生认同,对学生的一生带来不可挽回的阻碍。
二、逆反心理的辅导策略1、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真心爱护学生。
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的合理要求,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设身处地想一想: "假如我是学生,我期望老师对某个问题如何处理?"学生与教师的隔阂往往是因为互不明白得造成的,假如教师能够经常做到"心理换位",就能明白得学生,就能永久保持一颗"童心",一颗明白得学生的心,就能体会学生的苦恼,更深刻地了解学生的需要。
教师只有与学生同乐、同忧、同悲,学生才会感到教师是"自己人",乐意与其靠近,乐意听从教诲,如此教育成效就会倍增。
2、沟通、交流与信任。
当教师让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可信任时,学生就情愿同意教师的教育。
专门对那些遇到挫折而对生活失去信心,并用怀疑、敌视的态度对待周围一切事物的学生,则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安慰和关怀。
家长、教师应学会明白得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尽量缩小“代沟”,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要做到同学生心理相容。
亲子、师生感情越深,学生的逆反心理越小。
3、心理教育与辅导。
学生之因此产生逆反心理,要紧是因为学生的认知与情感或者是认知与意向发生矛盾。
“心病还得心药治”,为此,多渠道向学生介绍有关怀理方面知识,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心理变化,调剂好心理状态,改善心理环境使他们心理品行有所升华。
心理卫生学这门学科假如学校有条件的话,学生应该选学,让学生明白自身生理、心理变化特点,可通过自查、自治,从而达到内化健康人一辈子心理的作用。
4、主动倾诉与宣泄。
引导学生将内心矛盾、不良情绪利用感情倾述、自娱自乐、体育活动等方式,将其开释出来,以求得心理平稳,缓解或排除不畅。
对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分析及解决方法
对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分析及解决方法青少年逆反心理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成熟,青少年开始渴望独立和自主,他们希望自己的想法和行为被尊重和认同。
因此,当父母或其他成年人认为他们在做错事或不正确的时候,青少年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青少年逆反心理可能表现为与父母或其他成年人的争吵、不合作和反抗。
他们可能会表现出懒惰、不负责任、不尊重规则和其他负面行为。
那么,如何解决青少年逆反心理呢?1. 给孩子自主权。
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并为他们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来探索和尝试新的事物。
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独立和自主的权力和责任。
2. 与孩子建立沟通渠道。
在孩子与父母或成年人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非常重要。
父母应该尽可能多地聆听孩子的想法和意见,而不是仅仅指责或批评他们的行为。
3. 及时表扬。
及时地给孩子适当的肯定和表扬,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自尊心和成就感。
当孩子表现出好习惯或正确的行为时,应该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4. 与孩子共同制定规矩。
制定明确的家规和规定是相当重要的。
为了让孩子愿意遵守这些规定,父母应该与孩子共同制定这些规则。
孩子感到自己也有了掌控权和主动权,会更加尊重和遵守这些规定。
5. 建立爱与安全感。
孩子需要感受到父母和其他成年人的爱与关怀,这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起安全感和信任感。
当孩子感到父母爱他们并信任他们时,他们会更加愿意遵守家庭规定,并且心态也会更加积极向上。
总之,在处理青少年逆反心理时,父母需要时刻保持耐心和理解,并以积极的方式与孩子沟通。
父母的角色应该是负责任的辅导员,既为孩子提供指导和支持,同时也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权。
如何应对八年级学生的逆反心理
如何应对八年级学生的逆反心理
班主任工作心得
如何应对八年级学生的逆反心理
如何应对八年级学生的逆反心理
八年级的学生,由于进入青春期,自我意识急剧膨胀,而事实上并没有成熟,他们往往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自觉或不自觉的把自己摆在老师,家长的对立面,表现出种种不良倾向。
面对心理逆反期的学生,采取简单急躁的教育方法,只能事与愿违,应以爱心和尊重为前提,注重沟通和交流,以春雨润物的耐心、细心融化学生心中的坚冰,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做到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不要敌视学生。
爱心是教育的真谛,尊重是教育的底线。
对感情非常敏感的十五六岁的学生,能清楚的认识到老师对他的态度,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不一定能消除逆反心理,但对学生的轻视,疏远必将产生逆反心理,因此爱心和尊重是前提。
其次要多沟通,少训斥责怪。
通过观察谈心,走进学生的心灵,与学生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要把自己当做高高在上的教育者,应放下架子,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让学生消除距离感,隔阂感,敢于向老师坦露心迹;(班主任工作艺术)老师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使其产生成长中的成就感。
第三要冷静分析,智慧应对。
逆反心理是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一种正常的心理活动,学生在成长中犯错是在所难免的,作为教育者这时千万不能冲动,这样就会使学生关闭心灵的窗口,逆反心理增长,以前的努力都会付诸东流。
要冷静分析,巧用心理战术,合理采用激将法,大胆利用逆反心理的积极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
如何正确对待逆反心理
如何正确对待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标志着中学生自我意识真正的形成过程中,一系列观念交错冲突矛盾斗争的开始,是中学生开始系统形成自己独立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如果这一阶段的问题处理不好,会对整个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带来巨大的不良影响。
从短期的影响看,逆反心理没得到及时妥善的处理,轻则对老师和家长的肺腑之言置之不理,荒废了宝贵的学习时间,失去了升入更高级别学校深造的机会,重则学生被推到社会的另一面,对非法犯罪行为产生认同,对学生的一生带来不可挽回的影响。
•1、正确看待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学生进入“心理断乳”期的正常表现,许多家长应知道产生逆反心理的根本原因是孩子长大了,开始学着用不同角度批判的看待周围的事物了,因为思维运用的不熟练才会在前进的道路上磕磕绊绊。
叛逆意味着成长,成长意味着进步,成长中的问题只能在成长中来解决,只要家长和教师给予处在叛逆期的学生足够多的尊重和认同,再加上必要的耐心,帮助他们走过这一阶段,绝大多数的学生最终会选择回归,重新建立起融洽和谐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
•2、逆反心理体现了学生渴望被关注的需要逆反心理只是学生复杂心理斗争的一个缩影,一方面学生渴望和周围人不一样,希望突出自我,另一方面他们又希望和周围人一样,以获得足够多的认同,“别的同学都有”是很多学生让父母买东西是最常用的理由。
对整个学生人群而言,他们一方面要显示出与成年人的不一样,喜欢听让成年人血压上升的歌曲,说着成年人听不懂的名词,另一方面他们又渴望早日成年,模仿成年人的生活,所以有的学生会用吸烟、早恋等标志性的符号给自己打上一个“我长大了”的标签。
总而言之,逆反心理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学生凡事都要拧着干,处处和大人作对,只要学生有被认同的需要,他们就有机会被转化。
•3、合理疏导逆反心理当学生在课堂上发表出人意料的言论时,教师不能简单的认为他是在故意和老师作对或者是在哗众取宠,就采取简单粗暴的训斥教育。
也不能一味的采取“冷处理”,把学生晾在一边,而应该看到他背后隐含着的心理符号:“我太孤独了,我太需要理解了,他们都不理解我,快来关注我吧”。
如何正确对待学生的逆反心理
如何正确对待学生的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指学生对某种事物或结论产生一种逆向反应的情绪。
用通俗的话说,“你要多这样我偏要那样”,这就是一种“逆反心理”。
一、逆反心理的表现是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
有相当数量的青少年对学校、领导、教师的宣传,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
在教育过程中,许多教育者和家长都希望通过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来教育感染青少年,唤起他们的热情,以期达到激励后进的目的。
但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
在一些青少年当中,打架斗殴被看作是有胆量;与老师、领导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哥们义气等不良的行为倾向却赢得了很多人的认同。
而对于乐于助人、爱护集体、爱护公物、遵守校规校纪的青少年则被肆意角喇、挖苦,造成在集体氛围里好人好事无人夸,不良倾向有市场,正不压邪的局面。
二、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一)是强烈的好奇心。
当某事物被禁止时,最容易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尤其是在只作出禁止而又不加任何解释的情况下,浓厚的神秘色彩极易引起人们的猜疑、揣度、推测,以至不顾禁令地寻根究底或习作尝试。
青年人与社会的认同不仅是简单地采取适应社会规范的途径,而且还希望社会承认他的价值和地位,从而获得与社会之间的认同。
三、逆反心理的危害逆反心理作为一种反常心理,虽然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已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州正。
其后果是严重的,它会导致青少年出劝琢寸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的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那等。
逆反心理的深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或病态心理转化。
所以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克服和防治其发生。
四、如何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一)爱心和尊重是应对“逆反心理”的前提任何一个优秀的老师都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尊重学生,并不能取代教育本身,但剥夺了对学生的尊重,就谈不上任何教育。
”(二)以赏识教育为中心,营造和谐师生关系,化解学生潜在的逆反心理老师要在平时多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以此为契机,采取多种形式与学生交流。
初三学生逆反心理疏导
初三学生的逆反心理劝导初三学生因为心理、生理的变化,逆反心理特别强,我感觉管理的重点是劝导他们的逆反心理。
“问题学生”的行为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要改变这类长久养成的坏作风、坏习惯,需要一个过程和一段时间。
教师不可以焦躁,要仔细耐心地做工作;要不停地给学生更正错误和实现目标的机遇,以期望的心态等候学生的悔过,且要随时给学生一种加强期望的意识。
如操之过急,就会失得其反。
1、走进学生内心,换位思虑班主任要常常深入到同学中,认识每个同学的喜好和习惯,掌握每个同学的动向,做到依据他们的眼神和表情就能知道他的心态,碰到问题时能换位思虑,不要用居高临下的姿态和语气。
能够先处在他们的地点上替他们解说,而后再让他们站在老师的地点上考虑,这样叫他们自己感觉做的不好,比我们责备他成效会好的多。
使他们由表面的遵从变故意服口服的遵从和尊敬。
我班于洪权同学有一次礼拜天打篮球和一个同学闹了矛盾,结果他把人家的自行车故意弄坏了,我听了后找到了他,让他自己告诉我回去做了什么,而后问他假如他是老师会如何办理,他告诉我他会把学生赶回家去,以后他很主动的对那个同学道了歉,而我对他的办理比他自己要求的办理还轻,这让他感觉欠我好多,自然也就收敛好多。
2、改变他们与家长的关系有恩于人,应忘掉;有恩于己,应铭刻。
要获得每一位家长的相信,不是件简单的事。
一般状况下我不会向家长起诉,等到我向家长起诉,必定是已经忍了好久了。
我十分关注学生的进步与成绩,一旦学生有好的表现,有值得家长骄傲的地方,我会在第一时间发短信给家长,因为我感觉鼓舞仍是最重要的。
好多初三学生与家长的关系办理得不好,严重影响了学习。
要办理好这二者的关系,第一要使他们理解,家长对他们有养育之恩,也是他们最亲的人,假如连对他们有恩的人都包含不了,那他就失掉了做人的基本准则。
与家长的关系第一要做到“顺”,而后到“服”。
“顺”就是不论家长说的对与错,或许语言多么过激,都要温顺、缄默,告诉他们家长是个一般的人,也有喜怒哀乐,当他们生气、愤慨的时候,不免会胡说八道,这时候只有他们温顺、缄默才是最好的方法,等家长心情沉静后再好好交流,这样成效会更好,也会改良与家长的关系。
学生逆反心理的应对策略
学生逆反心理的应对策略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教育的进步,学生逆反心理成为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
学生逆反心理指的是学生对于学习、教育和学校等方面产生抵触、反感甚至抗拒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状态的存在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产生负面影响,也给学校和家庭带来了困扰。
因此,针对学生逆反心理,我们需要制定一些应对策略来帮助学生走出逆反的心理状态。
家庭和学校应建立积极的沟通渠道。
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往往与家庭和学校之间的沟通不畅有关。
家长和老师应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同时,也要提供一个宽松、包容的环境,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减少逆反情绪的产生。
学校和家庭应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特长。
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一部分原因是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不感兴趣。
因此,学校和家庭应积极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并提供相应的培养机会和资源。
通过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从而减少逆反心理的产生。
第三,学校和家庭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也与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
学校和家庭应注重学生的心理教育,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
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生活规律和作息时间,保证他们有足够的休息和睡眠时间,以提高学习效果和心理健康。
第四,学校和家庭应提供积极正面的激励和奖励。
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一部分原因是学生对于学习成绩的不满意和自卑感。
因此,学校和家庭应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并给予积极的激励和奖励。
通过肯定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从而减少逆反心理的产生。
第五,学校和家庭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管理。
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一部分原因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和行为缺乏自我约束和管理。
学校和家庭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管理,建立明确的规章制度和纪律要求。
同时,也要给予学生适当的自主权和责任,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让他们能够自觉地遵守规则和要求。
第六,学校和家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一部分原因是学生对集体生活和合作学习的抵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正确对待初中生的逆反心理
安达市昌德镇中学李方祥
作为一名合格的初中教师,不单单在教学上做得好,关键是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尤其逆反心理特征。
在心理学中,逆反心理指的是一种比校稳定的,对客观事物表现与一般人对立或相反的情绪体验或行为倾向。
学生要具有逆反心理,作为教师必须掌握。
因为逆反心理大都具有危害性,逆反心理过重或自己不善于处理和自我调节,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引起心理障碍。
逆反心理还容易造成感情失控,与家长、教师感情疏远、关系僵化,甚至对立,学生就会听不进正确的教育和劝导,可能会造成大错。
因此,教师有必要了解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具体原因,抖学、有效地引导学生在产生逆反心理时,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塑造健全的人格。
经过二十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我认为,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种情况:
首先是青春期心理特点的影响。
其实,每个初中生都具有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
初中生刚刚进入青春期,作为未成年人,他们面对紧张的学业,升学的压力和难以处理的人际关系,逆反心理往往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进入青春期以后,由于活动领域的逐渐扩大和交际圈的不断拓宽,他们更愿意跟朋友在一起。
他们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成为他们重要的心理倾向。
他们希望自己能象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自尊感明显增强,做事喜欢自作主张,不希望成年人干涉,渴望独立,他们对父母和老师之言不再“唯命是从”了,往往嫌父母和老师管得太严、太罗嗦,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其次是家庭的因素。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老师,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大于其他人的影响。
家庭环境的影响具有特殊意义。
孩子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很长,约占其全部生活时间的三分之二,父母对子女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有的父母对孩子给予的心理和物质的照顾过多,
尤其是对孩子教育上的要求过多,超过了孩子所能耐受相容忍的程度,对孩子来说往往是一种被强加的、不正常的无形的压力,易于引起他们无谓的烦恼,也抑制了他们的独立性和完整个性的健康发展,易产生逆反心理。
家长提出要求的方式也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有的家长对孩子提出要求的方式是居高临下的、粗暴的、命令式的,摆出封建家长式的威风,甚至使用暴力使孩子屈服,不给孩子任何自主性的空间。
这些孩子长大以后,对父母的这种敬育方式就会产生反感、抵触,而且以后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别人。
最后父母不和也是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父母长期的分歧、敌对、争吵不休、紧张冲突,会使子女的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与矛盾、多疑、心神不宁或神经质,甚至导致心理变态以及反社会行为。
最后是学校教育的因素。
首先,有些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不公正的处理,这样也会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有的教师比较偏爱某些成绩好、听话的学生,当好学生犯了错误也会很容易地原谅他,即使批评也是和颜悦色、和风细雨式的。
而听说一些成绩不好、喜欢调皮捣蛋的所谓“差生”犯了错误时,教师的表现是疾言厉色、大声训斥,即使“差生”没有明显的过错或根本没有过错时,教师也不道歉。
结果是“差生”不喜欢这个教师、甚至恨这个教师,上他的课就是不听、故意捣乱,与教师作对。
即使理智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但是在感情上,他仍然不能接受这个教师。
前苏联教育家费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说过:“请你不要忘记,孩子们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特别是这种待遇来自一个亲近的人的时候,他的痛苦心情会在心灵里留下一个长久的痕迹。
”
作为教师,我们应从以下几点来对存在逆反心理的学生进行正确教育引导。
1、教师应努力尊重学生。
学生有逆反心理,必然会受到教师的斥责、惩罚,一般都比较心虚、敏感,对教师怀有戒心敌意,但他们又需要教师的谅解和信任。
为了使他们能更好地接受教育,必须首先使他们解除顾虑、摆脱消极的态度定势。
最根本的方法是调整师生之间的关系。
为此,教师应自己带头真正实意地帮助这些学生。
2、教育者要有正确的观点。
教师可以向学生讲清楚,学生逆反心理的客观存在及科学转化的方法。
可以告诉学生,逆反心理是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它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表现得比较突出。
逆反心理有明显的缺陷:不分是非、不分善恶,一味地排斥、一味地反对。
这样做实际上是头脑简单、幼稚、不够成熟的表现。
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他们是长辈,学识和经验比较丰富,而且教育青少年都是从良好的愿望出发,目的是教育、关心和帮助青少年,而不会是故意找茬。
也许长辈的态度不太友好,方式方法简单粗暴,但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家长和教师的教育,分清是非,有选择地接受或者排斥。
教师也应看到,逆反心理也有它积极的一面:有时家长和教师的做法可能是错误的,不切实际的,反抗这一做法则是正确的行为。
我们的教育不是培养一味顺从的人,盲从或盲拒都是不正确的行为表现,事事顺从也不是心理键康的表现,相反意味着另一种不健康,不利于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培养素质全面的人才。
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培养有主见、有个性、有创新意识的学生。
我们应该注意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其中包括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
思维的独立性指善于独立地提出问题,独立地寻找答案,而不是依赖别人。
思维的独立性与思维的批判性密切联系着。
思维的批判性指思考问题时不受别人暗示的影响,能严格而客观地评价、检查思维的结果,冷静地分析问题。
在这里,我们要区分盲目反抗和合理的拒绝,前者是一种缺乏思考的机械的行为模式,是幼稚的、盲目的;后者是有分析的理性的选择,体现了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
因此,我们应该把前者科学转化为后者,这样才是正确科学的态度。
俗话说:“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
”作为教师,我们应改变过去严厉而单一的批评式的语态,尽量对学生和蔼可亲、态度诚恳、多与学生交流、谈心聊天,让这些“特殊”的学生觉得老师真心实意地对他友好,消除他们的敌意和戒备心理。
我们还应降低对“差生”的要求,尽可能多地鼓励、表扬,而尽可能少地批评、指责。
3、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不同的班级具有不同的心理气氛,不同的情境产生不同的具体行为,学校的教育实践也证明,营造一个具有民主、宽容、善意友好的班级氛围,有利于改善学生的逆反心理等攻击性心理及行为。
教师应善于采用组织手段,在班内组织起有一定层次的正式关系的网络,为学生日益扩展交往范围、建立多样的生活联系、形成丰富的责任依从关系提供充分的条件,从而使他们逐步深入到人际关系的各个方面中去,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变得更为充实和美好。
针对存在逆反心理的学生的特点,教师可以组织帮教小组,给他们在学习上、生活上、行为习惯等方面予以特别的关心和帮助,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学的善意,他们会逐渐消除对立情绪,乐于接受大家,乐于参加集体活动并从中得到教益。
教师可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教育情境,并发挥其教育效能,以培养积极的人际关系、减少消极的人际关系的影响。
班主任可以组织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努力使班级体成为良好的交往环境,使所有的学生特别是存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对交往发生一定的兴趣,并在实践活动中积极学习交往,从而对活动感兴趣、对集体感兴趣,逐渐改变原先的态度和看法。
4、指导家庭教育优化。
作为教师,应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争取家庭教育的配合。
在教师的指导下,家长如果能够意识到与子女和自身双重角度上考虑教育问题,合理调整教育行为,这将对改善家庭教育质量、提高家庭教育效果、纠正子女的不良心理包括逆反心理产生良好的作用。
我们可以引进一
个原理——适度原理。
即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和期望应采取适中的原则,即不可过高也不可过低,要符合子女的实际,否则家庭教育的功效就会消弱。
综上所述,适度原理对家庭功效的正常发挥、优化家庭教育、改善父母子女关系、纠正孩子的逆反心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也即是要做到使教育与学生的心理相匹配。
这就要求我们在了解学生心理特点的情况下,对症下药,采取多种方法,转变学生的不良心理,使学生的不良心理得到控制,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实践证明,在青春期常见的逆反心理经过合理的调适、疏导,会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转化,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形成键康心理、健全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