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先秦儒墨两家的思想差异
先秦时期中国儒墨教育事业思想比较
先秦时期中国儒墨教育事业思想比较【摘要】先秦时期的教育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儒家和墨家的教育思想在其中占据重要位置。
儒家教育注重个人修养与仁爱,强调礼乐教育以传承与继承为重点,同时强调等级秩序与传统权威。
而墨家教育则注重公益与无私,注重实用技能教育以实践与改革为核心,强调平等与民主。
儒家和墨家在教育理念上存在差异,但又互相补充,共同为中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儒墨之辩、理解与尊重他人不同观点、扬长避短、取长补短是关键。
这两种思想的结合促进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多样化发展,为中国教育史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关键词】先秦时期、中国、儒家、墨家、教育、思想比较、教育事业、修养、仁爱、公益、无私、礼乐、实用技能、传承、继承、实践、改革、等级秩序、传统权威、平等、民主、结论、贡献。
1. 引言1.1 先秦时期教育的重要性在先秦时期,教育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被视为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石。
在这个时期,教育被认为是塑造人才、培养人格和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
通过教育,人们能够获取知识、培养自身的品德和道德,以及传承和发展社会的文化和制度。
先秦时期的教育被视为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
在这个时期,儒家和墨家两大学派的教育思想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注重个人修养与仁爱,强调通过仁爱和礼仪来培养人才和传承文化。
墨家则注重公益与无私,提倡实用技能教育和平等民主的教育理念。
这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在中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共同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在先秦时期,教育的重要性被充分认识和重视,成为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教育不仅是传承文化和培养人才的工具,更是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
通过对不同教育思想的比较和对比,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先秦时期中国教育事业的特点和发展轨迹,以及儒家和墨家在这一过程中的贡献和影响。
1.2 儒家教育思想概述儒家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价值观是儒家的仁爱和礼乐。
从对艺术之美的态度窥视先秦儒墨思想的差异
从对艺术之美的态度窥视先秦儒墨思想的差异先秦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儒墨两大学派在这一时期崛起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对于艺术之美的态度,儒墨两家有着各自不同的看法,这种差异不仅体现了儒墨思想在文化观念和审美观念上的不同,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和思想的多元化。
下文将主要从儒墨两家对艺术之美的态度进行探讨,以期加深人们对先秦儒墨思想的了解。
儒家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艺术之美的态度主要体现在其对礼乐的看法上。
儒家十分重视礼乐,将其视为治国安邦的重要手段。
在儒家看来,礼乐不仅仅是文化传统和习俗,更是一种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在儒家的眼中,艺术之美主要体现在对礼乐的推崇和遵循上。
儒家提倡“礼乐之道”,认为通过学习礼乐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德,使人具备高尚的品格和文化修养。
儒家对于艺术之美的态度可以总结为“以礼乐为中心,以道德为价值观”,并将其视为社会稳定和秩序的重要保障。
与儒家不同,墨家对于艺术之美的态度则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点。
墨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等著名思想,主张以爱和和平为中心,反对战争和厮杀。
在墨家看来,艺术之美与社会和谐密不可分。
墨家认为,艺术应当是为了社会和人民谋利益,反对奢华和浪费。
在墨家的思想中,艺术之美应当体现在服务大众、建设和谐社会上。
墨家对于艺术之美的态度可以总结为“以利益为中心,以和谐为价值观”,并主张将艺术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服务。
可以看出,儒墨两家对艺术之美的态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儒家主张以礼乐为中心,强调道德和行为准则对于艺术的约束和规范,将艺术与政治、社会、道德等诸多方面联系起来。
而墨家则主张以和谐和利益为中心,强调艺术与社会、大众的紧密联系,将艺术置于社会实践和社会利益的服务中。
儒家强调的是内在的修养和外在的规范,而墨家强调的是外在的实际效益和社会功能。
这种差异的产生,既受到了当时社会政治、生活背景的影响,也受到了儒墨两家思想家个人对于道德、政治、社会等方面的认知和理解的影响。
先秦时期中国儒墨教育事业思想比较
本论文为提纲式论文,简单扩充就可以成为一篇完善的论文。
欢迎你使用!先秦时期中国儒墨教育事业思想比较儒家教育思想儒家教育思想以孔子为代表,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教化。
儒家主张学以致用,提倡“三纲五常”,即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关系应该有所规范,同时也要尊重各自的义务和责任。
孔子认为,教育的核心在于修身,要先发扬个人的德行才能感化他人,担任君子的角色。
墨家教育思想墨家教育思想以墨子为代表,注重实用主义和公共利益。
墨子强调爱人,反对战争和刑罚,提倡“兼爱非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赤子之心。
墨子反对传统的有阶级差别的儒家教育模式,主张用可以使人们更加通识和实用的知识来教育汇集社会各个阶层的人。
儒、墨教育思想的比较在先秦时期,儒和墨两家是中国思想界的主要力量之一。
两家在教育问题上的观点也存在着差异。
儒家强调的是人的个体修养和德性的培养,目的在于成为一个具有高尚品德的君子。
而墨家则重视通识和实用性的教育,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社会的整体素质。
两种思想虽然不同,但都存在一个明确的目标,即培养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社交天赋,从而赋予社会以秩序和和谐。
然而,无论是儒家还是墨家,都强调知识教育的重要性,富有实用性和适应性的知识对人们的发展至关重要。
无论是何种学派,教育的要义都在于发掘培养人的潜力,提高人的素质,培养人们成为社会的有益之人。
在国家的整体发展和个体的素质提升上,教育思想的比较与契合更好地推动了中国的教育进步。
结论在先秦时期,中国儒墨两家的教育思想为中国的教育事业提供了正面的影响。
儒家教育思想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强调君子和人的个体发展;墨家教育思想则着重通识、实用性与社会化,认为教育要更好地服务于整个社会。
虽然两家思想体系有所不同,但它们都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强调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人的道德和素质等方面。
从对艺术之美的态度窥视先秦儒墨思想的差异
从对艺术之美的态度窥视先秦儒墨思想的差异先秦时期,儒墨两家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儒家重视人的行为礼仪和秩序,强调人的自我修养和品德培养。
墨家则强调实用主义和公正平等,主张消除社会分级和对人民的奉献。
在对艺术之美的态度方面,儒家和墨家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儒家注重的是艺术的道德功用和教育意义。
在《礼记·乐记》中,孔子强调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感,调节人的行为,而戏曲则可以启迪人的智慧,提高人的文化素养。
同样地,荀子认为文学艺术可以使人心态平和,道德风尚高尚。
根据儒家思想,“美”之于艺术,是一种体现美德和教化人的手段。
与此相反,在墨家的思想中,美是一种对于事物本身的评价方式。
墨子认为,“兼爱”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和谐,而艺术的角色是展现社会中各种人群的形象,通过表现出各种各样的美可以激发人民的爱和事业的热情。
在《墨子·公良》中,墨子要求各种制度必须合乎实际和道德,而艺术则是促进社会稳定的一种手段。
可以看出,儒家与墨家对于艺术的态度确实有着巨大的差异。
然而,这种差异在历史上的表现并不绝对,并不是始终如一的。
在儒家传统中有一个流派,称为“文化儒家”,其代表人物是孟子。
文化儒家认为,文化艺术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可以改善社会风貌,教育人民。
这一观点显示了儒家与墨家之间的一定相似之处。
在墨家思想中,公正和平等是最为关键的价值观。
在殷商时期,由于封建制度不公,民众处于不平等和受压迫的状态,墨家的价值观念在当时的情况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然而,在周代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封建制度的开展,实现了等级制度的平稳过渡。
因此,在公正和平等的基础上,对于艺术的关注也不是简单的“评价艺术品是否美好”。
在墨家思想中,艺术家可以不必强调艺术品的美满,而是更重视艺术品之内美的力量。
这就是墨家思想对于艺术美的发展特点。
在传统文化艺术史中,儒墨两家思想也各自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儒家有孔子和荀子的教育文化思想和儒家经典《大学》和《中庸》的创作;墨家则有墨子前后重历史的局面,很好地彰显出他关心公正、正义、平等等道德的思考。
从对艺术之美的态度窥视先秦儒墨思想的差异
从对艺术之美的态度窥视先秦儒墨思想的差异【摘要】先秦时期的儒墨两家思想在对待艺术之美的态度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艺术应当体现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注重礼乐的教化作用。
而墨家则主张兼爱和兼利,认为艺术应当追求实用性和社会效益,反对奢侈浪费。
对比起来,儒家强调个体修养和传统文化的传承,而墨家更注重实用性和社会利益。
两家思想在对待艺术的态度上虽然有差异,但都体现了先秦时代的思想风貌和社会价值观。
通过比较儒墨两家对艺术之美的态度,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先秦时期的思想脉络和文化传统。
在当代,这些不同的思想观点对于我们审视艺术的意义和社会责任仍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先秦儒家、先秦墨家、艺术之美、态度、比较、差异、思想、引言、正文、结论1. 引言1.1 引言艺术是一种可以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力量,它承载着文化、历史和情感,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美的存在。
在先秦时期,儒家和墨家是两大重要的哲学流派,它们对待艺术之美的态度有着明显的差异。
儒家注重礼乐道德,认为艺术应该是对道德和伦理的表达,而墨家则更加注重实用主义,认为艺术应该是为社会带来利益和效用。
这种差异的存在,反映了儒家和墨家在人生观、价值观上的不同理念和追求。
本文将从先秦儒家对艺术之美的态度、先秦墨家对艺术之美的态度以及儒家与墨家对艺术之美的态度比较三个方面来探讨这种差异,以期能更全面地理解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
2. 正文2.1 先秦儒家对艺术之美的态度先秦儒家对艺术之美的态度在古代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们认为艺术应当是道德的表达和教育工具。
孔子曾说:“有术者无德,为人巧伪。
”意思是技术虽然重要,但没有道德基础的艺术是空虚的。
儒家强调的是艺术应当符合伦理道德,传递正确的价值观。
儒家的经典《论语》中有关于艺术的思想,比如孔子对音乐的态度:“夫乐者,乐也;人无乐不如树。
”可见儒家认为音乐应当让人感到愉悦,但同时也应当有教化作用,让人修身养性、感悟人生。
从对艺术之美的态度窥视先秦儒墨思想的差异
从对艺术之美的态度窥视先秦儒墨思想的差异1. 引言1.1 先秦儒墨思想的背景先秦儒墨思想的背景包括儒家和墨家两大思想流派在先秦时期的兴起和发展。
儒家以孔子为代表,强调仁义礼智的教化和修身养性,注重个体修身、家庭治理和社会秩序的建立。
墨家则以墨子为代表,提倡兼爱、非攻、尚实的理念,反对战争和浪费,主张平等和和谐。
在先秦时期,儒家和墨家思想在社会中互相竞争、交流,对当时社会的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艺术繁荣的时期,诸如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重视。
艺术之美在当时的社会地位也不可忽视,与儒墨思想的兴起和发展密切相关。
通过对先秦儒墨思想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当时的社会思潮和文化背景,揭示儒墨思想对艺术之美的态度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和意义。
1.2 艺术之美在先秦时期的地位在先秦时期,艺术之美被赋予了高尚的价值,被视为一种精神力量的表达和传播。
当时的人们重视艺术的审美效果,认为艺术作品可以唤起人们内心最深处的共鸣和情感,让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寻找到心灵的慰藉和启发。
艺术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社会交流的方式。
在先秦时期,艺术家被尊重为社会中的精神领袖,他们的作品被视为文化价值的象征。
人们通过艺术作品来感受生活的美好和深刻,从中获取寓意和启示。
艺术之美在先秦时期具有极高的地位和影响力,对当时社会的文化发展和人们的精神生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2. 正文2.1 儒家对艺术之美的态度2000字的儒家对艺术之美的态度主要体现在对艺术的价值、功能和规范方面的探讨。
在先秦时期,儒家对艺术之美的态度可以总结为“以德为本、重礼尚德”。
他们认为艺术应该是以道德为基础的,是为了弘扬道德价值观而存在的。
在儒家的经典《尚书》中,就有着对艺术的规范和期望,强调要“兼爱”、“博物”,提倡孝悌之道,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尊重。
儒家对艺术的态度重视礼仪规范,认为艺术应该是一种道德的表达和引导。
从对艺术之美的态度窥视先秦儒墨思想的差异
从对艺术之美的态度窥视先秦儒墨思想的差异先秦时期儒家和墨家是两种不同的思想流派,它们对于艺术之美的态度也有着不同的看法。
儒家注重礼乐教化,强调以道德规范来约束人的行为和情感,而墨家则注重实用主义,追求效益和实用性。
本文将从先秦儒墨思想的差异出发,探讨儒家和墨家对艺术之美的态度,并对其意义进行比较分析。
儒家思想强调礼乐教化,认为艺术之美应当用于教化人民。
儒家经典《论语》中有"乐只是玩耍,何必恭维"的说法,表明了孔子对音乐艺术的看法。
儒家始终将艺术之美视为一种教化人民的重要手段,而不是从欣赏艺术本身出发。
儒家提倡礼乐之道,强调音乐舞蹈、礼仪规范等艺术形式对于塑造人的情感和品德具有重要的作用。
儒家对于艺术之美的态度是将其置于教化的角度,注重艺术对于人的品德素养的塑造,而非抽象的审美体验。
相反,墨家注重实用主义,注重艺术之美的实际效益。
墨家强调政治和社会的实用性,认为艺术应当服务于社会的需要,追求实际的效益和价值。
墨家主张"兼爱",反对浪费和奢侈,因此他们对于艺术之美也抱有实用主义的态度。
在墨家经典《墨子》中,墨子对于音乐艺术的看法是"音乐可以助和,救急济困",强调音乐艺术应当以实际的社会效益为导向。
墨家对于艺术之美的态度是将其置于效益的角度,注重艺术对于社会的实际作用,而非纯粹的审美价值。
从对艺术之美的态度来看,儒家和墨家的差异在于儒家注重教化,强调艺术对于人的道德素养的塑造,而墨家注重实用主义,追求艺术的社会效益。
儒家的态度更加偏重于审美的教化功能,而墨家的态度更加偏重于艺术的实用功能。
两种思想流派对于艺术之美的态度有所相似之处,均将其置于社会责任和实际效益的角度,而并非纯粹的审美观。
在当今社会,儒家和墨家的艺术之美的态度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儒家强调道德和礼乐教化,倡导艺术教化的功能,可以为当代教育和文化建设提供重要的启示。
现代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感,使艺术成为一种教化和塑造人的道德素养的重要工具。
从对艺术之美的态度窥视先秦儒墨思想的差异
从对艺术之美的态度窥视先秦儒墨思想的差异先秦儒墨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流派,儒家和墨家在对待艺术之美的态度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儒家注重礼乐教化,重视艺术之美,认为艺术是教化的一种方式,可以提升人们的品德修养。
而墨家则更加注重实用主义,对艺术之美持保留态度,认为艺术应该追求实际效用,服务于社会的需要。
本文将就这一差异展开讨论,探究先秦儒墨思想在对待艺术之美上的不同立场。
首先我们来看儒家对待艺术之美的态度。
儒家以孔子为代表,主张以礼乐教化人,关注人的修养和德行。
在儒家的观念中,艺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视为一种教化的手段。
儒家注重礼乐,认为通过音乐、舞蹈、诗歌等艺术形式的教化,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培养良好的品德。
孔子曾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可见儒家对于诗歌的重视,认为诗歌可以引导人们思考,感悟道德真理,达到教化的效果。
儒家还重视礼仪之美,强调礼乐的规范作用,认为人们应该遵循礼仪之道,以此培养出文明的社会风气。
儒家对艺术之美持肯定态度,认为艺术对于人的教化和修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比之下,墨家对待艺术之美的态度则有所不同。
墨家强调实用主义,对艺术持保留态度。
在墨家看来,艺术应当追求实际效用,服务于社会的需要。
墨子曾提出“工师”之说,认为艺术品应该符合实际的生产需求,具有实用的功能。
对于那些纯粹追求艺术之美而不考虑实际用途的艺术作品,墨家持批判态度。
他们认为,这种艺术作品会浪费人力物力,没有价值,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墨家对艺术的态度更加务实和功利,要求艺术必须为社会服务,具有一定的实际效用。
儒家和墨家的艺术之美的态度的差异,反映了他们对人生观和社会观的不同。
儒家注重人的修养和教化,认为艺术是教化的一种手段,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品德修养。
而墨家则更加注重社会实用性,认为艺术必须为社会服务,具有实际效用。
这种差异也体现了儒家和墨家在道德观念和社会伦理上的分歧,反映了他们对于人性、社会和文明的不同理解。
从对艺术之美的态度窥视先秦儒墨思想的差异
从对艺术之美的态度窥视先秦儒墨思想的差异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思想迅速发展的时期,而儒墨两家的思想在这一时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儒家注重礼法道德,追求人伦和谐,而墨家则强调兼爱和公益,注重实用主义和民生。
在艺术之美的态度上,儒墨两家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从对艺术之美的态度入手,窥视先秦儒墨思想的差异,探讨其根源和对后世的影响。
儒家的态度儒家强调礼法道德,注重人伦关系和社会秩序。
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艺术被视为一种教化的工具,其价值在于如何使人更加合乎礼法,塑造圣贤之德。
在《礼记》中有着大量关于音乐和舞蹈的记载,儒家通过修养音乐和舞蹈来陶冶人的情操和品德。
儒家强调经典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推崇古代圣贤的典范,认为艺术应当符合传统的价值标准,如忠孝仁爱等美德,才能得到推崇与传承。
儒家对艺术之美的态度是将其纳入教化伦理的范畴之中,要求艺术必须符合儒家伦理观念和传统价值观,才能被视为美。
墨家则有着与儒家不同的艺术之美的态度。
墨家强调兼爱和公益,提倡实用主义和民生。
在墨家的思想体系中,艺术被视为一种为民造福的工具,其价值在于如何提高民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墨家在《墨子》中提倡大公无私,反对浪费,注重实用主义,强调工匠必须按照“量”的标准去创作,注重技术和实用价值。
墨家还认为,艺术的创作必须以公益为出发点,为人民谋利益,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艺术。
墨家对艺术之美的态度是将其纳入实用主义和社会民生的范畴之中,要求艺术必须符合社会公益和实用标准,才能被视为美。
对比与差异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儒墨两家在对待艺术之美的态度上有明显的不同。
儒家将艺术置于教化伦理的范畴之中,追求人伦和谐,注重传统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认为艺术应当符合传统的价值标准,才能得到推崇与传承。
而墨家将艺术置于实用主义和社会民生的范畴之中,强调艺术的实用价值和社会公益,认为只有为民造福,促进社会进步,才能成为真正有价值的艺术。
对后世的影响儒墨两家在对待艺术之美的态度上的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世的人们对待艺术的认知和评判。
从对艺术之美的态度窥视先秦儒墨思想的差异
从对艺术之美的态度窥视先秦儒墨思想的差异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发展的关键时期,儒家和墨家两大思想流派在这一时期崭露头角。
在对待艺术之美的态度上,两者有着显著的差异。
儒家强调礼乐之道,追求和谐美好的艺术表达,而墨家则注重实用主义的理念,对艺术之美持有相对保守的态度。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先秦儒墨思想在对待艺术之美的态度上的差异。
儒家对待艺术之美的态度体现了他们对人文主义的强调。
在儒家看来,人的美好素质应该通过艺术的表达来扩大传播,使整个社会都能受益。
儒家文化中的"礼乐"观念便是以此为核心。
《论语》中有"乐则和,礼则尊"的说法,表明了儒家对礼乐之道的重视。
通过礼乐之道的教化,儒家认为可以促进人的内在道德修养和美好情感的陶冶,从而使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儒家对待艺术的态度是积极向上的,强调通过艺术来培养人的美好情感和道德品质。
相比之下,墨家对艺术之美的态度相对保守。
墨家强调实用主义的理念,注重的是实实在在的利益和实际的效果。
在墨家看来,艺术的美是次要的,只要能够达到实际的功能和效果就足够了。
墨家在其主张的"兼爱"等理念中,以实际的行动和实用的方法来解决社会问题,对艺术的美感并不是他们的关注焦点。
墨家对待艺术之美的态度是相对淡漠和保守的,强调的是实际的作用和功利性。
儒家和墨家在对待艺术之美的态度上还体现了他们对传统和创新的不同看法。
儒家强调对传统礼乐的传承和弘扬,认为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好情感和道德意义。
在儒家看来,传统的艺术作品承载了历代先贤智慧的结晶,代表了社会的文化传统和精神追求,应该加以珍惜和传承。
儒家对于艺术之美的态度是尊重传统、注重传承的。
相反,墨家则更加注重现实的效果和实际的需要,对于传统的艺术作品并不十分关注。
他们更加倾向于提倡新的理念和方法,强调以实际行动来解决社会问题。
在他们看来,艺术的美感虽然重要,但并不是最终目的,实用和功利性更为重要。
从对艺术之美的态度窥视先秦儒墨思想的差异
从对艺术之美的态度窥视先秦儒墨思想的差异先秦时期是中国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儒墨两家思想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成为了中国古代哲学的两大流派。
对于艺术之美的态度,儒家与墨家有着不同的看法,在他们的思想中体现出了不同的观点和立场。
本文通过对儒家和墨家对艺术之美的态度进行比较分析,来探究他们的思想差异。
首先我们来看看儒家对艺术之美的态度。
儒家强调礼乐之美,认为艺术应当是为了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和修身养性的工具。
在儒家的经典《论语》中,孔子曾经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可以看出,儒家注重的是人的修养和境界的提高。
而在儒家的经典之一《礼记》中,也记载了许多关于礼乐的内容,强调了礼乐的重要性。
在儒家看来,艺术之美是为了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和塑造良好的人格。
相反,墨家对艺术之美的态度则有所不同。
墨家提出了“非攻”的主张,主张以实用性和效益性来评判事物的价值。
在《墨子》一书中,墨翟曾有言:“诸侯之宫室,则建於布殆度;田宅则种於美利;言语则取於名实;衣服则用於便工;则庆服则弊;葬嗣则用乎所须。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墨家注重的是实用性和功利性。
在他们的理论中,艺术之美应当是对社会有益的,他们对艺术的关注点更多地是在人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方面。
从对艺术之美的态度上看,儒家与墨家的思想有着明显的差异。
儒家注重的是个人的修养和境界的提高,认为艺术之美是可以提高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的;而墨家注重的是社会的实用性和效益性,认为艺术之美应当是符合社会发展和实用价值的。
这种差异也体现了两家思想在对待问题的角度和侧重点上的不同,反映了先秦时期思想家们对于艺术之美的不同看法和评价标准。
我们应当在学习儒墨两家思想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社会需要,对待艺术之美的态度进行更加全面和科学的考量,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寻找到最适合自己和社会的价值观和理念。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儒墨两家的思想精华,同时也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从对艺术之美的态度窥视先秦儒墨思想的差异
从对艺术之美的态度窥视先秦儒墨思想的差异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儒家和墨家思想在这一时期产生、发展并相互影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对待艺术之美的态度上,儒家和墨家思想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儒家思想对待艺术之美的态度更为积极。
儒家注重道德伦理的培养和社会秩序的维护,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能够教化人民,提高人民的道德修养。
孔子提出的“文以载道”、“君子爱文”的观点强调了文化的重要性,他认为文化是教化人民的重要手段,而艺术则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追求的是人伦和谐,追求和谐的社会秩序,艺术被视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在儒家思想中,音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艺术形式。
儒家认为,音乐可以调节人的情绪,修养人的性情,有助于人的道德修养。
孔子曾经说过:“礼乐之道,进德修业之门也。
”他认为音乐是进步德行、修养身心的一种方式。
儒家强调音乐的规范性,认为只有符合礼乐规范的音乐才能达到教化、感化的效果。
而墨家思想对待艺术之美的态度则较为消极。
墨家主张“兼爱”和“非攻”,主张人人平等,反对任何形式的奢华、华美和虚无主义,主张节俭朴素。
在艺术方面,墨家特别强调实用性,认为艺术应当是为了满足民生需要,而不是追求艺术享受。
墨家主张工匠精神,追求实用性和技术性的艺术,例如工艺品、建筑等。
墨家的这种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对儒家文化的批判。
墨家认为儒家过于偏重仪式、仪表和风俗,没有真正关注人民的实际需要。
他们对于精致、华美的艺术形式持否定态度,认为这些艺术形式只是虚无飘渺的消费和享乐,不符合实用性的要求。
儒家和墨家在对待艺术之美的态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儒家强调艺术的教化作用,认为艺术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而墨家则强调艺术的实用性,主张艺术应当为社会民生服务。
这两种态度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演进中相互影响、交织在一起,共同构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风格和价值观。
从对艺术之美的态度窥视先秦儒墨思想的差异
从对艺术之美的态度窥视先秦儒墨思想的差异
在中华文化史上,先秦时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的儒墨思想对中国社会、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儒家和墨家是当时两个主要的思想流派,它们在对
待艺术之美的态度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试图从这一角度来探讨先秦儒墨思想的差异。
相对于儒家而言,墨家对待艺术之美的态度则较为冷淡,甚至有些否定。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强调公正和平等,而在这种价值诉求下,对审美经验的追求并不是他们关注的
重点。
墨家认为,艺术不过是一种纯粹的技艺,而非一种有价值的行为,因此艺术之美并
不具备实质性的意义。
在《兼爱》中,墨家创始人墨子谓之曰:“天生万物,赐形与性,
则姿态也…赐文武之能,则音声也,婚姻之法,则祭祀之礼,是以上智之人全才而不以用户,皆得民之敬而不以人争,此国之大定也。
”可以看出,墨家并不认为艺术具有实质价值,而只认为技艺本身的掌握和运用是重要的。
综上所述,先秦时期的儒墨思想在对待艺术之美的态度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儒家认为
艺术对于道德修养和精神教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应该成为实现人格完善的重要手段之一。
而墨家则认为,艺术不过是技艺的表现,其审美体验并不具备实质性的意义。
这种差异反
映了不同思想流派的价值诉求和理论立场,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思想历史和文化价值。
从对艺术之美的态度窥视先秦儒墨思想的差异
从对艺术之美的态度窥视先秦儒墨思想的差异【摘要】先秦时期的儒墨思想在对待艺术之美的态度上存在差异。
儒家注重礼乐之道,将艺术视为教化人心的工具,重视道德修养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而墨家则认为艺术应该实用,强调实事求是和推崇实用主义。
儒墨对比分析显示,儒家强调礼乐的育人作用,而墨家更注重技术和实践。
从艺术之美的角度看儒墨思想的差异,可以发现儒家追求内心的美感,而墨家追求外在实用的美感。
儒墨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的发展。
儒墨思想在艺术之美的观念上的差异为当代艺术理论提供了启示,也让人们深刻反思不同文化对艺术的理解和重视程度。
总结先秦儒墨思想对艺术之美的态度,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先秦儒墨思想、艺术之美、态度、差异、儒家、墨家、对比分析、影响、观念、当代艺术理论、启示、总结。
1. 引言1.1 介绍先秦儒墨思想先秦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其中的儒家和墨家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始于孔子,主张仁爱之道,强调人伦关系和礼法制度,追求人的完美和修养。
儒家的核心思想主要包括仁、义、礼、智、信等。
而墨家思想则始于墨子,主张兼爱之道,强调兼容并包、除害施利,反对战争和浪费,提倡节俭和和平。
墨家的核心思想主要包括兼爱、非攻、节俭、尚实等。
儒家与墨家在人生观、道德观、社会制度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在对艺术之美的态度上也有所不同。
儒家注重礼乐之道,认为艺术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修养;墨家则更注重实用性,倾向于实用价值大于审美价值。
儒家和墨家在对待艺术之美的态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反映了两种思想对人性、社会和道德等方面的不同关注点。
1.2 艺术之美在先秦时期的重要性在先秦时期的儒墨思想中,对艺术之美的探讨和重视可以说是无处不在。
儒家强调仁爱和礼仪,认为艺术之美能够启迪人心,陶冶情操,使人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
而墨家则认为艺术之美应当使人们感受到平等和公正的理念,追求社会和谐,反对奢侈和攀比,强调利他主义和博爱精神。
从对艺术之美的态度窥视先秦儒墨思想的差异
从对艺术之美的态度窥视先秦儒墨思想的差异
先秦时期儒家和墨家是中国古代两大重要思想流派,两者在对待艺术之美的态度上也有明显的差异。
儒家注重道德伦理的培养,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维护,对艺术之美持谨慎的态度;而墨家则追求公平公正,崇尚实用主义和经济效益,在艺术之美的态度上更加开放和包容。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伦理的培养,认为艺术应该在道德的框架下发挥作用。
儒学认为美是有道德内涵的,只有具备道德品质的作品才能被认为是真正的艺术之美。
对于艺术的价值,儒家希望通过艺术作品来表达道德观念,传递美好的道德价值观。
儒家强调的君子的修养也是对艺术之美的一种追求,儒家认为艺术可以培养人的品格和道德修养。
墨家思想则更加注重实际利益和经济效益,墨子认为艺术应该有实用的功能,并且能够为人类带来经济利益和实际效果。
墨子认为艺术之美应该是以实用为导向的,只有能够带来实际效益的艺术才具备真正的价值。
墨家不拘泥于传统的审美标准,注重艺术的实用性和经济效益,在艺术的创作和欣赏中强调实用价值和功利性。
从对艺术之美的态度上看,儒家和墨家的差异也反映了两者对人文关怀的不同追求。
儒家思想注重人的修养和道德伦理的培养,追求美的内涵和人文关怀;而墨家思想则更加注重实用主义和经济效益,强调实际利益和功利性。
儒家强调的道德伦理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艺术的发展;而墨家的实用主义则推动了一些实用性较强的艺术形式的出现,丰富了艺术的内涵和表达形式。
先秦儒墨政治思想异同考兼论墨家十论对儒家思想的承继抵制与创新
先秦儒墨政治思想异同考兼论墨家十论对儒家思想的承继抵制与创新在先秦时期的中国,儒家和墨家两种思想流派在政治理念上存在着显著的异同。
本文将分析先秦儒家和墨家的政治思想,并论述墨家十论对儒家思想的承继、抵制与创新。
一、先秦儒家与墨家的政治思想异同首先,先秦儒家和墨家在政治目标上存在一定的异同。
儒家注重社会和谐稳定,提倡仁爱之道,追求君民和谐的治理。
而墨家则主张以无差别的爱和利他主义来推行政治,追求世界的大同。
可以说,儒家追求的是有序的社会结构,而墨家则追求的是平等的社会关系。
其次,两者在政治手段上的差异也较为明显。
儒家强调以德治国,主张通过仁德的教化来达到良好的政治效果。
而墨家则更加注重实用性,倡导以技术和工程等实际手段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如修筑城墙、建设水利等。
由此可见,儒家更加侧重于道德伦理的层面,而墨家更加注重实践和实用性。
此外,两者在政治权力观念上也存在一定的分歧。
儒家崇尚君主专制,认为君权至上,主张君主拥有天赋的统治权力。
而墨家则主张官吏竞选担任政治职位,强调平等和公正。
墨子提出的“三监”制度,即监守自盗、相互监督的观念,对于儒家权力集中主义提出了质疑和抵制。
二、墨家十论对儒家思想的承继、抵制与创新墨家十论是墨子的重要著作,其中涵盖了对于政治、伦理等方面的论述,对于儒家思想的承继、抵制与创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伦理和政治道德方面,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等观念,对于儒家的仁爱思想产生了一定的承继作用。
墨子强调无差别的爱,认为所有人都应该平等地受到关爱,这与儒家的仁爱有相似之处。
此外,墨子的“非攻”思想也对儒家的德治观念提出了挑战,墨子认为国家应该摒弃侵略战争,以和平相处为基础,这与儒家的和谐稳定观念不同。
其次,在政治权力观念方面,墨子提出了官吏竞选担任政治职位的观念,这对于儒家的君主专制思想形成了抵制。
墨子认为政治职位应该由具备才能和品德的人来担任,提出了一种公正和平等的政治选拔机制。
从对艺术之美的态度窥视先秦儒墨思想的差异
从对艺术之美的态度窥视先秦儒墨思想的差异
在先秦时期,儒墨两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当时,儒家思想主要关注社会伦理和政治,而墨家思想主要追求实用主义和道德原则。
这两种思想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其中包括对艺术之美的态度。
在儒家思想中,艺术被视为一种使人们能够提高自身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工具。
儒家思想认为,艺术不应该仅仅是一种娱乐或享乐的形式,而应该崇尚高品质的文化产品和艺术品,并用它们来激发人们的思想和感情。
在儒家的世界观中,艺术之美是一种内在的美,它源于人们的心灵深处,能够启迪人们的智慧和提高道德水平。
相比之下,墨家的思想则更加注重实用主义和生活中的实际需求。
在墨家看来,艺术不仅应该实用,还应该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人民,艺术家应该掌握各种表现方法和技巧,以便更好地传达信息。
墨家认为,艺术家是社会的服务者,他们应该扮演正面的角色,为社会和人民的利益而努力。
由于儒墨两家思想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不同,他们对于艺术之美的态度也就不同。
儒家重视内在和心灵深处的美,而墨家则更加关注外在和实用的美。
这些不同的观点不仅反映了儒墨两家思想的差异,还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体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历史上,儒墨两家思想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互动是非常常见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这些思想之间的界限也逐渐变得模糊起来。
例如,随着时间的推移,儒家思想也开始注重实用主义和社会需求,而墨家的思想中也开始出现了一些关注道德和人性的元素。
因此,我们不能将儒墨两家的思想完全分开看待,而应该将它们看作一个复杂的文化体系的组成部分。
从对艺术之美的态度窥视先秦儒墨思想的差异
从对艺术之美的态度窥视先秦儒墨思想的差异先秦儒墨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两种主要的思想流派,儒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礼仪道德,墨家则强调实用主义和公共利益。
在对艺术之美的态度上,两者有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从对艺术之美的态度出发,窥视先秦儒墨思想的差异。
儒家对艺术之美的态度是富有礼乐之情。
在儒家的经典著作《礼记》中,对于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都有所提及。
儒家重视礼乐之道,注重艺术对人的修养和道德的影响。
他们认为艺术应当是有益于人的修养和仪表端庄的。
《礼记》中提到:“敬而小谨。
”即艺术应当使人变得崇敬而不轻率,这也是儒家对于艺术之美的态度。
儒家注重艺术对于内在修养的影响,认为艺术应当是以提高人的品行和价值为宗旨的。
墨家对艺术之美的态度是注重实用和普遍性的。
墨家强调实用主义,认为一切艺术应当有利于社会的实际需求和人民的利益。
在墨家经典著作《墨子》中,墨家对于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的态度凸显了这一点。
“天下万物的美,都因为《耕战》!”墨子强调了农耕和战争对于社会的重要意义,而艺术应当是服务于这一目标的。
墨家崇尚公益、主张兼爱,认为艺术应当服务于全体人民的利益和需要,并且强调艺术的普遍性,即艺术应当适用于所有人,而不是只服务于少数精英的享乐。
儒墨思想在对待艺术之美的态度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儒家崇尚礼乐之道,注重艺术对于人的内在修养和价值观的塑造。
而墨家则重视艺术的实用性和普遍性,认为艺术应当服务于社会的实际需求和人民的利益。
这种差异不仅体现了儒墨思想在哲学上的观点不同,也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艺术之美的多元化理解和追求。
从对艺术之美的态度窥视先秦儒墨思想的差异
从对艺术之美的态度窥视先秦儒墨思想的差异先秦时期是中国思想繁荣的时代,儒家和墨家思想在这个时期迅速崛起并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两大重要流派。
儒家和墨家对于艺术之美的态度有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对美的认知上,更是反映了两种思想对于人生、社会、道德的不同看法。
本文将从儒家和墨家对于艺术之美的态度角度,探究先秦儒墨思想的差异。
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支重要思想流派,始于孔子,盛于孟子,并得到了后来的儒家学派继承和发展。
在儒家思想中,儒家对于艺术之美的态度主要体现在对礼乐的关注上。
儒家主张以礼为本、以乐为辅,认为艺术应当是为了弘扬道德、培育人格、提高文化修养而存在的。
儒家注重礼乐之美,认为艺术应当贵在雅俗共赏,具有教化人心的功效。
儒家提倡“君子之风”,认为艺术应当是君子之风的一种表现形式,应该是圣人教化的重要工具。
儒家对于艺术之美的态度是将艺术纳入道德之中,强调艺术与道德的一致性,追求“美”与“德”的统一。
与儒家不同,墨家对于艺术之美的态度则显露出明显的差异。
墨家是中国古代思想中的另一重要流派,其代表人物墨翟、墨子等都对艺术有着独特的理解。
在墨家看来,艺术不应当只是为了乐趣和审美而存在的,而应当是为了实际应用、实际效益而存在的。
墨家强调实用主义,认为艺术应当是为了教化民众、提高社会效益而存在的。
墨家对于艺术之美的态度是将其纳入功利之中,追求“美”与“功”的统一。
以上儒家和墨家对于艺术之美的态度的差异,不仅在于对艺术的认知和定位上,更是在于对人生、社会、道德的不同看法上。
儒家强调礼乐的美,主张以礼乐教化人心、修身立德,追求高尚雅致的审美情趣,倡导君子之风,注重传统礼乐的传承与发展。
墨家则强调实用主义的观念,认为艺术应当为社会民生服务,强调公益与效用,追求功利性的实用价值。
儒家和墨家对于艺术之美的态度的差异,折射出了两种思想对于人生价值、社会道德的不同追求。
在当下社会中,儒家和墨家的思想对于艺术之美的态度依然有着深远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先秦儒墨两家的思想差异——以《论语》和《墨子》为例进行对比分析社会学院08历史0803401028 刘雅婧内容摘要:在《韩非子·显学》中总结了战国时期的显学,指出儒家和墨家为当时的两大显学,儒墨两家作为先秦时期的社会显学,在许多方面有着相通甚至是相同之处。
但是从墨子“非儒”和孟子“辟墨”中,我们可以看出儒墨两家的思想在许多方面有着差异,甚至是对立。
本文将以《论语》和《墨子》为例,探讨儒家和墨家在“鬼”、“乐”、“利”、“爱”、“命”、等方面的思想差异。
如有不当之处,还望大家指正。
关键词:《论语》;《墨子》;思想差异。
《韩非子·显学》开篇第一句就是“世之显学,儒、墨也。
儒之所至,孔丘也。
墨之所至,墨翟也。
”1作为当时的两大显学,儒墨各自的代表人物正是他们的开山鼻祖孔子和墨子。
而研究儒墨的思想,最佳的选择自然是《论语》和《墨子》了。
虽然在《论语》和《墨子》之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相通或相似的思想,但是从墨子“非儒”和孟子“辟墨”就可以看出儒墨两家的思想存在了巨大的差异。
下面我们就一同从《论语》和《墨子》的文本入手,一起探讨儒家和墨家在“鬼”、“乐”、“利”、“爱”、“命”等方面的思想差异。
一、《论语》远鬼,《墨子》明鬼在《述而》篇中有“子不语怪,力,乱,神。
”2的记载,意思就是说孔子不谈论的东西有:怪异,暴力,叛乱和鬼神。
因此《论语》中不常提到鬼神,其中明确提到的有两次。
一次为“樊迟问知。
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3另一次为“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4在这两次答学生问中,孔子明确了表示了他的远鬼神的观点。
樊迟问什么是“智慧”,孔子指出要尊敬鬼神但是要远离鬼神,明白无误的表达了远鬼的思想。
而当季路问怎么侍奉鬼神的时候,孔子更是明确的回答“活人都还没侍奉好,哪里要侍奉鬼神呢。
”表达出对于鬼神之事存而不论的态度。
与《论语》远鬼不同,《墨子》则奉行了明鬼的思想。
《墨子》中有《明鬼》上中下三篇。
在《明鬼》上篇中开篇便明确提出了明鬼的观点。
“子墨子言曰:……此其故何以然也?则皆以疑惑鬼神之有舆无之别,不明乎鬼神至能赏贤而罚暴也。
今若使天下之人借若信鬼神之能赏贤而罚暴也,则夫天下豈乱哉!”5在这里,墨子先描述了一番三代圣王之后的世间混乱的景象,继而提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人们怀疑鬼神的存在,不明白鬼神有赏贤罚暴的能力。
因此要想人天下安定的话,就应该让人们明白鬼神这种赏贤罚暴的功能。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墨子关于鬼神的思想不单单是承认鬼的存在,更重要的是让人们明白鬼神赏善罚恶的功效,从而稳定社会。
《论语》远鬼,《墨子》明鬼,有的学者因此认为在这一点上,儒家比墨家更为先进,但是笔者认为孔子“不语怪,力,乱,神。
”是因为孔子自己无法得出一个他想要的答案。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孔子家语·致思》中得到佐证。
6而在当时人们自然科学知识普遍匮乏的情况下,墨子借助于明鬼来教化百姓不失为一种可取之法。
因此,笔者认为无论是《论语》远鬼,还是《墨子》明鬼都有其存在和提出的合理性。
二、《论语》正乐,《墨子》非乐关于音乐,儒墨表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
《论语》正乐,《墨子》非乐。
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如果没有音乐世界将会变得万分的无聊,为什么墨子要提出非乐呢?我们不妨来看看墨子的理由。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事者,必务求舆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
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非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身体之所安,以此虧夺民衣食之财,仁者弗为也。
……虽身知其安也,口知其甘也,目知其美也,耳知其乐也,然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
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
”7可见墨子反对音乐,更深层次的是反对个人的享乐,认为这样做并不符合仁者的做法,那么以主张“仁”而著称的孔子对于“乐”又是怎样的看法呢?孔子对于乐则给与了高度的评价。
在《八佾》中有“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8的记载,《韶》传说是舜时的音乐,孔子对于它的喜爱在《论语》中有多次的表现,在《述而》又有“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9但是孔子并不是对于所有的音乐都持肯定态度,比如在《八佾》中,“谓《武》,尽美也,未尽善也。
”10就是认为歌颂武王攻伐的《武》,虽然曲子很美,但是内容却不那么好了。
同时也提出“放郑声,远佞人。
郑淫声,佞人殆。
”11对于郑国的“淫乐”予以了批评与反对。
《论语》正乐,却非对所有的音乐都持肯定态度,这之中有着孔子自己的价值道德评判,正当正之乐,可以说是比较客观与先进的。
《墨子》非乐,出发点无疑是极好的,但是就此而否定了所有的音乐,则未免有些片面了。
三、《论语》重义轻利,《墨子》利义统一利和义之间拥有怎样的关系呢?《论语》和《墨子》给了我们不同的答案。
《论语·里仁》篇中有“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2的记载。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孔子是将“义”和“利”作为一对对立的关系而进行论述的。
此外,《论语·里仁》载:“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3“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14指出谋求私利是小人的表现,并且如果只遵循自己的私利来行事,必然会找来许多的怨恨。
因此孔子认为“君子重义而小人重利”,重利是不可取的行为,重义轻利也就成为了孔子义利观的核心。
与此相对,《墨子》的义利观则是利义统一。
在《经上》中有“义,利也。
说义:志以天下为芬,而能能利之,不必用。
”15在这句话的案语中,有这样的注释“又尊师篇曰‘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
’”16由此可见,在《墨子》中,义和利并不是一种对立的存在,义的最终目的就是利人,义利是一种统一的,相互作用的存在。
这一点在《墨子》的其他篇章中也有所体现。
如“义,利;不义,害。
”17“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18《论语》重义轻利,强调了作为君子的一种修养,要人们更多的注重义,不能以利为行动的准则,在一定程度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但是将利义作为一种对立的存在,笔者认为多多少少有些片面。
而《墨子》认为义利其实是一体的,体现了哲学上的一种辩证的观点,也更加适应社会现实的需要。
四、《论语》仁爱,《墨子》兼爱儒家最为经典的一句话莫过于“仁者爱人”,但是《论语》中所提倡的爱人是有等级,有差别的爱。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19由此可见,孔子所强调的仁爱有一个前提条件,那便是不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仁者爱人”便也是置于等级之下的有差别的爱。
“墨学十义”中最有名的一点也与爱有关,那便是“兼爱”。
所谓“兼爱”便是一种无差别的爱。
在《墨子·兼爱上》中墨子总结到“察此(各种不良现象)何自起?皆起不相爱。
”20从而说明了人与人之间相爱的必要性。
之后墨子有提出人们只爱自己,国君只爱自己的国家,因此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常有冲突,而解决的办法便是“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21从而提出了兼爱的命题,要求人们不但要自爱更要他爱。
这便是一种无差别,无等级的爱。
而这种无差别,无等级的爱也引来了儒家的批判,《孟子·滕文公下》中便有“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
无君无父,是禽兽也。
”22由此,儒,墨两家在“爱”的理念上的差异可见一斑。
笔者认为墨子提倡“兼爱”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即使是在现代化的今天,依旧鲜有人能真正做到“兼爱”,尤其是这样一种无差别的爱。
“兼爱”的思想理念,更多的只能是一种理想,而难以付诸实践。
而《论语》所提倡的有等级,有差别的爱,则更容易做到,也更适合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
五、《论语》知命,《墨子》非命“知命”和“非命”是儒家和墨家思想差异的又一表现。
而这一点,在《论语》和《墨子》论述到“仁”的时候,体现的最为明显。
《论语》为“仁”下的定义是“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23而之后孔子又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24这也就是说君子之中有不仁德的人,但是小人之中却不会有仁德之人。
这样“仁”便完全与“小人”无关了。
如果说这里的小人指的是无德之人,那么这句话就近乎与一句废话,而没有收入论语的必要了。
因此,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中认为这里的君子指的当时在位者,而小人则指老百姓。
25由此可见,孔子将“仁”与老百姓完全的割裂开来,体现着孔子知命,天定的观念。
而墨子则主张非命。
在《尚贤》篇中便有“官无常贵民无常贱”的论述,否认天命观。
在《非命》中墨子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子墨子言曰:执有命者以杂于民间者众。
执有命者之言曰:命富则富,命贫则贫;命众则众,命寡则寡;命治则治,命乱则乱;命寿则寿,命夭则夭。
命,虽强劲,何益哉?上以说王公大人,下以阻百姓之从事。
故执有命者不仁,故当执有命者之言,不可不明辨也。
”26从而驳斥了“执命者”的观点。
笔者认为,《论语》提倡知命,一则符合了统治阶级愚弄百姓,巩固自身统治的需要。
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普遍的一种社会心理。
而《墨子》的非命观,则更多的体现了当时“士”阶层兴起与贵族统治衰微的社会现象。
六、结语在《墨学思想研究》一书中,作者在阐述《墨子》思想和《论语》思想的时候,总是试图说明谁更高明,谁更先进。
而笔者认为其实完全没有这种必要。
无论是《论语》还是《墨子》所反映的都是先秦时期人们对于宇宙,社会等各种事物的看法。
虽然从现代人的观点来看,可能有高明与落后的差别,但是他们更多的只是不同思维角度,不同出发点,不同阶级利益所带来的不同的观点主张而已。
对于后世,都有着其可借鉴的合理性,和需要批判的不足。
参考文献:1、《显学》,《韩非子》,源自百度文库,/view/ae4eac2b3169a4517723a317.html,更新时间:2010年9月30日。
2、安德义:《论语解读》,中华书局,2007年7月版。
3、吴毓江,《墨子校注》(上、下),中华书局,2006年2月版。
4、胡子宗,李权兴著:《墨子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3月版。
5、徐华:《从“无父无君,是禽兽也”看儒,墨,杨之异》,《文史哲》,2001年第4期。
1《显学》,《韩非子》,源自百度文库,/view/ae4eac2b3169a4517723a317.html,更新时间:2010年9月30日。
2《述而篇第七》,安德义:《论语解读》,中华书局,2007年7月版,第201页。
3《雍也篇第六》,安德义:《论语解读》,中华书局,2007年7月版,第167页。
4《先进篇第十一》,安德义:《论语解读》,中华书局,2007年7月版,第319页。
5《明鬼上第二十九》,吴毓江,《墨子校注上》,中华书局,2006年2月版,第330页。
6《孔子家语·致思》:子贡问于孔子曰:“死者有知乎?将无知乎?”孔子曰:“吾欲言死之有知,将恐孝子顺孙妨生以送死。